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卫生价值

篇1

疾控的使命和目标

疾控的使命是预防疾病、残疾、伤害,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的健康。

疾控的主要工作围绕三个大的专业学科领域展开。一是生物医学,具体为传染病(包括性病、艾滋病、肺结核等)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二是环境医学,人生活在地球上,必然与生存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危害因素息息相关,会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包括食品、水、空气、辐射等。三是行为医学,人群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比如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疾控工作主要围绕这三大专业领域,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地进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干预,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与服务以及发生或罹患疾病人群的监测与管理。这些活动涵盖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疾控工作在这些业务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呢?

首先,当前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已经控制了一些古老的传染病,但其中的一些不断出现反复,例如结核病。另外还有一些新发的传染病在不断地暴发,例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等。第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人群的预防和控制很困难。慢病是不可逆的疾病,将会伴随到人的死亡。第三,健康危害因素未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突出表现在监测面窄,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雾霾问题并未全面开展人群危害的监测与动态评估,监测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撑和促进业务活动的开展。

根据疾控工作的使命,从三个层次来提出目标定位。

政务目标:提升重大传染病信息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保障公共安全和全民健康。

业务目标:建立和强化传染病、预防接种、营养与慢病、生命登记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体系,获取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作业目标:通过开展疾控公共卫生业务活动,获得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精神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绩效考核的业务指标。并应用这些指标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水平,提出防控和干预措施,提升公众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感受。

这些指标充分体现了公共卫生工作与临床工作的不同,它是面向人群健康状况的公共卫生服务,而不是临床个体健康状况的服务。但是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中或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存在着注重个体信息要素而轻视人群总体信息要素,导致在社区层面公共卫生管理缺失的矛盾。

信息化差距

中国疾控信息化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的发展建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服务信息系统连接,为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动态信息服务能力仍然不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需求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卫生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投入不足,回顾十年来,疾控体系能力建设,国家重点加强了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投入。省以下的公共卫生机构缺乏专项资金建设投入,因此投入不足是首要的问题。二是信息系统建设与疾控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从2003以来,全国疾控机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疾控机构的基础条件显著提升。各级疾控中心中最好的是实验室。但是,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得到过多的推动,以至于造成目前地方疾控能力实验室“腿长”,信息化“腿短”。

随着深化医改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进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即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在公共卫生的监测、干预和评价活动过程中应该如何利用三大数据库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落地实施的重要内容。解决医防信息结合问题是切入点,促进开放共享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是重要抓手。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业务流程的改变,业务模式的重构依赖于管理的变革,而工作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变革。

公共卫生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力。业务的发展速度比人才队伍发展要快。多年来疾控机构的编制基本上没变,但工作任务却在逐年增加。从财政逐年提高的卫生经费来看,业务量随之增加,但是人员却没有增加,所以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减轻现有人员新增工作的负担。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规范业务标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标准化,它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在建系统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业务规则,比如规范业务流程,获取哪些业务需求指标,采集哪些数据。因此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业务标准的制定。另外,通过信息化实施有助于整合公共卫生资源,提高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以传染病报告为例。医生填写纸质报告卡差错率为5%,录入系统过程中差错率为5%,多一个手工操作环节就会多5%的差错率,所以从医生诊断到录入计算机,平均差错率为5%~10%。而信息化手段能够减少手工环节,降低差错率,提升信息质量。

因此,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能够对接,让电子病历或电子健康档案直接实现交换医生工作站疾病诊断信息,则手工环节造成的差错率就不存在了。

疾控信息化目标

疾控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制订必须与现行的组织管理体系相符合,要符合国情。我国省级疾控中心32个、地市345个、 县级2000个,如此庞大的疾控体系如何建设?纵向如何运行?这对目标的制订是一个挑战。

总体目标需要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和地方有机组成的全国统一的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网络,实现人群疾病与健康相关信息快速收集、综合分析和多方利用。疾控机构互连成网,信息互联互通。在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相关信息的快速收集、综合分析和多方利用。

首先,要建立省级、地市级两级疾控应用数据分中心,并依托电商外网或者其他的商用专网甚至是用互联网来构建虚拟的专网,对上与国家的数据中心连接,对下要与区域的卫生平台,甚至是医疗机构来对接,从而实现三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

第二,应用国家统一标准,建立分布式业务系统,促进地方疾控工作数字化。公共卫生的业务逻辑必须高度统一,不能各自为政,数据统一采集,信息分级利用。公共卫生数据汇总不是简单的统计相加,全国的发病率不是全国各省发病率相加再除以32,每一层面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因此,公共卫生管理的特点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与医院的点状管理模式不同,医院解决的是一个独立机构内的信息管理问题,面向的对象是个体,而公共卫生面向的是人群,公共卫生服务的区域有多大,信息管理要素就应该有多大。

第三,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三级平台疾控公共卫生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构建统一的公共卫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求,并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边远欠发达地区。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偏远地方没有资源和能力来构建自己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把信息管理与利用的差距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抹平”,从而促进共同发展,保障公共卫生数据的完整性。

具体建设内容

一是加快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满足公共卫生数据资源管理服务需求。重点加快中西部县区网络覆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云平台更多体现的是服务的平台,体现云服务的概念,不用都建物理平台也能共享到资源,从而满足对公共卫生数据利用的需求。重点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区一级网络覆盖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目前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网络连通基本上通过互联网,应用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医疗机构的专网覆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加快各省级业务应用数据分中心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目前省级业务应用数据分中心发展严重不平衡。有些地区通过地方政府争取到经费,建立了数据中心,但是近3/4的省级疾控中心还很落后,个别省甚至还没有计算机机房或机房很简陋无法承载业务应用。省级业务应用数据分中心是上下联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国家管理区域的重要数据分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国家疾控数据中心不能直接与全国6万多家医院直接对接,必须要实现属地化管理,分级信息利用。因此,加快发展省级、地市级数据中心建设已经成为推进疾控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三是构建统一的公共卫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求,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边远地区。现在有很多声音批评疾控,认为业务条块结构,烟囱林立,遍地信息孤岛。完全消除信息孤岛并不现实。而事实上,应该是去连接孤岛,架桥修路。由于疾控的阶段工作重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疾控的业务线条仍然需要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个线条的数据整合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求,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边远地区。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加强传染病、预防接种、重性精神病、地方病、口腔卫生、老年保健、艾滋病、结核病、慢病监测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公共卫生信息过去更多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然而,为公众服务才是公共卫生的本质,要让公众感受到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好处,从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信息化过程中收益。公共卫生业务内容是公众关注的健康需求,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业务数据本身,而是需要知道公共卫生数据所代表的健康和疾病的风险级别。因此,建立信息服务的平台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是当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是促进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居民健康卡的系统应用,建设完善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提升对现有数据的挖掘、利用和分析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撑服务。

