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常规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5-16 14:4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常规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常规 意义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6

1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课堂常规问题,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小学生大多是6~12岁的未成年人,其思想还未独立,自我约束力也较弱,故很难约束自己认真上完一节体育课,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抓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分析

体育课堂常规主要包含: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及出勤、准备活动等内容[1]。这些内容既是维持正常体育课程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2.1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的意义

在体育课程开始后,集合整队是最早的课堂常规。对小学生来说,集合整队能够将玩耍中的孩子聚集起来,且有利于号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师生问好则有利于学生礼貌、礼节的培养。

2.2 清点人数及出勤情况的意义

该环节是体育教师管理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点名方式,教师能够较快认识学生,并让学生受到关注。在师生较熟悉之后,则采取清点人数的方法取代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则能有效预防小学生由于擅自离开课堂而发生意外。比如,某位教师在课开始时先对人数进行了清点,在课中又集合对人数进行了一次清点,下课时再清点了一次,如果学生人数变少,就及时找出是谁缺席、为何缺席等,有效降低了学生由于缺席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2.3 安排见习生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许多较调皮的学生装病而不出勤,若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能大大减少该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安排见习生做相应的事,有效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必不可少。

2.4 宣布课堂内容及要求的意义

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及任务,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并做好心理与思想上的准备。比如,在上《立正、稍息》该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等课堂常规后,则应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任务是明白什么是立正、稍息,并能做好这两个动作。除此之外,教学还要利用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准备活动的意义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有充足的准备。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的是,体育教学的实现需要活动全身大部分肌肉,属于一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身体肌肉的粘滞性,使人体温度升高,然后促进人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接受运动技能。同时,在接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顺利完成难度与强度均较大的练习。除此之外,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能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创新课堂常规的形式,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即可。比如,有位教师曾经这样进行准备活动:在冬季上体育课时,学生大多怕冷而不愿意出去,教师便喊出一句话“老师今天设置了几个藏宝点,谁能找到就属于谁。”老师话刚说完,学生便活跃地开始寻宝旅程。待学生跑得满身大汗时,教师才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耐久跑技术”。由此可见,合适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6 安全教育、检查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检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弱,故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安全的要求,学生经常听则容易记住,进而大大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如,教师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强调“上课期间,不能跑去楼顶玩”“不能和同学打架”等,学生在听多了之后便能在脑中有较深的印象,不仅能自己做到,还能有效监督身边同学的行为,对于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关于小学体育常规的若干思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开展体育课堂常规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是小学体育教师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以下是对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若干思考:

3.1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师应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尽量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比如,小学生喜欢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死板的内容转化为游戏,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3.2 广开言路,加强创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广开言路,加强创新。比如,积极收集可行性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常规,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向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并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有效课堂常规的同时,还应加强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要求。

3.3 实行“教学三维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及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2]。课前、课中及课后反思,称为“三维反思”。课前反思怎样根据新教材特点及小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常规;课中反思如何将着眼点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课堂常规有利于学生发展与否;课后反思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已落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实施,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体质锻炼,是小学生接受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时,教育者可根据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形式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守武.在教学中把“快乐体育”融入课堂方法初探[J].民营科技,2009,(6):68.

篇2

博学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具体的实施者,“勤于实践和反思”是不断提升专业品质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批判反思,而这种实践和反思又需要通过广泛学习获取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一)领导重视,形式多样。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思维成长课题研究小组,由校长领衔,下设研究成员,成员分别由副校长、教务处主任、科研处主任、教研组长担任。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制定课题激励制度等。学校每年根据经费预算和上级要求,采取“4+2”的学习模式,即校内个人自主学习、备课组学习、教研组学习、区级教研活动学习、市级学习、国家级学习等学习形式,安排老师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思维水平。

(二)教师参与,内容丰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学习有两种:理论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理论性学习不只限于温习曾经习得的教育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而主要是学习新理论与新知识。近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很快,而新课改也整合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形成了一套新型的课程与教育理念。

