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1:0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人而异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以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1.学校情景式教学。
积极发展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大力改进职校美术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学设备质量,组织多种形式且与艺术素养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定期做好教学后期的总结和检查,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2.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地将课外活动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研究型、兴趣型、综合型等多种形态的艺术教学体系,将传统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比赛培训等课外的柔性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中能够达到虚实结合、刚柔并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素养融入课堂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有关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美学》、《艺术考察》等。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掘出来,讲解给学生听,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白板等。
二、综合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促进职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美术知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而又充分的考虑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以及美术课堂所具备的特点。现阶段,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极具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高的新型人才,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符合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教育界的主流趋势之一。所以,积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是加强教学资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更能有效的促进艺术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背景,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将美术教育作为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内容,并将其进行科学的综合,逐渐形成以美术教学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美术,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表现出来的相异性、美术发展的规律等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同的学科资源有联系的放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创作的。这就有机的结合了数学和美术两种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学生美术修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首先,理论知识丰富美术修养,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基础。在职校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对美术的学习和艺术熏陶的作用。教师应当避开传统教学模式,泛泛的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积极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亮点和艺术魅力,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之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学习我国和外国的各个美术学派的风格和特点、了解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美术作品中感悟美、欣赏美,为培养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也要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将学生带入“美”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同美联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感悟和绘画方式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通过自己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也在不断的上升和提高。最后,在作品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课堂外培养艺术素养。美术教学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中去,去观看画展、参加美术比赛、拜访一些名家倾听绘画心得,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篇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广和改进,艺术体操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体操课,艺术体操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一门比较受欢迎的项目,其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艺术体操的传播和推广。在艺术体操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音乐的运用,从而使艺术体操的教学更上一层楼。对于艺术体操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体操动作与音乐节奏的深度融合。艺术体操是伴随着音乐的产生而逐渐兴起的,音乐和艺术体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位舞者的艺术体操动作做得再完美,如果无法与音乐的节奏相匹配,就称不上一段完美的艺术体操。人们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活动产生对于音乐的记忆,并且将其谙熟于心,这是一种心理过程的表述。当人们听到一段乐器演奏的时候,演奏的旋律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可能过几天之后,那段旋律依旧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当人们再次回想起这段旋律的时候,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让这段旋律与其他节奏相似的旋律进行融合,成为一段崭新的旋律。这就是人脑对于具体的音乐形象的记忆、提取、加工以及再度输出的心理过程。所以在学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前提就是练习者能够听得懂音乐,能够从音乐的节奏中感悟出音乐的魅力,之后才能尽情起舞。只有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才能将艺术体操发挥得淋漓尽致。
2.音乐与艺术体操教学
艺术体操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涉及到体操、舞蹈和音乐的深度融合,其中也不乏一些高难度动作的呈现,用来表现表演者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演张力。只有张弛有度、与音乐深度融合的艺术体操才真正能称作是一门艺术。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音乐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也蕴含着许多的价值。可以说,艺术体操的教学是在音乐的引导下进行的。
2.1音乐与艺术体操
