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提问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1

一、深入钻研,务实文本,选准问“点”

高鲁布科夫说:“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明确决定要把学生引到哪里去。最终的目标决定着谈话的进程、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应该选择问点,优化问点。这个点必须是最能体现单元训练的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牵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处。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重“点”、要“点”或难“点”,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理清课文思路,明白作者写作意图,把握课文写作特点的基础上确定。

比如李镇西老师在《孔乙己》教学中,他针对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结局三方面,提出:孔乙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整篇课文仅以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展开,问题立足文本,统摄全局,虽然不多,但对于学生全面透彻地把握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积极阅读,热烈讨论,创造能力和创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选取这样的角度,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情感体验更深刻。这样的设计与我们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吻合的。

二、遵循规律,创设情境,掌握问“时”

问题设计要好,但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俳”的状态下,教师提出问题,必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启发思想,锻炼能力。提问要把握最佳时机,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引导,要在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心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导语、资料的铺垫,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沟通”。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课例:板书课题后,教师转身问道:“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孔乙己。”教师立马追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迟疑,答道:“不是,是他的绰号。”教师又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呢?”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既了解到孔乙己生活的不幸,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主题,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而且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三、面向全体,明确层次,把握问“度”

“度”,指难易程度,课堂提问必须难易适中。《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层次,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太难,忽视学生心理特点,超出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导致超前抑制,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易,会使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失去提问的价值。这种“度”的控制,需要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情,在提问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与调控。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课堂变成几个优等生的天下,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发言机会。课前可有意设计几个较简单的问题,或者在课堂上随机提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只要说得有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其实,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时对某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优于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还需注意到,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代替学生下结论,要在教学中形成平等民主的气氛,不要因为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在对话中表现出厚此薄彼的倾向,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四、优化内容,灵活掌控,讲究问“法”

提问要讲究方法,这是教学技巧,也是艺术。这个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这个法必须要在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以精要和巧妙为原则,灵活地运用。教师只有设计出举足轻重、切中要害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全面透彻,才能达到“一箭双雕”“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有一次,我们集体备课时,大家讨论《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很多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和内容直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以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拉开序幕,指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一系列问题以启发学生兴趣,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思索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命运。由此导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病态”的批判。这些问题的抛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设计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要求。

五、抓住时机,客观及时地予以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认真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以此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与思考;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可以变换叙述的方式,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矫正或扩展。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当然这里的鼓励绝不是迁就。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也要及时适当地纠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阅读文本,积极思考,从而努力去发现问题的关键因素,探寻到问题的最终答案。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客观、公正、热情,而且做到恰如其分;教师要有民主作风,要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要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通过评价,要克服后进生停滞不前、优等生故步自封的缺点,从而做到后进生满怀信心,而优等生则“更上一层楼”。

篇2

一、紧扣主题,设计情境性问题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然后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二、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让学生一触即发、触类旁通。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我没有把答案直接讲述给学生听,而是用“为什么”来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①“开始作者为什么讨厌、憎恨阿长?”(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②“结尾为什么要怀念阿长?”(因为她疼爱、关心我。)③“对于阿长,作者到底是想贬她还是褒她呢?”这样一问,学生恍然大悟,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已印入学生的脑中。用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获得了这一知识,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的是能力和智慧。

三、循序渐进,设计层次性问题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是序化,其效能就越高。”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不易回答的问题,可以科学地、有序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为营,分散诱导。例如学习《蜡烛》时,围绕文章的主旨,我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个____的故事”;“____是一个____的人”;“____写的好,写出了____”;“读完《蜡烛》后,我____”。这几个思考题很有逻辑性,紧紧围绕着“无分国界的爱”这一中心,诱导学生不断思考,一层一层相关,让学生将文章的内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体现教学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活跃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想象,教师可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教师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可提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可尽情地发挥想象。毫无疑问,这种提问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五、突出重点,设计针对性问题

