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儒家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其思想精粹所带来的价值影响一直在不断延续,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天人合一生态观、为政者修生观和义利观着手,对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现代价值 天人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随之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儒家思想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中提倡的诸如天人和谐等思想依然对当今社会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笔者对相关观点进行了论述,以求了解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中“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中华大地历经几千年发展,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人们的价值观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儒家思想中“义利观”所提倡的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依然是人们价值观的指向标。经济高速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一些人在商品经济洪流中逐渐迷失,“义利观”中的先义后利思想就能对这类现象的产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当前,市场利益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性中求利欲望的增强,使得一些人们的享受欲、利益欲急剧增长。面对这种情况,比较迅捷便当的方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种方法虽然有效,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解决不了最本质的问题。挖掘利用“先利后义”“见利思义”等价值观,并大力倡导,提升民众精神需求,从心理上遏制堕落思想的蔓延。
儒家思想中以义为上这种道德追求有利于民众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对个人思想的约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集体主义这一传统,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只有通过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参与市场经济的人往往在竭尽全力地追求最大化利益,其中某些人开始出现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情况。“以义为上”这种儒家义利观中,把多数人的利益称之为“义”,如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等。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促使人们循义而行,应用到现代则能对当今个人思想蔓延这一现象起到抑制作用。
二、生态和谐中的“天人合一”道德观
我们把协调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行为准则称之为生态道德,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天人合一”这种生态和谐思想,从道德方面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现代社会而言,“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互相协调,重点强调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发展”。
儒家认为:天与人、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天作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中的最高主宰,是具有人格和意志的神。《尚书・洪范》中提到:“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意思是说民众是由天在保佑,因而上天赐给大禹九类大法规范人伦,使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这种观点肯定了天与人之间的相通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春秋时期,子产认为“礼”具有天人相通的性质,民众按照“礼”行事是天经地义的。他提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种思想是把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反映的是天与人之间的相通性。
战国时期,孟子再次把天性和人性联系起来,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是人的天性,要以道德规范自身行为才能实现天与人的统一。孔子明确主张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依据自然界变化的本体建立尊卑秩序,协调天人关系的。《易传・文言》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和协调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易传・系辞》中提到圣人的行事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从哲学角度表述就是一方面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与之相似的是荀子提出的“明于天人之分”观点,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和自然所存在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人类需要对自然保持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一直到张载在两宋时期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认为天地生人与万物,如同父母。民众是兄弟姐妹,万物则是亲朋好友,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天人协调是最高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儒家对于“天人合一”有很多种表述,但是核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使其符合人类需求,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对其进行改造和破坏。把儒家天人和谐这种思想用作现代工业发展环境保护的价值导向,对于如何解决当今社会因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天人和谐思想引导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和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重新认识大自然对于我们生存所存在的重大意义,启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为后人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正是因为这些,“天人合一”这一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政者修身的领导思想
宋朝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儒家中所包含的丰富治国理政学问,一直到今天,儒家的领导思想与智慧仍然对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理论有借鉴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统主张在《礼记・大学》中被明确提出。儒家思想中治国理论主要为人治和德治。对于领导者有着非常高的道德要求,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从政思路,实际上就是把德治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最终通过人治实现其政治理念。所谓的“人治”中的人,就是各级官吏,在人治的时代,选择的官吏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政治素质。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法制时代,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修身这一要求仍然对现代官员提高自身素质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思想仍然⑹鞠执社会的领导者增强执政能力和提高个人修养。各级官员需要明白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富民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各级官员在道德体系中纳入儒家领导思想中的修身理念,就能有效遏制问题的发生,民众对于政府会更信任和支持,整个社会都会进一步完善,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大步前进。
