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练习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课堂练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课堂练习

篇1

【关键词】有效;课堂练习;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练习这一基本活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验,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扎实开展有效训练,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及研究,谈谈对课堂练习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练习要有基础性

基础性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已学知识而设计的练习,这类习题可以是基本题或分散难点的单一题。基础性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新知,他们是拓展、深化知识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这类习题是练习中必不可少的。

二、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指定习题,学生统一进行指令性书面练习,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窄化”、思维“僵化”、情绪“淡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作业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作业。练习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这样,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练习重点,能有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想学、会做、善创造。

三、课堂练习要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综合练习是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之后,与原有知识的横向沟通、有机结合的练习。是对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全面考察与深化提高,它是练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他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挖其底蕴,把章节甚至全册教材的知识,有条理的予以归纳、概括。在综合练习中,教师要把握好难度,要及时获取信息,作必要的点拨,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四、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兴趣师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果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五、课堂练习要有对比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让学生在辨别、比较、判断、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加深认识,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六、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1.解题策略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知识长期以来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头痛的知识点,因为这里要求学生要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的练习训练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一些策略开放型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2.题目答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传统的练习题多注重解题的结果,练习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受到局限,缺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结论开放型练习,给出一定的条件,而满足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时,慢慢诱“敌”深入、浅入深出,学生必须全面的分析思考,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使学生经历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

3.所求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主提问,并探求其结果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可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认知习惯。

七、课堂练习要有探究性

篇2

一、关注整体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解决问题时要力求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课堂练习的设计也应如此,其中犹以整体性最为重要.因此,数学课堂练习在设计上必须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堂数学课的练习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过渡性练习.这类练习出现在一堂课的新授知识之前,以练习的形式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类练习必须准确把握训练的主旨,宜少而精.

2.形成性练习.这是对新知的定向、专项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前务必理清本课学习的知识点,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巩固性练习.这是对新知的巩固训练,一方面检测学生本课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技巧,发展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的练习设计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区别.总之,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出发,从整册教材的总要求出发,从整节课的总任务出发,整体规划,通盘考虑,全方位设计练习的内容、题型、时间.

二、体现层递性

三道练习题紧扣教学内容,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经历了由单项强化到综合运用,由形成知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力求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即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较于封闭式练习,开放性练习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更有趣,更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练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思维的求异性练习.这种练习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有剪拼成两个三角形的,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加两个三角形的,也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方法的多样性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法多样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例如,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同乘一辆的士同往B城方向,小张在全程的三分之一处下车,小李在全程的三分之二处下车,小丁坐完全程,车费共108元,问小张、小李、小丁应各付多少车资.车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很感兴趣,但对于怎样来处理车资的分配问题却没有统一的意见.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分配方案:第一种由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平均分,即每人付36元;第二种采取分段结算的方案,将全程分为前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每段的车资为36元,那么在前三分之一行程中,小张、小李、小丁每人均分,各付12元,中间的三分之一行程,小李和小丁每人付18元,最后的三分之一处则由小丁一人付36元.这样计算,全程小张应付12元,小李应付30元,小丁付66元;第三种方案则按所乘的路程比1∶2∶3来分配,小张付18元,小李付36元,小丁付54元.

三种不同的分配方式,每一种都有其存在合理性,不同分配方案的制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实际问题.

篇3

一、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练习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设计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于一体的数学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设计如下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挡住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被这一游戏深深地吸引,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急切地寻求答案,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当学生意见不一时,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至少具有两个锐角,露出的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儿歌、小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寓学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是实践的成功者,练习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要从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使练习具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的层次性,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一节课的练习设计上,尤其是常态课,不需要花哨的形式、热闹的场面,而主要是对练习层次的精心设计,一般包括基本练习、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等。有了合理的结构,再设计出适用于每一层次的习题,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练习,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教学“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有梯度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练习。

①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②判断下列各数分别是2、5、3的倍数吗?

120、210、243、720、765、1962、183、4170

③以上各数哪些同时是2、5的倍数,2、3的倍数,3、5的倍数?说说它们在个位上各有什么特征?

