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小城镇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小城镇建设

篇1

一是坚持政策引领,强化特色小城镇发展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对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节点等专业特色镇。同时指出“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成为专业特色镇”。省有关单位和各市县也相继出台了支持特色镇发展的具体举措,形成了上下衔接、共同支持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合力。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特色小镇建设。按照产业、城镇、土地、生态和公共服务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以产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确定镇区人口规模, 以人口规模确定镇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努力做到每个镇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的功能定位。

三是坚持产业为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坚持“一镇一品”,引导小城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对有工业园区(专业园区)的示范镇,推进园区与镇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位于中心城区、重要交通通道节点或临近中心城区的城镇,建立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物流园区,培育成为特色商贸大镇;引导具有资源禀赋的镇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成为工业重镇、农业强镇、文化旅游名镇。如许昌市神镇,坚持把钧陶瓷这一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围绕“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国际陶瓷小镇,聚集186家钧瓷企业,从业人员2.1万人,年产值17.9亿元。同时,围绕“千年古镇”与“钧瓷之都”两大主题,加大保护古镇明清民居风貌,大力挖掘、弘扬、宣传钧瓷文化,进一步提升钧瓷的文化品味和神古镇的知名度、影响力。

四是坚持为民惠民,打造优美宜居环境。以开展专项建设为重点,补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实施交通设施建设专项, 加强与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的连接,基本形成覆盖所有乡镇和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 加强供排水、电力、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打造独特文化标识和特色风貌,建设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十二五”期间,特色小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75.6%、79.1%和24.6%。

篇2

1.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根据新的形势、新的特点,以兵团现有的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4个已建城市和38个城镇化团场为基础,把其余137个团场纳入进来,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工商企业和团场服务业结合起来,制定出完善的符合新世纪屯垦戍边使命要求的兵团、师、团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调整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布局。除此以外,还应下大力气抓好国道省道沿线、城区周围的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在小城镇的各类建设项目,集中有限的资金,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好有条件的建制镇。把当前正在进行的危旧住房改造、有条件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与团场小城镇公共文化和卫生等配套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的各种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既有效安置移民,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又可使那些有潜力的小城镇做大做强,成为兵团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只有根据各团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完备的、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才能推动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良性健康发展。

2.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机遇,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渠道,推动团场小城镇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城乡统筹政策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疆的小城镇建设上来。兵团小城镇建设绝不能“坐等”,一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兵团小城镇建设的支持;二要争取银行对兵团小城镇建设的优惠贷款政策;三要争取自治区推进改革现行不合理的财部体制,对兵团小城镇建设给予优惠的财税政策。同时,兵团小城镇建设要改革投资体制,要积极推动建立起以集体经济积累和职工群众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仅要坚持发挥职工资金在团场小城镇建设中主渠道作用,重要的是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民间资金的投入问题。放开兴办公共事业的限制,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一些有投资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公厕、自来水、排水排污、公园、广场建设等项目,采取招投标的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个人以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还要进一步拓宽信贷融资渠道,建立有偿投入的回报机制,一方面与金融部门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争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要与金融部门、企业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让他们参与团场小城镇重点项目建设,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更要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入经营。

3.要把兵团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团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发展二、三产业,培育城市经济基础,让职工群众真正享受城市生活。兵团团场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小城镇,关键是要注重产业建设,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有竞争优势的城镇经济,把团场职工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转变。团场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持,就会失去发展动力。要根据区域小城镇的实际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以本地优势产业和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和培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或以优惠政策吸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城镇农产品加工业、运输和贸易,拉长产业化生产链条,增加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人口聚集度,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篇3

关键词:银行业;支持;小城镇;问题;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动因分析

1.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统筹城乡同步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发展,其本质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四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

发达地区经验证明:城镇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市域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县域经济不发达,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水平低、发展滞后,小城镇欠发达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能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的发展,也能推动商贸、旅游、餐饮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3.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城镇体系的基础,是连接城乡的桥梁与纽带,是农村的区域性中心。在包括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级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发展小城镇投资费用低、劳动力价格便宜、居住舒适,见效也比较快。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银行支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业信贷支持乏力。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在全国在城市建设中,政策、资源要素向大城市过度倾斜,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以及银行信贷资金越到基层越呈递减趋势。

