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学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科优势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难以企及部属高校已有的存量和增量,获得学科资源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比也并不突出[2]。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在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在目标上急于求成;加之地方医学院校资源有限,对教研设备物资投入不足,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容易出现你争我夺,无法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培养是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是高层次医学科技人才,是学科建设团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选拔学科带头人求全求高或者急于求成,给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压上繁重的行政和教学科研工作担子;在选拔出学科带头人以后,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不仅不利于基础学科建设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阻滞作用。
2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对策
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并不突出,以建设学科特色为发展途径能很好地解决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存量不足问题。地方医学院校应在现有基础学科的细节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培养出与其他医学院校同类学科的特异之处,将其作为本院校该学科的特色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建设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统筹全局,集中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再利用特色学科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支持各基础学科积极申请、参与国内外其他组织的科研项目,以推进学科与国内外优势学科共建协作平台。
任何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地方医学院校应理顺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关系,协调好学科群与学科点及学科方向的统一关系,鼓励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加强科研联系,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推动科研工作。同时注重分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项目,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综合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科带头人不仅肩负搞好科研的重任,还应吸引本学科不同领域的高层次的专业化学术带头人到自己的学科团队,加快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术骨干,保证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很好地避免了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学科团队建设中,地方医学院校应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应根据人才成长的不用时期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人才成长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篇2
关键词:医学重点学科;急诊医学;管理实践
0引言
2016年河北省卫计委组织申报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将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学科调整、淘汰增补等需要,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我科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按照2016年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全面总结汇总组卷。在提交申报的书面材料后,我们按照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申报要求与自身实际临床工作对照,找出不同及差异,对存在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方案,分层规划,分层实施。
1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意义
根据《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冀卫办科教[2016]5号)要求,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以5年为一周期,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6年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联合攻关,使10个左右重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中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科骨干,逐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雄厚、成果丰硕的代表省级医学顶尖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的重要组成部分[1-2]。是促进科室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科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也是科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创建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为契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科室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居民健康需要[3]。
2评估申报临床重点专科
2.1科室总动员
接到医院的通知后,科室高度重视,召开专项全体会议,包括我科的二级科室院前急救部、高压氧室、门急诊换药室、简易门诊和全科医学科所有医护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制定时间表及截止日期,明确分工,明确工作方案和路径。
2.2汇总资料分析资料
科主任、护士长全面督导,科室医护人员按照规定时间上交个人全部原件、复印件打印件、科研项目主管单位批示文件复印件及个人所有资料电子版等。为方便大家及时整齐上交各项个人材料,科室指定复印地点,尽可能做到上交材料整齐、统一。科室秘书专职负责所有材料收集、整理,上报电子版资料的整理、排版,及最后上报材料的装订。整个提交材料过程科主任全面负责,随时跟进进度,核心成员多次讨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的具体事项,清晰明确按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指标体系一项项客观真实自我评价,认真组织每一项佐证材料。同时对差距、不足和欠缺认真梳理,归类汇总。
3评改结合
3.1找差距选亮点
对组卷材料首先对照标准分值自评分。同时请同行专家对组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及内容点评,尽可能做到对上报资料准确详实。同时对自己学科现状有客观清晰的评价和总结。
3.2抓实践
申报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既是一个总结,更是新的开始。更加深入的认识本学科建设的内容,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学术队伍的建设、科研的开展和系统性、科研成果的取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条件的完善、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方面[4]。根据学科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和长期目标,分阶段强化改进,不断提高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4讨论及建议
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在于在更高的层面取得自身进一步发展,对行业发展有带动引领作用[5]。管理保障和学科资源方面:适逢医院十三五建设规划年,进一步在设备投入、实验设施条件与开展、经费匹配等与医院管理层、职能处室等多沟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推动急诊信息化建设,在现有急诊病历系统电子化、化验影像学检查工作站同步传输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更适合急诊区域工作的系统软件。急诊信息化建设,将更全面的进行患者就诊规律的观察、就诊时间分布情况、危重症数据分析、疾病群体分布分析等。可以为科室质量控制管理专业化提供基础数据[6],为本地区进行疾病监测提供数据支持,还可用于疾病预防及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数据,对于科室临床科研公关方向,与相关专科的合作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提示导向作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卫生事业管理”模式不仅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对的重要挑战,同时也将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战略选择[7]。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要求5年内科技进步奖是本次重点学科申报的核心条款。这一条核心条款我们的差距较大。对我们自己,未来更多需要实施的是如何让学科科研成果更加系统化、更加科学化。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科室内成立临床科研小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基础,科研为临床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引领学科成员更加侧重科室标志性的技术水平、代表疑难危重救治诊疗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委员会中需要有更高要求的学术任职、学术地位。在人才梯队结构上方面,从年龄、学历、职称、发展潜力、专业发展方向等需有更系统的培养锻炼方案。工作绩效:在此次评价指标里,医疗技术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情况、床位规模情况等都是被评价指标。同时侧重学科优势项目量和所处水平的考核。医疗质量是日常工作,包括大量的基础性的具体任务,是学科建设管理中最为复杂艰巨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过程管理,如何快速通过反馈系统查看环节处理的不足,尽可能地保证救治整体质量,如何持续提高专科化诊疗水平,如何管理提炼学科优势项目数据等。科室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将宏观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和标准,保证各项具体指标的逐一实现。急诊的信息化与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则有利于积极推进急诊质量控制与管理、降低医疗差错、优化急诊业务流程、提升急诊医学科研能力[8]。综上所述,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合理导向,更加关注临床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优化,以动态管理方法持续增强医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急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急诊特点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必将推动急诊危重症等本专业标志性的技术水平建设提高、促进新技术的采用。
参考文献
[1]邹如政,赵旭,乐才文.以动态管理方法促进重点专科建设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874-875.
