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 科研项目; 财务报账制; 项目管理; 核算单位; 报账单位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科技经费管理也日益规范和加强。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经费的预算和使用,同时加大项目验收的财务审计力度。近两年来,主管部门又有新的举措,如,开设银行特设账户,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即是如此;科研项目实行财务报账制,经费不再层层下拨,统一在某一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或是主持单位,或是某一承担单位)进行财务核算,如863项目、转基因专项等。本文仅就财务报账制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实行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可以加强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提高预算执行力和经费使用效率,在项目验收阶段,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财务报账制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做法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一、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账中存在的问题

1.真实性问题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一就是真实性原则,即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对经费核算管理单位来说,部分核算的经济业务是报账单位发生的,这部分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可靠,经费核算单位经办人员、会计人员并不能作出保证。而在财务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经费核算单位要做出“管理当局声明书”,必须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书面声明或确认,这对被审计单位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2.支付问题

财务报账时,如何进行支付结算,有时也是一个问题。有些费用有时因报账单位垫付资金,而汇入报账单位,至于是否确实垫付,报账单位收到报账款后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本来可以支付现金的费用,如差旅费、劳务费(科研用工工资),是否能支付现金,特别是当金额比较大时,如何处理比较妥当;一些支出金额较大的费用,报账单位个人先行垫付了现金,能否以现金形式支付。支付采取何种方式,不只是会计核算的问题,也是经费管理是否规范的一个体现。

3.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资金问题。因为经费未下拨到本单位,使用经费时不可能随用随取,只能用别的资金先行垫付。若使用其他在研项目经费,这时,就涉及项目经费专款专用问题。若不想使用其他项目经费且经费来源又较少时,资金垫付就比较困难。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统计及经费考核问题

科研单位对科研项目统计一般以批准立项和经费到账为准。此类报账项目,由于经费未下拨,对报账单位来说,有等于无,自然不予统计,年底经费考核时,也不算指标。科研人员就好像成了为别的单位打工的人员,只不过为了有事可干,不能放着科研项目不去做,只能不作计较,埋头苦干。对核算单位而言,此类项目既有立项,又有经费到账,自然是如假包换的科研项目,在经费统计上,自然按账面上反映的数额统计,这样,既有了项目,又增加了经费,可谓是双赢。两种做法对比鲜明,但都不正确。

2.项目管理和管理费问题

报账单位既然未将报账项目纳入统计考核范围,自然也不会纳入管理范围,项目管理基本上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当然,上级项目承担单位会对下级承担单位进行项目任务分配、安排,会定期检查、了解项目执行情况,但这代替不了下级承担单位——报账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报账单位项目管理缺失,使项目管理环节出现了断层。

项目经费预算中一般都有管理费预算,这项费用是用于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以项目经费为基数按比例核定,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费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按比例收取并统筹安排使用。但在报账项目中,由于经费未下拨至报账单位,报账单位放弃了管理,也就放弃了管理费的收取和使用,管理费指标则由核算单位享有。实际上,报账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条件,但这部分消耗未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报账制项目的管理费则与实际不符,也与有关规定不符。

3.绩效考核和激励问题

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关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和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未完全落到实处。报账单位未收到经费,对报账项目不作统计,不作管理,更不作绩效考核,科研人员的绩效成为一纸空谈。核算单位则以账面经费为基数,根据考核情况,提取、支出科研人员绩效。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本是一种激励措施,若未适用于报账单位科研人员,会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与国家实行绩效管理的初衷相违背。

二、完善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的建议

(一)完善财务报账制度,规范财务报账程序

1.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签字手续完备、附件齐全,是报账的基本要求,对报账项目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如前所述,会计人员难以知晓报账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实际发生,防范这类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完善报账手续。实际工作中,常有报账单位仅提供原始单据进行报账,这种做法非常不妥。比较妥当的做法是由报账单位填写报销单,经办人、项目负责人签字,金额大的支出或重要的支出还应由单位领导签字;附件应齐全,如参加会议要有会议通知,组织会议还应有签到单,测试费要有协议,材料费要有验收人签字并附清单或协议,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应提供个人身份证号,仪器设备费应有合同和固定资产登记证明。再根据核算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由该单位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和有关领导签字。报账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事项进行确认,核算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支付进行认可,经过双方的确认和认可,会计人员方可进行报账业务处理。

2.采取正确的结算支付方式

结算方式有两种,即现金和银行转账。采用何种方法,国家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有明确规定。鉴于报账的特殊性,应尽量减少现金支付,而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如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虽说是可以现金支付,但由于这类凭证本就属于自制原始凭证,支付时宜采用转账方式,即将报账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根据发放清单进行发放,若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可以进行冲账处理。差旅费可先向报账单位借款,报账后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冲账。超过现金结算范围、标准的大额支出,应杜绝个人垫付,采取银行转账方式进行结算。报账单位购置商品及接受服务的费用,应根据发票直接汇入有关单位账户,对于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应由报账单位提供垫付证明,方可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如有必要,对于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的费用,可要求报账单位提供有关账务处理证明。

3.妥善解决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资金时,应尽量采用后付款方式,比如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对于必须先行付款的情况,报账单位应落实垫付资金来源,此时,不应使用其他在研项目资金,应使用其他性质资金,如横向委托收入、技术转让和服务收入、科研副产品销售收入等。当项目组除科研经费外,其他收入来源单一或较少时,报账单位应协调垫付资金来源,妥善解决资金问题,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理顺关系,各尽其责,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1.明确项目和经费归属

报账项目虽有特殊性,但也只表现在经费的核算管理上,其余与一般项目无异,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正确对待。核算单位应将项目书中分配给报账单位的经费指标分离出来,按分离后只属于本单位的经费进行有关考核,不应虚增指标和成绩。对报账单位来说,虽说项目经费未拨至本单位账户,但项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报账单位对未拨至本单位的项目经费拥有事实上的使用权,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工作考核时应对此类项目及其经费予以确认。

2.相互配合,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一般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之间是需要配合的,而财务报账制项目,各承担单位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互间配合更为重要。

核算单位应与报账单位做好项目任务分解及经费预算分配,定期交流项目实施进度,核算单位应定期分析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并反馈报账单位。报账单位应将报账项目视为一般项目,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督促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协调有关事宜,根据项目预算,对报账事项进行审核确认。

项目管理成本属于间接费用,根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由此可见,项目管理费,应由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根据各自预算和实际情况收取、管理和使用,这样,既反映了科研项目的实际管理成本,对报账单位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3.开展绩效考核,实行激励政策

现代管理重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也称成果测评,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通过考核,最终达到工作目标。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根据管理要求,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并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是国家完善项目管理的重大举措,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项激励。绩效发放方式,核算单位自不必说。报账单位科研人员绩效发放有两种方式,一种由核算单位直接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科研人员自行申报;一种在报账后将绩效款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报账单位扣缴。不难看出,第二种方式更为适当,也便于操作,并且绩效支出属于间接费用,从前文也可看出,绩效支出应纳入报账单位财务,统筹安排使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会计核算原则[EB/OL].http:///view/595582.htm.2012.

