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规划理念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区规划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区规划理念

篇1

【关键词】产城融合;业园区;总体规划

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工业园区是现代城市特别是我国西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城市、园区的不断快速在增长而产生的产业、用地、功能、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探讨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工业园区规划对于分析、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产城融合理念的起源

伴随我国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产城融合理念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工业园区这一产业发展形式才在中国不断发展,特别是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设开发区,同时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所以,城市的框架不断被拉大、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刘瑾,耿谦,等,2012)。

2 产城融合理念的内涵

产城融合理念是在工业园区和城市相对分离的状态下产生的发展思路。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张道刚,2011)。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以人为本、功能融合和结构协调。

2.1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殷洁,罗小龙,2012)

2.2功能融合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同时,全球工业发展历程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制造业是产业主体;在工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发展必然”。

2.3结构协调

产城融合发展就其核心来看,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是是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

3 产城融合理念在规划中的应用

3.1项目背景

西安西户科技创新园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中部、西安市西南方向、户县县城东南侧,园区西侧紧邻户县新区,东侧毗邻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拓展区,用地规模为24.55平方公里。

3.2规划设计特色

3.2.1产业的区域协调融合

从区域产业格局协同角度出发,重点处理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沣京工业园、余下工业园的区域协同关系,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为原则,与周边园区形成互补产业链,新增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区域产业格局,助力城市新区建设。西安西户科技创新园紧邻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拓展区,考虑到西安西户科技创新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关系应以“借其影响、避其锋芒”为出发点。一方面,应充分依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承接融合其知识科技溢出。另一方面,应在产业方向选择上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拓展区形成错位互补。

3.2.2空间的产业融合单元

结合户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园区自身用地发展条件,按照“生产集聚、产城融合、土地集约”的原则,构建“一街区、三轴带、五片区”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街区”即:吕公路科技主题街,“三轴”带即:沿沣京大道、东城路和纬六号路分布的三条商业服务带,“五片”区即:五大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分别为电子信息板块、生物技术板块、智能制造板块、整合提升板块以及现代物流板块,各板块内部形成产业融合的空间单元。

3.2.3园区与城区功能融合

规划形成“两带三核、五轴七区”的规划结构,“两带”为结合西汉高速形成的横向生态廊道和结合潭峪河形成的纵向生态廊道。“三核”是指在东城路与吕公路、经七号路与沣京大道以及经七号路与纬六号路交叉口形成的园区一级公共中心。“五轴”是指以吕公路为骨架形成的园区科技研发轴,沿沣京大道和纬六号路形成的城市公共服务轴,沿东城路形成公共生活轴,沿经七号路形成园区工业发展轴。“七区”是指居住片区、教育科研片区、产业研发片区、工业发展片区、城市综合服务片区、物流仓储片区和生态绿化片区。新规划的工业用地与现状工业有机衔接,并与县城居住片区、西成高铁户县东站、各层级商业公共中心及绿地中心紧密联系,形成相互融合的布局关系。

3.2.4园区与周边环境融合

结合潭峪河、西汉高速、西成高铁两侧绿地及园区主要道路防护绿地构建绿地系统,保证使生产片区与生活片区之间适当隔离,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提升工业园区的景观及生态环境质量。规划增加潭峪河两侧的公园绿地,提升沿河两侧的景观品质,在潭峪河两侧适当的区域布置片状公共绿地,形成景观节点,通过绿地将园区与周边环境进一步融合,提高园区的滨水特色。

3.2.5服务设施的融合布置

以公共设施融合建设为先导,构筑现代化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公共活动中心,发挥公共中心对周围用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园区和城区建设与发展。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考虑居民的各种需要,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实现公共设施分级网络化配置,强化基层网点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4 结语

面对不断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工业园区是城市间用地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工业园区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因此,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在工业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产城融合理念下,结合西安西户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对工业园区从产业的区域协调融合、空间的产业融合单元、园区与城区功能融合、园区与周边环境融合、服务设施的融合布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对产城融合理念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规划师来深入研究和探索在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工业园区规划。

参考文献:

[1]王鲁民,陈 静.城市营建与社会整合.规划师,2005(11):86-88

[2]许文来,张建强,刘 菁.青白江区生态工业建设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1):33-37

篇2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原则首当其冲的是前瞻性原则,发挥出与园区未来发展相协调的作用。其次是整体性原则,在把握园区内的规划设计时还要宏观兼顾与周边园区的协调,保持园区区域的统一性,体现出现代化科技创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再者是适用性原则和共享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必须为人为本,创造工作、休闲、娱乐一体化的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园区之间的共享建立长期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达到园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

(一)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主要包括创新理念、人本理念、生态理念、技术理念以及艺术理念。其中,创新理念主要包括了景观元素、景观特色节点以及空间形态表达概念;人本理念主要是为人为本,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使人和园区的和谐相处;生态理念需要映入生态美学,发挥自然独特的天然之美;技术理念是要求设计时运用相关技术,最小化的减少对园区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艺术理念指园区的设计需要强化对美感的追求,发挥园区的个性。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本文对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园区设施齐全、植物景观多样,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空间层次丰富和公开区域宽敞。具体来讲,园区设计齐全是指餐饮、游乐、运动等应该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让园区工作人员能有一个集中休闲的场所。植物景观多样和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是要求提供的园区环境中,绿荫适度、温度适宜、噪音可接受。对于园区的环境品质需要有和谐的园区交流环境,治安良好,没有社会不安全隐患。对于空间层次丰富、公开区域宽敞而言则是园区道路通畅、通信良好、地下空间适度、办公大楼之间的间隔恰当。

(三)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架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层次。首先是景观生态体系的规划,包括对园区原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生态绿廊修复园区的次生态系统和提高园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是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涵盖了利用强势景点构造科技园区的总体形象、园区硬质界面控制系统的设立以及园区色彩体系的制定。最后一个方面是景观游憩体系的规划。必须注重丰富功能空间的设立、空间领域的界定、园区舒适度的提升。空间领域的界定又可以具体到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出入口方式、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四)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性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空间舒适度、环境生态性、形象独特性。空间舒适性需要园区景观的设计体现出环境优美、行为自如、情感得到释放;环境生态性需要以人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注重体现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生命感;形象独特性就是体现出与众不同,和其他区域的园区形成鲜明的比。

三、结束语

篇3

秦巴腹地、汉水中游,被称作秦头楚尾的地方,坐落着一个精致的小城――旬阳。浩瀚的汉江和灵秀的旬河在这里合二为一,深情拥抱后构成一幅天造地设的太极图,神形兼备,巧夺天工,因而旬阳就有了“太极城”的美誉。

近期,有两则报道使旬阳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一是当年被人弃于路边的旬阳鸡血石横空出世,在游资和藏家的追逐下,在这个宁静的县城,一幕新版《疯狂的石头》正在上演;二是旬阳工业产值首破百亿大关,2011年度陕西省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综合排名,旬阳生态工业园区位列第三。

2011年旬阳县完成工业产值102.88亿元,这在西部县区中数值并不算大,且毫无竞争优势。但对于这个国家连片扶贫重点区和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区的旬阳来说,却非同寻常。

