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微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应用与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体现在教育上。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国外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在国内则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的。微课在教学上的逐渐推广是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微时代的一种响应,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博、微电影等娱乐性的形式,微课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兴形势,正在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教育界迅速普及。本文主要以高中数学教学为载体,从微课的组织形式、注意事项、教学目的及意义几方面来谈一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一、微课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间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因此在组织设计微课课堂时,老师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及不同的教学目标,微课可分为预习型、复习型、拓展型。
(一)以预习为主要目的微课
预习型的微课要求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概括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首先老师要有一个简短的课堂导入,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将新的学习课题引入到课堂中去。
(二)以复习为主要目的微课
复习型的微课则是在结束一节课堂教学后,老师根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吸收理解程度,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彻底理解的重难点问题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讲得细致入微,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同学的听课进度,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微课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进一步吸收消化。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复习型的微课时要注意内容的精益求精,首先要是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其次是逻辑要清晰,牵引指导学生一步步地将重难点问题抽丝剥茧般的解决,弥补课堂上的漏洞,起到查漏补缺和巩固提高的作用。
(三)以拓展延伸为主要目的的微课
拓展延伸型的微课趣味性会更强一些,高中阶段数学课时紧张,课堂的时间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着重讲一些重点的概念和知识点,然而枯燥的概念和数学题对学生的吸引力着实是不够大。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数学课保持兴趣,老师还应时不时地为学生上一节别开生面的、具有人文气息的数学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一样的魅力,这样的想法虽好,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很难实现,而通过微课可以在保证足够的数学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来观看一些拓展性的知识点。比如,数学家的生平介绍,研究成果,一些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比较有趣的数学现象等。
二、微课课堂应注意的方面
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在目前来看还没有达到较成熟的阶段,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微课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依附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设备的一种教学手段。而目前的高中老师绝大多数都是资历较深,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面对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许多老教师在应用上会有些不熟练,这就需要学校组织老师进行培训,保证老师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设备及软件来制作微课。在制作微课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的,所以老师在制作微课时一定要将PPT中的字体和颜色设置得醒目一些,设置合适的字间距和行间距,或者在PPT制作时加入一些特效,使课件更有吸引力,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会更有兴趣。
其次,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传统的授课式课堂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问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督促学生跟上老师的思维,但是微课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交互性较差,因此,老师必须要想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进行完微课。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首先老师的语言就要饱含感情,有感染力,只有老师满含热情的去进行一堂课,学生才能被老师的热情感染,充分投入到课堂中去;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死气沉沉面无表情,就会使得学生瞬间对这节课失去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因为是数学课堂,所以老师一定要将微课教学的优势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如在几何教学中,一些几何图形在黑板上较难呈现,老师可以在制作微课时,结合电子白板或是其他的制图软件将几何题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让几何图形动起来,通过立体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电子白板实现的交互式教学就可以很好的打破传统课堂的弊端,实现数形结合式的几何教学。
三、微课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随着各个学校的大胆实验会慢慢得到普及,微课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减轻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及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查漏补缺。微课既可以作为启发式的教学在学习新课时呈现,也可以作为巩固式的教学在学完新课后呈现,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各种课堂的需求,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
篇2
【关键词】 微课设计;翻转课堂;向量;立体几何
一、微课及其特点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是一种知识挖掘的工具,可以作为知识脉冲,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可以取得与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从微课的定义上看,微课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时间短;②目标明确;③内容易懂.从微课设计的原则上看,微课设计具有聚焦性、碎片化与模块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二)数学微课的设计
随着我国学生在国际测试和竞赛中的不俗表现,许多学者对我国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了研究,“看重双基,强调熟练,要求严谨”已被大家所公认,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比如重结果、轻过程、重解答、轻反思、重教学设计、轻学生思维诊断等等.如何保留我国数学教育经验的精髓,克服其中的不足成为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探究的任务.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课下看微课,完全做到个性化的学习,课堂上又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微课设计的原则及我国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国内许多学者归纳了数学微课设计的四个步骤:①确定核心概念②设计微课结构③录制微课视频④设计使用指导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微课设计与案例解析――以2015年宁波市优质课获奖作品“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为例
(一)“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微课设计分析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微课程是笔者参加2015年宁波市优质课评比的获奖作品.下面以该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本案例选取人教版《数学》选修2-1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微课中包含了4个小视频:
1.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2.用空间向量来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3.用空间向量来表示空间角与距离;4.用向量方法与坐标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确定“立体几何中向量方法”的核心概念
通过分析,立体几何的基本元素是点、直线、平面;主要研究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角度与距离问题.空间向量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这些问题,故“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位置向量、方向向量、法向量);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向量表示空间角与空间距离;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微课结构
(3)录制微课程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先利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点、直线、平面等元素,建立图形与向量的关系;进行向量运算;由向量运算结果回归几何结论.可以通过类比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一般方法及通过例题讨论本节主题;故本案例采用PPT、几何画板、e板会;通过睿易通平台软件进行视频录制.通过几何画板和e板会通过运动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上述主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4)设计微课自主学习单
本案例除了4个微视频外,支持资料还包括了系列课件,导学案、自测试卷等资料;引导学生使用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然后进行测试,强化微课中学到的知识.
