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水产养殖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1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

1.1知识挖掘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1.2传感网络技术

可以应用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技术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鱼类和它们的行为参数辨别,这种传感技术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以鱼的种类以及鱼类的其他相关特征作为基础;第二种是水环境的参数,应用于这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业传感器是一种水质传感器,其主要特性是化学特性。

1.3遥感技术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信息获取的方式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2.2信息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的精度、广度以及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提升。随着各项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它们的不断发展也同水产养殖特性越来越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提升水产养殖业基础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保证了水产养殖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3信息处理方法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2.4养殖管理决策的改变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2.5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深入,信息化的本质和它的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注重信息化思维以及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和养殖流程的结合,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不断地提高了科技转化能力和应用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业是当前水产养殖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部分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一些技术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应强化关键技术,使信息化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共同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3]李亮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重金属监测组网系统设计[C].“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水产养殖;应用优势

互联网以信息数据的快捷处理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于互联网。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水产养殖业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成为当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佳手段。

一、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水产养殖是时展的要求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依靠互联网则意味着提升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改变过去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是市场及该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国家也对水产养殖行业中互联网的应用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各省市政府针对区域内的水产养殖业都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及计划,如实施智能农业技术创业计划等。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不足

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由于具有信息数据处理的优势,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该行业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该行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不足,水产养殖业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去进行生产、管理、销售等。但是,由于该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薪酬相对较低,社会评价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另外,水产养殖业的高科技型人才也比较少。由此,这一行业面临着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其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及结构仍然比较落后。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使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方式,虽然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且操作简便,但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比较低,要在发展模式和结构上扩大既有的经济效益难度较大。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互联网能够逐渐转变该行业的发展模式以及调整其结构,互联网与水产养殖业的结合十分必要。除了以上几点不足之外,水产养殖业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的优势较多,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其中的不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总之,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

二、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业要得到发展,要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结合时展需求,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逐步对其发展模式和结构进行调整。互联网的应用是当前较好的选择,对此各级政府也推出了许多相关支持政策。但是,如何真正利用互联网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是当前的重点问题。就此,以下主要结合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实例,具体分析互联网在水产养殖当中的应用。

(一)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情况

过去云南滇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其水产养殖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鱼虾的种类、生产销售的价格等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突破这种现象提高生产效率,政府、相关部门、水产养殖主体及科研人员积极应用互联网做好鱼虾种类、鱼虾分布情况等各方面的监测,并进一步采取措施,从各个环节如鱼虾的繁殖、养殖、市场销售价格等入手。通过利用互联网及各项措施的实施,2015-2016年滇池渔业资源种类共有23种,土著鱼人工繁殖多达50种,滇池渔业资源在市场上仍然走俏。以滇池渔业资源的种类为例,2015年滇池的鲢鳙鱼占比为51%,鲤鱼占比为22%,红鳍原鲌占比19%,另外还有其余20种鱼类也都占有一定比例。以上滇池渔业资源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的水质环境改善和互联网的应用s。

(二)水产养殖业中互联网的应用

水产养殖涉及多个层面,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鱼虾的生存环境、繁殖情况等,从而保证不出现大量鱼虾死亡或者鱼虾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实现价值和效益高的水产养殖目标。1.网络系统的环境监测上述提到云南滇池过去的水体受到污染,水质富营养化,这对水产养殖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各水产养殖利益主体积极采取的行动就包括利用互联网对滇池水体、土壤等进行监测,并利用配套仪器控制和调节鱼虾养殖的水、土壤等环境。互联网技术和配套的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增氧机等)相互配合,即可获知水温、浊度、pH、COD、BOD等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控制和调节鱼虾生存环境。2.鱼虾繁殖中的网络应用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当中,互联网在鱼虾繁殖中得以应用。水产养殖具有商业性,其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该行业利益主体是否能获得预期和理想的效益。其中,鱼虾的繁殖与水产养殖的产量紧密相关,针对鱼虾的繁殖,通过网络技术具体可以把控好以下事宜:①把控好鱼虾苗的投放时间、投放量、投喂的饲料等;②监测鱼虾发育和性成熟情况;③监测鱼的繁殖产卵情况。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养殖户可以对鱼虾产量、质量进行初步预判,进而做好应对准备。3.销售和管理环节中的网络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和管理环节,云南滇池水产养殖业还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扩大销售的渠道和强化行政方面的监管。首先,在销售方面,养殖户通过互联网能够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渔业信息及市场变化信息,尤其是微商、网商、电商等的出现,使得养殖户可以了解到各地水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和交易价格,而养殖户也可以在家中进行水产品的交易。此外,当前一些网络公司也与水产养殖利益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水产养殖利益主体构建了自己的平台,提高养殖生产、鱼病、鱼药、鱼情等各方面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其次,从管理方面来看,水产养殖业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调整发展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进行管理。以上互联网在水产养殖管理方面的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发展管理模式上,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养殖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最优化;关于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的管理,主要是指监管部门对水产养殖的相关信息进行更加系统的管理,同时对养殖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对养殖中发生的非法行为如盗捕等进行监管,由此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三、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互联网与过去相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益,但是调查和分析发现,互联网要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该行业还存在和面临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水产养殖业的主体之一多为普通的养殖户,而网络技术、相关设备的市场价格比较高,养殖户资金有限,因此互联网要推广应用的难度还比较大。二是互联网应用操作相对复杂。调查发现,水产养殖业主体认为如何操作,各个系统如何对接比较复杂和陌生。因此,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度不高。三是对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当前社会虽已经是网络信息社会,但是养殖户对互联网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其关心和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四、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对策

为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及相关的网络技术、软件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如何使得互联网在该行业中得到有效应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水产养殖主体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渔业主管部门可针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思维,采取行动在思想上使得养殖户及相关企业搭上互联网“快车”,并使其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应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能够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②s由于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而养殖户发展资金有限,为保障“互联网+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可尽快制定、出台有关金融、保险、科技等扶持政策。

五、结语

“互联网+”为当前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旦利用好互联网,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然是显著的。因此,水产养殖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实现“互联网+水产养殖”,使水产养殖业更加良性、更加健康地发展。以上关于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探讨,实际上还有不全面之处,但从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其前景和市场潜力非常大,因此该行业应当紧抓机会迎刃而上。

作者:杨瑞林 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万学.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产,2016(5):9-11.

[2]高月红,陈爱华,吴杨平,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4]肖乐,李明爽,李振龙.我国“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6(3):7-11,28.

[5]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3):57-61.

