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课程教案

篇1

一、指 导 思想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针对家教实际,有层次地举办家教辅导讲座,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继续规范家庭教育行为,开展好争当合格家长的活动,把家长学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工 作 重点 

    1、切实转变家教观念,认真履行家长职责,牢固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家庭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目的出发,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3、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认真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4、对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应设法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并做好其父母对孩子的补偿教育,以避免家庭教育的脱节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具 体 工作 

    1、家长学校应根据社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年度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2、在认真举办家教辅导讲座的同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紧密配合,努力转变家教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观和价值观。家教辅导应分班作好调查、研究,仔细分析学生在校的情况,针对家教实际,认真举办家教辅导讲座。 

    3、与家庭密切配合,认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 

4、向家长发放学习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省教育厅《四川省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预防艾滋病、狂犬病、血吸虫病知识》等资料。 

    5、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有关情况,同时举行专题讲座,并继续向家求书面意见或建议,找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切合点、着力点,努力改进家长学校工作。 

    6、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协助学校继续做好外出打工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对孩子认真进行补偿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名誉校长及校委会成员的作用,与村组有关人员共商家庭教育的大计。 

    7、认真做好3—6岁儿童的家长的辅导工作,切实加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四、工 作 目 标要 求 

    1、幼儿园应对3-6岁的儿童家长登记造册,并要求参加培训,参培率应达95%以上, 

    2、按照《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要求,认真考查、考核家长学校学员的学习效果,把家教辅导与跟踪调查、家庭教育与学生在校内外表现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结果,评选出合格家长,各班合格家长应达80%以上。 

    3、学校政教处主要负责家长学校日常工作,教导处、行政办、教科室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进一步抓好留守学生之家建设。 

    4、加强班主任工作,特别是班主任指导家长的家教工作,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一致。 

    5、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辅导讲座,编写好家教辅导资料(教案),并认真进行学员的考勤、考核工作。各班主任应积极开展家教研究,并结合区级教育课题研究撰写好家教论文。 

    6、落实家访、校访制度,密切家校关系,班主任教师应结合学校课题研究在一年(学期)里定时或不定时地普遍进行一次家访,了解家庭教育环境,以检验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篇2

论文摘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构建完善、系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及学科专业技能等10项。

一、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面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虽然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体迅速发展、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不在于要传授多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奠定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其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必须全面,即既要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技能、艺体活动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教师智力技能,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研发、教育反思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专门要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觉已逐渐完善,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等随受教育的影响逐渐提升;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发展到抽象记忆能力增长;小学生己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这些独有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观察及了解儿童的技能、善于与儿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技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艺体活动技能等。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小学生逐渐学习到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其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如果小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同伴的肯定,将会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善于协调及组织管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技能,还要具备着眼于小学生的成长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能、初步心理咨询技能等。正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门要求。

(二)社会发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1.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而月_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文精神的构建一与审视、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小学生个性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等,这些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近年来在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留守儿童、社会不利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城市独生子女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教育反思、教育研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等教师智力技能,以满足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现实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希望藉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其中尤以小学教师为甚。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只要有一定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小学教师。其实,这种误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小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小学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增强小学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为小学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迫切要求。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重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而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重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等。这些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课程研发、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等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

小学教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认识到该体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而,要加强自身各种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听说技能

这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是小学教师形成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听的技能主要指善于倾听小学生说话,引导其说话要逐渐增强逻辑性、条理性、突出主要观点的听力思维技能。说的技能主要包括:会讲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用词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语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说话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注意结合语境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

(二)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

“写一手好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职业威信的树立,这主要包括常用规范汉字掌握水平、“三笔字”书写水平、常用文体(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各类信函等)写作和简笔画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工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导人、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创设情境、板书、结束等方面;第三,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并认真批改;第四,教学结果的考核技能,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考核目的编制不同难度、区分度的试题以及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以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个体教育技能,主要表现在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初步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第只,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组织家访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等;第五,教育实践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五)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这是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小学儿童处于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对小学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全脑功能的开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技能、鉴赏技能等,鼓励儿童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技能。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主要包括:PPT,Flash等软件的使用及制作、音像采辑、信息搜索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多媒体综合运用等技能。

(七)课程研发技能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教师体现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课外活动深化为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往感以及各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另外,还要求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实施、评价和总结的技能。

