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示例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需求分析示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需求分析示例

篇1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系统需求;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引言

随着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验性操作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样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任然处于手工统计和人工记录的这样的原始管理模式中。这样产生两个问题:(1)数据量太大,查询和管理非常费时费力,不方便。(2)实验室大量的宝贵的实验仪器设备无法共享不能充分利用,浪费资源[1]。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的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高校实验室设备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和全方位的管理。发挥出实验室的最大能量和功能[2]。因此,运用最新的互联网管理理念,建立起一套实验室服务管理系统,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2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概念介绍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概念是指通过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管理的系统。在高校中,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用户管理、实验室设备管理、课程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几个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利用分布式管理系统将各个分散的实验室管理起来[3]。从而实现网络共享实验室数据、无纸化统计设备仪器的数据和实现教学模式网络化。

3 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在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和参考了其它的类似的系统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的设计。最终确定本系统由五大模块构成。分别为: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时间管理模块、用户注册管理模块、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申请管理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和实验内容管理模块。现对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说明如下:

3.l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时间管理模块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时间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实现对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时间来进行管理。这个功能模块主要由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角色构成。管理员可以进行添加仪器设备、修改仪器设备、删除仪器设备、查看仪器设备、统计仪器设备、审批申请、输出统计报表这些功能。而普通用户只具有查看仪器设备这一功能。如图1所示

3.2 用户注册管理模块

用户注册管理模块可以实现用户远程注册的功能。其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用户角色构成。其中,管理员可以添加新用户、删除旧用户、修改用户信息、查看用户信息、修改用户密码等用户管理的功能。而普通用户可以进行登录、注销和修改密码的操作如图2所示。

3.3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申请管理模块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申请管理模块是为满足普通注册用户申请使用设备仪器需求而设计的模块。其系统角色只有一个,为注册用户。注册用户具有设备仪器注销浏览功能、设备仪器在线搜索功能、设备仪器使用在线申请功能、设备仪器使用历史查看功能。如图3所示。

3.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用户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这个模块有系统管理来进行操作,包括对管理员、讲师和学生的注册信息进行增、删、改、查这些操作如图4所示。

3.5 实验内容管理模块

实验内容管理模块主要辅助学生完成实验而设计的。这个模块有系统管理、教师和学生这样三种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和操作这个模块的所有功能。教师具有查看实验进程、添加注释、更新实验计划、下载文档资料、下载授权、信息广播、请假受理这些功能。学生具有查看实验进程、文档资料下载、下载申请、广播信息查看和学生请假这些功能。

四.结论

本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上述设计已经全部实现,并且也应用到了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其运行稳定,工作高效。为学校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张永芬.浅谈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仁[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154-160.

[2]韩也,汪跃,赵越.信息化条件下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04-30.

篇2

关键词: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需求侧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来对用电量、用电方式等进行主动调控。单从这一点来看,在对电力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讨论时就不能忽视需求侧管理方法。从对象上来说,这两者都作用于所有的电力用户,从目标上来说,这两者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一定联系。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市场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因此,本文将对需求侧管理条件下具体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详细研究。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需求侧管理。首先,需求侧管理这一概念是以用户需求为主体的,满足用户需求仍是这一管理方法的主要目的。其次,这一管理方法旨在通过一定的调配手段用最低的成本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以达到缩减成本、节省能源的目的。最后,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状况来说,这一管理方式是在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达到平衡的主要手段。(二)电力市场营销。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生产都离不开电力的应用,但从本质上来说,电力依然属于一种商品。基于这一理念,电力市场营销就是指相关的电力企业根据市场变化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进行营销,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企业信誉,进一步的扩大用户群。

二、电力市场现状分析

(一)面临的挑战。各类新型能源的出现对电力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除了与煤炭资源间的竞争之外,天然气等能源的利用也为电力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企业及工业用电是电力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但因为企业自身需求及电力企业供电质量等原因,市场上已经有部分企业拥有自用的发电机,显然,失去这部分用户必然会对电力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二)可把握的机遇。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支持,而对于电力市场来说,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国家的各项政策也在大力支持着经济的发展,这无疑为电力市场提供了便利。除了经济发展之外,我国其他行业对于电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之中,这样的需求为整体电力市场提供了新的活力。

三、营销策略研究

(一)巩固现有用户。在需求侧管理条件下,巩固现有用户及将新用户转化为长期固定用户是电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首先要做的。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提升电能利用率。例如:对于城镇用户来说,电力企业可以在某一特定小区内部评选电气化领先用户,并对这些用户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用户用电的积极性。对于农村用户来说,电力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农村用户改善用电困难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增设一定的现金奖励等手段来鼓励农村用户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提升用电率。(二)寻求政府部门帮助。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企业自用电是造成电力市场受到冲击的原因之一,然而我国现阶段对于这样的用电乱象依然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办法,这也就导致了更多的问题出现。同时自用电的使用难以进行统一调配管控,这与需求侧管理的目标也是不符的。针对这一问题,电力企业应积极的与政府部门合作,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自用电现象进行管理。对于市场上现存的自用发电机或自用电厂来说,政府相关部门应负责检验这些企业所使用的供电技术是否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只有政府主动对电力市场进行调整控制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及整体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三)开拓农村市场。近年来,农村电力市场一直在不断扩大,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解决农村用电难问题是拓展这一市场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农村现存电网进行改造,同时充分结合当地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具体需求,保证电网整体规划能在提升农村用户生活品质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农村用电状况与城镇用户用电状况存在着本质差异,电力企业在确定营销策略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同时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四)提升品牌公信力。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电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这也就导致了部分电力企业存在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的情况。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保证品牌公信力,才能确保电力资源不被其他能源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电力企业应及时的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培训,确保所有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及时的了解到市场现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认真负责并将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四、结束语

综上,在需求侧管理条件下对电力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考量,本文主要提出了开展活动巩固现有用户群、寻求政府帮助管控自用电情况、积极拓展农村用电市场等方法。对于不断发展的电力系统来说,我们一定要秉持着开放的心态,及时的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满足用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不被淘汰。

