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篇1

如何确定这些变量呢?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主要指标有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但考虑到净利润是个绝对数指标,往往和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小有很大关系,小公司获得的利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那些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要少的多,我们并不能就这样判断大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定比小公司要好,所以本文在选定指标时没有将其一起考虑,而以另外三个指标来构建模型,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三者同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每股收益(EPS)――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这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人们一般视其为公司能否成功地达到其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也可以认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

2.每股净资产(NAPS)――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企业账面上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欠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如果公司没有优先股,则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普通股股数的商。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将账面净资产减去优先股股本,其余额才是属于普通股股东所能分配到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每一股份于会计期末在公司账面上到底有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该指标最大的用处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公司发展状况的好坏和发展潜力的大小,估计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价。比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CFOPS)――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也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示企业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资金流量。从短期的观点来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显示从事资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高,表示企业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低,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消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将得到的各主成分贡献率作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分模型中的权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为赋值对模型的主观性影响,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学客观。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即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变换把众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复信息的指标转化成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并选取在变差总信息量中比例较大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众多的指标,对分析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偏差。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为了使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其思路就是:首先,选择确定模型采用的财务指标。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所要研究的样本;然后,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确定模型的临界值,通过对估计样本及预测样本的分析,判断模型的预测精度。

根据所选取样本股票的原始数据因版面所限,从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数值,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X的标准化值=(X-均值)/标准差),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为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1%,由于两者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将提取前2个主成分。

利用SPSS统计软件可进一步得到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矩阵,又称为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点上的数据是对应主成分在变量(三个财务指标)上的载荷。它体现了交叉点对应的因子(列)对对应变量(行)的影响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个主成分线性关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从主成分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计算可构造企业经营风险状况综合指标F,F是综合因子f1、f2的线性组合,其表达式如下:

篇2

关键词 种业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50-02

1 政策风险

1.1 税收政策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发行人营业执照确定的经营范围和实际经营情况,发行人及所属控股子公司生产销售种子、种苗产品,自第一笔销售之日起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且自2001年1月1日起继续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此外,根据国家规定的免税范围,发行人及所属子公司从事自繁、自推、自育种子的所得,以及良种供应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税收免征对种业企业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国家取消相关税收优惠,就会对种业企业的净利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及国计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对农业将会一如既往予以支持。种业企业将通过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国家政策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变化趋势预测,并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继续享受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谋求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迅速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盈利水平,以降低风险。

1.2 产业政策方面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产业政策是大力支持而且也呈现出一定连续性,但政策如发生微调,就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如退耕还林政策,虽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而影响销售量;再如降低农作物收购价格,不仅打消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还导致种植面积下降,影响销售量[1-2]。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减少耕地时,可以通过复垦废弃地、治沙造田等办法来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或少减少。小麦、玉米等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主要是供作口粮使用,其次为饲料。同时针对产业政策变动的风险,种业企业要加强研究、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增加种业企业应变能力,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新品种研发方向和种业企业的经营活动。

2 技术开发风险

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物新品种不断出现,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广方式的不断更新,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新品种的培育要求其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特征高度稳定,因此培育一个新品种周期较长。而新产品的开发须经过田间栽培和生产试验,并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试验、审定才能确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一方面通过连续不断地推出新品种、新技术,以保持在行业当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全国推广经营网络,不断地以自主培育的审定品种来替代原有的可能蜕化被淘汰的老品种。针对新品种开发的风险,一是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正确确定新品种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避免走弯路,提高成功率;二是加强对试验的监控,确保试验过程的完整、顺利;三是建设全国定位的试验网点,通过严格的试验、筛选,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要求的新品种。

3 经营管理风险

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水平,否则将会影响业务的顺利开展。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的专门优秀人才对种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有些种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尚不完善,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力资源争夺战会对种业企业进一步吸纳专业人才带来一定影响。

防范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大部分种业企业已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企业已经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其次,企业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决策程序和管理程序,使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垂直化。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制度等;最后,利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吸收和消化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

种业企业将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坚持与完善对员工的选择、培训、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保证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首先企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灵活的分配机制等,引进并留住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人才;其次对现有员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每年招收一批大学生,形成有梯队的人才结构和稳定的员工队伍,保持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4 市场开拓风险

过去我国的种子公司是按行政区域的框架设立的,种子经营权被县级种子公司垄断。目前市场销售仍可能受此影响,形成一定的市场销售障碍[4]。由于种业企业的品牌产品知名度较高,市场上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控制: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正式实施,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成功打破了地方垄断现象,有利于种子行业的有序竞争。种子企业要根据《种子法》规定取得获准在全国经营种子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具有种子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业务范围。企业市场销售网络要伸展到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黄淮海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并投入资金进一步健全市场销售网络,目标是建立县、乡、镇等各个基层直销网点。由于种子行业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了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的查处力度,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企业进一步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部门间合作,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打击伪劣种子行为;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络,增加直销网点,采用统一商标、包装和使用防伪标签等技术手段,保护企业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防范市场风险[5]。

