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发展理论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工作发展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田林县:考察定点帮扶贫困村
5月21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蒋明红、副巡视员陈天生等一行6人赴田林县开展扶贫调研。田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定点帮扶县。今年,广西人社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派出3名同志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挂职定点帮扶田林县八桂瑶族乡的弄瓦村、岩林村、者达村等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弄瓦村、岩林村、者达村开展实地调研,详细听取了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基层组织建设的情况和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蒋明红厅长对贫困村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从依靠“输血”发展向依靠自身“造血”发展转变。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到集中经营、集中管理、集中技术,做大规模,凸显经济效益。三是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围绕贫困群众所急、所需,做好“三农”服务,鼓励农民创业和组织劳务输出,解决好贫困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和转移问题。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农民事农民办,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符合市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蒋明红厅长还要求,“第一书记”要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在深入调研和综合村两委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作好任职期内贫困村发展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年一小变,二年一大变”。
乐业县:召开调研座谈会
5月22日,调研组一行继续赶赴乐业县开展调研,全面听取了乐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情况汇报。蒋明红厅长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政府综合社会管理部门,当前要围绕新一轮扶贫开发,立足职能,服务当地党委、政府做好三件主要工作:一是以就业工作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围绕乐业县主导产业和农民外出务工需要,进一步抓好重点产业、劳务输出、外出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村”的目标。二是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三是引进与开发、培养和使用并举,抓人才工作。要加大对基层人才选拔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形成合力,从公务员考试、乡镇职称评定等拿出具体措施,帮助基层解决人才培养、吸收、留住问题。
凌云县: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5月23日,调研组一行到凌云县实地考察了该县社保业务大厅。蒋明红厅长勉励工作人员要按照规范要求,接待好每位办事的群众,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积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找准位置。蒋明红厅长强调,一要围绕本地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加强就业培训工作,把新一轮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作为农民提高纯收入、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支持凌云县建立“茶叶产业培训基地”。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当地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的扶持,推动人才干事创业,用良好的制度留才、待遇留才、感情留才。
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教育学;结构性或系统性社会工作
一、不同社会背景下两者的社会工作理论
1.约翰.海因里希.裴斯塔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以社会教育学为体现社会工作理论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塔洛齐以哲学问题:人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教育学的问题:人的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他提出了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人是由“自然”和“精神”两种实体组成的,人类的三种发展状态:自然状态、社会状态、道德状态。“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适应自然性教育、‘爱’的教育、‘教育心理学化’教育思想、要素教育、道德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1](吴值敬,2009)。
2.简.亚当斯(Jane Addams)的结构性或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
“简.亚当斯将社会问题和工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强调运用‘非科学’的直接融入的方式与社区居民建立亲密的、互动式的、持久的直接交流的方式,形成一种平等的而非专家指导性质的关系,她认为社工应该站在社区居民的立场上,发挥社区居民自身拥有的文化创造力,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2](吴双,2012)。简.亚当斯坚持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把民主带给社会生活,为人类生活的进步贡献力量,人性的解释和继承基督学说。
二、对两者理论的评价
两者的理论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们为社会工作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他们的理论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1.对约翰.海因里希.裴斯塔洛齐理论的评价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塔洛齐被后人称为“贫民教育之父”,他对贫民教育有积极影响,他的教育理论对社会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他认为,人是由“自然”和“精神”两种实体组成的,自然状态分“未腐朽状态”和“腐朽状态”。“未腐朽状态”即“人之初,性本善”,“人的需要与满足,个人与社会达到平衡”[3](张威,2012)。这一主张让我们在做社会工作时,相信我们的服务对象,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至今仍被社会工作者沿用,这也是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腐朽状态”是指人的野蛮状态即自我中心主义,“人的需求和自我权利欲望无限增长、膨胀,又没有力量抑制,就会变成自私自利的人”(张威,2012)。这一观点很具有前瞻性,说得很符合现今社会追求名、权、利的人,也是很多功利人士的典型表现。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太多欲望,不安于现状,永远也不觉得满足。
他主张对贫民、受歧视者、失足者进行教育,他认为:贫民收容机构与重新返回贫困环境:贫民根本得不到帮助,其中,“穷人只能被教育成穷人”的观点备受争议,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是不对的,现今有很多名人的例子都可以证明贫穷的环境和挫折更能让人成长,有时逆境更能让人努力奋斗并获得成功;社会政策性问题:刑法和犯罪预防,通过制定刑法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对犯罪进行预防这一观点是很正确的,这也是现今刑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他认为,所有教育的出发点是孩子未腐朽的自然天性,这一点为教育的社会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家庭,其次是学校。家庭承担着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家庭应该在孩子未腐朽的自然天性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生活在正常且道德的环境中。教育就是用适当的方法,充分发挥人类自然和天性中所固有的力量和潜能。教育的最高宗旨:发现和激发一个孩子的自我发展力量和潜能。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这也是我们以往所学习的社会工作优势观点里的内容,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为服务对象赋权增能,使得服务对象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这也是我们以往所学习的社会工作优势观点里的内容,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为服务对象赋权增能,使得服务对象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孩子的自我发展更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他们的未来必须接受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他们才会沿着道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帮助我,自己做”教育:作为助人自助的方法,他认为这是教育者的角色与职能。这一观点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之一,随时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方向,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找到自我救助的方法。
2.对简.亚当斯理论的评价
简.亚当斯的理论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社会工作,她被认为是社区工作的建立者,她把社会工作认为是应用社会学,并且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关的。她的结构性社会工作理论一直以来都是英美实用主义沿用,她建立的赫尔馆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创办点。
她将社会问题和工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阶级的生态性、地域性分裂,当时黑人和白人分开居住,种族问题是当时美国的主要社会问题。虽然,现在美国的种族歧视基本上没有什么表现了,但它还是存在的,种族歧视的消除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二是城市的男性、军团主义组织,当时的权利组织都是男性掌权,随着民主思想的深入发展及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开始希望掌握权利为她们自己谋取利益,妇女运动开始兴起,希望提高她们自身的社会地位。三是国际经济集团的商业利益,经济集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之后,经济生产力迅猛发展,商人为了谋利不惜雇佣童工为其工作,并尽可能的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因而,她想要建立《国家劳动保护法》《禁止童工法》,维护某些人的利益。她主张的是宏观的社会工作: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社会政策先行,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指引着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她让我们明白社会工作具有双重职能:助人与监督,助人是针对服务对象;监督是对政府与机构,要评估两者的利益,完全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也要服务于政府,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要为政府所用。目前社会工作者在助人方面都能够做得很好,但是监督方面的职能却很少能够做到,特别是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来说,这个职能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但它会成为社工努力的方向。
