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划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规划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规划与管理

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

在城市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规范化监督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应从根本上提升市政工程现场监理的水平。为此,文章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缺陷进行研究探讨,并将此作为基础支撑采用相应的针对性管控措施,予以有效的防护处理,提升市政工程的基本质量[1]。在市政工程现场施工监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地提升相关监督管理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全面推进工程现场监理的标准化建设。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工程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工作,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联非常密切[2]。伴随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正在日渐推进,市政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此种情况下逐渐扩大,市政工程的基本管理水平也随之得到提升,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案正在被建设应用。相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丰富原本的施工管理内容,营造良好的造价管理工作体系,让各项成本资金都能够借此机会得到合理应用。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运作体系进行合理规划,这样提升各项工作内容的质量,让所有工作都能够在既定的工期内顺利进行。

2市政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面临的困境

2.1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不规范

在建设市政工程的过程中,如果要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就有必要积极地优化完善现阶段已有监督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对市政工程的监督管控,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市政工程项目在建设时仍旧面临部分不规范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比如,市政工程的施工现场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会堆放很多的施工材料,还需要利用很多复杂的机械设备。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材料的存储方式进行精细化的考量,而将其随意堆放在任意位置,这很容易导致原料受潮变质。或者,机械设备的摆放位置没有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摆放,现场的有限空间变得更加凌乱等,很多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

2.2市政工程技术标准不规范

在具体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切实有效地应用各种先进的施工方案,充分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及建设标准需要,这是现阶段市政工程现场监理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重中之重。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市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技术标准规范性缺乏的问题仍然是比较普遍的。首先,在市政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并未结合实际需求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部分工作者甚至并没有掌握充足的技术便直接开始施工活动,这自然会导致市政工程面临诸多的质量问题,工程随意性较大,加之部分工作者完全没有形成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和认识,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储备进行施工工作,这也导致工程建设面临巨大的问题,极大地影响施工质量。其次,在现代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技术交底工作并未被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导致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具体,也并未充分地了解技术的重难点,盲目开展施工活动,部分工作者在遇到问题后并未积极地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在此种情况下施工现场混乱程度加深,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正常进行。

2.3市政工程监理现场内容不够具体、全面

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环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工程质量水准,达成此项目标的前提在于全方位地贯彻落实市场监督管理机制,需要积极地优化完善监理系统,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建设质量水准的提升。在目前我国市政工程的实际施工环节中,虽然开展了工程监理工作,但是监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不够具体,使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对于市政工程的质量的提升的影响较大。首先,工程监理工作主要是质量监督管控,重点关注的是施工的质量,由于并未实现对材料、设备和成本等方面的监督管控,监理效果相对较差,严重影响市政工程的建设水准的提升。其次,建设单位在实际开展市政工程的过程中,常常存在过度干预的现象,导致施工周期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3市政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在市政工程的建设施工阶段,应该逐步且具体地优化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此举可以极为有效地提升监督管理水准,要强化对于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控,促进管理水准的提高,保障市政工程的基本质量,为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建设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设置专业监理机构

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为更有效地提升市政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应该积极且合理地加大管控力度,优化完善现阶段的各项监理措施,必须充分根据管理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此做好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

3.2严格结合施工技术组织,推动落实技术交底工作

全方位地贯彻落实各项市政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前提是明确具体的施工监理规范机制,应该积极地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监理工作,以此加深各个部门对于建设工作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在市政工程的施工阶段,有必要严格地贯彻落实相关技术标准方案,结合项目的特性开展监理工作,明确相应的施工方案,保障所有项目活动都能够结合组织情况开展,以此有效地提高技术实行水准。其次,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标准开展技术交底工作,通过强化对员工群体的培训教育,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从而更为有效地推动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者能力的提高,为市政工程的稳定建设和开展提供支持。

3.3规范现场监督管理,树立良好的监理形象

为切实有效地发挥出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推动监理工作的建设,有必要提出统一的形象建设需求,在相应的规范化管理报告中增添各种重要的形象建设内容,比如将监督人员的职能分配表张贴在公司的办公室,将监督程序流程图张贴在所有员工都能够看到的地方。将员工团队的组成表、项目执行进度、考勤报告等全部展示在公告栏中。

3.4加大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监理力度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涉及的工作门类复杂,并且施工的周期往往比较长,在此情况下,监理单位有必要积极地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监督管理的质量水平。首先,监理人员需要深入施工现场,开展监理工作,审查施工设计图纸,如果发现图纸存在问题,则需要迅速与工程负责人交流沟通。其次,有效地完成对样本工程的设计,同时应该评比质量优异的管理建设单位,组织现场的严密监督管理,以此为基础有效地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准。最后,结合相关设计方案以及技术准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室,用于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质量检查工作。

3.5施工前期规划好现场管理工作内容

规范监督作为指导现场的监督纲领性文件,尤其需要被融合在安全监督、房屋质量、绿色施工等方面上,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监督规划以及市政工程的现场的复杂程度,提前制订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方案,用于更为有效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3]。做好对整个流程的预防监督,而这自然要求做好现场监督管理工作,审查施工图纸的设计情况,同时做好对相关策划方案的审查分析,在施工活动仍未正式开展前就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效地解决,避免后续施工进行中发现问题后更改施工方案。此外,参与现场监理工作的人员还需要贯彻落实“四勤奋”的原则,即嘴快、眼快、腿快、手快,具体来讲就是要更为频繁地到达施工现场,发现各种问题并不断提醒建筑单位予以整改优化,通知相关承包商,以此将建筑施工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3.6强化现场监督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为保障现场监督管理工作能够充分满足规范化的要求,有必要积极强化对现场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和评估,公司质量保障部门的检查组每个月都要开展针对所有项目的检查工作。具体检查内容为建筑项目的实体质量、安全质量、其他指标情况以及监督文件,同时针对性地做好对市政工程的现场的监督管理。公司检查组对于监督部门的评价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监督单位、投资控制、施工单位、建设部门、监督责任的落实等方面,公司质量部门每隔一月都需要回报内部评估结果,同时要求所有的项目监理部门能够吸取教训,将其转化为实际经验,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公司每个月都需要将结果上报给相应的人事部门,以此来作为人才晋升和薪酬待遇调整的基础支持,实现对监理人员的能力的精准考核。通过对此种制度方案的应用,监理单位可以更为有效地完成对员工群体的培训教育,同时还能够极为有效地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更为积极自主地参与市政工程的现场监理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篇2

