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各级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责任重于泰山。为加强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防治,年初局建立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及实行辖区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任务职责。同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防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大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力度
1.加强隐患点监管。局属各单位、乡镇(街道)自然资源管理中心,要进一步掌握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活动周期、新增隐患点及主要诱发因素,对本辖区内本年度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对活动趋势、危险程度作出评价,落实监测、报警、抢险的组织单位和主要责任人;认真修订完善本乡镇(街道办)地质灾害制度建设,对每处隐患点要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表》、《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明确监测、治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受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确保其明确熟知避险措施、避险地点、避险线路。要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确保地质灾害信息及时上传下达。
2.加强隐患排查。各地要发动广干部大群众深入开展辖区全域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并结合我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调查,确保排查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认真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查制度。对场镇、学校、医院、聚居点、景区、车站码头等重点区域重点排查。各自然资源管理中心要配合属地政府对排查出的隐患点登记造册,留存影像,抓好痕迹管理,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员,做好应急预案。
3.做好预警预报。各相关部门要利用好自然资源、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的监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把信息传达到各级各隐患点,确保受威胁对象及时知晓。
4.落实主动避让。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主动避让、预警避让、提前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要求,在强降雨来临前或出现临灾征兆时,要果断提前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对不愿撤离人员迅速采取强制撤离措施。要通过广播、电视、墙报和大型活动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搞好应急演练,确保群众遇险能快速撤离。切实履职尽责做好撤离群众安置管控工作,在险情解除前严禁擅自返回,避免因管控不力造成人员伤亡。
5.加强值班值守。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和定期查询制度,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区地灾办按要求督促值班人员、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到岗到位、履职尽责。严格执行地质灾害信息报送制度,做到及时、准确、规范,杜绝瞒报、谎报、迟报、漏报现象发生。
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根据省、市地灾防治工作有关会议精神,结合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程度,目前全区实施地灾治理项目9个,已完工7个。一是加强在建工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必须要求施工单位按图规范施工文明施工确保安全;二是加强已竣工项目的后期维护和监管工作。
篇2
宣传方案1
一、主要任务
1、快速、及时,准确报道全区各级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区动员大会情况,大力宣传复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良好局面。
2、大力宣传全区在干部学习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社会道德风尚、城乡基层创建、人文环境建设、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及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典型的力量带动各项工作健康扎实深入开展。
3、跟踪报道全区规划管理整治、建设秩序整治、市容市貌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开展情况。
4、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整治及争创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工作措施
1、成立“文明城市全民共建行动”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由台长任组长,副台长、总编辑同志为副组长,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推进。
2、落实责任,各司其职,环环相扣,反映灵敏,确保工作流程紧张高效、有条不紊。
3、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丰富报道形式,充分利用广电的各种优势和手段,多角度、立体式展示全区各行各业在争创工作中的亮点,确保报道时效性。
4、严格审查把关,确保各项宣传工作不出纰漏,安全优质,确保争创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取得双丰收。
宣传方案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的部署要求,根据文件精神,经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全局开展“部门法主题宣传行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成立组织
成立以局长同志为组长,同志为副组长,相关责任科室为成员的部门法主题宣传活动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到人。分管领导和盐政科长负责向县政府法制办请示汇报,加强协调沟通,其他人员密切配合实施。
二、活动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在运用好传统普法手段和形式的同时,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引入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扩展普法方式,不断加大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协调力度,做到法治宣传广播有声、荧屏有影、报刊有文。
三、活动实施
按照县法制办的总体要求,结合县盐务局实际,制定活动具体方案。首先,利用LED屏全天滚动宣传此次活动,为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组织召开全体职工大会,重点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盐业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管理条例》,将法规条例中的重点章节、重点条款贴进宣传栏;第三,积极主动与县卫生、电视台、联通等单位协调联系,争取支持,通过县电视台等媒体部门法规进行全天滚动播放。最后积极开展“执法服务社区行”活动,联合有关单位在县城大型社区及务大乡镇集市设置宣传咨询点,开展真假碘盐鉴别和健康咨询活动,布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横幅,提高全民食盐安全健康意识。
四、有关要求
(一)围绕“部门法宣传”活动主题,明确活动重点。要积极主动争取县政府法制办指导支持,加强与公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协作,加强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形成食盐市场监管合力,确保全县人民群众的食盐安全。
(二)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服务方式,确保服务效果。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此次宣传活动,努力提升活动成效。
宣传方案3
今年xx月xx日,是xx个全国“土地日”。为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政策和法规宣传,促进全社会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努力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针对我市当前工作实际,拟定本宣传方案。
一、宣传主题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二、宣传重点
1、深入宣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维护农民权益等重要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2、深入宣传“阳光国土”三年行动,主要围绕基层基础年工作方案提出的10项重点工作,夯实10个方面工作基础,展现国土资源基层基础年有关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发展、基础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果。
3、深入宣传当前国土资源重点工作,主要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年行动计划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利用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城中村改造工作等重点难点工作的宣传。
4、深入宣传宁波市国土资源市情。全面介绍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正确解读主要调查数据,深刻分析我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国土资源的关心、关注和忧患、责任意识。
三、宣传方式
(一)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视察国土资源工作
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视察我市开发造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表土剥离、增减挂钩、低效用地再利用等项目现场,并就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提高保护耕地保障发展水平作重要指示。
责任部门:规划耕保处牵头,办公室、利用处、整理中心配合
实施时间:xx月xx日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系列宣传
1、向市委常委会或市政府常务会汇报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成果。
2、以市政府名义适时召开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新闻会。
3、会同市统计局等部门共同《宁波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
4、制作专题片,并于xx月x日在宁波电视台开展公益性宣传播放。
责任部门:审批地籍处牵头,办公室配合
实施时间:x月下旬-x月上旬
(三)走进国土系列——村干部走进国土
邀请30名村干部代表走进国土,通过举办座谈会、走访美丽乡村等形式,介绍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在服务“三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绩,并听取意见建议。
责任部门:办公室牵头,法制监察局、规划耕保处、利用处、审批地籍处、地矿处配合
实施时间:xx月下旬
(四)阳光国土走进“阳光热线”
由局主要领导带队,相关处(室、局)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走进宁波电视台“阳光热线”节目组,开通阳光热线,重点就“阳光国土”三年行动及国土资源领域重点改革、重点工作等情况,现场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宣传政策,解答疑问。
责任部门:办公室牵头,监察室、各业务处室和事业单位配合
实施时间:xx月xx日
(五)公开曝光一批典型违法违规案件
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媒体公开曝光一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典型案件,有效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土地矿产管理秩序。
责任部门:法制监察局牵头,监察支队配合
实施时间xx月xx日
(六)组织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广场咨询活动
深入广场、社区设摊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活动,分发土地日宣传品,现场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宣传政策,解答疑问。
责任部门:法制监察局牵头,局团委配合
实施时间:xx月xx日
(七)举办国土杯“珍惜资源”微故事创作大赛
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主题,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国土杯“珍惜资源”微故事创作大赛,深入宣传国土资源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意识。
责任部门:局团委牵头,办公室、规划耕保处、利用处配合
实施时间:xx月中旬—xx月底
(八)打造“阳光国土”专版并群发“土地日”宣传短信
在6月25日《宁波日报》开辟阳光国土专版,重点宣传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阳光征地拆迁等。同时,群发“土地日”宣传口号短信,扩大国土资源影响力。
责任部门:办公室牵头,各业务处室和事业单位配合
实施时间:xx月xx日
(九)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宣传
开展汛期地质灾害专项检查和专题宣传报道工作,联合气象局等部门及时发送报道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信息。
责任部门:地矿处牵头,地质环境站配合
实施时间:xx月下旬—xx月
(十)指导各地做好xxx专题宣传工作
指导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广泛开展xx系统宣传活动。
责任部门:办公室、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
实施时间:xx月xx—xx日
四、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宣传方案,落实工作经费,狠抓组织实施,切实搞好第xx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
2、创新宣传方式。要探索开展创意新、形式活、时间长、影响大的宣传活动。要根据“三贴近”要求,注重宣传效果,面向社会公众,根据各自条件,创新宣传手段,改进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3、形成宣传合力。要积极向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汇报,争取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对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还要与有关单位加强联系,争取一同参与宣传活动,以增强宣传力度。
篇3
关键词 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2-0001-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2.001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产作业和居民生活区域,矿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矿物原料与能源供应基地,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然而,受矿业生产规律的制约,矿产开发利用会改变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当前,在社会历史与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很多已建成的矿区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困境。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矿区生态文明展开评价与认识,并依此寻求解决矿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矿区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矿区赋存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矿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与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由此也不断加快,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1.1 土地资源影响
矿区内的矿山开发对土地资源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矿产开发过程本身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资源开采行为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矿区内露天采掘、倾卸固体废石、尾矿坝和地面沉陷等导致矿区土地难以重新利用。表1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矿山占用破坏的土地面积为1 739 152 hm2,其中,尾矿堆放、露天采坑和采矿坍塌所导致的土地破坏面积分别达到926 162 hm2、536 582 hm2和248 459 hm2,其中,黑龙江、青海与内蒙古等省区矿山占用破坏土地的面积巨大,已经成为全国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最为主要的地区。2010年,我国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为2 484 184 hm2,这一数据为2008年的1.43倍,增幅为43%。与此同时,矿产资源开采中产生大量的粉尘、烟尘和有毒物质沉积于土壤表面或渗入土壤,改变了矿区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与性质,进而破坏原有的植被与生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复垦难以实现。矿区矿山开发所导致的土地资源破坏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1.2 水体资源影响
矿区内矿产资源开采中排放的矿坑水、废石场的雨淋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年。
污水以及选矿厂排出的洗矿、尾矿废水共同组成了矿山废水。这些废水大部分含镉、铬、铅等重金属离子。重金属是一种永久性污染物,能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也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矿业废水中还包含氰化物、氨氮等各类化学物质,选矿废水、露天矿、尾矿、废石堆等受雨水淋滤后排出的废水及矿区其他工业排放的污水也是重要的废水污染源,如不经处理而外排也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矿业废水排放及其污染构成情况(见表2)显示,2008-2010年之间,随着我国矿业开发程度的提高,煤炭开采与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所导致的污水排放总量呈现了较快的增长趋势。金属和非金属采选业的污水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且逐年减少,但是,从总量上看,其数值依然较大。另外,通过对表2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矿业污水中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分别是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等物质,包含这类物质的污水影响了区域水体水质,势必对矿区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威胁矿区居民健康。