篇2

首先,传统预算模式是将各部门分别预算,这样容易造成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会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按照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争夺基数的问题。其次,传统预算方法使财政部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由于没有制度要求,各部门不提前提交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加以了解。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能够将资金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使用情况与资金支出后的绩效成果相联系。再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可以使财政部门处于主动状态,了解资金的去向和用途,提高了资金的追踪问效,也提高了对资金的监督效果。

2当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

2.1预算编制不健全

通过对一些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情况的调查发现,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人员对预算编制不够重视,缺少对科研项目的调研和询证,对预算编制和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产生障碍,准备不足,方法不当。预算执行的基础是预算编制,由于很多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比较繁多,需要许多部门共同参与,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出现的普遍现象是,采用传统的预算方法,虽然简单可行,但是过程花费时间短,资金分配不合理,缺少科学的、系统的预算编制评价体系,出现一些不合理因素。

2.2财务管理不完善

有的科研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预算编制后的执行力不够,不能把资金完全使用在关键点上。有的部门在开展项目时使用的资金远远超过预算编制中的数目,资金使用率降低,存在浪费资金和使用不明确的现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也不健全,造成预算绩效在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开展中不能发挥重要作用。

2.3管理监督不健全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科研项目的绩效为导向,预算绩效要为预算结果的实施效果负责,这就需要预算从编制到实行都要透明化,监督管理具体到每一个步骤和阶段,会计部门需要向单位有关部门提供准确全面的预算绩效信息。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公开透明方面做得还不够,预算管理没有尽到相关职责,没有准确地展现绩效真实情况。预算绩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科研事业单位本身以及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力度不够。

3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在对科研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前,要充分全面地了解预算基本信息,给编制预算留有充分的时间,工作人员应熟悉关于预算编制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要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在编制预算时,要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考虑到,针对各种问题制定出不同方案。工作人员在编制预算时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程序,避免主观想法,各阶段都要有资料显示,明确各项目的绩效目标,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3.2提高预算执行力度

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支出使用批复下来的预算时,要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计划和程序进行,尽量减少资金浪费和去向不明的情况,使预算支出与预算方向相一致。各部门在资金使用上要准确合理,规范预算支出规模,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对预算绩效执行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管理人员能够掌握预算支出的方向和情况,以及预算支出执行的效果,财政部门也可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建立预算执行报告。在预算支出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根据资金运作状况和报告内容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率。

3.3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

篇3

摘要:在国家科研经费监管“新常态”下,如何创新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院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借鉴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作业成本思想,结合科研机构具体案例,探讨了在科研院所如何基于作业成本思想建立项目间接费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以期能够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如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

关键词:科研院所 间接费用 核算思路

面对国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科研院所急需创新传统的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机制。在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S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引入企业广泛使用的作业成本思想,可以比较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相对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

一、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

(一)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按其支出形式,通常可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管理服务等间接成本以及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分析。根据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就是如何准确核算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项目直接费用由于其受益成本对象比较明确,核算过程相对简单。项目间接费用因为其受益对象不明确,所以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国家科研经费监管的新趋势。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其受益项目对象非常明确,可以根据成本费用所归属的对象计入相关项目的直接费用。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通常为每个科研项目设置单独的核算账号,用来归集项目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当发生与项目研发活动相关的资源消耗时,财务部门就会将该支出计入有关项目的直接费用核算账号。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科研绩效支出等。

如何将依托单位为项目研发提供的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对应的受益对象中,国家相关经费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间接费用,并对间接费用的使用范围做出了一些规定。当前,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紧跟国家科研经费改革的步伐,创新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将间接费用通过一定的方法简单分摊到成本核算对象中,在会计核算上设置“单位管理费”“能源消耗费”“科研条件支撑费”“科研绩效”等不同的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分摊给具体科研项目承担的间接费用。甚至有科研院所只是简单设置了“单位管理费”和“科研绩效”两个科目,在实际收到国家拨入间接费用时根据国家规定的比例全额提取计入上述科目,直接作为项目的管理费和科研绩效,并没有如实核算项目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只是先按预算金额全额提取,然后再定期合并冲减科研院所的公共支出。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比传统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各类企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以作业为核心,先确认和计量消耗资源的所有作业,再根据选择的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最终核算出相对准确的项目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最大程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尽可能降低损失和浪费,提高决策及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为了更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基于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结合科技研发活动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析归纳出以下作业成本思想在科研院所应用的基本流程。

1.确定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根据项目研发过程中消耗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能源动力、管理服务及人员绩效等资源的不同,汇总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如:实验室占用、仪器设备使用、能源动力消耗、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及支撑部门运行保障等。

2.划分所有作业的作业动因。通过分析成本消耗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如:实验室占用的动因是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使用的动因是设备使用的工时,能源动力消耗的动因是能源动力消耗的数量,管理服务和运行保障的动因是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及支撑部门提供运行保障的时间。

3.归集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把各种类型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进行汇总归集,形成该项作业的成本库,如:一定期限内,实验室运行所需的能源消耗、维修维护、物业服务等成本,仪器设备运行所需的试剂耗材、动力消耗、维修维护等所有成本,水、电、气、暖等能源动力费用,职能和支撑部门的办公费、人员费等所有运行费用。

4.合理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在划分不同作业动因及归集所有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的基础上,用各类型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数除以该作业动因的单位总数,就可以计算出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单位分配率,即作业成本分配率。

5.准确分配消耗作业的成本。根据成本对象消耗各类型作业的单位数量和计算的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就可以计算出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成本对象消耗的所有类型的作业成本总和就是该成本对象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三、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案例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科研院所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这里以S研究所为例,简要分析基于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过程。