她的和平理论中社会公正与社会意识、人权、和平的密切联系,后来被蓓尔娜斯科尼沿用,而且别写入了《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之中。她主张构建高层次的社区和社会生活中心,她认为人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要让一个人的问题得以解决,首先要改善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这也是系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她把社会工作与政治行为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观点是很值得借鉴的,但是被很多国家所忽视。要想推进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就不得不参政议政,从而能够制定并执行社会政策。
三、两者的理论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借鉴与启发
两者的理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对于我国来说都是舶来品,社会工作在我国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直是困扰着社会工作界的一大问题,我们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塔洛齐的“未腐朽状态”即“人之初,性本善”观念中传递出的对案主信任的观点,一直被社会工作者使用,甚至被编入社会工作的教材之中,这一观点被认为是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他的教育学的观点被世界很多国家沿用,他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这为今后社会工作教育也提供了一个方向,社会工作教育不仅仅需要学习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而且也应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虽然,现今社会工作学界提倡对社工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但是实际操作却很困难。他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和简.亚当斯认为理论研究不是待在大学校园里得出的,而是通过实地来形成,要在实践中总结与思考的观点让我明白,理论并不一定产生在实践之前,它也不一定必须指导实践,理论可以在实践中产生,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我国学者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跟他的贫民教育有些相似的地方,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不同的。“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来解决中国人的‘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4](徐永祥,2004)这一运动是对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他为世界社区发展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就是要发现和激发孩子的自我发展力量和潜能,这是现今社会工作实务中坚持的重要观点,也是优势视角的重要内容,要相信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有改变的潜能,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从而以适当的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赋权增能。这也是助人自助的关键所在,社工在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时,也应该教会服务对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简.亚当斯的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人与人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这也是目前很多社会工作者坚信“人在情境中”观点的重要来源,这也是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她的这一观点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在谈到社会工作理论背景中经常会提到的,她主张的实用主义一直被英美社会工作界效仿,中国的社会工作也主要是从英美了解社工的知识与实践,我国的社会工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社会工作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在借鉴他们理论的时候,还要注意与我国的国情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相联系,从而发展和创造属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值敬.裴斯塔洛齐思想述评[D].扬州大学学位论文.2009(6):17-37
[2]吴双.Jane Addams与Hans Thiersch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比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176-178
篇3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每年也会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但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并没有从事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大多进入其他领域工作,当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又大多没有参加过专业学习,因此在社会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
专业社会工作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当中。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当前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我国开展社会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主要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但这种现状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所以还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社会工作制度。
在??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享受一定的社会服务,但很多人又认为社会工作服务不存在于自己的生活当中。很多人并不了解专业化服务。较多人认为只要帮助生活困难的人群解决生活问题就是社会服务。
二、社会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诱因
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时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与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不适应,因此不能解决服务对象的生活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供求冲突有下面这些表现:
1.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投入与民众参与不协调
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大多社会工作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社会工作要想取得健康发展则需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工作体系才能得以不断完善。但这种现状也导致社会工作供给模式较为简单,社会工作服务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相分离,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与服务对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社会工作模式过于死板的现象。
2.大中小城市拥有的社会生产资源不同
中小城市拥有的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都不能与大城市相比,社会工作利用大城市拥有的各种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顺利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将更多福利贡献给人们,但中小城市由于缺少资源社会工作得不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3.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认同与公众认同具有较大差距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想象开展服务工作,而不顾及服务对象的亲身感受与实际情况,这种现状也使社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4.在全球化发展中创新社会工作模式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当前已经趋于成熟,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一味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则收不到较好的效果,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当前社会工作模式。
5.社会工作者机构与社会服务对象存在较多矛盾
社会工作部门与社会服务对象出现冲突,专业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矛盾时,则会严重影响社会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当服务人员不能正确理解专业理论时会侵害社会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三、解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重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1.政府部门
⑴建立社会工作管理部门。发达国家当中都建立了专业社会工作管理部门,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中,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民政部门等都拥有管理社会工作的职责,但又都没有在法律层面予以明确,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一个专业社会工作管理部门,才能顺利开展社会工作。
⑵积极宣传社会工作理念,以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时间较晚,所以广大民众还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工作,要求政府部门对此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民众深刻理解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与工作手段,主动参与社会工作服务。
2.高校教育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只有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保证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需重视实践学习,为学生创建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真正参与社会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3.社工机构与社会工作者
⑴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社会工作部门当中的管理要求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约束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社会工作部门是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单位,在开展社会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利于社会工作部门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效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达到社会民众的认可。