1.3 大气环境影响
矿区内矿产资源开采伴生着严重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中凿岩爆破、挖掘运输、矿井排风、瓦斯抽放、燃煤锅炉、煤矸石自燃以及各种金属矿产品加工厂等生产流程,产生大量的CO,NO,CO2,SO2,H2S等气体和粉尘。表3中提供的2008-2010年近3年间全国矿业废气排放数据显示,尽管最近三年我国煤炭开采和选冶和有色金属矿采选的废气排放总量略有下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及非金属矿采选三个行业的废气排放总量。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2011年。
依然呈现增长趋势。在排放结构上,无论是能源类矿业开采还是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业,SO2、粉尘排放及烟尘排放绝对量十分巨大。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与扬尘与湿气结合,形成酸雨和污水,危及地面农作物,造成森林、草场、农作物大面积死亡,并侵蚀人体健康,对矿区的局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4 地质环境影响
矿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也产生着危害。资源开发活动导致矿区地表植被的破坏,长期的露天矿边坡、废石堆、尾矿库每年可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甚至垮塌形成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尾矿库的溃坝而形成泥石流、岩土崩塌、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表4提供的数据显示,除了个别年份外,2003-2010年之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为2003年的1.98倍。而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也增长快速,2010年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人数已达到2003年的2.58倍,直接经济损失由2003年的504 325万元上升到638 509万元,上升幅度为27%。矿区与矿山开发所导致的地质环境影响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
2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将加大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强度,矿区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按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目标,建设矿区生态文明是中国矿业走集
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缓解矿区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要建设矿区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运用正确有效的指标体系对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状况展开评价。只有应用指标体系监测矿区生态文明状态,才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建设方案解决问题。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认知矿区矿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提供依据。因此,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具有鲜明的行动导向作用,其评价结果将引导解决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促进矿区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区内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结合当前我国矿区资源、环境、生态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矿区生态文明评价需要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2.1 矿产节约与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是矿区存在的基础,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矿区生态文明评价,首要任务就是要在系统认识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开发强度等问题的基础上,判断正在实施或已经实施的矿产资源开发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是否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有利于矿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进而调整实施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开发方式,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在生态文明评价结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矿区资源、经济、技术与管理政策,激励矿山企业加强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促进矿区内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水平。这对于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具有现实意义,也是矿区生态文明评价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2 矿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在矿山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加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重点分析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地资源占用及破坏的规模、结构及影响等情况,从土地资源对生态保护的内在关系和基础作用出发,揭示矿区土地资源利用与损害规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对土地资源粗放利用、污染破坏及复垦困难等问题的关注,对促进各级管理部门进一步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在巩固矿区生态基础、保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我国越来越重视矿山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结合矿山土地占用和破坏面积巨大的现实,矿区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形势依然严峻。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为完善矿区土地利用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和激励矿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循环发展为前提,以符合区内生产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法规为向导,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考评、监督与整治,并在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减少和降低土地破坏的程度和范围,恢复土地使用价值,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促进矿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2.3 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节能
能源利用是矿业生产和矿区居民生活的基础环节。节约利用能源资源是矿区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矿区适应市场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高度关注矿业生产和矿区居民生活能源利用的总量、结构、效率及方式等问题,深入分析区内能源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内能源利用是否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改善的现实需要,有效把握矿区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利用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将提高人们对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能源节约利用重要性、紧迫性问题的认识,在支持完善能源节约利用管理制度和政策上,引导和激励矿区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落实管理责任、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动居民参与,将矿区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相结合,突出重点领域,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经济鼓励机制,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动从项目设计直至生产建设的全过程节能,全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4 矿业生产和矿区生活减排
矿业生产和矿区居民生活所导致的污染排放是影响矿区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减少污染排放是矿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和优化发展空间的内在需要。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充分把握区内矿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在数量、分布、强度与重点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把握这些污染排放对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的现实影响。矿区生态文明的评价结果经过信息,将发挥舆论与行动导向的作用,促进矿区环境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区域减排规划、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污染防控监督执法,实施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机制创新,并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生活方式优化的目标指引下,激励和约束矿山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行为,形成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清洁生产与低碳消费相结合的矿区减排路径,为矿区深化总量减排,改善空气和水土质量,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历史性转变指明方向。
2.5 防治矿区地质灾害
矿业生产活动对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直接作用,防范和减少矿区地质灾害发生是保障矿区经济社会建设成果,规避区内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风险的保障条件。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结合矿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技术经济特征,系统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影响及区内地质灾害防范治理的努力程度等问题,客观呈现地质灾害预警与治理在矿区生态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结论的启示下,政府管理部门将更加重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科学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强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监测与防治,完善与实施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及时调整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督促矿山企业调整矿业生产行为,从源头上减少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灾害风险。
2.6 保护矿区自然生态系统
矿区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区内生产生活提供了维持生态平衡、土壤涵养、调节气候、减缓灾害和净化环境等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矿区内以动植物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运行,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是实现矿区生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结合矿区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要素构成与变化特征,科学认识矿区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环境胁迫与生态系统之间作用机制、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合理认识生态系统本身的负荷能力、恢复能力以及矿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功能发挥的程度等问题。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所展示的结论,将为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的手段与技术创新,调整矿山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竞争关系,增强矿区居民生态道德意识,实现区内矿业与其他产业互惠共生等方面提出保持促进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调控措施和合理化建议,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促进矿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2.7 促进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实现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诸多生态问题的现实国情下,展开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是把握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诸要素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必要前提。因此,矿区生态文明评价要站在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和判断区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现实表征、协调程度和内在机理,从区域发展的综合视角揭示矿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水平和制约,系统把握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的结论将为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提供认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证据,同时成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检验标准,指导其在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创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激励矿山企业和居民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实施技术和制度变革,矿区因地、因时制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3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现有的指标体系评述
20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凸显,国内外学者和有关组织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属于生态文明评价的早期阶段,为当前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具体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矿区作为具有特定经济功能和社会影响的发展空间,其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也与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相关评价体系具有内在关联,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是矿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雏形和基础。
就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设计的矿区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主要问题,即: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绿色矿山指标体系、矿区土壤大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矿区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等。本文根据评价对象本身的差异,将上述研究内容划分为以矿区整体生态环境和以矿区特定可持续发展内容为重点的两方面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表5、表6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评价研究所涉及的代表性文献来源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列示。
通过对表5、表6所展示的文献与内容加以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述文献虽然直接以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重点的数量较少,但是,已有的关于矿区可持续发展、绿色矿山、矿区土壤和大气质量、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内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和对象对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或要素展开了评价研究,这为人们在生态文明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指引下,直接、全面和系统设计指标体系评价矿区生态文明提供了认识的条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同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上述评价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1,在分析重点的选择上,已有的研究主要涵盖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绿色矿山和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等内容,同时,人们分析问题的角度逐渐从矿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渐转移到矿区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上,形成了不断丰富考察重点,拓展分析视角的研究轨迹。当然,由于评价内容本身具有内在的本质和边界,因此,不同的
