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开发流程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项目开发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领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Abstract: In order to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smoothly promote construction projects, will be subject to organize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base and facil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are achieve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ing experience 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building area of a few opin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作为建设项目主体的业主,在促进项目建设的时候,要和相关主体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从而进行决策,这是一种典型的建设项目的基本流程。然而,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建设项目形态的多样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专业化,开发规模的扩大化等,会有很多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关系主体以各种各样的角色和作用加入到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来。因此,仅由工程项目的主体来管理和促进工程项目的建设并对建设流程进行控制会变得相当困难。工程管理(PM)正是针对这类建设项目,从项目开发主体的立场出发,对工程项目的各种要素进行进行调整和管理,而明确承担此项目任务的工程项目管理者(PMr)。PM活动,是对工程项目的项目计划、工期安排、成本、质量和信息进行综合管理,确保建设成本和过程的透明性,在节省费用和时间的同时建造出更好的大工程项目,为此,PM必不可少。不论是大规模的项目开发还是小规模工程,在进行工程管理方面,其方法都是通用的,而且PM在进行建设项目的各种各样的场合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必要性。在此就参与建设工程成员的作用和关系,通过典型的建设工程流程加以描述,然后对其中有关PM的定位和活动进行思考。
建设项目的构成
在工程建设中,一定会存在一个以促进项目展开为中心的项目开发主体。项目开发主体就是该项目开发的发起人,在很多情况下下是土地开发运作者作为项目开发主体来成承担这一角色的情况。项目开发主体在促进项目开发进程中向从事各专门领域工作的规划者、设计者、施工单位等下达命令,通过下达所应该承担的工作和任务来促进建设项目的进展。PMr作为建设项目开发主体的人,在从工程项目初期开始到项目完成后的运营及维护管理的全过程中,代行相关主体的一部分任务,他必须具备有关建筑策划及项目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拥有进行逻辑思维及及时处理信息的管理能力,以便能更加圆满地促进工程建设的进程。可以把这些活动划分为五个体系:工程管理、工期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此外,对于项目开发主体的利益保护及决策支援也是PM的重要任务。这些PM活动存在两种形态:其一,和项目开发主体同属一个组织结构,但以另一种身份从事PM活动;其二,在项目开发主体之外,以者身份开展PM活动。而在以后者的形态来设置PMr时候,又可以将其分为:以专任PM独立主体的身份从事PM活动,以及由设计者或工程监理者(CMr)的组织来兼任从事PM活动。作为PM对象的客体,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果按最大范围来考虑组织构成的话,可以有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等相关主体参加,甚至还可以包括建设项目的业主在内的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全体成员。对于每个工程项目,其PM的任务和业务范围并不相同,能否恰当地选定与建设项目相适应的合适人选作为PMr开展工作,对于建设项目开发主体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建设项目各阶段的任务。
表示建设项目流程的流程表,根据项目开发主体、内容、体制等具有多样性,可以说每个工程项目其流程表各不相同。此外,工程项目流程本身也不是最初就决定好的,而是伴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而逐步制定出来的。建筑和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一般分为项目构思、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五个阶段。实际上每个相关主体在各个阶段的工作几乎都没有明确的区分。可能有重叠的部分,这就要去按照项目开发主体的判断及决定等阶段性逐步进行。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各主体的工作内容也逐步分离,各自之间来往信息、判断和决定也变得更加具体,在量上不断增加。但是,在工程初期阶段的工作,包含着很多与方向性及整个工程项目进展相关的重要方面,如果是由多个建设项目开发者共同进行项目开发的话,它们之间的调整等也是初期阶段要考虑的重要课题。随着项目启动初期开始到使用期的整个工程,工程建设项目流程中有关各主体的活动内容在质和量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与以PM的活动为主的项目开发主体和其他工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互换的部分有很深的关系。在性质上对工程项目进行总体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流程本身管理。
具体开发中的PM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导入PM,并将其作为一种具体明确的工作来开展,这在实际中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不过近年来,与工程合同形式进行的工程监理(CM)活动相结合,出现了将PM作为一种职业提供业务服务的公司和组织正在急速地扩展开来。这里面有很多是作为设计事务所、建设公司和咨询公司等的扩大业务内容。不过从项目开发主体一方来看。存在着一种公司外部相关人力资源来进行调节的倾向,或者邀请外资企业加盟,这些构成了PM业务表面化的重要原因。
在以各种各样形式提供的PM业务中,为了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为所要开发的工程项目安排最合适的PMr。例如,大规模的综合性项目开发,会涉及许多相关的建筑法规,各种各样的制约及特殊政策会影响项目开发自身的方向性。在这种情况下,从构思初期开始就要求调整项目与行政以及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以便促进计划的进行,因此,对PMr要求掌握城市规划以及再开发的相关知识技能。以下通过一个由很多相关主体和综合的过程构成的商业设施的工程项目流程实例研究,揭示了PM的基本功能。
商业设施从单个店铺到由众多租赁店铺构成的大规模商业设施,规模不一。对于由多种营业形态的店铺构成的商业设施来说,并不像以往仅仅的饮食或商品销售的店铺,它是一种和休闲、娱乐设施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商业设施,近年这类设施成为商业设施的一般性模式,并且在营业状态的构成方面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此外,看准土地将来的使用计划,将土地作为暂时使用设施开发用地,并通过时间限定设施的开发类型等,项目开发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称为租赁大楼的设施多半时作为办公和商业两类用途来利用的,而作为商业设施,其设施本身就成了直接租赁和最终用户的接触场所,这是这种类型设施的特色之一。此外,在由许多租赁者聚集而构成的商业大楼中,租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租赁者各自的意向,对项目开发的理念和设施的形象会构成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篇2
[关键词]项目;建设;风险;管理;问题;建议
风险是指未来发生不利事件和影响的可能性,对建设项目而言,风险就是指导致项目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将风险与不确定性区分为,风险是介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一种状态,其出现的可能性是可以知道的,不确定性的概率是未知的。因此,风险分析是可知概率的分析,不确定分析是未知概率的分析。风险是可以量化的,发生的概率是可知的,其影响是可以防范降低:不确定性是不可能量化的,发生概率是未知,代表的是不可知事件,其影响大、不易防范。一般在建设项目工程决策时,经常是基于客观事实上做出的主观判断,有时也依据大量的定量分析进行决策。除个别不确定性以外,通过主观判断,一般不确定性可以转化为风险。建设项目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可变性、阶段性、多样性、相对性和层次性,主要由不可控制、不易控制和缺乏信息或资源短缺这样三种要素而产生。
