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概念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课堂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课堂概念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理性精神,认识数学的价值。而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无疑新课标的实现都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的基础上。

一、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概念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虽然传统教学没有对概念教学进行重视,但是其仍然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主要是基于文本,从三个方面对数学概念进行了讲解与分析:(1)对数学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即是对数学概念的内容和可能的实际意义进行了分析;(2)对数学概念的外延进行了强调,即是数学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3)对有关概念进行了联系和相近概念进行了区别。这样的教学显得较为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量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对知识进行运用。

(二)当前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忽视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当前,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强调数学概念的知识本位,这就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进行了极大的压缩。现在的教学都十分“重结果”,在对概念进行引入时,没有能够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数学概念,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只能够对概念进行死记,而没有对数学概念的实质进行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则成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唯一捷径。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机械的,学生没有对数学概念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不深。

二、加强概念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一)有效的概念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对概念进行导入时,一般情况下是对概念进行引进,然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各种例题和练习,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特别是在概念教学这一个环节中,不能够给简单的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去背诵、记忆,而应该重视对概念的导入,通过合理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立概念。”数学教材一般对于新知识点的引出都是按照知识的发展系统性来安排的,所以,如何从旧知识点过渡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以一种系统性的概念去掌握和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的发展规律,然后再设计知识点的过度。

例如在教学高一数学的“三角函数”时,在学生学习了“两角和的正弦”之后,开始要进人对“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在此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题,例如让学生求出sin15°的值,并在开始教学“两角差的正弦”前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引入了对“两角差的正弦”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对“两角差的正弦”公式的探索,这样的方式一是可以不让学生对枯燥的公式失去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点和公式有一个认识,体会到“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规律,从而让学生掌握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也加深了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会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如果这个环节能够把握好,那么不仅仅是对学生理解概念有更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明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个概念。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应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问题串,帮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概念思维,通过设置对话框,教师可以自如地控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上机操作,自己变化地输入a,b,c的值,并仔细观察a,b,c变化时图像所发生的相应变化,进而探索出a,b,c对图像产生的影响,总结出规律。通过仔细的观察以及自主的讨论,加上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能够重新建构知识,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三、结语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一个完整、正确、清晰的认识,他们才能够在学习其他的数学知识时更加的轻松。我们一定要走出轻视概念教学的误区,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可见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阅读不是语文课堂的专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学生对文本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使学生喜爱数学、理解数学及应用数学。

一、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

一些文字信息过长的数学题,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将其读完,造成漏读、错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乘法运算律后,教材中安排了“我们去春游”的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教师抓住学生喜爱旅游的特点,设置了外出春游的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索,完成阅读。教师首先为学生公布了“水上乐园”的游玩项目与价目表,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数学信息。这样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阅读中。有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划船每小时8元(每船限4人)。此时,学生就想到假如玩划船,可以组成4人小组,玩1小时,每人要付的费用是8÷4=2(元),还有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玩水上射击项目比较合算,10发子弹3元,1位同学玩1发子弹,可以给10个同学玩,每人要付的费用是3÷10=0.3(元)……学生经过阅读后,教师进行了提问“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只玩一次或者一小时)让学生再次进入了深度阅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教师通过上述案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并激发学生寻找答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强化认知,提升有效性

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造成一知半解,出现了很多解题的错误。这时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认识,强化他们对概念的认知,明确阅读目的,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确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半圆的直径是8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列出了这样的算式:8×3.14=25.12(厘米)。显然,学生在阅读时,没有完全投入,读与没读是一样的效果,没有领会题目的本意。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找出里面的关键词。很快有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说:“题目中要求的是半圆的周长,而我们把它当成整圆来计算周长,我认为应该这样列式解答:8×3.14÷2=12.56 (厘米)。”其他学生附和,表示同意。很显然,学生的阅读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不够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周长的概念,强化学生的认知,进而让学生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寻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

