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进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知识进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知识进课堂

篇1

关键词:教育;知识学习;生活;学习激情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生品社课堂里,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通过多年教学,我体会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从教学内容的挖掘利用,到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教学方式转变,再到教学过程的生活体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下面,我就小学低年级品生品社课的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

一、在教学内容挖掘上,要特别重视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可利用资源,实时开展教学

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重回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但是,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品生课本,内容很简单,一节课就是几幅图片,简单的几句话,只是个教学的蓝本,如果就课本来教,五分钟用不了就能学完,这就是一个问题;就课本的内容来看,有的还是学生不熟悉的情境,这又是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老师要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时,其中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内容很简单,有“见面问声好,自我介绍,制作小名片,我们都是好朋友”四个小内容。我就把开学前后小朋友来上学和课间的情况用手机录了下来,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同学上学时的高兴情境,大家很兴奋,感到上学真的是很高兴的。同样,在学习“见面问声好”时,我把录下的学生在校门口与老师、保安叔叔问好的情境一放,大家感到很亲切,由此拓展到同学之间也要学会问好,与接送自己上学的家人问好,再见等文明用语。

二、在教学方式上多接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实际,而不是记忆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要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因此,我们老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例如,我在教授“快乐的课外活动”时,学生列举了“老鹰捉小鸡”“跳皮筋”“踢足球”“舞蹈”“合唱”“书法”……活动不下几十种,有的是学生自己正在参加的活动,所以,我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通过回放,足球场上孩子们刻苦训练的场景,孩子们在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中的表现,孩子们的手工制作、书法作品等,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自己在多元的社团活动中有了不同的收获。那是书本上没有的,孩子们有了收获的喜悦。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原有生活知识经验与新体验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改变自己的知识经验。由此理论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关注、观察、体验、反思自己经历的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体验者。如,在教学“今天我值日”时,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干了哪些活,怎样干的,看到干净的环境时有什么感受。再让学生第二天体验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自己或其他同学破坏后有什么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此达到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教学目标。再如,在教学“爱护自己的眼睛”时,我让学生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内活动1分钟,学生相互碰撞、碰歪了桌凳等,学生真正体验到失去光明后的困难,以此展开教育爱护自己的眼睛。再如,进行安全逃生教育时,从理论指导,老师示范到警报一响全体师生的实际演练,增加了体验生活的时效性,学生情绪激昂,学习积极性高,学到的才能远远超出课本的含量。

四、课下延伸,更是学会生活的验证

课上的学习,紧密结合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本身就在于明理导行,如果仅仅在课上明白了道理,而课下生活中表现的却是另一副样子,课上课下“两张皮”,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实目的。因此,课下延伸,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何,就更能说明目标的达成度情况。我在教学时,引进家庭评价,社会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爱劳动、爱学习、讲卫生、有礼貌等。在学习了“合理饮食”后,我就让学生记录自己家庭一周来饮食情况,作出分析,肉食、蔬菜、蛋奶、谷物等的用量哪一种用的合理,哪一种不合理,给家庭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并制定营养饮食配餐标准。学生在家庭中把课上学的在生活中进行了实验,得到了验证,让课堂得到了延伸,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是富有生命的教育对象,他们对于教材的观点、态度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自己不同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露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把知识的学习融进生活,这样才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篇2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授课;质量

对于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前首先应明确本堂课讲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必须掌握什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陌生的概念、知识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符合经济现象的讲解,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的提高。作为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提高授课质量。

一、金融学的授课要紧跟时代思路是提高授课质量的保证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异常迅速,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经得起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检验。因此,金融学课程授课思路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抓时展的脉搏,依据社会需求来进行,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还要不断进行调整。随着时代的进步,金融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授课思路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教师可能备课不再认真积极,而是敷衍了事,用上一年现成的东西从而降低了授课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知识与时代脱钩,没有实用性而降低的听课质量。因此教师授课思路也要与时俱进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未来金融类的学生就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在课堂授课时,老师就要对授课思路有个明确的认识。通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来明确授课思路。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专题知识、金融热点问题等几个模块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金融基础知识模块是针对初中级财会人员的初级课程,分为“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三个子模块;金融专题知识模块为提高课程,由系列相对独立,但以金融基础知识模块为基础的专题子模块组成,包括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货币体系与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课程;金融热点问题模块为拓展课程,以分析财经领域热点问题、专家访谈和论坛视频等为主。

