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匠精神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匠精神的价值

篇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第五批江苏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性研究课题“江苏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江苏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6ZD005)阶段性成果。

摘要: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则需要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虽然工匠精神诞生于古代,但其仍然是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包含以下内容: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环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澄清现实对于工匠精神的种种误读,研究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构成,寻找人才培养对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主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才培养目标: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全链条”式、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战略:特色战略、差异发展;人才考核方式:质量为重、力求科学;人才培养队伍:德艺双馨、言传身教。

关键词:工匠精神;当代价值及其误读;实现路径

在现代科技时代,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慢条斯理精细工作的“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哲学思想视野,然而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3D打印技术、个性化订制似乎重新唤起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怀想,重新引起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哲学反思。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则需要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一种技术可以被复制,而一种精神却不能被复制,工匠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培养工匠精神,教育是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目标锁定于“专业教育”,是连通“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桥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灵魂所依。工匠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东方的工匠精神和西方的工匠精神不同,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表现德艺双修、心传身授、体知躬行、精益求益、强力而行,即:“向善”的价值追求、“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西方文化中集中体现为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这一观念来自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以及基督教的新教伦理精神。但是古今中外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创新、求精、卓越、担当都具有相通之处。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具体包括: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审美之维、创新之维、求精之维和卓越之维。工匠精神的四维意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意识,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憧憬,源于本能和一种天生之爱。古代技术与艺术是不分的,统称为“技艺”;而机器生产造就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导致技术与艺术的分裂,技术的异化和工具理性泛化,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失落。工匠精神呼唤技艺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审美之维,强调用审美的眼光来制造产品,用审美的情怀来改造世界。“求新的理念”是工匠精神尚美情怀的保障,“新”也是“美”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古人的创新理念。“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这是的创新理念。创新的理念是一个优秀工匠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唯有创新方可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方可在百舸争流的浪潮中经久不衰。“求精的精神”用成语表达就是“精益求精”。《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精神风貌,这种谦逊精神是匠人能够独立潮头的动力所在。“求卓的格目”是匠人精神的最高境界,追求卓越、登峰造极、成就不凡是一种牵引力,匠人围绕这种格目展开创新与求精活动,达到“道技合一”的和谐之美、创新之美、卓越之美。“炉火纯青”是对高超冶炼技艺的赞美,“庖丁解牛”是对技术出神入化的表达,“匠心独具”是对技术特色的夸奖。可以说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求真、向善、至美的统一。

二、工匠精神人才的现世误读

其实,对于工匠精神,现世存在种种误读。

第一,对于工匠精神时代意义的误读。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有观点便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事实并非如此,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信息时代、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并没有过时,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日本长寿企业的数量全球第一,百年企业50000余家,二百年企业3146家,五百年企业39家,千年企业9家。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2]然而在中国,止于目前,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5家。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探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传承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理论探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

第二,对工匠阶层社会地位的误读。受传统思想影响,“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误认为具有工匠精神之人具有的是形而下之技,工匠阶层是社会低级阶层。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分工,但经过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成为官本位思想的文化土壤和合法化依据;“恒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真知的寓意,但最终演变为庙堂之下匠人社会地位低下的象征。虽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但传统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思想并没有完全消除,仍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第三,对工匠能力素质构成的误读。人们传统观念认为工匠“唯技能、轻理论”,其高超技艺具有经验性,不需要理论知识,只需“知其然(what)”,无须“知其所以然(why)”。的确古代匠人的技能都是从实践中“心领神会”或者通过师傅“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得到。其实,这仅仅是工匠能力素养在科技和教育不发达年代的表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不断创新、求精、求卓越。另外,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技艺层面,更有做人层面;除了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对创新、变化的表述,更有追求永恒的人文精神对责任、道德的坚守。

第四,对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误读。误认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事。其实,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到宏观整个社会工匠精神、敬业文化的培育;中观到一个地区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微观到教育系统内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职高专、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不同层次间的教育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突出和强调自身的“应用型”定位,身体力行、先行示范,共同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真正破除职业教育的“玻璃门”。

第五,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人才培养规格的误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一流的大学当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阵地,传统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实践,轻理论、重技能”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素养不足。其实,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工匠与高职高专培养的工匠应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强调解决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另外,工匠也不是仅仅掌握一技之长的人,而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怀、崇高的社会担当和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人。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认为:“几乎普遍被认可的本科教育目标是:批判性思维、交际能力、种族宽容心、道德观发展、全球视野以及广博知识。”[3]“大学教育的主旨不在于传输某种实用的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4]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认为:“如果学生只掌握某一专门技能,只能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他的生活是缺乏情趣的。”[5]其实,在秋山利辉那里,品行和情怀及审美则占更多份量。秋山利辉评价人才的标准是40%技术、60%品行。他认为教育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的人,而是“会好好做事”的人。“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应懂得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为别人着想……也就是拥有一流人品的人。”[6]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人才的规格应定位在学生品德、能力、情趣的协调发展,根本旨趣在于润泽学生生命、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如果学生仅仅会知识复制或技术操作,具有知识偏狭性,这是“单向度”发展的人,也与本科教育的本质相悖。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为地方输送大量高水平专门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转型发展、提升内涵的时期,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道德情怀和创新精神上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期待。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路径选择

工匠精神生长于企业,却萌芽于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结果。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忽视教育支持,“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7]。“创新过程中有效知识和人才所发挥的真正重要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创新组织内部,也包括其他机构,而且大多往往是在大学内完成的。”[8]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对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担负着重要使命,但其人才目标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克服误区。

