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数学;策略;课堂教学

如何从教学手段入手,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一直在追寻的课题。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竟是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并非掌控者。而课堂教学还是目前教学的主渠道,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促成高效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个策略:不计形式、做比讲先、调节提升、激励评价,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不计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计较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一节课下来看起来好象很精彩、热闹,可是学生不见得真正的理解明白课堂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难点。教师过于追求模式化的教学不见得会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中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学习活动还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其实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的内容有很好的现实生活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情境创设。

比如教师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异同,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此可见,设置现有知识创设情境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有效的联系,是教师为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有效的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学生亲自得到新知识创造可能,它可以培养学生复习旧知的习惯,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喜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比讲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当前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做比讲先”就是教师在教学每一节新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先带着练习去预习、自学,然后老师和学生讨论完成这些练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样可以看出来学生在哪些方面没有看懂,自然而然,教师在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能真实的确定出来了,为教师后面的课堂讲解讲指明了方向,可真正的体现出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的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单独能做出来的不讲。

(2)学生单独不会做但讨论能做出来的不讲。

(3)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去讲,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4)超出考试范围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讲。讲也包含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的传递信息,最后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认知更上一层楼,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维及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调节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正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所学、所思、所想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变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变化来调节教学与习题等,帮助学生提高完善数学知识水平,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通过调节提升练习,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交流与总结,完成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层次的必经阶段,不仅学生自己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达到更高一级的数学水平,更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实际体现。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在这个时侯的数学教学才是最有效果的。

四、激励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激趣乐学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寓教于乐,寓教寓趣。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混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感到数学真正的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学生“再创造”的培养。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时,通过故事导入后,联系实际来统计全班学生爱吃水果的情况。这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水果,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我将全班同学的选择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该怎么样来统计呢?在第一册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于是马上会想到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来打“正”、打“”、打“√”。学生可以将上面的水果用鼠标进行拖动来完成分类排列的工作。当然也有学生会觉得这种统计方法太慢,可以用其它一些符号来统计。课件中也准备了这样一张表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来统计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然后投影展示学生的不同统计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探究哪种方法更优。得出“正”字法最优,一是方便、快,二是便于统计的数字。

篇3

一、策略一:合作互动,提升信息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合作策略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是一种复合活动。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群体关系对学生学习和知识的掌握的影响是强有力。而合作的策略能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来,增强课堂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小组的需要制定进行合作的小组人数。

【课例】:五年级《校园的绿化面积》

环节一:

合作之前师生、生生信息互动是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师:在计算校园的绿化面积之前我们要做些什么?

生:测量绿化的面积,拿到具体的数据。

生:要选择测量的工具。

师:是我们全班一起进行测量吗?

生:我觉分组好。

学生各自选择合适的测量场地和人数,制定合作分工,讨论实践的方案。

合作:一名记录、两人拉线(或者卷尺)、一人报数据。学生到操场以后,很快的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合作方案进行分工和合作,很好的开始测量工作。

环节二:

师:测量得出数据以后,我们要怎样计算出自己小组测量的绿化面积?

生:先要看看我们测量的是那种形状的面积,再选择计算公式。

生:老师,数据中不可能都是整数啊。

生:可以用四舍五入求整数。(学生还没有学过小数的乘法)

师(赞赏)

生:先整理,再计算,这样会精确一些。

师(同意观点)

学生按照测量小组合作整理的数据全员参与计算面积以后交换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各个合作小组将所得数据交换审查、然后形成结果。

在学生合作中,教师将主动权和参与权交与学生,学生通过合作形成可行的实践方法,教师相机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小组合作的成功,在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化对方法的反思和应用的提升,引导学生将实践的结果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二、策略二:问答对话,诠释教学文本,促进思维生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答对话被称为“诘难”,是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发问使学生发生思维的困难,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思考获得知识,即便是错误的答案,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结论。

【课例】:二年级《观察物体》

师:观察图,你会发现什么?