作者:李一含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达州市新桥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分析

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五大建设内容之一。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师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可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已被提升到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并逐渐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学面临的困境

1.高校教师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及社会对高等教育认可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表现为如下特点:

(1)生源的复杂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学校不再是多数人望而却步的象牙塔,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日渐成为一种普及化的教育。以广西为例,2011年本科第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理工类506分、文史类519分,本科第二批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理工类424分、文史类456分。2011年全区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为29.2万人,录取率为75%。其结果是高校教师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困难,生源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在教授一些需要直接使用基础教育所学知识的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等课程)的时候困难重重。

(2)整体的差异性。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入学类型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还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3+2”专升本、自主招生等其他类型的学生,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水平差异性较大。

(3)心理的易变性。当前高校在校学生群体多为“90后”的20岁左右的青年人,对世界的认知有其个性的理解,却又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容易感觉困惑,迷失方向。

2.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的艰巨性

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对于其他类别层次的教育教学,除因教学对象的复杂性的原因之外,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的艰巨性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能体现创新思维,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二,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需要更高的要求。人才的竞争实质在于高端技能的竞争,因此,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是探究、创造、突破,能够推动和引领行业专业发展的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紧跟学科专业前沿发展,更新知识体系,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学生的需求。高校学生基本上是经历过至少十二年教育的在法律上具备完全民事行为的成年人,对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权,其学习目标的指向为直接就业或追求更高的学业层次。他们所需求的教师,应是能带领他们专业探究,启迪专业智慧,提升专业能力的引路人、合作者。因此,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本专业前沿知识,还应该具有研究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规格需求和能力结构方面动态的能力。

(2)学校的需求。人才培养、科技发展、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这些职能最终需要通过高校教师来承担和实施。“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由此,高校所需求的教师,应是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造诣,追踪前沿学科精神的教学者、研究者。

(3)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重视,社会对高校赋予更多的期望,同时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所需求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高尚的学术修养,立德树人风范的教育家、管理者。

2.内部因素

(1)教师职业道德的需求。教师之所以称为“师”,教是根本。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唐代韩愈《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师要“教书育人”。由此认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应首先成为能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授业者和解惑人。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解不能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知识传授”的纯粹简单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因其所教学的内容、对象、目标及自身发展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成为一个能够编导课堂活动,驾驭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科研探索,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帮助学生专业成长并同时获得教师自我提升的艺术家、创造者和开拓者。

篇4

关键词:运输需求管理;城市交通;深圳;交通分析

中图分类号:F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083-01

一、运输需求管理提出的背景

运输供求矛盾尖锐、供不应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交通运输工程的发展过程来看,解决这一矛盾主要历了三个阶段:在小汽车时代的初期,重点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个路网的交通容量。进入20世纪70年代,把解决交通拥挤对策和能源、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重点转向了加强交通管理,充分发挥现有道路设施的作用,使现有交通网的效果最大化。到了80年代,人们认识到交通运输供求不平衡是交通拥挤的本质,仅交通供给方面的对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出了运输管理的概念,是在交通运输规划和解决交通拥挤对策指导思想上的一个转变。

二、运输需求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运输需求管理”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费额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地点、运输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运输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以在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

从交通出行的几个阶段来看,运输需求管理的内容包括:

1 在出行产生阶段。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如,以电信代替出行(电讯会亲访友、网上购物、电视电话会议等);通过政策与宣传力量动员人们减少出行;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既能保证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又能产生较少交通出行的土地利用模式。

2 在出行分布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终点向非拥挤的终点转移如,实行出行约束措施;优化辅助活动设施的空间配置。

3 在出行方式选择阶段。将出行方式由拥挤的方式向非拥挤的方式转移如,对某些交通方式实行刺激或抑制措施(如停车费、通行费、乘车费的调整,公交优先),以促进人们利用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保持各种运输方式宏观上的供需平衡。

4 在空间路线选择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路线向非拥挤的路线转移如,采用信息技术向出行者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或通过强制收费或价格优惠,使出行者避开拥挤地段;通过城市规划、交通政策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

三、深圳市的交通现状

经济转型发展将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领域的从业人口比例进一步增加,常住人口比例持续提高,居民平日机动化方式出行总量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30年,深圳居民全方式和机动方式出行总量将分别达到现状的1,5倍和2.5倍。

小汽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交通方式结构趋于恶化,中心城区将面临大面积、长时间交通拥堵的巨大压力。居民收入增加,汽车情节难舍。近年来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涨幅高达18%,至2010年底已超过170万辆,加上外地入深和每日出入境车辆,道路车辆密度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四、实施运输需求管理的政策建议

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问题。为了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满足人们对出行的高质求,对运输需求管理理论的应量需用显得尤为重要。

1 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提高“快、干、支”各层次公交线网运营车速,实现全网络速度升级。在二线通道等高强度客流走廊建设“轨道+快速公交”复合公交通道,实现大运量交通走廊的公交提速,提高城市关键交通走廊的公交供给能力。

丰富公交服务品种,推广高峰巴士、商务快巴、支线小巴,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公交需求,增强公交吸引力。在城市主要居住区与核心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之间开行直达商务快巴。

2 继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逐步提高线路发车频率,增加车辆编组,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完善轨道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轨道运营管理。建立轨道与地面公交协同运营机制,强化两者之间的配合衔接与协同联动。

3 引导车辆使用

通过加强交通需求调控,缓和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引导车辆合理使用,促进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维持道路交通状况在可接受的水平。如限牌措施,在上海、广州都已有实行的经验值得可以借鉴。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政府财务管理的技术基础。细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收支过程管理、强化资金与资产监管、规范会计核算、综合查询分析为决策支持提供有效依据,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特别是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各项收支的及时记账、报告和分析,为细化资金收支的事前计划、加强收支过程的事中控制、完善收支效果的事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各个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领导下,许多部门和下属单位已经应用了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系统,在提高财务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细化核算管理、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在巨大成绩的背后,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内部核算体系不统一,财务制度难以落实、汇总统计困难;上下级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信息真实性缺乏有效保证;上级部门监控不及时,财务管理仍停留在事后管理;软件业务流程不连贯,预算、核算、决算等业务割裂;项目、资金管理不全面,相关业务信息难以全程跟踪;软件平台不一致,数据收集困难、升级维护成本巨大。