四、结语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之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这些因素造成了一些人对儒家思想现代价值的怀疑。对于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我们要摒弃其中那些不适用的思想,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改进和运用那些积极有用的思想,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现代人的财富还是负担?这需要我们自己把握。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是一种殊的教学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作为学校整体教学中的一份子,它承继着中学德育的一种尝试和途径。儒家的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决定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价值趋向。
关键词:价值 趋向 信息技术 儒家思想
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愈来愈显现相容的迹象。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发展是在改变和改造学生认识自然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来传播健康向上的科学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道德教育,这样极大地促进教育发展和进步,成为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标向。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思维的构建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足迹并在发挥其功用
德育工作是建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中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的构建体系,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里形成中借鉴我国传统儒学道德积极思想:“仁爱”、“廉耻”、“礼仪”、“自省”、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修”、“信”、“义”、“忠”、“孝”等相关内容。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的遵守信息技术教学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具有有益的帮助。良心、名誉、尊严、羞耻等个性化的形象都在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时所面临的道德视野。
儒学思想的特点,自古以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儒学思想它构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的思想足迹。我们要看到儒学思想的贡献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根据现实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性。课堂教学计划有幻灯片、电影、录音、录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增加生动性寓教于乐。例如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在日常学校教育教学里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学科德育工作,从而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及全面性。开展各种道德行为是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生活、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的重要途径。
二.儒家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
信息技术是一个开放的、共享资源的信息世界。各种信息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它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注重传统思想的作用。
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必要有一定的道德思想。善于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与人协作精神从而构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儒家的经典思想就是其中精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能真正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把儒家的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积极融和在一起。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古典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不健康信息。在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信息技术有时会产生对人的负面影响,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做完全是儒家思想的潜滋暗长的结果。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价值
学生的科学态度、积极实践的热情,将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里得到升华。在信息技术课里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力,遵守日常规范,强调自我探求与他人合作精神。从而构建信息技术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体系。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规则、道德的空间。他们网络行为规范意识也就不再淡薄、有了是非观念。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现实的价值所在。
全社会都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教育者则要把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交给学生。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中的有价值的成分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利。与此同时要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里的人文关怀。在计算机及其技术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意识的教育。从人文价值的角度阐释、普及计算机文化,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人文氛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中要追求完美,从而达到一种期待中的美学感官意义。这样的结合要求自然形成一种秩序,美就在其中衍生。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反映着美的期望值。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在管理着美和经营着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过程的实施都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达到人与教育秩序的和谐,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也是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的目的。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美学意义无疑是一种无法取代的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在改变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创新思维,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家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信息技术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涉及到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从多角度探索研究。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教育理念,掌握其中的德育精髓,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的历程》2001.3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2000.9