篇3

一、世界与我国粮食供求发展现状及特点

世界粮食供求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但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需求增加快,供求关系趋于紧张;自然条件约束增强,稳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粮食价格波动影响粮食安全格局这四个特点。一方面,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增加,特别是1988、1995、2002和2006年出现4年的产量低谷。另一方面,世界粮食需求快速增加。从一般水平来看,要实现营养均衡,一人每天摄入能量应在2900卡左右,其中的750卡能量来自养殖业,2160卡来自种植业,以3:1的料肉比估计,摄入动物性食品的750卡热量相当于消费2250卡由种植产品提供的热量,相当于每年消费375千克粮食。2009年,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68千克。很显然,目前世界粮食生产水平还不能满足“吃好”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摄入能量为3500卡,而贫困国家则只有2000卡。国际食物研究所预计,1993~2020年,发展中国家饲料粮需求将从19%提高到24%,饲料粮需求量翻一番,口粮需求增加47%,FAO估计,下一个30年,世界还需每年增加10亿吨谷物。此外,石油价格变化导致粮食的能源化趋向打破了长期的粮食供求平衡格局,加剧了国际粮价上涨预期,使供求出现紧张。2010年,美国1.3亿吨玉米被用于乙醇加工,占谷物产量的1/3,为3.5亿人一年的口粮。美国、欧盟、巴西大量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玉米工业用途和饲料业用途、食品工业原料用途之间发生冲突,是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和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世界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近年来世界粮价出现明显波动。2007~2010年,中低收入国家的粮价上涨幅度比高收入国家高5%。人口集中的亚洲国家2010年食品价格涨幅在10%以上,其中印度达到18.32%。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较低,粮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很明显,而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多在35%以上,贫困人口高达60%以上,生计受到的影响很大。据世界银行估计,粮价上涨导致4400万人陷入极度贫穷。这些情况都说明,目前世界粮食供求平衡关系总体上仍然是偏紧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谷物自给水平很高,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国内谷物消费需要。但我国大豆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依存度达到73%。2010年我国进口粮食(包括大豆)6695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2.25%,粮食自给率已不足90%,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纲要2008-2020》中的粮食自给率目标为95%。目前,我国耕地使用已进入预警红线,至少70%的耕地要用于生产粮食,其他经济作物只能在30%的耕地上发展。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5.5亿吨,三大谷物产量突破5亿吨,但不仅大豆、食用植物油要大量进口,糖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也处于净进口状态。据我们测算,2010年我国使用境外影子播种面积可达7亿亩,加上播种面积16.48亿亩,合计数23亿多亩,即缺口部分可占国内总需求使用耕地的30.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粮等间接粮食消费快速增加的发展阶段,尽管粮食直接消费量趋于下降,但粮食消费总体水平持续增加,粮食需求压力越来越大。1995~2010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需求从45280万吨增加到55000万吨,增加了7475万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需求将达到57558万吨,比2010年增加9.1%。而这一预测还没有考虑粮食深加工等的新变化,是一个保守数字。需求层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刻的。在世界农产品供求紧张的情况下,谷物产品最容易被各国列为实施贸易管制甚至禁止贸易的产品。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只能选择确保谷物自给的战略。虽然,我国粮油作物特别是粗粮作物需求增加会影响到种植结构,但确保口粮的粮食安全战略会直接影响种植结构的调整,并使饲料粮、工业用粮等的增长受限,因此,我国水产饲料业发展势必是在供给、需求与政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来实现的。

二、水产饲料业原料供应明显受到制约

伴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水产饲料业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水产饲料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近年来水产饲料行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根据我国目前海洋和江河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水产品总量增长将基本由养殖产量来提供,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得到增加。2011年,我国水产饲料产量达到1540万吨,比2008年增加250万吨,发展规模可观。在一些省份,水产饲料业发展迅速,地位重要,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水产饲料,尤其是名优水产饲料以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较为发达。饲料业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需要价格相对稳定的原材料供给,但目前我国豆粕、菜粕、棉粕、玉米蛋白粉、血浆血球蛋白粉等在满足市场需要方面存在困难。目前,水产饲料业的原料来源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水产饲料业规模的扩大,饲料企业生产所需的豆粕、玉米等原材料将越来越依赖进口。据测算,目前,我国饲料业蛋白饲料短缺1000万吨,能量饲料短缺3000万吨。2011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918亿吨,玉米产量增长显著。但自今年3月以来,玉米价格继续攀升。我们认为,因饲料、深加工等快速增长所造成的玉米需求缺口正逐步扩大,玉米供应不足将成为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常态。而我国大豆生产规模由于不能满足自给的需要,使得大豆和豆粕价格基本上由国际市场决定。鱼粉价格也在快速上涨,IntraFish预计2012年鱼粉价格会继续走高,开发新的蛋白源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40%,水产饲料的市场缺口每年高达2000余万吨。以水产配合饲料占饲料总量5%计算,我国使用配合饲料生产的水产品产量约占养殖产量的10%,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饲料工业生产的饲料数量、品种、质量目前远远不能适应养殖结构、养殖模式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从整体上看,我国水产业耗粮水平逐年在提高。单从投入来看,规模户每百斤淡水主产品的耗粮数量从2000年的40.83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54.16公斤;一般户每百斤淡水主产品的耗粮数量从2000年的40.58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49.13公斤。在日益趋紧的粮食供求发展趋势下,水产业和水产饲料业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归结为是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这一问题是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努力来解决的。与原料供应不足相对应的是饲料加工企业与原料产地之间的衔接不足。目前,全国约2/3的地区总体缺粮,粮食总量产需不足的省份明显增加,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急剧下降,真正能调出商品粮的省份明显减少,已经集中到少数几个省区,粮食产销区域格局呈现出十分特殊而复杂的格局。细粮、粗粮均有剩余的只有黑龙江、新疆和宁夏3省(区);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山东6省剩余细粮、缺粗粮;陕西、、山西、云南、辽宁、贵州6省剩余粗粮、缺细粮,细粮和粗粮都短缺的有11个,位于四大直辖市和东南、华南地区。此外,缺水的北方地区承担了确保粮食安全的重担。分品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玉米生产集中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部地区近10年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从2000年的41.62%上升至2010年的50.47%,目前该区域玉米总产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黑龙江、吉林的玉米产量居全国前两位,且生产集中度较以年份均有提高,内蒙古、山西的玉米集中度2010年增至12.59%,西部地区则在波动中缓慢下行。东部地区小麦生产集中度的波动趋势较平缓,近10年有所下降,中部地区近10年的上升势头明显,从2000年的37.31%上升至2010年的44.58%,其中河南、安徽等省的生产集中度呈上升态势,西部地区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下降幅度较大。与饲料原料产地的变化相比,目前,我国水产饲料行业布局仍偏重于沿海,这是一个大问题。

三、我国水产饲料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建议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政策是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未来国内粮食政策应更倾向于保基本口粮。因此,对我国的饲料粮、工业用粮发展应进行长期规划;应合理控制工业用粮规模;发展节粮型养殖业等。而对水产业来说,由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概念的转变有可能使包括水产业在内的非粮产业的地位重新被认识。从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发展水产饲料业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提升科技支撑,加快饲料开发我国水产饲料行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晚40年。配方技术是水产饲料发展的重要基础,改进配方不仅能更广泛地利用营养成分,而且能够大量节约成本,降低环境负荷。日本、挪威、美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养殖的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已达1.0~1.3的水平,其它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我国对鱼、虾等水产品营养需求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基本数据空白或残缺不齐。由于技术上盲点很多,水产饲料业配方粗糙,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总体水平达到1.8。人工配合饲料和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高,推广率还不足1/3,与我国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尽管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庞大,但渔业科研体系薄弱,研究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饲料添加剂绝大多数是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根据我们调查,饲料企业的技术需求主要包括:提高饲料中蛋白的含量;减少原料污染;减少二次污染;有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饲料配方的优化技术和成本控制技术;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等。破解水产饲料业发展的瓶颈,根本上取决于科学基础的加强,应加大水产饲料研发投入,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充分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近期,应重点梳理国内资源现状,要搞清不同水产品、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广泛开辟和利用营养成分来源,形成科学合理的配方。

篇4

【关键词】社会服务能力,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专业,在通过两年的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2013年顺利通过验收,本文对建设内容进行总结。

一、推进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占70%以上)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训实习指导、成绩考核办法等教学文件的制订,并针对行业发展态势及时对内容做出调整与修改,实现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以“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为主线,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将既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又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学院与知名企业订单培养协议,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式,校企双方以“职业人”的标准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促进艰苦行业招生难问题与招考办法的改革,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与15家企业签订订单协议,订单培养人数占在校生的90.5%。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以水产养殖生产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养鱼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以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涵,丰富教学资源库、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调查职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我们采取走访,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等形式到企业对水产养殖岗位进行调查,与行业、企业合作,一起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出学习领域(课程)。以培养出水产养殖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确定设计思路,明确教学改革方向。以水产养殖生产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为导向,以我院“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以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为依托,实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课程建设与改革方向,以实现课程内容生产任务的系统化,教学实施的教学做一体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公开立体的课程考核体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性,使教学条件的功能完善,达到社会认可的教学效果。

