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成果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
一句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的小学生,因为接受了很多的互联网消息和外来文化,他们的思维比较灵活,都很聪明。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积极、主动地备课,要尽量避免回答不上学生所提的问题的情况。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很广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多看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一名博学的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朋友,减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接受并喜欢这位教师。
在2016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有一位十分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孟祥彬。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孩子就是他的一切,为了孩子能够不顾自己的形象,创新校园旋律舞。孟老师虽然才四十多岁,但是经常被班上的孩子们叫孟爷爷,因为这样更有亲和力。这位孟老师说他可以当孩子们的老师,也可以当孩子们的朋友,更是孩子们的闺蜜。他是教历史的,但是他一直把历史上成了服装展示课,在课堂上展示各种朝代的衣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知识的内涵。从这位教师的身上,我学习到了,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应该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学生的世界,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二、在课堂上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都十分活跃,思维方式和我们不同,他们喜欢稀奇古怪的事物,不喜欢中规中矩。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症下药。在讲课的时候,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这样,他们会记得很牢固。比如在学习近反义词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说出那个词的近、反义词。比如,在学习“喜欢”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的一些爱好,让老师知道学生所喜欢的和讨厌的东西,然后开始造句。“我喜欢看书。”“我讨厌看电视。”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记忆词语的近、反义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而且运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容易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还可以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感受到学生之间的互
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生硬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将课文中的故事排练成一些情景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得死气沉沉,每天除了读读,就是写写,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他会安排班上的同学上台讲五分钟的小故事,什么类型都可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班级每位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很快提高,他们学会如何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之中,使W生对语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从小学开始,语文学习一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而语文的学习需要逐步的积累和练习。现在的学习中,语文的学习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课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语文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2
一、备学生,找准切入点
备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可能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教学“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教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了,如果还按照教材编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就会不耐烦。又如,现在的学生中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已经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定位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卖东西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当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而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如果按教材的编排进行授课的话,“认识几分之一”与“认识几分之几”是分开来上,但我觉得其实把两者合在一块学习的话更好。我先通过引导学生平均分西瓜、苹果等活动,取其中的一份来认识几分之一,紧接着取其中的几份来认识几分之几,效果很好。
实际上,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确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备份多个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在课前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地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四、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确保人人参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口协调活动开始的,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如学习“时、分、秒”时,我让学生先拿出钟面学具,依次辨认时针、分针、秒针后,让学生独立拨动秒针、分针、时针,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必要时要让多媒体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3
长沙市八一路小学 冯莉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母语的学习环境,无疑使多媒体成为了最佳的教学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复习:(Revision)吸引注意,温故知新。
上课伊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从丰富的课间十分钟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若学习材料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人入胜。
如字母教学时,学习新的字母以前,先播放一段英语字母歌的动画,有趣的画面,儿童化的情节,轻快的音乐,不自觉的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进入了英语课堂,还复习了已学内容。
二、 导入:( Presentation)以景激趣,顺水推舟。
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去愉快的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用毅力去克服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
所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就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展示出教学的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有意识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要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PEFC、Book4、Lesson26中课文对话的主题是“shopping”(购物),那么教师就可先通过多媒体呈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可爱的玩具,各式各样的故事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你想从商店买什么?你想到咱们的英语红领巾超市购物吗?”引发学生强烈的购买欲和求知欲,以情趣助学,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是进行新知学习的最佳时机。
篇4
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性和发展性;要帮助学生逐步地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增强解题能力;要让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关键字:新课标、提高质量。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还靠加班延时、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和大量的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不仅违反教育规律,还制约了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情趣是人的重要心理特征,是人们观察、认识、研究、探索客观世界奥妙的基本心理品质,在非智力因素中有特殊的地位,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提高求知欲望;,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它可以立即将学生的学习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为主动学习探索、积极参与创造了最佳的氛围。
例如,在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两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学法:直接从定义人手,结合课本中图形进行分类…… 第二种教学法,请学生用一根直尺(作为直线)和教具圆演示相对运动,寻找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在老师点拨下进行分类,并抓住交点这个要素,引导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接着,结合课件展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过程,要求学生对照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说明,至此,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还从理性上加深了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点评:不难看出,第一种教法缺乏问题情境,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学生精力难于集中,接受情况肯定不佳。而第二种教法创设了恰当的实际问题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和生活实例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一气呵成的掌握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显然,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心境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注重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基础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性和发展性。具体的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严谨性、创新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抓准教学要点、强化过程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变式、沿伸、拓展;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训练,不断完善和延伸,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1) 思维变通性培养
几何教学开头比较难,要想迅速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更难,有的同学对解题规律认识不足,一下子很难找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往往一条道走道黑,钻进死胡同,思维缺乏变通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劈溪径,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春”。
例题:(实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E是对角线BD上一点,∠1=∠2=∠3求证:AE.AC=AD.AB学生甲分析:欲证AE.AC=AD.AB,需证AE/AB=AD/AC即需证AED∽ABC,需证①∠1=∠2(已知),②∠ABC=∠AED,或∠ACB=∠ADE(不能实现),思维受阻(山穷水尽疑无路)
接着教师点拨:非得证AED∽ACB吗?有无其他思路?