一个山区农业大县,为什么工业产值能够连续五年保持26.6%的增速?县委书记邹俊杰自信地说:“我们坚持以工业强县为核心战略,以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县域工业向园区集中,让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扩张,实现民富县强目标。”

2009年才正式成立的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在短短4年里,迅速崛起为陕南县域工业园区的典范,旬阳也由此找到了破解县域工业园区实现循环生态发展难题的答案。

事实上,作为聚集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西部各地的县域园区近年来的发展并不尽人意。因此,剖析旬阳园区迅速发展之谜,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奇迹般的发展成果

4月14日,本刊记者一行漫步在十里旬河两岸,呼吸着秦巴大山里沁人心脾的空气,听着远处悠悠传来的机器隆隆声,看到的是旌旗飘扬,施工场面热火朝天……这就是陕西新崛起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之园――安康市唯一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

2011年,旬阳县生产总值达67.77亿元,工业总产值首超百亿达到102.88亿元,工业增加值17.3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2.51亿元,四项指标分别占安康市九县两区的16.94%、29.87%、19.74%和29.79%。

而在这些数据中,记者发现为旬阳发展增速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

旬阳生态工业园区从2008年始筹建,到2011年底,园区工业产值从建园初的10.4亿增长到45亿元;园区规模企业由4家增加到18家,规模工业产值达到37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70%;实现税收7.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65%;就业人数达到5660人。

记者们甚是惊奇,2009年园区在县城外的一片乡村正式成立,四年后这里就已成为陕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并开始从县域工业集中区向实现生态循环发展的一流工业园区迈进,成为安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初步走出了一条集“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经济循环、环境友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陕南开发速度最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能力最强的县域工业园区。

四年来,先后有33家企业入驻,中烟、有色、尧柏、陕汽、中电投等10多家大集团大公司落户园区。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如果说旬阳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以工业为主导,那么工业发展的主体就是旬阳生态工业园区。旬阳的成功实践开创了县域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新的理念和机制,为西部乃至全国县域园区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利用县域特色资源优势招商

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旬阳招商亦是做到知己知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满足对方需求,利用县域特色资源优势招商。

旬阳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武臣向记者介绍,旬阳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襄渝、西康铁路及316国道、102省道在旬阳交汇,境内铁路128公里,设站达14个,是全国铁路设站最多的县。随着西康铁路复线及襄渝铁路复线的建设,汉江航线的建设,旬阳将成为陕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旬阳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国际型优质烤烟基地、全国人工栽培黄姜第一大县。县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9种,汞、锑、铅、锌、镁、铁、石灰石、白云石储量尤为丰富,汞锑矿为全国特大型矿床。

旬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招商,目前基本形成鲁家坝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草坪烟草食品工业区、青泥装备制造工业区、柳村新型建材工业区、白柳生物制品加工等5个初具规模的循环工业小区。一个小区布局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有一个龙头企业引领,一个大项目带动,一批企业配套,培育发展一个循环产业,构成了园区跨越式循环化发展的格局。

据了解,这些企业中,宝通汽车、宝利机械、健兴魔芋、科威公司、中科纳米、润农饲料、瑞鑫粮油公司、四建司、亨通铸造等已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建设的现代物流、粮油加工、水泥制品、球磨铸件制造等产业项目正在带动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科学规划奠定发展基础

规划是引领科学发展的蓝图,园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旬阳作为陕南山区县,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资源、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依托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拉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新路。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郑双成对此评价,园区的规划就是在科学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围绕旬阳资源特点和工业基础科学编制的。

据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邓帮财介绍,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和操作性。2009年,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结合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聘请8名省内著名专家组成园区规划顾问组,聘请陕西省发改委研究所、省环科院、长安大学规划设计院、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等5个研究机构,联合作战,集思广益,开门纳谏,完成了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控规、道路布局规划、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与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园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6个专题规划编制,形成了园区5-10年的发展纲领和方向。

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工交处处长白振中认为,这个规划起点高、定位准,实施性强。首先是把园区循环主导产业的选择定位和项目载体作为规划编制的首要任务,充分把旬阳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与时展新要求、新理念结合起来;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统筹起来;把生态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理念融为一体。

记者认真阅读了此规划,规划选择了“烟草食品、新型材料、电力能源、水泥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制品”作为园区六大产业,配套编制了100个重点项目。从中又优选了80个好项目,总投资约250亿元,远景投资500亿元。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主导产业,具体的发展项目,先进的工艺路线,严格的准入条件,为园区的科学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把生态环境作为规划研究的重点。结合园区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地质、地貌和山水特点,围绕确定的6大主导产业的生产特征与标准要求,因山就势,扬长避短,科学布局,充分利用山体、水体、滑坡体,巧妙艺术地构建园区产业隔离带、水体景观带、山体生态带,集约利用了建设用地,又合理搭配了企业生态绿化用地,形成了山中有水、水映林绿、林掩工厂的独特生态景观园区,努力把园区规划建设成美好城市。

最后是把循环发展作为规划布局研究的核心。在循环发展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立足县域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为主,建立起产业成链、系统集成、规模配合、共享服务的生态工业系统,初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发展模式。

陕西省委原常委、原副省长洪峰高度评价: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创新了县域工业园区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对全省特别是陕南搞好工业园区规划编制提供了示范。

陕西省中小企业局县域工业处处长孟尉校告诉记者,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西安曲江出版传媒公司联合出版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了县域工业园区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对全省搞好工业园区规划提供了示范蓝本,被许多园区借鉴参考。

服务平台破解发展难题

为促使入园企业快步加速,迅速步入快车道,旬阳采取政府资助、吸收民资、民营方式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助推企业发展的平台,破解发展难题,为园区一跃成县域经济突破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奠定了基础。

县水利局投资840万建成园区供水管网;电力局投资5500万建成变电站,改造园区线路;财政局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鲁家坝大桥;政府通过争取项目筹措1500万元完成了陕汽所需的100亩地的三通一平;县发展改革局、经贸局等部门在争取工业贴息、陕南突破发展专项资金中优先扶持园区企业。

人才技术一直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园区管委会主动与西安科研院所联系合作,与8所高校签订了“县域合作框架协议”,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陕西东西部经济研究院联合成立了旬阳工业研究分院,有2名博士、多名研究生长期为园区企业和机构提供有偿技术咨询服务,破解了园区发展的技术人才难题。4年为企业的8项发明专利、26项科技奖在园区转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园区在起步伊始,就对申请入园的企业从严把关,注重淘汰落后产能,禁止此类项目入园,把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融为一体,突出新兴产业发展这一主线。

优势凸显渐入发展春天

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在陕南循环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创新。

采访中,中科纳米副总经理刘清泉感慨地对记者说:“几年前觉得园区比较荒凉,现在来的人多了,人气旺了,这里成了一片朝气蓬勃的投资热土。”

