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移动网络媒体
现代通讯技术早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技术,它不再以邮政、电报、电话业务为支柱,而是逐渐向网络通讯倾斜,媒体产业也跟随技术的脚步发生变化。移动网络媒体指的是以计算机、光纤卫星通信等相关技术为依托,借助互联网向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移动网络媒体是网络媒体发展的新兴产物,它从属于网络媒体。虽然其继承了网络媒体超时空限制、海量信息、多元化、交互性的特征,但在个性化、便携性、私密性和精确性等方面,移动网络媒体却也有着更加明确和显见的进步。
二、移动网络媒体兴起原因
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处于中国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与此同时国家政府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大力支持网络经济的创新性发展。三网融合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取得初步成效,这也为移动网络媒体的创新提供契机,为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也处于发展的良好阶段,因此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提供流通血液,促使其快速发展。整个产业目前呈现向上入深的积极趋势。本文就兴起原因联系相关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一)商品信息需求旺盛
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信息,信息具有其特殊的商品性和消费性。大众获取信息的原因在于利用它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商品信息性指的是能够被接收者接收,并满足其某种特殊需要,有关商品及其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消息、情报、数据或知识等的总称。而商品信息的有用性则体现在启发大众思考,解决困惑,并最终积累知识。对于生产者则能提高商品管理决策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及效益,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和交流,要消耗人的劳动,从而可以交换和转让,所以也具有价值。因此,信息能够被直接或间接的消费,网络传媒活动也可被看作一种信息消费的经济活动。人类社会开放和透明程度空前。大众对于外界的了解愿望愈加强烈,信息需求也愈加旺盛,为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移动网络媒体针对市场特点,自身也进行积极开发和应对。一些信息媒体行业细分市场,精准定位,不仅满足大众森罗万象的信息需求而受到广泛欢迎,还从中取得了不小收益。
(二)移动网络媒体经济的成本和报酬原理
移动网络媒体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模型框架,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互联网产品创新性的观念和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诸多改变。互联网信息商品的生产也正在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济转向节能高效,环保。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借助于互联网这个海量的信息交换中心和智能及时化运作,运行成本控制低。各种需要的复杂相关程序运作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处理。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不会增加成本,反而能为平台积累大量数据,优化处理过程,从而促进信息产品的投放精准度。边际成本随之递减,因此站在资本投资者的角度,其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而且管理便捷。从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组合与投资组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尽可能的获取最大利润。这无疑会极大程度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除此之外,报酬递增。目前大部分移动网络媒体平台仍是免费开放,但是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二次贩卖”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媒体可以将受众作为商品二次贩卖给广告商,从中受益。用户群越大,与广告商的议价能力和标准就越高,收益就越大,获得的报酬也随之增大。如果我们将常规产业的规模效益视作是线性的,那么信息媒体产业规模报酬将会是几何爆炸式的增长。
(三)Web3.0阶段的产业快速发展期
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开始的二十年时间里,网络媒体地发展日新月异。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4――1998年的初始阶段;1999――2004年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代表的Web1.0阶段;2005――2009年,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Web2.0阶段;目前就是自2010年至今以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Web3.0阶段。移动网络媒体的产业正处于发热期,未来空间巨大。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的发展也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和衰退时期。在今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中,我国去年媒体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为应对目前全球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国也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在严峻的经济情形下,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仍然增长了12.3%,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亿元人民币。可见我国目前的移动网络媒体产业非但没有随同宏观环境衰退,反而逆势上扬。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正出于成长的快速发展期。
近期视频直播行业不断掀起热潮,不同类型的视频直播网站纷纷涌出一类是演艺秀场类,如YY、网易BoBo、优酷来疯等;另一类是游戏直播类,直播各种网络游戏对战,如斗鱼TV、战旗TV、虎牙TV等。此外,这些网络媒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力投入在移动端的支持,不单纯依靠门户网站导入流量,发展重心不断向移动网络媒体倾斜。Web30阶段发展以来媒体的边界正在逐步消失,各种融合和分化双向流程不断加速向前,众媒时代出现和大力向前这些给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注入巨大活力,促进产业的上升发展。未来的移动网络媒体的发展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三、移动网络媒体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产业变革促使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目前移动网络媒体活动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产业的活动无论是对外的社会大众还是对内的产业自身都诱发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作为日渐重要的部分,媒体产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无疑将会影响产业全局的作用发挥,倘若严重甚至会造成产业凋败和社会混乱。以下是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和相关对策:
(一)移动网络媒体活动的负外部性
当大众生活正在享受移动网络媒体带来好处的同时,如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渗透。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影响自然会映射到整个产业。从经济角度分析,移动网络媒体的活动作为经济活动其存在着负外部性。外部性指的事一个主体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主体或群体的福利受损或受益的情况。负外部性即指造成损害的那一方面。在产业中,媒体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会受到自发逐利的影响在进行活动时即信息传播或宣传的过程中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到另一端的大众。信息传播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但是当传播者比如企业为了自身目标利益做出不当传播,不知情的大众看似只是在接收信息,但其实无形中自身或他人利益已在影响下受到损害。商业竞争中透过媒体释出虚假宣传,一些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关注肆意通过媒体散布谣言诸如此类就是移动网络媒体生产的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不仅包含对对象和无辜大众利益损失,更包含之后政府所投入的消耗。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增大社会的开放和接触,其带来的外部性也变得更难以控制,放任负外部性的产生和作用,移动网络媒体产业自身必将遭受到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解决移动网络媒体活动负外部性的过程中,首先公众、产业和政府都必须清醒意识到其不可根除性。这也就意味者需要三者投入长久持续的努力与合作。公众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身的甄别能力,做到不盲目、不轻信和不轻传;产业要加强自律规范,对于损害社会大众的媒体予以排斥,建设良好的行业氛围,促使不合格媒体的自我淘汰。在追求自身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政府作为监管者要牢牢握住大棒对于违规乱纪者给予惩罚,加强法规完善和舆论引导。
(二)产业链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目前自身产业链还不完善。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拥有制作,广告,宣传的主导力量,虽在改革方面加大投入和步伐,但其自身约束较大,步伐相较于其它仍然缓慢。传统新闻媒体在移动端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未很好成熟,尚在摸索。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投资热潮下进入产业,催生了视频直播,游戏竞技,企业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其整体来看较为混乱,盈利广告单一零散,自身没有很好生产能力,大多为多接口似的拼凑。虽然一些媒体企业造盈利模式上更为灵活有所创新比如众筹,P2P等概念,但是其风险较大易滋生问题。新旧媒体甚至矛盾激烈,互有拆台。市场,技术和资本三者风起云涌,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任然亟须重视。
主流媒体和中小企业在追求利益扩大的同时,应该放远眼光看到行业的前景,加强合作与对接,共同摸索出最合适收益路径;各个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在移动网络媒体内容上加快融合和创新;技术部门大力发挥基础性作用,巩固现有技术,与时俱进加快研发,为移动网络媒体提供稳固保障和进步驱动力。
(三)产业进入融资快车道,潜在风险加大
移动网络媒体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提供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产业的兴起之势也吸引众多投资进入。一些移动网络媒体在风投下,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其后也都跟着一串巨额的估值数字,众多民间力量也纷纷加入行业。热潮之下泡沫难免,刚热闹唱罢,却又传出收益局势不容乐观。产业内一些媒体滋生了借行业热潮靠融资解决吃饭问题的怪象。这些市场经济下的运作,无疑也使得潜在风险加大,为移动网络媒体整个产业埋下了隐患。
移动网络媒体在发展的过程要保有一颗慎重冷静的心,做好优质的内容服务,客观对待资本进入,结合自身状况寻求合适的时机和路径,不可贪一时的画饼。紧紧把握产业的发展大趋势,又要做好自己独特本领。选取合适的目标,向前发展,看见前面的苹果注意脚下的路,做好风险评估。
四、结语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作为新兴的网络经济产物,其发展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过程中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其仍凭借着庞大的基础奠定和自身实力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能否认其中确实有着各种问题存在,但是只要其正视问题,妥善解决,加之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保障,产业逐步得到完善,朝着一个健康,繁荣的方向前进,定会看见一个硕大的果实。(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魏立宏.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陈艳.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2-67.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产业;机遇和挑战;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9.2-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95-03 DOI:10.13398/ki.issn1673-2596.2016.02.0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才开始由“事业”转为“产业”真正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传媒业的领头羊。广播电视是电子技术进步的产物,其信息时代特征显著,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产业与国家文化传播建设息息相关,具有突出的媒体属性。在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下,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电子传媒也具有明显的产业经济价值。伴随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不断扩大自身的领域和影响,向社会开放自身媒体资源,实现了更大的发展。然而,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正面对着互联网等激烈的媒体竞争,为应对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发挥广播电视产业独特的价值和潜能和打造具有传播特色和特殊价值的大众传媒,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机遇