二、突出的培养是高质量授课的前提

以往老师在授课中往往将考点作为授课的重点,围绕考点来培养学生往往培养的是知识性、考试性人才,尤其是金融类专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结果脱节的现象,这些学生往往考试能力强而实际动手分析、操作能力不强。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提升,除了要将最新、最具代表的案例进行讲解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老师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如何对知识点进行拆解的。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重点,所以老师应当更加突出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的书写、多媒体的制作、对于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等都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通过对榜样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与锻炼了自己的多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对于知识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除了学生自身外,老师也充当着重要角色。教师则通过经验、知识进行引导,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而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正确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授课时,应充分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并将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一个阐述,让学生了解,这样会鼓励学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熟悉讲课程序是高质量授课的基石

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课前准备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要依据课程大纲和实际学生情况,因此老师授课前应当对所授课程中包含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针对相应课程内容最好能列举若干个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做好由浅入深的课件。一份好的多媒体课件也应该少而精,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授课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尤其在案例的准备上,可适当增加某些新进展或发展趋势。经过精心的准备,应当使课程在安排上吸引学生,在讲授方法的设计上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教授应该突出基本知识点,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完善分析问题的基础。授课方式就是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四、掌握授课艺术是上好课的重点

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知识点外,更多的是让学生从一节课当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应当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自己与学生都融入课堂,将自身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都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并且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除了知识点的学习外,更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达到较理想的讲课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讲课艺术,形成完美的讲课风格。金融学授课更应该注重授课艺术,让学生从众多的概念、数字中解放出来,通过案例、情景教学等方式来使抽象变得直观。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的授课艺术,授课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课的导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课的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按照大纲、书本来,从基本概念到最后的练习完全按顺序讲。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课程后半段睡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照搬毫无新意,而且刚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很难一下对老师所讲授的基本概念所吸引,基本概念的不清楚将导致后面的连锁反应。因此,课前应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作为新课的引子,这是尤为重要的。针对金融学,我们可以对学生和社会关注度高的一些问题拿到课堂前进行讨论作为引子非常有效。

2.引导式授课。只有让学生融进课堂才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老师才能按照自己事前准备的素材带来一堂活泼的课程。怎样才能使课程变得活泼呢?那就是用引导式的方式讲课。“讲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去引导”。针对金融学的授课,老师可以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一些现实当中大家都会遇到但又不仔细思考的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分享、一起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将基本概念、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此外,授课时教师不能使每堂课程都非常紧绷,要有松有紧,让学生有认识、掌握、吸收的时间。此外,能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讲到时,能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

篇3

论文摘 要: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要求师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精心组织和互动,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Approach)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1)教授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进行分析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金融市场运动规律更加复杂,金融工具形态也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今金融世界的这一变化节奏。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笔者认为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法。

一、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面临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机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业务种类不断出新。生机勃勃的金融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也对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管制在国际范围内的放开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全球金融业的面貌。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再加上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目前的金融产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金融学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地落后于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必须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比较重大的调整,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金融学还应当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经济运行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及时将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内容之中,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二、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实验证明,常人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为25%,而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内容高达65%。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通过呈现听觉和视觉材料,再经过分析讨论,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金融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以案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地呈现的是个体学习,而合作学习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增强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则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且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国际上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实践案例。因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总体上来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索,自主实践。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案例,了解案例的相关信息,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提出看法和观点。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再进行相互提问和答疑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导演的角色,对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通过有效的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争取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讨论的方向。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金融业务操作也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哪个方案最优,或者说哪个方案不可行。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适当鼓励和帮助;当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给予认可。鼓励学生积极充分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暗示、引导、激发和肯定,增强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甚至表面看是“异想天开”的方案,教师要善于从中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路。

四、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控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编写。金融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对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接着要展示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比较灵活,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展示,也可在讲授知识之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教师总结和评定成绩。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的态度,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重点阐述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个人看法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讨论所获得的主要观点,对照个人的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之处,最终形成案例分析书面报告,教师再对呈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加以点评,打出成绩,发还给学生本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问题分析的准确程度,又可以让有疑问和进一步思想的学生继续和教师探讨。

金融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述,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教材侧重于制度性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果仅讲述课本理论,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内容繁杂、须记忆内容众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基本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用所学理论知识,在专业领域的更广阔范围内,分析现实问题,寻找一般规律和方法,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杜莉,王倩.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资源培养金融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8.(5)

[2]郑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21)