篇3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思潮;价值观;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国外也兴办了许多孔子学院,谈到孔子,谈到儒家学说,我们并不陌生,它起源于古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探讨与之相关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它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存在90多年,仍对我们产生影响。
一、概念界定
所谓思潮,1979年版的《辞海》中,对“思潮”的释义是:(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思潮起伏[1]。
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思潮”的释义是: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2]。
综合学界各种表述,笔者在查阅诸多著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下述概念界定“社会思潮”――即社会思潮是经思想家倡导,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在大众中持久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3]。
本文探讨现代新儒家思潮,要首先界定“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个概念,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儒家”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最初“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个概念是混用的,指人物时多用“家”,指学派或学说时用“学”。致力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学者方克立、李锦全认为“现代新儒学”就是“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事实上现代新儒学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断丰富、完善的,它从狭义走向了广义,是具有一定特征、包含相应内容的“一切关于儒学的学问”,这些特征有:民族危机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以应对“双重困境”为己任;以儒家文化为本位;采纳中外众家之长;综合创造中华新文化。本文探讨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属于广义的现代新儒学,即指: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并延续至今的,坚持儒家文化本位,在此基础上来吸纳、融合西学,回应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全世界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如何解决人的异化这“双重困境”的挑战,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的出路的一种社会思潮[4]。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新儒学已有三代人薪火相传,先后经历了以梁漱溟、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张君劢、贺麟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人物,以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人物的努力,并且在80年代开始了以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发展历程[5]。
二、现代新儒家思潮对我国价值观的影响
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现代新儒家思潮对国人的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从个人层面看。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大都信奉孔子“仁、义、礼、智、信”的论点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百善孝为先等,在当下中国,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现代新儒家思潮坚持儒家文化本位,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教化早已根深蒂固,在现代转型的今天,现代新儒家思潮用自己的主张影响和吸引着一大批人,很多人虽然并未意识到自己与现代新儒家有关,但实质上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儒家,现代新儒家思想的隐形表现主: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不喧哗,个人高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如此总总,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前段时间发生在四川达州的三小孩扶七旬摔倒老人反被诬陷一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诬陷行为让人唾弃,但值得欣慰的是,三小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做好事,帮助需要的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国人良好素质、美好品德的形成与传统儒家文化息息相关,这也是现代新儒家一直秉承的教化。
从社会层面看。我国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是好的。各个行业都有自己信奉的准则:医务行业致力于救死扶伤,坚守社会“生命”底线;教师群体坚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商业活动者坚守买卖公平,诚信无欺原则,……这些行为与个人素质也与社会环境导向有关,社会各群体倡导社会公德,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社会大众用现代新儒家与思想一同抵制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崇拜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经受住了考验,在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价值观念格局中,形成与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与我国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并作了相关界定。核心价值体系中就包含了现代新儒家的道德思想与主张。
从国家层面看。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七大将其提到重要位置,再到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从国家层面将其定位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符合我国当下国情的高度凝练的提法。这个提法也是现代新儒家在实现现代化转型中的主张与期望。早期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德性儒学,他们主张“内圣”开出“新外王”即攻克“内圣(明德、正心、诚意)之学”从而与西方科学、民主会通;之后,海外新儒学的集大成者牟宗三也主张由儒学以仁为中心的内圣,经过自我坎陷(即自我否定)的过程,援西(西方的民主科学法治)入儒,完成中国文化创新。如此看来,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形成,它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的,也可谓是现代新儒家思想某些方面的积淀与升华。
(二)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现代新儒家思潮是一种非思潮,上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所谓的“大陆新儒家”,他们将与儒学相对立,在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同时也影响了不少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与青少年。
从个人层面看。大部分人接触和了解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新儒家思潮兴起之时,不可避免的使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糟粕也借机沉渣泛起,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表现明显,致使民众愚昧无知,阻碍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
从社会层面看。各种思潮涌动,容易引起民众思想上的混乱,致使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涌入,加之过度的崇儒造成的泛道德化,使得我国社会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人情冷漠等一些怪象,导致不良社会风气蔓延,不利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这是现代新儒家兴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小结
