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文学范文
时间:2023-05-16 14:4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篇2
[关键词]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15-01
当代文学基础课是汉语课程中的必修课,很多高校学生在学习当代文学基础课时,只是简单机械的进行应试训练,把当代文学基础课上的知识作为学习语文的关键法宝,只是单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文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也随之逐渐转化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为主要内容。当代文学基础课除了需要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更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综合能力。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实践也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发现能力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对于文学相关特征的把握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当代文学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这对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必须要进行创新,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首先学生的文学发现能力差以及学习中文专业店的兴趣逐渐淡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文从比较热门的专业逐渐被大学生冷落下来,主要原因为了得到跟高的发展,社会就业严峻,工作的实际能力越来越重要,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影视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快餐文化”占据了血神有限的文化阅读空间,学生们根本无暇也不愿意读原著。
其次课时量严重缺乏。由于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前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现在不痛了,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强调素质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突出专业。这样,一般在大学本科低年级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就不得不使用这种变化需求而改变,适当淡化专业性,偏向素质教育。
最后学术研究的体制化导致文学基础教学的刻板和僵化。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学术上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它在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刻板冷漠。文学本身是感性的、具体的、生动鲜活的,但是,当今高等薛晓东额学术制度和分配制度,致使文学研究仅仅成了一种获得职称和津贴待遇的手段,不再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心灵的需要。
二、对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创新的探讨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证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学习文学基础的基本功,无疑就是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传统的文学基础课教师一般只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的进行简析,如果只是单纯的收集整理品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部当代文学作品,如何让学生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根据作品中的众多因素来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对学生文学基础课基本功和专业鉴赏能力的一种考验。那么,如何在教学上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就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一个与文学作品作者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
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就是指提高学生区别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判断力。当代文学也存在着文学边界的模糊性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辨识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当代文学基础课上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转化为一种能力,能够辨别出文学作品的好与坏,也能够明白经典作品好的原因。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和沉淀多才能得到的。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然后去搜寻一系列的相关参考书籍进行解决。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是因为当代文学基础课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对文学性作品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文学的体系、范畴、概念、文学现象以及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等是很关键的。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文学性的概括和把握能力了?让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做出精确的点评,能够道出文章的精髓。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可以进行赏析文学作品的写作训练,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一些缺失。
4.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
学习当代文学基础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目的。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传统的一些方法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章的朗诵,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观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选择以小组与小组辩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之所以说让学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是因为在表达的同时,感性和理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束语
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发现能力、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这四点都没法离开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说与创新思维并存的。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诵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等综合能力,课堂上的创新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存在主义 解构主义 美学走向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12-02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是在动荡的历史、政治、经济因素以及纷繁的哲学美学思潮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文学思潮。本文着重探讨对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并对其美学走向作出推测。
一、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哲学基础
自人类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终极真理和客观意义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理性精神被认为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途径。进入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怀疑它的合理性与唯一性,一些反思与反叛的理论也纷纷出现。
