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市场规模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6 14:4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市场规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跳蚤市场,由英语 flea market意译而来,即旧货市场。在国外,最初是一些小贩摆地摊售旧货,由于受到有关管理人员干涉,小贩被赶来赶去,不得不经常转移阵地,像跳蚤似的。另一说法认为旧物市场旧物价格的不稳定,幅度上下跳动像跳蚤一样,借此故名。高校跳蚤市场蕴含商机,并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从跳蚤市场进入高校以来,它就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也正因为这种青睐,高校跳蚤市场在市场主体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跳蚤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它所形成的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由于受到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和高校毕业生的影响,许多高校的跳蚤市场营业主要集中在学生空闲业余时间和毕业季,也成为高校跳蚤市场的特色。目前高校跳蚤市场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高校市场主体的稳定性
在其他市场中,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市场主体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动,市场的主体不稳定性;然而,高校跳蚤市场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很难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为其主体稳定性提供了一个保障。从经营者角度看,在校学生可以借助此平台进行自主创业、社会实践;从消费者角度看,丰富了大学生活。
1.2商品的廉价性、季节性
1.2.1商品的廉价性。高校跳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低廉,很大程度上受大学生经济实力的限制,购买力受限。其次,交易物品受自身价值低廉的限制。最后,跳蚤市场平台的提供,降低了商品成本,保证了一定的商品廉价性。
1.2.2商品的季节性。在高校跳蚤中的商品种类随着季节的变动,更换商品种类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除此之外,跳蚤市场的商品还受到毕业季和开学季的影响。
1.3 地摊式经营主导性
对于许多自主创业大学生来说,地摊式经营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一方面,跳蚤市场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为经营者(销售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采取 “地摊式”交易可以使经营者省去因租用场地而产生的额外费用,进而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收益。 最后,地摊式经营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易方式满足了消费者消费购物的心理需求,将商品的真实性有效地传递给销售者,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1.4网络交易的不稳定性
高校网络交易平台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很多方面:网络平台的管理存在缺陷,无专业人员进行打理;网络购物的虚拟性造成商品不真实,可信度低。
1.5商品种类单调性
跳蚤市场经营商品多为小饰品等价格低廉的商品,商品单调、商品更新慢。偏重女生购物需求的需要,商品种类多以女生为主,难以满足男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2.高校跳蚤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商品质量的难以保障
高校跳蚤市场的商品经营者受自身经济状况、进货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购进的商品自身就存在商品质量安全隐患;对旧物品而言其本身就存在质量方面的隐患。除此以外,网络交易方式存在不足,同样也造成了商品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2.2市场秩序不规范
由于跳蚤市场的规模与经营者等条件的限制,跳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完全是由经营者自行决定的,而且在商品价格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变动性,跳蚤市场商品价格随意性和变动性造成市场秩序不规范。此外,监管制度不完善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2.3销售方式单一化
由于网络销售平台、布告公式商品信息的不健全。因此,在大多数高校内,跳蚤市场的经营方式基本上采取的是 “地摊式”。这种销售方式限制了市场交易时间和地点,不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展,难以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
2.4销售服务难以保障
高校跳蚤市场的经营者是大学生,很难像其他市场经营主体一样,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此外,对于跳蚤市场上的部分商品,受经营者自身了解和技能方面的影响,很难解决商品存在的问题,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3.推动高校跳蚤市场的建议
3.1加强经营者自身的行为规范
作为市场经营者的大学生应该端正自身态度,在跳蚤市场交易中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实现物美价廉。建立忠实的消费者群推动跳蚤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2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
首先,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其次,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管体系。
3.3构建O2O销售模式
经营者可以通过网络跳蚤市场和实体跳蚤市场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O2O的模式,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此外,经营者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对校园跳蚤市场的经营管理,一方面由于移动终端要比网络电脑终端更为方便快捷,消费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登录我们的微店铺了解商品的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微信、易信是一种新的流行的工具,受使用频繁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的朋友圈把自所有的商品拿出来销售。
3.4完善售后服务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可以按照商品的类别安排专门的服务人员对相关产品的经营者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大学生自身可以对自己所销售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相关的了解与学习;相关的经营者可以组建相关的售后服务组织。
篇2
一、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
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近年来,灵璧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该县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发展的无序性,其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一)文化资源保护不足,特色品牌建设滞后。每个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都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禀赋之上,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种类繁多,但是其主体内核须经长时间积累沉淀而来。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的主体便是由灵璧石与采石人精巧构思而得。近年来,随着灵璧奇石开采数量与规模日益扩增,奇石开采逐渐演变为规模化、机械化,从而导致奇石文化产业逐趋同质化。由于奇石资源的准公共性,灵璧县在奇石开采方面并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限制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石材浪费严重,灵璧奇石逐步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开采规模日益庞大,区域所剩奇石原材料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开采出来的奇石同质性特征明显,导致商家低价同质化竞争,奇石销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多数奇石滞积在店铺里。此外,因灵璧奇石品牌建设滞后,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
(二)产业集群无序,行业同质低价恶性竞争。产业集群表现为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结构性、专业性与整合性特征。灵璧奇石文化产业虽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专业集聚特征,其结构性和整合性特征不明显。由于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其产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产业内部生产和供给分工混乱、各生产要素分配混乱,呈现出产品同质化竞争、经营模式单一以及竞争缺乏层次性等不良现象。此外,该产业集群配套资源匮乏,大部分商家各自为营,从生产到销售、运输自包自揽,导致产业内分工不足、创新成本高昂,加之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业纵向分工不明、产业横向同质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三)文化创意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文化资源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动态可再生特点,因此文化资源多少不仅取决于区域历史文化沉淀,还取决于其文化再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文化创意资源是文化禀赋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随着其规模化的发展,其自身文化表现形式日益单一,当地商家越来越重视石材资源,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采石人的精巧创意,产业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不足、文化阐释能力薄弱、产品差异化不强、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远远不足。
二、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可行性论述
(一)资源禀赋筑基础。文化产业是创造性运用创意、技术等对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开发和利用,其实质上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影响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文化创新,而前者是重要基础。袁海(2011)运用空间计量手段对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一个地区拥有的文化资源越丰富,该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先天性”地制约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可能的获利空间,因此区域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创新能力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方面的高低,取决于重新阐释和创新挖掘区域原有的文化资源的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在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元素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其融合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二)专业市场谋发展。专业市场是深化的产业集群,但其更加强调集群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专业市场通过需求集聚作用实现对不同产品需求之间的交互刺激,从而不断扩张市场规模,并产生以纵向延伸的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企业网络。市场的集中,减少了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外,专业市场通过供给侧的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多品种、低价格的商品优势使其内部分工不断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在根植阶段和集体学阶段,立足于专业市场交易平台,结合地域文化的作用,集群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外在形式的专业市场,应根植于该区域的文化禀赋,只有建立于区域特色文化禀赋的专业市场才具有内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会展、中介、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能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立足于特色文化禀赋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真正有效的联动模式。