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已经挂在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者的脸上。“要加快加快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无论是普通的建设工人,还是园区管委会职员,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别人办不到的,我们要办到;别人能办到的,我们要办得更好”这是邓帮财对几年来管理运营园区的自我要求。“搞园区建设,必须要有前瞻的眼光和战略,还要有坚持的恒心和毅力、更要有拼搏创新精神!”也许,正是这种精神的张力造就了旬阳园区超常规发展的现象。

篇4

关键词:产业社区;创意产业园;佛山市南海三山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产业社区”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的工业园区内,经常存在着公共服务不足、人才集聚难、社会管理难等问题;传统产业粗放发展模式与现代产业体系矛盾凸显,城市土地的饱和与农村集体土地的碎片式开发矛盾凸显,农村简单工业化模式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凸显。因此建设新型产业社区,搭建产业服务载体,是解决这些问题及矛盾的需求。通过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投入,积极推进“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产业与城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是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产业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产业和商住、娱乐融合在一起,是个城市综合体。

2.国外创新型园区规划启示

2.1韩国大德科技谷(DTV)

韩国大德科技谷距韩国首都首尔约150km,距离Dunsan新城约6公里,距韩国最大的科学研究园Daekok不到5公里,离现状的传统工业园约1公里。Dacjon市于2001年编制了全市工业发展建设结构规划,将DTV与Daedeok科学园、现存的传统工业区和Expo科学娱乐产业园整合起来,打造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

韩国大德科技谷(DTV)开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电子产业高度聚集,形成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支撑的格局;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和大学院所、技术知识资源等高端要素汇集;(2)大德科技园区附近聚集着70个研究机构和八所著名大学,是韩国“技术源动力”;(3)自足的多功能混合用途工业园开发,包括工业、住房、商业及娱乐设施等;(4)混合住房类型,大大缩短住房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建设设计强调绿色环保特征。

2.2案例启示

在未来的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中,为了获得更适宜的地价和良好的环境,创意产业园区趋向选择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城郊地区;为了增加园区的竞争力,吸引高科技产业人才,园区将更注重公园化的环境营造和文化、休闲等设施的配套,打造适宜安居乐业的园区环境。

(1)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离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在地价与交通条件方面取得平衡点。距城市核心区的多在1小时交通圈内,与机场等快速交通枢纽具有便捷联系通道;

(2)“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强调研究中心、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的集聚和协作,形成持续的创新源,并可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

(3)多元化与共享性:在办公、生产空间的基础上,配套休闲、居住等功能,满足创新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强调非正式交流空间的营造,配套体育、文化及咖啡吧、茶座等休闲设施,鼓励并促进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4)优美的园区环境:注重高质量园区环境的营造,形成宜人的步行环境;

(5)向生态型园区发展:突出绿色、生态、低碳的园区建设理念,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和谐的新型园区。

3.“产业社区”在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的实践

根据国外创新型园区规划启示,产业社区的规划理念适用于创新产业园区,本文选择佛山市南海三山创意产业园作为案例分析该理念在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中的作用。

3.1规划背景及概况

1994年南海于三山设港,作为香港、深圳港口的支线喂给港。2006年成立“三山(国际)物流港区”管委会,辖区面积23.8平方公里。随着广佛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广州新客站的建设,三山港地区从佛山“边缘”一跃成为广佛城市格局的“中心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围绕三山港已形成以普洛斯、百佳、屈臣氏等为代表的物流产业集聚区, 一个兼具港口物流、商贸商务、休闲生态的魅力新城正待形成,新城开发建设日益迫切。

三山科技创意产业园位于三山新城中部东侧,北起长江路、西临港口路、南抵湿地公园、东以规划道路为界,用地面积约64.25公顷。

3.2发展条件分析

(1)广佛同城战略、南站枢纽形成,为三山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山地处广佛都市圈核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环境和等优势。近年来,三山积极发展并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在该区集聚,形成南海产业升级的引擎,吸引跨国企业及技术人才进驻,提升了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抢占了区域产业链高端环节。随着广州新客站的运营,三山将依托客运枢纽,形成以现代物流业为先导、以商务办公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支撑、以中小企业服务园区(商务园区)为主要特色、以居住功能、酒店服务等为配套的综合性生态型商务商贸城。

本项目位于三山新城北部高新产业区,作为该区的首期启动部分,将形成新型园区建设的典范和展示窗口。

(2)南海都市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城市共融发展

广东省都市型产业基地占地面积21.6平方公里,2009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瀚天科技城、天安南海数码新城、鸿晖•都市产业新城、慧丰科技大厦、南海一号、金谷•光电产业社区、汇源通和中国(平洲)玉器城等11个都市型产业载体。为了加快都市型产业的发展,南海计划再建设4个产业载体。共形成15大载体,总投资超过60亿元。

都市型产业,以往传统的产业区的模式和概念,培育新的产业集聚区形态,全面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形成了产业、环境和城市融合的产业社区,使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价值提升,达成产业与城市的共赢。都市型产业的发展,将促进三山新城的建设。

3.3产业社区――创新之城的理念

以 “开放、共享、交流”为空间塑造理念,强调功能混合使用及空间的多样性,提出打造“产业公园”的思路,突破传统的产业园空间构建模式――把基地作为公园,在公园内布置产业空间,通过公园化的设计手法,将科研、生产和休闲等空间点缀于公园化的园区格局之中,并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聚集多种创新因素,产生集群效应,从而营造出适合研究、激发创意、方便交流共享的空间,打造都市型产业园区。

3.4发展定位及建设目标

(1)发展定位

“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两大主攻方向,规模化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以金融产业为突破口培育现代服务业,以纳米技术引领光电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

(2)建设目标

由 “以经济为导向分区和界定的纯粹生产空间”的传统工业园区转变成以“文化为导向的混合、多元、互动生产、生活社区整合”的产业社区。

3.5空间模式及功能布局

自由、灵活、宜构建丰富的空间园区。园区中央以共享型、开放式的产业园区为主,并于核心区配套大型的共享设施,园区周边以相对独立生产的组团为主,满足需要独立用地的企业,并于小组团内配套小型的共享设施。

功能混合使用,生产功能、配套服务功能在水平或垂直的空间混合布置减少不同功能交流的交通及时间成本,有利于人口的均质分布,避免出现时间段的空城或人流极度集中的情况。

3.6道路系统

合理安排五类交通用地,促进节能减排。构建以步行、非机动车及公交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提供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交通服务。大部分交通流通过道路疏散;规划区内组织环形景观大道,保证通而不畅;规划区内办公建筑、商业建设的停车位配建,按南海区技术管理规范较低标准;住宅按较高标准配建,以减少区内交通吸引,鼓励通过公共交通进入本区;打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设置林荫大道,结合公交站、园区入口设置自行车租赁点,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路网密度为:6公里/平方公里,可以满通集疏运的需求。

3.7配套设施

遵循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于园区中心设大型的配套服务设施,于小组团设就近共享使用的小型设施。生产、配套设施在空间的咬合,缩短了生产与配套服务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南海三山新城分区规划》

篇5

关键词 高教园区;常州;生态文化;整体周流;互动共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47—04

