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职课堂;计算机基础;课堂形式;教学模式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有机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它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出来,另一方面它也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活跃了起来,师生之间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就目前来看,混合式学习这一先进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会遇到一定难题,如何真正使其与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难题。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的主要现状
以目前来看,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首先,虽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多数学校纷纷提高了对于计算机硬件设施的重视,通过开设机房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多数学校安排计算机课时仍以讲解教材、课件为主,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围绕学生,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许多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自主上机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操作练习的机会和时间往往较少,再加上中职课堂管理往往不够严格,很多学生会利用自主上机时间玩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练习时间,也渐渐导致了班内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距;最后,中职教学偏向于职业化和技术化,但多数中职学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仍以理论为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混合式学习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形式及对应措施
(一)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地位
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绝非意味着将整个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对于本身自治性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做法无疑会直接造成整个课堂的纪律紊乱,具体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从学生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对课堂整体牢牢把控。一方面,要明确激发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例如,针对中职学生课余时间充足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搜寻与所授课程相关的MOOC、微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等,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便会无意识的进行学习,从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定兴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学生喜欢争强好胜的特性,采用分组设计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得到显著提升,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大增强。
(二)充分混合课堂教学及网络学习
在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学习的融合,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首先,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覆盖范围较广的特性,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资料搜索能力。其次,教师及学校应尽快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将教材课件、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应针对课程内技术性较强的内容,重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攻克计算机基础难点。
(三)充分融合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
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多数学校的教材均以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操作技巧和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为主要内容,而就办公软件应用技巧教学来说,教师往往可将一整节课的各个小知识点划分为项目进行分别的实践教学,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的设计并使用一定合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同时,在一段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布置分组实践作业,即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协作完成一个具体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综合性计算机项目,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系统的将所学知识贯通起来。
(四)充分混合过程式考核与总结性评价
一般来说,目前多数高等院校曾采用的总结性考核方法是具有一定不足的,而近年来普遍认可的“理论+上机”模式不仅能在期末对学生的整体理论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也可以在阶段内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借助定期举办计算机技能竞赛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技术水平,推动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篇2
(一)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做什么,所以,帮助学生树立一节课的任务会让学生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哪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达成目标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做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而在课后,教师应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分层教学法
高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他们的知识学习起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知识点的难度进行分层,对于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升题目难度,让学生进行尝试。而且,教师应该鼓励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完成简单的题目后,可以尝试着做难度更高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拾回信心,也能促进学生往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项目创新教学法
在高职学校中,可以创建一些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至两个项目让一组学生合作完成,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合作完成对电脑软件的研发、创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
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多媒体和各种现代化设备被广泛应用,网络视频教学也成为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实际上视频教学具有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优势体现在它的方便性、可重复性以及目标导向性上。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会因为时间冲突和各种因素而影响到学习的进度。在网络视频学习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回放,这样,学生如果在某一部分听不清楚可以及时的重新学习,也能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走神而错失知识点的问题,甚至能方便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搜索寻找自己比较薄弱或者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观看,这样就能真正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加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网络视频教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要有好的评价模式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考试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能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考试进行评价,学生会不择手段地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出现作弊、偷看等不良状况。所以,教师要依照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学习状态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评测,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分值比重,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还应该进行实践操作的考试,依照学生对电脑的操作状况进行评定。
四、结语
篇3