(一)S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S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方政府共建的国立科研院所,着力于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管理体制,推动多学科交叉汇聚和协同创新,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和创新产业培育基地。研究所现有10个实验室,4个支撑平台,3个职能部门。2015年,S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近1亿元,项目间接费用近2 000万元。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基本流程。根据研究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平台及职能部门一起深入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充分沟通交流,结合研究所资源消耗的具体状况,将与科研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以外的资源消耗分为设备运行、实验室占用、能源动力、职能部门服务、支撑部门保障以及科研绩效等几类作业,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划分相应的作业动因,如:工时、面积、度数、项目经费等。

2016年4月,S研究所M实验室的X研发项目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的项目间接费用为22 100元,具体计算过程分析如下:

1.根据当月S研究所间接费用消耗的作业总成本及相关部门统计的作业动因单位总数,计算相应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如表1所示。

2.根据表1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结合M实验室及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统计的X项目消耗的作业动因单位数量,计算该项目当月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X项目应承担间接费用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科研院所要成功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核算方法,首先需要合理汇总所有作业,准确统计各类作业消耗的所有资源及作业提供的单位总数,形成作业成本库,其次要科学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各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有了准确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相关部门统计的单个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的单位数量,最终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出单个项目应承担的所有间接费用。在科研院所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流程如上页图1所示。

四、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需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有效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但是每个科研院所的定位目标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工艺流程也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要合理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离不开科研院所内部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需要人、财、物的全方位投入,因此,科研院所需要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确保作业成本法思路能够有效执行。

(二)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科研院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的差异,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都会有所不同,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全程跟踪不同的研究过程,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

(三)合理计算作业动因单位数量。合理计算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单个科研项目消耗作业的单位数量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关键因素,各相关部门只有如实统计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各项目消耗的单位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及单个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五、结束语

全过程跟踪分析项目研发活动的所有作业,合理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核算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还可以共享相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作业消耗,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降低科研工作成本,促进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跨跃式发展。S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财教[2011]434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S].国发[2014]11号.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95-03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政策规定,大大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及财务管理水平,使之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状况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普遍存在成本核算缺位、监控缺失、浪费惊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因此,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其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最近几年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并在文件中着重强调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有三种:即纵向经费、横向经费、自筹经费。目前,横向经费占科研项目经费比重较大。但不论哪一种经费都不能自行管理和随意使用,必须纳入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按照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因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管理程序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的科研项目类型,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从立项到资金到位时间跨度不确定,以及到位资金数量,还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分年度分阶段支付等等因素,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往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些都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将收入资金及时入库。

(二)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定和执行预算管理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提供详细的计划,把有限的经费分配给最适宜的项目和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监控提供很好的研究参照。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水平决定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及对科研项目发展预期目标的影响,高校要重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效益性、合法性。

(三)成本管理

科研项目的成本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间接成本,指“设施与管理成本”;另一种是直接成本,根据实际需要预测。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大多高校往往执行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项目预算通常也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不少人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管管收钱用钱,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有些高校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就应该由个人支配,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造成管理混乱。高校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建立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分配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从科研经费中根据规定的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其费用一般作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以调节学校内部分配收入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按照有关要求对科研经费的总额制定分配比例、范围、方式,以发挥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和最大效能。

(五)财务分析

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重心往往是日常经费收支会计核算,没有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整体资金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年终将科研经费的决算纳入高校年终决算报表中进行决算报表编制,这就无法确认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致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参照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按照相关规定编制科研经费各类报表,加强财务分析,真实客观反映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意识不强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对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不够了解,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课题组或个人争取来的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理应属于课题组或个人支配。科研项目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型人才,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经费接收、报账付款、结题证明等这些只是财务人员为科研活动所做的程序工作,审核报账就是履行一道手续,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和开支不合理,给预算管理、支出核算、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

目前,有些高校科研经费报账方法传统陈旧,按项目名称设立科研项目经费卡,报销金额比照预算进行总额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科研经费控制和监督作用。但在项目多、人员复杂的情况下,就无法控制科研经费的明细支出是否偏离科研项目自身的需要,会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编制的脱离。

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项目进度不符。有的科研项目刚开始,经费已经使用很多;有的即将结题或已经结题了,还有大部分结余,造成部分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强行收回后,再使用学院另外安排的项目配套资金支付。特别是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学院配套资金较多,也不存在上级收回资金的风险,经常是几个科研项目资金混用,项目已经结题了,仍继续报销使用科研经费,或者是财务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清楚,科研管理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过问,造成科研项目研究无期限,报账也无期限。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缺位,导致科研、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工作上不能很好沟通与交流、配合与协调,极易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管理上不统一,无法通过财务经费管理来控制科研项目进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科研经费的划拨或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等,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大多不进行跟踪管理,而是由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自行管理;财务部门缺乏完整的科研资金综合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核算到决算以及科研项目结题后的剩余资金没有制度化的管理措施。

(三)预算执行不严

高校一些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经方面的知识,编制预算时不严谨,考虑不全面,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造成该开支的却没有列入编制预算中,而在项目研究中又必须支出的有关费用,导致财务管理和监督时可能出现经费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还有的对经费预算具体使用过程不明确,或者出现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研究,经费来源渠道难以区分,混合使用,甚至到结题决算阶段才发现支出内容和预算不符。

(四)绩效考核缺乏

大多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绩效评价体系,目前仍停留在会计核算和预决算编制的层面上,对资金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效益未作出评价。尽管在经费开支、经费管理办法统一了核算口径,但未提供财务分析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就无从谈起,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效益相关的奖惩措施也就无法实施。

其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只注重强调多申请项目,全力以赴争取课题,对加强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正确认识,只“重争取、轻管理”,造成“项目争取与经费管理相脱节”;二是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一些高校往往参照一般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尽管根据高校特点也做了一定的补充,但总体上制度不完善,致使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形成“上级制度与高校管理相脱节”;三是部分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做的经费预算往往凭经验估计,与实际需求有差距,缺乏合理性,使用中又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没有约束力,结果是“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四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缺乏实质性内容,只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用的是否合理正确,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只有流水账,也就无法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之“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相脱节”。

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新思路

目前,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必须遵照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

(一)观念创新

从高校领导层、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到具体的科研人员必须更新管理观念,明白国家财经法律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指针,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程序。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科研经费既不是项目主持人的个人“小金库”,也不是课题组任用的专用经费。要认真学习有关高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的新观念,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科研人员要更加自觉地配合财务人员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

(二)制度创新

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必须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科研经费使用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要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者,要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分别制定不同的办法,明确各类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开支范围、审批手续、结题决算等,提供资金上的有序支持;建立一套包括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项目结题、结余经费分配和奖惩措施等完备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推行科研经费财务数据分析通报制度,建立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及会计核算网络,及时反映科研项目的拨款进度、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对于数据巨大的重要项目,也应分阶段及时进行财务分析。