一、高职教育园区文化整体周流与互动共生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是文化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整体周流包括整体内部诸多层次间的环向因果关系,网状结构关系,能量、信息、物质的发散式传递与回应关系,生发与压抑的动态制衡关系,同化与顺化的协同发展关系等[1]。互动共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某一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共生是生物之间相依为命的互利关系,共生双方都通过这种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生存[2]。共生理念尽管基于人们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但在现代生态学、哲学的视野中,已超越了纯生物学的范畴,成为人们认识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的有力武器。互动共生是文化生态中的功能性原理。对于具体的某个教育园区来说,互动共生揭示了园区中各校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同步提升着各校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质量。

本文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进行深入剖析。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占地7400亩,筹建于2002年,已正式运行9年。园区由5所高职院和1所本科院校组成。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性质不同,且没有参与园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管,为使论述更具典型意义,作为一种文化考察研究,本文对园区内本科院校情况不进行专门论述,而主要针对园区内5所高职院校及与其相关的高职教育园区管委会进行讨论。将5所高职院校组成的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场,着重考察园区总体发展理念、发展范式,各校的办学理念、

制度、特色等方面的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状态,发现其整体周流、互动共生规律,从而提出促进其文化整体周流、互动共生并提升生存价值、生存质量的相关策略。

研究假设: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的集中搬迁,尤其是其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高教园区建设和运行的成功案例,加之省、市及国家层面不断给予资金、政策、舆论等方面的支持,因此,5所高职院校之间文化的整体周流和互动共生条件便利,其周流渠道畅通,互动共生效应明显。

二、高教园区文化生态的理想模式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关系结构

陈先红指出:“在生态系统中,组织是一个生命体,而非一个经济体。其目的是要把组织建设成为一个‘关系和睦’、‘充满信任’、‘家庭成员般紧密联系’的组织”。[3]显然,陈先红的大家庭模式应该成为我国以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为目的的高教园区文化生态的理想模式。

张祥云、汤钱蓉用“大家庭关系”来隐喻深圳大学城的关系性质,把其中的各种关系分成三类:一是“核心家庭”间的关系,二是“同胞兄弟”间的关系,三是“宗族兄弟”间的关系[4]。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作为一个组织,其“家庭关系”只存在类似深圳大学城的前两种关系。一是“核心家庭”成员内部间的关系。例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教育厅、常州市政府组成了“核心家庭”,其余高职院校以此类推,共有5个“核心家庭”[5],也就是说,良好的发展是江苏省教育厅(或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常州市政府的共鸣点。二是5所高职院校“同胞兄弟”间的关系,具体见图1。

图1中最大的圆圈表示常州科教城,科教城内包含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通过共享实训区捆绑在一起,但又各自独立,属于同胞兄弟关系。与其他高教园区不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一个主要由5所性质相同的高职院校组成,且5所学校共建、共享、共管一个大型实训区。尽管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有着比其他高教园区更加紧密的“大家庭式”文化生态关系,但与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的理想模式还有很大差距。

三、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的现状及成因

调研结论一: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化生态的整体周流渠道和机制尚未形成,且整体周流缺少应有的驱动力,因此整体流转不畅。

首先,园区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对各校的影响总体上不大,对各校的发展未能形成环状因果关系。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的发展理念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发展思路为“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集约发展,集群发展”。所谓“发展思路”也是其发展范式,所谓“发展理念”可以看作是这种发展思路、发展范式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愿景。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

1.1循环经济的定义

所谓循环经济,又叫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1]。

1.2循环经济的目标与意义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以较小的排放达到最好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在系统内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资源的产业化、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破解发展难题,从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资源利用[2],降低废物排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工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区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2.1规划层面的问题分析

现状石材企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较为分散地分布在陈井塘、上山、半径、田梓4个片区,且主要沿公路而建,许多企业在公路两边随意堆放板材,影响交通安全,粉尘问题管理不到位,废水偷排,污染周边农田、溪流和龙湖水体,矿山业主无序开采,造成“青山挂白”,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规划层面上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业产业园,规划粉尘、废石、废水、荒料的处理方式方法。通过规划,将循环经济落实到各个层面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2产业层面的问题分析

现状的石材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的企业,总体层次较低且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生产利用率低下,大部分为小型私营企业,造成现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传统的石材企业大都遵循单向式直线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深化,不能实现资源在自然间的循环再利用,传统模式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竞争力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国的石材产业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应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低排放、低消耗、低成本的标准,继而才能用无污染、无破坏、高效率、高利用、低成本的工艺流程来使企业达到良性循环,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我国石材行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3政府层面的问题分析

矿山安全监管问题。目前,全乡矿山开采证均已到期,矿山断电关停,但市场对荒料需求紧,导致矿山企业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铤而走险,偷采盗采时有发生,打非治违工作压力大。由于石材产业政策不够明朗,多数企业认为近两年就会被政府责令关闭,所以不愿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进行技改提升。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

3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理念与措施

3.1循环经济理念

3.1.1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石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材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材行业属于资源垄断型行业。要想发展壮大石材产业,就必须抓住石材的资源优势,从开采、荒料运输、板材加工到新产品的开发与资源再利用等环节入手[3],引导石材产业向生态工业转型,由原来的资源牺牲型产业模式向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引导石材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图1所示。3.1.2循环经济规划原则(1)减量化原则要求“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尽可能减少石材原料的开采,以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达到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2)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加强石材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提高石材的再次利用次数,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2]。(3)无害化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就石材产业链各环节所产生的废物,多次进行回收再造,实现废物的资源化,达到废物的最少排放。(4)重组化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对产业链接的全过程进行把控,通过产业的转型或重组,从而使整个园区体系达到最优化。

3.2发展循环模式

石材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废水(循环使用)花岗石荒料板材边角料工艺品石浆(粉)碎石建材(免烧砖)

3.3创新技术的运用

(1)提高石材开采成功率和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石材资源,加强监督与管理,让勘察开发准入的条件更加健全,从而逐步限制和淘汰传统的开发模式,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开采技术,减少资源破坏和浪费。同时,应注意延长洪山乡矿山的寿命,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3]。(2)走新循环经济模式过去石材产业采用的“传统模式”(即粗开发,高污染,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道路)和“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对石材产业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导石材产业进入“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保护,废物利用等手段,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最终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高的财富”。此外,要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石粉、碎石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建立完善的废弃物集中控制处理中心。(3)循环利用废弃物石材工业园区在规划中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循环再利用的理念进行规划布局。企业通过利用新技术回收利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生产出新产品,不仅能减少污染排放,还增加了企业收益,使园区污染物零排放,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协作,资源、信息共享的状态[4]。(4)整治和利用第一,加强矿山的管理,做好环境保护、生态防护等措施;第二,要适当地提高矿山开采的条件,严格审批企业的开采申请,加强矿山的整治力度;第三,综合利用废弃的矿山,用其生产其他建筑材料。

