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发现这方面的教育途径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融合起来。通常小学德育教育采用的方法以说教为主,采用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较少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同时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时也较少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导致最终教与学上的脱节。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家庭,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了就全然是老师的责任,对于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不重视甚至不教育,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第二,当前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差。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带来了方便,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小孩都拿着手机、平板等观看网络内容,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很多黄暴信息也是通过互联网到处传播,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彻底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的查看权限。小学生还处于对道德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年龄,这些网络不良信息会造成小学生道德的错误认知,而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也会造成他们只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对道德教育不那么关注。第三,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投入没有像其他课程大,很多学校没有针对学生德育方面的专门师资投入,很多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与学生的学习结果,他们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整体投入不足。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比如以自我的重心,不接受他人意见等,这也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需要被迫切关注。
二、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途径,要把德育教育彻底深入到各种教育内容中,学校对各科教师应该有德育教育的要求,要把德育教育渗入到各科学习中。同时,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融合德育教育的活动,比如志愿者、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能收到德育熏陶教育,能处理好各种问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专题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第二,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进行美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才能让小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形象,因此,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美化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手段。美化德育教育环境可以通过几个点进行:(1)校园文明环境的建立,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小学生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渡过的,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搭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以及学校校风、学风的建立。(2)建立良好的社会德育教育环境。这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统一建立,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还需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统一的德育教育环境,让学生不管处于什么场所都能有良好的氛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既要充当良师的角色又要充当知心长辈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并且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做教书的工作,还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责,将学生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行为,那么教师先自己做到,言教不如身教。同时,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才能对一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比如有一位学生纪散漫、上课总是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过来谈话,在谈话中,我不是直接批评,采用引导的方式,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能进行改正。通过这次谈话,该同学果然转变过来了,上课也变得专心起来,也不迟到了。面对这些学生,我都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先了解情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关爱去关心学生,循循善诱,不操之过急,这样的方法比直接指出错误来的有效多了,也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对于小学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必须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刘含光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供应小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技校德育课;问题;对策
德育课作为技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课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然而,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技校德育课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有效性明显不足。本文拟从目前技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提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技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技校教育存在重专业课、轻德育课的倾向
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技校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课建设,忽视思政课建设。一般在会议和报告中都能体现领导重视思政课,但在实际生活中相关的政策就得不到落实,成为空话,资金和学时都得不到保证。部分教师也认为,德育课就是讲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动动嘴皮子,再简单不过。大多数学生也是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文化课放在其次,文化课中又把德育课放在后面,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德育课可有可无。
(二)技校德育课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学校在安排任课教师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上德育课。因此,德育课教师队伍复杂,参差不齐,非专业兼职人员占很大比例。有的根本没有系统学过思想教育理论;有的是兼职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保证;还有很多教师认为技校生的学习基础太差,接受、理解知识能力极低,互动太难太麻烦,干脆一讲到底,唱足独角戏。部分教师不懂现代教育技术,也懒得做课件,虽然有多媒体教室,真正在用的并不多。再者,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机会,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教学效果不明显,使技校生对德育课教师的整体评价低于专业课教师。
(三)德育课实践教学欠缺,德育教学与德育活动严重脱节
德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多数教师拘泥于理论教学,局限于教材,课一上完认为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根本没有实践活动,学生对讲授的道理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缺少感性的体验,内化较差,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教学效果。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会倒是经常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但教学部门和这两部门却缺乏有效沟通,德育老师不参与这两部门组织的活动,两部门也不了解德育课的教学情况。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德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素质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
自技校招生由原来的考试入学变为报名入学以来,学生质量逐年下滑,这是不争的事实。首先,这些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受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只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再次,大多数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到技校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将来就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德育课学不学无所谓
(五)德育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全面真实考核学生思想能力
考核方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现行的德育考核通常是以卷面成绩为准,只要学生平时没有明显的违纪行为,期末考试及格一般都算过关。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卷面轻行为的考核方法使学生不愿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利于中职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技校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成才与成人并重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课
无论是学校领导班子还是德育课教师,都应对德育课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学校领导必须树立成才与成人并重的教育理念,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也要重视学生品德心理、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德育不能只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积极为德育教育教学创造条件,投入必要的经费。要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学,多为其创造培训交流的机会。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德育课教学水平
