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精选范文

时间:2023-05-16 14: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散文精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散文精选

篇1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妈妈您说声:妈妈节日快乐!愿妈妈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

今天是母亲节,愿你永远健康,美丽;一切事情都顺心,如意。没有鲜花,没有礼物,只有我深深的祝福!

妈妈,我会永远爱您!

妈妈!您生我、养我、育我……在这个节日里,儿子向您问好,希望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对您说:“妈妈我爱您。”

希望能在这样节日里对母亲说声:妈妈,你辛苦了,儿子在有生之年,会孝顺你老的,母亲节快乐!!!

妈妈:祝您健康长寿!永远年轻!天天快乐!

妈妈,你的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你放心吧。没有我的日子,你要更加保重你自己!

dear妈妈:这十几年来你辛苦了!希望在这特别的日子送上我特别的问候!祝:母亲节快乐!妈妈我永远爱你!

我若是大款,您就是大款的妈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妈妈。不管我将来人生的路将是怎样,我都会永远爱您,妈妈!

希望今天,所有的母亲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儿女,为了所有,只要妈妈快乐,我们就快乐!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衷心祝福我的妈妈节日快乐!道一声您辛苦了!

亲爱的妈妈,岁月已将您的青春燃烧,但您的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用我心抚平你额上的皱纹,用我的情感染黑您头上的白发。祝您母亲节快乐!

摘几片云朵、剪几缕霞光,用想念做针、用思恋做线,织一套炫丽夺目的霓裳,装扮出倾国倾城的您——我心中最美丽的妈妈:祝您节日快乐!

有许多人、许多事,经历了转身便会忘记,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们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母亲节快乐

亲爱的妈妈:您曾用您坚实的臂弯为我撑起一片蓝天;而今,我也要用我日益丰满的羽翼为您遮挡风雨。妈妈,我永远爱您!祝您健康快乐!

从我出世的那一天,到现在我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给予我的,在母亲节到来时,我想说“辛苦你了我亲爱的妈妈”

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一只小鸟,每一根羽毛成长都凝结着您的深情抚爱和谆谆教导。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纵使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妈妈,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没有你就没有我,就没有我数十寒暑的悲伤,也没有我春夏秋冬的欢笑,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与成长。母亲节快乐!

妈:为了我您的黑发变白,费尽心血。今天是您的节日。妈,谢谢您!您辛苦了!儿会尽我所能报答您我最亲的妈妈!

走过了那么多年,我才深深知道,最爱我的人是您,妈妈。把无数的思念化做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的为你祈祷,祝你健康快乐!

老妈,您脸上的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在我心目中,您永远是最美的。

吃遍天下盐最好,走遍天下娘最亲。世界上能够让我献出生命的只有您,我的妈妈。我将爱您一生!

篇2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第一阶段:2009年1月—12月 以活动激发诵读动力。

在开展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就先探讨如何让实验老师与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题的实验中去。通过访问和与学生交谈,我们发现学生比较钟情于活动,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触发他们的思维,为此,我们选择了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两年时间)活动实践,探究诵读的有效策略。

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各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的实际,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实践中,研究诵读经典的有效策略,以诵读经典来建设自己的班级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阶段:2012年1月—5月 总结反思,形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策略

1. 注重理念先行

实验初期,我校有6个实验班,每个年级一个实验班。首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学习培训,让实验老师对课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再讨论课题实验的开展。通过学习,实验老师明确了课题开展的目的、意义,知道了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精选读本》这本教材,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文,明白了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教材,让它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还根据需要,选派教师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学习,如2009年6月14日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研讨会;2010年12月8日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阶段性汇报会;2011年4月14日—15日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验汇报会;2011年6月8日—10日组织实验教师到佛山市禅城区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广东省小学语文“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及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观摩研讨活动。同时,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还注重实践交流,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交流会议,让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及与同行交流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最终使教师得以专业得以发展。

2. 注重与实际结合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首先是确保诵读时间。利用课前一分钟让同学领读,利用早读与晚读的时间组织学生朗读,当学生对诵读古诗文有困难时,我们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利用下午1、2节的课间时间进行古诗文吟诵,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还有就是发动家长进行检查、督促,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使诵读经典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其次是背诵、摘抄。有的班级不但要求学生读,部分内容如古诗、名言等,也会要求学生背诵,还有就是进行手抄报的设计,写读书笔记,举行硬笔字书法大赛等,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知识。