(二)案例一:用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1.设计思想
主要研究用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及用向量表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两个内容;通过提问链的方式,逐步探索本节课的主题;通过类比学习,由表示点的位置(位置向量)类比到表示直线的位置(方向向量)和平面的位置(法向量);由简到繁,逐步探索.
2.学情分析
通过《数学》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和《数学》选修2-1的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同时学生还具备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点、线位置关系的能力以及类比能力.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所缺乏,认知结构还不健全,对向量和几何之间的综合运用还有所畏惧.
3.学习目标
理解利用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并且能用向量来判定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4.教学过程
(1)利用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探究:
问题1: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有几种方法?如何用空间向量来研究立体几何问题?
(答案:综合方法、坐标方法、向量方法);
问题2:立体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
(答案:点、直线、平面)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策略,引入课题.抓住“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是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问题3:如何用向量确定点在空间中的位置?(答案:位置向量)
问题4:如何用向量来确定空间中的一条直线?(答案:方向向量)
问题5:如何用向量来确定平面的位置?(答案:两个方向向量或者法向量)
【设计意图】
用空间向量确定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即用空间向量形式可以表达空间中确定的点、直线、平面.这样就能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来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是学习用空间向量确定点、直线、平面的位置的目的
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通过向量运算刻画线面的位置关系,体会“向量是躯体,运算是灵魂”的意义.
例2 利用向量方法证明《数学2》中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设计意图】
通过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证明,建立向量法和综合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联系,突出了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的作用.
(4)课题小结
①利用向量向量确定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
②空间中的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向量形式
③体会了向量运算的作用
(5)总结反思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更好的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应个性化教育,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而微课处在其中心地位,微课质量的高低是翻转课堂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金陵.“翻转课堂是什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
[2] 教育部.课程标准(2011年版)[M] .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磨课艺术;高效课堂;探微
中图分类号:G420;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30-02
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磨课向着常态化方向发展。所谓的磨课就是反复推敲、思考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磨课是一个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反思的过程。
一、树立磨课意识,做好教学准备
要想成就精品课堂,教师首先要树立磨课意识。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了解学情、积极备课,做好准备工作。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保证。磨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呈现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磨课的作用和重要性,特别是有的年轻教师,只是一味地凭自身经验讲解文本,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树立磨课意识,明确每节课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细节体现成败,磨课过程中,要针对某个细小知识点反复推敲、打磨,力求做到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课堂准备工作,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出彩,讲得透彻。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水资源使用状况,搜集各国年平均径流量图片和数据。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播放一段公益广告,让学生观看并思考有关水资源的问题,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什么是水资源,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学生对水资源这个话题比较熟悉,能够根据经验总结出答案,解决相关问题。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夯实基础地理知识,强化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性。在学习年平均径流量的概念时,教师展示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图,让学生明确概念,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全面、扎实,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教师的磨课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在课下进行。课下教师要找到其他教师,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商量研讨后,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二、设计磨课计划,做好学情分析
在进行磨课的过程中,计划性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教师集体磨课,还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磨课,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在磨课的过程中要做好对课例的问题研讨、备课研讨、课后研讨等,并做好观察、记录,便于日后反思总结。在教学中创设何种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该如何设计,学生的参与性才更强,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制订好磨课教学计划,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环节、磨课流程和活动。不仅要设计好磨课计划,还要分析好学情。学情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如果把握不准学情,设计的教学计划就有可能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地理差距较大地区的图片,教师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看到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教师提出问题:不同地理环境有不同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人类活动会有怎样的差异?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根据掌握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教师整理总结学生答案,得出结论。教师课前已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了分析,学生能够独立回答出这样的问题,教学效果良好。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好磨课计划,并对高二学生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高二学生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学习能力较强,教师不能一味灌输知识,而应该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磨课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三、把握磨课内涵,提升课堂效率
