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5-16 14: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专业定位对于小学教育专业,钦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对现代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和补充完善,可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的培养方案.
1.2化学知识需求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反应过程,掌握基本化学现象的产生原因,学生能够对日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做出科普的解释.通常需要化学专业学生掌握复杂的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定义概念和灵活运用知识解释现象即可.
1.3化学知识体系现状我院在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化学教材是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我们把教材中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烃和烃的衍生物、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等知识进行了重新归纳,并将现有的知识体系分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材料等知识体系.整个教材虽然只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用教材,但是教材中有些知识体系还是有待整合,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讲授.
2教学改革措施
2.1内容改革
2.1.1优化知识体系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各章节知识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材的知识体系可以归纳为无机化学体系、物理化学体系、分析化学体系、有机体系、材料化学体系等几个知识体系.教材在各章节均介绍得比较详细.教材中某些知识板块,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等,虽然理论非常经典,知识体系性很强,但这些知识可能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会很少用到.因此,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对知识体系重新梳理,建立一套对小学教育本科生针对性强的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需求情况和目前化学知识体系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进行了以下知识体系的整合:第一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本科生将来应用相关性强的章节,如物质的状态、溶液、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农业等章节.这部分章节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契合度较高,将来工作中很多问题需要相关知识作解释,因此我们对该知识体系进行重点教学;第二知识体系包括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烃类及衍生物等章节,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小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都能结合起来,因此,对于这些知识点多的章节,我们采用以实例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改变原来按部就班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第三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专业应用的相关性不是很高的知识,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电化学、化学平衡等相关章节,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的理论性强、相关计算题多、知识更加抽象、与实践直接相关性差,因此,我们对这些章节的知识深度的浓缩概括,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只掌握相关概念就可,而对学生在这部分章节的复杂运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根据以上的原则,把《大学化学》中包含个知识体系的章节的讲授情况进行了分类,见表1.
2.1.2完善知识体系新世纪以化学为基础的各领域如环境、卫生、材料、医药等都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新型的材料被制备出来并在各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对飞速发展的应用领域,我们经典的教材在与实际生产生活中各种新知识的结合方面却明显滞后.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把最新的、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化学知识不断地补充到现有知识体系里,以更好的实现教学过程,培养更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激发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更好的教与学的互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改革方案,在讲授下节新课之前,提前将要讲授的章节告诉学生,并设计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互联网的信息对该例子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2.2.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的走入了课堂.作为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负载知识的信息载体,多媒体教学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在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某些不合理的应用方式也逐渐产生,照本宣读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对推导性知识学习时,往往对推导过程印象不深刻,只用多媒体往往对推导思路掌握不牢,此时如果结合传统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推导,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3对知识进行巩固在以往的化学知识巩固方面,任课老师一般都会非常注重计算相关的化学习题的安排,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学生轻概念、重计算的问题,有时计算题能做出来,但是最基本的概念往往含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计算过程很繁琐,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些计算既很吃力又没有实用价值,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布置作业,一般以生产生活中的例子为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而且锻炼了学生创新性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2.3加强教学实践结合钦州学院现有丰富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室不仅有各种基础的传统实验,而且我们还整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建设有开放性实验平台.我们利用该实验平台为学生安排了“补钙剂中钙的测定”等开发性实验,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目的、方法和规则,通过开放性实验平台的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创造力也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同时,通过自己安排设计实验,学生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培养团队精神方面也有较大的提高.
2.4考核方式改革结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和现在化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考核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和创新性实验成绩,该成绩的计算能够提升学生上课和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1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2)考核期中成绩:期中考试我们不采用常规的试卷考试形式,而是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个化学现象,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形成论文,在这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极大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3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3)考核期末成绩:期末考试采取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在试题安排方面,尽量安排科普类的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相关知识考查,这样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好的完成小学教学的任务.
