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现状分析

篇1

青城山是川西旅游环线上同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地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山风景名胜区依托“青城天下幽”自然生态环境和中国道教名山厚重的文化底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地。

青城山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这几年,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青城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投入,注重了景区业态调整和旅游营销宣传,景区旅游综合经济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是社会经济效益却不尽如人意。青城山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仅占都江堰市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的12.5%左右,只占全省旅游综合收入560亿元的0.28%左右,青城山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川内旅游区相比,明显低于乐山、峨眉山的发展速度。

青城山旅游经济实力发展缓慢,表面原因是景区旅游留不住人,旅游消费水平低。造成这些问题有以下深层次的主客观原因:

第一,景区相关管理条例纲性制约。按照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核心景区只能做减法,不允许任何新的建设行为;二级景区建设也受到《条例》纲性限制。“门票青城山”受遗产保护地和景区《条例》约束,景区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制约,青城山难于与时俱进,推出更多与游客需求结合的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享受性的新产品。

青城山尽管列入了《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但是,我们的思维和工作重点仅仅停留在从建福宫到上清宫的核心景区和后山风景区的“门票青城山”。“十一五”期间,都江堰市河西青城山片区9个乡镇总用地指标主要用于重点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本上没用旅游项目可供用地。

第二,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旅游市场有效供给不足。青城山有中国道教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地方土特产资源。针对市场需求,青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滞后,旅游载体和旅游内涵的结合尚有较大的差距,尚未形成值得游客掏腰包的中意产品和参与性活动。青城前山仍停留在观光游,直上直下;青城后山虽然渐成旅游目的地,但农家休闲低端旅游产品档次低而且竞争激烈,没有超过成都市及周边区县的价格优势和区位优势。

第三,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旅游高级化程度滞后,缺乏中高端的体验与享受型旅游产品。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的协调发展,决定了旅游区的发展水平。六大要素在旅游产业化构件可分为基础要素和提高要素。基础要素包括“吃、住、行、游”四大要素;提高要素包括“购物、娱乐”两大要素。青城山景区旅游中游人基础要素的消费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提高要素的消费比例。青城山景区与世界级品牌的一流景区仍然有较大差距,购物、娱乐没有形成相应的优势产业。特别是雅俗共赏的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商品,在青城山旅游产业发展中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市场吸引力。

青城山景区形象审视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地的象征,是召唤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旅游的旗帜,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和认知印象。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象之间的竞争,所以这不得不迫使青城山景区对旅游地形象的问题进行审视和研究。

青城山景区性质、形象及市场定位在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界定为“中国道教名山,以山水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文化型风景名胜区;是具有观光、游览、休憩、科考研究等功能的,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道教文化观光旅游,它是青城山景区旅游的文化主线,是青城山旅游产业的“魂”,应贯穿于青城山旅游产业和产品开发之中,贯穿于青城山旅游全过程之中。青城山旅游景区形象定位为青城山旅游观光和道教文化展示地、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道教文化体验地。前者决定了青城山观光旅游消费形态为主,后者确定了青城山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形态。景区形象定位和景区旅游消费形态,使我们确定了客源市场立足成渝两大城市地方中端市场,拓展沿海及东南亚的高端市场的针对性。

青城山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青城山的历史、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资源≠产业、品牌≠发展”。青城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坐等花开”,要在21世纪旅游竞争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重新审视青城山景区的形象、定位,科学调整青城山旅游发展规划,充实和完善青城山旅游发展的思路。

历史让我们在不断提高核心景区旅游档次的同时,选择了放大青城山景区,做大青城山旅游品牌,做强青城山旅游产业这条必然的发展道路。

景区是旅游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载体,是人文资源的展示载体。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发展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景区经营效益的持续获取。

青城山景区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要永续利用,重点要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突出道教文化遗址、遗迹、文物、文化活动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永续利用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内涵方面主要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要坚持不间断植被绿化保护、严禁乱砍乱伐,切实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是做好旅游污染源的控制,改进各类旅游接待点的生活污水设施,“尿水、污水、口水”必须处理达标排放,确保味江、石孟江、螃蟹河水域质量;同时要增添景区生活垃圾回收处置设施,确保景区环境洁净。二是因地制宜,按照规划要求增建味江、石孟江、螃蟹河的拦河蓄水坝,既保持青城山水土不被流失,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同时能增强青城山山水自然资源的旅游卖点。在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上,重点是深度挖掘道教文化发展主线;开发健康的道教文化礼仪活动;整理开发道教文化衍生出来的长寿文化、医药养生文化、赵公财神民俗文化、青城武术、音乐文化,使高雅缥缈的道教文化与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融合贯通,称为游人参与、互动的旅游活动。

篇2

[关键词]重庆市;能源消费;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83-03

一、重庆市能源消费现状

(一)重庆市能源资源现状

1.原煤。重庆市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西南铝业集团原煤探明储量为33亿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2.油料。重庆市石油资源匮乏,油料全部从省外调入,目前重庆市油料消费量增长迅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已逐步显现。