(三)创新网络构平台。文化创新网络是区域文化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网络的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区域文化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能将文化禀赋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文化、新服务的能力。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文化创造能力,企业应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文化流动能力,即充分利用区域内一切可用文化的能力;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即文化创新的产出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时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起到了良性的文化资源“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级区域创新网络不仅为企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还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深化了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图1)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区域文化禀赋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集中表现,企业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益,逐渐聚集复合形成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便是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其依据文化产业特征,更强调产业集群的整合性与结构性,不仅可以实现需求集聚,而且可以进一步内化分工,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专业市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结构,可以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避免横向产业同质化竞争,延伸了纵向产业链,构成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基于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创新能力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对文化资源起到了“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至此,文化产业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得以良性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三、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困境破解建议
(一)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巩固比较优势。政府应扎实开展区域内文物资产普查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出台奇石开采限制政策和必要的保护措施,明晰奇石资源产权,通过培养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奇石开采工作者,有序合理开采奇石资源,从资源本身体现出产品差异性,随后以竞拍等方式流通至商户手中。同时,加快推进垓下古战场、瓦房庄遗址等一批文保工程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底蕴,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性保护。
(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树立精品品牌理念。规范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市场,打击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杜绝采石户“地摊式”经营模式,引导奇石商家差异化竞争。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灵璧奇石文化博物馆组建,提供灵璧奇石文化宣传性窗口,围绕“五彩奇石•魅力灵璧”形象定位,充分挖掘灵璧奇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不断丰富奇石文化园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奇石文化精品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
(三)整合规划专业市场,密切产业分工。集聚灵璧奇石文化市场需求,完备市场分工,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立足区域文化禀赋,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密切奇石文化产业纵向分工,完善产业基础配套,打破商家各自为营状态,将生产、销售、运输等专业化、规模化,以此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四)创新开发模式,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政府应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参与到文化产业规划与文化精品打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运营并承担相应市场风险、社会各方资本出资参与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重点景区的联系,建立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招商,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旅游硬环境。进一步加快磬云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钟馗文化园等精品景观提升工程,抓好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钟馗文化园二期、虞姬文化园二期、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景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
(五)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资源可持续性。重视采石人与文化创作者的精巧创意,加强文化阐释能力,鼓励当地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奇石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区域内奇石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钟馗文化、虞姬文化等)交流结合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内部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与创新产出能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促使奇石文化资源内核在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上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竞争力,以此增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
(六)构建创新网络平台,丰富产业结构。在灵璧县区域内,以奇石特色文化专业市场为基础,根据当地制度条件,组成创新网络与结构,延伸纵向产业链,搭建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以此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引导各组织和企业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创新,从而深化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打造文化创新硬环境,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齐一放.特色文化产业的县域突围———以河南镇平玉雕产业为例[M].山东大学,2013.22.
[2]丁孟春,李泓欣.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3]刘贵华,张瑶.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
篇3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法律现状;法律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40-03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概述
从一个普遍的定义出发,人民币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上升;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可以说,在不断谋求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其对中国经济有诸多的益处:其一是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加深其发行量也必然增长,那么作为人民币发行方的央行将获得相当程度的铸币收入;其二是相应的会减少人民币的国际收支的波动;其三是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和成本的计价单位的外贸企业将大大减少其面临的汇率风险。
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国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第一是看该国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一般是指一国的国民总产值及对外贸易、投资的规模。经济规模大能够为货币的国际化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国际的金融风暴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就拿当前的世界货币美元来说,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就较少。此外,一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状况也是衡量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一国只有在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够发挥本国货币的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的功能。从目前我国实践的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平均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7年的时候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7,7%。因此,我国的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第二是看人民币的稳定程度,衡量货币稳定程度的主要指标为该货币的通胀率和通胀率变动程度,以及该货币名义汇率的长期稳定性。如果一国的货币长期不稳定,将带来信息成本和转化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该货币的功能价值。纵观我国的人民币,一直保持着缓慢的增长过程,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充沛、经济增长迅速,这些条件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是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就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讲,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是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然受到严格的控制。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已经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国际化仍然需要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长期努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提出
(一)自由兑换方面的现状
货币的国际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实现完全的自由兑换,但是就如上述所言,在我国人民币的兑换仅限于经常项目的兑换,对于资本项目则尚未实现自由兑换。这样使得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在金融市场极大发展和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受到约束的人民币只能简单的作为计价结算之用,不能进一步的发挥储备的功能。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同时,资本账户开放意味着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完全面对可能的外部冲击,宏观经济政策也将受到全球经济周期的直接影响。要素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弹性,企业部门是否适应外部的冲击,宏观经济当局是否有平衡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的能力,将直接决定资本账户开放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因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作为还处在发展阶段的我国还是要慎重对待资本项目的开放问题。
