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心理教案

篇1

正文:

一、一般资料

肖某,女,14岁,汉族,初三学生,身高1.56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亲都是县城教师,父亲为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母亲在她所就读的县城重点初中担任教导主任,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家庭条件一般,不轻易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乐,性格内向。父亲平时工作不忙,家务几乎全包,对她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母亲忙于工作,但平时能抽时间与她交流,父母对她的学习要求很高,期望值很高。

咨询前心理测验 sas标准分62。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 紧张、不安一个月。睡眠障碍,无食欲,考试也不敢考。

求助者陈述:她出生在教师家庭,家庭和睦,从小聪明好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学习上父母要求严格。父母为她制定的目标就是考重点高中,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尔一次考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此后更加努力,下一次一定能考好,进入初三后,父母对自己更加关心,每顿饭都做她最喜欢吃的。父亲原来喜欢带朋友到家聊天的现在也取消了,也不上网打牌了,说话很小的声音,怕影响她休息,这些促使她暗暗努力,以期不辜负父母的厚望。在初三第一学期的前两次阶段考试中都考了班里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去年期末考试前20天,她正准备复习迎考力争佳绩时,母亲被学校派往英国进修学习,生活中陡然少了理解自己能给自己很好安慰、指导的母亲,感觉很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再加上这次期末考试老师家长都非常重视,成绩全县排名,老师还说,根据历年经验,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要求同学们发挥出好成绩,以增强自信心,考得好回家过一个快乐的年。不知怎么考的,她成了班里第15名。老师说的话时常在大脑中萦绕,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她的重点高中梦不是破碎了吗?爸妈肯定会伤心死了,但转念又一想,按照原来的经验,这一次考不好,下一次一定能考好。寒假也不忘学习,第二学期开学就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盼望着来年第一次阶段考试的到来,可等这次成绩出来,她懵了,比上一次成绩还差,成了班里20名,怎么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此后心神不安,上课不能集中精力,脑子乱糟糟,有时是一片空白。这样下去成绩会很快滑落下去,连重点都考不上了,更别指望以后考什么重点大学,白天想晚上也想,所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饭也吃不下,马上就要到来的模拟考试也不想考了,一想到中考,就紧张得几乎不能呼吸,回家还常常对爸爸发脾气。母亲现在虽然回国了,但因为不理解她在自己关键时间出国,没留下来,故也不想跟妈妈多讲话、进行交流。自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便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到的初步印象:求助时自己前来,衣着得体,叙述情况条理清楚,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很少抬头,放在两膝之间的手不停的搓来搓去,语速快,时常不自主的抬头看咨询师,表现心神不定。

教师反映:

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连续两次没考好,最近一次的阶段测试中表现异常烦躁。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考试结束后,她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她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她着急。她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她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害怕参加大考,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也不想参加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家长反应:从小懂事要强,成绩优秀,最近回家后,脾气特别大,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最近一次大考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有时还自己哭,和原来判若两人,还说中考也不想参加了。

四 评估与诊断

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愧疚、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求询者这种遇到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进而影响考试水平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考试焦虑症”。

求询者的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的,表现在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意识体验的认知反应;产生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多汗尿频等考试焦虑的生理反应;同时产生以防御和逃避为方式的行为反应,如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上述几种反应的交织形成了求询者考试焦虑的情绪反应。

导致考试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个体原因:

它是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个体因素,也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主导原因。

(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象求询者这样的初三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询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询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动机水平过强,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三)家庭因素

求助者的父母及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水平很高,尤其是她的母亲由于顾及到自身的形象、面子对她寄托了很高的厚望,这些均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她也接受这种期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旦自己有少许松懈怠慢,就会紧张自责焦虑, 导致学习效率差,再加上这种情况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调控,于是情绪更加紧张 焦虑.....于是就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了。

五.咨询目标的制订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适度调整个人和家长对考试的动机水平,注意学习过程,降低考试结果的关注度,缓解求助者焦虑情绪,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正常参加考试,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中考。

长远目标与最终目标:正确接受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得失成败,特别是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多关注其积极面。促进求助者心理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系统脱敏法。

合理情绪疗法为认知疗法中的一种,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著名“abc理论”而设计。为了使这一治疗理论能被更好的理解,艾利斯极其同事常使用一个具体公式——a

b

c来代表合理情绪疗法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篇2

激励性教育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出入,属于一种拓展思维。在当前初中生的物理教育教学中,激励性教育的开展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根据调查,目前初中生的物理教育教学中激励性教育仅仅处于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的表面层次。这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这种停留于表面的口头式宣教和鼓励,根本谈不上任何激励意义和作用,更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获得认同感。因此,从激励性教育的实际效果来说,并不令人满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激励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1.激励教育表面化