一、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不是要预言未来,而是要为未来作好准备”,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利最早提出了有关风险的概念。比尔?盖茨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0天”,对企业界是个强烈的惊醒,表达了现代成熟企业家对危机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国资委正式下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从此,我国国有企业正式进入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李荣融主任特别强调:“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建设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紧密相关,属于企业投资管理范畴的一部分。随着国家投资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由于风险管理不善,造成的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改变等失控现象时有发生,风险损失的费用越增越高。全面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建设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也成为实现风险科学管理、合理分散与转化,保证建设项目目标顺利实现,提高建设项目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二、目前全面风险管理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起步晚。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范围很广,已经从最初的国防、航天等部门广泛应用到矿山、石油等部门。许多部门制定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手册,保证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对于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是从风险决策开始,起步较晚,长期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很多管理层没有风险管理意识。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才开始提出“风险”一词,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目前仍然处于引进、吸收和观念消化阶段。
2.风险理念淡薄,重防范轻管理。现阶段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着投资资金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希望以较少的资金、较快的速度将建设项目完成,不愿拿出更多的资金管理风险。有些投资者虽认识到风险对建设项目目标实现的影响,通过与承揽建设工程的承包方在合同签订时的附加条款或工程款的支付条件,把一些不合理的风险转移给承包方,强调了承包方的义务,实现了短期表面化的风险防范转移,却没有从管理角度管理风险,最终投资者还是成为风险损失的承担者。
3.缺乏系统性风险管理手段。由于我国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起步较晚,目前主要着重于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从引进国外的网络计划技术开始。20世纪60年代初由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倡导,开始了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将网络计划技术概括为统筹法。科学家钱学森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倡导了科学管理,将计划协调技术应用于我国国防建设项目的重要工程中,以后推广到整个建设项目管理中。网络计划技术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项目进度、投资管理更科学和便捷,但是目前风险管理却缺乏风险系统分析度量手段,缺少专门化的风险管理工具,风险的管理被切分到财务、投资、进度、质量控制等多个层面,缺乏全局性的整合框架,在建设项目管理技术中的应用还没有开展起来。
三、对建设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风险管理是一个确定和度量项目风险以及制定、选择和管理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风险分析减少建设项目决策的不确定性,它强调对项目风险的主动控制,是前瞻性的预防行为以及对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随着和国际市场的接轨,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培育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理念是指对风险的态度和认识,对待风险既不能刻意回避,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过分强调。风险理念应该与建设项目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资源状况以及投资建设项目的战略目标相适应。风险管理是一个基于风险与科学的方法论,在我国建设领域管理中是薄弱环节,目前当务之急是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建设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2.明确风险责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构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大量风险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建设项目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风险有时相互叠加放大、有时相互抵消减少。不能从某个环节、某个阶段、某个部门角度考略风险,必须用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建设项目建设角度出发,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围绕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要求,分析项目各阶段、各环节的风险因素,针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关键环节结合企业自身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管理流程,明确部门风险责任、管理权限和制衡办法,确定风险对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全流程措施,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对风险全面分析度量的基础上,围绕建设项目总体目标,统一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化解项目建设的不确定因素,联系风险与项目回报,构架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确定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方向,保证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实现。
3.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行风险信息动态管理。由于建设项目工程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应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加强重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业务流程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加强风险基础信息收集和数据的分析整理,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选择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信息实行动态控制,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进行重新评估,发挥信息技术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使风险决策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4.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的力度,提高风险管理技术。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目前应加速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管理人才,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软件开发力度,整合建设项目各流程、各环节风险因素,形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图,突出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关键环节,从技术手段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系统分析风险,确定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计划设定,保证建设项目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保证建设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无处不在,性质迥异却又互相关联,20世纪末出现的很多重大社会经济事件已经表明风险管理正在面临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建设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
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2.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
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
(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
(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
(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
(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篇4
一、优化流程,突破瓶颈,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今年以来,围绕市、区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实事工程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区审管办推出投资项目建设“1+5”组合政策,出台《关于强化审批服务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投资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打包推出一系列审批创新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重点项目、投资项目的审批进程。