磨课既有个人的智慧也有教师群体的力量,教师每经过一轮磨课,都会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授课过程都会更精简,更生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紧,学生理解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提升课堂容量。文本是磨课的基础,磨课要立足于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每节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是基础,但也不能照搬教材,要敢于创新。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归纳知识点,并渗透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创新因素。尤其是在打磨过程中,不断改进授课流程,合理借鉴专家长处,吸收新营养。把握好磨课内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在课前将本文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将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以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这四点分别罗列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同时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学生观看山脉图片进入课程学习,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接着教师播放课前制作好的褶皱、断层形成的flas,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褶皱山、断层山的形成过程,理解相关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画出褶皱山、断层山示意图的方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顺势讲解褶皱山基本形态,断层山形成过程和原因。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延伸的影响。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所作为案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清解题思路,找到有关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按照传统方式开展教学,而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班级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四、检验磨课效果,挖掘提升空间
课程打磨好后,需要实践检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优缺点。课堂效果到底如何,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敏锐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是强化磨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理授课结束后,教师要将课堂反馈信息、课堂收获,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进行总结反思,进而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培养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能理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在实践反思中了解学生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师生提升空间,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课本的“活动”题,学生思考分析: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教师引导学生在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条件下会产生何种结论;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会得出何种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接着教师通过课本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将各种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原因。授课结束后,教师进行磨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直接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效果更好。
五、结束语
地理教学在高中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必须发挥磨课优势。在树立磨课意识的同时,深度把握磨课内涵,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检验磨课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磨课艺术的优点,实现高效课堂,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升学习针对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素材的组织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在教学预设中,组织学习素材主要目标:首先,能引发探究的动机。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无数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事实上都已充分地论证了这一切。其次,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由“教材”进入到可供学生探究的“学材”。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功能释放出来,就需要将“形式化”的数学改造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即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重新建构的数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
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赫尔巴特等也提出,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因此,我们强调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能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笔者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2×0.1)×229=0.1×230(毫米)=105(米),远远大于8848米。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创设悬念、空白、融洽、成功、活动等情境,这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凭借深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教育机智,揭示其数学模型,用艺术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忌牵强附会。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型
篇5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高效率
微课是指按照教学需要,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包含教学设计、素材、反思、练习以及教师的点评等,并以一定的机构呈现出结构化的资源应用,其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手段,因其众多的优点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一、微课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数学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而数学中的概念又是较为抽象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花费过多精力为学生讲解概念性问题,而部分学生很难快速将其理解透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微课的作用就有效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制成视频,让学生可以随时回顾,也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本人在带领学生学次根式定义时,首先将二次根式的定义写在黑板上,然而起初对于这个概念,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本人带领学生一起观看小短片,短片在上课之前已经准备完毕,短片主要就是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短短几分钟学生便看完了短片,同时对二次根式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录制微视频时的语言不能过于理论化,原本数学概念就偏于理论,教师在对其解释时就不能继续理论化讲解,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直观的图片、符号等为学生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二、微课在典型例题教学中的应用