学生们略加思索,很快学生乙分析:可证ABE∽ACD, 需证①∠BAE=∠CAD ②∠ABE=∠ACD ③∠AEB=∠ADC 中任两个成立即可。而由已知易得①②③都成立,不难证得ABE∽ACD
同学们顿悟。(柳暗花明又一春)
(点评: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此类问题的训练,学生再遇思维受阻时,其变通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2) 思维严谨性的培养
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考试时陋解或未把不满足题意的解舍去等。这些都表现为思维不够严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精心设计此类的例题、练习、试题是很有必要的。
例题:(实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为3cm、4cm,则第三边长为_。
(点评:解题时有部分同学的答案为5cm,其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们把3cm、4cm长的边都作为直角边,而未对4cm长的边作为直角边和斜边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结果失去另一解,表现出抽象思维不够完备。)
(3)思维创新性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设计、新方法等。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思维连续性和发散性的发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看法和意见,对学生的错误看法不能随意责备,应认识到这是学生学习中经常发生的正常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闯,对于有独特见解的解题方法应加以赞赏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对于数学成绩突出的学生要进行提优辅导,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揭示解题规律,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极为有限,依靠题海战术获取解题规律决不可取,那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如何解题显得极为重要。如在初中几何证明题教学时,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解几何题的四个主要步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几何的兴趣。
解几何题的四个主要步骤是:第一,必须弄清问题中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条件是否充分?或多余?或矛盾?可画出草图,引入适当符号,以便分析用。第二,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即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接近未知之间的联系(综合法);如果找不出,可以考虑添设辅助线,或者反过来从未知需要成立的条件去寻找接近已知之间的联系(分析法);或者同时从已知和未知出发相互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两头凑)从而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顿悟)。第三、有理有据的写出整个过程并得出结论。第四,反思并检查结果是否严谨,计算是否正确,或用其它方法检验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事实证明,通过教师长期的诱导,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学生定能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地掌握一定的解体规律,增强解题能力。
篇5
关键词:中专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专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间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人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人、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人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
三、改革中专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作为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中专数学教育应该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中专数学教学模式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借助渚如录像、VCD等现代化的教具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使得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最后,建立学习小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以外,还要让大家自主的建立学习小组,然后对课上的内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篇6
一、师生关系不是很和谐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科目,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试想,一个让学生讨厌、惧怕,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怎么会让自己的课堂出现生机?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典范作用,教师身边无小事,就是因为教师的每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教师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召学生,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思想上指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第三,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时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和教师交谈才会感到心里安全、心里自由,才会大胆发散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创见。
二、 课堂教学未能发挥数学本身的实效性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曾经和学生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们有一天完全脱离数学,生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就热烈的议论开来,有的说:“如果没有数学,买东西将不知道怎么付钱”,有的说:“出门不知道东南西北,会迷路”,有的说“没有时间,会耽误重要的事情”等等。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原来这么有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离不开它,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大众数学”的基本目标是”让人人学会有用的数学”,就是出自数学本身的实效性。我们教的数学应该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须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没有用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该进入课堂。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实用性,也就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了。同时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思考、交流、探索,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如果这样的数学问题多一些,那么无疑数学的生活实用性和对人的思维能力的推动性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 未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四、 对课堂习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 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 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 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 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习中要有反馈,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五、 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待于改进。
学习评价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作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的数学课程,其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一锤定音”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和时宜。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促进教学呢?