一是深化基本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批、模拟审批。依托区投资项目联办代办中心的主受理窗口功能,对符合条件的基本建设项目,综合运用“零距离、三提前”、“交叉审批”、“绿色通道”、“7+X会商制度”等审批手段,做到审批多个环节并联交叉实施,审批时间从原来的72个工作日,加快到32个工作日内完成,大大加速审批进程。如市重点项目“禁燃区”工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新城集中供热项目的各项审批,有力确保了在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二是全面实施重点项目、投资项目的全程代办工作。依托三级代办网络,对列入市区两级54个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一个项目、一窗受理、一人全程代办、一个审批路线图和时间表的一条龙服务”,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区联办代办中心成立两个月来受理建设项目38个,破解审批难题8个,办理绿色通道21件,综合其他办证事项893件,有力地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全面推进。
三是有序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市审管办要求,结合区实际,梳理颁布了一批单个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依据、审批流程;试行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等七小行业的联合审批标准,建立完善联合审批运作机制,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和优化,整体运行情况较好;积极探索特定区域和特殊项目的联合审批标准化工作,制订出台了《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联合审批标准》。
二、深入一线,主动服务,积极开展专项审批服务攻坚活动,为业主单位排忧解难。
围绕区委区政府阶段性工作部署,结合“三思三创”、“进村入企”等活动开展,区审管办积极组织中心各窗口深入基层单位和企业项目一线,累计组织上门对接服务活动达34次,服务项目75个,为业主单位破解了一系列审批难题。
一是开展“重点项目审批服务月”活动。今年五、六月份,区审管办集中两个月时间,对石化经济开发区、新城和六镇、街道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组织7+X审批窗口集中开展上门服务活动,认真听取项目业主意见和建议,专题会审审批难题,探索解决职教中心、中心粮库、御水龙都以及石化经济开发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审批难点。
二是开展“审批服务百日攻坚”活动。围绕区政府“百日攻坚”活动,区审管办在9-12月期间积极开展审批服务“百日攻坚”活动,部署全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情况“回头看”活动,针对“回头看”情况,开展一次审批“攻关清零”行动,化解审批障碍。
三是认真抓好了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前置清理和规范工作,区审管办联合区效能办、法制办集中一个月时间,督促各审批职能部门做好自查、梳理、精简等工作,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环节。四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国土、规划等部门出台《土地分割登记办法》,方便了企业到银行办理抵押。
三、灵活登记,一站式服务,推行文创企业阳光审批。
区审管办为助推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做好文化创意企业审批服务流程的优化工作,制定推出《关于推进我区文化创意企业阳光审批的实施办法》。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结合文化创意企业的特点,推行文创企业登记“一站式服务”,指派专人负责,实行“立等即取”服务,为文创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二是实行“灵活、变通登记”。目前,区招商引进的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多为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的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项目,该类项目涉及多部门前置审批。针对此类情况,为不影响该类投资项目顺利落户区内,区审管办对服务涉及前置许可项目的文创企业,积极实行“灵活、变通登记”,联系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先行办理“筹建”营业执照,在许可证件审批后再增加经营范围。
三是上门服务,分类指导。由区审管办组织各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上门服务小组,倾听企业的需求,帮助文创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文化创意项目的行政审批服务效率。
四、强化考核,争“星”创优,提升窗口服务水平。
今年7月份开始,区审管办联合区纪委、监察局,组织入驻窗口单位开展以“助力示范区建设、争创星级窗口、争做服务明星”为主题的“双争”活动,全面提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促进窗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双争”活动通过组织体系、人员素质、业务指标、审批效率、服务满意率、现场管理、创新创优等七大体系量化考核,产生星级服务窗口和服务明星,每期结果定期在报刊、网络、电视等社会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双争”活动开展以来,各审批窗口办件提速达50%以上,通过电信第三方抽查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五、下阶段工作安排
(一)积极创建纵横互动、全区统一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区委办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文件精神,下步将继续协调各窗口单位,充分整合区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以及村(社区)的审批和服务资源,积极创建纵横互动、全区统一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强化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整合行政审批服务资源,完善规范镇、村两级服务平台。二是落实新城服务大厅的规范化管理措施,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网络系统开发,落实开发计划和工作方案,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按照整合、分设工作要求,做好老城区服务大厅审批事项工作管理标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我区行政服务中心平稳搬迁过渡。
(二)进一步简化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环节和流程。
按照今年完成审批前置清理规范工作的基础上,明年将进一步简化联合审批流程,强化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流程,打造环节少、程序优、时间短的基本建设项目办理流程和运作机制。一是本着求实原则,进一步缩小审批范围,合并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部分审批环节合并或同步交叉办理,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同时,统一建筑工程指标数据,简化以“招拍挂”获取土地项目和特定区块项目的审批流程。二是在简化环节的基础上,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共同特点,将涉及项目审批的各环节统一整合为立项前期会商、设计方案会审、施工图联审、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四个阶段,实行审批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
(三)深化联合审批标准化工作,创新区域联合审批标准。
在深入推进单个事项审批标准、试点行业联合审批标准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审批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扩大改革成果,按照市审管办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服务资源,加大力度探索特定区域和项目审批运作机制,创新区域联合审批标准,将逐步试行区域内联合审批标准和工作流程,形成一套适应区特点的标准运行机制,并将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固化到行政审批网络系统,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服务环境。
篇5
1、产品名称:流动资金循环贷款
1)产品定义
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是指客户一次性签定流动资金循环借款合同后,就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借款额度,在有效期内多次提款、逐笔归还、循环使用借款,不需每次申请,节约时间和融资成本。
2)产品特点
(1)一次审批、循环适用;
(2)随借随还、灵活便捷;
(3)节约财务费用。
3)适用客户
实力强、信誉好、管理规范、有经常性流动资金融资需求并符合要求的企业。
4)操作流程
(1)客户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2)对客户情况进行调查审核;
(3)签订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必要的法律文件;
(4)客户提款。
2、产品名称:流动资金贷款
1)产品定义
流动资金贷款是指向客户发放的用于解决因生产经营过程中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求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可根据客户具体需要灵活安排,分为临时、短期[1年内(含1年)]、中期[1-3年(含3年)]三种类型,最长不超过3年。
2)产品特点
期限短、手续灵活简便、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3)适用对象
存在合理流动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公司客户。