(一)人才培养目标:以德为先、全面发展

有一流的心性,方有一流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正如哈瑞・刘易斯所说:“失去灵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具有工匠精神的教育旨趣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追求学生精湛的技艺,更追求道技合一的和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马斯洛提出“人的本质即自由”的命题,“人成为目的本身,成为一种完美、一个本质、一种存在”[9]。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最高层,它是一个人充分展示自身,使自己成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10]他对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高扬,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的价值目标。“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1]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能力方面、需要方面和社会关系方面,“需要方面”又包括情感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拥有50多年木工专业的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老先生将“为天命而活”作为自己的企业信仰和人生追求,他认为“一流的人才首重一流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我的时间95%花在教育人品,只有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这与我国古训“己成,则物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教育智慧是相通的。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绝对是一个“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是一个真正的追求生命尊严和价值的人。爱国、诚信、敬业、奉献、创新等品质,是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岗位上重复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精神支撑。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创新的灵感;爱自己的工作,才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爱自己的工作,技术不是技术而是艺术;爱自己的工作才不觉得辛苦,而是在辛苦的工作中体会幸福。大道至简,成功的关键在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在“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前面加上“具有较强职业道德”的限定。

(二)人才培养体系:“全链条”式、协同育人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好比某种产业,只有相关主体间形成相互需求、相互支持、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发展才具有竞争优势,竞争才具有比较优势。“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生源供给侧(高中、高职高专)和毕业生的需求侧(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体现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注重生源“供给侧”,在工匠精神培养上从娃娃抓起,从大学前抓起;又要注重生源的“需求侧”,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具体是:一是生源“供应链”。工匠精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应加强与大学教育前端学校的互动和交流,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早传递给非高等教育端。切实与高职高中展开合作,实行“3+2” “3+4”分段培养模式,要不断研究克服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基础不强的劣势,打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和“玻璃门”。二是学生“培养链”。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文精神,与企业加强互动,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制定;建立行业和企事业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评价调整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课程超市,增加实践课程和课程中实践的内容,增加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通识课程,鼓励校企共建特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同时,要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工匠精神的特质,实行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建立大学四(五)年立体化、全面化的教育方案,校内各部门形成合力,达到同向同力同作用,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行双导师制,就是学生既有其在学校的基础课老师,也有其在联合办学的企业实习单位导师。双导师制既有师徒制经验优势,也有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可选途径。三是毕业生“需求链”。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接触前沿技术和最新设备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业务技能。开展“订单式”服务,避免供需失衡现象出现,减少人才培养费用的浪费。

(三)人才培养战略:特色战略、差异发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各专业、多样化的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的关键因素。人才包括有一技之长、专擅某个领域的特色人才和全面化、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这也是其与高职高专和研究型高校的区别所在。社会多校化的人才要求应用型高校走特色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化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性,尤指其出类拔萃之处”[12]。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准确定位、服务地方、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清华大学以理见长,北京大学以文著称,武汉大学以法领先,这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特色和发展特色;南京邮电大学以信息与通讯人才闻名,淮海工学院以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自豪、盐城工学院以机械、材料人才骄傲。由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类化、多样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多样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要找准方向、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四)人才考核方式:质量为重、力求科学

求新不求稳,重质不重量,对学术崇敬,对抄袭零容忍,大学生毕业对论文几乎没有数量要求,只看论文的内容和行业影响力,这是瑞士“纯粹”的治学态度,让这个只有1/3学生走“学术之路”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教育大国,欧洲科教强国的后起之秀,这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改变传统单一考试考核的方式,力求全面多维考核学生,注重能力、注重实践、注重德行。可以采用实践考核、专家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考核评价学生,不唯分,只唯实。可以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动态性、科学性和过程性。

(五)人才培养队伍:德艺双馨、言传身教

实际上工匠精神已经超越了“工”本身的范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工匠精神,而不是某一种职业需要的精神。“在日本,最普通的宾馆服务员也有工匠精神,对于从宾馆开出的每一辆车,他们至少都会目送到自己看不到为止。”[13]在美国,良好的道德比以前更重要。“从1990年到2005年间有75%的教授被取代,代替者的质量和他们融入学校生活,极大地视现有教授的公民品德质量而定。”[14]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在中国古代教师职业并未社会化,教师的称呼是“教书匠”,似乎有贬义之称,其实教师属于文人,当处于三教九流的上九流,“匠”字体现了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工匠精神也当属教师这一群体所具有。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言传身教”,教师的职业信条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论是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还是高尚的德行,都应当为学生之楷模。德艺双馨的教师是针对个体而言,对于应用型高校整体教师队伍而言,而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体现在:一是教师人才多样化,有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人才,个体可以是双师型人才,抑或某一方面人才;二是教师来源多元化,教师可以来自企业,可以来自科研院所,也可以来自高校,特别是相当数量的拥有业界经历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7]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6-03-18.

[2][6][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1,3.

[3][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0.

[4]“Original Papers in Relation to a Course of Liberal Education”[J].15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1829).

[5][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8.

[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5.

[9]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962:37

[10][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11][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2]胡弼成,张卫良.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5-9.