技校的德育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双师型专业人员”,既是理论的专家,又是实践的专家。如果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不高,教学中就有可能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为人师表,德高为范”的影响力。其次,转变教育观念,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思想,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再者,要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以研促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创新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校本化、专业化的处理,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德育教学内容必须随着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中国是个大国,地域差异性很大,而职业学校因专业设置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有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要体现“简单、易懂、实用、有效”的理念,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探索出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就业实际相结合,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对于德育课程中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而适当地“淡化教材、降低难度”。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
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要大胆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竞赛引导、现场模拟、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要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新感觉、新体验、新刺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如讨论式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提出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品格。允许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交锋。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宽松的发言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把案例分析方法借鉴到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使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的好方法。案例试教学法强调以现实生活为理论的中心,追求理论能够真实地反映和说明现实生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可以融会贯通基本原理,提高思辨能力。
网络时代,德育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学习,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要不辞劳苦,不怕麻烦,尽可能地多寻找课件素材,在课件中运用网络、音像、图片、动画能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
(五)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
合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单单是思想品德教师个人的行为,也是学校各部门共同的职责。学校领导要努力协调,倡导教学与实践的互通,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诸如主题班会,团委、保卫科、学生科、全校组织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因此作为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制定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计划,使德育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校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课内认识理解――课外体验延伸的目的,减少德育理论教学和经常性德育工作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现象。比如为上好“增强法制观念”这一课,可以邀请市司法机关有关人员给学生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六)完善考核方式,实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适应德育课教学形式多样化的需要,德育课的考核方式也应多样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个人表现与团队表现相结合、规定项目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方法的办法。理论考核命题形式要灵活,主客观试题比例要适当,内容要突出重点;在实践考核上,即要考核学生平时表现,也要考核其参与的校内外实践。引导学生既注重理论的掌握,更要关心知识的运用;既重视期末复习考试,也关注平时习惯养成,使其终身受益。
总之,影响技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的,提高其效果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目标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教学管理与考核方式改革等的全面进行,需要各部门、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莆田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肖盟.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27-28
[2]孙振娥.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魅力,提高教学实效性[J].新课程研究,2011(8):164-165
篇3
〖HTH〗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内容的不平衡
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着实做了许多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又加强了家庭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但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行为等。这些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但它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开设这些课程的学校也多是流于形式。如青春期教育,由于师资、课时安排常被挤占,按要求开足课的不多,有些农村学校甚至至今仍没开课。
(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JP3〗现行德育工作往往视学生为被动的道德客体。德育课堂教师严肃“布道”,居高临下地发挥灌输教育的主体性。学生主体参与程度不够。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自己搞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当前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
(三)师生对德育教育途径存在认识差异
有人曾将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运用到德育教育中来,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别。学生认为起作用很大途径排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认为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教育的失误之一。
〖HTH〗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观念更新
〖JP2〗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就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实效性才会不断增强。因此,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育途径也应有所侧重,而且要下功夫研究,开辟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德育新途径、新形式。要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要,这样开展德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
(二)德育教育的途径
首先,研究学校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学校的德育目标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且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体系。
〖JP2〗其次,拓宽德育内涵,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要吸取当代科学进步成果,既要放眼世界,又要从身边着手,努力使德育内容由远而近、由抽象变具体、由书本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更加贴近我们的社会生活。
篇4
1.重智轻德现象严重,德育思想观念落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软弱无力的当代中国教育现实,为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级学校“智育首位”的做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生家长方面,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告别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农民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就是砸锅卖铁、要饭,也要供孩子上学”。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更高的期望,不论是学校开家长会还是家长单独校访,家长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子女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班、在年级排列多少名,问得最少的是思想道德情况。甚至出现开家长会时,极个别家长拿了子女的成绩单后就离开学校的现象。在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将学科教学工作视为中心工作,视学科教学为学校生命,学校一切安排都要为学生成绩让路,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甚至只强调学业成绩而忽略其他。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思想认识、道德意识等力一血出现问题,也会一味迁就。
