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安排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安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俗话说: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实就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的各项目标,它则是由教学内容中的每项具体目标所组成。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即每课的小目标与每单元的中目标以及最终要完成的总目标。当老师和学生的目标都确立后,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步骤中所提出的要求分析出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还可以做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同步前进,使得教学过程更有的放矢,教学任务更能顺利完成。
二、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
大家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任何东西,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选取合理素材,精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互动,才能让学生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1.选择的教学情境能成为新知识生成的感性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思想为前提。
2.教学情境尽可能来自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教学反应。
3.教学情境尽量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其中讨论,才愿意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有见解可发。
英语课堂上我们只要能让学生开口说话,并且愿意开口说话,那么英语的课堂教学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极大限度地诱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对新鲜事务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多开口练习,给学生营造一种兴致盎然、跃跃欲试的浓厚课堂学习气氛是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必要条件。
三、课堂限时训练,增强日常实践机会
篇2
【关健词】优化;时间;提高;效率
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教育目标才能得到较好落实,真正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导课时间短而精
一个好的导入既能省时又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能更好地优化导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师应认真的专研教材、教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用到以下三种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愿望,把学生引入到知识探究中。笔者在教“浮沉条件”一节时,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小明学习了浮力一节后,对《科技探索》中的潜水艇感兴趣,他很想知道用钢铁做的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通过这样简短的问题情景,马上激发了学生对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节省了导课的时间。2.精心设计问题,温故导入。对于前后知识有联系课题,精心设计好问题,既能温故前面的基础知识,又能轻松引学生入新课中。笔者在教“欧姆定律”一节时,利用刚学过的电流、电压、电阻知识设问:①小明家有一盏调光灯能调灯的亮度是改变了电路中的什么?②调光灯是通过旋钮的调节实现调光的,旋钮的调节又改变了什么?③你又有什么方法来调节光的亮度呢?通过三个问题既对前面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回顾,又引出了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从而使得复习旧知识的时间缩短,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很自然引导学生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3.直接引入法。有对于完全新的课题,也可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笔者在教“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时,直接告知学生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尽可能的使导课时间要短些,精辟点。
二、把握讲课时间,做到精讲
教师要掌握整个知识网络,抓住知识的主线,理清讲课思路,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和语速的适当。把握讲课时间,做到“三个精讲”。重点知识精讲、疑难点精讲、好的思路方法精讲。要确保精讲时间,将重点、核心问题安排在关键时间段来解决。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前15分钟左右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集中,接受新知识比较容易。教师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前充分的备好课,把重点、难点分解后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解决。把好的思路和方法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解题时能在第一时间就用正确思路思考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题。同时要做到“三个不讲”,避免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三个不讲”是指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不讲,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就会的知识不讲。课堂时间应该属于大部分学生的,至于个别学生的提升和查漏补缺应利用课后的时间。
三、激发兴趣,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有效学习时间
学生有效的学才是课堂教学的效果。管理课堂时间重点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合理安排好时间,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既很好的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人的思维在动手基础上会跟活跃,而物理教学只有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所以物理课堂教学要重视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教师可以把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较简单的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如覆杯实验、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等。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给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块平面镜、两枚跳棋子和刻度尺。教师引导示范,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很快得出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缩短了教学课堂时间。把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改为学生课后实验,例如制作土电话、杆秤,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布置“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在课后探究。
四、有效控制好学生课堂作业时间,要做到精练
好的课堂教学除了要做到精讲还要做到精练,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特点和需要,在课堂上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当堂训练。这样既可检测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又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有效控制好学生课堂作业时间,要做到精练。教师应在课前精心选择好课堂练习的试题,选题上一定要注意练习题的分量和针对性,要有梯度,重点要突出,要与本节课学的知识内容紧密结合,尽可能的按照知识点归类,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练习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练习的形式则应多样化,可小组讨论一人发言交流;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选取多个代表交流发言;学生间不允许进行讨论,独立完成后老师面批。要做到当堂作业当堂清。通过恰当的课堂练习,既满足学生学到知识的成就感,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时间管理;问题;对策
1引言
时间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是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课堂时间的科学分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而不合理的时间安排则会使教学效率低下,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时间效益,提升时间价值空间,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是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模式的选择等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时间因素。英语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包括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人文知识素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尤为重要。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一块心病,能否从课堂时间管理的角度反思这个问题?能否从优化时间管理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课堂教学时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观察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现状,分析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优化英语专业课堂时间结构来促进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