公共卫生业务模型分析

公共卫生主要监测系统

信息采集是监测活动重要的过程,通过监测手段可以获得大量的人群公共卫生信息。公共卫生的监测系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哨点监测系统。“哨点”就像一个哨兵站岗放哨,其目的是发现“敌人”,岗哨的设置则要求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只能够在视野的区域内发现“敌人”,因此监测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岗哨的设置。例如,艾滋病哨点监测,在不可能做到从全人群中筛查发现艾滋病患者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即监测范围为高危人群,进而估算总体感染水平。但监测范围的局限性就决定了监测结果不能代表全部人群,而只能代表高危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感染率或者发病率。因此,不同人群的监测系统设计和产出目标必须要相对应。

第二类,抽样监测系统。抽样监测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小的样本推断出总体结果的监测方法,它的投入比覆盖全人群的监测要少。例如,国家DSP死因监测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一百七十几个县区,通过各县区监测数据来估算全国的总体死亡率。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总体率和样本率之间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差异(P>0.05),则认为样本率是可以代表总体的。因此,抽样监测可以代表全人群,但其缺点是不能估算分地区的死亡率,而只能得到一个水平的监测结果。

第三类,全人群监测系统。全人群的监测覆盖是最理想的情况,目前在我国,能够实现全人群监测系统的是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系统。但是慢性传染病数据的准确性仍然不高,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报,因为慢性传染病患者如果不去医疗机构就诊,可能就不会被发现。开展居民漏报率调查,就是要去发现那些罹患传染病或者慢性传染病,却没有去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并通过调查校正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准确率。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由于实现了动态传染病监测报告,虽然慢性传染病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滞后情况仍会存在,但漏报越来越少了。

根据公共卫生面向人群的这一特征,监测的特点更多是反应率的变化,而质量控制的监测数据其统计学的可信区间达到所设定的90%~95%,就可认为数据是可用的,或者至少能够代表监测结果。因此,开展医疗机构的漏报调查,是每年要开展的重点监督内容,即医疗机构有没有依法报告。只要医疗机构不漏报,可信区间就不会降低,监测的结果、公布的数据就是可信的,对防控工作的指导就能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开展一项研究工作,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监测的手段和科学的数据分析,给决策者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科学的决策。2004年修订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工作规范,都是不断地改进工作管理策略的过程,而最终目标仍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增加,实现全人群监测覆盖。

电子健康档案的覆盖率决定了监测人群的覆盖率。三大基础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目标就是要覆盖全部人群,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电子健康档案,每次医疗就诊的结果都被记录下来,实现动态记录更新。这将全面颠覆传统的公共卫生监测模式,监测信息直接从电子健康档案中抽取获得。因此,促进健康档案的建设和人群覆盖率、公共卫生监测信息要素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迫切,这也是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建设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

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模型

疾控的六大业务活动的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从信息采集、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这样的流程来运行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活动内容,采集的信息元素、数据管理的指标、统计分析的结果和目标、信息反馈的对象是不同的,决策支持对应的主管或行政部门是不同的,资源共享和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内容也是不同的。实际上,信息系统建设并不复杂,难点在于怎样提取出要素。

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卫生监测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核心目的是要动态权威地评价区域人群健康状况,因此就必须包含人的全生命周期,即从出生直到死亡。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胎儿、新生儿阶段;五岁以下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在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不一样的:孕期和出生的时候存在出生缺陷的问题,儿童阶段主要是免疫征对疾病的问题,青少年阶段面临生长发育和伤害的问题,老年阶段面临慢性病的问题。因此,每个人不同阶段所罹患的疾病或者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性。在通过信息管理的手段来支撑业务活动的时候,就需要逐步地把人群疾病的活动实体转化为信息业务指标的过程。

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维度

公共卫生监测活动主要从3个维度来描述,即时间、空间和人群,与不同的监测对象相关联即构成了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的4个维度。

二维报表是传统的信息描述方式,一个报表展现两个维度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二维报表可以变成三维或四维,利用信息交互界面在展现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可以将另外两个维度设置为查询条件,即通过查询条件的改变,使描述结果发生改变。

疾控公共卫生的对象维度主要围绕出生缺陷、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免疫规划、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健康危害因素等业务指标体系进行描述。这些对象伴随人的生命周期而变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所有对象维度。

空间维度主要指地球物理空间,每个人都有一个物理的投影坐标,即GPS测量时所获得的经纬度坐标值(X和Y),通常在工作中难于动态采集每个人的坐标值,因此,常用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域来描述人群疾病的空间分布情况,比如登记个人的现住地址。空间维度与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相关关系,但疾病的流行与行政区划是没有关系的,针对疾病而言没有地域边界,但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划分,有边界则更便于落实疾病控制的主体责任。

人群维度,主要是按人口学特征的分类要素进行划分,因此,信息采集时人口学特征的基本元素是不能或缺的,比如性别、出生日期、职业等。但不同的对象维度所关联的人群分类要素是有差异的,比如针对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监测,不安全等高危因素可能是必要的元素,而针对职业病,患者所从事的职业就是重要元素。因此不同的疾病,人群的分类维度要素是有差异的,不能完全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然而,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4个维度的信息管理,还需从信息的分类上进行四维度的转化。时间维度需转化为日、周、月、季、年不同的统计时间节点。空间维度可以直接使用地理信息的基础数据,从经纬度坐标识别定位,或利用省、市、县、乡、村边界地图所对应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数据字典)进行描述或展现,使每个病例个案数据都能汇集到具体的某个空间区域。人群维度,重要的是将人口学特征的要素转化成与之相对应的值域代码,比如用“1”标识男性,“2”标识女性。年龄划分将会根据出生日期进行推导。由于监测对象的多样性,其对象维度的划分重点在于合理的信息分类,大类可分为生物、环境和行为。针对疾病而言,通常按疾病谱来分类,每个病种还会有很多分类属性,如按传播途径分类(呼吸道、消化道、自然疫源、血液接触、母婴等),按危险程度分类(急性、慢性),按管理级别分类(甲、乙、丙)等。针对实验室监测,有病原微生物分型分类,媒介宿主。

由于公共卫生的特殊性,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将是特殊和综合的,信息内容包括首次报告的信息、多次进程报告的信息、事件结束后的结案信息。因此,信息分类管理的特征既是一个独立业务活动,又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疾病预防控工作需要依赖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实施疾控公共卫生业务活动的组织体系,需要动态掌握相关人、财、物等运营情况,并实施有效配置和管理。

综上所述,疾控信息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监测信息,以生物、环境和行为为对象开展监测,实施动态管理过程中获取监测指标的信息要素的集合;另一类是管理信息,即通过组织体系,以行政、财务和人员管理为对象,对人、财、物实施监测管理过程所产生的信息要素的集合。

信息管理维度的颗粒度越细,信息系统建设的条件、成本和难度就越大,投入也就越大。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的分析很重要,但大多数信息系统建设并没有很好地开展需求分析,以至于建成后要么不能解决问题,要么没达到建设目标,最终造成建设浪费和冗余。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与现行的客观条件相契合,即与国情相结合,提出合理的建设目标,然而当一个需求满足以后,就会有新的需求产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没有“交钥匙”工程。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建设需要有优先级,适当预留发展的空间。针对信息资源的服务,传统的运作方式加上信息技术手段就会创造出新的业务管理服务模式,也就是现代信息服务模式。