例题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其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典型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例子,在对例题的创设和选取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基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逐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学生刚接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有些学生无法顺利解出下面这道题:“在ABC中,AB=AC,AD是底边BC上的中线,DE平行AB,求证AE=EC。”之后本人通过微课来启发学生,为学生播放小视频,进行动态教学,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最后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都自行证明了AE=EC。
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师针对教材中给出的例题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在以后运用的过程中,只要是类似的问题,学生通过回想视频中的内容,很快就会将问题解决,对学生来说,通过视频进行动态教学对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三、微课在复习指导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复习的时候,通常都是复习的时间少,但是需要复习的内容却很多,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复习阶段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水平成为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以往的复习模式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全面复习,教师通常采用加班加点的模式,利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长时间大量复习让学生的头脑处于麻木状态,学习效率并不高。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录制微视频,让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观看,并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而后教师根据单元复习题所反映出的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回到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梳理,便于学生记忆。
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本人问学生哪部分知识还没有记扎实,有些学生对整式的乘除法这部分知识理解不深刻,也有一些学生对因式分解相关知识理解不扎实,总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本人将学生的薄弱环节记录好,课下为学生准备视频短片,下次上课时本人对学生讲:“同学们一定要将不扎实的基础变扎实,老师为你们录制了很多小视频,把这个单元的重难点等都分解成模块,一会下课同学们来我这看一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拷贝内容,回去自己观看进行复习。”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弱点,运用微课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复习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
总之,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新颖的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使原来难懂的数学知识更易理解,同时其在复习时也十分有帮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录制的小视频加强记忆,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栋.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33.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 发散思维 培养
在高中课堂,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负担较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营造高效课堂,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题干发散:借题发挥、举一反三
在数学学习中,大多数的题目都是从某一种提醒,或者是某一个知识点变换、引申而来的,此时教师应该注重举一反三,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联想,进行有效地变式训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以下这道题目中:5个相同小球分给3个不同的盒子,每盒至少1个,有几种分法?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变式训练,有多种解题思路。此题可以进行一定的变式训练,比如将例题中的“相同小球”改为“不同小球”“每盒至少1个”改为“每盒个数不限”,其余与例题想同。还可以进行其他变式:比如将李体重的“5个相同小球”改为5个不同小球等等。
通过举一反三的训练,学生融会贯通,一题多变,通过做一道题学会做一类题。
二、结论发散:猜想探索、引申推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实时提出一些只给条件不给结论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通过这样的引申推广,学生获得的是书上找不到、老师讲不到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和发展。
比如笔者曾经在讲解关于抛物线的例题时,y2=2px(p>0)过焦点的弦为AB,L1,L2是分别过A、B两点的切线,试证明两切线L1,L2互相垂直。
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得出抛物线的结论,并且引申出关于抛物线的命题。这样延伸,有助于学生记住知识点,并且学会推理和应用。
篇7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周圣胡安学院(SanJuanCollege)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而使微课堂名声远播。微课堂的核心部分是教学视频,另外还包含教学主题相关的课件素材、课后练习、学生互动讨论、教师点评等模块,按清晰的逻辑条理构成一个知识点单元。
2.微课堂相对传统课堂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四十分钟一节课,而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只能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微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教学四十分钟一堂课的规律,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讲解在十分钟左右,少则一两分钟,最长不超过二十分钟,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的录制不受限于课堂,可以结合动画、室外真实场景等,多元化的丰富信息帮助学校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每个知识点的短视频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呈现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内容。同时每个单元结合课后练习,配套相关参考资料,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微课堂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和探究,微课适合于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学习。现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高中教学课程当中。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是老师广播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老师的操作。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容易忽略了一些操作的细节,或者鼠标轨迹的移动不清晰导致学习无法理解操作的步骤,通过微课的方式,将老师的教学过程录制后,后期加以细节部分的文字注释或一些操作步骤的醒目标注,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1微课堂的几种类型
第一,讲解说明型。主要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学生需要有所了解,不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如“信息技术简介”这一章节,只需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即可。这一章节的微课需要准备相应的图片、文本,利用幻灯片组合在一起,辅以老师的讲解即可。第二,操作演示型。信息技术教学有大量的操作内容,操作演示型也是信息技术微课堂教学的主要使用类型。对于一些具体的软件使用操作,需要教师进行实例操作,录制操作视频,并对操作步骤及细节使用文字或图框强调。例如Excel的操作教学,讲解怎样使用公式对一列数据求和,并在后续几列中套用公式,操作内容对刚接触Excel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教师在此类教学的微课堂制作中,可以将该项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罗列出来,录制操作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将每一个步骤辅以文字说明,对细节部分使用图示做好标记。CamtasiaStudio这款软件可以很方便的对电脑录屏、做后期编辑,而且对鼠标移动轨迹、点击位置可以做醒目标注,很适合操作演示型微课堂的制作。第三,解题推理型。对于一些需要学生推理分析的知识点,微课堂的制作可以在其中加入推理判断的环节,与学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程序设计初步”章节的内容,学习需要选择正确的选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视频播放学习。迫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做出判断,增强学习的效果。第四,主题活动型。主题活动型主要用于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将一个较大的项目,划分成几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使用一个分课时来讲解学习。如一个网站的创建,内容非常繁杂,涉及到网站服务端安装、页面代码、数据库连接等多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最后的任务无法完成。微课堂的方式将每一个知识点细分,让学生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各个击破,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清晰,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