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6]。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只能是,不去占领,其余思潮就会见缝插针,就像现代新儒家思潮对国人价值观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最终,我们必须认清现实国情,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发展我国的正确途径――中国化。只有加强指导,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也才能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现现代新儒家的主张及其自身的发展,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必然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去正确的看待现代新儒家思潮,才能开辟新儒家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7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5-766页。
[3]钱玉君.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传播与当代青年[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4]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
[5]刘敏.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30年发展历程研究[J].社科纵横,2009(1):251.
篇4
关键词:儒家思想;护患关系; 伦理价值;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8-01
医患关系是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一对关系,护理人员每天直接服务于患者,决定着整个医疗服务的质量及和谐关系。护患关系处理不好,将会激发医患矛盾升级,导致医疗纠纷甚至暴力事件的发生,医疗体制改革也将难以进行。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儒家思想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精髓,对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1]。我院近年在医疗改革中以儒家思想作为护理的核心文化理念,在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和缓解护患纠纷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儒家“和”的思想在医疗环境改善中的体现
“和”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产生一种和洽、和平、和谐的状态[2]。孔子所言“礼之用、和为贵”,突出了“和”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3]。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体现。
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与发展是医疗改革的重点,我院抓住改革机遇,立足于服务当地大众健康、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让患者体会到当地医院就医方便、花费合理、医术高超、服务优良的感受。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中,我院硬件、软件建设一同抓,积极开展温馨病房的创建与评比活动,处处有亮点,人人有举措,让患者时刻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用心之举;我院引进“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5S现场管理理念,人人践行5S管理条例,在病房主动为患者规整生活用品,收拾床铺,清扫病房卫生;在护患交流区域摆放舒适的桌椅,一杯茶、一枝花、一张卡尽显关爱之情。在“人与社会”和谐关系建设中,我院多年与市级医院结成技术协作医院,以专家“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送出去”进修解决专业技术空白。患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大,报销及时,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在“人与人”和谐关系建设中,我院开展了微笑服务、温馨关怀、温情护理的工作理念。温馨关怀使患者得到亲情般关心和照顾,就像自己家人、亲戚在身边问寒问暖;温情服务使护士变得像患者身边的“女儿”“邻家女孩”般亲近,消除了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在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护理文化建设以来,护患之间的矛盾少了,温情多了,纠纷少了,住院患者多了。
2儒家“仁”的思想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仁”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孔子云“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要“克己”“爱人”,其内容几乎包括了一切思想上的美德[4]。“仁”包含对己、对人两方面的道德要求,对己,既要规范自身行动作为,又要升华自身精神境界;对人,不仅要以仁爱为怀,还要与社会大众广泛建立友爱和谐的关系[5]。
作为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多数患者可能通过亲戚朋友、乡亲邻里等多层关系与我们联系,我院开展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护理服务应运而生,我们将“慎独”作为对己的要求,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即使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每个人仍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做事,养成自律和诚信意识。在对人方面,我们厉行“亲亲”、“亲民”,主张“视病人为亲人”,用爱心去帮助患者,用医疗技术解除患者的痛苦。“泛爱众”理念的实施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并延伸,进一步加强了亲戚朋友间的联络、乡亲邻里的交往,对社会而言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这样护患关系具有基层医院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3儒家“义”的思想在护理工作中的道德作用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做事时将“义”放在首位,将“利”放在其次。名医孙思邈曾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古代就强调义利观与医务人员的必然联系,践行悬壶济世、舍利取义的君子人格[8]。在行医过程中践行仁义,医家充分考虑患者利益,才能使患者对医家充满信赖、敬仰之情,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已经基本铺开,将医疗服务做大做强是基层医院的重中之重。我院开展以儒家思想做为护理管理的核心理念,明晰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矛盾和促进护患和谐。我院设立护士奖励基金,大幅度提高夜班费,并建立了月度、季度和年度不同级别的优质护理质量单项奖和服务创新奖,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现价值观方面,我院护理核心文化理念中提出“智德”,强调“治病救人”的大义,弱化“为生计而工作”的根本,将捍卫人类健康为己任,将实现自身价值观作为护理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属地[10]。因此,我院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爱院如家、爱岗敬业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和、仁、义”作为护理文化建设的核心具有高度的伦理价值。护理人员高尚的品德、优质的护理、温情的服务改善了紧张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医院知名度和促进医院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纲.解析《论语》的核心理念:仁 [J].当代哲学, 2007,4 (5):57-60
[2]张淑玲,张艳梅,梁莉,等.儒家义利观与当代医患和谐[J].全科护理, 2011, 9(7):1698-1699
[3]罗嘉丽.论仁与礼、礼的稳定性与变革的关系[J].孔子研究, 2007, 3(3):32-34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3, 73-75
[5]高玉萍.医德情感形成的过程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3):70-71
篇5
关键词:古代文学; 儒家思想;素质教育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 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是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0.
