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球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01

所谓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美国作为当今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供给国,其国际收支与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需求的增加可能导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加;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储备资产被动增加。经济失衡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需要引起我国高度的关注。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解读

1.美国的储蓄率过低,消费过高

美国的贸易逆差根源于国民消费过高而储蓄过低,而这与美国人的消费观念相关联。美国是消费信贷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是使用明天的钱来进行今天的消费。这样,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其消费能力远远超出美国的生产能力,两者间的缺口是由那些生产能力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补充,美国一年花费一万多亿美元从这些国家进口各种各样的消费品,由此形成了美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失衡,呈现巨额的贸易逆差。

2.中国的储蓄率过高

首先,利率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民银行每年做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出这一结论。其次,对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的预期是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以应对这些支出的储蓄意愿很高。再次,人口年龄结构是重要的因素。从人口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口的劳动力比率现在较高,劳动者时期的人总体上表现为储蓄者,因此,目前中国的高储蓄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现在是老龄化社会初期,只有到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比例下降之后,从这个侧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上的消费需求才会增大。人口专家预言,中国的高储蓄还有十年,十年后随着老年人口开始上升,中国的储蓄率将变低。

3.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为其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融资的渠道少、成本高。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IMF的融资功能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私人资本成为世界各国应付国际支付困难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弱、信用等级低,难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即使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其融资成本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还可能面临资本在短期内大规模逆流的风险。

二、防范国际失衡的策略

1.合理调整内外需的比例

必须加快调整内外需求比例,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这是抵御全球经济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冲击的最有效途径。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贸易顺差过大,前者易造成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后者易引发贸易摩擦和加大外部风险。因此,当前调整内外需求比例的重点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切实解决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和教育、医疗乱收费等制约现期消费问题,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2.合理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适当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促进外贸平衡发展,防止国防收支失衡进一步扩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资引导,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适当提高劳动者权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成本,推动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同时也要积极扩大进口,特别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及其制成品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加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防止美元贬值造成储备资源缩水。全球经济失衡和中国经济的内外不平衡,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人民币大幅升值,既不可能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也不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最佳政策选择,反而有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应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实际需要出发,在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势可能出现的趋势性变化,及早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同时通过扩大进口和鼓励其他对外投资来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防止美元一旦大幅贬值造成国民财富流失。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美国正经历着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与此相对应,石油输出国、日本和我国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其中我国的双顺差尤其引人注目,为了在国际失衡中发展我的对外经济,只有认清当前经济形势,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燕生.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探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01).

[2]赵婉.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选择[J].理论参考,2011(02).

篇2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 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追溯到197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以后,全球化一词才真正被广泛使用。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进程,在这种进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限制,而成为全球性的。这种全球化多表现在经济领域,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多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涉及从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环境保护,打击国际犯罪、移民,劳动保护等许多领域。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是以市场经济为特点的跨国界经济交流与交往。其形成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种因素长期以来共同发展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和市场天生具有的不断扩展、膨胀的本质促使之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是全球性、无国界市场成为可能。另外,跨国公司在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值得肯定的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的开放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几个国际经济法问题

上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关系这样那样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加以调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作为国际法意义上国家主权的一个方面,是指国家有完全的自由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运行规则、制度规范,而不受制于他国的权利。上面提到过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它必然要求全球运用统一的市场规则。反映在法律中,即要求各国法律制度的趋同化(这也便是学者们所争论的法律全球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为障碍,保证正常的经济流转,达到效率最大化。而达到这种趋同化的运作方式便是改变国内法律规范中与全球经济活动规则相冲突的部分。否则,便将被抛到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缘,永远与贫穷为伴。自我封闭的后果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明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也不例外。目前,反映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的有关条约的缔结(如WTO),给缔约国发挥经济主权提出保留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了。这说明,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服从它的统一化规则,经济主权应做出一些让步。

但法律的这种趋同化并不意味着主权的侵蚀和丧失。如何客观地看待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权?首先,国际商业交易的根本特点在于涉及不同法律的适用问题。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整,都离不开跨国、跨法域的前提。这说明,无论国际关系发展如何,无论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到什么程度,无论人权多么重要,至少在国家或法域存在的条件下,一国主权不会消失。否认了主权,就无法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关系