(二)金融监管方面的现状
在金融领域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这种模式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分离,银监会和央行各司其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责任的分离也可能意味着机构之间的冲突,相互信息的阻隔和审议时间的拖延,当需要迅速解决问题果断作出决策时可能会面临久拖不决的情况。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了银监会的具体监管对象,其包括吸收公共存款的金融机构、政策性的银行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对比《中国人民银行法》则规定央行的具体职责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体分析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得出,央行和银监会之间的协调机制仅仅是粗浅的规定为“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因此遗憾的留下法律的空白。不得不说,央行要切实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必定会涉及到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监管部门,因此就需要高水品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协调,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三)外汇储备管理方面现状
首先从外汇储备的功能来看,可以巩固货币汇率和平衡国际收支。具体来讲,保持适当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低于投资供给的防线之一,同时在经常项目逆差时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顺差和外汇储备来弥补。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经营是由储备管理司负责,主要的经营方式包括资产管理、流动性资产管理、货币保值、海外机构经营和委托经营。就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外乎储备的多少直接关系其国际化的进程。可以说,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是外汇储备的变动,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冲击的是影响外汇储备的贸易余额和资本流动,央行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外汇储备资产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具体来讲,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等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同期相关关系。国际收支顺差明显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影响了人民币价值对内稳定;如果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不能够改变,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将迫使人民币汇率重估以实现外部平衡,从而影响人民币价值的对外稳定。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造成人民币价值内外不稳定的重要根源,要想为人民币顺利走向国际化奠定稳定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必须转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上诉的分析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适度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通过外汇储备的调解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才能够从客观上稳定人民币币值和信心,防范金融危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我国关于外汇储备方面的法律制度的规定则少之又少,势必会引起规制引导方面的短板,同时当前的法律规定我国的人民币不能作为对外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更进一步的限制了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发展。因此,相关外汇管理法规出台对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是势在必行的。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法律建议
(一)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完善
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我国内部的经济发展稳定、内部与外部经济平衡发展,这就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从而有力的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如上述所言,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兑换问题一直是矛盾点,如果想要短期内实现完全兑换是不太现实的,基于我国较为薄弱的金融体系,如果匆忙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兑换,大量的货币很可能被兑换成外币流出,这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打击,也会因此失去大量的铸币收入。因此,综合现有的因素首先是在中国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同时充分利用香港地区的成熟金融市场的优势化解外资进入内地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充分发挥境内和境外的两个市场,在内地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改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兑换,在香港扩大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使之达到与欧元和美元证券市场相抗衡的格局。在具体的法律构建上,第一,对新出现的资本项目下交易方式及以前尚未作出规定的方面制定出新的法规或是在原有的法规中增加相应条款,将项目融资、远期信用证、可转换债券、浮息票据等纳入外债管理范围。第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开放我国的居民对外投资控制,可规定每个居民每年可汇出金额上限,将对外投资纳入一个合理范围,严格限定对外投资用途,从对外直接投资入手放开口子,同时把控制个人或机构违法挟国有资金外逃作为放开后的重点监控目标。等等。
(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来看,相关的金融业的法律法规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对外资的金融监管方面可以从外资的市场准入、资本标准、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监控。在央行现有的各种制裁调控手段基础上,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要在金融审慎监管原则前提下,构建一个金融监管体系,具体要求是以金融风险监管为核心,同时强调预防性管理存款保险制度和紧急救援行动,从而实现金融监管的效率化、制度化和国际化。同时,要重新确立央行在国际外汇市场的地位,要使其的角色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成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纵者。因此,只有在上上述的相关制度的完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货币市场,进一步的链接国际的轨道。
另一方面传统的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人民币的监测体系也不能满足人民币境外市场的需要,从而会导致国内的货币政策缺乏完整的判断依据。因此,从法律制度方面构想可以有以下的相关制度建构。第一,积极建构国际相关制度的法规从而尽快的建立与周边国家双边贸易结算的统一机制,促进人民币实现更活跃、有序地跨境流动,同时也有利于监测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头寸的影响。第二,在进行商业银行的改革中,要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其中最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银行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兑换从“地摊银行”等机制中纳入商业银行等合规的金融监测体系,而且为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提供了便捷安全、可监测的渠道。第三,在海关领域的制度建设中,突出进出口贸易的统计量,这将有利于掌握人民币在相关国家的流量和存量,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的依据。
(三)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4
关键词:云南;产业转移;承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产业转移是任何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不可回避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它,恰当使用它,才能紧跟当前产业发展的潮流。对于云南,身处东盟合作机制的前沿,面对着东盟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又处于长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所以云南应该利用这一“天时地利”,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及动力机制
产业转移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劳动密集型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非熟练劳动力,导致了非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于是发达国家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因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根据这三种不同优势组合来确定产业转移的具体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由于国家或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产业会从某一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也就是说,当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上不再具有优势时,会选择新的产业,淘汰劣势产业,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继续保持其产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将其劣势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国家或地区。
纵观上述产业转移理论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大都以比较优势作为其理论立足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基于不同的比较优势组合选择不同的产业转移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则认为产业在不同地方优势的差异,决定了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那么,比较优势对于产业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有一段话论述了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低,竞争能力就强,创造的社会剩余也就多,积累的量也就大。”他同时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这样的企业才会有竞争优势,才会有自生能力。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但是,有了比较优势就一定会发生产业转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产业转移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的行为,一个企业选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产,往往会出于不同利益考虑,这种利益的考虑可以称为产业转移的动机,日本学者小岛清就分析过产业转移的四种动机: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其中,基于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而转移的产业,其直接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承接地域的廉价生产要素。而以市场导向为动机的产业转移则是利用承接地广阔的市场空间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一)云南承接产业的可能性分析。云南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既有其比较优势所在,也有不足之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优势。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必须投入品。随着发达地区产业的发展,资源约束日益凸显,许多地方都出现“电荒”等资源紧缺现象。以浙江省能源消费和生产状况为例,2006年标准煤和电力消费量分别是13,222.53万吨和1,909.23万千瓦时,而同期浙江全省标准煤和电力生产量1,216.21万吨和1,765.93万千瓦时。而同期云南的原煤和电力生产量分别是7,339.08万吨和753.64亿千瓦时。所以,云南在资源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2、成本优势。这个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比较2007年云南和浙江职工平均工资可以发现云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2007年云南的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0,481元,而同期浙江的年平均工资水平达到31,086元。