④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使它们同时是2、3、5的倍数。

9__、18__、6__40、__2150

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是应用的创新者,练习设计要注重开放性

课堂练习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比例”单元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两个仓库共存粮3900吨,从甲仓库调出1/6给乙仓库,则现在两仓库存粮吨数的比为7∶6,问原来甲仓库存粮多少吨?练习多种解法,沟通了除法、分数、比、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几种知识技能综合,使知识在纵向得到延伸,在横向得到拓展。

练习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它对于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四、学生是知识的实践者,练习设计要注重生活性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的身边就可以发现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逐步成为一个应用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张伯伯家有8立方米的小麦,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小麦,请你帮忙设计几种围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围成方形、圆柱形、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篇4

一、立足教材,有效使用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备课、批改、辅导已经占据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常态课的练习应精心研读课本安排的习题,理解编者意图,挖掘习题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一)习题选择关注针对性

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是“情境+问题串”形式,如有教师执教的一年级新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见下图),教师在深入研读每道习题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和安排的时间,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将教材安排的习题1“说一说”和习题5“做一做”的内容合二为一,集中到新授部分的“我说你做”环节进行随课练习;将习题2“做一做”和习题3、4的“说一说,指一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融合到新授部分第三环节“摆一摆,说一说”,最后安排“玩一玩,想一想”的挑战趣味练习。这样化整为零的习题安排,既避免了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又在逐层深入的说、做、玩中轻松、有效、“无痕”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练习形式关注多样性

单调、呆板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降低,使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形式应力求变化、多样,使学生的兴奋中枢受到不断刺激,活跃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练习方式上力求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练习与操作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体现灵活性,不拘泥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在“活”字上下功夫。一题多变,同一道题,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的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如丁杭樱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她在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关系后,安排了如下练习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各题后,教师组织反馈:能摆成三角形吗?选择一对一错两题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此举并无新意,一般教师也都会安排此种判断辨析练习,然而绝妙的在后面:想象第(5)题围成的是个怎样的三角形?想象第(6)题又会围成怎样的三角形?

这样的教学是“一石多鸟”之高效练习典范:(a)复习整单元的内容,系统整理知识;(b)引出等边三角形;(c)导出直角三角形以及渗透勾股定理,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基。

“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中,怎样换一下其中一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整组“一题多问”“一题多用”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监控等活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第一次建构、解构和重构过程作出相应的判断与反思,肯定与否定的交替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每一道习题背后离不开教师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使习题变得分外有价值:从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的简洁判断方法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勾勒,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调换到三角形第三边范围的猜想,教师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决定意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得越充分,也是该题成为习题运用的经典之例的理由。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练一题,带一串”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提高习题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增补”“替换”“改编”等方法,使习题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真正让练习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

(一)加一加

依据教材内容,针对“有些知识比较重要,但教材中练习的题目不多或练习不够到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初次接触,不易掌握,但教材中的习题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练习”等情况,教师阅读相关教材,取长补短,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或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增加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如教学一年级新教材的“前后”一课后的练习2,教材原本安排的内容如下图:

在练习时考虑对此练习还可作些补充和拓展,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作了以下内容的增加。

(1)先给每个小朋友加了名字(见下图)。

(2)除了提出教材上的问题“我前面有几个人”之外,增加了“小明、小东前面有几个人”的问题。

(3)增加了问题:“( )的后面有( )个人?”

(4)扩展问题:“( )的前面有( )个人,( )的后面有( )个人。”

(5)最后增加:“一共有( )人排队买票?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如此补充拓展,习题所承载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迎刃而解,发挥习题价值的最大化。

(二)减一减

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或移至其他时间完成。(慎重对待)

(三)改一改

虽然教材上的练习是经过诸多的专家几番的考量设计呈现的,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不同,练习内容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密切联系生活的练习。如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摸桌子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通过独具匠心的练习设计,使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让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四)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将所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量铅笔长度”这一内容时(教学内容如下图),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长短比较,会对五个对象的长短比较和排序感到困难,因此,改变教材的静态形式,进行步骤分解,采用“二度呈现”甚至多度呈现,给学生的学习“铺路架桥”。

当然这些都是应在充分读懂教材、理解每道习题的作用与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要作出的处理。