(八)教育反思技能

良好的教育反思技能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的反思,具体指: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群体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改革的反思等。

(九)教育研究技能

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纷纷设立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教育科研。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十)学科专业技能

篇3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篇4

第一,“三步一标”,助推学校腾飞。“三步一标”是本校的教育教学整体思路。“三步”即小学阶段三步走:低年级抓养成;中年级广阅读;高年级重技能,“一标”即把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小学阶段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是改革师生评价方案。对学生的评价实行等级评价,分为A B C D四个等级。对教师的评价是:考试成绩占40%,平时的晨诵午读检查、教案等方面的考核占30%,政教考核占30%。二是以“晨诵午读”为载体,突出“书香校园”特色。三是提倡“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学校对各项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抽查,做到查缺补漏,及时反思、吸取教训、以案治本。四是坚持社团活动,让孩子梦想在校园起航,童年充实、快乐。学校成立了器乐、声乐、舞蹈、篮球、铁环、小记者、书法等校园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学有多长,多能发展。

第二,队伍建设,保障素质教育发展。一是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二是强化师德建设,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全面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着力构建德育工作队伍。四是注重青年教师成长,坚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新老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推向纵深。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从常规教学、教研活动入手,抓管理、重实践、强教研,以课改为龙头,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是规范课程实施。二是建立精细化、自主化、实效化过程管理体系。三是重视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做到“四定” “四统一” “三步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授课进度、教学要求、校本作业、检测练习要统一。三步走:个人自备、集体复备、个人二次备课三个步骤。四是进行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风采展示课、课改模式优化公开课、高效课堂研讨课,打造高效课堂。五是遵循“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作业,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作业。六是提供机会,注重教师学习成长。七是定期向教师赠送优秀教育类书籍,引导和鼓励教师走内涵发展之路。八是以赛促学,举行教师素养大赛、教案比武等,发现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九是通过观看名师课堂视频、同题异构、同题再构、课堂观察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第四,开展养成教育,撷取累累硕果。学校以“十个习惯十朵花 快乐成长我最美”教育活动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张扬学生个性。一是坚持利用国旗下课堂这一重要的德育基地,树优秀学生榜样,激励学生自我成长。二是培养孩子们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开展“我爱读书” “我会讲故事”“我是演说家”等活动。三是以“春节” “元宵节”“清明节” 等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四是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发挥书法课程的综合育人作用。本校学生多次参加市、省、国家书法比赛,荣获二、三等奖。

第五,开创家长学校工作新途径,拓展素质教育渠道。学校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以“家教工程、家联工程和家校互助”三项工程为重点,树立一体两翼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做到家校结合,相互支持,实现共赢,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六,构建平安校园,打造素质教育和谐乐园。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学校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贯彻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师生的法纪教育。利用国旗下的主题队会、班会、小星星广播、板报等,大力宣传法制知识,加强法纪教育,定期对校园内外安全进行排查隐患,对学生进行交通、游泳、食品、卫生、用电、防火等教育指导和自救、自护的基本常识;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消防演练,提高自我救护能力,从而使广大学生初步学法、知法、守法,提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坚持做到:管理、宣传、活动、培训四部曲,即加强对门卫、值周教师、学生的管理和对学生安全教育、进行“校园安全教育图片进展”和“流行疾病知识的宣传解读” 、组织举行应急疏散演练、聘请禹门分局警卫、消防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第七,改善办学条件,创造素质教育标准化校园。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狠抓学校的校园建设和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出现很大变化,使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有了保障。此外,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装饰教学楼道内走廊,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网络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重要概念之一,新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上的积极参与(思考、质疑、各抒己见、交相问难等),受到来自现有课堂教学条件的诸多限制,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效促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而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利用网络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学得好。数学课给学生的感觉总是枯燥无味的,网络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课堂生动有情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可见,网络课程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识字2》这一课时,教师适时运用教学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播放网络教育资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画面,让学生边观看视屏边听老师讲故事,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看PPT,或者老师一味地讲有效得多,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大典”“检阅”“海陆空”等词语,真正达到了趣味横生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网络是语文教学的资源宝库,可利用的价值很高。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许多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料,学生在校园学习时利用很多。网上有不少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其中有不少是语文教师的个人网站。在这些网站中,存在大量的我国现代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拓展阅读等;因特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语文资源库,无论是什么语文资料,都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网络的重要特点是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与学的资料与信息,为教与学服务。比如: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语文情境,补充文本空白。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并且课本当中有时介绍时代背景时,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内容,使得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如古诗在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时代久远,一些学生很难理解古诗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生活背景,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枯燥、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愿意学习古诗。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的共享性充分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利用网络学生不仅仅学习了一首诗歌,还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了诗人的一切资料,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网络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如果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看课本,预习教师布置的几个死规定的问题,学生就会把它当成负担,优等生肤浅地看看,中下等学生基本不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看,也不知道对不对。可现在不是这样,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帮助预习,他们会把网络当成老师、朋友,可在网络上毫不客气地、大胆地查找任何自己想找到的东西,找到后有收获感和成就感,而且对找到的答案的正确率很有自信,在课堂上毫无顾虑地讲给学生,这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语文课外活动