2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有所改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度有所提高。然而,在课堂时间结构安排上,仍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注重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环节,忽视对学生知识产出性的引导,教师的课堂反馈效应低下等。
2.1重输入、轻输出
以英语专业课程中的高级英语课程为例,课文构成主题单元,学习材料信息密度大、生词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分配在对语法、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输入上,课文讲解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却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输出环节;即便有输出任务也是针对课文独立地进行词汇练习、课文理解、句子翻译等,学到的语言知识点脱离语境,“学”“用”分离,无法综合有效地运用语言;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当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他们才最大限度地习得语言。(Nunan,2011)
2.2轻语言、重交际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盛行,教师们认识到语言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基础,英语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于是,“轻语言、重交际”的倾向(Richards&Rodgers,2001)越来越明显: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由讨论,或者独立完成项目任务。这给了学生充足的体验和练习机会,但过分依赖学生交流的“自主性”,忽视教师对语言质量的把控会带来问题:当学生在讨论中遇到语言障碍时,为了方便讨论,中文的交流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如果教师不及时干预,突出交际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就容易偏离语言教学的目标,降低语言学习的效率。
2.3教学进度安排僵化
教师在教授不同班级同一门课程时,通常会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被忽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控制压抑的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意识。然而,教学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行为,同一个老师在教授不同班级的学生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如果机械分配教学时间,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的实施,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设置差异性的教学活动,实现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4教师课堂反馈不足
教师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学生有效输入的一部分,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Chaudron,1988)根据笔者观察,在课堂上,教师在反馈上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少。教师习惯直接用Yes.No.Ok.Verygood!等简单的方式,或直接指出学生出现的词汇、语法和理解等方面错误或不当之处来草草结束某个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的解释和评价。然而,反馈分析的过程就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比答案的对错更重要,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其拓展思路,发散思维,实现自我修正。
2.5互动时间分配不合理
检视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时间管理,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零互动。教师为了方便管理,抓紧时间讲授知识而独占课堂,或是以“学生主导”为名让学生盲目自学。二是互动的对象分布不均。课堂上,积极活跃的学生容易赢取教师的注意,与教师展开交流,教师时常忽视其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三是互动方式不当。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师生之间的互动仅仅只是繁琐的毫无针对性的问答,缺乏开放式的交流和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达不到通过启发式的互动交流来发散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的目标。
3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强化教师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师的时间管理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控制,包括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利用、监控与调整等。作为课堂时间管理的主体,教师的时间管理意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既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也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首先,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知识背景、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情感态度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安排。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时间的有效管理。其次,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黄金段”,在学生注意力的不同阶段内安排背景知识导入、语言技能训练、文化知识拓展和思维能力训练等教学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对时间的安排越充分合理、效率越高,教师的“支架”作用就发挥得越有效,有效教学时间得以“延长”,教学效果也得以“深化”。
3.2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活动作为认识客体来认知。(Flavell,1979)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能力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规划学习时间、实现自我监控和评价,从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只有实现自我认知,才能使课堂上的投入或专注时间更有效。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然后,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调节学习行为、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与结果、调节学习过程。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的训练,增强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积极预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相应调节学习行为,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实现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的高效学习者。
3.3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安排的颠覆。在传统课堂上,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教师对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翻转课堂里,教师从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合作讨论,进行同伴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且,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促进知识的深化,培养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金陵,2013)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所有的学生都要求在课前通过微课完成概念性、知识性的学习,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让教师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和文化性知识的讲授,而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交流来启发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开展深度学习。在翻转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更高,针对性更强,通过与教师一起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更充分了解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最终达到发展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及探究能力的目标。