3、市场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日益成熟,云南与东盟各主要国家之间双边经贸合作日益扩大。2006年云南对主要东盟国家出口总值如下:新加坡4.33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89.7%;越南3.7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41.0%;缅甸5.21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6.9%;马来西亚0.3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10.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云南对这几个东盟国家出口总量呈较快增长态势,未来对于进一步开拓这些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广阔的东盟市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所在,资源与成本的比较优势保证了承接过来的产业具有竞争力,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广阔市场则是向云南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各类技术人员作为支撑,人员数量的短缺对云南承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巨大的不利。以2007年浙江与云南制造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比较,可以发现云南在技术人员数量上有巨大的缺口:2007年浙江制造业技术人员数量为27.4万人,而同期云南的技术人员数量只有8.8万人,连浙江的一半都不到。
二是云南工业结构单一化。结构单一化,主要体现在云南的主要工业品大都集中在一些资源、基础性产业。如表1所示,云南的主要工业品集中在原煤、有色金属、水泥,或者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如中成药、变压器(这是利用云南水发电的优势,作为配套产业发展的)。这些产业大都位于产业链上游,而位于下游的产业,或面向最终消费的工业则匮乏。而比较同期浙江省的主要工业品可以发现,既有钢材、水泥这样基础重化工业,又有像纱布这样的轻工业;既有集成电路,光电通信设备这样的下游制造业,也有面向消费终端的空调器、移动电话这样的行业。
工业结构单一化会直接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总是需要利用其他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或者为其他产业提供投入品。如果相关产业匮乏或缺失,则直接影响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表1、表2)
尽管对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云南尚有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明显,而且这些不足是能够予以弥补的。例如,技术工人的匮乏,则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予以弥补;而工业结构单一,则可以通过承接一些轻工业、产业链下游企业来使结构合理化。
(二)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承接产业转移应有选择地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不应对任何产业都奉行“拿来主义”,而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主要把握以下两个主要原则:
1、与主导产业相契合原则。也就是说,承接的产业应尽可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主导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任何国家,不管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但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罗斯托把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归结为三个部分:一是足够的资本积累,他认为一国对主导产业的净投资率(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达到10%左右;二是充足的市场需求,这是产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三是创新,这使得主导产业不断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尽可能地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积极承接与主导产业相关联配套的产业,也就是在产业链上,处于主导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这样既可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投入要素,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同时也为主导产业创造了需求空间。其次,承接的产业在技术上具有领先或是优势地位,这样就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或者通过产业关联对于投入产出品的技术要求来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原则。转移过来的产业应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两个方面来体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关系,这个协调既可以是产业之间比例的协调,如一二三产业比例的协调,也可以是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如轻重工业之间地位的协调。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指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方向演进。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状况来看,当前云南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比例的不协调。2007年云南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8.4∶43.2∶38.4,而同期浙江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5∶54.1∶40.4。相比较浙江,云南的工业产值比例偏小,而农业比例过大。二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2006年云南省轻工业企业总数为767家,实现产值1,269.63亿元;而同期重工业企业数达到1,834家,实现产值2,840.62亿元。轻工业无论是企业数还是实现的产值都不及重工业的一半。而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看,云南的工业大都集中在一些加工度较低的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冶炼行业,而一些高加工度的设备制造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工业增加值都远小于金属采选行业。2006年云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数有84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数有19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39,976万元和1,602,876万元;而同期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数仅有82家和4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仅为109,960万元和87,504万元。因此,云南承接的产业应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应加大轻工业的承接力度,特别是承接本地还没有的轻工业,完善云南的工业体系;其次,应加大承接加工度比较高、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改善云南产业普遍集中在基础性低加工度产业的局面。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在第(一)部分中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作了简要的论述,但最终发生产业转移还要落实到企业,小岛清把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动机归结为四点: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构建产业转移的动机机制,当然在构建这个动机机制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云南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当前,云南所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这个竞争主要来自于中西部省份,如广西、四川、湖南等省份的竞争。这些区域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构成了巨大的竞争,云南所具有的许多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这些区域也都具备。这种同质化的优势并不能提升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云南必须把本地特色和企业转移动机相结合,构建差异化、有竞争力的承接措施。本文就构建云南承接措施提出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以市场吸引转移。市场是吸引企业产业转移的动机之一。云南应发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对于国内市场,云南应积极打造西南片区商贸中心来带动产业的转移。这种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的最著名实例就是浙江义乌模式。1982年9月国家作出开放小商品的决策以后,义乌人就开始通过摆地摊的方式进行小商品交易,次年这样的摊位就已达到1,050多个。在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刺激下,围绕市场交易商品的加工厂逐渐兴起,形成了所谓“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随着义乌市场进一步扩容,围绕着市场逐步构筑起数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服装、针织、饰品、彩印、玩具、毛纺、五金等优势产业。也许现在无法确切统计出义乌由市场带动吸引了多少产业转移,但它所构建的产业集聚效应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确是不争的事实。义乌靠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值得云南借鉴。云南当前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商贸中心要算螺丝湾商城,但是它在影响力和辐射周边的能力方面还远不如义乌小商品城。未来云南应着力打造螺丝湾等有辐射能力、有知名度的商贸中心名牌,逐步形成以市场带动产业转移,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
而对于利用国外市场来吸引产业转移的构想,主要是依托云南毗邻东盟这一地理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好几个东盟国家的主要进口国。例如,泰国2006年1~9月份从中国进口总额为10,120(百万美元),占进口总额比重10.4%,仅次于日本;同期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分别为27,248和11,696(百万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1.4%和12%,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从这三个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构成来看,占比重较大的商品大类集中在以下几项: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钢铁制品;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所以,云南应当把握这一大好时机,积极打造中国与东盟的商贸平台,为发达地区企业产品开拓东盟市场牵线搭桥,通过这些企业对东盟市场地开拓及依赖,逐步围绕市场就近生产,云南凭借其地理上的优势,势必会成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这一商贸平台:
1、打造产销信息平台。云南应地理之便,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商会和企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收集他们的需求信息,把信息整理汇总后,通过一定的信息沟通平台反馈给内地企业,使企业能及时利用这些需求信息建立产销联系。当然,也可以收集内地企业的生产信息,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东盟市场,以此促进贸易往来。
2、打造展销平台。云南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一年一度的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展销平台。但是,在展会规模上,还不能与广交会、华交会相媲美。云南未来应该在展会规模上实现突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展销平台。云南可以针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数量比较大的几种商品进行集中展示,邀请发达地区相关企业进行参展,通过这个展销平台来帮助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