篇2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学视域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A1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它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把工匠精神放在它的视域下,有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新形势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推动“为了人、解放人、实现人”而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确证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是一种人对自我本质力量展示、确定的内在要求和需要,也是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寻求超越,把意义赋予对象的精神活动。

首先,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确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的精神,工匠的活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而不是一种被迫的异化活动。工匠精神不是在异化劳动下的一种活动,这区别于在科学管理与技术控制的现代管理与生产系统。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生产世界,人变成了被精心人为设计的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被弱化为技术操控系统中被动的生产活动片段。工匠精神体现的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不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指导下的被动操作活动。

其次,工匠精神是对人和他的世界的一种超越。工匠精神表达是人的个性感性活动的创造性,而不是一种类本质活动,是一种情怀,是对人自身的创造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确定,工匠精神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不应该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工具理性,而更应该表现为一种对现存状态的创造和超越,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更是一种表达工匠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2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有了为他人创造和超越,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就不单单是个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解放活动,而是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意义上实现自由和解放。

3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民族振兴

(1)为谁培养人与工匠精神。我们要区分作为手工作坊中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的区别,也要把西方现代管理和技术科学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分开。工匠精神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需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视角下去看待和发扬,这样工匠精神就有了“为谁培养人”的意义和内涵,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也就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工匠精神在视域下就成立为人民、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服务的精神。

(2)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工匠精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大趋势,竞争市场的全球化要求我们在看待工匠精神的时候,要把工匠精神放到全球化的现实中去。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需要用艺术家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去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精尖人才。从马克思人学视域来看,现代工匠精神即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要求我们放眼世界,立足全球竞争去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

(3)怎样培养人与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去培养人,培养具有全球事业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要让人明白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不同于西方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精致利己主义,它有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崇高目标。其次,要有进益求精的精神去培养人,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强调价值培育,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放眼全球,立足现实,着力打造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

总之,马克思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人学的视域去解读工匠精神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需要,也是如何看待工匠精神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张力的必然要求,更是立足于人的实践,为了人、发展人、解放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等问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5):28 29 .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06-10

篇3

“工匠”,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各种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艺创造过无数奇迹。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们代表着敬业、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气质。“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欧洲、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竞争相对激烈,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达8.2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只是少数。中国企业不乏实力雄厚者,能在全球叫响品牌的却是凤毛麟角。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长寿?为什么中国企业无法创造世界美誉?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企业缺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但是,工匠精神并不是光喊喊口号就够了的,更关键的是,企业要将工匠精神付诸实践,“知行合一”,让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业发展。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一、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的基石,能够传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其承载这一精神的就是企业文化。在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员工一进来就沐浴在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氛围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绝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要求。

因此,企业要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将工匠精神融人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纳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企业文化,让员工树立“工匠意识”,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品质,让员工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让敬业执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成为企业价值追求,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实际上,中国很多老字号企业的文化都体现着浓厚的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那幅“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对联,深人人心,让人敬佩。在华为内部,经常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口号,比如“不让雷锋吃亏”、“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等,都是在刚入职的“大队培训”(华为人职后的脱产企业文化培训)中就告诉员工,并在各类学习手册中出现,要求员工讨论学习思考。这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口号,告诉员工要杜绝浮躁、踏实干活。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在其车间、办公室里,还是可以看见这样的标语牌:“坚持追求完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生产没有质量的产品,等于创造无用的垃圾”等。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种工匠精神融人到产品文化、质量文化、生产文化、研发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子文化里面要将工匠精神植入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改进企业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其融人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投人人、财、物,让企业的生产、研发、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的软硬件环境都能得到提升,不断吸纳前沿技术,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打造品牌。

二、以工匠精神引领研发与创新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对原有技术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为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工匠精神不仅体现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积极吸收前沿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做出更好的产品,推动企业不断进取。

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研发与创新需要考虑是否愿意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是否愿意在经受大量失败后仍孜孜不倦地坚持研发,是否愿意做成千上百个方案并优中选优,是否专注于一丝性能的提升,是否敢于推翻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而追求新的高度,最终做出让消费者惊艳的产品。

此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要讲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既要对原有好的技术进行传承,同时也要进行改良与创新,最终目的是为品质的提升,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是对工匠精神的坚持。

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人用于研发,获得的技术专利累计超过3.8万项,其产品销售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很好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品质的最佳代言人。

格力是中国唯一一家掌握“变频压缩技术”的空调企业,8000多名研发人员都是董明珠从高校招进来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对研发的投人,以及对掌控核心技术的执着,让格力的工匠精神也得以充分体现。

三、以工匠精神引领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需要质量文化引领与质量管理制度保障,需要进行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质量文化要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质理念,在全员中形成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质量制度以硬性要求,要强化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推动质量理念在各个环节的落地。在质量管理方面,华为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华为视品质为企业的生命,努力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这也促成了华为今天的成功。华为不仅提倡以工匠精神来衡量产品,更构建了一套坚实的质量体系,用制度支撑“质量优先”的落地。“华为公司最宝贵的是

‘无生命的管理体系’,以规则、制度的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任正非曾指出,华为最重要的基础是质量,要从以产品、工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扩展到涵盖公司各个方面的大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极致追求“零缺陷”。为解决手机摄像头的质量缺陷,华为会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测试,为解决“荣耀”产品的小缺陷,曾关停生产线重新整改。

四、以工匠精神引领品牌建设

企业的发展需要品牌的推动,品牌的好坏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立足。品牌的竞争是产品品质的竞争,而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内在价值。工匠精神就意味着品牌对客户在质量、体验、服务等方面做出的一个长期而持续的承诺。良好的品牌打造是基于对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和对产品品质的细致研究、提升,这是品牌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为工匠精神构建保障机制,