(三)手段创新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仍是空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将使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得到很大的扩展,便于细化会计核算、加强预算执行与公开,便于财务信息与学院其他部门间的信息对接。

1.细化预算编制。对于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要细化到经济科目,科研人员自主编制项目明细支出,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制度解释及辅助,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共同进行梳理、审核,便于财务部门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及支出范围,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开支与科研活动相关、真实。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细化核算,加强科研项目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核算分析,分清实际需要的、直接支出的、应该分摊的费用,便于较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经费额度。

2.强化预算执行。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预算、查询、统计、分析、报销使用的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为主动式管理,由总额控制转变为明细控制。运用动态管理查询手段,对项目预算超支进行预警,有助于科研人员对合理的支出项目及时作出预算调整。如某高校取得一个横向项目100万元的经费,经费预算要求资料费、差旅费、测试费、材料费、鉴定费、设备费等,每一项费用为若干元,分科目报销总额为原定的金额标准,当该科目所报销的的总额超过规定的金额时,计算机系统会提示费用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结题时,按照真实的财务数据编制财务报表,并对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得出真实数据。运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可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全程监控;二是为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提供沟通的一个有效工具。

3.加强科研经费决算审核和分析。真实反映已使用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具体结构,对以后的科研经费管理起到借鉴作用,也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加强结余科研经费的管理。

4.加强财务与其他部门间信息对接。坚持预算公开及科研项目信息公示,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成本控制,资产的购置、调拨、回收等,经费决算,结题,监察审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定期将校内所有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信息向社会公示,包括项目立项、审批、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资产购置、结题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接受群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来自社会的监督更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机制创新

科研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关系到学院办学水平,是学院发展的大事。高校各部门应形成合力,积极探索科学灵活高效运行管理新机制。

1.建全科学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高校可专门成立科研财务科,进行二级财务核算管理。科研经费支出与事业经费支出不仅要单独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资金在预算中还必须要专门列支,科研经费不能随意占用事业经费,避免造成事业经费超支,科研经费结余的局面。按照科研项目的进度及研究期限,当年不能结题的结余科研经费要结转下年使用,结题后仍有结余科研经费不再结转。按照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积极探索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办法,正确区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范围,通过合理的办法把间接费用分摊到各个科研项目成本中去,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达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目标。

2.建全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到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入账、保管以及结题后的清查、核对、移交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对取得的科研成果中的无形资产要制定必要的管理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性。

篇5

关键词:中央财政资金 科研项目 资金管理 亮点

作为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基层人员,在实际工作感觉科研项目存在以下几种现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多,科研项目总类多;项目管理制度不相同,项目支出口径不一致;预算编制要求不严谨,预算支出管理过于刚性,预算调整手续繁琐,科研人员不能按照科研实际需要支付资金;科研项目资金对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比例低,很多项目没有绩效支出,科研人员的科研创造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综上所述,《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出台非常之必要,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指导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优化整合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定位不清、重复交叉、实施效果不好的,要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针对项目分散、重复、交叉问题,一个科研工作重复申报多个课题的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建立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采用绩效评估机制,以科学有效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估,保证了评估的公正性,建立起一个奖优罚劣的激励导向机制。

第三,2014年底前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开放服务。好处在于国家可以统筹项目科研管理和财政资金安排,强化了科研项目和资金信息公开,引进社会监督机制。

第四,项目主管部门要减少项目执行中的检查评价,发挥好学术咨询机构、协会、学会的咨询作用,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实施环境。目前科研工作中极功尽力,浮躁情绪比较严重,通过政策引导,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鼓励科研人员尊重科学研究规律,脚踏实地,创造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第五,公益性科研项目要重点解决制约公益性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使项目成果更有效服务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对于政府支持企业开展的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在立项时要加强对企业资质、研发能力的审核,鼓励产学研协同攻关。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主要由企业提出需求、先行投入和组织研发,政府采用“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资金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以及企业主导项目组织实施的机制。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后补助方式,更能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使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第七,项目主管部门每年固定时间项目指南,并通过多种方式扩大项目指南知晓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自指南日到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少于50天,以保证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申报项目。从受理项目申请到反馈立项结果原则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要明示项目审批流程,使项目申请者能够及时查询立项工作进展,实现立项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体现了国家倡导国家机关为民服务的意识。

第八,根据不同类型项目,可以采取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用户测评等方式,依据项目任务书组织验收,将项目验收结果纳入国家科技报告。探索开展重大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后评价。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特别是后评价机制,可以对项目的后期产生的成果和影响,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测,避免目前项目结题验收完毕,一切就完事大吉,后期效果没有持续跟踪评价的现象。

第九,在评估评审中不得简单按比例核减预算。除以定额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外,应当依据科研任务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核定项目预算,不得在预算申请前先行设定预算控制额度。劳务费预算应当结合当地实际以及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的全时工作时间等因素合理编制。这样科研人员就可以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去编制预算,目前承担课题的项目负责人都会领导一个团队,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这个研究团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项目负责人普遍感觉项目中的劳务费不能满足需求,又担心报多了会被核减,影响整个项目的预算资金。如果科研项目的预算能够真正按照实际需要去编制,资金的使用效益会大大提高。

第十,及时拨付资金,合理控制项目评审和预算评估评审时间,及时批复项目和预算,结合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及时合理办理资金支付,实行部门预算批复前项目资金预拨制度,保证科研任务顺利实施。对于明确目标的重大项目,按照关键节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拨款。目前确实存在预算拨款不及时的问题,当年立项的项目,三四月份资金才到位,有时主课题拨付子课题的资金也不及时,资金到达单位后,有时也不能及时拨入项目经费。建议相关管理部门,规定项目经费从立项到拨付到课题相关环节的时间节点,如果没有及时拨付,有关部门要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一,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将项目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纳入劳务费科目中列支。这样临时聘用人员也能有依据交纳各种社会保障支出,减少了这些人员的后顾之忧。科研项目组也能找到更适合项目研究的聘用人员,有利于开展项目研究。

第十二,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项目实施中发生的三项支出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目前确实存在科研项目人员利于项目资金举办不必要的会议,频繁出差,搞人情拉关系,既浪费了国家资金又助长了不正之风。三项经费之间可以调剂使用,这样科研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科研实际情况,合理调配使用资金,使资金得到高效使用。

