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小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16 14: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小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小课堂

篇1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本课堂理念,在我的课堂中指引着我的教学方向,但我的音乐生本课堂也确实走过了一段很不平静的路,集中体现在五步教学法中各环节和本学科特点的冲突上。

课前预习受到时间少以及歌唱课的旋律预习基本举步维艰的限制,前置作业作用基本没有体现;自主学习效果不明显;小组的合作探究,让音乐课和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雷同,甚至成了“四不像”,音乐课本身的旋律性、歌唱性所剩无几。展示提升在没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基本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诸多原因导致生本课堂倍感

吃力。

难道生本教育不适用于技能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技能还是知识不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吗?艺术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就无法让学生自我探究了吗?按理说,这一类学科更需要学生自我学习体验才对。带着尖锐的矛盾我认真地对音乐学科的特点结合生本教学进行了深入剖析,结论令人出乎意料,不是艺术类学科不适用生本,只要找对切入点,这是开展生本课堂的很好的学科。

习惯性地把音乐前置作业布置为作品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等文字类的作业,这并没有错,但是因为音乐课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对听觉和歌唱以及操作技能进行学习,所以,前置作业的布置应在作品创作背景等的前提下,侧重于对技能性和操作性进行提前预习,甚至对音乐中个别情感的揣摩进行布置,例如,欣赏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以前的布置多为萨尼族民族特点、歌曲创作年代等,现在的前置作业布置则加进了进行部分的歌曲舞蹈创作,并表演,加强了歌曲性、艺术性。

自主学习环节要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背景、作者以及相关乐理知识的学习,但是要紧密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自主学习相关技能、相关知识,音乐中的技能都是需要个人不断尝试,不断实践,在困惑中进步的,自主学习环节不能仅针对背景等学习,要加入音乐的实践性、艺术性的自主学习尝试,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技能。

音乐课的合作探究要用联系的眼光进行,前面要同前置作业和自主学习联系起来,要为后面的展示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注意不能丢弃音乐课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这样,问题的设置就要特别讲究了。歌唱大课,常用传统的大家练习,大家练习仍是学生自我练习的体现,如何体现生本课堂合作的特点呢?合作探究在歌唱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会产生出许多关于技巧性的研究和交流,这是歌唱进步的关键,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抓住关键,要发现、交流、解决问题,例如,对歌曲《大海啊故乡》部分的演唱,常见的问题是唱不上去,学生之间交流的问题为:怎样唱上去?此时的交流问题,解决方式通常为讨论,歌唱课讨论什么呢?讨论解决方案啊。错!交流应为大家一起亲自尝试,每个人都来试试,怎样唱才能上去,怎样唱才省力;也可以请老师来试试。

篇2

在上竖笛课之初,学生不会吹,觉得学起来很难,有放弃情绪。我在上课时就请吹得好的同学来表演,平时很调皮的一个小男生一曲《龙的传人》征服了不少听众,文静秀气的小蔓吹了一首《希望》让其它女同学羡慕不已。虽然是几首简单的曲子,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欲望。以致于上课时,其它同学经常会要求让他们来示范。“竖笛小师傅”的头衔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通过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的方法让实验班的学生对学好竖笛这个小乐器有了信心和动力。

虽然在渔坪小学开展器乐教学实验研究的时间不长,但通过这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感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一是通过器乐进课堂的活动,转变了教和学的方式。过去的唱歌课,学生不会识谱,老师从头教到尾口干舌燥,而现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节奏型,就可以通过吹奏的方式来识谱唱谱,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竖笛这个工具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竖笛价廉物美,简单易学,同时它有固定音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时值、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有助于解决学生唱歌的音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使其能够进入音乐之门。在刚把竖笛引进课堂时,很多家长都觉得这对孩子很有好处,至少可以学会一门简单的乐器,甚至有会吹笛子的家长还给我打来电话,询问竖笛和横笛的区别。也有家长因为孩子吹出来的声音不成曲调对竖笛表示质疑,对这些,我都一一给家长解释,我想只有孩子们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就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三是通过器乐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音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在教学时,我常采用分组训练再合作表演的形式,刚开始有的同学自顾自的吹,不管别人,结果导致小组成绩欠佳,有的同学相互埋怨指责。我及时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合作精神,再美的曲子有了不和谐的音符自然就听起来刺耳,所以我们必须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才行。