篇6
一、加强人格意识和综合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提出“赤子”概念,就是说一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干干净净的,这就叫“赤子”。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就是说,要成为“大人”,成为“君子”,就要有一颗天真、纯朴、真诚的“赤子之心”。只有拥有一颗天真、纯朴、真诚的“赤子之心”,才能成为“君子”,受人尊敬,才会具有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表达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魅力是人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能受到别人欢迎、容纳的人,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社会职业变迁比较显著,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致使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到注意综合素质,如理想、信念、境界、人际关系、特长、爱好、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等等。此外,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大学生对于我国、外国甚至整个世界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对于我国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对于国际交往的礼仪及各国风俗习惯有较多的了解,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二、倡导“仁爱”精神,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仁爱”,“仁”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 “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儒家提倡仁爱精神,人与人之间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要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其所强调的仁爱,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而且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些与大学生守则中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是一致的。儒家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的和谐精神, 从而增加集体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家仁爱精神所包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命格调能激励人积极向上, 是当今青年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但现在不少大学生缺少这种仁爱精神,他们精神空虚,感情冷漠,漠视人伦道德,缺乏互助友爱与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儒家仁爱教育思想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儒家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的和谐精神, 从而增加集体凝聚力。儒家仁爱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家仁爱精神所包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命格调能激励人积极向上, 是当今青年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学校教育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以“仁爱”的情怀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和人类。当代大学生就要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事业, 对待人生, 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体魄、学识和技能, 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大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倡导“孝悌”精神,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孝主要表现为:赡养父母、敬重双亲、以爱心愉悦老人、规劝父母错误言行、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学习知识。这与当今所倡导的“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思想契合的。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大学里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大学生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大学生对孝顺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孝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成了社会的需要。在大学里,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学会“爱”。 而孝是“爱”的延伸,是“爱”的反映。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作为儿女对父母尽孝要早,要能对父母知恩,感恩,报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孤残,救助贫弱。在现代社会里“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大学里,同学之间尤其需要扩大悌的思想,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倡导“义以生利”精神,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义以生利”,是孔子提出来的命题,也是孔子乃至整个经典儒家义利观的核心。儒家主张“见得思义”、“观得思义”,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 不否定利的价值;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如孔子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后的大儒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先义而后利”;“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不义,虽利勿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时代精神、时代观念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诸如主题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这是他们的主流,是积极的一面。同时,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简单,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 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导致他们中许多人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的背离。而这与价值观都有直接联系。用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一要借鉴其完整的体系;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三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社会变革的加快、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激荡, 使高校的文化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传统与现代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撞击,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并构建合理的人生价值观, 这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又注重道德践行, 儒家文化特有的仁爱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在客观上,我们应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古代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划时代精神气息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其学科特点,生动而深入浅出地把这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大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学而时习之”,“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儒家经典文化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学习、修德、团结、节俭等,只有进行这样经常性的点滴培养,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他们的学业成绩,才会出现可喜的局面。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 月