(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翻转式计算机教学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限制,使得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别,翻转式教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进而照顾到每一位学生[2]。翻转式教学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其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加快或者减慢计算机网络教学视频的学习内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旁边进行辅助式的教学,使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式更加人性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育的学习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的预习和复习老师悉心准备的计算机课程视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完成相应的计算机测试题目。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来时的引导完成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老师时刻注意着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选择恰当的实际进行实践指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3]。侧重于培养及引导学生们自我发现,研究,探索的能力,实现从低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想高级思维方法学习的教学转变。而这样的教学转变正好是为我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一批创新性应用人才的需要。
(三)实现教育公平
现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翻转式教学课堂,利用视频录像的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能够有效克服了我国各地区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教学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对落实我国的公平教学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有很多的农村地区学生无法走进享受农村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翻转式教学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农村学生们实现这个梦想,提高农村学生们的学习条件。
二、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视频
计算机方向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专业,对于翻转式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相对于相对于面授课来说,视频课程能够通过充分的事情准备避免课堂临时发挥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应当重点关注教学视频的科学设计,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应用软件,视频设计工具和对互联网平台的专业知识,制作出优质精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视频,建立健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4]。老师可以反复锻炼自己另一只计算机学习视频的能力,收集全面大量的计算机了课堂知识信息,结合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另外,学生应当重复的观看视频,根据自己学习知识的进度及状态,有效的调整视频播放进度。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模式
篇4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内容不是很难,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虽然计算机应用已较为普及,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还是受到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在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方面,对于Word、Excel等软件的应用毫无兴趣,即使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也会偷着摸着干自己喜欢的事,将老师的教学搁置一边。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参与的现状,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应用方面。首先,在教学课堂教学上应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及应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阐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专业课联系,使学生明白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使其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其次,注重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应用途径与应用方法,采用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再次,注重教学的温故知新,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学就有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将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联系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结合学生对上网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兴趣引导学生逐渐的进入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医学专业的渗透
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目的,突出计算机教学的专业参与性,多与学生交流本专业的知识,探讨计算机知识在医学专业中的应用。目的性明确,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学习更有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学的方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了师生在教学中的配合效果。其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计算机的应用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正确的应用到专业实践中。例如,Excel表格软件的应用类型特别多,除制表外,还可以进行求和、统计、筛选等等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专业有侧重点的讲授Excel表格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很有帮助。再次,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为公共课,各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也应区别对待。例如,临床专业学生应侧重点讲授常用软件的应用和实践练习,生物医学应引导学生注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等,总之,因材施教,顺应专业需求才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硬道理。
三、注重教学的创新性
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具有适用性、创新性。第一,注重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将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应用结合。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教学,不能只将它当成传统的“黑板”来用,要充分发挥其图、文、声、像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课件新颖、别致,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第二,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当前,还有许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都是XP系统,可是Win7系统崛起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教学设计教好XP系统外,应适当的给学生扩充知识,使学生能对当前流行的一些系统有所了解。此外,应注重软件应用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提高学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学习了Office2003,当遇到Office2011、OfficeWord怎么办,一样要能用、要会用,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框架的建立,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软件的学习进而掌握其他版本软件的应用。第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例如,将分组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结合起来,以组为单位提高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分析能力、完成能力。又如,问题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认知能力。总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拓宽计算机教学的角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建构式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14-02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可称之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主要强调“教”,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当前,在新信息技术强大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职校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开设初期,教师习惯用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普遍存在学生接收慢、综合操作技能提高不理想以及教学效果一般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强调技能的专业课程,为此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建构式课堂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任务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或项目达到目标,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学生在此目标下,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可把大的任务或项目分成不同的小任务或不同的问题,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表格制作”一节,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一一演示表格操作的各项操作命令,再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在计算机上做出来。由于表格制作的操作又多又细,学生不易记住,结果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操作时不知如何入手。