5 生产风险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较长的特征,作物种子生产也有相应的季节性。以小麦种子公司为例,每年8月确定生产制种面积,当年10月田间种植、种子生产,次年6―7月开始回收,8月进行种子加工、包装,8―9月销售。小麦种子行业跨年度生产、销售和季节性特点,导致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银行借款、现金流量等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小麦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农产品种植周期影响较为明显,存在一定风险。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要深刻理解行业特点,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合理调节种子库存量,积极稳妥地组织好生产,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保持销量稳步上升;利用企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在每年生产旺季和销售旺季来临之前做好资金平衡工作,有效地降低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产品仓储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了适应公司发展对产品仓储规模和质量的要求,要不断引进国外更先进的仓储设备和技术,加强责任管理,提高仓储品质检测技术水平。

6 财务风险

一是因企业决策失误、营销策略不当,造成大量种子积压,占压流动资金,增大直接成本开支,弱化支付能力,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决策风险控制和强化营销管理来规避。二是因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呆账过多,使企业蒙受巨额亏损。

防范控制: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和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定赊销行为的审批权限,建立赊销担保责任制[6]。在销售过程完结后,及时调查赊销客户的实际销售情况,按合同清收货款和回收剩余产品。禁止赊销新、俏产品。要逐步试行建立客户保证金制度,客户交纳保证金后可在企业进货(赊销),但累计赊销货款不超过保证金数量或一定比例,以确保企业货款顺利回收。

7 对公司关键人员依赖的风险

种子行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掌握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社会和经销商也非常看重具备丰富经验和知名度的技术专家品牌效应,这些核心技术人员一旦流失,将对公司的行业影响力和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种子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及国外公司的介入,使得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业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尽管目前大部分种子企业具备健全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但受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部企业的招揽可能会造成科技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从而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防范控制:一是用人决策。决策层要提高自身修养,在用人问题上避免任人唯亲;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用人标准。首先要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其次要有协作和团队精神。二是引进人才决策。立足于本企业稀缺的基础上,且以盈利为前提。三是人事制度决策。首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其次,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制度,考核时能充分体现创新效益、节约效益、协作效益、增量效益[7-8]。

8 参考文献

[1] 张春桂.种子经营企业风险规避初探[J].种子科技,2003(3):129-131.

[2] 赵秀珍,常斌,郭俊超.种业企业风险的种类和规避风险的方法[J].中国种业,2009(4):18-20.

[3] 20100825三星农业研究报告[EB/OL].[2014-09-15].http:///link?url=JarH4ShrH0ExajAmGUZEi_m2hJwTS_0uffEnCy3HFaTce L164eELlaJZwfpAGhHKlE93q7eZWSmYdXoZCd3fC2HfleAYC_ecLkPI 0oQPOTi.

[4] 严菲.杂交水稻种子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 谢秋云.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目前玉米种业公司现状及分析[EB/OL].[2014-09-14].http:///link?url=H9p9bVxA5x6xA_4bdQnvjQz7S5wXN-6oM-oztkGKAys 3r0a45C8ippJy_nniyxWTLtSXixT8Wspwrpgdss7qntEXE9xu8CZtOH0jN AGDdUq.

篇3

【关键词】多元化 风险 防范

近年来。多元化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公司迅速扩张的重要方式。不少企业家已经把多元化经营战略当成是市场竞争中扩大规模、挤压对手、克敌制胜的法宝。很多人甚至把“大而不倒”(Too big tofall)当成是企业经营的座右铭。但实际上,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各因素的不确定性,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本质上也是有风险的。在一个战略决胜的时代,如果忽视企业发展战略中蕴含的风险,将极有可能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一、多元化风险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首先就得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的来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方面,在这里我们不作进一步探讨,现主要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时的一些非系统性风险。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不同产品或产业市场的非系统风险关系,而且取决于多元化进入后,企业战略的调整、企业资源的整合、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等方面。

1 企业家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者,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西蒙的决策理论认为,人具有知识的不完备性、个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带来预见的困难性和因为人的行动范围的有限性所导致的组织或个人决策过程只能是有限理性等特点。这种决策的有限性会使一些企业实施不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过度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不一致,企业经理作为投资者的人,实际上控制了企业资源的使用,在使用企业的资源过程中,经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趋向于将企业扩大和经营范围拓展,寻求企业的短期利益,从而造成投资的不合理。虽然,现在的董事会对经理层有了一定的监督,但往往由于他们对市场和企业情况不太了解而使得监督流于形式。

(2)企业家过于自信

企业经理对自身驾驭企业的能力和把握市场前景过于乐观,过高地估计了企业最优多元化经营水平。这种现象在原有业务经营成功的企业家中更加常见,由于多元化投资的正确性往往要2-3年才能看出,而这时,由于退出壁垒等原因,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已经难以纠正。

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对企业的多元化也有较大的影响。通常,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比较高,企业风险也大。