根据我们对初中物理课堂激励性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对于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的激励手法,学生们普遍反映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口头提醒和宣教为主。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有所迷惑和无所适从的心理,老师们没有采取效果更为积极的激励方式,仅限于口头说说而已,缺乏深度,不能赢得学生深层的认可,因而不具有有效性。

2.激励方式单一

激励性教育说起来浅显易懂,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是要具有充分的心理学知识、心理教育学知识做基础才行的。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学经验和教育经验也有着很深的要求。而对于大多数物理老师来说,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了解也仅限于常规的知识层面,而对于心理学可能根本就没有涉及,因此在执行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或者将心理学的激励艺术融入到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加上有些学校的老师执教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把握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也就无从进行激励教育。除此之外,缺乏激励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系统规划的教案教材也是物理老师无法执行复杂的激励性教育的主要原因。3.激励性教育与课堂内容结合不够激励性教育只有贯穿到课堂内容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而在实际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真正可以将物理课程中的内容与激励性教育联系到一体的很少。一方面来说,物理教育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不属于心理或思想教育的范畴,因此要把激励方式、激励策略与物理课堂的话题联系起来感觉比较生硬。第二是在物理课堂上,老师更注重对物理定律、原理、实验和课题的讲解,经常会忽视其中的心理激励方面;无法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了解其心理和情绪上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处理办法。

三、如何更好的进行心理激励性教育

1.物理老师本身的心理学理论要加强

对初中生进行激励性教学,首先要老师们能够掌握如何分析学生的心理,如何把握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激励方式等因素才能加以开展。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对初中物理老师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培养,重点内容为如何正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哪一些激励性方法可以进行尝试以及如何结合物理课程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激励性教学。除了要传授相关的激励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方法之外,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大部分物理老师来说,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并不擅长,多进行一些实用性的方法讨论与指导,对他们尽快开展激励性教学有推动作用。

2.要尝试变通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在物理课堂上进行激励性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重点进行。第一是激励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实践操作,比如涉及到体积计算、加速度实验、重力实验等一些简单的试验项目,难度不大,学生参与的热情更高一些。老师们可以特别注重鼓励大家尝试去操作,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设立对比实验项目或同学之间分组对抗实验比赛的形式,让两个小组之间展开互相监督比赛,从而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是在课堂提问和解答环节,有时候可以考虑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这样的互动教学,也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初中生的认知中,对老师的认同和称赞还是有很强的期待的,老师们也可以通过适度的认可和称赞来表示激励,促进学生进行更多尝试。

3.物理老师之间开展的激励性教育研讨

物理课堂上的激励性教育活动,可以说进行尝试的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老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是也缺乏足够的方法指导。因此,有必要让从事物理教学和激励性教学尝试的老师们定期的坐下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成果,大家一起针对学生群体的情况想办法,制订激励性教育的计划和方案,进一步观察教学成果。为了保证效率,也可以让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或心理健康导师参与进来进行讨论,以把握激励性教育的方向和策略。

四、总结

篇3

一、随堂实验有效性的主要表现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及教师的评价,使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增强了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信心,直接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提供的知识信息量大,学生获得的知识较多

随堂实验教学能给学生较大的知识信息容易,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随堂实验教学利用“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减少由于干扰失去的信息量,在课堂上获得较多的知识。

二、上好随堂实验课,应该充分准备好的内容

(一)教案

随堂实验课,不仅双边活动多,而且情况多,时间不容易掌控。因此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精神,认真准备教案。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一般从下列三方面考虑随堂实验课。

1.将要求不是很高的教师演示实验,经过适当改进,可由学生随堂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笔盒来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可改由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茶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水杯里,它会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2.将课本中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随堂实验。如用纸盒能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随堂实验的内容。

3.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虽然验证性的居多,但有的也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学生随堂实验。

(二)仪器

随堂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且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实验的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

(三)了解学生

在备教案时,还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要做充分的准备。

三、随堂实验教学的形式

在实际实施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1)将随堂实验安排在新课前,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2)将随堂实验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3)将随堂实验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新课之用。

四、随堂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去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达成目标。

(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演,学生听讲”的教学局面,促进了物理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实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学生实验次数的增加,使初中物理教学更符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有更多的以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物理的机会,以物学理,以物懂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些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思想所积极倡导的。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

地理科学是中学一门基础课程,他主要以地理科学知识为重点,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地理学科较为陌生,此外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全面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1.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条件,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纬线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畏惧,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座位所在的行代表纬线和用列代表经线,随机选出一个学生确定他所在点的经度和纬度,再附加上每行纬度相差20度和每列经度相差30度的条件,让学生们根据上述要求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通过把抽象的经纬线知识设计成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解开了疑惑,找到了规律,排除了畏惧心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信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进行教师角色转换,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努力挖掘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并将教材与生活实例紧密相连,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实例,让学生摆脱对地理的恐惧和陌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地理来自生活”的新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时,教师以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夏天吹东南风而且经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风而且天气很干燥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对季风气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用平常感受到的知识加深对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理解,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冬季风与夏季风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季风,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风造成的,从而达到课堂高效和有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实际结合,激励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开拓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合理性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主要应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握好难易程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长江时,教师可以设立以下问题:

(1)长江自源头至人海口,落差约多少?(2)长江自源头至宜宾,落差约多少?(3)长江水能集中在哪一河段?为什么?(4)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将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宝库”作用,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江上游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推理出河流的流速快;从降水量分布图中发现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推理出河流的水量大,从而加深对长江是“水能宝库”的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将图像、音频、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创设出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案、板书等内容提前制作成课件,节省了熟悉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教学进度变得紧凑有序,有利于大力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形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教授“我国的地势”这一章节时可以把我国的主要地势特征做成动画,在课堂上播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各地的地势特征,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探究,自己总结出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动画进行补充、评析。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5

【关键词】含义 预设 主体 问题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3-02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含义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执行、展开预设的教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特别是公开课,更加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一旦碰到了生成性问题,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了事,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来,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往往是错过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二、布白――高中物理课堂的“金点子”

物理教学活动需要清晰、理性的思考与设计,但这种设计必须是富有弹性和存在留白的预设。因为物理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物理经验、物理知识结构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事先策划的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形成弹性化的物理教学方案,为物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在物理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能局限于认知,还要涉及学生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物理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物理教学内容、学生状态分析和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基础上。目标要有弹性区间,这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情况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承转等全程关联式的策划。至于终点,何时终止,并不是绝对的,不是硬性规定的步骤,重要的是水到渠成。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该有弹性区间,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作业练习来体现。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重点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相应的师生间互动方式、活动形式与方法的组织、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等诸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三、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升华

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让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倘若教师没有作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可能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动态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并解决要探究的新问题

带着问题学物理,把发现的机会让给学生。现行的授课体制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毫无学习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用问题来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物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对物理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力很大,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问题能激发兴趣,问题能吸引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兴趣高涨,这就使得他们企图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或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如 “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学生观看之后就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发现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就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课堂讨论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教材入手,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交流互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原来的不足在讨论中自然会暴露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也会刺激学生更加努力,以求真知。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多个环节进行讨论。课前展开相应的讨论,可以首先创造一个活跃的探讨环境,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宽而不散,活而不乱。课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使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获取知识,学会分析、归纳、总结、体会方法,提高能力最终得出结论,讨论的过程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锻炼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感受成功和不足,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五、物理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来源于教学设计的“弹性预设”,只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才会为动态生成课堂的产生奠定基础。以“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为例,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了教材上的几个参考案例,也准备了平抛运动演示仪、饮料瓶(演示平抛运动的轨迹)、甚至从家中带来了数码照相机(利用数码照相机的摄像功能),就在学生热烈讨论后准备得到平抛运动规律的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不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也可以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此言一出,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我也有点意外,但我还是鼓励他说下去,他说:“我看到课后练习上也有一个关于平抛运动的实验,我觉得用这个实验也可以很好的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而不必做出平抛运动的轨迹。”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对课后练习所涉及的这种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学生对平抛运动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以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在讨论当把地球当成一个大的拱形桥时,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不仅得到了汽车对地球无压力时汽车的速度要达到 ,而且得到了一个十分“意外”的结果:当汽车以 的速度行驶时,汽车已经不在地球上了,而是变成了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正是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对汽车过拱形桥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还为后面的“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中的“人造卫星”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六、在质疑追思中寻求平衡

篇6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做好入门引导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趣味物理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 W”的灯比“60 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 转贴于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 = ρ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七、激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篇7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依据,只有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探索教材,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同时还应该重视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是体现了教师对于整节课的设计意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下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充分考虑学生己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体现创新精神。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案“经久不衰”,一本教学方案能够用几年;还有一些教师不喜欢写教学方案,只是纯粹敷衍,教学方案完全照抄课本或是只摘录知识点,更有甚者直接照搬他人现成的教案,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优化教学方式,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改则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但注重知识点传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作为物理教师,要正确把握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既推行了素质教育,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设疑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物理课本上,每章节的引导部分都有一块内容是关于本节知识点的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用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章节末尾则是一个“想想议议”模块,用来对本章节知识进行归纳。笔者在物理授课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这两个模块,提高课堂效率。