生1:四个小朋友给小猴照相。

师:小朋友都怎么站的?

生2:小朋友每人站在一个地方照的。

师:你会用方位词来说说吗?

生3:在小猴的前面、后面、右面、左

面照的。

师:你能说的更完整些吗?

生4:小红站在小猴的前面照,小芳站在小猴的后面照,小云站在小猴的右面照,小玉站在小猴的左面照。

师:真清楚,猜猜他们照出的相片都一样吗?

学生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

生5:不一样的。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照出来的不一样。

此环节中教师层层发问,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得出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是不一样的结论。在对话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深度、难度和精度要适当的进行调控,引导学生理解教学文本,促进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对话还可以是生生的对话,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回答。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应该从调动学生思维的入手,让学生动口、动脑,教师从旁鼓励、指导、释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从不同的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三、策略三:自学尝试,激发能力,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的学习态度。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文本适合学生自学。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自学完成,也要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确定自学纲要,引导学生自主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五年级“统计”

可以确定如下自学纲要:

步骤一:课前调查收集可以用来进行统计的数据和现象。

步骤二;

(1)明确自学目的任务

(2)出示尝试题目

(3)了解图中信息,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进行信息反馈。

步骤三:

(1)独立完成四张简单统计表的数据填写,引起思维冲突,四张分散的统计表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非常麻烦。

(2)出示例题复式统计表,填写数据。

(3)比较,得出结果,分析想法。

(4)交流自学成果。

步骤四:

完成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和实践。

篇4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应用意识的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计算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表面积、 体积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再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利用动画效果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将平面上能画的立体图形真正立起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在体积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利用实物演示比较麻烦,且效果不好,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具,对长方体进行一排,再一层的分割再聚合,将清楚的演示出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动态一画面联系起来,不用教师多讲,也就能准确、快速地理解掌握。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三、引导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四、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 、“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优化课堂 问题意识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40

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在以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都是“满堂灌”式的教学。大多学生在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脑海里是大量的数学定理、数学公式、几何的证明题,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题型,传统的题海战术异常泛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阶段的数学应该把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因为学生要对知识点加深理解,并且要加以渐进式延伸问题的思路。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与思考才能完成。

一、转变观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真正将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制;相反,会严重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渐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情感”为学生开道,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爱惜自己的学生,既要重视起日常生活,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了解,填补知识的缺陷,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少批评、多鼓励,不能轻易的否定一个学生,要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和同学之间真正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这么课程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最终的教学成果。

二、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问题教学毋庸置疑成了有效教学的必然选择。

1.问题教学,就是必须把问题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整个课堂要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使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设计有效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要在重难点处、新旧知识交汇处、易混易错知识点上设计问题,用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2.问题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尤其是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要求把学生生成的错误当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避免错误的结果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错误。因此错误是教学中的宝贵财富,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能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所以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而“灌输”正确的东西,要允许错误的存在,只有经历错误的过程,才能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教师只有知道了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引导得更准确。

3.问题教学,还要根据学生现有基础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异步教学,异步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练习,“快”即快反馈。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学会了才能保持继续学的愿望,才能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才有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因此,对不同起点、层次和生源质量的学生,应该采取异步教学的策略,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景。

三、平时的测验与考查要体现公平公正,评分标准要适合不同的解答方式、表现形式

在初中数学讲解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检测与考察。在检测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教学制定出合理的试题,试题的题型要体现出公平性,一定要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参考答案时要体现出科学性,评分标准要适合不同的解题方式与表现形式。试题要体现出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体现融会贯通的特性,只有这样,学生在解题时,他们的阶梯思维和解题方式才可以体现出多样性,制作出的标准答案才更具科学性、灵活性。有时候一些新鲜的解题思路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最为简便的解题方式。面对一个问题多个解题思路引发的多种解题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在评卷时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下去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灵活地发展自己,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

四、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初中数学的考察,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察。数学试题的命题过程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平时的试题练习过程中,要选择灵活性大,基础知识考察准确的试题给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的解题思维体现在练习题中,从中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方式,竭力提高思维水平。