关键词:普通电表;智能化;预付费

中图分类号:TM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98-02

1 智能化建设原则

1.1 普通电表智能化应用的目标

供电企业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因各企业的基础条件和资金条件不尽相同,如果进行全面的智能电表换装改造,资金需求量和线路、设备的改造量都非常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量,利用现有的基础设备(表计),通过技术更新、挖掘潜力,充分发挥现有条件进行智能化建设,在不大面积更换智能电表的情况下,实现普通表计的智能化应用,实现远程抄表、远程停送电、预付费管理、实时用电监察等,对于供电企业为此文章而言至关重要,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案和成功。

1.2 系统建设原则

建设原则是标准化、智能化、全兼容、前瞻性。

①标准化原则。根据国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的经营管理要求,我公司的系统建设立足于遵循国网公司标准,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

②智能化原则。按照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要求,对普通表计和用电户实行智能化管理,达到智能电表所能达到的应用管理要求。

③全兼容原则。要求覆盖公司现在和将来的所有用户类型、计量点、电源点;针对普通485电子表和智能电表等计量表计,实现远程用电信息采集,实现用电信息的实时在线监测,实现全面预付费;实现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和数据共享。

④前瞻性原则。要求系统建设具有前瞻性。现代应用技术不断发展,系统建设的眼光要更长远,不仅有效利用现在的技术,还需要考虑至少5 a的发展趋势,才能保证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保证系统的及时更新升级。

2 智能化系统框架、功能和方案

国网公司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广智能电表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为今后供电企业的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建设方案。

本文的主题是在普通485电子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智能化建设模式和方案,既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也是对智能电表推广有益的补充。

2.1 系统框架结构

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智能化系统由用电信息统一采集平台和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二部分构成。

用电信息统一采集平台由普通电子表的采集系统和智能电表采集系统二部分构成。

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由营销管理系统、智能电表售电平台和短信互动平台三部分构成。

2.2 统一采集平台(主站)功能

用电信息统一采集平台(主站)是控制和管理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后台管理软件,主要负责对采集系统硬件设备的命令、采集数据、接收数据、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并且负责给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原始数据,主站通过采集系统,可实现对用户的全面预付费。通过规范采集硬件设备与主站间通信的通信协议,实现统一采集平台的标准化、兼容性,统一采集平台既可以管理智能电表,也可以管理普通表计;将所有表计同时接入采集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和存储。

统一采集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全面采集、全面覆盖。统一采集平台可以实现对各类型用电户和各计量监测点的全面数据采集,覆盖智能表、普通485电子表。

②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抄表管理、市场管理、用电检查管理、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等业务对自动采集数据的要求,执行数据采集任务。主要采集方式有定时自动采集、随机召测数据、主动上报数据。

③采集点监测。实现用电户用电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异常情况处理。

④系统采集数据异常分析处理。系统自动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发现异常数据或数据不完整时自动进行补采。提供数据异常事件记录和告警功能。

⑤数据。对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并提供数据共享、实时信息传送和定制数据发送服务,供营销业务使用。

⑥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将采集的实时数据、历史日数据、历史月数据以及事件数据等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

⑦有序用电任务执行(远程停送电控制)。系统通过远程控制的技术手段对用电户实行停送电控制,限制用电负荷,清理欠费,避免电费损失。

⑧主站实施预付费控制管理。主站根据用户的缴费信息和定时采集的用户电能表数据计算剩余电费,当剩余电费等于或低于报警门限值时,主站下发催费告警命令,通知用户及时缴费。当剩余电费等于或低于跳闸门限值时,主站下发跳闸控制命令,告知用户并切断供电。用户缴费成功后,在规定时间内主站应及时下发允许合闸命令,允许合闸。

⑨用户余额查看。系统可以召测用户终端剩余缴费余额或电量并显示。

2.3 普通485电子表采集系统结构和功能

普通485电子表采集系统主要针对居民用户进行用电信息采集和预付费管理,管理的表计是普通485电子表,以下典型方案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由选择性的配置实施,实现居民户表管理的全覆盖、全采集、全面预付费。

本方案是基于普通485电子表实现预付费电量电费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建设成本和改造量比较经济实用。

①技术特点。远程数据通讯技术――无线分组交换技术(GPRS);数据安全――数据加密、检错、纠错等多重安全措施;本地数据组网通信技术――成熟的载波或总线的本地通信技术;动态库技术――实现与SG186的实时数据交换。

②功能完善。远程实时用电信息采集功能;远程定时、冻结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远程停送电控制功能;预付费管理功能;台区线损统计分析功能;阶梯电价管理功能;与营销管理系统无缝接口;用户互动通知、查询功能。

③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④系统优势。有效利用现有的485电子表,不用更换表计,投资节省;可选择兼容性强的采集设备,便于以后普通电子表更换为智能电表时,不用更换采集设备;实现远程实时抄表,可以随时监测用户用电信息;实现预付费管理,彻底消除电费拖欠;主站实时计算电费,及时准确,可执行多种电价政策;电费和用电信息安全可靠;通过主站进行电价修改调整,及时,工作量小;适应面广,适用于原有小区改造和新建小区。

3 发展趋势

智能化管理系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系统中设备和软件的扩展性、前瞻性。采集和通信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光纤通信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都给系统的扩展升级提供了空间和方向。