在我的带动下,我校其它两位兼职音乐老师也行动起来,二年级音乐老师把竖笛引进了课堂,音乐课上笛声悠扬。而一年级则主要以自制的乐器为主,如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沙锤,还有用树叶卷出的笛哨等开展音乐教学,这些小玩意儿既让低年级的小朋友感受到童趣,又有了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体会到原来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

篇3

一、消除心理上的不公平,营造和谐氛围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是追求小学音乐课堂口头评价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小学音乐课堂口头评价中,造成少数教师的师道尊严、夸夸其谈,从而导致学生谨小慎微、不敢回答问题,甚至使个别学生在评价老师和同学时产生不真实的评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往往存在着师生之间的口头评价表面上是民主平等的,但因师生双方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之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是不平衡的,因而必然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在心理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紧张,不敢大胆、坦诚地敞开心扉,即使身不由己地发言,也往往是试探性的询问,或是看老师的脸色应对。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不仅要坚持讲理,更要讲礼,让学生感觉到音乐老师也有人情味,尊重各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当同伴在评价学生时,出现不规范,甚至是出现不正确和歧视倾向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加以引导。同时,评价者(教师、学生)要针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及价值客体的特点,做出具有评价者自身特点的课堂口头评价,或幽默风趣的评价,或平和亲切的评价,或循循善诱的评价

一般说来,教师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评价针对性强,能进行清晰的陈述、论辩和评价,所表达的信息中多余的成分少。而有的学生评价时因为缺乏口才,往往出现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说了许多却又不切话题;有的因为个性心理特点,过于腼腆、怯场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师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别还极容易形成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评价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学生则处于挨训状态,因而在小学音乐课堂口头评价中,教师不仅要首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传递出自己的关心之情,而且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评价,借助微笑的表情,传递出师爱的微妙信息,打消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学生久旱的心田接受甘露的沐浴,让他们自觉地打开心灵之窗,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教师也就能从他们的只言片语的评价中更准确地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启发。

二、把握激励时机,发现学生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由于小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同一学生与教师的心理位差也存在时间差别。因此,评价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课堂口头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评价,有时时一种延缓评价,所谓的瞬时评价,就是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延缓评价,就是說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的延缓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三、不同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困生对激励评价的渴望更甚。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从而得到满足、快乐、积极、稳定的情绪,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激励、评价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如果教师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闪光之处。使课堂口头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

四、以师为导,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氛围;课堂情境;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要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还能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小学音乐课的课堂三部曲是由发声训练、节奏练习,唱歌训练三部分组成,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学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应对不一样的学生。那么,小学生眼中的音乐课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音乐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乐趣,每堂音乐课都是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重复地学习歌曲,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学习的激情。那么如何提高音乐课的课堂气氛,就成为新形势下音乐教师研究的新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我是用如下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的。

一、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理,是十分重要的。我是用下面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的。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我在上一节课之前,精心挑选使用的音乐和光盘以及电脑软件,上课时将最优质的声音与完美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2.让音乐与环境有机结合

如,我在教授《沂蒙山小调》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歌词中所表现的场面和意境,同时我又及时插入风景图片供学生观赏,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家乡美丽风景的热爱,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每堂课安排3分钟的时间进行节奏练习