三、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一)与其他学科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你还能用其他古诗来进行这样的数学练习吗?又如学习了二年级“7、8、9的乘法口诀”后,笔者安排这样的口诀填空练习:《西游记》一书中的孙悟空武艺非凡,有八九( )般变化,猪八戒也有( )三十六般变化,师徒四人经历九九( )难,取得真经。练习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巩固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但很快记熟了口诀内容,课后还纷纷找来《西游记》读本,进行饶有兴致的阅读。当然数学练习也不缺与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的例子。

(二)与数学思想、德育因素整合

德育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审美教育。小学数学习题中渗透着大量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蕴含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所反映出的大量现实材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息息相连,因此,数学练习同时也承载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德育教育的职责。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创设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此,本文以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多年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谈如何优化练习设计,构建自主高效数学课堂。

一、趣味练习巩旧知,享乐趣学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业欲望,促进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巩固练习,可以设计“漫游知识宫”的趣味游戏练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有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题的“红花宫”,有侧重于竞赛题型类的“红旗宫”,有侧重于纠错类型的“啄木鸟宫”,有侧重于总结类的“团聚宫”。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宫”里,积极开动脑筋,在玩中学,学得生动有趣,学有所得,在不知不觉中一道道数学题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枯燥乏味,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在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9加几”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设计孕伏性练习,引领感悟新知

数学练习不单单是指于学生探究完新知后的巩固训练,有时,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新知教学离不开旧知的铺垫的话,在新课伊始,练习还应承载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是利用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领域的一种探究、感悟,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新知探究,而是一种孕伏性的练习,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练习,迁移方法,延续到新知探究。例如,在教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这三方面知识,于是,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如下),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练习体会。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2.将变完的分数与原分数对比一下,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能将变化情况分类吗?

3.哪些分数已变成了最简分数?把变的方法说一说。

4.把还没有变成最简分数的分数继续变成最简分数。

借助这样的设计,将“约分”的含义蕴含于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练习边感悟、发现新知,进而通过分析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自行归纳出“约分”的方法,获得对新知的体验。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帮助内化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练习题的设计所涵盖的面要广,起点要低,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层次性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的层次;巩固知识技能,以旧带新,新旧联系,形成系统的层次;应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层次;发展知识技能层次。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周长”新授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4米,周长是多少米?②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比宽多3米,周长是多少米?③实践操作题: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④思考拓展题:一块长方形菜园长60米,宽比长少15米,除空1米做门外,其余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这样,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夯实基础,灵活掌握新知,尝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坡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拓思维实梦想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练习 设计 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为标准。随着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复杂而枯燥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根据笔者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现作以下阐述,与同行商榷。[1]

一、遵循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内容必须科学,而且应当符合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目的性把握时,应当准确地掌握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及难点和重点。

2.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掌握练习的难易程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来说,重视层次性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从简单到困难,从基本到复杂的层次性过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3.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这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课堂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尤其应当杜绝“只求练习的难度和数量”这一现象。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积极从课本内容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出发,设计课堂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4.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注意练习方法和题型的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多样性练习尤其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在练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口述、书面练习、动手操作、单项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进行设计,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考虑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2]

5.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还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题目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注重练习的质量,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课堂教学练习具有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巩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功能指的是通过课堂练习,能够从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化和条理化;反馈功能指的是通过进行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能力,从而指导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进行改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练习的功能,以把握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1.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编排课本练习题的意图,用好课本。一般来说,课本中设计的练习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能够从练习题的角度,反映出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练习题的意图,配套用好教材。

2.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强化对比性的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相似的题目,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对于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进行对比性练习。

3.对于准备性练习与新课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准备性练习指的是在刚上课的三分钟内,对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准备性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接受新、旧知识的距离,完成知识迁移,而且还能够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练习方法及其在学案中的体现

课堂练习的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等。

分层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考虑到练习的层次性和难度,把课堂练习划分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

变式练习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题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进行变式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触类旁通的变式练习,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开放式练习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结论不是很确定、条件不太完整的开放性题目。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答案不同的题目,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当时刻从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新课标下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

篇7

关键词:练习形式;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练习是每节数学课落实知识点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仍然有相当部分教师对此不够重视,没有充分的认识,只让学生重复、机械地进行一些模仿性练习的情境时有发生,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本人认为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必须改变重复、低效操练的现状,走高效、精练之路。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数学练习形式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要有一定弹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思维的发展。本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对“练习形式的多样呈现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动力”作了以下一些分析。