3.2微课堂使用的方式
微课堂的课程内容制作多种终端进行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微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辅助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传统课堂中难以详细讲解说明的步骤,可以通过微课堂的视频内容辅助讲解。微课堂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资料使用,微课堂只要联网就可以使用,或者提前把教学内容下载后,离线也可以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安排利用自己的时间,对课程进行提前学习,存在的疑惑在传统课堂中向老师提问学习。微课堂结合了课后的练习、讨论,更可作为学生课后的复习使用,巩固所学内容。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强调了要求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数学教育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强调。由此,在目标上,高中数学应从强调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要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一般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价值的挖掘;在过程上,应从追求特定时限来实现学习目标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养成。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清楚地看到新课改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学"轻"教",变自主为自由
新课改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需的数学",这强调了在教学互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这要求教学实现一种平衡,要改变以往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陋习,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往往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该"主导" 的不"主导",任由学生"自主探究",由此,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控制、学习结果自我反馈。然而,自主学习不是一种随意的自由学习,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正确、及时引导对于自主学习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传统的板书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当代教学进步的一大表现,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因而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此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被引入到传统教学,它的引入并不会改变教育的实质:传道、授业以及解惑。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许多老师在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在教学中如果不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结果为了能够制作一张张五彩缤纷,吸引学生眼球的PPT,许多老师常常耗费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对于如何把知识整理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等重要的问题倒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讲解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应该留一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吸收、消化前面讲解的知识。通过笔者的观察,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会不自觉地加快讲解的速度,整堂课下来,很少与同学有互动的过程,更别说留有学生们的思考时间了,这样教学就成了单纯的演示,课堂上知识是讲解了很多,但学生们却没有很好的理解,长此以往,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必将受到影响。此外还应该看到,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容易使教师产生一种懒惰的心理。课堂教学不仅仅对于学生是一个学习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对已学知识的梳理,重认识的过程。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往往没有把要讲解的知识牢记在心里,如果离开了多媒体,就不知从何开始。
传统的板书虽然会减缓教师的讲解速度,但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思考却是有益的。在引进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情景创设忽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重视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将教学融入教学情境中。通常,教学情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实背景,二是问题的知识背景。而很多教师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直接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学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现有的实践经验。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忘记了学生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取是在自己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而将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即"以旧代新"。而且这种学习方式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加强,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多开端性,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因此教师在情景创设教学前,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们连一些与情景创设有关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情景创设教学的效果往往就体现不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常让他们感到很迷茫,这显然与新课改的精神不一致。
四、教学思维转变不够,不能适应新课改
新课改下,教师应始终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来指导教学实践。只有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现有的初中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讲,学生听、"重教轻学"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教学相对滞后,内容偏窄,偏深,偏旧;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重书本知识,轻学生情感关注;教学围绕教师、课堂和书本走,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9
一、课前高效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基础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就要培养学生高效预习的习惯,为课堂的听课做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着重的传授学生如何进行预习,预习的目的和预习的方法,以及上课前对预习结果的检查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详细安排的。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教会学生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如在学习工程问题时,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前预习:完成下列对比题。
1. 一段公路长1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 如果将这段公路变成100千米呢?1000千米呢?
3. 如果将这段公路变成0.5千米,你还能解答吗?