首先,在未来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都会得以巨大提升。广播电视产业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基于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进步与发展为广播电视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再次,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机制已基本确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着基础性支配作用,正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预计近几年内完全可以进入全球经济自由50强的行列,为促进传媒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最后,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党的十七大拉开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我国文化市场。中央对广播电视业的改革非常重视,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必将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挑战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业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总体实力与西方传媒集团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广播电视业所占的份额也相当小,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全球化、国际化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广播电视媒体也呈全球化趋势,西方国家的传媒集团纷纷以各种形式向国内渗透,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与西方传媒的较量时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由于我国各地区以及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要指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不足,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等给广播电视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最近几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部署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2131”等工程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普及水平,缩小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另外,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全新时期和社会变革伟大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还是社会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带来的三农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阻碍着社会的飞快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给广播电视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界新的宠儿,传统的电视内容俗套、缺乏新意,在新媒体前所未有的冲击下,广电产业继续稳步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广播电视产业的媒体成分单一,规模实力难言强大
尽管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已经在实力、规模和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在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着传媒产业的全面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实力、规模、质量上参差不齐。我国广播电视的一般事业已经成熟,产业化起步较晚,实力及规模化集团与国际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省级以下广播电视媒介竞争力乏善可陈。由于我国的媒体行业中成分过于单一,广播电视产业只能经营广播、电视和少量报纸等产业。西方媒体大多是混合媒体,既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娱乐、教育等内容,甚至还有石油钻探、航空业、旅游、房地产等媒体之外的业务,就像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传媒集团”,经营范围众多,有许多资源可以共享。而我国目前广播电视产业完全不能实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使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投入资金力度不大
电视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电视节目内容制作和创新更进一步,则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过去几十年,广播电视被定为为国家和党的“喉舌”,一直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电视广告收入和有线电视收视费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缺乏经营性收入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盈利模式和业务单一,制约着广电的资本积累和产业规模扩张。盈利能力的相对薄弱,使在开发新媒体业务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电视产业受体制束缚,很快在媒体竞争中居于下风。广播电视产业高技术、高投入的属性决定了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传统的运作方式总体上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对其他相关领域和吸纳外部资源资本的关注很少,无法突破旧体制的框架和解决资金短缺瓶颈,阻碍了广播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播电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并成为电视媒体的绝对支柱性收入,缺乏多元化经营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抑制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空间。广告市场增长幅度持续减缓,新媒介形态对电视广告的分流作用日渐明显,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培育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主体竞争力才是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现代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线数字电视为中心的传播网络,以及以电视台为主的内容生产能力为主。面对新形势,应该在掌握市场主动的情况下,合理布局,灵活利用资本运营手段,深度开发受众资源,锻造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重点突破,抢占媒体市场。
(四)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
作为“舆论喉舌”,我国的广播电视的事业单位身份使产权关系不清,责权关系不明,产业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需要。电视台和电台作为事业单位,市场准入政策不明确,同时缺乏行业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在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中普遍僵硬,经营和宣传理念杂乱不堪。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其管理机制一直无法与国际规则相接轨,在分配机制等方面依旧需要尝试新的路径探索。
三、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监管和完善相关体制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立明晰的政府监管体系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过程提出的新要求。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把握既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达到产业发展目的。主管部门要遏制电视产业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的出现,以避免对产业环境造成破坏。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已具雏形的产业体制急需进一步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全面深入地推进事业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离,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运作,推进广电产业资源资本化和流动化,支持广播电视产业资源和成本的跨区域运营和整合。克服陈旧观念的约束,行业主管部门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时,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整个产业向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及向满足技术进步和满足市场需求方向发展。在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电视产业的发展与变革要适应媒体市场的客观环境变化,提高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充分尊重宣传规律,创新宣传理念和体系,实现产业竞争力与宣传能力的同步提升。面向未来,产业化需体现于战略目标定位上,构筑电视产业的长效驱动机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单一经济目标向全面发展转变,从而使广电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创新生产内容
“内容为王”,这是传媒业的一条“定律”。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传媒的竞争焦点将聚焦在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上,为此,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其内容实现不断创新,尤其意义重大。创新是创优的前提,近年来,各台节目形态大同小异,内容多样性缺乏,节目克隆和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创新动力不足,创优更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广电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型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行业主管部门应鼓励创新创优,定期评选和表彰原创优秀节目与业务并奖励;打造一批优秀的专业频率频道,建立创新创优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节目模式市场;大力治理节目抄袭和克隆,对娱乐节目和电视局实行总量调控,提高创新质量,制订节目版权与模式保护法规。面对新媒体的融合前景,在传统电视生产中,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系统内外的各项必要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及共享稀缺资源为原则,推进横向整合,以空间扩展和战略联盟为目的实施纵向整合。通过优势互补、共享稀缺资源和战略联盟的横向和纵向整合,提升内容生产能力,把内容生产从部门行为和个体行为上升到系统行为。在媒体产业下一轮竞争中,决定因素是创意水平和内容生产能力。只有实现跨媒体经营,充分利用各个资源平台的长项和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协同效应,提升内容生产以及创意的水平。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广电系统要突破传统的传播平台束缚,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和新媒体内容业务。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电视媒体积极寻求内容产品与新媒体经营的契合点,实现跨领域合作、融合、跨媒体发展。
(三)开创多元化经营模式
广播电视媒体应积极分析市场运营环境,突破单纯依靠广告经营,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逐渐拓展业务内容,扩大经营领域,吸取国外成熟传媒集团的经营理念,开拓新市场,创新盈利模式。为了转移经营战略和壮大产业实力,拓展市场空间,不少电视媒体已经尝试发展多元化经营,但许多宝贵的资金投向商业房地产业、大型会展业、旅游娱乐业等。尽管短期内可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这种盲目投资、无序多元化距离主业太远,反而会加大经营风险。合理的多元化创新应当回归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本质,根据传媒经济的发展规律,应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对相关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随着各种新媒体业务纷纷出现,市场的风险与诱惑同步存在的时候,媒体经济主线更应该被多元化经营牢牢把握,以便形成多元化经营与单一媒体的有机结合,打造以产业链为主轴,以核心资源为中心,以多品牌战略为外延的良好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四、结束语
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当前,加上国外传媒集团的渗透,面对“内忧外患”,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加快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内容与服务产品、开创多元化经营模式,为促进广电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广电大国向广电强国转变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晓东.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工作思路[J].广播电视信息,2011,(03).