篇4

1.《财政与金融》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财政与金融》课程分别在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会计、财务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每学年开课班级数达18个左右,是一门开设覆盖面较广的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多年建设,应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财政与金融》课程为2005年浙江省精品课程,课程组编写的教材《财政与金融》(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分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开展与《财政与金融》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并在各类期刊上。2015年《财政与金融》课程列入浙江省优势专业(会计)课程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相关资源,为深化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财政与金融》课程特征分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一些特征包括: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比较理论性,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语数英、数理化差异较大,普遍不能很快适应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外,从各专业开始《财政与金融》情况分析,大部分专业将它安排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大学课程学习还不是特别适应,学习比较被动,前修或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通常结合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特点,课堂的教学模式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考虑,教学设计难以摆脱以案例导入、阐述理论内容、实训项目训练的固定教学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往往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教师有广泛的专业知识面。

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内容界限很难明确划定。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应知、应会目标分解时,与专业课程中的某些项目类似。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比如《财政与金融》课程作为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现象,训练学生用经济、金融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3.深化《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的思路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政与金融》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及探索,为我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改革思路包括:

3.1优化师资团队分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课程改革相互促进

当前《财政与金融》课程师资团队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以及校外兼职教师1人。在今后建设中,要建立一个分工合作更加优化的课程师资,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分模块负责该模块的课程建设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鼓励教师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专业,把教师专业研究领域与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职称晋升和教学工作相一致。

3.2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

2015年我校会计专业纳入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财政与金融》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重点完成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此,《财政与金融》课程组织课程组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具体资源包括:配套教材、教学课件、授课录像(包括微课视频)、应知测试题库、应会鉴定题库、辅助教学资料等方面。通过课程资源库建设整合了本课程多年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各种教学资料,方便学生进在线学习、交流和下载。

3.3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财政与金融》和很多专业基础课程类似,面临的问题是授课教师不足,开设课程的班级多,因此通常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往往是大教室上课,人数达到90多人。教师普遍反映课堂难管理、学习氛围差,在加上一周只上1-2次课,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对大班上课的学生都不是很熟,学生的感觉也很不好。因此,有必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在一开始就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抓组长、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作业任务与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加强教师在大班上课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3.4 引入翻转课堂,开展专题讲解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以后,课时大大压缩,《财政与金融》教学内容如果全部要过课堂教学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课前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完成基础知识习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课中,教师开展专题讲解,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翻转课堂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5 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营销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我们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我院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另外,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3.6 结合专业技能训练及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根据这一特点,在上半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校思研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两会热点解读PPT比赛”。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师担任指导,根据两会热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做PPT、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金融部分教学中,主要结合一些相关比赛,比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投资理财大赛、大智慧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等,在比赛参与和辅导交流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5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一)对金融保险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确定目标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在构建新教学模式前,深入江泰及其他25家金融保险行业企业、12所金融保险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开展系统化调研,通过考察、座谈、研讨等,确定金融保险(保险经纪方向)专业岗位群如下:保险经纪公司:市场开发、保险方案、设计、保险销售、保险采购、客户服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主要职责任务包括:客户信息收集,保险方案设计,保险采购招投标,协助投保、出单,协助查勘定损、索赔,保险经纪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单证案件管理、风险管理咨询、保险经纪项目管理、理财规划);保险及保险中介公司: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主要职责任务:相关专业岗位);社会保障部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职责任务:社会保险基本业务开展)。

(二)保险经纪职业及工作过程描述。保险经纪是指受投保人委托,基于投保人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保险经纪的服务总流程及主要工作流程如下:走进客户,收集信息;风险管理,防灾防损;拟定投保方案,进行保险采购,协助办理投保手续;协助客户索赔。

1.保险安排工作流程。投保人委托保险经纪投保———保险经纪为投保人进行风险评估———设计保险方案———确认保险方案———保险经纪向保险人询价———投保。

2.协助索赔工作流程。投保人出险通知保险经纪———保险经纪迅速通知保险人———保险经纪协助保险人现场查勘———保险经纪索赔———保险人最终赔款。

3.保险经纪其他服务。调查分析风险———提出防灾防损建议———密切关注风险变化———风险转移、化解的建议。(三)根据保险经纪公司工作流程要求,提炼出保险经纪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保险经纪工作总流程同上;知识目标:保险基础知识,保险营销知识,客户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知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各险种知识———保险采购知识、保险理赔知识;教学目标:掌握保险基础知识,能进行客户开拓———掌握风险管理知识,能进行风险分析,提出保障方案;与客户沟通能力———掌握财产险、人身险各险种知识,能够制定投保方案并进行保险采购;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改实践

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江泰及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素质标准,融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设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就业导向、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整体改造;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实施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教改。