[2]吴春华.医院重点专科的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5):402-403.
[3]杨进彬.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新思路与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1):2-4.
[4]苟正先,陈启勋,陈瑾.临床重点专科与医学重点学科的不同点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55-57.
[5]安宁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绩效管理的思索与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4):1-3.
[6]张瑛琪,王彦霞,李欣忆.106551例急诊患者疾病谱与就诊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3):254-257.
[7]王耀刚.大数据驱动的卫生事业管理挑战与机遇[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2):81-83.
篇3
《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血液安全与临床输血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仍然较高,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水平也有待提升;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技术与水平发展不平衡,区域性输血安全事件也频繁出现。究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中与输血医学相关内容、知识及理念的贫乏、陈旧和落伍,现行的很多医学高等教育教材中有关输血的知识严重滞后,仍停留在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输血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1项对我国部分输血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和层次的调查统计显示,第1学历为中专者占了80%,最终学历为本科的约为2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2%。虽然近年来我国输血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促进输血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与现代输血医学相差较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也限制了输血医学的发展。因此,当下我国输血医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输血专业人才,为此也需要对医学高等教育中有关输血知识、理论和观念做极大的更新。
2加强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完善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
首先,输血医学是1门专业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它充分利用现有医学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来造福接受血液或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患者。输血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1支,整合了多种学科的概念、技术和相关知识,如流行病学、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分子遗传学、蛋白质化学、移植免疫学、造血干细胞等,以及与献血者招募、质量保证、血液或相关产品的采集、制备和相关的法律及伦理问题。输血医学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应当专业化,将输血医学纳入学科建制,只有据此在医学高等院校中建立输血医学系这一专业化的机构,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才能适应和满足输血医学发展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大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独立的输血医学系即是证明。其次,输血医学是1门独立性较强、特征鲜明的学科。输血医学是由1套专门的输血医学术术语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概念和特指的范畴,学生要掌握该知识体系,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目前,由于输血医学教育的缺乏,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中输血医学的缺位,我国很多医学毕业生对输血术语,如很多基本的血液成分名称都不熟悉,更不用说知道这些血液成分里面的有效成分有哪些,根本谈不上掌握如何在临床上去正确使用这些血液成分。就学科而言,输血医学专业有其自身运作逻辑和发展规律,如果不按照其逻辑和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输血医学专业的发展就可能走弯路,甚至发展受阻,无法适应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输血医学学科建设,促进输血医学的良性、科学地发展。
3开展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医学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
篇4
1.1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
一个学科独立存在,首先要具备独立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微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医学的学术繁荣。中医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身,但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则起步晚、成果少、影响力不大。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研究的偏差,弥补现代中医研究的不足。从中观方面看,有利于总结中医学发展规律,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对中医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保存与发展中医学原创思维,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与动力源泉。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1.2学科内涵认识趋近
学科内涵是一个学科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界定非常关键。由于对文化本身认识的多元性,给中医文化的界定带来了复杂性。目前的代表性观点有:“所谓中医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医作为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这种科学技术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氛围,也即中医学发展同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中医文化与中医科学技术区别角度来界定的。另外一种是广义文化上的界定,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还有一种是从文化的具体层面来界定,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几种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对象却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医文化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中医学自身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器物文化。
1.3学术研究成果向综合集成
中医文化研究热首先是由传统文化热推动的,中医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易学及儒学、道学、佛学的关系上。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关系,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关于易医关系,如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张其成的《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关于中西医文化比较,如何裕民的《差异•困惑与思考———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祝世讷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关于中医与儒学、中医与道学、中医与佛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薛公忱主编的《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中医学史早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从中医学术史过渡到中医文化史是中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也是中医文化学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是中医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哲学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哲学史研究自然也成为中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程雅君的《中医哲学史》计划四卷本,目前已经出版二卷,是中医哲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从中医文化源流、中西医文化比较、中医文化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医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广泛开展,编写教材、构建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不断创新,有的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成为省市精品教材。从分化走向综合,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中医文化研究最初是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哲学工作者,从中国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医学思维方式特征,或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中医学方法论及其发展规律;二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医古文、中医史学是这一群体的先觉者,还有一些中医文献学专业工作者也加入到中医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目前许多研究机构的中医文化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随着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中医文化教育、宣传与传播的需要,一些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中医临床专家、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外国语教师也介入到中医文化研究与教学中来;同时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学、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的研究生也开始关注中医文化,甚至将中医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
1.5学科建制基本成形