在经济全球日益加深的条件下,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如今,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交往不限于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各国民间交往、民间同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已非传统的国际法或国内法某一单独分科所能解决,这就使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忽视。这样,一部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庞大的、独立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就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反映出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因此,在承认、尊重各国经济主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国的经济主权,即根据其国家利益处理国际经济事务的权力,尤其在解决国际经济争端方面,使得在双边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被滥用的在国强国的经济权力让位于多边规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利大于弊。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加以运用,维护其经济利益,就是例证。

三、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的产生

一切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理论总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关于法学分科的理论也不例外。国际经济法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首先就是因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给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空前迅速发展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国际融资、国际税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等许多方面。自18世纪以来,世界对外贸易就在数量上存在长期增长的趋势,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世界贸易出口相对于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是长期滞后的。这反映了生产国际化还停留在低级的、肤浅的水平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贸易增长率一贯地、持续地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反映了生产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强劲趋势。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小,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西方国家中的小国如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都在2/5以上。

在世界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金融业务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货物贸易。种种世界经济现象表明,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已经越来越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到平常人的工作、收入、消费和生活。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国际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国际经济法必然要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法律学科。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最近二百年的历史证明,各国经济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孤立运转。在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状况都会对国别经济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各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关系的内涵、形式和数量不断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必须随着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法律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践,国际经济关系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成功助长了人们发展这类法律的热情,这类法律的迅速增加成为战后世界法律史的一大特征。今天世界上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已经如此规模庞大,以至于不可能有人能够在该领域内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专家。国际经济法学科也不得不分成许多分支,如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税法等。应该说,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为国际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奠定了法律渊源的基础。

从法律渊源来看,国际经济法的内容,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的产生同西方经济学兴盛及其对法学的渗透是分不开的。例如作为国际经济法重要秩序规则的GATT/WTO法律,它们所包含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反对不正当竞争原则等,都是直接从国际经济学中吸收来的。

篇3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4

尽管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及资源财富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南北贫富差距正在日益扩大,富国与穷国的人均收入差距极为悬殊。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南南合作来发展本国经济,而应该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只要能正确地运用全球化带来的正面影响,并对负面影响做出对策,发展中国家就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国家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以国际分工为客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通高度自由化,使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更加合理化,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除了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增殖提供了条件外,其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度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同时又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依赖度明显增强。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提高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和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提供了更多的契机。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首先是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分工专一化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就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国际分工的效能,从而更快地提高本国生产力和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增值提供了条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虽然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但有些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机会。经济全球化既可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又可使发展中国家扩大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在全球化浪潮下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将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威胁经济安全。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

2、危害金融安全。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3、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按照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所以更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当前世界上的“新经济”仍然是“富人的游戏”。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迅速改变信息产业落后、信息贫困的状况,就会被发达国家甩得更远。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课题,发展中国家遇到了一系列全新和复杂的问题。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挑战,又是可以利用的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认真地进行研究,结合本国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措施,并获取利益最大化。

第一,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第二,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并能提高本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就能增强贸易创造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捕捉市场需求动向,寻找能发挥本国劳动力优势、资源特点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切入口,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利用国际市场来实现和增殖本国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正确选择。

第三,充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时期,不少国家尚未实现工业化,即使实现了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其工业内部结构档次也并不高。有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关键部件仍需依赖国外,依然受制于国外。因此,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就业,扩大对外贸易,完成工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实现现代化。

篇5

一?汇率调整义务的触发机制:全球经济失衡

2005年全球经济面临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从2000年的4160亿美元飚升至2005年的8065亿美元;二是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大量顺差,对美贸易顺差,2005年达到了3500多亿美元?而美国的2005年对华贸易逆差达2016亿美元,因此当今世界的经济失衡与中美两国高度相关?中国汇率改革在这种形势推动下展开,2005年7月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路,确定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实现更加平衡的经济发展?