3.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养鱼生产过程为主线,根据工作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点,通过《池塘养鱼》、《海水养殖技术》、《集约化鱼类养殖技术》3项综合技术和《水产动物病防治技术》、《水体化学分析技术》、《生物饵料培养》、《渔用饲料》、《鱼类学》、《鱼类繁育技术》、《捕捞技术》7个专项技术实现培养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员、生物饵料培养工、苗种繁育工、成鱼饲养工4个职业工种职业人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改造。

三、转变培养方式,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在“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实习中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还是一个生产者、管理者、经营者。因此,由原来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学习;由原来的教师灌输性地学习,变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由原来死记硬背变为操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对比式学习、案例式学习。通过培养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了如何学习。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展现“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建立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动画资源、DV库、试题库、水产行业标准、文件法规等网络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上师生互动,辅助学习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设教学团队,合理规划教师职业发展

以鱼类养殖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水产养殖专业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分层次、分阶段制定培养计划,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境内外培训学习,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办学经验,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机制。青年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注重双师素质培养,每年至少2个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100%。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完成生产实践授课等,兼职教师注意教学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形成“校企融合、专兼协作、分工配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在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校园网的基础上,优化网络结构。搭建现代水产业信息和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远程培训、在线交流、企业信息、对外宣传、员工培训等服务,提升对外服务能力,促进行业经济发展。学院投入资金加大宽带带宽,设立课程建设独立服务器,购买摄像机、编辑机等实现教学录像的自录及编辑能力,现已完成《池塘养鱼》全部课程授课录像,实现网络学习。

篇5

一 2007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分析

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比上年增长1.3%;秋粮可望继续增产,粮食生产将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有序恢复;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继续增长。目前,全国秋冬种已由北向南全面展开。农业部近日提出了2007年秋冬种工作的具体目标:力争秋冬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亿亩。1~8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进口25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出口增速高于同期进口增速,贸易逆差同比小幅下降。

在农产品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情况下,由于国际市场涨价、国内市场需求增强、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影响,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油菜籽价格高开高走,食油价格明显上涨;生猪、家禽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从消费领域看,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5%,油脂价格上涨34.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3.0%,鲜蛋价格上涨17.7%,水产品价格上涨7.5%,鲜菜价格上涨12.0%,鲜果价格上涨4.5%,调味品价格上涨4.1%。从生产领域看,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7.7%。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上涨7.3%、7.6%、8%;棉花生产价格下降1.6%,第一、二季度分别下降3.5%、0.9%,第三季度上涨4.9%;油料生产价格上涨24.3%,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13%、28.5%、23.7%;糖料生产价格下降0.3%;蔬菜生产价格上涨4.0%,水果生产价格下降2.1%;生猪价格上涨40.2%,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18%、25.7%、64.8%。肉牛生产价格上涨11.4%,活羊生产价格上涨13.8%,家禽生产价格上涨15.7%,禽蛋生产价格上涨14.9%;海水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1.1%,淡水产品上涨3.2%。从国际市场价格看,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1~9月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0.18%、25.97%。其中粮食、大豆等价格涨幅较大,食糖价格下降。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态势如下。

1.稻米市场价格稳定增长

2007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稻米产量连续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我国稻谷产量将达到18650万吨,较上年增长2.15%。尽管市场供给充裕,但2006年底以来,国内稻米市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出现了持续上扬态势,在稻米消费持续有所回暖的影响下,当前部分地区稻米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位。1~9月份,全国大宗集贸市场籼稻价格同比涨10.56%;粳稻价格同比上涨4.47%。籼米与粳米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86%、8.61%。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国内稻米季节性品种特点开始逐步明显,以及国家采取措施保证后期粮油市场供应稳定,总体来说,2007年后期国内稻米价格将延续前期稳中有涨的态势。

2.小麦市场价格平稳略升

2007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呈现增长态势。9个小麦主产区夏粮播种面积增长2.5%;小麦单产提高1.1%,亩产达到764斤的历史最好水平,品质也有较大提高。受国家托市政策的支撑、市场多元主体积极收购以及山东、河北等地农民惜售等因素影响,小麦价格6月份以来逐步走高,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1.58元,比上年同期提高8.5%。国际市场价格受澳大利亚主要产区产量预期不断下调的影响,9月份小麦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且环比涨幅、同比涨幅均创历史最高。从发展趋势看,为保证后期粮油市场供应和稳定,9月下旬以来国家增加了储备粮油投放数量,并在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了小麦和稻谷拍卖底价,将促进2007年后期国内小麦市场整体仍将平稳运行。

3.玉米市场价格高位增长

从2007年我国玉米供需面来看,虽然玉米主产区受天气影响,单产有所下降,但由于国内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全年玉米总产比上年仍能有所提高;虽然上年玉米市场备受工业题材炒作,价格有所上涨,但政府开始对玉米工业消费进行限制,导致玉米需求有所减少,玉米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从市场价格来看,自2006年以来玉米价格升势强劲,2007年以来价格涨势有所趋缓,但仍实现高位增长。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1.53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5.19%。同时,国际玉米价格保持小幅回升。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随着玉米收获期的到来,国内生猪养殖业恢复缓慢,玉米深加工受到政策限制,加之东北地区玉米出库的压力,预计国内外市场价格将震荡下行。

4.大豆市场价格一路走高

最近两年由于大豆种植收益不断减少,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持续下降,大豆单产普遍降低,国内大豆产量呈现快速下降的局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880万公顷,减幅为5.2%;全年大豆的产量为1440万吨,较上年下降9.81%。从市场价格看,在美国大豆减产、全球生物柴油需求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大豆及制品在震荡中不断走高,逐步接近2004年3月22日387元/吨的历史最高价。随着我国大豆的大量进口。国产大豆价格一方面与国际大豆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在大豆产量减少以及养殖业快速恢复的情况下,国内大豆和豆粕价格出现持续加快上涨态势。截至9月21日,黑龙江油用大豆收购价同比提高49.7%,山东四级豆油出厂价同比提高52.6%;山东中等豆粕出厂价同比提高57.7%。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国内大豆价格将保持高位,但随着国产新豆大量上市以及大豆进口关税下调,国内大豆价格将出现高位震荡。

5.棉花市场价格冲高回落

从供给来看,2006年度(2006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棉花种植面积8113万亩,产量673万吨,增产102万吨。考虑到新疆棉花实际产量比统计公布产量多出101万吨,这样国内棉花实际产量约为774万吨。从需求来看,2006年度棉花需求量112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70万吨。从进出口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一纺织生产大国,棉花消费需求占全球45%左右,棉花进口是长期的。但2007年出现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价格倒挂,导致1~9月我国进口棉花190万吨,同比下降40.0%,影响了棉花供给的增加。

从市场价格来看,国际棉花市场2007年以来价格走牛,9月国际棉价CotlookA指数平均为68.15美分/磅,较上年同期上涨15.78%。而2006年新棉大量上市时,国内棉花价格一度回落,国家及时收储后,促进了市场价格的回升。2007年6月份之后受国内资源偏紧等因素影响,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上升较快。进入9月,受国家抛售储备棉、纺纱量放缓及预计棉花丰收、新棉上市等因素影响,国内棉花价格由升转降。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5.71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2%。从发展趋势看,全球棉花产不足需的情况依然存在,国内棉花产量虽有所增加,但产需缺口仍然较大,2007年后期棉花市场价格将保持稳定增长。

