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16 14: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培训包 人才培养方案 比较分析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往往都需经过必要的培养训练,才能成为适合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计划,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及认定人才的指导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涵盖培养目标、培养年限、获得证书、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设置及课程说明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即相当于中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解读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

要比较分析澳大利亚培训包与中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同,我们首先对培训包内容做一个简单解读。以TAA04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Training Package为例。TP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1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此部分为接收培训课程学员需了解的一些信息。TP是动态管理,提示学员选用最新的培训包,并对培训包的修订及本培训包的能力模块做了详细介绍,保证培训包的延续性。

1.2 Overview:综述部分

介绍什么是TP、如何开发、何人执行、国家认证部分、能力模块代码名称解读、本培训包培训技能等。

1.3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证书体系

介绍AQF及完成本培训包培训所能获得的证书及相应技能。

1.4 Employability Skills从业技能

澳大利亚认为未来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大基本技能:Communication、Teamwork、Problem solving、Initiative andenterprise、Planning and organizing、Self-management、Lear-ning and Technology。从业技能综述帮助确定各个行业从业技能具体要求。

1.5 Industry requirements for Employability Skills/

Qualification行业从业技能在证书体系下进行详细分解。例如学员要获得TAA04 CERTIV证书需要完成12个核心模块和2个选修模块的学习。并详解了该行业对获得该证书所需达到的上述技能的具体的要求。

1.6 Assessment Guidelines/Designing Assessme-

nt Tools/Assessment System Overview考核评价体系。对培训包考核评价进行综述,考核评价手段、考核评价的认定、及考核评价人的资格等作出具体要求。保证考核评价有效、可靠、公平、灵活。

1.7 Competency Standards/Competency Standar-

ds-Industry contextualisation 能力标准/行业能力标准。

从业技能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确定本培训包能力模块组成及获得技能。

1.8 Units 模块内容

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unit descriptor), 列举其组成部分Element和授课标准performance Criteria,以及本模块所需技能及知识(Required skills and knowledge)等。

2 澳大利亚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与中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对照TP和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组成,我们可以看出TP与中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多相近之处,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已日臻完善。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TP细微之处仍对我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1 人才培养动态管理

TP的内容是根据最新的行业动态不断进行修订的而且每一次修订都是受控的(version controlled)。这既保证培训满足行业要求,又保持人才培养的延续性。我国职业教育现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成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为各院校自行制定,且每年的调整也没有必要的备案。这不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TP的动态管理模式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行业开发更具权威性

要培养合格的行业工作人才,首先要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培养满足行业所需的人才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满足行业需求,得到社会认可,必须首先要对相关行业做充足的调研,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分析研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形成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报告,制定出适时的人才培养方案。

19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领域推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理念。培训包是由相关行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下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且通用的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1998年起培训包在全国推广,TP的认证全国认可。

相对而言,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国家制定指导意见,各职业院校自行组织调研的前提下,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不相同。与TP相比缺点在于无论从调研的范围、人员水平等都相对较低,缺乏权威性。但也有优点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切合地方特点,适合培养地方人才。

2.3 培养目标简单明晰

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每一目标都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但这些目标要求往往是宽泛的,具体在专业培养方面如何融合获取却缺乏相应的办法。相对而言,TP中各专业的能力培训都围绕技能Communication、Teamwork、Problem solving、Initiative andenterprise、Planning and organizing、Self-management、Learning and Technology展开。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工作素质融合一起,通过各种能力培养模块的设定获得相应综合技能。

3 澳大利亚培训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3.1 国家资格认证确保职教地位

培训包(TrainingPackages)是澳大利亚国家职业与培训中重要的官方文件和教学法规。其主体部分得到国家认证,获得文凭全国通认,疏通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重要一环。

3.2 行业开发保证教育和就业质量

培训包的开发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资助,委托国家行业培训顾问机构(以及一些其他被认可的行业机构和公司)开发的。开发和实施是动态管理,大约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更新维护。其基本特点行业制定、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全国统一且通用。培训包由行业制订又为行业服务,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标准全国统一,保证教育质量;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3.3 证书一体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AQTF框架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确保学生可以从一种资格证书水平进修高级水平,也可凭借这一证书进入高等教育学习,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与普通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一起构建了国家终身教育体系。

总之,对照TP与中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而培训包的国家认证、规范性、权威性及延续性等仍是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进一步借鉴学习之处。通过借鉴学习,有助于我国各职业院校制定更加合理,社会认可,提升培养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让国人更加尊重和认可并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祥瑜,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休系及其优势[J].中国职业教育,2006(12):37-40.

篇2

摘要: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我国连锁企业发展迅猛,各大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但仍然不能满足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从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寻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连锁经营培养模式

在“2012中国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会上,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马震娅女士指出:“人才的发展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的显露出来。

一、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2012-2013年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增幅情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中“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报告”对53家连锁经营企业做调查统计,2012年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的需求为253人,到2013年需求为320人,增幅达到了26.5%,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了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预计到2014年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二)高职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岗位统计

从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从事的岗位统计来看,70%的企业在提供给高职大专职员的岗位中都选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选择门店基层员工的门店为55%,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职生或大专生还是非常重视的,希望他们能够胜任管理类的工作。

(三)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希望其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这八种主要素质能力要求,其中对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视。如图1

图1:高职大专人才素质要求

(数据来源:《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

二、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

调查93家连锁企业显示,中层管理岗位平均离职率为5.4%,最高的企业达到30%,离职主要岗位为店长;基层岗位离职率为18.65%,最高企业达到200%。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领导细致关怀和良好的员工关系等成为员工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企业对个人绩效考核中,销售量和毛利额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净利润、基础管理指标、人员流失率、顾客满意度、团结合作精神、营运标准执行情况、周转天数、损耗、服务等考核因素很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也是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已是连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2009 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一问题随着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突出,也成为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不应停留在校园招聘、企业讲座、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合作领域,还应有更大的校企合作项目,应把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建立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校企连锁的培养模式,把学校搬进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