当然,教学的基本技能(普通话、粉笔字、教学板书)不能丢,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循环、教学设计艺术、教学提问艺术、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计算机操作、PPT制作、教育案例的撰写、考试命题、班主任常规管理等。

学校的文化主题是诚,诚文化思想的认同内化,解读诚的思想,也是学习的内容之一。

笃行

教师在广泛学习之后,结合本校实际,耕耘在教学的第一线,用踏实的行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同时,为规范行动,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约束制度。教师思维,要靠行动来落实,专业技能思维、学术思维、人生的思考,无不需要笃行。

(一)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需要借鉴集体的智慧,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采取四个层次的校本研修行动:

第一,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自主研究。加强教师的个人反思,及时追踪学生学习情况,记录教学中的闪光点和问题,深入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例研究。加强教师合作互动,认真对典型课例进行专项研究,集体完成教学设计,集体开展教学反思,交流得失。

第三,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主题研究。根据学科教学中普遍性的问题,按时组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确定时间、地点和中心发言人,确保教研组活动的制度化,确保备课组活动的常规化。

第四,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性的课题研究,举全校之力,解决问题,凝冻成果,深化研究。

(二)课题研究。我校倡导“做好一个课题,办好一所学校”,制定了“行政科研一体化”制度,结合本校诚文化主题实际,确立了本校统领性课题“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总课题的统领下,分门别类的研究学校各板块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特色课堂。在统领性课题“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下,通过博学(学)、笃行(做)、善悟(思)“修诚”,目的是“尽性”,即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尝试着至诚尽性“135模式”,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了这种课堂模式,就有章可循。通过“预习——展示——反思”等核心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参照全国主要教学流派、模式,思考各种课型模式,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师生的天性,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展现“尽性课堂”的活力。

“尽性课堂”是“至诚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核心支撑,是以学校“诚尽其性”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秉承儒家“博学、笃行、善悟”的修诚之途。“尽性课堂”实施的具体措施是“135课堂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三维目标为主线,坚持“目标导学、目标导做、目标导思”的教学原则,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一根主线:三维目标

2.三个环节:

目标导学——准备学习——自学(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目标导做——说评议演——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目标导思——自评质疑——反思(让学生书面反思得失)

3.五步教学:

测——学——做——练——思。

核心环节:自学——展示——反思。

由此,通过“尽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始终,使得教学课堂实现高效化,使学生获取完备的知识结构、敏求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素养,逐步提高诚的境界,进而渐次的发挥师生天性、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特色课堂,必须依靠课堂管理制度来规范。课堂管理制度包括班级课堂管理系统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系统。班级课堂管理系统是课堂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内部保障措施。如:课堂活动制度、课堂学习评价制度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系统是促进课堂效率提高的外部保障措施。如:教学常规、教研常规、激励制度等。

公正、透明、科学的班级课堂管理系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和睦有序、积极上进的学习团队精神的形成,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保证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建立课堂活动制度。我们知道,课堂行为的核心在“动”,这种“动”应该是有价值预设的、有一定规范的“动”,而不是盲“动”或乱“动”。因此,制定师生共同认可的课堂活动规则和相关制度是“动”的前提。比如:目标认定规则、自学规则、展示规则、反思规则、相关课堂纪律等。

第二,建立课堂学习评价制度。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目的在于促“动”,在于在“动”中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精神的成长。因此,课堂学习评价是促“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新课程理论和学校课堂理念指导下,把“学生课堂学习评价”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根据主体性、及时性、发展性、有效性、开放性评价原则,精心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评价工具和流程,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最大限度的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使特色课堂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善悟

善悟,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认为,思考,是教师专业的特质。善悟,是一个教师生活的常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行动;但是,我们想不明白,就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去做。因此,教师专业思维成长的必经之路,善悟不可缺少。要从教育领域的一个技术工,转变成一个研发人员,最后成为一个引领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思维势在必行。