3. 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

单纯让学生进行读、背等诵读形式,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倦情绪。于是我们根据诵读情况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如开展古诗背诵比赛、“爱我中华诗歌散文朗诵”比赛、“中华经典古诗文吟诵”大赛、庆祝“‘六·一’儿童节暨诗歌朗诵”表演、班际诗歌朗诵会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做到“乐读”、“美读”,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在感受中景仰祖国的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如六1班梁思梅同学在日记里写道:通过活动,我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中华传统的魅力,这是一种无法抵御的魅力,有着一股淡淡的香味,这是经典的魅力。五1班黄雅枝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都应该认真阅读、用心感受的!

篇4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灌输式”和“启发式”是其两大基本教学模式。随着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两种模式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新教材和新教育理念要求形式多样的课型。

结合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对新课改的思考,笔者对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型进行了整理,希望这些课型能适应目前的新教材要求,找到一条通向新课改的道路。

(一)单元导读课

这种课型以整体教学法为指导思想,将每一单元当做一个教学整体,在每一单元开始之前,以讲座的形式对单元内容所涉及的基本常识和基本学法进行整体介绍,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课外学习内容,为单元教学内容勾勒出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为中国现代新诗。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我上了一堂主题为“怎样读诗”的单元导读课,导读课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导语”、“中国人和中国诗”、“怎样读诗”三部分。在“导语”中我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些人觉得生活很有意思而有些人觉得生活很乏味?”我从学生的思考回答中引入青春、生命、审美、激情与诗的话题,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告诉学生: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有可能成为诗人,爱文学,爱诗,它会使你热爱生命,拥抱生活,使你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迈向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你活得崇高、博大;在“中国人与中国诗”这个专题里,我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强调诗歌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关联;在“怎样读诗”这个专题里,我介绍了以心灵体验和情感共鸣为核心的五步欣赏法。

(二)师生对话课

这种课型适合任何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置讨论题,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以对话方式参与到学生发言中,帮助学生实现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提升,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小结,这种课型对突破课文重难点非常有效。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项羽之死》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设计的一个讨论题是:“找出并讨论文章中最能表现项羽性格特征的生动细节描写”,学生在自由发言中,基本上都能找出代表项羽性格特征的动作细节和语言细节进行简单分析,如“东城快战”这个部分,学生朗读分析后,我与发言同学一起讨论品味项羽“大呼”、“驰下”、“嗔目而视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和“汉军皆披靡”、“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中项羽的骁勇善战、无可匹敌,以及这组镜头里的英雄末路的悲怆,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大胆的联想想象,共同走进项羽“天亡我”的内心世界,悲壮内涵也在对话中渐渐明朗,最后我再进行概括归纳拓展提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了。

(三)教师讲析课

这种课型其实就是传统模式中的灌输式教学,这种课型适合放在讨论课之后进行,对一些知识性很强的课文重难点,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抓住重点,讲精讲透。讲析课也可以加深加宽,进行拓展,对学生感兴趣而又知之甚少的内容进行专题介绍。

例如,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由于学生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我就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进行充分讲解,如:“曹雪芹与《红楼梦》”、“贾府院落布局示意图”(突出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学生听得有趣,纷纷找原著来读。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形象时,我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加深加宽,把主要人物放在整部书中来介绍,突出典型细节。上完《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红楼梦》全书有了粗略的了解,这就为他们以后读原著奠定了基础。

(四)学生交流课

此种课型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适合处理自读课文,也适合突破讲读课文中的重难点。

这种课型主要由教师提出研读交流问题,让学生在课外做研读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备课上交流。在交流课上,学生们互相汇报研读结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我在上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词《沁园春・长沙》时,设置了一道研读交流题――“古代诗人心中的秋天情结”,要求学生查阅古诗中有关秋的名句并进行赏析,经过几天的准备后,我上了一堂研读交流课,学生争相发言,整个课堂秋韵流动,秋色四溢,这样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诵读品味课