2.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基础道德欠缺,对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一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网络等大众传媒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黄、赌、毒,以及暴力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农村小学,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德育非常不利。例如,一些黑网吧、黑游戏厅等违法对小学开放,对学生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而在学生基础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3.德育工作方法简单。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表面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明确目标,突出内容。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按照此目标要求,小学德育的内容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根据不同年级,德育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品德认识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的特性,更适合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法纪道德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品德认识的自觉性、坚定性、独立性都有所加强,这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则能更有效的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法纪道德教育的开展。
篇5
一、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定位有偏差,内容空泛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及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即将德育教育定位于学习成绩。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一切是颇有偏差的,德育考试只是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察,德育分数并不能代表该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学校经常将德育内容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过多,而且枯燥无味,实用性较低。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过于注重强调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关于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另外,关于高中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并未结合当前高中生心理特征进行德育内容设置,忽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个人信念,导致中学生的价值观差异化较大,自我为中心意识过于强烈。
(二)德育方式单一,途径较少
学校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时,通常采用道德理论知识课堂授课的方式,并通过考试进行考核,容易导致学生的反叛与抵触心理,效果不佳。由于德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并不相同,不论是内容上还是目的上。倘若单单使用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方式,不仅形式单一、枯燥,而且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德育模式陈旧,效用低
当前学校采用传统的理论课讲授模式作为德育教学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与实际相结合,只是单喊宣传口号而忽视实效性,加上学校与教师方面并未重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未能通过自身的操行规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改善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的四大对策
(一)调整德育定位与德育内容,注重条理性
当前对于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高中生,培养高中生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性。结合当前的时展特点与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制定条理性、层次性较为分明的德育内容。主要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丰富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层层递进,逐步加深高中生的道德素质理解与培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如何与人更好相处、交际,培养学生发展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文明学生,做到最基本的自律原则。
(二)改善德育方法与途径,注重多元化
道德教育应当注重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以往的德育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得德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
1.主题教育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以及其它主体活动教育方式,例如故事会大赛、问题抢答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宣传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多多体谅他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成为心胸宽广、善良有爱的人。将课程与主体活动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习、了解德育知识内容,而且更易使得学生从主体活动中感触更深、易于学生接受教育。
2.文化氛围熏陶法。当前高中生的年龄尚浅,仍然处于叛逆期中,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易于波动,而且容易与学校、教师产生反抗、压抑情绪。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采用文化氛围熏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通过潜移默化,教师以身作则,学校管理人员推行民主活动建设,树立文明校风,引导学生在文明、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收到熏陶,培养文明有礼、文化素质较高的高中生。
(三)通过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效用
当前我国发展迅猛,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教育方面,因而,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改革德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开展形式,培养出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学生,才能保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成效,满足当前对高中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需求。加上我国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例如多媒体运用技术作为新型手段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应当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最新相关事件作为案例等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或者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学生提高注意。应当从根本上,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凸显新时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推动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适时的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道德品质逐步发展,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了解、理解学生,以身作则引领、规范学生的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用性,引导学生成为行为规范、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国家栋梁。
(四)构建系统化的德育保障机制
由于高中生当前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德育保障体系既要注重教育者的素质、德育内容与制度、德育实践等各方面。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只有德育建设的工作者具备高素质道德品质,通过自身亲身示范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要求,才能采用德育理论将自己的工作实践系统化,改革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方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同时,学校应当注重对德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制定一系列系统化、全面性、合理性的培训课程计划,提高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技能、以及专业化能力,注重培养德育教师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通过培养德育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问题,结合德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化知识,以高效、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保证整体高中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障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实效性高的德育制度,保证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使得整个德育工作更显系统化、条理化、实效化。通过从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的保障,严格要求德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与个人内涵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完善的人格魅力。严格按照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及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德育评价系统。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系统,可以有效监测、检查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情况,并针对学生发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应对措施及时辅导、帮助学生。只有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避免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重视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改善高中德育工作以往的陈旧模式,与新时代相结合,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进程,全面、有效的提高学校对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建雄.高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对策[J].2003, (5)
[2]黄蓉生.高中应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8) :60.