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先后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该中心更名为独立建制的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随后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的机构成为学校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还有的中医文化研究团队成为校级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正式成立,从此中医药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团体。200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联合中国哲学史及中医基础理论学者,积极开展中医哲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专业学术期刊是学科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医古文知识》《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中医杂志》的“学术探讨”栏目也积极发表中医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这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版学报。2006年原《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并正式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学术期刊。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多项中医文化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招标项目,有的还立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标志着中医文化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学科规划中将中医文化学作为了重点建设学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机构入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将中医文化学列入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招生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招生点,专门培养中医文化研究高级人才。
2中医文化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学科发展时间短,还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研究内容过于分散、研究队伍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2.1学科界限模糊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与中医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些内容的交叉渗透难以避免。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文化学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学科去“争抢”研究,导致中医文化学科被淡化,甚至学科独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质疑。因此,在保持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划定自己的学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内容过于分散
在中医文化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内容分散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学科,则需要将研究视野集中到解决中医文化学科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上来。另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研究虽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谓‘研究’却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这种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准,使其整体研究状况与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应从过去“回溯性”研究,转向到解决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中来。
2.3研究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医文化研究者来自众多学科领域,受学科视野限制,学者们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学科方法开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体视野的观照。目前中医文化研究主体,一是中医药学者,一是文史哲学者。中医药学者研究中医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论素养,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医学层面,而未能够深入到中医文化内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长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医学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文化表层,未能切入中医内部。两个研究主体由于处在不同学科领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所以培养一批热爱中医文化事业、具备深厚中医文化功底的中医文化专职研究队伍刻不容缓。
2.4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中医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在没有统一的理论范式引导下,对中医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取得统一认识,许多问题尚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提高到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并列并重地位。中医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导,但由于学术内涵研究不足、实践研究不够,其在引领中医教育、医疗、科研、保健、产业与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
3加强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学科内涵研究,厘清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是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尽管目前对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的认识趋同,但如何从中医文化本质、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分层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界定既不能广泛无边,否则难以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也不可过于狭窄,否则难以起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界定中医文化内涵,除了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中医药学科的关系,厘清中医文化与中医文献、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的界限,在保持为其他学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与发展动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维护学科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决中医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医文化研究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本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中医药传承传播领域重大实践问题。在中医文化学科理论问题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外,还需要解决中医科学性、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医学思维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医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着力点应放在中医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上。
3.3加强中医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专门人才
篇5
[关键词]吉首大学 学科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0-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与压力,培育自身办学特色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紧迫的现实问题。特色就是个性的体现,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设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这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在特色培育中,它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具有龙头地位,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理念
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内涵上说,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分支,科学学之下的概念。延伸到人文科学,也就是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科,相应地,也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的学科,等等。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对同类知识进行的系统化集合,它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被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共有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若干个一级学科组成一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一个一级学科;有些二级学科下设三级学科,若干个三级学科组成一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通常是在二级学科上考虑的,有时也延伸到三级甚至更深的层次。当前,科学知识高度综合,在学科建设时尤其要注重学科与学科的交叉与跨越。
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建设的方针、指导思想;(2)学科规模和学科布局;(3)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层次和目标;(4)学科特色的凝练与重点学科的形成;(5)学术梯队的构建与壮大;(6)高水平科研课题与成果的支撑;(7)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的启动与衔接管理;(8)实验设备、图书信息及其他条件的建设;(9)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环境及信息渠道建设;(10)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管理机制等。
有时候,人们在提到学科建设的时候往往提到专业建设,说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确实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在二级学科的设置中,有些直接就是专业设置,比如文学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专业门类。学科与专业密不可分,有时将“学科专业”一起使用。但两者毕竟性质有别,也有许多不相交的内容。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专业建设总与一定的学科建设有关。而学科建设的相对独立性更为显著,比如专业建设中包括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中包含了技术开发,这都是二者不相同的内容。专业不是某一级学科,它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专业是指向职业的。学科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而形成的“树状分支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所以专业是变动不居的,而学科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学科并不自然产生专业,但是成熟的学科建设容易产生专业,学科建设为专业教学内容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为专业教学提供尽可能先进的实验手段,提供智慧与成果以对教学产生各种启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良的实验设施等多方面来支撑专业建设,从而使相关专业从学科发展和学术人员日益提高的学术水平中受益,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水平。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关系辨析