网络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资源广阔及资源共享。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如当你不知道一词怎么理解的时候可以上网查找;当你一道题不会做时,可以上网寻求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在电话中交流所学内容,在网上建立学习园地,在网上空间与朋友交流,只要参与就能发展。

(二)让网络成为师生、家长与老师的桥梁

篇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今年秋季开学以来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基本完成了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现将我校开学以来的德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将德育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

开学初,我们组织班主任、教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我们确立了“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德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

二、完善德育机制,重新定位全员德育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要求,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并完善了《班主任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程》、《文明班级评比细则》等有关德育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使学校德育工作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本学期,我们完善了全体教师全员管理制度。我们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参与到学生的道德品行的教育中,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其所在班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校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值日领导、值日教师、学生干部每天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班风、学风进行检查评比,做到每天检查公布,每周小结通报,每月汇总结账,并把考核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落实德育的课程渗透,将德育具体化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教育、主题班会,进行德育的强化教育。同时,通过在各学科的常规教学过程中,细化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真正做到将德育工作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我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的才华,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寓于丰富的活动之中。九月份,开展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十月,以建国六十三周年为契机,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以“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主题的“诗文素养,写字育人”活动;十二月举办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班会活动;12月31日,开展了元旦文艺汇演。通过上述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

四、关于常规教育

1、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每周一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及时总结近阶段班级情况,并给予表扬和批评,分析并解决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阶段的任务和工作要求;指导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方面的一些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如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开好家长会、学好学生评语、与家长沟通艺术等等。

2、按时检查班会课,指导班会课与活动的教育方向;负责对班会课巡视并做好情况记载,督促班主任认真备好教案,有效地上好班会课、搞好专项活动,杜绝了班主任把班会课挪作他用的现象。

3、加强培训青年班主任,针对以往青年班主任穷于应付日常事务,不能及时充电的不足,德育处经常利用工作例会组织班主任进行工作经验交流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业务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德育队伍的理论认识,也提高了理论工作能力。

5、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班级量化考核范畴,通过考核评比将班级的日常行为如《小学生守则》、纪律、卫生、仪表仪态等纳入到班级量化管理中。在不同时期,进行了如学生仪容仪表、示范教室评比、黑板报评比等各种专项检查。

6、认真组织本学期市级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各项评优活动。活动过程规范无失误。

7、每周一坚持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隆重举行升降国旗仪式,要求全体师生参加。班主任老师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培养并提高师生的爱国热情。在晨会上,把学校的喜讯告诉全校师生,增强集体荣誉感。把好人好事及时地进行宣传,树立榜样。指出同学身上一些不良行为,力求正视细节,规范学生行为。

8、继续执行特殊学生帮教制度。教师们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特别是针对家庭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学校不仅在学习方面给与辅导而且还在生活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并积极创造舞台让有特殊才能同学展示才华。

五、提高常规管理力度,狠抓工作落实

学校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程》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重点从养成教育、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我校把学生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范围之内。结合我校实际,坚持以教育为本,以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学校法制教育机构,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本学期期中考试后,我们及时组织召开了全校学生的家长会。一方面,向家长通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与家长交流如何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篇7

   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环境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进和监督作用。而环境问题又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因此,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我们要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为指导,切实把环境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学科,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取得教育的成效,以环境教育为了阵地,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工作原则:

   1、环境宣传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能力。

   2、环境宣传教育要采用学校内与学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需要在校内的教育培训,更应注重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研究、评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3、环境宣传教育既要注重平时各学科、各方面的渗透,更要通过专门的主题活动强化。

   三、具体安排:

   1、结合年级组工作宣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学校将通过全校大会、广播校会、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等阵地,集中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各班级也要利用自身的板报、班队会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和征文评比活动。

   2、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把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目中。语文、科学等学科要重点进行教育工作,教师要研究和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涵,寻求最佳的教育手段,取得真正的成效。

   3、利用环境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在3月12日植树节,学校要安排好全年的树木、花草的补种和维护,各班级开展花卉进班级活动,选购花卉种子,教育学生养花种树,美化校园。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可通过班队会宣传有关护水知识。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进行板报宣传。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学校将开展戒烟宣传,动员教师参加到戒烟行列,并通过学生向家长们普及戒烟有利于环保的知识。

   4、学校要健全各项制度,并认真落实。

   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对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不懈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本学期,学校将继续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环保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此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环境教育目标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的'环保事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增长环保知识,掌握环保基本方法,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师资队伍

   1、为了使学校的环境教育落到实处,调整和充实环境教育领导小组,优化我校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推进环境教育。

   2、强化师资队伍。要想使孩子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具有较高环境教育素质的老师是关键。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A、加强对教师的环保培训,在教学业务培训的同时结合环保培训。

   B、请进来。请有关专家来校辅导。

   C、创造机会,组织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环保专题培训班。

   D、订阅环境报、杂志和书籍供教师学习。

   E、定期交流环保信息。

   (二)抓好四个结合,加强环境教育

   A、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内容,所以要求相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环境教育,具体要落实到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环境教育教案的常规检查和好课评比,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渗透、拓宽、深化,使环境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B、与环保纪念日相结合。积极利用环保纪念日及时对学生环保教育,“3、12”开展植树节活动,上街开展护绿活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要上街做好宣传工作,发放环保宣传品,开好主题活动。

   C、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求做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教育,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刻;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环境,如教室、班级环保区,以整齐干净为标准,评比打分,作为班级常规管理。

   D、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学校环境教育只有与课程相结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将以绿色环保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以凸现学校文化特色。

   (三)开展科技活动,形成环境教育特色

   科技活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利用科技节组织学生制作环境小报,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和环保征文活动。

   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要求全面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实施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方针,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习惯,确保学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二、意见与设想:

   (一)加强组织建设。

   1、班子组织健全。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环境教育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内容落实、考核检查得力。

   2、宣传有力度。

   在师生中广泛宣传环境教育目的和意义,做到人人知晓。国旗下的讲话有环保宣传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画廊、板报上刊登环保知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定时播放环保文章、影视。

   3、环保知识渗透到位。

   在教学内容中要求教师做到抓住重点、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学校在举办公开课、优秀教案评比中有意识将环境教育摆放到一定的位置,并在期末测试的试卷中也能体现出环保方面的知识题。

   4、狠抓业务学习和培训。

   一是向优秀单位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教研、体育备课等研讨活动,促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使骨干起到主心骨的作用。

   三、发挥学校特色作用,强化训练,导之以行:

   (一)把环境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实施相结合。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全体教师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

   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在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可以采取渗透模式。活动时,既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更要针对各科的知识和特点,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1、把握渗透课程

   (1)语文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2)数学学科

   在小学数学中,环境教育可以结合具体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在课内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进行讨论、游戏等形式,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野外考察,环保宣传等。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教师因此再进行适当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3)科学学科

   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

   生物和环境教学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4)品德学科

   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5)音乐学科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以活动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这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艺术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一般采用如下形式:讨论、游戏、表演,同时注意营造气氛。

   (6)体育学科

   在体育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加强学生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受阻,运动形式减少等不良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户外运动,野外郊游时采用一些合理的健身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推理法、提问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游戏或查阅有关资料渗透环境教育。

   (7)美术学科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用旧饮料瓶、易拉罐、纸盒、碎布等,指导学生制作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小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帆船等玩具;用旧的挂历、杂志、报纸,通过剪贴可制作风筝、装饰画、文具袋等;用碎毛线、蛋壳,涂上色彩拼各式人物、动物等。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2、上好主题教育课。