篇3

我认为好的课堂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说,学校各年级就分为不同层次的班,而在这不同层次的班里,又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也有比较沉闷的;而在相同层次的班里也有成绩较好的,也有成绩稍差一点的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问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问题。

案例:在学习必修一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课件显示当时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驿邮,速度15KM/小时;最快的军队行进方式:马队。教师进而提出问题:面对广阔的领土,怎样才能有效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学生再根据教师提供的王绾、李斯给秦始皇的建议的材料展开讨论,学生便能很容易得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这里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跟他们生活相关,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活教学。

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总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设计问题

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初期时,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在学习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课时,本课理论性强,制度多,知识点多,学习起来索然无味,那么新课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课件显示一首诗歌《皇帝的烦恼》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教师提出问题:皇帝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从诗歌里得出一系列问题,诸如地方制度、君权与相权、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发展时,提问开始分化为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仍然是本课的一个案例:“科举制”这一重要问题。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面对这一问题成绩差一点的同学能根据课本总结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好一点的同学能跳出课本看到科举制强调公平、才能;而再好一点的同学能看到它的消极作用与深远影响。这样的问题设计既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又使每个层次的学生有所成就的展示。

时,提问向本课的重难点展开。结局时,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探索新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问题教学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3.要根据教师自身因素设计问题

教师中也存在性别、年龄、个性、经验的差异。有的教师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似乎教师参与很少,但整堂课却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当然,也不乏教师一堂课问题提出后,课堂一片死寂,最后不得不自问自答。形式上是问题教学,实际上还是"满堂灌"。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充分认识自我因素,了解自身特点,在渗透学生,渗透教学内容的同时渗透自己,找到符合三者发挥的问题,才有望产生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问题教学课。

4.要机智落实问题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现状 策略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那就是盲目的提问,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对于教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对提问的科学认识还不足,以至于不能有效地进行提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动学生创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的情况并不理想,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问题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和习惯,仅是教师的闭门造车的结果,缺乏对学生思路的开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但是真正落实下来,自主学习的内容往往是被“自主学习”,更多的是教师的思维范围内的东西。

2.先点名再提问

在课堂提问时,尤其是复习课,教师常常会先叫起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点到名的学生由于太突然,没有思考的余地往往不知所措,其他的学生因为没有点到自己也只充当了听众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整个提问毫无意义,没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回忆。

3.假借提问而惩罚学生

给学生“难堪”,是最不利于教育学生的方法,并且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有碍师生关系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不够,忽视师生的双边互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提问,或是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积极思考,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三个儿子》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懂得课文中蕴含的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我抓住课题是“三个儿子”,可课文最后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学生读熟课文之后,再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一个问题贯穿整节课。这样,既提炼了文章的中心,又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依据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提问时一定注意要先提问后让学生回答,以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积极思考。如果先指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就会认为叫不到自己,自然就不会主动思考了。除此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分别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的问题设计,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回答的不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逐步提高。如果只提问一部分学生,而被忽视的学生会觉得老师偏心,有碍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问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可过多批评与指责,对回答积极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始终使问与答在融洽与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才能开拓学生思路,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提问要积极引导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如何对待学生的回应或回答?首先,教师要耐心等候,不能为了抢时间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要既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因为你给孩子空间,孩子将给你惊喜。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认真倾听,将自己的“备课答案”放在一边,关注学生的声音,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另外,要对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及时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提问的效率。