(一)将提高职业技能定为金融保险教改核心,制定本专业教学标准。将校企合作,教科研一体,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落到实处,提出与江泰公司目标共定、课程共建、学生共育、基地共建、师资共培、就业共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针对学生特性,将关键专业技能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循环训练。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重点、难点、疑点;同时渗透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养的有关内容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开发“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协同江泰公司精选基于工作过程9门主干核心课程(《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解读》、《保险销售实务》、《保险采购实务》、《保险经纪服务》、《风险识别》、《合规与道德》、《保险经纪公司经营管理》、《保险项目管理》)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新经济新常态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本专业课程体系。为拓展学生专业方向,特聘请校内外企业行业及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融于工作过程。

(三)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运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落到实处。为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任务驱动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间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兼咨询顾问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师生角色转换有利于将职业课程核心知识转变为学生想要得到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内心强力学习动机,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激情和动手能力,增强青年学生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现代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基于工作过程、实践性强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为了培养学生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一改传统满堂灌少互动的授课方式,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是“拉动”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机整合,目前效果较好。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采取“边用边学边练”的方式将核心理论融于实践教学,通过“展示项目任务”、“解构项目任务”、“练习项目任务”,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保险经纪服务”“保险安排”“协助索赔”等虚拟情境和任务项目中接受实训。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本专业核心知识点隐含在经纪服务、核保制单、索赔等工作任务中,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分组讨论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这里所指的任务是指在经纪服务、核保制单、索赔等高度仿真工作环境下,通过运用金融保险专业的各种知识及操作技能来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特设金融保险学科带头人和双班主任(专职班主任和专业班主任),为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奠定了基础。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学园地设计、每月金融保险大厅展板设计、课后实训、校际交流、公司考察见习、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等,有效将学生课堂活动与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江泰班”涵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整体课程体系和教学新模式。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将单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改为融综合测评、多方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方式;尝试推行以赛代考、强化实训实习考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运用全程评价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提升自信心。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设计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修正的过程,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及时沟通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企业要求与学院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满足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实现校、业、生和社会多方共赢。

作者:徐诚 周玉芬 李海霞 单位: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智慧课堂;融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70-03

蓦然回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整整十年。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推广,各种教学模式也是层出不穷[1]。新课程专业推进工作组负责人余文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这表明了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的关系,以及课堂文化重建的价值。如何把一个僵化封闭的课堂转变为一个开放与生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场所,给学生创新、创造、想象、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这需要教师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领悟,使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智慧走进课堂[2],这是各国教育学界关注的改革重点[3]。

本文以内乡县衙匾额现象为切入点,采用文理融通教学模式,以构建智慧课堂为目标,探索一套新的教学体系,旨在教给学生以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相统一的健全人格的“人”。

一、构建融通课堂的必要性

融通,即融会通达而无滞碍,就是融合畅通、融合通达的意思。融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使用较多,如资金融通、税务关系融通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融通”已涉足到各个领域,如文化融通、职普融通等。职普融通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行者,是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逐步进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如中关村三小的“打包”课堂:即科学、数学、语文3门学科的3位老师共同上好一节课;西安交大的团队教学:三位教师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灵活运用讲故事、打比喻、探究启发等教学方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联系实际,关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激起学生论辩的冲动,台下与台上教授互动讨论,完成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认为,“真实的学习”要求课程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课程本身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生动的现实问题。老师在课程中不再扮演授业者的角色,而是起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作用。参与学习的同学通过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问题相结合。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教育过程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素质的提高,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如何让学生从成器到成人再到成才,必须转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通,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相并重。在教学内容的组合上,要合理设计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要探索其融通之道,注重运用讨论式、辩论式、问题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二、构建融通课堂的基本要素

课堂是一块凹地,所有的课程都在课堂里汇聚并得以整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所有的课程都在课堂里提升并得以实现[4]。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融通课堂主张“立体式、大容量、学科交叉、文理融通”的特点[5]。融通课堂教学大致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学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进步。

第二,强调教师备课中备学生的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仅仅从书本出发,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高效课堂更无从谈起。

第三,认真选题。在融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选题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课题都可以用来做融通课堂教学。选题必须具有生活性,便于学生理解;具有多学科性,便于实现学科交叉;具有典型性,便于实现文理融通;具有基础性,在现有知识范围内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第四,组团备课,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选题确定后,再选择合适的教师组团备课,研究课堂教学的内容、细节、步骤及必需的教学设计。