数学概念的阅读关键在于理解,上述案例,在学生没有把握题意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否定,将正确答案直接告知,而是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把握题意,强化概念的理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讲究方法,注重科学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重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不能只是用眼睛进行浏览,而应该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在揭示了平行线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学生举了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五线谱、斑马线……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教师可接着转化提问。你能想办法画一条平行线吗?画平行线是这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应该怎样进行呢?学生们一筹莫展。老师可指导学生先进行自学,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画图步骤,并让他们用几个关键词说一说画图的步骤,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再让学生按照自己总结的方法,尝试画一组平行线,相互交流画平行线时出现的问题和注意点。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学案导学;教学手段;能力培养;评价激励;当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6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兴起,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减负增效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所谓数学的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使得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训练以及数学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笔者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研修、影子实践及返岗实践后,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为要在初中数学中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效益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攫取生活,创设情境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那么如何体现教材的潜在意义,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若能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问题进行情境创设,那么不仅能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笔者借助同学们熟悉的钟表、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如何表示角……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中,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进而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同时知识迁移转化能力也从中得到体现。

三、进行编制预习导学案,提高学生预习效果

众所周知,有效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预习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改变过去学生盲目低效的预习,转而在方法上指导学生,思维上引导学生,有助于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效果的提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导学和自学检测三个部分。学习目标的呈现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和方向,课前导学能对预习起到很好的关注和引导作用,自学检测便于学生和教师对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二次备课提供信息;其次,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编写预习学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弱的身心特点和既有的知识基础,课前导学要多用直观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预习学案的编制既要注意趣味性,做到知识问题化,又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做到问题层次化,尤其是自学检测题的设计,要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精心设计,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取得最大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最后,预习学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发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自学时间,还要注意预习的督促和反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做好二次备课,为课堂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较多的实践机会,需要自己动手处理事情,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的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学习做出有意义的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自主发展。例如,在双曲线定义的学习中,由于教材直接给出双曲线的定义,而不是先通过图示再下定义,所以应该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双曲线的定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讨论后确定了一个方案:用一纸板作为平面,纸板上两个按钉作为定点F1、F2,MN是笔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栓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用一支铅笔在点扣着两条细绳,拉动N端点两条细绳,这样笔套移动,M点的铅笔就描出一支曲线。同样,可以画出另一支,最后由学生根据操作归纳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不仅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通过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索的情境来进行实地测量、制作等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互补和优化,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趋合理。

五、发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旨,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都时刻需要反思探索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来解决遇到的难题,这对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扩展和加深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深度。

六、适时评价激励,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毫不吝惜地给予眼神的肯定和言语的表扬。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比如,对他们多提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七、当堂进行针对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切忌填鸭式的满堂灌,每节课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课堂训练主要是针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是确保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得到反馈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课堂练习比课后作业的效果好很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时间紧迫,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调动思维;另一方面,课堂训练有教师监督,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完成质量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真实反馈,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再者,教师还可以有选择的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面批,及时对学生给予数学知识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当堂训练的效果与教师对课堂练习的编排有直接关系。习题的编排一定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教育性原则,做到学什么练什么、低起点、多梯度、快节奏,力求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4

一、体验新课程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学习化社会带给人类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它不仅是一场社会意义上的革命,更是一场学习意义上的革命。因此,任何教育及教学改革都应对自主性学习方式给予相应的足够关注,教材的编制与改革也应如此。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虽然现今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这种主体作用往往因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等)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的制约而大打折扣,学生依然在固定的时间学习统一的内容,依然是围着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思维在转,而课余学习也是课堂学习模式的延续,学生从课堂到课外都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较普遍的现象。

“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体验新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之一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表现之二在为学生释疑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三、体验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四、体验“以人为本”的思想

