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

篇1

关键词:外汇风险对冲;国有跨国上市公司;公司价值;国有企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2-001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2.03

一、引言

2005年7月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再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采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近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并曾在2014年1月份达到6.0930的峰值。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双边移动幅度,扩大为2%。随着央行逐渐淡出外汇市场,我国企业外汇风险也逐渐暴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发展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随着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宽,境外营业收入在国企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国企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问题因而也更加突出。外汇风险对冲是外汇风险管理中用来规避外汇风险的工具,包括经营对冲和金融对冲即外汇衍生工具。外汇头寸较大的上市公司往往采取后者。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尽管有着规模不小的事业部发展海外市场,但国有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外汇风险规避手段单一。公司价值可以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外汇风险对冲对国有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从理论上为国有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和经营对冲手段来对冲汇率风险这一现象提供依据,探讨国有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手段及重要性,促进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在实践上提高国有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加大国企外汇衍生品使用力度,增强外汇衍生品开发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国外对外汇风险对冲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较多。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完美市场的假设下,投资决策一旦确定,公司资本结构不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1]。此时,公司的融资决策是无关紧要的。这是目前所有对冲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的基石。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使得研究者获取数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学术界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公司对冲决策的影响因素。DeMarzo和Duffie(1995),Breeden和Vishwanathan(1998)认为管理层之所以运用对冲手段是为了消除收入作为传导管理能力的信号中的噪音,使得股东对管理层为公司创造利润能力的判断更为准确[2-3];Nain(2004)发现在外汇衍生品广泛使用的行业中,不使用衍生品的公司其公司价值约降低5%[4];Bartram et al.(2009)发现衍生工具使用对公司价值有积极作用,但这一关系对内生性和遗漏变量很敏感[5]。

国内方面对外汇风险对冲和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但研究成果可观。在该领域以郭飞和斯文的研究成果居多。阳和赵阳(2007)对衍生产品、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作了系统综述[6]。郭飞(2012)通过对使用外汇衍生品对冲外汇风险是否增加公司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汇衍生品使用带来了约10%的价值溢价[7];斯文(2013)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对冲汇率风险能够给企业价值带来平均约19%的溢价规模[8];郭飞、王晓宁和马瑞(2013)发现,尽管跨国公司同时使用金融对冲和经营对冲,但经营对冲的价值效果更为突出[9]。

目前,我国外汇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的效应研究是以国外研究为基础,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建立单方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外汇风险对冲对公司价值溢价程度的结论,且对国有上市跨国公司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国有上市跨国公司数据进行筛选,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从企业性质的角度对外汇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样本选取、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一)国有跨国上市公司样本选取及筛选

为了保障数据完整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09―2013年年报的国有上市公司,在样本选取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决定了企业性质。国泰安数据库(CSMAR)提供了各年度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详细信息,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股东研究数据库《使用指南》中对实际控制人的分类结果后得到初步的样本数据;其次,剔除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观测值。由于金融、保险类国企的外汇风险对冲目的与普通国有上市公司不同,将该类企业列入总样本中可能会影响国有跨国上市公司样本统计质量;同样,ST国企业绩较差,上市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公司业绩上,该类企业会可能会降低国有上市公司外汇风险对冲比例,从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最后,当外汇头寸低于某一临界值时,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上市公司必然不会使用外汇金融工具对冲外汇风险。因此,根据已有研究,本文在初始样本数据中选择出口收入占总营业收入10% 以上的公司。通过对以上几个主要因素的分析,本文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国有上市跨国公司959家,2009―2013年分别为185、163、215、227、169家。由于各截面观测数据不同,本文将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

(二)模型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选择

以国有跨国上市公司是否使用了某一种外汇风险对冲工具这一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国有上市跨国公司年报除了披露使用何种外汇对冲工具之外,极少有披露外汇衍生品详细信息的,这对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度。国内此前的研究也大多采用该虚拟变量。此外,国有上市公司还采取了经营性对冲来规避外汇风险。由于现有数据库没有相关数据,本文将通过关键词搜索(外汇远期、外汇套期、外汇期权、币种结算、NDF、缩短汇兑周期等)的方法来获得国有上市跨国公司是否使用了外汇对冲工具方面的统计数据。

以托宾Q作为反映被解释变量公司价值的指标。自托宾在1969年提出托宾q理论后,该指标就被国外学者作为描述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托宾q为公司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之比。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提供的托宾Q值作为上市公司价值指标的替代变量。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影响公司价值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特点,拟选取以下控制变量(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资本规模(S)。王攀娜(2009)以2000―2002 年EVA值排名前100名和后100名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EVA 指标体系衡量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的有效性[10]。并指出资本规模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关系。本文选取总资产(百万元)作为资本规模的替代变量并作自然对数处理,同时将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进行敏感性测试。

盈利能力(ROA)。早在2005年,张晖、倪桂萍(2005)就提出盈利能力是构成企业价值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11]。他们通过构建企业价值增长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 对影响我国企业价值增长的相关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增长与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增长率以及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本文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替代指标。同时用净资产收益率进行敏感性测试。

股利政策(Di)。罗进辉(2013)基于2005―2010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7159 个年度观察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当且仅当上市公司(连续)发放(较高)现金股利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才能显著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而且此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还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12]。本文使用虚拟变量作为股利政策的替代变量。

偿债能力(Liq)。苏国强(2012)结合国外研究债务比率影响公司价值方面的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比例的变化必然影响其偿债能力,而偿债能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市场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价的结论[13] 。本文选择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作为偿债能力的替代变了。同时将速动比率(扣除存货后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作为敏感性测试变量。

公司治理环境(CE)。夏立军、方轶强(2005)研究发现,政府控制尤其是县级和市级政府控制对公司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公司所处治理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减轻这种负面影响[14]。本文借鉴其研究方法,以王小鲁和樊纲编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下的市场化指数作为公司治理环境变量的替代变量,为了使数据更稳定,对公司治理环境作对数处理。

(三)外汇风险对冲对国有跨国上市公司影响模型构建

依据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构建如下实证模型i采用Stata12软件对该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分析和敏感性检验: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变量相关性检验

与以往的调查数据相比,2009―2013年间,国有跨国上市公司对外汇风险较为重视,外汇风险对冲工具使用比例逐年攀升。自2010年来,将汇率风险纳入公司风险战略层面的国有跨国上市公司比例分别为55.5%、53.7%、52%、56.7%。每年分别有19%、25.6%、24.7%、29.5%的国有上市公司采取了外汇对冲手段,且外汇风险对冲工具灵活多样。