4)操作流程
(1)客户提出流动资金贷款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2)客户配合进行贷前调查;
(3)审查和审批;
(4)审批通过后,签订借款合同及其他必要的法律文件;
(5)客户提款。
3、产品名称:固定资产贷款
1)产品定义
固定资产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主要用于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购置、改造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的中长期本外币贷款。一般最长不超过10年。一般分为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和科技开发贷款。
2)产品特点
(1)期限长、利率较高;
(2)通过积极审慎的固定资产贷款,企业可持续性扩大再生产;
(3)调查和审批比较复杂,时间相对较长。
3)适用对象
符合贷款条件、项目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
4)操作流程
(1)客户申请固定资产贷款,除提供通常的贷款审查资料外,还需要提供:
a、项目建议书及批准文件;
b、 项目报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或已批复的可行性报告及批准文件;
c、项目概算资料;
d、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报告;
e、项目资金的筹措方案及落实资金来源的证明材料。
(2)客户配合进行项目调查;
(3)审查和审批;
(4)审批通过后,签订借款合同及其他必要的法律文件;
(5)客户提款。
4、产品名称:项目贷款
1)产品定义
项目贷款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贷款:信贷资金专用于某项目;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该项目投入运营或完建后变现产生的现金收入,一般还款期限超过两年。
2)产品特点
投资者不需额外提供其他抵押物,仅以项目本身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和资产作为抵押就可从银行获取资金。
3)适用对象
投资总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未来现金流稳定的电力、石化、采矿等大型工业项目和交通、电讯、环境、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型实物资产的购买运营,以及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或在项目改善或为改善的情况下,对已有的建设项目再融资。
4)操作流程
(1)项目投资人或借款人提出融资申请;
(2)项目调查,完成融资方案设计;
(3)贷款审查和审批;
(4)签署融资协议及其他必要的法律文件;
(5)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客户按照协议提款。
5、产品名称:银团贷款
1)产品定义
银团贷款是指由一家银行牵头,联合多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相同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为满足客户项目筹资的需要,可协助客户确定融资结构,作为牵头行为客户安排银团贷款,组织银团成员共同筹措资金。对于符合信贷条件的银团贷款,也可以作为参加行或行。
2)产品特点
(1)为客户提供大额、长期稳定的贷款;
(2)对银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加强大中型企业集团的贷款管理,降低贷款成本。
3)适用对象
(1)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大型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机电设备引进、飞机和船舶租赁等重点项目;
(2)实力雄厚、经营情况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大中型企业(集团)的中长期流动资金需求。
4)操作流程
1、作为牵头行的业务流程
(1)对借款人和项目进行初步筛选,与借款人协商银团贷款的安排;
(2)按照授信流程进行审查,并确定参与贷款的份额;
(3)审批通过后,向借款人发出融资建议书;
(4)借款人接受融资建议后,签发筹组银团的委托函;
(5)将借款人、担保人提供的资料制作成信息备忘录;
(6)向同业金融机构发出组团邀请函;
(7)组团成功后,安排签署银团贷款协议;
(8)客户根据协议提款。
2、作为参加行的业务流程
(1)根据牵头行发出的邀请函,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参与,并进行立项;
(2)立项后,进行调查,并审批;
(3)审批通过后,向牵头行通知参贷份额,并根据牵头行的安排签署银团贷款协议,发放贷款。
6、产品名称:商品房开发贷款
篇6
为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强化项目前期策划生成和审批前移服务,打造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根据省、南通市及启东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操作实施办法。
一、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定义
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是指已确定建设内容的建设项目,利用土地出让完成前的准备阶段,出让地块意向建设单位先行开展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勘察设计单位、地质勘探、设计试桩、方案和施工图设计、确定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现场临时水电等),同时各审批部门通过强化项目前期策划生成和业务协同,同步进行方案、施工图联合审查和各审批事项的预审查。在地块建设单位成交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交付土地出让金后,3个工作日内办结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业务事项,确保企业拿地即可开工建设。
二、实施范围
适用于出让土地类建设项目,且建设单位有提前开工意愿。涉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或者技术难度特别复杂的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工程质量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严重后果的建设项目除外。
三、实施条件
1.项目用地规划条件、建设条件明确,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土地使用标准、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等。
2.建设单位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已支付土地出让金和税金。
3.建设单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能够积极高效地配合各审批部门按时序节点完成报批准备工作。
四、实施原则
1.自愿申请,承诺守信。以意向建设单位自愿申请为前提,填报《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服务承诺书》(详见附件1),签字 盖章后提交申请。
2.依法合规,提前服务。对于通过申请的建设项目,各审批部门按照各自审批权限,提前介入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技术审查,对项目各阶段申报事项进行预审查,对预审查情况提前告知。
3.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各审批部门按照各自审批权限,对建设单位以“一张表单”方式提出的项目各阶段申报事项进行并 联审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步办理各项开工前的手续。
五、主要流程
1.在签订成交确认书前,完成对出让地块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含规划施工图)的技术审查及公示、建设用地规划预审、建设工程规划预审、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技术审查,开展出让用地首次登记前相关手续。
2.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前,完成施工阶段各类合同归集的审
查、质安监备案。
3.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完成对前述手续的实施主体确认;完
成土地出让金缴纳后,同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4.在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前,应完成环评、能评审批(备案)。
具体操作流程图见附件2。
六、操作要点1.建设项目用地评审通过(或政企双方确定供地拿地意向)后,建设单位有意向走“拿地即开工”程序的,可提交“拿地即开工”申请,申请通过后即启动“拿地即开工”程序。
2.项目启动“拿地即开工”程序后,自规部门依镇(街道、开发区)申请出具地块规划条件。建设单位根据规划条件,在地块挂牌出让公告后15个自然日内,完成项目方案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及报审,自规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通过业务协同方式,提前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含规划施工图)技术审查及公示。批前公示说明中可不体现建设单位名称。
3.规划设计方案(含规划施工图)技术审查及公示通过的项
目,市审图中心即开展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
4.审图中心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后,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前,建设单位应完成施工、监理等合同签订和归集,完成质安监备案等。
具体实施进度时间节点要求见附件3。
七、程序中止
发生以下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中止“拿地即开工”程
序:1.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和建设内容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2.建设单位中途放弃的;3.建设单位未履行《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服务承诺书》的;4.公示期间收到有效反馈意见需要调整方案的。