6.油料市场价格持续坚挺

2007年全球油料产量出现减少,库存大幅下降,而需求形势依然强劲,导致国际油料价格继续攀升。而近年来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下滑,产量持续减少,而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导致产需矛盾不断加剧,长期需要进口弥补,也使得国内油料价格涨幅持续加大。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中,普通油菜籽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8.47%;花生仁价格上涨16.41%;豆油价格上涨26.1%;菜油价格上涨31.36%;花生油价格上涨21.42%。食用油方面,随着国际豆油、棕榈油以及其他农产品期货价格全面上扬,国内食油价格大幅上涨。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我国油料市场价格仍将保持坚挺。

7.糖料市场价格处于低位

2006/2007年制糖期,我国制糖行业创造了产糖量、销糖量、食糖消费量的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截止8月末全国共产糖1199.41万吨,为历史以来最好水平;9月末全国累计食糖消费量为1286.58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9%。在进口糖方面,至2007年8月末,全国累计进口食糖82.68万吨,出口食糖9.54万吨。不仅国内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国际糖业组织(ISO)估计2006/2007制糖年全球的食糖供给过剩量将达到900万吨的水平,使国内外糖价、食糖价格总体呈下降走势。到9月末,2006/2007年制糖期国内累计平均食糖售价为3776.88元/吨,同比减少582.29元/吨;9月国际糖价、食糖价格均价为9.47美分/磅,比上年同期下降17.4%。从发展趋势看,糖料市场价格的回升有待时日。

篇6

事实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仍是目前投资者的最爱,但市场为什么是农业?

尽管饱受估值过高的诟病,但更多人相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是真理。仅此一点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家对农业股情有独衷了。但来自东方证券的农业食品饮料行业资深分析师任美江认为,“粮”是生存基础,“吃肉”才体现生活质量。所以就发展趋势而言,农业的故事才刚开始呢。

在提到今年农业股异军突起这一市场现象时,任美江表示这并不值得奇怪。她认为今年以来的发生的能源危机、粮荒等世界性问题已经为农业走牛做了最好注脚。她相信农业长期走牛的趋势是确立的,所以估值并不是市场特别注重的因素。而且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确认,行业自身变革的加快,赢利能力的持续提升等都将为未来农业股股价提供有力支撑。

在2007年初,任江美通过对新希望、新中基、中粮屯河等公司的实际调研后认为,随着农业一体化趋势的逐步明朗,未来农业类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在其发表的《肉类食品产业链:大变革从此开始》一文中,任江美旗帜鲜明地指出:肉食品产业链的大变革已经开始。在文中,任江美提出“大变革”的四大特征:1、终端产品质量显著改善,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占有份额大幅度提升,终端消费品按质论价。2、流通领域占有产业链利润比例显著降低,养殖户享有更多的市场供需信息,在交易中的定价权显著上升。3、由于定价权上升,养殖户基本不再承担终端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收入显著提升。4、出现若干家市场份额显著领先、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取得明显效果的龙头企业。我们知道,07年通胀抬头正是因为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造成的,所以更多的市场分析认为农业尤其是农业深加工的上升空间被挤压了,再加上农业长期以来缺乏亮点,大多数投资者对其敬而远之。以至于今年农业股集体表现时,很多投资者在犹豫间失去了不错的投资机会。

由于近期市场大跌,包括农业股在内很多股票已经出现严重超跌,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否意味着机会已经来临?任江美曾提到过的农业一体化又会出现怎样的趋势?

养殖回暖 饲料产量加速上升

要回答上述问题不妨先来看看饲料、养殖的基本情况。根据统国家计局资料,07年我国配合饲料产量9319万吨,同比增长14.8%,占饲料总量比例由73%上升至80%。任江美认为这一方面受益于国家对畜牧养殖的扶持(去年8月份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农业部《关于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相关工作的通知》,生猪存栏量在下半年得到恢复。今年4月份发改委出台《关于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生猪扩繁场和种鸡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另一方面,饲料原料价格高位运行,养殖(场)户自配饲料、使用浓缩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成本大幅上升,两者的销量大幅萎缩,于是配合饲料在整个产品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扩大。

分动物饲料看,肉禽饲料的产量增速远高于其它。07年和今年一季度均保持在20%以上,任江美认为这表明了禽流感后我国肉禽养殖恢复势头最好。但一季度南方部分地区遭受的冰冻雪灾给水产饲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同比下滑13.6%。汶川此次的灾情造成畜禽死亡1250多万头,占07年末全国生猪存栏的2.4%,死亡或逃逸养殖成鱼、苗种8000多吨,毁坏圈舍730多万平方米、鱼池30万亩。因此任江美预计我国二季度生猪存栏和水产品生产恢复的势头将会有所减缓,饲料产量增速可能比一季度有所下降。

提价消化成本压力 整体盈利有望回暖

06年原料价格开始上涨,畜禽存栏量却下降,是饲料业的周期性低谷。进入07年后,存栏量的逐步恢复和饲料产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行业收入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肉禽料07年开始提价,但提价幅度不及玉米、豆粕和鱼粉等原料价格的涨幅。07年的饲料加工整体毛利由06年11.4%下降到9.7%。今年一季度育肥猪饲料、肉鸡配合饲料和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7.6%、23.4%和22.3%,同期玉米和豆粕和鱼粉涨幅放缓,分别为15%和49%和8%;根据国研网对1900家饲料企业的样本统计,08年一季度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要好于07年全年水平。所以任江美相信,通过适当调配原料比例,部分企业是能够化解更多的成本压力的,但他提示这也可能导致饲料质量的下降。

饼粕类饲料同比涨幅最大,其占水产饲料的比例高于畜禽料,因此理论上水产料的成本涨幅应该高于畜禽料。一季度的雪灾和07年鱼类价格的相对弱势对今年的海水和淡水饲料价格形成支撑,尤其是淡水鱼类今年一季度生产价格指数明显开始提升;水产饲料的价格走势有望强于去年。此外,水产饲料由于季节特征明显,一季度的毛利

和利润率虽然均出现下滑,但任江美认为这不具备代表性。

饲料产业链纵向延伸成为必然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任江美早就注意到农业一体化有加快趋势,而经过进一步调查后她发现,饲料企业往养殖发展已蔚然成风。07年生猪价格的一路上涨和国家对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力扶持,占养殖成本70%的饲料行业产生了强烈的上游延伸欲望。作为中间环节,饲料行业同时受上下游产业的挤压,养殖效益的提升驱动饲料企业向上游迈进。中粮作为国内最大的一体化农业国企,也响应了国家生猪规模养殖的号召;而国资委近期对3家央企主业调整中,中粮新增了土产、畜产品加工、制造及销售,其屠宰――饲料――加工的产业链打造也初具雏形。

除此外,任江美还注意到,饲料龙头中不乏某些实力雄厚的企业进一步向下游肉制品行业延伸,如以饲料起家的山东六和就闯入了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前五强,这无疑为饲料企业的下游发展树立了成功范例。目前六和山东省内分子公司已发展到近170家,集团下属的冷藏企业由2005年的7家迅速发展到目前的45家。近年公司把推动现代化养殖作为工作重点,先后成立多家养殖担保公司,其构建一条安全、健康、和谐、共赢的大食品产业链的模式业内首屈一指。所以任江美认为,对于忽视上游产业链建设的肉类加工商来说,饲料企业的下游衍生产品可能在将来对区域甚至全国肉制品市场构成冲击。

横向整合初露端倪

作为弱势的中间环节、拥有同质的产品属性,中大型饲料企业早有联合采购、联合研发、树立行业大品牌抵御竞争的意愿。任江美提出,如果说新希望牵手六合、通威收购海大、天邦收购博亚或是强强联合,或是丰富产品线和区域布局,那么07年4月由大北农科技集团、江苏正昌集团、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等业内十七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绿色伟农集团(当天也同时设立绿色伟农联合研究院)则为行业的联合发展树立了全新的模式和典范。