1.课前思: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让主阵地发挥高效的作用,教师课前的个人预设、集体预设就显得异常重要。教师首先自我备课,再和备课组一起集体备课,思考本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式等,思考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2.课间思: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生命性的,体现出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生命的意义预示着教学不是仅能预设的、模式化的,作为一个生命体,教学是在一个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但生成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师生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为本位,因此,我们要思考在课堂中随时生成的问题,思考教学的生成发展性。生成的教学内容,通过交往互动,师生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

3.课后思: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用一生来思考,积累教育教学点滴,思考教师人生之精彩。每年,我们将全校教师的教育案例结集成《诚化之行》出版。

篇3

关键词:课堂管理;常规课堂;行为跟进;行为改进;培养实效、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67-01

好的规范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教师的成长更多的是文化氛围的熏陶。因此落实课堂常规,对学生而言是幸福的课堂,对教师而言是成长的阶梯,对学校而言是发展的动力。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教学的生命,因此,学校层面在观念引导上、操作规范上、制度保障上要有全面的监控和引导,以“行为跟进”来规范行为,引导观念转变;以到“行为改进”来反思行为,研究问题。

行为跟进:从规范行为到观念转变

一、日常行为跟进——调研让我们掌握第一手材料,有了方向

任何教学行为,在操作中都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调研,就成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和手段。学校以调研为抓手,结合随堂听课,重点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常规过程的调研。以导为主,兼顾检查,挖掘亮点,反思不足,调整改进,由此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常态课质量。

调研有层次有区别。调研的主要功用不是去批评教师的问题,而是帮助教师自我方向并不断找到弥补问题对策和方向。在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年龄结构是不同的,因此调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调研要及时反馈。常规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因此每次调研检查之后都有及时反馈,以使被查者心悦诚服。

调研应常抓不懈,通过不同年龄层面、不同学科教师及不同侧重点的调研,规范了教师们的行为,既能脚踏实地,又能深思前行。

二、行为改进:从行为反思到问题研究

“行为跟进”以“跟”字为切入点,强调学习与规范,意图养成习惯和夯实根基,是每位老师从教的必然之规。“行为改进”以“改”字为切入点,注重反思与研究,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通过理性观照与实践验证,不断脱离“匠”的束缚,走上研究者之路。

1、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

“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将教师个体问题、个体需求转化为共性问题、共性需求,体现了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自学”、“专业引领”等理论学习和“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等实践研究为重要途径,既注重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注重教师概括提升、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念更新与行为跟进的相互作用,使教师在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从“实践型”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主要操作点有四个:

一是真实问题的发现。每位教师结合当天的教学实践,随时记录一些切口小而且真实的教学问题并附上教学案例或教学现象,供自己和集团研究。这样,教师们笔耕不辍,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自然会加强。

二是研训主题的确立。各学科组将每位成员的“真问题”汇合在一起,通过集体合作研讨,最终选出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成为研训的主题。然后成员围绕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观点等,通过一系列途径寻找和形成初步的思路和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研究方案。

三是基于活动和课例跟进和行为改进。对不同年段的教学实践进行磨课,在几个课例的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基本的课堂操作策略,如语文的识字教学、诗歌教学、说明文教学、作文教学等形成一定的体系,充实备课、课件、随堂练习等资源库,集团作战,克服老师们独立为阵低效耗能的弊端。

2、基于“教学课例”的跟进式研训

篇4

1.“天天录播课堂”需要“常态课堂研究化”。网班教学需要每天录制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并由网校导播中心采集整理后将上课现场视频、教学设计、PPT或教辅资料及作业布置等于下午四点前打包后通过卫星传输到远端学校,供远端学校观摩与参照。这种示范常态课堂对老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知识点绝对零失误;其次,要求学生常规到位,习惯良好,师生关系平等,良好互动;第三,要求课堂节奏把握较好,环节清楚,能适时体现生本课堂;第四,要求作业布置科学,合理体现分层作业等。这就需要学校骨干教师任教网班,教研组团队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指导教师与专家把关每一节课,真正做到“上好每一节课”,这样的课堂势必成就“常态课堂的研究化”。