第十三,进一步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这一举措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明确。目前财政部科技部对民口重大专项等项明确了不同项目预算的审批权限,只有总预算和年度预算、承担单位发生变化,设备费、基本建设费调整才需要报财政部核批。合作单位调整,合作单位之间调整预算,由牵头单位批准,财政局备案。除此之外的直接费用调整由牵头单位批准或备案。体现了预算审批权限下放的宗旨。但地方上的一些小项目预算调整往往却需要向主管项目单位进行变更申报,一个几十万的项目从项目预算申报变更到批复要两三个月,影响了项目资金的有效执行。

第十四,间接费用用于补偿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间接费用,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体现科研人员价值,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财教【2011】434号文,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明确提出了间接经费和绩效支出的概念,提出间接费用相应金额的上限比例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远远没有达到上限标准,对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和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科研人员的收入和其做出贡献不匹配。据了解许多科研人员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基本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建议继续提高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的比例。

第十五,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并将使用情况报项目主管部门;未通过验收和整改后通过验收的项目,或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差的,结余资金按原渠道收回。解决了科研人员突击花钱的问题,保证科研经费合理有效支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承担项目所发生的会议费、差旅费、小额材料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等,要按规定实行“公务卡”结算;企业承担的项目,上述支出也应当采用非现金方式结算。项目承担单位对设备费、大宗材料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支出,原则上应当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结算。使用公务卡结算可减少现金使用量,降低现金使用风险。推行信用管理,能够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公务卡还款时间问题有待改尽,因为刷卡消费的时间有先有后,所以享有的免息期长短不同,容易造成混淆,造成超过还款期限的问题,给科研人员造成困扰。建议按消费日算起,免息期一律为50天。

第十七,建立覆盖指南编制、项目申请、评估评审、立项、执行、验收全过程的科研信用记录制度,由项目主管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评估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等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通过信用评级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规范科研资金使用,增强项目承担单位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十八,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建立责任倒查制度,针对出现的问题倒查项目主管部门相关人员的履职尽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经查实存在问题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过去在项目管理中重点工作是放在对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行为监督检查不够,建议借此文件精神,建立对项目主管部门履职评价体系,由上级部门牵头,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定期进行验收评价。

第十九,除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项目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向社会公开科研项目的立项信息、验收结果和资金安排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立项、主要研究人员、资金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以及项目研究成果等情况,接受内部监督。信息透明是建立约束机制的最好方法,接受社会监督是发扬民主力量的最好方法。

第二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项目评估评审应当以同行专家为主,吸收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评估评审专家中一线科研人员的比例应当达到75%左右。对采用视频或会议方式评审的,公布专家名单,强化专家自律,接受同行质询和社会监督;对采用通讯方式评审的,评审前专家名单严格保密,保证评审公正性。项目立项前的评审工作,是关系到项目资金能否合理分配的关键环节,也是能否调动科研人员积级性的重要方面。建议对专家项目投票情况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讯评审对被评审人员的主要信息进行屏蔽,以保证评审的公平性。

篇6

一、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特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同时对于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有绩效的支出费用,应该对绩效考评达到标准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科研人员进行申请科研项目做出鼓励,督促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项目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出现违反科研项目预算的现象发生,又能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事业单位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包括从财政部门、具有资金分配权的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其他省部级相关部门)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纵向课题经费”),以及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课题经费”)。随着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财务部门不仅要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会计核算,还要确实在依法监督、科学分析、参与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理念。

一、当前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中,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课题立项和结题,汇总统计科研进展情况、科研成果情况,业务部门负责成立课题组申报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活动和安排经费支出,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和督促预算执行、配合财务验收,其他部门负责合同审核和采购管理等。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许多相互分离、沟通协调不充分的情况,例如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阶段大多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客观上存在科研项目经费是课题组争取和专用、管理好坏由课题组负责的看法,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预算审核、科学分析和监督管理的职能。

2.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不全面、不具体

从部门预算编制情况看,由于事业单位直接从财政部取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难度很大,其他纵向课题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也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难以预计,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忽略科研项目经费收支预算,部门预算编制不全面,预算约束力和严肃性受到影响,年终部门决算的收入对比差异率很大。

从具体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情况看,按照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和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编制,但由于科研项目经费申请和科研项目研究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实际项目期间难以估计,项目成本没有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作为依据,课题组编制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往往不能客观反映科研活动所需的全部成本,或者片面夸大经费预算需求,或者为提高竞争力,未经单位集体决策和统筹考虑,盲目承诺配套资金,而事业单位自有资金有限,导致科研项目无法按照预算执行。另外,由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缺乏统一、完整的制度和办法,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各不相同,有的开支项目比较宽泛,有的限制很严格,导致科研项目执行的一些必要支出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3.科研项目经费会计核算存在欠缺

(1)前期成本费用归集不完整。由于科研项目申请存在的不确定性,科研项目立项的时间周期长或科研项目经费到账晚,科研项目前期实验准备和论证工作发生的大量前期费用归集困难。在实务中,往往还存在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机制不顺畅的问题,财务人员并不掌握项目申报和经费预算的前期信息,往往是经费实际到账后,财务人员才能努力查询追踪了解项目情况。

(2)科研项目收入、成本费用归集不及时。同样由于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可能项目执行期已经过半经费才到账、财务人员才知道项目存在,导致科研项目收入确认时点不合理,科研项目计划执行内容和经费核算内容不对应,中期检查和结题前突击花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实际工作中还经常出现设备购置金额大,政府采购程序复杂,工作任务紧急,出现科研任务基本完成设备等费用尚未归集的情况,科研项目核算存在滞后性。

(3)公共费用分摊依据不充分。虽然科研项目可按一定比例计提管理费,用来核算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仪器设备和房屋、日常水电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但实际上,是否可计提管理费,管理费计提比例,是由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口径决定的;在实务中间接费用分摊的测算也存在较大困难。

二、加强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改进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国家科研经费(纵向课题经费)属于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切块财政性资金,但基本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后由按照经费预算的年度计划直接拨付到事业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科研项目管理经验,统一科研项目财政经费的渠道,设立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基金平台,改变现有的多渠道管理模式,对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分配要打破条块分割,统一整合,项目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2.以预算为核心,建立财务全过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一套适应科研工作要求、财务全过程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对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尤其要制定专门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原则和程序。同时,建立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经常性协调沟通机制,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在项目立项、组织实施和课题验收以及课题组间实行资源共享等重要方面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