一、基础性练习,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因此,在课堂中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1.新知识及时练

教师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题针对性要强些。如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及时让学生练习自己课前拼出的图形的面积,达到及时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2.相关知识结合练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就是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来计算,新旧知识联系很强。

3.主要知识加强练

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教师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工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拾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应用性练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能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相关学科的整合,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强调数学的生活性,而生活中的事物恰恰又是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我们在练习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发挥它的优势,为我们的课堂服务。例如: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时出示:老师新买了一套房子,计划在客厅铺地板一题,先让学生进行估计,再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探索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巧设操作练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持。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努力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指导探究练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尝试,才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设计探究性习题时,既要注重它的有效性,又要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尝试、去操作。例如,在尝试练习中我让学生计算自己课前拼出的图形,由于是计算自己拼出的图形,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积极地进入一种自主学习的思考状态。

三、开放性练习,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练习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只有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学生才会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1.条件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

一般教材中的练习题条件都是所求问题的充要条件,长期以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凡是题目中的数据一定有用。当遇到条件多余、不足或隐藏的题目时,他们就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练习中以各种形式将条件开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这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消极等待状态发展为主动探求状态,同时也使学生克服了以前的消极思维定式,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选择性。

2.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会解答现有的问题,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主动地提出合理的问题。问题的开放,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不同问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在拓展练习中我在课前布置了拼图游戏:我让学生计算老师拼的两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动手画一画。这一题学生有很多不同的算法。老师在给予肯定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表达、倾听,思维碰撞,一起再现了探索的过程。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别人的方法,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

3.综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综合开放题是前两种开放题的综合,一般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其条件、解题策略和结论都要自行寻找和设计,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还是以“老师新买了一套房子,计划在客厅铺地板”为例,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己想一想,在图形上画一画,把计算过程写下来。有的学生把图形分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是分成两个长方形,有的是分成两个梯形,有的补上1个正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自主探索,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学生想出了三四种不同的方法,对于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也至少有一种自己的方法。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学习的研究者、学习的探索者,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篇8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扎实训练。”鉴于知识本身的层次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练习设计必须形成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我们应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建立多层次的弹性练习结构,设计适合于各种水平线学生层次的练习。如教学字词时,起线练习为“读读写写”,进而设计一些辨析、选词填空、解释重点字词、巧填字格等练习,让学生完成起线要求后选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练习。由于练习的设计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学生间练习既有内容上的联系,又有难度上的区别;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的机动性,面向全体,很受学生欢迎。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A.摘录描写叶欣进行“高强度,高效率,高风险”工作的句子。(起线练习)

B.你认为叶欣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C.你想对叶欣阿姨说些什么?

这种练习形式体现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和差异定向、激励上进原则,消除了后进生对练习的畏难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无疑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的。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综合性

语文教学要求加强双基落实,就是指除了训练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因而,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忽视综合性的技能训练。

1.听听、说说。

传统语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堂语文课,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去阐述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坐享其成的听课习惯养成,也就不愿积极发言了,而一些学生从家长或社会吸取“少说为佳,言多必失”的教训,不敢踊跃发言,这样的教学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使原本活跃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换角色,多充当聆听者,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置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旁引博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进行大量生动活泼的听说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流畅性、写作的独创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促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2.读读、画画。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多彩的画面倍感兴趣,课堂训练中设计一些让他们信手涂上几笔的练习,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学了课文《荷花》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A.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荷花的美景。

B.用彩笔给课文配画,画出不同姿态的荷花。

学生兴趣高涨,欣然提笔,不少学生的笔下跃然而出各种姿态的荷花,有的还画上了蜜蜂、蝴蝶等。让学生读读、画画,在读中求据,画中悟境,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满足了学生求新、好动的心理,还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3.演演、说说。

小学课文中不乏内容生动的故事,课堂教学中有表演小品、演示实验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大乐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设置相关的活动。在教学课文《三袋麦子》时,我让学生来演一演,他们情绪高昂,还分别抓住了小猴、小牛和小猪的个性特点,演得惟妙惟肖。这道练习重在让学生自己变成文中的人物,感受直观刺激,从而产生快乐情绪,于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并发展侧向思维。