评价对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所指向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矿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水平的考察,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则突出了从循环经济与标准化管理层面分析矿山生产中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问题,而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则从社会文明系统的综合视阈囊括了人类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显然,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试图使人们更好地对矿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状态和发展规律进行更高层次的认识。
第2,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上,主要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REES)系统和压力—状态—响应(PSR)这两个维度展开。如在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观察矿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这一复杂系统及其基本运行模式,构建评价层次选择评价指标;而在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矿区土地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则通常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模型,选择和构建生态压力、状态和建设能力指标,分析矿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上两类指标体系的构建分别从动态与静态的维度来阐述矿区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从不同侧面理解考察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安全等问题上的基本状况和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第3,在指标使用频率上,通过收集与分析国内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30余篇重点文献(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发现了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指标。如图1所示,常用的前30位指标中依次为:万元GDP能耗、人均GDP、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森林覆盖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饮用水源达标率、清洁能源使用率、万元GDP水耗、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COD排放强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恩格尔系数、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省辖面积的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化肥使用强度、单位土地产出值、基尼系数、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绿色GDP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些指标与矿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健康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能够从一些方面反映矿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问题,对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其应有的功能和导向,在指标的选择上,除了需要考虑已有的符合生态文明本质要求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之外,还需进一步从生态文明发展的效率、质量、动力和福利等更加系统的维度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设置,如此才能客观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全貌和本质。
4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构想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是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而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评价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已有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用为更好地推进矿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对此,本文从指标选择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指标体系的构成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构想。
4.1 指标选择的原则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指标较多、结构复杂、系统性强的特征。基于此,在现实的研究中,指标数量过少则不足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系统性特征,若指标选择过多则会增加资料获取和评价的难度,甚至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使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反映矿区生态文明系统的本质特征,增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调控可行性,设置指标体系时,应该在遵循简明科学性、整体完备性、可比可量性、独立性、层次性、不可替代性、相关性等一般性原则[20]的基础上,针对矿区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点,突出满足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普适性指标与特色性指标相结合。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状态与基本特征,能够促进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之间的衔接,使指标体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且结构、功能与导向明晰的整体。因此,指标选择要基于揭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需要,既选择符合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普适性指标,又要选择反映矿区这一特定对象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等方面的特殊性指标,使指标体系一方面能够描述矿区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增加评价建模和规划实施的可能性。
二是约束性指标与选择性指标相结合。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既能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状态,另一方面能在时间尺度上刻画矿区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由此,指标选择应具有描述、监测、预警和评估矿区生态文明的功能,以实现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选择和调控,引导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沿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基于此,指标选择要坚持约束性指标与选择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对影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占用、水体破坏、大气污染和地质灾害等主要因素和问题,需要设置约束性指标对其进行反映与评价,而对于矿区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普遍性影响的指标,如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类的指标,则可以结合设计一些概括性强、容易获取和所代表的信息量大的选择性指标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应
避免评价指标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以降低信息的冗余度,同时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
4.2 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
完善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科学认识矿区这一特定对象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监督、指引和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科学规划、定量考核与具体实施的依据。完善这一指标体系,具有现实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1,引导矿区发展尊重自然。矿区生态文明是矿区文明进步的高级形态,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对矿区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价与认识,其最终目的就是发现矿区在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启迪和促动人们在矿区发展进程中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遵循自然世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2,促进矿区实践符合国家战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有效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矿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进行。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运用,为矿区政府、矿山企业与矿区居民更好地调整生产消费行为,保护资源环境,使生产生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供认识的基础和行动的导向,对更好地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产生积极的导向、监督、指导、激励和促进作用。
第3,解决阻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问题和法律手段问题。当前,由于受GDP增长主导的发展观、地方政府政绩竞争下重复投资冲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矿区的资源环境保护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现行的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化不强,矿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完全理清,政策协调性与效果有待加强。矿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完善与运用,重点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评价结果指导矿区建立完善与区域工业化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消费模式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体系和法律手段,为解决长期以来阻碍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利益分配、权力监督和激励约束等经济和法律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第4,促进矿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技术与管理特征。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突出对区域性、流域性的资源环境演变的经济、技术与管理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评价研究的实施,将为矿区内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和标准的出台提供科学的论据,以促进矿区组织开展科技与管理变革,带动区内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
4.3 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当前我国矿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实际,结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和各地实践经验,在总体结构上我们将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总体层,即评价对象,综合反映矿区生态文明发展总体水平;第二个层次为系统层,由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保障等五个评价子系统构成;第三个层次为目标层,即子系统运行应达成的效果;第四个层次为指标层,根据生态文明发展目标,在每个评价子系统项下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形成一系列单项指标(见表7)。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是实现矿区内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中系统层各子系统的有序运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在资源利用系统内,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选取矿产资源储采比、矿产资源回采率、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量、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单位GDP能耗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等指标;在环境保护系统内,强调矿区环境质量的改善,选取非矿产业比重、噪声治理投资、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内容,主要以清洁生产方式得以展现,选择工业SO2排放达标量、工业粉尘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社会和谐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民满意是生态文明建设肩负的使命,选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满意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就业率、职工健康危害指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加以评价;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系统的安全保障,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选择矿山占地恢复治理投资、矿山恢复面积、地质灾害发生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塌陷土地复垦率和政策法规贯彻力度等指标加以评价。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探索
性、复杂性的工作。如何科学界定、选取指标,需要有效的经验判断,且存在着诸多技术与方法的困难。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了矿区这一特定对象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在特质,在突出了其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获得
性。当然,随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改进现有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一些具体指标选取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更加真正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矿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有效指导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有待拓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汤万金.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2):114-119.[Tang Wanji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ing Areas[J]. System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1999,(12):114-119.]
[2]李堂军.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48-51.[Li Tangjun.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ing Areas[J].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6):48-51.]
[3]耿殿明.综合评价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J].中国煤炭,2003,(3):25-28.[Geng Dianming. Coal Mine Ar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es Syste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J].China Coal, 2003,(3):25-28.]
[4]徐君.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03,(5):25-27.[Xu Jun. A Research on Mining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J]. China Coal, 2003,(5):25-27.]
[5]黄敬军.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及考评指标研究[J].中国矿业,2008,(7):36-39.[Huang Jingjun. Study on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Its Check and Evaluation Index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8,(7):36-39.]