[2]陈代勇.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D].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朱熹.朱子四书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樊建武.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刘复兴 刘长城. 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M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
篇7
关键词:儒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维系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儒家文化自春秋时期创立以来虽几经沉浮,但总体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智慧源泉。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学习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发掘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结合点,汲取儒家文化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充足的后备资源。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和研究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影响,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一、注重道德教育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反映出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是治国的原则,表明德治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绝不能只看智育而不强调以德育为基础,要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底线。
二、强化实践作为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达到圣贤的关键,这种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互作用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有着较大借鉴意义。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育者自身形象欠佳,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召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相信,不能够真正地认同等。因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而且要靠人格魅力,因此教育者要表里如一,讲什么做什么,说到做到,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身教重于言传。
三、狠抓知识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孔子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董仲舒说过“仁者不智,则受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智育要为德育服务。这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首位的确立、教书育人的功能的发挥,都有现实指导意义。让受教育者更加明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层次,让其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方法、原则、目标等,让其站在更高的层次,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这样也能让受教育者很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更多的情感共鸣。
四、夯实“信”的基础
孔子认为,“信”是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如果人不讲“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然而“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我们更需要这种坚定的信念,使我们能够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当中明辨是非,不盲目偏听偏信,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内容的教育,积极努力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
五、学习“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按照学生不同的智力、爱好、性格、接受事物的程度等不同特征,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施以不同的教育的内容。这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启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做思想工作时,也应该积极创新,因人、因地、因环境而区别对待,采取灵活多样,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六、运用“克己复礼”的管理模式
篇8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技术经历了凤凰涅磐,逐渐摆脱媒体技术单一维度的初级形态,上升为由技术、教育、艺术等多维度构成的复合形态;其角色也从传统的教育手段上升到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1]。因而教育技术发展越来越要求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但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们从国外尤其是美国引入的多,向古代精髓思想借鉴的少,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技主义思想的影响,从技术层面研究的多,从艺术和教育哲学角度探索的少,尤其是对饱含人文精神的儒家教育哲学思想挖掘的不够,导致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迅猛扩展的同时,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人文因素萎缩,哲学意识淡化,出现了偏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甚至技术至上主义思想等,这与当代社会迅速崛起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是相违背的,会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笔者认为,我国古典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本于人心,达到大同,始于人文,通乎天地,其亲切、平实、纯朴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法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典教育的善美境界,其以“和谐”为核心建构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蕴含的浓郁的人文思想,在今天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环境中,以独特的视角启导我们反省当代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人文性探析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蕴藏于诸典籍和教学日志中,笔者经过梳理,认为这些教育思想的内核是一种浸透“生命意识”的人文主义思想:敬畏和关注生命,突显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本文试从教育价值论,教学过程论,教学方法论三方面来探讨其人文价值取向。
1、“人”的发现与教育价值论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观本质上是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在价值关系中,主客体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人 ----人”关系和“人----自然”关系,中国儒家哲学对“人----人”关系的认识特别深刻,也特别重视。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参,仁者与天地万物同体等观念,把人提高到与天地并列的本体地位。对于天道(外在的认识对象),不仅要在思维中把握,而且更要在情意中感受,在践履中体现,人只有在认知,尽性,践行的整体活动中,在内省与外求,情与理,知与行的统一中,才能达到赞化育、参天地、与天地同流的最高境界,因此知识与思维教育,是知情意统一,认识过程、审美感受、和道德践履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超越单纯的知识,一种对智慧的追求。这种哲学观念使得先秦儒者作为教育家,关注“人的存在”,实施“人文以化成天下[2]”的教育,以礼乐为文化,以“仁”为核心,使受教育者的个性人格得以全面和谐发展,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大同社会。孔子明确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肯定的是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4]”等,其意义都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阶级性,从其鲜明的教育宗旨可知,儒家教育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向导,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去实现那一时代所理解的人性的丰富与圆满。