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全面理解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需要从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三个层次分析,需要从基层单位内部管理、本部门内单位之间协调管理、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协作管理三个角度考虑;需要考虑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模式的混合。

一、不同管理层次对应的需求

管理任务大致可分为事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三个层次。对于主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事务处理层主要是反映资金流转的结果,目的是准确、完整、及时地完成凭证记账、报表编制工作;管理控制层主要是对资金流转过程进行控制,战略管理层主要是对整个部门的财务工作做长期性、全局性的规划。财务战略管理的研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企业界,在行政事业单位尚少见。

不同层次的管理任务导致了不同的软件模块需求。对于业务处理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记账、出报表,这也是账务、工资、固定资产、出纳、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软件的用武之地。对于管理控制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科学编制详细预算、严格按预算控制项目支出、统筹安排资金收支、统一调配资产、完善内控制度,这需要财务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资金调度、资产调配、内部审计等软件模块的支持。对于战略管理层次而言,核心业务需求是运用科学模型、综合分析内外部较长历史时期的数据,这需要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等软件模块的支持。

二、不同管理范围对应的需求

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基层单位内部管理、本部门内单位之间协调管理,还包括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协作。不同的管理范围有不同的需求。

(一)基层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求

1.资金运动全流程管理(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

通过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全面支持资金筹集、分配、调度和使用、核算、绩效评价等资金管理工作,实现从部门预算、单位预算编制、资金管理及预算执行控制、会计核算、预算考核评估到最后出具决算报告的整体应用流程。

2.资金资产管理一体化

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两个方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一方面为资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资产的形成;另一方面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持,有利于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更加严密。

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覆盖资产清查、产权登记、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收益等资产管理环节,将资产的形成、调剂、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管理。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情况的基础上,基于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结合业务发展计划,形成资产采购计划,进而编制财务预算,在预算指标、用款计划的控制下开展集中采购,自动生成资产卡片、记账凭证,详细核算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等变动情况。

3.财务业务一体化

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实时采集财会数据,执行财务控制规则;不仅保证财务数据来自真实有效的业务,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业务状况。更以财务控制业务,确保各项收支业务的合法合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财务管理工作集成化

将知识管理、个人办公、财务软件应用等系统进行集成统一管理,所有内容均呈现在一个门户平台之上,不仅为财务人员提供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应用,而且可以满足个性化应用的需要,实现基层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部门间业务自动流转、系统问数据高度共享。

打通OA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业务办公和财务管理一体化。在OA系统中完成公文流转、业务审批,保留审计线索;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报表生成、财务分析等专业管理。避免在两套系统中重复执行相同审批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门户系统,可以为所有用户执行统一的权限管理,实现单点登录,从统一的入口访问财务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工作需要和权限范围,提供个性化工作环境。

5.部门预算执行精细化(全面预算、项目管理)

建立内部预算控制制度,细化预算,确保资金正确使用、落到实处,减少发生差错或弊端的可能性,以堵塞漏洞,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支持部门预算“二上二下”编审的同时,将部门预算在各预算单位内部分处(科)室、项目、人员等角度分解细化控制;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资金余缺情况,统筹调度资金;实现专项资金用款计划的网上审批管理,既方便下级单位用款,又便于上级单位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

(二)部门内上下级单位之间协同管理的需求

1.会计核算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从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避免下属单位管理的随意性,高效协同下属单位的行为,提高部门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放任下级单位随意设定会计核算规则显然不是部门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需要统一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软件,通过会计科目、辅助核算项目等基础资料的统一定义、逐级下发和细化,规范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在整个部门落实统一、规范的核算体系,提高各单位会计数据的可比性,为报表数据的自动采集打下良好基础。

但要注意,不能统得过死。目前多数方案在规范会计核算

方面,采用的是部门内统使用套科目表,统设置一、二级科目和部分辅助核算项,允许下级增设三级明细科目的方式,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部门权力日趋集中,管理范围也愈发扩大,有必要考虑对部门内多会计科目表、多会计制度核算的支持。

2.加强项目管理   支持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项目预算申报、项目论证和预算审核、项目预算执行、项目决算、项目支出预算清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环节,将项目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用款计划结合起来,形成会计核算到项目管理的追溯机制,改进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将按照功能分类、经济分类编制的项目预算与按照会计科目编制的财务预算相结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细化核算,按预算控制收支,将项目清理结转与财务预算的清理结转结合起来。

3.改进财务监管

在各预算单位对自身收支进行总账处理的同时,进行整个部门的总会计核算,实现财务报表、决算的自动生成和汇总,既减轻劳动强度,也避免数据的人为修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强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预算、控制功能,形成以资金预算和使用为主线,以预算执行和控制为重点,以核算和监督为依托,以指标分析为评价依据的财务管理体系;改变“事后核算、事后找原因”的做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学、规范管理,支持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管工作的开展。

提供灵活多样的财务分析、财务业务对比分析手段,支持用户自定义多种预警规则,实现“监管规则制定的灵活化、执行的自动化、预警的人性化、分析的智能化”。确保会计核算规则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对比财务和业务数据,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比不同单位、不同时期财务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扩大监管范围,提升监管力度,降低工作难度。检查对法规制度的遵循情况,自动筛选出可疑数据,以发现可能的差错或舞弊行为,提供状态变更、处理意见或解释说明的记录等功能,评估内控制度的完备性、执行情况。

对审计作业和审计信息进行管理,提供数据提取和分析、舞弊欺诈行为侦测以及持续监控功能。通过软件全过程监控功能,定义各种指标的预警数据类型和金额,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使上级部门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费用和预算等可以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从而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风险。