(3)外部资本市场的变化

外部资本市场日趋完善,使得企业多元化经营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不断被削弱,从而使得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边际收益曲线左移,企业最优多元化水平下降,原来处于最优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即使内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出现了过度多元化。

2 多元化进入方式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多元化经营时,有些企业采取自主投资新建方式进入,有些企业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进人,这些不同的进入方式。产生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也不同。彭罗斯指出:“有证据表明,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收购另一个运行中的企业。其进入新领域的支出成本和技术的困难能够大大降低。收购一个工厂的成本要比重新建设低得多。且能够获得一个要花几年才能建立的市场位置,还能大大减少来自竞争的压力。特别重要的是,企业能够获得一支有经验的管理队伍和有经验的技术和劳动力队伍。因此,收购可以作为一种获取企业在新产业中所需要的生产服务和知识手段。提供内部企业生产所需的管理和技术,常常比减少竞争和降低进入成本更为重要。因此,收购常常是一种适当了解企业进入新领域和减少问题的特别适当的手段,以及决定是否在那个领域扩展以适当利用自己的资源。更进一步说,收购常常不需要现金流出,对于那些金融地位不够强大,但某一产品的管理和技术特别专业化的企业来说,收购可能是多样化活动的主要而唯一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采用收购和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进入其他领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进入,尤其需要考虑新业务与旧业务的整合风险,不同业务主体的企业文化整合也是多元化企业所需要事先考虑的问题。采用内部方式进入的企业,则着重需要考虑新业务的产品周期、不同的市场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风险。

3 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包括产业的市场相关性和运作过程的相关性。贝蒂斯等研究认为,相关型多元化导致负的风险一收益关系,而不相关的多元化显示出正的风险一收益关系。可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较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投资组合理论来看,产业市场的相关性与企业经营风险成反向关系。产业的运作相关性是不同产业运作中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是与风险成正比的。

4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

产业特点与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关系。我们主要从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当然,不同产业类型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有较大影响,比如风险投资业,由于其产业同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性,进入这样的产业,不管该产业处于什么发展状况。其风险会比较大。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理论来看,任何产业发展都将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处于幼年期的产业,其风险大收益小,成长期的产业其风险大但是其收益也相应较大,而成熟期产业内的企业,其经营风险小,收益也比较稳定,衰退期的产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小,风险较大。

5 财务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企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有机协调等财务问题。资产结构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即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在不减少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或流动资金水平。

二、多元化经营风险防范

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根据资产组合理论,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但是,其运行风险可能会大大增加,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存在是任何企业所不可回避的,如何在一定经营绩效水平的前提下把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1 企业家能力的缺乏

当市场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时候,一个企业的快速壮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各种短缺经济,诱使了短期高利润行业的出现,而有些企业可能把握了这样的一次机会。从而能快速成长。有些企业可能是得益于与政府的关系,从而享受如垄断等政策效益,使其获得成功等。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使得企业家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管理经营能力(但实际上其经营管理能力并没有达到多元化经营所需的要求),其成功经验会诱使企业进入新的领域进行经营,从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即使有些企业在原有领域内是由于其企业家的出色管理所取得较大成功,但多元化经营时对企业的经营要求与其在专业化经营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企业家不能适应这样的一种变化,会对多元化后的企业经营造成很大风险。所以实行多元化经营首先就要求企业家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看其是否具备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

2 企业不具备核心能力

理论界的分析和企业界经验表明,如果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其核心能力基础之上,其经营成功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新的领域中成功的关键。企业多元化之前,得分析其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以及新的业务是否是围绕其核心能力展开或是否有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

3 企业的资源能力限制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在识别与衡量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实现预期财务目标收益。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民营企业经营不应简单以追求技术创新、办公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充分获得信息等为经营目标,应特别重视销售收入状况和成本一收益关系,应特别重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备利,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有一个转变,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观念,使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协调资本负债关系

(1)确定筹资使用的方向,做好筹资预测。首先要确定资金的使用目的,要选择利润大、风险比较小的项目。然后对相应的项目做出市场调查,以确定筹资的可行性,资金成本越低,企业筹资的风险就越小,主要是预测最终的收益和资金成本的大小,如果收益率大于资金成本率时就表明筹资是可行的。筹资的预测也要与企业的项目规模、现有的能力相结合。(2)确定合理的筹资数额和还款期限。筹资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要对资金的需求量做出一个科学的估算,筹资多了会增加成本,少了则满足不了企业的经营需要,其需要量应该是企业为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低需要量。也要注意还款期限,这也是从筹到资金开始投入,一直到这部分资金退出企业经营的一个期限。(3)要合理地运用一些财务手段,对资金进行科学的运用与控制。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优化筹资的结构,使得筹到的资金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使得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风险加大。(4)了解国家的政策,对宏观的一些变化要有相应的对策。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也会使企业的筹资风险加大,企业应该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对策,将自身的风险减小。