一是施行科学激励。

首先,组织机制的建设。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落实,关键看组织机制是否秉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与要求进行设置。组织与机制的设置要重点考虑质量管理、研发与技术创新等职能的发挥,要求给“匠人”更多的责任与权力,要让各部门各司其职,从机制上保障全员把精力放到品质的提升与精益求精上。其次,制度的建设。工匠精神的本质是靠制度支撑起来的。某种程度上讲,工匠制度比工匠精神更重要,工匠精神更多是从精神层面影响人,工匠制度不只从精神上引领,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怎么去做。第三,奖惩机制的建设。企业发展不能盲目鼓励竞争、简单以绩效定报酬,要让真正践行工匠精神的人得到应有的奖励。要强化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一线劳动者的上升通道,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获得感和不断前进的目标动力。第四,培养机制的建设。当前许多企业并不缺技术,但缺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培养一个大国工匠需要时间的积累,现在再不培养就会断层。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工匠培养机制,增加培训投人,遴选出一批“智造之星”、“技术劳模”,让工匠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里的明星,成为社会的明星,成为一种荣耀。

二是知行合一。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认真、敬业、钻研的精神。没有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品牌文化的负责态度,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创新领域推陈出新。企业要通过文化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最终将工匠精神的践

行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上。每个员工要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要求,要不浮躁、不妥协、静心做事、踏实做人,每人都秉持这样的精神。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以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对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肯多花时间去钻研,艰苦奋斗,主动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勇于创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雕琢一种艺术品,追求完美,乐在其中,那么每个员工都将成为自己工作上的专家型人才。

当今时代,企业践行工匠精神并不是要去从事手工手艺,而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融人到大生产、企业化的生产与管理实践中,推动生产供给品质的提升。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的时代特征,例如互联网领域要求追求创新、缩短研发周期、更早地将产品推向用户、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要求的对产品的不断迭代,就是我们在不断追求精益、追求完美。

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所处行业的时代要求,在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行业、企业自身的工匠精神实现路径与方法,从而实现企业供给品质的提升、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篇4

摘要:在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的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艺术类大学生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展战略以来,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成果显著。成都大学也积极相应国家号召,成立相关部门、颁布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孵化园培育创业团队等。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而在培育艺术类大学生如何创业、怎样创新的的同时,更应当传递“工匠精神”。自古以来便有“独具匠心”一词,“匠”是基础,体现的是基本功和专业程度;“心”是提升,体现的是灵感创意和特色创新。只有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独具匠心”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实、做牢。

一、工匠精神的阐释

传统意义上来讲,“工匠精神”体现着传统手工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而现如今则代表着大众应当追求的一种实践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传统意义

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的是真善美境界,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面:“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走出个人的“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古代的劳动者们的精湛技艺通过身体力行口口相传、人人相知。教授者向受教者传授技能并树立“规范”与“标准”;受教者通过对教授者指导内容的领会、感悟以及对技能无数遍的重复和磨炼,将其技艺达到完美。长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师徒”的关系,久而久之达成了默契,从而在学习和使用技能过程当中,严格遵守“规范”与“标准”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技术、方法、风格。使得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在师徒相处之中,师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徒弟。徒弟观察与体会师傅的言行,从而始终保持对技艺的严苛要求和对道德的不断完善,使自己从技艺上和思想上都达到工匠之标准。

如今,传统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体现。劳动者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始终存在。

(二)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

现代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手工劳动者,而是普世大众的精神追求和行业标准。除了继承传统精神之外,还应当包括: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现代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上到科学家、工程师,下至普通群众,都要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工匠精神,在精益求精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西门子公司总裁曾说过:“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推动着西门子公司永葆活力,在诸多挑战中屹立不倒。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的要求自己。呼吁“不撞南墙不回头”、“钉钉子”、“一根筋”的执着精神。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心无旁骛、一丝不苟、戒骄戒躁、久久为功,把平凡的工作做的不平凡。就如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一样,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敬业态度。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第一资源。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是现代和未来的人才储备主力,而艺术类学生更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对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个人价值实现的现实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会不断提高自身发展需求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人生中应当始终追求的目标,是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特点的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要有与其追求相匹配的品质和能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鼓励学生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生涯规划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基于学生个人特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创业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就要不断更新理念。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和发展力的转化。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高校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加速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速度。这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说闹匾环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需求。同时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工匠精神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转型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对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中国新阶层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初巧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发展的重要信念和实践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创业友好型经济发展环境。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活动中持之以恒的思维观念,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摆脱进入体制拥有"铁饭碗"的传统思维,在工作岗位上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完善,不仅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更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益。培育工匠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持和引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以拓展训练为载体,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团队协作意识,还应该不断去内化严谨、敬业、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训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所得、所失,不断创新,不断的完善自己,逐渐形成凝神专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金庸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金庸小说中塑造的一些人物,都承载着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特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金庸小说;敬业;工匠精神

大学承担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当前来看,高校存在着对“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工匠精神”“敬业精神”教育内容有失偏颇,教育途径较为单一等问题。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说,“工匠精神实际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工匠精神与敬业精神二者是互为统一的。

笔者在所在高校开设了《金庸小说赏析》选修课,在课堂上,金庸先生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其塑造的人物,对“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有很好的弘扬。很多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都表示,深受金庸先生及其作品的影响,要努力弘扬工匠精神,做敬业乐业的人。