3.天然气。重庆市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首位。

4.发电量。重庆市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主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和大宁河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二)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现状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直辖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1957—2010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195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63.73万吨标准煤,2010为7117.41万吨标准煤。1962—1965年能源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196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76.37万吨标准煤,1965年为342.88万吨标准煤。1965—1980年能源消费总量开始稳步上升,196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42.88万吨标准煤,1980年为985.5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0.17万吨标准煤。1995—2010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出现快速增长,199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776.91万吨标准煤,2010年为7117.4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33.79万吨标准煤。

从能源消费比例可以看出,煤炭在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居主导地位,其原因是煤炭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价格和成本低的天然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对天然气和油料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能源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从图2可以看出煤炭在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降低。1957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4.02%,2010年该比例降为68.25%。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新型能源在日常生活中已被普遍使用。因此,天然气消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995年达到峰值,天然气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14.54%,2010年油料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41%。重庆市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重庆三峡水电站的建成及使用,电力的消费量也呈上升趋势,1957年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2.04%,而到了2010年该比例上升为10.79%。

(三)重庆市能源消费强度现状

重庆市综合能耗在西部地区相对较少,总体形势相对较好,但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图3为按可比价计算的1990—2010年重庆市万元GDP能耗的变化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重庆市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1990年是5.08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为1.127吨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0.23吨标准煤/万元。1990—1995年重庆市能耗降幅最大,但是,2004年由于重庆市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水平甚至出现小幅反弹。2004年GDP耗能1.1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GDP耗能1.42吨标准煤/万元。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技术结构水平落后,增长方式粗放。

(四)重庆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关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剧烈波动之中。其中,199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5,数值为负值,这主要是由能源消费量下降引起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下降;能源产品需求减少;产业结构优化带来能源消费下降的效果开始显现。

数据显示,1987年、2004年和2005年重庆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大于1,即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十五”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在工业结构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消耗。二是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推动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从2002年开始,手机、计算机和私人汽车普遍或大量进入居民家庭,家用电器销售量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煤炭和天然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整个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重庆市经济增长现状

(一)重庆市实际GDP及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标志。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的直辖市,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其国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根据1985年人民币不变价计算,25年里,重庆市GDP增长了4723%,平均增幅达188.92%。图4是重庆市1985—2010年实际GDP及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其中GDP是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的。

从图4可以看到,1985—1991年重庆市GDP增长缓慢,1993—2001年GDP增长平稳,2001—2009年GDP增长迅速。1989—2001年增幅波动较大,之后总体呈上升趋势。

重庆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为工业实力的增强。虽然从2001年开始,重庆市国民经济呈飞跃式发展,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直辖市相比,总体实力依然较弱。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偏小;经济总量位次在全国居中下游。

(二)重庆市三次产业GDP及其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根据重庆市三次产业GDP增长趋势及结构比例统计数据分析,1985年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GDP持续增长,2010年重庆市GDP为792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58亿元,增长12.95%,占生产总值的8.6%;第二产业增加值910.35亿元,增长26.40%,占生产总值的55.0%;第三产业增加值406.64亿元,增长16.43%,占生产总值的36.4%。

从产业结构看,2010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114.23:726.52:480.18,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一、三产业比重偏低。1985年以来,重庆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持续下降,1985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32.7%,2010年该比重为8.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快速提高,1985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4.7%,2010年该比重为55.0%。第三产业比重也略有提高,1985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2.6%,2010年为36.4%,2002年达到峰值42.9%,2006年以后略有下降。

(三)重庆市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及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

图5反映了重庆市1985—2010年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1985—1992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保持相对稳定,1995年以后,呈快速增长态势。1995年能源消费总量1123.06万吨标准煤,2010年达7925.58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7.86%。这与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密不可分,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2006年以后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均增长迅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趋势决定了重庆市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北京市计划委员会能源处.北京市能源供需的现状与问题[J].北京节能,1998(1):6-7.

[3]陈榕.福建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发展研究,1998(8):22-23.

[4]朱跃中.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72):26-32.

[5]徐博,刘芳.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499-501.

[6]李俊.中国区域能源供求及其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1994(4):34-40.

[7]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32-35.

[8]王祯.中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分析[J].市场周刊,2005(2):103-105.

[9]万红飞,周德群,高亚平.我国能源与经济关系分析[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8-41.

篇3

一、我国当前医院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的财政补偿明显不足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医院所呈现出来的公益性越来越明显,很多医院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正因为如此,从而决定了医院运营和发展中所涉及的资金大部分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财政部门对医院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小,医疗机构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04―2014这10年里,我国财政部门在医院发展方面的资金支出为18.26%-37.61%。但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在医疗事业方面所给予的资金补偿应不少于总费用的50%,很明显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由此可见,在医疗事业的发展方面,国家政府部门的财政补偿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服务收费定价不合理

由于医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所以在医疗服务的定价方面,要比标准定价低的多,而且出于对患者承受能力的考虑,医院的服务收费和医疗技术服务都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以此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但随着国家政策改革的不断深人,医院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低,加上医疗风险、人员素质等因素都会给医院的发展造成威胁,所以说,医院的发展越来越困难。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当前医院的成本回收率仅有3%,所以,为了维持医院的良性运作,医院相关部门只能通过缩减成本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但这种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加剧了医务人员个人创收的行为,使其公众形象出现偏差。