篇5

一、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教师教得“高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高效课堂都无从谈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来指导。如果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任意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化甚至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就会导致课堂目标缺乏、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不但不能达到实现培养学生品质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还会贻误学生,使课堂教学失去本真。所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就必须首先落实教师“教”得高效。要现实教师“教得高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夯实专业知识功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这一课程内容原则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使用好教材和相关的教辅资料。要在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确定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科学合理设置课堂环节,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内容讲,难点内容讲,容易出错的内容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够掌握的内容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掌握的内容不讲。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对事物的)疑问;有小的疑问才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才有大的进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解疑”,更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因为“质疑”比“解疑”更具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通过质疑解惑,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进一步锤炼想象能力和发现能力等品质,提高创新思辩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来自于后天的培养,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创新教育,强化创新训练,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创新潜力,引导学生为实现创造力去积极努力。

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环境,通过设置问题,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启迪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欣赏名家作品时,既要尊重作者的成果,又要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体察“弦外之音”,领会“言外之意”,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先例,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

三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的能力。

二、高效课堂的价值是学生学得“高效”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成长与发展,是检验高效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得“高效”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1让兴趣引领思维,让热情激活创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它能化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主动探求知识奥秘,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升。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带着疑问去学,带着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不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情境激发探究,让启发培养能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彰显。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宽容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心智,培养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活动的问题情境中,探求奥妙,追求真理,提高学习效率。

如《荷花淀》教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电子白板投放美丽的荷花和荷花淀,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荷花美景,领悟人民不畏、坚贞勇敢、保卫家园的性格和精神;感悟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认识到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只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从而也理解了反抗侵略、保家卫国小说的思想主题,以及孙犁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特色。

3让参与彰显主体,让本真回归课堂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是自主的、有情感的、师生相长的、有成功体验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要解放被教师绑架的学生,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进行交流、研究、展示活动,主动参与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利用学生个人智慧和集体力量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回归课堂,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4让展示肯定自我,让成功实现价值

学生的课堂展示是学生展现个人或者小组预习探究成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中,教师

篇6

物理概念反映了大量物理事实及复杂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而物理规律本身则表达了有关物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依存关系,物理概念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知觉,形成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区别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一切概念都要通过词语来表现,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物理意义)的揭示,条件是对概念外延(适用范围)的限制。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也就失去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因此概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1.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

例如,我们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于是,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又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理概念。

2.定量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的。

众所周知,许多物理概念,如力、质量、速度、温度…,都具有定量的表示,如某个力是100牛顿,某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然而,也有许多物理概念,表面看来,是不定量的。实际上,它们也具有定量的含义。如“平衡”的概念,其定量含义是:如果研究对象是质点,则意味着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故其平衡条件为合外力等于零,即f合=0。

3. 物理概念还具有各自的特征

中学物理涉及的概念约四百余个,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运动、惯性、质量、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只有随着知识学习的积累和发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二类是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

第三类是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力矩、压强、冲量、功、热量。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对于单个物质是毫无意义。

第四类是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反射性、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律。

我们对物理概念的特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下面就讨论一下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

二、 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

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 感知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感知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

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间接感知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两种感知方式应当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概念。

2. 理解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够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质的特征,能够区分相似的事物,能够比较确切地得出慨括性的结论。这是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3. 运用

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达到巩固、深化、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可慨括为如下表所示:

学生掌握概念的标志,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二是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

三是看学生是否能应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以致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三、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程序是:

首先,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物理现象,观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在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给出准确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最后,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以上的程序,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其中的原则是应该遵循的。

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堂 课程 教师 环境 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校有机体的“细胞”,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说到底还是要落到课堂上。但是,怎么落实到课堂上,这是原则性,根本性问题。理论指导实践,理念决定行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事关高职教育质量的方向和制度,怎样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进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

2014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天然要求。产业是职业教育之本,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前提,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因产业的需要而存在。

产教融合的产教不是生产之产,也不是教学之教,是职业教育与国家产业体系结合。在宏观上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基本关系。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培养目标和基本功能问题。体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对接和结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是理念层面上也是在操作层面、技术层面、途径(方式)上解决职业院校怎么办学的问题。校企合作可以设计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解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聘用、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等等问题。