一、金庸先生是“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典范

金庸先生生于1924年3月10日,这些年每年的生日金庸先生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的祝福,也包括很多明星们,大家对金庸先生的敬重,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被他的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打动。

1955年,31岁的金庸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直到1972年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历时17年,这时金庸48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正是创作的黄金期。但金庸却对外宣布,这是他最后一部小说。而后,金庸又用了十年的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才有了现在的15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天龙八部》、……这些耳熟能详的小说或者是电视连续剧陪伴着我们大部分的人成长,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焕发出迷人的光芒。

也许对于很多金庸迷来说,无法理解金庸的决定。但是,笔者认为,金庸封笔,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对读者负责,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是金庸先生的“工匠精神”,才有了如此精彩的作品问世,让读者对他有了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文学创作上,这样的精神更让人感动。有人把文学创作比作生孩子,这是一条艰难枯燥的路,要不模仿、不借鉴、不抄袭地走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路很难,但是金庸先生却做到了。

而且,他对于作品中的那些“瑕疵”毫不避讳。金庸的江湖是“工匠精神”的延续,不刻意、也不随意,宁静致远,在浮躁的当下,金庸这种追求卓越、执着专一,把对作品质量的追求融入血液中、灵魂中,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是非常值得大学生学习的。

二、金庸小说对“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塑造

扫地僧是《天龙八部》中着墨不多的人物。甚至有点不太起眼。但确是金庸小说中公认的武功最高的人物。因为在他的“轻描淡写”之下,就降伏了萧远山、慕容复这样的绝世高手,而且化解了两人的仇恨,使其皈依了佛法。这个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的特殊人物,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在任何时代,靠耍嘴皮子,靠泛泛的空谈,是成不了事的。必须心无旁骛,一以贯之,靠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支撑,把职业当事业,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天龙八部》里,从小生活在少林寺的虚竹,人生理想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好和尚。做好和尚的标准就是严格遵守戒律清规。但造化弄人,虚竹在被迫之下破了包括戒在内所有的戒律,但他依然一心向佛。后来,虽然他被少林寺开除,担任逍遥派掌门,已不是真正意义的和尚,但却被很多读者认为是最好的和尚。因为他有一颗佛心,是不是和尚在不在庙里,甚至念不念经都不是问题。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生木讷。出身卑微,从小受母亲的熏陶,不忘父仇,不忘国耻。好在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纯,因为单纯,所以容易相信别人,因为相信别人,所以他自己宁愿吃亏。因为敬业,所以勤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郭靖就是真正大侠,守卫襄阳几十年。

《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武学的喜爱可以说到达了“痴”这个境界,也可以说达到了从敬业到乐业的敬业。一天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不练武。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修理武学上。

总之,敬业精神是大学生的成才立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金庸及其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感悟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大门。大学生要在其中汲取营养,追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谋求成就事业和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04-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综合效果,培养更多社会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能够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强化自身技能的重要意义,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优秀思想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本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质量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工匠们以其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雕琢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注重专业精神的渗透。

专业精神具体包含专业技能水平、专业职业素养等,需要坚持“追求完美”的思想精神,坚定工作理想,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工匠精神的本质

工匠精神的本质为职业道德,可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员工品质。工匠精神理念下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1.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每一位员工均需要遵守企业或者职业相关规定,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勤于劳?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内涵。工作中需要在深入分析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做一行、爱一行,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3.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合作是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职业工作中,员工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积极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还需要坚持团结互助的思想作风,合理安排工作,彰显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工作的重要价值。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故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均离不开工匠精神。基于各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若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德国,作为著名的制造强国,其工作中坚持着“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坚持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指导活动中,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优质思想品质、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发展动态、市场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模式。工匠精神中各项职业特点、本质要求等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职业教育的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第二课堂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思想作风,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均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会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对自身的工作发展、学习状态以及提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划。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使每一位高职学生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世界级的工匠大师将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生产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教育、工匠技能指导以及工匠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投入力度,基于工匠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认识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热爱钻研的工匠精神。

(二)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将专业课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基地,需要在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特点、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课、小班教学指导活动等,科学设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计划,将这一教学计划和专业课教学融合起来,依据专业课程的不同特征,循序渐进地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细节、专注专业,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与思想培养,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坚持工匠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趋势等,灵活开展任务驱动活动。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或者合作任务,学生需要坚持工匠精神,认真地完成任务,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等密切相连,在检验学生工匠精神体会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渐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影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等,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首先,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知识、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与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各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融入实践工作、职业工作中,以便于更好地彰显工匠精神,形成专注、敬业的优秀品质。

其次,在企业专业实训中,需要坚持学生实际工作实践与职业素养相互融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工匠精神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互联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

篇7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经济转型的要求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不是一个新词。中国古代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技艺的父子相传、师徒相继,春秋时期出现的“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便检验产品质量,促使工匠们精益求精,提升器物质量。我们到长城旅游的时候可以看到砖石的工匠姓名。