篇3

关键词 规模养殖场;分级管理;量化监督;宁夏石嘴山;惠农区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00-02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石嘴山市惠农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重点从规模养殖场持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防疫、兽医人员配备、兽药使用、动物调运、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认真落实监管职责,开展规模养殖场“分级管理、量化监督”工作。通过细化养殖规模、生态环境、技术水平、疫病防控、养殖效益、群众评价等考核指标,对各规模养殖场进行等级评定,对评定级别高的规模养殖场在项目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对评定级别低的不予支持。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引导规模养殖场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促进提质增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 开展“风险分级、量化监督”的目的

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场动物的防疫管理,降低动物疫情发生风险,对达到一定饲养规模的养殖场,进行备案登记,实行“风险分级”和“量化监督”管理。在风险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风险级别的监管对象实行量化监督,通过改进监管模式,解决监管面广、监管对象复杂、执法责任重、监管难度大、执法人员不足等问题,使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监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从养殖环节上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养殖生态安全,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1-2]。

2 量化评分等级划分标准

2.1 4级划分模式

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对象(分猪、牛、羊、禽及其他)按照防疫风险级别分为A、B、C、D 4级管理。监管对象风险等级的划分以动物卫生监督量化评分结果作为标准,动物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在85分(含85分)以上的监管对象评定为A级;75~85分(含75分)评定为B级;65~75分(含65分)的评定为C级;65分以下的评定为D级[3-4]。

2.2 升级标准

D级监管对象连续3次监督管理量化评分在65分以上(含65分)的,升为C级;C级连续3次评分在75分以上(含75分)的,升为B级;B级连续3次在85分以上(含85分)的,升为A级。

2.3 降级标准

A级监管对象连续2次监督管理量化评分在85分以下的,根据评级得分降为B级、C级或D级;B级连续2次评分在75分以下的,根据得分降为C级或D级;C级连续2次评分在65分以下的,降为D级。凡因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或者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被评定为C级和D级的,1年内不得升级。养殖场的风险等级随着自身动物卫生水平和履行法定义务的变化而动态升降。

3 “风险分级、量化监督”的4个实施阶段

3.1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

广泛宣传,增强意识。通过发放宣传单、告知书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业主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强其守法生产经营意识,使养殖场业主了解国家现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防疫、检疫政策,清楚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提高业主的防疫、安全意识,促使其自觉履行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为规模养殖场分类监管工作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 第二阶段:规模养殖场(户)登记备案阶段

各乡镇对辖区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牛50头以上、羊300只以上和家禽、兔等小畜禽3 000只以上的养殖场进行详细统计,报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备案登记,登记率达到100%。以养殖场为单位,建立健全养殖场登记册,对新(旧)养殖场进行登记。2014年惠农区共有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14户,肉牛养殖户3户,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8户,3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68户,3 000只以上的小畜禽养殖场31户。

3.3 第三阶段:量化评分阶段

截至2014年4月,按照量化评分等级划分标准,完成了对34家规模养殖场(户)的监督管理量化评分工作,其中A级5户,占14.7%;B级7户,占20.6%;C级8户,占23.5%;D级14户,占41.2%。

3.4 第四阶段:动态监管阶段

按照监督管理量化评分标准,养殖场的风险等级随着自身动物卫生水平和履行法定义务的变化而动态升降。对已分级的养殖场,实行动态监督指导,进一步明确养殖场的动物防疫责任和义务,使动物卫生监管覆盖面达到100%。

4 完善“风险分级、量化监管”的工作机制

4.1 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和完善各项防疫制度

明确了各业务部门的监管职责,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打好基础。加大了对规模养殖场(户)的量化监督,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并按照畜禽种类、养殖规模、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持证情况等进行备案登记。及时对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规模养殖场限期整改。同时,帮助和指导新办规模养殖场建立养殖档案,健全免疫制度、检疫申报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管理制度和畜禽标识管理制度等各项防疫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规模养殖场的养殖行为,提高了养殖水平。

4.2 强化检疫监督管理,规范检疫申报工作

对规模养殖场的法人和主要负责人,加强培训,同时印发《动物卫生监督告知书》和《无害化处理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他们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严格遵守跨省引进动物调运审批制度和检疫申报等相关制度,对新引进的动物必须提前申报,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调运,从而逐步规范畜禽调运审批和检疫申报工作。

4.3 加大查处力度

为配合“风险分级、量化监管”工作顺利进行,针对跨省调运动物或出售动物未申报检疫、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未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防疫条件发生变化后未进行整改,对饲养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进行免疫接种、不接受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兽药、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未建立养殖档案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养殖档案等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动物饲养环节的动物防疫违法违规行为。

5 存在的问题

此项工作涉及的养殖场(户)监管面广、监管对象复杂,执法人员不足,执法责任重、监管难度大,但无专项工作经费;各级行政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规模养殖场相关政策的实施和项目资金的发放不能与其防疫风险评估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由于惠农区无病死畜禽集中处理的无害化场地,致使部分养殖场(户)自行处理病死畜禽,在很大程度上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

6 对策

一是继续加大法律法规培训和宣传的力度,提高管理相对人的防疫意识,扩大“风险分级、量化监管”工作的影响力。二是严厉打击规模养殖场(户)违反《动物防疫法》的行为,逐步规范规模养殖场(户)的养殖行为。三是按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继续采取把国家畜禽养殖项目安排和优扶政策支持与监管工作严格挂钩的措施。A级养殖场直接纳入区农牧局项目库管理,优先安排生产项目;B级养殖场备选纳入区农牧局项目库管理,候选安排生产项目;C级、D级养殖场原则上不纳入区农牧局项目库管理。凡是不服从畜牧兽医部门监管、违反《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养殖场,不得进入区农牧局项目库,不得享受国家相关专项优扶政策。

7 结语

通过开展“风险分级、量化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畜禽养殖场(户)的科学有效监管,切实规范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的养殖行为,着力解决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动物防疫行为,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更好地保护养殖业健康发展。

8 参考文献

[1] 唐雄飞.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及监督管理对策[J].广西畜牧兽医,2009(4):55-56.

[2] 崔双保,原庆兵.农村规模养殖在动物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畜禽业,2010(10):45-46.