(三)“以药补医”的方式存在诸多潜在问题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药品种类也在持续增加,且不同种类的药品在定价上也有很大差距。在医院收入单薄的情况下,为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在药品价格上做文章成为了医院的不二选择。近年来,广大群众对药品价格方面怨声载道,一方面是觉得药品价格过高,因为价格越高的药品,加成利润越大,所以,很多医院喜欢使用高加成的药品,最终导致药品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医德渐渐沦丧,在当前医院的运营和发展中,医生开贵药、开大处方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但却给广大群众带来的损害。此外,医院的趋利行为越来越严重也是“以药补医”衍生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从客观上来讲,作为医院,不应该将盈利作为经营目标。但在国家财政政策如此不完善的今天,医院似乎忘记了自身的职责,趋利行为十分严重,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添上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二、医院经济补偿机制的完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医院在运营和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经济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所以,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经济补偿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至关重要,需要引起医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加快财政补偿机制改革进度

财政补偿机制的完善是促进政府、医院、患者三者关系和谐共处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医院之所以会普遍存在“大处方”和“滥检查”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医院的资金投人过低,使医院无法维持各项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加快财政补偿机制的改革非常重要。首先,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医院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医院的规划进行科学制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设备和技术进行更新,使医院的发展能够与市场需求实现高度协调和统一,实现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政府还要合理控制对医院的财政支持,不能过多或过少,如果过多,就会出现“财政养医”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解决;如果投入过少,则便会出现上述情况,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管理工作,实现自我补偿

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也是医院财政补偿的重要内容,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更好的促进医院各项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各类不当的行为发生。管理工作的加强,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对医院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不建议其大规模举债扩建;其次,提高医院的人事管理水平,根据医院的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合理分工,职责分明;最后,要对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对医疗活动开展中涉及的费用支出、材料消耗等成本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三)加大人力投资成本,实现医院的人力资本增值

在当前医院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医院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做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切实提高医务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人力成本投入方面都不够重视,医院人员薪酬较低,可发展空间较窄等现象十分严重。对于这一问题,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大人力投资成本,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尽快实施薪酬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本补偿标准。

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资本形成率;技术进步

自1997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持续上升,GDP持续增长,中国的经济情况十分良好,为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多的经济商品的能力上升,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2003年为8472.2元,2004年为9421.61元,增速为11.21%。从2003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中国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但随之出现的就是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急骤上升,这使得在2004年又开始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倾向得到了控制,与之相对应,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也得到了控制。2006年上半年,两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压力已大大减轻,反通货紧缩压力逐渐显露,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在2004年8月达到顶峰后,从2004年9月开始进入收缩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率从2004年10月到达顶峰后,也从2004年11月开始进入收缩期,2005年CPI降低了0.6个百分点,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这些宏观经济指标又明显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处于萧条状态,即物价下降,基本上是国内需求不振的结果,但产出却实现了增长。根据宏观经济学一向把持续性大幅度的价格下跌及失业率上升判定为经济萧条,认为在这种状态下不会出现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反过来,如果经济确实持续快速增长,则不应该出现价格的持续下跌和失业率不断攀升。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上下,但是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目前,中国的失业率已进入建国以来的第五次高峰。虽然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3%―4%,但实际的失业率为8%―9%。失业人员中,包括700万左右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20―150万城镇农民工失业人员,70万待业的大学和专科毕业生。面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况,似乎宏观经济学无法提供充分的分析。表1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的结果调整的1993年以来的GDP指数。

总的来说,GDP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这一轮的经济增长中,投资与出口是所依赖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机制与美国不同,美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高技术革命,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发了巨大的投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了工资水平和就业率的上升,失业率不断下降;高新技术引致的高生产率与大量外资介入同时推动美国经济增长。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2005年,中国的这三方面需求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供给基本保持了上年的增长幅度的基础上,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消费的增长率略有提高,以全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的投资增长率略有回落,而由于进口增长率降低,净出口的增长率则有较大的提升。三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社会仍然保持了旺盛的总需求。自2003年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分别为27.7%、26.6%、25.7%,呈递减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9%,扣除价格变动之后,实际增长约在11%左右,比上一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上涨,但是自2004年9月开始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05年由1月的101.9下降到年末的101.3;在对外贸易上,2003年至2004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分别增长了34.49%、35.39%,达到了30%以上的持续出口增长(见表2)。

资本形成率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资本形成率是逐渐下降的,到1982年到达第一个低点―32.1%。这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生产而生产的倾向的一种纠正。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又经历了一次起伏,这正好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第一个经济周期的标志。从此以后,在每一次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的加速总量伴随着资本形成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资本形成率的提高拉动经济增长。2000年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率不断上升,由2000年36.4%增加到2004年的44.2%。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最终消费率则是持续下降的,从2000年的61.1%下降到2004年的53%。从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比例看,中国经济增长加速更直接的动因主要是来自于投资而非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自1999年上半年跌入谷底(下降0.9%)于1999年下半年开始缓慢回升,于2000年上半年达到局部顶点(上涨1.2%)后,又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回落,于2002年上半年达到局部低点(与上年同期持平)后,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再次反弹,尤其是进入2004年后,反弹力度不断加大,并于2004年一季度达到顶峰(7.5%),从2004年第二季度开始又回落,特别是进入2005年后回落幅度有所加大。投资比重的增加意味着生产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劳动所得比重下降,从而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由表3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资本形成率与消费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形成率要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最终消费率则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发展趋势看,世界平均资本形成率逐渐下降,最终消费率逐渐上升,中国出现了相反的现象,世界资本形成率从2000年的22.5%下降到2002年的19.9%,中国资本形成率同期从36.4%上升到39.2%。世界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77.2%上升到2002年78.6%,中国同期却从61.1%下降到58.2%。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资本形成率较高相对应,资本投资效率却呈递减规律。开放之初,中国每单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应的GDP接近5,至2004年固定资产单位资本产出达到了1.94,在20多年经济发展进程中资本投资效率基本上呈现递减趋势,也就是说,每生产一单位GDP中,将有更多部分用于投资,才能保证GDP的增长,投资效率是递减的。