其次,根据上文提到的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第三,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提高。上文提到校企合作要能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不能局限于“双师型”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教师队伍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把实训、实践类课程搬到企业,同时加强校内企业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除了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增设相关提升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课程,如开设抗压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演讲与口才相关课程、下企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增设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从连锁经营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兼顾连锁区域性特色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人文素质、创新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基本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创新适应能力则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和人际交往能力。[1]

其次,在校企合作领域,确定以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结合行业、企业,从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内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校企合作方式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校企合作方式二:相关实训课程可设置在企业中完成,如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课程与昆山万达奴服装连锁企业合作,学生在门店中做中学、学中做,由实训教师、企业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发生重大改变,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实践的“现代学徒制”学习模式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室内装饰设计是强调实践应用的一门专业,并且高职大专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并不是相当重视学历文凭,大半部分为大专学历。根据调查显示,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装饰设计人员。要求进一步深化室内设计专业内涵建设,服务当地装饰行业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践室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1.室内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只有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参与,室内设计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室内设计学科才能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室内设计行业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室内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备文化基础知识,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能熟练地使用CAD、三维软件设计方案、制作效果图;能进行商业环境设计制作。现代学徒制教学理论的提出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室内设计人才的优势作用,推行人才培养新格局。所谓现代学徒师徒教学理论,就是将传统企业师徒教学形式引入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和实习教学活动之中,以弥补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经验匮乏的不足。

2.室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开展方式

2.1校企联合办学

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措施还是实现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新学徒制教学活动如果只是在校内开展,就缺乏操作环节,无法实现随时教习的师徒关系模式,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开展,才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接轨,确保生产与劳动技能传帮带更为有效。首先,明确双方责任,确保共同商订徒培养计划及课程学习任务。例如:金华市技师学院与企业签订的职责分化合同就要求双方共同参与学生面试、选拔及过程管理;共同参与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定期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研讨(每学期至少1次)。其次,明确校方职责组织学生报名、推荐,选派学生到乙方实践;制订学生实践及课程学习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并进行学徒制试点工作检查等。企业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徒的职业素养,提高学徒的专业技能;指派合格的技术骨干担任带教师傅,安排专人负责学徒试点工作;提供实践岗位数量及带教师傅;对学徒进行职业培训与安全规范宣讲,保障学徒实践期间的安全;不得让学徒参与与岗位技能无关的其他活动。

2.2创新实践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活动要坚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有效实践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师傅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程序和技能操作要领指导学生训练,尤其难度大的工作,必须在师傅的引领和指导下完成,对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师傅要严格把关。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运营机制、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确立清晰的职业规划。

2.3规划教学安排

规划教学安排有利于系统开展新师徒教学模式,确保师徒教学有实效,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来讲,可以采取“两学期一个进步”的实践方式。具体内容如下:第三、四学期:每周下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2天,每月实习时间不少于8天。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装饰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运营机制、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确立清晰职业规划。学生需要全面熟悉、了解所在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返校时撰写一份有关实习单位简介与经营的分析综述。第五、六学期:每周下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3天,每月实习时间不少于12天。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装饰企业的岗位分工和职责,了解装饰设计、施工、预算等岗位内容与要求,掌握常用装饰材料信息。第七、八学期:学徒进入装饰协会培训和学习,进行系统化实操训练,按照企业准员工培养考核。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设计、预算、施工等轮岗训练,提升装饰设计、预算、施工、营销等岗位技能。第九、十学期:学徒完全融入企业,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企业相关要求进行考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定其中一个岗位,通过真实项目进行顶岗实践,强化岗位职业素养和技能。

2.4形成奖惩制度

学徒制教学内容要形成奖惩制度,也需要校企联合评价,第一步,确定考评项目。主要依据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及员工平时工作表现。第二步,实施考评:企业结合员工考核内容在实习生考核成绩后注明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校方则要结合教学效果与测验结果评估。第三步,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奖惩管理。校方除了联合评审之外,还要以激励为主,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企业实习时间、成绩可折合成学分,具体比例参照学校有关标准执行;考核优秀的学生,企业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

3.室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效果

3.1基本技能培养效果理想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之后,我校选派学生到企业当学徒,受到企业主管与技术人才的全面培养。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学会量房、绘制施工图、制定预算等工作。这些学习内容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为理想,用时更少,可以说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思维活跃程度、创新能力,打破单一教条的固化思维模式,易于激发学生思维潜力,很多同学都比在校时的期末考核成绩提高了不少。

3.2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之后,学生与企业双面合作,参与企业专业人员全面培训活动。在实训过程中,除了企业内布置的师傅人才进行专业室内设计指导之外,学校还选派专任教师全程跟踪,边学习边协助管理,以企业项目、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学校、企业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和岗位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很多同学都在学徒教学活动中担任了优秀的室内设计助理职责,并取得了师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充分认可。综上所述,室内设计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要依靠校企联合办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安排,形成奖惩制度,确保师徒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

作者:郑静群 徐松玉 单位: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为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提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师方案。该方案首先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制订产学研联合培养政策;同时,善于求解多方利益趋向的共同点,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建立评估标准。该方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实现了零距离上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关键词】

应用创新型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思路;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术型人才,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技师等应用型人才[1]。因此,确立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改进固有的学术型人才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也成为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社会各界反应出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如下[2]-[5]:1、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技能无法达到企业招聘岗位的要求,就业率下降,而企业却又无法招到满意的人才,面临用人荒的窘境。2、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达不到产业界发展的标准;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尚可,但项目实践能力有待提高。3、目前,尚无完整详细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标准,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毋庸置疑,以上问题已客观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其对目前的工程教育发展影响之深远,已到急需改善的情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陵科技学院以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师”———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在生产一线的工作中不仅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应用型工程师”,为己任,围绕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师等问题进行有益研究。