篇2
一、现状分析
1.明确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小学基础教育工作,主要专业方向为文科和理科,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形体舞蹈》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师范类音乐学专业培养的方向相差甚远,一味沿用师范类音乐学专业或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学模式,显得有些牵强。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培养目标,改变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为主对此课程进行改革。
2.学生基础较差
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都没有进行过舞蹈训练,加上学生已为成年人,骨骼发育基本定型,过多重视舞蹈组合势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落感。《形体舞蹈》课程基本以实践课为主,但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我们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的综合能力,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减少部分舞蹈实践环节,适当增加部分舞蹈理论和舞蹈欣赏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性质,以及各种舞蹈的风格特征,熟悉舞蹈基本术语,掌握简单的舞蹈编创,让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以至于有兴趣来学习舞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今后再学习的能力。
3.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调研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更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单一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将在课程中设置儿童舞蹈表演及编创环节。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面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革新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相关教学内容
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减少部分舞蹈教学实践环节,适当增加部分舞蹈理论和舞蹈欣赏内容,鼓励自主编排,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今后在学习的能力。
(1)现阶段舞蹈教学内容基本以实践课为主,课时安排为:
(2)改革后教学内容:①每次课课前15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介绍与本节课相关舞种的基本知识,利用相关视频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以及优秀作品赏析。对有些舞种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可以通过视频让同学感受一下其风格特点。将舞蹈的理论知识灵活贯穿在舞蹈教学中。课堂教学以组合教学为主,学生看完视频后再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
②舞蹈实践增加儿童舞蹈和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加强舞蹈编创部分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学监管,革新教学评价
制订一套有效的平时成绩考核成绩的管理方案,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将考勤直接纳入平时成绩,重视课堂抽查和平时作业的检查,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教学;策略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其中,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和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其他技能的基础。在职校的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听力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听力技能训练,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并力求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应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的困难,探索全面提高学生听力策略,为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常见的学生听力方面的困难
(一)语音、词汇掌握差
以初中起点的职业学校小学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来源于农村,由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极少系统受过语音训练,对语音、语调、单词发音在句中的变化,如单词的重读与弱读、连读、句子停顿、失去爆破等读音规则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词汇量的严重不足,造成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难以理解文中内容,更别谈听懂文章了。据调查显示,语音和词汇掌握差是学生在英语听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
(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少
由于所属国家不同,所接触的异国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日常生活、传说等与自己国家的有所不同,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内容涉猎很少,这也给听力中某些涉及异国文化背景的片段造成文化上的理解障碍。
(三)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
学生的听力水平普遍不高,其原因也有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单词,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过分注意通过对应单词所代表的汉语意义来进行记忆,但是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单词的读音,如何在掌握读音的情况下听懂听力。在听的过程中遇到生词时,一直想回忆或猜想其意思,不懂得跳过去,以致影响整篇的理解。还有的学生不会在听的过程中做记录,未能抓住主要信息,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
(四)心理准备不充分
有些听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对听力缺乏自信心,总觉得听力很难,一听就怕,越怕就越听不懂,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造成学生对听力训练无兴趣,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二、提高学生听力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基本功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词汇、句型、语法等)是影响听力理解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这些基础知识不扎实,训练再强化,效果也不会很明显。没了这些基础知识,听力训练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听力训练必须从语言基础抓起,尤其要过好语音关。要通过示范、模仿、听音、辨音练习和适当的录音材料,培养学生对语流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等语音语调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例如:I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在这个句子中,get up at连读,而six是本句最重要的词,应重读,该句是陈述句,应读降调。另外,平时还要加强词汇识记教学。词汇量是语言知识的基础,若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即使在听的过程中能听清并模仿,也无法在语境中将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以致影响听力理解的整体水平。
(二)精心选择听力材料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听力材料很重要。如果没有为学生选择好合适的听力材料,不仅不会达到训练的目的,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重其听力的焦虑。因此在听力材料选择方面应做到以下三点:
1.应选择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