篇6
关键词:职技院校;德育;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职技院校德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陶冶情操,进而能树立正确人生方向,其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就业等多个方面。虽然德育是一门学科,需要传授知识,但其本身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相比,其目的性远远大于工具性。对于职技院校德育教育而言,应更关注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认同、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求智的同时进行人格积淀。
在学校开设德育课已有多年,引起广大教师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并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丰富了德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也为德育的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但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成效不足以适应新的变化。那么,职技院校德育教育怎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实现德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从分析开展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
一、职技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应从职技院校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探索职技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职技院校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社会阅历有限,一些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等存在诸多问题,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2)缺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关。有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很少,因而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只好由爷爷奶奶代管,结果过分溺爱。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必然导致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出现偏差。这样,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就容易养成不良品德。
(3)社会偏见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上对职技院校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学习不好、品行不端的差生,对职技院校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将一些可以通过关心、引导从而教育成优秀人才的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2学校方面。
(1)德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职技院校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令人担忧:一是多数学校比较注重专业技能、重文轻德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学生对学校的德育普遍持抵触和反感情绪;三是部分企业重技轻德的录用原则导致学校和学生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些现象都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德育教师工作经验、知识积累较欠缺。目前,职技院校学校师资队伍大多是普教转型或者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么照搬或借鉴普教经验,要么凭借所谓的“师道尊严”在工作中靠“灌输”、“利诱”或“威逼”,忽略了职技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想特征、个性心理等与普教的差异,造成工作实效不高,甚至适得其反的后果。
(3)德育课程特色不明显。职技院校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德育课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没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有的德育课老师甚至只会讲条条框框,照本宣科。
3社会方面。社会环境对职技院校学生的教育存在许多消极影响。如颓废的流行音乐、网络和影视节目,极端化、物质化、金钱化的社会风气等,使得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缺失或错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由于职技院校德育教育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再加之职技院校生文化素质还有待加强,导致厌倦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造成逆反心理,抑郁、消沉,抽烟、打架、上网、早恋现象屡禁不止,给职技院校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转化措施
面对职技院校德育工作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采用以往一贯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已明显不能适应职技院校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学生方面。问题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推动力。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最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精神: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允许学生有各种奇思异想,但必须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并倡导“自由、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
(2)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比较懒惰,课堂上不愿积极思考,更不愿回答教师的提问,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引起探究欲望,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教材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特别是一些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热点,以及发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可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探索、发现;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布疑、激疑、质疑和存疑,让学生自主释疑、解疑。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和职业水平。随着职技院校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生源素质的下降,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者之间的矛盾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应首先加强对德育师资的培训,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经验交流。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如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建立经验交流机制等,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促进德育工作手段的转变,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篇7
一、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结合
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社会、家庭的重要教育内容。学生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家庭是最好的教育领域,通过平时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可以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情操。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开始播种。合格的父母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正确的教导方法、健康的积极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做事做人的方法。从学校这个层面出发,学校要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引导,增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从小事做起为他人着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要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以身作则,起到典范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要用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教育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教育必须要对学生真心实意,用教育的爱、关怀去帮助、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感恩的教育。在教学中不轻易的放弃每一名学生,工作中细心的对每一名同学都进行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进行表扬,通过鼓励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成长。对有不足的同学,要对症下药,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并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教育,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师也要善于转换角色,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力争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和机制,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风气。在这种良性的管理机制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受到德育教育,在公平、客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在德育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
我们学校高职班的一名学生,平时我行我素,散漫,没有上进心。漠视老师劝导,顶撞家长,不认真学习,拒绝参加高考,孩子的父母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心。雅安地震后,学校通过集体收看报道,捐款捐物,谈感受等各种方式进行爱心教育。这名学生在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同意后去四川做志愿者,他亲眼目睹了一座座房屋成为了断壁残垣,听到了同胞们在生死边缘的呼喊,看到了救援官兵们奋不顾身的扑救,感受到了那心灵的震撼。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和从前判若两人。他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了解到了生命的可贵,人生的意义。他告诉妈妈说:“妈,我要努力学习,考大学。”他的妈妈看到孩子真的成熟懂事了,幸福的哭了。通过这个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自身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让他们走出课堂,学会去帮助别人,学会理解沟通,学会付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经历。让他们知道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幸福的含义。现在的中学学生缺乏独立能力,缺乏自理能力。也就是缺乏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独立劳动、独立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在长辈的过度关爱中成长,家长们铺平了孩子前进的道路,只要孩子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其他的事情都有家长代劳了。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独立分析,独立去做事情。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冲破潜在的寻求帮助的意识,不断的历练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提供给学生历练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自己承担不同的角色独立去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养成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有报复、有理想、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可用之才。
作者:于晓轩 门丽婧 单位: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2]蒋平,叶时银,官后发.中学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探讨[J].科技广场,2007(08).