[6]黄敬军.金坛盐矿绿色矿山创建的主要考评指标研究[J].中国矿业,2010,(2):79-81.[Huang Jingjun. Study on the Main Evaluation in Jintan Salt Green Mines to Create Indexes[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0,(2):79-81.]
[7]张德明.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12):11-13.[Zhang Deming. Study on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s of Green Mines [J]. Recyclable Resources and Circular Economy, 2010,(12):11-13.]
[8]乔丽,白中科.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属矿山,2009,(11):113-118.[Qiao Li, Bai Zhongk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in Mining Area[J]. Metal Mine, 2009,(11):113-118.]
[9]乔丽.矿区生态文明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57-59. [Qiao Li.A Case Stud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ingshuo Mining Area: Theory,Method and Practice[D].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0:57-59.]
[10]陈龙乾.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5):449-452.[Chen Longqian. Method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Quality of Reclaimed Soil [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1999,(5):449-452.]
[11]陈永杰,白中科.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8,(4):43-49.[Chen Yongjie, Bai Zhongke. Study of the LargeScale Opencast Mine of Loess Area Soil Quality Indicator [J].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8,(4):43-49.]
[12]魏娜.采煤塌陷区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徐州矿区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1,(3):35-37.[Wei Na. Study on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Setting Xuzhou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J]. 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 2011,(3):35-37.]
[13]黄秋香.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1):62-64.[Huang Qiuxiang. Assessment Method and Indexes Syste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Mining Areas[J]. 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9,(1):62-64.]
[14]黄铿杰.煤炭矿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探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4):60-63.[Huang Kengjie. Coal Mining Areas Ecological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J]. Resources Inhabitant And Environment, 2009,(4):60-63.]
[15]邹长新.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56-59.[Zou Changxin.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1,(8):56-59.]
[16]孙静芹,朱文双.现代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0,(6):45-47.[Sun Jingqin,Zhu Wenshua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Modern Mining Area[J].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2010,(6):45-47.]
[17]索永录.采煤引起的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煤矿安全,2010,(5):120-122.[Suo Yongl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in Mining Areas Caused by Coal Mining[J]. Safety in Coal Mines, 2010,(5):120-122.]
[18]王广成,闫旭骞.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煤炭学报,2005,(8):534-538.[Wang Guangcheng,Yan Xuqian. Study on Indicator System of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in a Typical Mine Are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05,(8):534-538.]
篇4
(一)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既要抓新兴产业培育促增量,更要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存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求实效。
一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尽早批复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分解落实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任务和责任,精心筹备全省海洋经济工作大会,推动规划和方案的落实。尽早完善并上报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海洋新兴产业规划和海岛利用保护规划。大力促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编制实施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启动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大力争取国家先行先试和保税、土地、用海等倾斜政策的支持,抓紧拟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意见。抓紧组织沿海各市县编制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落实年度工作任务和责任,形成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组织实施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指导各市抓紧编制各产业集聚区功能分区规划,明确产业培育重点和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大项目大企业。加快启动实施产业集聚区重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认真落实产业集聚区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制定土地保障、财税支持、环境容量等具体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产业集聚区工作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办法。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深入实施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
三是大力推进服务业体制政策创新和集聚示范区、重点企业培育发展。抓紧制定2011年全省服务业工作要点和服务业发展目标分解方案。研究拟定促进服务业体制政策创新的意见。编制实施服务业十大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和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着力培育全省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创建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做好杭州、宁波两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按季统计直报和服务业重点企业监测分析工作。
四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动落实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牵头编制年度重大工业项目计划,大力推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实施。积极争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专项项目和资金支持,抓紧制定全省重点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制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协调推进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任务的落实,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专项项目和资金支持,培育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块状经济和龙头企业发展。
五是推动农业“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推动农业十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实施。促进公共建设资金、重点项目安排向农业“两区”建设集中,支持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同区310万亩,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力争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30万亩,确保农业稳产增产。突出推动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和项目资金争取工作。着力推进滩涂同垦和低丘缓坡开发。
(二)大力扩大民间投资和培育消费增长点。努力优化需求结构。在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把促进民间投资、培育消费增长点作为突破口,促进需求结构优化,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大力推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制定并实施年度“二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大建设项目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计划、项目前期计划、省级政府投资计划等五大计划。计划安排“三个千亿”工程投资1670亿元,推进项目155项:省重点建设投资1380亿元,建成投产76项。加快推进杭宁、杭甬、杭长客专、金温扩能改造铁路项目、杭州、宁波铁路枢纽以及嘉兴至绍兴跨江通道、萧山国际机杨二期扩建、嘉兴电厂三期、甬绍金衢成品油管道、钦寸水库、舟山大陆引水二期等一批续建工程:争取新开工建设“九线一站”铁路项目(九景衢、杭黄铁路、商合杭客专、通苏嘉城际、沪乍杭城际、湖苏沪城际、衢宁、金台、甬金铁路和杭州站)以及六横电厂、苍南电厂、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京杭运河“四改三”工程、台州朱溪水库等一批铁路、能源、公路、航道、水利项目。扎实做好“国批”、“省批”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和监管工作,加大投资项目的稽察力度。
二是促进民间投资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抓紧研究制订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落实的具体分工方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和节能环保、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推动民企加快转型发展的机制体制,促进资本与实业的互动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扩大直接融资,构筑民间资本有序流动的平台。认真清理现行有关民间投资的审批事项,简化手续,加强民间投资的管理决策、项目咨询、行业准入和审核报批等方面的综合。
三是积极做好央企对接工作。扎实做好加强我省与央企对接合作工作政策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围绕建设重点发展平台、重点产业提升、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创新载体、重点骨干企业,抓紧编制实施我省与央企对接合作项目年度推进计划,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和推进,抓紧谋划一批重大推介和洽谈项目,更加主动与重点央企开展沟通对接,争取再签约一批央企对接合作协议。积极构建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有效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央企对接合作项目全程跟踪和服务制度,不断巩固和扩大对接合作成果。
四是大力培育投资和消费结合点。继续促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农资连锁经营、农村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深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进一步加大在农村用地、农房产权、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是努力稳定外需和加大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力度。加强对企业开展汇率风险防范和应对的培训指导,用足用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政策。积极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品牌培育、省级出口基地、境内外营销网络建设,努力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优化外商投资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企业境外投资,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市场拓展、资源开发,开展以获得市场、资源、技术、品牌为主要目的的收购兼并活动,建立重大境外投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
(三)坚持不懈地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和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扎实做好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大力推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工作,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做好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杭州低碳城市试点三大国家试点工作。全面推进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支持工业、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示范项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三类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二是开展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组织编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制定年度能源发展计划。积极加快核电发展,推进方家山、三门、龙游、苍南等核电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稳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和集中区热电联产。加快宁波、萧山、绍兴、江山、常山气电等在建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快嘉兴、舟山、宁波、台州等海上风电、以及舟山苜蓿制新能源燃料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发展电力成套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利用装备、核电装备及电力相关配套设备五大产业,全面提升清洁能源产业竞争力。推进我省与能源央企、新疆等能源富集地的合作,争取有更多的安全、清洁的一次能源输入我省。
三是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整治重点工程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强化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和总量双控制度,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支持继续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加快推进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实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管网改造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和建设力度,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非电行业脱硫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四)加强价格监管和市场供应,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充分认识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