从表1中看出,23.36%的国有上市公司使用了外汇风险对冲手段。较郭飞(2012)对我国跨国上市公司外汇衍生品使用比例所调查的18%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本文将经营性对冲手段也考虑在内,其在整个国有上市公司总数中占比约为3%,因此,近年内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对外汇风险监管力度并未有明显提升。

表2显示了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5,说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较低,不存在明显的多元共线性问题。

(二)多元回归分析及敏感性检验

用Stata软件对非平衡面板进行数据分析。为了使数据更加平稳,对控制变量资本规模、公司治理环境取自然对数。

表3是非平衡面板数据的混合回归及固定效应结果。从混合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结果均显著,且否使用外汇风险对冲这一解释变量的系数为0.1397,说明使用了外汇风险对冲手段的国有上市公司为公司价值带来了约14%的溢价;从固定效应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使用外汇风险对冲对国有上市公司价值影响并不显著。

表4对比了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的结果。固定效应中rho=0.89说明模型扰动项的方差主要来自个体效应的变动。F检验的p值为0.0000,故强烈拒绝无个体效应的假设,说明固定效应优于混合回归。

为了进一步说明以上结论,本文对该非平衡面板数据用虚拟变量法来考察。表5中个体虚拟变量除了几家公司不显著外,其他个体虚拟变量结果均显著。因此,对于该非平衡面板数据来说,固定效应优于混合回归。

最后,豪斯曼检验结果说明固定效应优于随机效应。对该模型中的其他控制变量和托宾Q进行敏感性分析后,除了资本规模的替代变量导致结果不显著外,结果仍不变。

四、结论

本文对外汇风险对冲对国有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不乏论证外汇风险对冲的使用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企业性质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的研究结果弥补了该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此外,由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从企业性质的角度来分析该问题是必要的。外汇风险对冲的使用主要通过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以及缓和投资不足等影响公司价值,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外汇风险对冲工具的使用与其公司价值并没有显著的关系。而目前国内外的实证结果均表明使用外汇衍生品的上市公司,其价值提升了10%以上。该结果与以往研究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发展不成熟、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是外汇风险对冲对其公司价值影响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以下几点为国有上市公司提出建议。首先,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肩负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责任,而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企业目标多元化显然挫伤了其创造利润的积极性[15]。因此,必须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将非公有资本引入到国企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次,借鉴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通过立法、监督等具体措施有效保障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实施;最后,有条件地破除垄断,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由市场倒逼国企,以求根本上促进国企改革。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 and M. H.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3):261-297.

[2]DeMarzo, Peter M. and Darrell Duffie.Corporate Incentives for Hedging and Hedge Accounting[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5,8(3):743-771.

[3]Breeden, Douglas and Viswanathan.Why do Firms Hedge? A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odel[R].1998,Duk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4]Nain, A.The Strategic Motives for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R]. 2004,University of Michigan Working Paper.

[5]Bartram, S. M.What Lies Beneath: Foreign Exchange Rate Exposure, Hedging and Cash Flow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8(32):1508-1521.

[6]阳,赵阳.衍生产品――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7(11):139-149.

[7]郭飞.外汇风险对冲和公司价值:基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9):18-31.

[8]斯文.外汇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的企业价值――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80-87,160.

[9]郭飞,王瑞宁,马瑞.金融对冲、经营对冲和公司价值[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88-93.

[10]王攀娜.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有效性实证分析[J]. 财会通讯,2009(2):138-140.

[11]张晖,倪桂萍.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11):71-75.

[12]罗进辉.机构投资者持股、现金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J].投资研究,2013(1):56-74.

[13]苏国强.外资参股对公司价值的动态影响[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1):56-65.

篇2

(一)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也叫汇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个人或者政府,使用不同的货币的结算和兑换过程中,由于汇率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动,导致实际的经济资产、负债或收益增减与预期不一致的可能性。从风险的生成机制来看,外汇风险主要分为三类: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是以外币计价结算的交易活动中,由于汇率的变动导致实际收益或者成本发生的变动,从而产生损失的风险。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由于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从而对企业未来可获得的现金流量净现值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经济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和外币债权债务结算时,由于某些以外币记账的项目必须转换成本国的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从而导致核算结果随着汇率变动而变动的风险。[1]

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即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是由汇率波动的时间变化、地区变化以及银行表内外业务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敞口头寸风险和期限不匹配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也就是指商业银行对所面临的外汇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利用最大化,尽量减少汇率变动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不在合理范围之内,减少或控制业务活动中面临的由于汇率变化带来的有害影响,将外汇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如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评估人民币的汇率形成的机制改革与银行之间的外汇市场交易对本行外汇风险影响的能力。此外,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敏感度不高,重视程度略小,因而未能把外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是由董事会来决定如何开展外汇风险的管理,导致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的欠缺。[2]另外,商业银行的普通工作人员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的不足也直接造成了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低下,外汇风险的管理很难高效执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从事外汇风险管理的人员水平程度不高、业绩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人员薪酬不具备竞争力,银行无法留住优秀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二)外汇管理的内部控制较弱

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经验等方面不足的原因对外汇风险并没有足够的意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还没建立完备。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由于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了解不够全面,在审计外汇方面能力薄弱,内部审计效率低下,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甚至有些商业银行还未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真正熟悉国内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的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外汇交易是高度技术性的,非专业审计人员很难找到银行外汇业务的潜在风险点。现实中的问题是,内审部门几乎无人具备开展针对外汇风险审计的能力,另外,大多数银行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的外部审计。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外汇计量工具与一些国际大银行(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国际化大银行的敞口风险一般控制在1500亿美元左右。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是近年来才开始尝试计算外汇敞口风险,因此并不能够准确计算计量处本行所承担的某一货币的敞口头寸风险以及其他所有外汇的总敞口头寸。与国外商业银行运用大量数据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高科技创新先进手段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十分落后。外汇方法如果不能有效地计量与监控,外汇管理就无法实现。据有关专业人士透露,我国商业银行外汇的实际敞口头寸高达十几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较弱。

(四)外汇风险的管理工具有待改进

以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把外汇头寸限额管理与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相结合。但是,外汇头寸的限额管理只是单纯针对交易账户上的外汇敞口头寸,无法实现对资产负债不匹配造成的敞口的管理。在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方面我国主要采用的是掉期交易和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的对冲,银行可供使用的金融衍生品不够多元化,外汇市场的成交量规模也不够强大,专门的外汇期权与期货市场不够完善,因此商业银行选择外汇风险规避的工具会受到约束。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也参与了国际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但是交易的品种大部分是国外已经开发的期权类的产品,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为了保险起见,对此类产品的定价过高,失去了市场的竞争性,风险管理的工具就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另外,如外汇期货、利率期货等标准化外汇衍生产品一些商业银行限于规模、技术、能力的匮乏,目前还无法实现。