3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师方法研讨

3.1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制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政策高校是一个国家完整的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严格遵守国家教育纲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运作,不断从社会上获得技术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需求有关的各类不同信息。因此,高校与国家和各产业界是密不可分的,其职能必须满足国家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客观需要。为此,高校应理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形成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坚持将学术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打造理论、实践、综合素质拓展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和校际合作,推进多元化、多样化合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6][7]。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制订强有力的政策,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重视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3.2善于求解多方利益趋向的共同点,校企合作共同论证,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1、加强对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研究,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当代社会对工程师职业素养的要求,现代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工程技术科学为主,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和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能力,工程技术教育内容占主要比重,但同时应该有适当的多元化的等非技术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9]。可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际合作教育”计划,强化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及国际大学的合作,实现学校与产业界的资源共享、全面参与、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创业创新”教育计划把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全面贯穿于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尤其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教育实施创业创新教育。2、采用2+1+1模式,在产业基地办学,校企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采取“2+1+1”模式(如图1所示),构建人才培养三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面向产业的专业教育+面向企业的职业教育”。“2+1+1”模式是指前两年侧重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学习,后两年侧重工程实践教育,侧重点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2+1+1”的后两年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全根据产业需要,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工程实践项目中,采取“做-问-学”往复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环境为产业园中的大学,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程。通过对在产学研合作的背景中影响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教师队伍等诸方面因素的研究,实践和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探索一种有效的新型的“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另一方面保证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其共同目的都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3、构建三大课程体系,设计一体化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源于企业实际案例为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术水平提必须和产业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校可根据企业的研发工作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性和先进性,整合理论课程结构,构建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10],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全面而广泛的选修课,增加实践实习课程,从而形成理论、实践、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制定系统能力培养体系可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完成多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4、将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注重个性化培养,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为满足企业对高质量的毕业生需求,高校可将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考证考级课程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力求通过专业化的本科教育培养职业化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个人发展柔性需求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选修多门课程,加强综合素质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校级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实践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又给予专业的指导。

3.3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1、方案应突出实践教学,体现“能力为本”的思想强调“能力为本”,即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占该专业课内总学分的20%-35%。2、改革实践教学,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能落到实处,高校应改革实践教学,坚持将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相结合,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企业联手打造学生高水平的计算机项目开发、设计能力。从而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合社会实际,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3、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实习实训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高校可以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支持,开展深度政产学研合作,建设了一批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将部分成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集“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师资队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用合作发展与教育基地。同时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过程监控,对各个工作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在实习开始前,制定实习计划、实纲、实习手册和实习管理方法,专人负责联系和安排;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之后,提交完整的实习材料,含实习报告,实习成绩评定表,实习单位鉴定等。此外,高校定期与校外实习基地联系,注意加强对实习教学质量的监控,不断改进组织和管理,做到实习时间保证,实习内容丰富,实习经费充足,实习效果良好。

3.4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强化学院“自我造血”功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培养满足产业界对人才需求,各大高校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素养,使他们达到企业工程师的标准,成为学生面前当代工程师的榜样。因此,高校可充分挖掘现有的科技与人力资源,推动与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与措施,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使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到生产第一线的项目管理实施中;鼓励教师参与海外交流项目,积极引进先进的师资培养方法。同时,为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应用科技研发,对教师在实验室中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提供便利条件。将已开展的企业横线课题内容,根据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教学目标要求裁剪成为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进行实际操练。提高其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凝聚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推动行业发展。

3.5明确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建立评估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应培养现代创新型工程师,可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配备专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与此同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立有效地评估标准和工程师的资格认定制度,从体制和法规上来可保证应用创新型工程师教育的办学方向。

4结语

经过多年的系统建设,金陵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将教学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多年来,我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应用型人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学校各大专业中名列前茅,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核心骨干,受到用人单位户“适用,实用,好用”的好评。高校与产业界联合的新模式,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了新的有益补充。事实证明,夯实学科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接受企业工程技术训练,充分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的产学研用结合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水平明显提高,达到业界的各项用人标准,满足社会对高层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芳.发挥特色优势培养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02:12-14

[2]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7-9

[3]戴玉纯,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86-88

[4]陈宝明,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理论研究,2009.11:42-45

[5]周小理,姜超,马忠才等“,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71-73

[6]韩立强,张鸣放,黄金林,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定位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34-35

[7]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王杰,潘海生,孙克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1:18-23

[8]柳海民,史宁中,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可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02:15-16

[9]孔建益,陈奎生,创新产学合作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5-46

篇5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对策焊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现代化经济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焊接人才,技术学校焊接专业则承担着这一重大的人才培养任务,只有不断尝试,大胆实践,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出合格的焊接人才。

一、焊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当前,我国钢产量迅猛增长,年产量已经超过5亿吨,而焊接结构占总产量的3/5,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个比例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焊接工作量庞大,焊接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加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中专培养了无数的焊接人才,而这些人才也成为了当前焊接技术发展的中流砥柱。但由于以往社会环境、教育模式的限制,焊接专业出现了适应性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提出和落实,国家教育部对中专人才培养提出了“通才”理念,就是将焊接、铸造和锻压三大专业进行合并,最终形成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并按照此专业目录进行招生。而这种注重基础的教育模式对焊接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毕业生中基本没有了专业的焊接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实际生产的技术需求。

自2005年伊始,中等职业院校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纳入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范畴,并以此目录进行招生,在加上焊接人才培养成本较高以及生源等问题,开设焊接专业的院校非常少。所以针对焊接专业人才的短缺,很多企业也面临着人才招聘难的问题。此外,焊接专业术语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焊接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具有很强实践性,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专学校专业发展的宗旨和目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专教育的重视度,这无疑为中专学校焊接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更多地肩负起了培养焊接人才的重任。

二、焊接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率

就现实情况来讲,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初高中毕业生中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查和研究,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合理采用分级教学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讲,要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而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讲,则要将他们分成两大类,即基础较好和较差两类,进行分级教学。比如,在进行“常用弧焊电源”课堂教学时,笔者对学习水平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指提出了让他们基本掌握常用弧焊电源型号及含义,基本理解电源电流调节的具体方法、步骤、常见的电源技术指标和参数等简单要求。而对于那些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笔者则相应地提高了较高要求,要求他们要掌握常用弧焊电源的工作原理以及故障检修的基本技能和处理方法。分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基础提出不同教学要求,并非是对基础较差学生的一种放低,而是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适当提高要求。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能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

2.灵活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理论知识教学,重要的是够用和实用,不需要太过高深和专业。在实践训练中再强化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学习,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案例,有效提高理论的实践关联性。在实际训练中,要适当采用项目实训法,将具体教学内容同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分焊接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将复杂问题进行条理化的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只要能够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和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