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政府管理
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肩负着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重要责任,在参与全市宏观经济调控、加强资源监管、保障资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为政府部门宏观经济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支持,对于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者和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和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大,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
1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国土资源信息化项目建设技术难度大
国土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测绘管理、地质环境、土地督察、执法监察等多方面的内容,业务范围广,流程复杂。国土资源数据涉及土地、矿产、测绘等不同部门,种类繁多,数据量大,具有时空动态性、时效性等特点。复杂的业务内容、海量的数据,客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理顺业务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如何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促进不同部门间不同格式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如何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政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如何加强社会服务系统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国土资源信息等等,不仅需要“3S”(GIS、RS、GPS)技术作为支撑,还要综合应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这都加大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技术难度。
1.2国土资源数据分散,格式不统一
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在信息化建设前期,各部门使用的业务系统多由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配置。由于业务内容和需求不同,不同部门使用的系统也存在差异,造成了数据的分散。特别是有的部门使用多个系统,这些系统由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而开发使用的编程语言、数据接口标准各不相同,在运行环境、数据标准、存储格式上难免会存在差异。比如,由于使用不同的业务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为MapGIS软件格式,而地级成果数据为ArcGIS软件格式,造成了同一区域内数据格式的不统一,数据的交换、共享难度较大。
1.3信息中心组织、协调能力有限,推进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
市级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以及市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维护;按照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进行网络及各种应用系统建设,并指导县(区)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项目内容也扩展到更多的业务部门,信息中心与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越来越重要。然而,在业务系统的开发部署过程中,有的工作人员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中心一个部门的事,对与本部门业务关联性不大的系统的部署工作不积极;有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形成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对新系统的应用存在抵触心理等。信息中心作为技术部门,在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明显不足。
1.4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内容繁杂,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的业务部门多,工作量大。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工作机构,日常工作包括:网络及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维护,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的调试,网站内容的日常维护、更新等内容。随着各部门业务系统的相继部署,数据量不断增大,系统的维护任务越来越重,内容也更趋复杂。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信息中心的技术力量却相对有限,日常的软、硬件系统维护已经疲于应付,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协调及县(区)级信息化的指导等工作更是力不从心。
另外,国土资源业务流程复杂,业务系统的建设客观上要求技术人员充分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并熟练掌握业务的办理流程,以保证系统能满足其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增加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越来越繁重的系统维护工作,迫切需要一支既熟悉国土资源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来进行保障。繁重的信息化建设任务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2加强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2.1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模式并举,拓宽信息化项目建设渠道
国土资源信息化涉及国土资源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信息化建设项目内容繁多,技术要求高,完全依靠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力量几乎难以实现。在目前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人才缺乏的条件下,可充分借助外部条件,拓宽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渠道,采取多种模式开发建设。
一是外包模式。对于业务内容复杂、审批流程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间存在数据交换与共享的项目,可采取外包模式。另外,由于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责类似,业务审批流程大同小异,有些项目建设也可采取部分外包的模式,即由项目承包商针对某市的实际业务流程,对其已建成的其他地市的系统进行局部调整,以满足该市的实际需求。
二是外购模式。对于业务内容相对独立、业务办理流程清晰、审批事项仅限于单个部门、无需与其他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项目,可采取外购模式。
三是自主研发模式。对于功能简单、工程量小、开发周期较短、依靠现有技术力量能胜任的项目,可采取自主开发的模式。
四是合作开发模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复杂、数据流转涉及多个部门、开发过程中需要实时了解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并对功能模块进行适时调整的项目,可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
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要做好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项目建设前期要根据业务需求做好调研,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统一的数据存储、交换、共享标准,特别是外购与外包的项目,要统一业务系统数据接口标准,以保证不同系统间数据的交换与共享。项目建设后期,要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情况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调整,以保证系统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2.2统一标准,建设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数据是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标准是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关键。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主要集中在土地、矿产和测绘三个方面。土地管理方面,主要有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等;矿产管理方面,主要有矿产资源储量数据、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地质勘查规划数据等;测绘管理方面,主要有地理坐标数据、高程点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可以按照统一的技术框架和标准规范,把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技术平台构建的国土资源数据进行整合、汇集,建设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形成市级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进而为国土资源各业务部门提供信息共享和服务。