中国资本形成率居高不下,形成了经济增长中“投资过热”综合症。“投资过热”有可能造成资源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大及国内消费不足等。从1992年开始,中国能源程序生产总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要,并且缺口逐年上升趋势。伴随着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紧张,长期看中国潜伏着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的危险,从2000年开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了5.1%,2001年、2002年有所下降,2003年上升4.8%,2004年上升11.4%,同时其他价格指数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2004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6.1%,固定资产价格上升5.6%。而与之相对应,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虽然都达到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分别为3.9%、2.8%,但仍然属于较低的水平,2005年,这一方面的价格又重新回落。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的通货紧缩并存,使企业的利润空间明显减少。

居民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15%的水平下降到1995年的13%,1997年为12%,1998年为11%,虽然2001年增长到21%的水平,但2003年、2004年又出现了轻微下滑的趋势。投资过热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居民收入的相对份额并没有扩大,因此表现为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与投资过热导致的原材料及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相反,居民消费不足将导致消费价格(包括商品零售价格)下降。

要使经济达到可持续增长,必须改变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改变生产函数中的“收益递减”性质,代之以收益不变,或收益递增的前提,这就要求资本产出效率与人力资本等知识要素相结合,这样,生产率会因为人力资本等知识要素的递增而不会随资本规模的增大而递减。当前,由于中国现实情况,地方政府肩负着推动市场化的重要责任,它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直接招商引资、经营资本,投资上项目,扮演了市场主体的角色。而这种市场主体由于缺少产权约束而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并由此导致了当前的粗放经营,一味地追求GDP,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量的、对于经济发展呈负面效应的开发区,堆集了很多货币的截子工程,铺摊子、上项目的重复建设,提高了GDP,但是GDP的物质结构并没有随之优化。所以,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技术进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和大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经济发展是靠要素投入(资源投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一切非资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推动的。从理论上说,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可以是无限的。所以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必须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化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高规模经济、提高生产要素效率、改变经济结构与制度。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强调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第二,投资效率。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消费、净出口增长相对稳定时,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增长发挥了主要的拉动作用。然而,由于受资源和消费需求等的限制,投资增长速度也不能过快,超过了一定范围,投资就会过热,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能源和原材料的紧缺、通货膨胀等。但是根据表2可见,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上升,投资的宏观效率,即资本生产率,是对资本的产出效率或投资效率的一种有效测度,资本生产率越大,表明资本的产出效率或投资效率越高;反之,资本生产率越小,表明资本的产出效率或投资效率越低。目前我国高投资增长是建立在低投资效率基础上的。

当资本生产率增长率为正值时,收入分配可向劳动份额增加的方向变化,支出分配可向消费份额增加的方向变化,而且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本投入较少和投资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生产率增长越快,经济增长质量就越高。当资本生产率增长率为负值时,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本投入较多,投资效率下降,经济增长质量下降,资本生产率下降越快,经济增长质量就越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资本投入,并且资本投资效率较低,因此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应提高单位资本产出效率,促进消费快速增长,适度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6[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5

随着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经济型酒店,各家经济型酒店无论在门店扩张还是增加营收渠道上都将进一步发力。在迈点品牌指数(MBI)中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一些品牌,例如国际青年旅社、宜必思、佳园连锁和中州快捷,这几个品牌有些是还未在新浪上开通该品牌的官方微博,主要是以某单店微博的形式存在,或虽然开通了但还未被机构认证过。而通过新浪机构认证同时在新浪微博上又有其官方微博的品牌/集团分别有华住酒店集团、7天连锁酒店集团、如家酒店集团、格林豪泰连锁酒店、布丁酒店连锁、速8酒店、南苑e家连锁酒店、桔子酒店、尚客优快捷酒店和金一村连锁酒店。下面就以上提到的这些酒店就其微博营销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

截止2012年12月28日从微博粉丝数量上看,可以看到华住酒店集团的微博粉丝数量位居第一,为328897,其次是7天连锁酒店集团和如家酒店集团,粉丝数量分别是242021和111690,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格林豪泰连锁酒店。根据新浪微博8月26日的统计数字,主要经济型酒店品牌中7天官方微博以101120名粉丝数位列第一,成为首个微博粉丝数破十万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家酒店集团以超过8万粉丝数紧随其后,汉庭和锦江之星则分列第三、第四位,粉丝数量均为4万左右。