4.推进战略财务管理

战略规划与模拟。将部门的业务发展规划与财务战略规划相结合。创建动态和静态业务模型,设计、模拟不同的环境,从而考虑各种环境下的风险,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风险决策、弹性预算等手段,编制行业的长期财务计划,综合利用多种筹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加强投资监管。

绩效管理。预设行业KPI体系,帮助用户定义、分析、直观地解读关键业绩指标,将绩效管理以及有关交流沟通扩展到部门内的各级单位、各个岗位,将实时的关键绩效指标发送到所有相关员工的桌面,辅助领导更快更好地做出决策。

综合查询分析。提供自动和半自动的信息采集功能,通过内部和外部渠道,收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利用OLAP数据库存储计划数、实际数,可跨年度、项目、单位、软件模块搜索信息,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模型和工具。

(三)与其它部门协同管理的需求

2002年开始的“金财工程”建设及相应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工资统发、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给交通部门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需要与财政部门配发的部门预算管理系统、资产清查系统、决算报表系统等软件有效衔接,共享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消除数据的不一致性。

政府审计在保护国家利益、维护财经秩序、规范政府行为、保证国家政策的落实、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廉政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管部门财务管理系统应满足外部审计的要求,不仅在系统内部要保存操作记录,保留审计线索,维护数据钩稽关系,还要对外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满足审计软件取数分析的需要。

三、不同管理模式对应的需求

(~)垂直管理模式的需求

垂直管理通常指的是省级垂直管理。垂直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统收统支、分级核算”,其财务管理与非垂直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垂直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上的主要特点是:经费主渠道的单~性。它改变了在垂直管理前各单位经费分别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为主其他部门经费补助为辅的情况,而由省级财政部门实行部门预算来进行安排。垂直管理系统的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项支出。

垂直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是授权管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垂直管理前国家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本系统的国有资产统一由省级主管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垂直管理单位内部审计不仅要根据各项财经法规和制度进行监督检查,而且要开展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工作,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在于如何规范管理和堵塞漏洞,以确保系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有效地实行财务垂直管理,通常采取明细财务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即不仅报表要集中管理,凭证和基础数据也要集中管理。数据越明细、范围越广泛,就意味着权力和责任越集中。通过明细财务数据的集中,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精细管理、统筹安排本部门的“人、财、物、事”。根据管理要求和网络条件,可以采取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的方式。

(二)非垂直管理模式的需求

在非垂直管理模式下,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对下级单位的业务进行指导,但不能控制下级单位的人事安排、经费收支、资产配置;也就是说“管事,不管人、财、物”。

对于非垂直管理,通常采取汇总财务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即报表的定期汇总上报。

(三)混合管理模式的需求

在混合管理模式下,主管部门下属单位的情况复杂,有些实行垂直管理,有些则仅是业务指导。

对于混合管理模式,需要把明细财务数据集中和汇总财务数据集中结合起来。对于非垂直管理单位,实行定期集中;对于垂直管理单位,需根据管理要求和网络条件,采取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的方式。

四、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图3)。

篇6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现状;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几年,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背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各个部门与地区使用有效措施,发挥需求侧管理在优化用电与提升用电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不只缓解了电力供需的矛盾,还逐渐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措施。佛山市和开展此工作比较早的其他国家相比,佛山市电力需求侧管理有着很大的潜力,要进一步的完善多种措施,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主动的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发展。

2 电力需求侧管理内容及特点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为了提升电力资源的使用率,改善用电形式,达到秩序用电、节约用电、科学用电而展开的有关活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五个方面:(1)电力需求侧响;(2)秩序用电;(3)能源代替与分布式电源;(4)能效管理;(5)负荷管理。电力需求侧响应指的是使用DSM措施后,电力需求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改变,也指电力需求对DSM的反馈反应。DSM实施人员经过对电价的种类与要素进行设计,进而带动用户节约用电、正确用电、科学用电的积极性,最后到达综合资源规划IRSP以及综合资源规划IRP的社会目标。

电力需求侧管理特点主要包括五点:(1)大客户直购电的大力推广吸引了发电方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供配电公司与输电公司将更全面的进入到需求侧管理中。(2)电力制度的不断改革的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电网的运转风险。(3)电力客户经济意识与风险意识的不断完善,受到政策与激励的引导,更多的接受电力需求侧管理。(4)政府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关键推动者,会有许多措施与政策保障需求侧管理。(5)电力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发生配售分离,许多售电公司的出现会带动需求侧管理内容的扩大。

3 佛山市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对佛山市目前各个领域的用电量比例运用柱形图进行掌握,具体如图1所示。

3.1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认识不全面

当今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好的省市,都是电力比较紧缺的。且因为受到多种制约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还停留在有序用电中,只是把需求侧管理作为处理供需矛盾的方法,没有充分的认识此工作长期开展的重要性。倘若供需形势有所好转,这些地方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就会严重的减弱。

3.2 缺少经济激励政策

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社会是最大的收益者,政府部门就应该主动的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健康发展,并且依靠经济杠杆与平衡制度,做出完整的制度与政策支持来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进行。而电力公司也是电力需求侧管理收益者,由于在削峰填谷后,电网的负荷率有所提升高,耗损减小,并且发电设施的利用小时提升,而电网企业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其一个大的问题是怎样均匀地满足供电与销售效益间的矛盾。电网的均价销售利益由于实行分时电价,产生一定的损失。所以,电网公司就没有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激励机制的缺陷,使客户很难自觉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

3.3 需求侧管理的人才缺少

需求侧管理的实行要求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而目前电力公司的专业人才还是很缺少。有些电力公司甚至没有电力需求侧管的专门岗位,导致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缺少宣传力度。