⑵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水平。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民众服务,是为广大民众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利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社会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要求社会工作者应该掌握高超的交流技术,有着灵活的思维。
篇4
一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界定
社会工作缘起于西方,其典型特征在于先实践活动后专业教育展开,而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除了港澳台地区作为先行者外,大陆的社会工作却是在先专业教育后社会服务活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由于实践服务发展的相对滞后,社工各界对于社会工作所特有的专业核心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同。
核心能力概念是在1990年由美国着名管理学者普 拉 哈 德 (C.K.Prahalad)和 哈 默 尔 (GaryHamel)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
1994年他们的专着《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出版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探讨在西方掀起了。[1]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分为组织核心竞争力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研究两个方面。
关于社会工作的核心能力研究,国内理论和实务界则更多的是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以及 社会 工作 者队伍整体的 发 展 趋 向 进 行 研究,[2]从整体上研究社会工作的核心竞争力的较少,深圳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的孙亚华等人认为社会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包括社工道德力、社工专业力、社工创造力。[3]
周献德等认为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助人职业化、独特的职业伦理、系统的工作方法体系和专业成长机制四个大方面。[4]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者长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务活动,研究者认为社会工作核心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处于优势地位具备的,其他非专业人员无法在短期靠简单模仿获得的,从事社会工作所必须的各种专业素养和实务操作技能。这种素养和技能的养成往往是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构成
社会工作既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又是一门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职业,由于其所涉及的问题、服务对象、工作场所、介入模式和工作技巧等相对复杂,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应突出其专业性和职业性,并具有中国本土化取向。比照英美及我国港台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5]研究者认为专业价值理念、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方法技巧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主体。
(一)专业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高登斯坦把社会工作者描述成为“价值注满的个人。”[6]列维说:“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7]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尊重和正义。在具体的专业实践中,既注重服务的人性化,也注重环境的改善,既关注个体,也看重整体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就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基石,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在精神上,他是被价值所武装和充满的;在行为上,他是为价值所指导的和驱动的。“武装”和“指导”意味着价值的意识层次。这就是说,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的意识和潜意识层次,都充满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
(二)专业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是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专业特有的、知识、理论、实务模式等。它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观点。现代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大部分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而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学习和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理论,是现代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项目之一。从学科专业发展来看,社会工作从产生之日起其理论知识就受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影响,其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释问题的方法是多学科性的,因此这就要求具体的社会工作从业者具有各学科背景的训练并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工作既针对个体(在中国当前的实践中主要是弱势群体),还包括群体、组织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 口 计 生、应 急 处 置、群 众 文 化等,[8]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才能应对不同案主和各个领域的各种问题;从认知和解释问题的学科理论和解释视角来看,社会工作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等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内生性的或支持性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体系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阐释和介入,形成了社会工作独特的理论优势和解释能力;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社会工作具有对微观层面的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关注,也有对宏观层面的组织、社区和社会的整体性的资源分配及由此而产生的公平和正义的关注,既有对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群体与社会的关注,也有组织内部、社区整体和社会的宏观的关注,同时其所主张和注重的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预防---诊断---治疗的介入模式和关注具体介入程序和方法方式的特性也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与其他学科和实践不同之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更加完整,同时它还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践更为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不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
专业方法技巧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一整套助人的方法。社会工作是一种理性行动,社会工作者力图最有效地达到其助人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志愿者、行政服务人员及普通民众的专业性所在。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种重要方法,在每一种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巧,构成了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着对个体及其家庭所提供的服务和介入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主要体现为一对一的问题解决。
小组工作是在个案工作的基础上,鉴于社会工作资源的有限性和服务群体在某些问题上的相似性,运用小组动力学理论对群体展开具体的服务,通过群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以解决群体成员社会心理功能方面的问题。社区工作则是在社区的整体层面,针对社区群体的需求和社区本身的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的工作理论和方法技巧,经过一系列具体活动和工作过程实现社区整体的发展和居民群体的需求满足。
三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重新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经历了十年缓慢发展以后,最近几年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时期,国内各类高校中社会工作专业的数量成倍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国际通行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研究成果,为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依然艰辛,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流失,这一方面固然有西方式的社会工作教育方式、方法、理念难以适应中国大陆现实需要的本土化问题,[2]但更重要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如果说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是一种“实践先行”的模式,那么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发展就是一种“教育先行”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路径导致社会工作的从业者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案主需求时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社会需求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社会需求与专业教育在两条并行的线上相互独立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社会已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急需一大批受专业背景知识训练有较强实务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却是虽然我国大量的学校都设有社工专业,但是很多人毕业之后却离开了本行,加入了其它职业。流失,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而在加入社工队伍之后的流失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这里虽然有待遇等因素,但专业教育的不适应性,竞争力的缺乏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2.专业定位不清,培养目标导向性差。社会工作教育到底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一度成为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9]社会工作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一直借鉴中国港台的早期的发展经验,推行全面的通才教育,结果形成了社会工作从业者“什么都会一点,什么又都不会”的实务中的尴尬局面。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服务对象多样化,且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应该立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的目标导向。