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二者相互通融。音乐是用乐器作为媒介来表达一种演奏者的情感,而艺术体操则借助人体的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作为媒介,不仅会展现表演者的形体美,也会展现这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所以,这二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通融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二者的美丽要进行相互的结合和映衬,才能达到最高的水准。音乐就像是艺术体操的魂灵一般地存在着,只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才能展现艺术体操的艺术美,如果没有这个灵魂的帮助,艺术体操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而借助艺术体操的形体表现力,又能够将音乐的张力得以升华,是一种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表现。可以说,在艺术体操的创作过程中完全不能离开音乐的帮助的,所以在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作为灵魂,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2艺术体操教学中音乐运用的程序
对于艺术体操教学来说,在音乐的引导下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如下:首先,教师应当播放一段课上要用到的音乐,完完整整的让学生听一遍。之后老师要对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进行一定的讲解,比如音乐伴奏的重音和轻音都落在哪个音节上,还有配合这段音乐所学的艺术体操是什么种类,有什么特征。其次,在学生对于伴奏音乐获得一定的感知程度之后,要让学生感受一下艺术体操的特点。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演示体操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展示一边辅以讲解的过程。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始用手打拍子,为的是让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有更深的体会,节奏感对于艺术体操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后,要组织学生开始学习这节课所学艺术体操的基本步伐和动作,在配上音乐之前,要反复的练习基本步伐,训练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动作所应有的感知活动。最终的环节就是伴随着音乐开始起舞,当然,要鼓励学生竖起耳朵,仔细聆听音乐节奏中的高低缓急,并将自己的体操动作与这些富有节奏的旋律互相融合。这个环节可以进行分组练习,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讲解,相互提高。这些舞蹈动作结束之后才能真正开始艺术体操的教学,毕竟这是一种融合了体操和艺术体操的艺术表演形式。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会起到灵魂的作用,这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把握。
3.艺术体操教学中音乐运用的方法
3.1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知能力
在进行艺术体操教学课程之前,可以先走进多媒体教室,为学生们播放一些艺术体操的视频。为的是让学生们结合音乐和舞者对艺术体操动作来进行一定的感知训练。对于艺术体操来说,音乐节奏就像是一种引导,是舞者表现自身情感、自身张力的一种借鉴和载体。这二者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们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就需要艺术体操教师进行不懈的努力。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艺术体操教师的讲解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们学会对于基本音乐节奏的认知,学会用手打拍子。在练习打拍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取比较简单的音乐,不要选择太过于复杂的音乐。
3.2培养学生与音乐的深度融合
在开始播放音乐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结合音乐节奏开始艺术体操与音乐的深度融合,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够与音乐节拍相匹配,那么艺术体操动作再精准都是毫无意义的。要让学生们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仔细体会伴奏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并结合相应的动作开始跳舞。为了更好地、更生动地使学生的艺术体操动作与音乐相融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刻的感悟和体会。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抒感和表达自己的途径。而且,对于伴奏音乐的熟悉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基本动作的印象。要让学生对于音乐和艺术体操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伴随着艺术体操的情感,方能跳出更加优美的动作。在这一环节中,要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学生必须将艺术体操动作谙熟于心,之后,结合优美的旋律,去体会,去抒发,去表达自己。
3.3培养学生对艺术体操的情感
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动作中加入自己的感悟,但是要注意连贯性和流利性。只有倾注了舞者的真情实感,艺术体操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意义,有了真正的活力,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这样的艺术体操之中,舞者才能够更深层次的表达自己,才能够将艺术体操的美发挥极致。只有倾注了舞者感情的艺术体操,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艺术体操。
4.小结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教学艺术
在社会极为关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校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音乐教学课堂及课外艺术活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忽视教学艺术,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教学艺术的实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不能创建音乐课堂情境,更不注重相关教学艺术的体现。因而,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收效甚微。笔者现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作简单论述。
课堂教学艺术的含义
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从设计到进行,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的教学过程。
教学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基础之上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努力探索、积极创造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正确地运用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过程、质量和学生情绪进行最优化控制。
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开始与结束、发展与的合理设计。
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所包含的展开与的起伏变化,在整个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规律,一般遵循弱强、强弱或弱渐强、强减弱的变化模式。通常情况下,课程难点与重点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的难点与重点可重叠进行。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教学节奏,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对此具体要求如下:
适度的强调、语气和语言节奏语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气是指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言节奏是指语调、语气及语速的变换规律。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美感,语韵和谐,语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使学生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适度,一般以让后排的学生能听清为宜。语调过高,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易感疲劳;语调过低,易使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语气要轻重适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且根据年龄、课型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安静的欣赏课与喧闹的器乐课语调高低要相应调整;一般内容讲解宜轻,难点、重点的强调要加重语气。教师应以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避免课堂气氛僵滞呆板,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练,逻辑严谨教师如何通过语言将诸多知识信息按一定顺序、层次讲述给学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中心明确、难点重点突出、条理层次分明。课堂教学开始时语言要短而有疑、短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快结束时语言要短而有情、短而有味,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语言富于感情,富于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富于感情,这样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显示在学生面前。板书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的层次性,音乐课的板书则更应精炼,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音乐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科学、准确。尤其在书写乐谱时,要防止差错。(2)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乐谱的位置要安排合理。(3)针对性强、色彩得当,音符与乐谱线要色彩分明。(4)书写要工整、规范,谱例要规范、美观。
通常教室的黑板各学科兼用,既要板书,又要抄谱例等。若不精心设计,会造成版面的杂乱无章,影响授课效果。因此,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的板书,使其清晰、直观,是确保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要有良好的开端。不论是以情导入、以理导入,还是以疑导入,都要给人以美感或新奇感,调动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教学内容要丰富有序,结束时要留有思考回味之余地,给人以美的遐想和有益的启示。
篇4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篇5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地理教材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而是成为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一种载体。在具体教学中,地理授课已经不再局限于文本教材,而是依托于不断发展的地理学科、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地理学习活动,以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努力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现行的地理教材与传统地理教材相比,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教材中大量充实了彩色图片、阅读资源、学生活动等,作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有资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教材中涉及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2.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区域地理”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生活中的地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求知欲望,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中的知识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地图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是一门区域性极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地图学习。地图是师生轻松学地理的“法宝”,愉快获取地理知识的“窍门”。地图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工具,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将重要的地图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讲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和有趣,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大量与气候有关的知识,如果让学生对这类知识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头疼,久而久之,容易对地理产生厌倦感,就算是当时勉强记住了,过段时间也会忘得一干二净。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图,教会学生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来分析问题:首先从纬度位置来判断这个地方是温带气候,还是热带气候,或者是寒带气候;然后从海陆位置来判断这个地方是大陆性、季风,还是沙漠;再根据地形因素来判断是否能够形成高原山地气候。通过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纷繁复杂的地理知识,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养成绘制地图的习惯。
三、让学生体会地理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美,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诗句名言中就包含了诸多地理现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诗句引入课堂,帮助学生体会地理之美。在地理课堂上引入诗词佳句,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如:讲解长江三峡时可以引入李白的著名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充分体会我国的地理之美,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联系紧密的基础学科,但从当前地理教学情况来看,开辟第二课堂是地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我们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只有着眼未来、立足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1.通过乡土地理调查研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研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具体变化和发展情况,能使他们深刻了解各种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尤其可以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生动,使学生通过切身实践学习知识,掌握知识。2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气象站,了解天气及气候的观测情况;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使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星空和宇宙;还可以通过组织地理模型制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地理教师,要注重将教材知识寓于各种活动当中,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篇6
(一)传统教学目标定位不明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是以培养演艺事业和舞台艺术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服务面向都未能做出合理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或者说论证的不够充分。当市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凸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时,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艺术院校的教育之路越发显得步履维艰了。这种状态下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地方经济、文艺舞台上的丝毫不具备竞争力,更谈不上在岗的持久发展与创新发展,因此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只能对社会需求和服务面向加以充分调研,对培养方案进行严密、科学地论证。只有准确把握形势和定位,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设计逻辑框架不清晰
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明了,导致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内容结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1、基础内容不牢固