[3]肖志红.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道德,德育,高校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然而,在这社会转型期,常常出现的经济活动的无序状态或社会伦理的失范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严重地冲击着社会传统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对既有道德观念、道德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危机的出现。这种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使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道德教育必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前提。因此,道德教育必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代,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及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个深刻的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从当代中国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典型问题入手,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典型问题
1.信仰模糊。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已没有了革命理想和信念,且缺乏政治热情。如,对“社”和“资”的认识上,有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各有优势,区分它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主张“两种制度平等发展,井水不犯河水”;在对待入党问题上,有一大部分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是为自己将来就业提供便利的条件,或为将来的从政做官捞取一定的政治资本。
2.价值观扭曲。重功利、讲实惠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追求体面与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求职目标。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对1999年北京50名大学生分配去向抽查显示:32名大学生选择留京,18名选择了深圳、上海、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无一人选择内地岗位;35名大学生选择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14人到外企,仅1名选择了乡镇民营企业。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能获得更多金钱和能够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单位作为首选。
3.道德观念淡薄。高校部分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较差,公德意识淡薄。有些学生对恋爱和两性关系采取了随意的态度,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有些学生对公共图书随意撕毁,不管他人能否继续阅读,有些学生随意破坏走廊电闸开关,不随手关门窗,等等。近期对长春水资源浪费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浪费水资源占总体比例的60%多,位居榜首,大学生公德意识淡薄可见一斑。
4.道德知行脱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些大学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做不到该做的程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求职、求高分、求“进步”,纷纷效仿社会上请客、送礼、拉关系。他们一方面赞赏社会上好的风尚,对社会道德滑坡非常不满;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放任自流,形成“道德思想高追求,道德行为低层次”的反常现象。他们一方面认可社会上的典型榜样,对孔繁森式的人物持崇拜和敬佩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不把让们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和追求。
二导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不良状况的根本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社会正自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和半封闭向开放性,由单一利益主体向多元利益主体的转变过程中,这些转变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的激荡和冲击是空前的,引发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①社会发达程度反差的结果。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虽然已逐步缩小,但在经济实力上仍有明显差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奢华的生活方式,优厚的社会福利和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等,无不影响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了某些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模糊。
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错误思想。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一些人在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价值的同时,错误地、片面地夸大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了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一部分学生滋生了拜金主义死想。受这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学生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产生了个人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享乐主义,迷恋奢靡的生活方式,追求所谓的高质量和潇洒的生活方式,挥霍无度。
③文化融合引发的思想冲击。世界多元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大趋势,有利于我国本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异域文化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些不良的、不健康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文化被部分高校学生接受,从而导致了其原有思想大的素质的下降及文明素质、公德意识的淡薄。
④社会不良风气引起的思想波动。目前社会上腐败现象严重,黄赌毒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屡见不鲜,这些不良社会思想倾向及丑恶现象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致使许多高校学生思想颓废,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不能正确地运用的科学思想去掏这些不良现象,甚至认为“存在即合理”。
2.高校德育方面的原因
①原有德育工作模式的弊端。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只重视任务的布置,而不看实施中的效果,从而导致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重群体、轻个体;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良倾向,削弱了德育作为行为规范提高思想素质的功能。此外,“两课”作为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虽然大部分内容也是在“三观”上下功夫,然而却未免失之空泛,或者案例研究与社会相差甚远,很难成为成功案例,使人觉得不痛不痒,犯了“假、大、空”的德育禁忌。
②德育内容安排的无序。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先从基础入手,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然而,我国目前德育却出现了向小学生灌输高等、抽象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现象,且德育内容陈旧,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大学生自身思考关心的问题相差甚远,从而不能很好的解决当代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总是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力指导。如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和自己的社会价值的思考,这样,使德育失去了权威性和指导性,难以去约束、规范和指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也难以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③高校德育教师整体素质不强。教师是德育过程中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德育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往往是从多年从事这只工作的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了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德育教师在自身素质上也有待提高;有些德育教师思想陈旧、僵化,缺乏责任感和育人意识,不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我要求松弛,不能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这些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高校德育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应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拓展的与目标。拓展的与目标,应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大的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并强调社会主义公德,让学生学会关心。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两课”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拓展德育目标,要把德育由划一性想层次性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把原有道德目标单纯地分为多个,而是指以原有德育目标为中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具体分为多个层次。长期以来,尽管我们一直强调重视德育,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与德育目标要求提的过高和过于划一。这种划一的目标,显然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受教育着特点的。所谓目标递进层次,是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思想道德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
2.更新德育内容。高校德育内容应以高校德育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在德育内容的组织安排上重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其从单纯服务于各种中心工作转变为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要确定不同学两阶段的德育内容。同时,作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要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同时,作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德育,不仅包括形式上的更新,也包括内容上的充实,如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环境教育、廉政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都应引入德育课程。
篇9