一是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给。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好保障粮食、蔬菜、化肥等重要商品生产供应的政策措施;发挥生猪生产成本收益预警机制作用,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抓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落实工作,促进农产品产运销有序衔接。
二是完善市场和价格调控。认真落实各项价格监测预警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重要商品价格动态,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完善价格应急机制,妥善处置突发性市场价格异常上涨: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预期。
三是加强民生价格和收费监管。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加强学前教育收费管理,继续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加强有线数字电视、电信、保障性住房等公益价格和收费监管。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四是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强对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串通涨价、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价格,开展涉农、涉企、医药、教育、银行、资源性产品等价格和收费等专项检查,加大对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的治理力度。
(五)积极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小城市培育试点、美丽乡村建设、欠发达地区扶持为重点,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一是深化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推进财政和投资体制、金融制度等改革创新。实施中心镇“两百双千”工程,落实年度投资计划。督促各地出台落实扶持中心镇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认真编制小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并实施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对口援疆、、援青规划,根据年度援建项目计划,加强协调衔接、监督检查,切实完成对口援疆、、援青项目建设实物量任务,继续做好青川灾后援建后续工作。组织和引导浙江企业参与支援地区资源能源开发和经贸合作,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对口支援新路子。按照国家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和民生事业等全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
三是进一步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对6个重点欠发达县的群众致富奔小康三年特别扶持,加快实施一批建设项目。促进山海协作,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对欠发达地区继续在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做好景宁结对帮扶工作,加大帮扶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四是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选择若干工作基础好的县(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整合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房改造、中心村培育、千万农民饮用水、森林浙江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
(六)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就业社会保障,不断改善民生。按照“两个提高”、“两个同
步”的要求,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继续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编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年度实施计划,统筹安排十大工程80个以上项目实施任务,力争提前完成五年总投资计划任务。继续做好绍兴县、浦江县、遂昌县三大联系点的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均等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编制实施“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重点加强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深入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启动教育改革试点。组织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三级红色旅游精品。
三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深化信用浙江建设,预防和化解区域信用风险。加强系统层级监督,努力化解行政争议。切实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四是推动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动就业再就业的各项工作。继续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建立健全转移接续等基本政策体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七)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和各具特色的改革试点。推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重要载体,以更大决心、更务实作风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推进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尽早批复试点方案,制定年度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力争在外贸体制机制上有创新突破,探索建立新型外贸发展方式新途径。创新市场带动、产业联动和区域合作机制,提升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战略地位。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小商品国际贸易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平台、贸易方式,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
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探索钱塘江流域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电价制度,实施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完善省市两级排污权交易机构和平台,探索开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交易。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
三是全面完成医改三年阶段性目标任务。着力抓好综合协调、督导评估,制订和完善医改配套政策。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
四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清理和依法削减前置审批事项和条件,建立新增非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核制度。完善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机制,推进全省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制和网上审批制。
五是积极推进金融等领域改革。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融资。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做好我省发行企业债券的项目库建设。
同时,要加强对全省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尽快出台年度我省体制改革要点,加快“1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评价试运行等工作。
(八)以中央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指导,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高水平地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当前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是高质量编制“十二五”规划。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规划政策导向、指标体系设置、战略任务安排等方面,都要始终贯穿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力争编制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的五年规划。抓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办法。抓紧编制“十二五”专项规划,组织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是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协调。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加强本地区、本部门规划与上一级层面规划和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特别要加强发展目标、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衔接。
篇5
这次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回顾总结近几年来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推动我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等一会,王厅长还要给我们作重要的讲话。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开创我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新局面讲两点意见:
一、开拓创新,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我们针对浙江非金属矿山多,露采矿山多,小矿山多,矿产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影响较大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新机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并确立了“确保不欠新账,逐步还清老账”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阶段性目标。五年多来,这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兄弟部门和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厅已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生态省建设优秀单位。
(一)建立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机制。矿山生态环境如何做到“确保不欠新账”,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建立新机制入手,只有建立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账”不欠的问题。**年颁布施行的《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确立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规定采矿权人在领取采矿许可证的同时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并交纳治理备用金,治理备用金应当不低于治理费用。自**年以来,省政府根据有关法规先后发出了《关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通知》等三个文件。同时,我厅为贯彻落实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文件。这些法规文件,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特别是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关法规文件,严格执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在采矿权人领取、延续、变更采矿许可证的同时,与采矿权人签订治理责任书,收取治理备用金,落实治理责任。到**年底,全省已有3424个矿山交纳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累计金额49735万元,有251个持证矿山,投入9402万元治理资金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累计治理面积达1867万平方米。矿山自然生态环境“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良性互动的新机制基本建立。
(二)形成了以规划统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格局。作为《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于**年施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浙江省市、县级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明确了市、县两级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编制技术要求,大力推进市、县两级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了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体系。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实施规划,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指标纳入生态市、县建设的考核目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规划确定的近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初步建立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开展了矿山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完善了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着重推进了城镇周边、旅游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及其它重要保护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特别是规划确定的17个重点治理工程完成了治理任务。《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实施有力地引导促进了我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取得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的新成效。如何治理大量的废弃矿山,使之恢复自然生态,充分利用废弃矿地,是我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能否“逐步还清老账”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年提出了以“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全省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从**年到2007年,全省整治100个左右的重点废弃矿山,率先搞好废弃矿山的综合治理,使之成为全省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的示范工程(简称“百矿示范”工程);除“百矿示范”工程外,各地依据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对全省1000多个亟需治理的废弃矿山有计划地全面推进整治工作(简称“千矿整治”工程)。各市、县(市、区)根据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制定“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计划,全面开展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程,需治理的废弃矿山,除“百矿示范”工程项目外,全部纳入到“千矿整治”活动之中,“千矿整治”项目,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按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定年度计划,并负责实施。