这种课型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为指导,特别适合散文和诗歌单元,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培养语感,还有利于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如我在上高中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氓》时,我要求学生通过“音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意读”(理解诗句,把握诗歌内容)、“情读”(读出抑扬顿挫,把握感情)、“美读”(音调和谐、起伏有致、感情强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层层深入,和女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深深品味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了。

(六)质疑答疑课

这种课型意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特别适合古文教学。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甲组为质疑组,乙组为答疑组,在充分自学、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每个大组推选出四至六个同学为主发言人,其余同学为各组后盾,课堂在老师的主持下由甲组发问,乙组回答,形成竞赛之势,各组同学有权补充提问和补充解答,教师作出点评并解答较难的问题。

如我在上《劝学》时就曾用过此法,学生提问不仅涉及字词句的含义,也涉及语法和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在这种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枯燥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落实,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七)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这种课型能够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营造形象鲜明的视听环境,突出语文课的艺术特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上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设计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我在课件开头设计了以李白的诗为背景的三大画卷:山水诗画卷,漫游诗画卷,酒月诗画卷。每一画卷精选李白5―6首相关诗中的名句,配上画面和音乐,在教师诗意的讲解中播放,课件将李白的一生用诗歌、画面和音乐串起来,突出表现一个浪漫、潇洒、飘逸的诗仙形象;在表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神仙世界时,我用了一张阿庐古洞的图片,通过扫描仪处理,将那种神仙洞府的神奇迷离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无穷的联想。

(八)表演感悟课

此课型适合戏剧单元和文学色彩较浓的小说单元的教学。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外自己改编,自己导演之后,专门抽出时间上表演课。

这种课型非常锻炼学生,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揣摩品味中改编文学语言,还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将它表现出来。表演不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直观感受语言的表现力,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我曾让学生改编表演过《雷雨》、《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等,自创情景剧表演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每一次表演课学生都是那样认真投入,而课堂上总少不了开心的笑声,文学艺术的美育功能在表演课上得到充分体现。

(九)作文教学课

新教材的每册书里,都有表达交流单元,为落实写作教学任务,我开始探索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课。

传统的作文课以学生写教师讲为主,但这种方法显然已不适应新的作文教学要求,作文教学应该增加新的内涵。

篇5

一、加强阅读,增强语言文字的积累。

1.落实好阅读的量

语言的积累总是与一定的读书量相统一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据资料统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整个小学阶段可读的文章,总量不足50万字,这样的阅读量何以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因此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多读书”,不断拓宽学生读书的渠道,循序渐进、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学生课外阅读的量。让学生真正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强语言积累,便于对学生的读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2.把握准阅读的质

语言的积累离不开文质兼备的书籍。好的书是一种精神食粮,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如何引导孩子们读好书,尤为关键。那些艺术品位高、故事性强的书籍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①适合儿童读的中外文学名著以及诗歌散文等等,借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②鼓励学生多接触优秀的作文选以及与语文课本相配套的《阅读文选》、《自读课本》,从阅读中培养兴趣。③指导学生勤翻阅科普类的工具书,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指导阅读的方法

语言文字的积累得益于科学的读书方法,好的读书方法学生会受益终生。

(1)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中积极引导将课内学到的积累语言的方法及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如阅读课中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品评体味;对词语的比较推敲、玩味斟酌;对情感的体验解悟。

(2)精读与浏览相结合。精读的作品多数是与语文教材有关的文章。如《名家作品精选》、《小学生阅读文选》、《自读课本》中所选的文章,也包括篇幅不长的素有定评的作品。浏览是对一般读物较快地阅读,以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此,这些读物内容应该广泛些,不管是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历史、科普,还是报纸、杂志,也不管是国内、国外的都可以让学生阅读浏览。

(3)强化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手段。纵观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哪一位不在儿时就积累大量的诗文,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语言根基。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透彻,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殊不知越讲教学效率越低,其主要症结在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可以采取以下3个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工夫。一本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教师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