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基础内容是指对钢琴课程的基本乐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进行系统介绍和必须掌握的专业素养类内容和知识,这类基础知识不仅是学习钢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对学习者的艺术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具体来说,钢琴教学的基础内容包含: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能力与知识、钢琴演奏、音乐史论知识等。由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都不是十分注重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如果在本科阶段不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话,那么很难想象学生在将来的钢琴艺术演奏之路上越走越宽,可能会相反甚至找不到对职业身份的自信。而从传统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课时安排来看,基础课程在大一新生的课时计划中的比例显然不高,就教学内容和效果来看,许多本科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识音符、节奏以及演奏演唱记号层面,没有深入到和弦、调性调式的知识,而视唱中又过于强调五线谱的识读与听记,对音乐史论知识则不作要求,这样的知识结构的搭建,对学生职业、专业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学习和声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不学习简谱,则无法灵活应对音乐活动中丰富的简谱伴奏、简谱编配等表演情境。对中、西音乐史论学习的缺失,更不能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表演、艺术表现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为我们缺少了最起码的音乐认同和音乐审美意识,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艺术人才竞争中,高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被贴上“乐盲”、甚至“文盲”的标签。
2、核心课程地位不凸显
核心课程是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主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学科规划中所占比重最大,二是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三是地位最为突出,四是课程成体系。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现行的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课程的设置,则显出一系列的不适应,首先表现在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凸显,在现行的高职艺术院校钢琴课程的安排表上可以看出:核心课程如音乐创编课、伴奏与重奏、正谱伴奏、即兴伴奏等课程并没有开设或者有的课程虽然开设了,但是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固其核心地位,致使课程的核心地位无法体现;其次是核心课程不成体系。核心课程之所以能够体现其作用,因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由理论与实践课程、表层课程与深层课程、能力课程与素养课程等诸门课程成立体网状结构,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体现其核心地位。但就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情况看,只有零星的点状课程,不见线,更难以见到立体框架,所以难以体现核心课程的价值。
3、教学特色不鲜明
。高职艺术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离不开“职业”二字,这也是其特色所在,这种特质也使得其能于师范类院校、专业艺术院校的平行发展中,找到错位发展空间。那么如何体现出高职艺术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如钢琴方向的特色就应该是钢琴演奏与演艺职业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的建立,就是要在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前,有足够的前职业类课程和活动来模拟职业情境,提升职业竞争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空间。无疑“职业类”课程是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即与钢琴伴奏、钢琴演奏、音乐创编、音乐编辑等职业相关的活动和课程就是其特色内容。现行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学科培养方案大多模仿师范类院校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从培养规格到活动实践都难以体现其“职业”方向和特色,这些高度相似或基本一致的课程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高师或专业院校的“复制品”。从而在从业方向、职业发展上出现低水平重复和人才浪费。由于没有注意到特色建设和错位发展,因而像活动课程这类能体现特色的教学单元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重视。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专业设计的框架不清晰,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师资队伍组建的无序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因为培养目标和专业设计轮廓模糊不清,不能回答培养何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那么由何人来执教的问题势必就是一个大问题。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清,师资队伍出现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现象,致使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晰。具体表现在:专业无区分度、科研能力偏弱、职业实践能力欠缺。
1、专业无区分度
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方向的师资队伍组建大多是靠引进人才和单位培养等途径来实现的,就人才现状来看,出现了钢琴演奏方向人才扎堆、专职教师队伍庞大、行业资质的专家技师不多的状况。这样的师资队伍在专业上无区分度,课程设置上种类单调,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
2、科研能力偏弱
由于过分培养和引进表演方向的教师,加上传统上对学科理论认识的偏差,导致师资队伍整体上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不丰富。无科研则无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弱势必会制约行业持续发展能力,行业的发展就难以有保障,就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的科研统计来看,存在着立项层次较低、立项水平不高,项目成果则更少的尴尬境地,科研成果多集中在对某一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论证上面,对职业与专业的思考则基本很少涉及。这样的科研现状难以为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谈不上科研是行业发展的孵化器、助推器。
3、职业实践能力欠缺
职业实践能力指的是教师除了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之外,还要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这里包含对职业艺术院校教材的改编和选择能力、指导学生举办艺术实践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实习搭建平台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但就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和实习情况以及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师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与高职艺术院校钢琴课教学密切相关的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实习单位与学校的联系不紧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制约了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与师资队伍上都存在诸多的滞后性和与行业发展的不适应性,这也为钢琴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当然钢琴教学改革也只有认清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定位,重新规划教学目标,调整钢琴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一支科研、教学、艺术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学才能有实质性进展,才能推动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一)重建技能、理论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