三、重视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民营企业经营每日均需支付各种成本的开支,一旦现金流发生断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可能陷入暂停甚至破产的困境,保证金流动性至关重要。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实践也相当重视资金的流动性,但它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是通过各种公关活动筹措临时借款来解燃眉之急,不重视从资金结构和财务结构上彻底解决好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缺陷,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势必有一天,在无法筹措到临时资金的情况下,企业经营陷入全面危机。事实上,缺乏流动性在财务关系上成为“财务危机”,要防范由财务危机所引发的经营危机,就必须在日常财务管理中重视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主要做到:一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二要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三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

(1)改进会计方法,提升会计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能力。企业会计收益计量的不准确性是造成企业收益分配中过度分配的一个主要诱因,在采用传统会计记账时,要注意各种可选择方法的实用范围,尽量选择能真实反映企业客观收益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引入通货膨胀会计等会计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计算会计收益的同时,注重企业收益质量,现金流量的分析,选用合适的收益分配形式。(2)统筹企业的资金安排。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筹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力争使总的筹资风险在合理控制范围内,注意安排好企业的流动资金,确保企业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不因企业收益分配影响到期债务的偿还。(3)注意收益分配过程中的信号传递作用。在资本市场环境中,收益分配的方式、时间和稳定性往往向投资者传递着某种信息,影响企业未来的筹资,企业在决定收益分配政策时,除要考虑影响收益分配因素外,还要考虑收益分配向资本市场所传递的信号及资本市场可能做出的反应,考虑对企业未来筹资的影响。(4)注意做好与股东员工等员工相关利益者的协调沟通,兼顾相关利益者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收益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风险是来自于不能正确处理财务关系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当不能有效处理这种关系时可能会造成企业未来向股东筹资困难,员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上应积极的与其进行沟通,既要考虑到短期利益,也要考虑到长期利益,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是威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较低,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各种法律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企业经济损害,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风险具有可防可控性,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1 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

1.1 合同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合同法律风险。合同是约束签订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合同法律风险指的是在合同签订、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中小企业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环节没有制定严格管理和审查程序,容易造成合同条款不明确和法律漏洞,对企业的利益构成威胁。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益,甚至让业务员随身携带合同章,一些业务人员急于完成工作任务,与合作方签订合同比较仓促,没有严谨的审查,容易造成合同法律风险。此外,中小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也是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

1.2 知识产权风险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维护工作不到位,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与管理层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之间的保密协议,使得很多工作人员掌握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秘密和商业机密,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企业,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资料等重要资源外泄,对企业的品牌、商业机密、专有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造成侵害,使得企业面临严重经济损失。尤其对于广告、展览、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1.3 金融法律风险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很多企业在投资、并购、融资等活动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很多中小企业进行了并购,但是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由于办理流程十分复杂,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极高。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还面临各种融资问题,由于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途径难度较高,很多企业选择民间借贷、集资等方法,存在很多违规操作,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拖欠借款问题,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企业通过提高利率的方法加大融资,当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境时,无力偿还各种贷款,会受到法律相关规定的制裁,甚至面临破产,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2.1 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是各项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企业员工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如果两者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薄弱,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理念的宣传,提供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员工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提高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水平。

2.2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风险防范和控制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合同签订、执行等过程的严格审查,并根据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标准,制定合同示范文本,保障自身利益,实现合同的规范化管理;第二,建立重大项目法律咨询制度,中小企业在并购、投融资等经营活动中,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和妥善处理,在各种金融纠纷中提供可靠的法律援助;第三,完善其他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经营中还存在知识产权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员工的管理,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

2.3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审查机制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很多的重大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相关的审查机制是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措施。针对各项经营活动,例如项目投资、融资合作、对外担保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对各项活动有关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同时,针对重大的经济活动,中小企业要组织相关的会议,让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根据相关的法律程序开展活动,保障决策的合法性。中小企业还要成立经济活动审查小组,让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其中,对各项活动进行法律风险评估,确实把好法律审查关。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中存在的缺陷出发,概括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法律风险方面不同的特点,这也为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的防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2.4 构建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过程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而事前的预防是降低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首先立足于事前的预防。中小企业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针对企业一般业务流程和项目运作程序设计一套测评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管理良好、危机征兆、需要整顿、危险预警、严重危机等风险级别,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供企业自我测评或合作伙伴、交易对方和中介机构用于测评企业法律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5 充分发挥律师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律师服务项目已经从七十年代末的诉讼单一业务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律师在企业跨国并购、投融资等企业重大经营战略计划和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时为当事人提供的法律咨询、法律意见、法律方案、合同的起草和审查等业务,是一种事前预防手段。由于法律控制业务在事前已经预料到法律风险并为之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由此给社会和当事人带来的是一种防损效益。

篇6

企业积极开展专利预警工作能较好的推动企业技术发展,其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未来的清晰把握和对技术态势的清晰展示。一项新的技术在企业内部正式形成,其需要大量的专利预警分析工作来确定技术申请专利的可行性,是否满足于专利构成要件。如果构不成专利要件,积极介入其他方式进行保护;而同时,对技术进行专利侵权风险评估等。由此可见,专利预警贯穿企业研发流程中的多个方面,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流程来理解:

1、在研发活动中开展专利预警

在企业制定技术开发项目之前进行专利查新检索避免低层次重复研发。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可以找到技术的空白点和发展趋势、发现已有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建立企业针对技术研发的专利战略。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跟踪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更新专利检索信息。跟踪观察竞争对手专利技术发展情况.包括:哪些企业提交了专利申请、哪些重要技术、所占比例多大、技术水平如何。

当上述对比结果达到了预警的水平时则通过适当的机制预警信息,使企业可以采取应对措施。研究制订专利申请、保护、专利技术应用、许可和转让等方案。专利侵权诉讼发生时,制定专利侵权技术判定报告、提出专利侵权规避的技术方案。

2、在市场活动中开展专利预警

在企业拓展目标市场,针对满足该目标市场的技术及产品进行专利分析,了解现有市场范围内的技术发展状态及竞争对手在本市场领域的专利资产布局情况,以避免专利权的冲突。可以找出竞争对手可能的侵权范围,以及专利权的空白点,建立企业针对目标市场的专利战略。当市场机会出现以后,在产品销售活动过程中,持续地踪竞争对手的产品推广情况和投标中所运用的技术和产品组合,及时预警信息。

研究制定专利组合保护方案和专利侵权救济策略。在市场活动中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工作、消除瑕疵、避免侵权风险,对保证合同、销售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国际产品贸易中,有些产品涉及较多技术要求,产品所涉及的供应链复杂、数量较大,及时理清产业链上下游的知识产权关系、预先处理侵权问题,可以避免市场机会丧失。

3、综合分析预警

篇7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资金集中管控;内部财务制度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近年逐渐成为企业拓宽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选择,从而使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并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利润与风险往往是相互依存,企业在享有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利润的时候,也会面临相应的风险。因此,企业要做好相关风险的防范工作,尤其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要学会审时度势,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多元化经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多元化经营的概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局限于一种产品生产或是专注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而是实行跨产品、跨行业的经营模式,尽量使产品总类多样化,拓宽市场领域,从而拥有更大的市场,更高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多元化的经营是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在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实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加剧,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压力愈来愈大,实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的选择之一。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容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资产面临损失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的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相应的存在着筹资、融资、投资、运营、收益分配等等方面的风险。而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只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机制,控制好财务风险,尽可能规避风险,减轻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

二、多元化经营下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筹资风险

筹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企业在借助于一定的渠道与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本。而筹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筹到资本后,存在丧失偿还负债能力的可能性。其中,影响企业筹资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筹资的结构与债务规模。一方面,企业本身自有的资本与债务资本二者之间的比例不当会导致企业筹资结构不合理,从而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债务规模来说,债务规模越大,企业所承担的相应的利息支出也越多,这样也会增大企业的筹资风险,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二)投资风险

投资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所谓的投资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是在投资中可能会面临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或者是本金损失的风险。在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模式下,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由投资的盲目性所导致。在这之中,企业资金的使用不当与企业的投资速度过快,质量较低等问题是导致投资盲目性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投资风险也可以看成一种经营的风险,只有做到风险与效益的相统一,才能够有效的调节好投资行为,规避财务风险。

三、多元化经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一)企业财务决策缺乏依据

对企业发展来说,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需要通过股东会进行表决决策。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还未成熟,在企业的股东大会上,常常出现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小股东因为各种原因怠于行使权力;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导致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职能受限,不能够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来说,特别是在投资方面,决策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性,缺乏科学的依据,给财务风险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多元化战略选择时机不当

多元化战略时机选择的不恰当,是企业面临的另一个财务风险隐患。如果企业在没有对现有的资源与市场进行仔细研究的前提下,就盲目的开展各项投资,最后往往只能以失败告终。在企业发展面临愈加复杂的环境下,多元化战略时机的选择就显得极其重要,通常企业在涉及新领域的发展的时候,需要充足的资金与资源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就盲目的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现有现金流的断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多元化经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营风险;中小企业;积极应对

从风险的普遍存在性来看,只要是当前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企业经营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致使企业经营风险成为了企业健康向上发展重要影响因素,其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无形鞭策力量,各中小企业应对存在的风险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规避经营风险,促进企业良好健康发展。本文就对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本质和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以及企业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本质

经营风险在本质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原因所导致的企业利润变动风险,即是指企业在无负债情况下的经营收益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收益是由企业各项收入减去成本支出后的余额,所以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需求。在其他市场环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市场需求越稳定,那么企业销量就会越来越大,其最终盈利的可能性也就相对有着稳定的市场保障,所造成的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较小。相反的,如果市场对于企业的产品需求量存在着不稳定性,势必会造成企业销量难以增长,最终导致企业亏损,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2)产品售价。相对应的,在其他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售价如果产生变化,同样会对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市场产品售价变大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大,市场产品变化越小,其可能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3)价格调整能力。市场产品售价的变化是在企业可控能力之外存在的,所以在产品售价变化后,企业如果具有较好的价格调整能力,其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小,相反如果企业调整价格的能力越差,其经营风险就越高。