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的根本是业务,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营运管理是主要业务活动,政府决策部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和公众是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有所区别的,并不都是同一颗粒度:政府决策者需要的是能够辅助决策的信息要素;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人员需要从实体到数据,甚至希望获得最原始的数据;公众需要的是健康与防病知识,并且是动态的知识服务,不同的健康与疾病状态的时候,需要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知识来指导,必须与知识库结合起来,通过动态监测数据对应到知识库,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是相对应的,应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通过上网行为人工智能监测,从海量信息中识别出来能够满足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这就是典型的大数据应用。

研究信息服务必然要研究数据共享,然而在数据共享过程中,都希望共享别人的数据,但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数据。这主要是缺乏数据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因为数据是重要的资源,是资源就有价值,如果价值的利益回报或分配机制缺失,数据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因此,在数据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管理和使用者的责任、义务、利益、权利、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建设协同工作规范,制订利益分配机制,对数据消费者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则,否则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将是一句空话。这些问题都是研究数据资源服务体系不能回避的。

公共卫生的数据需求与特征

公共卫生的数据需求是通过监测和服务过程所获得的数据,但实际上来自人群社会化活动的公共卫生相关信息并没有很好地得到收集和利用。因为这些信息与传统监测的数据不同,大多是在网络媒体、社交网络等上以文本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如何收集、处理、分析、利用,是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何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去筛选、过滤出敏感的公共卫生信息,从而发现异常或规律,是公共卫生媒体监测的核心需求。

公共卫生数据的特征首先体现在体量巨大,每个个案数据都需要包含时间、空间、人群和疾病4个维度,对象包括传染病、慢病、健康危险因素等。二是数据繁杂,包含生物医学、环境医学、行为医学。信息包括以人群为基础的信息,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生物和环境信息,以组织机构为基础的管理信息,以人群社会化活动为基础的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信息。三是所获得的敏感信息少,收集的数据正常的多,异常的少。因此,如何从每天监测的大量信息中发现异常或敏感信息,就成为监测的主要任务。例如,从传染病海量监测数据发现传染病暴发的信息,这就是传染病监测预警的基础。由于敏感信息少,需要连续监测来捕获异常的信息才能及时发现疾病的流行规律,其数据处理分析的难度就在于此。四是数据分析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需要第一时间快速得到研判结果,对数据分析需求实时运算。这对一个信息系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是公共卫生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组织体系是由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不同的组织体系,信息系统服务管理模式是不一样的,从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构成了我国疾病预防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组织体系。其末梢组织是乡镇卫生院防保科。因此,组织体系决定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服务管理模式,或者叫运营管理模式。信息系统设计必须依从于组织体系。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分类

公共卫生监测的信息系统,从业务的维度分类,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以人群监测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系统;二是以事件监测管理为基础的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实验室为基础的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四是以疫苗干预活动为基础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五是以组织机构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但信息来源几乎都是来自基层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其它的卫生机构。

我国当前疾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系统已经建成,有些正在建设,还有许多系统未建。这就是信息系统建设差距,系统建设不完整,防控决策就会缺乏信息支持。例如,当前国家没有建立慢病监测系统,因此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梗等慢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仅依靠一些横断面调查的数据进行估算,调查往往存在抽样和系统双重误差,其数据准确性也难于验证。数据的不准确,不仅会误导老百姓,甚至使管理者作出错误决策。

疾病监测的生命周期

任何疾病的流行都是有周期的,不同疾病的生命周期长短和峰值不同,急性传染病周期短,慢病周期长。因此,掌握疾病周期就能找到疾病的流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控制。从信息的角度,实现疾病预测是追求的最高境界,退而求其次是预警。

一个全国性的疾病监测体系在组织体系框架下,每一级疾控机构在监测的过程中,对疾病生命周期的捕获,都具有共性的需求。疾控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应该是一个整体,无论建立多少个数据中心、平台分多少级,最终业务逻辑、信息标准必须是高度统一、一体化的,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公共卫生云平台的发展是疾控信息化的必然方向,这与医疗机构临床信息化发展截然不同。

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公共卫生云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推进疾控组织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是实施信息化的基础,在业务活动基于手工操作的时候,就谈不上信息化。要实现疾控六大业务活动信息化,必须在四个环节实现数字化:一是核心业务数字化,即传染病、慢病、健康危险因素、免疫规划、疾控综合等。二是支持性业务数字化,即科研、教育、实验室、信息管理。三是内部营运管理数字化,即才、财、物、后勤保障。四是决策管理数字化,即决策的数据支持,甚至是计算机智能辅助决策。因此,要实现信息化,首先就要实现疾控机构的数字化。

国家疾控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

总体架构

国家疾控信息系统体系架构的总体架构的核心是建立一体化信息采集云平台,并在其基础上,各级疾控机构建立分布式集成化的信息统计分析和应用平台,用于支撑疾控各项业务应用。网络是应用信息系统实现的基础,以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同时依托互联网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PN),或者租用商用专网进行混合组网,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区域平台互联互通,这样才能有效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实现公共卫生的动态监测。

平台建设

平台是实现业务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必须同时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统一安全认证的信息服务门户,才能满足授权用户(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管理、利用和服务和非授权用户(公众的服务)的需求。

应用架构

国家疾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架构分为三层,底层是医院信息系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该层利用先进的工作过程构建业务信息系统,也称生产系统。中间层是区域卫生平台,该层是支持业务协同管理的实时监控软件平台,目的是满足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基于人群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上层是综合集成的软件平台,信息从中间层通过业务过程的协同和优化,抽取基本的数据集,满足国家级和省(市)级根据不同的业务管理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三层应用架构是一个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信息架构,即支撑医院诊断治疗、社区管理服务、疾控监测干预三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模式。

数据架构

要实现纵向的关联和横向的数据交换,疾控业务逻辑的高度统一,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采集交换平台,连接不同的平台,支撑不同的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独立条块业务系统、线条对接医院上报数据的诟病。

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

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化,目标是构建智慧型的公共卫生系统(以下简称“智慧公卫”),只有智慧公卫才能促进全民健康保障的可及性,因此智慧公卫是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在建设中的定位,如果方向偏离,将无法实现最终目标。

智慧公卫是通过打造以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与卫生人员、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化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和促进人群健康监测与管理的智能化。通过智能化的过程,将信息动态地与健康档案相关联,为上层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要素,为下层提供实时信息交互与共享。

智慧公卫的核心要素

智慧公卫的核心要素主要由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和以社区为中心的家庭健康保健系统构成。