今年5月1日起,随着《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的全面施行,众多中小饲料企业将被迫淘汰,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向中大型企业倾斜,就此《办法》的影响而言,任江美相信有可能催生出名副其实的“大集团”。

把握“一体化”趋势下行业龙头

就市场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相比于去年四季度触底反弹。饲料价格继续呈上升态势,原料上涨压力进一步缓解,但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的终端提价受限,所以任美江分析其盈利反弹可能低于行业水平。

对于“一体化”趋势,任江美提示投资者应该关注以下现象:1.打造一体化产业链成为行业主旋律。继通威和新希望成功打造出养殖――饲料加工――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后,天邦通过与江苏省滩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交叉持股,再次上演了产业链一体化的主旋律。2.公司多元化产品结构明显。天邦股份上市后通过草原天邦完善了反刍饲料生产线,并中标蒙牛乳业集团的奶牛饲料,彰显了公司的科技优势;通过收购博亚,其产品线将进一步拓展到畜禽领域;而通威股份也开始从水产饲料领域向畜禽饲料拓展。水产料季节特征明显,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在抵抗季节性波动方面有显著效应;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从水到陆能否走好,还有待市场的验证。任江美表示,目前她比较看好饲料龙头公司未来产业链的延伸和巨大的横向整合空间,在目前的背景下,她仍然给予行业“增持”评级。

通威股份:谨慎折现未来,理性把握现在

多晶硅业务:仍江美对公司多晶硅投产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她认为无论是资金、技术、体制、态度,通威多晶硅终有所获。她预测未来3年多晶硅将分别贡献0.20、0.45、0.75元的EPS。

饲料业务:2007年通威饲料销量达到267万吨,增速从过去3年的36%下降到15.48%,低于25%的行业增速。在任江美看来,通威要在饲料领域继续有快速的增长,首先必须突破水产饲料的范围。其次,要防止多晶硅业务对饲料主业的精力分散,导致企业失去生存的根基。最后,在饲料行业上下游一体化的趋势下,继续加大主业的拓展力度。

任美江相信通威鱼有着光明的未来,而多晶硅业务更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她也表示,对于通威来说,理性的把握现在的饲料业务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鉴于以上分析她给予公司2009年25倍的市盈率,6个月目标价20元,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

新希望:瑕不掩瑜,终将腾飞

篇7

物联网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等通讯技术把感知设备、控制设备、操作设备等联在一起,实现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控制的网络,简单理解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网络,是一种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等为一体的复杂技术。当前,在机械化水产养殖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养殖水体的水质监测

主要是利用不同类型的水质传感器,现场实时检测pH值、溶解氧、氨氮、盐度、亚硝酸盐、硫化氢和水温等影响水产品生长与发育的水质参数,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传送到手持设备和服务器终端,供养殖人员进行参考,以便及时对水体进行管护,改善水质环境,提高养殖效率。

1.2水产养殖机械的自动化或远程化控制

主要是利用自动控制理论按照养殖人员的设定,定时定量启动和关闭投饵机、曝气增氧机等设备,或是根据水质监测的数据按需控制增氧机、换水泵及补水泵的启停,也有的是利用zigbee或6Lowpan等技术搭建无线网络,由主控计算机集中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人工或自动发送远程指令,对各类水产养殖机械的运行进行精确控制。

1.3水质水情的实时预警

主要是按照设定的具体数值构建预警模型,实时跟踪监测养殖水体的水质水情变化与养殖设备的运行情况。当发生意外灾害、水情骤变或渔机设备故障时,及时向主控计算机发送预警信号,并利用GSM/GPRS/CDMA等模块向养殖人员发送提醒短信,确保各项应急措施能够迅速启动,从而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1.4水产养殖的决策指导和追踪溯源

主要是利用高精度摄像等设备实时监控水产养殖的整个过程,并配合水质监测等系统,依托主控计算机和服务器,构建水质数据库、饲料数据库、种苗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养殖数据库、鱼病数据库等,按照模糊推理和统计决策的理论对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形成不同需求的养殖方案和智能化管理决策系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对外进行,为远程专家指导和产品安全监管及溯源提供技术平台。

2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步实现了与机械化水产养殖的融合。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大多数的水产养殖户,特别是中小型养殖户,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技术工程体量较大,示范效应难以体现

从走访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江苏水产养殖机械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主要集中在规模化水产养殖中心,依托省、市科技项目支持,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完成。养殖系统通常由主控计算机进行控制,功能囊括水质水情监测、自动化精确投饲、智能水体增氧、远程控制、实时预警和专家决策等多个模块,整体工程体量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对于普通的中小型养殖户而言,门槛过高,学习、复制难度较大,示范辐射效应不明显。

2.2过于追求“私人订制”,设备投资成本过高

目前,各地使用的物联网水产养殖系统,大多是以项目形式,根据自身情况重新设计或在传统水产养殖机械的基础上改造完成,属于订制产品,无法规模化批量生成,也无法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因此,设备制造成本和工程预算较高,超出了普通养殖户的预期。

2.3缺乏统一的标准,产品定型和推广难

众所周知,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初期,曾由于技术封锁造成推广困难,随着一系列标准化协议的签订和友好接口的开放,市场才逐步走向繁荣。同样,目前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各研究院所和企业开发的物联网装备尚不能实现友好互通,很难定型推广。如果对系统进行拆分,其中大多数装备又属于通用性电子设备,很难享受农机补贴政策。因此,目前除了溶解氧智能监控设备等水质监测仪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成熟的物联网渔业机械通过农机推广鉴定。

2.4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瓶颈,设备维护相对繁琐

水产养殖机械物联网技术和其他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一样,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四大模块。其中传输技术因通信工程的迅速发展相对成熟,加上农业物联网中无线局域网的范围相对较小,传输速率等要求也不高,基本上能够满足应用要求。而其他三项核心技术在实际使用和推广中均存在一定问题。感知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最大问题在于高灵敏度、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十分缺乏,这也是整个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进口传感器价格昂贵。国产传感器产品制造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品种少,质量较差,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还很容易损坏和出现检测误差,给养殖户的日常使用带来了很大麻烦。处理技术方面,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日益完善,技术本身已不存在大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水产养殖研究人员,缺少数据积累和稳定的算法模型,智能决策尚不能对渔业生产形成科学有效的指导。

3思考与建议

虽然该技术在应用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当前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高效化、智能化、节约化、精准化仍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水产养殖业人力成本逐年增加,养殖效益下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水产养殖经营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依靠其多技术融合的巨大优势,理应在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提升水产养殖管理水平、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等方面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为此,水产养殖机械生产企业和渔业物联网研究机构应多从推广应用的角度思考未来产业发展,逐步培养用户群体,使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丰富产品序列,控制销售价格

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简到繁,从功能单一到复式作业的渐变过程,水产养殖机械物联网技术发展也应如此。在跟踪科技前沿的同时,也要丰富自身的产品序列,既要研究完善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也要加快对普通物联网渔机的开发。如能够定时定量投饲的投饵机、能够检测溶氧量不足并自动开启的增氧机、能够追踪灾害天气并发送短信的预警器等。这些功能单一的水产养殖机械,能够有效控制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成本,更符合普通养殖户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更方便推广鉴定,便于农机部门示范宣传,逐步培养物联网渔机的市场用户。

3.2简化操作模式,提高设备质量

目前的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机械上的运用,绝大多数以主控计算机为中心构建管理系统,大多数的操作控制和信息、资料查询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而传感器等设备设施还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养护,这对于当前科技意识差、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的农村劳动者和水产养殖户而言,接受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开发操作更加便捷的人机界面,研制精确度更高、灵敏度更强、可靠性更好、成本更低、安装维护更加方便的传感设备,解决自组织网络和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也成为物联网行业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3.3加强产学研结合,搭建合作平台