选择时可以从短句到长句、从句子到短文、从短文到临场对话,逐步深入。例如,可以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听力入门》(step by step)。这本教材中有单词辨音、句子听写、短文等,语音原汁原味,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组织,很适合作为听力辅助教材;又如牛津大学出版的《新概念英语》,选材有趣,句子由短到长,文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音纯正地道,可以作为学生泛听的教材。
2.要把握材料的量和实用性
选择的精听的材料宜少而典型,泛听的材料则宜多而通俗,且宜以常用的、实用的、易得到和可操作性的材料为主,如对话、访谈、新闻报道、讲故事、打电话等。并且还要选择有关英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材料。同时可适当拓展题材的范围,提高听力材料的难度,尽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材料。教学中可供参考的听力材料有Look、Listen and learn,《走遍美国》、《展望未来》等。
3.建立学校听力资料库
学校可建立一个听力材料库,听力材料按级别分类。每一级别的听力材料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有听音的磁带外,还应有光盘、录像带等。学生除了听以外,还可以看有趣的、形式多样的英文录像、电影,这样能使学生心情放松,消除他们的焦虑情感,激发他们听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对语言材料的印象与记忆,促进英语听力的学习。
(三)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创造良好的课堂英语语言环境。新教学大纲指出英语学科教学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使用英语与学生交流、阐述课文内容、讲解练习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
教师开始用英语组织教学,学生可能感到不适应,也听不懂,甚至有反感情绪,此时就要求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手段,如适当穿插中文解释,通过配以手势、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及借助实物、图片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逐渐过渡到全用英语授课。只要长期坚持下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而且让学生更注意听讲,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渐渐地听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注意训练策略
(一)循序渐进,系统训练
想提高听力不能操之过急,应从基本的听单词、单句入手,逐渐过渡到听较长的复合句、段落以至完整的文章或对话。训练要系统,什么阶段重点训练什么技能,应有明确的计划。在基本掌握一种技能之后,才训练新的技能,整个训练要有系统性。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听力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侧重基本功训练,可利用教材中的录音(对话、课文及听力训练)进行训练,再辅以《英语听力入门》,打好听力基本功;第二阶段侧重于提高阶段,可以适当增大听的量与难度,如让学生听《新概念英语》第二、三册;第三阶段侧重综合运用,对听力的各项技能能够在实践中会熟练运用,能顺利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二)注意不同听力训练形式的相互配合
1.视听配合
在学生听的同时提供表示内容的形象,既可避免“内视”(语音在大脑中变成文字),又可降低难度,并使教学情景化,可以声音与图画、图片、实物与动作配合。
2.听读配合
可以二者同时进行,也可以先读后听、先听后读,还可以听读交替、交错、轮流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听的某些难度,使学生集中注意于一点;另一方面将书面和口头加以对照,有助于学生得到文字与听的和谐统一。
3.听写配合
要求学生在听音会意的同时,将听到的内容写出来,也就是听与写要同步进行,注意力不能全部集中在听上。这种练习增加了训练的难度,但是正常的交际活动需要这样的能力。再者这也是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从听、说到写不可缺少的桥梁。这种听写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有效手段。
4.听说配合
这种训练形式看来是有听有说,但主要目的和主要活动是听,所以说的部分应该简略。其主要做法可以有口头判断选择、口头回答问题、口头概述大意等。
5.精听与泛听配合
精听就是通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反复地听,最终听懂所听到的任何一个单词、搭配、用法,甚至能想起每句的标点符号。一般来讲,精听的材料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要求学生听多遍,了解所听内容及所听材料的体裁特点。泛听,是指让学生听材料时不要求听懂每个句子、每个单词,而主要是抓住文章大意,一般较长的故事适合于让学生泛听。在泛听训练中,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听力材料,使学生熟悉各种语境,从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训练中一定要做到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求质量而不是求数量。
(三)加强听力练习技巧的指导
1.预读题目及选项内容
在听材料前,抓紧时间快速浏览题目及选项,捕捉一切可从题目及选项上获得的信息,同时预测内容,打有准备之仗。
2.边听边记,强化记忆
听录音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尤其是对一些数字、人名、地名的摘记,因为这些内容易过耳就忘。另外,记录时要会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数字可用阿拉伯数字记,地名、人名可记下个别字母做提示。
3.善于总结规律
听力的技能是由许多微技能组成的,如抓关键词、猜测词义、速记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总结,找出如何轻松应对在听力练习中对各项技能要求的规律。例如在平时训练时,注意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选择(which)等要素,又如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8:45,可以说成eight forty five或a quarter to nine。
(四)培养健康的听力心理
听力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人的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所有的心理过程和特征的集中反映。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或厌倦的状态时,易产生对抗心理。简言之,就是当学生的情绪有较大波动时,是很难听懂任何东西的。所以帮助学生做好听的心理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说来,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常表现出两种不正常的心理:一种是过于自信。这一般存在于听力较好的学生中。他们往往在听简单的内容时异常焦躁不安。二种是缺乏信心。这一般存在于听力较差的学生中。他们往往觉得听力非常难,在听的过程中难于进入角色,一听就怕,越怕越听不懂。对待前一种学生,主要应持批评态度,要求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戒骄戒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对待后一种学生,教师应多加鼓励,尤其是对起点低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试着去听,去尝试,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战胜自卑、胆怯心理障碍,激发听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逐渐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五)多渠道进行听力训练
提高听力水平非一日之功,需要常听不懈。因此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听力训练外,要把听力训练延伸到课外,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校园英语播音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感知英语,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利用网络等手段增长见识。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看涉及外国生活影视内容,促进学生对英、美国家风俗、文化的了解,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语听力更是如此,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中断听力训练,即使在假期,也要让学生多看看英语版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十台的《希望英语》栏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英语节目。
总之,听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听力方面的困难,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设计训练方案,同时在训练中层层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多听多练,听力水平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嘉伟.英语听力理解障碍与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1999(7).