2.“间周教学计划”要求“教学安排精细化”。网班老师除每天录课上传外,每周还必须提交下周的教学计划与安排,便于远端学校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实施。这样的要求给前端老师的课堂教学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课程实施之前,教师必须通览全册教材,熟悉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同时通过区上教研、专家跟踪指导及校内教研及时准确地制定出每周的教学计划并精准到每节课中。当计划提交完成之后,如未遇特殊情况都应按教学计划照章执行。

3.“每月直播备课”造就“教师专业学术化”。网班老师每月还有个“直播备课”的重要任务,即通过卫星远程与远端教师线上适时互动,研读教材,指导研究,深入教学,回答提问等。这里可以看到网班老师除了是一线教师外,在网校中还担任着“兼职教研员”的角色。既要保证自己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还要指导远端教师的教学研究。双重角色对网班老师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均有要求,他们除了上好课外,还必须胜任“兼职教研员”的角色,在专业领域与学术水平上均需要“教师专业学术化”。

4.“半期教学例会”形成“教学反思常态化”。学校为保证网班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每逢半期都会召开网班教师的教学例会。在教学例会中,每位教师都对自己半期教学得失进行反思与交流,并就一些精彩课例或是特色做法进行分享。同时,学校还会请在教学改革中有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的专家来为老师们培训最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与做法,并对下半期的教学工作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样的教学例会在网校已经固定下来,形成常态,融入网班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的反思与自省中,网班教师要形成“教学反思常态化”。5.“学期成果推广”形成“教学成果的固化”。学期结束后,网校老师还要针对远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馈进行一学期的归类总结提炼:一是让网班教师从远端教师运用反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优劣,比较全面地反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二是让网班教师整理教学成果,便于全校学科教师分享共用;三是促成网班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为下期更好地进行网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借鉴;四是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成果积累下来,实现“教学成果的固化”。

二、网班运行引发前端学校管理的变化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兴趣;师生情感

一、精心设计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准备充分设计到位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以我教授“鱼跃前滚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先分析教材:鱼跃前滚翻是中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三年制新授教材,是在小学教材各式滚翻的技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滚翻技术动作项目,训练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促进全身韧带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因此学好鱼跃前滚翻可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偶发事件中,如滑倒、摔倒、跌倒时学生会采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减少损伤。再分析学情:技巧技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小学,有一半外地来兰借读生,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要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首先必须从前滚翻开始学习。在前两节课中学习了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技术,有85%到90%能很好完成。大部分学生对技巧的学习是有兴趣的,且积极性高,这对技巧的教学是一种促进,也是技巧教学的有利因素。而女生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相对较困难,所以要适当降低要求或者教给她们一些形体上的技术,以此来调动女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初中生行为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动作比较鲁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方法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跳跃、灵巧、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空间定向和平衡能力并能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信、顽强向前的精神。

二、优化课堂教学科学施教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1.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规范学生上下课集合整队、变换队形、整理服装、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持之以恒的课题常规,有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教师首先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这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体育课堂上,“欲”与“施”应该是一致的。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体育课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快乐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会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调整课堂状态,加强科学学法指导

高效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投入学习和运用。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脚蹬、脑后着垫 ”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使抽象概念更生动、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当然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可局限于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调整好课堂状态,让学生不仅思维动起来,思想也要动起来。同时要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求方法,遇到突发事件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三、和谐的师生情感是高效课堂的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认同中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班级动态,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一视同仁,多参与学生活动,共同分享体育带来的乐趣,以活动为载体,去触摸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认同体育课、认同教师。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信其道”,从而更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四、课后反思总结是高效课堂的升华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写教学后记感悟、教学反思总结等,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课堂逐步达到高效的有力手段。只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体育课要达到高效课堂,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高效教学的理念,确立高效教学的学生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并把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知识有梯度地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和,这样的体育课堂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课堂管理 教学环境