到**年底,全省已批准“百矿示范”项目141个,2007年又批准“百矿示范”项目40个,已完成“百矿示范”项目93个。累计投入治理资金56200万元,1603个需治理废弃矿山已经完成治理923个,治理率为57%。与此同时,还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矿山生态治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四)探索了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了积极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矿业开发新路子,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创建绿色矿山的试点工程。绿色矿山就是“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坑矿区生态化”的矿山。省厅研究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绿色矿山创建指南》和《浙江省绿色矿山考核指标》、《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有关绿色矿山创建试点的指导性文件。出台了创建省级绿色矿山激励政策、规定获得省级绿色矿山称号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分年度返还;采矿权人及时开发复垦矿区范围内土地,复垦土地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后,产生的净收益归采矿权人;享受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政策;试点矿山可以向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申请创建绿色矿山专项补助资金。同时要求市县在采矿权出让所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绿色矿山创建。**年至**年,省厅分两批先后确定了20家矿山企业为创建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目前,湖州市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浙江遂昌金矿等8个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已经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考核验收,本月底之前我们还将组织专家对另2个试点矿山进行考核验收。此外,各地也积极行动,湖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出台了创建市级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创建绿色矿山的指导思想、基本条件、创建标准、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等。绿色矿山的创建试点为在全省推广绿色矿山的创建工作积累了经验。
(五)建立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责任的新体系。为了确保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从**年起,省政府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关指标纳入生态省考核内容,要求各市、县每年至少完成需治理废弃矿山数的15%以上,到2007年全省完成需治理废弃矿山的60%。此项工作也列入省厅对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年度目标任务。我厅在近两年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中得到较高评价。开展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政府责任制,并将废弃矿山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考核政府年度和任期工作中将是否实现废弃矿山资源的循环利用,发挥最佳资源效益的问题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还建立起市、县(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矿山生态环境建设负总责的责任制,通过签订责任状确定治理工作目标,明确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治理工作主体:因公路、铁路、航道建设需要而关停废弃的矿山,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治理;因工程建设需要而采挖、建设工程完成后停采的废弃矿山,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治理;已作为其它建设用地的废弃矿山,由用地单位负责治理;因公益性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而关停的废弃矿山,由项目实施的市、县(区)政府落实治理单位,承担治理任务;因按照政府计划关停的废弃矿山,一般由县(区)政府明确牵头治理单位或由原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负责治理;其他难以落实治理责任单位的废弃矿山由县(市、区)政府落实治理主体,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做好治理工作。
(六)取得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科研的新成果。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力求科研先行,以指导和帮助市、县扎实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工作。近年来,我们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报告》、《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案》、《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指南》、《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要求》、《矿山人工植被后续养护管理技术研究》、《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指南(新版)》、《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等一系列调查研究课题。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废弃矿山治理中复垦还绿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三是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的经费筹措还有一定的难度;四是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管措施还不够到位等等。
二、强化措施,努力开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新局面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为我们深入推进全省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及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全省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全面开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新局面。
下一步,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生态文明和生态省建设,以深入实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为基础,以露采矿山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为重点,以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机制为动力,以创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技术为支撑,以深入推进“千矿整治”和“绿色矿山”创建为抓手,继续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省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到2010年,全省应治理废弃矿山的治理率达到90%以上,开采矿山“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机制更加完善,绿色矿山的创建率达到6%以上。
(一)要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体系。为了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一轮《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待修改完善、专家评审通过后,提请省政府施行。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新一轮《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结合各地的实际,就本市、县(市、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修编或调整作出安排。一是要认真回顾本市、县(市、区)第一轮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或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以来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吸取哪些有益的经验。二是要全面调查分析本市、县(市、区)城镇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其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的调整变化情况,以及这种调整变化对矿山布局以及废弃矿山景观带来的影响。三是根据以上回顾总结和调查分析,研究决定本市、县(市、区)新一轮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修编或调整问题。布局变化大的,可考虑规划修编,布局变化不大的,可考虑规划调整。因为全省各市、县(区)现有的开采矿山和废弃矿山的情况差异太大。经过近几年的工作,有的县(市、区)废弃矿山的治理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有的还有一定的治理任务,有的今后几年可能治理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所以,省厅对新一轮市、县(市、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不断统一的要求,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但不论是修编或调整,都要按照省厅有关编制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办法、规定执行,严格按程序办事,体现规划的严肃性。
(二)要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要实现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确保不欠新账”,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并确保这一制度在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年,依据《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制定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办法,虽然在规范备用金的收取管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反映出《办法》的一些不足。因此,要在总结全省5年多来备用金收取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一办法。完善的核心内容是备用金的收取标准,怎样切实做到不低于治理费用,使每一个矿山治理备用金的收取额等于或略大于矿山歇业后的治理费用,进而使每一个矿山企业从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关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问题,进而让每一个矿山企业都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义务。同时需要完善的还有备用金的收取方法,备用金的返还程序,以及对采矿权人治理恢复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工作的监管等等。省厅已就完善这一《办法》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意见。近几年,各地已就上述完善备用金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创新,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大家继续就这一问题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使备用金制度尽快完善起来。
(三)要深入推进以“千矿整治”活动为载体的废弃矿山治理。对已经列入省厅“百矿示范”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要继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使其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但“百矿示范”项目到今年告一段落,明年起不再安排。虽然“百矿示范”告一段落,但是全省废弃矿山的治理还将继续,“千矿整治”活动还要深入推进。到今年底,全省应治理废弃矿山的治理率将超过60%,这样还有近40%的废弃矿山需要我们去继续抓好治理,我们的目标是,再经过三年的努力,也就是到2010年,全省应治理废弃矿山的治理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完成全省需治理废弃矿山的治理任务。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全省各地要继续以“千矿整治”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废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一是各市、县(市、区)要根据省厅的总体目标及已经完成的情况,对今后三年辖区内需要治理的废弃矿山作出安排,明确今后三年治理废弃矿山的目标任务,并分年度作出计划安排。二是废弃矿山治理要与矿地开发利用紧密结合。我省废弃矿山治理大致是5种类型:新增土地型、生态复绿型、新增土地与生态复绿型、景观再造型、自然恢复型。各地要因矿制宜,实事求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每一个废弃矿山的治理方案。鉴于我省目前土地供求的紧张矛盾,以及露采矿多、非金属矿多,矿地开发利用存在较大潜力的客观实际,在新一轮的废弃矿山治理中,要把废弃矿山治理与矿地开发利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废弃矿山治理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废弃矿山治理要努力采用先进实用技术。要认真总结本地区以往治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并认真学习其他地区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经验,使每一个废弃矿山的治理方案,尤其是生态恢复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实际,力求做到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四是要加大废弃矿山治理的投入力度。要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75号)的要求,加大从市、县(市、区)采矿权出让所得中,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有偿收益中用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要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四)要大力推进绿色矿山的创建工程建设。创建绿色矿山是全面提升我省矿业开发利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程建设,使全省矿产开发业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一是要认真总结两年多来绿色矿山创建试点工作的经验,为面上推开绿色矿山创建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二是精心谋划、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全省绿色矿山创建工程建设,使绿色矿山创建工程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及生态省建设的一个新亮点。三是要深入开展与绿色矿山相关的课题研究。如绿色矿山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绿色矿山创建的激励措施、技术支撑、方法手段等等,为绿色矿山创建工程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五)要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在完成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将确定生态省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我们将提请省生态办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指标继续纳入生态省建设第二阶段目标责任考核之中。与此同时,省厅将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指标纳入对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要求各市将有关指标纳入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责任分解、责任落实、责任考核三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并严格执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的分解要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目标责任考核要动真格,不能搞形式。
(六)要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奖代补”制度。为了与新一轮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相适应,从明年开始,我厅将与省财政厅共同研究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奖代补”政策,为全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政策支持。对列入“千矿整治”及“绿色矿山”创建计划的项目,经考核验收,达到预期目标要求的,可以逐级向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提出奖励申请。这个“以奖代补”的具体办法正在征求各市意见,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