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篇6

唯有儿童的真正参与,数学才会浸润他们的心田。但是,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小学生缺乏预习,易造成知识断点;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忽略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很少设计适合学生的练习。为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

关键词:

农村数学;突出问题;解决方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学基础内容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但是,审视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突出问题:缺乏家长引导、预习,造成知识断点;课堂上以教师的思路为主,忽略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机会比较少;教师很少在备课时设计适合学生的练习。存在这样问题的数学课堂,是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难以落实学生发展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针对知识断点,突显细节和序列

(一)关注教学细节,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数学课堂教学要适合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包括多变的学习方式、幽默的教学语言,甚至夸张的肢体动作等。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学生往往会写错单位,可以笑着问“妈妈的脸有6分米大,对吗?”学生马上心领神会,以后碰到同样问题,适时提醒一句“想妈妈了吗?”让学生印象深刻,慢慢养成正确书写单位的习惯。

(二)把握认知实情,形成知识序列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且农村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容易形成知识断点。因此,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了解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学过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重点是通过理解“比、分数和除法三者的联系和区别”,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比单纯将“比”作为新知识来教学要好,既牢固掌握了比的性质,又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结构,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形成知识序列。

二、针对农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强,突显体验与猜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不但是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更可贵的是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闪耀。但农村学生更多的是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缺乏课堂交流与质疑。如何让数学课堂避免学生思维在低水平徘徊?组织动手实践,引导猜想验证,是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实现思维跨越的关键。

(一)动手实践,领悟体验

实践活动是一切围绕该数学学习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等,有时候是打破课堂常规,到操场上去走走,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称称、掂掂,感受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这样的活动,往往能吸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直观体验和储备数学学习经验,为理解知识做好铺垫,为熟练技能提供帮助,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打下基础。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老师应让学生反复尝试画圆,从徒手画、简易圆规画、用圆规画圆、在操场上画超大的圆等一步步实践中,学生充分积累了“圆心到圆边距离要一样”这一画圆成功的活动经验后,再来感悟圆的特征,就会产生水到渠成的良好学习效果。

(二)猜想验证,实现跨越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可见让学生“猜想”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典型思维过程的展示,往往成为能否组织全体学生开展思考的关键。例如,在“鸡兔同笼”一课,可以围绕着对鸡和兔数量的猜测,教师要求学生用图、表、式等形式充分展现自己猜测的过程,然后选择典型思维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这些思维原型的内在逻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思维,猜测其他人的想法,通过“猜想验证错了调整”,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且能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梳理知识,大胆验证,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三、针对练习一刀切,突显喜悦和层次

当下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就布置大量枯燥抽象的课堂练习,特别是某些农村教师通常拿一些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即使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练都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而且往往是一刀切,长期如此,学生就会渐渐地讨厌数学。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练习活动设计上,练习有趣味、层次分明的题目。

(一)练习有趣味性的题目,激发学习的喜悦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教师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有一定的开放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完“三角形面积公式”后,教师不像往常一样只是布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而是出这样一题:“除了课本上的方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请你用画示意图、写文字等方法加以说明。”这类题目充满趣味,学生解答的过程就是一个智力高峰体验的过程,不仅拓展了知识,更对数学学习提出了新要求。

(二)练习层次分明的题目,人人都有发展

数学题的练习设计,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体现层次性,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紧扣,逐步提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初背2-6的乘法口诀时,可提出三种不同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完成:1.能够比较背出乘法口诀;2.能够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3.在熟练背诵口诀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口诀中蕴含的规律。这样的基础练习题设计,既让后进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进一步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关注细节,注重体验,突显层次。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期待与保护,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尊严地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文节.浅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数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24):52.