标由于社会对钢琴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需要技术型的演奏人才,更需要适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艺术院校应该给现在的钢琴教学重新定位,调整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新思维,重建技能、理论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高职高专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应用型钢琴演奏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艺术院校要高瞻远瞩,调整钢琴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课抓起,协调相关教学科目,共同研究协同培养,形成以钢琴教学为中心辅以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教研中心和科研中心,加大科研、教研建设力度,做到科研、教学、实践三个方向齐头并进,真正为钢琴教学保驾护航。
(二)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方向,重构教学内容
所谓实践能力为方向,就是指充分发挥职业艺术院校的教学特色,把握市场、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及时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以此为着手点,重新设计基础课、核心课以及方向类课程的比例和内容。
1、加大基础课比重
(1)提倡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兼顾、五线谱与简谱兼顾的教学模式。高职高专艺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会唱固定调更要会唱首调,不仅因为简谱是首调唱名法的变通形式,在我国基层普及甚广,而且在一些音乐演出场合、群众文化活动场合、社区文化节目演出中,往往用的多是简谱,因此只有熟练掌握简谱视唱、简谱视奏、简谱创编,才能在群众艺术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拓展职业空间;(2)和声课程与键盘课程相结合:培养具有编创能力的实用型钢琴人才,和声课的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按照音乐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各个高职高专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一般都开和声课,但大都教的是传统的四部和声,这种形式的和声是以人声四部合唱为基础,这种和声知识体系是以严密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为特点,对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较大难度,也没有全面开设之必要。高职艺术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钢琴实用型具有编创能力的人才,和声课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作适当的调整。首先是教学目的要调整,和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辨识和声、使用和声,不仅要学生学会合唱中的和声编配,更要学会钢琴作品中和声编配,培养学生在钢琴键盘上的和声应用能力是形成钢琴应用能力的根本。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摒弃那些陈旧不适用的教学内容,精简四部和声的内容,建立以键盘为载体的键盘和声,增加作品和声分析的内容,从分析作品中获得知识。
2、合理布局核心课程的教学框架
前文所说,要培养出合格的钢琴方向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的开设与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增设必要的课程,增加音乐编创、伴奏与重奏、作品和声分析等课程,使得核心课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音乐编创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钢琴应用能力。音乐编创能力是钢琴应用能力的核心,通过开设这门课程,教会学生如何把简谱或五线谱单旋律配上织体和声,使之成为织体合理、和声丰富的简易的钢琴曲。增开伴奏与重奏选修课,重奏练习的内容,包括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等。在钢琴课内增加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钢琴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视奏与协作能力。曲目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钢琴技术程度而定,既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协作。伴奏练习的内容,包括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高职学制一般是三年,在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时,学生有了一定的弹奏能力,增加伴奏练习的内容是有必要的。伴奏与重奏的开设旨在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通过伴奏、重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品和声分析课程即对音乐史上、现行音乐会上的优秀钢琴作品进行和声、曲式分析的课程,该课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作品审美能力。
3、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实践技能
钢琴方向的学生要想在职业准入、职业发展上挣得成功机会,不仅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的认真学习,更需要能将积累的学习成果在活动中得到检验,通过学习—检验—再学习—再检验的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为钢琴应用积累经验。因此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汇报观摩、比赛等,增加学习动力,也可以通过演出,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舞台经验。
(三)重塑重科研、强能力的师资队伍
1、重塑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提升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水平,离不开一支科研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能科研就是建设一支能够把握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发展新动向、钢琴学科发展新领域、钢琴教学新思路的师资队伍,因为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素质的提升,高职艺术院校钢琴教学要想获得长足进步和良性发展,就必须摸清发展规律,认清自我定位、找准发展途径、理清发展思路。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一支懂得研究意义、有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从高职艺术院校现在的科研现状和科研储备来看,显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加强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确保一批科研、教研能够立项,提高立项层次,在后续的发展中,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前进动力,使得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不断涌现新思路,引领院校良性健康发展。
2、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高职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为了体现职业特色,使得人才培养贴近职业需求,而提倡教师获得行业技术等级证书和各类相应的专业资质证书。可以说“双师型”队伍一方面强调专业教师的资格,另一方面强调“行业技师”资格的获得。对于高职艺术院校来说,要想推动学科的良性发展,就要摸清发展规律,找出错位发展空间。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空间恰恰就在“职业”的思路延伸和拓展上,钢琴教学的创新、钢琴课程的设置、钢琴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职业导师的参与。只有花大力气去打造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强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才能为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高职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更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三、结语