3.通过业务流程的协调配合,以加强事前预测推进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会计核算是要保证科研项目成果的真实反映。事后的核算工作必不可少,但由于科研项目前期费用归集不完整、收入费用归集不及时的及时性和公共费用分摊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财务部门角色前移,做好事业单位各项资源的整合、预测和控制,强调在科研项目申报决策前,全面参与和引导科研项目有关预算和计划的制定、执行、跟踪和评估,提高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能力,与科研业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一起找出对事业单位最有利的方案,从而减少事后会计核算滞后性情况的发生。

4.推动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根据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推动建设以项目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

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流程和决策的信息化,能够倒逼事业单位全面梳理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计划、合同、人力资源、采购、资产、绩效等要素,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将预算管理贯穿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意味着标准化,意味着网络化,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可以将基础管理台账、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实时连接,有效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资源共享、预算标准、全程监督的问题,促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重点从建章立制向细化落实转变,管理内容从会计核算向财务与业务的融合转变,管理方式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管控转变,最终树立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全员财务”观念,发挥预算管理对资源配置、过程控制、考核激励的作用。

5.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监督

加强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还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涉及的预算、资产、合同、政府采购等关键点进行重点监督。国家科研经费主管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跟踪机制,加强中期检查、阶段性审计和结题审计力度,保证经费支出的合规合法性,开展和强化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引导和督促科研项目课题组确实产生预期的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加快推进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但并不是说现阶段就只能无所作为。为促进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需要而且能够构建一个确实有效的全过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即如前文所述:从强调事后核算转为强调事前预测,从注重财务内部流程梳理转为注重各部门业务流程的协调配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平台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做好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前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黄 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6(5):93-95.

篇8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研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比较注重科学研究,不但出台了很多激励科研开展的利好政策,而且向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改制后的科研院所,一方面要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日常的生产核算,另一方面要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产出。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强大动力,因此转制科研院所对于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生产、轻科研

转制科研院所往往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同时开展进行,但科研计划与生产计划冲突时,管理层多优先满足于生产项目的需要。科研人员数量有限,但科研院所的业务从投标到最后的验收都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难以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转制科研院所实行的工资制度、绩效导向一般都建立在业务基础上,员工的收入直接与产值等业绩指标紧密挂钩,这便导致一些技术人员愿意从事生产业务,而不愿从事科研项目。

(二)重立项,轻管理

转制院所是否能取得科研项目经费,主要在于该项目能否获批立项,因此其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项目申请上。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经费管理问题十分严重,往往脱离预算进行支出,为了应对课题整体验收,后期往往进行大规模调整账务,导致经费列支与本项目相关性不足,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经费使用情况。

(三)轻监管,难核算

转制科研院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是为了后期为企业带来利润。经营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时开展,往往会出现设备共享人员共用的情况,导致很难明晰核算科研项目发生的费用。

二、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合理激励

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开展科研项目。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转制院所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科研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时刻把科研放在核心位置。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鼓励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依据各级政府、机关印发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等文件精神,完善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使科研人员个人收入和科技成果、创新绩效挂钩。

(二)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不同的经费有不同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对于资金使用中具体财务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有时没有时间顾及。科研财务助理能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经费管理,办理财务中的相关具体性工作。在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费用支出、财务决算及验收等工作上提供相对专业化的服务,科研财务助理岗位所需支付的费用可由该项目组根据情况列入科研项目经费支出。

建立经费使用预警制度。根据科研项目进行的周期,财务人员每季度向项目组提供预算与经费使用情况对照表,来帮助科研人员合理安排经费的支出。

(三)加强沟通,准确核算

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三方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积极让财务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管理中来,使其对经费支出的所属项目心中有数。把财务人员的工作纳入评价机制,提高其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性。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转制科研院所强化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企业科研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科研院所要想站到和市场上其他经营性企业同等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是以科研为基础,以科研为引领,打造闭合型产业链,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全力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长蓉.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2(10).

[2]邹江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经贸,2014(7).

[3]姚娟.科研事I单位转制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篇9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问题;对策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的科研工作愈加重要, 用于科研的经费大幅增长, 高校科研经费在高校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堵塞各种漏洞,进一步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科研管理体制、会计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许多高校只重视课题的申报和立项,以到位的课题经费衡量学校的科研发展情况,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许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方面“各显神通”,千方百计为“跑项目”而“拉关系”,造成了“钱权交易”的腐败现象。目前高校对科研工作一般采取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的方式。实际工作中, 科研管理部门侧重于项目技术层面的管理, 常常忽视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 财务人员不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无法判断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加之两个部门之间沟通不够, 往往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两张皮”的现象。

(二)预算不够科学合理、成本核算不准确

目前,科研经费预算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依据不足、编制方法不统一、指标论证不充分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些项目预算在项目申报时是估算出来的,甚至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因部门间沟通不够,有的科研预算与财务规章制度冲突,可支出的范围与预算内容不符,报销时产生矛盾。

高校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准确核算科研成本;很多项目负责人同时负责几个科研课题,有的同时担任教学、行政或科研人员的角色,发生的间接费用难以分摊;人员成本从工资中列支,有些间接和期间费用在学校的运行经费中支出,很大程度挤占学校的运行经费。以上因素都造成科研成本核算不准确。

(三)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存在误区,日常报销有违规现象

科研人员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研究过程和取得成果,以及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上,对经费报销和经费管理了解很少,一部分项目负责人不懂得财经纪律和会计法规,认为是自己费力拉来的课题,想怎么花都可以。有些科研人员甚至弄虚作假, 将与科研无关的个人消费也纳入经费列支, 挤占、挪用、套取课题经费, 将科研经费变相转化为私有财产,致使科研经费支出混乱的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科研支出的合理性难以界定,科研经费报销的有关规定脱离科研实际。有些文科类项目,可用于科研的实际支出,如参与科研的学生劳务费, 看似合理支出, 若从有关的管理规定看是不允许报销或报销比例较小。实际上, 这部分支出, 科研人员常常用其他票据顶替报销,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课题经费的报销,管理存在过松或过紧的问题,对一些高校来说, 仅仅是履行简单的财务核算手续,有的学校则按科研经费统一管理,过于死板。

(四)科研课题的资产管理不严格,利用率低

在科研项目购置固定资产时,虽然登记入账,但事实上这些固定资产验收入库手续和日常管理都不够严格,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负责人自行保管使用,虽然登记入账但不要求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而且科研项目结题后也不上交,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国有资产滞留在私人手中,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失现象较为普遍,科研资源共享难,设备利用率低。