(一)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发展
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设立的,19世纪洪堡提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使大学中的学科同时承担了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某一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的。因此学科建设的水平往往就反映在教学与科研水平之中。一所大学的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特色都主要体现在学科上,学科建设成为大学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科学研究是在具体的学科上展开的,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其实是看学科水平,学科水平是大学学术水平的基本标志。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全方面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但是本身的一种职能,也是院校学科水平的一种体现。湖南吉首大学地处偏远山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吉首大学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边区经济文化建设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开发研究成果,促进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但由于人才短缺的限制,学校难以及时针对地方多样化需求搞科研,不易取得地方的信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有利益和制度障碍,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达不到可操作的程度,研究成果几乎难以转化为地方生产力。据此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通过科技服务和兴办科技产业,学科建设可获取经费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
(二)以育人为旨归,通过学科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如果只讲科研,大学就会沦为单纯的科研院所。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推动了大学学科的发展。但是这容易导致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大学才注重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要搞好本科生教学就是本分了。其实这是片面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办学中强化教学与学科建设的联系。学科建设上了台阶,才能涌现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会在科研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带动教学。这样,教师们不会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照本宣科,而是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科建设支撑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的成果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转化成具有本土性、本校性的特定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文化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主要通过课程来提升,利用学科建设成果可以开设出特定的课程。比如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就孕育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培育最终要落实到特色人才的培养上,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科建设的成果为特色课程开设提供资源,保障课程的生命与活
力。
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在学科发展前沿上的突破,更加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不只是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学科建设是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三、学科建设特色培育思路
(一)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区位劣势,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学校要积极营造科研氛围,激发广大教师进行科研,投身于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树立团队意识,改变学科建设中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现象。要营造优质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尊重学术自由,提升学科的龙头地位。比如,吉首大学2010年制定了《吉首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吉首大学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目标评估细则》、《吉首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科建设的地位。
(二)着力调整学科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学科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结构严重不合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质量和针对性不够,服务社会的贡献能力不强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片面追求学科规模扩大,没有根据自身的性质、层次、类型、传统等确定重复学科不同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定位,人才培养趋同化、集中化。比如,吉首大学有除军事学之外的十一大学科,但是高水平的学科比较缺乏,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尤其工科等应用学科势力单薄,导致工科专业及其他应用性学科专业比例严重偏低,与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功能要求不相适应。特色优势学科数量偏少,分布不合理,与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的目标不相适应。
篇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大学为维系自身发展,必须走向外部寻求更多资本。由此,全球大学开始进行新一轮变革,当前的大学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学术资本主义,它深入影响了大学的方方面面。
学术资本主义一词最早使用者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当时是泛指一种受资本主义不良影响的学术精神。进一步解释该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他们将学术资本主义定义为: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1]具有市场特点的行为具体解释为:“院校和教师为资金而竞争,不管这些资金是来自外部的拨款和合同、捐款、大学-工业伙伴关系、院校对教授的衍生公司的投资、学生的学杂费或其他的一些创收活动”。[2]
毋庸置疑的是,学术资本主义给学科建设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它给学科建设带来更多物质资源,同时使得学科建设更加贴近市场,推进价值的创造,但它给学科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风险
(一)学科布局
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受学术资本主义影响最显著的,应当是学科布局。专业是学科的基本单位,通过考察专业的设置情况,可以部分考察大学的学科布局。本文整理了近五年部署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新增情况,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分析学术资本主义对高校学科布局的影响。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我国高校学科布局受到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深刻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学术资本主义特征。
1.重应用型学科
数据显示,近六年来专业设置增加占总数最大比例的都是工学类专业,2011年甚至超过半数,达到55.8%。文学类每年增加的数目不在少数,但进一步研究后可以发现,文学类新增专业多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应用语言、文化传播等。
这样的学科布局的调整势必会使一些学科处于劣势,如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任何一项应用性学科究其根源都是基础学科,忽视基础学科建设,会造成应用学科成为“无源之水”。而人文学科更对高等教育有重要意义,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带有公益性质,忽视人文学科,高校就成了机器流水线,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追求市场利益
从数据来看,学科布局体现出明显的追求市场利益的特征。贴近市场利益的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增加。而远离市场的学科,以哲学、历史学为典型代表,则增长缓慢,如哲学在2012年和2010年都没有新增专业。虽然这与学科本身的特征不无关系,但是学术资本主义也毋庸置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这样逐利的、市场化的专业设置的趋向会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逐渐趋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若干年后势必造成这些专业学生人数饱和,引起就业问题。
3.重短线学科
由于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学术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收益时间周期成为选择的重要因素。高校的专业设置更倾向于短线的、收益快的专业,而长线专业则很少受到亲睐,其中以农学、医学为典型,医学五年间仅新增1个专业。
重短线学科,忽视长线学科会使得这些长线学科的发展陷入僵局,它们虽然在短期内的收效小,但是一旦产生突破,意义不可估量。
(二)学科环境
学科环境是影响学科建设诸多条件中最为潜移默化的,但是它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最为深刻的。学科环境包括大环境,如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等,也包括小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学术氛围环境和科研硬件。
学术资本主义对大环境的影响比较有限,但是对小环境的影响却十分显著。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传统认知中“学术自由”和“学科平等”的氛围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能放弃兴趣和擅长的领域,研究的方向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这与“学术自由”的精神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同时,“各学科价值平等”的观念受到影响,逐渐形成“重理轻文”、“重术轻学”等一些具有倾向性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高校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大学以前的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学生会面对文理分科问题,也容易轻视文科。
同时,学术本主义也对科研硬件产生影响。能够吸引到更多资金的学科,就有能力添置更尖端、更前沿的设备、仪器等等。相反,一些远离市场的学科,就没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科研硬件环境。
(三)学科制度
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的程序、规则等,它的设立是为了保证学科建设合理、高效地进行。[3]
学术资本主义对学科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资源分配制度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最深。各个学科为了追求更多资源,不惜代价追求资源最大化,长此以往,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甚至存在个别为争取资源,滋生学术腐败滋生的事例,破坏高校学术风气。