篇7

1.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目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还是传统的“三部曲”,即教师课上提问,点名要求学生作答,课下留给学生一些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很难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课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严重影响了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中存在的奥秘,从而将解题思路渗透其中,使学生牢牢掌握,从而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然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配合的,学生要集中精力听讲,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通常情况下会将答案和解题的方法思路告知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不同的教学模式已渗透于教育领域中。然而,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多媒体教学模式目前是比较现代的应用之一,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也是极其没有活力。

4.忽略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接受能力。迫于中考的压力,现如今一些教师就会忽略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或者是课下作业中经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目,而忽略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内容。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将难题攻克下来,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错误理念不仅存在于教师中,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也十分赞同。可是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功底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和适应老师的教学思路和内容,由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听课过程中都比较迷茫,难以真正理解所讲的知识,因此也就无法参与到课堂的互动过程中。这样一堂课上下来,他们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微乎其微。这都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平时不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十分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果的策略

1.教会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身边的一切都比较陌生,随着学习课业负担的加重,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产生猝不及防的感觉。加之一些小学较为优秀的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急躁,难以将非重点和重点区分开来,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方可事半功倍。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初一的数学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起到一个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作用。主要是讲解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及定义。那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通过细致地讲解,让学生能够十分透彻地理解这些概念及定义,不要总是一知半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只是掌握了一些皮毛,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较多。例如一个简单的概念:代数式,书中给予的定义为“代数式是用字母或者是数字表示而成的式子”。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可是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就没有认识到一个字母或者一个数字也是一个代数式,导致做题经常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要让学生做好数学的预习工作,课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课下要做好复习工作,总结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学习数学的要领,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2.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气氛。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气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还是没有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也只是敷衍了事,只是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相关内容和知识点讲述给学生,对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不关心,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教学质量极低。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使其端正数学教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学会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教学情景,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多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事实上,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相反由于它富有了数字和神奇的图形,使其成为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数字和图形设计一些课堂小实验或者小游戏,比如七巧板、数字组合等等,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参与其中,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由于数学的特殊性,使得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用题海来描述数学题库一点都不为过。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会做的数学难题,出错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学习本身就是由不会过渡到会的过程。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前曾说道:“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由薄逐渐到厚的过渡过程,而我们掌握知识却是一个由厚逐渐到薄的过渡过程。”这句话说明了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多,从薄逐渐到厚,当我们将这些积累的知识掌握之后,这些知识就成为了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从厚逐渐到薄。而学习数学就是一个这种相关转化的过程,所以作为数学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时常多鼓励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要一出错就批评和责怪学生。比如,以前我有个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我从未批评过他,经常给他鼓励,有一次,他回答了一个数学问题,我在班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课下又给他讲了几种数学的学习方法。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数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考试中考进了我班的前十名。他很开心,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了信心,随后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学生是需要鼓励的,这种需要在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显得更为迫切,所以教师应该看清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其分析产生的原因,多给他们鼓励,为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和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4.建立健全数学的考核评估方法。考核评估对于数学的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逐步地完善数学的考核评估办法。首先应该建立形式多样化的考核评估内容,要求内容要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内容的建立应该依赖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数学接触和学习能力,应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基础内容,将数学基础知识的占比进行适当的提高,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计划,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难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考核方案,使之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考核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其中,完美地将数学考试与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结合。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学策略;问题教学法;实例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在展开对学生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首先运用比较多的一类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提出一定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相关探究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实际课堂教学效率,并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过程。比如说在农村数学中学到的三角形、圆形,这里教材上有说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教师便可向学生反问,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什么选用三角形,而不用正方形等其他图形?还有圆形,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为什么选用圆形,而不用正方形等其他图形?利用这种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投入进行课堂内容学习中。其实本身在课堂中教师设置的一些问题就是启发性的。问题式教学的主要流程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提炼出数学模型思考解决方法验证可行性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通过以上流程得以让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和总结,对实际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很有意义。