积极引进水产养殖、自动控制、农业机械、物联网和信息化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购买技术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形成更加完善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研究体系,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技术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物联网技术产品的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为更加科学、系统、高效的指导渔业生产提供支撑。

3.4建立统一标准,争取政府扶持

篇8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产业协调度;产业化;产业高度

一、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地位

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所谓“加工活,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因此,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整个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1水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渔业产业高度的重要力量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表明,如果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高度有所提高。而在我国第二产业内部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水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高低则影响我国渔业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水产品加工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如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1%,渔业经济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7%,而同期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8%,产值比上年增长19.2%。无论产量还是产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整个渔业。而且2005年水产加工产量的增长速度也高于2004年。在水产加工业中,增长较快的有冷冻水产品,比上年增长21%;鱼糜制品比上年增长35%;干制品比上年增长7%;藻类加工同比增长15.5%;罐制品同比增长19.62%。其他水产加工品比上年增长16.48%。珍珠产量比上年增长48.6%。

2水产品加工业是加强产业协调度的有效途径

水产品加工业上接水产养殖业,下连水产品物流业,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水产品加T业的发展如果与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这样深层次、多系列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加快初级水产品转化,拉动水产养殖业的深度发展,优化水产品区域布局,而且通过提高水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增值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营销产品,延伸渔业产业链条,有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005年我国水产加工业在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下,克服了国外对我国水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冷冻产品向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发展。2006年,深加工水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6%,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渔业增效,2006年深加工对虾出口占对虾出口总额的83%。

3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渔业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在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工品种、技术不断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水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路径,以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对特色渔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不仅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而且丰富市场供给,满足不同层次、品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利地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水产品加工行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2004年的1426.6332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799.4233万吨,实际水产加工品总产量由2004年的1031.9943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332.4807万吨。2006年冷冻水产品产量为819.7581万吨,占加工总量的61.5%。因此,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初步加T、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且追求多样化、系列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丁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质量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品种结构合理,产品多样,并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

2在水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国的科研和加工能力崭露头角

中国提取河豚毒素成功并取得高纯度的结晶,从而获得美国FDA认可并进入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为中国水产品深加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加工企业走向集中并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出口加工园区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水产加工业十分重视,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加上外资企业的积极介入,这些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主力军。这些地区水产加工品的产量和产值以及出口贸易额都占到全国八成以上。

4加工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逐步走上了品牌战略的轨道。水产加工企业特别是那些龙头骨干企业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视自己产品的注册商标和市场形象。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一些大宗水产加工品中被品牌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三、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产品加工业在沿海与内陆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水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内陆水产品加工能力薄弱,与内陆水产品的产量份额不符。

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加工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沿海水产品加工相对来说技术比较先进、产品种类多、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大。2004年山东、浙江、福建、广东、辽宁、江苏、海南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2.8%,从企业投资情况看,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几个沿海省份。

尽管内陆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42%,内陆水产品加工业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中力量却非常薄弱,内陆水产品加丁量占总加工量的比重不足10%。内陆水产品加工原料主要是淡水产品,开发的产品主要是传统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低;企业以个体私营为主,龙头企业少、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出口产品少。

2水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提升有限,初级加工品依然统领市场

(1)加工比例较低。中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产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34.8%。而日本、加拿大、美国和秘鲁等国家的水产品加工产量达60%90%。据FAO的统计,2004年,世界水产品产量的61%(8600万吨)用于多种类型的加工,59%(5100万吨)的加工产品用于供人类直接消费的冷冻、盐渍和罐装产品,剩余的为非食用目的。中国超过77%(3700万吨)的水产品(4750万吨)为人类直接消费,其中大部分为新鲜类型,余下的量(估计1080万吨)被用来生产鱼粉和其他非食用目的,包括直接用于水产养殖饵料。加工品比例低,与总产量不相称,影响了我国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加工深度不够,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加工品附加值不高。我国水产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50%还处于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40%左有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不到10%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2006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为1332.4807万吨,其中冷冻品和冷冻加工水产品达到819.7581万吨,占到了加工品总量的61.5%。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水产品进行冷冻越来越倾向于仅是作为一种保存方式,根本不能称作“加工”,这样计算,我国水产品的加工率就更低。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许多只是产品形态、包装式样上的改变,尚无法真正达到“深加工”的层次和档次。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水产品几乎只能作为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渔业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如,中水集团在非洲东岸的毛里塔尼亚近海捕捞软体鱼类,并就近以原材料形式转销往欧洲,山东渔民也是将在黄海捕获的海产品就近送到韩国近岸,直接向韩国渔商交货,自己不能深加工。

3加工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品上市和出口的最大障碍。国内市场上,有些私营企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工艺条件不严格,产品不进行必要的检验即流入市场;有的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不顾原料品质好坏或在加工过程中掺假使杂,人为地造成水产品的二次污染;在流通环节,一些不法商贩滥用添加剂甚至违禁药物和化学品进行水产品保鲜或处理,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又无统一的货源渠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国际市场上,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中,虽然已有不少通过ISO质量认证及HACCP认证的,但是许多企业不严格按照HACCP生产,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具备较高认证水平的企业还不多。其中,同时获得美国FDA认证和欧盟认证的企业则更少。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水产品加T业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事水产品加工的企业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水产品加丁业的发展。水产加工业的科技开发和研究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短缺,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企业技术创新也缺乏政策扶持,与水产加工业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促进中国水产品加工业跨越式的对策

1以现代渔业科技提高水产品综合利用率

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值化技术研究,建立大宗、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水产品深加T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装备,配套完善加工生产线,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手段,建立水产生物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为推动我国水产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2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高度

水产品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四高”特点,并且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如加丁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也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加工增值、缓解水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矛盾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开发并推广水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技术。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加丁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更要注意“软件”的引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3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绩效

实践证明,为改变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的现状,促进渔业技术进步,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换,实行产业化经营无疑是一条较好的降低交易费用、缩短时间、提高水产品加丁业市场绩效的重要途径。根据水产品加T业的现状,当前重点从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保健品、医药品起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并以水产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实现渔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标准化、滟业环境生态化。

4逐步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加工品的质量

尽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WTO要求的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WTO协议中要求各成员国在贸易中遵循国际标准或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水产品出口标准大多数采用国际上盛行的HACCP制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只能以国际标准为准,也可以制定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的国内标准,而在实践中很多国家多制定有要求进协商遵守的国内标准。因此,为促进水产品的国际贸易,我国应在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质量控制。

篇9

原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水产业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战略。

一、典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发展趋势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都是在反复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形成的;并且现在的监管机构体系亦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其大致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是遵循着“统分统”的模式。即20世纪初期的单一监管阶段到20世纪中期的分工监管阶段,再到20世纪末期的统分结合监管阶段。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同时也是走向整合的。

(一)监管体系结构趋于统一。近年来,为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许多国家对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大体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将过去分散的管理部门予以适当统一,从过去重视食物链的重点环节监管转变为现在的加强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对传统的分散的管理部门予以适当协调,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转变为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食品安全监管正呈现出从过去多头监管向现在的集中统一监管;各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越来越趋向于走兼并、垂直、高效的管理模式,强化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倡导由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监管模式。

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各国正在逐步走向相对统一。当然,统一的内涵有所不同,有的是监管机关的统一,有的是监管要素的统一,有的是监管方式的统一。无论是哪个层面的统一,都是为了避免多头监管或者重复监管,提高行政监管效能。