同时,学术资本主义对高校教师的评估制度影响深重。高校的教师评估制度直接会影响到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通常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等。因此对人才的衡量、评估制度应当以人为本,基于一个合理的、综合化的评估体系之中。然而,当今很多高校都过分重视所谓“经济能力”,一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很强,但是经济能力不足的教师就在竞争中处于弱势位置。
二、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风险规避
(一)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
学术资本主义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基础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碰撞和价值观多元化。在市场化大背景下,大学必须考量市场价值,因此就产生了市场导向的价值观,造成了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就不能忘记大学的使命,必须培养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文化氛围。
首先,大学必须树立学术自由的态度及各学科价值平等的价值观。其次,学科建设需要一种公立的态度,摆正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学科建设最终的诉求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有了这样一种公立的态度,学科的基础研究领域就不会在市场化的背景下遭到弱化,就更能够听到学生、教师的心声,更能够以人为本了。
(二)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持
1.建立合理资金依赖关系
学术资本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国家削减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高校必须进行“创收”,使得市场和社会开始成为高校的资金依赖的对象。因此要规避学术资本化带来的风险,首先要使高校的资金来源合理化,建立科学的高校资金依赖关系。
市场化产生的各种弊端,根源都要通过宏观调控解决。而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最主要主体是高校本身。高校要使学科的发展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就要保证政府在高校资源来源的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当某一学科能够筹措到更多外部资金时,政府资金就应适当向薄弱的、不易争取到外部资金的学科倾斜。这样的宏观调控,才保证减少学科间的恶性竞争,缩小学科间的两极分化。
2.建立基本学科保护区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下,一些学科在市场化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也有一些学科,如历史学、哲学、医学、农学等,发展陷入困境。基于此,建立基本学科保护区十分必要。
这个基本保护区应该包括有关文化传承的人文学科和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公共利益的一些学科。在这个基本保护区中的学科,国家应保证资源提供的主导地位,以利于对其宏观调控。更重要的是,基本保护区是强化这些学科的地位,帮助社会认识到这些学科的重要性,使得这些学科更好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完善严格的制度
1.合理评估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可以体现出学科布局。不合理的专业评估机制会导致高校间学科发展趋同、学科发展不符合本校的特定条件等一系列的问题。建立合理的高校专业设置的评估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在学科建设上政府、市场之间的矛盾。
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估机制首先要对设置专业全方面评估,包括专业特色、需要的条件。其次是对市场的全方面评估,包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地方市场对此专业的需求,以及此专业在地方市场的适应度。最后还需对学校进行全方面评估,考察学校条件、教师结构、以及现有学科结构。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设置评估机制,才能够使高校学科结构趋于合理。
2.科学考评教师工作
带有一些功利主义的色彩的高校教师考评制度,目前在我国高校十分常见,尤常见于一些重点学科和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学科。
高校教师的考评机制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综合考量教师对学校、学科和学生的贡献。考察内容主要应包括两大块内容,即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不应将教师的所谓“经济能力”提到过高的位置。科学的考评制度能够有效的引导教师集中于教学和科研,有利于学科队伍建设中选拔到更加优秀的、具有实干能力的人才作为学科骨干。
总而言之,学术资本主义对于当今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裨益的,它使得当今高校的学科建设充满活力,但是它带来的风险也必须得到正视。倘若大学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又能够有合理的制度支撑,那么问题一定能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篇7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质量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67-02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teaching tea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sing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as example
LI Wei1 WANG Zi2 ZHANG Jing1 BAO Haiying1
1.College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118, China;
2.College of Development,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600,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project in universities, i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explore teaching resource. In addition, it can drive combination of old, mid-age and young teachers for teaching work, and enhanc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crease of teaching quality is another function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CM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CM teaching team; Quality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学团队建设”被作为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3]。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有3年。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被评为首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多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作者深深的认识到,团队建设离不开多年的专业积累、良好的学缘结构、合理的梯队层次、深厚的专业文化内涵。本文就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本团队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
1 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学专业是于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药用植物专业调整为中药学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属首创专业,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团队建设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药用植物专业。在原有特色基础上,外延有所扩大,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弥补了原“药用植物专业”的局限性,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药用植物与利用、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中药炮制的研究,而且还能从事中药制药研究、中药药理与应用研究及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以药用植物、药用菌物、药用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团队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了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领域中从事中药制药高级技术与生产管理型人才;培养药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安全用药的药师型人才;培养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培养中药学基础研究与中药新药开发应用的高级研究型人才。
团队建设依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团队带头人负责制订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制订团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各课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各课组长负责制订本组的建设内容和发展规划,本组团队成员的学习、交流及讨论等日常工作;团队成员个人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能够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4-5]。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专业交叉明显,老中青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上体现了传帮代。
团队组建以来,一直坚持“人才立足,师资第一”的建设理念,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努力形成合理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从2004年开始,团队接收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对具有硕士学位继续深造的教师,团队鼓励到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来,团队接收毕业生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外校毕业生比例高达85%以上;再者,团队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强化学科建设,构建不同师资队伍培养体系,鼓励骨干教师积极争取省部级教改课题,促使年轻教师在校级教改课题立项,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团队中的专任教师的授课水准。团队新近教师,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授课前均需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授课。多年来,团队一直探索双语教学,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外语培训与继续教育上。每年组织团队教师到国内相关研究机构、 重点大学进修学习。
通过上述措施,使团队师资队伍不断强化,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3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重,体现农业院校团队建设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基本规格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农业院校“中药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团队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3-7]。