计算机课堂管理一直是计算机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课堂纪律乱,学生不注意听讲,对计算机课片面理解,一味地玩游戏,那么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在气氛融洽的环境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呢?笔者认为加强课堂管理是关键。计算机课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计算机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特别是课堂管理仍然是计算机课程实施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研究在计算机课程中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课堂管理,应该成为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课堂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计算机课堂,尤其是在网络教室上课,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多的诱惑:上网看视频,玩游戏,聊天等。只要点一下鼠标,切换一个界面,一些学生就可以实现玩游戏和聊天的目的;只要注销帐户或切换帐户,或者终止某一进程,学生就可以脱离教师机的监控和管理。还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开小差,下座位等现象都比较普遍。

二、计算机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上面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学中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③教学环境较差,软硬件教师无法自由控制,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④教师本身不重视教学常规这个细节。

计算机教学中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的结果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课想学、爱学,才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必然关系,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似乎是目前计算机课最主要的问题。计算机课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计算机教学的因素,而个别计算机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计算机课堂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计算机课堂现状管理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计算机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保计算机教学中课堂管理操作过程的实施

若想保证计算机教学中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中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设计制定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须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2.建立计算机课堂常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计算机课堂常规,不仅要体现计算机教育的特色,而且必须保持跟其他课堂一样的普遍性。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计算机课堂常规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只注意了计算机的特殊性,列出的课堂常规不够全面,甚至于对学生的迟到、早退、围观等不良课堂行为不管不顾。

实际上,课堂常规中的一些普遍性的东西,在计算机课堂中也是不能省略的。比如,上下课时学生的起立这一环节就不能省略,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措施,而且也是教师营造教学氛围的切入口,整齐划一的起立坐下和呼口号,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来。

3.依靠技术设置门禁门槛,建造纯净的课堂环境

加强计算机课堂管理,不仅要从道德规范入手,建立计算机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而且还要注意以技术措施作保障,建造一个纯净的、健全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

在计算机课堂,有效、合适的技术管理,可以使课堂变得纯净、健全,使学生的某些不良课堂行为无处施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机课堂就需要有纯净的环境。计算机课堂的技术管理主要是设置门禁门槛,对学生都能进行技术管制,包括监控、禁用、禁上网或限制上网等。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课程给传统课堂教学增加了生机与活力,同时计算机课程的实施在相当大程度上还要依赖课堂。因此,加强计算机环境下新的课堂管理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计算机课程的有效实施。相信具有明确的课堂管理目标、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以及科学激励的计算机课堂集体,将会在计算机课程中呈现出其魅力与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数学老师个人计划1

  工作目标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用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透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用心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

  1、备课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群众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群众备课时,所有教师务必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排好资料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资料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群众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群众备课的基础上构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带给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群众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提高课后反思的质量,提倡教学以后将课堂上精彩的地方进行实录,以案例形式进行剖析。对于原教案中不合理的及时记录,结合课堂重新修改和设计,同年级教师能够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带给借鉴价值。数学教师每周反思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有1-2篇较高水平的反思或教学案例,及时在向校园网上,学校将及时进行评审。

  教案检查分平时抽查和定期检查两种形式,“推门课”后教师要及时带给本节课的教案,每月26号为组内统一检查教案时间,每月检查结果将公布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中的留言板中。

  2、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但要上好公开课,更要上好每一天的“常规课”。遵守学校教学常规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课堂上要用心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重视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的渗透与指导,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学校将继续透过听“推门课”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发现教学新秀。公开课力求有特点,能侧重一个教学问题,促进组内教师的研讨。一学期做到每人一节,年轻教师上两节。课堂对于比较成熟的公开课或研讨课鼓励大家录像,保存资料,及时地向校园网推荐。