经济失衡美国方面原因:(1)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过度消费?储蓄不足,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美国的经济增长,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2)投资储蓄战略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收入与资产价值快速增长扩大了消费,减少了储蓄,引起了储蓄与投资状况的关系恶化;(3)美国以货币资金为基础的储蓄战略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转移,促进了经常项目赤字扩大与储蓄率的下降?

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仅是汇率的问题,且包含其他多种成因:(1)对投资的过分依赖,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弱;(2)对出口的过分依赖,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国民实际生活水平提高较慢;(3)缺乏可持续性,经济增长一直是靠高投入?高能耗来维持,经济增长的效益与质量较差,消费增长慢,一直在生产的体内循环?而且非科学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带来了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分析中美贸易失衡,发现美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具有长期性,且取决于世界经济与货币制度的演进趋向,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冲击具有短期性与非制度性的特征,因为其实际上是世界经济制度的接受者而非领导者?2006年基金组织提出解决世界不平衡问题的“联合战略”,要求美国压缩财政赤字,增加国内储蓄,日本和欧元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和扩大国内需求?

二?内生性的汇率调整义务

(一)汇率正常化

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汇供求关系及汇率变动,具有推动本国货币汇率走强的效应,但外汇储备的增长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与汇率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决定一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两种货币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即购买力平价理论?我国经济的一个悖论是经常账户顺差与FDI持续流入的长期并存,表明本国储蓄相对于投资是过剩的,即应输出储蓄,同时吸引大量的FDI?意味着在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融资时又将国内高收益率的投资机会提供给了国际资本?RMB低估是一个重要原因,抑制了对进口品消费,增加对FDI诱惑?RMB价值回归,是实现以本国储蓄为基础发展经济,替代依靠外资发展经济的关键?

RMB相对低估源于美元的贬值,不是RMB汇率的主观操纵,体现了钉住汇率机制的内生性不足?国际大循环中,汇率不仅是体现为直接的两国关系,也间接反映一国货币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元的贬值不应是RMB贬值的免责理由?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外部影响也越来越大,应在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的努力中承担相应的义务?事实上我国的汇率改革也伴生着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府央行维持名义汇率稳定的可信度下降之风险?RMB汇率的让步,对世界经济的稳定有积极的意义?

(二)汇率稳定性

《基金协定》赋予了成员国对于自己已确定的货币平价予以改变的权利,附录C第6段规定:“成员国除非为了纠正或防止出现基本的不平衡,不应提出改变其货币平价”?成员国从事的影响外汇汇率的行为目的不是调节国际收支才是被允许的?但成员国建立平价制度要有共同的标准,不能以黄金或任何一种货币为实行或恢复外汇固定平价制度的共同标准?成员国在改变平价制度外汇汇率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由,其唯一的约束条件是为了维持国际金融制度,特别是汇率制度的稳定?另外赋予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制度中央货币的职能,势必使该货币发行国取得优于其他国家的地位,等于从法律上认可了该国货币的特权及其与他国货币的不平等竞争,承认了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金融政策联系在一起,这不符合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及各国平等发展的国际义务要求[1]?

美国早就坚持国际社会所需要的并非稳定的汇率制度,而是汇率的稳定制度,它指出浮动汇率可以是稳定的,特别是在汇率变动和汇率危机频繁发生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三?外生性的汇率调整义务

(一)汇率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汇率体现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同时还是一种经济杠杆,不但能改变我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国内外价格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汇率低估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不利于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汇率高估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抑制作用,但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有刺激作用?所以汇率政策本质上是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长期的经济增长质量之间进行权衡,阶段不同,汇率政策的选择不同?目前国内资源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已捉襟见肘,为解决经济发展的困境,需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汇率改革的目标是改善贸易条件,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能力?

(二)汇率调整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行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创造外汇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不能创造外汇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而汇率实质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价值之比?如果缺乏汇率价格杠杆的调节以及税收?用地等方面对制造业政策倾斜的纠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反映到外汇市场上是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的增长?进入90年代中期后,新增就业机会多源于服务业,在两者不平衡的格局下,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能力受到了遏制,恶化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同时通过就业方面作用传导对于消费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所以汇率调整有利于遏制经济过热现象,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汇率适当提高有助于服务业发展?