(五)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体系过于滞后

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是商业银行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的银行,大多数交易以人民币为主,开展外汇业务很少,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一定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建立完善。

中国的商业银行缺少风险文化的气氛以至于很多银行基层机构的风险意识很薄弱,过于追求规模扩大,过于追求账面利润的增长却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管理,以至于当错误造成时无法迅速完成补救。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风险的测量系统却一直不够完善,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从金融体制原因上面分析来看,由于商业银行只允许保留很少额度的外汇头寸,多余的外汇资金必须卖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者央行,对于一些居民和企业的规定相同,所以居民或者企业通过商业银行将外汇变成人民币,然后商业银行又将头寸之外的外汇资金卖给央行,结果就是大量的外汇资金聚集在央行成为更多的外汇储备。然而,我国大部分的外汇储备将用于境外的货币市场或者债券市场,是的大部分外汇储备流向了境外,这将会阻碍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同样也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外汇风险的效果。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一)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外汇管理的意识

应加强对外汇业务交易人员和外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增强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预测、防范和监管能力。管理人员还要有很强的管理专业技能和外汇金融知识,他们还必须了解有关财务专业知识,正确把握外汇风险的发展趋势并具有高度的战略发展眼光。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既能够促进银行发展又能够控制风险。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是经济活动的产物,并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吸收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前必须了解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趋势与动态,切实了解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这样能够不断加强对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各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遴选和招聘交易员及风险管理人员,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使各岗位人员接受充分的培训,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要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

(二)完善外汇风险的内部控制

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独立的外汇风险(或市场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高效率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快速掌握与熟练运用,提高优秀内部审计人员的薪酬,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增加交易前台合格的外汇交易员,由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有较强的技术性,如果这些人很难被配置到内控部门,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导致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风险,使之无法对外汇交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银行还应该为内审人员提供足够的外部审计实践机会,以此来提高该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更有效察觉的降低外汇风险同时也提高了外汇管理的效率。

(三)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的计量、监测等工具过于陈旧,应当引入国外先进的外汇计量的工具与数理统计模型,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一味的进行定性分析。为了减少外汇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熟练的运用多种市场风险的方式,如外汇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来进行准确的测量外汇的风险系数。在利用敞口头寸的方式计算外汇风险的时候,应当增强对外汇交易限额的管理,依照银监会监管报表体系同外汇风险的敞口头寸,为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这提供防范标准并化解风险。[3]另外,商业银行也应当对我国独特的外汇交易市场环境进行剖析,对原有的外汇交易能力进行改良与创新,可以根据自身的环境制定个性化的计量工具,以便更有效的实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工作。

(四)增加有效的外汇衍生工具规避风险

银行应当大量有效的引进外汇衍生产品,扩大衍生品的市场范围,加大成交量规模建立起专门的外汇期货市场,打破雁行选择外汇风险规避工具的约束条件。因为金融衍生产品与银行业务水平与外汇市场环境关系密切。商业银行是外汇衍生品的主要卖家,在为经济主体或者个人提供外汇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服务时,应当为其理清各种外汇风险以及汇率方面的问题,否则会加大风险,为客户带来损失。在银行同业的竞争激烈下,商业银行应当合理地制定出衍生产品的价格与销售方案,使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出有效的规避风险的作用与价值。

(五)鼓励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度,建立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从2003年开始,中央银行已经开始注资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使之满足《巴塞尔协议》的关于资本的要求,同时这几家银行陆续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之后同样也有几家商业也银行紧随其后成为了股份制银行。但是问题是,仅仅有银行资本结构的更新,却不能提现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制度,切实的改变其经营的机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还是很难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及其风险管理的机制难以形成。各大商业银行只有首先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才能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在银行的决策层到执行层的每一个层面上都建立起成熟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与外汇风险的控制制度,使银行的股东、存款人等相关利益者的目标都能够贯彻到整个商业银行外汇交易的目标,才能有机会是银行的外汇业务达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目标。

在注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其管理结构的同时,还需要建立成熟的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的制度。信息披露透明化有利于发现银行在进行外汇交易的过程中已经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以便以及时采取措施。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交易尚不够成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频繁,只有我国银行提高自身的透明度才能够保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度。

(六)培养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文化

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文化包括良好的商业银行外汇管理思想、经营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道德标准、风险管理环境。外汇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比识别、评估风险更为重要。在金融市场,不少金融机构由于风险控制不当导致公司破产倒闭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主要是由于 外汇交易人员风险管理的意识过于浅薄,因此完善而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和浓厚的外汇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浓厚的外汇风险管理文化要求企业树立正确有效的管理理念,避免错误的追求业务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的扩大,要把外汇风险管理意识植入到整个管理体系当中,并且要培养银行外汇交易人员对外汇风险的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始终。

最重要的是,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在信息时代变化速度极快的外汇交易市场能够及时适应,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交易期间的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不仅存在于商业银行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表外业务以及外汇管理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当中,所以它们同样会对商业银行带来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信用评级的关注程度不够,信用评价等级大部分运用于银行授信管理与银行授信业务的实施当中,对外汇风险确定利率方面的应用依然不够,逐步建立起的内部评价系统还不够完善,有待加强提高。[4]操作方面的风险基本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方面,而且操作的不恰当也有可能把操作风险转化成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等。而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能力不够,外汇专业人才的缺乏,在操作上还会存在其他各种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外汇风险管理上的操作风险加大,商业银行应该尽快解决由于操作方面带来的外汇风险,以免给外汇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在我国进入WTO以后,外汇交易量的增加,近几年我国陆续了一列对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与措施,指定了相关的监管要求、监管方式、实施细则与有关程序。但是缺乏完整具体明确的标准、规定和奖惩条件,对已有的不完善的法规我国政府应进行干预与修改,对不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对外汇交易市场进行法律的监管,增强可操作性。目前,从国外的监管制度来看,很多监管部门都有专家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样,我国也应当兼顾专家监管队伍的建设,且监管队伍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监管的技术手段、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风险安全进行评估、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5]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 技术飞快发展的时代,外汇风险的管理也同样应当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快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把外汇交易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优势结合,不断提升外汇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如今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同样为外汇的信息系统化带来了曙光,商业银行对个人电脑以及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的外汇软件开发,可以进行方便快速的线上交易。并不断对软件业务处理模式的改造与升级,加快交易速度,降低外汇管理的风险。