三、融通课堂教学案例

1.确定选题 设计方案。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西峡县城,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县衙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自身的魅力和特有的风格,被誉为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内乡县衙各个主要建筑物门前都有一方匾额、一副对联,使建筑生机盎然,意境深远,引人联想,发人深思。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吸引着各地游客竞相前往,也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选取县衙二堂中匾额“琴治堂”作为切入点,首先观察“琴治堂”现象,进而结合凹凸映射和光学原理进行分析,最后讲解古代雕刻艺术,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文理融通,让智慧走进课堂,同时对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内乡县衙的“琴治堂”现象。内乡县衙的二堂正中悬挂着大匾“琴治堂”,琴治堂是二堂的一个雅名,引用了《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典故:孔子有个学生叫宓子贱,当年在山东省的单父县担任县令时,身不下堂、鸣琴理案,把单父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后任知县也是孔子的学生叫巫马期,整日奔波于民间,凡事都率先垂范,亲自去做,虽然同样治理好了单父,但却感到非常劳累,就去请教宓子贱,宓子贱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着重于用人,你着重于办事,用人者安逸,办事者自然劳累”,后人遂用“鸣琴而治”称颂县官“知人善任、政简刑轻”,于是就把二堂叫作琴治堂了。琴治堂体现了古代官员知人善任的用人智慧,警醒各级官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现代领导干部。同时衙门文化目前也是教育学生的活教材。

3.“琴治堂”现象的现实意义。在繁杂的社会文化冲击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重利轻义、诚信意识日渐缺失、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仁、义、礼、智、信”理念逐渐淡化,因此高校和社会有义务重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琴治堂”现象无疑是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心怀国家、兼济天下的爱国意识和精神的活教材[6-7]。

4.“琴治堂”现象的艺术价值。步入二堂,“琴治堂”三字映入眼帘,从正面看,它是凸出来的,有浮雕效果,从侧面看,它是凹进去的。这种视觉上的凹凸感反映了精美高超的雕刻艺术,并且警醒世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这是从艺术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8]。从科学的角度上,这里包含着凹凸映射和光学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不失为文理融通的典范。

四、总结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教”是把原来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活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学、思、疑,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

融通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结合实际选题、团队备课和讲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文理融合的智慧结晶,是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旨在为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和导向作用。通过实施融通教学的智慧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让智慧走进课堂,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是有智有谋的改革者,担当起占领教学“制高点”的重任,进而优化教学[9]。

参考文献:

[1]王平强.教学变革:从重理论到重实践的嬗变[J].教学与管理,2013,(2).

[2]刁培萼,显.让智慧走进课堂 推动课堂文化重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4).

[3]吴遵民.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8).

[4]王红,张琳.推动“改课”方能落实“课改”[J].中小学管理,2011,(4).

[5]李根全,宋金[,张萍,等.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1(9).

[6]余良耘.儒家文化精神中的张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6).

[7]卢继富.儒学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

[8]刘鹏九.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9]张崇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强占两个“制高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11).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odel by Creating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work

SHI Yue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Henan 473061,China)

篇7

关键词: 政治课 问题情境 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解决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创设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政治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制造冲突,设计问题

我们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初中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强,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让学生感到冲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让学生产生疑惑,对问题有刨根问底的欲望。

在教学“做诚实的人”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情境材料:一位从事摩托车修理的个体户,有一次发现自己进的一批摩托车配件都是劣质产品,为了自己不吃亏,将劣质配件装配到前来维修的摩托车上,导致该摩托车驾驶员发生车祸。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群情激动,议论纷纷。学生提议:“我们干脆来场辩论赛。”正方认为:应做老实人。反方认为:不应做老实人。双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企图来驳倒对方,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性。当然,这是一个不可能有结果的辩论,但从争论中学生认识到:尽管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但青少年仍应该力争做诚实的人。

此外,在教材中还有如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冲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的冲突、挫折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的冲突、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好不好等问题,教师都可抓住其本身的矛盾冲突创设相关情境而让问题凸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各种认识的碰撞,互相交融新的认识和体会,升华独特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导比较,萌发问题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创设具有可比性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比较情境材料,在比较中辨别和分析问题,在比较中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增加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增强思维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感受社会变化”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1978年以前和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当地家庭生活情况(住房、人均收入、交通工具等)、居住环境及国际地位等数据、图片、视频等相关情境材料。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对两组资料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感受,惊呼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对资料的感受和认识颇多。在此基础上,我顺势设问:同学们,你们能围绕该资料设计一系列问题吗?试试看,你们小组能设计出哪些问题,并提供答题思路,几个小组比比看。学生杂乱的思维被我巧妙地引导到对情境资料的深入认识和剖析上,引导学生萌发问题,并采用小组合作和竞赛的方式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组提出问题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科学。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在教材中如解放前后及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表现以及原因分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较区分、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教师也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设置具有可比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寻找并努力发现差异,从而促使其萌发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继而产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三、激活体验,感知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故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将所授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感知问题。