在古希腊时代,赫费斯特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锻治之神、工匠之神、火神,是十二主神之一,雕塑家、建筑师也属于工匠的范畴,他们留下许多精美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中世纪时代,欧洲的行会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保护并延续了工匠精神。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学教育制度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大工业生产相融合,在科学上表现为理性精神,在技术上表现为工匠精神。因此意大利的奢饰品、瑞士的手表、德国的电子机械产品处于世界一流地位。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然而在中国,发端于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工业文明碰撞过程中,一度不受重视。因为工匠地位低下、技艺保密、传男不传女等原因,导致许多技艺未能传承,也限制了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扩散。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同步发展。在初期,中国企业通过“三来一补”等贸易形式,出口原材料,进口半制成品组装加工,贴牌生产,模仿制造,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被称为“山寨大国”。这与企业家追求 “短、平、快”的心态有关,深层次原因是当时的普遍性的消费水平。刚刚从物质匮乏状态摆脱出来的人们追求实用型的产品,我国加入WTO后,外贸需求旺盛,各种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生产首先满足消费者数量的需求,在产品品质、品牌价值和精致化生产不够重视。许多精致的产品不是中国企业造不出来,而是企业家没有耐心、不愿意劳神费力研发生产。

当前经济危机,外贸萎缩,传统产业供过于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寻找蓝海市场,重拾工匠精神,培养专注敬业的生产者和企业家,精益求精,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品质。这实际上是企业家理性选择的结果。国家适时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匠精神,为企业的转型指出了道路。

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专心耐心、细致敬业的职业精神,从业者只有处于独立自由、身心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处于兴趣和爱好专心致志地工作,发挥到最佳水平,打磨出精致的产品。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布克说:“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金字塔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建造。

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生产领域,适用于所有行业;不仅体现在一线的劳动者,而且体现在企业决策者、经营着和服务者。乔布斯作为苹果集团联合创始人,推出苹果系列手机,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认识。乔布斯就是以个完美主义者。他认为,完美的质量没有捷径,必须将优秀的质量定位给自己的承诺,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当对自己要求更高,并关注所有的细节后,产品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西方工匠精神发育的前提是工匠制度。西方社会重视契约精神,宗教是人与神的契约,法律是人与国家的契约,工匠制度是人与工厂的契约。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对工匠制度、生产标准、流程工序的严格遵循。其次,工匠精神鼓励生产者精益求精,超越极限,打造精品、爆品和极品。

工匠精神与信用社会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很早就确立专利保护制度,这对传承技艺、发扬工匠精神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秉承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认可,获得品牌价值和声誉,反过来鼓励企业家和生产者精益求精,珍视品牌价值,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正向循环。这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克服逆淘汰现象。

工匠精神继承原有生产经验、文化传统,并不排斥创新,而且推崇创新,企业创新发展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实现。新派豫菜代表人物樊胜武认为工匠精神有伪匠心和真匠心之分。前者是不思进取,保守固执,后者讲究传承,不断创新,有使命感。

工匠精神是一种生活品质、文化品位的体现,与贵族精神有某种共通性。西方传统社会分为贵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穷人四个阶层,贵族阶层有钱有闲,追求生活品质的精致、高雅,是时尚潮流的引导者,中产阶级则是时尚潮流的追随者。孔子虽然是没落的贵族后代,但是仍然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致生活。中国80后、90后年轻人以及新生代力量,追求时尚创新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中产阶级的潜在力量,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篇8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制作器物时就有着崇尚善和美的传统,从古至今出品的器物中都凝结着浓厚的工匠精神,制作出了无数世界级品牌和具有顶级质量的器物。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科技和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遭遇了诸多产品质量问题。

一是追求性价比高的消费者影响了企业的质量观。价格是直接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高品质必定表现为高价格。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长期在性价比高等观念的引导下,对质量不高但价格便宜的商品有了更高的接收度。这导致相当多的企业为了压低价格,采取了粗制滥造、偷工减料、采用低质原材料进行生产等短视行为来逐利。久而久之,劣质产品驱逐优良产品,不少企业逐渐摒弃了工匠精神。

二是崇尚狼性的企业文化不利于“匠人”的培养。工匠精神追求的是热爱、专注、执着以及一辈子的坚守和追求,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真正的匠人。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过度竞争中,很多企业采用狼性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造成员工忠诚度较低,很难终身从事一项事业和一种产品的制造,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匠人,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的稳定性。

三是缺乏匠人对尖端技术的钻研导致产品质量难以提升。中国有非常健全的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但因缺少长期钻研和持续创新的匠人,某些关键技术难以实现突破,只能依靠大量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或大量进口某些核心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没有匠人的钻研,国产的产品普遍存在稳定性差和可靠性低等质量问题。

事实上,解决我国当前的产品质量问题,实施质量强国之路,工匠精神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生产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工匠精神恰是增加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生产力;在企业质量文化打造领域,可以带领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打造百年企业,从而提升整个国家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这种生产力将会从提升产品质量出发,在各个层面支撑质量强国战略的建设和实施。建设质量强国,就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潜心专注各个领域,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最大限度的专业和标准,保证产品的好品质和高性能。

其次,工匠精神是一种创造力。工匠精神不仅是踏实认真做事情的态度,更是一种严格遵循规则基础上的创造力。中国古代工匠独有一种自我创新和自我开悟的精神,工匠自古就是指聪明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工匠精神蕴含的创新,是在严格遵循制作器物规则基础上的质量改善和技术创新,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创造力可以提升产品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锲而不舍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不断突破各种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关键技术瓶颈,学习先进的质量工具和方法,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和工艺创新。

最后,工匠精神是一种无形契约。工匠制作物品是源于内心的热爱,追寻制作器物本身的善与美。“为了制作世界上最好听的笛子”等物品的制作,都体现了匠人在制作器物时所追求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匠人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去制作物品,不仅是为了赢得市场和打价格战,而是为了追求事物的完美与极致,在自由和自律中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工匠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无形契约,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热爱和执着的精神制作产品的。为了追求完美的制作过程,他们会终身修炼技术,控制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通过追寻善与美的目标和对所创作物品的热爱来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品质,最终形成了内在的高标准和外在的名品牌。