可以说短短数月,排名前几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就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位次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7天的微博粉丝数增加了一倍多,7天可以说在新浪微博开通官方微博较早,因此其微博粉丝数也比较多、影响力也更深。而更名后的华住酒店集团则跃居到了第一位,微博粉丝数量最多,这其中还得益于集团的更名,在2012年11月20日下午汉庭酒店集团日前宣布正式更名为“华住酒店集团”。这次的更名无疑在业内外吸引了较大的关注,原名汉庭酒店集团的官方微博相信也吸引了大量的粉丝。除此,我们还发现华住酒店旗下各品牌在新浪微博上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如汉庭酒店、全季酒店、星程酒店和海友酒店,在这几个字品牌中,海友酒店的微博粉丝数也表现不错,有5万多。

酒店微博活跃度

篇6

关键词:经济开放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一、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世界化浪潮中,世界各国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作为第一大贸易国,正是因为近年来持续对外开放,才能有今日的成就。但也应当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经济开放的程度。经济开放度即市场经济下,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它反映在一国与他国经济交往的各个方面,是一国或地区经济与外界关联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

二、经济开放度的指标选择

经济开放度的研究是从衡量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的,后来逐渐纳入投资等因素。对外开放度的涵义由单一的贸易额演化为整体的、综合的反映一国参与全球经济程度的指标[2]。经济开放度与全球化、一体化和自由化等概念密切相关,主要由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两方面组成。对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的计算时,二者所占权重不好确定,若根据专家意见或者经验总结出指标的权重主观性太强,因此结合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状况,采用GDP份额法较为合理,用各指标代表的交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权重[3]。

1.贸易开放度的指标选择

贸易往来是经济开放与发展的重要渠道,贸易开放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贸易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还要考虑服务贸易,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逐年提升[4]。因此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货物贸易开放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

服务贸易开放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GDP

经济开放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GDP

2.投资开放度的指标选择

构建经济开放度指标体系不能只考虑贸易开放度,还要分析投资开放度对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5]。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科技含量与经济效益较低,近年来许多资金充足、科技发达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成立分公司,我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成立合资公司,从而引进了大量的资金与高科技人才,因此外资引进与对外投资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选取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为投资开放度,公式为:

投资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GDP

三、中国经济开放度的现状

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一国经济对国际经济的依存程度[6]。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计算出中国2004-2014年的贸易开放度与投资开放度,进而得出经济开放度。

2004-2014年我国贸易开放度总体上有上升也有回落,其中货物贸易开放度在2006、2007年出现小幅度上升,从65.2上升到67,经过一段下降后在2010年出现微小回升,从2009年的45上升到2010年的50.6,继而逐年下降。服务贸易开放度也呈现微小幅度的不稳定变化,从2004年的8.1下降到2014年的5.8。这说明虽然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不断增加,但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并无明显增加,我国的贸易开放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7]。

投资开放度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对GDP的占比除2008年有小幅上升(从2007年的3.1上升到2008年的3.4)之外,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近年来我国总体上的直接投资水平不高、开放程度较低。在2006与2007年我国贸易发展良好,促使经济开放度上升。但在2008年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开放度大幅度下滑,虽然在2010年出现回升,投资开放度重新回到3,但是后几年又呈现下降趋势,降到了2014年的2.3。这说明了在我国近些年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开放度并不高,仍有很提升空间,需要通过加强进出口贸易与投资两方面来提升经济开放度,加大经济开放力度[8]。

四、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良好,但经济开放度仍然较低,应当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情况,加强贸易与投资的对外开放。第一,优化国际贸易结构,针对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出口贸易开放度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劳动需求,从而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第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要注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在当今世界,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创新频繁,我国企业应当引进国外的高科技技术以及配套的设备与人员,着重培养高科技人才,逐步增强我国的进口贸易开放度,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第三,增加外资引进与对外投资,现阶段我国许多合资公司效益良好,继续引进外资可以带动我国的产业发展,并且伴随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本国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建更为良好的发展前景。最后,应当促使符合条件的公司与国外公司共同成立大型的跨国公司,优势与劣势互补,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开放度。

参考文献:

[1]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07:10-17+25.

[2]范良.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5,11.

[3]杨少文,熊启泉.1994-2011年的中国经济开放度――基于GDP份额法的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2014,03:13-24.

[4]蒋敏敏.中国经济开放对服务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2.

[5]赵秀恒,刘娜.河北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2,01:98-101.

[6]吕志鹏,王红云,赵彦云.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5,01:14-24.