(4)成本变化。企业生产成本在总体上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的总额并不会随着企业工作量或者产品销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主要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的是变动成本,变动成本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减形成的比例变动。一般情况下,成本变动越小,企业所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环境因素

各企业对于经营风险来源的正确认识,是其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制定风险控制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也是企业经营风险中存在的最不可控因素,更是引发企业经营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性破坏,造成企业资金运动受阻或者经营过程遭到破坏,无法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因素的范围相对较广,如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货膨胀以及市场季节性调整等都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1)经济体制变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发展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当前经济体制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做出转变,提升面向市场的独立决策能力以及筹资能力,增多了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因素。2)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导致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经济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带来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企业原有投资面临着重大的损失,从而造成经营风险。3)经济周期性波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运行规律,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繁荣和衰退交替。在经济较为景气时,企业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在经济衰退时期,可能会导致销售额的下降,从而造成资金流入量的减少,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4)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作用下,各种社会商品的价格水平会呈现出上涨趋势,直接加大了企业各种人工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带来企业经营风险。

(3)法律法规政策。为了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有序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会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税收法规、金融法规以及财务法规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各项经济法规政策尚不完善,法律法规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过程中,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4)内部管理。内部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营决策不当、管理秩序混乱等自身问题直接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对以上各种风险的不妥善处理又会带来新一轮的风险,将风险进一步增大。

三、经营风险的可控性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风险的可控性。在哲学角度上来讲,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对所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感知,从这一角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是具有可控性的。企业可以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会造成的损失进行预估判断,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避免或者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减免。所以在风险面前,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经营管理手段,减低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当然对于经营风险的可控性是建立在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上的。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分类。从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来说,各种存在与企业经营中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称为风险管理,而狭义的风险管理则具体是指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预制能力以及评估分析能力,主要包括了内部控制、策划实施、运行监督等几个方面。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的内部控制模式,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平台,从而更好的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根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来看,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可以细分为市场风险管理、政策性法律法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企业道德风险管理等五大类。

(3)经营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性。风险管理过程即是技术对于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时候补救的过程,是建立在企业经营基础上的为实现最终经营目标所建立的机制,其能有效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失,避免企业毁灭性的经营风险发生。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和所面临的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和利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单单就同一经营事件而言,其风险程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经营者的主导因素下所产生的不同控制措施给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不同。所以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及经营风险管理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在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的基础下安全稳健的运行,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当前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营风险意识。国外一些中小型企业一般都设有相对应的风险防范于管理机构,从而确保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能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和效率,帮助企业了解所存在的经营风险,从而对风险做出化解。反观国内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存在这种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机构,主要是由于其风险管理意识不够。传统的中国企业家脑海中有着一种风险是无法预知的观念,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各种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健全性,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加大了企业经营需承担的风险。

(2)信贷投资及生产经营具有盲目性。部分中小型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灵活性,由此他们对于市场热销产品的重视程度偏高,忽略了自身的经营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向,过分的追求市场热销产品从而对市场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种经营目标的短浅直接导致企业没有一个长远的市场前景,并在不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下,盲目地扩大信贷规模及生产经营规模,最终加剧了企业所需承担的经营风险。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作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对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内部监督及管理制度缺乏、实施方案模糊、可操作性差、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等,致使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财务管理状况以及资产损失情况严重,带来了较大的企业经营风险。

(4)赊销比重大。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内市场已经逐步实现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部分中小企业为单纯提高产品销量及市场占有率,大肆采用赊销方式进行企业产品销售。由于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很容易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缴,一些资金流动能力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可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造成企业资产长期被负债人占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

五、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策略

(1)提升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力度。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较难以预测的,其对于外部风险的控制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并不影响企业通过外部环境变化的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做出灵活的调整和转变。由此中小型企业应努力培养企业自身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及适应能力,从而在风险来临时能将损失程度降低最低。所以,企业应时刻对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调整进行密切关注,特别是涉及企业税收政策以及政策变化可能会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加强生产与营销之间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目标群体的需求动态保持良好的关注,从而有效地规避潜在的经营风险,并达到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经营风险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的提升。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并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要工作是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对业务流程以及制度体系进行优化处理,并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大对各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的检查,将内部控制理念深刻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极为重要的是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使其在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和防范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提升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发展机会是并存的,经营风险遍布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无处不在。所以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决策层来说,应树立从上至下、由内到外的风险意识,只有在根本思想上实现转变,才能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的应对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与此同时,注重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风险判断、风险控制、风险处理能力,创造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营造出良好的内部氛围,便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经营风险的事先预测和防范是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良好的风险防范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减少经营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应在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报警,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避免风险事故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对风险预警系统运作情况进行关注,并运用相对应的风险诊断工具对各种风险征兆进行判断分析,寻找其控制策略和规避方法。