(2)银行组织体系不健全。近年来,监管部门大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网点。但网点类型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大都设在县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较少。

(3)金融服务及产品缺乏。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金融机构网点只开办传统的存款、贷款和一般汇兑等业务,新兴的中间业务、代缴、基金业务等尚未在小城镇普及。在信贷产品上,除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行的小额惠农贷款、村镇银行少数抵押担保小额贷款外,适合小城镇化建设信贷产品缺乏,加剧了小城镇建设融资难题。

(4)金融服务设施不完善。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乡镇ATM机、POS机和转账电话等便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但在各乡镇覆盖不均衡。目前,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也尚未完全覆盖到县域及以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农民结算难问题依然存在。

2.成因分析

(1)承贷主体缺乏。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承办单位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这些部门一般不具备贷款资格和不符合贷款条件。即使是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式进行融资,由于缺少足够的财力担保而存在较大的风险,银行也不愿放贷。

(2)放贷权限上收。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投资回报的考虑,提高了对县级支行的贷款授权门槛,资金上划、权限上收。国有银行县级支行没有放贷权;即便是服务农村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将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权上收,造成基层信用社无“权”可用,而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效率低。

(3)激励机制缺陷。虽然国家已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国内需求的战略举措,但目前还没有出台银行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贷款优惠政策,也缺乏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拓小城镇信贷市场的激励机制,加之乡镇信用环境较差,特别是许多乡镇政府过去拖欠当地金融机构较多贷款,至今无法归还,形成呆账,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银行业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路径

1.建立金融服务体系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将服务重心下层,提高乡镇网点覆盖率。同时,积极引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推动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在乡镇开展业务,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农村微小金融组织等多层次的乡镇金融服务体系。

2.拓宽信贷投放领域

一是银行业要严格落实银监会《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完善小城镇建设金融服务功能,创新小城镇系列信贷产品,设计符合小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产品。二是政策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先导作用,先期介入社会性、公益性强、建设周期长、沉淀成本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开发。三是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电力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支持。四是扩大基层网点信贷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流程。

3.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此外,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用设施建设中的投入比例,扩大重点中心镇财政留成的范围和比例,增强小城镇支付能力。二是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政策促进晓城镇产业集聚,依托各地自然禀赋,加快小城镇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完善土地支持政策。优先保证重点小城镇建设用地,推进小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广泛推行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参与小城镇开发。

4.完善正向激励机制

一是出台财税激励措施。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商业信贷出台补偿政策,如专项贷款贴息政策、专项贷款税收减让政策等,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二是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通知的要求,做实融资平台资本金,健全担保制度,降低风险。三是优化信用环境。加快推进小城镇信用环境建设,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放宽户口准入条件,在现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原有放宽户口迁移的基础上,实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制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参考文献

[1]马六一,卢勇智.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金融大力支持[N].金融时报,2012-11-19.

篇4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引导设立小城镇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小城镇发展”。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期,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已正式签署,标志着基金运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北京市用股权基金的方式,探索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北京需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城市发展格局。因小城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心城一枝独大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布局产业、合理分布人口,有利于加快形成“国际化中心城――现代化新城――特色化小城镇――社区化新农村”的新型城镇体系。小城镇处于农村头、城市尾的重要地位,是全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是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加快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有较大提升,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小城镇发展水平与中心城、新城的差距还较大。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小城镇资金投入总量小、不均衡、不稳定的问题。例如,108个相对独立发展的乡镇近3年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4%,且投资相对集中在区位好的重点小城镇,投资波动幅度也比较大。特别是随着信贷、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也进一步受到限制。随着重点村庄集并任务的推进,商机和潜力势头良好,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投资领域十分广阔。然而,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引导机制和投融资渠道,目前社会资金供给与小城镇建设资金需求的对接仍不甚畅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城镇发展基金的启动,无疑是雪中送炭。采用基金的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更可以为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建立一种间接、集合式的良好投资渠道。

据悉,小城镇发展基金募集“十二五”时期,完成首期规模50亿元;力争“十三五”时期形成总体规模i00亿元,成为北京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基金主要由市政府、国开金融公司以及其他央企、京企、民企、社保基金、海外资金等共同出资,投资范围以市政府确定的42个重点小城镇为主,兼顾有重大项目落地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一般乡镇,主要投资方向包括三大类: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旧镇改造和新镇建设。