〔2〕刘书茵.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11,(04).
〔3〕李三强.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的应对策略[J].现代视听,2010,(05).
〔4〕余晴,李曙.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传播,2012,(03).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和科技融合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 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 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 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 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 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 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 Web2.0时代―― 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 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 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5)设计新材料及颜色搭配等咨询服务平台将以“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解决设计师的创作疑惑”为主题、以“关注环保,改善环境”为核心的理念,提供专业化服务。各种世界最新、最前沿、最自然环保的新材料资讯,及可触摸的最环保新型材料样品、全球流行的材料趋势等通过数据库网络与实地体验馆相结合方式,让产业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更加创新及可实际利用的材料信息资源,寻找到最优化材料,搭配适宜颜色,借助材料专家智囊进行深度材料咨询服务,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泸酒;营销
一、新媒体环境下泸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获取利润。为更好的与顾客沟通,企业对媒介技术变革最为敏感。新媒体的出现对企业营销信息的传播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新媒体为泸酒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媒介载体。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不仅有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在该环境下,泸酒企业的营销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营销信息可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打动受众方面比传统媒体更胜一筹。新媒体为泸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载体,极大丰富了泸酒产业的文化内涵。
(二)新媒体拓宽了泸酒产业发展的“空间”。新媒体时代之前,泸酒产业营销信息的传播是通过传统媒体完成。泸酒企业家们只能购买报纸、杂志的某个版面、电视的某个时段、广播的某个时长等固定的媒介位置排期。由于时空的限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了媒介时空的概念。企业可随时随地营销信息,受众也可根据自己的安排适时的接收信息,而不是以往的强制接收。
(三)对企业营销信息的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泸酒产业发展带来便利、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下白酒企业都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从中不难发现,大多是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照搬过去,尚未与新媒体的特性结合。如何编制新媒体上的内容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课题。信息编制好,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四)对企业的网络舆情控制力提出新挑战。诸多新媒体:微博、微信、论坛等未强制要求实名制。由于匿名特点,部分网民的言论、评论过于随意甚至非理性化。泸酒企业若舆情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引发危机事件。反之,若将舆情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引导,对企业的发展会形成好的影响。泸酒企业如何掌控好新媒体,是企业值得学习的课程。
二、泸酒产业利用新媒体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截止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比92.5%。可知,利用新媒体营销已具备受众基础。新媒体具有准入门槛低、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受众规模大等特点。利用新媒体营销可降低泸酒企业的营销成本,开展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广,加强舆情监控和公关宣传。提升服务顾客的效率与质量,快速开拓年轻一代网络消费群体市场。新媒体营销已成为营销趋势,泸酒的典型代表企业泸州老窖、郎酒等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增加企业的曝光率。
70―90后是白酒的消费主力军,购买需求强于其它群体,这部分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是:习惯使用网络、手机媒体了解外部信息。当产品信息投放的媒体与目标消费者常使用的媒体重合度越高时,营销信息就越容易到达目标消费者,减少无效劳动。70-90后熟练操作网络媒体,网上购物方便、经济、时尚深受年轻人喜爱,足不出户便可实现全球购。
综上所述,泸酒企业利用新媒体营销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新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营销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传统营销传播特点分析。从传播内容看,传统媒体上的泸酒广告注重塑造品牌形象忽略促销。以标榜“名酒”、“好酒”为诉求。展示泸酒的历史感、品质感。如:泸州老窖1573在央视播放的广告:你能听到的历史124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62年,你能品味的历史428年,国窖1573。
从传播效果看,传统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塑造知名度作用明显。但传统媒体反馈渠道单一、滞后,使得泸酒企业难对消费者的反馈作出及时反应。
从受众定位看,定位于中年男性、所采用的营销策略仍是传统的强推式营销。忽略了年轻一代这一新兴白酒消费群体,忽视了消费个性需求。
(二)新媒体营销传播特点分析
1、广泛性、裂变性。2016年微信活跃用户已达5.49亿,微信APP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25%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可见微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微博用户已达6亿。微信、微博是典型且使用广泛的新媒体,具有“One To N To N”裂变病毒式的传播机制。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受众基础良好的先天优势。
2、强粘性、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征,新媒体营销可非常方便的让企业与粉丝之间的咨询问题、评论与转发,从而增强用户对企业官方新媒体的依赖和粘性。
3、高精准、成本低。新媒体是网络平台,因而具有互联网低成本的特点,同时企业的新媒体营销主要吸引对企业感兴趣的用户,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泸酒产业新媒体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一)建立新媒体矩阵。根据新媒体的不同类型可分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论坛、官方贴吧等形式。多种形式在营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互动协作,形成新媒体矩阵。并可进一步细分定位,以微博为例:官方微博、产品微博、品牌微博、员工微博、领导微博、招聘微博、公关微博等类型,不同的微博有不同的内容、风格、受众。如五粮液集团设有五粮液官方微博、五粮醇和五粮春品牌微博、五粮液经销微博、五粮液国宝级调酒师微博、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微博。通过新媒体矩阵,实现裂变交互式传播,传播效果呈现几何级的增长,犹如“病毒式”传播。微博集群应有主次之分,以实现相互协调。
(二)设计营销信息内容,做好规划,分析受众特点,设计传播特色。新媒体上的营销信息内容一要与产品知识相关,二要与企业目标相关,三要与顾客需求相关。由于宗教、民族和政治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内容设计中尽量避免这三方面的内容。在不同时间点的信息关注度是不一样的,周五、六、日用户比平时活跃,早上9点、下午两点、晚上8点到10点是新媒体使用的高峰时段,企业在该时间段信息,效果较好。新媒体用户具有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因此,泸酒新媒体上的营销信息应具有时尚、简洁、原创、个性、有趣的特色。
(三)筹建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新媒体营销队伍。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一个专业的新媒体营销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泸酒企业能否在新媒体营销的市场取得胜,关键在于是否建设了一支专业队伍。这个队伍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决定泸酒企业新媒体营销的成败。要求企业从企业内外部选拔人才,把营销策划能力强、技术突出、有经验的人整合在一起,组建起团队在新媒体环境下搜集、推广、接收信息,从而提高企业新媒体营销的效率与水平。
(四)强化互动,提升效果监控。新媒体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即时双向互动,泸酒企业需成立专门的部门,每天设值班人员对顾客提出的咨询、问题、建议一一进行回复。定期听取受众的关心点从而调整新媒体上的内容,强化与顾客的互动,提高新媒体营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褚亚玲.新媒体传播理论的“扬弃”内核[J].唐山学院学报,2012(5):40-43
[2] 李光斗,曾美芬.新媒体时代的品牌战略与营销创新[J].南方企业家。2013(09)
篇5
关键词 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9-0083-02
在党的十上明确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创造力,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发展广电文化产业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由于各区域内文化、人文、经济的差异性,大多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拉动地方广电产业发展也是各地广播电视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1 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广电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视频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呈爆炸式发展,新媒体以快捷、方便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以其衍生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多元化,全球化,网络化。而做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受其地域性、区域经济、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影响,一些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后劲不足。