4循环经济的运用

4.1总体控制

“永定红”石材产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来设立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定位,整合现状企业资源,将现状分散的企业,统一规划、集约发展、规范化管理,还需要科学地规划厂房布局,大力推行厂房的标准化建设。4.1.1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力争把石材产业打造成为全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精品产业;创建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1)从整体上统筹园区规划,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永定区“永定红”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并逐步实施未来的发展目标。(2)构建园区生态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形象,实现园区科学有序的运营和管理,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园区能够健康有序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成为洪山乡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石材产业的聚集点。(4)成为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4.1.2规划构思规划遵循注重生态、完善配套、功能明确、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等原则,并根据洪山乡的发展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各功能区块。(1)产业区块:根据企业的特性和要求,确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块,从而形成东西两侧的石材生产加工主体部分。(2)商贸区块:以县道630为依托,设置以交易、商贸、商务办公为主,龙门吊转运为辅的功能区块,为整个园区提供商贸服务和安全保障。(3)居住及公园区块:依托山、水,合理设置居住、公园休憩功能区块,解决一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4.1.3区域协调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园区发展,着眼全局规划建设,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把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实现产业园区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合理规划园区道路网络系统,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园区内外交通需求,使区内、区外的联系通道畅通无阻。为了更好地适应石材园区开发特点,道路系统应以格网状为主。4.1.4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规划区用地发展规模主要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地面积为153.93hm2。非建设用地为园区内部的水系和山体,用地面积为54.12hm2,占总用地面积26.01%。工业园区人口规模由两部分构成,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规划区总居住人口为6540人,该部分人口主要为园区的安居工人及集镇区迁移人口。预测产业工人总人数约为6800人。根据带眷系数公式计算:工业区总人口为1万人。4.1.5功能结构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实现土地的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下的利用;加强与完善园区功能,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结合用地布局、道路及生态格局,打造建设用地空间适度集中紧凑,生态空间开放开敞的空间形态,构建“一核两轴多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如图2所示。“一核”:围绕规划区中部的会展广场形成的绿核。“两轴”:分别为依托县道630,作为园区的对外道路发展轴、园区内东西向的道路主要景观轴。“多片区”:即精品大理石加工厂、石材工艺展览园、永定红精品加工厂、综合配套区、永定红面板加工区、条板及石材商铺、配套商业。4.1.6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地方的有关要求,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业园区用地,如图3所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2.61hm2,在地块西北处以山体为依托,解决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沿产业二路两侧布置商住综合用地,便于对接集镇区,用地面积为2.16hm2。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49hm2,主要用于石材的研发与技术的创新。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11.34hm2,主要沿产业二路布置,以石材销售为主,形成“百里石材走廊”。园区主要以三类工业用地为主,规划用地面积68.03hm2。按企业的产业性质以企业簇群的方式,采用内聚的组团式布局。

4.2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4.2.1“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废渣循环利用(1)根据规划要求,配套建设两处石渣堆放场,其容量符合石材加工区的配套要求,同时在用地间建设边沟渠。企业通过水喷雾形式,将空中石粉降解至就近边沟渠,并排向石粉处理站处理。A、B基本单元各设置一处石粉处理站,用地面积分别为7160m2、3144m2,如图5所示。(2)废物利用与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废物综合利用研究,加大荒料的利用力度,利用石粉生产更多副产品。建立垃圾统一清理转运制度,对各企业实行有偿服务,实行企业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5]。传统石材产业产生的废物率约为50%,按照洪山乡2015年生产成品石材80.8万吨,产生废弃物约为75万吨,资源的浪费极大。利用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技术革新与企业间的协作,石材的利用率可以提升至80%~90%,按现有的产量计算,每年可以减少约58万吨的废弃物。4.2.2“永定红”石材产业园污水循环利用规划园区污水处理厂设置在中北部地势较低处,区内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再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放体制。生产废水及粉尘湿式收集后产生的废水通过排水明沟加盖板统一收集到粉尘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根据传统工业区计算,本区平均日污水量约为3000m3/d,其中生产废水量约为2000m3/d,生活污水量约为1000m3/d。利用循环技术可以将70%的废水循环再利用。因此,本区最终的日污水量约为900m3/d,每年大约可节约766500m3的水资源。4.2.3“永定红”石材产业园粉尘循环治理(1)在工艺上尽可能减少扬尘点,安装喷雾风扇,把水雾化后均匀地洒落到空气中降低扬尘浓度,少布置物料的转折点,在卸料点采用密封罩,建造粉尘收集室。(2)石材加工过程中选用密封性能好的输送设备,安装负压风机和收尘罩,安装强力抽排粉尘的除尘设备,减少粉尘在车间里面的含量和堆积。(3)粉尘源头位置安装粉尘吸风罩,安装管道抽风机连接管道,净化过滤沉淀在收集室内。储存成品、荒料的堆场等地方应经常洒水降尘,周边设置绿化带与边沟,防止粉尘飞扬。(4)道路主要通过种植绿化与洒水等方法防尘。

4.3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

洪山乡政府应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循环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在技术上帮助企业建立以高效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解决各种影响循环模式的生产技术推广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建立相关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模式,实行排污总量企业责任制度,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能源消耗,从而使企业自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分期建设规划如图7所示。

5结语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石材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十分重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协作。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应该引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落实到各个层次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才能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高慧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作用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09(19):71-72.

[2]康永.发展钼产业循环经济的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11(30):23.

[3]马强.循环经济:灵寿石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石材,2005(07):47-49.

[4]郭经伟.优化结构节能减排促进石材产业持续发展[J].石材,2008(06):7-9.

篇7

发展是硬道理。园区是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怎样使得我县园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怎样发展过程中解决困绕发展的难题,根据本人在园区三年跌打滚摸的感受和不时外出到先进地区的学习和感悟,结合本次在全县深入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如下个人意见和建议,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必须坚定不移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区域强县”,区域强县的突破点是工业,工业的主战场在园区。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园区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主载体,改革开放的主窗口,对外宣传的活名片,就业致富的主平台,并将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园区建设与发展,重新树立了**的内外形象,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园区也由此成为振兴**的希望所在。实践证明,建设园区是符合我县发展要求的正确选择。成绩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然而,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自我纵向比,我们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横向比,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高,与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这次县委、县政府组织到合肥有关开发区参观学习后,感触更深。为此,我们一定要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我们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容不得半点松懈。在咄咄逼人的区域竞争中,小进即退、慢进则衰。我们要实现追赶并跨越,实现在皖西南地区率先崛起,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小步慢跑,必须加大步子,加快步代,必须以超常规的手段,必须付出几倍于人家的努力,奋起直追,实现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园区经济既市场经济,又是领导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领导重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当前,我县园区建设和发展正处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平台攻坚阶段,面临的困难很多,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再加强,否则,要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园区是实现振兴**的希望,园区的事就是全县的大事,是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所在。脱离了全县上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园区建设将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大局高于一切”的理念,不争论,不扯皮,勇于负责,同心协力,真正把园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共同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一个地方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环境有多优,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多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都可以直接引进,唯有发展环境不能引进,只能靠自身努力来改善和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是不断向前迈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实现追赶跨越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县委、县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动真格,再一次掀起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热潮,为我县园区实现快速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必须扎实有效破解园区发展难题

园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性的事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坚持在困境中求突破、在发展中解难题、在挑战中抓机遇是实现园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从解放思想入手,着力解决园区用地不足问题