在当代中国,需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让匠人在提高产品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以工匠精神鼓励实业领域引领世界高标准、打造世界名品牌。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强国目标。

在政府层面,应通过质量战略和制度建设,引导全社会尊重和弘扬工匠精神,尊重匠人。可借鉴德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的双元制和三元制,完善政府、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建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还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度,鼓励建立大师工作室。

篇9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选择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1]。专注、专业、耐心、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核。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图书馆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担负着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图书馆馆员既是管理人员,更是学生言传身教的老师。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不断地分析自身与工匠精神品质的差距。通过寻找差距,分析原因,从中找到提升高职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路径,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以及团队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是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学生发展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乃至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对管理者本人而言——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形成工匠精神品质。管理人员的精神品质决定了图书馆的办馆质量与水平。要迅速提升高职图书馆的办馆质量,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就必须不断地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断地培养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提升,对岗位的爱岗敬业,对工作的坚持不懈,敢于创新提升工作水平等工匠精神。所以,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

(二)对管理团队而言——有利于打造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需要整个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就必须要求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爱岗敬业的岗位能力等都是关键因素。只要每一位管理者都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优秀品质,一个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就自然形成。

(三)对高职学生而言——有利于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是全校各个有关部门重视与合力的结果。要成功地完成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全校上下的通力合作,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担负着重任,尤其是管理人员,他们同样是学生言传身教的教师,他们对工作的态度、质量、专业精神、业务学习精神等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提升。

(四)对图书馆而言——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管理现代化。高职图书馆的管理重任要落到全体图书馆员的身上。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个人的业务素质,也有利于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科学、高效开展,促进高职图书馆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提升高职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

(五)对高职院校而言——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养成。文化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高职图书馆作为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的文化学习阵地,在高职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及其关键。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养成文化育人的氛围,进而推动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进一步形成和推广,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六)对社会发展而言——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养成。工匠精神推动社会发展不仅要通过工匠大师来实现,更需要全民提升和养成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提升全民工匠技艺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制造的发展。高职院校是工匠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的大批优秀人才。

二、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办馆时间短,起步较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的精神细化与创新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业务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业务知识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关键。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成为岗位工作的行家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知识。目前,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业务水平不高,甚至许多管理人员只会做简单的一般性的管理工作,对图书馆的专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不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导致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可以说,业务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是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问题中的关键问题。

(二)服务质量标准缺少精细化。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工匠精神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放到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中比较差距较大,许多管理人员只做一些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对管理过程中的细节,不断追求管理与服务的完美要求不高,缺乏精益求精的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总体服务质量缺少精细化,满足不了广大读者对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的要求。

(三)管理服务缺乏品牌意识。工匠精神出精品,品牌意识促进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在许多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理解中,自己的工作平凡普通,既不能树立品牌,也不能出现过人的业绩,这就导致许多管理人员没有树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品牌意识,许多人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是得过且过,满足于常规工作的基本完成状态,也就无法在本行业中独树一帜,形成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精品。

(四)管理工作创新精神动力不足。许多人认为,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部门,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中是一个“小角色”,只要平时做好常规工作就行了,无需对工作进行研究与创新,更不需要对管理与服务的现状进行改进与提升。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岗位工作方法十年如一日,缺少创新、缺乏求变的精神,创新精神动力不足,这也是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

(五)缺乏对岗位工作的科学研究。对岗位工作的科学研究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关键,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法。从目前的图书馆管理现状看,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对岗位的科学研究态度和方法,认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简单而枯燥,缺乏对岗位工作研究的意识与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的效果。

(六)工匠精神与管理服务工作结合不紧。由于过去较少提到工匠精神培育这一问题,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很少主动把自己的管理服务工作与工匠精神联系到一起,一方面不会主动去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不会主动用工匠精神来指导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升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和应用。

三、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优秀的工匠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得到普遍尊重,除了身怀绝技,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精益求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2]。耐心、专注、专业、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利用科学的手段,不断地激励管理人员培育自己的工匠精神品质。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发展更大作用[3],工匠精神要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扎根,高职图书馆高职工匠精神培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更是至关重要。当前,培育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要选择科学的路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强化认识,重视工匠精神品质的教育。要做好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就必须强化认识,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加强对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形成的教育工作。通过活泼多样的教育方法,让各方面形成共识,共同重视对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养成的教育工作,促进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引导,转变管理人员的心态。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转变管理人员的心态。俗话说,心态改变,性格就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改变,一种良好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当事人的心态。所以,应加强引导,让全体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培育对自身、对团队、对工作的重要价值,让他们乐于改变、乐于接受工匠精神品质的教育工作,乐于在工作中形成对工作精益求精、专注专业的良好习惯。

(三)建章立制,让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有章可循。一个优秀团队的打造,一个团队优秀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制定标准。要培育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注重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建设,让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融入到团队制度建设中,通过制度来落实工匠精神的内容,这样就做到全体管理人员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有章可循。只有以制度的方式来推进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品质。

(四)引入竞争,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绩效考核。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打破“铁饭碗”,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绩效考核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团队发展的风向标,是团队成员努力的目标。所以,一定要建立图书馆工匠精神培育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将工匠精神培育列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让全体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中来,并将工匠精神品质转化为自己良好的个人品质。