2.3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宣传和培训机制
针对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习惯不能与信息化应用相适应等,可以从加强信息化宣传和业务系统培训两个方面着手,建立信息化宣传和培训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基本技能,从整体上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是建立信息化宣传机制,加大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力度,特别要注意加强对主管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宣传。宣传内容要切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语言应简明易懂,避免使用专业性的词汇。通过宣传,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目标、任务、规划有清晰的认识,以获取他们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结合信息化项目建设及各项业务系统的使用,主要做好主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各部门业务人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四个层面的培训工作。要结合应用,注重实效,可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边学边用等多种形式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工作时间长、技术能力不高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还要加强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培训,使之能跟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4加强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到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涉及到不同业务部门的协调与信息资源的重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进程。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组织和机构建设,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实施、管理和维护,为各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协调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针对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组织、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可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化应用考核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激励。
一是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目前,按照部、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各市相继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中心,可以由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项目的协调和推进,各业务部门负责各自职能范围内的信息化应用,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领导小组管理、业务部门参与、信息中心支持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信息化应用考核制度,将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由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各业务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推广。
2.5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保障,针对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并加强培训,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形成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又熟悉国土资源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收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行列。一方面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从事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等相关行业人才,特别是国土资源业务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的人才进行引进;另一方面与高等院校合作,鼓励计算机、测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校大学生来信息中心实习,充分利用高校科技优势和人才资源。另外,要建立激励与分配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的环境。
二是加强对现有技术人才的培训。一方面,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计算机及网络建设、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等信息技术和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培训,打造一支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国土资源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对于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工作和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基础的人员,可借助高等院校进行在职培训,把握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理念应用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实践,提高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
3结束语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受传统的管理观念和工作习惯的影响,难免会遇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结合本部门的实际需求,从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筹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进而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应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慧,娄策群.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4,22(2):242-245.
[2]杨琴.温州市国土资源信息化项目实施模式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
[3]刘羽帆,谢娜,段建南.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7):173-174.
篇8
一、“一站式”办结,解决项目审批满城转问题
严格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要求,加强县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推进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实现了行政许可科全部进驻,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到位,消除了“两头办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一是审批窗口全入驻,加强组织机构保障。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整行政服务中心布局,为行政许可科整建制进驻提供了条件。对不适宜作为综合窗口进驻的部门调整了进驻方式,新成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交警大队分中心和农机局分中心。目前,县行政服务中心共进驻行政审批部门41个,“一口”收费部门1个,部门集中率达到100%,实现了窗口受理、前后(台)协调、联合预审、并联审批和一站办结,有效避免了项目方办理审批事项满城跑的问题。截至5月底,全县共办理建设审批项目17个,其中,工业建设项目5个,房地产开发项目6个,公益类项目6个。
二是“加减法”双管齐下,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沂源县积极在审批上做“减法”,打造环节最少、路径最短、要件最精、收费最低、自由裁量权最小的行政审批流程,简政放权以来,精简取消审批事项89项,审批数量由263项精简为81大项,减幅达到69%。同时,还积极做好服务的“加法”,完善了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领办代办等服务手段,形成了更加规范、科学、便捷的办事流程。
三是充分授权到位,不断提升审批效率。为确保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落到实处,41个审批主管部门均签订了授权责任书,严格对行政许可科授权到位,由行政许可科科长全权办理审批事项。同时,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局等部门将审批涉及勘探、勘察工作人员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新进驻24人,并配置了相应车辆设备、检测工具,实现了全部行政审批环节在行政许可科办理,进一步建立规范透明审批运行机制,大幅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2016年行政审批综合效率预计再提升15%以上。