第一 评价要客观。我们应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整齐划一、要求一致的评价标准将不适应新的局面。
第二 要改进评价的方式。除了通过各阶段的测试,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以外,还可以通过动手画图、制作、小组学习汇报、数学日记、口头分析、数学论文等形式。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和家长问卷等。
第三 评价要全面。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如提出:“你最喜欢数学的哪个单元?”、“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大吗?”、“你喜欢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吗?”等问题。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引起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情景;教学方式;有效复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通过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开发一些教学情景,而不仅是局限于化学教材上的教学情景,化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它由所选情景素材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决定,
(一)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景,例:“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中,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计三个对比试验:1.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粉笔 2. 分别去点燃小木条和煤块3.点燃蜡烛然后再在上面罩一个烧杯。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最终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可以利用新闻事件来创设学习情,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社会新闻事件的材料比较多,如有关食品方面的:食物中毒事件、婴儿奶粉事件、假酒案事件等;如环境方面的就更多了:太湖蓝藻事件、工厂排放废水造成某地区农作物产量减收、暴风雪灾害、酸雨灾害,还有由于焚烧秸杆造成高速公路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淮江高速液氯泄漏等等。
(三)可以利用化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景,如关于维生素的认识,可以用船员远航时常患一种奇怪病为例创设情景,即早期的远航时,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些保质时间长的食物,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一次,患病的船员被迫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你知道船员们为什么会患病吗?通过这个小故事来学习维生素的知识,学生一定学得非常有趣。
二、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学科也在迅速地发展。 在新形式下要求人们能创造性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制造新材料。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逐步独立地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一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通过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篇8
第一、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是对以往“应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不是“反应试教育”,也不是“非考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其第一条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等于忽略知识传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知识的系统传授当作应试教育的特征而弃之不顾;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框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有几处黑体字?有哪些概念?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逻辑顺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必须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在“启发激励、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以前的做法是: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这实际上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教学中尝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验,感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教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完成教师的自学提纲上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本节课的黑体字、大体字和对阅读起到引领作用的语句上,这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二、自由创设问题、相互讨论,组织答案。在每个学习小组内,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的基础上,自由创设问题,并相互比较,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并就有价值的问题组织答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中、上等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三、个别不懂的字词、概念、原理打上“?”以便于质疑。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内容打上标记,以待在全班范围内相互质疑、释疑。与此相适应,在“自学汇报、释疑明理”这一环节,也是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一、学生自主回答;二、自主创设评比、组织答案;三、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了“导”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既抓住了重、难点,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抓住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还要拓宽、拓深知识层面,查阅相关学科资料,以应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备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备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备方法)。
第三、在课堂小结阶段,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篇9
一、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闲地啄起米来。
看完故事,叹服陶先生的放手,惊异放手后公鸡的表现。笔者由此思考:过去的某些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内心是不是也像公鸡一样拼命挣扎?课堂教学需要改革,不尊重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教法的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融冰之旅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同时完成的两大任务。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就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整合,在对立和冲突中寻求协调和整合,表现在课堂中就必须抓住活动、交往和学生主动参与这三个关键要素。基于此,笔者开始尝试“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模式。几年来,笔者不断打磨这种模式的各个环节,去其糟粕,塑其光华,使之丰满、生动、成熟。
(一)追求高效教学,避免无效教学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条黑鱼,再放入一些小沙丁鱼,这条黑鱼张开大口,一会就将沙丁鱼吞个精光。生物学家接着做了第二组实验,在玻璃容器中间插入一块玻璃,将这个透明的水世界分成两半,一半放入沙丁鱼,另一半放入黑鱼,当黑鱼迫不及待地冲向沙丁鱼时,没想到狠狠地撞在了透明的玻璃上,黑鱼不厌其烦地做着尝试,但每次都徒劳无功,最终放弃努力,安静下来。生物学家并没有停止实验,而是将那块透明的玻璃轻轻拿走,小沙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有的甚至不小心撞到了黑鱼的嘴边,但是黑鱼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再也不把它的大嘴张开了。
生物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力感。课堂教学亦如此,那些追求难度、毫无层次的练习,导致学生失去解决任何问题的信心,成为“无效训练”。其实课堂中有形式无实质的合作、有程序无成果的探究、有温度无深度的交流等无效教学现象也是经常见到的。笔者把这些无效教学现象归结为“无效情境、无效提问、无效引导、无效讨论、无效合作、无效交流、无效互动、无效探究、无效训练、无效总结”等十种类型,在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法时力求避免。
(二)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动态生成
前不久,笔者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过一节数学公开课———《频率与概率》。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逐渐接近概率”。
上课一开始,笔者让学生们大胆猜想“同时掷两枚硬币,落地后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学生分组进行10次试验。为了确保试验结果,还为各小组下发了结论记录单。抛掷两枚硬币朝上面一正一反的理论概率是0.50,但10 次试验的频率不一定太接近0.50。在巡视时笔者明明看到第二组的结果是0.37,可是上报时却不是这个数据。课后,笔者找到二组组长了解情况,他说他们知道理论概率是0.50,可0.37 与0.50 相差太大,怕报上0.37 会影响结论的得出。”听了他的话,笔者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要求他们科学探究、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在以后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时,笔者更加关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对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采取有效激励,实施分层评价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就是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等。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笔者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师:反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 上一篇: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
- 下一篇:废气污染防治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