要加强同企业的对接与合作,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活动。这种同企业合作共同创办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加深了对工厂生产的认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迅速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另外还能为中专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设施以及实践指导教师等珍贵教学资源,有效地降低了中专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本;另一方面,中专学校通过提供劳动力、协助培训、输送优秀人才等途径为企业服务,双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而且为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

可以说,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焊接人才培养状况始终不是很乐观,高水平焊接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摆上日程,刻不容缓。在焊接技术不断完善的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培养社会急需的焊接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生;人才培养;ICT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55-05

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强调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如何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各地方、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困惑、压力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IT)和通信技术(CT)日渐融合,信息通信技术(ICT)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适应产业发展升级,迅速培养ICT产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国家“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由原始积累转向效益扩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外向型转向内需型[1]。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成本提高、技术人员短缺、产品质量提升不快,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迁移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以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发展就必须与产业高端对接。

瞄准产业龙头企业与产业高端对接,如世界500强、国内行业百强企业等。首先,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行业的引领性和代表性;其次,很多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培训认证体系,从低级到高级,是一个非常系统完整的岗位能力培养体系,代表了行业的用人标准;再次,由于行业内企业都认可龙头企业的技术培训认证,使职业院校按照企业技术培训认证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适用于行业内所有企业,使学习与就业天然畅通;最后,与这些行业典型企业合作,能使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始终紧跟产业的发展。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接思科、华为、H3C等名企,通信技术专业对接爱立信、华为、中兴等名企,学校的ICT人才培养标准就可以通过这些跨国公司对接上世界范围内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标准。但问题是,产业龙头企业招人的门槛都很高,不仅学历要求高,而且还要名校毕业,这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因为职业院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业的人才输入不接轨,职业院校与这些名企之间往往没有实质性深度合作,这就需要学校寻找一种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二、“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共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种在生存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2]。共生模式是共生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相互结合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互惠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互惠共生指共生个体相互依存,相互获益,是最有效率、最稳定的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指在不影响一方的情况下只对另一方有利。偏害共生指一方获利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3]。

从共生角度来看,学校和企业之间只有选择互惠共生模式,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综合各自的利益需求,全面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多赢”的共生关系。

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对于爱立信、思科、华为、中兴、H3C等ICT龙头企业,通常还有很多合作伙伴,比如a品商、工程外包商等中下游企业。招收大专毕业生的单位大多是这些大企业产品的中下游企业,提供的岗位主要有产品的售前、售中或售后,这些企业自身缺乏统一的用人标准,招聘渠道大多通过社会招聘;而产品提供商为了保证产品服务质量,对这些合作伙伴企业都有用人标准和要求,主要是通过技术培训认证来保障。由此,龙头企业、合作企业、职业院校直接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职业院校将龙头企业技术培训体系纳入专业培养体系,使专业培养标准对接产业用人标准,培养的学生获得技术认证证书,可以到合作伙伴企业顺利就业。所以,职业院校毕业生进不了跨国公司,并不意味着就进不了这个行业,关键是找准用人单位。

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认证体系和技术人员等级标准,以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则称H3C)为例,H3C公司的每个技术类别都有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的等级划分,如图2所示。

H3C公司采用渠道销售产品,具体分为一级渠道(总、一级商)、二级渠道(包括行业金牌商、行业银牌商、商业金牌商、商业银牌商、运营商金牌商、运营商银牌商、区域金牌商、区域银牌商、认证商)。渠道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H3C销售渠道体系

H3C公司对合作伙伴除了注册资金规模、业务职责等要求外,对技术人员配置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要求总商的售前技术人员满足以下条件:5个网络销售专家,3个高级网络售前专家,1个IMC售前专家,2个云计算售前专家,1个解决方案专家。评定各类专家的标准是看是否持有相应的H3C认证证书。因此,H3C合作伙伴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非常看重是否持有H3C认证证书,H3C认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的岗位用人标准。

H3C公司有完备的认证体系、认证培训教材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H3C合作伙伴优先招收持有H3C认证证书的大专毕业生,如果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嵌入培训认证,使学生能获取相应的认证证书,就业时必然会受到H3C合作伙伴的青睐。H3C提供用人标准和培训资源,学校提供具体的培养过程,H3C合作伙伴稳定吸收毕业学生,三方就形成了互惠共生的关系,同时也形成了以H3C为核心的泛H3C合作联盟。

三、“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企业对高水平的网络技术技能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量非常大,除北京和广东外,江浙沪地区需求量呈迅速增长态势。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建于1997年,2006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验收、2010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验收,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了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提升教学质量和层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紧密依托信息产业行业,加强校企合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以下简称“思科”)、“H3C”公司开展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深度合作,遵循国际一流企业的职业资格要求,嵌入企业认证课程,设置企业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全面推进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校企合作共建“校中企、企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岗位置换机制,打造“职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探索以精英班为特色的杰出人才培养机制。

(一)校企确立合作机制与组织架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思科、H3C等3家行业领军型企业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分别成立“华为网络技术学院”、“思科网络技培养术学院”、“H3C网络技术学院”,以此为载体,在人才培养与输送、就业指导、教师培训与认证、兼职教师聘请、教学资源开发、实训条件建设、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校企双方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议事机构,理事长由学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企业领导担任,理事会负责审议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招生和就业等重大事项,下设学生服务中心、教师服务中心、资源开发中心等3个部门,如图4所示。学校与企业各自指定总协调人、教学协调人、师资协调人、项目联络人、实习就业协调人、专业负责人等专人对接,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常态化,保障各项合作事宜的顺利开展。

(二)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与华为、思科、H3C等公司召集的合作伙伴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共同研讨明确ICT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确立“大类培养、专业分流、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设精英班,共同培养高素质的ICT精英人才,如图5所示。

“大类培养”是指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信息安全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在第1-2学期学习相同的公共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掌握ICT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职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专业分流”是指学生在第3学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如通信工程施工与监理、通信终端制造、通信业务服务与管理、移动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在第3-4学期通过学习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掌握某一领域的职业专业专项能力,在第5-6学期通过学习专业拓展平台课程拓展职业能力。