(二)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和召回制度。欧盟颁布的178/2002号法令中对有关食品的可追溯性、防止有害食品进入市场、食品业者的义务及进出口商的要求进行了规范。其中,把食品的可追溯性定义为:“对一种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阶段的踪迹均可追溯查寻”,即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都可以找到踪迹。可追溯性规范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获取食品生产中的一切信息,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明确各生产者应负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机主义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召回制度则是为了避免已经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造成对消费者更大的危害,其更多地使用在国际贸易上,只要发现有批量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并有可能对大众造成危害,生产经营企业就有义务将食品召回。召回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负有食品安全责任的企业受到应有的处罚,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可以看出,可追溯原则和召回制度是相互支持,相互连贯、共同发挥作用的,是一个明确责任,违规必惩的连续过程,是以技术的手段和法律的武器相互配合的过程。

(三)全程化管理。欧盟制定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的指导原则指出:食品安全政策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综合、完整的途径之上。食品安全要纵贯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横跨所有的食品部门,在各成员国之间,在欧盟的内外部,在国际和欧盟的决策机构以及在政策制定周期的所有阶段。《食品安全白皮书》强调指出,食品安全保障的各项主要内容一定要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以往的食品安全监管往往只注重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以整个食物链为监管对象的全程化管理,强调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崩溃,因此必须对整个食物链,尤其是源头进行强有力的治理。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链的最前端──种植和养殖环节,甚至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生产环节,主张通过强化食品消费前各生产经营阶段安全保障的密切联系来实现对食源性疾病的全面预防;另一方面治理要延伸到食物链的最末段──消费,主张对消费者的食品储藏、制作和消费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二、我国水产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方面对水产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在水污染方面。随着工农业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百川归海,海洋环境不同程度地被污染,尤其是近海环境。有的近海沿岸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有的微生物超标,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近海水域富营养化较为普遍。因此,水产品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很多海洋生物对某些低含量物质具有富集作用,导致有些水产产品有害物质大大超标,造成水产食品安全隐患。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尤其农田施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导致大量氮、磷物质进入水体,在一些舒缓的水体中,短时间内可导致富营养化。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生态系统紊乱,藻类通过生存竞争取得优势,迅速增长,恶性繁殖,占据了其他生物生存空间,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使鱼类等生物缺氧死亡,水生态进一步恶化。我国太湖、巢湖和滇池,沿湖经济发达、城市密布、人口集中,水污染严重,全湖为V类或劣V类水质。三大湖泊时常出现蓝藻暴发,严重影响沿湖城市和乡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社会环境因素

1、市场失灵。首先是外部不经济。食品市场上非正规厂商给消费者和正规厂商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具体表现在,由于非正规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伪劣不合格食品,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食用,并给消费者带来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和不安全感。同时,这种心理负担与不安全感还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其他消费者,这种非正规厂商的伪劣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的恶劣印象,就会影响正规厂商产品的销售,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其次是不完全信息。对于食品这个特殊的产品而言,由于食品属于后验性物品,即只有通过消费之后才能确切了解食品的品质,也给了生产销售厂商运用各种手段欺瞒哄骗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机会;并且因为消费者不能事前辨别食品的优劣,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现象,体现为消费者会选择价格较低的不合格产品,而正规厂商则会因为产品的滞销而被挤出市场。最后由于在市场机制下,非正规厂商没有披露其产品品质的动机;市场上也没有能够充分担当有偿的信息披露者的角色(或者相对于价格而言,消费者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很高),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来完成信息披露。

2、经营模式。由于农业的自然生产特殊性,家庭农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是我国占主导的农业组织形式。作为大农业的一部分,水产养殖具有一般农业的技术和经济特征,也主要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虽然养殖家庭经营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在每季的养殖过程中也难以切换生产品种,但是如果没有针对具体加工企业(或贩销商)的专用资产投入的话,养殖的资产专用性的并不在销售对象上体现。再加上初级水产品交易的市场化倾向,养殖户很容易更换销售对象(如果价格合适的话)。由于养殖产品往往是信用商品,易于更换销售对象,这使得养殖户具有忽视产品质量安全的冲动和条件。

三、水产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思路

篇10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应用研究

1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现状

1.1微生态制剂国内研究现状

微生态制剂又叫做益生菌制剂或者活菌制剂。一般是从自然环境当中定向筛选分离而得到的,经过扩培繁殖后制作成含有大量菌体的活菌剂[1-2]。益生菌制剂不仅可作饲料添加剂使用,也可以用来做水质的调控剂,而且微生态制剂应用广泛,效果明显[3]。但是国内对于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产品质量不高[4]。这种研究状况与水品与资金短缺、政策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民众对微生态制剂认可程度低等原因密不可分[5]。虽然有些菌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效,但是具体的作用机理难以深究[6];并且微生态制剂相关产业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在我国相对较少,这种缺陷限制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微生态制剂的安全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7]。我国养殖畜牧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逐步加大了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相关领域人才济济,有关学科也在逐步兴起。

1.2微生态制剂的国外研究现状

微生态制剂最先起源于日本。在进行了临床医学试用后发现,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在治疗腹泻疾病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同时双歧杆菌也具有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功效。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就已经生产出许多种成熟的制剂产品。有些国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改造菌种的遗传基因,通过基因重组后培育出性状更加优良的菌种[8]。目前,国外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方面的技术仍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微生态制剂研究已经形成一股热潮,相信微生态制剂与养殖畜牧、药学领域等相互渗透结合,并且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一定可以开发出性状更加优良功能更加强大的菌种制剂,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微生态制剂作用机制

2.1微生态菌剂的种类

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微生态制剂菌种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酪酸菌和硝化细菌等种类,这些微生态制剂为实现可持续、集约化和生态友好的水产养殖环境提供了参考。2.1.1光合细菌利用光合细菌净化养殖尾水是一种成本低廉、快速稳定的方法。它的原料主要是利用光和二氧化碳,以硫化氢为供氢体。光合细菌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它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核酸、叶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是主要蛋白质饲料来源,它还含有许多生理活性物质。此外它还可作为水质调节剂用于鱼虾等水产动物的尾水处理中[9]。2.1.2芽孢杆菌芽孢杆菌一般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抵抗高温、辐射、酸、碱、酶等,是一种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菌株[10]。该菌主要作用于养殖动物的肠道中,并且产物具有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且该菌对鱼池淤泥的分解效果良好,可以将残余饲料,鱼的排泄物等有机物转化为硝酸盐、硫酸盐等无机物,有效降低水中的COD、有害硫化氢、BOD以及氨氮等有害成分,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2.1.3乳酸菌乳酸菌,耐酸,pH为3~4.5时仍能生存,如它可以在胃肠系统内定植,在里面降解水体氨、有机酸的过程是通过创造一个不友好的环境来控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以此达到生态修复剂的作用。乳酸菌的能产生强大的抗菌分子,如过氧化氢、抗菌肽和有机酸等,增强了有益肠道微生物的优势,有利于防止致病菌的感染。乳酸菌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它能够刺激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T细胞系统,提高其抗应激能力。如在养殖虾体内添加乳酸菌可以改善养殖水体,增强对虾的免疫反应[11]。2.1.4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菌类,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发酵剂,还能提高有机物的利用率;人们通常把这种菌添加到饲料中,对养殖动物有良好的作用,它同时也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达到净水的效果。2.1.5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是一种可以将氨氧化为亚硝酸或硝酸盐的自营性微生物。实验研究证明,硝化细菌能够净化海参养殖的水质[12]。反硝化细菌由具有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组成,它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可产生N2O和N2。反硝化细菌通过把水体中亚硝酸盐转变为无害的氮气排入大气中,使养殖池底沉积的有机物含量减少,有效防止水质剧变,它还具有专性好氧、依附性、产酸性、革兰阴性和无芽孢等特性。