“用地不足”是目前各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难题。但同样的区域、同样的条件的开发区,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近期园区管委会组织了考察团,前往怀宁、安庆、贵池、南陵等开发区实地考察学习,在解决“用地”途径方面感触颇深,深受启发,特别是贵池工业园,起步我我们迟,入园项目比我们少,但他们已经报批并已经完成“三通一平”的储备用地近5平方公里,确实令人羡慕。究其经验,、计划报批、土地置换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打政策“球”,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和国有及集体未利用地,大胆实施。众所周知,我县园区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同样有那么多荒山荒地、同样有国有及集体林场,同样不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敢不敢沿着“政策红线”,再次打一记漂亮的“球”,否则,我县园区要实现快速发展、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空谈。

(二)从经营园区入手,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我县园区已规模初具,人气很旺,发展态势看好,具备“以园养园”的基本条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确定第三产业及社会公共事业进入园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定,允许实行土地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地生财,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目前,明珠大市场600亩项目用地以及振兴大道两旁80米范围内用地商业运作的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县委、县政府适时启动;积极筹建并有效运作园区投资公司,市场化融通园区建设资金,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辅助渠道;同时,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及社会事业,促进第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园区财政收入,增强园区长远“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园区自我经营、滚动开发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从理顺关系入手,着力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征地拆迁一直是制约我县园区快速发展的另一大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园区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与所在地镇村工作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工作机制不固定,政策连贯性不强,等等这些,造成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一直十分被动。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根据《安徽省开发区条例》及市县已经批准发文的我县园区管委会职能权限,将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村、社区划入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园区的“特区”优势和园区社会事务局等有关部门的行政职能,实行职责合一,强力推进园区征地拆迁和有关社会事务工作。

(四)从完善职能入手,着力解决办事效率不高问题

要实现我县园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园区管委会职能不全、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环境”问题。园区建设多年,大部分行政职能仍不具备,管委会实质上还是一个过渡性的协调机构,为了为企业提供服务,园区管委会不得不在人手紧缺情况下,周旋于县直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这样,势必会延误时间,降低办事效率,不时导致许多投资商的严重不满,从而影响了整个**发展环境。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县早已批准的关于园区机构和职能文件,尽快完善园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制,切实落实园区管委会相关职能,真正做到简政放权。组建“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各单位设在园区的派出机构,受园区管委会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真正落实部门在园区的工作职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真正做到“区内事情区内办”,使我县园区能真正成为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化的现代型经济“特区”。

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园区建设

园区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要求我们在快速推进、努力实现追赶跨越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县园区目前发展现状,提出如下两点建议性意见:

(一)高起点重新规划园区,走园中园和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路子。“规划设计是园区建设的灵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参观的园区在规划上都是大手笔,充分体现了科学规划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规划起点高、功能全、布局合理、创新意识强,更关键的是规划执行得力,实施到位。这一点,对我县园区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我县园区建设初期,为了提升人气,尽快形成聚集效应,规划档次较低,且未能严格按照产业规划执行,导致环保等方面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的“非工莫入”的招商理念,导致园区目前配套服务功能严重跛腿。

根据成功开发区经验,没有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业、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必将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开发区也将很难做强做大,没有产业规划或不执行产业规划的园区,必将自食其果。为此,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建设现代化园区作为我县新城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当中,聘请高规格的规划设计院,调整规划,坚持科学性,突出前瞻性,注重开放性,强化协调性,体现兼顾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编制园区中长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

提升产业规划,完善配套功能,将园中园建设与配套服务业并肩发展。建议按照已经初具规模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重新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园中园”发展格局。改变“非工莫入”的单一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第三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等其它功能区,建议尽快出台园区关于第三产业及社会事务业的招商引资政策,逐步引进医院、学校、宾馆、超市等配套设施,让园区企业老板可就近休闲、职工可就近就医、子女可就近就学,形成以“工业为主、二三产业配套、社会事务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开发新区。

(二)严格招商入园项目论证,实现园区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我县园区通过一定速度的量的积累,已经颇具人气,随着规划档次的提高和园区发展需要,我县园区已经具备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应该立足长远,兼顾经济效益与发展质量的平衡,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所以,入园项目不能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必须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篇8

(一)要树立规划编制中的“经营意识”,强化规划的经济效益。目前各地规划编制一般请相应的规划院实施,从平时工作接触中感触最深的是,那些规划专家们在编制规划时对各项城镇功能的技术规范要求较为注重,而对今后实施中的经济承受力往往比较忽略;对各项功能外形的协调美观及社会效益较注重,而对各功能间能发挥的经济效益往往很少提及。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规划实施时间不长就要修改的情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划“刚性”不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其中有一个问题目前往往容易被忽视,即在规划编制结束后,缺乏对规划实施的经济可行性评估,规划的“刚性”往往敌不过经济效益这块跳板。所以编制规划不但需要专业性的技术水平,同时更需要对它进行经济测算,即在“技术规划”结束后,要对它的实施算一笔大帐,就像我们研究设计一件产品,如果不计算它的生产成本和消费承受力,其设计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道理一样简单。所以,我们改进规划工作,就必须注重强化规划的经济性,无论是整规还是详规都要时刻绷紧效益这根弦,力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各种资源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城镇的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树立规划实施的过程即是“经营”过程的思想,强化规划的财富功能。城镇建设,规划先行,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一个经算过“大帐”而编制成功的规划,已对建设用地的即期价格和远期开发价值作了预先的预测,在规划中明确了城镇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等区块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地级的预期增值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的追求,是每个规划实施主体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牢牢抓住规划的龙头,适当超前投资配置一些公建项目,为那些经营性的项目造好势,叫人能看得到增值的潜力,然后在适当的机会推出,对最大限度地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其效果将会大相径庭。所以说,规划不仅仅是对城镇的空间、功能和审美形态的合理界定,更为重要的是使各种资源合理的聚合和重现,以期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必须强化规划的财富功能,用规划创造财富,能有效地解决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以“经营”理念,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一)工业园区筹建是否需要“经营”?当前,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加快工业向园区集聚,作为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和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抓手,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共识和工作重点。在新一轮的“园区热”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大投入如何得到大产出?人、财、物的投入量怎样配置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投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目标?资金投入的速度和规模控制的合理性即有限资金投入的侧重点和方向等等问题。要正确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仅靠行政管理的思路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借助于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每个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测算,才能避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使园区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所以园区筹建的决策过程其中包含了“经营决策”的过程,园区筹建既需要“行政决策”,也需要“经营决策”,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二)如何“经营”好工业园区?我认为主要是这样几方面:一是要有一个灵活的经营主体和一帮有经济头脑的经营者。主体问题容易解决,成立一个“园区有限公司”就能展开,关键是园区的筹建者必须要使用那种有经济头脑、又善于经营的人,把园区筹建同其他行政性筹建的用人标准区别开来。要注重加大人才尤其是资本运作方面人才的引进、使用力度,以人力资本激活和放大园区经营资本,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二是要确立“软环境”也是“经营资本”的思想。当前,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可以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现在,苏南地区的招商引资走在全国前列,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先进的招商理念即是其中之一。表面上看,各地招商引资打的都是基础设施的“硬件”招牌,其实关键还是软环境之间的竞争,软环境不好,硬件建设最好也没有用。目前,一些国家级的开发区提出的几通几乎都是软环境方面的“通”和“平”建设,对本地投资环境向外界作出较多承诺,而把硬件设施建设作为最基本的要素。因此软环境也是园区建设中的经营资本,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经营资本。三是要注重园区的特色经营。由于各地的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不同,我认为镇级工业园区建设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建成为区域特色工业集聚,实行专业化生产,具有一定产销规模的特色工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才是成功的园区。园区建设一定要以整合提升当地特色产业为目标,就象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发展块状经济时的“一镇一品”一样,每个园区都要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强化个性,形成自身特色,以特取胜,切忌盲目攀比,相互仿效,搞成农村工业的简单迁徙和拼凑。四是要关心和培植工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我市工业经济较为发达,但尚有很大一部分小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存在,这其中不乏有优秀的企业和经营者,小企业中的一部分很有可能成长为今后的中企业或大企业。目前我市用地紧张,对这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很大制约,而城镇化过程中又需要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因此,园区建设中应有关心和培植这些“弱势群体”的政策和措施,而这些政策和措施正是工业园区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园区建设既要吸引规模企业进入,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又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把分散的、不成规模的、个体作坊式的企业 引导到园区经营,为规模企业协作配套,缩短产业半径,延长产业链,真正成为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高地。