3.4 电力需求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电力的需求侧管理要得到较好的实行,就要包括媒体宣传、政府、电力公司与用户等每个方面的完善管理、组织体系与运作机制等。进而使得这些部门能够各司其职、互相协调,把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所以,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合理的需求侧管理的体系,用来管理、制约与协调这些部门,使需求侧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

3.5 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

电力需求侧管理时一种社会行为,要求政府发挥关键的主导作用,并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撑。而当今佛山市只有《节约能源法》与《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少数的法规。此外,还缺少财政、税务、物价等有关部门的综合政策支持,使其缺少了有效的操作性。另外,进行需求侧管理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而佛山市目前缺少专项的资金稳定来源,进而对电力客户一级电力公司的实行积极性产生了影响。

4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对策

4.1 建立多方激励的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关的政策引导与经济等措施,不断调动用电客户与供电单位参加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行的积极性。还能以电价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专门基会,为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项目给予支撑,由监管电力的有关委员会进行使用与管理。与此同时,明确补偿供电单位为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所投入有关投资费用与有关损失,以解决供电单位的疑虑。进而提升供电企业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4.2 对DSM措施的合理运用

当今,DSM已变成为国际上较为常用与可行的能源管理手段,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在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个国家获得了成功的实施,并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能源署的有关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从石油危机来,运用DSM等多种措施,使单位GDP能耗下降了50%左右,佛山市也从90年代初开始实施DSM项目,目前积累了有关的经验。具体的DSM措施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4.3 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评价体系

政府部门、能源公司、电力公司以及电力用户四方的作用非常大。要使得他们与其他的社会力量互相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就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需求侧管理的评价系统,用此来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行进行综合评价。如果发现问题,就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进而带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更好实行。

4.4 对于大用户可中断负荷管理

依据国外的有关经验,对可中断负荷容量超出特定量的大工业用户来说,实行可中断负荷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目前许多城市严重缺电、峰谷电价影响滞后的情况之下,对大用户采取可中断负荷变成了必要的手段。

可中断负荷管理指的是用电客户和电力公司之间签订的可中断负荷合同。在电力公司需要的时候,削减与中断客户的电力供应的一种负荷管理手段。在可中断负荷管理之中,有关的优惠政策与电力的折扣率是此办法顺利实行的关键。

4.5 培养专业人才

把需求侧管理当成电力市场营销学的一个部分,进而导致学习者对需求侧管理不够高度的重视。最后造成需求侧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少。而相对与需求侧管理的不断提升的地位,非常有必要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经过科研费的增所,来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与此同时,把它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专业素质高的人才,这也是保证需求侧管理的关键保证之一。

结语

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是一项繁杂而又庞大的综合工程,不只牵涉到电力用户与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还牵涉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建立高自动化水平的综合监控体系、科学的电价系统与有效的管理体制能够完善佛山市的需求侧管理系统,实现节能降耗与负荷移峰填谷的目标,带动电力需求侧系统管理的建设与电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莉.浅谈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风,2010(04):152-155.

[2]曾呜.电力需求侧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王飞,潘立冬.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中的若干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03):64-66.

篇7

Analysis on the Demand Ability of Libraria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libraries and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the new features of knowledge library. The emphasis of this article is analyzing the role of librarians with the knowledge resources circumstance. Afterwards, it proposes the ability frame model of librarians in the knowledge library, and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o culture the knowledge librarian.

Key words library; knowledge resource; requirement ability; big data; data literacy

随着当前知识社会的深化发展和图书馆服务知识化发展趋势的愈加明显,使得支撑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知识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何使建设的资源具有被知识发现系统易于抓取、被用户所认可接受及具备解决用户问题的能力,就成为了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者乃至图书馆界所关心的一大问题。其中,图书馆员作为知识资源建设的保障与关键角色在知识资源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其在承担这一极具挑战的任务中所应具有的知识及技能,进而为知识资源建设馆员制定和提供个性化、知识化、学科化的教育,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图书馆与知识资源建设的契合性基础上,重点对大数据环境下知识资源建设的新特征、知识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员角色与定位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知识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员能力框架和基于动态能力培养的知识资源建设馆员培养教育策略。

1 图书馆与知识资源建设

1.1 知识资源是新时期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和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的发展使得图书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边缘化趋势逐渐明显,并呈显著的边缘化趋势,加之传统的图书馆员在个人能力素养、服务价值体现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图书馆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如OCLC的《研究图书馆:危机与系统化变革》报告指出,图书馆面临着价值受质疑、技术落后、馆员服务能力欠缺等重大灾难性危险[1]。Ithaka研究所的《图书馆调查2010》调研结果也显示,图书馆的信息门户对高校教职工的作用逐渐被弱化,高校职工开始质疑图书馆对研究或教学深度支持的能力[2];Rick Anderson[3]研究指出,那种以馆藏为基础、解决“信息稀缺”为目标的研究图书馆的传统组织结构、实践以及观点将走向一个死胡同。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寻求转型与服务创新便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两大旋律,如基于空间组织与功能转换的学习空间、资源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第三空间等服务;基于教育职能发挥的信息素养教育、数据素养教育等服务;基于图书馆知识、文化传播功能的真人图书馆、讲座展览等服务。其中作为发挥图书馆传统资源优势、以知识资源为支撑的知识推送、嵌入式学科服务、知识咨询等服务成为实现图书馆转型与服务创新的典型代表,并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借鉴和发展。