   对一些本身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如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各种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等,教师们通过列举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可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现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开设活动课程,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学校定期举办“人类与生态环境”知识讲座,开展“环保知识读书活动”、主题班会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如造成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等讲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把环境教育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相结合。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通过春游等考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师要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从而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等。

   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欲望,从而认识生态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恶果。同时还要举办环境知识竞赛活动、黑板报比赛、办展览、搞讲座等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爱鸟周、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

   通过在植树节时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绿护绿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班级中学生的废纸、学生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物品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城区烟囱排放出的废气,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

   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以漫画的讽刺性、幽默性、教育性去打动着学生的心弦。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们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创作出大量的漫画作品。

   (三)环境教育从身边做起。

   1、学校干净整洁,无一处卫生死角。

   室内窗明几净,室外无乱抛乱扔纸屑、瓜皮果壳现象,无攀折摘校园花草树木行为;中年级能主动打扫,见到纸屑弯弯腰,能经常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施肥、除草;高年级学生能自觉清除墙壁污迹,维护学校各种秩序,永保校园清洁优美,做到包干到班、责任到人,检查、考核经常不断,任何时候经得起查,经得住查。

   2、校园、家园、社区、社会同步进行

   在积极开展好校园创建活动的同时,要引导好学生小手牵大手、校园、家园、社区、社会的环保工作的开展,搞好校园内的垃圾废品分类处理、家庭中的变废为宝、社区的环境污染的调查考察、绿色小队的社区宣传、重大纪念日的社会活动。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xx县教育局2018年工作要点》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现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规范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全力抓好我校党费廉政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在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常规管理质量年”活动,开展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对照整改。突出教学活动以质量为重点。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体育大课间跑操活动;开展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推动师生读书工作深入开展;落实“师德建设年”活动,强化师德、教师队伍政风行风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党建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规范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改革。结合本校实际,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重点工作目标及落实

德育工作

(一)夯实德育常规教育。

1.明确德育教育方向。着重学习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指南》、《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等文件纲领,指导德育常规教育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班级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2.抓好常规教育。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作为养成教育规范月,从熟记“守则”“规范”入手,开展“养成教育规范月”活动,通过班团会、竞赛、举办专题讲座、实验体验等活动。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倡导学生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庭做一名好孩子、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律法规。突出励志教育。严格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狠抓常规,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学雷锋等实践活动常抓不懈,要打牢道德教育的基础,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3.规范升国旗活动。从日常的升国旗活动抓起,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要求,每周进行一次师生集体参加的升国旗仪式,培育全体师生对国旗的敬畏之情,唱出国歌的激情与豪迈,国旗下讲话精神饱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升国旗活动富有成效。

4.抓实主题专题教育。落实好每月主题教育,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做好每月活动单项总结。通过课内外、多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禁毒教育和国防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诚信,争做有礼貌,懂文明的新时期学生。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事件背景、传统习俗,营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

5.抓好学生文化礼仪教育。结合“五四”青年节开展入团仪式。有效创建“一校一特色、一班一亮点”的特色活动,通过创新活动和德育精品课有效推动。

(二)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德育教育。

1.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 。继续开展经典诵读和践行活动。抓好诵读与背诵,以《论语》、《孟子》、《道德经》为内容;注重理解与应用。在开展诵读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把学习的道理同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培养爱家、爱校、爱祖国的责任意识和仁爱之心。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以雷锋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自主确定主题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活动,有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扎实开展。积极参加局里十月下旬举办的“践行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题报告会。

2.继续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积极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加强家校共建工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做到有主题内容和反馈结果。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身心成长。抓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和能力提升,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挥“心语信箱”作用,对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及时反馈,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学生及时疏导和有效预防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好每学期两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不同群体学生健康成长档案。

4.开展好生命教育。精心创建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突出教育性、实用性。

(三)着力抓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工作。

1.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物质环境建设,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爱校、爱家、爱国的道德信念,在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成长自信。真正把学校变成育人摇篮和成长乐园。

2.抓好艺术教育。落实“唱三歌”活动。即唱国歌、唱校歌、唱红色歌曲及经典歌曲,做到师生人人会唱,创建歌声校园。开展艺术节活动。参加五月份组织开展的“松原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积极参加“阳光下成长”文艺汇演。组织参加吉林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艺术大赛。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 各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德育组织,提升德育干部工作能力。强化校级管理组织,优化德育工作队伍,由一名副校级领导具体抓德育工作。