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发现了人类“非理性”的心理现象,提出潜意识的概念,以及“三我”理论;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在其“分析哲学”中提出,传统哲学中所提倡的理性思辨方法是不可靠的,只有超科学、超常识、超感觉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胡塞尔在“现象学哲学”中提出,通过直觉对纯粹意识的复归,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必经之路;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主义哲学”中则表示,事物的本体存在是虚幻的,只有语言才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以福柯、德里达等人为首的解构主义哲学对理性主义、理性思维进行了更彻底的批判。解构主义直接否定了事物本体意义的存在,认为无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的精神世界,都没有恒定不变的主体,没有公认的无变化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否定了终极真理,认为没有一成不变地通用于各个时代的标准。
从以上种种哲学思想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非理性主义,除了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等思想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德里达、福柯的解构主艾的影响。下文主要就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一概迷。
1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是existentia,意味存在、实存、生存。而它所指的。并不是人的现实本体的存在,而是精神的存在,尤其是指把人的心理意识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相互对立,并把它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在西方现代思想的诸多流派中,“存在主义特别体现了西方文化由近代图示转向现代图示后人的焦虑,也体现了西方文化发展到现代高度后对西方文化本身的焦虑”。
可以说,存在主义产生于世界文化的转型阶段,一方面,传统哲学、价值观的影响犹存,旧的思维模式的局限依旧;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理念证明了绝对真理的错误或局限,传统哲学的科学基础已经悄然崩塌,而战争、贫穷等阴影也使曾经的宗教光芒和文化光辉黯淡无光。存在主义产生于这种转型阶段,既没有旧的理念可以依存,又没有新的理念被明确地证明,于是在这种迷茫因颁中的前行,就显得尤为艰难。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理论与美学观点,给西方文学的走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哲学命题:第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首先存在着,遇到他自身,涌现在世界上。然后他才给自己定性”。人是依照自己的意志完成自身,成为自身,这所成的结果,是自己选择导致的。第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在其小说《禁闭》中描绘了三个被关在一问房间中的鬼魂彼此之间的折磨与伤害。而选择鬼魂作为主角、禁闭的房间作为背景,也正是说明这种折磨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都没有解脱之道。由此,他说出“他人就是地狱”,就是为了表明,在失去、道德准则的社会中,人们价值观失衡导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伤害,是没有办法避免的。现实的冷酷与世界的荒诞,使人成为冰冷世界中的孤独者。第三,“自由选择”。尽管在荒诞的世界中,人们无法避免伤害,但是最终,人依旧拥有选择的权利。“人的意志的绝对自由”是他生存本质的核心,这也是他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萨特“自由选择”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个人的力量与作用,强调选择与奋斗,而非随波逐流听天由命。这也正是其理论的积极性与人道精神。
2 解构主义。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解构主义,挥舞着解构的大旗,掀起了后现代的开端。而它解构的,不是结构主义本身,而是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思想,或者说,它是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模式的解构。而在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中,最为署名的弄潮儿,无疑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德里迭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曾经的结构主义理论的支持者,现在的解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他的解构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构中心。德里达从反对“逻各斯中心义”的角度出发,否定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理论。他认为,在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范畴中,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总是一方处于中心地位,起主导的作用,另一方处于次要的地位,以一种派生的形式出场。这种固定的、封闭的关系是不合理的,实际上一成不变、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乏的,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动态互补的关系。德里达称之为“延分”。第二,解构结构。德里迭提出,“文本不再是完成了的作品资料体,内容封闭在一本书里或字里行间,而是一个区分网络,一种踪迹的织体,这些踪迹无止尽地涉及它自身以外的事物,涉及其他区分的踪迹。”他的观点否定了文学作品内容的完整性与形式的确定性,反对深度模式。他不赞同传统观念对结构的认识,否定一切结构都是为中心、意义、目的服务的观点,而主张结构的多元性、开放性与任意性。第三,解构文本。传统意义认为,文本具有确定的价值评定和终极意义,一个文本是独立的,具有自身完整的内容、意义以厦表现形式。德里达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文本的属性是一种替换性、补充性,或者说,文本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完整,都需要依赖于其他文本。他们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第四,解构阅读。德里迭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目的表示不艰苟同。传统阅读方式认为。读者应该遵循作者的原意,从文本中寻找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观点,由此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沟通。而德里达主张,把阅读当作读者寻求快乐的游戏,文本完成之后,就是“作者死亡之时”,作者的意义已经结束。接下来,读者在文本中发挥自我的主观创作,在“误读”中,将文本中的歧义点与自,身的理解和需求相联系,使文本具有圆人而异的新意义。这也正是文本的价
值与意义的“播撒”。某种角度来讲,他的观点与接受美学也有相似之处。
二、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美学走向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历经了发端、鼎盛、分化和衰落,又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有了新的发展。在其成长历程中,也经历了自身的完善与修正。随着后现代之后文化相对主义、多元主叉、生态主义、全球化等理论的盛行,西方文学的美学走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对现实主叉的复归。在后现代主叉文学出现初期,它关注于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反叛,亦即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抛弃和改写。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断发展,在经历了与读者的相互解读和分析之后,它逐渐放弃了实验性的文本。不再走“新小说”、“元小说”、“反小说”的路子,而开始回归现实主义。曾经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经历了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叙事之后。也逐渐回归于传统叙事方式。他们试图放弃文学形式、体裁、手法上的标新立异,而回归于对文本本体的关注。当代作家更关注于现实的袁迭。历史的反思,就社会的不公、权利的滥觞,以及社会高速发展对人类精神的压迫与扭曲,人文精神与信仰的缺失等问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第:,对人文关怀的复归。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之中,人的异化与物化,精神的迷茫与空虚,信仰的破碎与缺失,成为现世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后,价值和标准的多元化在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世界的前进方向并不是如后现代主义预期的“怎样都行”,在他们呐喊出世界的荒诞无序、道德的缺失、价值的失衡、理想的破灭之后,人们也在反思。他们曰过头去,在逝去的黄金岁月中重新寻找理想、信仰、价值与意义,这些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与精神寄托,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人文精神的复归。
以上世纪70年代后出现在法国的人文主义小说为例,即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于人的价值,寻找生存的永恒意义。而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指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类似的种种主义已经风光不再。相反,人们在经历了种种‘主义’的解构之后,不得不再度重新关注古老的道德问题。”而在英国作家默多克笔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为了在道德上变得更好,都需经历一种艰辛的道德奋斗或者精神历程,打破个人沉醉其中的‘迷惑’,把充满爱的‘关注’目光投向身外广阔的世界,最终才有可能达到‘善的真实’。”可以说,当宗教约束力消亡,价值观混乱之时,当人们面对各种诱惑与抉择之际,传统道德的发掘,人文关怀的复归或将成为解决之道。