[2]王宇.策略训练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3]王家永.现代教学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与革新工作中,多所院校对学生群体职业技能的培育工作给予关注和重视。小学教育专业身为培育现代化教师的新专业,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学校美育课程身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逐渐受到各高职院校重视。因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习者综合能力及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高低,与其所教学生的素质提高、情感熏陶以及艺术特长培育正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院校人才培育多样化。
1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必要性
1.1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美的能力
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即经过相应培育,使受教者具备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情操及美的品格。对美的认知不但是审美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作为人类基础心理活动,追求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基础需要。但针对“什么是美”这一问题,多数人只有相对感性的定义,譬如欣赏优美的舞蹈、捕捉美好的风景以及聆听动人的乐曲等,均会使受众不自觉的产生美的感叹,但针对美的抽象概念却呈现出模糊不定额度情况。因此,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房中,教师可通过美育课程为学生群体叙述美学价值,使学生可渐渐理解美的定义,进而深化对于美的认知。
1.2有助于提升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体验美不是在感官层面得到愉快的体验,而是经过和美的实际交流互动实现对于精神层次的启迪。从心理学视角上而言,学生可利用主观意识得到感性认知及感性审美的能力,这一能力可将美渗透至头脑中,通过一系列反应,对学生审美能力可落实启迪和唤醒。这就是为何审美过程可使学生获取精神层面额度愉悦,也是实现升华思想与陶冶情操目标的根本因素。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相应专业中,通过美育课程,学生可在实际欣赏中体验美,并在教学活动中借助这种美学启迪达到自我升华,从而通过美育课程激发学生表达美与欣赏美的潜能。
1.3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是建设在持续创造美的前提下的,不断探索美作为人类心理层次额度需要,然而部分人因不满足对已定美学框架的制约,在表达美的范围中增加自身思维,由此衍生新的艺术作品与美学观点。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美育的作用不但在于提升学生群体对于美的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更在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认知与鉴赏美作为创造美的关键环节,善于透过美学视角发现美并创造美,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呈现,艺术美感并非于凭空产生,而是根植在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与生活一体化的美育教育背景下,探索如何应用更为多变与灵活的方式展开美育教育,对学生创造美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2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现状
2.1院校体制的约束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涉及的教学多数均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多数与教育相对应的课程盲目借鉴原有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原有基础上并未做出适当改动以此适宜高职学生,而是强加至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教学活动多将理论知识为重点。增添的美育课程本质分散,特异性不足,无法充分看落实和学生自身发展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实际需要无法呈现,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一教育方式也导致学生和现实脱节。同时,院校专业课与美育课程融合不足,美育课程和专业课在教学实践层面相错,致使两者难以融合。
2.2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
培育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坚实基础、素质较高及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师,是当今多所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但这一目标偏重德育、体育及智育等层面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美育课程中蕴含的艺术类学科。艺术教学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而美育课程则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发展进程中,美育、艺术教育一直是共同发展进步的。然而,现阶段教育环境下,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围,高职院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往往对于美育课程重视度不足。院校对小学教师的培育目标也极为繁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导致在此环境下培育的教师难以满足国家及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2.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度增加,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也相继开设美育课程。但院校实际培育计划中,针对课程整体设计存在包含大量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均隶属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因受院校培育计划约束,选修课的选择准则为四选二,即在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4个课程当中任意择选两门课程开始选修。这一教育现状,必然会导致美育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性,学生对于自身较为陌生的艺术课程难以深入的学习。
3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策略
3.1培育师资团队,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与师资力量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正相关,要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最终还需依赖教师来实现。现阶段,部分小学在美育教师团队建设层面可在基本满足教育要求,但由于专业结构性欠缺、学科领头者不足以及职称结构缺乏合理性等因素影响,美育教师团队建设仍需加强。建设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促进教育发展、革新及培育人才的重点。首先,院校可补充与引进美育方面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缺乏架构性的难题。其次,培育双师型教师与骨干教师,提升美育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与水准。再次,培育美育课程学术领头人,发扬学术带领作用,提高美育学科科研水准与能力。呼吁教师群体参与专业技术支撑晋升等活动,推动美育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最后,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与内外融合准则,借助“走出去”及“引进来”的用人制度,增加对美育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招录小学一线美育课程相关教师,实施阶段性与周期性教学,吸取先进美育教育的成功经验。
3.2全面展开通识知识教育和美育教育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群体师德教育,以及创新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手段及模式,例如通过实际教学训练、建构优秀和谐师生关系以及锻炼教育工作者心智等。另外,高职教师可深入到小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观摩小学教师实际美育教育,学习先进教育手段,在提升自身道德涵养的同时,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有序进行美育教育。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可增设学生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这两者区别于传统的价值观与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日后进行小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应在具备社会常识及自然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教学工作储存多方面知识。院校可逐步增加通识知识与美育课程,将通识教育和美育教育重点置于课堂范围内,优化通识教育及美育教育的课程模式,逐步强化两者与专业课程的契合度。
3.3创新培育体系,合理设置美育课程
一方面,取消当前的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四选二额度约束,将其引进专业必选课当中,并合理增添授课课时,使学生可全面掌握多种技能,为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养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创办将艺术作品鉴赏及艺术知识讲授未重点的美育选修课程,教师为学生讲授美育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基础,培育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其树立审美理念,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另外,设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进步,并具备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专业知识牢固、教学能力纯熟、实操能力过强及艺术修养充足的小学教师,以此来促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3.4在美术学科中展开美育实践美术教育身为小学美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应将其视作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的重要内容。美术身为历史久远的艺术学科,其呈现出人类探索美的过程与追求。美术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培育人才,以及小学素质教育当中的美育价值呈现在多个方面。从学生身体发育视角而言,美术可使学生群体更为直观地体验美,并在追求美中增加学习美术乐趣,提升其艺术素养。从情感发展视角而言,美术身为一种表达艺术的方式,可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氛围和意境,并在艺术无形的熏染中提高品质,充实其情感。从心理发展视角而言,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可渐渐摆脱思想与身体层面的惰性,养成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从美术学科的美育价值出发,院校正在设置课程和美育实践中,应中水美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由于美学知识存在十分深刻的生物学、科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因素,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将理论作为导向,使学生在掌握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后,掌握与理解美术教育。