高校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没有针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具体内容,大部分院校专利申请费由项目经费支出,但一些高校对科研项目所形成的专利权、版权、软件等无形资产未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登记保护,有些学校科研主管部门虽然对部分专利权进行登记、管理,但由于缺少资产入账价值的管理,致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无形资产浪费严重,被侵权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五)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

各高校结余资金未按时清理问题严重, 大多数科研部门对此也无明确的规定,有的即使有规定也很少严格执行。有的横向课题早就在科研部门结题,但结余资金还一直挂账,有的还在报销,导致成本核算不实;北京财政拨款的纵向课题,一般使用两年,因拨款时间和项目实施、完成时间有时间差,往往项目未完成,就要求支出进度,为了不让好容易争取来的项目经费被收回,项目负责人只好想办法报销,减少结余,致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校内课题一般要求当年完成,但财务和管理部门经常沟通不够,不能及时结题、收回结余资金;其他部委、政府部门的纵向课题,因未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核算,管理较松,但也存在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观念要改变、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高校财务只是简单的核算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财务管理要产生价值、要出效益就应在观念上创新,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最大效益,这要求财务人员改变观念,参与到科研管理中,与科研部门多沟通,两部门的政策要互相了解。通过培训项目负责人,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真正做到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在遵循国家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高校要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方便操作的支出管理办法。根据以往的财务工作经验, 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 其费用支出类型、支出结构与数额要有差别, 如应用理工科类, 材料、资产购置支出较多;社科类, 调研性质的支出较多;文科类, 资料支出较多等等。高校在制订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时, 应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 组织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及有关财务、管理人员, 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 根据学科性质不同对课题经费支出划分不同的种类, 并设定相应的控制指标, 实行差别管理。对硬性支出, 如购置科研仪器、材料等支出, 采用定性管理, 所有支出均允许报销, 保证支出到位; 对软性支出, 如必要的招待、交通、劳务等费用, 采用弹性管理, 规定不能突破经费总额的一定比例。这样制订出的经费管理办法, 既保证了科学规范性, 又较好地听取了各方意见,尤其是科研一线工作者的呼声, 有利于推进高校的科研工作。

(三)合理科学预算,严格执行预算

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 应严格要求课题申报人员编制细化、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分配, 应该建立科学的定额分配制度,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分期拨款金额。因为经费预算合理,不仅能够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且降低了经费管理的难度。执行过程中,在不超过核定预算10%或调整金额较小时,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调整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或金额较大的,按资金来源渠道报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不得擅自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课题经费。同时,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技术,将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及时上网,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部门能及时查询项目经费执行情况,项目考核要按财务部门出具的项目支出明细,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项目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加强成本核算

科研成本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费用和水、电、人工费、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在批复预算范围内按照财务制度允许的分摊方法,分摊计入课题成本,据实列支,减少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现象。高校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有些成本很难分摊,所以实行全成本核算有很大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在预算时根据项目任务、大小、参与人员多少、占用资源多少等因素计算人工费用、水电费、设备资源占用费,确定科研成本,列入总预算中,学校作为配套资金资助。通过电算化手段,用电脑控制预算指标, 既允许合理开支, 又限制乱花乱支。

(五)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票据的审查,对票据的真实性严格审查,严格控制招待费、劳务费支出;其次,对通用类设备的采购要经过资产部门统一采购或授权,及时记入固定资产账户。严格按预算报销,如有预算调整要经过必要的调整程序进行。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从事业支出中分离出来,通过科研收入和科研支出科目单独核算更有利于成本核算。

纵向课题经费的监督是根据预算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重点规范人员费、管理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这三项经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人员费应按照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国家相关标准在批复的预算内据实列支,严禁从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

考虑要适应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横向课题经费的监督管理,须做到既不能管得过严,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不能疏于管理,避免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学校在制定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时,要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结合横向科研合同的规定,给予课题负责人更大的自。通过强化横向课题经费的市场化管理,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学校科研的综合实力。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良好的服务以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人性化的关怀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对于经费数额较大的横向课题,应该加强课题的成本核算。

(六)加强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无论是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是通过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除了横向课题在科研合同中明确规定使用用途以外,其所有权均属于国家,都应当纳入学校统一的资产管理。因而,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应实行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制度,同时也要严格科研业务使用材料的采购与验收手续,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科研仪器设备、低值易耗材料账,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当科研人员变动以及项目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对于横向经费合同中属委托方设备,报销时应出具委托方收到该设备的清单,并按合同规定属委托方设备的金额上账时单设项目编码进行控制。

科研经费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科研支出, 但很多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应被纳入高校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对科研经费所形成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高校必须对广大教职工通过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规范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换。对其价值构成、收益等信息纳入科研经费的核算体系,为无形资产转让和综合测评高校的科研教学实力提供可靠的依据。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按照规定执行。

三、加强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对已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 尽早摸底调查, 并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上级拨款单位有规定的, 按其规定执行; 没有规定的, 学校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兼顾学校和项目负责人的利益,制定分配和使用办法。

【参考文献】

[1] 吴秀梅,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8(4):27.

[2] 胡伟栋.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监管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59.

篇10

关键词: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是衡量工作成绩的尺度;绩效管理,是对绩效进行合理的期望、准确的测量、规范的评价和科学的激励,达到科学激励和有效管理的目的。

一、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是普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抓好绩效来促进科研成效,把绩效管理作为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二是构建了绩效指标体系,把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作为反映科研人员绩效的基本要素。三是积极探索“科学、量化、可操作”的绩效考评办法。四是重视绩效管理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效激励和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五是大多数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只停留在绩效考核的环节。六是绩效管理的方法亟待完善,绩效管理毕竟是公认的管理难题,特别是绩效考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分析、思考并认真加以解决。比如,有的管理观念落后,对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个别单位只重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人员的管理尤其是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有的仍然沿用陈旧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科研人员对绩效管理的意义、作用不了解,有的因为绩效考评扣分而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单位只是简单敷衍,绩效管理办法不够完善,绩效考核方式创新不足,绩效管理还没有成为激励手段,还没有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1.绩效指标的精确性问题

什么是"绩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当然是明确的,我们也设置了科研项目、论文著作、获奖情况等等作为量化方式,但无法实现所有的岗位都像打字员那样只要用“字数、速度、差错率”三项指标就能够简洁地、准确地反映其工作绩效的量与质。另外,单位的科研岗位与政工、后勤、办公室等,不同岗位的横向之间,怎样考评才能保证客观性、可比性?无法精确地设置绩效管理的指标,不仅是绩效管理实践的问题,也是绩效管理理论上尚未突破的问题。