篇4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本市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加强农贸市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农贸市场交易秩序,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实农贸市场开办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市场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保证食用农副产品消费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贸市场是指由开办者提供固定场所、设施,有若干经营者进场进行集中和公开交易农副产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交易市常

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开办者,是指依照《广东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设立从事农副产品交易的商品交易市场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等主体。

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经营者,是指在农贸市场内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本市范围内农贸市场的开办、经营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农贸市场实行属地管理。各镇街人民政府履行对农贸市场规划、培育和发展的职能,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辖区内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农贸市场文明创建、食品安全、动物防疫、消防安全、建筑安全和重大疾病防控等工作开展检查和考核评比。牵头组织对不依法经营的农贸市场进行整治、关闭、取缔和拆迁。

经贸、国土、建设、消防、农业、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税务、物价、城监、动物防疫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协同做好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作为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市关于开展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和本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辖区内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二章 市场开办者

第六条 开办农贸市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的要求;

(二)具备与开办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地、设施、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三)具有与开办市场的规模相应的资金;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七条 开办农贸市场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市场登记注册手续。领取商品交易市场登记证后市场方可开业。

第八条 市场开办者应当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市场食品准入制度,杜绝各类不安全食品上市:

(一)应当与场内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书(协议),订立食品质量保证及对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退货等条款;

篇5

摘要: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专业批发市场进行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市场的经营者不断探索市场升级的方法,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已经初现效果,主要体现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关键词: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分析本文通过对专业批发市场硬件设施的升级、经营模式的升级专业化程度的升级这几个主要升级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专业批发市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仍然存在市场规划不合理、经营模式不成熟、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合理规划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减少市场损伤;引进多种交易模式扩大电子商务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完善交易模式;完善专业批发市场的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市场档次等一些解决措施。

一、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拓展市场生存空间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主体和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虽然专业批发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其生存空间仍然受到挤压。一方面,生产公司更加注重商品营销,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以扩大直销比例;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实行店厂对接直接向厂家下订单,减少流通环节。专业批发市场面对这样的境地,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改变经营模式、建立市场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拓展生存空间。

(二)流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流通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而科技、信息和服务则是流通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因而,我国在发展流通产业时必须增强现代观念,提升专业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主体处于中介地位,直接关系着流通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只有实现专业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通过对市场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才能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状况

(一)硬件设施升级

1.市场规模升级。近年来,专业批发市场快速发展,这对市场规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将专业批发市场向城市外圈搬迁,建设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升级的一种方式。这种升级方式既可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不足问题,又可以满足批发市场发展的需求。市场规模升级后的专业批发市场更具竞争力,同时能带动周边产业群的进一步发展。

2.基础设施升级。专业批发市场对基础设施升级,主要体现在:第一,统一规划经营场所,完善消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第二,在市场内增设卫生服务点,保障市场内的卫生环境。第三,在市场内部或周边建设卫生达标的餐饮设施,服务市场。第四,在市场周边建设物流园区,提升市场商品流通能力,改善市场内的交通环境。

(二)经营模式升级

1.专业批发市场+展会模式。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批发市场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优势及广泛的影响力,在市场内举办展会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采购商和生产商,促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专业批发市场与展会相融合的经营模式被全国许多地区所应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是这种模式的先驱,2012年举办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达163.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3%,其中,外贸成交额15.83亿美元。1专业批发市场与展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仅可以加快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推动批发市场的专业化进程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档次,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专业批发市场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优势不复存在,并且在信息的获取与方面的成本相对越来越高。对于专业批发市场而言,通过电子商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必然。

专业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模式,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把分散的交易双方复杂的交易程序,转化为集中化、规范化的运作。临沂商贸城同阿里巴巴合作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市场商户建立网店,集聚壮大专业化电子商务经营,打造“网上临沂商城”,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增强临沂商城的核心竞争力。

(三)专业化程度升级

1.经营范围专业化升级。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市场的专业化需求,进一步促进批发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专业批发市场的经营范围处于不断升级改造中。批发市场逐渐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越来越多的批发市场只经营一类或几类具有相关性的商品。市场的经营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质量、市场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市场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如广州专门经营服装的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一些专门经营经营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等。

2.品牌建设专业化升级。专业批发市场的形象不仅仅是商品的品牌形象,也是市场内的信誉状况、商品质量、交易规模等的综合体现。专业批发市场的品牌建设最能实现市场整体形象的提升,目前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的品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中众多商户优势,打造专业批发市场的整体品牌,从而形成规模与信誉优势。第二,专业批发市场提供品牌推广方案,加强品牌展示,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第三,专业批发市场提供品牌策划与维护的解决方案。

三、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出现的问题

(一)市场规划不合理。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用地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用地与城市功能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城市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这些使位于城市内圈的专业批发市场向外搬迁成为必然。市场外迁既可以对市场进行转型升级,又可以缓解城内用地矛盾。但是,在专业批发市场外迁过程中市场规划存在不合理因素。这些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旧市场承接不及时,商户安置工作不到位。第二,专业批发市场搬迁以市场为单位出现“一搬就死”的现象。

(二)经营模式不成熟。长期以来,专业批发市场内都是利用传统的现货面对面的模式进行商品交易,虽然近年来新型经营模式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新型经营模式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还不成熟。以“电子商务+批发市场”模式为例,专业批发市场内大多数的商户只是小范围的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商品交易,电子商务的其他功能没有充分利用。同时,市场内的电子信息系统还不完善,致使市场信息与获取不及时影响商品交易的最佳时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专业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经营模式还仅处于起步阶段。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批发市场在转型升级上做了很多工作,但都集中在如何扩大专业批发市场的影响力和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对市场内部管理的提升有所忽略。专业批发市场的内部管理体制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发展方向,而目前我国的专业批发市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现代化的需求。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准入制度不明确,商户档案管理混乱。第二,售后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员。第三,专业批发市场内管理方式落后。第四,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均衡,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样薄弱而不科学的市场管理体制了影响了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步伐。

