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坚持“三个优先”力求实现美美与共
规划引领优先。始终把规划引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秉承“精而特、生态与文化并重”理念,做到依山就势、天人合一、记得住乡愁。围绕梵净山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围绕公路沿线规划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围绕园区和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点,建成寨沙侗寨、云舍、提溪土司城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村。
生态保护优先。始终把生态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立足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加强对自然山水、田园风貌、文化脉络的保护,坚守村寨规划“红线”,耕地保护“黄线”,林地保护“绿线”,水体保护“蓝线”,让乡村山水环绕,山清水秀。
文化传承优先。始终把文化传承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结合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着力寻找历史脚印、历史脉络、民族民俗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
抓好“三个环节” 力求实现村村发展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紧扣全县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大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了一批县乡示范点,通过抓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实现乡乡都有示范点、村村都有大变化,力争5年实现全覆盖。
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对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投入少见效快的村寨优先建设,对事关全县发展的重要节点优先突破。位于梵净山与江口县城间的云舍村距县城3公里、梵净山景区10公里,对云舍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率先打造,提升了梵净山旅游服务功能,云舍村201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A级景区、贵州十佳美丽乡村。
产业支撑、资金整合。建设美丽乡村,资金保障是前提,产业支撑是根本。江口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山地特色农业等产业,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带动。采取项目整合配套、部门帮户支持、金融贷款扶持、群众自主筹措的方式,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2014年以来,全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6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25个,发展产业示范基地近60个,新开办农家乐256家。
结合“三个重点” 力求实现人人小康
结合脱贫攻坚。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互动发展,以美丽乡村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成果检验美丽乡村成效。结合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贷款1600多万元打造寨沙侗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到3万元,群众房屋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直接增值10倍以上,大幅提升了群众财产性收入,既成为江口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样版,又是旅游扶贫与金融扶贫互动发展新典范。
结合乡村治理。围绕县域是景区、通道是景观、村寨是景点、庭院是农家乐目标,大力开展村民自治、城乡村寨整脏治乱,统筹推进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结合全域旅游。把“美丽乡村”打造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推行“旅游+”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金融”“旅游+扶贫”“旅游+农业”“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大数据”等方式,构建起以梵净山为龙头、美丽乡村为示范点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篇2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
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4
注重美化环境与提升品质相结合,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洁是基础,提升品质是根本。各地坚持一手抓中心村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促进农村环境整洁和美化;一手抓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抓好中心村建设,促进环境优美整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把重点培育与连线成片相结合,持续推进“六化”工程建设,有效地引导人口向中心村、中心点集聚,通过人口的集聚效应带动产业、资源等发展要素的同步集聚,推动农村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了一批诸如龙游城东小区、开化东晨小区、衢江后山小区等生态优美、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全市累计启动中心村培育建设84个,已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6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25个。2012年完成了中心村培育建设3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7个。
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促进环境整洁有序。农房改造建设,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衢州市按照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以农民公寓、拆旧建新、集中联建等方式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农房改造建设内涵。2012年,全市共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29106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6480户。在全省农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衢州市作了典型发言。衢江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让农民愿意搬,搬得出。江山市坚持因村制宜,民主决策,分类指导,多类型多模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涌现出一批可看可学的典型,如贺村镇狮峰村的集镇集聚模式、大桥镇店边村的中心村集聚模式、新塘边镇卅六都村的整治空心村模式、四都镇上峰村的撤并自然村模式等。
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地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进一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古村落文化游和农家乐体验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柯城区积极开展“油菜花文化观光节”、“葡萄文化节”等农业观光活动。衢江区初步形成了黄坛口—药王山—天脊龙门的黄金旅游线、廿里—湖南—乌溪江的生态旅游线、云溪—莲花的现代农业观光线和樟潭—全旺—大洲的历史文化生态线。江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作为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个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如今,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抓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农民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在精神生活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更高追求,从而使自身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村落充分体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而且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之后,我市纷纷启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班子组成、项目确定、规划编制、部门协调、要素保障、政策处理等相关工作已相继到位,全市5个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保护利用工作已全面启动,被省确认的116个一般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也渐显成效。