2、“引导----建构”与教育过程论
先秦儒家在论及教学过程时,已为我们阐明了教育的真义: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其中“教育情境”渗透了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
在《学记》中,我国古代教育家便总结出“教学半”的论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没有无教的学,也没有无学的教;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教者在师生对话中因人设问,引人入问,层层深入,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框框的束缚的自由状态下探索智慧,这种对智慧的探索不是在知识的占有上进行的,而是平等的,由此而发生的师生关系乃是内在的,而非外烁的要求;并反对“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5]”即反对注重诵读教条,丝毫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因材施教的注入式教学。在学的方面,注重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以及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使人成为他自己。孔子在谈话中经常表现自己的无知,激发对方思考,与弟子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切磋中真理明朗,师生受益。这种“引导----建构”下的教学相长,身教重如言教,把严格要求跟奖掖后学结合,教学中渗透着民主、平等的精神。如:“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6]”从这则教学故事里,我们看到孔子善于随时随地创设教学情境,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价值引导,借欹器把力戒自满的抽象概念形象化,使第子通过注水实验,在满怀兴味,和谐,良好的情景中受到教育。
3、“乐感教育”与教育方法论
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其特点是“以诱生惑,以诱激趣”,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这一教学思想根基于儒家思想中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受教育者能“自省”、“自反”,“慎独”到“自我完善”,能在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在“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这是一种乐观型,自强不息,以群体为本位的“乐感教育”,有别于西方传统教育中的“罪感教育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并在文化修养,人格感化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将学思行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教学思想正是当代“导学论”的思想渊源。此外《学记》还提到了启发诱导的原则:“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9]”,“叩两端,竭尽其材[10]”等,这样的教学不是一种美善境界吗?难怪其弟子颜渊对这种巧妙的做法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然从之,未由也己。[11]”对此,后代有注为“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12]”,“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由于教师善于诱导,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而不愠,学而无闷,为学乐莫大焉”,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这样的教学已不是一般的方法,而是教学艺术。欧洲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学论,就是教学艺术。《学记》的认识在公元前就达到了这个高度,可见,启发式教学并非泊来品,而应当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中的精华。
这种学而乐的效果,除了善诱还在于“适时”的教学方法,“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 [14]”,意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知识、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抓紧教育,在学生有了受教之心,求知欲强烈的时候,教师再“乘其间而施之”,就会像春风化雨那样,收到点滴入土的效果。
转贴于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尚未产生,甚至在口耳相传的时代,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有了如此美妙的教学活动画卷和古朴而真质的教学思想,浸透这一思想的乃是一种人文精神:“人”的发现和人性褒扬,使得教育自然地把人的存在和人性的充盈和完满作为其根本指向;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教学过程,内在的给教育注入了自由的精神;精神生活的愉悦,没有过重知识传递、技术训练的负担,和纯朴的教学方法营造了乐教乐学的人文环境。
三、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现状反观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科学观念植入与科学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有力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变革教育力量的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和追捧,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人们形成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考察教育技术发展的思维定势,出现了技术凸现人文凹陷的畸形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的主导作用至使教育技术以关注人的发展取代关注人的存在,导致教育对人的疏离;教育的技术化,模式化,工业化倾向使得教育从人文关怀转向功利关怀。
知识爆炸和竞争的激烈,使教育技术倾向于关注如何使用技术使人们多快好省的获取知识,满足教育主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提高受教育者个体对社会,集体和自身的“价值量”、“有用性”和适应能力成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教育目的引导下的教育技术实践,是把活泼可爱的教育对象作为一种预期的“教育产品”或“原料”来对待,只关注其外在的特性的塑造,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技术的熟练,而并不关注其内心的心灵完善和精神的“畅适自足”;成为叶澜教授所说的: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原本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知活动,因而把教学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这样的模式教学导致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导致机械,沉闷 [15]。这种教育技术只能导致教育的表面化,肤浅化和技术化,从而走向僵化,成为一种疏离人了自身的“文化生产”的工具。
2、古代人文教育中内在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不断消解,师生人格互渗受到挑战
古典教育中爱智慧的基本精神转化为谋求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发展,而这种知识技能获得,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占有,而“信息鸿沟”直接导致教育的不平等。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的交际空间极大扩展,这既便利了与他人的交流与信息获取,又增加了自我封闭和离群索居的趋势。古人直面的人与人的“对话”交往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易引起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超虚拟现实技术,超媒体技术的发展并向教育领域扩张的排挤下变得越来越少见;而人 ----机交往缺乏生动的模范典型,易导致情感的机械化,一些心理的需要如交往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很难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实质性的满足,导致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
3、知识增长的压力和教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追求速度和效率有了必要和可能,然而导致教育“深度”的浅化,对智慧的追求表象化为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学生在信息压力下难以“学而乐”。