“课证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在课程体系的专业方向平台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中,分别嵌入与专业方向能力培养需求相对应的华为、思科、H3C等企业的初、中级和高级、专家级职业资格认证内容,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有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结合“大类培养、专业分流、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发挥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课程设置模块化,每个模块(课程群)都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认证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开展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试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除了完成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获取规定的学分,还必须获取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三)校企互培共育“双师型”教学团队

聘请华为、思科、H3C公司及其合作企业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定期举行与校内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双向”人才交流,学校在企业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立教师企业轮训制度,每年安排2名以上专任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参与认证培训和顶岗实习,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企业在学校建立客户培训中心,投入并更新实训设备,学校教师承担企业客户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双方利用培训中心推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团队由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培训讲师和学校专任教师组成。学校专任教师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实施,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最新ICT技术和企业工程案例讲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毕业设计指导、实习就业指导等。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专业人才或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

(四)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条件与资源

企业根据合作开设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建设方案,学校根据现有实训条件基础对实训设备进行更新和扩充,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校企双方针对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和使用情况,围绕数据中心、路由交换技术、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安全一体化、IT管理等最新技术,研讨了实训基地的改造升级,形成了一揽子实训体系规划设计和解决方案,使学生实训更加贴近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较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ICT技术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学校遵循系统设计、合作开发、开放共享、边建边用、持续更新的原则,以能学、辅教为基本定位,整合合作企业认证课程标准、认证教材、项目案例等资源,构建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虚拟实训、专业建设标准、行业企业资源共享等于一体的资源中心和提供在线浏览、智能查询、资源推送、教学组课、在线组卷、网上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交流、手机APP应用等服务的管理与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自主使用资源库实现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更易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资源库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拓展学习,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五)校企联合推荐实习与就业

在学生即将上岗实习之际,合作企业人事部门主管、渠道经理、售后经理和产品经理组成企业专家面试团队,对学生进行现场面试。面试的第一环节为技术测试,通过测试的学生分别参加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g支持和技术销售3个岗位的面试。面试内容包括职业态度、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最后,结合技术水平、面试表现、实习意向和平时表现,专家面试团队和学校专业教师综合分析讨论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实习的岗位类别、实习地点等具体事宜,实习期满,表现优异将被企业直接聘用成正式员工。通过这种深度合作,实现学生专业对口实习,毕业高薪就业。

按照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合作培养,经过短短2年的时间,涌现出了大批ICT高端技能人才,有2名学生通过CCIE(思科网络技术专家)认证、2名学生通过HCIE(华为网络技术专家)认证,23名学生通过H3CTE(H3C网络排错专家)认证;60名学生通过H3CSE(H3C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400名学生通过H3CNE(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合作培养学生均被安排华为、思科、H3C等行业领军型企业的总商、金牌商等合作伙伴的技术岗位进行实习,并被企业当成技术骨干培养,实习期间岗位补贴达到3000-5000元/月,就业薪资达到6000-8000元/月。

四、“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要点

(一)具备相互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是前提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主要在人才资源、技术攻关、管理咨询、职工培训等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设备、实习就业岗位、兼职教师等服务。企业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学校共生单元,学校也可以和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形成共生关系的前提是:企业为学校提供的服务要满足与之共生的学校的需求;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的的服务要满足与之共生的企业的需求,两者形成互补、兼容的关系。

(二)形成对称的互惠共生是根本

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是共生关系长久维持的根本保证,也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对于企业来讲互利共赢表现为企业产值提高、成本下降、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改善等;对学校来讲互利共赢表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师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知名度提高等。目前校企合作经常是校方积极主动,企业缺乏动力。究其原因,还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受益良多,但很多学校不能为企业在产值提高、成本下降、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改善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与支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较少,这种校企合作关系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4],时间一长,校企合作关系将趋于不稳定。要使校企合作可持续地运行,共生模式就要由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

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市场前沿的需求信息,但缺乏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院校作为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具有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但存在实训条件持续投入不足、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不够等问题。将这些差异化的需求和互补型的资源进行有效对接,使学校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学以致用。这种共生关系提高了合作个体的绩效,降低了各自成本,使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变得更加深入和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齐守泉,石伟平.后经济时代职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46-49.

[2]黄立峰,刘建湘.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2-74.

篇7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新世纪,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规划中,成为中国发展的第三极。电子信息产业是滨海新区支柱产业之一,而移动通信产业又是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支柱。因此,深入研究滨海新区通信产业特点,大力建设高职通信专业,为新区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二、滨海新区通信产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的通信产业主要集中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泰达”)内的移动通信产业园内。该移动通信产业园于2005年被确立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滨海新区移动通信产业园以制造业为主,通信产品主要有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基站、对讲机等,其中手机的生产量占据绝对的比重。历年来,天津的手机产量居国家首位,占世界手机生产量的近一成。天津的通信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韩国三星通信、美国摩托罗拉、日本三洋通信公司三大品牌为主的制造基地,生产的产品始终紧跟世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发展潮流,并直接带动天津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天津的通信产业集群带动了配套产业日趋完善,天津目前有200多家手机配套企业,400多种配套产品。韩国三星集团总部于2005年底确定“把天津工厂打造成为三星在中国和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目前在中国,三星的手机产量已超过摩托罗拉并直逼诺基亚,成为数一数二的手机制造商。集团负责手机生产的主体是三星通信公司,该公司被评为2008年中国出口200强企业,且占据整个天津电子信息十家入围企业的首位。摩托罗拉公司手机的销售额曾一度占据世界的首位,06年、07年该公司调整产品线、市场占有率有所下滑,直接影响到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后续几年中,该公司继续在天津追加投资,基本保持了手机销售前列的地位,在2008年中国出口200强中名列第31位。天津中环集团作为天津摩托罗拉生产基地、天津三星的配套企业,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成为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天津唯一入选的一家。除此之外,京瓷(天津)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通邮(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北海通信等中小型通信公司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滨海新区以移动通信(手机)产业链为中心,带动了许多配套产业集群。包括以三星电子、松下、罗姆半导体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片式阻容元件生产基地;以摩托罗拉、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力神、蓝天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器件生产基地;以亚光耐普罗为代表的注塑生产基地等配套集群。