(5)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毋庸置疑的对经营风险控制能力有着积极提升作用,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人才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根本上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发展基础因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以及风险防范工作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大力支持。当前状况下,部分中小型企业较为频繁的人才流动,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加强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保留住核心员工及具有价值的管理人才。人才保留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强大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渐改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使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发挥,在自身得到企业认同和企业关注的同时,发挥出潜在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基础。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各中小型企业应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缺陷,加强对财务管理分析和预测,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资金及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避免由于财务负担所造成的企业偿付能力变低,真正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最后,在企业做出经营决策之前,都需要加强对市场状况的调查,从而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六、结语

良好的企业诚信以及企业产品信誉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也是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树立牢固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应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诚信经营为本,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及诚信经营理念建设,使消费者能真正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获得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赞誉,达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在更好的经营管理制度及市场经营优势条件下,做好经营风险控制和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 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2] 丰国金.建立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内江科技,2009(9):29-30.

[3] 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9(Il):21-23.

[4] 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5] 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6] 桑洪峰.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质量春秋,201l(5):6-28.

[7] 姚水安.企业经营风险问题的研究与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6):35.

[8] 曹元坤.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J].当代财经,2011(1):57.

[9] 李铁龙,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3(11):55-56.

[10] 陈辉.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

(8):125-127.

篇9

关键词 经营风险识别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风险管理: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分论坛就以黑天鹅事件论到风险管理。嘉宾们一致认为,风险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企业要学会“经营风险”。“风险不可预测,但可预防。”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认为,企业不但要学习如何充分利用正面事件来加快发展,更要学会如何评估和防范风险,将黑天鹅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这就要求企业要增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

一、经营风险的识别与影响因素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种类很多,以下分析两大类经营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一)战略经营风险

战略经营风险主要是一些宏观的、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对企业的战略经营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影响因素主要有:

1.政治法律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有很多,对企业经营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有可能限制企业经营的那些政治法律因素,比如:政治经济体制、政府的管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法及其变动、环境保护法、反垄断法规、劳动法等。政策、法律的变更等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及其增长率、贷款的可得性、可支配收入水平、利率、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模式、失业趋势、劳动生产率水平、汇率、证券市场状况、价格波动、货币与财政政策、进出口因素、不同地区和消费群体间的收入差别、失业趋势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各种经济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3.技术因素

行业技术革新的速度以及被迫采用错误技术的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这些技术包括企业进行基本生产经营的方式、信息处理方式、产品营销方式、制造流程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的方式等。应用新技术或技术的改变可以提高企业成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同时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出现缺陷,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二)流程经营风险

在企业的经营流程中,很多因素会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1.管理层不称职或缺乏威信

管理层的不称职或缺乏威信会导致企业在流程中做出错误决策。在营销上可能会引起品牌和产品的整体组合实力降低,不能提供独特的产品价值和不能创新,从而造成无效的市场营销,市场份额无法扩大甚至会缩小;在供应链和生产管理上可能会导致不能取得足够的物料,获取的废物料过多,不能获取与生产规格一致的资源,以及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计划缺乏效率。

2.员工不诚信或不道德

一方面员工的不诚信或不道德会造成资产滥用或信息处理错误。如果负责配送的员工不诚实,并没有得到充分控制,那么可能存在存货损耗过多或不恰当的装运。另一方面员工的不诚信或不道德还会造成资产滥用或被盗。员工没有受到适度的控制或监督因而行为不当可能会产生存货讯号的风险或付款不恰当的风险。

3.技术缺陷

技术缺陷,营销方面可能导致没能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存货处理效率低效、信息处理不正确、没能收集到恰当信息、不能将供应链和生产活动与销售活动联系起来;技术会影响生产流程的设计、供应链中信息沟通的性质、材料调度和生产计划、流程信息的可靠性。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对下属活动产生影响:信息传递不正确、关键信息的遗漏、生产流程设计缺乏效率、生产计划缺乏效率、劣质产品和成本分配的不准确。?

4.人力资源问题

对员工的培训、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会导致营销、销售和配送流程出现问题,例如顾客服务不令人满意,信用风险评估不恰当等;人力资源中的错误可能导致材料损失,接受未经批准的货物,信息加工不准确,负债股价的不准确和生产设计和计划效率低下等。

5.执行不当

营销方面执行不当会导致迟延交货,顾客满意度低,存货成本过高,定价不正确,销售退回过多,服务成本过高等执行风险,会增强企业的经营风险。供应链和生产执行不当会导致交易成本过高,材料损坏,接受未经批准的货物,生产问题,损坏和废品过多和过高的储存和运输成本。

6.财务计划不恰当

营销规划和预算工作不恰当,或者是没能为流程中的业务活动提供充足的财力,常常引起风险的产生,例如使营销计划不能有效实施,不能实现销售目标和利润率,不能对客户需求做出回应。供应链和生产方面计划不恰当或分配不合理会导致:供应不足,有材料处理引起的损失,货款支付的烟雾,或者生产计划缺乏效率。