3.4注重课堂反馈的效果
教师课堂反馈的作用是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反馈的目的不是强调答案的对错,或给出封闭式的答案,而是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摆脱惰性的学习习惯,开拓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反馈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刺激学习者主动学习,并搜集更多的论据来和教师进行探讨。教师积极的反馈行为能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进程呈螺旋式发展,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不断获得新的启示与思考,强化正确的学习行为,创设更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语言质量,减少消极反馈,合理安排反馈时间,及时探讨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需要把控课堂教学反馈进程,不偏题,不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有效发挥反馈的激励和调节功能,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4结语
篇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极其的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部门对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视。因此,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有效,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的明显,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状况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其特殊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受众是小学生。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好奇心强,但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授课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记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小学的深入开展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率性。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下功夫,力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大效率值。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善于合理利用课堂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充分吸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求索的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限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做充分准备,特别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有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挫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合理的安排相关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中要适当安排一些探索式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环节进行古诗楹联文化方面的教学,相关内容相对超前且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总之,学生学习的心理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如何合理安排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所在。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和平时生活交往过程中多于学生沟通交流,多接收学生的倾听。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学习心理动态。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率。
2.教师要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相对比较活泼好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言和参与教学互动较为积极。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但是听课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的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把握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合理高效的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指的是既不能使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活跃,也不能使课堂教学相对沉闷。如果过于沉闷,学生在听课阶段就会出现乏味、无聊等现象。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效率相对低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的有效率。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科情感培养的过程。语文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学科来说,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如果学生对学科有了一定的情感,那么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的效率一定会大大的提高。因此,善于培养学生情感也是促进教师课堂高效教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而且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环节是最容易培养学生情感的环节。学生通过阅读,领略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联想到文章中呈现出的图画。通过阅读,感受到语文带来的美。而这种美促使学生更愿意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多选择一些好的阅读材料供学生欣赏。对于一些不太愿意阅读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从简单有趣的阅读材料入手,然后在深入诱导,讲授一些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较强,那么他的语文其他方面应该也是比较不错的。所以,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既能使学生逐渐的热爱上语文,还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效率。
4.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随着现代化教学工具在各个小学的普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使得教学能够更加的直观、更加的有趣、更加的吸引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如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等进行教学,使教学变得图文并茂。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那种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很直观的展示相关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够很快的记忆和理解。如在讲授古文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教学勾勒出当时古文描述的场景,学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大屏幕展示的场景来对相关的语句进行自我理解和解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师要学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无论是多媒体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都要注重对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人的培养。学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插嘴”。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要齐头并进的发展。只有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中,学会了用心思考,主动研究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才算成功。如果即使教师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仅仅成为一个收听者,那么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不能为课堂教学高效性带来成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模式钻研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心理,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人。
篇5