篇3

第一条 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金融工具列报,包括金融工具列示和金融工具披露。

第二条 企业在进行金融工具列报时,应当根据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对金融工具进行归类。

第三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二)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以股份作为支付基础的交易,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三)债务重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四)企业合并中合并方的或有对价合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五)租赁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六)原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七)再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第四条 本准则不涉及按预定的购买、销售或使用要求所签订,并到期履约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但是,能够以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金融工具结算的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适用本准则。

第二章金融工具列示

第五条 企业发行金融工具,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第六条 企业发行的、将来不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该金融工具没有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的合同义务。

(二)该金融工具没有包括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第七条 企业发行的、将来须用或可用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该金融工具是非衍生工具,且企业没有义务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

(二)该金融工具是衍生工具,且企业只有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权益工具不包括需要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第八条 对于是否通过交付现金、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需要由发行方和持有方均不能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如股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等)的发生或不发生来确定的金融工具(即附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负债。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发行方应当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可认定要求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结算的或有结算条款相关的事项不会发生。

(二)只有在发行方发生企业清算的情况下才需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

第九条 对于发行方或持有方能选择以现金净额或以发行股份交换现金等方式进行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所有可供选择的结算方式表明该衍生金融工具应当确认为权益工具的除外。

第十条 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确定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再按照该金融工具整体的发行价格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该非衍生金融工具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第十一条 企业发行权益工具收到的对价扣除交易费用(不涉及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发行权益工具发生的交易费用)后,应当增加所有者权益;回购自身权益工具支付的对价和交易费用,应当减少所有者权益。企业在发行、回购、出售或注销自身权益工具时,不应当确认利得或损失。

第十二条 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的,其相关利息、利得或损失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对权益工具持有方的各种分配(不包括股票股利),应当减少所有者权益。企业不应当确认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第十三条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分别列示,不得相互抵销;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一)企业具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现在是可执行的。

(二)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资产和清偿该金融负债。

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转出方不得将已转移的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抵销。

第三章 金融工具披露

第十四条 金融工具披露,是指企业在附注中披露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

企业所披露的金融工具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就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披露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主要包括:

(一)对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指定的依据;

2.指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性质;

3.指定后如何消除或明显减少原来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以及是否符合企业正式书面文件载明的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说明。

(二)指定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条件。

(三)确定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的客观依据以及计算确定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所使用的具体方法。

(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得和损失的计量基础。

(五)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

(六)其他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政策。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六)其他金融负债。

第十七条 企业将单项或一组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该贷款或应收款项使企业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金额,以及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分散该信用风险的金额。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

(二)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本期因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本期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及自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以来的累计变动额。

第十八条 企业将某项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该金融负债本期因相关信用风险变化引l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

(二)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到期日按合同约定应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

第十九条 企业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使该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基础由成本或摊余成本改为公允价值,或由公允价值改为成本或摊余成本的,应当披露该金融资产重分类前后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重分类的原因。

第二十条 对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性质。

(二)企业仍保留的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性质。

(三)企业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应当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四)企业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应当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继续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作为担保物的金融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本期作为负债或或有负债的担保物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与担保物有关的期限和条件。

第二十二条 企业收到的担保物(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在担保物所有人没有违约时就可以出售或再作为担保物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持有担保物的公允价值。

(二)企业已将收到的担保物出售或再作为担保物的,应当披露该担保物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是否承担了将担保物退回的义务。

(三)与担保物使用相关的期限和条件。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当披露每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详细信息,包括前后两期可比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期初余额、本期计提数、本期转回数、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等。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违约借款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违约(本期没有按合同如期还款的借款本金、利息等)性质及原因。

(二)资产负债表日违约借款的账面价值。

(三)在财务报告批准对外报出前,就违约事项采取过的补救措施、与债权人协商将借款展期等情况。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套期保值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套期关系的描述。

(二)套期工具的描述及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

(三)被套期风险的性质。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现金流量套期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现金流量预期发生及其影响损益的期间。

(二)以前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但预期不会发生的预期交易的描述。

(三)本期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金额。

(四)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五)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预期交易形成的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初始确认金额的金额。

(六)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七条 对于公允价值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八条 对于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九条 除本准则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外,企业应当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下列公允价值信息:

(一)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采用估值技术的,应当按照各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别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提前还款率、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等。

(二)公允价值是否全部或部分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而该估值技术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这种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企业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

企业在判断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是否具有重大敏感性时,应当综合考虑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适用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情形)等因素。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当以总额为基础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净额列示的除外),且披露方式应当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第三十条 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二条(三)的规定,采用更公允的相同金融工具的公开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计量的,应当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类别披露下列信息:

(一)在损益中确认该实际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形成的差异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二)该项差异的期初和期末余额。

第三十一条 企业可以不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

(一)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很小的短期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二)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披露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因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而未作相关公允价值披露的事实。

(二)该金融工具的描述、账面价值以及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原因。

(三)该金融工具相关市场的描述。

(四)企业是否有意处置该金融工具以及可能的处置方式。

(五)本期已终止确认该金融工具的,应当披露该金融工具终止确认时的账面价值以及终止确认形成的损益。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下列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

(一)本期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的净利得或损失。

(二)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总额或利息费用总额。

(三)下列项目形成的、在确定实际利率时未包括的手续费收入或支出: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企业为他人管理信托财产和其他托管行为。

(四)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

(五)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期发生的减值损失。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

(一)描述性信息

1.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

2.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

上述描述性信息在本期发生改变的,应当作相应说明。

(二)数量信息

1.资产负债表日风险敞口总括数据。企业在提供该数据时,应当以内部提供给关键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企业运用多种方法管理风险的,应当说明哪种方法能提供最相关和可靠的信息。

2.按照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至第四十五条规定提供的信息。

3.资产负债表日风险集中信息。风险集中信息应当包括管理层如何确定风险集中点的说明、确定各风险集中点的参考因素(包括交易对手、地理区域、货币种类、市场类型等)、各风险集中点相关的风险敞口金额。

上述数量信息不能代表企业本期风险敞口情况的,应当进一步提供相关信息。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在不考虑可利用的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如不符合相互抵销条件的净额结算协议等)的情况下,最能代表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金额,以及可利用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的信息。

(二)尚未逾期和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信用质量信息。

(三)原已逾期或发生减值但相关合同条款已重新商定过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第三十六条 最能代表企业资产负债日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金融资产金额,应当是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扣除下列两项金额后的余额:

(一)按照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已抵销的金额。

(二)已对该金融资产确认的减值损失。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类别披露已逾期或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已逾期但未减值的金融资产的期限分析。

(二)资产负债表日单项确定为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信息,以及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所考虑的因素。

(三)企业持有的、与各类金融资产对应的担保物和其他信用增级对应的资产及其公允价值。相关公允价值确实难以估计的,应当予以说明。

第三十八条 企业本期因债务人违约而处置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对应的资产所取得的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取得资产的性质和账面价值。

(二)这些资产不易转换为现金的,应当披露处置这些资产或拟将其用于日常经营的计划等。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剩余到期日所作的到期期限分析,以及管理这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流动风险的方法。

流动风险,是指企业在履行与金融负债有关的义务时遇到资金短缺的风险。

第四十条 企业在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到期期限分析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适当的时间段。列入各时间段内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额,应当是未经折现的合同现金流量。

企业可以但不限于按下列时间段进行到期期限分析:

(一)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下同)。

(二)一个月至三个月以内。

(三)三个月至一年以内。

(四)一年至五年以内。

(五)五年以上。

第四十一条 债权人可以选择收回债权时间的,债务人应当将相应的金融负债列入债权人可以要求收回债权的最早时段内。

债务人应付债务金额不固定的,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情况确定用于到期期限分析的金额。

债务人承诺分期支付金融负债的,债权人应当把每期将收取的款项列入相应的最早时段内;债务人应当把每期将支付的款项列入相应的最早时段内。

债权人吸收的活期存款以及其他具有活期性质的存款,应当列入最早的时段内。

第四十二条 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包括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其他价格风险,是指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披露与敏感性分析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分析。该项披露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相关风险变量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动时,将对企业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

(二)本期敏感性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设。该方法和假设与前一期不同的,应当披露发生改变的原因。

第四十四条 企业采用风险价值法或类似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能够反映风险变量之间(如利率和汇率之间等)的关联性,且企业已采用该种方法管理财务风险的,可不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进行披露,但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用于该种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选用的主要参数和假设。

(二)所使用方法的目的,以及使用该种方法不能充分反映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可能性。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一直以“互通有无”、比较成本差异、获取贸易利益,在贸易过程的同时提高了消费水平,促进信息、物质和思想的交流。

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一定意义上是汇率管理的实操手册,是在分析企业具体需求的基础上,给出的简单易懂、能提供具体实际的指导性文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此类制度应得到企业董事会或者股东会的审批,每年进行审查和更新。为此,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中应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明确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明确管理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明确选择保守、进取或灵活哪种管理策略,明确进行管理的风险敞口。对一般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经营成果可控在控,减少财务波动是进行外汇管理实现的目的,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有意持有外汇多头或空头,利用汇率变动从中赚取利润的投机盈利业务。

2.明确组织架构和流程,明确管理权限和审批机制。为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董事会或其下属委员会应定期对外汇风险的制度进行评价,并对各种交易所需的审批层级进行定义。由于国际贸易本身就是此类企业的日常经营内容,涉及外汇的业务是常态业务、主流业务,而商品和金融市场信息变化极快,因此授权某人代表公司发出套期保值指令十分必要。

3.明确控制措施。包括对交易对手的审查和批准、由谁如何进行交易、如何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如何符合套期会计的文件要求等。

4.明确风险应对策略和工具。针对各种常见贸易模式下,需考虑哪些商业合约建议,可使用哪些品种的金融衍生工具,对于衍生产品的参数如何等应有明确的定义。并且也应对是否允许被授权人采取更为积极、主观的方式进行应对进行规定。

5.明确如何评估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如何进行业绩评价。比如是对单笔交易进行考核或对整体交易进行考核等。

那么,国内企业如何形成自己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应对策略?通过研究同类标杆企业的汇率管理制度和经验,从一系列企业中的最佳实践中,结合企业实际,整合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确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是较为成熟有效的方式。

具体来说,国际贸易中涉及的最常见和最显著的汇率风险,一般是在全球市场购买、销售商品,以外币计价,由于实际结算时的汇率与签订合同时采用的汇率不同,对汇率波动存在敞口,造成收入和成本产生不利影响。这里就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货币差异;二是时间跨度,货币差异是基本前提,时间错配是催化剂。从风险类型上又可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从货币和时间两个因素,找出对冲风险的策略,通过授权操作相应的产品实现汇率风险的管理。

一、交易风险的管理

首先,应从商业方面考虑,消除或减少导致风险的因素。在签订合同时,争取使用人民币作为合同货币,随着跨境人民币的推进,使用人民币结算,结汇付款无须兑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节约企业汇兑、结算和套期保值的成本。

选择好出口、进口币种。出口争取使用“硬币”,即在外汇市场上汇价相对稳定或有避险功能、升值潜力的货币,进口或对外负债时选择“软币”。在报价时考虑汇率因素,在合同中加入货币保值或价格调整条款。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结算工具,适时调整收付款时机。

无法用商业约定闭合的汇率交易风险,则可采用金融工具进一步管理。在企业内部同时存在外币收支现金流的情况下,建议先实现内部现金流的对冲,轧差部分结合以下对冲策略进行管理:

1.销售和采购产生的确定的交易风险:利用外汇远期进行对冲。应授权代表人外汇远期、外汇期权、交叉货币掉期产品的交易权限。

2.长期合同预测的未确定的交易风险:利用外汇远期进行对冲。应授权代表人外汇远期、外汇期权产品的交易权限。

3.以外币发行的债务:通过外汇远期转化为人民币。应授权代表人交叉货币掉期产品的交易权限。

二、外币折算风险

理想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的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数额相等才能实现资产负债表保值。这首先要明确综合折算风险的头寸,并根据外币性质选择增加或减少的方向,但单纯考虑报表折算,往往会牺牲经营效益,只有具体分析权衡利弊才能使调整成本达到最佳。因此在现实中,多采用外汇远期、外汇期权作为对冲。应授权代表人外汇远期产品的交易权限。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相对于交易风险、折算风险来说,其影响是长期性的,收入和支出呈现永久失衡,特别是在政治不稳定地区的新兴国家的采购、销售。可通过经营多样化、财务多样化,不同地区、不同货币、不同资金市场分散风险,达到互相抵消配合的目的。

篇5

【关键词】项目经济评价;风险管理;研究

1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对产能过剩的调控和频发矿难事故的治理,使我国的煤矿企业总量不断减少。在这个背景下,需要煤炭企业开展项目经济评价和风险管理,以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项目经济评价