而教师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或项目,比如“课程表的设计制作”,此任务分成两个模块:设计个性化课程表、上机制作课程表。先让学生课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思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课程表,然后学生带着这一任务上机操作,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基本上要分成几块:表格的建立、文字和设计的特殊符号的输入、标题的设计、设计的外来元素的插入和编辑、表格和文字的修饰等。教师在协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设计过程中把各种表格操作技巧融入,并把原已学过的文字修饰操作加以复习应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各块的知识,不知不觉学到了如何完整地设计制作一张完美表格的能力,由此建构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这一块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品是按照自己设计来完成的,也构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给学习者具体的任务和项目,使学习者能够清楚学习活动的目的,才能清楚地感知和接受特定学习活动,完成小任务建构的技能,可以使之有信心和能面对复杂的大任务和项目。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专业特点、时空特点、年龄特点、社会热点等,设置真实环境让学生感受,触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本门课程学习进行到文档综合排版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圣诞节、元旦节,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各种排版操作技巧,针对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等设计制作不同的贺卡,利用网络发出去。由此还可设计一场贺卡制作比赛,优胜者给予奖励并记入成绩。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感召下,因有实际的需求,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设计制作出来的贺卡所用的构图、图文元素的采用编排都极大地体现了自我的特性。比如,有学生在贺卡中使用了背景音乐,有学生使用了小动画,有学生使用了超链接等,在综合排版中最让学生头痛的“插入对象并进行编辑”的操作,在真实需要的驱动下,他们很快就掌握并应用自如。
因此,教师在设计构建式课堂中注重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所学技能与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构建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强调复杂性是因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往往有多面性,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并非单一的,教师不能限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在众多方法中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基础课,每个专业的应用都有其针对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专业特点,对任务或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考虑其今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些相对专业的文档,如财务计划、财务工作总结、财务报表等的设计制作,并且这些专业文档面对不同行业还有各种要求和变化,对它们的设计制作还可采用不同操作和方式。是采用文字、图表还是图文表混合排版才能使文档内容更具说服力,这是一个制作者应综合考量的复杂问题。教师在学生的选择中应是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学生通过建构式课堂教学之后,所建构的面对复杂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使他们今后走向职业环境时会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四、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当今职业环境很多工作需要协作完成,要求求职者既具备良好的职业技巧,又具备协作工作能力,所以在建构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构建协作学习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此氛围中建构学生协作观念和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任务设计上,要设定有利于小团体共同完成的任务,小团体的成员都有角色分配,有调动所有成员的参与意识;在学习环境设计上,学员座位安排要便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和传递信息,分成多个圆桌式的学习圈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其次,教师应协同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从学生的学习技能、性格、意愿等各方面进行考量,视任务复杂程度分成不同的协作小组。再次,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后期,有一个“班级电子版报”的大型排版制作,可由教师设定一个主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自行讨论决定小组作品的内容、布局、色调、加入的多媒体元素等,然后分配角色来共同完成这一作品。比如,可分成版头设计、文字处理、版面布局、背景设计、图表处理、动画处理、综合排版等分工,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一项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没有局限、鼓励创新。在教学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协作能力的培养是建构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在观念、意识、技能上相互借鉴,建构职业协作能力。
五、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不可使用固化的单一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一言堂”式的评价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构式课堂的教学评价应从整体评价入手,既要有评学,也要有评教,还要有学生互评,教师应在教学改革中冲破旧的观念束缚,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例如,“班级电子版报”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可以先让每个小组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评出优秀作品,然后再由老师对作品逐一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作品独到的地方。比如这个作品使用了一个很贴切的动画或动态日历,那个作品的版头设计很新颖等,因为没有统一硬性标准,师生会发现每个作品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建构。最后,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设计一个评价表由学生选择,教师由此得到下次改进的第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通过对建构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评价,能够评估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学接受的广度及深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操作各环节、步骤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由此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完善与发展。
建构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重视“任务设置”“情境设计”“协作环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建构处理复杂问题能力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师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否则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堂教学; 改革思路;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5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Lijuan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Zhejiang 3114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s a compulsory public course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and the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l, that is guided with the practicality, openness and occupation oriented, and "student-centered,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 to the project as a carrier, driven by task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udying and doing",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 practic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resource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 on, so as to have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 reform practice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A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 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 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
⑴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⑵ 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 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⑶ 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 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
⑴ 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
⑵ 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⑶ 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