关键词:课堂;学生;活动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存在严重的弊端,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没有学生活动,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仅仅是“教师—学生”的形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优于前者,它开辟了“教师—学生”之间的双向传递通道,但学生的活动是静态的,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极其有限,仅来自少数或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仍得不到充分调动。与前两者相比,“立体交流”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不仅有“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有“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立体交流”的反馈信息网络的形成,有赖于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
一、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面”应该拓宽
设计学生活动形式,实质是解决一个活动“面”的问题。单调的一问一答式的讨论,虽然优于教师面面俱到、滔滔不绝的串讲,有一定的学生活动,但参与活动者往往只是少数学生,而当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时,活动“面”更是狭窄到了只是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这种学生活动,从教师而言,获得的课堂反馈信息是有限的,不利于调整教师有效地“教”,也不利于调动学生有效地“学”。
设计学生活动,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同桌活动、四人小组活动和全班参与的活动。比如教《皇帝的新装》,先安排分角色朗读或小品表演,再安排同桌概括复述和全班性复述,然后四人小组讨论“皇帝游行完毕后会怎么样”,接着全班默读叶圣陶的续写故事,最后全体续写。这种教学设计的成功在于学生活动的“面”广,调动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量”应该增加
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耳听、眼看、脑想、口说和手做等五种,前三种是内隐的,后两种是外显的。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量”,指的是外显性的活动量。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的活动形式仅限于“听”和“记”,外显性的活动“量”显然不足。若以五分钟为一个单位量,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外显性活动之比,可能会是9∶0,或者8∶1,充其量不过是7∶2。学生的训练量不能保证,教师讲的效果又很难检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教学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这种师生活动之比应该是4∶5,甚至是3∶6,因为学生的能力是在反复地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活动,是能力训练的必要保证,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必要前提。
需要指出的是,就整个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活动“量”,但在每一项具体活动的设计和操作时,都要限定学生活动的时间,使其养成重时效的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也更保证了整堂课的活动“量”。
三、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形式应该多样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形式,涉及学生的活动“面”,此外,活动形式还涉及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投入,对初中学生尤其重要。比如《变色龙》的教学,编课本剧并表演、续写课文故事这两种学生活动形式,明显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投入,因此,无论是考查当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追求教学的后效应,这两种学生活动形式都是值得肯定的。再如检查预习作业或课堂教学中的一般性提问,教师随意点名回答的形式,不如按座位直行或横行“接龙”回答的形式反馈信息准确、真实。即使是高中学生,教《守财奴》时插入一点课本剧片段表演,对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和把握课文人物性格也是不无裨益的。
四、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内容应该有效
多设计外显性的学生活动。因此,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要更多地设计学生口说、手做的活动。要防止课堂学生活动在同一层次上徘徊。教师应时时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及时把课堂学生活动引向深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然,同一层次上徘徊的活动是无成效的。比如教《百草园》,讨论写了哪几种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等,先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活动,再安排全班性抢答活动,最后安排学生将正确答案写在本子上进行投影。这些活动,形式虽多,但思维处于同一层次,意义不大。
最重要的是,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活动。问题刚刚提出,讨论正在进行,教师马上就越俎代庖,迫不及待地“公布”答案,这实在是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能力训练虚化。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63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教学重视。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主要由政治教师根据课本教材的编写进行课时安排。学生们对政治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依靠政治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相关的课后练习。而综合高中生的政治学习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零碎和混乱的,他们对政治知识的运用也主要是集中在部分常见的政治原理中,而缺乏对整个政治理论的系统分析和运用。
因此,为了扩展高中生的政治学习视野,提升他们对政治和社会事件的分析评论的水平,建立他们对整个政治学系统的理性认识,对高中生开展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是极为必要的。笔者根据课堂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认为对高中生进行系统性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政治学习的整体观念以及之后政治思维的建立。因此,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编排时,需要考虑到系统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针对高中政治内容的特点和性质的不同,政治教师可以采取系统分类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政治课堂的教学。根据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主要是从必修教材内容中得来。而必修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因此,高中政治教师需要针对每个阶段的教材内容合理进行政治内容系统性的分配和整理,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前面主要提到政治教师需要根据每个教材的内容不同进行具体的系统性教学安排。所以,接下来主要就是讨论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分配和整理。例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授《经济生活》的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课本教材的章节分配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要注意每个经济理论之间运用的衔接,保证经济理论教学的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的链接,帮助学生在学习经济政治的过程中树立全面系统的经济观念,提高对经济生活的正确辨析和评价。
诸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课本教学,主要也是依据《经济生活》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安排。而对《生活与哲学》政治内容的课堂教学,政治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集中为学生们提供系统连接的哲学体系知识,以便学生在学习哲学原理时,能够灵活运用,并能够在全面系统掌握哲学原理之后,进行深入分析前面所学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生活中的案例,从而建立完整系统的政治学观念。
二、教师指导课堂互动的系统性
高中政治教师在合理安排系统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课堂互动的系统指导,尽量利用先进多样的教学资源保证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活动的能力。
首先,高中生在经过教师对政治理论的深刻剖析之后,往往会对对系统的政治原理有个基本的认知,并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逐步掌握系统全面的政治学原理。因此,为了巩固他们对这些相关政治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政治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样的课堂互动。继而鼓励学生全体投入到相关的政治话题的讨论和辨析,最后根据大家的多种讨论结果,集中做出适当的评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的思维进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提高他们的政治思考能力。
其次,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系统互动的教学安排和指导时,往往需要注意几个方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调动政治课堂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课堂参与的自觉性。
一般情况下,政治教师对课堂互动系统性的把握主要是通过互动话题的宏观指导、课堂互动氛围的及时调节以及学生互动参与全体的积极鼓励、课堂互动结果的客观评价的方式来实现。高中生在经过一定程度的课堂互动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政治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知识盲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对他人的学习和借鉴,提高对系统政治理论的掌握能力。