工学结合是在理念层面上指导职业院校怎么培养人,怎么组织教学活动的问题,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时代需求,遵循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机制。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

2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的落实

对于现代职业学校而言专业是支柱、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人才培养方案以下四点互为因果,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培养目标及规格”,是对专业的战略定位,决定着人才的行业定位、职业定位、单位定位和地区定位以及人才应具备的竞争能力,反映出专业的就业特色和优势。(2)“职业领域与职业能力分析”,是对“培养目标及规格”所确立的行业定位、职业定位 的具体展现和明确规定,是对人才应具备的竞争力的细化和具体化,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特点。(3)“课程体系与课程信息”,是在“职业领域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实现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具体规划和安排,是职业能力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4)“保障条件”,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提供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要素。

目前社会心浮气躁,常常忽略职业教育的品质灵魂。很多院校热衷于在短时间内造就新“理念”和“模式”,但忽视基本的教育规律,内涵建设却要弱得多。结果是“理念”五花八门,“模式”满天飞,常常用同样的词语,谈的却不是同一个事物。我们必须本着工匠精神来搞职业教育,那就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从改变我们的课堂做起。

3高职院校课堂改造的必要性

目前,在高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低效现状,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欠明确、教学内容人文缺失、课堂管理松懈、职教特点不够明显等等。先就课程、教师、学生,授课几方面说一下高职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学习,才能达到社会以及行业企业的要求。合理的课程结构、科学的课程内容才能有高效的课题教学。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仍存在着学科类型过多、缺乏整合性,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有的院校授课使用的教材是本科类的教材,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偏深,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更新,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出现重教不重学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职业情感淡漠,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课堂管理松散、教学组织随意,教学内容理论多于实践,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缺乏生动等现象,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入学标准的降低带来的后果是高职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生的选择,因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不重视学习。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厌学、玩手机、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课堂教学效果差。甚至有学生受“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影响,出现急于工作,不安心学习的情况。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飞快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与各门课程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就授课载体来看,除了教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和PPT课件。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都采用的是多媒体的技术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在多媒体教室里也往往只局限于PPT演示,没有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高职教育,我们有必要解决高职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课堂进行改造。

4高职教育课堂改造的策略

4.1从课程改造我们的课堂

上述的核心要素是“课程体系和课程信息”。想实现工学结合,而又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体系,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个工厂,那么课程就是这个工厂的生产线,学校组织的教学过程就是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的过程。如果生产线落后,那么无论生产技能如何精湛,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如果课程不合理,有时还会发生教学越努力,教学效果越差的情况。

职业教育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回归“人格本位”的课程观,回归教育的本源,将“做人”、“做合格的职业人”放在首位。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伦理、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等多种要素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改变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呈现方式,转向“工作过程导向”的体现职业教育自然属性的课程。和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学生企业“用得上”的问题。同时更要坚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岗位转变能力等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4.2从教师改造我们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助学的主阵地,尽管课堂是教师主导的,但并不一定是要教师亲自讲授的,即就是讲授的,也不一定是要教师讲授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效的职业教育的课堂一定是“行动导向”的,教师必须要根据这一原则把课堂组织起来。“行动导向”的教学就是边学边做、“手脑并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与做,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助学作用。学生学习的越深入,教师助学的要求就越高。

目前的现状是,职业学校的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有余而专业技能培训能力相对不足,只有部分专业教师能够适应社会所期望既是教师又是培训师;既能开展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实习实训的“双师双能”素质要求。所以,要改造我们的课堂,还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并加大企业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学工作的力度。

但是,职业教育的课堂也并不是冰冷的工作流程,同时也是充满人的活动的工作过程。因此,把情感融入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是科学,同时课堂教学也是艺术。课堂活动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生命体验的。目前的课堂有一种极端量化教学目标的技术化倾向,而忽略了课堂的“感情”。职业教育的课堂不只是会做了没有,更重要的还有在与他人的沟通交往、互动共情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深刻的生命体验历程。