篇6
在全年时间过大半,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仅完成三分之一,经济运行形势异常严峻,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时刻,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政府全体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形势,查找问题,安排下半年任务,进一步统一全县上下思想认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刚才,县政府各位副县长结合分管工作,总结回顾了上半年工作,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下半年各项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大家务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对上半年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估价
年初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按照“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克难攻坚,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基本平稳。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27亿元,同比增长11.3%,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全国3.7、3.6、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3.38亿元,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同比增长11.9%。完成财政总收入8449万元(不含非税收入2311万元),下降30.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50万元,增长17.44%;财政支出2.74亿元,同比增长19.8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7亿元,增长27.44%,占市政府下达责任目标的40.8%。金融机构实现存款余额21.62亿元,增长11.88%;贷款余额7.82亿元,增长6.03%。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1元,增长15.0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04.07元,增长9.14%。
(二)三大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实现农业总产值2.72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7.89%。其中:实现农业产值7880万元,增长15.64%;林业产值2014万元,增长23.18万元;牧业产值16473万元,增长2.96%;渔业产值265万元,增长15.72%。由于人努力、科技和投入措施到位,加上天帮忙,目前全县粮食、烤烟等农作物长势喜人,核桃、竹子、天麻菌材林等农民持续增收新产业营造成效明显。二是工业经济总体基本稳定。在受资源整合、续证、铅锌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三大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17.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现价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3.37%。三是商业贸易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增长14.21%。其中:县级市场完成15331万元,增长13.07%;农村市场完成13773万元,增长15.52%。农村市场增幅高于县级市场。
(三)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一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半年实现二产投资4.9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4.12%。其中:完成工业投资1.24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6.24%,驰宏公司日处理2000吨铅锌浮选厂建成,天力公司20万吨电石厂建成并投入生产;能源建设完成投资3.6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7.88%,格闹河、白水江、庙林水电开发加快推进。二是以交通、水利、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昭彝二级路吴红段、猫谢油路、彝海油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和双河中型水库、仙马水库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内将相继完工或启动建设,发界220千伏变电站即将启动建设,柳溪、小草坝110千伏变电站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发展基础条件将极大改善。
(四)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一是“两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96.19%和99.07%;高考再创新高,上线率达到了74.87%,比2008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未“普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启动建设,学校危改、农村寄宿制学校“六配套”等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县一中改扩建工程加紧建设,教师安居工程顺利实施。二是新农合巩固发展,参合率达90.48%。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四是全县上半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刑事、治安及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社会治安持续好转。文体广电、扶贫济困等各个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
总体上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艰苦努力,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形势有喜有忧,而忧又大于喜,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离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尚有差距,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仅完成全年任务的35.3%、40.8%、44.77%、33.3%。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不扎实,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种植业增产增收任务艰巨;畜牧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市场持续低迷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影响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但收入明显减少,保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艰巨。工业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铅锌等矿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加上矿权整合、矿山续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城镇建设滞后,三产发展缺乏支撑,服务业比重偏低,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三是财政增收节支形势严峻。受增值税转型、资源性矿产品市场价格仍在低位运行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税种下滑,财政增收面临严峻挑战,而新的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收支矛盾十分尖锐。今年仅猫谢线、昭彝二级路吴红段和徐蚂段、双河水库、彝海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就需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66亿元。根据县财政预测的情况来看,2009年我县地方财政可用财力仅39881万元,而财政支出需要48138万元,缺口达8257万元。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按去年基数的80%下达,减少了20%。目前,省财政下达我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1.05亿元,而去年同期是1.32亿元。四是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艰巨。投资从一季度增长184.37%下滑到二季度仅增长27.44%,一直呈下行趋势。主要原因是新开工项目不足,一些项目进展缓慢,特别是年初既定的几个重大项目受方方面面制约,未能按计划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缺乏支撑。上半年,我县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7亿元,离市政府下达责任目标18.8亿元尚差11.13亿元,就按责任目标计算,今年剩下的5个月时间,我们每月必须完成投资近2亿元,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建设发展资金瓶颈制约极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社会资金和国有资产大量闲置,每年银行存贷差高达10多个亿,流动性极差;而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贷款难、难贷款,建设发展资金极为紧缺,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亟待加强资本运作,进一步搭建并发挥银政、银企融资平台的作用,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六是社会稳定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矿权整合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突出,尤其是我们生产经营企业和施工现场周边治安环境恶劣,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正常建设施工、全县经济健康运行的突出问题。七是干部作风亟待转变。工作自由散漫,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现象有所抬头,落实难、难落实、工作讨价还价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一些工作推不动、推不走,已经严重影响了全县的建设发展步伐。以上困难和问题,既是制约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下步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在看到成绩和严峻形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不悲观失望,也不盲目乐观,始终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沉心静气打基础,集中精力抓发展。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突出表现在:去年底、今年初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争取各方支持,全面加大了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重大项目的争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是交通建设上:猫谢线建设全面完成;昭彝二级路已于7月25日启动建设;柿凤二级路征地拆迁圆满完成,即将动工;总投资8.9亿元的彝岔二级路已经省政府办公会列入了今年的投资计划;钟鸣、两河、荞山油路已下达了投资计划;大寨火车站扩容升级建设已与重庆物流公司达成协议,“打通四条出境通道、实现乡乡通油”的目标即将全部变成现实。二是电力建设上:发界220千伏变电站已正式批复同意建设,进入征地拆迁工作;三是水利建设上:总投资3.56亿元的双河水库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下月就将启动招投标;初步估算总投资8亿多的松林水库进入了全省“十二五”规划盘子,目前正在加紧编制可研;同时争取到国家水利示范县建设,连续投资三年,每年投资1000万元;四是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总投资30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50万元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已正式批准建设;同时,县一中改扩建设、综合体育馆,以及县城新区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或全力推进。这些重大项目的争取,通过我们两三年的建设,××面貌必将发生彻底改变,为跨越发展、赶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即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关于下半年的工作
下半年,要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的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的总体目标任务,抓住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硬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请戴荣副县长总负责,相关农口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认真兑现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投入,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总产值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由农业局负责,抓好大春生产中后期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防雹减灾等各项抗灾救灾工作,搞好冬季农业开发,确保种植业增收100元以上目标圆满实现;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快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着力扶持发展养殖大户,保障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畜牧业产值增长27%、达到5亿元以上目标的实现。二是由烟办、烟司、各种烟乡镇负责,严格按照8月4日召开的烤烟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的安排,完成收购烟叶10万担、产值7500万元的目标任务。三是由人力资源办和劳动保障局负责,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务工监测,加强信息咨询、技能培训和维权救助工作,确保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1.13万人、培训5000人,实现务工收入10.62亿元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四是由林业局负责,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营造核桃20万亩,竹子10万亩,天麻菌材林2万亩,木漆5万亩的任务。五是由扶贫办负责,扎实抓好各项扶贫工程。9月30前完成财政投资115万元的革命老区试点项目建设和2008已批财政易地扶贫项目的扫尾工作;11月30日前完成2009年第一批21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4623户茅草房改造;12月31日前完成2009年度异地搬迁项目和2009年度小额信贷600万元的扶持项目;组织实施好2009年财政投资900万元的60个第二批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力争完成投资730万元,确保在2010年5月31日前全面完成。六是由新农办负责,从今年7月到明年7月一年的时间内,按照“两轴一心”打造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2009年15个省级重点建设村建设。七是由林业局、农业局、发改局、国土局负责,继续抓好能源和生态建设,完成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和节能改灶任务;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全面完成8000亩的建设任务;搞好树林管坝、龙安三乐、洛泽河龙潭、牛街南厂等土地开发整理和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关于工业经济工作。请官银福副县长牵头负责,加工基地、发改、国土、煤炭、经贸、重点办等县直有关部门具体落实,确保工业总产值增长18%、达到18亿元以上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抓好主要工业产品生产。督促驰宏、天力、电力等企业加快生产和建设进度,完成铅锌30万吨,煤炭150万吨,电石12万吨,发电量3.6亿度,售电量5亿度。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利税1.55亿元。二是强势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天力项目建设上,督促协调企业尽快完成气烧石电石配套项目建设,年内完成型焦项目建设,并启动醋酸项目。加快推进驰宏公司日处理2000吨铅锌洗选项目区附属设施建设,加快铅锌找探矿工作步伐。年内启动德胜钢铁公司每年20万吨铁合金项目、瑞源公司每年25万吨石灰氮和2万吨双氰胺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加强与云天化公司协调衔接,力争云天化落户××。加快水电站建设,确保庙林电站10月份实现一台机组发电,12月份全部进入试运行;力争实现云贵桥、柳溪等一批电站建成发电,年内启动格闹河和牛路、上白水电站建设。抓好麻窝电站1.6万千瓦和毛坪水泥厂每年60万吨水泥改扩建工程。围绕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会后请官副县长召集相关部门和企业认真研究,落实部门、落实领导、落实专人,列出时间表,限时完成征地拆迁、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工作,确保项目按期顺利动工。