第三,走向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审美体验的多元化。后现代主叉“消解中心”之后,必将从“一元”走向“多元”,打破旧有的固定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标准。在这种大前提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即“确定性、逻辑性、时序性等传统创作原则统统被抛弃,代之以创作中的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从而形成一种无限制的“可写性文本”,由此,曾经大一统的审美标准、审美价值与审美体验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导致不同审美价值的产生,由此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这种影响下,必将带来审美主体范围的扩大化和通俗化。审美标准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程式而成为开放的模式,过去单调的模式化的人物形象、故事走向、文本意艾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作家和读者的解放。作家可以通过任意的文本、形式、价值与内涵去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自身的理解,搭建起一座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独立之桥;读者也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可以在不同范式、不同思想、不同价值的文本中寻找自我的共鸣与外部世界的探索。文学不再是单一的宗教、政治、哲学的传声筒,而具有了自我独立的价值。或者也可以说,即使文学依旧摆脱不了各种显性的控制与影响,至少多元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松绑”,使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的交锋。
第四,文学走向商品化、大众化、通俗化。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对物质的追求成为人们新的目标,知识成为了商品,文学也走向了商品化、功利化和实用化。文学不再以一种指导性的姿态出现,而是更多地成为个人情绪的表达手段。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全民写作成为一种可能。作家与大众之间的界限渐微,更多人的情绪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分享。网络小说、微博、手机文学,越来越多的形式使出版、公众化不再成为问题。而从美学角度来讲,审美愉悦、审美价值的评定标准交给了大众。于是,这种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相互选择、相互解读,角色的相互转化,更使二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使文学走向大众化。
大众化导致的通俗化,即全民参与,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文学不再是少数文化精英的特权与。而成为全民表迭的手段。作家的大众化,也带来标准的多样化与层次化。另一方面,文学接受的大众化,使各类人群都与文学产生了联系。通俗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校园小说等小说类型的出现,也证明文学全民化的走向。在这其中,对通俗化的正确理解尤为重要。通俗化不是低俗化,不是恶俗化,这几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应该重视。通俗化意味的是受众层次的广泛与范围的扩大。而非价值的低俗和表现的平庸。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后现代主叉文学的发展走向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和正确的引导。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传媒与网络力量的逐渐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愈加频繁,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逐渐走向“地球村”的新局面。这种全球化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文学,也影响了我们的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结构。因此,在传统文学精神被打破,新的文学标准尚未确立的后现代主叉文学阶段,如何从旧有的积淀中汲取精华,如何在风云变幻的现代生活中针砭利弊,如何以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手段解答现代人的迷茫与固惑,激励现代人的斗志与希望。才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重任与前进方向。
注释:
①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2-93
②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62
③何仲生,项晓敏欧美现代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46
④曾艳兵,后现代之后的西方文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6
⑤何伟文,善、和艺术――默多克作品对‘道德’主题的探索[J]外国文学评论,2009(3):42
⑥胡铁生后现代文学的共生与反思――兼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取向,学习与探索,2010(2):193
篇4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学作品 著作权 平衡 保护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交流融通越来越便捷,而个性化、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正犹如城市的风景,逐渐被统一化、制式化。对待民族民间文化,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予以保护?如果对其予以保护,必然涉及成本问题,是否得不偿失?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应该意识到,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的一项“比较优势”,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2.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基本法律原则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符合下列原则:(1)思想与表达相区分原则,即著作权保护的对象限于通过一定载体表达出来的作品,而不延及思想、工艺、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之类;(2)独创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作品应由作者独立创作,能够体现作者的精神劳动和智力判断,而非简单的摹写或材料的汇集;(3)平衡原则。如上所述,著作权法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平衡作者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不应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之制度设计
根据上述对著作权保护的论述,我们发现,现有的著作权制度在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保护上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著作权的一般主体是作者,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不明;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护期限如何认定等,基于此,有必要在著作权法的框架下,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护进行新的法律解释。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之可能
正是由于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之种种困境,有学者提出,应该脱离著作权法,创制新的法律制度以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著作权保护的是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私权中的一个领域,利用现有成熟的版权制度进行保护具有可行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除此就没有其他的保护方式了,事实上,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法律的保护是多层次的,著作权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其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与其他权利相区别的关键在于,其保护对象为非物质性的信息,具有不同于物质财产的重要特点:①是一种精神财富,可以永久存续;②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③可以被有形载体固定并无限复制或重复使用;④可广泛传播;⑤可以同时被许多人使用;⑥不能用控制物质财产的方式控制。考察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正与信息的特征相契合,这就成为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的前提条件。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信息还必须具有商业价值,能为民事权利主体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即为一种专有权、对世权。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简单的六个字却包括了太多的内容,字、词、句、修辞、文体常识、文学常识、作者信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侧重记忆,需要反复背诵,有的重在练习,文章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提高,有的则需要不断地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不同的语文基础知识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1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例如,汉字、词语等,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的学习,进行作文写作,可见,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将会影响到其他学习项目的学习质量;②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语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2.1趣味策略,培养学习兴趣