篇5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专业教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或诗意或激情。而在课堂上的语言运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三方面。
“听”,就是能听懂少年儿童的说话,能从某些含糊的回答中听出真意,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说”,指通过口头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说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更不能冗长,要准确、简明;
“读”,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带讲,把课文读得通畅自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我们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阅读教学时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是必要的。
2.阅读的基本功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即今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这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写的《神奇的书》,高度赞美了书的力量。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最值得做的,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的事情—就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生,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因此,我们要读书,并将文学这道“甜点”,不但吃在自己的嘴里,还要吃在学生的嘴里,并消化于其精神和思想的胃中。
3.书写方面的基本功
书写—三笔字,特别是粉笔字,直接呈现于黑板。由班杜拉的学习观察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教师作为他们的榜样,板书字体的好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就会模仿。有人说,学生的字往往像教师(小学生比较突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的板书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把字写的美观、漂亮,而自己的字体却歪歪斜斜、凌乱不齐,又怎能使学生信服,写得一手好字呢?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最基本的,具有处理教材、组织教学、随机应变能力等专业教学能力,才是驾驭一堂好课的开始。
1.处理教材的能力
上好一节课之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备课。这是前提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能力。备课考虑的不只是教材知识,教法,还包括学生,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极大可塑性、可教育性的少年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而人的身心发展又有其独特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发展规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很清楚地把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删调整教材内容,将编者意图正确地、灵活地传播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也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又一新的挑战,教学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转变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相交流、相互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课堂中,总会碰到各种突况,所以教师必须保证个人言行的严谨,做到处乱不惊,从容不迫,不影响教学气氛和学生心情。
在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一课中,就充分体现了随机应变的品质。课前贾老师把文中的一段话抄在了黑板上,有一个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你把‘它’写错了,下面的一瞥不出头。”贾老师一瞧,嘿!还真是这样,把所有的“它”都改了过来,还表扬这个孩子“细心”。
篇6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不同,其针对性强,主要是作为从事小学艺术教育的职业训练,教授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师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学的舞蹈风格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要难度适中。
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培养目标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低年级的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要把教学内容的增删与有效的课时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教学中应以训练直、立、灵活、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根据师范学生的特点,让其了解舞蹈的特点和种类,了解儿童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方法,进而创编各种风格的儿童舞蹈。如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跳的练习选择“一位小跳”,翻的练习中选择“踏步翻身”,转的练习中选择平转,同时,再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组合、身韵、呼吸组合、儿童基本舞步练习.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兴趣,奠定专业基础
多数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对舞蹈课颇感兴趣。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秘诀。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性和记忆力、能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建立在个人爱好和生活需要上的人们积极认识事物的倾向。兴趣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天赋的、个性化的客观行为,对喜爱的事物表现出信心十足、不觉疲倦、如痴如魔、精益求精、以苦为乐等方面。另一种是通过培养产生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氛围的熏陶而形成的,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在实践适用的过程中形成爱好的“升级”。要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做到“因势利导、推波助澜”,使这种爱好舞蹈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升温和发展,成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课堂教学证明,学生对舞蹈及组合颇感兴趣。由于兴趣的支撑,使他们保持了自信、不卑不亢的心理特征。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年龄、舞蹈基础、接受能力等设计编排合理的教学组合。如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和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如东北秧歌中进行“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的教学较为合适,因“手巾花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跳踢步组合”在训练上是属于初级组合,通过该组合训练,能提高腰、腕等部位的控制能力。跳步还具有表现儿童活泼跳跃的特点。另外,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马步”组合,“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萨玛舞”、“手鼓舞组合”,朝鲜民族的“果格里”组合等,以及相关的儿童舞蹈、集体舞。以上这些民间舞蹈组合都有着不同的训练价值和典型性及实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好准备。
三、实现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为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把握,提高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教学的初期阶段,对于了解舞蹈甚少的学生来讲,就要从选择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如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民间舞等作品开始。以不同角度介绍它们的风格、特点、类别,让学生在美的情感中认识和了解舞蹈,进而在情感的感召下,经过艺术创造,使情感和动作融为一体,“传情达意”。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感是舞蹈的本质,是“源”。越是抽象的东西,越难以发现,越容易忽视。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可视性的动作体现丰富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契机,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部动力。
(二)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例比较,辨别异同,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舞蹈的能力。例如,在教中国古典舞动作时,把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代表性动作“迎风展翅”和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典型动作“顺风旗”进行对比,可从手位、脚位、身体体态,运动轨迹和内在气质及舞蹈风格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芭蕾舞特点是“开、绷、直、立”舞姿长而舒展延伸,动作多表现在下肢,线条清新等;与之相比中国古典舞特点是“圆曲、圆弧、有回旋”舞姿婉转修长,上下身配合,线条曲折等。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把握得更准确。