二、“一口式” 收费,解决了项目审批收费有暗渠的问题
建设项目收费分散在多个部门,收费项目多、手续复杂,有的部门收费标准不规范、不公开,形成了“灰色空间”,有的部门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下,等等。沂源县从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出发,探索实行“一口式”收费,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有效地解决了建设项目收费过程中的“中梗阻”问题。
一是规范收费平台。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建设项目“一口”收费服务窗口,涉及建设项目审批、收费的4个部门、9项收费事项全部进驻,实现了集中办公、统一收费。在充分调研、大量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开发了建设项目专用系统收费软件,在对建设单位申请材料初审的基础上,实行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与收费审批同步进行,及时将建设项目相关数据和资料信息通过收费软件和网络传递到住建、人防、水保等服务窗口,依据相关收费标准集中核算,系统自动生成《建设项目集中收费核算表》,逐一明确出各项收费明细,有效杜绝了多收、少收问题,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规范了收费行为。
二是创新收费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创建行政服务中心收费财政直收模式,由县财政局、非税局负责收费票据管理,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收费统一编码,全部实行“票款分离”,缴入代收银行;由建设项目“一口”收费服务窗口,负责对建设项目收费的征收与监督。具体工作中,窗口充分发挥协调职能作用,主动与缴费人以及各收费窗口衔接,避免了缴费人多头跑、跑多趟问题。对需要现场确认的,建设项目“一口”收费服务窗口及相关主管部门一律在3个工作日内对缴款单位报送的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审核,实地查勘,确定缴费金额,向缴费人提供缴费明细,全面提升了服务效能。
三是明确收费流程职责。各部门窗口人员只负责按规定核算并确定本部门收费额度,收费窗口负责审核并统一代开各部门收费票据,对涉及各部门的收费实行“一口”打包收费、办结即时分割、统一发放证照,形成了窗口职责明确、职能分开、相互监督的“阳光化”收费模式。县纪委、监察局对建设项目审批、收费事项,工作人员进驻及收费、办事效率等实行严格监督,对“先费后证”以及“体外循环”,擅自减、免、缓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了建设项目“一口”收费廉政、高效运行。
四是提升审批收费效率。积极推广应用POS刷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适宜的电子化缴款方式,为缴费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缴费通道,有力提高了建设项目“一口”收费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目前,建设项目“一口”收费综合服务窗口已与中国农业银行等4家银行合作,安装了POS机、开通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让缴费人省却了部门和银行之间来回跑的麻烦。
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项目审批往返跑的问题
审批部门及窗口牢固树立服务为第一职能的理念,找准“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坐标,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申报、预审、办理、查询、结果反馈和监督问效等“一条龙”服务,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型窗口。
一是特事特办,为重大项目扫除障碍。对重大、重要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建立县级领导包项目责任制,从项目可研报告、备案、环评、规划选址等环节进行“一对一”、“一站式”、“一条龙”全程优质服务,审批牵头部门负责协调所有审批手续,并组织专人跟进,打造项目推进“绿色通道”。截至6月份,全县70个工业重点项目已开工53个,开工率达75.72%,完成投资38.83亿元。
二是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构建审批“高速通道”。为进一步压缩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提高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创优建设领域服务环境,沂源县成立了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办公室,高标准配备了联合审批视频会议室,为建设项目提供“一站式”打包服务。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按照一次提报、超前服务、模拟审批、事后补办的原则,能即办的即办,能容缺办理的容缺办理,最大限度节约企业时间成本,提高了审批效率。截至6月份,累计对2个建设项目实施了视频远程联动审批,涉及投资金额3.5亿元。
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迫切要求财政部门认真履行财政投资评审职能,对财政投资进行客观、公正和专业评审,一方面为全社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一方面通过组织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专业评审,加强财政性建设资金支出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管理,提高财政性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用好纳税人的钱。国外政府工程管理主要是培育和发展一个健康、统一和完善的建筑市场,政府下属的工程建设机构划分强调专业分类管理,政府对于工程建设各环节基本上是委托工程咨询公司负责,中介机构代替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在我国,由于目前的国情,使得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将在目前的一段时间存在,国内财政投资评审人员也正积极探索使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使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更加方便、快速、高效。到目前为止,河北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开发了项目后评价系统,部分省也开发出财政投资评审任务管理系统,但所的系统只是针对财政投资评审的一部分,针对财政投资评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1.财政投资评审的概念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部门的固有职能,既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的继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职能的创新和发展。财政投资评审的主要内容是对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的程序性、制度性财务、工程造价评审,并对评审时效性、报告的质量控制等作出了具体要求。根据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省级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概、预(结)、决算审核和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闽财建〔2002〕90号),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是指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由各类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项目,包括:财政预算内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含中央补助地方的投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基金安排投资、财政融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投资和其他财政性建设资金投资的项目。纳入财政投资评审的省级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是指全额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拼盘项目中财政性资金在100万元(含)以上且占总投资20%以上的项目(不含以资本金方式注入的经营性项目)。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一般由是财政业务处室下达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任务,评审中心接收任务后,通过各种办法对评审任务进行有效分配,并对财政投资评审进行全过程监督,对评审后项目信息进行统计评价,从而规范财政投资评审程序,防止财政投资评审人员走过场、产生腐败的可能,提高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质量、效率,为部门预算改革服务。
2.财政投资在线评审管理系统的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财政投资在线评审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提高财政投资评审服务创新能力,方便财政投资评审的任务和评审项目信息的管理,优化或改造财政投资评审内部的工作流程,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的监督,提高财政投资评审整体工作效率。系统设计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工作实际,能够根据应用需求的变化修改及新增应用,最大可能地适应评审需求的变化,并充分考虑当前宣传工作、政务公开的需要,力求做到功能完善,科学实用。2)符合当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具备开放性及可扩展性。硬件平台应采用标准网络接口,网络上运行通用标准协议,易于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应采用模块化、结构化设计,使系统的网络扩充性能增加。用户可方便地自定义应用表单、应用流程等,能对外提供开放式系统接口,具备良好的开放性;3)用户界面友好,符合习惯,便于操作。系统应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界面美观易懂,最大程度地满足评审人员个性化的要求,贴近用户的操作习惯,降低用户培训难度,具有完备的联机帮助,便于评审人员较快掌握。4)技术上实用、先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高。系统开发在考虑实用性基础上,应尽量使用当前最先进的开发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系统设计原则