一是充分利用章节前的问题设置疑点,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将这些问题扩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到“机械运动”这一章节时,在课堂一开始就把课程当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飞机和子弹飞行的速度都是很快的,这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可以在高空飞行中成功抓住子弹呢?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抓住子弹?如果想要抓住子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通过这些问题设置疑点,学生的好奇心被迅速带动起来,进而让学生能够尽快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是充分利用章节后面的“想想议议”模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将章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在讲完透镜这一节内容后,课后有这样一个想想议议:①一束光通过玻璃棱镜后,会向什么方向偏折?②试着自己说明一下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和通过凹透镜后发散的道理。③根据你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思考一下望远镜和汽车后视镜应该用什么样的透镜呢?这一连串的问题看似没有联系,其实都是在总结归纳透镜这一章节的光学知识,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不但学会总结知识,更能活学活用,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四、做好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物理学习中的“三定”(定理、定义、定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上的,物理本身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这是与其它学科区别较大之处。就初中生而言,多数都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世界的奥秘。教师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对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经常接受直观教育的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最高,学习效果最好。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器材,也可以使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让学生用饮料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粉笔下落做万有引力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这些实验都很简单,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现象中存在的物理原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趣味实验,比如“烧不死的金鱼”“吞吃鸡蛋的瓶子”“水中取币不湿手”等试验,新奇的物理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篇8

关键词 物理教学;思维方式;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入门是关键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注重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化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3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解决心理问题,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外显的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并在教育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通过理论学习,我们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初三化学教师年年上重复课,是最易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感的群体之一;初中化学新课授时少、分化点多,加上中考压力大,不少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挫折感,无形中加重了分化现象。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广泛融入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升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习化学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动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年的教改实践,主要取得了一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面对每年的“一轮游”,不少的初三化学教师都会逐渐心生倦意,教学激情下降,教学技能退化,教学手段僵硬,体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更明显了:不亲不热,敬而远之,甚至讽刺挖苦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有所抬头。于是乎课堂上师生互动少了,课间交流淡了,办公室变得冷清了,网上的联系也停滞了。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学习压力等下,渴望被理解,而处在青春期的他们自我意识强,如果教师的教育方式出现偏差,就难免出现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而人际关系的失败,又会使他们产生交往恐惧症、自卑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响应积极心理学的“关注自身积极情绪的培养”观点,引导教师关注自己情绪,培养积极快乐的人格,开展赏识教育和尊重教育,在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我给了孩子们化学知识,给了他们快乐了吗?用博大的师爱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建立积极的人格特征,感觉到学习化学的乐趣。现在那种师生融洽、热热闹闹的场景又回来了,教师也普遍感到教有所乐,中考化学再创辉煌更让我们享受到了职业的幸福。

二、树立了正确的化学教育观

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但是近些年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加剧的环境污染让化学的启蒙教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都是化学惹的祸”——社会舆论的一边倒让老师的宣讲变得苍白无力,层出不穷的类似“毒胶囊”的事件让中考化学试卷染上了“黑”色,在学生面前开启的化学之门似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甚至出现了化学教师批化学的怪相,不仅课堂教学津津乐道,而且让学生反复练习以化学事件为情景的习题,无形中给化学教育减分不少。试想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化学的教育观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吗?为此,我们尝试利用教学内容的积极意义影响学生,还原化学的正面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化学的神奇,积蓄努力学习化学的正能量。比如在学第9章第3节化学与环境时,就引用新闻素材“苏州采用新型生态修复装备——太阳能曝气机对河道进行修复”;同样在学这一章的第2节化学与新材料时,探讨了神舟9号飞船外面的耐高温陶瓷片以及国产“飞天”宇航服等热门话题等,这些为化学加分的内容确实使化学教育增色不少。同时在涉及化学事件时我们也不回避问题,但是要告诉学生“科学是双刃剑”,做事不能丧失科学的道德:化学本无罪,人性惹是非!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化学的理解应该是积极的。

三、增加了个性化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过于强调一刀切,以往的初三化学教学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分化现象,客观上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我们意识到了成功给人以愉快的体验,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使人对学习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们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有可能取得成功,让全体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做不仅提升了学困生耐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鼓励中逐步脱困,而且激发了绩优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在竞赛、中考中脱颖而出。具体的做法有: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选做部分不指定对象,鼓励多做;分组实验不再按学号硬性安排,而是自由组合,要求人人动手,鼓励合作;演示实验安排学困生当老师的助手,甚至可以放手让他们做;阶段测验不公布排名,对学困生进行纵向考量,激励他们挑战自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绩优生拓展研究和能力培训等等。在今年的“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中,我们学校共有5位同学获特等奖,占市区特等奖(12名)人数近一半;中考化学获满分(100分)的同学有8人,优秀率为93.4%,合格率几乎百分百。均取得了建校以来的最佳成绩。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探索

新的物理课堂要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怎么学。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结合心理学的知识,笔者认为如何改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 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六、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七、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