4.读读、写写。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课堂练习的设计应把它作为一项内容。

在教学课文《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模仿课文,运用总分的手法,写一段话。学习课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而且要让学生会应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强化技能训练符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原则。综合性的技能操作将听、说、读、写训练融于一体。课堂上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动口说、动手画、动脑思,多种感官一齐参与。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激发三者合一,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生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习。总之,要想提高课内训练的效率,教师就要注重教材的整合与开发,依据文本特点,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做到精读、精讲、精练,使一堂课教有目的、学有方法、练有成效。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发展性

语文教学的目标,可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就是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性目标则是开发学生心智,教给学生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课堂练习中也不应该忽视发展性练习的设计。如学习了《人类的老师》一课,学生完成了基础性目标的训练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练习:

你知道哪些东西也是从其他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后才被发明出来的,请完成填空。

A.人们从( )那儿得到启发,发明了( )。

B.我也想研究( ),用它来( )。

篇9

一、活用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的,这类练习的定位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主动阅读达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整体感知就是指在阅读中形成自己最初的认识和体验,确立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和情感态度形成整体的认识。

例如《囚绿记》课后练习第一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这三个问题按照课文的行文思路连续提出,授课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时就可以把文章结构梳理一遍,从而顺利发现文章框架,而且为这一题最后一问“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打下基础,使学生很好地自主理清行文结构,把握内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理解分析文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这类练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二、活用课后练习,夯实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牵涉到字音、字形、成语、标点、病句等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小学、初中课后练习的重点。高中阶段,文言文基础知识成了重点与难点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8分提到了现在的12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必修一至必修五都有文言文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先秦诸子散文》都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教材,教材中几乎每一课的课后练习设置为解词或翻译句子、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后练习资源夯实基础的有利工具。

例如《逍遥游》的第二道练习题为列举“若”“是”“斯”“之”“特”“修”等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在讲解这道练习时,可以延伸至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归纳。通过利用课后拓展性的练习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活用课后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强化了语文教学根据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由地写作,注重个性化表达,追求有创意的构思。在各种语文能力和素养中,口语交际和写作是最重要的,也是学生受用一生的基本语文技能,语文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没有得到实际的提高。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例如《文章写作与修改》“学会沟通”专题的“写作实践”练习,第三题为:“假如你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活动,现在要你面对全体学生发表演说,你准备怎么说?”教师可以利用这道题调动学生充分思考“如何设计演说思路,如何措辞,方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达到演说目的”。学生拟定思路后,让学生畅谈思路,费时不多,既锻炼了构思又训练了表达。

四、活用课后练习,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高中语文课堂在课后的有效延伸,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加强高中生的课文阅读是提高高中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借助教材后面的练习题,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让他们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例如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一文的练习四为:“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结合这一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不同文学作品创作手法的异同,从而深入分析这种结尾的作用。可听、可视的活生生的感觉意象给冰冷僵化的尸体增添了生命的色泽、美的光晕,焕发着动人的奇光异彩。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61-01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研究课堂练习形式,讲求课堂练习设计艺术。不同类型的课有着不同的练习设计要求,下面我将针对新授课课堂练习的设计的有效性谈谈我的理解与体会。

一、练习设计要有典型性和生活化

既要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要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案例: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二、设计的练习要有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在学习了《0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只小猫钓了3条鱼,但在回家的路上它的袋子破了,小猫却一点都不知道。小朋友,你认为小猫到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课堂顿时沸沸扬扬,学生思维异常活跃,都在竭尽全力寻找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 生1:我认为会掉一条剩2条,因为它家离河近。我还会列式:3-1=2 生2:我认为会掉两条小的,剩一条大的。3-2=1 生3:我认为会全部掉了,剩下0条。3-3=0 生4:我也认为还剩3条死鱼,因为水漏干了,鱼就死了??3-0=3

其实,学生能说出这些,说明孩子们的思维已经被打开了,已经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了。

三、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四、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1、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3)规则抽象。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1)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 ) 6.5×0.03( ) 43.3×4.l(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l.21×26=( ) 0.121×2.6=( )12.1×2.6=(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3、一题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