(三)汇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1993年我国的汇率为5.762,RMB汇率处于市场高估的状态,当时出于对汇率稳定的追求,使汇率作为政策工具的外部经济平衡作用基本缺失,也干扰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负面效应是:(1)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量主动性下降,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困难加大?(2)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及收回再贷款的冲销方式给国内造成资金供给的结构性失衡,给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困难?

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发展:(1)可防止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游资对硬货币的冲击;(2)可防止某些国家外汇储备货币的流失,浮动汇率制度下,国家是没有义务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用外汇储备货币去买进被抛售的本国货币,不会出现国家外汇储备货币大量流失?

1994—1997年从央行干预实证可看出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大,没有完善与健全的汇率与利率调节机制,成为利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市场进而调节外汇市场的严重阻碍?国内短期资本流动是政府最难控制的,尤其是在政策限制了汇率灵活性的场合,此问题解决须依赖于财会政策的紧缩和增长汇率的灵活性,须利率市场化与汇率的弹性化,真正实现利率变动—资本流动—汇率变动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四)汇率调整与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内涵包括了静态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与动态金融风险发生效应机制的同化?全球化进程中,要求各国尽量实现货币的自由流动,但实现货币的自由汇兑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具有有效而灵活的调控国内国际平衡的能力,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合理的汇率机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汇率的市场化更能体现实际的汇率趋向,应建立RMB的实际汇率政策,以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竞价形成市场汇率为基础建构汇率形成机制?

固定汇率制与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这就是所谓的三元悖论,而现实是这一矛盾已经使很多国家放弃了单一的固定汇率制?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促进储备的更为有效的全球分配,有助于资本的最有效益的使用,激励经济增长和福利实施?因此我国应加快汇率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

基金协定一方面要求成员国实现货币的自由流动,一方面又限制成员国的本国货币成为可自由使用的货币?基金协定第30条(f)规定:“自由使用货币是指被基金指定的一成员国的货币……”由于可自由使用货币能从国际上载运利润回国,所以发行此种货币的国家集团为了获得垄断利润,是不愿意增加利益分享者的?金融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一种可能,一成员国的货币在满足了“在国际交往中被广泛使用”和“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两个条件,以获得实际上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分享金融全球化的利益[2]?

结论:汇率不仅具有比价属性,还有杠杆属性?人民币汇率调整需满足以下条件:(1)促进国际收支自由流动,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保持国内的经济健康发展与物价的相对稳定,对资本项目的适当管制关注名义汇率的稳定性;(3)保持国内经济结构的均衡性,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经济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趋向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都必须与国际化经济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只能是积极参与,义无反顾。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两关键” 时期: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二是经济走向发达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继续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利用资本、技术和产业世界性大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资源结构的转换,以不断推动本国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需要经济全球化

1、中国经济必须维持相对较高的速度才能解决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要实现结构调整,解决结构性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经济发展慢了是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的,为此必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2、保持经济上的开放,引进外贸不仅引进技术、资金,也通过交流,模仿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使我们找到灵感,发展自己的技术。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水平越高,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发展后劲就越足。

3、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外部环境。从贸易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经济强国是抓住世贸自由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4、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贸易保护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环境与经济竞争不同于过去,各国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互惠对待”。如果你要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物或服务市场,你必须首先对别人开放某些市场,谁也不会做亏本买卖。

5、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我国的贸易、投资渐进的自由化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与贸易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货物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贸易条件和投资环境、交通运输、通迅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已大大改善。所以,只有更加全面、积极地参与全球化,中国才能更快地发展。

无疑,经济全球化肯定能给中国的广大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但如果仅仅看到积极的一面显然是不够的。留给中国企业从容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从观念的转变到行动的落实,从结构调整到企业的运营,资金、技术、人员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准备。对此,国内企业应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企业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1、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一直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增长属资本及资源投入型增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消耗大量的资本和原材料、资源获得的,而技术进步所作贡献极低。近几年,通过引进技术,改革技术,节能减排,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