2.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重视班主任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确定研究班主任培训策略,通过课程和活动历练教师,形成自己的独特管理特色和艺术风格。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提高班主任工作热情,切实把德育教育的系列活动落到实处。

教学工作

1.严格执行计划管理。开学初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校长会精神,由校长要亲自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负责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各种教学活动方案,认真落实和检查教研组及个人工作计划,做好计划检查情况的总结工作。每周召开学校工作周例会,明布置、重过程、用评价;结合月考评价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总结会;结合每次(期初、期中)教学质量分析会,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五月);结合教师节,开展教学表彰会。

2.深化常规教学管理。贯彻落实《吉林省义务教育常规》,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流程管理。强化领导抓教学,打造常态课堂。业务领导一定要深入教研组,抓集体备课和教案制作;深入课堂抓教学,重点是听课评课;深入班级抓班级,重点是学习氛围建设管理。

3.强化分析总结。业务校长指导每周坚持做好四项统计工作,业务校长每月做好五项分析总结,主管业务的校级领导要全面做好月总结评价工作,实现常规教学管理质量年的扎实落实与达成。

4.重视指令性工作。高度重视临时上报的指令性工作,要严格按时上报。

5.加强领导队伍建设。业务校长和教导处同志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调研。    

6.有效指导备课上课。开展好有效的单元集体备课、课时集体备课或专题集体备课,提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7.加强实验和信息课教学。配备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员,建立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克服困难保障实验课和信息课开全学科、开足课时。   

四、其他工作

1.做好中考模拟考试和高中学校录取报到监管工作。

2.做好教材征订工作,加强教学用书及教辅资料的管理。

篇9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类课程对大学生早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并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

[作者简介]吴建华(1972-),女,湖南道县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吴国斌(1972-),男,湖南益阳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组织行为教学。(湖北武汉430073)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临时团队结构特征对应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A6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3-03

我国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但是,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真的能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吗?国内许多学者从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系统,而且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集中体现为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缺乏创新精神等。因而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这对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设置

经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与工商管理等。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学校统一开设课程和学院开设课程,如右上图所示。

A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职业指导类课程放在了院管课程的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中,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各类实践和毕业环节、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有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就业指导安排在第8学期,共8个学时。各类实践主要指金工实习、专业实习、erp模拟、学年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约64学时。对于金工实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末,物流和信息管理专业安排在第3学期末,国际贸易、会计学则安排在第6学期末。专业实习在第5学期末,共4周。ERP模拟安排在第6学期末,时间为l—2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4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第7学期,共30个学时的上机时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交分别在第6学期的第2周和第8学期的第12周。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和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如商务礼仪、科技文献检索、创业管理、创业财务、专题讲座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问题分析

1.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A高校一直强调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在设计职业指导类课程时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理与心理特征、专业和性别差异,也没有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地域、就业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不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问题。同时,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新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摆脱原有职业指导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职业指导途经。但A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新构思职业指导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2.职业指导课程整体不够优化。A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没有针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目标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时间安排比例等方面的问题。A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书面练习,如写一份学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但大一学生刚从相对封闭的高中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一片茫然,只对其进行理论教育会使之更加困惑无助。而后续的金工实习是到校内工厂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基本意识。校内实习工厂和学生的目标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基层岗位以销售、行政、财务等文职为主,因而,金工实习并没有发挥太大的职业助力作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学生自己寻找选择为主,一些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但有些学生的实习与专业不太相关,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实习。A高校对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课程的时间安排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会不同,不同行业和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趋势会不同,所以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应有所区别。

3.职业指导课程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职业指导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家庭的作用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支持。社会则需要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咨询及就业岗位。学校则需要和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设置职业指导类课程、建立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职业发展测评、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等。

A高校四年制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分散安排实验、上机之外,还安排了30~ 32周的实践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本上由大学生自行安排,而金工实习和上机实践对经管类学生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环境帮助并不大。职业指导就主要依靠第一学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最后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课程的效果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已有教材展开,但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差,没有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有些教师采用了国外引进的教材,但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直接引进的教材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生。A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师主要由毕业留校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承担,他们并没有专门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A校则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调研、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野外训练等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安排。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创新思考