四、进一步促进我国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市场建设。结合实际是专业批发市场进行转型升级的前提,是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顺利进行的保障。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化、大型化,要建设具有专业化特色的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搬迁升级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就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全面综合考虑,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避免出现专业批发市场搬迁“一搬就死”的情况。具体而言:一是,专业批发市场要先建后搬,做好商户的安置工作。二是,做好搬迁规划,分块搬迁。

(二)引进多种交易模式。未来的专业批发市场应该是经营主体组织化、交易模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具有多种功能的规范化专业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应该积极应用网络资源建设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扩大电子信息的使用范围提升商品交易额;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管理制度,降低信息和获取成本拓展专业批发市场的生存空间;提高市场经营者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交易的意识,培养经营者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习惯增加电子商务的使用量。

(三)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专业批发市场升级的保障。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场个体经营者实行档案登记和资质审查。第二,建立商品售后服务系统和消费者投诉机制,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健全市场运作规则,用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通过电子网络监控经营运作状况。第四,专业批发市场引进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档次。今后市场管理部门要改变坐收租金只管安全卫生交通的职能,大力挖掘自身的服务功能,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升级专业批发市场。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以会展业助推义乌小商品市场功能升级为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3)

[2]许啸尘蔡仲芳,关于会展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中国城市经济,2011

[3]朱反击,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商贸城,中国市场,2012

篇6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供电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市场营销模式、市场规划及电力营销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对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目前的现状及可行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电力营销体制;电力体制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电力行业已由从前的垂直一体化行业垄断逐渐向当前的电力市场化方向发生转变。与大多数其他行业一样,目前电力行业供电企业在市场上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建立吻合市场需求的新型营销观念,制定现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环节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

1.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现状

当下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实际情况,虽已向社会经济市场体制逐渐转型靠拢,但仍存在些许不足。以下主要从供电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市场规划及营销服务水平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1.1对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不够了解由于通信及信息工具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已然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市场经济效益,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才能做出有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决策。但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由于其垄断行业出生的背景,一直走的是传统营销模式,怀有“酒香不怕巷子深”[1]的传统观念认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不重视产品及企业的广告宣传效应和企业的社会公共关系建设,这样的营销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电力经济的发展,不仅无法帮助企业进行快速发展,反而更加严重阻碍了整个电力行业经济的发展。

1.2缺乏有效的市场规划供电企业目前在电力营销方面缺乏有效的市场规划,对于企业定位、目标客户人群及市场调研等方面不够。举例说明,供电企业目前在电费回收上仍存在缴费方式单一、电费回收困难的问题。在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供电企业方面没有开发足够多且足够有效的电费回收方式,但深层原因仍然是因为供电企业缺乏市场规划、对自身定位把握不清晰,在售卖“电力”商品的同时,却未对企业自身的客户人群进行类别划分,同样也未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人群采取不同形式的营销服务方式所导致。

1.3电力营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如果说有效的市场规划是企业的生存之道,那么优秀的营销服务水平则是企业细水流长的发展手段。纵观当前市场,在产品类别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如何创新自己的服务特色、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则成为众多企业的兵家必博之地。而目前供电企业在这方面尚有不足,服务过程中仍然经常出现区别对待、戴有色眼镜为客户服务,服务流程中也存在环节多、设卡多、推诿扯皮、责任不明、口径说法各不相同的情况[2],不仅运转效率整体较低,同时缺乏有效的顾客投诉反馈途径,企业自身也无法有效提高自身营销服务水平。[2]

2.供电企业电力营销路径分析

为更好地在当下市场洪流中立足,供电企业应针对性地对自身不足加以改善,通过建立新型电力营销体制、积极拓展市场份额和提高电力营销服务水平等方式加大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1建立新型电力营销体制为改善供电企业对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不够了解的情况,首先应完善市场调研信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市场营销体制。观念上,供电企业应逐步适应自身由“用电管理机构”向“电力营销机构”的转化,也应逐渐健全企业发展所需的完整体系,完整诸如用户需求调研版块、客户服务版块、市场策划版块、公共关系和品牌推广版块、新型技术产品研发版块等[3]各项企业职能。可以说,一个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电力营销体制,势必是一个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力求准确把握用户群体的用电需求的营销体制。

2.3积极拓展市场份额从市场角度来说,电力市场的需求其实存在着价格弹性的区间,用电市场实际可细分为价格敏感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刚性市场,而其中的价格敏感市场是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争取扩大的,应当对于不同需求的用户针对性制定不同地价格政策,以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例如对于用电量大的客户,在电价上可实行超基数优惠价政策;对于普通居民生活用电,可采取日夜时段不同电价的措施;此外还可以结合节假日等进行优惠促销。只有通过这种多手段、多角度的电价营销调整,才能更好地扩大供电企业所占领的市场份额。

2.3提高电力营销服务水平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提高电力营销服务水平则等于是在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软性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加大一线营销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服务操作流程,提高营销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用户投诉反馈渠道等,了解客户动向,及时反省自身不足;通过绩效考核与服务人员薪资挂钩,实行员工淘汰机制等等,保证电力营销服务队伍的人员的良好素质与水平。只有把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服务水平提上去了,企业在市场才有可能更长远地发展。[3]总之,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供电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势必将会不断加速。对此,供电企业应认清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建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电力营销体制,运用多种手段拓展市场份额,并积极提高企业营销服务水平,针对自身不足进行改进改善,争取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邓元.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202-203.

[2]刘宇,宫庆申.电力客户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C],2005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全国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学术交流暨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学科组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5.