2、企业家人才先天不足。由于“官本位”传统的影响,官品高低曾长期被国人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权力金字塔成了优秀人才向往的圣地。这使我国工商界因此缺少优秀人才,企业家人才先天不足,而企业实力一定程度上又直接取决于企业家的数量与质量。

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企业头脑中要有一种逆向选择的理念存在。在引资前,我们企业首先应运用逆向选择的思维,对前来投资的合作伙伴做好有关调研工作,选择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实力雄厚、知名度高、信誉较强、愿向中国企业转移先进技术、诚心诚意同我们进行投资合作者为伙伴,而严格杜绝那些以融资套利为目的的合作对象入境。

2、明晰产权是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国有企业面对挑战,必须进行根本性的产权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3、采取有效措施开辟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民营企业的融资不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第二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4、健全机构,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大型企业可以分建技术中心,也可以考虑建立研究院将其统一起来,研究院也可以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为跻身于世界著名企业之列,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应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发达国家和目标市场。

5、自主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目前,许多企业虽然都重视技术进步,竞相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但多数仍停留在硬件的引进上,不重视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创新。这只能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永远落在人家后面。为此,我国必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创立自己的企业品牌。今天的市场竞争,绝对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实物竞争,而是品牌和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如潮而至,保持和创造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才是明智之举。由于外资的流入,合资企业的中方品牌大多已被束之高阁,而洋品牌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所以面对外资这一做法,我国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仅要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更要去进行自主研究,独立开发,创造出我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7、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走跨国经营之路。国内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企业间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结构调整,提高其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同海外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有力的角逐。

8、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针对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以企业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环节,把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改造之中。在实践中建立起与国际竞争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15-02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 。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和资本外投的机会。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 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

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 %和1994年的77.7%。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然而,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正如马来西亚一位前副总理所惊叹:“索罗斯使40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毁于一旦。”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冲击和削弱。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是以经济的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生产和投资跨国化为基础的、由市场力量所推动的、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资金、技术、劳务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金融领域的自由化要求各国开放金融市场,减少对金融资本的管制,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追求的是垄断利润,其经济决策要求不受国家边界的约束,一些国际性的经济组织大力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这些都会对民族国家传统的经济管理和控制功能构成严重挑战,从而逐渐销蚀民族国家的权力。“在全球化的中心,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交融正无一例外地在销蚀掉每个国家的权力。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国家权力的被迫缩小令人十分担忧,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某些产业规则、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和劳工标准等,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第三,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努力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与维护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公共环境,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文献

[1]刘力.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张德修,王跃生.大波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马杰著.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文化创意产业 思路

一、文化创意产业含义

文化创意产业,有时又称创意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各国经济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但创意思想的来源却由来已久。

创意思想的起源当追述到20世纪初的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员荣跃明认为创意产业概念强调其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其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创意产业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经济的优势和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是通过创意的融合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融合与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由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借助于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所形成的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文化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城市几乎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也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而闻名遐迩。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家之间乃至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种工艺、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为竞争对手所模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得胜利,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除了产品本身,企业成功还来自与企业文化、产品理念以及销售行为方式的合理定位和创新,创意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此外,全球化使得世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日趋国际化。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对外的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此种情况下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纷纷在国家发展战略、经济投入、法律规范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结果使得创意产业得以较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也必将带来创意产业的全球化。

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1.建立、健全文化保障机制,完善法制体系

创意经济对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很高,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赖于人们对其认知的程度,以及国家的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意产业,政府应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政府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

2.深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促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进程中都要受到它身边环境的制约,因此关注并研究其内外部的市场环境,把握环境变化趋势,识别由于环境给产业造成的机会和威胁毫无疑问将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一般来说产业环境可以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宏观环境主要包含了国家的政策法规、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外部群众等;微观环境包括了处于产业中的企业自身的观念和整个产业的竞争业态。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首先要提到的是宏观的国家政策法规,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前提。从政策方面倾向文化创意产业,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明星文化企业,促进产业的顺利良性发展;加大力度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调整创造优化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使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基点型发展;从政府财政方面也应该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使其快速稳健发展。