4.3从环境改造我们的课堂

世界上少有一家学校能够独立完成职业教育。

英国的“业本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即“将学习与工作角色相联系”的学习。业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学习活动在工作场所里进行。职业教育在真实现场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但是学校把真实的生产线或者工作过程建在学校,这巨大的成本是不可能的,即使仿真也是困难重重。现代社会的主流是变化,知识在变、技术在变、理念在变、生活方式在变、生产方式在变,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会因为快速的变化而不能适应。“黑板白板上都种不出庄稼”,职业教育的课堂需要放在“车间”,放在“田间地头”。合理和现实的就是校企合作,以此为平台来实现工学结合的各种教学模式。其中现代学徒是比较优越的实现职业人才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以最大化的为职业教育的课堂提供最真实的教学环境。真实的现场、真实的任务、真实的角色。都反映了学生学习环境的根本变化,这样的教学环境变化会带来课堂教学成效的根本性改变。

4.4从教育技术改造我们的课堂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提及:“信息技术对教(下转第10页)(上接第8页)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建设50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00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满足职业学校师生教学需要,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建成高水平数字校园网,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由此可见,利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创新高等职业的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是顺应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教育云、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育信息化的新名词越来越被大家熟悉并接受,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多媒体网络交互、虚拟教室和实验室为主的虚拟现实、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把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做有机的整合,利用信息化,把一流的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可共享、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呈现、课堂氛围营造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学习方式。真正的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结语

教与学的结合,形成了课堂,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载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现代学徒制可以为职业教育课堂创造最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效果。只有从课程、教师、课堂环境、教育技术四个方面改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切实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现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一、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

1.所谓备好课,必须熟悉教材,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教材的中心。不仅要了解本节课教学的总体任务,还要认准知识点,即应让学生了解哪些,掌握哪些;哪些只要懂得就行,哪些必须学会应用;搞清一般知识、重点、难点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结构。即使相同的教材,同一教师执教,如果班级学生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和过程的安排也应不尽相同。

二、改善教学结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把一堂课的四十五分钟全部合理地、有效地充分利用起来,这就必须合理地控制课堂教学密度。教学密度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一般密度,它包括整节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另一类是“特殊密度”,它指的是一节课中专门用于授新知识所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科学地调整“两个密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

三、设计教法,指导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创造了各种新型的教法,都可参照、撷取,但必须切合实际,不搞花架子。而且在应用中根据自己的特点,从中琢磨、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管什么教法,落脚点应该是三个方面:落实基础知识;注意知识应用;指导学法。作为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不但要指导一般学生,更好研究和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学习习惯),教师教学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得以明显地提高。

四、讲究教学艺术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篇9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不足;改进

1高校青年教师的优势

高校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培养下不断成长,由于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他们更易于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心理等,和学生相处没有距离感,很容易与他们沟通交流。第二,青年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更具有创新意识。此外,青年教师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2高校教师的不足

参加工作就要面临着从学生到教师的一种身份转变,青年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2.1讲课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语速过快

语速过快是高校青年教师讲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第一,由于缺乏授课经验,站在讲台上会有紧张感,担心说话不通顺而被学生看作讲课不熟练;第二,青年教师大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当思路打开时,不注意学生是否能接受和听懂,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第三,对教材不熟悉、备课不充分。当讲到模棱两可的内容,便含糊其词,希望尽快结束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迅速进入下一个内容。此外,青年教师授课也常常出现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这一问题。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青年教师还没有掌握这项重要技能,课堂用语缺乏感彩,语气平淡,不分轻重缓急,节奏单一,结果导致课课堂气氛沉闷,直接影响到授课效果。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语言表达中反复使用“这个”“那么”“然而”等词语来连接,类似这样的口头禅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教学质量。