1.2 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建设是未来增长点

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包括显性知识资源建设和隐性知识资源建设。其中,显性知识资源建设主要是指基于图书馆馆藏资源、各种开放资源的建设,如基于政府公开信息的整合与组织、基于专利报告的收集与利用等;隐性知识资源建设则主要是指对图书馆用户、图书馆员、图书馆及相关组织机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发现和转换的一种知识资源建设,以求达到知识的转移、共享、创新和应用。如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智库知识资源建设,其不仅要求实现智库人员的现有产出知识资源的组织与分析,如对其科研成果、发言交流资源的主题词提取与聚类、关联性等分析,也要求能够实现对其隐性知识,如对学术学科、国家政策未来发展的判断等知识进行挖掘和发现,进而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具前瞻性、科学性的知识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分析所具备的前瞻性等优势特征,驱动着各行各业和越来越多机构、领域对分布、多源、异构、海量数据资源的分析与应用,研究人员从对信息资源的关注转移到了对数据资源的关注。因此,可以预计基于对隐性知识资源特别是隐性数据知识资源的发现、组织、关联、利用等建设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的增长点,并在为用户提供的知识咨询、嵌入式学科服务、创客服务等图书馆延伸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谷歌、BAT等IT科技企业早已为图书馆提供了很多实践方法,如Knowledge Graph通过更好的理解用户的搜索信息,然后构建一个与搜索结果相关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为用户提供最能代表用户搜索信息含义的结果,也能为用户推送和提供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如某一新的事实或联系,促使其进行一系列的全新搜索查询,让搜索更具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了用户的搜索服务体验[4]。

2 大数据环境下知识资源建设的新特征

2.1 知识资源建设的对象载体范围迅速扩大

社会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资源已从最早单一的文献知识资源、信息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现如今发展到了数据时代的数据知识资源,并在组成分类、来源载体等方面表现出了多样性特征。如在组成分类上,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知识资源、非结构化数据知识资源、半结构化数据知识资源,也可以分为网络数据资源、非网络数据资源等;来源载体上,图书、期刊、数据库、学位/会议论文、专利/标准、软件/工具乃至多媒体、网络、用户等都成为了数据时代的知识资源载体。刘锋[5]就认为数据、信息、知识都可以算作是知识资源,知识可以来源于数据、信息和分析的任一层次,同时也可以从现有知识中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而得到。同时,采集和来源于智能终端的非结构化数据也是具有极大价值的知识资源,如欧洲粒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天文学领域的泛STARRS 天文望远镜阵列等,每天都要产生好几个千亿字节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存储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科学发现和知识创造[6]。

2.2 知识资源建设对象更具结构性和可计算性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普及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事件的发展描述都可由数据来实现,具备挖掘与分析价值的知识资源被分割成为了一块块独立、分割的知识组成单元,尽管只有通过多知识单元的关联分析与挖掘才能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事物发展规律,但每一个知识单元也具有独立的结构,并可以通过语义等现代技术而实现其数据的描述、分析、挖掘与计算。如在循证医学领域通过对多位病人发病症状的记录与语义化分析,找到某一病症主要特征及其最佳治疗方案,可为病理分析与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支持。

2.3 知识资源建设方式更具开放性和工具性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资源不仅来自于图书、期刊等图书馆馆藏资源,更来自于用户及第三方组织机构,如用户的借阅习惯、学习行为等数据都是图书馆最具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因此,图书馆在知识资源建设时必须具有开放性,如开放的资源共享接口、开放的资源获取/输出平台等,以使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并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结构单元。如对科学数据知识资源的建设,可充分利用DOAJ等开放期刊和开放数据平台资源;对交通知识资源建设,可与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心进行资源共享共建,获取来自于多终端、多维度的智能交通数据资源。同时,海量异构资源的出现也使得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依赖于一些数据平台或工具,如主要用于集中统计分析处理Facebook等社交工具日志的Facebook Scribe、主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Hadoop等。

2.4 知识资源建设产品更呈应用化趋势

网络、社区、生活一站式服务的体验,使得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站式已成为其最基本、最普通要求,这也就要求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在向用户提供其产品时更具有强大的应用性,即要求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一个包含丰富知识资源、分析工具,从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空间,也就是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如张晓林[7]就提出,用户更期待获得面向应用环境的基于语义关系和应用关系的文献知识的链接、交互与集成,从而协助其自身知识的创造与创新。孙坦[8]也认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应构建网络开放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知识)资源设施(Information Commons),其中包括覆盖各类信息对象的开放信息资源体系、开放知识资源体系,支撑用户驱动型开放知识服务的数字知识资源生态环境。

3 知识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员能力框架

3.1 知识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员角色与作用

新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驱动,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特别是知识资源建设者已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文献采编之职能,通过发展理念与机制、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转型,来为图书馆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机制、满足用户需求提供资源支撑,已成为他们新时期的工作需求。从知识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员角色与作用来看,基于图书馆员在知识发现(如对隐性知识资源获取范围、获取方式及获取过程的确定与实现)、知识遴选(如对基于知识发现系统EDS(Find+)、开源网络爬虫抓取知识的遴选等)、知识组织(如对知识单元的分类、聚类、描述、布局、监控、编辑、存检等)、知识增值(如基于知识量增值的知识共享、基于知识质增值的知识创新与评估等)等完整知识资源建设周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图书馆员既是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的发现与组织者,更是隐性知识资源的提供者、知识资源内容的评价者和知识资源价值增值的驱动者。

3.2 知识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员能力需求框架

国外同行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只有持续地关注图书馆员的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图书馆才有不断的创新活力,才能保持其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因此,国外图书馆学协会、图书馆和读者都对图书馆员能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岗位的图书馆员的能力构成和特点,为图书馆员制定适应新信息环境和发展需要的能力要求,并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保障图书馆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应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以及新型信息服务所带来的严峻挑战[9]。笔者在综合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的内外在需求,提出了知识资源建设中图书馆员的能力需求:

(1)全面发现、科学评估、深度挖掘、准确认知的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不但要求掌握传统的知识组织、知识揭示与知识服务等能力,还应看到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的内容、范围及对象在大数据时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必然要求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者须具备新知识资源载体的发现、知识价值的评估、内容的挖掘和对象的认知能力,以此实现图书馆知识资源来源的扩大、价值的提升。

(2)面向复杂多变的问题和用户需求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与用户知识获取方式方法的变化,都对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者提出了挑战,也驱使图书馆员需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理念、技能等视角来提升适应工作、胜任工作的素养。如面对数据化工作环境,知识资源建设馆员必须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数据过滤等数据素养[10]。同时,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者还需具备适应时展和用户需求的创新能力,如顺应用户需求的知识组织创新能力等。