三、教师教学考查的系统性
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和完成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政治考查。在教学考查的过程中督促高中生对政治原理的认知,进而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在考查中不断提高对系统政治原理的把握和政治原理应用能力的提高锻炼。
首先,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考查,一方面表现为前文提到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所学的政治原理知识进行随堂提问,从而督促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放弃对固有知识的温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考查,可以督促学生将所学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及时的串接编排,从而进一步丰富对系统政治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政治学习的效率。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管理策略
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于过去的教学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热爱语文,并且热爱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高效的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高效的给学生提供知识,需要科学有效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可以说,课堂教学管理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高效顺利实施的保证。
一、 语文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及原则
科学的课堂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好师生教学关系,教师采取各种创造性手段,使课堂中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的整合起来。老师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育理论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
如何区分课堂情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又如何将消极因素转换成为积极因素,是课堂管理的重心。简单来讲,可以大致将班级同学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行为积极;一类反感语文,学习被动,有时甚至会做出阻碍课堂顺利进行的行为;另一类学生介于前两类学生之间,他们人数最多,但态度却模棱两可,若教学活动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则这部分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但若课堂气氛沉闷,刻板,这部分学生很可能又成为了阻碍教学顺利进行的消极因素。可见课堂管理对于语文教学意义重大。
然而课堂管理又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不能以强制性、组织性为主要体现。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热爱学生。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热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不偏爱,不苛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以及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材施教;第二,严格要求。在教学中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不能将教学活动组织成一盘散沙。第三,以身作则。在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其行为也就成为了学生的基本参照物。这就要求老师能够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以理服人,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第四,管理育人。明白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育人,而非仅仅是传道授业。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教导他们互相帮助,鼓励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 重视预习
预习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具有操作性的预习策略是,老师要求学生做到预习三件事。第一,通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记录下来,并自行查阅工具书进行初步学习;第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的自然段落标识出来;第三,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原因。将这三件事坚持贯彻在每一节课,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样的预习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欠揍,也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保证。第一件事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相对枯燥,老师需要起到督促的作用,及时检查、引导,保证学生完成的质量。第二件事是三件当中难度最小的任务。主要意义在于确保学生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段落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第三件事难度最大,但在教学中最为重要。其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快速提炼出文章的关键句或关键段落,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课文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师需要用创造性的方法坚持将这“预习三件事”贯彻在教学中。
(二) 优化教学,把握教学时机
高效率的课堂需要老师能够引导学生配合并合理利用宝贵的45分钟时间。据心理学研究显示,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接受能力最强的时间是从上课开始的5分钟至20分钟。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最佳时域。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并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尽量将重点、难点安排在这一段时间内,尽量在这一时间内解决。这就要求导课要精炼,不能冗长;课堂练习要安排合理,不能安排过早。
(三) 鼓励自主讨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自主讨论的教学方式尤其适用于文章阅读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自主讨论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语文阅读环节中的自主讨论活动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不能讨论的毫无章法。简言之,自主讨论需要做到三个原则:平等原则、共享原则、高效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是指,讨论过程中,机会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也鼓励大家都抓住自己发言的机会,利用发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组织能力。要避免让善于表达的同学多发言,占用了暂时不善于表达者的发言机会。
共享原则指的是思维共享。强调在分组讨论中,每个小组内部的组员之间思维是共享的。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组员们体会到,只有将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的分享出来,才能真正让组内思维碰撞出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头脑风暴的乐趣。
高效原则是指学生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精炼的表达自己或本组的想法。在课堂组织安排中,讨论的时间一般是5分钟左右。这就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何能够高效快速的处理信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而高效讨论原则正是锻炼信息处理能力的良方。
结 论: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效率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界不变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这一领域充满活力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乐于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充分理解只有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贯彻到教学实际当中。
参考文献
[1] 冯勋功;侯炳.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种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2)
篇8
幼儿园课堂教学常态化其实就是以幼儿为本的课堂活动,是从幼儿自身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出发,去设计的合适幼儿的游学活动。要求一切以幼儿自身特点为基础,遵循基本的教育理念,是课堂教学理想中的现实,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经常开展的活动之一,深受孩子喜爱,老师组织易上手,呈现的效果也很不错。但是,很多老师往往在开展过程中忽略本质的问题,要么是教师本身主导课堂,要么就是作秀演课,而幼儿在活动中呈现的是一片茫然,老师却忙的不亦乐乎。到底音乐活动的常态化应该怎样把握呢?