[7]张新.我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 四川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国际化日趋明显,各国各地区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四川农业也得跟随国际的步伐,迈向现代化和产业化。四川农业要达到国际水平,发展成一个新型的农业,就必须促进四川农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推动四川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得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四川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现阶段.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

首先,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大为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其次,农业内部开始打破了传统粮棉型、数量型为主的单一结构,多元化、效益型结构日趋合理,种养模式不断优化。最后,农村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农村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民营经济能够破解国有经济的难题,简单地从表面上看是民营与国有的经营者问题,深层次地研究却是体制与机制的问题,衰与荣是体制使然,是机制使然。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许多优势,体制新,机制活,变化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民营经济这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的经济力量的优势地位。

一、四川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一)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底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民收入并没有因粮食产量的增加而增长。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农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还停留在短缺时代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农业生产走的仍然是一条片面追求农产品总量为主的道路。

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我省农村人口多耕地少,户均耕地7亩左右。全省0.198亿个农户差不多就是0.2亿个农业生产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由此导致生产水平低下,土地产出率低。据统计目前55%以上的农户生产能力仅能维持糊口,由于资本不足,生产资本的再投入、生产技术的开发十分有限,导致生产力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土地产出率极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同时,规避风险能力差,我省农业仍属于自然农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面对大的自然灾害根本无力抵抗,规避风险能力弱;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些过小的家庭经营者,捕捉市场信息的成本很高,基本上是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经济对接。

2.农业生产成本高

30多年来,农民主要靠提高产量和收购价格来增加收益,由于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在生产中的用水、用种、用药、用电、用油、用饲料等诸多方面,缺乏科学指导,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也与重产量轻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有关。

(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1.农业生产区域结构不合理

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省农作物生产布局和区域供销来看,主要作物产区分布不平衡,桐油、乌桕、漆、油茶、茶叶、核桃、木耳、黄连、白蜡等经济作物主要集中于四川盆地边缘,大米、小麦的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盆地底部。水产品缺口长期依赖于国内市场。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狭小的区域内。

2.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低。同时,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隐患,与国内国外相比差距很大。我省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大大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从出口结构来看,我省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品仅占1 %。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三)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够

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差,制约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这也是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一些群众在对待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有的持消极等待的态度,有的则心存疑虑,不敢冒险,心甘情愿地沿着老的套路走。

许多人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的事,因而缺乏参与意识,不想调整;又有部分农民怕承担市场风险,怕上当受骗,总认为种植粮食作物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不敢调整;由于多数农民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缺乏科学知识,对“怎样调整,种什么,收获后怎样销售”缺乏信心,有的想调整而不会调整;还有些农民群众对调整种植业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而且县、市、区、乡镇村之间很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购买良种以及肥料而只得放弃调整。

(四)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1.结构调整缺乏市场引导,趋同性强,许多地方出现“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的重复建设现象,农产品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

2.农产品市场发育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农村目前尚未构筑起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

3.政府行政手段干预较多。一些地方政府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方法,用行政命令强迫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首创精神。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放任自流,怕担风险,无所作为,没有把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导致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优势,盲目性很大。

4.目前农业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水平更低,外向型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发挥不够。

5.农业结构调整目标不明确,应对能力差。许多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造成盲目决策,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调整的积极性和预见性,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打了折扣。另外,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农民素质较低等也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二、四川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可操作性对策

(一)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

1.创新组织形式和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努力建成一批结构特色不同的专业经济区域和面向不同市场的经济地带。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架通连接生产和市场的“桥梁”,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专业协会等农村民间生产和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其次,要解决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的问题。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片区种植经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2.争取多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工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民建立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行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快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延伸产业化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提高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

1.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不想调整、不会调整的观念

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这种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是全面的调整,而不是局部的调整;是在发展中的调整,而不是停下来调整。它不是简单停留在具体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而是内容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的全方位开放式的战略性调整,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应对农业全球化的一次结构创新和飞跃。因此,要用战略眼光,结合该县资源情况,发挥区域优势,组建具有发展前途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植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要以粮食稳步增长,基本自求平衡,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主体,依托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

2.解决农民不会调整、无钱调整的问题

首先要用好用活国家的各项支农资金,如,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等专项资金,调整资金投向和建设重点,确保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金融部门要根据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要求,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农业贷款,积极开展直接对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最后,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开发农业,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农业开发项目实行招标拍卖、承包经营等方式,实现多元化投入,逐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办农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完善政府的宏观支持体系,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各级各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性、紧迫性,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应积极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抓好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市场和民间组织建设建设。二是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帮助农民搞好结构调整规划。三是要放手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四是应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抓试点、搞示范,传播信息,传授技艺,广开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正确引导公司与农户建立“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维护农民的利益,让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真正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谢韶光.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困境、成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7

2.苗菱.正确处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关系. 经济研究参考.2008:21

3.卜振鑫, 张存科, 冯仙.浅谈加快固原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9

4. 胡小平 方 明.成都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市场与发展.2000第6期

5. 谢韶光.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困境、成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7

篇8

关键词 外军 经济补偿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E297 文献标识码:A

1安置渠道以自主择业为主,政府提供就业方便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安置退役军人时基本上都以自主择业为主。如美国退役军人安置制度规定,军队退出现役的军人,政府不负责具体安置,主要靠自谋出路,安置地点不加限制。雇用于私人企业或事业单位是退役军人的主要出路;约有退役军人总数的20%被聘用到政府机关任职;还有部分退役军人自己经营一些企业、公司或闲居养老。虽然美国的退役安置制度不为退役军人安排工作,但却提供了许多就业方便。例如,政府规定退役军人在就业考试中可获得相应加分;残废程度超过30%的退役军人,只要达到基本工作要求,就可以免试就职;政府雇佣警卫人员、通信员、管理人员时,首先从退役军人中招聘。当然,在提供就业方便的同时,美军政府为了保守军事和技术机密、避免经济活动中的寻租行为,还对军人退役就业做了一定的限制。不过这些限制都有一定的期限,根据军人在部队和地方工作的性质,期限从一年到终生不等。英法两国在军人安置方式上基本与美国一致,在退役军人自主择业安置时,提供就业方便。如英国在陆海空三军人事部门就设有退役军人安置与就业联络办公室,负责向本军种即将退役的人员提供咨询、组织培训。在退伍军人求职中心,有律师和各方面的专家免费为退伍军人提供咨询和法律保障,还免费提供一些通讯和办工设施。在法国,优秀退役军人可被优先改成国防部文职官员;政府还为其他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方便,如优先录用等等,或允许拟退役军人可以提前半年带薪离职,去自谋职业。日本为其自卫队的退伍人员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就业支援机构,支援措施也较为具体,但同样不直接安排工作。如就业支援取得了国家劳动省的密切支援与协助,从内部部局到各地区劳动部门和有关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支援体系,使退役军人顺利实现再就业。