3.专业建制分属混乱,课程体系设置不明晰。社会工作长期以来是被置于社会学或管理学等学科范围内进行发展的,使得社会工作被置于边缘地位,导致在专业的招生、资源配置、教学科研、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在课程设置体系方面,源自港台模板的课程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分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不平衡的矛盾,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矛盾,课程体系建构的技术学取向范式和社会工作多元化视角的冲突等,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和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才的竞争力。
4.实务教学不够系统,社会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趋势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服务输送系统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和实践才能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技巧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必须经过大量的实务教学和社会实践,但现实操作中很多的学校由于资源有限、师资不足等问题,使得社会工作的教育教学还停留在课堂的理论说教和断断续续的社区“走马观花”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和实践导向相背离。
针对以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和问题,研究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专业教育实践及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反思认为中国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养成为本位,以实务实训为手段,发展“专才”教育,打造专业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终解决社会工作发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核心能力养成。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兴起本身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急需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介入和解决,这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提升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实务能力为核心,强化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的专业价值理念培养,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形成实务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方法技能。
塑造专业权威,强化专业认同。专业认同是某一个专业的合法性基础,专业认同度越高,意味着该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大,专业发育就越成熟,制度就越小,从微观层面上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理论和实务研究,形成较为明确的专业教育体系,打造专业特质。逐步完善职业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合理设置岗位确定薪酬和福利待遇标准拓展职位流动空间和渠道。正确开展舆论引导,客观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特质和职业特征,使专业的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认同并接纳社会工作专业。
打造专业特色,加强专业知识体系训练。各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应该在专业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办学已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在具体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分析中,逐步凝练方向,形成专业品牌特色。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重新定位和调整,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院校特色、师资队伍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并在实际的专业教学和实务实践活动中贯彻之。我相信经过不断的调整和长期的积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诸多方向和实务品牌将会形成并壮大起来。
注重实务实践取向,强化实务操作能力培养。
篇5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68-04[作者简介]张辉(1972―),男,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公共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相应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特别是2001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很多高校大力建设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逐渐呈现较为兴旺的态势。因受历史发展和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各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并不完全一致。西部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因其发展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形态,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诉求。但是,无论具体的教育形态如何,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应该体现其专业特色,而且要重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教育目标――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合格的专业化、本土化人才。
然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实况并不尽如人意。学校里的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发生断裂,该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要求,专业对口率低,工作绩效不高;同时,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将社工人才概念泛化,以致出现大量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社工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要求。因此,发展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发展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时代需要
首先,发展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加强社会治理的需要。社会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价值的应用性专业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是推进社会建设与治理,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综合发展的重要保证。贵州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创新社会治理,需要他们发挥在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教育发展、社会心理干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贵州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作为内陆多民族省份的贵州省,在国家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相关联地区就占3个(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2012年贵州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88个建制县(市、区)中,有83个县有扶贫开发任务,其中有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是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贵州乃至西部地区非常需要脚踏实地为农村服务、为数量巨大的困难人口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需要一批批具有“奉献、乐善、平等、利他”精神的优秀社会工作者参与西部的建设与开发。
再次,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解决贵州省社会工作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需要。根据贵州省民政厅颁布的《贵州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到2015年,贵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1.5万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拥有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0.15万人,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200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4.3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0.6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900人。而目前就整个贵州省而言,现有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难以满足规划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贵州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二、发展专业核心能力是贵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场所。一般而言,学生的综合能力可简单地分为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所谓基本能力是指不是专属于某一特定专业或工作,而为各行业广泛运用与所需的能力;而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指为从事特定工作,人需要在自己专业领域中成功做好相关工作所需的价值、知识和技术。专业能力包含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三方面的要素。
首先,要坚守专业态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既是构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依据。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就是通过提供系列专业服务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助其自助、发展其潜能,进而恢复和增强其社会能动性,提升其福祉。这样的使命或目标要求社会工作人员必须坚信,社会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能够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身,追求幸福。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更好地获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公平对待。在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能否形成稳定、内化的专业价值观,是衡量学习者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关键标准。