关键词:高校 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1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为我们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我们的工作与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高校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部分学生对集体主义取向持否定的态度,部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不能正确辨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却对极端个人主义异常崇拜。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年龄趋向低龄化,思想、心理还不够成熟,对生活的积累、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还不强,情绪也不够稳定,加之高校在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修养,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2.“德育首位”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整体中,德、智、体、美其他方面教育缺一不可,而德育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 [1]。而中国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部分学生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仍有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教育和引导。在高校德育目标实现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两课”教学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总的来说,传统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一些高校德育队伍老化、方法落后。中国高校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做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环境已经在发生变化,需要与时俱进,相应地转变工作方法。有些高校在德育工作中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形成的陈旧观念,例如把德育当做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约束,把德育方法当做“管制的手段”,一味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一系列条条框框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显然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这与我们当前所大力倡导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更是截然对立的。
4.社会消极因素对校园环境的影响。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地位的差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往往有所不同。具体利益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愿望和要求也常常不尽一致;二是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随着信息流通手段和文化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大学校园围墙的作用愈见微弱。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三是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作用。一些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商业活动中的以假乱真以及行业不正之风屡见不鲜。这些丑恶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高校德育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建设,增强其实效性。
1.当前高校德育内容过于狭窄、单调,要树立“大德育”观念,通过道德素质教育,调整和拓展德育内容。高校德育必须把道德素质教育提到重要地位,把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支撑点,在德育教育中充分重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德育水平。高校德育的目标是以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德育过程实质上是把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要达到这个目的,仅有教育者进行外在的灌输是不够的,它必须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反映和主动参与,使受教育者比较自觉地接受教育,通过自我的内化实现这个过程。高校的德育工作贯穿在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过程。
2.研究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的途径和做法;研究参与德育系统工程的力量,包括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两课”教师队伍,业务课教师的德育骨干。应该在业务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强调教书育人的功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德育还要结合他们的专业教育进行才更有效果。
3.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和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要做到“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着眼教育,从严要求,注意方法,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有德育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励和教育。
4.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高校要按照“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要求,建立一支能适应高教改革新形势,一是要注重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既通晓德育理论知识,又熟谙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努力营造人人追求高尚人格的氛围,促使德育工作者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人、教育人;二是要为德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和实践的机会,努力培养一批德育工作的专家;三是要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
5.坚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高校应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来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具有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来开展思想教育,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化、多渠道、多载体的方法。
6.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两课”教育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两课”要以时代精神为主旋律,踏着时代的节拍而不断更新内容。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其重点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改革新方案,要认真总结经验,组织力量着重抓好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在提高质量、“进学生头脑”上下工夫。要切实改变那种以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考核办法,要把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作为对其考核的要求。
7.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第一,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道德文明的氛围,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对强化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减少乃至消除他们社会行为的失范,会起到很好的环境教育效果;第二,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必须充分意识到,也应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先导作用,构建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品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情趣品位;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通过开展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活动,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新的观念和广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高校的德育工作,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把德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的21 世纪,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用经济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次是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实际上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再次是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传统的德育教学很难摆脱“灌满水缸”的形式,整个教育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注,学生接受。只注意了人的知识学习,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样其实是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能没有活动,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
2 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但当前家、校、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社会、家庭中客观存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
3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言德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不注意他律代替自律,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了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回到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育的生命力。
1 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小学生是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求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培养人,并且特别要关注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树立综合发展观念。德育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是整体,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几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
要树立系统德育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协同。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形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自身是个网络系统,各个班级又是学校德育的子系统。学校外部有学校与家庭网络,学校与社区教育网
络,学校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德育基地,形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健康有序地运行。
2 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石。”
构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
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以班会、队会等为主要教育形式,在语文、数学课、文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小学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删减德育课程的课时。按年龄段施之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教师采取模仿、观察等方式,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和行为要求,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行动或事物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小学低年级段(1-3 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祖国的首都等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段(4-6 年级),主要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各方面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同时进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