(三)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儿童舞蹈编排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基础上,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贴切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激发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作灵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动作完美结合,创编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在教学生动作时,学一个动作,鼓励学生去延伸想象,从空间、力度等变化去想象。如学习东北秧歌舞蹈“手巾花”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后,让其创编,然后将即兴创编的动作,如“上下绕、站着绕、跑着绕”等评议总结,与教材中手位动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的能力。
总之,小学艺术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培养兴趣入手到表现美感、创编与教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90-01
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列入国家本科专业序列中,高等教育体系中融入小学教师培养。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学习优势的前提下,对其他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开设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以及高学历的小学教师。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小学教育本科要求需定位在“小学”,小学数学教学难度系数较低,但教学中方法引导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字专业素质,但是对于小学“教”的素养却缺失很多,师范专业自身的素养高低固然重要,但是关键是“教”的能力高低,因而教学中定向在小学,定位在本科。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提升其培养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小学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育的历史发展有着本质联系,同时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原则,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对小学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是专业化培训的起点。
2、培养目标定位的措施。为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对专业进行定位,掌握专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转变数学专业的培养思路,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本科是学术研究中较为基础的学位,那么小学教师就要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教学发展取向。这种冲突给专业定位带来矛盾,因而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师,在自身素质得以提升的前提下,对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协调好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之间的矛盾。
二、小学教师培养中重点关注问题
1、加强数学专业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需要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以适应数学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专业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需要加强数学教育专业的特长,不是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的削弱。小学数学教研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理科学生的数学功底,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对知识不断感悟,并且把这些感悟转化到数学的教学方法中。
2、数学专业知识内涵的注重。教学中“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中能够看到,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要培养学生广博高深的基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中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连续数学知识的引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系统性,也有关于数论和离散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延伸学习。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水平后,学习数学的思维和学习的学习方法,因为人任何知识学习都要清楚的了解一点,“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3、数学教学内力培养的落实。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脱节,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意义不大,很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此问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例如,国外为培养小学生开展的有关“小学数学”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该课程的开设方式是让学生借助计数、有理数运算、几何学等相关数学知识学习和探讨数学的定义,在活动中考虑数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讨论数学和作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门课程主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更是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和各项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培养的核心是落实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意义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忽略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求面向专业,在实际对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的非常吃力但是还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等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体系合理构建的前提下,体现出高等教学对教师的培养作用,并且在教学的时候结合专业自身特点。了解课程设置目的,对教育专业开展相关要求,达到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教师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能像数学本科那样专业化程度较高,主要是通过学科类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高等教学和小学数学方面的知识,深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且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得以提升,数学素质的提升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时比较多,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多的运用语言知识讲解,对于数学和思想方面的渗透较少,有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把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忽略,只不过是在课程教学中偶尔提及,但是这些思想和精神的提及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职前教学中学习很多相关的思想知识,但是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因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还有较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结合课程专业设置特点,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需要不断的提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在教学结果中体现思维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讲授过程中课本内容的融入,对数学思想中的精神和人文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进程中,全方位的理解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并且具备开展数学研究的能力,整体上提升数学专业素养的发生,在小学专业优势发挥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趋利厉害。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获得教学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获取高素质小学教师能够获取的科研教学。虽然专业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高,但缺乏对初级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彻底。因而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前提下,适应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
教育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端,应受到重视。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专门针对小学教育的专业,为小学教师岗位提供人才。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育体制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培养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专业教育和职前培训提出了迫切的改革要求。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由于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注重专业课程的讲解,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好;也有的学校重视对小学教育中心理教育的讲解,这类学生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两方面互补发展,即既要关注对专业课程的讲解,又要针对小学教育这一特殊专业进行训练。