三、以“经营”理念,加快中心村的建设和集聚,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手段和措施

(一)中心村建设也需要有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在现有的条件下,单凭政府的支持和村级有限经济的投入是不太可能推进中心村的集聚和建设速度的,只有思路和政策适当超前,才能加快中心村的建设速度。确立中心村建设的主体,同时还可避免两种现象:一是把中心村建设等同于一般房地产的开发;二是把中心村建设等同于农民个人建房的简单组合。现实表明,推进中心村建设,政府的行政促动仅仅是外在的推动力,确立市场运作主体,才能为中心村建设真正营造内在的、自发的源动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心村建设也需要市场化运作。一是中心村的一些服务经营性项目可以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市场化操作;二是中心村的一些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的创建也可以先期投入、合理分摊、市场化运作;三是对一些没有条件进入中心村的村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确定一些事项,按市场化运作的方法收取一定数量的公用设施建设补偿金等,以加快中心村的集聚。

(三)中心村建设经营的前提是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要切实改变居民农民建房“二元化”的现象,使中心村的建设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实施有关规定,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

四、以“经营”理念,利用土地资源筹集建设资金,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后盾和保障

篇9

关键字: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城区;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 S891 文献标识码: A

自1984年创建经济开发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快速的城镇化和盲目地追求GDP增长,导致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PM2.5、雾霾问题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因此,在保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发展背景研究

1、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根据《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2013年1月14日)的报告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全球10大污染城市有7个为中国城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引发众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从而反过来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2、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发展的必要性

针对于传统产业园的粗放式发展,盲目铺摊子、布局不合理和圈占大量耕地等弊端已暴露无遗,土地合理利用、集约利用将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随着《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2014年2月)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等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转折点,逐步由增量增长转变为存量增长,甚至减量增长,因此,土地集约利用已经成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3、创建绿色生态城区已成为时代潮流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日凸显,“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态理念已成为时代主流。2012年11月,国家正式批复八个绿色生态城区,标志着我国生态城区建设已经上升国家发展战略。

二、核心理念:土地集约利用约束下产业园区的生态建设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动态性和持续性,在城镇化进程中其内涵和特征呈现出动态更新的特性,逐步由过度强调土地经济效益转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方向。城市作为人工环境的聚集区,承载着高强度的社会与经济活动,整个系统始终处在负熵流的状态,要维持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则需注重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加强城市生态要素的保护,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产业园区的建设,在提高单位土地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城市土地的生态型集约利用,达到城市用地构成、空间关系和开发强度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城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城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新时期产业园区生态建设探讨

由于各种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出口形势的急速恶化,我国经济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面临经济下滑压力、就业保障和人口老年化等众多的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成为必然出路。如何在保障我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减少城镇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认和谐共生。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现有规划管理体制下保障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1、科学的控制体系――前提

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保护耕地和新型城镇的有关政策,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规模的原则下,科学合理地编制产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针对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依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工业地块容积率采用指标下限控制法,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在规划编制时注重“生态优先”原则,采用“反规划”理念,从斑块、廊道和基质等生态景观的基本元素出发,构建产业园区的生态网络,形成良好的生态基底;针对单个产业地块绿地率指标建议采用下限控制法(中确定工业用地绿地率不大于20%),保证土地开发强度的同时,提高园区生态绿化指标。

2、创新的管理模式――保障

(1)“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政府在招商引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在注重刚性指标的同时,预留适当的弹性空间,比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引入街坊单元――地块的弹性控制体系,街坊层面保持三个不变,①保持街坊的主导功能、人口规模、总建筑容量、公园绿地面积和居住用地规模等不变;②设施控制中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置标准、数量和四线控制的内容不变;③城市设计管理中影响总体城市设计的要求不变。地块层面进行弹性调整。在地块层面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配套设施等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但是要在本地块的所在的街坊单元层面进行平衡,即地块调整的内容要在所在街坊其它地块进行相应的补充或删减,保证街坊单元层面的平衡。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批和调整的法定程序;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弹性调控,促使土地使用的科学合理利用。

(2)设立入园门槛

在园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政府给出优惠的政策的同时,需要明确园区发展总体定位的前提下,设立各类企业入园门槛,并对入园企业进行遴选,对于不符合园区发展或者环境不达标的企业禁止入园。

(3)从行政主导型到企业文化管理型

园区管理模式逐步由行政主导向企业型管理模式转变,使产业园区管理者作为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企业以实现企业的内在价值为其经营目标,从而有助于避免各级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导致恶性竞争等弊端,优化产业园区的资源配置方式。

(4)加强公众参与监督

产业园区的生态建设不是几个政府或几个专家就能实现的,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响应和参与才能保障园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社会公众还起到监督作用,极大的降低政府或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共的长远效益,从而保障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机制,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3、产业转型与升级――命脉

(1)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集群

以园区总体定位为目标,以企业入园门槛为手段,以循环经济为理念,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和产业基础,依据国家或者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方针或者转型方向,进一步壮大自身优势产业,并根据自身优势进行转型升级,以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等国家宏观政策为主导方向,构建适合园区发展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效益。

(2)转型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经济振兴的重大举措,立足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以促使经济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产业发展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

(3)完善产业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立足产业园区产业特色和市场发展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技术与人力资本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缓解园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同时也是新时期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和安民生的重大举措。

(4)技术研发创新,把握生存命脉

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是其占据市场份额的根本,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在产业园区的生态构建中,一方面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循环利用、新能源及材料应用等措施,达到产业园区污染物的“零排放”。

4、新兴理念的引入――血液

(1)绿色建筑的应用

摒弃传统工业建筑形式,采用”绿色建筑”作为产业园内的主体建筑形式,实现建筑节能,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资源可再生利用,尽可能实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2)新能源、新材料的利用