3、打造物流平台。云南应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云南通往东盟的陆路建设,努力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陆路大通道。物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方便贸易的开展,同时降低运输成本,这对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云南应通过打造在国内西南片区有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名牌,以及为发达地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便利这两项举措,以市场吸引产业转移。
第二,以大企业吸引产业转移。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等特征的大型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建立,往往会吸引居于该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转移,为其提供生产或服务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由此会促进这个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上海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上海安亭汽车城最初发展是以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为基础。现如今以上海大众为龙头,其他企业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服务配套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循环发展的产业纵向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从纵向供需链来看,有宝钢阿赛洛、上海新艺航空机械厂、众大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洋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形成的纵向供应链。这种按照供应链分工形成的紧密联合体,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企业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而从横向协作链来看,有浩汉工业产品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艾尔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泽汽车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德国舍弗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形成的横向协作链。这些横向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了汽车城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
从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围绕着大众公司,吸引了一大批居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思路。云南可以打造有实力的机床企业,以此来吸引产业转移。机床种类多,具有较长产业链,上游可以发展机床的设计、研发以及众多地零配件加工生产,下游可以发展物流和营销。以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沈阳机床为例,伴随着沈阳机床的发展,在其周边建起了沈阳机床功能部件产业园,这一园区主要吸引了国内外数控系统、轴承、丝杠、卡盘、电机、导轨等功能部件生产企业的入驻。云南CY集团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机床生产企业,但其在规模和产品种类上还赶不上沈阳机床,未来云南可以通过壮大CY集团,来吸引相关产业的转移,形成有本地优势的机床产业群。
四、总结
篇5
【开篇】:
近年来,传统艺术品“造假”事件频频曝光:“国宝献汶川”、“1.4亿宋徽宗书法堪比地摊货的天价拍品”、“徐悲鸿《人体蒋碧薇女士》遭联名打假”、“假宝玉”、“汉代玉凳”……这些层出不穷的造假新闻,仿佛在不断提醒艺术品收藏者们:对于收藏投资传统艺术品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一扭头,发现了当代艺术品的单纯和魅力。风险可控、近年来市场稳步增长,升值潜力大,这些事实都仿佛在宣布,当代艺术品收藏投资,正在迎来自己最好的时代。
接二连三曝光的传统艺术品造假事件,正在加剧收藏者对于风险失控的担心,对其中很多人而言,也许是到了重新审视艺术品收藏投资方向的时候了。当传统艺术品造假成风、收藏投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以当代书画为主的当代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在收藏者眼中的吸引力和价值正在不断加码——它的风险相对较小、可控;它在升值上“以小博大”的机会也更多、几率更高。
对于传统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品这两个不同的门类,可以用股市来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传统艺术品的收藏投资,有点像“大户吃小户”,收藏者的风险在于大户或庄家背后的操纵和猫腻。频发的造假事件说明,在逐利欲望的驱使下,传统艺术品正在出现更为隐蔽和高级的造假系统,收藏风险越来越大;而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投资,则更像是“原始股建仓”,由于“股票”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定论,造假基本上无从谈起,收藏者的主要风险,主要在“选股”的眼光。这不仅可控,而且一旦选对,“原始股”的威力就会发挥出来。
如果你是个重视风险的理性收藏者,那么对你来说,或许已经到了关注当代艺术品的最佳时机。
Part1 背景(栏)
传统艺术品收藏 江湖愈发“险”恶(标)
如果你有个搞传统艺术品收藏的朋友,那么现在完全可以调侃他:“贵圈真乱!”在近年来不断爆出的造假新闻面前,想必你的朋友无法反驳,只有叹气。
传统艺术品造假事件,这几年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几乎就没停过。仅仅最近五年,就有 件影响较大的传统艺术品造假新闻被曝光。“国宝献汶川”闹剧、假宋徽宗《千字文》拍出天价、冒充徐悲鸿、傅抱石等大师作品的赝品频频拍出高价……传统艺术品造假,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仅如此,据圈内人士透露,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传统艺术品造假有升级为系统工程的趋势,从源头、鉴定到拍卖,各个环节无一不假、串联一气,手段隐蔽,让人难以辨别,于是,一个个赝品经由这一造假系统,最终成功拍出,以假乱真,获得暴利。
人们有理由相信,被曝光的造假艺术品只是冰山一角,是其中影响较大因而露出马脚的小部分。但即使如此,对于收藏和投资传统艺术品的人来说,这些事件就像时不时打响的冷枪,已让他们心惊肉跳,并不断地提醒着他们逐利时代收藏江湖的险恶。
造假频曝 连内行都心里发毛(小)
近年来,引发巨大关注的传统艺术品造假事件,可谓层出不穷。
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数十位中国民间藏家将号称总值数亿人民币的66件文物捐献给汶川县政府,然而,其中多件“国宝”,此后被收藏界普遍指认为是赝品。当时,有网友在雅昌艺术论坛上贴出了赠品图片,随后,很快有人跟帖,斥之为“闹剧”——包括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和直径超过1米的“明宣德青花釉里红大盘”在内的多件“国宝”均被收藏界普遍指认为“假得离谱”,此事经《南方周末》、上海电台等追踪报道后,在藏界引起轩然大波,“国宝帮”作为最偏执的收藏群体正式被大家关注;
2009年,保真工程发起人、北京成举国际艺术品经纪有限公司法人李成举从2009年9月起,相继在长期合作伙伴琉璃厂宝翠堂画廊以批发价购买了540万元的当代名人字画,其中包括沈鹏、欧阳中石、娄师白、白雪石、黄永玉的作品。2009年12月3日,经公司员工及消费者通过有关权威部门对作品的鉴定后确认该批作品为赝品,直接经济损失达一千万之多,受害者达一百多人;
2011年1月9日,“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最终在中嘉拍卖以2.2亿元的天价成交。随后,即有多位收藏界专业人士指出,汉代并无坐凳,怀疑其为赝品。此后又有知情者披露:“汉代玉凳”不过是在邳州当地制造加工的“赝品”,成本价50多万元;
2011年6月春拍,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7280万元人民币成功拍出了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该油画的拍卖信息被于多家网站,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所出示的“背书”和“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证明该画为“徐悲鸿真迹”。然而随后,中央美院1982级10名学生联名宣布,这张拍出7280万元、号称真迹的徐悲鸿油画,实为同学们1983年的习作;
2012年1月2日,一件号称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书法作品拍得1.4亿元天价,拍卖图录上写明,这是宋徽宗赐给北宋权宦童贯的。然而此后,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只有一件,且现在仍收藏于上博;
2012年2月1日,一本署名为广州美术学院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叶绿野、刘济荣、陈章绩等多位教授集体编著的书《岭南画派技法范本》(2011年3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被画家杨之光本人揭发系伪书。其中书中刊登的所谓“范本”,有些竟是假画,不过将假画塞进这看似权威的画册中,说不定哪天就“以假乱真”、“以黑洗白”了。“我自己的画,现在我可以鉴别真假,但如果我死了呢?谁会是大家公认的杨之光作品鉴别权威?”
上海宝龙2012春拍上,题款为“徐悲鸿”的油画《九方皋》以8900万元成交,该画随即被不少业内人士指为赝品,因为按照拍卖公司提供的著录,该拍品应为国画,而非油画。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外孙女傅蕾蕾在微博发表声明,于2013年1月30日至2月17日在香港荷里活广场“傅抱石妙笔丹青迎新岁”展出的15幅画皆为赝品……
如此频发的造假事件,让传统艺术品收藏者头皮发麻。即使是一些内行也觉察到了“危险”。“现在明显感觉到风险在慢慢增大,回报总和在慢慢减小。”台湾收藏家老邓告诉投资客记者,“以前我是看准了马上就下手,但最近几年的造假事件,让我多少在心理上会有所顾虑,看上一件作品会想很久很久才会入手,现在不会那么快入手了,胆子小啊。”[这跟传统艺术品没关系]
仿造、鉴定、拍卖,环环有假(小)
从事玉器生意20多年的李先生透露,在邳州,很多玉雕艺人的作品都是偏向某一个门类。比如说做瓶子的,他就专门仿制瓶子。要仿制的东西原来是什么材料,他们就专门去购买一样的材料。“邳州不少艺人技术精湛,仿制的东西十分逼真,甚至能骗过一些所谓的专家。”“一件仿古玉器要形似比较容易,而要神似,做旧环节尤其重要。”李明透露,玉器做旧关键在选料,仿做旧玉的方法有熏、烤、烧、煮、炸、蚀、沁色等,使用的设备甚至有烤箱、微波炉和电炉等。
比如,酸、碱蚀泡是做旧很常见的一种做法。各种酸碱对各种玉腐蚀程度不同,能产生去掉杂质等不同效果。玉中的杂质去除后,会做各种沁色,还会在空隙中上胶,再打磨抛光。
“在邳州,汉代的墓葬很多,一些人会到刚挖掘的汉墓里拖些墓内的泥土来裹在玉器上,待泥土干时,用粗布抹去泥壳,留一些泥痕在玉器缝隙,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现在不少权威专家都在质疑这个事情。一件邳州作坊中出来的仿古玉凳,为什么一转眼就成了汉代的并流入拍卖市场拍出天价?”李先生说,这其中的玄机就是利益驱动。“当然了,事情能演变到现在这个情况,跑老件的人,鉴定专家、拍卖公司实际上都在推波助澜。”
李先生说,从业之初,他就是跑老件起家的。所谓“跑老件”,就是在销售仿古玉器时,竭力让买家相信这是古玉器,
“为规避风险,跑老件的人一般不会说东西是文物,而让卖家自己看。跑老件的人会给卖家很多暗示,比如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者是从邳州收来的等等。”李明透露,“现在行内,花钱请专家‘鉴假成真’、让拍卖公司拍卖,也很常见。不懂的人会以为是老件,就会出高价。当然,冤大头都是那些不懂玉器的富人。”
不止是源头仿造和鉴定造假,拍卖环节的水也很深,很多拍卖公司甚至“知假拍假”。
为何拍卖市场赝品、假品迭出?一位从事艺术品拍卖逾20年的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造假古已有之,不过近年来随着艺术收藏市场的剧烈升温,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之下,拍卖造假也变得名目繁多。
其一,瞄准大师名家而进行专业化造假。“眼下市场上身价最高的大师,无论齐白石、傅抱石,还是吴冠中等,都有专门研究他们作品的造假者。这些造假者往往自己已是专家,或在专家指导下做假,他们对大师的艺术风格、用笔特征、作品细节都研究得很透彻,因此与大师真迹相似度颇高。很多都是专家在仿,或者专家指导在仿,知道行家就看这些细节,他就专门在这些细节上做得很精。”该业内人士表示。
其二,“双胞胎”“克隆”颇多。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讲了个故事:某知名藏家拍到一幅大师作品,沾沾自喜,可回家后就在另一个拍卖预展上碰到了这幅画的孪生兄弟。一番周折后,他将两幅作品“肩并肩”挂在一起细细比较,才发现自己拍下的是一件赝品。这样的双胞胎甚至多胞胎现象,如今在拍场上很是常见。
其三,无中生有、仿造“神品”。业内人士说,艺术品造假,无非临、摹、仿三种手法。前两种都需要原本,而且经过比对容易发现破绽、打回原形,而“仿”却是在领会艺术家风格精髓之后随意发挥、自己创作。如今的拍卖造假,以仿作最多,而且有时的确真假难辨。也正因如此,拍卖市场上往往会有名不见经传的“神品”横空出世。
“可以这么说,在当下的拍卖市场上,既真且品质好的艺术品,颇为难寻。大量的赝品鱼目混珠,给拍卖公司的鉴定带来不少困难。”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刘经理向记者坦言,
拿上拍台的艺术品被发现是假作、赝品,拍卖公司是否是‘“知假拍假”?刘经理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拍假原因是这些拍卖公司在学术研究上功力浅薄,不具备鉴别艺术品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但不排除在一些情况下,有的拍卖公司因为征集不到真作,会用假作来“混”进其中,或者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牟取暴利而把明知是假的艺术品送上拍台。
PART2 声音(栏)
资深藏家:
传统艺术品收藏“很恐怖” ,转向值得尝试(标)
一系列“造假事件”难免让不少原本跃跃欲试的藏家望而却步,人们对传统艺术品投资市场是否还有信心?有没有人想要退出?造假风险能否避免?是否可以考虑转向当代艺术品?带着这些问题,本刊对两位资深传统艺术品藏家作了一些采访。
投=《投资客》杂志 四川收藏家陈鸣跃=陈 台湾收藏家邓总=邓
投:近年来传统艺术品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是否对您的收藏造成了影响?