从年龄特点分析,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有悬念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搜集各个旅游胜地冬天的美景,如哈尔滨的冰雕、冰灯、树挂、滑雪等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看冰雕或者滑雪的经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里冬天的景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哈尔滨”。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美丽有趣,那么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兴趣也被点燃,于是十分积极地投入对这篇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教学法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激趣法外,还有比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都可拿来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三五随机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挑写、默写生字词,然后选派代表参与班级生字词的比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免值日一次。以实际事物作为奖励,很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背写生字词,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因此,成语接龙、比赛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可以用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2.2评价策略,树立学习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M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在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有着一定的艰涩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不稳定期,对一些艰涩的知识往往没有学习的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语文基础知识本事产生兴趣。
2.3引导策略,夯实知识基础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3 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项目,也是教师开展其他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高度的重视,以全面的提高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净磊.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误区及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 语文教师 刍议
初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认识水平低,阅读范围窄,写作尤其是写议论文,颇感困难。加之近年来“淡化文体”这一教学思潮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对初中议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相对于其他文体的写作研究始终处于滞后状态。这将直接影响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吸取前人的经验,从问题出发,针对所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初中议论文作文教学的思路与训练方法,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探讨如下。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激情
学生有了写作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是因为作文十分明显地受情感的制约。所以,激感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每次作文,我们都要采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感情。如语言激励法。学校开展某一活动,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准备向报刊推荐,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次作文大家比一比,看谁的文章能入选,从而点燃起他们的写作热情,激发起他们竞争意识。此外,还有趣文引导法、语言描绘法、设置需要法等等。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使学生心中的情感喷发出来,学生才会笔下生花,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总之,在课堂准备这一环节上,可采取课外准备与课内准备相结合。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这一环节,使作文教学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前量,使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产生一种志同道合的默契,为教师的课内指导奠定基础。[1]
二、强调听说读写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根据学科的特点,通过对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听,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说,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个性,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读,是吸收信息的过程,也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取新知的过程。写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在听、说、读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是运用语言文字最高要求的能力表现。在德国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是把说和写放在一部分的,称为“口笔语训练”,他们认为把说和写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以说促写,以写促说”,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当然,遵循人类的生长发育规律,听的能力培养,又是其它三种能力培养的基础。所以,“轻松作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相结合,给学生的作文能力训练设置台阶,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2]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在这种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过程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独特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 7—9 年级学生的“写作”目标这样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它会以不同的方式与角度展现在观察主体面前。鉴于此,“轻松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使学生思维活跃,办法多而且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可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顺着自己新奇的思路,身心愉悦地去完成作文。
四、让学生广泛积累写作材料
文章要言之有物。这“有物”,就是说文章内容要充实。议论文也应该是这样,文章必须有充足的论据(事实论据,事理论据),有了充足的论据,论证才会充分,文章才会有说服力。我们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有些学生写议论文往往只是空洞的说教,缺乏论据,这样文章就显得苍白无力。究其原因,关键是平时掌握的写作材料太少。针对这一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就要要求学生广泛积累写作材料。首先,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听广播。在读、看、听的过程中,积累知识,积累写作材料。其中的名人、名事、名言、警句、谚语、俗语、俚语、格言、歇后语等等,应多记忆,多积累。同时让学生准备“材料积累本”,将读书过程中遇到的有意义的材料积累其上,并要求积累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如按思想分成“惜时篇”、“勤奋篇”、“知识篇”、“集体篇”、“人生篇”、“国家社会篇”等等。其次,是让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书籍、历史资料中汲取写作“营养”。