煤炭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分为3个模块,分别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评价。下面进行详细阐述。2.1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指针对煤矿工程各项目中需要用到的各项投资进行整合并估算。一般来说,在煤矿工程中要对矿井和选煤厂的井巷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安装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工程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另外,还需要进行矿业权价款投资,这部分投资采用的是分期支付方式,在建设期缴纳一部分的金额,剩余下金额在合同规定的生产期年限中逐年交付。对于一些生产要求较高、安全意识较高的工程,在上述投资中,设备投资比重较大,这也是目前煤矿工程投资的一个发展趋势。主要注意的是,针对流动资金的估算需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要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救灾和善后等方面的风险抵押金[1]。

2.2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投资使用计划、资金筹措和资金筹措方案分析3部分。投资使用计划是针对建设期、交叉期和生产期3个阶段的资金投入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企业自筹和银行借款2个途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最后是要进行资金筹措方案分析,确保资本金能够有效供应,确保企业具备一定的偿还能力和可靠的资金来源。

2.3财务评价

2.3.1财务评价指标。财务评价包含的层面较多,需要针对多个参数指标进行评价。一般来说,财务评价的参数指标分为基础数据和原煤生产成本数据。在基础数据中,企业需要针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所得税的税费以及利率、计算期、生产负荷、基准收益率、折现率和盈余公积金等相关参数收集资料。原煤生产成本包括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并且在建设所在地的人工、材料、电力等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计算,需要包含建设工程以及日常成本的方方面面。另外,企业需要针对目前煤炭价格的浮动趋势确定销售价格,该工作需要经过对上述财务评价指标进行严谨的分析获得。2.3.2财务分析。根据上述指标,煤炭企业财务部门需要进行财务分析。一般来说,财务分析分为3个部分,即盈利能力分析、偿还债务能力分析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在该煤炭项目达到一定生产能力后,扣除相应的销售税金和上缴的增税值后达到的年平均利润总额和年平均总利润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就是在合同规定的借款条件下,煤炭企业的借款偿还期内是否能保证债务资金按期偿还,也就是其借款偿还期内年偿债备付率是否大于1。财务生存能力分析,需要遵守资金平衡原则和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原则,前者指的是在还款资金短缺时,先动用以前年度累计盈余资金,累计盈余资金不足时,动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若还是不足,则借用短期贷款。而后者根据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计算期内各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均大于现金流出。2.3.3不确定性分析和财务评价结论。项目评价过程中,数据一般都是预测和估算得到的,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经过上述步骤后还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一般以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为主。综合上述评价信息后,需要得到关于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多方面的结论,并探究该项目的可行性。

3风险管理研究

3.1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会影响企业建设和生产运营的风险。一般来说主要是投资项目风险,也就是在市场预测、技术方案、工程方案、融资方案和社会评价论证的基础上对投资项目主要风险进行识别。而项目风险则包含多个层面,主要为安全风险、市场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政策风险、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社会风险、外汇风险、环保风险等。这些风险都是贯穿整个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中的,是风险识别与管理的重点。以安全风险为例,煤矿工程的重点在于矿井的开采,并且大多是在地下进行作业,特别容易发生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多种灾害。所以,在安全风险的管理上,需要企业着重针对开采技术、探勘技术、防火防爆技术等方面的投入[2]。

3.2风险管理措施

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在风险识别工作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首先是对资源风险的管理对策,需要煤炭企业加强对勘探技术的投入,并及时将原地质资料进行修补,从而促进开采计划和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其次是安全生产对策,其核心在于确保勘探、生产、建设过程的安全。要求企业能够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开展质量达标活动,对于矿井通风设备、煤尘灾害控制技术、采煤技术等进行优化和改进,要保证施工现场能够在合理的管控下,确保操作流程、作业流程和安全规定的良好实施。同时消除一些会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的隐患。为了做到上述几点,还需要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工体系的素质,严格审查各职工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资格。然后要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控制,这部分工作要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将投资效益和投入产出效果进行分析,尽量缩短工期、提高建设和生产效率。另外,还需要做好项目评估和管理,通过兼并和收购达到低成本扩张的效果。最后则是环保和政策2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对于前者,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减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工程所在地的植被、水资源、空气、声音等。后者则是需要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国家的政策变化,以更加敏锐的经营嗅觉,在政策的允许下开拓市场。

3.3风险管理手段

风险管理手段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风险回避就是直接隔断风险,这主要是对一些危害巨大的风险采用的措施,这部分风险的治理代价往往过于昂贵。风险控制本质上就是优化设计,依靠先进的设备、技术达到对施工过程的成本、投资等方面的控制。风险转移就是将一部分风险转移出去,如保险公司担保、移交项目承包商等。风险自担就是企业自身对一些代价较低、损失较小的风险进行承担。

4结语

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 风险管理

一、引言

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又名风险资本,是银行为了弥补风险应该保有的资本,它的数量随着银行实际承担风险的大小而变化,具有一定的虚拟特征,是应管理需要而构造出来,不能从银行账面上直接看到也不是一个精确的财务概念,而是通过一定的专业化手段获得。由此定义可见,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

2.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在银行业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受到大量贷款损失的冲击,美国一些先进银行着手研发一个更好的量化信用风险的方法,而经济资本这一概念便起源于1978年美国信孚银行创造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模型。进入80年代,《巴塞尔资本协议》实现了资本管理重心从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重大飞跃。到90年代后期,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已被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和完善,并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先进银行战略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和风险覆盖的核心管理手段。

国内最早引入经济资本理念的是建设银行。1999年起,建设银行开始探索通过经济资本量化各类业务敞口的风险水平,计算抵御风险所需的资本金额,据以调险偏好与发展战略。到2002年,建设银行正式确立了经济资本概念,初步建立了经济资本分配方法。2004年3月银监会推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办法》后,商业银行通过资本来约束信贷扩张的意识普遍增强,国内更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借鉴、研究并逐步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陆续全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经济资本理论体系,大多数关于经济资本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现有计量方法的成果也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缺乏结合现实意义。

二、经济资本的要素和计量

《新巴塞尔协议》着重研究了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性风险,经济资本所覆盖的主要是这三类风险。

国际上经济资本的计量主要是以两种方法展开:一种是从模拟或者计算出的损失分布中读取VaR(风险价值),然后将VaR减去预期损失得出贷款组合应占用的经济资本,瑞士波士顿银行根据这种计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提出了CreditRisk+模型;另一种是基于一定的损失分布假设,通过计算非预期损失和资本乘数从而计量商业银行贷款组合所应占用的经济资本,美国银行基于这种方法,根据贷款组合损失分布服从beta分布的假设计量贷款组合所应占用的经济资本。