首先,教师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把课堂活动还给孩子。一个优秀的音乐活动展示的是孩天最鲜活的天性。组织的教师应熟知幼儿园艺术领域目标,设计的活动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常态化是还孩子以自信的课堂活动。教学活动常态化是尊重每一个孩子个体的差异的课堂。遵循儿童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尊重儿童,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常态化的基本特征。做教师的要把“孩子反映”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把发展孩子的内在潜能,作为活动是否成功的最终衡量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我们的工作就成为了有“生命意义”的事业。
同时,可以将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设计“傻瓜流程”缩短老师与老师之间教学的水平差异。保证教师在掌握基本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所快速提高。对课堂常态化教学也是一个巩固。
音乐游戏设计与教学流程:故事--动作--音乐--其他。为故事匹配相应的动作,用动作去感知相应的音乐,也可以增添适宜的挑战,当然这些都来自与幼儿的生活经验。
空间安排的流程:多用半圆、圆圈的空间安排,以便每个幼儿儿都看到教师的示范,圆圈安排时要求教师在圈上作示范。幼儿可以坐着做上肢动作或者站在座位前做动作也可以在自由空间状态下移动可走动及和结伴在队形中移动。
课时安排流程:
第一课时 充分感受;
第二课时 体验学习;
篇9
关键词: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15+25”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5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52
“预习、展示、反馈”为特征的“15+25“高效课堂模式已在我校实验三年,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呢?笔者想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谈一下自己对“15+25”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初中语文“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15+25”的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15+25”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按照教师课堂引导的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来确定的一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时段:利用至多15分钟时间高效完成新课内容,包括情景引入、探究指导、精讲点拨、质疑释疑、课堂小结等。学生自主学习时段:至少利用2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通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科学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在可能的范围内主动发展。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掌握学习方法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5+25”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这样的教学环节:自读预习明确目标交流展示质疑点评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然,形式是外在的,具体课堂的运用是灵活的。
(四)“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重点
“15+25”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的变化灵活操作,主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合理;二是质疑点评要及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三是合作探究要有深度,问题设计可操作性要强,充分调动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四是拓展延伸要到位,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25+15”课堂教学的探究方向及其策略
(一)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保障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分组和平等地编排学生座位。学习小组中要安排成绩不同的学生,让后进生得到优生的帮助,并受到优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的熏陶。编排学生座位必须注重身高和视力的问题,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家庭状况如何,教师都要一视同仁。
(二)合理安排时间,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随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新的考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懂得取舍,紧扣教学目标,抓住主要环节,合理分配时间,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改变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15+25”的教学模式下,一堂课由预习检测、交流展示、质疑点评、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构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讲述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获得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做到上课守时,不迟到,更不拖堂。此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利用各种教学用具,产生更大的课堂教学效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让课堂40分钟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运用适当的练习布置帮助学生巩固、转化学到的知识
适量、高效的课堂练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适当的练习可以将学生已学知识内化为技能,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途径就是课堂练习,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文本,突出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还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所以课外作业的设计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他们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做到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三、实现初中语文“15+25”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做法
篇10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是改进备课方法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现实中许多教师却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就是抄教案。在备课时不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不去认真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不去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不去思考什么地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把备课当成单纯地写教案而已,只求形式上有教案,不求有能够解决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案,以致备课笔记上写的是一套,课堂上实施的却是另外一套,造成课堂教学中“蜻蜒点水”或是“漏洞百出”。
要想真正的备好课,我认为,首先,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知识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三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四是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其次,编写教案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心安排复习内容,有针对性。二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准确、明了、精炼,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三是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四是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最后,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是改进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全课总结、布置作业。这种课堂结构还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成了教条主义,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取舍或颠倒前后顺序,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地调整,使我们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1.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新知的教学、巩固练习。但是有些教学环节则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如:有的新知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此时插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会显得生硬,就会打乱学生的连续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导入新课就显得多余了,此时就要省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
2.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老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是改进教学方法
学贵得法,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每一位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学科方法及其作用,对本学科学习进行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学。教师树立学生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自学方案,解答学生疑难。以课堂作业、来回巡视等手段督促学生自学,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鼓励学生就学科学习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3.优化练习布置,巩固转化学生的知识。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
4.优化教学反思,改进提升教学水平。“教”的反思是指导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写好课后记、单元后记、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学”的反思也要形成文字,要有改进的措施。加强师生双方的反思将会使教与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前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