龙游县注重挖掘开发历史文化项目,开发了社阳乡大公村“清明祭祖灯会”、溪口镇寺下村“状元文化节”、横山镇天池村“草龙文化节”等项目,拉近历史,延伸风景。江山市按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先后实施了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大陈特色文化村等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让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形成乡村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彩,又生财,让农民在保护保全古建筑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品质。
注重突出重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不断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各地以示范乡镇、精品村为支点,以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骨架,以“村庄整治”为基本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点,亮点纷呈,从整体上改变了衢州的农村风貌。
点上抓“示范”。一方面,培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示范乡镇、精品村。各地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要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镇、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努力打造支撑美丽乡村地域品牌的示范乡镇、精品村。2012年全市已有12个乡镇和40个行政村分别通过衢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精品村的验收。衢江区以“环境美、经济强、生活优、民风好”为目标,建成了“畲乡风情”洋坑村、“绿色神奇”茶坪村、“精致华丽”华家村、“三江集汇”乌溪桥村等一批具有个性魅力的特色精品村。开化县列出25个村进行重点打造,组织规划、建设、文化等部门进行专家会诊,按照“一村一景、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村庄规划设计,从多方面进行提升,努力把村庄建设成旅游景点。另一方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沿线景观带。各地以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等为区域重点,以沿线绿化、干净整洁、小品塑造、立面改造等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了若干条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并以此来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如龙游县突出抓好“一线一环”风情旅游线,即“北部十里荷花万亩富硒生态农业观光线、南部环灵山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布局最具特色、生态环境最为优美、农民增收最具潜力、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示范区。常山县以“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三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国省道等交通要道沿线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
面上抓“两化”。各地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12年重点抓好201个待整治村的洁化、绿化两项工作,把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积极开展保洁创建活动,如龙游县开展清洁家庭创建活动,组织万名妇女进党校学习贺田经验,增强农村妇女洁化、美化家庭的意识。加大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力度,市里每个季度对各县(市、区)开展一次卫生检查,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结果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开化县规定县领导下基层必须检查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大力鼓励农民种树,广泛开展“见缝插绿”、“花开百户”、“美化庭院”等活动。
注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工作中突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各地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指导、精心策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全市已完成了14条美丽乡村沿线创建规划,完成了中心村规划编制288个。衢江区从实际出发,以建设“秀美衢江、幸福家园”为总定位,以“二圈三走廊”为主线,编制了各项规划。常山县按照“一线一特色”要求,完善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规划,着力打造“青石花石文化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开化县立足“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以“建生态乡村、享品质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一线两环”沿线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六美”乡村建设。二是坚持持续投入。各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2012年市财政追加了10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柯城区明确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幸福柯城”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其中2000万元专门用于景观带和节点村建设,1500万元用于“十百工程”建设;江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50万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坚持项目整合。各有关部门积极整合项目,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312绿化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常山县由规划建设局、农办、农业局、民政局和县委宣传部分别牵头抓好规划编制、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和乡土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将农村公路连网线、农家乐休闲旅游、来料加工业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系列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创建村,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指导服务上予以重点倾斜,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局面前所未有。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与维护者。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各地始终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民参与度放在首位,不断探索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建设和“幸福家庭”、“五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激活农民主体。柯城区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村集体不统包统揽,对一些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诸如饮用水入户、宅间道硬化、赤膊墙粉刷、户厕改造等,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创建“幸福家庭”、“五美家庭”、“和睦家庭”、“爱心家庭”、“五美家庭”等“五美农户”27596户。