2 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文化产业作为地方广电行业的一项新型产业,在社会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是技术层级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思想不够解放
在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电视几乎已经完全改制为集团化经营,走市场运营的道路,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人对广电文化产业理解不清,重视不够,仅仅把广电文化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及活跃群众生活、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措施,没有把它当作产业来开发利用,没有认识到文化经济的一体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政府办广电,广电文化为休闲娱乐服务的基础上,广电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的开发严重滞后。
2.2 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广电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投入资金的高低直接决定广电文化产业影响力的大小。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广电媒体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优势与内容生产优势,积极的进行广电文化产业结构拓展整合重组,但我国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电文化产业仍然受传统思维禁锢,以体制办文化为主,没有将人、财、物等主要力量放在广电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一些地方政府还停留在政治家办台,依靠财政拨款,吃财政饭的旧思维上,只注重社会效益,轻视经济效益,没有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对于广电文化产业重视不足,缺乏发展思路与创新办法,导致广电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2.3 复合型人才匮乏
发展广电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一些地方从事广电文化产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经营意识,尤其缺乏一大批既懂管理又懂经营,既从事广电文化又善于市场运作的广电文化经营者。再加上人才机制和分配机制不灵活,各方面待遇不高,广电文化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以延边广播电视台为例,由于待遇偏低,近几年来优秀的主持人就外流十
几人。
2.4 机制改革不到位
广播电视一直以保障舆论导向,宣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为主要职责,相关广电文化产业多为一些工作上的附属品,而非当作主业来运营,缺少市场运作。近年来,虽然在广电文化产业上已经逐步放开,但离真正与市场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原因就是机制改革不到位,体制内缺少专业人才支撑,体制外优秀人才进不来,体制内人员缺少经营意识和经验。广电职工观念仍停留在财政拨款衣食无忧的老思维上,对广电行业面临的严峻状况缺少认识,对发展广电文化产业缺乏认知度,这严重的限制了广电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3 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品牌塑造力强
“品牌”这个经济范畴的名词,是企业产品经营社会知名度的标准,在市场化的今天,“品牌”代表着信誉、代表着自身实力。广播电视对品牌塑造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具有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通过宣传对受众的认知、判断、决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成为了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以“中国好声音”品牌的塑造为例,2012年浙江卫视与星空传媒联合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是一个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在节目推广过程中,在全国15个城市举办了推介会,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下活动,学员明星现场表演、知名歌手助阵等活动,以娱乐新闻、社会活动等形式被媒体跟风报道,成功塑造了品牌效应。在这个品牌推介过程中,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通过广播电视自身宣传职能进行品牌推广塑造,是广电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
3.2 资源丰富竞争力大
随着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不断健全及频率、频道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广播电视丰富的产业资源,以此为依托,发展广电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电行业经过数字传播、户户通等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基本形成遍布千家万户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具有无法比拟的收视收听资源优势。以延边州为例,全州共有人口220余万人,共辖八县市,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71%;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7.51%。
篇6
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广告经营、节目生产经营、网络经营、网站经营等业务。近几年来,宜昌市区不断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功能和良好的开发前景正日益显露出来。从总的发展状况来看,该区广电产业仍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机遇与挑战、优势与瓶颈并存。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大做强广电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特色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广电产业的优势分析
总的来说,区广电产业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优势:
(一)产业资源丰。广播电视拥有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丰富的频率资源和完善的节目系统等优质、充裕的产业资源,具备发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广电行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遍布城乡进入千家万户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具备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优势。在内容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系统拥有最完整的信息搜集、加工体系。它的基本信息功能决定了它能不断汇集着各方面、各层次的政治经济信息,形成庞大的信息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还有一个方面的优势,是广电传媒长期以来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的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国家对文化市场的保护政策和扶持力度等。
(二)市场需求大。区幅员辽阔,人口多,区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多,农村人口39万多,城市人口12万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广电产业市场广阔,前景良好。首先,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其次,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的收入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再次,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场馆建设等公共文化建设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广播电视已成为受众最广泛的传播媒体,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空间,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三)工作基础好。一是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近年,区广电部门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在内部运行机制、人事分配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激活了运行机制,增强了综合实力,为广电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拥有一张优质的广电网络。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其中有线网路覆盖12个乡镇(街办)、100个行政村,终端用户达4.1万户,已形成全区一张网的格局。三是拥有不菲的综合效益。区广电部门坚持品牌战略和传媒经营理念,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经营创收达1136万元。
(四)发展空间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区广电产业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除了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外,可以说大部分的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更不要说实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了。广电网路产业收入达900万元,而作为广播影视的龙头产业—电视收入却不足300万元,且大多集中在广告这一块,节目制作与交换几乎未涉及。数字电视经营主要集中在城区,用户很少,农村市场尚未启动。宽带数据业务虽已正式启动,但相对电信、移动、网通、铁通来说,市场占有份额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产业远未涉足。正因为如此,区发展广电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广电产业的劣势分析
虽然区广电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但要真正形成产业,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面临体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体制不顺。一直以来,广电体制属于行政事业型体制,存在三大缺陷。一是资源的垄断性。广播电视资源属于单一的国有国营体制,没有民营,拒绝外资,行政职能与宣传职能、经营职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高度垄断型资源占有。二是市场的封闭性。由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历史的原因,广电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的自我封闭体系,壁垒森严,画地为牢,各自为营,闭关自守。三是结构的分散性。广电传媒之间诸侯分割,独处一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广电传媒内部,机构设置多,管理松散。广电体制的三大缺陷,导致广电资源浪费、管理粗放和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效率低下。