3.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化道路

信息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也在其中。信息化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这是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信息化是高效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要让大众了解、理解和接受,传播是前提。信息化就是高效而又低成本的传播手段,只有用先进科技传播文化创意成果,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展创造网络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资源库,是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一批创意企业集群,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的同时发展和转化文化创意成果。

4.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及吸引文化创意人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年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微软的惟一工厂资产就是员工的创造力。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中外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多数中外著名企业家都是推崇创意、富有创意的企业家。他们既注重“融资”,更看重“融智”,不惜代价吸引一流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释放创造力的空间。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强势与文化强势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意和策划的领军人物。要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快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并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创意产业院系;认真做好创意产业企业员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注意借用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创意人才的柔性流动,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5.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一份来自现代服务业科技促进中心的报告认为,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青岛、南京等众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不断向这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奋力进军。尽管总体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不难看到,一个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时代已经来临 。发展创意产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比如北京文化底蕴深厚,上海工业基础好,山西在挖掘晋商文化等。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感受它的开放、交流给人们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市场的开放和交流并不是平等的,它明显地存在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而应对文化全球化最好的策略就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产品,从而使民族精神通过文化产品得到发扬。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影响深远,关系重大。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先进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国际视野与自身优势的统一、传统继承和时代创新的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统一,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与时俱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植精品品牌,努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推动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年~2004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张晓明 胡惠林等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黄甫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国家文化资源版权与文化遗产案例研究》[M].广州:暨南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经济危机;公共行政;发展模式

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罗伯特·达尔在《行政学的三个问题》中指出:“公共行政学必须变成一门具有更广泛基础的学科,不应将它束缚在狭窄的技术、知识和过程之上,而须扩展到变化着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其他因素上。”我国公共行政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经济体制转变(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导致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政府职能和角色、政府观念的变化。在整个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中,在改革开放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尤其在应对21世纪初的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以来希腊等欧盟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过程中,我国的公共行政以及研究更是不断得以完善、发展,并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公共行政模式的发展

我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去30年,终于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我国发展模式,经过1978-2012年我国经济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1994年,林毅夫等首先提出我国发展模式的问题[1]。今日的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第三大航天大国、第四大旅游首选国,主要工农业产品均居全球第一或第二,全球十大港口我国占据六席(含第一名),我国的科技研发投人世界第三。在此间,我国公共行政学以及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共管理体制更是不断地得以完善、发展。尤其是21世纪两次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之后,我国公共行政模式已经被视为有别于美国和西方的发展模式,我国政府管理知识开始浮出水面,走向世界。现分述如下:

1.经济体制创新与特点。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建立了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对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平衡;(2)我国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日渐强大的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的私营部门同时并存;(3)我国财富基金——我国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寻找公共现金的升值机会。与美国及很多西方国家政府的赤字政府政策不同,我国政府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比较富有的政府[2]。在应对历次经济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充分运用了金融与国有企业这两种经济杠杆。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在注重管理市场经济,在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上,稳扎稳打,谨慎小心;而欧美国家政府则一味放任自由,疏于对经济实体与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而最终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2.外贸驱动和不断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倚重“外贸”,形成了我国生产、西方消费的世界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但是2010年以来欧盟多国出现的债务危机清楚地表明,这一经济模式很容易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审时度势,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一方面着力鼓励内部市场的成长壮大,形成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积极管理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进一步拓宽其运用渠道,并采取多种形式,将外汇储备用于增购国内建设需要的进口物质、材料,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内需型转变,使内需和外贸互相平衡、相辅相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支柱。

3.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是转型时期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在实际运作中摆脱“人治”,代之以“法治”所必需面临的问题,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3]。回顾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未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民主、信奉西方的“普世价值”。20年过去了,俄罗斯曾一度面临经济崩溃,西方民主制度与自由经济理论甚至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我国公共行政研究以此为鉴,不断地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出我国本土化的公共行政理论,为我国政府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顾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在高速成长的同时,有效规避了经济危机的袭击,没有陷入西方所谓“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怪圈。而在西方模式主导下,却发生了日本“失去的10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席卷欧洲至今的债务危机。而每次危机中,我国在调整自身政策,避免本国经济陷入危机的同时,又承担自己的国际责任,加强国际社会协调与合作,帮助陷入危机的国家渡过难关,从而建立公开、公正、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显示了我国发展模式、公共管理模式的生命力、正当性和吸引力。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公共行政领域由长期以来的边缘化地位,回归到世界公共行政学界的中心。