5.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

教师提问在问题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正如《学记》中所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在思考老师提问的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思维。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堂提问;层次;启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点说明了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应用得当,能够激活学生及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要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避免随意性,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个问题不仅要包含基本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如,高中地理必修2《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围绕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等重点和难点设问。通过为什么说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京杭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给扬州城市空间形态带来哪些影响?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有何影响?对比分析西安主要商业街的分布与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分布的差异?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关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很容易从教材上得出答案。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与当地城市的发展相结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入思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而且能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应该像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方式,不仅能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高中地理必修3《3.1能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节,从煤炭资源的开采条件到能源基地的建设再到谋求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提出问题:影响煤炭资源开采条件的因素有哪些?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如何建设山西煤炭基地?扩大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加强加工转换。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山西煤炭基地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将学生引入讨论,山西煤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更要实现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层层设问,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更能增强学生对区域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课堂提问要实现启发作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课堂提问的优化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发散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启发诱导。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要使学生有“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桃子”的感觉。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境,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如,讲授热力环流原理,可引入《军港之夜》的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的描述是否正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谷引来一场大雨是否是偶然等等,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在实际中应用的探讨。此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要根据情况创设一定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艺术性;创造性思维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充分做好提问设计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三、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四、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 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 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 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五、提问要适度适量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生望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参考文献:

[1]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课程与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篇7

1 课堂提问的存在的问题

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1.1 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

1.2 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纯属信口说出,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1.3 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 课堂提问的技巧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课堂提问力争要做到“全、精、巧、活、深、实”,达到课堂教学的实用高效。

2.1 设计的问题要全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参与率。有的教师提问,总喜欢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学生对答如流,省时省心。学生参与面太小,久而久之,中下等学生知道自己回答无份而处于消极状态,甚至于你再提问时,他们因知与自己无缘而不予思考,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有的教师提问则喜欢叫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目的是通过成绩落后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类推全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原理。

2.2 设计的问题要精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2.3 设计的问题要巧妙。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4 设计的问题要灵活。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提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

比如笔者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就让学生解题时自己提出疑惑:有人问: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有人问:怎样拳打镇关西?也有人问:打死镇关西后怎么办?这些问题不仅勾画出了小说的情节,而且使学生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经过集体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从而有效直奔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到极佳状态,学生的创造性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创新求异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发,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提问 有效策略

随着现代新课改不断实施及发展,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需求。在现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前课堂提问教学方式虽然得到异常程度,然而效果仍不是十分理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分析初中英语课程提问现状为基础,通过有效策略实行有效课堂提问,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对问题难度及学生接受能力准确把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存在失误情况。比如,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出以下问题:What’s up?有些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A bird is up.但也可能有学生会回答:Nothing much.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第二个学生对教师所提出问题为能够真正理解。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问题提出之前未能够进行合理铺垫,并且所提出问题在学生整体知识水平之上,学生未能够正确回答,对其学习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很多学生在面对教师课堂提问时往往表现出消极态度,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不愿发言,也不愿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由于从众心理影响,当一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回答教师问题时,其他学生往往也不知怎么样回答,其所造成结果就是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很难有活跃互动及积极交流学习氛围产生,学习效果也就不理想。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在面对教师提问时,往往不敢大胆回答,害怕出错,因此课堂提问也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分析

1.提问时机的准确把握。在现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就以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在提问学生问题方面往往表现出随机性特点,教师所提出问题虽然具有较好引导性,然而往往由于提问时机失当造成课堂提问未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在今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提问时机准确把握,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观察,从而准确掌握切入点,以便有效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了解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营造一定情境。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在提出问题之后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高,同时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成就感,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利。

2.明确提问意图。在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设置提问环节,在遵循教学大纲基础上,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依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及学生个性特点,合理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保证明确提问意图基础上,才能够在活跃课堂氛围基础上节约课堂时间。同时,通过有效提问还能够使师生之间增进感情,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较好融入,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比如,教师在对“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Terminator与The Princess Fairy等比较经典的一些英文电影,让学生自己对喜欢的电影与歌剧进行讨论,然后可让学生表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教师可依据学生表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使提出的问题能够更加符合课堂教学需求。

