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观察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观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观察

篇1

摘 要: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效的教学观察可以从“观察教师的教、观察学生的学和观察课堂”三个维度进行。只有明确了教学观察的具体方向和具体方法,才能对别人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观察 改进教学

王思令,男,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

目前,有不少学校正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这对于促进听评课方式的改变,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节思想政治课,究竟需要听课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观察,并能依据观察的结果对本节课进行恰当地定性分析,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这是值得我们政治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多年来听评课的经历和体会,笔者认为大体可从“观察教师的教、观察学生的学、观察课堂”三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观察。

1.观察教师的“教”。要观察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给学生注入无限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新颖独特,扣人心弦、引人人胜,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吻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将大有裨益。这种能“激趣”的情境化教学就是一种好的课堂教学。

要观察教师处理的教学内容是否“精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完整、巧妙,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站在听课者的角度,需要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重点、难点定位是否准确?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有效?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做到统筹兼顾,既突出重点,又化难为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顺利达成,这节课自然算得上是节好课。

要观察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否“真切”。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能挖掘教材内涵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又要能创造性运用教材、整合教材,具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能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适时补充国内外时事,补充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政府接受监督”时,可适时补充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此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在讲到“宏观调控”时,可适时介绍我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讲到“国际关系”时,可适时介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我国举办或参加的一些国际重大会议,尤其是要分析我国与一些大国及周边国家的相互关系。让时事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的热情,也表明我们政治教师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种决心和积极态度。

要观察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否“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不可过于容易或过难。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觉得没有解答的必要;难度过大,学生又无法回答,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极为不利。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目前的智力水平和能力要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蹦一蹦能够得着”;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顿悟,得到启迪,问题一旦解决让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心中豁然开朗,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例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这既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不能一味搞成对错判断,有些问题特别是“怎么做”这类问题,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是非,在辨析中识别真伪,在比较中把握优劣。例如,在讲到“公民应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时,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让学生通过合法与非法方式的优劣对比,选择出正确的、合法的方式负责地行使监督权,这种问答方式比“直接告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要观察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有利于增强教学趣味性,增加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采用问题教学法,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得到强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如能做到讲练结合,则能起到温故知新、及时巩固的功效。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理应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观察学生的“学”。要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学习效益的好坏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观察一节课是否有效乃至高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上课时,学生如果能聚精会神倾听教师讲课,主动配合教师,积极思考,深入探询,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提出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准确而全面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讲到重难点时,学生能及时做好笔记,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并适时加强记忆,学生如此的课堂表现堪称优异,教师如此的课堂教学也应称得上是堂好课。

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如果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对自主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怎样?学生能否快速准确回答教师针对教材和创设的情境提出的相关问题?如果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是否敢于担当?是否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独到见解、另辟蹊径。小组合作学习,既需要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又需要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成果共享。

3.观察课堂。要观察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边互动、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旅程。教学相长,说的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教师的“教”,教学双边互动变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包办代替,“一言堂”、“满堂灌”成了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教学过程成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失去了生命活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踊跃发言;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或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赞许和肯定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响应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提问,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考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方面。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发师生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应有计划地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有没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没有适时地给予学生学法上的指导?教师是否在学生生疑点、难解点、易混点、易错点加以适当点拨,是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课堂教学观察的一个重要视角。教学本来是为了促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成长、得到发展,教学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们眼里只有个别好的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进步要求,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与党的教育方针也是背道而驰的。

要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高效”。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是否完成了预期任务,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看每个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程度,对学生思维的开发程度和情感的影响力度,都反映了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一节课听下来,最终我们要观察教师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明晰?三维目标在这节课是否已经达成或者已经达成到什么程度?因此,一节课听下来,我们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是否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解答各类试题,还要看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和宽度,要看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看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受到了积极影响,是否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中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三维目标达成度的高低,是我们观察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篇2

一、学习理论,加深对“课堂教学观察”的理解

“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较成熟的理论,有成型的操作程序。我带领教师们学习相关的理论,了解“课堂教学观察”的概念、内容和技术要求等。在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加深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逐步确定了“课堂教学观察”应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把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明确了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评价的实施步骤;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既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观察效果,又为教师实施高效教学提供了帮助。

二、深入实践,把握“课堂教学观察”的阶段要求

以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为例,把她作为课堂教学观察的对象。根据这位教师的情况,观察目标分三步完成:第一次观察,解决教学设计的缺陷、教学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第二次观察,解决教学语言与教态、组织教学、教学机智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次观察,主要看前两次问题解决得如何,应在哪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帮助被观察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操作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进行好观察教师的分工,明确各自观察的内容,要记录好教师教学中的优点与需要进一步探讨或注意的地方,为评价做好准备。