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开展疾病危险度的评价,制定以个人为基础的危险因素干预计划,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电子健康档案。二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含与人群健康相关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以EHR为基础,通过建立电子疾病档案(EDR),以协同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展支持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预警、干预评价、预测预报。三是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是家庭保健系统。主要开展疾病基本治疗、慢病社区护理以及大病向上转诊和接收恢复转诊双向转诊服务。四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主要开展病理研究、药品与设备开发、临床试验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

家庭健康保健系统,也称为健康保健信息系统,其功能是更好地对人群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服务。家庭健康保健系统是最贴近市民的健康保障,包括针对行动不便,无法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病患的视讯医疗,对慢病以及老幼病患远程监测、看护,对智障、残疾、传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监测,还包括自动提示用药时间、服用禁忌、剩余药量等的智能服药系统(如结核病、AIDS治疗)、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智慧公卫的特征

区域智慧公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互联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六个方面。作为智慧公共卫生管理,要能感知到疾病或者事件的发生,早期就能获取信息,能够被区域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接受。并能够从区域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业务活动过程中提供实时动态的信息服务。例如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需要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即区域内的每一个人在任何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者被随访,其相关健康或疾病信息就能够实时更新到档案中。因此,它是一个实时的在线数据服务系统。为实现动态管理,还需要构建基于健康档案的病人主索引(MPI),并通过主索引对人群流动监测,实现“谁建档谁管理,谁服务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与服务基本原则。

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在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如何构架区域公共卫生应用。首先要有集成化的技术思路,其次还要同时考虑安全体系建设。在实施策略上,首先要立足规划、统一标准。按照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开发公共卫生监测与应用系统,确保系统纵横互联互通。二是要以业务为根本,需求为导向,从满足公众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需求出发,建设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系统,以提供适宜、可及的信息服务为根本目标。任何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能脱离业务来谈信息化。三是要强化协同,联合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公共卫生各业务领域间、公共卫生与其它行业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服务,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联合推进。特别是区域信息化的建设,不同异构系统之间要连接到一个平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新的管理机制的问题。因此在实施以数据交换为基础的区域信息平台集成过程中要全面遵循以下原则。即网络建设是基础,平台集成是手段,标准落实是核心,业务管理是重点。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智慧公卫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疾病发病率的上升。

智慧公卫使公共卫生医师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学诊断,同时还可以使医疗卫生、科学研究人员、疫苗供应商、保险公司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建起疾病与健康信息整合平台,将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协同整合,医疗卫生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使公共卫生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全民健康。

特别是公共卫生大数据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百姓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感受。但实施过程要充分引入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建设。政府主导,开放相关数据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业务部门与企业应用服务相结合,面向公众提供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服务。发挥社会资源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支持的作用,最终建立新型的疾控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满足各级疾控机构人员对疾病监测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需求。

实施技术路径

实施的技术路径是分步实施,逐步覆盖。公共卫生监测的理想模式是全人群覆盖,只有做到全面覆盖,才能做到对全人群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才能动态地去做人群健康的测量和评价,这是最终的目标。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则应从抽样监测开始,逐步推进。这样能够保障信息化的分阶段投入能够快速见成效。

业务数字化是关键要素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最近,我部陆续接到各地关于一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违反《职业病防治法》,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损害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健康事件的报告。有关媒体对民工中毒或者患职业病后得不到及时诊治,有的企业主对中毒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不闻不问,甚至拒付诊疗费用等违法现象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福建仙游县外来农民工患职业病事件的通报》和九部门《关于开展全国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和合法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现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民工职业健康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做好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的健康,特别是维护广大外来农民工的健康权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民工职业健康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二、狠抓落实,做好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对本地区危害严重企业的整治和对大案要案的查处,以儆效尤。当前,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九部门文件精神,按照专项整治工作部署,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形成综合整治合力。要结合本地区职业病危害特点,确定整治重点,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加强监督检查,切实落实各项整治措施。狠抓大案要案,并及时向社会通报,通过查处一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举一反三,从源头上遏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三、认真做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在本次专项整治中,凡存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卫生部的有关规定,组织有关劳动者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于体检中发现的疑似职业病患者,必须及时送有关职业病诊断治疗单位进行诊断和治疗,体检和诊疗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对不依法履行职业健康监护义务、不按照规定对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医学观察、诊断、鉴定、治疗的,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四、认真做好职业病患者的诊治工作。对于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尤其是外来农民工,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职业病诊断、鉴定和治疗,要简化手续,方便劳动者就诊,使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篇3

关键词:公共卫生疾病;控制;途径

近些年来,医学技术水平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不易治愈的疑难杂症被不断攻克。但是,环境污染等问题持续高发,从而造成公共卫生疾病多发,给医学界带来更多挑战。从而使人们的健康得到保证是人们所重点关注的[1]。本文以本地区学校2012年~2013年共2年内所发生的公共卫生疾病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达到加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对本地区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中心对于本地区2012年~2013年间所发生公共卫生疾病的记录,随机选取高校3所,中学11所,小学25所进行研究分析。2012年~2013年间这三类学校共发生85起公共卫生疾病事件,共有469名学生发病,但未出现死亡事件及重症病情。

1.2方法 对于选取的高校3所、中学11所、小学25所在2012年与2013年所发生的公共卫生疾病事件分别进行统计[2],并且对2012年~2013年公共卫生疾病事件发生次数差异做出分析。2012年度各个学校未对学生及教师进行公共卫生的相关教育,2013年度各个学校均开展了预防公共卫生疾病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加大对预防公共卫生疾病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公共卫生课,在校内增设消毒设施,张贴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宣传广告等各项措施[3]。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对比分析2012年度~2013年度对于公共卫生疾病发生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2012年度共发生67起公共卫生疾病事件,共有376人发病;通过开展一系列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教育活动后,2013年度共发生18起公共卫生疾病事件,共有93人发病,2013年的公共卫生疾病事件及发患者数明显低于2012年度,两年度比较,差异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目前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所有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与公共卫生疾病有关的法律制度有《中华人名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4],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因为其他因素导致不能将相关法律制度落实到位,因此,当前社会急需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制度对公共卫生疾病进行管理控制。

3.1.2从事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公共卫生疾病的控制工作专业性较高,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应急能力,要求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5]。因此,应当对从事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公共卫生疾病的控制质量得以提高[6]。

3.2加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

3.2.1引起重视,加大投入 公共卫生疾病的有效控制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充分了解加强公共卫生疾病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用于控制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3.2.2建立完善体系 建立完善的管控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构建网络系统对公共卫生疾病进行管控[7],除此之外,还可以引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控理念,从而做到对于公共卫生疾病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有效预防、有效控制的效果。

3.2.3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在社会上开展了预防公共卫生疾病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加大对预防公共卫生疾病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公共卫生疾病预防讲座,增设消毒设施,张贴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宣传广告等各项措施。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卫生疾病的控制工作对于保障全社会人民的健康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何景忠,谷寒峰.公共卫生管理机制中突发疾病控制策略[J].中国保健营养,2013(4):2171-2172.