3.合理设置问题难易程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课堂提问可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可使学生能力得到较好展现。然而,由于教师在提问问题时未能够选择适当方式,导致课堂提问未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兴趣及积极性,特别是在选择问题难易程度方面。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对问题难易程度进行合理选择,首先,应当全面分析学生学习基础水平,在课堂上可实行分层教学;其次,对于层次不同学生问题,给予其难度不同问题,所设置问题不可难度过大,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性,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以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当充分进行考虑。在设置课堂问题方面对教师素质具有很高要求,不但要求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比较强,同时要求教师应当与学生实际水平及教材实际内容相结合,在考虑问题时综合考虑,从而使提问问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从而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在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堂效果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有效策略实施课堂提问,从而使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阳.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9).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提问;策略

当前,素质教育在我国全面实施,高中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然而,长期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实用价值。就目前英语课堂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和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一)提问方式刻板。教师们比较喜欢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这样即节省时间,也可以保证教学顺利的进行,但是不利于考查个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问题没有启发性。有些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毫无启发,根本做不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评价过于简单。教师普遍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使用的词语基本局限在“Good”、“Right”和“OK”上。很少对学生进行表扬、称赞或者鼓励。学生因而没有回答正确后应有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反而因为答错问题受到教师的指责而懊恼,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一)提问前进行精心准备。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沟通教学信息的纽带,是教学调控的依据。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首先,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随意提问,问题的难易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生活经验出发,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思想准备,即要对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做预测,尤其是那些参考性的问题,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课上可能会出现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予否定的情况。不要出现教师拼命地把学生的答案往自己预想的答案当中带的情况,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有些答案也是可以接受或可行的。

(二)掌握提问的时间和时机。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但是提问要注意时机,不注意时机的提问是很勉强的提问,这种提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没有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仓促而问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最佳时机是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出来,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教师若在此时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积极主动。英语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集体回答问题不但教师不能准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一般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差生可适当“降低”。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抢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场所,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愿回答。

(四)采用多种形式,巧妙进行反馈。对于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或者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要给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表扬应该具体,要具体指出学生好在哪,哪里值得表扬。这样学生就容易有成就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让每一位站起来的学生尽可能圆满地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倘若出现当第一个被提问者回答问题出现了困难,经鼓励或提示后依然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为了避免拖延时问造成课堂结构的松散和教学气氛的沉闷,教师可以转问。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在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科学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还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内涵

所谓课堂教学提问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要求作出回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过程中其实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提问:(1)教师向学生提问;(2)学生向教师提问;(3)学生向学生提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指的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1.层次性

层次性原则是指提问难易安排适当。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做出回答,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过于简单,久而久之,学生懒得思考,从而失去参与课堂提问的兴趣;问题过于复杂,又会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放弃思考。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步步为营,难度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让所有的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思路和提示逐步找到答案。

2.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问不是随意的、无的放矢的,而需要合理地预设问题。采用启发式提问教学,学生先得认真思考,再仔细听他人回答更正、补充,启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问答。要引导学生注意教师小结,从而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的知识。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1.创设巧妙问题情境,引人入胜

问题情境就是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是感到害怕,而是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数学启发式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形成疑难和困惑,就需要有相应的问题情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活动的结果,是教师创设的,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活动的教学问题情境。例如,高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课例中,教师通过创设穷青年和贪婪的富翁进行l分钱换10万元的交易的故事,让学生做出判断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想前n项和公式,但所列的代数式中出现了无法求和的情况,即不是已经学过的等差数列和的类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冲突,目前还不能求这个代数式的值,那么原问题要得到解决,就需要研究这个代数式的特征,就必须去研究如何利用规律把这个代数式化简,因而需要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q,这样的故事情境使学生既产生了内心学习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

2.趣味提问导入新课,激发探究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教材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这一章时,如果教师先提出问题:“将一张报纸对折,然后再对折,依此对折100次,有人说这时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你信不信?”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若接着提出问题:“你想验证此话的真假吗?我们要学的等比数列知识将会告诉你。”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因为学生凭感觉总是不会相信一张薄薄的报纸会被折成那么高,想弄明白教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种提问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兴味盎然。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等来设计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优化提问策略,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