2.2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大都是“90后”,这些学生的特点就是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和自律性较差,上课时精力不易集中,喜欢讲小话、玩游戏、发信息甚至睡觉,不仅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的听课效果。由于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一方面不好意思批评和提醒,另一方面担心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自己不知如何应对,所以对这部分学生缺乏约束、放任自流。想用心听课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愿管,不用心听课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敢管,使青年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此外,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还容易出现教师与学生各干其事的现象。教师自顾自的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讲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获得学生的反馈极少。这反映了青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还不足,不擅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2.3案例选择不够贴切,内容过多

大部分青年教师已经认识到单靠理论讲授不够形象生动,课堂枯燥乏味,因此会添加很多案例、故事等来充实教学内容。但由于缺乏深入实际调研和思,一些案例缺乏说服力、不具代表性,甚至牵强附会,画蛇添足。有些青年教师不懂得如何对讲授内容进行精选、加工、升华,总是把内容准备得十分充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希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担心授课内容不足导致冷场。这种满堂灌式的讲课,自己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更剥夺了他们自己思考的空间。

3青年教师如何改进教学

3.1提高课堂语言运用技巧

很好地运用语言技巧对于任何一个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富有感情的讲课、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让课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讲课的节奏应和教学对象、环境、内容、等相适应。可以采用语速适中、重读关键字、不同语气扮演不同角色、重点处略作停顿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用语“抑扬顿挫”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但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为学生营造更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3.2合理组织课堂,把握课堂气氛

青年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把握课堂全局的能力。例如,当有学生偶尔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时,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或眼神进行委婉的提示,但注意要做到“不伤教师之雅,不损学生之尊”。此外,青年教师应当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学会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进行冷处理。讲课的时候要正面面对学生,这样可以便于视线能够随时自然地关注全体学生,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与回馈,随时观察课堂动态,又可以监督学生少做小动作,思想不开小差。对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习气氛活跃但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3.3教学内容相宜得当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案例可以起到吸引学生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画龙点睛的效果。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每天都可以从各种渠道接收到海量的信息,青年教师必须学会如何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收集信息、筛选案例。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案例中善于制造悬念,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青年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取信息,在参加培训和研讨会的过程中,多与其他学员交流学习获取各方面信息,此外,通过教学科研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夯实理论基础,实现对某方面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如此一来,积累的信息越来越多,就能很容易地选择恰当的案例来支撑教学。最后,讲课是一门艺术,三尺讲台是舞台,老师是演员,体态语言也是青年教师应该不断提高的一项技能。要运用好每一个手势、动作适度、表情自然,展现体态语言的魅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水平。

作者:刘颖异 单位:宁夏工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海涛.教师要学会经营自己[J].人民教育,2005,(7):36-37.

篇10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我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经研究决定在淮滨高中开展“课堂改进”小课题研究活动。为保证此项活动持续地、富有成效地开展,现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当前,淮滨高中进入第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特色与创新发展时期,随着“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教育、对教学的理解,要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升认识,探索路径。本学期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坚持通过课题研究,实施科研带动,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与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质量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内容

基于学校办学思想引领,立足我校课堂革命前期成果,围绕“课堂改进”,结合学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估等相关提升策略和实践路径。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果,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优秀的学科组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体系。

四、参加对象

淮滨高中在职教师

五、组织与实施

小课题研究由教科室每学期研究方案,教师自行组建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要求,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申报,按要求提交立项申报书、中期报告及结项材料等。如遇到困难,可以请年级教研员、教科室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或由学校出面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1)2021年3月:教科室拟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2021年4月1日-15日:教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课堂改进”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见附件),于4月10日前由年级教科员统一报送教科室,教科室组织评委对申报的课题立项评审,颁发立项通知。

(3)2021年4月16日-30日:课题组组织开题报告。

(4)2021年5月:各课题组上报中期研究报告,教科室对中期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组织优秀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

(5)2021年7月:各课题组上报课题成果,教科室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对结项小课题,颁发结项证书。(此期间,教师的微课题申报及评审正常进行)。

六、条件保障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项目基金,对结项的小课题进行评奖,奖金设置: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编印优秀成果集,优秀课题作为推荐申报上级科研课题的依据之一。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