(3)掌握应用前沿技术、跨领域理论与方法移植和处理数字人文的工作技能。一方面,技术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依靠集成化的工具平台,以此实现知识资源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这就要求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者必须掌握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并非单纯的技术掌握可以解决,也并非纯粹的人文关怀可以实现。如用户在需求内容、需求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动态性、非线性甚至是混沌性特征,都要求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足以支撑服务层面的用户识别现实需求和增殖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者还应掌握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和其它学科知识等。

(4)其它能力。除具备上述能力外,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者还应具备如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一系列的基本保障能力。

3.3 基于动态能力的知识资源建设馆员培养策略

Teece认为动态能力是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并提出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持续调整策略、整合与重构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各种内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和部分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19]。笔者认为面临技术环境、用户需求等多方驱动转型的图书馆员,其个人素养的提升与教育也可以借鉴企业的动态能力培养策略:

(1)馆员尝试预测和回应外部环境与用户需求变化。一方面要求馆员要十分注重用户反馈与体验,并根据反馈结果积极响应用户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求馆员能够对跨界技术与方法搜索并消化吸收,对转型中的问题变异性质与特征进行预测与识别。

(2)培养分散于内外部和各种载体的多样化知识的搜集、组织、挖掘和向外链接能力。知识服务所依赖的信息来源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局限于图书馆内部的,知识服务所采取的手段和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的,以这种内外部多种信息资源、手段与功能在多种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整合为基础,实现兼顾各种类型用户体验的持续改善[11]。

(3)专注细微能力。要求馆员在知识服务中,紧盯服务中具体细节,专注而聚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关键环节的重要点并力求做到极致,持之以恒地实现服务的微创新。

篇8

关键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现状;需求

专业硕士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同样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采取问卷的形式,通过网上调查和现场调查两种方式,对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及广西师范大学九所高校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的部分在读研究生进行深入调查(共发放问卷117份,回收115份,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7.39%),以期了解目前高校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与需求情况。

一、培养现状分析

1.知识掌握明显不足

由调查发现,仅有23%的学生对中学地理教材达到较好的了解程度,而77%的学生只是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83%的学生对地理课程标准处于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水平;72%的学生对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对地理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的了解情况,也有86%的人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对通识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的了解情况,80%的学生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可看出学生对新课改知识、地理学基础与前沿知识及通识性知识的掌握或了解情况很不理想,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被调查对象的专业背景主要有地理师范类、地理非师范类、师范非地理类以及既非地理又非师范类。其中非地理类或非师范类的学生占32%,可看出跨学科与非师范类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地理师范类专业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就业、调剂或其它因素的影响而选择该专业,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2.专业技能水平有限

通过调查学生参加过的教学实践形式发现,60%的学生参加过教育实习和教学观摩,但大部分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学生理论学习时间长而教学实践时间短使得教学技能无法得到充分锻炼,而且42%的学生在读研之前没有教学实践经历,因此学生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由于半数以上的学生在读研之前没有科研经历,加之读研期间没有接受系统的科研指导与训练,导致85%的学生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由于某些课程的学习重教师的系统讲授,轻学生的实践操作,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其实践操作不同步等原因,导致80%的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处于一般或较弱水平。由以上可看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距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地理教师还相差较远。

3.职业认同意识较低

由数据分析可知,将近5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会一直从事地理教学工作,38%的学生表示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然后再考虑转向管理人员或其它行业,另有7%左右的学生表示不会从事教师行业。可看出他们对地理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不少学生只是将读研看作进入其它岗位或行业的翘板,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学生需求分析

1.对地理课程教材教法知识需求较高

由图1可知,学生对“中学地理教材与课标分析”、“地理教学法和教研方法”两方面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所占学生比例均超过了70%,但在“中学地理教材与课标分析”知识方面,目前接受该类知识的学生比例低于对其有需求的学生,即培养现状低于学生的需求,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此外,在“通识性知识”方面,也存在对学生的培养现状低于学生需求的情况。在“地理教学法和教研方法”、“地理学专业知识”、“地理学发展前沿与动态”及“地理新课改” 知识方面,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现状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需求。而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现状超过了学生对该类知识的需求,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2.对教学实践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需求较高

由图2可看出,学生对“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两方面能力培养的需求较高,所占学生比例均达到70%以上,但目前接受这两类能力培养的学生均处于50%以下,说明对学生的培养现状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学生对“教学研究能力”的需求也较高,而目前高校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现状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课程研究与开发能力”与“运用外语撰写专业论文的能力”,还需要相关高校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3.个人品质需求趋于多样化

个人品质指的是教师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内在个性、审美品质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信念与独特心理特征的综合[1]。由调查发现,学生希望提升的个人品质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现代意识”、“对教育事业的志趣”、“良好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学术道德与科研作风”及“合作与创新精神”等,可看出学生对个人品质的需求趋于多样化。

三、改革完善建议

1.完善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突出“实用”导向,体现职业需求、技能应用、实践能力、就业接轨等性质[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为知识属性和独特的职业性[3]。地理教育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地理教师职业的特点与需求,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由调查可知,在所调查的九所高校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通识类、中学地理教材与课标分析知识两方面。通识类知识主要指普通文化知识,它对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与课标分析知识是一名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对该方面知识的掌握,直接决定着地理教学的成败。因此,建议各高校适当加强以上两方面课程的设置,对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的学时可适当减少,以满足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

2.加大教学实践

经调查发现,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创造性教学能力等都是所调查研究生比较缺乏的,而这些能力又是一个高水平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急需落实到教学日程上来。建议各高校建立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中进行专业对口的教学实习,并安排经验丰富的中学一线教师进行指导。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学丰富的实践型、经验型教师资源,采取“双导师制”制度,联合培养地理教育专业硕士。在实践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总体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强化研究意识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地理基础教育工作者,所以应培养他们树立研究意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其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研究能力的需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相关专业文献资料,关注地理教学前沿发展动态,更要在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体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使其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4.重视职业认同教育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能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3]。教师自我认同依赖时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节点通过自我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而成为完整的生命历程[4]。教师的发展在时间上是流动的,在职前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心与职业认同感会使准教师入职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也会使更多的地理教育硕士更加坚定地选择地理教育事业。另外,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也应在培养过程中有所重视,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教师择业观,使培养的高水平教育人才能够真正为基础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地理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是掌握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具有较强地理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的高水平地理教师。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需求,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以培养出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相结合的基础地理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玲,熊健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7.