因为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大都可在历史中找到“影子”,中外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都可以积累。再次,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去积累材料。社会生活中的新闻、趣事,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个人的生活经历,也都可以积累。这样广泛地积累了写作素材,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而写议论文,也就不会
因找不到恰当的论据而犯愁了。[3]
五、营造作文写作氛围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即使是小学生的日常话语中也有着大量的议论。议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我们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同学们常常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彼此都想说服对方而展开唇枪舌战,这就是议论;父母不让看电视或踢足球时,我们总是会提出许多理由,把它们写下来就是
议论短文。这是一种很好的营造议论文写作氛围的办法。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这种“听”和“读”也是营造议论文写作氛围的好办法之一。为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早读时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读一些短小精悍、文笔优美的议论文,并不时进行听写训练,对一些特别优秀的议论文,则让学生反复诵读,娴记于心,运用这种“先入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议论习惯,加深对议论文这一文章类型的理解,产生按这一模式试一试的欲望。
六、教师要充分发挥写作评价的魅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对中学生的写作评价是评改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己之见代替学生的想象和发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改革评价方式,鼓励中学生百花齐放,充分发挥出评价的魅力。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作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为此,对中学生写作评价应采用“积极、主动”定型;对写作品质应采用“很好、好、还需努力”等来定型;对写作的性格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型。对学生各抒己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充分鼓励。
参考文献
[1]杨靖.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指导的探究[D].华东师大硕文,2008,4.
篇7
为了全面落实、充分借鉴“六步实效教学流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教材体系、课堂体系,创造新时代的语文,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龙头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教育改革,相互融合,共谋发展,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途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教改实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按照教务处要求开展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深入课堂、及时调研、适时反思和总结,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语文成绩上新台阶。在全校师生中继续开展读书活动,让经典文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基本思路
在“定方向、定目标、定课型、定内容”的基础上,凸显“掌握字词、锤炼语言、培养思维,学会写作”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素质作为终极目标的,把学会写作,能说会写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目标,构建全新的、开放的、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以写作带动阅读、围绕写作搞阅读,锤炼语言、培养思维等从属目标”的语文定向教学新战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学科导生制课堂,认真探索、大胆实践、简化目标、讲求实效,开启新思路、坚持新理念、落实新构想,努力实现一举多得、一课多赢,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
三、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从目标到载体再到方法的完整的教学流程,系统实施语文定向教学,适时恰当地借鉴使用“六步实效教学流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导生制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简单化,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四大难题,即:复杂化的问题、实效差的问题、载体窄的问题和功能弱的问题。
2.明确教学目标,深刻理解语文定向教学的真正内涵。学校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做语文定向教学的研究者,在语文学科备课组组长的领导下,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认真学习,积极研讨语文定向教学,从总体上把握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明确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班级、每一节课上。
我们的方向是:构建完整的语文定向教学体系,解决语文清晰度的问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前提下,以工具性为核心,以人文性为载体,由单纯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单一的基础知识教学,转向综合能力的训练,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生命素质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直奔工具性目标。把“掌握字词、锤炼语言、培养思维、学会写作”确定为今后语文教学要遵循的总目标,让孩子通过学习语文真正在字词上有所得,在语言上有所得,在思维上有所得,在写作上有所得,而且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学会写作。从教师备课,到预设学案,到选择教法、学法,到确定课型,直至确定课堂教学内容体裁,都要以此为依据和标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各年段都要有落脚点,都要有具体落实的目标和途径,并且要明确写进语文组及每个语文教师个人的工作计划。
3.确定语文课型,落实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各年段、各班级的具体学情,确定字词课、语言课、思维课、写作课四种基本课型,并结合实际做相关调整,要上什么课型像什么课型,要根据课型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具体目标。
4.采取各种途径,实现具体目标。
(1)掌握字词:立足教材,采取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的目标。根据我校实际,低年级字词课可占用课时进行,高年级字词课则一律放在课外。主要是在读写实践中,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
篇8
一、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地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根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
二、在写字方面,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程标准》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学生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站起回答时,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篇9
【关键词】兴趣,积累,动笔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三年级是孩子的作文起步阶段,不要刻意强调种种要求和规矩,而是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首先得迈开步子,走上乐写之路,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让学生把写作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我想写”,教师就必须做好作文的指导与训练工作。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呢?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1.乐于表达