我在出示节奏类型后,请学生尝试拍打节奏,亲身感受节奏带来的美感,再由学生互相启发评价,最后由教师讲解,授以正确的做法。

二、精心设计课题导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题导入,创设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争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查找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例如,在6月的一个下午,天气炎热,孩子们昏昏欲睡,在上课之初,我首先播放歌曲《男儿该自强》,使学生精神振奋,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在下课时播放舒缓轻松的轻音乐,使学生进入优美、轻松的环境中,使学生对音乐课念念不忘,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各种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音乐课堂教学既生动又活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即兴创编,引导学生利用肢体动作,准确地感知、记忆、创编各种节奏。这些活动可以训练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觉得把学生教会就完成了任务,后来我发现让学生改一改、编一编歌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空前高涨。常用的方法是:只改变歌曲中的名词、动词等部分。如,《不再麻烦好妈妈》可将其中的劳动部分进行改编,把扫地、整理房间、收拾书包等改编成歌词,孩子们唱着自己编的歌,内心一定非常开心快乐。还可以通过加入生活中的小故事,加入学生的名字等方法改编歌词,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动力。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歌曲小联唱、个人的即兴表演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表现活跃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不太爱唱的学生多多鼓励,使学生热爱音乐课、热爱音乐教师。

四、用爱心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小学生的年龄小,思想单纯。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很多方面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不少的欠缺。比如说,在学习歌曲《妈妈的吻》时,要和孩子们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你觉得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辛苦吗?你打算以后怎样报答妈妈?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让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了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由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做到以自己的情感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要想获得孩子的认可,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好的品格,把音乐看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学生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其次教师应该爱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用音乐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有感情、有自我、有审美能力的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音乐”,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音乐的爱向学生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在音乐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探索,这样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不断呈现,音乐课才会更加精彩有趣。

总之,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要学会以各种形式活跃音乐课堂,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地学习、掌握好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让我们乘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工作中努力,为音乐课的教学改革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王次绍.音乐美学[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6.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游戏;教学应用

音乐游戏以其趣味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因此在现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地对音乐游戏进行探究和应用,以提升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以音乐游戏来强化学生对于唱名的认知

由于思维的定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唱名很难进行有效的记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音乐唱名游戏,在课内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根据游戏中的设置进行唱名的认知和记忆,进而以这种有效的方式在一个课时内让学生熟记音乐唱名,为小学音乐课程的开展设立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借助音乐接龙小游戏,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

一首歌曲的完美演唱需要学生对音乐的音调进行掌握,对歌曲的歌词进行记忆,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会主动地去记忆音乐课程的内容,所以在音乐课的开展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记住歌曲的内容,并以游戏的开展来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进而保障学生在音乐课程中能够有好的收获。

三、以音乐小游戏烘托音乐教学氛围,强化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

虽然音乐课程相比传统课程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学生在长期单一化的歌曲学习下,其学习的懈怠感也会逐渐的产生,进而音乐教学效果的发挥也会受到阻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随机地进行一些音乐小游戏,如音乐小比赛、歌曲对唱等,进而活跃课堂的气氛,强化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以保障音乐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学习的自律性还不强,因此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不积极学习的现象,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利用好音乐游戏,以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认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保障音乐课教学效果的发挥。

篇6

【关键词】乐感;小学音乐教学;听觉能力;基础训练

音乐老师们都知道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关重要,因为有了好的乐感,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同样,音乐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是通过以声音为载体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音乐天赋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潜在能力,现在人们公认音乐在人的智力的开发方面有特殊的功效。虽然有个别人对此不太认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音乐能改善人的情绪,改变记忆和思维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其实是有特殊节奏状态构成的一种心境和意境。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呢,关于这个话题众说纷纭,下面我就结合我最近看过的几篇网络博文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氛围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

音乐课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群体艺术活动。我们的小学生平时接触音乐的范围相对狭窄,音乐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课堂上,首先通过各种教学设施及手段,比如乐器演奏、视唱、电视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等,让学生直接去感受,去了解音乐,从多个角度认识音乐;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介绍、讲解及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让孩子们认识到音乐教学与学习并不单调,同时又熟悉了音乐作品、掌握了音乐基本知识。但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学生们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和辅助的位置,只有保证了学生们的主题地位,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更多的、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来。