篇7

关键词:饲用益生菌;奶牛养殖业;需求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29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对于有机体的健康效应已被证实,对于改善人体肠道菌群也被人们熟知,在乳品生产中更是广泛应用,但养殖业中益生菌使用起步比较晚,奶牛养殖中饲用益生菌的使用更是处于起步阶段。饲用益生菌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理论性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在实践中急需推广。

1饲用益生菌在奶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

1.1近半数养殖场对饲用益生菌的认识不足,应用比例较小

我们对河北省的典型养殖场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对饲用益生菌不认识和了解不多的占一半,有一定了解以及比较了解的占一半。通过对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被调查企业有一半的对饲用益生菌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其投入使用中,益生菌在奶牛中的应用比例较小,如果比例加大,可以得知益生菌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1.2不同规模养殖场益生菌使用量占养殖成本比例不同

从2013年以后,奶牛养殖散户逐渐减少,规模化养殖成为奶牛养殖的大势所在。我们调查的奶牛养殖基地(或小区)为规模化养殖,我们的规模划分依据不同于奶业年鉴,存栏数

大中小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中益生菌的使用量占养殖成本的比例的分别为5.35%、5.06%、4.69%,有所差异。从数值来看,大规模养殖场益生菌的使用量占养殖成本大。

1.3奶牛养殖益生菌使用费用占养殖成本的5.04%,吨饲料使用量平均为0.16吨

从益生菌使用费用占养殖成本比例来看,大中小规模均在5.04%左右,大规模和中规模高于三者平均值,分别为5.35%和5.06%,小规模低于中大规模养殖场,数值为4.69%,低于平均值。

结合《中国奶业年鉴》和调查资料发现,不同规模养殖场吨饲料益生菌使用量比平均0.16%,合吨饲料使用量0.16吨,其中大规模养殖场吨饲料益生菌使用占比最大,达到0.2%,中小规模分别为017%和011%,略低于大规模养殖场。

1.4产奶牛的益生菌使用量最大

通过调查发现,产奶牛为奶牛养殖数量最多,也是益生菌使用量比较大的一个品种。每头产奶牛年益生菌使用量最大,约为0.33吨,使用费用也相应较高;其次为育成牛,约为0.12吨,犊牛最少,约为0.08吨,使用费用较其他品种较少。

2影响饲用益生菌需求市场的因素分析

王莉、刘洋(2012)指出奶农是我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指出奶农的年龄、学历、喂养习惯、养殖规模则会影响奶农的生产行为,郭策,马长海(2015)指出小规模奶牛养殖是河北省奶牛养殖的重要模式,规模不同,成本和效益表现为不同特征,从益生菌需求而言,养殖规模影响着需求。

Stein和黄良策曾研究了相同类型的饲用益生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牛(产乳牛、育成牛、犊牛)作用效果不同,养殖场不同发育阶段的奶牛的数量对益生菌需求有差异。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规模对益生菌需求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学历、年龄、管理时间、是否使用益生菌和对益生菌的认知对益生菌需求意愿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接下来饲用益生菌在奶牛养殖行业的市场预测是从养殖规模入手的。

3饲用益生菌在奶牛养殖业中的市场需求预测

3.1现有养殖水平下饲用益生菌的市场规模

3.1.1估算全省小规模养殖场益生菌市场规模

根据前面的测算益生菌使用费用占养殖成本比例均值为4.69%,即在现有养殖水平下,全部河北省养殖场饲用益生菌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在4.396%-5254%之间。2015年河北省总养殖规模196.3万头,按照上述估算区间,河北省小规模养殖益生菌使用的市场规模是4.6亿元-5.5亿元。

3.1.2估算全省中规模养殖场益生菌市场规模

根据前面的测算中规模益生菌使用费用占养殖成本比例均值为5.06%,即在现有养殖水平下,全部河北省养殖场饲用益生菌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在4786%-5334%之间。2015年河北省总养殖规模196.3万头,按照上述估算区间,河北省中规模养殖益生菌使用的市场规模是5.7亿元-6.3亿元。

3.1.3估算全省大规模养殖场益生菌市场规模

根据前面的测算大规模益生菌使用费用占养殖成本比例均值为5.35%,即在现有养殖水平下,全部河北省养殖场饲用益生菌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在5076%-5624%之间。2015年河北省总养殖规模196.3万头,按照上述估算区间,河北省大规模养殖益生菌需求的市场规模是8.8亿元-9.8亿元。

3.1.4全省现状养殖水平下益生菌市场总规模

2015年河北省总养殖规模196.3万头,按照上述估算区间,河北省益生菌需求的市场规模是19.0亿元-21.6亿元。

3.2河北省奶牛养殖未来饲用益生菌市场规模估算

3.2.1未来5年养殖规模预测

根据《中国奶业年鉴》中2011年-2015年河北省奶牛养殖规模数据,用等增长率估算未来五年内的养殖规模。可见总体趋势在上升,保持在1%-3%之间,根据最优规模原则,增幅可能不会很大。我们暂且按照1%增长率保守估算2016-2020年的饲用益生菌需求市场规模。估算结果见表2。

2未来五年益生菌需求规模估算

未来5年假设不同养殖规模的比例关系不变,与2015年相同,按照大中小规模估算各年度的益生菌需求规模,结果见表2。未来5年饲用益生均的需求规模在20亿元左右,市场规模巨大。

可以看到该市场有巨大的扩增潜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动物生产领域禁用抗生素促生长剂,我们预计未来益生菌的市场规模将不可估量。

4饲用益生菌在奶牛养殖业中推广应用的建议

4.1加大益生菌市场拓展力度,满足奶牛养殖企业需求

益生菌饲料作为生物技术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益生菌的宣传与培训,尤其是使用益生菌产品的养殖户的指导与服务,提高广大养殖场户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广大养殖户使用益生菌只记得科学性自觉性。畜牧部门选择较为知名的益生菌产品进行比较,为下一步的大面积推广取的科学数据支撑。

4.2规范饲用益生菌产品生产,保障饲用效率提升

一方面,由于益生菌的本身的性质,其产品不稳定。因此,在工业条件下,菌种应保持存活,应能在长期储存和现场条件下保持稳定和活性,在动物肠道中有存活能力(不一定繁殖);能对宿主动物产生有利影响。另一个方面,益生菌制剂生产企业应加强同国内外研究机构有的密切合作,联合攻关,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进一步提高益生菌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提高养殖户的使用效果。