如在探究“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和曾发生过的校园踩踏惨剧。在播放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一种提心吊胆的状态,七嘴八舌,对惨剧的发生惊叹不已,还有同学在小声哭泣(她曾经历过车祸受伤)。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很多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围绕情境材料主动设计问题,并展开探究讨论,抢答和争论的气氛非常浓烈。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吃、穿、住、用、行、思等日常的生活内容入手,创设与学生的自身实际体验相关的情境材料。这有利于让学生亲近课堂,聚焦课堂,使学生大脑中的兴奋中心向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转移、接近,使学生的思维不致处于“游离状态”;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显露已有的认识,主动展示思维过程,甚至导致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与所学习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问题激化;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对材料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步纠正学生错误认识,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生活能力的预设目标。

四、联系热点,启迪问题

政治学科鲜明的时代性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内外大事,留意刚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包括青少年学生都普遍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利于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并对其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篇8

【关键词】工作任务驱动 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

引言

伴随金融产业的不断广化和深化,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对高职类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字:快和准。快——要求新进金融类人才能快速适应岗位的各项工作;准——要求金融人才对口引进,专业知识扎实。这两字看似简单,其实做到并不容易,企业要求效益的快速产生,就要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降低进入企业后人才培养的人本,实际上是给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高职金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本文将企业的需求立为改革的风向标,着眼从工作任务驱动角度提炼高职金融专业核心体系构建的思路和目标,期望能在构建的过程中让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契合当今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一、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①。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知识传递体系不单单是从外至内,而更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题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这就非常类似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学习,不是单一传递,而是双向提升——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一)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型

在撰文前期,笔者和团队对于省域内的部分企业和专家进行了走访,发现企业表达的对于人才的期望和几年前比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企业的HRM(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在表达对于人才的要求时首先提到的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承担某个或某项工作任务,这几乎也是在招聘广告中的头条;第二,对于专业职业素养有较高要求:在与HRM的座谈中,HR一般都会主动提到对于专业素养的重视,比如金融业中对于客户信息的保密是非常基本的职业素养,而这类素养不是天生,必须要靠后天培养才能逐步成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很难具备某些基本的素养,进入企业再培养花费成本巨大,企业希望人才能够在学校就接受了较好的素质培训。第三,隐含表达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部分企业提到由于企业发展迅速,急需的人才在市场上难于寻觅,而难觅的原因常常是他们需要的人才既要懂金融又要懂另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走访的某券商人力资源经理还表示他们希望人才能够懂得计算机和金融知识,但现在非常苦于这类人才的找寻。

(二)当今市场金融人才需求和职教培养的脱轨

在人才需求调研过程中,笔者团队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对金融类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要存在距离。如某投资公司的专家指出,财经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而现今大部分本科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将某专业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几年的学习传授给学生,和实践结合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样大部分学生走出社会后拥有的是知识体系,只有小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迅速把知识体系转化为工作能力,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再学习。与企业的座谈中这个人才培养问题就更为具体,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所有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认为现在的金融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明显表现就是:入职考试题目中懂得的问题在实践中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此外,部分企业还指出,企业未来希望的是综合能力强、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人才,而综合能力是大部分新入职者都缺乏的,往往培养起来成本高,时间长。银行和证券业引进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从事营销工作,而由于金融行业有专业水准门槛,所以既懂得金融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的人才是非常紧俏的。但高校专业设置中,要么是市场营销专业要么是金融专业,很少将两者结合。由此可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寻求及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有较大偏差,这可能也是部分金融专业毕业生难于觅职的原因之一。

(三)金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新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希望打造职业型人才,所以催生了在校园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校企合作——这也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打牌。校企合作远非一纸合同,而是疏通校园和职场渠道,人才在这个渠道中打造磨砺,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要求。校企合作在不同高校和不同企业之间有共性,更有个性,而个性才更是某个和校园合作的企业特色所在。所以不少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都要求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更要提前学习和体验:学习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体验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而对于这类学习和体验最能将其运用于课堂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够将整个企业情景模拟应用于课堂,将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要解决的事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查找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料,搜寻“我”拥有的类似经验,再综合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企业工作中:“任务为主线、上级为引导、职员为行动主体”非常类似。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提出在多门类专业中得以推广,也是其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

二、工作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不论从市场、企业还是高校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构建任务驱动的新要求,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在金融类人才培养中有实际的效果就必须先有清晰的构建思路,目前本团队的构建思路由市场和企业出发,提出对金融人才质的需求,将这个质的需求剖析为总体培养任务;再从这个总体出发对于整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于每门可以进行任务化教学的课程提出新的课程标准②。