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产业园区的主要能量来源,减少使用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污染;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以减少生产、生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其他生态技术的应用

例如废物循环利用、污水雨水的处理及再利用,减少能耗,节约资源,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

五、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的背景出发,主要从科学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理念引入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如何在保证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加强产业园区生态建设,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等.“ 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黄耀志.蔡世雄.姜建涛.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工业园区用地生态规划研究―――以贵阳市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为例

篇10

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实施,使首钢能源环保产业走上大转型大发展之路。项目运作前期,筹备组只有10个人,任务非常繁重,不仅需要开展相关技术调研、准备各种方案资料,而且要随时与北京市几十个委办局沟通对接,办理各项报批手续、陪同各级领导现场考察调研。项目选址鲁家山矿之前,北京市各级领导、各委办局领导及有关人员现场调研30多次,召开各类专题会近50次。在此过程中,市领导及各委办局相关人员被首钢人身上洋溢的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以及在面对各类难题不言放弃、积极探求出路的“首钢精神”深深感染,一些人从开始的不热情,到后来主动给予帮助支持。2010年7月21日,王青海董事长向郭金龙书记汇报了生物质能源项目情况,首钢生物质能源项目正式启动。

干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首钢是新手。为了掌握北京城市垃圾的第一手资料,项目筹备组人员多次前往北京市各住宅小区的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发电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取样分析。面对充斥在空气中的臭味,扑面而来的苍蝇,满地污水的环境,他们全然不顾,认真负责,细致取样,精准分析,确保了数据的完整准确。正是以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精心负责的追求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掌握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热值、组分等情况,为项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详实资料。首钢生物质能源项目定位于“示范项目”,以“技术先进、国际一流”为目标,我们深知只有通过不懈地“创优”,才能把项目打造成“精品”。

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将“绿色、环保、成熟、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依托首钢自身的优势,在首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综合比选,最终确定炉排炉工艺是最适合北京市垃圾焚烧处理的工艺,满足“成熟+先进”的要求。此项目垃圾处理规模达到3000t/d,为世界范围内单期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采用最先进的烟气处理工艺,在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中首次采用SCR脱硝技术;在国内垃圾焚烧电厂中首次采用抽凝式汽轮机组,实现热电联产,对外供热;在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中首次使用空冷技术,节水75%~80%;在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中首次实现飞灰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还积极采用雨水综合利用、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节能环保技术,使项目在满足成熟、稳妥的同时,具有先进性、示范性。

在资金使用方面,我们在满足“成熟+先进”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严把质量关。我们深知工程无小事,只有一丝不苟地严抠细节,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示范项目”才不是纸上谈兵。在项目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过程中,我们每天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理,对不符合要求的土建施工一律要求整改直至达标;同时,组织相关单位前往设备制造厂家联检,对设备生产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对到货设备严格验收,存在质量缺陷的设备要求现场整改,对质量缺陷严重的设备要求厂家返厂处理,返厂处理仍不达标则取消厂家的供货资格。郭金龙书记强调,首钢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落地,使北京垃圾处理难题得以破题。目前,项目正在按照计划加紧建设,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通过该项目两年的积累,我们培养了一批城市环保产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坚持“干一个项目、掌握一门技术、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个产业”的理念,依托生物质能源项目,打造首钢城市环保产业的“西点军校”,为首钢城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

生物质能源项目作为首钢在北京地区转型落地的第一个环保产业项目,实现了首钢环保从钢铁环保到都市环保的里程碑式的转身,“首钢环保”得到了市政行业人士的普遍认可,树立起了首钢在都市环保领域的品牌效应。随着对都市环保行业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随着北京特大消费型都市特征越发突出,城市固废产生量不断增加,科学解决固废问题已经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首钢自身转型发展需要,我们提出以城市固废处理为切入点,以鲁家山垃圾发电项目为核心,规划建设城市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北京市城市固废处理产业示范基地。这一构想得到了北京市大力支持。2012年初,首钢成立了“鲁家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工作组”,园区规划实施工作全面展开。

我们先后调研了国内外城市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区情况,分别与美国GE、瑞典SW、加拿大普拉斯科、澳大利亚创源、以色列IDE、德国莱茵、西门子等公司,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了几十次技术交流探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今年3月完成了《北京市鲁家山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

期间,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牵头组织,邀请国内22名专家及北京市14个委办局,对园区规划方案先后进行了6次详细论证和完善,总公司领导也多次听取规划汇报。最终于2012年4月28日,市发改委组织召开了园区规划方案终审会,国家环保部科技委、中咨集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规划院、北京市环科所、北京市政院等有关专家参加,专家组认为园区规划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园区规划全面贯彻了循环经济理念,以增强城市固废处理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按照国家对北京市垃圾处理提出的“先行先试”明确要求,“以政策促项目,以项目促产业”,将园区建成为集“城市服务、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科教宣传、示范辐射”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以生产经营服务北京、以商业模式辐射全国的首个国家级城市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园区内设十二个项目,处理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园林垃圾、废弃油脂(地沟油)、废玻璃、废旧电子产品、市政污泥7大类城市固废。年处理城市废弃物400万吨,解决全市30%的生活垃圾、30%的地沟油、30%的市政污泥、20%的餐厨垃圾、25%的废玻璃及制品、50%的废旧电子产品稀有金属提纯等问题,再生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16亿元以上。

园区规划用地2100亩,分南、北两个区。南区依次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餐厨垃圾处理、废油脂处理、安全填埋、环保消石灰制备、环保轻石制备等6个项目。北区依次规划电子产品精深加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园林垃圾、污泥处理、危废处理、焚烧残渣处置等6个项目。园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全流程”园区。固废的科学有效处理不能单纯依靠处理环节,考虑到目前国内垃圾回收转运体系的不健全,鲁家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创新理念,提出鲁家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不仅仅是生产处理设施的集成,更深入到废弃资源收集、运输、集成处理、产品利用的产业全流程中,形成城市废弃物处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首次提出将“物联网”概念应用于园区产业链建设。以废油脂回收处理的产业链为例,通过“物联网”的建立,我们可以监控市区各个餐馆、食堂等源头的废油脂产生量及成分等信息,并掌握收运队伍的收集量、运输路线,跟踪废油脂进入园区集中处理的整个物流,直至产品生物柴油的去向。园区将能够和北京“智慧城市”融合在一起,最大化地体现出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同时,园区将区域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进而形成集固废处理、环保研发、节能环保咨询、企业孵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强大产业链。

二是“全循环”园区。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基本理念,实现园区项目与社会动脉产业之间、园区项目之间、园区项目自身的物质与能源的三级循环。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园区规划坚持最高标准和要求,在处理城市废弃物并防止二次污染的同时,执行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园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我国和欧盟最高标准,污水零外排,再生水利用率>90%,入园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园区建设将有效缓解城市固废处理难题,各类固废处理能力达到8000吨/日,每年净输出能源相当于10万吨标煤,可减少碳排放量207万吨CO2,相当于种植1.13亿棵树,为全市碳减排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