(二)政策不优。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如《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但我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不够系统和具体,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等尚未制定出台。关于广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基本没有,而且部分政策文件还限制广电产业的发展。政策不优,导致广电产业发展环境不宽松,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投入不够。如今,重装备、高消耗的广播电视已越来越成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投入大、产出大,投入小、产出小。由于没有政府的帮助和产业政策指导,银行不敢贸然贷款给广电发展产业。相对其他产业,广电产业起步晚,基本没有原始积累。近年,政府在广电公益性事业建设方面投入多,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几乎没有。虽被业界视为朝阳产业,没有金融资本、也没有原始积累、更没有政府对广电产业的资金支持,广电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由于投入的不足,导致广电设施不完善,装备不佳,无法开展数字电视和多功 能业务,再好的广播剧、电视纪录片题材等也只能等待,无法投入生产制作。
(四)人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广电媒体在用人上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近亲繁殖严重,造成从业人员急剧膨胀,人才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能满足市县的收入水平和发展环境,在条件成熟时会跳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市县广电往往被动地成为上级媒体的人才输出基地。目前我区广电从业人员182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80人,占总人数的44%,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26人取得中级职称,无一人取得高级职称。广电人才紧缺由此可见一斑,不仅缺乏高素质的名主持人、名编辑、名记者等拔尖人才,就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满足,更不用说高层次的既懂广播电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了。
三、加快区广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广电行业未来的“两化”方向即传输数字化、节目市场化,结合区实际,要切实加强市场运作,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逐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广电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广电产业跃上新台阶。
(一)改革体制增活力。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不断深化广电体制和机构改革。一是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使经营性业务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二是根据广电特点,探索实行制播分离制度,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和其他栏目可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节目的招标采购,收入按市场机制分配。三是鼓励民营资本以参股、合作等形式,大胆尝试组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请记住我站域名/]广告制作公司、民间节目制作公司,将部分电视节目特别是广告经营等业务要全面推向市场实行民办民营。四是深化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交椅”,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栏目制片人竞聘制;打破分配制度上的“铁饭碗”,推行“买新闻”制、制片人制和效益工资制。
(二)开发产品求市场。发挥广电资源和品牌优势,开发更多的广播电视产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推动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一是打造本土化的文艺品牌节目。通过举办才艺展示、歌咏比赛、玫瑰之约等大型文化活动,推进《走近》等系列专题片和重点题材影视剧的生产制作,提高本地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扩大广播电视的品牌影响。二是丰富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尤其是提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丰富多彩的专业频道,实现频道专业化、节目窄播化,凸显频道性,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三是开发多功能服务产品。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在传输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基础上,推出诸如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网上证券交易、高速因特网接入、会议电视等多功能服务产品。
(三)多方出击拓空间。发挥广播电视的资源、人才优势,多方出击,积极拓展广电产业发展领域。一是可以利用有线网络资源,开设在线互动游戏。二是利用人才优势,开发计算机软件和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三是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库存视听资料,加以开发,实现二次利用。四是可根据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特点和优势,开发相应的衍生经营,如成立电视产品专卖店,开办电视红娘和房产等信息中介服务等。五是密切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适时开展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六是可适时介入社会优势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的跨度,如旅游、演出、证券等产业,这些产业市场利润丰厚,是广播电视不可轻言放弃的一块大蛋糕。
篇7
[关键词]北京文化创意 办刊 探索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今期刊出版行业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有力冲击,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拓展和构建自己的多元化内容体系。《前线》作为党刊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熟品牌,若只满足于固守前人基业,恐难有更大作为。为此,2010年底,我们开始了在《前线》主品牌之下创立子品牌《北京文化创意》季刊的探索,尝试为《前线》打造新载体、开发新产品。
一、创办《北京文化创意》,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编辑出版服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底,北京市委作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决策,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首都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布局,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高端产业全面推进。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此后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的文化战略迎来了大布局的时代。在中央和市委决策的正确指引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创办一份报道宣传和研究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刊物,对于推动和促进北京文化创意工作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也是党刊社自觉主动地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编辑出版服务的体现。
立于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的潮头,《北京文化创意》的办刊优势在于党刊的政府背景和丰富的作者资源。我们有能力在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者,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等读者群体之间搭建一个“宣传、展示、交流、研究”的平台。结合自身优势,我们将办刊宗旨定为:宣传北京文化创意工作,展示成就、交流经验,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全面反映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动态,科学评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和经验,密切关注文化创意新举措、新进展,探讨破解文化创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帮助读者得到可供参考的资讯和案例,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为读者特别是外地读者打开了解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的窗口。
2011年6月《北京文化创意》创刊出版后,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文化报》、《京郊日报》、《竞报》、《劳动午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及《海南日报》、《重庆晨报》、《长春日报》等几十家报刊、网站刊登了消息,介绍了刊物的情况。创刊号刊登的文章《发挥政策导向扶持功能 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被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转载。一年间,《北京文化创意》已出版四期刊物和一本专辑,其创刊工作被评为北京市宣传系统2011年度优秀工作,《北京文化创意》还荣获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北京期刊奖一等奖,第二十届北京新闻奖专刊专辑二等奖。
二、精耕细作,助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从2010年底开始,我们考察探访了全市十几家已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单位,如798创意产业园、首钢动漫产业园、光线传媒、水晶石公司、宋庄画家村、莱锦创意产业园、红剧场、北京古玩城,等等。考察中我们发现,在目前首都文化事业和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业界缺乏一个权威信息和沟通交流的平台。相当一部分文化创意单位深感缺乏对政策的领会和解读能力,缺乏同行业间对各自经验教训和经营思路的交流论证。他们认为,有必要创办一份能在政策、实践两方面指导企业发展,宣传报道企业成功经验,并为企业与各界间提供交流、沟通平台的刊物。企业的需求恰与我们的办刊宗旨不谋而合,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加坚定了办刊的信心和决心。