(五)树立榜样,让管理人员人人争当工匠精神培育楷模。一个优秀的工匠既是产品的标志,也是行业的楷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就要树立榜样,建立标杆,在全体管理人员中选拔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业务精湛的岗位能手,对他们进行宣传与表彰,树立榜样效应,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整个图书馆管理团队,让全体管理人员争当工匠精神培育的楷模。

(六)重视学习,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训。工匠精神内涵深、外延广,高职图书馆要结合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和队伍现状有组织地、系统性地面向管理人员开展工匠精神方面的强化学习和培训,要定期邀请专家和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同行开展专题培训和讲座,要积极组织外出学习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全方位提升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工匠精神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

(七)落到实处,构建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工匠标准。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通过切身的管理服务工作来得以落实和体现。构建高职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工匠标准体系,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匠精神的自我培育过程中有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有科学的标准,促进他们在这一科学的标准体系指导下有效地提升个人的工匠精神和业务能力。

(八)以赛促学,推动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觉提升工匠精神。除了常规的绩效考核之外,高职图书馆应该以赛促学,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方面的星级表现评定,如开展周明星、月度明星或专项比赛,把工匠精神纳入比赛评比之中,使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时刻自觉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时刻想着如何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促进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上台阶和上水平。

(九)学研致用,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研究和实践。加强高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培育就要强化对该课题的研究,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要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研究内容体系,要总结一套科学、好用、实用的实践指导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做到学研致用,全面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当前,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回应时代要求、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5]。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之间紧密联系[6]。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既有利于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更是促进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管理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为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雪莲:加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J].经济研究导刊,2016(05).

[2]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

[3]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

[4]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08).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

篇10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及时代意义

1.工匠精神的概念工匠精神的社会意义不仅指一些手工艺人,而是指一种理念,一种敬业精神。专注于细节,并将其做到最好,并保持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研习琢磨的态度,这就是现在工匠精神的概念。

2.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工匠精神是现在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因为社会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可惜的是由于工匠精神的流失,中国的制造业一直被各国诟病“以量取胜,质量不好”。所以要重塑工匠精神,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要想国家越来越富强,人们生活越来越美好,中职学校就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培育重点,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一线实用人才。

二、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工匠精神要求匠人在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具备精湛的技术,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确保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所有任务。然而,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工匠精神几乎消失殆尽,分析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传统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职业教育在社会各界中仍得不到高度关注,再加上部分教师或学生始终持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并不深入,或是错误地认为工匠精神对今后的发展毫无意义。由此说明,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社会的支持。

2.政策制度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虽然已从之前的供应短缺发展为产能过剩,但过度追求经济利润,将会不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导致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工匠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工匠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影响。

3.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社会日新月异,近些年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技术已逐渐代替传统手工工艺,导致部分传统工艺失真失传。同时,职业教育通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未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教育任务与目标,导致学生仅具备职业精神而不具备工匠精神。此外,部分职业学校师资条件差,缺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或是现有的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受更为优良的教育,难以实现培养工匠精神的目标。虽然大部分中职学校每学期均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但通常是让学生在中小型企业充当廉价劳动力,无法为学生在发展自己综合能力与培养工匠精神方面上提供有效帮助。

4.主动意识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不高,一旦遇到难题极易产生懈怠、放弃的心理,缺乏工匠精神强调的耐心、细心与恒心。此外,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加大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力度,等同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工匠精神,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今后需要从事会计工作,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工匠精神,能够借助这一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之情,使其形成严谨细致的专业态度,今后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工匠精神可为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并提升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会计电算化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实训课程之一,教师在开展实训课程时若是注重渗透工匠精神,可实现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真实案例时可融入工匠精神,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工作的责任,促使其培养职业精神。

四、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中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1.课前教学视频制作中彰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个人对于自身角色的一种精神追求。工匠精神并不是针对某一个职业,而是人人都应该具备。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就需要以工匠精神彰显为核心,利用自身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精神理念。教师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淡泊名利,用无私高尚的精神培养出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优化教学方式,关心学生的思想发展,尊重学生的感受,开发不同的教学方式。

2.设计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时彰显工匠精神若想将工匠精神融入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内容中,教师应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分析,以此组织并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发现电算化课程中提示报错信息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注重传授学生相应的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做到认真、执著与细致。

3.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彰显工匠精神在日常课前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开设关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社团,定期举行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自主学习比赛,并制定出相应的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让学生在比赛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4.师生课堂交流互动中彰显工匠精神教师应该把握工匠精神的本质,帮助鼓励学生自觉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在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相结合,明确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交流互动中前进和发展。

5.准确定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地位,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遇到的阻碍很多,这主要因为难以结合会计的发展根源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强化会计问题的处理,就需要我们将会计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完善财务软件工作,在提升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完善,从而更好地解决信息掌控者与企业间的矛盾关系,实现会计电算化综合性能的发挥,为促进工匠精神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6.顺应市场经营环境,树立正确的工匠精神为了更好地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工匠精神的不断提高,应始终秉承科学的学习观,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致力于学科基本职能发挥,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只有切实注重工匠精神的发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朝着信息化与数据化的方向发展,将教学过程变得信息化与数字化,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五、小结

总而言之,专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工匠精神与优良品质。因此,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之一,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创设出培养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注重引进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实现提高综合能力并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霞.基于翻转课堂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5).

[2]鲁晶晶.浅谈职高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业,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