三是要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顿整合进度。加工基地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企业按照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协商,尽快达成整合协议,确保年内完成第二轮铅锌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同时,县煤炭工业局要按照优势资源优势企业集中的原则,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技改进度,为优势企业配置好资源。四是搞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尽快修改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完成报批工作。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固定资产投资责任目标是18.8亿元,工作目标是19.5亿元。为确保市下达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县年初按照21亿元的目标下达各项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请杨家伟常务副县长总牵头,各位副县长按照分工,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工作,督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投资任务圆满完成。一是抓好交通建设,确保下半年完成交通投资1.3亿元以上。请杨家伟常务副县长负责,交通、发改、财政等部门和有关乡镇具体落实,确保11月底前昭彝二级路吴红段建成通车,12月底前彝海通乡油路工程建设全面竣工;全力协助抓好昭彝、柿凤二级公路建设,抓紧做好昭彝二级路彝岔联络线的前期工作,力争在今年11月底前启动建设;及时启动256公里通达工程和500公里村社公路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1月底全面启动荞山、钟鸣和两河3个乡的通乡油路工程。加强协调衔接,力争9月份启动大寨火车站的扩容升级建设。二是抓好电网建设,确保下半年完成投资4.3亿元。请官银福副县长负责,县发改局、供电公司、各项目乡镇具体落实,8月份启动发界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投资3000万元;加快推进小草坝、柳溪等110千伏变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启动建设;8月底前完成龙街35千伏变电站建设,11月底前完成洛旺35千伏变电站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确保4.1万户农村户表改造任务的圆满完成。三是抓好水利建设,确保下半年完成投资1.4亿元以上。请戴荣副县长负责,县发改、水利、财政等部门具体落实,8月中旬启动双河水库招投标工作,9月初启动征地搬迁、移民安置工作,10月初启动工程建设;切实抓好仙马水库工程建设;年底前全面完成毛稗田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奎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12月启动龙海芭茅电站以电代燃项目工程建设。抓住我县被列为全国水利建设示范县的机遇,搞好钟鸣水库配套干支渠等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完成5.8万人饮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尽快启动第二轮人饮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全年解决9万人饮安全目标的圆满完成。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抓紧完成松林水库、鸡街子水库可研编制上报审批工作,确保在“十二五”内启动建设。四是抓好工业投资。请官银福副县长负责,加工基地、煤炭工业局、供电公司等相关单位具体落实,确保下半年完成工业投资4.2亿元。五是抓好城镇建设投资。请杨家伟常务副县长负责,县建设局具体落实,确保下半年完成投资4300万元以上。六是抓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下半年完成投资1.1亿元以上。请李忠秀副县长负责,县教育、卫生、计生、文体等部门和项目乡镇具体落实,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请各位副县长按照分工,抓好民间投资和生态环保等其它投资工作,千方百计确保今年投资任务的完成。
(四)关于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请杨家伟和胡波副县长分别牵头,建设、发改、国土、城管等部门和角奎镇等相关乡镇具体落实,全面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确保今年城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加快开发堰坝塘、游乐场片区的工作进度,确保在年内启动建设;同时,快速推进旧城区改造工作,确保年底完成改造任务2.5万平方米。二是抓紧做好滨河大道建设前期工作,确保9月底前按时启动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确保12月底前启动建设。四是加大违规建房和违规建筑清查力度,规范城市建设行为。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县城“九大秩序整治”,强化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五是请陈辉纲副县长负责,县民政局具体落实,抓好县城中心敬老院建设,年底前开展“五保老人”入住工作。同时,要加强协调衔接,争取云南城司在年内启动小草坝aaaa级风景区景前区工程建设。
(五)关于财税工作。由我牵头,杨家伟常务副县长协助,财政、国税、地税、非税等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确保财政收入目标实现。一是要抓好收入。县税务部分要认真分析税源,强化典型解剖和行业测算,认真清理各项税收项目,充分挖掘潜力,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确保责任目标的完成。同时,县非税局要加强非税收入监控体系建设,确保非税收入及时清缴入库。二是要抓好争取。县财政部门要加大争取省、市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大争取项目资金力度,努力缓减我县财政压力,促进地方建设发展。三是要抓好节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要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支出程序,确保各项重点支出,保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将严格执行年初预算和细化部门预算管理,除特殊情况外,无预算支出的,一律不予批准。对此,县财政局在提出拨款的意见、建议时必须严格把关。四是要抓好融资。当前,重点要发挥好国资公司、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公司的作用,积极搭建银政、银企融资平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为地方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县国资公司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运作水平,加大融资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对县内全部国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含非经营性资产)进行认真清理,全部收归国资公司统一管理经营,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资产为资本,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规模效益。
(六)关于各项改革工作。一是由我牵头,杨家伟和其他相关副县长协助,发改、财政、人事、审计等有关部门具体落实,积极稳妥推进机构、人事、工资制度改革。二是请陈辉纲副县长牵头,县企改办、财政等部门具体落实,深入推进商贸、供销、乡镇集体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三是请李忠秀副县长牵头,以“三制”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抓好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设,扎实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四是请官银福副县长牵头,县经贸局、供电公司和各乡镇具体落实,切实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电力体制改制任务。五是请戴荣副县长牵头,林业局和相关乡镇具体落实,按照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抓好林权证发放工作,指导搞好林产业发展。
(七)关于社会事业工作。请李忠秀副县长牵头,教育、卫生、计生、文体、广电等部门和各乡镇具体落实。一是要紧紧围绕“两基”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严格按照国家“两基”复查指标要求,继续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今年12月底前顺利通过国家复核验收。全面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危旧房改造工程,年内完成新建校舍5万平方米,排危2万平方米的任务。完成县一中改扩建、未“普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初级中学“六配套”建设、示范小学搬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奎香中学、民族中学高中部建设,解决4个乡镇6所学校教师周转房住宿问题,力争启动县职教中心建设。二是要严格按照4月17日和今天上午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要求,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全力提升我县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三是认真做好2010年度新农合筹资工作,力争以人为单位的参合率达95%。全面加强卫生系统管理,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严控重点传染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病等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快启动县医院住院楼和小草坝、牛街、奎香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9月底全面完成龙安、龙海、树林3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四是要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体广电事业。9月底完成罗炳辉将军故居修复工程建设,10月底前全面完成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尽快启动县城综合体育训练馆项目建设。进一步办好广播电视栏目,全面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逐步提高我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巩固“村村通”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工程建设成果。年内完成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八)关于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当前,距国庆60周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各级党委、政府对此期间的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工作非常重视,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一是请官银福副县长总牵头,各位副县长按分工负责,相关单位具体落实,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对重点行业和领域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特别是刚刚发生的“7·26”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充分暴露了我县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要从事故中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各行业、各领域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一切非法生产经营行为,杜绝任何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请胡波副县长负责,县公安局具体落实,加强社会稳定工作。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深入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稳定。三是请胡波副县长牵头,各位副县长根据分工具体负责,县局和各级各部门具体落实。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加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接访的各类件,各责任单位、责任人必须按照要求,认真进行办理,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要依法严厉打击无理访,甚至闹访的问题,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日趋剧烈,维护社会稳定、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工业、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的阻力极大。动辄几十人、上百人的上访,甚至现场阻扰施工,严重干扰了项目建设,导致部分项目无法按期完工或动工建设,也干扰了正常的办公秩序。如从工业项目的征地、建设全程看,存在着征地时“敲竹杠”、建设时“跑断腿”、生产时“乱收费”等现象。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很多困难,有的停产、有的在生产也是亏本生产,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树立坚持“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城乡共建、稳定共抓”的理念,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解决好企业生产建设征地、施工受阻等问题,为企业生产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请胡波副县长下来后重点针对企业周边治安环境问题,认真研究,结合全国打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制订专项整治方案,严打黑恶势力,对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要挂牌督办,限期办结,全县曝光,全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四是请陈辉纲、戴荣、官银福三位副县长按分工分别牵头,气象、水利、国土、民政等各部门和乡镇具体负责,切实抓好防汛防雹、地质灾害治理、扶贫济困等工作。各乡镇尤其是县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灾情核查和统计上报工作,重大灾情必须在2小时以内上报,一般灾情必须在1天内上报。
三、关于抓落实
现在已进入今年的第8个月,这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关键阶段。各级各部门务必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鼓足干劲,抓好落实。
(一)坚定信心抓落实。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赶超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集中反映了全县干部群众盼发展、求进步的迫切愿望,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形势时不我待,前景催人奋进,历程充满艰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坚定有所作为的意志,彰显强烈的发展愿望,全身心地致力于改善环境、加快发展、促进和谐,把思想认识统一在加快发展上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干事创业上来,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上来,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转变作风抓落实。各级干部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抓具体任务的落实上,牢固树立数量、标准、时间、责任四个概念,将完成任务的时量、数量、质量贯彻于工作的全过程,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实现一个“好”字,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佳效益。要切实改进作风,着力扭转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虎头蛇尾、虚晃一枪、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等问题,拿出敢干事的魄力、会干事的能力和干得成事的水平,把心思用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上,把精力放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上,以实绩比高低、以效益论英雄。要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水平,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投身加快发展的主战场。
(三)严格考核抓落实。关于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年初已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同时县政府与各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单位分解落实到的任务,认真对照检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年终县委、政府将按照目标任务对各单位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对完成任务较差的,将按照行政问责的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