4.3准确定位市场,加强饲用益生菌宣传与培训

将市场定位于养殖业,同时加强宣传,深入各地养殖场,派发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指导,在各饲料厂积极推广。

4.4强化饲用益生菌客户的开发和培育,不断保障重点客户的需求

益生菌企业要进行系统的选育,培育新菌种并改良缺点,标记不同的菌种,并验证不同益生菌的功效,提高菌种的利用效率。并且在传统技术上,开发研究新技术,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降低生产成本。

4.5完善饲用益生菌渠道建设,强化终端拉动

饲用益生菌产品的认知渠道多样,其中网络是最主要的认知渠道,建议企业在各地区铺设试验点,建设成“研究机构―饲料厂―养殖场”一体化机制。公司充分应用养殖业趋于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不断推进以“终端拉动”为导向的营销服务,将大量技术人员配备到各个销售终端,形成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体系,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及时、高效的益生菌和养殖技术服务及培训。

4.6加强饲用益生菌产品的品牌建设,以知名度推进产品销售

给力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管理,是当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之一。“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益生菌有了品牌,就有了知名度,就具有了凝聚力与扩散力,就成为发展的动力。即先应该了解益生菌的市场细分、产品规划,再对益生菌产品进行渠道规划、产品销售规划、产品招商规划和销售管理规划,最终使益生菌企业在产品品牌策略拉动和产品市场策略的推动下把产品销售出去。

参考文献

[1]王莉,刘洋.奶农生产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2,(06):2831.

[2]郭策,马长海.河北省小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效益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12):239244.

[3]黄良策,周凌云,卜登攀等.益生菌对泌乳后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13,27(B12):406409.

篇8

《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期货市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这一目标符合当前期货市场的发展现实。结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历次讲话反复强调的“坚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期货公司应在完善多层次的期货市场结构、设计推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产品、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模式三个方面认真贯彻落实。

一、完善多层次的期货市场结构

《规划》指出“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与郭树清提出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谋而合。

1.细分市场构成

期货市场只能承担期市本身的工作,无法承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全部风险管理职能。一直以来,宣扬期货公司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言论是不严谨的。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坚持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首先应明确市场风险的划分,再细分风险中的风险构成,并利用期货市场的基础功能去防范和化解风险。既然单一的期货市场无法规避企业所有的风险,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就需要建立起以期货市场为中心的风险防控体系,用以填充、弥补和匹配企业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市场需求。

2.打造多层次市场服务体系

《规划》指出“在加强管理、严防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逐步形成有效地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按照《规划》要求,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的期货市场体系:最顶级是期货市场,其次是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最后是现货市场,通过不同侧重、不同层级的市场体系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场外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运作来满足自身需求。由此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价格传导机制,不同交割品级、不同交割状态的产品生产企业都可以参与其中,最终形成整个行业的权威价格,进而实现《规划》“逐步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发展目标。

二、设计推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产品

1.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期市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

《规划》强调“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条件具备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推动发展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权、原油期货、碳排放期权等。继续加强金融期货市场建设,在确保股指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国债期货,以及利率、外汇期货期权产品等金融衍生品。”根据《规划》,未来期货市场将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迎来新的创新。

2.通过创新产品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随着《规划》细节的逐步落实,特别是在相对复杂的期权创新推出之后,期货市场的专业性特征将进一步凸显。要想更好地履行期货公司服务实体企业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在《规划》指引下,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开展创新。

期货市场属于风险管理市场,需要参与者具备相对较高的基础条件和风险管理能力。小型、微型企业以及广大农户亲自参与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是不现实的。对他们而言,最需要的不是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是通过购买期货市场衍生的创新产品实现套期保值或对冲风险,即借助期货公司提供的差异化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此,期货公司必须通过创新产品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模式

篇9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05-02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涉及宏观指导意见以及具体操作等多个层面,涵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税支持、技术创新等多项内容,尤其强调商业银行要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大融资支持。

多家商业银行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信贷政策的重要内容,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但实际执行时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本实力较弱,人员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业务结构单一,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风险明显高于大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有效制衡,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能充分反映真实的资产状况和利润状况,企业信息透明度不高,无法落实有效担保。这些因素叠加,使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支持的难度较大。

此外,商业银行目标定位与信贷支持政策执行之间也容易出现偏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对业务增长都有一定要求,在这种目标定位下,营销大企业、大客户,迅速扩大业务规模,实现圈地扩张也就在所难免。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对大企业、大客户趋之若鹜,却对一些市场前景虽好,但规模不大或发展不太成熟的中小企业冷眼相望,主要原因有:一是基层行利润考核要求短期内达到绩效考核目标,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利润的贡献都不及大客户,在对有限的信贷资源进行匹配时,商业银行明显偏重对大型企业客户融资。二是基于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考核。中小企业由于普遍信用等级较低,自身经营存在诸多问题,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较高,给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的业绩考核带来不利影响。

而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有其天然优势,首先,城商行多定位于区域性中小银行,股本结构中一般都有地方财政出资或地方财政委托出资,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地方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对解决当地就业,增加当地税收,繁荣市场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地方政府、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是互相支持,取得三方共赢的局面。其次,城商行一级法人体制带来快速反应的优势。由于经营地域集中,信息传递快捷、决策链短,城商行相对来说具有经营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快、决策迅速的特点,一般中小企业贷款仅需几日便可完成,与中小企业急迫、频繁的融资需求相适应。再次,受资本实力、人员配备、技术手段等限制,城商行开展大型客户大额贷款存在诸多限制,如集中度限制、资本充足率指标限制、流动性指标限制等,而中小企业为城市商业银行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户资源,符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组织架构。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基本是以块为主的部门银行设置,实行总、分、支三级直线职能型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也采取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一般由总行开发,让后向分行、区域内支行推广;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由支行、分行、总行在各自权限范围内进行信贷审批。这种管理架构以块块管理为主,各级分、支行的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其所在层级的中小企业客户。当业务规模较小,业务种类比较单一时,同一层级的交流可以提高沟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基本可以满足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需要。