   数学老师个人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认真贯彻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继续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的进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努力让自己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经验、有智慧、有作为的新型教师。

  二、目标任务

  1、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各班数学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有关标准。

  2、在数学学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质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位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

  3、狠抓生本教育,加强数学课堂改革力度,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提高现代教学水平,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活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

  三、具体措施

  1、把握教材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各单元、各节的教学要求和重难点,熟悉教材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订好所教学科的教学计划。计划要体现每单元重难点以及采取的措施,研究解决难点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策略。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及时进行反思,认真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心得。

  2、规范日常工作

  严格规范数学教学常规。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学生作业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学生书写作业的规范和教师批阅作业的规范。

  3、教师角色的变化

  要积极实践生本教育,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不再是在“讲”的基础上“扶”着学生、“牵”着学生去掌握知识,而是要将知识“放”给学生,放心、放手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我们愿与新课程同行,在探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熟,把新课改引向深入。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新课改最终可以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数学老师个人计划3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计划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标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情况和各单元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篇8

一、理念先行,观念更新

教师要真正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良好的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舞台,学生合作探究,互动参与,展示、交流、检测学习成果。教师要精讲善导,要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二、制度健全,常规落实

1.对教师管理要求

开展“高效课堂”的系列活动。变“一人一课”为“人人上一节好课”活动、骨干“同课异构”活动,“有效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通过校内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等,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教学模式;开展各级课题研究活动,加大科研力度,努力形成研究有效教学的科研氛围。

2.对学生管理要求

坚持“六项评比”:课前准备评比、课间操评比、眼保健操评比、室内外清洁评比、学生个人卫生评比和学生礼仪规范评比;坚持“六习惯”:早到校、勤读书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同桌讨论的习惯,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3.对“高效课堂”实施的管理

(1)学校行政带头深入课堂第一线,科组开展课堂教学效果的监控,促使课堂低效的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改进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认真执行《六联小学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课参考指标》,对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课堂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六项指标进行打分评价。

三、科学用人,重视培训

1.人尽其才

我校常采用大、小循环法,即仅有个别教师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都是教同一个班,绝大多数教师从一年级至三年级是教一个班,从四年级至六年级是教另一个班。科任教师所教的课程和年级保持相对稳定。对教学困难较大的新教师而言,如果在教了一年课以后,仍然感到吃力,则应被安排在原年级教一至两年,然后再教高一级的年级。

2.分层培训

组织各级、各类的分层次的学习培训,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如青年教师、级长、骨干教师应分开进行培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通过培训,开阔教师眼界,使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任务要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改意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优化环节,改进教法

1.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

依照“情景创设、先学后教、导学有效、当堂达标”的要求,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当堂会,实现高效课堂。鼓励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立足全体,照顾两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鼓励优生解题多元化,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2.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情绪的变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探索,是否自由表达,是否思维活跃。教师要有关注和调控的意识,并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对学习任务进行修正。

3.重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个人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认真反思,针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撰写课后记或案例分析;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后也要写出详细质量分析报告;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开展课后评议、课例研讨、主题教研等教学反思活动,交流互通,取长补短。

4.资源共享,团队合作

制订校本备课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资源优势,通过教师互助的学习形式,达成教师经验和资源的分享,拓展教学主题的内容,同时有效提高教师把握主题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

篇9

关键词:体育课堂;和谐;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10-01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它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感情上的和谐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效果。