从《语文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起步作文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雅兴,有了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带一种水果到校,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品,透视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实物演示,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将是空前高涨的,虽然他们的收获会有差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搜集信息。有了诸多的感受与体验,学生怎能不乐于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呢!
2.善于积累
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所谓的“善于写作”就是让学生写得清楚,写得充分,写得实在。这就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2.1 积累首先来源于课文内容。“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可见,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课文能为学生掌握一些好词佳句积累材料,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
2.2 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会生动起来。
3.勤于动笔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文章作法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学生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习作能力的。作文还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靠历练,而一旦习作习惯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勤于动笔的习惯培养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勤于练笔,而写日记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还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构建自由表达的空间,就能让作文生活化。比如:每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活动,参加了一场体育竞赛,搞完一次大扫除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4.勤于修改
篇10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何不好好地做个工作计划呢?但是工作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是正确的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合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时间方面:初三教学时间短,上学期要尽量结束一学年(上下两册)的新课任务。从多年经验看,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
2、学生方面:我所担任的XXX班,由于是重新分班,两个班的整体水平很差,基础也存在严重问题。语文视野狭窄,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不想学、厌学等等。
3、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全册书分六个单元,包括五个现代文单元和一个文言文单元,它们构成了“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综合性学习和诵读欣赏三部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在语言训练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教材将课文分为六组,每组约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前设“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后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设“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后设“积累·运用”。
全册教材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等,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诗海徜徉”。五首诗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时重在引导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让学生熟读至诵,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点:演讲口语性较强。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小说,抓住要素,揣摩语言,不断提高。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议论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阅读课文,形成个性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料,指导学生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了解中国小说的特点,正确理解古人,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人物;结合历史,进行跨学科学习,提高语文能力;辩证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注重文言文的教学和词句的积累,重视诵读。
三、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8、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班情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3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8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热心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对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工作计划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在初一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转眼间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合理安排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认真学习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和谐高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班级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水平较低,程度也参差不齐。初一学生基础尤其差,要在下一阶段着力进行基本功与能力拔高训练。在阅读能力方面:在理解文章,分析内容,概括语言、表达方面都有待提高;在写作方面,文章无亮点、主题不够明确、语言不出彩、形式无新意等问题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读写指导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初二语文下册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导读。每单元含课文5——6篇,各单元课文编写前都有一则介绍某种主题文章的学习方法的短文。初二下册教材有4个现代文单元,1个文言文单元。其中现代文单元基本按照主题分类。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与单元后“综合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高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从中提炼写作题材,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初中四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句类的有关知识,诗歌、散文与小说等文体知识,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使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贯得体,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疏通文意,背诵基本篇目。
在人文素质方面,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注重“先学后讲,多方互动”。主要是注意学生学习的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
精讲多练,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
3、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注重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随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写的基本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学生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帮助学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包括文言文)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教材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