7.信息问题

信息处理不准确、信息遗漏和负债股价不准确等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为了有效地管理流程,管理层需要得到与流程业务活动和流程风险有关的即时可靠信息。

二、防范经营风险的措施

导致经营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风险预警制度不健全等。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防范经营风险的措施。

(一)明确受托责任,完善公司治理

基于受托责任下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股东会、公司董事会、公司经理层以及对受托责任履行行为实施监督的公司监事会的权利和责任的法律确认和有效执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公司价值的组织保障。在良好的公司治理条件下,企业应在三个层面对风险管理提供明确的组织及职能保障,即通过决策层面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经营管理层面设审计部门,业务层面设各职能部门等对公司的风险进行分层次的有序管理。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不但要有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构,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责任下的公司治理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是企业为有效实现其目标而设计的内部制度安排,它是为整个企业而设计的系统,企业不应该有任何人能脱离该系统的控制而自由运作。许多事件表明,公司的风险来自于内控制度的缺失或形同虚设。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就是授权和监督。公司所有人的权限都是在这个组织中被授予的,并要得到有效监督。

企业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有利于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保证企业整体效益的实现。因此,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价,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对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才能保证其有效的实施,真正做到对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要能够很好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从企业组织架构上控制因内部管理失误造成公司经营风险。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的风险,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范。如企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作业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信息风险,策略风险等。

(四)推行经营风险审计,客观评价企业风险

以企业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称为经营风险审计,通过专门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区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营风险控制审计是对企业运作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及其控制措施进行识别、评估、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风险,只能管理和控制风险。经营风险控制审计主要包含企业经营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方案、风险控制过程及监督体系等方面。实施风险控制审计旨在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确保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五)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并评估经营风险。

1.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可选择考虑一些主要指标,通过对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销售净现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可推测企业的经营能力现状,继而评估经营风险的大小。例如经营杠杆是可以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一项指标。通过经营杠杆系数的大小,可以评估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风险越大。

2.非财务指标体系

通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忠诚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和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凝聚能力、决策能力、管理效率、协调能力、经营业绩以及技术的先进性、信息的及时性、人力的适用性、技术产品等的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非财务指标推测企业的经营现状,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

(六)建立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降低经营风险,最有效、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高立法,虞旭清.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经营风险审计 审计控制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泛指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随机变化的影响,使自身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经营风险根据其产生根源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类。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自然、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变化,可控性较差。内部风险则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运作机制、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及员工素质等,属可控风险。

经营风险控制是对企业运作中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风险,只能管理和控制风险。实施风险控制旨在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确保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一、经营风险产生的动因

随着人类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

现代企业业务的日趋复杂,使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传统的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涵的企业风险管理所替代。会计报表风险说到底实际上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的经营环节风险(通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进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化解经营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扩大化对企业审计的影响

(一)企业快速发展,经营风险急剧增加

企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同样会遭遇到各类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进入市场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其经营运作过程中都会遇到对风险的解决,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因而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控制经营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内部审计的方法的滞后,制约了经营风险的控制和化解

企业目前普遍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它使内审人员容易将审计重点偏向于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而忽视了单位本身的目标,在没有检查组织目标和所处风险而直接评估控制程序,无法判断哪些控制对风险而言是最重要的,这一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如:过度控制使许多人员从事无附加值的工作,无效率的控制不断增加,使对与组织目前所面临的风险根本无关的控制的审计,变得更无意义。审计职业界因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早期没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而经受了巨大的挑战。

三、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对风险管理的目标、计划、方案、措施等决策型内容审计;进行内外控制点的选择、控制制度、责任制体系、财务管理系统控制信息系统的体系、监督体系等风险控制内容的审计。主要包括:

(一)应评估并认定企业的严重风险;

(二)应认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否着眼于主要目标,并用充足的证据认定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进而从总体上对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发表意见;

(三)应认定风险管理措施是否符合企业的文化、管理风格和工作目标;

(四)应研究、评价风险控制方法的参考资料和背景信息,借此评价企业管理层所实施的风险管理是否适当、是否达到了本行业风险控制的先进水平;

(五)如果管理层尚未对某些重要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应提请其注意并提出对这些风险应如何控制的建议。

四、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审计的阶段具体流程

第一阶段,通过预备调查、分析性检查、了解、评估等方法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目的是评估经营风险。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管理意识、控制程序、职责分工等状况的判断,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第五阶段,执行全面经营风险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即作出审计报告。

五、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

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审计的具体流程包括:明确组织行为的目标;初步认定目标的可行性;初步调查实现目标的风险因素范围并进行分类;是否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风险预测;审查风险控制体系及方案;审查经济责任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明确完整规范;审查信息系统是否完整有效;审查风险控制审计资源的配置;风险控制审计的内容是否符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风险控制审计的结果或建议是否及时向组织报告;审查风险控制组织机构、监控风险的变化及时调险控制方案;组织的领导是否及时决策;组织成员是否正确实施风险控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