[2]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0%发生在学校[N].光明日报,2007,04,07(002).

[3]石晶,丁树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知识的传播渠道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2):89-91.

[4]康煜.浅析公共卫生疾病与卫生防御[J].中国保健营养,2013(2):992-993.

[5]源柏定,栾玉明,刘馨桦,等.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4):339-341.

篇4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用于承受压力,勇于创新;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纪律性强,工作积极配合;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

生物工程方向职位自我评价二

本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为人诚恳,性格开朗,自学能力强,心理素质较好,为人乐观,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很快融入群体生活。说到做到,绝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们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会用100%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时喜欢看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我坚信: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我放弃的理由!

生物工程方向职位自我评价三

我是一名药剂士,在校期间认真踏实,熟悉理论知识与药物配伍禁忌。在实践当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药品质检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基本准则,认真做好三查三对,合理用药,执行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严防医疗事故发生。

生物工程方向职位自我评价四

年轻是吃苦受累的季节,只有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工作中做出最大的贡献。我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并且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在多年的学校教育里,我不断实践课本上的知识,最大限度的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中.我拥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沟通和组织能力,为人正直、能吃苦耐劳、爱好广泛,有极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篇5

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及《关于印发公司生产系统单位承包和专业承包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生产系统专业承包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减少与预防施工的安全事故,规范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应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为了有效加强地市级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调度管理所对三级单位(县局、专业所)生产、保网和技术监督工作的掌握和有效管控,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严格程序,进一步规范承包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承包基础电力施工、电网改造等工程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和发包工程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省承包电力行业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二、依法备案登记,规范监督管理

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电力项目施工企业在市行政区域内承包电力基建、电网改造工程时,须在和发包工程企业签订承(发)包合同之日起30日内,向安监部门进行备案登记。相关的施工企业需实行年度备案登记制度,凡是在市行政区域内承包电力基建、电网改造的施工企业必须在每年1月31日前向县安监局进行备案,严禁电力承建企业(项目部)将所承包施工工程违法进行层层转包或分包。

三、严格落实人员安全生产责任机制

生产系统单位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必须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职责。

市安监部们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另外需加强技术监督工作,定期督促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组织制定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承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每天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做到全方位、全覆盖,及时排除处理各种安全隐患和问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敢于检举本单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此项工作由市安监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四、督促企业建立实施安全生产例会和例检制度

生产系统单位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要建立实施班组班前会、周安全生产活动日,车间周安全生产调度会,企业月安全生产办公会、季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会等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安全生产工作。要建立实施班组班前、班中、班后安全生产检查,重点对象和重点部位安全生产检查,作业区域安全生产巡查,车间周安全生产检查、月安全生产大检查,企业月安全生产检查、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复工复产前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例检制度。

五、监督企业落实领导作业现场带班责任

篇6

直线加速器输出的高能X射线和高能电子束,不仅用来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还用来治疗一些良性肿瘤及多种良性疾病,但同时,这种人工辐射源对工作人员和公众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为了在发挥医疗照射效益的同时,保障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我们对西门子KD2型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1]的辐射卫生防护状况进行了实际监测,同时对治疗室内感生放射性[2]辐射剂量率相对于X射线能量、处方剂量、冷却时间、离机头距离等的关系进行了测量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相应的预防防护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为1台西门子MEVATRON KD2 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该直线加速器具有2档高能X射线,能量分别为6 MV、15 MV,剂量率分别为2Gy/min、3Gy/min,可开放最大照射野40cm×40cm;6档高能电子束中最高能量为21 MeV,剂量率均为3Gy/min,最大限光筒25cm×25cm。

直线加速器机房位于医院内,由治疗室、迷路、防护门、控制室、电气辅助机房、水冷机房组成。其中治疗室内部长×宽×高为7.6m×6.1m×4.5m,迷路为L型,其长度为6 m,宽2.2 m。加速器墙体的屏蔽材料为普通钢筋混凝土,密度不小于2.35T/m3,主屏蔽墙体厚2.78m,副屏蔽墙体厚1.27m,屋顶主、副屏蔽厚度分别为2.3 m、1.2 m。防护门采用具有铅及硼化聚乙烯夹芯的木结构门,电动启闭,厚度230 mm。治疗室通风约4次/h。

1.2仪器测量

美国S.E公司产X、γ辐射巡检仪,经国家一级计量测试机构检定校准,每年刻度1次,其测量的基本误差<15%,检定时对应于137Cs的校准因子和能量响应分别为1.11和1。

1.3测量方法

1.3.1辐射剂量率首先用辐射巡检仪调查测量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本底水平。然后选取穿射能力最大的15MV X射线,照射野开至最大40cm×40cm,机架角度分别位于0°、90°、270°、180°位置,用辐射巡检仪分别测量控制室主、副屏蔽墙、电气辅助机房、水冷机房、西、南屏蔽墙等处的辐射剂量率。

1.3.2感生放射性辐射剂量率测量分别选取6MV、15MV X射线,照射野开至最大40cm×40cm,机架角度位于0°,用辐射巡检仪分别测量治疗室内部不同处方剂量、不同冷却时间、离治疗机头不同距离处的辐射剂量率。

2结果

2.1辐射水平

测量数据显示,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本底水平约为0.16~0.27μSv/h。为测量直线加速器工作时可能的最高辐射水平,选取X射线最高能量,照射野开至最大的极端情况。监测数据显示,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中,控制室主屏蔽墙处的辐射水平最高,测量值为7.22μSv/h,其余位置稍高或接近于本底水平(表1)。

2.2 感生放射性辐射水平

照射野开至最大40cm×40cm,机架角度位于0°时,6MV X射线在治疗室内部不同处方剂量、不同冷却时间、离治疗机头不同距离处的辐射剂量率均接近于本底水平;相同条件下15MV高能X射线的辐射剂量率明显增高,其中在冷却30秒,直线加速器靠近机头射野中心处辐射水平可达2.83μSv/h;随着冷却时间的增加,感生放射性辐射水平逐渐降低,冷却约5 min后,治疗室内部感生放射性辐射水平降低到稍高或接近于本底水平。可见治疗室内感生放射性伴随高能X射线产生,随冷却时间及离治疗机头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减少(表2)。

3讨论

该院放射治疗用直线加速器位于医院内部一角,与医院内部其他建筑距离适当,周围无普通居民

楼。放射治疗机房远离人员活动密集区域,进出人员大部分均为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及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患者家属及其他闲杂人员无特殊情况禁止进入放射治疗工作场所。对于公众照射,有效剂量当量在规定的连续5年内平均为1mSv,在其中任一年内不得超过5mSv[3]。根据表1的测量结果,取西、南屏蔽墙外的最高辐射水平0.45μSv/h,加速器每天平均进行放射治疗200照射野,每照射野出束1分钟,年工作日250天,公众居留因子取1,则年有效剂量当量为0.45μSv/h×200/60×250=0.375mSv,明显小于对规定的公众照射剂量限值。可见不会对公众带来辐射健康危害。