注重政策激励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不断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
篇5
实践篇
1.科学规划,编制休闲乡村美丽蓝图
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总目标,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按照“县城(中等城市)―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编制了5大层次的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先后完成了县域总体规划、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1个乡镇总体规划、18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并重点细化和完善了4个中心镇、2个风情小镇、32个中心村、25个特色村和50个精品村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休闲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2.生态为本,保护休闲乡村发展环境
桐庐始终坚持“环境立县”战略不动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做到“五个率先”: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全覆盖,率先倡导乡镇(街道)新建自来水厂取水口选址建于镇区流域最后一公里,率先推行跨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监测通报,率先实行河长制,消灭不能游泳的河流,富春江桐庐段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六年好于入境断面水质,使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以上;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均高于6级,森林覆盖率达74%。
3.突出特色,构建休闲乡村产品体系
依托美丽乡村品牌,发挥山水优势,大力发展休闲乡村产业,形成了以农家乐美食为特色的乡村体验游、以领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乡村度假游、以感受历史文化气息为主的乡村历史文化游以及以观摩农事节庆为主的节庆、赛事游为一体的休闲乡村产业体系。注重“村”的文章,着力培育50个精品特色村,形成“一村一点一品”;注重“慢”的文章,打造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注重“养”的文章,打响“桐君故里・养生圣地”品牌。目前,已建成一大批精品村,如富春江芦茨村、横村阳山畈村、江南荻浦村和环溪村、莪山新丰村等,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江南古村落成为乡村休闲的绝佳去处。
4.挖掘文化,营造休闲乡村诗化意境
深入挖掘富春江山水诗词文化,保护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树立和宣扬文明新风,为休闲乡村建设注入灵魂。如江南环溪村作为北宋大哲学家、理学鼻祖、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第14代孙的聚居地,积极打造莲文化景观长廊,做透“莲(廉)”文化; 荻浦村以清康熙年间大孝子申屠开基为典范,大力弘扬孝义文化,做足“孝”文章; 富春江镇芦茨村作为晚唐诗人方干故里和 “十八进士之乡”,着力倡导崇文重教之风,做深“进士”文化。正因为富春江畔留下了严子陵、方干、范仲淹、黄公望等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印记及灿烂的地方文化,使得桐庐休闲乡村洋溢着诗化的氛围。
5.围绕四季,打造休闲乡村品牌活动
策划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活动,以“季”为概念,推出四季不同的主题和产品,如春日赏花季、夏日亲水季、秋日养生季、冬日美食季,展示休闲乡村桐庐版的组合式图景。同时举办一系列具有桐庐特色的活动,把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打造成为桐庐休闲乡村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二届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组织了中国休闲乡村峰会、中国休闲乡村音乐节、华夏药祖养生文化旅游节、富春江慢生活体验节、桐庐山花节、乡村美食节暨土菜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响“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品牌。
6.加大扶持,建立休闲乡村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整合机制,整合环保、卫生、电力、建设、水利、农业等部门配套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共创多赢。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农家乐”度假旅游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文件。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政策扶持、合力推进,为休闲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成果篇
1.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
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中国长寿之乡峰会等会议在桐庐的召开,不仅展示了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县城建设的魅力,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对桐庐县生态人居环境的高度肯定,而且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领导慕名前来学习考察,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媒体集聚桐庐,报道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桐庐最美城乡成为样本,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极大提升了“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2.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文明程度,而且有效了保护了人文古迹,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干净、整洁的新农村,清新、鲜活的大自然,成为城市人群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蓝海和增长点。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开发成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野拓展、乡村度假、乡村慢生活体验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促进了美食、民宿等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不仅招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使当地百姓看到了商机,吸引了众多在外经商打工人员回家创业,发展农家乐、开发农业项目、创办乡村民宿,促进了农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37元,比2011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1~10月,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7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营业收入73500万元,同比增长37%;带动农副产品销售3.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展望篇
1.围绕生态如画,领先领跑打造生态美
继续坚持“环境立县”首位战略不动摇,围绕水质提升、大气改善,积极打造“美丽桐庐”,扎实推进清水治污,不断强化资源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在生态美方面确立起领先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确保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
2.围绕全域景区,精致精细打造城乡美
做“精”集镇,加快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乡镇培育;做“美”村庄,重点推进5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32个中心村和3个风情小镇建设,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做“靓”精品线,提升5条风情带,打造4条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2个精品区块,逐步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3.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打造产业美