篇7
目前,对于设计艺术基础教学的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校简单地将设计艺术基础课程等同于纯艺术的造型基础课程;有的学校认为可以取消设计艺术的基础课程;还有的学校则完全改变了基础教学应有的教学内容,所谓的基础课程等同于设计艺术其他的一些课程,如构成课、图形创意课。基于以往的美术教育传统,一些教师把设计基础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纯艺术的造型基础教学,忽视了两者教学目的的根本差异,忽视了基础教学自身固有的特点,抹杀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学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与训练,扼杀了将学生具有的能力进行转化的可能。
二、基础课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
设计艺术基础与纯艺术基础以及其他课程之间具有差异性,应该注意到基础教学与专业学习间的逻辑关系。以素描课程为例,素描教学过程应该分为两个教学阶段。
1.第一阶段(客观再现)
以静物、石膏、人物、场景等作为训练内容,并辅以系统的素描理论讲解。目标要求以写实性语言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客观再现能力为主要要求,包括光影与结构两种语言样式。学生具备较好的客观再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训练,但不够系统,良莠不齐,并且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在训练再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共通的审美能力,如对对称、均衡、虚实、层次、节奏、韵律等一般审美因素的感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每一种造型样式、造型语言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与掌握,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为下一阶段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法与审美意识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主观构想)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静物、石膏、人物的实物或相应的图片资料为视觉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形式与意义的创意与联想,手法不限。第二部分,进行一些专项练习,如材料练习、肌理练习、质感转换练习、黑白构成练习、线条练习等。这里需要说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第二阶段的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合而为一。如,学生在以静物或人物为视觉元素进行形式或意义的创意时,可揉入材料、肌理等方面的练习,将多种练习形式整合,在一幅作品中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并附上简短的使其表达意图更明确的文字说明。练习方式的具体情况教师可酌情而定,不以技法训练为目的,着重于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视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由一些常见之物进行新的意义的联想以及新的形态的创造,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设计理念,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素描的第二阶段是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其桥梁作用,在内容与目标上仔细考量,这不仅关系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有意识地使它与第一阶段的学习在内容上重叠,但要求学生改变视觉常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形式语言、全新的意义联想与形态创造,材料、肌理、黑白构成等内容无疑具有典型的设计性质,如此,第二阶段承上启下的作用便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结语
篇8
(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黄自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既继承了中华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又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洋艺术歌曲创作技巧,提出用西洋音乐的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与民谣以产生民族化新音乐的主张,这不仅使作品体现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而且还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民族韵味,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审美趣味与音乐教育理念,推动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鲜明的美学特征
黄自的艺术歌曲结构严谨、风格雅致、技法精湛,因而被人称为“黄自体”歌曲。黄自艺术歌曲词曲结合极为讲究,他不但喜欢选用清丽典雅、句法清晰、结构严密的现代诗歌托物寄情,还喜欢选用分上下阙的词体诗歌谱曲填词,通过营造诗化意境使歌曲呈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
(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用歌曲见证中华民族经历的困难,为民族解放而斗争是20世纪30、40十年代音乐创作的主题与核心内容。黄自除了创作艺术歌曲外,还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日救亡歌曲,用强劲的音符和温暖人心的诗句鼓舞军民士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尽管这类歌曲在其创作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体现了一个作曲家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唱曲之法不但讲究“声之宜”,还要“得曲之情”。也就是说,歌唱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声音技巧,还要加强艺术修养,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一)歌唱技巧的提高
歌唱技巧是表现歌曲思想情感的手段,精湛的演唱技巧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音乐内容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做基础,没有演唱技巧就没有艺术的表现和再创造,声乐演唱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演唱是否完美。黄自的艺术歌曲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且还存在着声乐演唱技巧的难易之分。如《花非花》是一首旋律优美、篇幅短小的歌曲,但演唱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演唱功底才能以流畅的声音、优美的音色、饱满的呼吸将歌曲有的意境和韵味表现出来。歌曲演唱技巧的掌握是一个长期严格训练和刻苦钻研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用心不断积累和总结才能逐渐提高。
(二)艺术修养的提高
歌如其人。黄自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这也使他的艺术歌曲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如《花非花》、《玫瑰三愿》等歌曲不仅充分体现了原诗的境界,而且还以音乐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演唱者要想很好的表达歌曲的思想境界使歌曲得到艺术上的诠释和更深意义的表达,不仅要提高声乐技巧,而且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使歌曲演唱日趋完美。
三、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声乐基本功训练