三、天津高职通信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作

为第一支柱产业,天津滨海新区通信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采用人才引进的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大力发展天津本地区高校的通信专业才是解决人才需求问题的根本途径。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结构,针对天津滨海新区通信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天津高职通信专业建设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天津共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6家,其中开设通信技术或移动通信专业的只有天津职业大学、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家;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公开招聘移动通信专业教师,计划上马新专业;另外还有几家院校,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只是在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础上自行设立了通信方向。按照平均每校每年有80名毕业生计算,天津市每年能够培养高职通信专业毕业生仅四、五百名,再考虑到专升本、不对口就业、外省市就业等因素,这个数目远不能满足滨海新区通信产业发展的需要。具体分析来看,天津高职通信专业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实训、实验条件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占很大的比例,较好的高职院校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可以达到1∶1。目前情况看,天津高职通信专业普遍实训实验条件不足,这主要体现在现网运营设备少而验证性的实验箱多、实训场地受限、实验实训耗材不好找或者成本高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比于其他设备,通信仪器设备大都有更新换代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对安装条件、运行环境要求高等特点。如移动终端(手机)综合检测仪、移动通信基站、通信网络设备(如数字程控交换机、光传输设备等),这些设备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对于只靠学费来支撑经营的学校来说是很难有能力配备的。只有遇到国家或者地区有专项建设经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样没有形成常规性、长期性的建设,只能取得短时的效果。可以说,实训、实验条件不足是高职通信专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

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天津高职院校的教师无论是从职称、学历还是从企业经验、技术水平角度讲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高职通信专业。这是因为通信行业本身发展态势良好,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先进前沿技术的专家、技术人员都被企业的优厚条件所吸引,不愿到学校来。同时又由于通信行业比较新,技术发展快,那些资历较深的通信专业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电子、信息甚至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转过来的,同时许多青年教师是在大本院校毕业后直接由学校跨入学校的,因此,高职通信专业的专任教师的组成结构和师资水平都急待优化和提高。师资问题高职通信专业发展壮大的另一关键性问题。

3.校企合作不够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同企业合作,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然而由于与普通高院相比缺乏品牌优势和办学实力、由于缺乏国家性的政策扶持、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合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校企合作有的只流于形式,挂个牌子、签个协议,而没有实质性进展;有的只限于特殊时期,只在自己有所需、有所求时才体现出来,如学生面临毕业、就业时学校才会主动联系企业或者企业需要招聘员工时才想到学校;有的曾经有过良好的合作,由于缺乏良性机制、联系人员变动或疏于走动等原因而使合作流产。天津高职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4.专业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通信产业、尤其是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猛,新标准、新系统、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从教育改革步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前者往往落后于后者。在通信方面,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实验实训设备等等方面,高职通信专业的发展都落后于行业的发展的需求。四、天津高职通信专业建设思路基于滨海新区通信产业现状与天津高职通信专业现有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专业建设思路、加大专业改革步伐,以便更好地适应滨海新区建设的需要。在此提出天津高职通信专业建设思路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

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实现和长期坚持必须要靠健全、合理的体制和制度来支撑,包括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作为学校,应该针对特定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应该多从企业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应该充分的进行企业调研,把同企业沟通、到企业走访制度化、常规化。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如力邀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监督、指导执行,最佳的形式就是“订单班”;企业人员到校兼职任课,专业教师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即人力资源共享;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完成紧急生产任务、共同研发项目等。对高职通信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更加重要,这是由专业的更新快、建设成本高的特点所决定的。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能够为学校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空间场地。

2.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首先从企业调研开始,根据企业调研报告归纳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然后从这些工作岗位中提取出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并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再根据这些典型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具体安排课程。授课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的好坏是关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学做一体”职业教育最佳的授课形式,让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所学即所用、就业即可上岗。但是通信专业的课程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实训条件和师资水平是症结之所在。天津高职通信专业在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新区通信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必须设定以电类课程作为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通信制造业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将就业岗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要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防止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眼高手低、心浮气躁;针对新区通信产业外资占绝对优势的特点,必须加强英语教学,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开设韩语、日语等选修课程,尤其要加强这些外语的日常口语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为学生从业后的晋升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从技术层次来讲,滨海新区通信产业主体属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科技含量相对低、科技创新不够。这里的创新不只限于科学研究方面的,技术层面也要创新。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工作的重点上。高职教育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滨海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在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两年前,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16个科技重大专项的战略决策,再次发出了科技大进军的伟大号召。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水专项启动誓师动员大会,标志着两年多筹备论证工作的结束,全面实施阶段的开始,标志着全国环境科技力量大集结、大攻关的时刻来到了。刚才,刘燕华副部长代表三部门作了重要讲话,对水专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讨论、深刻领会落实。

高度重视水专项。*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水专项实施方案》,并在全国两会、节能减排会等场合多次强调要尽快启动水专项,*副总理、*副总理也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前不久,刘延东国务委员代表国务院专门召开了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推进会,提出了重大专项的整体工作安排和组织实施要求。*关心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实施好水专项的信心和决心。

在专项筹备阶段,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门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各成员单位、各地、各部门、各科研院所、企业等团结协作、全力以赴,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里,我代表水专项领导小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实施水专项是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举措

纵观世界环保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一个规律,即大凡发生重大环境事件,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等重大环境事件发生以后,英、美、日等国政府认真反思,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在科技上往往带来重大突破。如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以后,促进了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二氧化硫的收集和处置技术大幅度提升;曝气复氧技术的利用促进了英国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进程。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工作,松花江事件发生以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环保工作力度,提出了“*”的重要思想,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办法、法规。但从科技创新角度而言,还有很大的潜力。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不容乐观。据统计,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滇池、巢湖、太湖受到严重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水资源短缺,水质性缺水严重,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的加快,我国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形成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新老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发达国家上百年遇到的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治理难度很大。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存在技术储备不足,治理装备、设备落后,流域系统治理的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解决水环境问题的瓶颈。

水专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它的目的性很强,实践特色很鲜明,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一次重大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将通过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构建防治一体的环保体系,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建立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着力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将通过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生产理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将通过流域、河流、城市水环境管理制度设计以及水资源配置、污水处理、环境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研究适用于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的财政、税收、价格、投资、处罚、补偿和信息公开、法律等综合管理体系。我们相信,有水专项这样一个广阔舞台,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探索环保新道路一定会迈出新步伐。