其次,熟练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以及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人员需要对人类行为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认识,清楚人类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生理和心理的产物,更受到特定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影响,家庭、同侪群体、学校、职业、社区、大众传媒以及文化习俗对个体行为均有一定影响。此外,社会工作人员需要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社会工作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要求学生一方面不断强化学科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学习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习得“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掌握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社会工作的理论”;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及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工作技巧。
再次,把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实施技能。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案主的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项目规划与设计。因此,学生应该具备完备的项目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以熟练的技巧、规范的程序、严格的标准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此外,社会工作者要掌握建立专业关系与资源整合的技巧。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运用各种技巧与案主进行情感互动,激发案主的潜能与主动性,促进双方达成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系列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案主的需要,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
可以说,培养这三项专业核心能力是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贵州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量的方面已有很大发展,学校数量、课程开设节数、师资力量及招生人数都有大幅增加;但是,目前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质量、学生的专业专注程度、毕业生服务领域和绩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
三、优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建议
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和贵州地方现实状况,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深刻把握新时期社会建设理念和社会工作职业原则,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社会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社会工作职业所要求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技术;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务能力,能独立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有关管理工作。为落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各项工作,提高贵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化基于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基本要求,以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学生能力和突出本土化的特色为原则。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看,他们大多是在民政、社区、工青妇残联系统,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司法矫正、卫生服务及其他社会非营利组织工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可分为七个方面:(1)学科入门;(2)对社会工作实务环境的理解;(3)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4)社会工作实践的技巧;(5)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与技巧;(6)培养社工的专业态度;(7)培养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在这些课程中,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伦理、社会政策法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课程应该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此外,课程设置不能忽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围绕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要求设置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置心理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计算机基础、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等基础性课程。具体到贵州欠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还可以设置农村社会学与民族学等课程,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突出知识的交叉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合理设置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建设。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应确保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指导委员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课程教材,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出版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教材。
(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与优化培养模式
优化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需要选拔一批近年来教学、科研和实践水平突出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必修课程的教学;聘任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政系统、社区的专职管理干部和社会工作专家作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社会工作教学的指导,确保教学质量。教师要特别注重社会工作伦理、反思能力及行动能力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意义。这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善于“传道受业解惑”,也要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来提升和培养学生深入认知、分析并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主动积极地去获取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的心声,反思如何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案主的相关问题,促进社会福祉的增进与社会的和谐。
大力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平等参与为基本理念”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培养方式上特别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采用“校地合作培养”的方式,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团体及社会工作管理部门完成实践环节。实务课程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展讲座。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培养不同方面的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专业态度,可以通过经典精读、小组讨论、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的伦理,公正的价值,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与理解,树立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针对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社会文化背景的个体的心理及行为模式。针对专业技能,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参与实践等方式,配合学生把握社会需求、制订服务方案、整合社会资源、实施服务以及培养反思和评估的能力。有可能的话,师生一起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行动研究,通过具体实操项目整合师生力量,在“教学、科研、服务”的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的发展。
(三)应对贵州地方社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工作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社会工作者是一种公共资源,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上应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中国的社会工作不是美国式的,只有社会服务功能,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仅具有服务功能,还具有社会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的功能。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贵州省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需要研究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涉及的地区的社会背景、民情、民俗进行类型学、形态学分析,探索社会工作与贵州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的关联性,具体到传统与现代社会工作性质、特质和功能比较,社会心态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等方面,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符合贵州发展的需求。
此外,还应基于内生视角对社会工作教育进行本土化探究,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上。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非本土化的,培养的工作人员不知中国人情、不知中国事务,偏重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所以,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要明确新型社会矛盾,找准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诸如民族心态、集体主义、单位情结、福利主义等心态的影响。要紧扣西部欠发达以及多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主题、民生观念、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本土化和专业化社会工作教育,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社会、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对口率,保证总体就业率,直接为贵州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服务,培养对贵州社会问题有理解能力、维系社会稳定、专业能力强、就业有竞争力、发展有潜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柴定红,熊贵彬.英美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11).