2.2微生态菌剂的功能作用

2.2.1生物夺氧和生物屏障正常环境下肠道内的厌氧菌占优势地位,而需氧菌仅占1%,当饲用微生物添加剂时,需氧微生物可以迅速消耗环境内的氧气,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生长,从而维护了肠道内的生态平衡。另外,有益微生物如一道屏障,维护着生物体的正常运转,微生态群可以有序地定值于皮肤粘膜等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可对致病微生物起拮抗作用,益生菌还可在肠道内产生如乳酸、醋酸等活性物质,降低消化道内pH值,抑制有害细菌生长。2.2.2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益生菌作为免疫促进剂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13],一方面,他可以通过调节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产生肠道免疫或者全身性免疫;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通过循环刺激机体的免疫机能。2.2.3改善水体环境,消除污染物微生物制剂投放入水体后,对养殖水体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它主要通过絮凝、硝化、解磷等作用,将动植物残体,残余饵料等废物,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分解为CO2、硝酸盐和硫酸盐等无毒物质为浮游植物等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浮游植物等进行繁殖,他们又提供了氧气,从而净化水质的目的,改善了水体环境[14]。2.2.4产生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第一,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群能够产生多种酶,促进水产品代谢和发育,例如它可产生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可以降解饲料中的有机物等,有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第二,它也可以产生抗菌物质,降低肠道pH值,如它可刺激宿主分泌过氧化氢等抗菌物质,抑制致病微生物在肠道内生长;第三,微生态制剂还能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促进动物生长,如类胡萝卜素、叶酸、促生长素等物质。

3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3.1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现如今研究出微生态制剂在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作用,且具有无毒副作用,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因此,微生态制剂也越来越被养殖户所接受,成为抗生素的良好代替品,应用也愈加广泛。

3.2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应用领域

3.2.1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上,利用增加水中溶氧量、使用活菌剂可改善水质等方法可以促进养殖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正常生长,将菌剂添加到饲料中,饲料的转化率、免疫力都有大大提升,促进了水产动物的生长。它不仅能提供本身富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另外有益微生物还能在代谢时还能产生调节动物肠道菌群的各种有机酸等,这有利于增强养殖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在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同时,也具有作为免疫激活剂的功能,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参与营养竞争、分泌细菌素等毒素杀死或抑制病原菌,还能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它们还能提高动物免疫细胞的活性、机体的免疫能力。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两种抗弧菌混合成的微生态制剂还能对弧菌造成的大量病害问题进行良好的改善,对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氨氮降解率还可高达50.12%[15]。微生态制剂还具有抑制绿藻等有害藻类,防治水华,增加有益藻类的数量的作用,张韦等在微生态制剂在长丰鲫池塘藻相中影响的研究得出微生态制剂对蓝藻的抑制能达到26%以上,对绿藻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他有益藻类也有明显增长[16]。微生态制剂还能改善畜禽类产品的品质,赵永玉在实验中证实微生态制剂对提高肉鸡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性能有良好效果,肠道中的有益菌菌群水平也随之增多。并且证明了微生态制剂有提高动物对日粮的消化吸收率等生物学功能,相比抗生素更加安全[17]。3.2.2作为复合微生物菌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微生态制剂逐渐被应用于种植业,将微生态制剂与肥料相结合得到能够增加土壤多样性、改善农产品的质量的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菌肥中一般含有大量高活菌,可通过高活菌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养分、激发土壤中的有益菌种繁殖生长,同时抵制有害菌,以此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种植地的生态水平。张志鹏等研究证实复合微生物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对小麦具有良好的促增产作用,说明微生物菌肥对于植物也具有巨大的作用,有发展的潜力[18]。3.2.3作为水质调节剂长时间进行水产养殖会使水池底部积存很多的残余饲料,这些物质如果长时间不处理水质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大,与此同时,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也被发掘,研究发现:蛭弧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在水产养殖中对水质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能通过在水中发生一系列硝化、氧化、硫化反应,快速将水中的动物排泄物、腐败物质、残存的无法利用的饲料、有害的化学成分分解。同时罗志伟发现:微生态制剂还可以使鲤鱼的在使用药品时的应激反应减少,从而提高鲤鱼的免疫力,增加经济效益[19]。复合微生态菌剂中的有益菌群在繁殖过后能形成强大的有益菌群,防止养殖水体的持续恶化,间接阻断了寄生虫的繁殖,还能清除纤毛虫的幼虫和虫卵,从根本上解决了养殖水体的污染根源,使复合菌剂的作用能更加持久。3.2.4临床应用如今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的治疗案例也越来越多,杨晓冬等研究发现在肝硬化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微绒毛损坏严重等临床病症中,微生态制剂使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增强,并清除致病菌,并且可以改善肠屏障功能[20]。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屏障功能,调节细胞介导的和体液免疫功能,通过争夺养分,拮抗作用,交叉喂养和支持微生物群稳定性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21]。You-DongWan等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能促进轻度胰腺炎患者体内功能的恢复并且还极大的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22]。

4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4.1微生态制剂的发展

4.1.1市场需求由中经纵横市场研究得出的数据可知,微生态制剂行业整体上正处于发展期,然而当前我国每年微生态制剂的生产量和使用量还不及4000吨,按照我国目前微生态制剂市场规模进行估算后,发现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4.1.2经济效益微生态制剂在减少饲料投放量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水产生物的生长率,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Liao等发现,抗菌多肽S100能改善南美白对虾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生长性能,因此有效提高了饲料利用率[23]。宋明等发现,用添加2%由芽孢杆菌、酵母5菌、乳酸菌等菌剂的微生态制剂饲料进行饲养,可以使草鱼肠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升高,测得草鱼的饲料转化率也随之提高[24]。如在广西助农科技的一款生物发酵饲料产品中,该产品运用固态发酵技术与大量能量和蛋白饲料结合,制得的微生态制剂饲料1公斤相当于约1.5~2公斤全价饲料能量,有效活菌数高达约200亿/克,在每吨全价饲料中添加本品1包(20公斤)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全价饲料40公斤(1包)的使用量。

4.2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

4.2.1制备与保存问题现在,我国缺乏对微生态制剂菌株源头性的研究,研发的菌株也较少,现有的菌种大多从德、美、日和韩国引进,进行反复扩增后再制成微生态制剂。但是菌种反复扩培后不能保持原有的优良特性。并且,我国对复合菌协同作用的研究和对相关菌种及其代谢产物在水产养殖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也不够深入[25]。因此,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掌握开发新菌种的核心技术、致力培育优异的新菌种。菌种筛选和保存技术还不够成熟。在饲料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菌体容易因温度、酸碱度等外界因素而降低活性甚至死亡。在实际应用中还要面临严格的保存环境问题,微生态制剂一般保存在干燥、低温、微酸性的条件下,保存不当会使制剂中活菌含量减少,进而降低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26]。4.2.2施用方法不当我国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人员对微生物制剂的专业知识技术掌握不足,不科学的使用直接降低了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27]。若施用时间不当,则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微生态制剂应在晴天上午施用,且施用后应及时补充增氧微生态制剂,因为微生物制剂中大多数菌种为好氧活菌,其活化、生长、繁殖都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水体中溶氧量不足会降低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28]。缺乏专业的知识技术,使用时施用剂量不达标、施用次数不当。施用活菌的数量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指标后,才能使有益菌在其中竞争形成优势。经过长期连续使用后,益生菌才会在水体中增殖成优势种群,进而发挥作用,且在使用后需要加以观察和检测有关指标;部分养殖户甚至与抗生素或消毒剂同时施用,导致大量有益菌被杀死,导致对病原菌的作用下降[29]。4.2.3行业监管缺失,产品良莠不齐目前微生态制剂行业监管力度小,缺乏行业标准。行业中部分企业呈作坊式生产。并且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过程有部分需无菌操作,但是部分企业制作工艺不规范,导致生产的微生态制剂不具备良好的作用效果[30]。

4.3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