机房屏蔽设施的防护效果。测量数据显示,取控制室主防护墙外的最高辐射水平7.22μSv/h,假设加速器每天平均进行放射治疗400照射野,工作量由4人分担,并且所有射野都朝向该方向,每照射野出束1分钟,年工作日250 d,居留因子取1,则年有效剂量当量为7.22μSv/h×400/4/60×250≈3.0mSv。针对该直线加速器具有的15MV 高能X射线,还需要考虑加速器机头部位的结构材料受到高能粒子的照射而产生的感生放射性[4]。加速器机头处的感生放射性水平与加速器的能量、粒子种类、机头处的结构材料、处方剂量、冷却时间、离机头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表2的测量结果,对6MV的低能X射线,测得的感生放射性辐射剂量率接近于本底水平,可忽略不计;而对15MV的高能X射线,感生放射性必须得加以考虑。照射3Gy,取冷却30秒时机头处的最高辐射水平2.83μSv/h,加速器每天平均进行放射治疗200照射野,工作量由4人分担,每野平均摆位时间3分钟,年工作日250天,则感生放射性产生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为2.83μSv/h×200×3/4/60×250≈1.8mSv。对于职业照射,在规定的连续5年内,平均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值为20mSv,在其中任何一年内不得超过50mSv[3,5]。通过以上估算得知该直线加速器对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年最大有效剂量当量约4.8mSv,满足职业照射剂量限值要求。该院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接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其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的每一季度为一监测周期的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热释光标定时,当能量>100keV时的不确定度≤±10%。在2006年度,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在0.384~0.848mSv/a范围,符合标准要求。

以上估算都是在辐射防护保守条件下(最高能量、最大射野、直接投照、大居留因子)进行,实际的年有效剂量当量应该比估算的低。但为了降低可能的有效剂量当量,进一步减少辐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防护措施。比如可以在控制室主防护墙增加一定当量的铅,进一步降低控制室的辐射剂量率。治疗室内部感生放射性伴随高能X射线产生,因此应优先选择低能的射线及合适的照射条件;其次,治疗室内部感生放射性随投照结束冷却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下降,所以治疗技师进行高能X射线治疗后,开始下一次的放疗摆位前等待几分钟再进入治疗室;另外有研究表明,治疗室内98%以上的感生放射性活度来自于空气中气态的短半衰期感生放射性核素[6],因此应保证机房的通风换气效率。

4参考文献

[1] GB/T14583-93.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S].

[2] 刘建防,郑洁.对医用加速器产生感生放射性的分析与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2005, 19(4): 201-203.

[3]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4] 杨树强,邓大平. 远距离放射治疗中患者的辐射防护措施[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2):247-249.

[5]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篇7

关键词 卫生文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3-01

卫生文化是医疗卫生机构在长期实践活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医护人员共同遵循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等的总称。代表和反映着一个卫生单位的整体精神、道德风貌和文化素质,是卫生管理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它既有着让人赏心悦目的外在形象,更有着催人奋进的内在动力。

一、卫生文化建设地位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文化建设必将被放在比以往更为突出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发展卫生文化、创新卫生文化建设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位卫生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之一。

二、卫生文化建设的意义深远

近年来,我区卫生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基层卫生党建为抓手,以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为目标,以医疗卫生工作为中心,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探索出了卫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有力推动了全区卫生事业平稳健康发展。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卫生文化建设是加强内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卫生的重要内容,搞好卫生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大卫生环境,有利于焕发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树立白衣天使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卫生文化建设的内容及措施

(一)构建学习文化,提升人员素质

医务工作者作为医学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理应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并且从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面对医学科学突飞猛进、健康需求日新月异、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迫切形势,我们积极建设卫生学习文化,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培育出具有强大知识竞争力的医疗卫生队伍。

1.坚持在培训上寻找切入点 注重求实创新,不断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学技能、练本领、比学赶超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及全科医师、社区护士转岗培训。二是定期选送医疗技术骨干前往上级医院进修深造或外出考察学习。三是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培训。四是聘请外院专家授课,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坚持在岗位练兵上掌握突破点 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技能操作演练以及卫技人员“三基本”考试等活动,使医护人员立足本职,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上下功夫,较好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质。

3.坚持在方式方法上狠抓结合点 在培训方法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更新与医疗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把普及新技术与提高常规技术熟练程度紧密结合。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奖与罚相结合、赛与练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保持学习的经常化和有效性。

(二)营造服务文化,打造规范服务

1.优化服务形象 以规范窗口服务作为优化服务形象的突破口,坚持首诊、首问责任制,倡导“人人是窗口、人人是导医”的全新服务理念,开展礼仪专题培训,规范医务人员“微笑服务、双手递物、礼貌用语、规范操作” 等服务用语和行为。同时开展语言交流无阻碍、环境设施无障碍、咨询服务无条件、投诉处理无推诿、诚信服务无违约“五无”特色服务。从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质量三方面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标准和考核细则,完善奖惩制度,定期组织考评。开展党员示范岗,通过树立榜样,激励先进,有力地提升中心品牌效益和良好服务形象。

2.提升服务内涵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调整服务模式,注重满足心理需求,让病人真正感到暖心、省心、贴心、舒心、放心。一是加强服务沟通,充分体现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构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密切配合的新型医患关系。二是创新服务举措,出入院患者24小时专车接送,报销就诊车费,设立24小时投诉咨询电话。三是推行“全科团队服务”,主动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从而实现与居民点对点的沟通,面对面的服务,做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三)打造关爱文化,构建和谐卫生

1.“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病人 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为突破口,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指导临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努力解决“看病贵”问题。着重进行医疗环境、服务流程及服务态度的优化,认真解决诊疗工作中的生、冷、硬、顶、推现象,在服务程序及病人需要上下功夫,努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

2.“以员工为本”关爱职工 尊重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重视员工合理诉求,消除内部矛盾,引导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医务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做到职工生日有人祝福,职工患病住院有人探望,职工子女升学有人奖励,困难职工家庭有人走访,职工或职工直系亲属临终有人关怀。中心还严格实施院务公开,加强了民主管理,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卫生文化建设,我们不但凝聚了人心,而且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领导干部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了大局观念,提高了责任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广大医护员工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磨练了意志,同时还向社会有力辐射了“健康守门人”的社区卫生行业形象。

四、结语

实践证明,卫生文化建设不能削弱,必须不断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文化建设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篇8

公司各项目部、基建施工队:

为加强矿区环境卫生管理,规范生产、生活区域卫生打扫和垃圾处理,切实提高矿区环境卫生质量。根据上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巴姑矿实际,特对矿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通知如下:

1、完善矿区内扬尘较大路段及工业场地的洒水降尘装置。地点为矿石堆放场地、值班室门前场地及旁边公路段。由公司安环科负责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和安装人员落实。