可以想见,作为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的有益探索,设立小城镇发展基金将大大推进北京小城镇的建设。

篇5

1、设立支持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镇区加快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建设措施得力、效果明显、考核达标的镇区每年奖励50万元。

2、开征污水处理费和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各镇区在征收前必须到县物价局办理《收费许可证》,到县财政局办理《财政票据购领证》,并按照《省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规定,将有关规费全额缴入当地财政“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门用于各镇区的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同时必须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3、推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集镇规划区内所收的土地出让金以及收购储备土地依法招拍挂所得的80%返还给各镇区,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二、完善配套政策

4、强化小城镇建设管理职能。各镇区的村镇规划管理,建筑市场、安全、质量管理,房地产管理,市容环卫管理等工作统一由当地镇区人民政府属地管理。镇区人民政府可将部分管理工作委托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并明确其职能职责,逐步建立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县住建局依法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5、规范服务性收费。小城镇开发建设所涉及的防震、勘察、环评、设计、造价、图审、招标、质检、安全、监督等各类服务性收费,由县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委托各镇区统一征收,并上交县财政进行集中分解。具体办法由县支持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组织实施。

三、加强组织领导

篇6

一、海西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

海西州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始终牢牢把握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线,将加快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牧区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合理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与村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定位。在加快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海西州主要在四个层次上强化规划工作。第一层次是编制了海西州域总体规划。第二层次是修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第三层次是编制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按照“村庄集聚、环境优美”的思路,海西州到2011年基本完成了全州乡镇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有序推进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海西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始终做到认真落实规划,突出各阶段工作重点,分步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

一是城乡一体化路网建设工程。实施过境公路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一级公路。

二是城乡一体化公交工程。城乡公交通达率达170个(总204个),以连村通组道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缩小城乡空间距离。

三是城乡一体化电网工程。我州目前已经实行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广大农村牧区电力网络设施较为完善。

(三)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州和县市两级财政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10—2011年,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8亿元用于城乡道路硬化工程:2010—2011年州和县市两级财政共安排1。28亿元用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2011年州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的建设资金达1.23亿元。

二是做好经营城镇的文章。本着经营城镇的思路,海西将收益的大部分土地出让金投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州政府全额返还乡镇出让土地的净收益,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道路。海西将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融资机制,通过存量资产转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广泛吸收社会投资,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快水、电、路、气、通信设施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切实加强小城镇的综合管理

建设与管理并重,是海西州始终坚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在2009年,格尔木市改革了城市管理体制,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城市的长效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在城管办的基础上组建了市行政执法局以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德令哈市也于2010年组建了城市行政管理局,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和加大了管理力度。

(五)海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海西小城镇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建设速度较慢。发展不平衡。格尔木和德令哈两市城区周边及国道重点城镇建设较快,西部集镇建设受地理环境、交通等因素限制,建设速度较慢。

二是产业建设慢,支撑不够充分。部分集镇缺乏支柱性产业,城镇就业能力不够,难以发展壮大。

三是配套建设力度不够。公益性投资比较少,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功能缺位。

四是文化特色不够明显。大部分城镇建设趋于雷同,建筑设计和风格没有品牌和特色,没有体现地域、民族、民俗文化特色。

二、推进海西小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推进海西小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海西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基础立镇、产业强镇、重点示范、突出特色”方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和着力点,努力推进小城镇发展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使之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要坚持规划指导、产业支撑、政府主导、重点突破、可持续发展原则,把构建四级城镇体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并强力推进,作大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县府所在镇,做特区域中心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85%以上。

(二)海西小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西州将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放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城镇优质公共服务向农牧区覆盖,加快化解城乡二元矛盾,今后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接轨,探索和闯出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篇7

××市财政局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县域经济总量,尤其是农村经济总量扩张,地方财力充实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地客观反映。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市近年来的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探讨和思考。