1.信用风险计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约占据了所有风险的五分之三。新资本协议规定了标准法、内部评级(IRB)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等由低到高3种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自主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但采取高一级方法的商业银行比采取低一级方法的商业银行能够获得更大的自和更多的资本优惠。

鉴于我国经济资本开展较晚,内部评级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参照标准法,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构建“内部系数法”。这是在科技和信息基础限制条件下使用的过渡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对各项资产设置的资本系数过粗,并不能准确反映各项资产业务的实际风险程度。从趋势看,随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对经济资本的计量将会逐渐由标准法过渡到内部评级法。

国内在这一领域领先的建设银行从2007年起逐步采用资产波动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资产波动法是基于风险暴露、客户的违约概率、债项的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要素来计量每一个交易或每一类业务占用的经济资本,然后自下而上汇总,在考虑资产相关性的基础上,计量出整个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使经济资本的计量真正与风险挂钩。

风险偏好、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和违约相关性是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五大关键要素,决定了经济资本占用情况。商业银行无论使用何种计量方法,都需要正确理解计量经济资本的五大要素,注重风险、收益、成本之间的平衡。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风险,对各种情形规定了相应的资本要求系数。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对数据积累要求不高。类似于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可用标准法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市场风险系数法”。这一方法虽然有利于实现经济资本管理与监管资本管理的统一,但存在计量不精确、对风险敏感性低的缺陷。更先进的VaR法应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努力方向。因为VaR法相对于敏感性分析和标准法实现了风险的精确计量,是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利于计量口径的统一,实现国际接轨,同时,VaR法还是内部模型法计量的基础,从而有利于今后内部模型法的研发和运用。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与成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相比,操作风险的计量仍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采用新资本协议中的基本指标法计量,即按前三个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合计)平均值的一定比例确定。新资本协议建议比例为15%。即: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个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15%×区域调节系数

我认为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基础指标法可作为起点,逐步推进操作风险的量化。但作为我国银行操作风险长期的度量工具,偏离度较大。因为操作风险的暴露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且单一指标根本就无法正确地反应复杂的操作风险。当基础指标法运用成熟后,很有必要向标准法转变。

三、经济资本管理发展的效果

国内商业银行通过稳步推进经济资本管理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经济资本管理开始全面推行前的2003年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只有8家,到2007年9月末已达到136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相应地从0.6%上升到78.9%。虽然经济资本管理并不是提升资本充足率的惟一因素,但它是增强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经济资本管理实施以后,各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了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与效益约束机制。一方面由于经济资本管理相对清晰地揭示了不同类型业务的风险,有利于银行选择风险相对较低、而收益相对较高的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也就是说将经济资本优先配置到经济资本系数低、有较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的业务上,如大力发展票据贴现、承兑、个人消费贷款和国际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促进业务品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对经济资本存量的不断优化,强调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使得风险拨备缺口不断压缩,并初步实现了速度、风险与效益的统一。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到2007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拨备缺口已压缩到5353亿元,与2002年末相比压缩了60.05%。

四、问题与对策

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已逐步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但是在经济资本运用上仍有诸多缺陷,经济资本的具体计量方法和模型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的资源配置调节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增强。

因此,国内商业银行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根据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违约损失数据库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提高对非预期损失的抵御能力。

其次,商业银行要完善经济资本管理参数,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量化机制。对经济资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控、分析,及时了解执行效果和存在问题,并及时对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引导商业银行建立一种平衡利润和风险的经营理念,并在激励机制中加以体现。

最后,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监管与引导。增强资本约束类监管指标的弹性,充分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培育科学、理性的风险文化,实现科学发展。

我认为,经济资本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国内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不是为了追求降低经济资本的占用,而是开始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远的将来必将使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实现长期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武 剑: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分析及我国实践[J].南方金融,2008,(5)

[2]武 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战略构想[J].银行家,2005,(6)

篇7

关键词 合同;合同管理;风险;索赔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04-02

1 工程风险与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例如:沈阳某公司承建的太阳广场,由于对项目的融资风险估计不足,投入工程款2800万元,因甲方(香港某公司)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被迫停工,使乙方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特别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风险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它是分析和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包括风险的辩识、风险的估计及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风险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问题,而关于风险评价的量度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几乎是空白.因此,风险管理仍是一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学科.

2 工程风险因素的辩识与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由于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本身的动态性及外界干扰的复杂性,在构造问题的结构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时,分析方法与模拟方法均起不到预期的指导作用,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及所引起的后果均得不到确切表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笔者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

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但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3 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在我国承建非洲某国公路的施工承包合同中,因技术条款中忽略了铺路砾石的强度指标,施工中不得不进口砾石,工程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工程严重亏损.合同是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例如在FIDIC合同条件中,明确规定了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风险分配.如果业主的合条件与FIDIC合同条件不同,应进行逐条的对比研究,分析业主为什么要修改这一条,是否隐含着风险.

3.2 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这正是影响项目实施的众多变化因素的动态反映.没有索赔,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这些都属于可计量风险的范畴.FIDIC红皮书关于工程索赔的条款已由第三版的1个分条款增加为5个分条款,形成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款或堆断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

3.3 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其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自留加风险控制策略,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对予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其风险量较大,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全部转移给甲方;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只能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将工程风险全部转移给建设方.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于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篇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并长远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关心的话题。水利水电工程行业是我国承担风险较大的行业之一,对于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风险,只有对企业实施有效地风险管理,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盒防范,才能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特点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特点主要是有水利水电工程其特有的特点决定的,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想和随机性。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存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而且风险问题存在与整个工程建设施工的全过程,甚至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后续事宜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就爱难舍规模相对较大,建设周期较长,需要的施工建设工艺复杂多变,而且建设施工环境更具复杂性,这些水利水电工程特有的施工环境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风险更加难以预防和控制。水利水电工程的风险性质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会随着工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新的风险在工程施工的新阶段会随着出现,导致水利水电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现实重要性

水利事业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直以来国家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力度,我国的水利事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自身具有的复杂性,决定了水利水电风险控制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风险管理,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风险而造成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损失。总体来说,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是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三、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风险的种类