2实例教学法

此外,还有实例教学法,尤其是当下新媒体教学时代,数据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用ppt展示教学板书内客,使板书更规范,更醒目,更漂亮,还能更吸引W生,并且还可进一步增如课堂知识密度,突出重点。在实例教学中通过制作教学课件,能使教学趣味性更强,实例教学还能运用多媒体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利用多媒体搜索数学教入资料。比如说先在网络上搜索学科前沿、最新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声音、图形、图像、多媒体、动画等元素,尽可能在每节课中容纳更多的信息,然后在该内容多样、信息广泛的教案课程中任选一项实例让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了解和接触。例如学习几何图形,学生就能通过多媒体演示更加完整和清晰的了解到几个图形的相关定义和结构。利用实例教学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情景教学法

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利用情景教学指导法,本身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教书育人,其实在数学课堂中也应该渗透一些情感教育和生活体验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三维的,不至于脱离生活,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情景教学中强调了结合实际生活展开相关教学指导,这也验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后服务于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很多现实中的实例不是很理解,需要多解释;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回到数学本身,举得例子要能够举一反三。比如说笼子里有鸡兔共30只,一共100条腿,问:鸡兔各几只?解这个题的方法是:先假设30只都是鸡,那么共有2x30=60条腿,少100-60=40条腿,因为每只兔子比鸡多4-2=2条腿,所以兔子共有40/2=20只,则鸡共有30-20=10只.当然也可以倒过来,先假设30只都是兔子,那么就120条腿,多了20条,因为鸡比兔子少2条腿,所以鸡是10只.类似的题还有很多,但都是从基本题型变化出来的,如下题:俱乐部里有30副棋,正好供100位小朋友下,象棋是每2人下一副,跳棋是每6人下一副,问象棋和跳棋各有几副?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在这种情景教学课堂活动中,既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联系了实际,也由情景演示深化了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好利用该教学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将十分有帮助。

4归纳演绎教学法

归纳作为完善学生知识概念体系构建以及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和深化,在实例教学指导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演绎教学作为一种强调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也有重要意义。比如说在讲解几何这一章节时:像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使用动画演示直观明了,由此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还有像是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a的3次方=720。由此可求得正方体棱长a。如果圆锥的底面是圆,此正方体的底面是个a为边长的正方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下,在一个正方形上裁出一个以a/2为半径的圆。那么在以正方体的底面为底的圆锥,最大高度便是正方体的棱长a。由此可知,正方体棱长a,圆锥底圆半径a/2,圆锥高a,根据圆锥体积公式计算就可以了。通过归纳和演示,得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相似题目的解题思路,由此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还有比如说有题:一个人在银行存5000元,年利率5%,问10年后那一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这十年一共得到多少利息?在解答该题时,学生应该熟知有关存钱利息之类的公式问题,由已知条件可得,一年后他的本息一共是5000+5000×5%=5000*1.05,二年后他的本息是5000*1.05,其中第一年的本息会视为第二年的本,所以就在原基础上加了5000×1.05×5%(第二年的利息)=5000×1.052以此类推十年后本息为5000×1.0510,其中,1.0510意思是1.05的10次方。此外,还有一种归纳分析的题型,比如张师傅的银行存款比李师傅的银行存款多2400元,如果二人各取出600元,则张师傅存款的5/21等于李师傅存款的1/3,问二人原来存款多少元?由题已知,张师傅存款的5/21等于李师傅存款的1/3,则张与李的比为:1/3除以5/21就是7∶5,张比李多2份,多2400元,1份就是1200元,所以张原有1200×7+600=9000,李原有1200×6+600=6600。

5其他有效教学方法

最后,其他的有效教学方法就有首先要备好课,将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出来,学生在回答时可以从容应对;其次要依靠学生,课堂教学时,会有很多生成,首先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帮助你解决问题;接着要动员学生,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们一起来探究,动员他们来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堂课的内容,可以课下接着研究,以免耽误课堂时间;最后要关注学生,课堂的生成,后期教师要给予关注,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生成”,这样会使得你的课堂更丰富、更精彩。比如说一些几何题,若是题目中图形太过抽象,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模型,在实体的模型形状研究中进而增进学生认识。