一、××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截止2004年底,原创:全市共辖17个乡镇、2个国有农场,其中建制镇15个,小集镇56个,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41.5万人,比2001年增加7.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比2001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966元,比2001年增长15.7个百分点,小城镇提供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2.7%,全市城镇中心地位和总体功能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郢中城区为中心,建制镇为支撑,小集镇为纽带,中心村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市近几年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地方财政税源基础,达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建镇,特色立镇,特色兴镇”十二个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磷化、食品、建材、纺织、汽车配件等五大产业,生产集约度有所提高,小城镇经济日趋活跃。胡集镇依托磷矿石资源,大力兴办磷化工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双河镇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大力兴建建材企业,带动了全市建材业的发展。石牌镇以豆制品加工为龙头,扩大黄豆种植面积,带动了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旧口沙梨、柴湖大蒜、转斗蔬菜、张集香菇、客店葛粉等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都初具规模,“钟绿”牌、“三源”牌、“花山”牌大米、“山灵”牌葛粉、“佳绿”牌、“莫愁”牌蔬菜、“笪家湖”牌胡柚等15个品牌,获得省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农业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日渐完善,对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2004年,××市融资投入1.28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7国道、寺沙线、汉宜线改造和襄荆高速公路××段全面竣工,长荆铁路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升级,交通路网骨架形成,城镇设施、镇容镇貌,人口结构迅速得到改善,旅游、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人力、资本、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境外资本大量涌入。2004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99亿元,境外资金1520万美元,外贸出口1654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15家,有18个项目落户全市两个工业园区。

三是地方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一批新型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财政增收的支撑点,建设小城镇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旅游城镇的兴建发展,使××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2001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2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聚集了人口,使城镇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加,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税收增收奠定了基础。2004年,××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6亿元,乡镇财政完成1.48亿元,占48.4%,其中小城镇完成工商税收1.01亿元,分别占到了32.7%和67.6%,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县乡两级财政。

四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企业向城镇集中。近些年××市通过发展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人,活跃在小商品批发、运输、流通等行业,农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3048元,增加到2004年3690元,年均增长4.89%,不仅让农民进了城,而且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市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外乡打工者回乡创业,带回来了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多种经济因素,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市近几年虽然在建设发展小城镇、小集镇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大背景,加之受资金、土地、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束缚,××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城镇的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弱化。小城镇布局由于历史沿袭立足于利于管理的要求,造成小城镇个数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市共有15个建制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56个小集镇,拥有人口41.5万人,小集镇平均人口0.74万人,根据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初期的情况来看,小城镇人口超过2万人时,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市小城镇的小规模实际,造成了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小城镇对乡镇民营企业聚集能力有限,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的严重不足。

(二)小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市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到2004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2001—2004年经济年均增长7.16%,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四年间年均增长4.89%,农民有田种,有稳定的收入,不愿象以前一样为城市户口而进城,小城镇依靠吸收农村人口,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减慢。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规模小的实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财力来加快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却没有精减,小城镇的行政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除胡集、旧口、郢中、石牌等几个中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外,××市大多城镇建设投入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市投入18个城镇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28万元,仅仅靠有限的上级投入,乡镇一级在城镇建设上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钱不办事”的观念,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城镇建设贷款难,融资难一直困扰地方政府,为扩大资金来源,有些乡镇尝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小城镇,但办法不多,渠道不畅,把经营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出让、出租、承包、卖经营权等,一些地理、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缺乏长远眼光,把资源都承包、租赁出去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四)小城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经济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2004年,××市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属企业64家,企业从业平均人数5304人,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0家,在产业发展上除粮油加工、蔬菜、水果外,名、特、优、新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对种养基地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呈“三多三少”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少。具有明显支柱产业的乡镇不多,许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1%,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滞后,××市现有的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均限于本省甚至本地区,没有真正体现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张。

(五)小城镇建设配套政策不到位,配套设施滞后。近年来,××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小城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但由于资金紧缺,财政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断头路,泥巴路还很多;绿化总量少,不配套,档次低;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影响了社会福利、就业水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转移农民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