随着中小业务发展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在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审批时效、权责界定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要求。建立新型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多家城商行实践经验来看,有两种模式值得借鉴:其一是采取事业部制,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成立独立的运营单元和利润中心,并成立与之配套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业务专业化程度和管理精细化程度。其二是多数城商行普遍采用的特色分支行制。总行事业部制是在总行层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对全行中小企业条线实行垂直管理,这种一步到位的直线改革对于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较多、业务开办较为分散的城市商业银行,初始阶段会因为业务管理路径、客户关系维护的变更,面临很大的阻力,甚至造成业务流失。如果首先选择个别分支行或地区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试点,再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则可保证组织架构改革的稳步推进,这种方式适合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事业部制改革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较为复杂、中小企业存量客户较多的银行,可选择在某些中小企业经济发达的区域或分支行开展试点,独立经营、独立考核,待试点成功后再向其他地区或分行推广。如徽商银行成立之初,在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五市分别选取1家支行作为中小企业特色支行,运营三年后该模式向全行推广,建立近60家专营中小企业业务的特色支行。

二是细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细分市场是确定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前提,以包商银行为例,在制定细分市场规划过程中,该行:第一,成立市场规划工作小组;第二,进行市场细分,包括制定市场细分标准和行业客户群选择标准;第三,进行细分市场调研,包括目标市场的市场规模、成长性、盈利性和风险性,以及目标市场开发与本行经营资源配置的适应性;第四,制定细分市场规划,包括客户准入标准,设计产品组合与商业模式,制定授信政策,以及明确营销渠填,进行营销策划;第五,分行上报细分市场规划和批量开发方案,由总行审定;第六,组织实施;第七,对细分市场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调整;第八,建立细分市场的点评与交流机制。通过市场细分可更好地确定目标和制定营销策略,进一步了解子市场的客户需求,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更好地提供中小企业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在对中小企业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时,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各自所处区域经济特征,结合本地区的客户集中度、行业集中度、交通便利程度、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本行的发展目标和风险偏好,确定目标市场。如线上融资产品、供应链金融、跨界合作产品等新兴客户群,以及基于抵押或担保的传统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逐步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主流银行,提高和完善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段。城市商业银行针对区域内特色行业,需有效整合中小企业各类资源,搭建交流、共享、协作的平台,为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包括创新融资方式,如传统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多为基于抵押物测算出的贷款,而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则要根据供应链体系之中的小企业群体“第一还款来源”情况,借助核心企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金融服务还包括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小企业融资担保难存在已久,在创新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可采取应收账款质押、保理、存货质押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融资担保问题。创新金融服务还要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建设,通过设置电子银行部或网络金融部,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走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的新渠道,积极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扩大中小企业业务的深度及广度,提供线上和线下融合、互通的新渠道。此外,还要加强创新金融综合服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还款方式、融资期限、存款结算、投资理财、发行债券承销都可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四是提高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能力。近两年,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周期因素、行业因素以及地区经济的独特性导致中小企业整体贷款违约率上升,某些银行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提高信贷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而如何做好中小企业的风险防控?首先,贷前需谨慎选择客户群体。注重对行业的调查,对企业产品市场情况的调查,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人品的调查,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提前预警,只选择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的重点营销客户;对于风险较大的企业,可以从授信客户中删选。其次,完善贷款审查机制,针对“中小企业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在风险管控方面,在事业部内部由中小企业风险总监进行管理;在分行内部由派驻风险官,可以审批的专业化程度。此外,审批时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批技术,如德国IPC公司的信贷技术、美国富国银行的信贷评分卡技术,评估客户偿还贷款的能力。再次,贷后管理要精细化。针对中小企业的客户评级、贷款额度、担保方式等维度综合判断客户的风险程度,并将其分高风险、中等风险和较低风险三个类别,然后根据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贷后管理方式。

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找准目标定位,体现差异化竞争优势,创新组织架构,细分目标市场,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段,提高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实现与中小企业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及省、市、县的总体安排部署,借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立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科学配置市场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2014年6月底前,每个乡镇至少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农村集贸市场并投入运营。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乡镇主体,部门联动。乡镇要作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主体,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国土、发改、工商、住建等部门要给予积极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乡镇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将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市场规划设计方面要做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集贸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三)坚持创新模式,多元投资。要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各乡镇除自身出资建设市场、规划物流园区或商贸区外,也可通过招商引资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市场建设,形成多元投资、齐头并进的市场投入模式。

(四)坚持分类建设,量力而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财政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量力而行,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既要保证市场的实用功能,又要节俭办市场,反对铺张浪费。

四、工作步骤

全县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工作共分为五个阶段:

(一)2014年3月,规划选址,土地流转阶段。完成市场选址、方案设计,土地流转工作。

(二)2014年4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阶段。完成市场内“三通一平”及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2014年5月,招商引资,配套服务阶段。完成市场分行划市及摊位招商,与市场功能相配套的各项服务设施要同步到位。

(四)2014年6月,试运营阶段。市场投入试运营,通过试运营,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功能,扩充市场摊位,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五)2014年7月,评价验收阶段。市场正式运营后,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市场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五、责任分工

(一)各乡镇

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广泛招商引资,积极组织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分阶段、按程序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市场建设服务中心

牵头协调配合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对市场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建设标准、摊位招商、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业务指导,联系协调配合各相关业务部门做好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相关工作。

(三)国土资源局

负责办理农村集贸市场土地流转及备案手续,负责对土地流转协议等进行审核把关。

(四)发展改革局

负责办理农村集贸市场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备案等相关手续,出具正式审批备案文件。

(五)工商局

负责办理农村集贸市场的注册登记、经营许可并颁发营业执照。

(六)住建局

负责依照村镇建设规划对农村集贸市场规划选址进行业务指导和审核备案,妥善处理好村镇建设规划与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相衔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