二、教玩结合,学习乐理知识。

在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音乐教师会发现学生们普遍都是音乐底子薄,班里不认识五线谱的人数占一半还多,音准和节奏感好的很少,对各种乐器了解的更少,有很多小同学分不清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更有甚者连音阶都分不清楚,因为乐感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准确的音准和节奏基础之上,如果这二者都未掌握好,那么,乐感的培养就是空谈。因此,先掌握音准、节奏是十分必要的。

课本中的欣赏课乐曲相对复杂,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音乐知识基础,如果完全按照课时规定,一次教得太多、太深,学生消化不了,兴趣不高。他们很有可能把一首乐曲听完之后无法从歌曲中得到新的知识或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抒发自己的感情了,从而会对音乐知识产生恐惧或厌烦的态度,甚至不喜欢上音乐课。所以一定要在欣赏或演唱之前做好基础知识的训练,训练应从节奏、视唱、识谱、到曲调甚至乐器的介绍及各种音乐历史背景的讲解,循序渐进的进行,所以要把音乐知识融入美妙音乐当中,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音乐知识,这是学生感受和学习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教学的起步。

三、情景融合,全身心的体会音乐。

乐感的培养是一种复杂的、特定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欣赏音乐、象音乐,或者在音乐表演和涉及到音乐的活动中显露出来的,更重要的还是指这种感觉是本身能力的流露和表现。这种表现提供给我们一个综合的信息,而不是单一的信息。孩子们的精力,情感的投入程度,对体会乐曲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不同的乐曲、音阶有不同的主题,或愤怒、威严,或忧伤、或优美抒情。所以,对乐曲、练声曲、都要引导他们带着特殊的情感与表情来练习,这种练习也要循序渐进,因为小学生开始对音乐理解还不深,如果教师强制要求只会造成情感假象,这需要老师亲身示范,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创造情景氛围让学生投入到音乐中去。只有将自身置于乐曲的意境中,才能更好的体会音乐。

四、从听觉能力入手,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扬孩子的机会。

乐感的提高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欣赏音乐。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合适的欣赏曲目,有计划的,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的欣赏,是提高音乐感的一个好办法。现在的孩子们要参加音乐会,做到亲身感受,的确很困难,虽然现在数码科技发达,mp3、MP4、智能手机、网络视频、电视大量普及,但是这些设备的效果与现场的音乐会的实际感受是无法比拟的,但是通过多听、多看,对乐感的提高还是很有作用的。同时,在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老师或家人适当的提问,比如这首乐曲你喜不喜欢?为什么?这首歌曲的旋律是轻快活泼的?还是忧伤低沉的,或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在这一过程中,鼓励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无论是谁,对孩子取得的任何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出现的错误也不能横加指责,而要加以引导与保护,让孩子对学习树立足够的信心。

乐感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是一系列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乐感的培养也不能拘泥于音乐狭隘的范畴之内,比如舞蹈和我国的各种传统文艺项目等,学生也可以从这方面汲取“营养”。而教师也应该从这方面引导学生,在舞蹈发展史上,音乐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舞者运用自己肢体的动作和音乐紧密地交融在一起,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的享受,同时在音乐的影响下更易点燃舞者的激情,使得舞蹈作品更加完美和感人。而另一方面有了舞者在视觉上的诠释,也使得音乐更易于理解,所以,可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舞蹈、舞剧和传统文艺节目。

篇7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只要教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意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将能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打造;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学音乐课课时量相对较少,怎样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教材涉及的内容高效完成,突出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我觉得只能从打造高效课堂开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最大化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受高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节奏快,整个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到压力巨大。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音乐兴趣和投入度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性。教师可以用音乐欣赏的方式让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美感,增强对音乐的热爱,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间会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爱的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当作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给学生爱,给学生温暖,那么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因此,在教育领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将学生看做是天使,教师就生活在天堂;将学生看作如恶魔,教师将生活在地狱。”在音乐欣赏课中,老师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的话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这样会给学生平等的感觉。