学生对第①小题比较容易完成,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但在完成第②小题时,学生将陷入我设计的“圈套”,奇怪地发现结果却是一样的,他们对此不够理解,而对第③小题,计算虽然复杂了许多,但最后得出的结果依然是一样的。学生抱着这样的一种悬念进入课堂,内心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而此时,教师的作用更像是一位引路人,逐渐将工作总量由具体数量过渡到单位“1”。这样的课前预习后,课堂中也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高效性的基本条件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积极主动思考,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听课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实现凝集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一个好的课堂,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诸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菜不好吃,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数学课堂也是如此,总得让学生感觉味道好,爱听,所以就得放点作料(笑话幽默),但不能太多,因为笑话幽默多了,课堂冲淡了,喧宾夺主,课堂没内容,学生学不到知识。
三、变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是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式很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很多的初学生没有一定的稳定性,他们好奇心重,而且精力容易被外物所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变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变换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学习时间,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影响着课堂的高效性。传统的学习方式多数是学习进行独自的学习,只有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去询问教师或者是同学,甚至有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去问别人,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共同进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五、丰富教学评价的内容,推动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总是单一的集中到做题上或者是对学生的卷面考试中,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所有能力的评价标准。因此,构建高效性的课堂教学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注重学生成绩上的提升,还要侧重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这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表现、课堂互动的踊跃程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之间学习合作的情况等都要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有情感和价值目标的评价。
篇10
一、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原则
1.“先学后教”
相比于其他认识过程而言,教学过程是相当特殊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曲解了“教学”,认为教学“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我们的学生被教师的教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学,课堂上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的学则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的教.
在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我们教学必须翻转,让学生先学,学生学习了,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教师的教才有了指向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的,我们教师不用教,将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存在困难和有疑虑的问题.
2.“以学定教”
有了先学后教,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教了.
(1)据学生的资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材施教.这个观点在我国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提出来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真谛.
(2)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
3.“以学促学”
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生态化系统,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促学.
只要我们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暴露出来,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就浮出水面了,此时教师只要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通过探讨、合作最终不仅仅可以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传统教学观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性格,学习方式等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也参与到教材“二次开发”中去.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论教”思想的很好体现.
要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缺乏什么?课前、课中、课后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教材“二次开发”中的学生需求分析.布林德利把学习者的需求划分为“初始需求”和“发展需求”.“初始需求”分析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可以认为是课前需求分析;而“发展需求”分析是课程实施中和实施后进行,可视为课中需求分析和课后需求分析.它们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两个不同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在教材开发中是核心人物,是教材的使用者、改编者、创新者.教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由教师的角色所决定.教材“二次开发”和课堂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存在,教师本身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的发生过程和整个教学的效果.如专业技能、课程开发、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经验、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教学设计观念、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等.
强调分析教材,这是为了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本色.分析教材不能等同于简单的阅读教材,必须客观地对教学所用教材进行分析,分析我们所用的数学教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教材在每章节中包含哪些知识点、哪些活动任务,分析教材中内容的价值所在,是否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分析有没有比教材中内容更好、更科学的资源等等.
2.科学分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和接受知识点能力不同,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应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工作.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包括: 要求变迁不同,备课内容不同,分工合作角色不同等.在要求变迁不同方面: 由于个异性差异的存在,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并对每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例如:对优秀学生即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知识系统结构的学生,要求其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点,并每月列出当月学习心得和知识点学习体会,做知识报告.
例1判断下列各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1) l:4x+3y=0,C:x2+y2=36;
(2) l:y=-x+1,C:x2+y2=25;
(3) l:4x-3y-8=0,C:x2+y2+2y=0;
(4) l:4x-y-5=0,C:x2+y2-2x+4y+4=0.
这个例题设置了4个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2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学有余力会自主去完成其他的问题的.
3.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学生感觉到数学难,其根本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跨度大,一时无法将问题的解法与知识储备相联系.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编排上,映射的概念在后,函数的概念在前,所以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遇到函数的概念都遇到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一:在函数概念中,对A,B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前提要求?
问题二:在对应法则下,对集合A中的元素提出了怎样的严格要求?
问题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这三种对应关系中,哪些是函数能满足的对应关系,为什么?
问题四:B集合是不是函数的值域?B集合和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函数的概念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遇到这个概念,往往理解不清楚,针对此,笔者设计了上述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从不同层面理解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建立起对它立体的理解,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4.联系生活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课堂小结
- 下一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