陈:对我个人收藏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由于我的很多朋友他们在搞收藏的时候经常喜欢咨询我,让我给点意见,所以这一系列的造假事件出来以后,我想我要在引导他们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等造假风波稍有平息再来考虑是否要继续投资传统艺术品,放慢脚步。
邓:我收藏东西是出于喜好,收藏每一件作品前都会细心研究,我觉得是时候下手了,马上就下手。但最近几年的“造假事件”,多少在心理上还是会有所顾虑,看上一件作品会想很久很久才会入手,现在不会那么快入手了,胆子小啊。
投:您怎么看待传统艺术品收藏风险的加大?
陈:风险是必然,而风险的加大是由于,市场上的传统艺术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商家们被迫作假。还有就是市场的不规范,一些商家的道德败坏,比如请假专家,这里说道的假专家不是他本身作假是背后的推手进行操作,传统艺术品收藏背后很恐怖的。很难买到真的,哪怕在正规的拍卖行。
邓:关于传统艺术品收藏的风险我是这么看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现在明显感觉到这种风险在慢慢增大,回报总和在慢慢减小。打个比方,你买了10件传统艺术品,共花了1000万元,你要卖的时候,发现只有2件是真迹,卖了1000万,这是幸运的,平了,但是如果10件藏品只有一件是真的呢?或者一件也没有呢?真迹都是绝版,哪有那么多啊,这个专家说是真迹,那个专家说是假画,谁知道啊?艺术家本人都不在了,谁敢说真假。
投:在造假风险的情况下,您认为是否应该暂缓或者更谨慎的投资?
陈:暂缓也是可以去考虑的,谨慎也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解决的办法就是从自我修养做起,真正的了解艺术品的相关知识,如果投资公司有条件就多聘请有艺术鉴赏能力并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进行考究,但现在这种大环境下也可以尝试对于当代艺术的投资,我这边也有当代艺术的一些收藏,而且近几年我也在引导自己的徒弟去收藏当代艺术,相比传统艺术品才说风险小,只要有眼光,回报也是很惊人的。
邓: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品投资,任何投资都需要谨慎而行,尽可能的从多方面掌握资料。我认为不存在暂缓的说法,而是要看是否有好东西,再好的大环境,东西不好依然得不到理想回报。
投:您或者您所知道的的藏家们是否有转向投资的想法呢?
陈:转向投资也是有一些的,我的一些朋友,他们既收藏传统艺术品也收藏当代的艺术品,但最近好像对于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比例有所提高,一方面是应为这些造假事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传统艺术品的供求关系影响的。
邓:以前一直都是收藏传统艺术品,这个有点受家里长辈的影响吧,现在国内一些当代艺术也逐渐成熟起来,我对有些画家的作品也是很欣赏的,可能马上就会入手一批当代作品,有些画和有意思。
投:您认为什么原因导致如今传统艺术品造假的猖獗?
陈:之前说的,市场供不应求,应为传统艺术品不可复制的特性,它的数量是有限的,而需求又比较大,于是商家们只有采取这种方法,反过来讲其实这里也有收藏者的原因,收藏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风险自然会降低,作假事件也会有所缓和。
邓:很多艺术品投资者都有一个心理——物以稀为贵,哪样东西稀缺,就买哪样。在购买的过程中,经过各方媒介的宣传,乱了阵脚,促成了很多“假货”现象的形成。
Part 3
“建仓”当代艺术品,是时候了(标)
传统艺术品收藏投资的风险加大是一个既成事实,收藏者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可以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种风险,有点像股市上的“大户吃小户”、“庄家吃散户”,系统造假行为就像股市上大户或庄家的暗箱操作、背后猫腻,如果缺乏信息渠道与专业判断,无疑风险非常高。
那么,面对目前传统艺术品收藏“江湖险恶”的现实,收藏者该怎么办?“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可以尝试对于当代艺术的投资,我这边也有当代艺术的一些收藏,而且近几年我也在引导自己的徒弟去收藏当代艺术,相比传统艺术品才说风险小,只要有眼光,回报也是很惊人的。” 四川收藏家陈鸣跃给出的建议,或许会让很多传统艺术品的收藏者心有戚戚焉。
相比于传统艺术品市场,当代艺术品的收藏投资,更像是“原始股建仓”,由于“股票”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定论,造假基本上无从谈起,收藏者的主要风险,仅在“选股”的眼光。这不仅可控,而且一旦选对,“原始股”的威力就会发挥出来。
数据说话:当代艺术品收益率远高于股票(小)
实际上,如果跳出传统艺术品收藏的思路和视角,仔细回顾,可以发现当代艺术品投资的成长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调查显示,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艺术品中最受欢迎的投资品类——当代书画作品的整体价格提高了15倍,而同期的股票价格则只分别增加了4.5倍。
试想一下若10年前花费10万元购买一幅张晓刚作品,现在就可能获利数百万元,收益率甚至超过变幻莫测的股市,这也许就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神奇之处。“当代艺术不是‘经典’,我们不知道当代艺术中哪些画家的作品会成为经典”。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胡润艺术榜——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成交额前10 榜单在2012年的情况,一窥当代艺术品的投资价值。
(加一个2013胡润艺术榜top10表)[请补表格]
在2012年胡润艺术榜榜单上,艺术家周春芽以4.7亿元的总成交额首次成为最贵在世艺术家,是近三年来最年轻的在世艺术家“状元”。 2012年,周春芽作品总成交额较2011年翻了1倍,排名比去年上升6位。他的4.7亿元总成交额来自222幅作品,其中2012年最贵的一幅作品是由北京匡时拍出的1994年作《石头系列——雅安上里(三联画)》,价格达到了2990万元,是在世艺术家作品第七贵。自2008年胡润艺术榜至今,除2011年外,周春芽一直保持着前十的名次,近三年的成交额平均增长率超过100%。
排名第二的艺术家为年仅49岁的油画艺术家曾梵志,成交额为4.5亿元,仅比周春芽低1,694 万元,是前十名中最年轻的。曾梵志的4.5亿元总成交额来自76幅作品,其中拍得最贵的一幅是由香港佳士得拍出的2000年作《飞翔》,价格3,241万元。自2008胡润艺术榜以来,曾梵志排名一直较为平稳,始终位于前十名,近三年的成交额平均增长率约96%。
75岁的国画艺术家范曾在连续两年蝉联桂冠宝座后,今年以4.3亿元的总成交额排名第三,并第三次蝉联在世国画艺术家桂冠。范曾的4.3亿元总成交额来自758幅作品,数据显示,2012年范曾作品总成交额较2011年下跌一半。
92岁的油画艺术家赵无极以4.2亿元的总成交额位列第四。赵无极是2010胡润艺术榜在世艺术家桂冠获得者,去年排名第三。总成交额下降30%。过去一年拍得最贵的作品是由香港佳士得拍出的1960年作《15.05.60》,价格2,761万元。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介绍说,虽然赵无极已于2013年4月9日因病逝世,但由于榜单统计时间截止至去年年底,因此他仍在榜单上。
93岁的油画艺术家群以3.6亿元的总成交额排名第五,比去年上升9位,总成交额上升127%,是过去一年总成交额涨幅最大的上榜艺术家。过去一年拍得最贵的作品是由香港佳士得拍出的1987年作《白色森林之二》,价格4,838万元,这件作品同时也是最贵的在世艺术家作品。自2008胡润艺术榜以来群一直保持着前20的位置。
在2013胡润艺术榜中,经过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代艺术惊人的潜在价值和直接价值,当然这离不开独到的眼光。