3)每学期补充8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4)建“源”为“库”,学会搜集整理资料。①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如主要内容的概括,人物个性的总结。或提炼深刻的道理,或摘录警言格句、精彩片断。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心得体会,为写作做好储蓄。②学做文摘卡片。课外阅读时,根据内容,择需摘录,并分门别类整理成卡片:如语文知识、人物小传、成语出处、科普常识等等。作为资料储备起来,以便写作时选用。③学会剪贴。学生平时浏览报刊杂志,能汲取大量的语文知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教会学生按目标剪辑,归类整理,剪贴成册,形成系列。这样既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资料。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语言的积累。

小学生作文常常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原因是缺少生活的体验,缺乏生活语言的积累。生活处处皆学问,实践活动中老师应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的课余生活,也包括充实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学生看得多,听得多,就会想得多,记得多。这样就会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材料。

1.访中厚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讲出了多读书、多体验生活的道理。其中“行”就是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学习语言。实践活动中,老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游览,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

2.仿中学积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语言总是在积累中模仿,在模仿中借鉴创新。生活中孩子处处在模仿,如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人物,模仿老师,模仿父母。因此,多开展一些模仿性的表演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1)仿秀表演。让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笑星其幽默的对话、诙谐的语言。学生在仿中练习了表达,在仿中积累了语言。

(2)仿家庭生活表演。家庭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最好场所。因此,经常组织学生演家庭生活剧:如何招待客人、怎样做客访友、怎样处理邻里关系等等。在“对话”中练习说话得体,在“对话”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另外,活动课中积极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会、智力竞赛、即兴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辩中学机智,赛中长知识,讲中练口才,为积累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观察善积

观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式,不会观察,就不会积累,也就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呢?

(1)学会定向观察。语文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对熟悉的人、物进行多方位、较全面、有系统地观察,如观察学校的花草树木,四季变化;观察家庭中小动物生活习性、植物生长规律。并及时把观察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口述出来或记录下来,为写作积聚丰厚的素材。

(2)坚持随机观察。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空间,要求学生凡遇到新奇的、有趣的、感触深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并且长期不断地坚持,这样学生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头脑中积累的语言也会更加丰富。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文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地积累语言。要使大脑的语文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勤练笔,使其像教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动机。着眼点有三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月光曲》,为了让学生理解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题目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3.练在情节的空白处

篇6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专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才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能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很多教师的专题教学案例,体会专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但我还是迷茫,因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自己探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选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我要以姜夔作为“关联点”,把多篇文本整合为《走进姜夔》专题。之所以选择姜夔做专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宋词是一座文学高峰,学生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宋词。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多一个也没有了,难道宋朝的词人队伍这么单薄吗?所以,我选择“一代词宗”姜夔做专题,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学生对姜夔一无所知,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这一专题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扬州慢》打动了,每每朗读,都激动得落泪,我希望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我相信,用心细读,自出佳境。

一、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姜夔的词风是什么,词风是如何形成的”。我选择了《扬州慢》、两首爱情词、两首伤己词。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有人评价说,姜夔营造了幽冷意境,你认同吗?②都说词如其人,姜夔刻意营造一种冷的意境,是否因为他是个无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骚雅”的定义,提问③姜夔的词风继承了前人,你认为姜夔的“清空”与“骚雅”分别与哪两位词人的风格相似?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各一首。这节课上完,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我反思问题的症结:

1.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

一节课阅读九首词,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太大、难度太大。我只想着用大量的文本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结果学生无法完成鉴赏,甚至连读都读不完。

2.问题设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往活跃的课堂气氛哪去了?问题设置得空而大,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吃透文本,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从明白文本的内涵,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3.结论先行,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开始时,就把“姜夔词的意境幽冷”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无形中暗示学生拿这个结论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骚雅”的含义是我提供的,学生没有直观感受,这剥夺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权力。

归根到底,第一次备课的失败在于:我没有准确定位语文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学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拔到教学内容模糊的云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不是大学的学术讨论课,拿一个理论去验证作品,讨论之后也无定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用概念,而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