[2]陈宇鹏,佘曙初,董海宁.地方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古学斌.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
篇6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必要性;研究现状
一、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学校社会工作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中学,是由英语词组“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把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学校当中,以此协助学校改善教育环境。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形成“家庭---学校---社”三者良好的协调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环境的和谐,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的专业性活动[1]。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从个案、小组和社区三个方式入手,在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他倡导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去入手,立足偏差行为和心理情绪,从不同的环境层面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所以从根本上补充了传统心理咨询中只注重心理问题的疏漏,消除了可能存在的深层隐患,避免了今后的复发,从而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良好氛围的营造,进而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校社会工作问题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它的产生是美国社会发展,有关青少年社会问题出现频繁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学校社会工作已相当成熟,有明确的组织章程来规定相关组织的工作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而且从事此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与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给予方向上的指引,以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时能起到安定学校秩序的作用,因而,国外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支持相关人员从事学校社会工作。像美国政府,就曾为了保证学校社工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教育方案,这样一来,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就有了法律的保障;加拿大在此方面也有所作为:加拿大政府会拨给一些公共经费来保证学校社工的开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学校社会工作自引入中国高校,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发展模式和一支专业人士和一支非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队伍。然而,根据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过分析知网检索到的资料,以“学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自2006年开始出现,迄今不足30余篇,被转载、引用的次数较少。以此题支撑硕士、博士论文的数量不足10篇,获得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看,理论研究还处于理论论证的初期阶段,虽然也出现了关于对策研究的部分论文,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难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的重要群体,是我国知识精英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建设和祖国的复兴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使忙于事务的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不能及时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尽管我国的高校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上都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与努力,但是由于理论和经验的不足,工作的实效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解决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国外此项工作的进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在吸取先进教育模式经验多的途中,把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务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之中,其介入的模式、策略和成果,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模式的实效性不足的缺点,又从社会工作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出发,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其中发挥学生潜能的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有着共同努力的发展方向。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与学校社会工作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和互补性,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提供了很大的发展舞台[3]。同时学校社会工作的良好开展,可以很好地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提出新的思路。只有充分发挥这两种工作的长处,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两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是政府加大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力度。由于政府对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同时在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律法规层面都没有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岗位要求,这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极为不利。高校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把学校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在财政政策、法律法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流畅的个人奉献的渠道和空间[4]。
二是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发展。长期以来,应用型和务实性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较为侧重的因素,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把建立在充分社会福利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于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于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于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5]。同时在借鉴西方基础上,面向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中国高校体系的迫切需求,尊重高校教育的特有规律,找准高校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为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教育体制的融合进行理论支持,为政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做好决策参考,使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J].南开大学,2009年.
[2]王h.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2012年.
[3]黄俊.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篇7
关键字:民政工作;社会工作;关系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9-011.社会工作为民政工作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持
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工作,而社会工作是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和理论,为有需要的群体和个体提供帮助的。社会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服务的领域也很多。民政工作正是广泛的需要社会工作,并把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理论支持。这正好说明了民政工作需要社工理论。
1.1从民政工作的理念上看,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正是民政工作所坚持的。民政工作坚持的是新时期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保障人的生存,维护对人的公平,保障人的权利义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1.2从民政工作的内容上看,民政工作更需要社会工作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政工作的业务范围也几经调整,但基本的职能仍然没有变。在具体的工作范围上,民政工作的主要业务仍有二十几项。社会工作是针对人的专项服务,民政工作引入社会工作,就会为其注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内涵。
1.3从民政工作的工作方法上看,民政工作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注重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家庭、社区、社会作为依托,来提升个人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民政部门已经做了许多社会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支持,往往收不到有效的结果。要想做好民政工作,就不得不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1.4从民政工作未来的发展上看,同样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民政业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仅仅有一颗爱心是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的。所以民政工作者更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拥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先进的科技方法来开展民政工作。
2.民政工作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1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2.1.1职业领域尚未明确.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大众都熟知的专门职业。在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工作领域有: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家庭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由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具有多重性,因此并没有清楚的界定。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才刚刚起步,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仍未确定,这样就让社会工作者的身份陷入尴尬的局面。
2.1.2工作模式单一、机制不健全.社会工作机构把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行政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人才战略机制不健全;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四是社会工作者培训机制不健全;五是薪酬管理机制不健全;六是激励机制不健全。
2.1.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大力发展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但这些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标准还是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地位,其权威性可想而知。
2.2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解决办法.