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和远距离学习的实现增加了教育的“长度”和“广度”,教育对象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更为便捷和有效,但信息和知识并不一定启迪心灵和产生智慧,信息与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教育与启蒙有关,是对智慧的追求,是“爱”智慧;古代人文教育中,教育就是启迪人不断地去“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智慧“照料人的心魄”,实现“心灵转向”。而事实是,信息价值的多元化取向,传播媒介的多元形态,各种观念及评论同时存在,使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信息撷取,甄别,吸收的压力,信息频繁变化导致社会规范,社会榜样的变化无常,往往使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难以找到一个指导行为参照,以及缺少从信息进化到智慧的有效引导而在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和难以“适意安居”,学习与智慧脱节,使“乐学”大大降低。
四、儒家教育思想观照下的教育技术人文反思与走向
鉴于上述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倾向,结合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有用养料,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信息化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技术要服务于教育,必须提供主体进行实践活动过程的环境,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条件建立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既建构知识意义,又建构人自身的意义,既要有信息的撷取,更要引导学习者“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由信息向智慧升华。这要求我们站在人文的高度来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认识到教育技术是以适应人的特性而显示、发展和发挥其科技性,而不是让人去附属和适应科技,是服务于人自身的进步和塑造人自身的;并认识到技术有利教育的人文精神实现的进步意义,才能摆脱教育技术只是在技术手段的低层次徘徊的尴尬局面,并为技术的教育应用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2、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增强人文性渗透,在理性工具和价值工具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从而促进教育的纵深发展。
教育技术对教育效率的追求,使其势必对教育结果过度关注,要预防教育中因技术而导致教育对人的疏离,突现“本真的教育”,必须避免对目标和结果的过分关注,更多的关注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应该因技术介入而变得过分程序化和机械化,而要注重师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彼此精神的相遇相融,师生人格的互染。这就从根本上强调情感陶冶和启发诱导,知识建构与体悟人生的方法,还原其在古典人文教育中的教育意义,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师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技术,技术为我们带来的教学效率是必需的,而是要在技术与非技术,规范与非规范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上升为哲学高度,就是我们应该发展科学人文主义观,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导下的教育技术应该是一种批判性话语激起教育活动本身所孕育的内在力量,而不应该堕落为纯粹的理智,技能,情感与筋肉的训练术。这样的教育技术才能起着进化现代教育,推动现代教育纵深发展的作用。
篇9
1、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3、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
4、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天人合一;价值;致用;理想
儒家所谈的天人合一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相协调。“无论在汉儒那里或宋儒那里,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那原有的主宰、命运含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汉儒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论和宋儒的心性理气的本体论从内外两个方面阻碍了‘天’向人格神的宗教方向的发展。” 从这一总结来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的是带有自然哲学味道而非宗教神学之类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没有那种宗教式的虔诚皈依,作为核心部分的是那种由天所代表、所指称的道或理或说规律,而他们所提倡的正是人要与天道合一,这样人类才能够吉祥。
我认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直接地归结为“下学上达”,即下学人之道,尽其善尽其美,以达致天之道,使人的所作所为都能与天之德性相合,而达到圣人之境,按照圣人的标准为人处事。“天人合一”不应仅仅是一种理念性的思想,而更应该是一种实践,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或“下学上达”更应该是一个过程,以及过程的结果――“合一”或“上达”。言价值,重在致用。言现代,则应关注现今时代的特点。现在来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意义,显然应以现时社会之现状来看,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与“天人合一”有怎样的出入,以及人们又应该如何去纠偏归正,合于大道。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可以说全球相继都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况。为了发展,你争我夺,甚至拼抢厮杀。其结果无非是各有伤损,某些物质或资源之占有发生了转移。而其目的也总是逃脱不掉满足人们感官的或心理的刺激性需求。这种刺激性需求就是人们过乎其本然的欲望。人与天本无间。天人之流通贯彻,初无间隔。然而,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天人两分的局面。从现代人的作为上看,常能见到的是一种躁动与乖戾,而那天与人所共同本有的明德与仁爱已是难得觅见。看看人类对地球的狂挖滥采,似乎他们的所在已不是地球一般;看看现代工业的乱排乱放,似乎人们的生存已不再需凭藉水土之滋润;看看那快速增长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似乎只有当人独存于地球后才罢手;看看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自身内部的种种悲剧的不断上演,似乎恐怖事件、核威慑是人们习以为常而且需要时不时上演的电影一般……
人类,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如何平衡知识和智慧正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以致爱因斯坦警告,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这种平衡的结果。 而我认为这种“平衡得好”,从儒学来看应该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所指引的实践境界。并且,“天人合一”思想也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与如何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方法。按照儒学话语,便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方法。儒学认为天与人本然上是合一的、相通的,只是由于人之私欲而使天人相隔而有异。那么,为了达致“天人合一”,应当“存天理,灭人欲”。从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出发,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应当“灭人欲”。当然这种欲望是指“私欲”,而非指为人类共同利益之所需所求。那么这种人类共同利益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人类共同利益也可称为天人共同利益,是一种无人天之别、无人他对立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永恒地对人类有益。人类共同利益不是个体的人的需求的简单组合。比如,每个个人都欲取象牙以制筷,那么人类这个整体似乎也有这个意愿。而这不可视为人类共同利益,因为这只是个体私欲的简单相加,未曾加入圣人之心怀,未曾顾及天之生发大德。再来看“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境界,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境界,而是圣人之境界。达致此境界,需人之修养功夫,由一般之人到君子终到圣人之境。这看来也是一种功利欲求,似乎也应予以消灭。如此认为的话,便是忽视了“公”与“私”的区分。求“天人合一”,求圣人之境,其发心是为公的,是视天下为一家,其修养功夫也是去尔我之分、去人我之别的。因此,现代工业与科技文明的发展之路,应体认圣人之廓然大公的“天人合一”的姿态与境界,灭人之私欲,弘天地生发大德,仁民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