6小结

综上所述,在有关农村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中,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探讨,其实不管教学方式选择哪种都要注意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还要将培养学生兴趣放在教学的指导重心。

参考文献:

[1]周钧.美国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变迁[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李祚山.农村小学生学习动机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篇9

一、培养学生形成“参与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交往互动观,不仅重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而且重视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力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寻求各自恰当的位置,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见参与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共同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使全体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尽量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使全体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事要做,有事能做,在原有学习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日本心理学家菊池亲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现在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心理上有种优越感。来校后与同学的交往、与人协作更需要正确引导。所以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尤显重要。课堂上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改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做好“学生成功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若能有意识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原来就较好的学生而言,智能发展更快一些;对于那些学生成绩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会有显著提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头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四个方面来实现。

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我们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数学课堂为平台,选择生活中的开放性的内容来弥补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性内容的类型很多,如我们教师改变“过多的课前预设”现象,做好随机调整教法的心理准备;改变“教材呈现方式的单一”,根据需要重组教材。教学内容的开放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目标达成情况或学生的随机问题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达到各目标的“点点清”。教学内容的开放离不开各层练习题的开放。课堂中我们设计一些所包含的事件为学生所熟悉的,其内容有趣的,学生所愿意研究的,且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我们可布置如下任务:“用你所学三角形全等知识快捷而准确地设计出测量池塘两端距离的方案。”

四、层次化的当堂反馈练习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数学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多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多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让优等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且使之不懈怠,朝更高的目标去发展;让暂时落后的学生避免体验失败感,避免挫伤他们的信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实行了“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来做。

分层练习分三类:A类同学除完成教材上的同等难度的题目之外还要求做“再攀高峰”中的难度稍大,灵活性开放性较强的题;B类同学只要求做教材上同等难度的题;我们将教材上的题型降低难度改编成提问式或填空题供C类同学做,使他们基本掌握基础知识。

课堂练习的反馈形式也是多样的:同学互查、板书解剖、教师评析,等等。如“我来考考你”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出题考对方,互相批改交流;板书解剖是我们数学反馈练习中的一个特色:每一个题请自愿上台或教师根据层次点名的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在下面做,几分钟后,全体同学都当小老师,可自由上台修改补充,然后班级点评。对于失败者我们也给他适当鼓励,感谢他暴露了大家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来带了挑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推动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组织好学生学好数学,切实有效地将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贯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上的创新,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并提高学习效率。

一、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基本理念是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改革的准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核心。它可以使人们建立起数学教学的新课程观、信息科技观、教学评价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一)教学课程观

对于初中数学的内容,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数学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严谨,从而使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曾经有人对数学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感觉数学较难,学不懂,并且数学的公式和概念较多、应用题和几何题都太难等。针对学生的建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义务教育和数学的普及性、发展性、语言性、创造性等。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问题的引入,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二)新理念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和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死板的教育,学生根本不能进行应用。但是在新课程中用生动丰富的内容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并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1)教学观。在教育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从而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了学生的身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2)学习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观从以前的被动教育转化成了主动教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数学的探索和交流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创新教学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数学教育应该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亲身实践让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对于这种新的理念意识,教学课程应该从知识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等方面设定教学目标。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进行情感的投入,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问题上不仅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教育,尽早的完成社会化教育,学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学习中不断的使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从这些方面的差异入手进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支配和知识的静态占有者,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还要转换成动态的研究者,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新角色进行实践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使教师走到学生的身边进行交流,并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当学生的顾问,与学生进行意见交换等,这样就可以在教育中不断地与学生建立了情感,使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就是自己在学习上的朋友。

(三)教学方法要采取多样性

在新课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主要总结有四点教育方法:

教师引导。尽管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具体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要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更多间接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实践操作。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知识只是一些直观感受和间接经验等,缺乏对实践的操作,所以,在课堂教育中适当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了解数学知识,例如:对计算机的使用;对图形的理解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进行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是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在的转换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在新课程下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分让学生使用这种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