2.2.1民政部门应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民政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完善。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都不离不开民政工作。如果将社会工作引入到民政工作中,将会为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同时也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2民政工作应积极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工作模式.国家社会政策的出台对社会工作职业化有规范和促进的作用。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和指导。
3.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本土化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职业和专业,就必须在观念上融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来。在现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成了一个比较重要议题。
3.1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面临的问题。
3.1.1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还不够成熟。相比西方的社会工作,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还存在着针对我国本土的理论不足、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短缺、实践机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
3.1.2社会工作对象观念还未开发。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在我国,"家庭本位"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求助主要是在家庭、亲友范围里,很少求助于"外人"。就算是受害者也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不愿意求助于社会工作者。因此我们的工作对象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自己解决或不配合我们的社会工作者。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
3.1.3社会工作开展的环境需完善。"社会"是社会工作进行工作的环境,这就离不开社会大众的了解和认同。但是在我国实质的社会工作开展得还很少。缺乏宣传和社会大众的认同,这让我们在进行社会工作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社会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岗位,政府、社会组织等缺少对社会工作者的支持。
3.2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途径
3.2.1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及中国本身拥有的本土。社会工作的事实民政工作是行政性、管理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所以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也就是民政工作,两者相铺相呈来实现真正的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
3.2.2吸取民政工作的优势,是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的民政工作体系,这一体系一直担任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等主要的实施途径。民政工作诞生于中国,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历史传统。在民政机构中,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机构主要有基层政权与社会建设、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公共事务管理等主要内容。若能把社会工作的方法引入到这些民政工作当中,那将为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更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周良才 .民政工作[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09重印)
[3]刘涛 .社会工作基础与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8
[4]朱影.民政工作社工化的思考[J].品牌.2012.3
[5]谢松保.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辩证关系研究[J].中国民政.2011.12
[6]罗彩娟,李红武.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辨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篇8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着教育的发展规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与困惑:首先,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先于专业社会工作,然而从发展速度看,又远远快于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强的状况;其次,现在的大学教育理念普遍是教师本位和学术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大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第三,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许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出发点多为选择出路,寻求生存;第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本土性,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教育主要照搬港台和欧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第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不规范,缺乏足够的专业机构作为实习场所,学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一、“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构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依据是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被看做是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
二、“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容
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实,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构建“一体两翼”式教育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1.“一体”的含义。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而作为一门把“以人为本”作为专业理念和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要求,与社会工作专业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潜能等视角是一致的。
2.“两翼”的内涵。首先是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需要知道的是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可分为单位内和单位外两部分,这里的单位是指社会工作系(专业)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缺乏有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基于现状,必须先对单位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依据本院系原有专业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背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比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建立学术沙龙等;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团队研究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次,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聘请在工、青、妇、民政部门及社会福利机构长期从事准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实习督导等工作;聘请他们参加课程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比如我校与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社会福利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等单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实现了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结合。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安置机构“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直接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关怀和帮助。与香港艾滋宁养服务协会签订社工实习计划,选派学生赴香港实习,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校外资源还包括在同一个省、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社会工作系(专业),它们之间可以建立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一体两翼”并不是任意堆砌的松散联合,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生长点和功能指向,这决定着“两翼”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是教育模式的本质规定性。就“两翼”来看,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三、构建和实施“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本系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性质、地域特点。根据这些因素确定主要培养目标和科研目的。
2.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实务的有效结合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贯穿着教学、研究、实务内在统一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实行“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基础。价值观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一般来说要经历理解、认知、实践和内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在“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均可得到实施。
3.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本校及本地区的发展。“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要依据专业方向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团队力量,整合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专业研究,掌握实务经验,不断提高检验理论与实务之间契合性的能力,这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是笔者在专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虽然仍有欠缺之处,并存在诸多问题,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力图排除万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贡献心力。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 (1).
[2]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5]马亚静.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社会工作,2007(3).
篇9
关键词:从政者授课;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28-02
一、研究缘起
(一)学生人数增多,教师实务经验相对不足
2008年10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立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2010年该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MSW)学生。该系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其中部分老师获得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著名院校博士学位。但是,其中大部分出身于社会学、社会政策及相近学科,实务经验相对缺乏。而且,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其实,实务课程质量不高几乎是每一个高校社工专业的问题[1]。况且,社会工作实务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很多类,要做到“全能”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二)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对实务教育与实习的需要
社会工作教育一般分为三个方面:课程教育、实习教育和价值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实践经验、方法乃至实践的发生过程提炼、组织成为一套系统的知识作为专业教育的内容[2]。实务教育和具体的实习能够帮助同学们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真才实干。但现实却是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教育尚处于青涩阶段,职业化还未形成,实习基地和督导相对缺乏。因此,发展实习教育基地成为推进社会工作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三)探索实务工作者与高校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尝试