与此同时,我们又分兵几路前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北京市文化促进中心、北京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等单位,走访了业界的管理者、从业人员,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新闻界的同行,与他们深入探讨国内特别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构架和态势。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企业数量增长较快,而同类出版物多以高校的理论研究性内刊为主,创办一本具有较为浓厚的实践色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期刊可谓正当其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创办《北京文化创意》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报业经营 突围路径 观念创新 体制变革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阅读终端的不断涌现,传统报业面临着全新的竞争环境。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不断涌现,也直接影响着报业的经营绩效。如何在技术创新浪潮与体制变革背景下实现报业经营的突围是当前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当前报业集团面临的经营难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阅读革命,掌上电脑、手机电视、电子报纸等层出不穷,对于传统报纸的替代日益凸显,直接影响到报纸销售额的增长,进而影响其广告收益。同时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浮现,一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使得传统的广告投放大户在广告投入中更加审慎,尤其是在房地产调控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报业广告大户房地产公司广告投放力度明显消减,汽车广告也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当前总体上广告投放额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态势,而且更加集中于强势电视品牌、新兴网络媒介等,对于传统报业的投入更加保守,并且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态势,一些区域性报业集团的广告经营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同时,报业集团经营成本进一步高企。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水电煤价格不断上涨,人员工资规模不断扩大,报业企业自办发行成本进一步抬升。新闻纸价格不断攀升,作为报业集团的主要生产资料之一,严重影响到报业的盈利能力。一些从事其他产业运营的报业集团,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相关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较多困难,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主业经营的潜在风险。
一些报社在面临经营困难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广告版数、压低广告价格、编发软新闻等方式增加经营收益,反而造成报纸质量与水平的下滑,进而影响到公信力和受众满意度,造成连环消极影响,报纸的经营更加困难。一些报社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盲目向新媒体产业发展,举办网站、论坛等,甚至引入视频业务,积极推动全媒体化进程等。个别综合实力较强、所处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报社获得一定“斩获”外,大多数报社都只是追寻了某种时尚的发展概念,新媒体业务大多只是报纸母板的网络上载,缺乏内在创新业务的支撑。或者投入了资金开展全媒体业务,却又限于自身发展基础的落差以及受众环境的影响,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接续不济,全媒体业务很难走上正轨,陷入前行困顿,在经历了一阵产业盲动后踟蹰不前。
二、全媒体浪潮下报业集团的经营思路及突围原则
技术变革潮流及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既是对报业经营的严峻挑战和沉重压力,但同时也是报业集团实现体制创新、业务整合与优化、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契机。
新时期报业经营的突围首先要抓住体制创新的牛鼻子。当前非时政类报纸转企改制工作正在深入推动。转企改制是释放报社经营活力的一针强心剂,也是解决新时期报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良方。虽然近几年大部分报社都已经引入了绩效考核,但绩效考核往往停留在个体活力的激发上,体现在报纸内容采写与编排等局部业务创新上,或者通过奖励机制的建立,拉动广告额的增长等。但在宏观发展战略层面,报社“靠政府、吃社会”的局面没有改变,自我创新的压力与动力仍然不足,经营意识与竞争力不强,整体管理仍大多处于粗放型状态,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有待建立与健全。通过转企改制的推进,建立健全报社的决策机制,适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报社定位及经营策略,形成紧跟市场变革乃至适度超前市场反映的决策机制,留足决策余量,有效把握主动;建立起适应报社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梳理与优化管理环节与管理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建立更易于激发创作与经营活力的管理机制,真正让创意思维得到激发、创新动力得到释放、创新贡献得到肯定与价值兑现,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造活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战斗力。
新时期报业经营的突围要实现报纸的合理定位。伴随着发达的全方位资讯通道的建立,立体化信息环境的构建,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传统的大杂烩的咨询平台,越来越需要分层化、精细化、深加工的资讯内容。报纸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定向受众群体的边界设定,也直接关系到定向广告投放的集中度与有效率。在新的历史时期,报社必须对旗下刊物进行鲜明的定位,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与资源内耗,构建全新的受众版图。这需要报社更好地审视自我的经营特色、报道优势等,同时也需要更为清晰地分析与厘定市场关注热点、区域经济特色、分众化人群购买力特征等,改变传统的就办报论办报、就经营论经营的模式,在定位之初就能充分考虑到从报社风格、内容设置及产业经营的各关联环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整合内部资源优势,实施品牌媒体带动战略,整合了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户外数字媒体资源,进一步厘定了旗下各媒体的定位与主营方向,有效解决了资源耗散、定位模糊等问题。整合后报纸质量、发行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钱江晚报发行收入翻一番,2010年以来广告收入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5%,利润增长14%。今日早报2010年利润比上一年增长3倍多。
篇9
【关键词】手机电视;新媒体;专业人才;调查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调查的背景
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手机总用户数已达4.57亿户,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传统的语音通信和短消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这一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讯网络的开发运行,使得手机可以提供以高速率、大容量数据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服务,最终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多媒体终端”。
手机电视是这一终端的核心应用,它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或数字广播网络,以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上观看电视的服务。手机电视的出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它既具备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如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手机媒体的私人化,同时又融合了新兴媒体互联网的交互性以及数字技术的高质量和大容量,用户能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地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最新的时势动态。面对手机增值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和3G手机的巨大市场前景,中国各地运营商相继开通了手机电视业务,此举不仅拉近了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距离,更有助于培育一个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2006年8月,我国手机电视付费用户达到28万,而到了2007年上半年用户数已经突破90万,据估算,到2008年我国整个手机电视产业将达到100亿元的市场规模,手机电视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2]
上海地处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占据着全国7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5年,上海文广集团获得了全国第一张手机电视牌照,组建了第一家全网运营的手机电视公司,其业务的发展将对中国手机电视行业产生重要影响。从表面上看,媒体之间的竞争是受众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人才为支撑的媒体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海手机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对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它既需要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数字传媒工程专业的人才,也需要有较高新闻传播素养的文科人才,还要有适应新型手机电视产业链发展要求、懂得新媒体企业管理的经营策划人才。手机电视产业横跨广电、电信、设备制造等许多传统行业、领域,在人才需求上具有高度的复合性。但是由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业刚刚出现,上海高校的相关专业还是遵循传统的培养媒体人才的教学模式,与该行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差之甚远,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错位成为影响媒体核心竞争力、制约上海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那么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的职业环境如何?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才能满足手机电视行业的发展需求?这是关系到上海市新媒体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为新媒体产业,手机电视具有行业交叉大、发展变化快等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以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东方龙新媒体移动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龙公司)作为调查对象。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手机电视节目集成运营平台和内容运营商,该公司提供文广集团包括11个频道、12个频率的视音频版权内容,涉及互动娱乐、新闻资讯、生活实用信息等多项服务,构建了成熟的基于2.5G的移动流媒体技术服务体系,并为未来的3G运营平台的业务开展进行了技术、内容和人才的储备,因此调研结果更有利于我们掌握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所调查的内容包括手机电视专业人才职业状况、各岗位人员能力素质需求状况,以及员工对自身职业前景的期待三个部分。
二、 国内外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