完美的歌曲演唱不仅包括呼吸、声音等声乐技巧,还要求运用不同的音色表达歌曲情感内容。初学声乐的学生声乐基本功不扎实,使用短小的、抒情的艺术歌曲由浅入深的训练,能帮助学生进行气息训练,如《思乡》、《春思曲》等使用发声母音代替歌词进行练习。同时,艺术歌曲还能帮助学生美化音色。如《思春曲》旋律舒缓流畅、婉转动人,适宜用轻柔略暗的音色来展示和刻画人物内心的失落与孤独。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高校是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阵地,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为学生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艺术歌曲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血液的音乐符号,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诠释,艺术歌曲在歌词上大量引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承载体的优秀诗、词,音乐节奏旋律、钢琴伴奏与富有传统文化的歌词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文化之美,还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龙七词)、《花非花》(白居易词)、《点绛唇•赋登楼》等旋律婉转多变,和声匠心独运、感情表现细腻、歌曲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中表现这些歌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想象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演唱风格特征的把握。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艺术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因此,从教育规模到对艺术设计观念的理解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也从最初的“美术”中分离出来了。在教学模式上也有了属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另一种危机的存在,除了几所专业美术设计院校外,大部分考生美术基础较差,学画的时间不长,也有的考生是改考美术或设计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稍加美术训练就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考之旅。因此,如何对待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些专家认为,艺术设计不同于绘画专业,可以不要求有“超标准”的造型能力,应该减少现有的“基础课”的学时,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专业设计问题。然而在综合院校里的艺术设计专业,面对“先天不足”的学生,基础教育的缩水,不但不能使学生“专业化”,相反使本来就较弱的造型能力退化。在今天,如果我们还一味地追随绘画的基础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这一点我们都十分清楚,但使基础教学缩水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举动。那么如何对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呢?这是我们应该全面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课的概念与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上,只要谈到基础课,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素描”“色彩”,的确,这是最典型的“基础课”。然而,现代的观念告诉我们,基础课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除了对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素质的培养。因此,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基础教育。比如素描课可以做多方面的造型训练,在美国的麻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素描课程里,除了一般的静物、肖像、人体之外,还包括元素素描、用素描来思考、素描的材料与应用、素描与绘画、透视制图、体积素描、用色彩素描、具象与抽象的联系、概念素描、结构素描、从再现到表现、隐喻的素描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原有的纯艺术范围,既训练了造型方法,也增加了很多训练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的内容。当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但适当借鉴和参考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基础课的问题。基础课不仅仅是造型上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可以这样定义:创作课之前的课程都可以称为“基础课”。进一步还可以把基础部分分为绘画(造型)基础和专业基础。绘画基础课主要是解决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课程,是从绘画专业那里延续过来的,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静物、人物、风景等造型训练,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走向专业、走向成熟。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能力,进入专业之后与所选择的专业相关的基础训练。比如,平面方面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设计、图案设计、计算机操作及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十几年来,由于电脑美术的引入,解放了手绘设计,很多设计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因此,很多学校将绘画基础课程大量缩减,手绘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某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不懂基本的造型原理及不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就可以直接用计算机来进行“艺术”设计。为此我们不能不担忧。艺术设计是个很边缘的学科,它的设计方向和设计任务都是很宽泛的,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在该设计专业所针对的该学科上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审美上有较高的造诣。否则也就无所谓“艺术设计”了。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科在大的范畴上应该是属于“美术”这个大的概念之内的。因此,对美的修养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基础”训练这一点一滴来获得。三、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
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同属于“艺术设计”这一范畴的设计学科,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互相影响的可能,有的还会因为社会的需要去跨专业跨学科。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这种情形下,搭建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学已经提出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课程,而“基础课”的概念也扩展到一个合理的广义概念上来。使学生能够在这段“基础课”学习中,掌握扎实的造型基础或专业基础,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的审美能力和专业修养。这样的基础教育平台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整合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但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还要同时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要求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做适当合理的调整。把基础课程广义地理解为造型基础、设计思维、专业基础这样三大板块,使造型、思维和设计基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造型基础在训练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可以加入创造性概念的练习,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造型手段和造型元素的训练和培养。除了设计素描还可以加入带有创造性意味的概念素描,素描上可以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到抽象,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要求,训练学生始终对艺术形式有较敏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院校,对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定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和研究教学,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能人云亦云。面对今天的市场要求和现状,艺术设计要求更多的是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由此看来注重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造型基础到专业的设计基础教育,都应该面对现状做科学的整合、科学的安排、科学的计划。使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篇10