2、各项目部设备维修处设备工具收捡整齐,废机油进行回收并集中处理,禁止乱扔乱倒,对已被机油污染的区域及时进行清理或覆盖。由各项目部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公司检查发现未按要求整改或今后仍出现乱扔乱倒现象的处罚200元/次。

3、各基建施工队井外、井下施工场地,砂石料、水泥及设备材料必须堆放整齐、有序,并于9月5日前完成整改,逾期未整改或今后仍出现乱堆乱放现象的处罚200元/次。

4、矿区内道路卫生打扫严格按照公司上半年划分的《卫生责任区域》执行,各项目部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如遇上级部门或公司领导检查必须服从公司安排,未按时进行打扫或敷衍了事的处罚200元/次。

5、各项目部从业人员生活区要划分卫生责任区,落实人员进行打扫,特别是卫生间、走廊、澡堂、厨房等公共区域卫生必须干净整洁,公司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处罚200元/次。

6、矿区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并处理,1370项目部生活垃圾及1368新宿舍楼生活垃圾统一倾倒至1#弃渣场上方加水处的垃圾坑内,1368项目部主生活区垃圾集中后定期用运输车辆运至下方垃圾坑内倾倒。各项目部加大对施工从业人员的教育,广泛宣传矿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思想意识。今后凡发现仍有乱丢乱扔垃圾现象的,拍照取证并对责任项目部处罚200元/次。

公司各项目部及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矿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及长期性,落实责任,扎扎实实做好此项工作。

特此通知。

签发人:

篇9

废旧纺织品回收方面存在的浪费

作为工业产品,服装的污染和能源消耗看起来似乎要低于其他如汽车、造纸等产品,然而事实上,一件服装的完成包含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和大量的能源消耗。例如,一件化纤服装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即便是一件普通的纯棉服装也包括了棉花种植、施肥、收割、纺织和印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英国专业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英国纺织品每年平均消费服装已达190万吨,但仅17%被回收利用,绝大部分被作为垃圾掩埋。同样日本每年约有100万吨的服装被作为垃圾扔掉,仅10%被再利用。毫无疑问,纺织服装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固体垃圾。因此,废旧服装的再使用意味着资源的再利用和能源的节省,正如一位英国纺织再循环协会专家所说,纺织品的再循环将满足英国的资源再循环和碳指标[1]。

不规范的回收再加工造成的危害

再加工纤维是指被回收再利用的(包括使用过的和未使用过的)絮用纤维制品。其他纤维制品或纤维制品下脚料.经开松等方式再加工而形成的纤维。具有被回收利用形成再生资源的合理性与被作为絮用纤维制品填充物成为“黑心棉”的二重性。我国是一个纤维制品生产、销售大国,有大量的纤维性下脚料及废旧纤维制品。这些下脚料和废旧纤维制品价格低廉,只要用简单的设备,无需什么技术就能加工成再加工纤维。这些量大面广的再加工纤维一旦用于服装鞋帽、寝具、软体家具或玩具等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之中,就成了百姓俗称的“黑心棉”。由于它粉尘大又经过一些硫酸等化学物质的漂洗,容易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

再加工纤维生产、销售中主要问题:一是原料数量种类庞杂。一些地方存在成规模地经营着上千吨种类庞杂的再加工原料,有纤维或纤维制品下脚料。也有种类杂乱的废旧纤维制品,有的甚至是国家严禁的禁用原料。大多数个体经营户不清楚原料的真正出处和来源,有料就买卖加工,是料就销售利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生产销售秩序比较混乱。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得利益,滥产乱用再加工纤维,有的将禁用原料加工成再加工纤维,有的用限用原料甚至是禁用原料当做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填充物。这些个体经营户大多数既没有经营证照,又对国家相关法律规章知之甚少,在原料收购、销售、加工等环节既没有建立台账,也没有包装及标注标识和警示语。一些消费者由于不会识别优劣絮用纤维制品,加上价格因素的引诱,劣质絮用纤维制品具有较大的销售市场。农村小商品集贸市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周边和小城镇区域,劣质絮用纤维制品销售比较普遍[2]。

近年来,各地对絮用纤维制品的安全性有了高度的重视,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纤维检验局为保证絮用纤维制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身心健康,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多部委共同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集团购买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一方面,加大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医院、幼儿园、学校采购的絮用纤维制品检查力度,对这些单位采购的絮用纤维制品进行抽样检查。通过抽样检查,促进各单位履行质量第一责任人的义务,规范采购行为,同时与卫生部门联手,督促完善纤维类医疗废弃物的销毁处理记录制度,堵住医疗废弃物流向社会,消除不法分子生产“垃圾棉”的隐患;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免费检验,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一支服装、絮用纤维制品领域的法律及技术专家服务队,进行了法律法规宣传和现场免费检验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健康消费的作用。

回收再利用废旧纺织品的方法和措施

如何根据纺织废料在加工利用中可能产生的危害,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使纺织废料及其再加工纤维在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确保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极为重要。纺织废料安全性控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源头开始,在各个环节上对可能产生问题的有害物质及含量加以严格的监控。同时加强劳动保护,一方面可以给长期接触纺织废料的职工打预防针,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对纺织废料进行必要的消毒。由于纺织废料在整个回收利用循环链中会出现各种生理学问题,包括废料收集、分类撕破、非织造生产和整理。这些生理学上的问题可联系到灰尘、粉尘的影响,细菌、霉菌的问题和有害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等方面。因此,对纺织废料的处理我们还应学习丹麦、德国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制定相应的规划,采取集中收集、分类管理、综合循环、回收利用的办法[3]。

目前针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主要有3种,分别是物理回收、能量回收和化学回收。

物理回收是指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初步的机械加工后,就可以被重新利用,或是得到一些初级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方法。例如可以将废旧服装剪成小块,用作抹布,对破损程度不很严重的废旧地毯,经过修复工艺后得到翻新的地毯产品可被重新使用。

能量回收是将废旧纺织品中热值较高的化学纤维通过焚烧转化为热量,用于火力发电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对于那些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旧纺织品适合采用能量回收方法。

化学回收是将废旧纺织品中的高分子聚合物解聚,得到单体,然后再利用这些单体制造新的化学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当前这种方法在一些价值较高的化学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中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经前处理工艺和成纱工艺得到的纱线可以直接用于织造新的纺织品,对于经前处理工艺得到的不可纺纤维,可以利用非织造工艺制得非织造产品。目前利用废旧纺织品制得的新纺织品种类有很多,例如位于奥地利Fehrer(菲勒)公司开发的产品有毯子、桌布,各种抹布和工业用织物;内蒙古第二毛纺厂用环锭纺开发出粗花呢;苏州苏纶纺织厂用转杯纺开发出牛仔布料;还有企业利用非织造工艺制得各种帐篷毡、服装内衬等。