1、立足于依附武汉城市圈,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区域规划。财政支持小城镇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前提,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财政支持的重点和目标。2001年,湖北省启动了武汉“1+8”城市圈建设工程,该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承载全省50.4%的人口,提供全省55.6%的GDP,51.5%的财政收入,60.56%的工业总产值,57.2%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湖北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也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市距武汉市区只有3小时的路程,随着随岳高速、武荆高速公路的开通,××市到武汉市的时间将近一步缩短,这对××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城市边缘形成有经济活力的小城镇群体,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吸附武汉等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促进本地区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开发,促进财政经济的整体优化。按照××市目前的资源分布、产业优势,在规划小城镇发展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附城市圈构筑相关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大力扶持胡集、双河、磷矿等镇的磷化工产业,着手组建磷化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磷化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集团,扶持东桥、郢中等镇的汽车零配件产业,扶持旧口、洋梓、长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创建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和纺织工业生产基地,链接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主要辐射圈的产业集群带。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龙头,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寿之乡四大品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两大特色,大力扶持发展客店、大口林场、郢中城区的旅游资源,加强郢中城区的旅游服务业,提升旅游区形象,以东星集团为载体,推动周末假日经济的发展,力争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2、立足于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扩大城市规模,重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潜力来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有优势的主导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培养和扶持张集的食用菌、长寿的绿色大米,郢中的果蔬加工、胡集、磷矿的花卉产业,旧口、柴湖的粮油以及肉类、蛋品加工,石牌的豆制品等支柱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注重品牌意识,为地区名优农副产品统一注册商标,形成地区名牌,以此为前提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以全市已建的金林、华联、新美香、康辉、连心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农资技术服务等方式,强化联接形成完整的原料—加工—销售及服务链条,发挥整体行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3、立足乡镇企业,壮大地方骨干财源。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企业的财政贡献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实力。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的方针,继续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磷化工、纺织、食品产业。一方面用足、用活财政政策,对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由集体经营向公有民营、民有民营转变,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注入乡镇企业。不断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来企业投资办厂,使民营经济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乡镇优势骨干企业,立足于胡集、双河、旧口等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立足东桥、郢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电、汽车零配件、小五金工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使之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为产业兴镇、工业兴市奠定基础。同时,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立足于制度创新,推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也难以承受。因此,进行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财政应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引导功能,吸附社会资本、原创: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合理确定政府投入,加强财政基础建设投入预算安排。根据全市小城镇建设现状和规模,以及财政实际,合理确定每年投资支出,力争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专款用于重点城镇建设。二是按照“经营城市”理念,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建立市政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解决投资者投资回报问题。三是尝试发行小城镇建设债券,通过中央财政发行专项债券募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债券收入严格用于准公共产品而又能盈利项目。如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四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对农民进镇购房等方面开展信贷业务。

篇8

大家好!今天,能与大家一起参加市第二届城市规划建设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深入、热烈的研讨,我感到很荣幸!能在这样一个高规格、高标准的研讨会发言,我更是倍感荣幸。大力促进小城镇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大兴镇在各级政府、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下,在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全力帮助下,在全镇五万干群的共同努力与负重拼搏下,紧紧围绕“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这一主题,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丰富小城镇的内涵,拓展小城镇建设领域,提升小城镇品位。着力打造生态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精品小城镇,努力构筑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面,我就以“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为题,向各位领导、同仁介绍我镇小城镇建设有关情况,并与大家共同研讨。

我们大兴镇位于宿迁市宿豫区南15公里处,东临京沪高速公路,西靠古老的京杭运河,宿泗路横穿腹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兴镇现辖3个居民委员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区域面积59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人。我镇重视小城镇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工作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小城镇建设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工业强镇,商贸活镇,调整富镇,畜禽大镇,科教兴镇”为总体思路,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管理”,以建成一个“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小城镇”为理念,强调小城镇的“格调性、综合性、实用性”。近两年来,我镇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总计完成镇区控详规划面积220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3.58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50562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38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加投入建设资金近6000万元。从而实现了小城镇亮化、绿化、美化,提升了小城镇建设水平与档次。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上水平

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结城乡的枢纽,城乡经济文化交融的纽带。小城镇规划要做到“科学性、超前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基于此,我镇在小城镇规划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我们建立和健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并制定了小城镇建设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科学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于镇区控详规,我们邀请了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编制,从提高城镇整体效益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要求制定规划。注重完善城镇功能,科学划分商贸、居住、工业、农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做好与土地总体规划、经济的发展规划,交通网络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协调。一改传统的火柴盒式、框架式建筑,改变了过去各建各家房,一家门前一个天的现象,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使小城镇规划、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

二、统一建设,综合开发,促进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坚持统一建设,综合开发。在这方面,我镇建立了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了小城镇投入,完善和配套了小城镇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硬化工程。