(一)完成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是修正制订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高校要深入市场和企业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更有效的为市场和企业输送人才。所以,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心声才能够正确找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前这一阶段任务已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课题组成员深入多种金融企业调研,并与省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座谈,形成了完整的针对本省本校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报告的结论决定了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工作任务驱动为核心,立足金融行业内三大岗位群(本小组在调研结论中最后确立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客户经理业务、金融会计核算业务为本校金融专业培养人才的三大方向)的工作任务来进一步确立金融核心课程的选择。

(二)筛选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核心课程

在有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的前提下,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课程的筛选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和方向,另外把握高职金融专业的共性和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合作企业要求便能够较准确的确定开设课程。在共性方面,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必然纳含三个金融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课程,以往开课往往就在这三个方向里面分配开课,忽略了区域重点和学院优势。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下就一定要体现市场和企业的侧重,在调研中笔者团队发现本区域内金融企业偏好基层金融营销人才、复合型金融财会人才,所以在课程开设方面照顾共性的同时又有个性的侧重:我们将岗位群先定义在三个主要方向上,颠覆了以往以行业方向开设课程的做法,从某个程度上看,是将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具体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才必须要能承担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就在哪些领域内开课。所以,如商业银行服务营销、银行产品、个人理财、金融产品营销、商务谈判、金融企业会计这些原来大部分金融选专业不纳入核心课程体系的课程也都作为核心课程在教学进程表中得以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课程中,一部分是新兴的金融专业课,一部分是作为职业能力拓展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不纳入核心教学课程,而作为选修或不开设)。

(三)重拟高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选定了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金融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后,最关键性的一步就是重新拟定课程标准。这一步骤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奠定了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的基调,如果课程标准拟定出现了和任务驱动教学不一致之处,必然导致整个教学改革偏离希冀的方向。如以《证券投资实务》这门课程来说,某个任务驱动型课程标准在《证券投资工具——股票》这一小节中能力目标是这样拟定的:认识股票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其他证券投资工具的能力目标也是类似,再没有其他具体的说明。不能否认这样的能力目标认定并没有错误,但绝对偏离了任务驱动型课程建设的要求,把这样的课程标准用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课堂上其实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换汤不换药做法。可以预料,学生仍旧靠读课本,背习题来达到能力目标,没有具体工作任务的体现。所以,本课题小组在会议探讨中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确定的“三化二性”:任务的具体化,任务的场景化,任务的问题化,以及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完成性。其中任务的具体化是指任务能够具体到某一章节的知识点;任务的场景化是指设置任务时尽量使任务有一个具体的情景,这样使任务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场景类似;任务的问题化是指每个任务都提出了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许能够用现有的知识解决,有的则需要靠进一步的课本学习和课堂讲解。任务的可操作性是指当提出了这个某个具体任务之后,学生在现有能力和知识体系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对任务进行解决方案的提出,而不是无能为力;任务的可完成性则是指学生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完成这一工作任务。以刚刚所举的例子来说,在能力目标确定后,课标中应该说明具体工作任务,比如,某证券公司今天派你去银行在理财专柜值班,你碰到了几个来向你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他们提到的问题有:股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能买卖股票吗?A股和B股有什么区别?股票有哪些种类,都能在市场上买卖吗?优先股和普通股哪种是我可以买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初入股市的人经常会问的,学生自身也还需要知识储备才能解决这类问题。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场景设定具体化了任务,问题化了知识点,而学生又是能够在学习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全面具体生动的展示了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具体的课堂上,还可以有角色扮演和分组表达来丰富这一任务目标,达到教学、自学、任务完成三位一体。

三、小结

当代职业教育面临随着经济转型市场深化面临着革新的任务,而本文中所提到的任务驱动型高职金融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在目前职教市场中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的探索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笔者希望能够以市场金融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进而丰富和创新教学体系、教学课程,达到教、学、用三位一体、互相联动的效果,使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注释

{1}引自百度百科词条任务教学法。

{2}并非每门专业课都适合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教授,这个问题已经在最初使用该方法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得以验证:某些课程由于本身特性无法构建形象的任务;某些课程由于现阶段学习的初浅不能够构建完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铭.高职邮政金融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1-82.