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重点培育旅游度假、养生保健、生态居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银色产业”,积极谋划中医养生医疗旅游区和富春山健康城,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继续做好“江、村、慢、养、城”五篇文章,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民宿”,切实打造一批休闲乡村和农家乐特色村。
4.围绕“中国画城”,打造区域品牌形象美
加大对全域旅游整体形象和“中国最美县”的宣传力度,突出新媒体营销,扩大桐庐形象宣传的覆盖面,提升“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区域品牌形象。深化华夏中医药养生旅游节、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节等活动,打响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品牌,形成“季季有活动、镇乡有特色、县域有品牌”的节庆活动格局。
篇6
重点抓好“五个聚焦”:聚焦规划提升,突出引领示范。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遵循乡村自身发展的规律,修订完善好镇村规划,确保美丽乡村成为未来农村人口的永久居住地。结合农村乡土人情和田园风貌等特色,提升2016年度乡镇所在地整治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水平,使美丽乡村人口集聚力增强、发展势头向好、公共设施完善,最大限度的保留住乡村山水生态原貌,留得住乡土文化气息。
聚焦环境整治,突出生态宜居乡村美。通过对乡镇所在地的“治脏、治乱”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对中心村的垃圾污水治理、环境整治、道路建设及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打造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特色镇村;通过对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让乡村更加净化、绿化和美化,让农民种好粮、喝好水、住好房、入好厕、走好路。
聚焦长效管护,突出文明和谐乡风美。通过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民自治、乡村综合治理、日常维护常态化等机制,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让农民自己共建共管美丽乡村。
篇7
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2009年全乡道路建设投资534.5万元。新铺路面5公里,道路改造8公里,新建公路2公里,改造桥梁2座:在河道整治中投资130万元,砌筑河堤挡墙3公里2万余方,建造蓄水坝18条,修复水毁工程1公里5000余方:为加快林区作业道路建设,提高林业效益,投资315万元新建林道18.5公里:为进一步提升集镇总体水平,投资70万元进行集镇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
着力改善环境面貌。以改善环境面貌、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村庄环境建设。今年全乡总投资456.8万元新建、改造休闲公园6个:新建休闲长廊、亭台9个;新建和改造文体活动场地6个(篮球场、广场等);新建乡标、村标(碑、门楼)5个;新植绿化面积1万多平米。建设金钱松大道1条;新装路灯(包括广场灯、景观灯)241只,有4个村路灯实现全覆盖:房屋立面改造、外墙粉刷258户,面积13500平方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破旧房屋51户,2550平方米,改造围墙5500米;新增高档垃圾箱(筒)60只,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清运,环境卫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创新社会事业。结合美丽乡村创建,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建设和谐山川。投入资金1225万元加快推进公共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5个,共计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生活污水池10个300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2个村完成安全饮用水普及工程,使全乡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在大里入口处新建农村公交车站一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墓l处,完成全乡全覆盖;乡、村相继出台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老有所养得到充分体现。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突破。新签约的休闲农业观光项目有5个:嘉鼎山庄、别院山川、凤凰水榭、东篱农业、得水山庄,总投资近2亿人民币;九亩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通过验收:现代毛竹园区提级升档取得新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土地流转取得新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抓手
抓思想统一。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统一思想认识是关键。3月初召开了由村民小组长及种养大户以上骨干参加的全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乡政府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奖励扶持政策,会同各村签定责任状,实行美丽乡村工作一票否决制。各村也纷纷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经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思想得到统一,认识有了提高,共建美丽乡村的氛围初步形成。
抓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关系未来科学发展,创建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用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的美丽乡村创建规划。
抓项目推进。认真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经过认真疏理,全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中确定上报各种建设项目62个,实际投资2700余万元。山川乡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同时,抓紧与项目主管部门工作对接,争取部门支持,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按计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乡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与美丽村创建挂钩,从10月份起乡村干部实行“5+2”工作制,一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抓督查检查。为确保全乡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三套班子成员全部参加的领导小组,抽调人员建立具体办事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2次各村书记主任例会,联村组长、乡职能办主任参加,及时交流和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情况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专门督查工作班子,不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日常督查。
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全力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突出创建亮点。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精品线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用地空间,科学打造建设精品,以点穿线,以线连片。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篇8