由于财政投资评审是系统、复杂的业务,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型开发方法,也就是按"调研--设计--编制--联调--保运(--再调研…)--整合"的顺序进行,合理划分应用功能模块,按照难易顺序,逐步提高原型投入试运行,并尽量提高项目组织标准化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系统开发效率,缩短开发时间,促进对协作平台开发的科学性、实用性,提高应用设计对需求的满意度。同时,财政投资在线评审管理系统设计应该是采用一个技术先进、成熟可靠、可管可用、性能优秀、灵活扩展、标准开放的网络协作平台,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还必须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大型应用软件开发的质量控制体系,从管理方法到具体实施都应遵循质量第一的思想。2)标准的、开放的系统设计思想。为系统的升级扩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接口。3)系统内高度统一性。统一内部信息编码和信息交换标准,保证数据的高度一致性和规范性。
2.3系统流程设计
财政投资在线评审管理系统一般应包括五大功能模块,分别为工程预结算(财务)软件转换系统、事务安排催办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查询系统、中心宣传公布网站。首先,领导通过事务安排催办系统安排评审任务和日常催办;其次,财务评审人员通过基建财务软件转换系统评审上传到数据库,工程造价评审人员通过预算软件转换系统进行评审上传到数据库,管理人员通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评审项目进行管理;最后,内部用户通过综合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分析,而外部用户通过中心网站对已评审项目进行查询。具体系统操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2.4系统运行模式
财政投资在线评审管理信息系统有复杂性,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系统构建之前对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设计是必须的。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信息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幅度和速度也随之加快,建筑施工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重点内容,也在近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同时实施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建筑施工项目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是发挥建设项目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维护国家经济长期繁荣稳定的关键,对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也开始向信息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
一、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以实现建设项目目标为目的,根据目标管理的内容和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嵌入建设项目的建设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与组织方式,开发并运用适用于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建设项目从设计阶段到竣工验收建设周期全过程的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集成管理,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对项目的执行控制力度。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先进理论与思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体现,强调对建设项目的集成化与精细化管理,其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项目信息管理。完整的项目信息是项目管理的基础,项目信息化管理应该对项目信息的管理做到集中化、数字化、完整性、一致性、安全性和可检索性,实现项目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和便捷的使用。
2、项目信息共享。建设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参建单位,由于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分散性,使得各参建单位在信息共享与沟通方面存在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信息化管理需要实现项目信息在项目参与各方中的共享,使项目参与各方随时随地查看项目信息,并根据项目信息对项目进行管理,从而更好地对项目进行控制。
3、辅助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活动中存在许多重复性工作,项目管理人员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信息化管理根据管理理论,利用信息技术将重复性的管理工作程序化,并且利用计算机实现智能管理,可以大大节约项目管理人员的精力,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二、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是近年来顺应建设项目日趋扩大、技术日趋复杂、对项目目标的控制日趋严格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建设项目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是促进建设项目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基本保证,也是我国今后建设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1、促进了工程管理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其广泛应用多引发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传统工程建设行业的面貌。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标志,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中信息的处理、存储的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加速了信息化建造技术的发展。所谓信息化建造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施工,以便于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的过程,其重点是对建造过程进行信息化控制。
3、推进建设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要求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实现信息化客观上对建设企业信息化产生的巨大的需求,进而推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建筑业企业正在进行以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改组和改造,各建设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管理观念落后。多数项目管理人员与参建单位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观念陈旧,很多时候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对建设信息的特性与关联性认识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效率。
2、管理软件功能不全,设计不合理。现有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多数只是实现了项目管理的部分职能,如质量管理、计量支付等;同时,软件开发与项目实际建设过程脱节,没有经过认真分析调查就盲目开发,造成软件不能充分满足项目建设管理的需要。
3、信息化管理无法彻底实施。由于建设项目管理人员与参建单位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管理实施不够重视,无法发挥项目管理系统的作用,同时又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导致信息化管理只是一句空口号,并没有彻底实施。
以上分析可知,尽管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已经提出很久,但始终无法得到充分实施。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建设管理人员认识不够,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规划,无法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建设信息有效地提取、划分、处理、沟通,也就导致各种项目管理系统软件形同虚设,同时,在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不注重贯彻实施。
四、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运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