三、现代多媒体教学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学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的艺术之声,在高科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音频信息。这为学生通过多媒体拓宽视野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第五单元“音乐欣赏――从古典到浪漫”时,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同时,可以在网上查其他交响乐作品,找出像作品三《英雄》、作品五《命运》及作品六《田园》等其他的经典歌曲,让学生比较鉴赏;在鉴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时,可以查找肖邦的《练习曲》《玛祖卡》《波罗涅兹》等其他作品。通过欣赏,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是高效的,教师在全方位的教学过程中用有限的时间能够想到的都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让他们在欣赏之后进行比较和讨论,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友好、平等的状态面对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认可和爱戴教师,让学生在小课堂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将“技巧性传授”转变为“艺术指导”,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因为“技术”教学是短暂的,很容易被遗忘,而“艺术”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永恒的,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机会,在创新中发现音乐的乐趣,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总的来说,只有教师提高个人魅力,及时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才能创造出一个高效、理想的课堂。因此,广大同行应该共同努力,还小学音乐课堂应有的魅力,让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精神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徐旭茫.教学互动低效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08(7).

[2]蔡萍.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2).

[3]彭英.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4]侯洁.浅议如何构建高中音乐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2(8).

[5]李艳芬.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J].云南教育,2014(10).

篇8

现象一:放任自主实践.落空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内在美,这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听音乐进教室”,好多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几年来从没有变化过。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了。又如: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合作、音乐实践学习(或表演)这一形式,对实践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分组讨论。一时间,学生嘻嘻哈哈,满教室闹成一片。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还有许多教师喜欢在学生唱歌、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手击拍,如:  可以认为,这种拍击方法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只要稍有节奏感就能拍出。像这样不用动脑的参与。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发挥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毫无意义。  但如果教师把节奏设计成这样:  虽然只是简单的变化,但是学生若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拍对了。  现象二:评价失真.过度赏识  教学中为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许多教师在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出现后,为了体现新理念,一概表扬你回答得“真棒”、“真好”。生怕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并没有细细考虑学生的回答中是否出现有悖常规的问题。如:学生回答了―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总称赞道:“很不错,掌声鼓励。”学生随之“啪啦啪啦”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样的“殊荣”。特别是在学生对歌曲的演唱中,不仅其节奏、旋律把握得不够准确,还出现了跑调的现象,而且也没有融人自己的情感,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竟然还是“唱得真棒!”。像这样的评价往往没有深入其根本,而导致过多的表面化。

在观摩课中,经常看到有教师准备一些小糖果或小礼品,用于课堂上奖励学生。试问:教师是不是每节课都有这样的精力和物力来准备这些奖品?如果是为了应付听课,这样的演示有没有实际的价值?学生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的?这种奖励方式在潜意识地培养他们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教育真的能物化吗?

现象三:盲目追求综合,舍本逐末

有的课让人感觉闹得异常:学生手里拿着打击乐器,脚底下踏着行进的步子,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又跟着音乐打节奏,一会儿和着音乐做舞蹈动作,这些活动已把时间打发得所剩无几,再一看学生们,闹腾的满脸是汗,好不热闹。音乐课成了活动课!

曾听过这样两节课,旨在通过音乐欣赏,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一节是《海》,教师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海底世界,而对于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教师匆匆带过,一味地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有哪些海底生物,还要进行作品展示。顿时学生忙开了!各种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人眼帘……简直成了美术课!另一节课是《鸭子拌嘴》,授课教师从音乐欣赏入课,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5遍音乐,应该说课堂容量是相当大的,但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作品的音乐魅力,而重视的是“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你能讲一下音乐里的故事吗?”……

从这些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是迷失了方向。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们来热闹一下?就是这样进行音乐实践、综合吗?其实,这是走入了音乐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误区――改变或削弱了“音乐为本”的学科性质。音乐教学的“中心”还是要把握音乐的“本质”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本质不谈,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拿来当正餐送给我们的学生,那么何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呢?