手机电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诞生至今只有两年的时间,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处于探索期。从世界范围看,日韩欧美与我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手机电视业务,虽然其技术扩散速度快,市场化程度高,但在产业研究方面也颇为零碎,尚未见完整的理论著述和系统的研究分析;国内目前还仅限于对个案或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性研究中,理论研究水平远远滞后于业界的实践。而人才是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根本,关于手机电视专业人才方面的研究还未开始,有关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本项目的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尝试在手机电视人才培养和行业用人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服务上海新媒体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上海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三、本项调查的目的
本项目的研究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当前上海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着力研究新媒体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包括:
1、客观全面地了解上海市手机电视专业人才的职业现状。
2、准确地认识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的各项专业素质需求。
3、了解手机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前景的期待。
四、调查路线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在初步分析上海市手机电视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选取在产业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东方龙公司作为典型,对其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等进行周密、系统的研究,以便全面掌握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本次调查以发放问卷和数据分析为主,并对员工和行业经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访谈。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着眼点,在于了解手机电视行业对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问卷共有22个变量,包括手机电视专业人才的职业状况、专业素质需求以及职业前景期待等方面。
2、访谈
本调查对东方龙公司的部分员工和部门经理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公司在运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材料。
3、调查施行
本调查于2008年11月21日实施,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访员到公司进行访问。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五、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的全部数据均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PC+)统计处理。现提出这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和分析性结论。
二、本次调查的主要数据分析
一、手机电视专业人才职业状况
1、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年龄
手机电视从业人员全部由年轻群体构成,他们的年龄集中在18-35岁之间。其中,工作年限不足2年的员工有50%,2-4年的有28.9%,5-8年的有15.8%,工作8年以上的有5.3%。可见,在新兴的手机电视行业,绝大部分员工工龄在4年以下,他们饱含激情往往又缺乏工作经验。
2、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
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呈现集中纺锤型,即以具备“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中高等文化程度者为主体,其次为“硕士”和“专科(高职)”文化程度者,“高中(中专)”或“博士”都较少。
3、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
手机电视从业人员中,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占26.3%,新闻传播专业占15.8%,通信工程专业占10.5%,经济/财会专业占7.9%,市场营销专业占5.3%,还有少量的电子技术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人员。调查发现,有高达31.6%的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与手机电视行业相关度不高,他们多是从外专业转入这一新媒体领域。
4、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岗位状况
在工作岗位分布上,“内容策划与制作”岗位人员居多,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岗位,“企业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5、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择业选择因素
就业选择因素中,多数员工看重的是新媒体行业远大的发展前景,认为新媒体全新的传播和运作方式会给个人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6、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就业途径
人才进入手机电视行业的途径非常广泛,通过“广告招聘”进入公司的员工最多,以“朋友介绍”、“人才招聘会”、“先实习、后录用”途径进入公司的员工也占有较大比例,而通过“组织调动”或“人才引进”等方式进入公司的比较少。
7、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发挥情况
有42.1%的员工表示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够得到非常充分或比较充分的发挥。相比之下,有57.9%的员工表示不太充分或难以发挥,在被问及专业特长不能很好发挥的原因时,认为“缺乏足够的资源,好的创意方法不能有效的传播”和“手机电视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只能摸索前行”的占据了主流,这也显示出当前手机电视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作为新兴的融合类传媒产业,照搬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已被证明难以发挥效力,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又未成熟,新的产业链条还未得以合理构建,影响该产业有效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员工难以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专业特长。部分员工从主观上寻找原因,认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此外,还有部分员工认为公司现有的人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这也是当前新媒体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手机电视各岗位人才专业素质需求分析
手机电视各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是本次调查的核心,我们根据手机电视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情况,将其分为“内容生产”、“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四类人员,面向员工和部门经理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手机电视专业人才总体需求
东方龙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提供的数据表明,手机电视人才总体需求较大,主要集中在内容策划与制作岗位,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岗位。学历要求普遍集中在本科层次上,技术研发岗位要求较高,为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2、内容生产人员能力素质需求(均值:1表示不重要,10表示十分重要)
对于内容生产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版权、著作权知识”被放在了首位。尽管目前国家广电总局仅颁发了为数不多的手机电视牌照,但是各地运营商违规开展此项业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抢占手机电视这一未来媒介市场的“蛋糕”,它们不惜盗用传统电视节目的版权/著作权播映节目或提供信息资源的下载服务,版权意识淡薄。例如2004年,多普达为了突显“dopod535”手机强大的视频功能,非法链接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侵犯了央视公众在电信领域对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专有使用权,被后者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无疑,在媒介和行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的新媒体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对于刚刚起步的手机电视产业,如何有效地保护版权会直接影响它在今后的健康发展。IMS Research公司告诫,要想使手机电视市场取得成功,广播电视机构和内容提供商需要加强数字业务版权的管理能力,防止盗版。
调查同时显示,“手机电视节目创新”、“基于手机电视信息平台的栏目内容策划与执行”、“信息平台整体风格把握”也是内容生产人员应当重点培养的能力。缺乏符合手机播放要求的特定节目内容是当前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手机电视的内容大多是直接移植传统电视台的节目,仅仅是用手机的“新瓶”装电视的“旧酒”。美国咨询机构德勒(Deloitte)认为,这种做法是没有充分理解手机的使用方式、手机使用的社会内涵及移动设备特点的表现。手机电视不仅具有灵巧、快捷、移动化接收、非群体化收看等特征,它的观赏方式也与传统的影视媒体存在较大差别,原本从大屏幕上获得的深度感、透视感、细节感乃至运动感都被不同程度地填平和削弱,间离感和疏离感随之增加,这样会大大降低影像占有的喜悦程度以及达到“高峰体验”的可能,这些特征就要求内容生产人员创新节目创作观念和编排手段,制作出具有手机电视特定信息平台风格的节目,从而吸引受众,保证其作为新兴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3、技术研发人员能力素质需求(均值:1表示不重要,10表示十分重要)
技术研发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地集中在“流媒体研发”和“3G技术标准及应用”上。流媒体是依托有线/无线互联网络,根据一定的传输协议对媒体格式进行流式实时数据传输的一种技术手段,当前的手机电视业务主要是面向用户提供影视节目的在线观看和下载观看,对于最能体现手机电视实时传播特性的在线观看而言,流媒体是实现该应用的核心技术。因此,熟悉流媒体和无线网络传输的相关技术标准,能够在手机平台上进行流媒体的编码、压缩和传输,是手机电视技术研发人员的核心素质之一。
3G的广泛普及将是手机电视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与当前的2.5G或2.省略.cn。
[3]这些内容的牌照和版权资源往往都掌握在传统广电媒体手中。
[4]张大钟:《上海宽带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发展》,《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第6期,第44页。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9月.
[2]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
[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
[5]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6]霍斯金斯.《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M].重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7]鲍德温等.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和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3月.