另一个数据——雅昌数据,则可以直接反映传统书画与当代书画的价值对比。雅昌数据共有四个指数排行榜,包括传统书画指数VS当代书画指数、当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指数排名、近现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指数排名、古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指数排名等。
从传统书画与当代书画的价值对比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出传统书画的上升指数是19%,当代书画的上升指数是59%,而从当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指数排名、近现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指数排名图中、古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指数排名,我们也可以直观看出他们的价格是一个递增的状态,古代书画价格最高,其次是近代书画,价格最低的是当代书画。综合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当代艺术品投资相对较低,上升指数较快,风险也是最小的。
(加雅昌数据表)[请补表格]
趋势解读:当代艺术品为什么值得投资(小)
在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部主管林家如的眼里,当代艺术品有别于传统艺术品的魅力和优势,正在慢慢显示出来。
“当代艺术直接表现了我们当下的生存状况,表达出我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息息相通。”据林家如介绍,当代艺术品的收藏群体正在不断增长,这一群体往往教育程度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喜欢当代艺术。她所接触到的来自内地的藏家,年龄一般在35到45岁,大多从事信托投资、证券金融、IT行业,有海外教育背景。对他们来说,当代艺术作品不仅价位较低,文化背景也比较容易得到认同。内地传统藏家熟悉的“经典”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他们反而感到有些隔膜。
林家如还告诉记者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据一份国际专业杂志的2005年收藏家排行榜,世界前100位藏家都涉及了当代艺术——而这是去年才出现的新变化,它表明,当代艺术已经成为目前全球艺术品收藏投资大热。
而如果再向前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呈整体向上的趋势,目前有很多利好因素鼓励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
1. 艺术在市场中的价值趋势往往跟经济发展成正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平稳,当代艺术投资深具发展潜力;
2.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形成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对比国外的经验及价格,目前仍处于“原始股”阶段,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3.中国富裕人口正不断增加,当代艺术品潜在性投资者群体数量不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4.当代艺术作品富有丰富的时代特征,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与现代人生活结合紧密,市场的支持者众多;
5.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正逐渐跟国际市场接轨,而国外的收藏家也愈来愈重视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及代表性,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推手;
6.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在管理方面引进了国外的方法及经验,例如在经纪人制度、推广手法和画廊经营等等,市场较为有序透明,有利于投资者进入。
7.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形成自己的知名艺术家群体,例如有中国当代艺术F4之称的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和方力军。他们起了带头及先锋的作用,吸引与鼓励更多的年青艺术者投入当代艺术创作中,产生更多优秀作品。
汇总种种趋势,可以乐观地判断,投资当代艺术品,现在正是入市“建仓”时机。
当代书画 投资当代艺术第一选择(小)
2013春拍已落下帷幕,艺术市场经过去年秋拍滑落以后,在今年春拍迎来回暖,交易活跃程度有所回升,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当代书画。
在当代艺术品投资中,当代书画具有最为广泛的参与人群,也是最受欢迎的投资品类,市场空前繁荣,即使目前艺术品市场还处于调整期,当代书画火爆行情依旧持续,受追捧程度有增无减,一些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俨然成为“纸黄金”。。早在2005年,在北京荣宝春季拍卖会上,吴冠中的水墨作品《黄土高原》一举冲向1870万元,成为首件价格过千万元大关的当代书画作品。2009年,在中国书画板块整体上扬的大环境中,当代书画家作品的市场价位也不同程度地上涨。而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当代书画板块成交额首次逾亿元,在北京保利春拍中,当代书画板块总成交额也达到1.3亿元。
当代书画为何备受青睐呢?书画市场评论家齐建秋表示:“当代书画既继承了传统书画的形式,又没有古书画真伪鉴定难和鉴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不论是在收藏投资市场还是礼品市场,都有庞大的基础。”
有专家指出,对于想要入市当代艺术市场的收藏投资者来说,当代书画可以说是“第一选择”,原因在于:投资当代书画的藏家群体数量最大,远多于其他投资的买家;同时,市场对当代书画高度认同,当代书画投资大都在社会和画坛中得到了认可,其作品广为人知,真假鉴定较为容易;此外,当代书画市场成熟,行情起伏较小,画价稳定性高,投资风险小,抗跌性强。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重点研究投资当代书画是稳妥的方案。
Part4藏家
他们怎样收藏当代艺术品(标)
美国藏家甘兹夫妇:投资有天分的青年画家(小)
自20世纪60年代,甘兹夫妇(美国著名私人收藏家)开始专注于收藏新崛起的美国画家贾斯伯·琼斯、劳申伯格及斯特拉等人的作品,对他们的日后成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琼斯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波普艺术的佼佼者。琼斯善于以平凡的题材和材料入画,而能获得意外的效果,从而博得人们的欣赏。甘兹夫妇收藏了琼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琼斯早期创作的一幅《白色数字》,在刷上多层油彩后,用颜烊和蜡混合加热作画,令画面上的数字近乎看不见,别具特色。这件作品甘兹夫妇于1964年11月从纽约一个著名画商手中以1.5万美元购得,拍卖会估价却高达450万至550万美元,结果以792.25万美元成交。《礼品2号》是1964年琼斯在日本东京创了两件以《礼品》为题材的作品之一,其中一件保存在画家本人手中。这是琼斯用非常独特的的综合材料绘制成的作品,以画布、油彩、木架、瓷盘、手电筒等综合材料创作而成,也可以说是琼斯的招牌作品,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1965年1月,甘兹夫妇仅以3600美元从画廊购入。当年秋天,琼斯为表示谢意,特别作《礼品2号研究》的纸本作品赠送给甘兹夫妇。拍卖会上,《礼品2号》以726.25万美元成交,《礼品2号研究》则以23.35万美元成交。