第二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姜夔的词风看词人”。选择了《扬州慢》《鹧鸪天》《暗香》《疏影》四首词。《扬州慢》的教学以“黍离之悲”领起,问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国之悲?学生赏析。勾连上一节课的内容,问②同处于南宋,姜夔在《扬州慢》里表达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一样吗?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答。围绕《鹧鸪天》设置了两个问题:③作者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有所梦?④你从词中感受到姜夔对这个女子有怎样的情感?学生赏析。《暗香》和《疏影》设置⑤你从《暗香》和《疏影》中读出梅花了吗?⑥比较辛弃疾的咏梅词《瑞鹤仙・赋梅》,二者有什么异同?最后总结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这节课的效果好于上一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结合作品赏析,但是浮在表面。本来是姜夔的专题,学生却对辛弃疾印象深刻,并认为姜夔的词不如辛弃疾的词。我再次反思问题症结:

1.五首词的阅读量略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诗词表面的内容无须多讲,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我应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2.学生已经学习过《走进辛弃疾》专题,本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对姜夔词的感受。可是,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找好:对比了辛弃疾和姜夔的人生经历,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同是咏梅,一个激越,一个含蓄。两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学生更加欣赏辛弃疾,姜夔却成了陪衬。由此看来,我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贵之处。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专题课

第三次备课。一定要高度聚焦“关联点”――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谓“人如其词”,词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词如其人”,作品的风格必然与词人的人格特点相似,必然会反映词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见,“人”和“词”是相互映照的关系:由“人”可以观“词”;由“词”可以反观“人”。因此,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词风,二者相互勾连。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飞):在南宋词人当中,姜夔是一个以清客身份而蹈隐士行径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飘逸洒落;一生困顿;不曾为官,以布衣终老江湖;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词风(清空骚雅):姜夔词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追求高雅,张炎在《词源》中将其词风冠以“清空骚雅”。姜夔是南宋词坛“婉约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词风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姜夔词的主题主要有三类――家国、爱情、咏物,以此精选三首词作为课上精读内容。

我以“野云孤飞,清空骚雅”为主题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词《扬州慢》(重点)、《暗香》(次之)、《鹧鸪天》(再次之)。《扬州慢》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品字赏词”等读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感受“清空骚雅”词风。这首词的教学旨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名义上咏梅,却别有寄托,词人把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都点染在词中。这首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主观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丰富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清空骚雅”的词风,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见解。学生对这首词的探究过程,便是迁移知识、强化感受、生发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

《鹧鸪天》是一首爱情词,怀念年轻时遗憾的爱情。从表达上看,这首词比前两首显豁一些,作为扩展内容以补充和强化《暗香》中情爱之恨的感受。

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课上集中阅读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内蕴和词风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其人及时代背景。

2.学会综合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诗词鉴赏的方法。

3.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发的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等丰富情感。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多篇作品,通过分析意象、意境、用词,深入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而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每篇文本的个性,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围绕《扬州慢》设置问题:《扬州慢》的小序中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②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离之悲”?学生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追问:现在的扬州城是“青青”的颜色,请结合“过春风十里”一句,想象一下,过往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颜色?从“渐”字,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意?基本上学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紧紧围绕姜夔词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词清雅的特点设问。

围绕《暗香》设置问题:①《暗香》是姜夔自创的词牌,“暗香”二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②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学生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身世之苦、家国之悲、情爱之恨的丰富内涵,鼓励个性解读。当学生感受出思念过往美好爱情时,补充《鹧鸪天》,设置问题:①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情?

学生精读三首词,充分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充分感受“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美。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圆融,学生争先发言,很多学生在发言时很激动,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十分惊讶。我以这样的总结结束了《走进姜夔》的专题教学: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下的人。身处南宋乱世,姜夔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布衣,凄凉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现在作品里。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抒发的复杂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实情感。从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们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词坛的别样风貌。

学生真的在阅读、思考、参与,这是属于他们的古诗词,是他们真切的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夔;一个宛在眼前、真实动人的姜夔;一个南宋词坛独特的“这一个”。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常常拿《扬州慢》与别的诗词类比,“这句就像‘尽荠麦青青’一样”,“重帘这个意象就像‘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珠帘一样”……我发现,学生好像学会了我一直希望却不能奢望的事――知识迁移。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必须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高。专题教学的主题要能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领;厚,专题教学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起步、感受、体验、生成乃至获得,要常常追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浸润在语言文字里。广,语文是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要让大多数学生习得、获得、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