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首创中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最初药用植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随着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农业院校优势与特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科学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创办50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已在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团队及时掌握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使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此外,传统的中药学高等教育以四年学制本科为主,专业教学计划侧重于活性物质化学分离,加工炮制,制剂分析及配伍应用,对中药采收,种植(养殖)非常欠缺。团队结合农业院校课程开设的先决条件,在前期基础课程中,融入了《农业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植物与植物生理》等农业院校课程强化中药种植(养殖)的重要性,在课程后期继而开设《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育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农业院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构建出完整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团队一直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开设公共课、基础课同时,增设一些服务于专业课,且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如药用植物学、药用菌物学、药用动物学)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继而完成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教学,这能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前沿的生命科学知识,与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相融合,团队的课程体系能够给予本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选修课程辅助专业课程设置,团队尝试开设“中药养生与食疗”、“中药药膳”、“药用植物高产理论”、“中药安全生产”等选修课程,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课程体系。围绕中药种植(养殖)、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利用,将新近的研究成果补充道选修课、讲座课。最后,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材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主编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等3部“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更加提高了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国内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现了《中药学》省级精品课,《中药鉴定学》省级优秀课,《中药制剂分析》校级优秀课。
4 着力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复合型人才。首先,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及基础课理论教学,强化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技能培训,团队担任的重要专业课程,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通过改进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技能,最终采取过筛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再者,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药用植物分类实习、中药鉴定与中药学实习、中药炮制学实习、中药药剂学实习及中药药理学的综合性实验等,不断强化学生识别药材、加工药材、中药制药与开发等能力。本团队培养的毕业生生能够熟练掌握近300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鉴别特征和功效,学生头脑中对重点的药材形成了从资源、栽培、采收、加工炮制、鉴别、功效、药理作用到制剂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最后,专业课实验教学中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对复习、巩固和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团队结合学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及早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综上所述,多年来,“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为农业院校开展药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1):10-12.
[2] 汪维伟,王亚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 9(6):774-776.
[3] 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79.
[4] 李玉梅.高校合作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66-167.
[5] 李晓菁,刘小丹,李卫东.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改革[J].药学教育,2011,27(4):10-13.
[6] 薛俊,刘会,林志东,等.注重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药学教育论坛,2010,12(30):93-94.
篇8
实践教学在整个设计学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日渐密切,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那么探讨实践教学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实践通常包括专业市场调查、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几个方面内容。
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调查是帮助学生认识市场、适应市场的重要教学活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与社会时展、人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学科,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员如果没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就将被市场抛弃。艺术设计学科要重视教学与市场的结合,关注和研究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动态搜集和整理市场信息,从而使教学活动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而不空泛。
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环境调查、市场经营调查和专业、行业现状考察。其中,社会环境可以细分为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它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显然,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历史时期内,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具有相对稳固性,或者说具有不可更改性。但在局部区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具有其个别色彩,这些个别色彩是构成对设计及其设计事务起着根本作用的外部条件。明确地向学生传达与之相关的信息,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对于学生建立有效社会调查、形成完整社会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营则可以细分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经营状态,它反映了艺术设计服务对象的市场表现。与社会环境相比,一个产品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经营状态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也是学生进行专业社会调查的重点所在。要进行市场调查,首先要确定目标市场,这是在纷繁市场下确立市场调查坐标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重要的一步。其次,将目标市场按高、中、低层次分解为若干个市场区间,为纷繁的市场分门别类。再次,要深入目标市场的具体经营单位,采集鲜活的市场数据,为专业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收集充分和翔实的资料。
专业、行业现状是指该专业、行业的现实发展水平,了解行业现状能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眼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设计作品所处的现实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和方案调整。大量前沿信息的掌握,也使得学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始终保持先进性,能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专业实践历来是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成果、教学绩效的重要考察内容。专业实践既包括课程内的实践教学,也包括课程外的实践教学,因此积极参与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鼓励将社会的设计实践项目带入课堂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这是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艺术设计学的专业实习是在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就业环境,探寻自我社会定位。一方面,它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和实践的平台,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水平的全面检验;另一方面,它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基层,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实现自身价值,塑造和完善人格。总之,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次尝试,在尝试中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在尝试中不断成熟和发展。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实用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走服务社会的道路,而服务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入社会,深入生产第一线。本科学生在学校经过三年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也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未经历过从设计到产品的过程,其具体运用的认识和经验都极度缺乏。例如一幅大型的户外平面广告,电脑里的小样与实际成品会有巨大的差异,成品需要讲究与环境的协调性,讲究视觉冲击力,对这些差异的把握是需要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又如室内设计中的造型与家具尺寸的问题,教科书上有前人总结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不能缺乏灵活性,同样一个造型在不同大小的环境中尺寸是怎样变化的,同一件家具的设计是否能跳开人体工程学和传统造型等的束缚而有所创新,等等。这些灵活性的获得,也需要足够的实践。特别是对生产材料的运用,可以说是学生的致命弱点。就室内设计而言,木板面材和地板面材就有几百上千种,他们的纹饰、性能、档次、价位如何,怎样使用等,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见识更需要实践经验。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全面了解生产过程。为此,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实习地点”。