2012年以来,井冈山市按照省委副书记尚勇提出的“把井冈山打造成中国信念的精神高地、中国一流的旅游胜地、中外驰名的特色生态山城、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实验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市、全国基层党建先进市”的“七个定位”和“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旅游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年翻番”的工作目标,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集结号。
规划引领,凝聚新动力
根据实际,井冈山市编制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在充分开展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尚勇在井冈山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井冈山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三年翻番”目标任务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井冈山新一轮发展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对旅游、新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党建等各项工作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具体部署,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步调统一,形成合力。
活动造势,打响攻坚战
为把扶贫开发工作引向深入,井冈山市开展了以“建设一批美丽乡村、打造一道特色风景、探索一套扶贫模式、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夯实一批基层组织、锤炼一支干部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下基层、扶贫攻坚大会战”活动。井冈山管理局和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各挂点扶贫村点靠前指挥,1510名机关党员干部迅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帮扶,各单位扶贫工作组到点到位,乡镇干部奋战一线,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吉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12年9月下旬开始,又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强攻工业、城建重点项目”三个百日大会战攻坚活动,在全山上下形成了大干、快干、实干的扶贫攻坚氛围。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开辟主战场
井冈山市始终坚持“景区带乡村、乡村促景区”的工作思路,以景区的管理和建设标准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投入1.3亿元,高标准打造了渥田、文水等7个美丽乡村综合示范点:全面完成了64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深入推进了泰井高速公路、茨坪至茅坪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完成房屋立面改造21.5万平方米,铺装坡屋4.6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切实把“八不八多”的要求贯穿始终,坚持山、水、田、村、路和谐统一,打造“村在景中、户在林中、人在绿中”的优美、宜居、和谐新农村。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全山范围内规划建设了有机茶、绿色蔬菜、有机大米、高产油茶等农业产业基地,并将基地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部分产业基地还建成农业观光型基地。
篇9
一、高点定位,立足文化出规划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蓬莱按照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的要求,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邀请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等单位专家,编制了《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打造出中西合璧的,最具内涵的美丽乡村。一是以历史文化立景,深入挖掘神仙文化、名人文化,拉近历史,延伸风景,满足人们对文化“本性”的追求。解宋营营子里村对古城墙、古烽火台、古灯塔、古炮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小门家的岳家村王母娘娘庙的修建,木兰沟丘处机道家文化的恢复,让人领略到蓬莱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以民俗文化立碑,让民俗文化成为美丽乡村的新的增长点。刘家沟开发注册的“马家沟碗”、刘家村的秧歌队、潮水镇的大杆号、南王的杏花节已经成为蓬莱美丽乡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是以道德文化立碑。让“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两大目标,蓬莱通过建立文化大院、农民书屋,开展活动,制定村规民约等,让老百姓从具体事抓起,从身边事说起,从自身行为做起,真正促进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四是以产业文化立业。蓬莱有四大支柱产业,有六大主流文化,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是蓬莱多年打造的城市名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蓬莱注重“以文促旅,以旅兴业,以业富民”。五是以科技文化立足,在梳理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使美丽乡村建设永葆美丽。南王三包家村把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小游戏“开心农场”搬到现实,并配套规划了停车场、休息室、工具房、农资超市、儿童乐园、特色厨房、采摘园、休闲垂钓等服务场所,使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在劳动之余领略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北沟镇刘家村是蓬莱唯一的别墅村,他们依托资源优势,打出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组合牌,构建“一区、两业、三园”村庄发展格局
二、强化宣传,不断丰富文化主题活动
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主线确定后,蓬莱采取在电视、报纸、网站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加大宣传密度,跟踪宣传报道“蓬莱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动态和先进典型,凝聚市内各方力量支持创建、参与评选。
一是加强村内宣传,深入挖掘、保护文化。村村有故事,村村有历史,只有走进村民、走进老人,才能不断发掘出民间故事、传说,丰富文化。二是加强村外推广,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影响力,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经过一年的建设,首批10个“美丽乡村”在仙风海韵中徐徐绽放,无论是魅力独具的木兰风情还是如诗如画的金山胜景,无论是绿野闲园的开心农场还是黄金河畔的度假山庄,无一不是天人合一的妙美佳作。对这些成熟的美丽乡村,一方面我们借助“到蓬莱,过神‘闲’日子”蓬莱城市形象推介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和微蓬莱传播大赛机会,大力推介2013中国休闲乡村发展(蓬莱)主题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集思广益征集金点子、宣传口号。蓬莱马家沟村被评上“逍遥游—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和“中国最美乡村”以后,在微博上宣传了本村特色亮点后,讨论热烈,征集到很多好的口号、宣传标语,如中国仙境醉美乡村,金山胜境马家沟、神山圣水仙境马家沟、生态温泉马家沟等等。村里集南官打出的口号则是:“赏山景、喝甘泉、挖野菜、搞采摘”。
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规划设计;岩坑村村庄
一、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理解
勾画美丽、幸福起步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家园。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要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构建立体规划体系;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公共资源配套,探索管理制度,从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打造为“五好”,生产好、生活好、乡风好、村容好、管理好;“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美丽乡村。让生活在这的纯朴劳动人民,展示美丽,收获幸福!