“建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个人目的需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认知方式,在绘画领域中它特指绘画者依据个人艺术创作目的的需要在长期学习绘画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个人艺术语言特点的学习方式,它伴随着绘画者主动获取绘画知识并建立个性化绘画语言特点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素描学习过程中获得绘画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立有关个人艺术感知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绘画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在学习素描中学习者最终的目标是在个人主动获取素描绘画知识的基础上达到个人艺术语言的“意义建构”。
2素描教学中个人艺术建构的特点
绘画者在确立个人素描艺术语言“建构”的探索学习中是对素描造型语言的一种个人艺术感知下的认知(认识和掌握绘画知识)过程,一般情况下素描学习都会经历由“加”至“减”的个人艺术建构历程。“加法”是对绘画者系统学习素描造型语言过程时期的总结,它经历了绘画者对素描的启蒙学习和既定造型语言的探索学习。在这个阶段中,绘画者个人逐渐开始形成自己认识和观察事物的方式。素描造型语言作为绘画者从事个人艺术活动的一种特定的工具和手段被借以来描绘自然物象。由于受到个人艺术素养和认识成长阶段的制约,在绘画语言表达和形式中绘画者往往都是以模仿对象和在画面中还原对象为基准,这是素描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能力,我们需要在长期的素描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充实自己的素描知识,通过不断积累和借鉴他人素描的技能技法来完善个人的艺术图式,从而使自己的素描绘画逐渐符合艺术视觉的图式。从很多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学习绘画的人都是沿着具象到抽象的一条轨迹而不断循环变化的,即使象梵高这样杰出的印象大师也是如此,因为不断模仿和还原事物的过程一方面能使绘画者不断提高和掌握个人的绘画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更能锤炼绘画者个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及培养个人观察事物的独特性,以上两方面的积累即前面所提到的“加法”,而且这两种积累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经历了“加法”过程后绘画者才真正具备了对素描既定造型语言的全面深刻认识,但是这种能力要和个人独特的艺术感知相结合才可发生质的飞跃。而当绘画者真正进入到个人素描绘画建构时期,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减法”的个人艺术创作过程。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恰恰是对生活繁琐表面的一种简化,纯粹遗留在画面上的应当是艺术家对生活情感和绘画语言个人选择下的精神体验,在素描绘画中也正是如此。“因为从学习素描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只有在诸多素描元素中提取符合个人感受最深的某些元素,画面才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就会使画面显得平庸而缺乏生动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素描教学专家巴尔•夏克曼(BarrySchactman)在教学中就特别指出过:“对于一个教员来说,在素描绘画中对某个领域中走的更远和深刻要比那种‘事事都行’的杂家更有利于教学和对有价值的艺术传统的继承。”这是素描教学中单因素深入化的一种肯定和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素描造型个性化语言元素的一种提倡,而且这也符合作为艺术素描的视觉规律,就象当我们以艺术的目光停留在一幅素描绘画上时,我们首先是被绘画者在画面上提供给观众的一种个性化绘画语言特点所感染,然后我们才会对作品中艺术家作品中的技法和材料进行探索与研究,而这两个方面在画面中的结合正是绘画者个人情感下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的建构,这种认识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减法”过程。
3素描教学中“建构”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前面建构理论的了解,我们知道素描基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个性化绘画语言的意义建构,它重在培养绘画者对造型语言的一种个人独特的认知方法,这种独特的思维认识方式必定会促进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个人造型语言和艺术风格的独特形成。
3.1“建构”促进绘画者形成个性化素描语言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展开的社会行为,在素描绘画中个人的素描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个人对素描绘画语言认识下的精神产品,我们知道个性化绘画语言是艺术家在长期绘画过程中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技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化为具体感官的艺术图式。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大脑对已有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整理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转化为艺术作品。在当代的艺术教学中,对怎样形成个人艺术感知的个性化绘画的注重已经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和学生开始对素描基础学习中怎样更有利于建构绘画者个人的造型语言进行思考,并且已经普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要注重自己的素描绘画语言特点。这种素描中的个性化语言从某种形式上讲,也意味着个人素描绘画语言的“单因素”性,它是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对素描造型语言如线条、形体、调子等的个别强化。比如在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素描中他喜欢淡弱线条的轮廓线,在画面中非常注重强化事物的明暗调子层次,这种弱化线条通过明暗方式表达的手法反而更强化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正反映出“单因素”素描绘画带给我们的内心震撼和视觉享受。而在当代学院艺术的素描教学中,大多是从“全因素”角度出发开始综合训练绘画者的素描造型语言能力,这种训练方式正是帮助绘画者大量获取素描知识的一种“加法”体验过程,它并不是弱化“单因素”即“个性化"素描语言的发展,而是为了使绘画者更好地从全因素的认识当中提炼出个人喜好的单因素素描绘画语言,因为只有在通过对素描造型语言的全方位的学习和了解的情形下我们才能在全因素认识结构中选择真正符合个人艺术感知的素描元素,并且在今后长期绘画过程中我们不会由于认知方式的单一而在处理各类不同的画面时显得束手无策。从前面丢勒和修拉的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一种单因素的强化并不是排斥其他元素的介入,只是对其他元素的一种淡化,这种淡化的视觉效果是为了更好地增添画面中的画家个性情绪语言的表达。因此,学习“全因素”素描的认知过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绘画者在诸多素描元素中认识和寻找到适合个人素描艺术建构的绘画语言元素。
3.2“建构”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画面上经营的绘画图式,并能带给观众视觉和精神的享受。从绘画本身角度出发,素描艺术作品是由绘画者个性化的素描语言和其所选择的素描绘画材料组合而成,这是绘画者对画面的一种“经营”。“经营”是绘画者依据自己的艺术感知,对画面形象和造型语言元素进行安排,使其达到体现绘画者个人感性的意图,实现素描成为艺术品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作品创作的所有环节中。我们知道从素描绘画的单线构图开始就附带了绘画者的表现意图,在整个围绕以绘画者思想表达为中心而展开的描绘过程里,绘画者都是依据个人艺术感知对造型语言和绘画材料进行选择和运用从而逐步达到艺术形象的具体化,最终停留在画面视觉效果中的是绘画者对素描造型语言个人艺术建构下的认知成果,它正反映出绘画者对素描知识的一种个人体验,并且这种体验在每一个社会的变革中总是呈现不同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众多形式的素描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艺术家与传统艺术大师的不同,他们不单单满足于以还原对象的“镜像”为目的的传统素描绘画,而更多地关注以个人感受力为主的创作性素描,因为它在打破传统的镜像绘画的单一形式上更能赋予画面个人的情绪化和绘画语言的纯粹性,比如在德国当代艺术家赫伦韦恩(Helnwein)的素描作品中,画家在素描材料上突破传统材质的单一,大胆应用彩色铅笔创作出一幅幅色彩单纯的素描景象,这与当代油画艺术的简约与色彩单纯不谋而合,至此,这位画家在素描语言的纯粹性和绘画新材料的应用中分别赋予了当代素描新的形式与内涵。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