二、实施好水专项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水专项是一个科技工程、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实施的全过程,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突出重点,坚持团结协作,坚持注重实效。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水质改善和饮水安全的目标不动摇

实施水专项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水质,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咬住了这个目标,我们就牵住了水专项的牛鼻子。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水专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0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决心、人民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是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水平相协调的目标,也是一个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实现水质改善目标就要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国家确定的水专项重点是“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等流域,近期以“控源减排、生态修复”为核心,着力开展湖泊、河流、城市水环境和饮用水等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为“*”国家及地方重大治污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提供现实的科技支撑;远期以“综合调控、休养生息”为核心,运用自然、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的理念,将水污染防治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和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规模应用于重点流域和区域,最终为实现2020年的环境目标提供长远的科技保障。

(二)坚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要求不降低

延东国务委员近日提出了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创新管理体制,探索符合重大专项特点的新的组织方式,进一步健全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如何集成,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资源优化配置、成果相互共享、条件充分利用的资源管理体制;三是如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重大专项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如何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重大专项人才、项目、基地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我们要按照国务院领导对专项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深入研究思考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通过探索创新,实现在组织结构上由单一部门实施向多部门通力合作转变,在实施方式上由主要依靠科研机构力量向产学研用相结合转变,在资金落实上由单一渠道投入向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转变,在项目产出上由注重单一产品向系统集成转变,在监督管理上由简单的检查验收向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评估转变。

在水专项实施过程中,要统筹国家和地方的科技项目、资源,促进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企业、政府之间的联合,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基地等多种形式统筹使用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浪费。要研究制订水环境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落实吸引优秀人才落户的政策和措施,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通过开展水专项研究,切实在国家和地方上建立并保留一支创新的队伍,为今后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要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基础研究力量,大力促进官、产、学、研、用联合,共享知识产权,分享市场,动员一批人才和企业,以水质改善和污染物减排为共同突破目标,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模式。

(三)坚持团结协作和共同治污的模式不走样

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水专项涉及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项规划和资金分散于环保、建设、工业、农业、水利等相关行业,科技示范工程达200多个,参与研究人员近万名。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经过五十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象抗震救灾和举国办奥运一样,各方面形成合力,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必须坚持、完善和创新联合实施的体制,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组织实施水专项,共同完成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及地方政府在水质改善和水体污染物减排中的责任主体的作用,摒弃部门垄断、地方垄断,建立国家层面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和合作大平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以市场配置资源,打破行业垄断,吸引海内外优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众多研究力量。最终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环保的统一战线,努力为更好地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为全面完成专项目标和任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当前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水专项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目前正处于实施的开局和起步阶段,我们的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十分繁重。参加水专项工作的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要切实采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水专项开好头、起好步、布好局,顺利推进水专项的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做好水专项组织实施这样的大事,一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各级水专项领导小组和有关地方要把水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落实,亲自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要建立健全机构,确保机构人员到位。各级水专项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施管理办公室,充分发挥实施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将组织实施的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关部门要在晋职、待遇方面制订激励措施,确定专人长期稳定参与实施管理工作。三是各级水专项领导小组要充分利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大好机遇,抓紧组织有关单位积极落实各项配套资金,及时筹措配套经费,确保各项配套资金在项目和课题启动实施前及时足额到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前实施示范工程、配套工程和依托工程,为水专项的及时顺利实施做好各项支撑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狠抓任务落实

要充分发挥好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大体系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落实,确保水专项实施过程中不发生推诿和扯皮现象。一是要明确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或受政府委托承担组织实施工作部门的责任。要与示范项目所在省级人民政府签订水质改善和饮水安全目标责任状,既考核各项技术经济研究指标的完成情况,还将综合考核示范区污染物减排、水质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等硬指标的落实情况。二是要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和专家组的职责分工。管理部门要紧紧围绕组织落实配套资金,组织开展示范工程,充实地方水专项组织管理机构,开展体制和机制创新、出台配套政策,参与开展中期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等相关工作。专家组要切实按照水专项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做好相关技术支持工作。总体专家组是专项实施的技术责任主体,要把握好专项路线图和时间表,主题专家组是主题实施的技术责任主体,重点流域技术组负责对本流域内涉及到的项目和课题进行统筹协调,主题专家组和重点流域技术组均对总体专家组负责。三是要落实具体项目承担单位和承担人的责任。项目承担单位实行法人负责制,是项目的技术责任主体。承担人是项目首席专家,要与项目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并提供技术支持。只有明晰中央和地方、管理部门和专家组、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的责权划分,方能保障水专项实施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三)规范专项管理,切实提高效率

水专项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省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诸多方面,必须要在规范化管理上狠下功夫,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水专项实施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各级水专项管理办公室要根据三部门关于重大专项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水专项管理办法(试行)》、《水专项组织实施手册》等文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规范组织实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各级水专项管理办公室要树立为一线服务、为专家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做好各项具体服务工作,督促资金和条件落实,解决科研攻关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为水专项实施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科技人才多办实事、办好事。三是水专项管理办公室要统一建立规范的科学数据和成果共享平台,实现水专项相关信息的公开和资源共享。通过建立高效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为水专项实施保驾护航。

(四)加强检查评估,健全监督网络

篇9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9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科专业)[1],其中包括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科专业为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推进中医药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建设正面临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会影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进而也影响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面临的主要困惑

(1)缺少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社会上对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只需培养传统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层面,甚至一些中医药专家、学者也对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校对计科专业的定位不准,常常把计科专业作为学校的一个辅助专业来办学,在专业的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2)相近专业增设较多,计科专业生源不足。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诸如物联网、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多都是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得原报考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生源发生分流,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2012—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第一志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报考率分别为42.86%、12.00%、38.60%。(3)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现象突出。表1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2014年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的人数统计。表中显示,近年来学生提出转专业的申请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教育部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但如果出现大面积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就会影响本专业的平衡发展,以至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4)对计科专业教师的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合理。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是小众专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很多中医药院校对计科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评价体系,采用与中医药专业考核相同的指标,不够尊重计科专业的专业个性。上述现象仅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目前存在较普遍的突出问题,其后果无论对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还是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阻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