二、我国公共行政知识创新及其国际化

美籍华裔学者蓝志勇指出:“一个运行的社会可以没有市场,甚至没有共同的政治和社会理念,但绝不可能没有行政[4]”。公共行政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越发达的现代社会,越需要现代的公共行政理论。我国古典行政思想和制度是包含在政治学之中的,我国行政知识的传统学理渊源则是多元的,主要是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还有曾建立过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政权的各民族文化,如南北朝鲜卑文化、辽金契丹——女真文化、元朝蒙古文化、清朝满族文化等。近代以来还引进和吸收了西方公共行政学说。这一切,使我国公共行政学呈现融会贯通、多元一体、自成体系的特色。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以来希腊、葡萄牙等欧洲多国爆发的债务危机,暴露出西式“普世”行政的诸多弊端,也终结了西方行政学界延续两个世纪的垄断地位,打破西方行政学界关于成熟行政知识与发展中行政知识的划分体系,尤其是在行政职能、政府角色、政府工具、公共预算方面更是引发普遍质疑[5]。两次经济危机清楚地表明,公共行政知识多样化,是克服全球性公共管理灾难的关键。各种公共行政可以有共性,但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公共行政宣告失败,各国仍然应该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行政模式。

如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公共行政国际合作已成大势,学习他国先进公共行政理念、做法固然重要,但简单地将西方公共行政学移植到我国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我国公共行政学长期以来存在引进、应用多于发展和创新的问题,部分学者热衷于用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本国的问题,使得我国很多自身问题沦为欧美问题的中国版;而对以我国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现实公共行政经验为出发点研究本国问题、则关注不够。大国崛起的标志,不应该仅仅是廉价的巨大的外汇储备、高楼林立的城市、充斥世界的“中国制造”或在国外疯狂抢购奢侈品的中国游客,本国学术界的“崛起”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公共行政而言,不断创新我国公共行政学理论,形成和完善一整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行政模式,就是要在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继承我国传统行政思想精华并发扬光大,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共行政实践经验,以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心态,走向公共行政理论创新的战场,总结和创造适合时代需要的公共行政理论。以21世纪头10年的两次经济危机为契机,我国公共行政模式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不断理论化和系统化,立足本国实际,辅助解决他国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中中国不断崛起,我国公共行政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作为中国软实力扩散到全球,成为全球公共行政多元化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我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

[2] 江依妮.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地方化及其后果[J].经济学家,2011,(7).

[3] 苗延波.论法治、人治与德治的关系——我国与西方人治、法治思想之比较[J].天津法学,2010,(2).

篇10

虽然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是立足国内需求,但世界经济的变化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累积,潜在风险逐渐增大。下面将从利用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能源供给、价格传导等方面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利用外商投资虽稳步增长但也带来威胁产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但我国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1~2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7.09亿美元,增长13.04%。外资的不断进入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外资并购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影响。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对象已重点转向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如装备制造业企业等。而且众多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如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外资企业并购的对象。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开始谋求对我国工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全面控制。二是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不计成本。在我国目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投资采取过于积极的态度,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保持经济增长、实现企业改制、扩大就业、体现政绩的重要途径,甚至通过行政手段,以国有资产流失为代价强行推动。三是跨国公司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跨国公司不断将橡胶、塑料、制革、造纸、电池以及五金矿产等污染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治理这些外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加大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本。四是吸引外资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如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可能会分流部分跨国资本,成为导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的因素之一。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等