由于专业实习接受单位的客观条件限制,专业实习单位一般采取学校推荐、用人单位聘用、学生自行联系等方式确定。选择的实习单位要有实力和活力,能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技术平台、鲜活的生产现场、充足的实践机会。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选择实习导师”。除了为学生联系一个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设计师作为导师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向身边每个团队成员学习,每个设计师都有他擅长的,甚至包括工人师傅,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施工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既规范又有效的多快好省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上学不来的。在专业实习期间,学生还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以便及时得到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同时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实地检查,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给予有效指导。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毕业设计是四年本科学习绩效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提交的最后一份“课堂作业”,而专业实习就联系着毕业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前奏,是毕业设计的酝酿期,同时也是毕业设计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确定实习内容”。实习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于实践,实习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不提倡与专业学习内容毫不相干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工作,启发学生在工作中发现和挖掘各种潜在的题材和研究项目,并指导学生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9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省《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实际,现就加强我县中小学学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学科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
二、目标任务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强县。
1.构建网络,强化基础。用1年时间,理顺学科管理
网络体系,实现学科管理规范有序。
2.打造特色,凸显优势。用2~3年时间,每个学段重
点打造2~3门特色学科,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
3.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用3~5年时间,逐步消除薄弱学科,形成各学段学科相对整体全面发展,在全市有3~5门学科有显著特色。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学科德育;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推动学科校本主题教研;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学科教学各种竞赛;加强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打造特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科类型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按照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个层次划分学科类型。
(一)幼儿教育: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
(二)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三)初中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四)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五)职业高中:公共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等),专业课。
四、学科建设工作要求
(一)对各校的要求
1.各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分管校长要定期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
2.各校要按标准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做到专业对口,学历达标,如有不对口不达标要及时调整。
3.对青年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培训活动要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
4.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提出要求,使教师形成较完备的文、理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质、学科能力定期进行考核,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不合格的教师尽快达到合格。
5.各校要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管理,建立完善其指导、考核、奖励、经费保障等制度。
6.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及考评细则。
(二)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要求
学科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各教研组都要为学科建设制定具体的规划,并积极付出行动,以便提高学科能力。各学科教研组每星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
2.各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
3.要逐步建立学科教学资料库、典型教案库、高质量习题库,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
4.发动本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求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要顾全大局,统筹安排,使整个学科全面发展和提高。
5.各教研组要切实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1)备课。备课要立足于“学生学”,为学而备课,为学而备练,倡导“学案式”备课。要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日)和中心发言人制度。备课要备新课程目标、教材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要备学生、备训练,重点在于备“学”,要做到不备课不能上课,没有集体教研的课不能上,不要求备课表现形式上的统一,但务必讲求备课的实效性。
(2)授课。要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要先学后教,为学而讲。倡导不练不讲,有讲必练,讲练结合,当堂检测。提倡课堂教学三三制(自主学习占课堂三分之一、师生互动三分之一、训练操作三分之一),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作业。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及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能力。教师要在批改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提高。
(4)辅导。要明确任务,着重辅之以导。要坚决防止教师把自习作为课堂的延续而独霸课堂现象的发生,坚决克服那种不辅不导而任由学生“自由”的状况,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5)考试。要加强管理,考评并重。做好日清周结,单元过关。注重考后分析,落实每一项,要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总结反思、查缺补漏,避免为考而考。
(6)反思。这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各教研组都要形成制度,要重视教后和考后反思,要通过反思,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学校教研组要做好学科“青蓝结对”工作,组织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签订“青蓝结对协议书”,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使本学科尽早地成为优势学科。
7.教研室要经常深入各学校教研组,加强检查、督促,对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对全县学科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制订教研组工作考评办法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三)对各学科任课教师的要求
各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要重点学习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新课程教学法、学科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等与新课程相关的内容;要主动学习专业书籍和报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强化专业素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2.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基本功是第一评判要素。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刻苦训练语言表达、板书、板画、演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基本技能外,还要精心磨练所教学科的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围绕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改革。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实际细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1)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落实;(2)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3)坚持真正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4)坚持以启发、探究式讲授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各项教学基本环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打造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
4.重视资料积累,实现教、研成果信息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自己的教学资料,例如教案、教学设计、练习、试题、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札记、论文等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再加工,逐步构建教师自己的电子、数字化学科教学资源库,以便永久保存,随时修改,随时取用,随时交流,随时分享。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根据学科分类和层次,建立和完善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相应的学科教研组。根据我县教研片区划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片区学科中心组的管理,充分发挥片区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小型学科片区教研组。
(二)巩固发展学科建设网络。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巩固学科资源网络,创建学科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建立县、片、校的人才资源库,构建学科优势资源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功能,切实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集体研究,共同提高。