2在职培训与退役培训相结合,就业援助形式多样

外军不仅在军人退役时设有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计划与机构,还在军人现役时,就为了提高其全面素质而提供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训练内容,为军人的长远发展和退役择业创造了充足的条件。“美军在军人退役前给予其相当多的优惠培训条件,但重点放在平常的训练之中。在军人中广泛开展第二专业培训,增长军人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也为从事第三、第四专业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美军对退役军人的培训提供多种形式的资助。另外,美国防部还设立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就业项目,如“退伍军人当教师”计划。根据该项计划,选拔合格的退伍军人到低收入地区和贫困地区担任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年富力强的军人的再就业问题。另外,美国有331个民办公室分布在全国各地,专为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咨询和各种帮助、协助评估业务能力、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建立就业互助关系、介绍退役军人的种种权利的福利待遇、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安置信息等服务。法国除有计划地选送军人入军事院校进修外,还鼓励在职军人参加军队或地方的院校函授教育,并负担其学费。除此之外,凡服役满15年、年龄不超过52岁的军人,退役前可以参加6―12个月的就业培训,培训期间的待遇不变,费用由国防部支付。英军培训退役军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军内开办“安置培训中心”,在军外开设教育课程,对缺乏某些专业知识的退役军人实施“专项培训计划”,为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提供机会。军外教育课程一般委托地方大学开办,一切费用由军方支付。日本自卫队军人退役就业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军种、职务不同,有所区别。就业辅导教育以重新选择职业的退役军人为主要对象。例如陆上自卫队各兵种有21类军人,如步兵、炮兵、装甲兵等专业军人,退役后必须重新选择职业。对这些人,通过举办“就业辅导讲座”,以提高他们重新就业的能力。

篇9

(一)经济总量和结构

1.经济总量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海洋生产总值一直位居全省前列,近十五年保持年均13%的增长。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GOP)达2097.14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8.59%,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2.产业结构随着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从2010年的1∶38∶61调整为2013年的0.5∶24.2∶75.3,海洋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

(二)产业发展情况

广州市海洋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好,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类型涵盖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在各个产业领域中又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重点企业,例如,广州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广船国际以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等。结合相关模型分析得知,目前广州市海洋主导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对广州市的国民社会经济带动作用较大。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广州市的优势产业,较珠三角其他沿海城市有较大的发展优势。

二、存在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需改进

目前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中海洋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比例,但产业仅局限于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缺乏现代涉海服务、生态环保产业等涉海新兴产业,产业多样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外,海洋经济亮点不多,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海洋企业和产业。

(二)海洋开发和管理能力需提高

目前广州部份海域海岸带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并存,海洋资源使用集约节约化程度不高。另外,在海洋资源配置,海洋管理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也不充足。

(三)海洋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待加强

广州市海洋科研力量雄厚,但政府对科研机构管理过于分散,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未形成区域合力,影响了城市海洋科技资源的整合。同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导致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于深圳等城市。另外,涉海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相对较弱,产品竞争力不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缓慢。

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竞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吸引了国内绝大多数省份及国际众多沿海国家的参与,各地方摩拳擦掌,纷纷以各种不同形式提出各种口号、战略,争做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枢纽”“桥头堡”,竞争异常激烈,广州海洋经济发展将面临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威胁。

(二)科技竞逐

现代海洋经济对海洋高新技术高度依赖,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争夺海洋权益的主要特征。国内山东、天津等地,国外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科技研发,抢占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制高点”。因此,“科技竞逐”将是广州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地位追赶

根据2013年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分析,在工业地位上,天津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已名列全国第二,广州工业发展相对天津已有一定劣势;在金融业地位上,2013年,北京、上海、深圳是全国仅有的三个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相较于京、沪、深、津四市,广州金融业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普通省会城市的水平;在科技创新上,2012年全国主要城市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前五位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和南京,广州只位列第六;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相较于深圳,广州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占比偏低,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远弱于深圳;在对外经济联系上,2013年广州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188亿美元,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由此可见,广州作为全国一线城市的地位将面临被深圳、天津等后来者追赶的危机。鉴于海洋经济对广州市国民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面对区域间、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广州市应该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力度,使其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潜力

首先,广州市一直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和对外贸易海岸,拥有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其次,地处“日韩—东南亚—大洋洲”这一亚太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濒临南海,面向国际,对外商贸区位优势明显;再次,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多种资源,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第四,城市产业基础稳健,海洋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大。因此,广州蕴藏着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发展机遇