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
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 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 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
⑴ 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
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⑶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c[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 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 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篇7
关键词:分组教学 案例驱动 主体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90-02
1 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计算机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具有时代竞争力的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还需要注重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传统的技能培训,过渡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在教学中,学生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思想掌握不足,个体差异大,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度不好,技能学习效果不良的结果。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为了解决当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矛盾,作者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分析。
2 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2.1 案例驱动教学法
案例驱动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由若干任务组成的案例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案例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案例中再现。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实践阶段的教学让学习完成相应的案例,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机建构。在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从案例到理论或者知识点,从感性到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模仿,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与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体现了知识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发挥主体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案例中学习到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从案例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2 分组教学模式
分组教学顾名思义分小组实施教学,小组中各个主体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主体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这种模式类似于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小组成员并排结对坐在一台电脑前,一起分析任务,发挥所长,一起并肩地,平等地,互补地进行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各个学生的优势,启发了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组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和监督其他成员,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反馈,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比较多的部分进一步细致讲解。在实践阶段的完成中,教学任务的完成由小组各个成员协作完成,通过主体思考到结对完成,做到相互互补,相互学习的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 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繁杂的特点,分组模式和案例教学都有相应的优势。分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个体能力,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结合,分组教学更能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分组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提出了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3.1 注重案例设计,适时精讲、略讲或类比讲和串讲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繁杂、操作点较多,我们只注重了知识点的灌输和操作点的演示,往往教学内容杂乱没有条理、缺乏知识点的连贯性,而忽略了相互操作的相通性,导致教学思路不清,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在设计案例时,理论知识点需要贯穿在案例中,不能相互割裂开,而是需要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对于整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还需要突出重点难点,对于比较难懂和易错的地方,需要精讲细讲。另外,对于类似的知识点和操作选择略讲,不同的知识点和操作类比法讲解。
如WORD、EXCEL、PPT等这些软件相似的地方,选择略讲,类比法讲解突出不同之处,重点讲解。比如EXCEL重点讲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和关系,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的应用。如WORD中表格属性的编辑操作,设置边框和底纹、表格文本对齐方式和环绕方式、行列单元格的设置等等,连贯起来进行表格的设置操作的串联讲解。
综上所述,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法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合理设计案例,突出各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繁杂程度,注重讲解的技巧,讲解方法的选择。同时,理论知识点学习完之后,小组对教学任务的掌握情况进行讨论,反馈给老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举例解答问题。最后,在实践阶段,以小组为基础,配以合理的案例来巩固所讲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3.2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分组。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一般是在大一上学期开课,那么这个时间,学生的基本情况差别不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相当。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目的,在分组时,基础较好和较差的比例基本持平,占一般情况的为大多数,这样既能体现差异,又能起到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目的。
小组人数按班级人数不同调整,基本控制在4~6人之间。人数太少分组太多,不便于教师管理,而且解决不了顾此失彼的问题。人数太多分组少,不能充分发挥小组各个成员的优势,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长,配合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
(2)案例设计。
案例需要典型,内容合理,操作量适中,重点难点突出,从时间和内容上做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衔接。如WORD中表格的创建、编辑和转化操作,案例任务包括。
①创建表格:创建、插入斜线表头、单元格合并拆分。精讲斜线表头的操作和单元格合并拆分。
②编辑表格:设置边框和底纹、表格文本对齐方式、表格文本设置、表格页面对齐设置。精讲边框和底纹的操作,对比讲解文本对齐方式和表格页面对齐方式设置,并突出二者区别,边框和底纹设置是易错部分,多举案例讲解,表格文本设置粗略讲解。
③文本与表格相互转化:文本转化为表格、编辑表格、表格转化为文本。这部分是难点,不易掌握,需要重点讲解基本步骤。转化后表格编辑操作粗略讲解,这和上个知识点的介绍中已经介绍。
根据知识结构确立教学内容,组织案例。在组织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如设计案例用WORD完成班报的设计。
(3)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巩固学习。
在实践课上,学生对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这个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首先,实践课时间要充分,上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分析案例,充分的讨论,思考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和操作。其次,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操作技能,小组结对协作完成任务,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并与教师和小组成员作详细的沟通交流,保证上机实验有效完成,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回答学生的问题。最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完成后的任务,教师检查,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针对性的解答学生操作失误及易错的地方,以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采用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材料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案例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结对完成案例掌握各知识点的应用,小组学习情况给教师实时反馈,进一步指导教学;在实践环节配以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分组教学模式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案例驱动在分组的模式中发挥更好的优势,而分组教学的效果也在案例驱动的基础上明显的显示出来。两种方法的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化敏,马星光,李书珍,等.论分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3):107-108.