根据专场拍卖结果,甘兹夫妇在琼斯的11件作品上先后投入91.5万多美元,结果拍卖总成交高达2951.46万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32倍。
劳申伯格是琼斯的好友,同样是美国当代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他使生活中平凡的东西构成为他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时采用较大件的物料作画,又使他的作品与雕塑作品之间仅有一线之隔,从而大大拓展艺术空间,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习惯及审美趣味。
值得一提出的是,1982年6月,劳申伯格来到中国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在泾县逗留的两周内,劳申伯格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宣纸的制造工艺中去,并运用这一工艺完成了数百件拼贴作品。《时代周刊》杂志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认为这批作品“是他一生长中最好的系列之一”。
可以说,甘兹夫妇是最早发现和收藏劳申伯格作品的人士之一。早在1964年5月,甘兹夫妇就通过画廊以8240美元购进劳申伯格的代表作《暗中操作者》,作品尺幅巨大,高259厘米,宽152厘米,厚29厘米,以金属、木、油彩及绳索等混合材料制成,是绘画和雕塑的有机结合。
1966年,甘兹夫妇以4000美元购入劳申伯格为纪念但丁诞生700周年而制作的拼贴作品。第二年,甘兹夫妇以1.1万美元直接从画家手中购进他于50年代创作的著名拼贴作品《红色内墙》,用油彩、丝绒、塑胶及纸张等物料创作而成,一直挂在甘兹夫妇寓所楼上的沙发上方。
拍卖会上,这些藏品也纷纷亮相。《暗中操作者》估价300万至400万美元,结果不幸流标,同时也在为此次专场拍卖中惟一一件流标的作品。《但丁纪念》以39.85万美元成交,《红色内墙》以638.25万美元成交。
甘兹夫妇在劳申伯格7件作品收藏中总计投入25117.5美元,通过拍卖即获得总计700余万美元的成交额,回报率高达280多倍。
人们常说,投资艺术品回报是极高的,甘兹夫妇的投资收藏应是最佳的范例。不管是名头大的毕加索,还是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琼斯等年轻人,都让收藏者获利不菲。当然这种所获与藏家的独到眼光、艺术修养、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
旅美藏家武老师:无心插柳柳成荫(小)
武老师是一位即将退休的“闲人”,是一位书画发烧友,也是有一位当代书画藏家 。采访武老师时他带了一幅周平珖(中国国家高级美术师,1955年生于重庆。1998年以“ 杰出艺术家”身份移民定居洛杉矶。现为国际兰亭笔会副会长, 加州 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是目前在美国最具影响的中国画家之一。)当代书画,沾沾自喜的给我讲起了他和书画的故事。
2010年的夏天,武老师住家附近突然“竖起”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画廊,这对一位书画发烧友来说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武老师为此兴奋了许久,当然也不可能错过任何一场展览。2010年的秋冬天,画廊在举办一位当代旅美画家周平珖的工笔画,武老师自然前往观看,并一眼看中一幅工笔花鸟画,他的眼睛已经被画面死死地勾住,几乎连眨眼都想快点,那幅画再次勾起了武老师的收藏欲望,用4000元一平尺的价格购买了那幅3.75平尺的花鸟工笔画,共计15000元。
其实在此之前,武老师已经收藏了十几幅在各种地方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的书画,收藏主要是出于对书画的喜爱,挂在家里赏心悦目,然而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2012年周平珖的画价翻了一番,从4000元一平尺涨到了8000元一平尺,得知这个消息武老师是在报纸上,半信半疑的武老师打算去画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果然,白墙上周平珖画作的价签板上价格翻了一倍,整整一倍。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武老师没有掩盖自己的喜悦,临走时还在感叹:出于喜爱买的画,居然还能增值,没想到啊!武老师表示以后还会继续收藏下去。
乌里·希克&尤伦斯: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藏家(小)
二十世纪80年代,以乌里·希克为先锋的西方收藏家开始表现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在中国生活期间,乌里·希克开始系统地收集中国当代艺术。至今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包括油画、影像、装置等大约数千件,而这些藏品全面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线索。2005年乌里·希克在瑞士的伯尔尼博物馆展出了这些藏品,吸引了众多欧洲艺术家和藏家。在收藏策略上希克的方法更为灵活。1998年,他创建了一个名为“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奖项,希望能借这个奖项吸引最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乌里·希克的收藏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同样也对中国当代艺术品情有独钟,在他收藏的1700多件中国艺术品中,当代艺术占到了80%。尤伦斯收藏策略独特,他专门成立了尤伦斯基金会。该基金会创建于2003年,基础是尤伦斯夫妇十几年来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基金会的学术委员会由重要策展人组成,以保证收藏和其它学术活动的质量。这种方法为收藏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目前中国艺术评论家费大为主持日常工作,使得藏品水准更加专业,并且能够体现出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理解和对中国艺术的未来判断。尤伦斯基金会成立两年多来。首先是调整了收藏的方向,并大大扩充了收藏量;其次是与欧洲的重要美术馆合作举办了两个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基金会还积极赞助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两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参展的中国艺术家都得到了来自尤伦斯的10万美元的赞助款项。
TIPS(栏)
当代艺术品收藏投资攻略
近年来,民间艺术品交易市场持续升温,引发了大量普通市民的参与热情。现在大家有点钱都在想着怎么投资、怎么保值增值。我们在当代艺术品收藏时应该注意有哪些问题呢?综合了几位艺术品投资专家的讲解,总结如下:
首先,与基本的消费行为不同,收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原有的注重实用功能而开始转向追求精神功能的本质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改变原有的消费观念,对文化、艺术、精神产品的价值重新看待,艺术收藏对家庭氛围的营造、社会话题、精神气质的提升、甚至是家庭教育的培养和文化品味塑造都有非常好地潜移默化作用,并且这种影响是根本的,一旦形成就无法抹去的。
其次,收藏最忌性急。不能今天收藏一幅画,明天就把它卖掉,这样得来的利润往往不会太高。收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资价值随时间而增长。收藏也不是一个人玩的东西,也不仅是一个小圈子的东西。通过展览让大众能看到不同的收藏理念和专业视角,也是逐渐培养和扩大收藏圈子的有益尝试。
精品范文
10地摊经济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