广州市2015年,被认为是“海洋丝绸之路路线图”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政策文件。广州市在《愿景与行动》中被提及三次,分别涉及开放合作区、沿海城市港口和国际枢纽机场。可以看出,广州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平台是自贸区、港口和空港,南沙自贸区、广州港和白云空港将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长为国际性的战略功能平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广州对外经济发展的水平,给广州带来极大的机遇。

五、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广州建设国际性自贸区、港口和空港的历史使命,使广州成长为国际性的战略功能平台。因此,广州可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赋予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继续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推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重点推进临海国际保税物流、国际邮轮旅游、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海洋特色产业群。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海洋资源

强化规划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指导作用。编制并利用海洋规划指导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促进海域海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海域海岛的生态环境;建立海洋资源收储和配置制度,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海域、海岛资源,建立海域海岛市场化交易制度,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

(三)科技引领与金融支持

加强科技引领,开展海洋科学战略性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大金融支持,提高广州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进新成果的形成;实施人才兴海战略,壮大本土的海洋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兴海的目标。

(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开展海洋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建立海洋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海洋保护、修复、监测和管控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机制,收取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

(五)升级腹地空间

在当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广州与国际地区、城市在海洋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广州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平台以及广州南沙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重点拓展与邻近的东盟经贸合作组织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促进贸易往来,打造贸易合作基地,以进一步升级广州市的经济腹地空间。

(六)协调区域间海洋产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低碳旅游 旅游 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76

1 低碳旅游定义及内涵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顾名思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消耗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也因此,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也就是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既能益智益体,放松身心,又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其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实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强调保护环境而非享受环境。

2 低碳旅游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2.1 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是继生态旅游后提出的又一新型旅游模式,打破了以往消耗环境的传统旅行模式,是一种较生态旅游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旅游。对其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转变人们以消耗环境获取享受的旅游思想,进而减缓环境压力,构建环境,相和谐的社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在“低碳经济”过程中,旅游的优势充分突显,也会构成中国旅游发展的长期重大机遇。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其次,多年的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会促进环境的改善,这就有助于承担我们的碳责任,减少碳债务。再次,会形成新型碳机制,即通过旅游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

2.2 研究价值

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旅游一个方面,在交通、入文、经济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不仅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有利于推动中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促进人们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变。

3 国内低碳旅游的现状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我国能源方面虽然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于中国能源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威胁。随着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生态承载力下降,将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已经在全球引领出一个旅游新形式,而在我国,各个景区在低碳旅游方面也初见端倪。

3.1 旅游者的低碳行为

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民间就已经产生了低碳旅游的方式,只是当时在理论层面上还没有真正提出相关概念。比如,民间自发形成的驴友团体、自行车爱好者等户外运动旅行团体或是社团,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低碳旅行的引领者。他们的旅行对环境影响较小,对景区自然风光原始保留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途中对垃圾带回等方式,标志旅行者们环保意识的增加。

3.2 旅游企业的低碳行为

例如目前我国好多旅游城市的宾馆已经开展了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经营方式,即在宾馆中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洗浴产品等,或是不免费提供该类产品,以提高客人低碳环保意识。具有代表性的携程旅行网也参与了此项活动,推出国内第一个碳补偿项目,还有好多演艺明星也加入此行列。

3.3 旅游目的地的低碳行为

比如在长白山等旅游景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景区一律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所有旅行社的旅游大巴必须停在停车场,游客可以乘坐景区内提供的免费大巴出行上山游玩。

3.4 行政部门的低碳行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

4 我国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了解长白山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现状,在长白山地区景点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要大规模推广低碳旅游将会遇到以下问题:

4.1 旅游者旅游动机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80%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初衷是为了缓解平日工作的疲劳,包括缓解工作压力和生活上的压力,他们大多数选择出门旅行,但是很少关心出行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所以47%的旅行者会选择自驾等方式,而忽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据统计,大约有不到一半的旅行者会在出行过程中注意产生垃圾的处理,但是极少数人会考虑到碳排放和低碳旅游。

4.2 旅行者社会责任意识

从调查问卷的搜集和整理情况来看,大约有78%的旅行者支持并倡导低碳旅游,并认为低碳出行,在旅行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值得去尝试,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公共交通不方便,距离太远等),导致其采用一些相对能耗较高的出行方式。

4.3 旅游者成本

从调查的消费者结构来看,约67%的被访对象为工薪阶层,他们较其他对象更为注重时间成本,他们认为自驾方式较搭乘公共交通更为方便,而且在时间上更为自主;而对于较远地区的旅游者则偏向采用飞机这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飞机的碳排量是非常大的;被访对象中的青年学生等,由于假日充裕,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周末或者国家法定小长假等时间都可以出游,从而更愿意采取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以节省出行成本。

5 总结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能降低能耗、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催生一些与低碳旅游相关的产业经济链,使得旅游业发展更加全面,更贴近自然。虽然目前低碳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初见端倪,但是要真正实现低碳、全民自觉低碳旅游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历程,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政府的政策与财政支持,而且更需要旅游者、旅游中介机构、景区管理者的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