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5%左右。2007年1~2月,我国出口总值1687.1亿美元,增长41.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进口总值1291.0亿美元,增长20.6%,同比减缓6.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1亿美元,增长2.3倍。强大的出口需求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也蕴含诸多风险:一是巨额贸易顺差引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针对我国过快增长的贸易顺差,发达国家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使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截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而导致巨额损失。二是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较快增长但蕴含不良因素。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这决定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只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生产多集中在增值较少的装配环节,再加上国内出口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而竞相压价,从而造成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进行出口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急需产品的进口。三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额坏账风险。目前我国众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外贸经验,面临海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状况。据有关部门预计,我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高达5%~30%,而发达国家平均仅为0.25%~0.5%;我国海外应收账款总额约达1000亿美元,而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四是对外依存度过高诱发产业安全风险。一方面,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另一方面,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重产业安全风险。

(三)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截至2007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1573.72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910.2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虽然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但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适度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是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加重金融调控难度。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持续累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使货币政策难以保持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加重了金融调控难度。二是引发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在央行账目上的对应项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政府会采取“对冲”政策来吸收过多的货币,但囿于金融工具短缺的限制,难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如果对冲量不足,基础货币的投放速度加快,将进一步构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同时,基础货币投放所导致的大量流动性,给银行信贷扩张提供了资金条件,可能会引发信贷规模的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三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和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等一系列问题。人民币升值反过来会助长外汇储备增加,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四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面临贬值风险。据估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60%为美元资产。这种过于单一的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但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

2006年,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约1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2%,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但油气和矿产资源类投资仍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约占投资总额的73.6%。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也存在缺乏世界性品牌与自主核心技术、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劣势。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缺乏经营全球业务的管理技巧;对市场前景缺乏应有的调查和评估,缺乏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企业对所在东道国的法律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导致法律风险;由于政府补贴和金融配套措施的缺乏,部分“走出去”企业处于资金不足的窘境。同时部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囿于经营规模的限制,难以承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强烈冲击,导致收益水平难尽人意。

(五)巨大的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

由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GDP大约只占世界GDP总量的5.5%,而能源消耗却占到了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2006年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比发达国家水平高出4~8倍。由于庞大的能源消耗,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过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7.0%。这种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将会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量加上第一批国家储备基地的储油量,也仅够全国30天的消费。由于我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海湾地区,因此,如果伊朗战争发生且超过一个月,我国将可能减少近50%的石油供应,这会使正在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难以承受。而且如果石油供给大幅减少,将会导致从上游的石化产业到下游的化纤、纺织、服装以及塑料、家电乃至汽车等与石油相联较密切的产业都受到影响而可能会放慢增长速度,从而引发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全面下滑。

(六)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得以实现,即通过影响进口价格水平,最终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为例,据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减缓0.8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油价猛涨可能会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将深入影响我国油品以及化工、电力、钢铁、造船等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增加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成本,带动服务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波动我国整个价格体系,最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目前市场格局的变化,这种传导影响的最终程度可能有限,但仍值得给予重视。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内外需均衡的发展战略

如果能成功地将过多的外部盈余转化为国内需求,那么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持续性,因此要力争把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更多地建立在国内经济自身和企业内部,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使消费升级;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健全与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市场行为,保持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为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

调整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促使外贸出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既要保持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增值比例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名牌产品的扶持措施,加大对名牌企业提高研发能力、产品自有科技含量和培育国际营销队伍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妥善解决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强化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进一步扩大有关节能环保等方面资本设备的进口比重。

(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利用外资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与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注重其可操作性。探索以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和国内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合作研发。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拓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范围以及使其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和重组不良资产的途径与管理办法。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实现外资政策和国家的区域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跨国公司大型并购投资的审查和监督,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严禁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四)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

通过多元化来增强其安全性,增加除美元外其他国家货币比重,鉴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黄金储备占比过低的状况,应选择适当时机,适度增加黄金储备,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选择适当时机对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分散投资,提高其他资产如长期国债、公司债券或优质证券的投资组合比例,通过有效的管理获取合理的预期回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加大原材料进口及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境外资源开发给予相应鼓励。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用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等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境外投资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指导。加强对东道国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涉外经济的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引入健全的法律咨询与审查意见。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注重积累海外市场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吸引东道国当地的优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