鉴于以上原因,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建立了兼职导师与兼职督导制度,分别聘请了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司法厅、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人口计生委、江苏省妇联、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局、南京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南京市鼓楼区委、江苏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爱德基金会的厅局长、主任、区委书记、院长与理事长担任南京大学社工硕士兼职导师,明确工作要求,集体备课,同时选派社工系年轻教师作为助手,请从政者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并担任社工硕士生的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同时,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聘请南京市社会福利院、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南京市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等10个单位负责人担任社会工作实务督导,与学校教师实行双督导制。
二、从政者进高校的可能性
(一)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干预
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社会工作由此产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也是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但作为一个舶来品,它是在政府计划下开展起来的。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高校学科的设置与发展和政府政策密切相关,党政部门的部署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二)弥补高校教师实务经验的欠缺
一门成熟学科的形成离不开其理论体系的建立,社会工作教育对理论的强调是毋庸赘言的,但是以实践为目标是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之一。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用理论,即借鉴相关学科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做的解释。另一类是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论,是关于实施社会工作专业行为的理论[2]。第一类理论对于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第二类理论可以直接落实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过程中。在社会工作的教育中,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类理论的讲授以及将第一类抽象形式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不同政府部门的从政者或是具体社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走进课堂,能适当地弥补高校社会工作第二类理论教育的欠缺。
(三)政府和社会工作者共同的社会目标
实行了三十多年计划经济的中国,政府成为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同时成为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负责人、社会福利唯一的供给者。这种政府大包大揽一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模式,不仅会给政府自身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而且政府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也并不一定让民众满意。将一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交给社会,对政府机构本身、对社会更加良性的运行都是有利的。而能够很好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就是依靠专业工作者和专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可以说,恢复失调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增进社会成员的福利、增强社会成员的权力、促使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目标,也是执政者的社会目标。
三、从政者进高校的意义
(一)促进政府和高校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社会工作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功能,这种具体实践特别强调资源的调动。个人能依赖的资源库主要有三个:家庭、社会组织、政府。而现实是,社会福利具有政治性,不管是政府的政策追求还是社会服务过程都包含政治意义[3]。社会资源依旧掌握在政府手里,非政府组织非常弱小,能力极为不足,还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责。同时,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服务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此外,在家庭呈现碎片化、家庭救助功能逐渐退化的情形下,政府依旧是解决个人困扰最宏观最重要的资源库。在此现实下,了解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促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一是能够推进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扩展,二是当同学们成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时有利于他们去调动政府资源开展工作。
(二)促进信息流通,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专业,及时掌握政府的政策动向有利于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所学专业的优势和劣势。近些年来,社会工作队伍在壮大的同时,“人才流失”成为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障碍之一。这和学生不了解当前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政策、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从业理想有关系。从政者的授课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到具体岗位上的实务工作与书本案例的差别。
反过来,当从政者走进课堂,真正与高校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同学们对于该专业的认同感,就业意愿、困惑等,对于政府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也是有益的。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党政部门和高校获得对等的信息,找到矛盾的症结。
(三)推动政府部门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的职责所在是什么,亚当・斯密在两百多年前给出了答案:君王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4]。可以说,社会工作的开展与以上三条是并行不悖的。社会工作的实践虽居于政府之下,但还是有一定的自由权利的,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践行专业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以此来推进政府部门的反思和改善。
其实,从从政者的授课中我们已经知道,政府部门正在反思。例如,他们认识到政府必须放权,将职能转让等等。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于此,政府部门也在推进改革,从政者进高校,加强与社工师生的交流,对于他们获得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从政者的非专业性――谨防“拿来主义”
(一)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存在认识差异
社会工作实践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方法,而是包含了所有三个系统的个人、群体和社区方法。社会工作的焦点在于帮助人们改善社会功能及其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中行为偏差者居多。以个人行为失范的原因解释为例。在从政者看来,现存社会秩序下的社会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自身出了问题,要从微观层面来解析。而高校教师则从宏观层面看到“个体问题”背后的社会结构的病症,特别是现存体制和秩序方面的问题,带有较强的批判性,这正是社会学敏锐的洞察力,正如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中所论述的那样: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它从涵盖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并观察二者间的联系[5]。系统性、结构性的思维和视角也是作为应用性专业的社会工作所不能忽视的。
(二)学术与政治的博弈――谨防学术沦为政治的傀儡
政府(权力部门)和知识分子的博弈一直是被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探讨了政治家和教师的角色差异,其认为真正的教师会注意,不要在课堂上把一种立场灌输给学生,不论其方式为明讲或暗示。知识社会学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由社会决定的,知识的产生必然会受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政者和高校教师的差异不仅来自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角色规范在起作用。在知识和政治的博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仅只是被动的实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可以向权力部门提出专业话语。
不过,权力部门对知识的接收是有选择性的,为了巩固现存权力和既得利益,他们可能只接收对其有利的知识。福柯在谈到权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时认为:真理体制是权力运作的一个前提条件和重要产物。高校教师拥有专业技术和理论,但是权力是掌握在政府手里的。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生产者,可能成为政府官员制定政策的智囊团,使其权力运作更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的情况下,知识也可能沦为政治的俘虏,学术可能成为政治的同流。因此,在从政者进高校授课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模式中,学生要从从政者的话语中思考权力部门和知识界的关系。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也应保持警醒,谨防“拿来主义”,以免掉入权力部门的话语暴力中去。
参考文献:
[1]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2009,(7).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8.
[3]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篇10
>> 试论系统理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 CIPP模式在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伦理议题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失独家庭问题解决路径 社会工作视角下失独家庭养老福利的应对措施研究 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心理困境的介入 增能视角下的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非专业背景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伦理困境探析 域外社会工作服务的供给及其启示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养老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思考 社会工作视角下失独家庭治疗研究综述 生态系统论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策略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在中国当代家庭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运用 论家庭社会工作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⑥ 周月清.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82.7
⑦ 姚金丹. 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 社会工作,2012,10:24-27.
⑧ 王芬.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 辜子寅.我国独生子女及失独家庭规模估计――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01:83-89.
[2] 穆光完.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家庭[J].当代工人(C版),2012,05:11.
[3] 陈恩.全国“失独”家庭的规模估计[J].人口与发展,2013,06:100-103.
[4] 高莉娟,吴振华. 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研究综述[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03:43-48.
[5] 韩小晶.“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6] 杨景欣,陈华.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失独家庭问题解决路径[J].企业导报,2013,23:248-249+255.
[7] 邓莉莉.试论系统理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56-58.
[8] 周月清.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82.7
[9] 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2,10:24-27.
- 上一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 下一篇:公司安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