现阶段的高等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一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进入学校,需要一对多、面对面地传授知识,但是高校更侧重于理论方面的讲解,学生并不能亲自感受,因此培养出来的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知识并不难学,但如何将这种理论和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高校当下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确定“怎样教”比“教什么”更有难度。小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生正处在智力、体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而有些教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对学生产生了反作用,将错误的知识和观点传授给学生,甚至有些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打骂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给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策略
重视教学实践,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一般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实习时间有限,对此,学校可以进行分散实习:例如在寒暑假时期组织统一集中实习,在平时利用零散时间实习。让学生多参加公益性的义务教学活动,如支教等,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教学经验,又能参与公益性组织,一举两得。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过硬,一般本科高校会开展关于高等数学的专业课程,所涉及内容以高等数学基础理论为主,这也是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便于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扩展选修课学习范围,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理科类学科的第一步,因此对小学数学的教育要更加细腻,把握住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枯燥的心理,纠正这一错误观点,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爱上数学课程。
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小学教育针对的是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刚接触初等义务教育,心智刚刚萌芽,对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位,玩心较大,更喜欢一些艺术活动,类似于讲故事、笑话、歌曲等。所以小学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多才多艺,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可将教学融入讲故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在循序渐进中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的正轨,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自身应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做到以身作则,起带头模范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三、结语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技能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不断提高教学的技能培训工作,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创新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李玉峰.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核心成分的养成策略[J].江西教育,2008(Z2).
[2]彭红琴.从“课本”到“生本”――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J].中国教师,2012(9).
篇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小学生所处的校内外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影响其成长发育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对小学生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的小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作出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1],同时,《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目前高科技充斥的信息社会环境里,青少年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增高,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逆反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学习过度焦虑、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等方面的因素。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虽然与家庭教育的过失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脱不了干系,但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对其心理问题的出现负有主要责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不过硬,行为失范,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等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心理学类课程处于核心地位,在完成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改革,探索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及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新途径,使心理学的学习实现多元性的目标,既为小学职前教师的培养提供知识,同时又能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这对于提升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大好处。
二、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现存问题的剖析
(一)教学过程脱离学生的学习需求
过去心理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概念、原理进行理论性的阐述多,而操作性阐述得少;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而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而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训练少,由此学生普遍感到心理学类课程抽象、难懂,概念成堆,理论性太强,学完后在实践中很难用得上,造成心理学类课程学时无趣,学后无用的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压力也在增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学生不仅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更迫切需要学会处理好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水平差异的影响,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涉猎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在发展中迫切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过分拘泥于学科体系内容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要,不能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然而学生只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会用于自身心理素质的成长和提高,往往会觉得心理学课程类的学习内容很“虚”,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如何去用。另外,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往往被定位为一种知识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相关技能的培养,没有与学生的自身成长、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活动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错位;这实际上也妨碍了心理学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方法单调、机械
许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讲课中偏重于对概念、规律等理论的解释,缺乏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挥。原本在学习之前对心理学类课程抱有强烈兴趣和渴求的学生,在听了老师如此照本宣科的讲授后很失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学习目的不明确,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致使学生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无法从心理学类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不会解决自身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此外,有些教师也在尝试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三、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改革思考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实践”四大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要求,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此外,依据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考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在课程中不断更新与补充内容。
(一)课程目标定位的多兀性