2.工作量化的现实性问题

要使绩效指标精确化,就需要对科研工作和其他工作进行量化,从而设置量化指标。理论上科研单位的各项工作也可以精确量化。某些研究科学考评的专著介绍了应用模糊数学进行数量化描述的办法,但过于复杂和繁琐,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适用。从实践情况看,只是进行简单的甚至是勉强的量化,总体上还没有找到简便可行的量化办法。由于科研单位的工作难以全部量化,必然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效果。

3.考评过程的主观性问题

绩效管理当然追求客观、真实的绩效评价,科研工作不可能月月都有成果,虽然绩效管理的实践在不断进步,比如,从传统的笼统评定改为指标评定,从评语定性评价改为评分定量评价,从没有量化标准改为具体的细化标准,这些都有效地控制了考评的主观性。但是,绩效管理毕竟是人对人的考评,考评过程是靠人来操作,科研成果的水平等等靠人来判断,考评者的思想、观点、观念、分析判断能力甚至临时心境等主观因素,都会对科研绩效的评价产生影响,导致考评误差。如何从思想上克服主观因素,避免个人的主观臆断,防止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控制这些人为误差,提高绩效管理准确性,需要探索出操作简便、抗主观性强的绩效管理方法。

4.考评对象的差异性问题

绩效管理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考评过程的公平性与考评结果的可比性,希望有统一的标准去考评所有的人员。可是,由于工作分工不同,科研工作与办公室、政工、后勤工作的差异,绩效管理显然无法“一刀切”。岗位差异现象,导致绩效管理不能采取“只有绝对标准、没有相对标准”的考评方法。如果没有考评标准的统一性,就很可能失去绩效管理的公平性;如果过于考虑标准的统一性,就无法顾及考评对象的差异性。

5.绩效目标的战略性问题

有的科研单位没有从组织顶层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导致绩效管理无法适应战略目标。绩效管理中,更加注重的是进行上下级有效沟通、反馈,在工作内容、任务目标和考核标准上达成共识,在过程中互动,提高员工科研能力,实现单位与员工的共赢。而在部分科研单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少沟通、反馈,目标也不够明确,员工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分配任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很难顺利实现。有的科研单位,战略目标没有很好地分解落实到岗位,使绩效管理无法进行很好的岗位分析,有的岗位职责不清晰,有的科研人员承担多岗位的工作,有的在岗不在位,有的实际从事的工作完全是领导的临时分配而与其岗位职责脱节等等,都造成绩效管理无法进行。

6.绩效管理的持久性问题

理论上讲,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进行绩效评价、绩效管理。有的科研单位由于主观原因,或者客观上因为绩效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考评结果有可能不够准确。于是,考评结果是否直接与提薪、奖金、评优评先、晋升等挂钩,领导感到为难。如果绩效的考评结果不直接用于激励,那么绩效考评就流于形式,绩效管理就导致恶性循环而难以持久。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对科研单位如何改进绩效管理办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绩效管理的机制设计

科研单位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学习绩效管理理论,带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研究、设计、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全面系统、科学有序地解决五个基本问题:考评谁(即适用范围)?考评什么(即考评内容)?谁来考评(各个考评项目的考评者)?怎么考评(即考评办法)?考评后怎么办(即考评结果如何运用)?其中对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的机制设计必须十分严谨,避免不必要的漏洞和缺陷。

2.注重绩效管理理念的先进合理

科研单位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多,文化程度高,对于设计个人利益的绩效管理更加敏感,因此在制度的设计上要格外合理严密。在总体设计上,考评制度要合理,考评内容要合理,考评标准要合理,分数构成和计分方法也要合理;在组织实施上,考评时间要合理,考评监督也要合理;在体现效果上,系数设定要合理,责任连带要合理,结果运用更要合理。

3.积极应用科学的考评方法

几十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在绩效考评领域已经研究出许多成熟的方法,科研单位具有更强的学习与研究能力,更应该积极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并在实践中完善提高。比如,在考评标准的制订方面,可以运用价值分析法、榜样研究法、调查设计法、分解法、多元统计法等;在考评的时候,可以学习、参考或应用AFP方法、开放性考评方法、JZZS法以及隐形考评法等。当然,有些方法在理论上是成熟的,在科研单位的实际应用还有待大胆地实践,从中掌握切实可用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4.不断探索完善评价体系

科研事业单位人员存在明显的能力差异,有的科研能力很强,有的刚刚大学毕业能力有待提高,加上岗位差异,这些部门、岗位、个人各自的差异性问题必须从机制上解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模式,创新评价体系,笔者提出三种办法:一是针对不同的考评对象设立不同的、非常具体的二级操作指标,满足微观上的特性与宏观上的共性。二是改目前普遍采用的倒扣分法为累计积分法,既实行统一的考评标准,又考虑考评对象的差异性,达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效果。三是推行“工作量系数法”,以正常的工作量为系数1,工作量大的系数大于1,反之小于1。这样,比较简便地对考评对象的差异进行了调节。

5.把绩效管理与多元化激励相结合

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较为简单的物质、精神方面的激励手段。笔者建议,通过新的绩效管理体系运行,使激励方式变得多元化,比如:带薪休假、业务培训、职位晋升等。建议年度绩效考评按照得分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年度考评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的为合格,才有资格评为先进工作者;被评为“不合格”的,不能参加年度“评先评优”且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予以行政处理。

6.开发科学、便捷、适用的绩效管理软件

开发的软件以SQLSERVER2000为服务器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以网页的形式作为运行的界面模式,界面美观大方,系统兼容性强,可运行在现行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上,直接通过点击进入;单位领导和部门领导等考评人员可通过身份选择、模块选择等选择多种模式进入考评,确保绩效考评过程便捷、高效;开发软件的便捷,领导们只需轻轻点击鼠标,不通过键盘输入就能完成考评;考评结果自动生成,并形成绩效管理的分析和建议。

四、结语

科技人力资源是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的主体,绩效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绩效管理不仅是科研成果等一种绩效的区分划等的工具,更有意义的应该是它具有行为管理的导向性作用。它事先告诉每个领导、员工如何工作,而不仅仅限于我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去事后评定他们的工作做得如何。我们要倡导一种理念,用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去规范科研工作等所有工作的行为取向,形成一种刚性的导向,使绩效管理从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调控化方向发展,由“标准核定”向“目标指导”化方向发展,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最优化。

作者:胡伟任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杨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9.

[2]池敏青.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绩效评价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0,25(5):651-655.

[3]颜元培.浅析科研院所绩效管理体系的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28-13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