[2] 孙友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呼唤培养模式的独特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5.

篇9

关键字:需求分析;幼儿英语教师;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02-01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NA )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通过不同群体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训练学生来构建课程( Rodgers,1980)。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后来逐渐扩展到外语的教育的各个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日益重视,我国的幼儿教育逐步呈现低龄化的特点。因此英语教育和外教作为幼儿园的一个特色正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全面铺开。但是随着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幼儿英语教育的匆促上马,幼儿英语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并没有跟上,造成了幼儿英语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英语专业知识。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幼儿英语教育的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本文将从需求分析为理论依托,以社会对幼儿英语教师的需求着眼点,对幼儿英语教师的素养进行探讨。

2.幼儿英语教师素养的界定

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的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义。由此可见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是指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有所掌握,具有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同时还应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教学法和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也就说幼儿英语教师应该既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又精通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幼儿英语教学理论,且能够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专业人才。

3.幼儿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

著名学者束定芳( 2004 )认为需求分析的出发点应该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设计。因而,本研究选取了15所在乌鲁木齐是开展幼儿英语教育的幼儿园,分别以15名幼儿园园长和和来自这15个幼儿园的267名家长以及32名幼儿英语教师为研究被试。以期通过本研究发现在幼儿英语教师实际素养和用人单位以及家长需求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后发现,乌鲁木齐幼儿英语教师的实际素养和用人单位以及家长的需要之间存在这巨大的差异。

3.1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幼儿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在问卷调查的15名园长和263名家长认为幼儿英语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分别语音、语调准确、口语表达准确和掌握相关的英美国家文化。而在对在职的32名幼儿英语教师却发现69%的幼儿英语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语音学和英语教学法。36%教师认为自己的发音不太准确或者是基本准确。在文化背景的调查中显示超过70%的教师没有学过英美国家概况,不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幼儿主动介绍英美国家的相关文化。在语言专业技能方面,主要调查了幼儿英语教师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英语教师四项技能中阅读能力最强,其次是听力、口语;最弱的写作能力。

3.2 在教学技能方面园长和家长最看重的幼儿英语教师相关的幼儿英语教学法和课堂组织能力和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80%的教师具有学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但是仅有48%的教师系统的学习过幼儿英语教学法,了解当前幼儿教育英语教学的前沿资讯。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幼儿英语教师素养的调查,不难发现,首先、大部分乌鲁木齐市的幼儿英语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多部分教师都是根据幼儿园的教学需要从学前教育专业转行从事英语教学的。在担任幼儿英语教师之前,部分教师经过了较为简单的英语培训或者教材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则没有机会接受相关培训,只能在不断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

3.3 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幼儿英语教师素养的要求来看,普遍希望幼儿英语教师要具有专业的英语专业背景,尤其注重教师口语、发音等这些对幼儿有较大影响的基本技能。同时希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英语专业的相关的教学法,使幼儿英语课堂变的生动、活泼,使幼儿易于接受和喜爱。

4.研究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发现,目前乌鲁木齐市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还有待提高。这与我国专业的幼儿教师数量匮乏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素养:

4.1 在现有的学前专业的基础培养英语方向的学生或者开设英语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最主要的来源应该是我国现有的师范院校, 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因为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顺应着社会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巨大需求, 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发相关专业。

4.2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幼儿英语教师进行继续再教育。这样才能是现有在岗的幼儿英语教师快速的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国家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依托本地师范院校或其它规范的教师培训机构, 有计划地组织在岗的幼儿英语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再培训。事实上即使是经过幼儿英语教育专业系统培养出来的合格教师, 在从业期间也应该不时地为自己"充电"。因为时代在发展,"终生学习"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信奉的真理, 否则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业用电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电力需求持续旺盛,电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电力消费结构决定了电力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做好电力的需求预测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认真比较和研究,我们准备采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对保定市电力需求总量进行数列预测。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由于电力的需求总量及其增长受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是确定的,而一些因素则不确定,故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灰色系统。灰色预测法能够避免相关数据不足的致命弱点,也可以避免由于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主臆断,能比较好地把握系统的自我演变规律。

二、 GM(1,1)预测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模型

灰色模型 , 即 是GM( Grey Model) 模型, 是中国学者邓聚龙最早提出的, 已广泛 应 用于社会、经济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GM(1,1)是一阶、一个变量的微分方程型模型,适合于对系统行为特征值大小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其实质是通过对原始数据序列作一次累加生成(1一AG0),使生成数据序列呈现一定规律,从而构造预测模型。由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电力产业的宏观调控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国内电力消费量和全国电力产量的统计数据存在很大误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有关专家经过科学分析调整后,提出了GM(1.1)模型在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2004--2012年保定电力消费量分析数。本文研究所用的原始数据,均是分析调整后的数据,。

(二) GM(1,1)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利用公式(5)还原计算出 。

三、模型的应用与运算

现根据保定市2004年-2012年电力消费量数据系列,按照上述GM(1,1)模型的建模机理,建立2004年-2012年电力消费量预测模型。

下面利用本文建立的保定市电力消费总量预测模型,对保定未来2013年--2018年的电力消费总量进行预测,结果分别为:2013年333.0143亿千瓦时、2014年303.6365亿千瓦时、2015年276.8504亿千瓦时、2016年365.2344亿千瓦时、2017年400.5719亿千瓦时、2018年439.3285亿千瓦时。

四、模型预测值精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