1、合同风险

水利水电建筑市场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如工程质量、工程款拖欠、原材料价格上涨、工期拖延等问题,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密切关系。建设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平等性,但是鉴于当前国内工程承包多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点,建设单位常常居于对已有利的优势,对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常常强加种种不平等条款,例如合同中只有处罚条款没有奖励条款,对承包商只强调义务,而不提其应有的权利,对于工期延误罚款的条款,在合同中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罚则极严,而对业主因设计图纸延误、因拆迁延误等条款都一带而过。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承包商如果在拟订合同条款时不坚持合理要求,则势必给企业埋下风险隐患。

2、自然风险

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客观存在的恶劣自然条件,如严寒地区冬季无法施工,水利工程因洪水冲毁以及地震多发带、海啸、泥石流多发区都潜伏着威胁工程的严重自然灾害。另外,恶劣的气候或环境也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利益受损,水利工程因长时间的暴雨、台风、酷暑等都给工程实施带来不便,从而增加工程成本。再次,恶劣的现场条件如地质条件差等原因同样会给施工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3、材料价格风险

正常情况下,材料成本占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70%,有的工程属于长线工程,投资大,回收期长,施工企业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严防材料涨价的风险。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是难免的,一定幅度的通胀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超过警戒线了,则企业将难以承受,因此,要求企业材料管理人员不断掌握准确的价格信息和可靠的货源,尽量减少因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4、工程管理风险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首先是公司领导层选派项目经理作为项目上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组织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主体,在项目风险管理中,项目经理在认识和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风险时应统观全局抓主要矛盾,化不利为有利,将威胁转化为机会。另外,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管理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必须采用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工程,才能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四、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具体来说,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分为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评估、项目风险应对、项目风险监控。

1、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是多样的、多变、多层次的。因此必须将风险识别贯穿于项目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中能被识别的风险包括因设计、施工等因素引发的技术风险,工期安排不合理以及工期滞后引发的工期风险,国家政策变动和经济发展引发的风险,自然环境改变引发的风险,工程项目组织内部的风险,资金、材料、设备等引发的风险等。要想识别这些风险,就必须依照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项目计划等各类相关的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和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充分发觉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预测这些影响因素给工程项目造成的后果。对这些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行整理分析,进而编制出风险识别报告,对影响因素及其来源和后果进行详细的说明。

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紧接着风险识别,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就是对识别的各类风险进行度量,将各类风险进行比较,划分层级,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的关键主要有两个,一是风险导致损失的发生率,二是确定这些风险导致损失结果的严重程度。其中,第二个关键要素比第一个关键要素重要。因为有的工程项目完全损毁发生的频率只为1,但是这唯一的一次发生甚至会导致致命的损失。对水利水电项目工程风险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各方面信息和数据以确定风险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发生时间等。这些方面的信息和数据来自风险识别报告书、工程项目假设、工程项目进程、同类风险的历史信息等。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定性评估,如主观估计法、故障分析树法等;二是定量评估,如敏感性分析法、贝叶斯推断原理法等。

3、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应对

如果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工程项目的风险数量很大,则可以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以防止风险的形成和发生。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有工程法、程序法等。如果评估结果显示风险数量不多,而且可以通过人为干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则可以采取风险缓解的策略。如果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风险量不大,项目可以转交给第三方实施,则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策略。将风险发生的后果和责任全部转移给第三方。实践中可以通过将合同转移或者参加工程保险的方式来实现风险的转移。如果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项目风险发生的后果不严重,并且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的情况下,或者该项项目风险无法转移或者进行控制的成本太高,则可以采取风险自留的策略。采取这样的策略导致的损失一般用企业的内部资金来弥补。

4、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监控

对潜在的以及发生了的项目风险,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监控,尤其要对各项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具体的在风险监控过程中要注意监察风险的状态,确定其是否已经真的存在,是否已经发生,是否已经得到控制,是否已经消失等。其次,还应该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对应对风险的策略进行监控,判断应对策略是否起作用,是否有偏差,是否需要调整等。再次,应当在持续的风险监控中积极分析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并进行分析识别、评价、控制等。进行风险监控采取的方式主要有:风险审计法和偏差分析法。

五、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的规避策略

1、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在水利工程领域,首先,管理者要有风险管理意识,要改变原来注重上级要求和关系协调而淡化风险管理的观念。其次,应把水利工程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常态,进而把风险管理塑造为一种常态文化。在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的过程中,“摈弃重应急轻风险的思想意识,注重全局,强调整个流程,即关注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2、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1)由市场选择项目法人

现在很多地方水利工程法人选择采用的往往是非市场行为,具体说即项目法人在水利系统内部是市场竞争,兄弟单位之间的竞争,但是在整个社会市场中,系统之外的单位极难有资格竞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项目法人选择实际上是内部产生,而在系统内部,基本上运行的是一种市场竞争,即竞标是一种有限的市场行为。这种内部产生项目法人的非市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垄断行为。

(2)内部审计独立性

为保障内审的独立性,理应从制度设计上予以完善。首先,内审人员的地位问题。只向最高管理层负责,使他们脱离利益相关者,以公开公正地展开工作;其次,组织内部理应以正式沟通的手段向所有公司的人员宣布内审人员的任命,内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用制度来明确,用相应制度予以保障和规范,从而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逐步走向内部审计职业化之路。

(3)信息共享

在水利工程部门,用制度形式保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以落实信息公开、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使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理应做到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之目的。

3、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工程索赔是承包商经常使用的手段,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更改、业主要求将工期提前、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等,这些都属于可计量风险的范畴。FIDIC关于工程索赔的条款已由第三版的1个分条款增加为5个分条款,形成了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歇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予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4、非计量风险的防范措施

非计量风险指政治、经济及不可抗力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动乱、法律制度的变化等;经济风险包括:通货膨胀、外汇风险、保护主义及税收歧视等。这些风险在国际工程中经常遇到。政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对于政治风险,只能作定性分析与预测,承包商应在投标决策阶段加强调查研究。经济风险一般难以避免,应成立专门机构研究施工过程的索赔及其它防范风险发生的措施,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的危害。最好是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各风险产生的可能后果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对项目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再作决策。

5、加强施工承包合同的风险管理

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项目管理者必须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能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出合同中每个条款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风险管理是一个不断检查和更新的过程。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各种风险事件将发生或消除,各种响应措施也将被采用或过时。风险管理人员将不定期或定期地根据最新的情况进行风险分析,确定新的风险事件和响应措施,并分析评价以前阶段风险管理的成败。只有不断地从风险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控制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六、结束语

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水利水电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项目管理者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处于整个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应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各级承包商和施工部门均应切实履行自身责任,在做好工程基础上,对工程风险予以充分重视,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浅析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