1.强化职业指导类课程创新意识。大学毕业生数量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增长,出现就业难问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许多高校逐渐将本科培养目标从研究学术型转向复合应用型。社会迫切需求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随之改变。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放到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样的高度,不能仅仅在大一和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应该将职业指导类课程贯穿于本科四年中,帮助大学生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明确自我职业目标。在大学学习中期,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并为大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如举办各类管理竞赛、提供创业园地、给予经费支持等。在大学学习末期,高校则应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组织校园招聘、进行劳动人事法规教育等。

2.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创新。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帮助学生唤起自我职业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科学地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主动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特征,高校可以将职业指导的责任下放到经济管理教学院系。请经管院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授课,辅以外聘企业家或高管人员开展讲座,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有机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学案例库、项目参与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教材选用上,广泛了解职业教育类课程的不同教材,选用既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深度适宜、内容恰当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授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了解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更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篇10

自近代以来,学校作为正规的教育机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学校教育也成为青少年所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学生至少在学校待上9年或更长的时间,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这一阶段为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就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使青少年儿童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发挥青少年学生的自激励功能,充分调动青少年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充分自主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始终把促进青少年学生主体性与独立性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推动从重视整体到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转变

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应该在于它的基础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它强调的是学生基本素质和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不是为了培养某些专门人才,充其量是为更高一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理念应推动从重视整体到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转变,立足“每个学生”,引导学校做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探索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环节中落实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基础教育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这并不否定基础教育为高一层级的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高强度的频考制度使日常的教与学被功利化,进而异化了基础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形成知识点化的课程体系和日清月结式的教学安排,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本义,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短期考试绩效取代了对人的长远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不是简单地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而是应面对成长中的、拥有独特品质的、具有无限潜能的、生动活泼的学生的需求。基础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还需要立足于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创设温暖、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学习成长,并且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成熟与独立,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乐观生活,这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和终极目标,能够使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后,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自身才能。学校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青少年阶段为未来打基础,对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组成部分,但在学校不管时间长短,迟早都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因此,需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和框架。在这一体系和框架中,学校教育具有孵化器的功能,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活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本成熟与独立。他们离开学校,学校教育就意味着结束,但学校教育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它是人类社会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学校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只关注于分数与考试,教育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失去了传承历史和文明的主流价值引领。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摆脱了偏狭和平庸,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主体性与独立性发展。青少年离开学校以后的表现和发展才能最终体现基础教育的价值。

二、重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学校教育无疑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二者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但同时又要明确各自的职能和定位。教所采用和实施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目的是促进学,而学的具体行为和成果也离不开教的努力和贡献。关键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和学二者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在正规和系统的教育中,教者作为所有教育措施的执行者,无可争议地成为教育行为实施的主导者,儿童则成为教育的主体,作为教者要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更有条件通过自身学习达到发展自身的主人。正因如此,教育改革必须致力于改变主要依靠教的体系,回归主要依靠学的体系。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教育和环境,但每个人所受教育的效果,与人的主体性直接相关,重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尽管人的遗传素质有差异,有的人非常聪明,也有的人天生就有点愚钝,天才儿童有之,弱智儿童也有之,这两种情况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处在中间状态。就一般的青少年来说,只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理念及方法,就具备了向各方面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即使学生是天才,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其优越素质也无法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所服务的教育对象要做到充分了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目标和教育的最大功能是青少年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拥有自主学习活动的动力体系。一个少年儿童去国外生活,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很容易地就能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也有孩子通过玩电脑游戏而不知不觉地成为了“电脑高手”,对于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及时跟踪,并且记住了大量英语词汇。他们的学习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主要源于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需求,行动发自内心。通过这种学习行为,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长的享受,并不断产生了自我激励,学习的动力表现为一种加速运动。因此,强化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在青少年不断充满激情和乐趣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知识才能扎根在心灵深处,并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最终转化为创新活动和更好生存的智慧,学习者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这种教育活动,犹如自行车效应,保持一定的速度,骑行得才越稳妥、越安全,否则,就容易摔倒。这说明越能尊重青少年活动的自主性,就越能保证其追求向上的天性发挥。尤其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扩大了大脑的功能,拓宽了个人的视野,加快了发展的速度。这为儿童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也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方法。

三、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