[8]Fink C. Conrad, Strategic Newspaper Mannagement(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篇10
[关键词]软实力 文化产业 战略路径
软实力与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与软实力。自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软实力”以来,这一概念不仅在国家的战略层面,而且在以城市为单位的层面都引起了持续性的影响。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这可以被看作是国家与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一个缩影。
约瑟夫・奈认为,力量是影响他人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目的的能力,与军事、经济等硬力量相比,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愿望的能力,也就是说,软力量作为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它常常与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惯例以及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无形的资产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奈认为国家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而在他看来,文化作为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涵盖普世价值观,其国内外的政策也推行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责任感相联的关系,该国如愿以偿的可能性就得以增强。
这说明,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集中体现,文化产业在展现国家实力上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日益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把握了全球产业升级的主导地位,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制造业产值比例和就业人数快速下降,文化、金融等专业服务业产值比例及就业人数快速上升。尤其是美国以其高度发达的文化产业,日益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着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确立起其“文化巨无霸”的世界地位。与此相应地,包括中国在内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和发展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则在文化上日益受到美国文化的挤压,这已经引起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关于文化安全和文化的焦虑和不安,如何有效抵御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入侵”,大力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无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共识。
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在相当意义上是在“城市”的层面得以落实和体现的,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依然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全球竞争往往又是以城市而非国家作为其中的主体的。事实上,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更多地体现在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身上。以好莱坞所在的洛杉矶为例,它原来只是离洛杉矶市中心十几公里的一个小镇,但100年来,好莱坞却以其高度发达的电影产业,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电影中心,并因此而成为洛杉矶这座城市的一张最富盛名的城市文化名片。就此而言,美国发达的电影产业,其巨大的文化经济竞争力,是通过洛杉矶这样的城市来得以展现的。可以说,这一事实对其他国家和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一个体现是,世界各国纷纷出现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文化发展战略,如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2005年11月提出了“软实力工作坊:新加坡课堂”之“小国生存策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四T策略”:人才(Talent)、贸易(Trade)、技术(Technology)、宽容(Tolerance),加上诚信(Trust)。在这里,软实力工程被明确定为最为重要的“小国生存策略”之一。韩国的首尔,提出2002年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的市政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始终把以文化为中心的市政方针放在首位,并确立2015年建成“文化城市”的愿景,制定《为创建“文化城市――首尔”的文化艺术部门十年计划》。
这些都说明,就世界发展潮流而言,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促进城市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与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
随着深圳近年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谋划和推进,其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继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产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约7%。深圳从2004年开始举行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文化产业的权威展会之一,是国内惟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它的创办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国际性的平台。2008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加入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深圳是从深圳的文化产业开始,其城市文化竞争力在日益增强。
早在2007年,深圳市在全面分析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紧紧围绕如何促进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深圳城市文化竞争力而制定,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大步骤循序渐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深圳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在已有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使深圳在2010年成为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在此期间,深圳将以改造提升目前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相对优势的传统文化产业为重点,逐步启动创意设计产业,孕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内容产业,扩大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和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在进行总量扩张的同时促进质的优化。
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左右,年平均增长13%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9%左右,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稳固,深圳成为国内乃至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城市。期间,深圳将以创意设计产业为发展重点,全面启动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意设计和文化内容产业为主体的深圳市文化产业新格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提升文化产业素质。
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300亿左右,占本地GDP的比重达到11%左右,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确立,深圳基本建设成为国内顶级、亚太地区一流、全球知名的文化产业先锋城市。实现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全面融合,推动深圳经济全面进入创意经济时代。主要目标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完成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文化产业内部及相关行业充分融合,推动深圳经济全面进入创意经济时代。
发挥深圳区位优势,国际国内发展相结合。深圳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它东临大亚湾,与惠州市相连;西至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
第一,在技术运用方面,深圳可以利用毗邻香港的区
位优势,在第一时间借鉴香港经验与优势,加快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在发展深圳现代印刷业上,可直接嫁接香港印刷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深圳大型印刷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平台,整合设计创意、制版、印刷、印后加工、交易、物流等系统功能,打造环环相扣、优势互补的产业链。
第二,在文化产业市场推广以及文化企业加工方面,深圳可以利用自己与众多城市接壤的特点,把文化产品销往海内外。一方面,深圳文化企业可以利用接壤的国内城市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降低企业投资金额,另一方面,利用其他城市也已存在的行销网络,内可销往全国各地,外可借助香港,把深圳文化产品销往海外。
第三,在文化产业的人才吸引上,深圳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一方面,深圳作为国内最早的经济特区,其发展过程中众多的政策有利于文化创意工作者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梦想;另一方面,国外文化创意人才也可以在这个移民城市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四,在文化产业资金吸引方面,深圳也可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因此,其他国家早已把我国视为文化产品消费的重要市场,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转而通过深圳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无疑是一个经济且收益快的捷径。因此,深圳可以吸引国外文化创意资金,还可开展与国外优秀文化企业合作的方式,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确立重点发展领域,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文化产业包含门类众多,根据深圳已有的文化产业领域及其发展情况,确立今后深圳文化产业的8大重点发展领域。
第一,借鉴都灵模式等成功经验,全面提升创意设计业的国际化程度。2008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加入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因此,深圳把发展创意设计业放在了8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深圳将借鉴意大利都灵通过创建“国际设计之都”以设计业带动城市基础工业升级和提升城市经济形象的经验,以建设“全球创意设计之都”为发展目标,充分依托印刷业、广告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深圳平面设计业、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业、信息设计领域以及Ic及软件设计业等在国内外的地位。
第二,依托IT等高新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动漫游戏产业高地。深圳本身具备发展高新产业的各种条件,因此应该借助完善的移动平台和互联网平台,将动漫游戏业的发展和腾讯QQ、迅雷等网络软件相结合,促进动漫和游戏产业向3G领域的移植和延伸,同时以手机游戏为重心,努力成为全国手机游戏的领先城市。此外,积极探索电视游戏、单机游戏、游戏外包等游戏领域,拓宽游戏产业链。
第三,立足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数字视听业。深圳宽带普及率高较之其他内陆城市相对较高,因此可将视听新媒体作为数字影视产业的重点领域。在稳步发展传统电影电视剧产业,推动传统电影电视剧产业的数字化,打造“魅力深圳”影视工程的同时,将以视听新媒体作为深圳数字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加强数字化视频的制作与出品,争当全球数字化视频的内容供应商。此外,发展数字视听业还将以深圳广电集团为依托,建立影视内容产业基地,还将积极开展与外界的合作,探索与外资联合成立电影公司,共同开发视听节目。
第四,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下,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尤其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发展新媒体产业更为重要。深圳将创建新的传播技术平台,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传媒出版发行业、广电业、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战略,延伸与拓展传统传媒出版业的产业链;推动高新科技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积极促进出版产业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同时建立适应新媒体产业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机制、制约和保障机制、动力机制等。
除以上四点之外,现代印刷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以及高端工艺美术业也是深圳文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现代印刷业着力于利用高新数字技术条件实现产业升级。文化旅游业主要为依托现有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继续维护、拓展以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特别是客家文化、海滨文化资源,利用“大运会”举办的契机,以高尔夫、山地休闲运动、水上休闲运动为发展重点,打造成为中国最前卫、最具活力的休闲运动之都。演艺娱乐业则提出将深圳打造成为“中国的百老汇”的目标,加快产业聚合过程。高端工艺美术则主要瞄准国际市场,以建设“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之都”为目标,重点打造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艺美术产业基地。继续提升黄金珠宝加工业的竞争力,拉长产业链;提升创意和品牌意识,扶持文博会工艺美术展、家庭用品及玩具展、国际珠宝展再上新台阶。
六大发展策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只有在明确的发展策略的指导下,文化产业才有发展的指路灯。作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城市,深圳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发展策略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第一,创新引领策略。这一策略着重于培育高端创意,强化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促进产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同时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市场化。
第二,产业集聚策略。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结合,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推动创建创意产业孵化器,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实现更加集约化的发展。
第三,品牌带动策略。通过对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有品牌进行整体规划,重点利用深圳在设计领域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第四,项目拉动策略。以重点文化项目为支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一项一策”,加强针对性、,个性化服务。着力引进和培育产业层次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国内、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设在深圳。
第五,“走出去”策略。通过持续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将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增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提高深圳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