目前,镇区改造了振兴繁荣路,新建了宿泗路两侧人行道、振兴路,把振兴路两侧的排水明沟改建成为高规格的管道式暗排水沟,并把两侧铺设为彩色地面砖,新建了派出所办松楼、双语学校、宏升电子元件厂、高级中学宿舍楼、汽车客运站和专业农贸市场。已建成富民路、振兴路、宿泗路、东方大道、兴张路、便民路、繁荣路、利民巷、幸福路三横六纵九条街,三个公共绿地广场和一个人民公园。其中,大兴镇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二期工程总投入1000万元,兴建商住楼13幢,建筑面积11562平方米。为聚集人气、扩大农产品流通拓宽了渠道。江苏宿迁绿源照明有限公司落户于我镇,位于大兴镇工业园区。是一个专业生产电子节能灯的集团性企业。该公司占地100亩,投资额8000万元,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是一个大型节能灯及节能光源的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电子节能灯。该公司建成后,年产节能灯上亿只,年产值可达3亿元,年税利将突破2000万元。将产生巨大的链式效应,带动大兴镇工业的飞速迅猛发展。我镇将成为一个完整的节能灯配套产业镇,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源之乡”。通过实施硬化工程,我镇的小城镇更大、更美了、更上档次了。

2、美化环境,实施绿化工程。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要从宏观上强调区域性、城乡一体的大框架基础上,并结合城镇景观建设进行生态绿化设计。为了美化环境做好城镇绿化工作,我镇形成了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道路、水系绿地为框架,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地系统。发动群众送土10多万方,填起二个臭水塘,建设了东方公共绿地广场,利民公共绿地广场和宿泗路公共绿地广场,新植各种高规格苗木五万余株。

3、方便群众,实施亮化工程。

“富民强镇”应该是我们建设小城镇的初衷,致富群众,方便群众,满意群众也应该是我们建设小城镇不懈的追求。为了方便群众我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在宿泗路镇区段新安装了62盏高规格路灯,在振兴路安装了22个公益性灯箱广告牌。振兴路东路马上还要新安装16盏路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后劲。

三、积极创造人文环境,加速小城镇城市化进程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改革,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美化城镇,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我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人文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互助协作,加强协调,实行综合管理,为了加速小城镇城市化进程,我镇抓紧抓好抓实小城镇管理。小城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要先行,“管”更要跟上。在抓好小城镇管理上,我们采用两支队伍齐抓共管。一支是城管队伍,一支是环卫队伍。在管理上坚持专业性与群体性,正常性与突出性结合,以管理城市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小城镇,以铁的纪律、铁的面孔、铁的手腕确保“六包”“六保”的落实到位,从而有效的维护了小城镇的美化、亮化和净化,尤其是近期以来,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四个一”工程和开展“三整一创”活动,使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在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方便,我镇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地方特点、特色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的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今年我镇就依据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创特色,兴科技,扶龙头,树品牌,拓市场,以南北挂钩项目为契机,以种植“百蔬之王”芦笋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培育小城镇经济。全镇芦笋面积计划为6000亩,由于芦笋栽培方式的改变,由白芦笋改为绿芦笋,由亩均栽植1200棵至1400棵,加密到每亩栽植2400棵至2500棵,实际栽植了2513亩,加之近600亩的老芦笋。目前,新老芦笋面积已达3000亩以上,计划明年再扩8000亩,达到万亩以上。在芦笋产业上,该镇为了切实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建设成了有特色的小城镇,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实力。