一、以教师魅力影响学生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新信息,新知识如潮水般涌来,哪怕教师一生只教“体育与健康”这一门课程,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问题,而应知识长流水,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改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了解课程变化的精神,把握机遇,调节自己,尽快与社会发展同步,具备体育与健康学科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例如:武术示范中“神形兼备”的一招一式;篮球上篮时的潇洒准确;体操动作健美和谐等等。从而形成对学生具有表率的人格魅力,体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感召学生。在提高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教学中,笔者坚持“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拥有健康的体魄”为己任,创设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每节课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以自己的“不求有缘于名师,但求无愧于明师”的教学追求,努力实现教师的形象应写在人们崇敬教师的目光里,写在家长赞颂教师的口碑里,也写在学生对教师永久的记忆里的目标。

二、以教师角色转换感染学生

师生平等,教学民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是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和谐氛围的出发点,体育教师应以积极心态,重新认识和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把师生角色定位在融合,适时转换,形成和谐发展。即:观念转变上:“管理与服务”融合;角色转换上:“传授与引导”融合;情感交流上“为父与为友”融合;教学相长上:“为师与为生”融合。教师角色行为的转换必须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变化。例如:当学生的助手:配合学生组织各专项赛事活动和全校做操与评比等。

三、以差异教学设计唤起学生

体育课堂教学面对授课班人数多,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质与健康状况、体育兴趣、运动经验、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学中只有尊重差异,具有“差异”的学生主体才会平等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课堂和谐氛围才能形成。笔者把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将常规教学“一刀切、一把尺子”的统一练习。统一要求。转换为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设计。先后采用了学生群体:能力分层,起点不同;组织形式:分类递进,目标分层;学习指导:分类指导,施教分层;优势互补:互补组合,合作分层;测评激励:进步幅度,评估分层等教学方式的尝试工。使不同生活经验和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了学生主体意识,还给了本应属于他们的体育学习的“自由”,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思考,形成了“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的转变,使每个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营造体育课堂和谐氛围提供了条件。

四、以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

常规教学中过于追求竞技项目技术动作的系统性,将训练模式带到教学中来。例如:排球教学,固定的人数、固定网高、固定的规则等,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的兴趣。教学中笔者根据人数、场地、器械的情况调整思路。人数上可分为4人、6人、9人不同数量,根据掌握动作情况设置;场地上条件分沙滩、雪地、泥土、墙排球根据季节和条件呈现;器材上的软式排球、气排球、小排球、手排球等根据难度需要选用。技能学习上采取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学习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没有明显时,通过降低规则要求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诱导。使学生愉快地动了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规则的意义等。通过课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不断调整和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感,改变了常规教学中“单一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营造了课堂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五、以教学反思调控师生行为

对教与学过程检验调控是对课堂中教与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独立自觉地调节、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与学过程,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例如:学习弯道跑技术的探究学习,课前反思:教师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学生课前应该怎样阅读课本,搜集有关信息,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案。课中反思:怎样通过直段跑、弯道跑、缩小半径跑实践与观察归纳出弯道跑的技术要点?师生应如何及时反思调整教与学策略,使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习的共同体”产生最佳的效果?课后反思:通过问题导入——实践观察——交流讨论——再实践观察——探究要点——验证与提高,是否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是否达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没有课堂教学中经常的反思,课堂和谐氛围得不到调控,教师的教学法行为素养就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和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教学中应以教师魅力影响学生;以教师角色转换感染学生;以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以差异教学设计唤起学生;以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教学反思调控学生。使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形成互动过程,从而促进课堂和谐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10

一学期以来,我校教科研工作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教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制定了本期教学计划,拟定了措施。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突出新课程改革工作重点。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科任教师熟悉新教材,逐步摸索出适应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路子,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对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

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作用

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组织教研组认真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的管理。重点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扎实开展校内教师公开课活动,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学校每月对教学工作全面检查。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五、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认真开展了对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开展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彰。

六、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七、重视学情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组织教师对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对学情分类进行归纳,及时反馈并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的调查,从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素质多方面进行研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八、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更一步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

我们教师们的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提高,我们认为应该多观看教学课堂录像,再让老师们对所观看的录像做出综合的评析及谈谈自己的若干建议。从而提高教师听评课的能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