现象四:忽视基础教学.浅层美育

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是形成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音乐艺术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在学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知识作为明线,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围绕这一明线去设计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并深层挖掘音乐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忽视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就会像上幼儿园一样,只是玩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不牢固,那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实验课中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从以往的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到现在过度迁就所谓的“快乐”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愉悦。有位老师上《大海的歌》一课,这样开始:小朋友,在今天的音乐课堂上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很好玩儿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儿吗?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浪片段)生答:大海。再问: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动手布置一个海边的场景好吗?(利用上面的道具或自带的东西,然后分组布置海滩、人物等)好―会儿,―个热闹的海边沙滩出现了:捡贝壳的、套着游泳圈的、光着脚的;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晒日光浴,哼着歌曲悠闲自在。一副美丽的画面出现在听课老师的眼前,可时间过了约有半节课,而后才匆匆学唱欣赏……

篇9

一、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为基础,运用研究性学习。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例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们要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能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路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亲身体验节奏的长短。

二、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经不能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重要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途径很多,比如创设有感觉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优美、愉悦、联想丰富的课堂环境中,身心陶醉地感受音乐。或者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翱翔在音乐之中,或者通过课堂的即兴创作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或者通过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手段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不仅能保证课堂的良好教学秩序,还能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使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接受言语能力差,感受音乐能力不强,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必须在逐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歌曲中词与曲的联系,做好抽象感受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我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我现在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每当他在科学研究方面遇到难题时,他都会在音乐环境的作用下,充分调动和扩散大脑的思维,挖掘出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知识、经验,爱因斯坦就是借助音乐使自己的思维永远保持独特性和多向性,音乐艺术给了他奇思屡现的创造性的思维本领。由此可见,进行音乐的创造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的音乐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每一单元都有“我的创造”这样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了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曲以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来创编歌词,赞美自己的家乡。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旋律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围绕美育施教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教师是美的使者,其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良好的审美趣味,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全面的审美能力。由于青少年生活阅历较浅,音乐实践较少,审美经验不足,因此,他们对音乐的判断常以个人的审美趣味来作为评判标准,这样的随意性,会给审美判断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靠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的安排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方能把学生引入真正的美的天地,从而保证审美教育的实现。

五、音乐评价

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就是要通过评价,调整教学现状,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师生的个人潜能。优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的总结。例如,检测学生兴趣方面的有:在家里,我常常放声歌唱;我常常欣赏音乐等。检测学生自信心方面的有: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等。检测学生表现欲望的有:我想在联欢上表演……节目等。

(2)同学互评。通过调查,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艺术表现情况给予评价。例如,我们班的小歌手、小乐手是……;我们班联欢会组织者、策划人、主持人是……等。

(3)定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寄予希望和鼓励的评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肯定为主。例如,你的歌声使我们陶醉……伴随着你优美的舞姿,我们进入了美的境界等。

篇10

"音乐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生活,创新才得以实现,生活永远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创造的源泉。又如在欣赏人音教材第二册歌曲《劳动歌》时,我一上课便出示小矮人的头饰问:他们是谁?老师为什么要把他们带进课堂呢?问题一提出,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他们是白雪公主的好朋友,"有的说:"他们每天都去劳动是勤劳的小矮人"……,看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我便巧妙的转入聆听环节:"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矮人们一边劳动一边演唱歌曲的快乐情景吧,"就这样孩子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这一课的学习。从生活到音乐,从音乐到生活,音乐教学与生活情境是紧密相联系在一起的。从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出发,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学会抓住学生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与瞬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二、合理运用现代媒体,优化传统教学手段

作为一名紧跟时代的教师,必须明确"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和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已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合理运用现代媒体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肯定,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代名词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公开课,几乎每一堂课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在这些课上,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忙于操作电脑而忽视与学生交流合作,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前设置好的画面上、程序中,教学的灵活性不够,没有考虑音乐教学特点和实际需要,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造成了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多媒体教学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用具,它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非主导作用,我们要合理运用其优势而非夸大其优势。例如有教师在执教《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将课件做得很花哨,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花哨的画面吸引,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件中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媒体展示,自己就像个"解说员",使教学很被动。

(二)合理优化现代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