篇9

摘 要: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人口转移、统筹城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溪口镇是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农业大镇,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在整个湖南省西部小城镇建设中具有典型特征。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统一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等方面加强黄溪口镇的小城镇建设。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 产业支撑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23-02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小城镇发展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溪口镇是湖南省辰溪县的人口大镇和经济重镇,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12万人)的经济文化中心,2012年被列为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为了解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我们对黄溪口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1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黄溪口镇位于湖南省西部的辰溪县东南部的沅水右岸,镇区距辰溪县县城72公里,距怀化市市区87公里。黄溪口镇人口2.3万人,镇区面积6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一个居民委员会,13个行政村,共106个村民小组。黄溪口镇地理位置重要、社会经济活跃、生态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生态镇、湖南省中心镇,并于201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湖南省城镇建设第三轮示范镇。近年来,在辰溪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溪口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黄溪口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1.1 注重编制规划和顶层设计,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列入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给黄溪口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黄溪口镇的实际情况,该镇从规划入手,已制定了2010年—203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形成了《辰溪县省级示范镇建设实施方案》,并上报省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项目计划分四个阶段实施,项目共分13类20个,涵盖了道路建设、镇区亮化建设、休闲广场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建设、水利建设、卫生建设、客运车站、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集镇绿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同时市场扩容及汽车站场一体化工程、江南明珠小区已完成土地征收、项目报建、申请立项等工作,三通一平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即将启动总投资为135万元的集镇路灯亮化工程,工程年底可完工。1.2 小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石,黄溪口镇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万亩优质稻、千头杂交母猪、四百口网箱养鱼,百户养殖大户”的产业发展战略,创建特色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品。以三阳田、芙蓉、黑家溪为辐射,稳定优质稻种植规模;以老街、野渔、毛家田为中心,发展畜牧养殖业;以水塔、双溪、大湾、塘堰为重点,壮大水果种植业。不断健全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了喜成行网箱养鱼专业合作社和金凯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实了果业、养殖、药材三大协会,壮大养殖、果品经纪人队伍,有效解决了肉类、药村、果品销售难的问题,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各种经济发展战略,黄溪口镇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村经济总收入2600万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增长9.1%。1.3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党委、政府一直致力改变镇区面貌,想方设法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大了交通和农村环境建设力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对芦黄、清芙线的硬化,完成了11个村的通组公路建设,启动了沿江大道硬化工程,预计11月底可竣工。二是民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了中心敬老院建设;完成了罗新、芙蓉村、社区居委会农网改造工程,三阳田、黑家溪、野渔、水塔等村的农网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三是水利设施不断加强。洞庭山、宏伟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农水工程于去年9月份动工,现全面完成工程任务。1.4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黄溪口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着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修建了明德小学、中心幼儿园,组建义务巡逻队、护校队,重点打击扰乱学校秩序的违法行为,在上学、放学、赶集日安排专人在主要路段、码头值守,确保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着力改善医疗技术和就医环境,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能力。投资100万元的医技综合楼续建项目已全面完工,2011年4月份正式投用。村级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全面完成5年的新农合收费工作,全镇参合率达96%。计生中心服务站建设已全面完成(除项目资金外,镇本级财政另投入55万元),正式投用。三是着力改善文化生活水平。我镇大力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共建农家书屋13个,巩固农村文化宣传队10支,丰富群众娱乐生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投入30万元,新修农村篮球场3个,农民健身运动场1个,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2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2.1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黄溪口镇是辰溪县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与黄溪口镇邻近的罗子山、后塘等乡的人口不断向该镇镇区集聚。目前,黄溪口镇户籍人口虽然只有7000人,但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万人。理论上,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2万以上,就能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但是由于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了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的发挥。从调研中了解到,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大量基础设施工程还在建设中。计划投资110万元的镇区主干道改造工程还未开工建设,为改善镇区排水状况而申报的镇区主干道水沟和黄溪南岸改造项目尚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镇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具有规模的垃圾处理场。公共服务方面,镇区公共服务只能基本满足户籍人口需要,还不能做到向常驻人口全面覆盖。由于镇区中小学不能满足镇区常驻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镇区学校只有通过户籍限制非本镇户籍人口子女入学。2.2 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由于免除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的财源减少,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乡镇,本级财政更加困难。黄溪口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国家取消农业税后,镇政府财政基本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量相当大,本身运转困难的镇财政难以对小城镇建设提供有效的投入。资金缺乏成了制约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2.3 小城镇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镇区居民住房大部分是当地居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而成,没有统一用地规划,房屋布局不合理,房屋之间空间狭小,造成道路拥挤,土地利用粗放。同时,居民住房多是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住相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口溪镇居民的居住环境。由于老城改造难度很大,目前通过开发商统一开发的商品房都建在新征用的土地上,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镇区土地的稀缺程度,抬高了土地价格,进而助推房价上涨。2.4 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推动黄溪口镇人口集聚的主要动力是黄溪口镇的区位优势,而非产业发展。黄溪口镇是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该片包括六乡一镇,共12万人。黄溪口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发展,主要由于该镇的教育、卫生和商贸物流业对周围各乡、村的辐射作用,而不是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黄溪口镇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第一产业大而不强,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尚未形成。3 推进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建议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瑶乡特色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黄溪口镇的建设要按照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1)加大对具有瑶乡文化特色的老街的保护力度。黄溪镇老街的建筑主要以具有瑶乡特色的木制结构为主,街道狭长,房屋密度大。老街是瑶乡特色的代表,黄溪镇要建设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必须加大对老街的保护力度,做到“老街要老”。(2)整治违章建设,盘活存量土地。黄溪口位于黄溪与沅江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镇区土地资源极为稀缺。推进黄溪镇的小城镇建设,需要扩大用地面积,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镇区扩展范围有限,因此,只有靠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对违章建设的整治,重新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3)注重编制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发挥城镇主体功能。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申报示范镇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各项内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交通,城镇供水、排水,城镇夜间亮化,污水、垃圾处理等为重点,强抓项目,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黄溪口镇中心医院和黄溪口镇中心小学、民族中学等医疗、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区域教育和卫生中心,辐射周围农村。逐步加强镇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做到公共服务向常驻人口全覆盖。3.3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和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政策优势,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税源和财源。3.4 发展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黄溪镇是一个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具体的产业导向上,农业产业方面可发展高山葡萄,水产养殖,高山水稻等适合气候地理条件的产业,农产品加工方面建议发展米酒加工、葡萄酒酿造等产业。同时,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篇10