3原因分析

通过座谈、网上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对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等,但主要原因是思维意识僵化、改革创新不强、对专业建设的内涵定位把握不准等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人才稀缺,在此背景下,各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不容乐观的态势[3]。计算机专业人才现状调查研究显示[4]: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过剩,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整体发展规模呈现萎缩趋势。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也因此出现生源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2)中医药院校一直以中医药类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来建设,以往对中医药的研究很少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造成很多人潜意识中存在着“中医药技术就是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院校关联性不强”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宏观决策和微观执行,造成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缺少发展氛围的尴尬局面。(3)许多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都明确要结合中医药特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很难顾及,导致专业特色无法凸显。由于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科专业在中医药相关行业的需求,工程教育和产业脱节,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离。(4)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欠科学,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专业思想不稳。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多将中医学基础、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特色课程,开设了中医学基础(中基)、中医诊断学(中诊)、基础医学概论(解剖)、基础医学概论(生理)课程,其中,中基和中诊每门课程各占2学分32学时,解剖和生理每门课程各占1.5学分24学时,这4门课都放在大学一年级教学。然而,计科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因这方面原因产生专业思想不稳、要求转专业或退学的情况。(5)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科研和教改方面精力投入不够。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计算机专职教师有22人,教师除了要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工程3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校94个本科班级近4000名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全校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即医学信息学过的授课任务,由此导致每年教师的人均工作量超过600课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教师难以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改和科研上,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教改和科研成果。

4改进和提升的措施

(1)制订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医药院校可按照计科专业本身的办学规律,结合优势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中医药行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增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培养质量。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可将部分课程引入企业实践环节,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课采取专题讲座等多种灵活形式来进行,并根据实施情况对相应的规划或方案及时进行修订,确保实施效果。培养方案将市场需求、中医药行业的特征与计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服务于中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定位基于目前中医药信息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实情况,即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不具有中医药知识,熟悉中医药知识的人不够熟悉计算机知识。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现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中医药行业的具体需求不相匹配[5]。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可以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同质化,克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2)积极开展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中医药院校应重视教学改革,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尤其是把开展计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作为改革重点,加大省级、校级、院级各个层面的支持并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设立专门的专业建设经费,在经费上保障专业建设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安排专人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管理,让专业课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授课上;积极推动项目驱动与链式教学法[6-7]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双导师制”“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优秀项目管理者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比如学生实习以企业导师负责为主,同时企业导师协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监督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参与论文答辩等工作。(3)面向中医药行业,凝聚科研力量集中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整合校外优质资源开展协同研究。针对专业课教师人数少、任务重、精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可将所有的研究方向凝聚成几个点,集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紧紧围绕中医药行业;同时挖掘周边优质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交流、资源共享。(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中医药院校可针对师资力量基础薄弱的情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注重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培养,让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进修时以补充中医药知识为主,为中医药行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打好基础;加强校企交流,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到中医药相关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聘请服务于医疗领域的IT技术人员到校讲课交流,让教师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5)加强专业软实力建设,扩大专业影响,提高专业自信心。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是小众专业、影响力不大,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例如,邀请优秀校友、医药背景的IT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上好第一堂专业思想课,介绍计算机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组建“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定期开展计算机义务维修活动、核心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心得体验报告会、当前计算机主流技术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扩大计科专业在全校师生中的影响,提高本专业师生对专业的自信。(6)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中医药院校应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选配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引导学生选课,帮扶学生学业,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和职业生涯规划。从专业课学习到课外学术科研实践活动,从学习方法到职业发展方向,兼职班主任细致的工作能够对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兼职班主任考评奖励机制,每年对班主任进行评奖评优,以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7)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环境建设。中医药院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突出位置,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生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开发项目中实训,保证实践效果。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打造从校内至校外、大一直至大四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即大一进行“专业感知见习”,大二进行“课程见习(单项技能训练)”,大三进行“暑期顶岗实习”,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并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联系起来。

5实践效果

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实施上述措施2年多来,取得了以下显著的效果。(1)通过凝聚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湖南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本校附属医院成功申请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字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该平台为本专业的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专业影响力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曾经在本校各专业中属于弱势专业,而目前本专业已成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师人均主持科研项目超过1.5个,且大部分教师被邀请成为医药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主要合作者。(3)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2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的成绩有很大突破,如在2015年首届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本校计科专业组建的2支参赛队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的就业率也已走在全校前列,近2年的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5%。2015年,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的学生年薪超过15万,目前计科专业毕业生正从“全面就业”到“高质量就业”提升。(4)通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适当分离,安排专职教师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管理和研究,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计科专业的建设中。计科专业教师的科研立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整体得到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教师注重自身学习已成为一种风气。(5)通过创办“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队,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示范作用。一系列社会活动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了提高,学生专业思想明显加强,甚至出现了2013级中医专业学生申请转入计科专业的现象。

6结语

篇10

关键词:技术应用性人才 现状分析 基本思路 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建筑装饰专业也逐步明确了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面向装饰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教育改革必须服从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的总体规划和依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还刚起步,均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下面针对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生只需掌握知识技能,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靠社会大舞台。因而,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仅留意于形式的不良现象。

2、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与行之有效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3、实践性教学方面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考核方法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出效益,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只有计划,没有把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消耗了人力、资金和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不重视“双师”素质教育,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轨,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5、只注重毕业证书,不重视市场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就业,缺了一张绿卡,少了多次就业机会。

以上不合理的因素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建筑装饰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是与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的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应用技能怯弱的低能儿。

二、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逐步明确建筑装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深入建筑装饰市场、国家大、中型建筑装饰企业,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应超过40%以上,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实际上占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50%以上,从而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4、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二、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三、四、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PS》、《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施工技术》则应偏重。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5、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

6、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合理、长效健全的人力、环境、设备三保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使实践与理论并重,弥补相应不足,以达培养目标,有力推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3、依托行业并服务行业,有利于提高“双师”素质,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两者共同发展,达“双赢”效果。同时,使学生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有机结合,为就业开通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