[2]成晋.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8):135-136.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任务型教学;商务谈判;就业

    商务英语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应用语言类学科,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能够满足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因此其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国际商务知识以及相关的行业知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决定了我们的商务英语课堂应由传统的输入式调整为参与式,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为深刻的研究。目前各高校纷纷创办商务英语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大部分都已经将其纳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如火热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驾驭英语能力,以及商务实战能力成为目前商务英语教师们最大的挑战。

一.商务英语课程介绍

    该课程方向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系统的国际商务管理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成为能在外事、外贸、新闻出版、文化、教育、旅游、科研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翻译、研究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首先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上具有扎实的功底,另外影掌握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甚至是文学,政治等基础知识。

    该课程既有能力培训,又有考试培训,商务英语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以培养职场需要人才为目的,商务英语课程中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知识最基础的要求,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工作心理、企业管理理念,甚至是如何如何和外国人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他们打交道,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才市场由于大批外资公司的登陆,对商务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商务英语课程包含广泛,如: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国际商法英文版等。商务英语就是把商务和英语结合起来。

    目前对于商务英语的学习国家有BEC测试体系,根据学生的英语和商务的结合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初级,难度相当于我国大学英语四级;中级,难度介于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之间;高级,难度介于我国大学英语六级和英语专业八级之间。

二.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目的语资源,让其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用”中学,在“干”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围绕特定的语言和交际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交涉、沟通、询问、解释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其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与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这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该教学法认为:掌握语言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而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

三.根据商务英语教学目的调整教学方案

    由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商务英语教学不可以简单停留在以往的“一根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巴”的输入式教学,而应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课堂由“一张嘴巴”变成“七嘴八舌”。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设计各种具体商务情景让学生参与讨论,以商务语域中的词汇、语法、语篇以及四项技能训练为重点。另外教学中重点不仅包括语言, 还与一些商务内容领域相联系,以英语为媒介,学习诸如国际贸易、营销学、金融、经济学以及商法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入实战情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商务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

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真实、明确的任务,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自我把握商务语言功能的能力,并在交际中进行实战操作。任务的设计注重语言功底和形式的结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学习的潜力。商务应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任务型教学法必须成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电话记录、外事接待、会议安排、商务函电、银行业务等。在任务型教学法中, 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情景, 和一些与学生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语言任务, 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语言活动来学习语言和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 只有充分认识商务英语教学目的以及任务型教学技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设计合适的教学形式。

五. 任务型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后对教师的要求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适当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了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在拥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的同时要力求让自身成为“双师型”人才。“双师型”概念是为了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而应运而生的。商务英语的教师应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同事还应具备丰富的商业背景,只有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传授给学生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更能给予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讲解, 教师的知识面应涉及管理、贸易、法律、财会等商务活动,随时将商务知识及自己的商务工作经历融入教学当中,使课堂生动活泼, 更使学生受益匪浅。另外,进教室应在课堂中导入最新的商务信息,教会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经济和商务领域的知识面。

课堂任务型教学时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的最有效的途径,这样商英课堂才能培养出精通英文,在国际商务实践中游刃有余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林.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篇10

从评选“优秀教师”到评选“快乐教师”,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教师不仅从学生那里获得了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这样的评选,还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催化作用。显然,对教师的评选,是要从纯业务性的例行公事中解放出来,是要从侧重教学的封闭评价中摆脱出来,是要从只注重评而忽视导的倾向中解脱出来。

然而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现实局面,学生在这样的政治课堂上肯定是不快乐,必然导致我想成为这样的“快乐教师”是十分遥远的。

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快乐的政治教师,必须要让自己的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先快乐起来,必须先扭转学生对政治课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扭转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教学的局面。所以就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谈到全球金融危机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课本本身知识的传授,拘泥于现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然而时事事例往往与现有的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要教师对课本知识体系十分熟悉,以知识体系为躯干,时事材料为血为肉,一节有血有肉的政治课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我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飞行成功后进行过一次课堂讨论,并且并没有说明具体哪块知识点来论证。整个讨论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有些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从政治上看到,从哲学的角度观察。在激烈的讨论中,教师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教授了课本知识,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时事讨论中,还能培养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能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为此,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联系时事激发同学的兴趣,我还常常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成为要解决问题的当事人,这样学生为了要解决情景中的棘手问题,必然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必然会浓厚起来。

所以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之中。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相互沟通的过程。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次革命。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如若能恰当的运用就会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充分的具体化、形象化,能让教师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的教学中我先在课堂上播放了电影《女王》。学生通过影片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了影象上的概念,这时再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课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当然现代教育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的课件,网络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网络课堂教学就是利用局域网,每位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可通过电脑这种媒介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相互的交流,还可通过具有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体态语言和学生交流。这样达成的以班级为空间以45分钟为时限的更多媒体相互交融来传递知识与情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