关键词:城镇建设;社会;农业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03-0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使得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工程,它可以使农村大量闲置浪费土地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使农村土地集约使用,节约出大量土地供第二、第三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同时,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现阶段抓好小城镇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和辐射力

小城镇建设是主要是将现有的县城按照新的城市化标准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改造和提升,使之真正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根据河北省的情况看,目前的县城人口规模太小,大都在10万人以内,其经济实力、辐射力、吸引力和规模效应都较小,制约了许多事情的发展。一些县城由于其人口规模太小,经济实力不够,建设的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所以,以县城为主的小城市建设首先必须扩大其人口规模,应以20万人左右为宜,具备条件的还可以更大,达到30万人以上的规模。建设的主要办法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本县及其周围富裕起来的农民吸引进来,按照统一规划参与这一建设,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和最后转化为小城市市民的也都是农民。

二、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公共资源主要是指道路、电力、通讯设施、水网、暖网以及教育资源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公共资源实质上就是民生保障的基础,没有公共资源的优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民入城就是一纸空谈。把农民吸引入城的基本条件就是城市的水、电、暖、气、道路、通讯和优良的教育资源,当我们把这些基本条件做好以后,农民就会自发的、自愿的入城生活。当前应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创新完善新城镇的管理、服务机制,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由重点区域延伸覆盖,特别是在道路建设、公交运营,以及电、讯设施、水网改造等方面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培育新型城乡服务保障体系,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推进法人化运营,适时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在面向实现同城化的基础上,规划并全面推进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到两年内完成城乡结合部与主城区的基础设施的接轨,启动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控制区内村庄的撤并整合工作,立足实际推动城镇化建设首先在城乡结合部和产业集聚园区率先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思路和规划形成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点面结合,突出产业园区、新市镇和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不断提高承载吸纳能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人口非农转移,促进农民向市民、农村向新型社区转变,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四、小城镇建设首先应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条件比较成熟的乡镇开展

针对现有农村建设布点小而散,布局混乱,空心村现象严重以及供水、供电、通讯和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系统设计人口、土地、产值和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等情况,合理规划、科学规划、统一布点,对现有农村进行彻底改造和适度撤并,在不破坏农村原有和谐生态的基础上,按城市化标准和城乡一体化理念重新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孤儿院和养老院等公共事业以及道路、照明、美化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通盘考虑,使环境、生态、生产和生活完美和谐统一,建设城市型的新农村。它既是村中城,又是城中村,使农村和城市各自优势得以保留、结合并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城乡和谐、一体化发展。

五、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着力推进重点区域内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建立法人农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抓手,扶持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创办领办现代农业公司化实体,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是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农民转化为市民、实现城镇化和小康的路径选择。选择的重点是加大区域内大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力争到“十二五”末,重点区域内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0%以上。

六、改革农村产权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近期应制定出台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册登记办法,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进而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试点,深化发展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推动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息化网络监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