二、 岩坑村村庄原有基础
位于台州临海市河头镇的西北部,依山傍水,腹地广阔,是四面环山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山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见证了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建有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如今,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全村人口769人,276户,耕地面积339亩,山林面积5819亩,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6901元。
SWOT分析
优势:
1. 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良好去处。
2. 农业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有利于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长,利于培育新型农产品种类,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3.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浙江省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留下的历史资料和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
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2. 没有工业基础,对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一个阻碍,使得经济比较薄弱。
机遇:
1. 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2. 临海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岩坑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村庄优势农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休闲需求旺盛,为岩坑村发展户外休闲运动提供机遇。
挑战:
1. 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必定能打响岩坑村的旅游品牌,吸引周边的消费者体验别样的休闲活动。
2. 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高端的质量赢取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综合来看,岩坑村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地理条件,具备开发休闲旅游体验地的自然环境,更具备革命历史的文化资源,只要抓住国家、临海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取长补短,不仅能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还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三、 岩坑村村庄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岩坑村、大山自然村、仙人村周边区域。
规划定位:传承文化,开创美丽乡村新生活。
挖掘历史文脉,深耕红色文化 ;开拓发展空间 ,提高乡村经济。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以岩坑的变迁为切入点,从特殊地质结构,到始丰溪水陆交通---104国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的变化,对岩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其相对应的独特气质:“赤峰溪大岩板地貌特质构造”、“古驿道”、“红色台委根据地”、“美丽乡村” 。
规划布局:调整现有两个居住片区,将自然村调整为户外探险驿站区和历史游览区;两大农业种植区调整种植农产品种,形成农业观光区;同时建设旅游服务区。
规划建设步骤:
一期建设:赤峰溪南面建筑、环境整治
二期建设:形象展示、红色故事区、赤峰溪北面建筑环境整治、观光农业和产业农业
三期建设:户外探险驿站区(原大山自然村)
此次的重点为岩坑村的规划设计,打造为具有红色文化烙印的生态自然村落。体现在改善生态人居,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三方面。
1、 改善生态人居
恢复突出“红色文化建筑”:根据岩坑村各年代建筑较为齐全的特点,打造能够表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叙事建筑”,把建筑作为能够回望历史,体现发展,展望未来的载体。重点是对红色建筑单体的恢复,加深文化烙印。在恢复的红色建筑中融入为村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特产街、农家驿站、农家乐。
修缮整治“岁月建筑”:在保持浙东山地民居自然亲和的总体基调基础上,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分类梳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以竹、木、石、泥的天然材料衬托地方特色。
统一美化“现代民居”:保留现代农居混杂的色彩的基础,结合整治要求,丰富多元的底层细部 ,提升生活品质。
2、 提升生态环境
深耕红色文化、追求自然、古村落原生态意境。营造有岁月感、历史感、浑厚感的聚居村落。形成一溪、一街、一巷、三园的景观结构。
一溪: 岩板溪床的整治;溪上的六桥;沿溪两侧绿化提升
一街: 老街建筑立面修缮整治;三线入地;地景,地面铺装形式(石板+卵石)
一巷: 建筑立面的修葺修复;路面恢复原地区特征肌理
三园: 杏苑、兰苑、松竹苑为村落中公共交流活动空间
勾连“溪中大岩板”,整治赤峰溪,清理溪流杂物还原其大岩板的本色,使临海地质构造及其变迁的呈现,见证独特的地壳运动。打造地质构造方面的第二教学课堂。并对驳岸进行分类,自然式石砌岸、特色驳岸、自然式土岸、堰坝。
3、 发展生态经济
做深做足“红色旅游”:岩坑村是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所在地。通过岩坑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成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的的深耕而展开的红色旅游来带动经济并不富裕的岩坑村发展。
开拓特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溪流两边的特色生态观光农业,诸如连片的高山杜鹃、向日葵、油菜花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吸引观光、婚纱摄影等。同时,辅之以有特点的农家乐+视觉宴。
四、 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1. 村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中心,按照规划引导,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和扶持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投资1000多万元,历经半年多的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庄变美了。
在外立面改造中,做到新老建筑风格的协调和统一,使整个岩坑村置身于安静、清雅、祥和的大环境中,这样既保留了岩坑村作为一个小山村本身拥有的特点,也让它同周边的村庄区别开来,更增添一份独特和美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也整治了一大批的危房旧房,让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延伸。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楼,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 产业初步发展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发展杨梅、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对群众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筹备旅游业的开发工作,预备开出3至5家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农家乐示范点,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3. 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
在特色文化发展方面,对本村特有的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记忆进行挖掘,开展各类活动宣传和弘扬岩坑的红色文化,并对村内的古树、古桥、古祠堂等加以保护利用,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为“红色旅游品牌”,打下前期基础。
岩坑村虽然在创建精品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步子才刚刚迈开,今后发展建设任务更重,村两委下定决心,要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集思广益,努力工作,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生活质量一天更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