篇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情境;问题;合作;操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一种工具,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中职学生不论是从事现代化办公还是计算机设计及应用等领域都必须具备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娴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能够参加实际工作,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打下必要基础。
一、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始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课堂,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能够顺其自然地进入到计算机课堂学习中。生动的教学情境首先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产生想要探究和思考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想象力的发挥。
例如在学习Excel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成绩单展示在工作表中,给学生演示一下教师是怎样通过简单的操作把就可以把班级总分第一名、单科第一名、各科的平均分、单科分数大于90分的学生挑选出来的。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神奇,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了想要探究和思考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科学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开展的轰轰烈烈,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识到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对于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给学生设置明确的问题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从而让学生以问题为动力,驱动着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实现学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给学生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Excel的图表制作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共有几个步骤?添加图表标题在哪个步骤?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和探究,从而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学生有了问题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从而让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着问题任务进行探究和学习。教师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且让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进行思考,完善自己的操作步骤。当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并顺利地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探究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知难而上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合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会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一个学生会有一种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学生之间会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分享和技能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种方法和技能,实现学生之间的“兵教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对文档进行编辑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选定整个文档的正确方法有哪些?讨论的话题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方向,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有了讨论任务,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操作,在尝试中学生首先会想到用鼠标左键从头到尾地选中文档;有的学生在尝试中则会发现,鼠标指针指向左侧的选定区域,三击左键也是可以选中文档的全部内容的;还有的学生会发现,按“Ctrl+A”组合键也是可以实现选中文档的目的的。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到了多种方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快乐和乐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了。
四、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达到灵活运用的能力。有时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练习中可能会感觉到不熟练,甚至是操作错误,让学生深深地感觉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练习和巩固的机会的,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理论结合实际,促进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例如学习了Word的排版知识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让学生进行排版操作:打开指定文件,并按要求进行排版操作:页面设置为B5,页边距上、下、左、右各为2厘米。大标题下面插入一空行。大标题除外的所有部分首行缩进0.75厘米、两端对齐,采用五号宋体字。页脚位置插入页码,对齐方式“右侧”。编辑后的文档存盘。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复习和巩固学习过的知识,还能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让学生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做中和练习中掌握知识,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行合一,让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计算机知识,顺利地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6-01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高职学生生源中有中职生、普高生和三校生,他们在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学的侧重各有不同。同时,随着高职录取方式的多样性,有统招录取学生、单招录取学生和特长生、保送生等,因他们经过不同渠道进入高职校园,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不一。
1.2 教学模式陈旧,以填鸭式为主、师生互动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很好发挥实践的作用,仍然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一直在被动的接受,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
2.“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优点
2.1 “翻转课题”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至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更专注于主动学习,共同研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学生可以看视频、课件、听播客、阅读电子图书,还能在网络上互动交流,能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材料。同时,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风格,教师仅需协助即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实现在实践中学习。
2.2 “翻转课堂”的优点
(1)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宽松,且有课件、视频和情境等素材的融入,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学生在自学时对已经清楚的内容可略看或跳过,对复杂问题可以反复查阅课件和视频资料等。既实现了真正的分层教学,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甚至其他网络平台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特别对学习成绩好,勤于钻研的学生非常有利。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从传统课堂专注记笔记中解放出来,专心研究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翻看平台资源,利于学生收集学习素材。
(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更能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课件、视频等资料的制作和打磨上。素材准备之后可以实现教师间共享,有效避免了所有老师都去准备相同资料的重复劳动。
3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对“翻转课堂”模式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首先计算机应该基础课程教师对新模式使用的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工具和网络平台应用熟练,便于搜集、制作出精良的课件和课外教学视频,并搭建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工具普及率高和校园宽带、Wifi等的全覆盖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式教学大致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第二,实践训练;第三,课堂学习巩固,完成知识的内化,如图1所示。
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阶段。上课之前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前制作好课件、视频资料和相关课程标准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使用先进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该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陆该平台系统,下载课件、视频资料等进行学习。对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学生还可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
第二,实践训练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训主题,要求学生现场完成。实训的同时可促使学生再次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自己课前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实践训练中。同时,学生还可就不清楚的问题现场向教师提问,以便能及时解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了解存在的问题。
第三,课堂学习巩固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第一阶段的提问和第二阶段的实训情况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相互质疑等,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4 总结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可以看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思考离开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和传统教学方式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互动少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等均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廖国荣,左涛.“翻转课堂”之《氮的氢化物》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 王忠华,谷跃丽.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4] 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5]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10.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基拙 教学 前言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强调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尤为重要。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人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解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2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计算机的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呢?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体现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必须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摆脱重复性劳动,而把精力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去;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媒体的改造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进程;
(3)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
(4)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功能,能实现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5)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现代化教学重要手段,将知识型教育转变为智能型教育,使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提高;
(6)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育是一种随现代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
3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现代技术运用
3.1教学内容的丰富
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同时积极研制CAI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表、声音、静态图象和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教学内容动态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教学手段的变化
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通过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3.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