(四)组建全县小学和初中学科大教研组。整合全县学科资源和教师资源,组建一支得力的学科核心教研队伍,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考试的研究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挥集体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每两年对我县的名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员进行一次高层次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学校每年要对高三、初三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大对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各学校每学年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新招聘的教师每学期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小学以小考内容和要求、初中以中考内容和要求、高中以高考内容和要求组织考试,并把考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考试成绩报县教研室备案。
(六)发挥名师作用,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帮带活动。
(七)建立各校特色教学活动和示范活动项目的申报、申办机制,并把它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八)广泛开展学科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课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好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九)加强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打造,采取有效措施搭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平台。
(十)加强备课组建设。初中分年级分学科组建备课组、小学分低段和高段分学科组建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十一)各校在教研时间、教研场所、教学仪器、器材、图书资料、教师进修、外出参观考察、经费等方面要予以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县教育文化局将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保障,对于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将定期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考核评价办法
篇10
关键字:文艺学;学科;建设;
一、我国文艺学学科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新式教育,起步见迟
文艺复兴与启蒙主义思想在欧陆的传播,为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基础。18世纪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更是直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重视逐渐成为近现代西方教育的焦点。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统治的最黑暗时期,专制主义日趋加强,闭关锁国愈发严重。直到1840年爆发,近代中国才在一片悲怆中前行。随着的兴起,学习西方教育体系、设立新式学堂成为教育领域内的潮流之举。新式学堂纷纷仿效西方近代教育体系,采用西方教学形式,从过去的重视经史子集、明经科考转向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关注。可以说,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深受西方近代教育影响,但由于我国近代教育起步较晚,学科体系建设并不是由内而外自然形成,使得我国文艺学科建设先天发育不足。
(二)前景不明,发展堪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各大高校连续多年扩招,不少文艺学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由于文艺学学科并未在本科进行设置,许多人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不如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即便知道有这个专业,潜意识里仍认为与理工科相比,文艺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面宅、实用性不强,发展前景堪忧,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文艺学在招生时生源便严重不足。另外,那些已经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中青年教师,也深受社会上物质主义的干扰,失去开拓创新与文艺批判的勇气,影响文艺学建设。
(三)文化差异,中西有别
与西方庞大但有序的哲学体系一致,西方的文艺理论脉络清晰,结构森严。与西方相比,我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文艺学学科的建构却并没有形成严谨的体系。
这与我国文化的自身特点有一定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庞杂,深受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与西方讲求思辨、理性与逻辑的传统不同,中国文化讲求意境、意象、余韵、含蓄,随心而至,较为模糊。文艺学作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许多文艺理论散见于文学作品中,即便是类似于《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品》等文论专著,也几乎就事论事,不成体系。
二、关于加强我国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科理念、首重观念创新
文艺学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想把文艺学学科建设好,首先需要的便是转变"重经济轻文化"、"重实用轻理论"的功利主义思想。
文艺学学科建设者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文艺学学科建设既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与弘扬,又要看清未来发展方向,为每一次生产技术与人类社会大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加强基础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1.进行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迷恋"指标量化",科研机构鼓励"数据说话"。沉重的科研压力使很多人疲于应付,无心教学。但是,文艺学研究不比理工类专业,容易出新成果、新专利,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每年都能生产出重大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刘勰毕生也只得一部《文心雕龙》。所以,文艺学科研评估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当代更难出文艺理论大家。同时,要不断提高文艺研究者的待遇,这种待遇不光是经济与物质层面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从事文艺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注。
2.强化专业培养
首先,文艺学专业作为文学专业,要看到人文社科类专业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要看到它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文艺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性特点。
其次,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不同,它要为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第三,在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文学实践,要纠正文艺学偏向于理论研究而忽视文学实践的局面,加大专业实用性,有利于文艺学生源质量的改善与文艺学学科的未来发展。
(三)重视学术思潮、融汇东西文化
进行文艺学学科建设,不但需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要重视发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关注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最前沿和最尖端,还要立足于我国当代文艺的建设实践。在文学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作上,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下到社会生活的最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从而引导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作为一国之软实力,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坚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以外,还要将文艺学学科建设视作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艺学不光要在国内继承发展,还要承担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文艺学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迈出国门,"走出去",要让中华民族的文艺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文艺美学思想让世界认识,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四)重审相关学科、纵横有序发展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扩大视野,关注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学科门类的发展,要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学术思想中吸取有利自身发展的因子。要特别关注哲学思想对文艺思想的启发,如儒家文艺观讲三纲五常,讲伦理道德观,其文艺思想也就要求文以载道,言志抒情;道家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于是其文艺观便崇尚自由、讲求虚静。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定、虚空、空静深入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血脉。秉持着这些文艺思想的文学实践也就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色,对丰富我国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当代实践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由三部分组成: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当前我国文艺学研究的发展状况而言:
首先,严谨的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定性定量分析法的介入。定性分析带来的是逻辑归纳与演绎法,定量分析则要引入数据统计与测量。引入适当的定量化分析,有助于文艺研究者获得较为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比经验直觉定义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文艺学研究有其特殊性,不能将定量分析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要根据文学实践进行合理利用。
其次,要注意文艺学建设中的一些偏差,如很多高校或科研单位注重对古代文论的梳理与研究,对现当代文论研究不多。另外,一些文艺研究者又喜欢直接套用西方文艺理论,比如将浪漫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直接拿来分析现当代作品,并未进行本土性、民族性创新发展。
第三,文艺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促进文学实践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文学形式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文艺研究者要重视我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力量,要看到网络对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带来的影响。要在文艺研究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当代文学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这才是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结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上一篇:技术创新计划
- 下一篇:骨科护理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