小教专业心理学类课程属于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要突出教师教育的特色。它不仅承担着培养小学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而且对于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小学职前教师心理学类课程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使未来小学教师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儿童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熟悉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学生建构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了解小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了解小学生的交往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会诊断和解决小学生常见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3]。由此,把心理学类课程教学目标调整为两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二是为学生自身的现实心理生活提供指导,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前一个目标针对师范生未来做教师的规格要求,后一个目标则针对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为此,将原来的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调整为以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主纲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加强了课外实践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拓展行知空间
在以往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心理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辅导、儿童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测评与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其中前三门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后四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课程设置建议模块要求,将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设置为三大块,即儿童发展、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生心理辅导。在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研究上,不过于拘泥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以未来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和学习;在知识的教学中与小学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进行解决小学生发展与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必过分强调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将复杂的概念原理直观化和简单化。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才能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训的特色,才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21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手段的更新。
通过小组讨论、随堂实验法、体验式教学等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使得教学氛围轻松、和谐,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人际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既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又使心理学类课程成为对师范生有吸引力、实用且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前讲练、学生讲课的形式,引导大学生们有意识地去关注最新的学科知识,善于关注生活中及小学生的心理现象,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对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学生在讲练过程中能够提早熟悉教学环节,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意识。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推进多媒体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拓宽教学的时限;利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去观察、思考小学教育,实现大学与小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髙度整合。
(四)加强评估,确保教学效果
篇10
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类课程,不仅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丰富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促成他们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修养,使其能真正代表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形象。声乐课是音乐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薄弱,他们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有些学生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由于他们基础差、起点低,在教学中听同学们演唱,就会发现音高低不准的跑调现象。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训练他们的音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准概念,是声乐教学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音准训练的重要性
音准是进行歌唱的基础,它就像一把能打开歌唱之门的钥匙。音准在歌唱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声乐人必须形成良好的音高概念,才能在歌唱中准确地把握音准,从而进行正确的歌唱。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就是音准,良好的音准来源于很多方面,它包括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但更多的是有效的视唱练耳训练。在给小学教育专业教授声乐时,虽然要讲授的东西很多,但对音准的要求应该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花时间不厌其烦下苦功夫。音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音乐审美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形成对音乐的美感。
良好的音准是进行声乐其他训练的前提,只有掌握较好的音准,才能更好地展示歌曲内涵,才能让听众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进行正确有效的音准训练成了声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二、影响声乐歌唱音准的因素
有关歌唱音准训练的方法很多,具体哪种方法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呢?首先,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发声技巧是影响音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唱的时候音量过大,就会因气息支持不住出现音高偏低;如果用力过猛近似于“喊唱”,就会由于气息沉不下来出现音高偏高。所以,在声乐训练时正确把握好歌唱的力度,控制好音量,学会倾听,力争很好地掌握好音准。其次,共鸣腔体的调节也能影响歌唱音准。声音过于尖细缺乏低泛音的嗓音就可能出现音准偏高;反之,松散的或者缺少高泛音的嗓音则可能导致音准偏低。即使理论音准是准确的,但如果共鸣腔体调节不恰当,在?觉上依然能感受到音准偏高或偏低的声音效果。再次,声区也影响着歌唱音准。对初学声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声区,更谈不上在不同声区去调节自己,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掌握声区转换的技巧,缺乏相应的训练。学生必须经过长期而刻苦的训练,才能自如地掌握和运用气息,声区交换时适当把握声带张力,把气息、声区、共鸣腔体协调配合,控制好音准。歌唱状态也是影响音准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个人的声音受其情绪、身体情况、精神状态等多种原因影响,声乐教学中,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歌唱时的音准。如在兴奋激动和心情愉悦时,音准会偏高,反之,则偏低
三、声乐教学中提高音准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音乐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核心,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是声乐集体课还是小组课,教师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音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对于学生出现的音准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指出,并提出解决办法;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声乐技能和范唱能力,没有一定的声乐基本功,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声乐学习;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钢琴演奏和伴奏技能,在学习一首新歌之前,教师要把旋律准确无误地弹奏几遍,让学生对歌曲的音准及歌曲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建立学生的音高概念。在读谱阶段,教师应让学生保持“轻声高位”的状态,以达到标准的音高位置。
(二)加强对音高的听辨训练
只有具备了听懂音乐的耳朵,才能唱出动人的歌声,人的听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提升的。对音高的听辨训练可首先从听单音入手,单音训练(模唱)是声乐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训练方法。反复听,反复唱,对提高音准很有帮助,进行单音训练能强化学生对音高的听辨能力。同时,还要进行听音程训练,由易到难;还可以适当地加入和弦的训练等,这些训练归结起来,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
(三)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音准
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是提高音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声音的位置决定音高的位置,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学生保持站立姿势,注意聆听周围同学的发声,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时使自己的声音与其他同学声音一样保持准确。正确的呼吸方法也是提高音准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都要遵循正确的方法,教师要严格把握,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呼吸方法对提高音准的重要性,调整好歌唱状态,积极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去。
(四)课余学生互学提高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