国外在纺织品回收方面的情况

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地毯消费量很大,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些国家产生的大量废旧地毯大都被当作垃圾填埋,只有很一少部分破损不很严重的旧地毯被翻新再利用。1990年,这些国家的化纤生产商开始对锦纶的回收再利用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尝试,2000年12月在德国Premnitzz投产的P0lyamide AG工厂利用Novo合成技术回收利用地毯废料,每年处理12万吨旧地毯,生产1万吨纺织品级的尼龙和61.3万吨工业用尼龙。从2002年到2007年,美国共回收再利用了45.4万吨的废旧地毯,其中2007年回收再利用了约12.5万吨。该报告还指出,到2010年,美国全年的废旧地毯回收再利用量将达到54.5万吨,其中翻新使用9.6万吨,42.2万吨转化为其他产品,2.7万吨用于火力发电[4]。

政府的支持将有利于回收工作的发展。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废旧服装的回收工作不仅要提升民众意识,官方的支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法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部2007年颁布了关于纺织服装、鞋类及家庭亚麻产品回收与处理草案;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也对每年200万吨的服装生命周期进行了调查,并对英格兰和北爱尔兰116万吨的纺织垃圾进行了评估;美国联邦商业委员会也认识到新形势,并声明对1998年的绿色指标进行重新评估。将废旧纺织品的处理纳入国家政策,充分显示了发达国家政府对废旧服装回收再利用的高度认识和显著的支持力度。

多回收渠道是开展纺织服装再循环利用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国的回收渠道非常有限,几乎没有一个有效的渠道,更是缺乏专业回收机构,有限的渠道零星地散落在社区居委会。相比之下,英国的回收渠道则多样化,包括通过各种慈善机构采取上门回收,建立纺织品回收站,设立闹市区中的慈善点以及街边回收箱。能卖的旧衣物留在店里,剩下的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分类处理再销售。其中建于1903年的内森废旧回收公司是英国最大的公司,该公司从慈善店收集废旧衣物,设立超过1000个的纺织银行,每周要分类并处理超过35万吨的材料,98%被循环再利用。2003年英国纺织品回收30.3万吨,4.1万吨的服装用于再销售,17.4万吨的服装出口到海外。

为了进一步开展和规范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形成循环生产的产业链,我国还需完善多方面的工作,如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再加工纤维生产销售;开发资源回收新技术,提高回收效率等。这样,才能使纺织废料在资源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再次危害。

参考文献:

[1]陶辉,王小雷,Pammi Sinh.废弃纺织服装再循环利用方法研究与再思考[J].国际纺织导报,2009(12):44-46,51.

[2]叶群力,邵海卿,黄勇飞.再加工纤维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纤检,2009(4):32-34.

[3]王一薇.纺织废料的回收利用及安全控制[J].中国纤检,2007(9):71-72.

篇10

【关键词】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高频超声;特点;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6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 统计表明超过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盆腔内, 仅有少数发生于盆腔之外, 如输尿管、肺部、腹壁等位置[1]。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腹壁下的脂肪组织或者肌肉层中, 包括了原发性子宫内膜异位和剖宫产术等导致的继发性子宫内膜异位[2]。一项来自国内研究显示在所有探查到的腹壁肿物女性中大约9%的肿物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的增多和人们对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数越来越多, 腹壁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 为临床上更好的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5~54岁, 平均年龄(37.5±4.9)岁;临床症状为痛经21例, 无痛经29例;其中痛经伴有盆腔肿块4例, 29例患者以盆腔肿块为主诉入院;合并月经紊乱5例、月经量过多4例, 伴有腰酸、腰痛、腹部坠胀感9例, 其中8例患者出现不孕;43例患者为剖宫产术后, 平均就诊时间为术后4个月~5年, 表现为术后腹壁切口处疼痛、肿胀, 可触及包块, 活动度差但有压痛。其中34例患者腹壁肿块及疼痛随月经周期变化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即经前期及经期增大而经后期略有缩小)。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 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iU22、Acuson ASPEN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设置为3.0~11.0 MHz及7.0~10.0 MHz。所有患者均采取仰卧位, 在腹壁包块最明显的处进行纵、横、斜多方位扫描, 仔细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供血情况、内部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2 结果

50例患者中包块位于脂肪层21例, 位于肌层29例;42例为单发肿块, 8例为多发病灶;包块直径1.2~5.6 cm, 平均(2.3±1.4)cm;包块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表面无包膜覆盖, 边缘欠光滑, 内部可见不均匀低回声, 部分包块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域, 伴或不伴强回声光斑。43例患者可见包块边缘或内部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 多普勒血流提示为高阻低速血流频谱, 血流最大速度为5.2~21.4 cm/s, 最小为1.4~3.5 cm/s,

阻力指数为0.68~0.87。7例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根据患者月经情况进行超声随访后发现, 在月经前期及行经期间包块略有增大并呈现出蜂窝状改变, 在月经后期包块缩小内部暗区消失。50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表现为脂肪层或肌层内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成分。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0%(46/50), 误诊率为 8.0%(4/50), 其中3例误诊为腹壁炎性包块, 1例误诊为腹壁恶性肿瘤。

3 讨论

原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发生于盆腔内, 发生于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极为少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的研究深入和对此病认识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发现。腹壁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之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类型之一, 研究表明此类异位症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医源性播散而并非原发性, 机制在于术中将具有异位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碎片或组织转移至切口或创面处继续生长从而形成病灶[4]。本研究中43例(86.0%)患者为剖宫产术后, 平均就诊时间为术后4个月~5年, 表现为术后腹壁切口处疼痛、肿胀, 可触及包块, 活动度差但有压痛。极少数原发性患者多为体腔上皮化生引起。本研究中使用高频超声检查作为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操作简单、无创、经济, 患者易于接受, 利于广泛推广。高频超声不仅可以清晰的分辨包块和周围腹壁组织的关系, 还可以利用患者呼吸周期内腹腔和腹壁的相对运动关系判断包块是否侵入到腹腔及大网膜。超声还可以显示包块内的血流情况, 本研究中可见大部分包块内可见血流信号, 表现为条状或点状信号, 而多普勒显示为高阻低速的血流。此外, 本文还对患者进行月经周期内包块的变化进行了追踪, 结果发现腹壁内包块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 为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出现误诊, 其中3例误诊为腹壁炎性包块, 1例误诊为腹壁恶性肿瘤, 提示对于不典型包块要进行鉴别诊断。腹壁的炎性包块常有外伤史或感染征象, 可伴发全身性感染, 不随月经周期变化, 超声显示为混合型低回声改变[5]。腹壁恶性肿瘤多显示为边界不清血流丰富的包块, 内部为不均质回声, 要结合患者病史及其他症状进行仔细鉴别[6]。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形态、大小及供血情况, 可作为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夏冰, 韩力群, 李玉芳,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4):286.

[2] 任青, 李胜, 郑东平.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9):72.

[3] 毕美娥, 邵龙, 张翠娟.高频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齐鲁医学杂志, 2012, 26(6):517- 518.

[4] 王菊英.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09, 38(12):1103-1104.

[5] 史淼, 亓恒涛, 王倩, 等.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研究.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3):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