2.课中观察阶段。

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反映问题为主。包括教学环境描述、教师活动路线图、教师课堂提问、教学预设达成、教学组织与教学机智、教学语言与教态、专业基本功、学生参与程度与效果、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课堂教学效果测试情况十个方面。

3.课后评价阶段。

先由被观察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再由观察教师根据观察记录的数字、细节展开分析,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在此基础上,被观察教师修改教学设计,进行第二次观察。观察开展后,这位教师教学能力大幅提高,进步最突出的是教学语言、提问设计和教学机智。同时,参与观察的教师反映:这种教研方式锻炼人。观察别人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从而找到了对自身教学进行修正的方向。

另一位年轻教师,专业知识程度高,但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具、课件准备得很充分,却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氛围。我们也是采取“课堂教学观察”的方式,根据她的教学特点,学科组从教师课堂提问及时间分布、教学预设达成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组织及教师语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教学环境、学生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对该教师进行观察,然后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第二次试讲,观察改进效果。两年多的时间,这位教师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在区级教研会、青年教师展示课等活动中多次做观摩课,一次比一次精彩,教学成绩优秀。

两名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各自的教学特点不同,“课堂教学观察”的目的不同,因此,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观察点也不尽相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断探究,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观察”的运用

我校承接了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研修指导工作。对于这些经验型的教师,学校抓住契机成立了支持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观察”。确定了教学语言与课堂提问、肢体语言与教态、教学活动形式与师生互动、教学组织与教学机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辅助教学效果、知识表述与教学预设达成、课堂教学效果测试等观察内容。课后,团队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教学建议,领衔指导教师撰写“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报告”。评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学员们感到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学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观察”不仅适合新教师,也适合经验型教师。只是经验型教师反映的问题会比新教师少一些,相对集中一些。

我们还将“课堂教学观察”引入了市级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实践研究中。观察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从教学环境、学生注意力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体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希望通过实践、研讨、改进、总结,初步构建起“让孩子们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也就是将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四、运用“课堂教学观察”的成效

“课堂教学观察”作为一种教研模式,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特点,不断改变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无论被观察者还是观察者,都深入其中,提高了教师的参与意识。二是“课堂教学观察”是以研究的方式来解决课堂问题,因此,提升了校本研究的功能。三是促使教师关注教学细节。它为教师提供了多个角度审视教学问题,反映出平时容易忽略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更真实、全面地为我们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四是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注重摒弃低效的环节设计,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五是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出各学科“激趣导悟”教学模式,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模式的形成是在大量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提炼总结得来的。

在不懈努力下,学科组教研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区级“课改先进集体”、区级优秀备课组。而实施“课堂教学观察”中,由于观察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分析诊断与教学改进建议良莠不齐;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观察与诊断还处于表层,造成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等方面的监控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但经过几年实践,也确实感到“课堂教学观察”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只要持久深入地探究实践,不断反思完善,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专家点评:

作者提出“课堂教学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作者把“课堂教学观察”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究。分为三个阶段操作,每个阶段观察者任务明确,着眼点清晰,呈现方式简洁,因而,对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问题可以清楚了解,便于及时地自我诊断、自我唤醒和矫正。

篇3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偏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逻辑分析等,重点对教师的观察现象进行梳理,提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观察”的必要性,以及有效观察的具体方略,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19-0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既包括老师的传授行为,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可忽视。二者既有一定的对应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特性。观察行为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习情况;学生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传授行为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本研究重点是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行为的探讨。

一、体育课堂观察若干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无处不在,而且包含有多种形式的观察,有的人会观察,有的人却不会观察;有的人从观察中及时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有的人从观察中得到的信息并不那么全面和具体。下面,针对观察中出现的若干现象进行归纳,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不注重观察现象及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有些体育课堂的老师并不注重观察,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完成教学工作,好像是在机械地走程序,我们难以看到他在某一教学环节有明显的目光集中的时间,或在某一环节上有停留或思考的迹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明显问题,老师却没有发觉,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因此,这样的教学从有效性上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有的老师之所以不注重观察,一方面,说明对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这些老师对如何有效观察,认识上还不到位,也就是说,还不会观察。基于此,提高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十分重要。

2.盲目观察现象及原因分析

从观察效果上来看,有些体育课堂所表现出的,并不是老师不观察,而是观察的及时性和观察的内容不够确定,基本上属于盲目观察。有的该认真观察的,可能时间不足;有的该即刻观察的,却延迟了;有的该观察这些内容时,却观察的是无需更多观察的其他内容。总之,观察没有抓到点上,或叫做抓不住重点地观察,其结果使得改进教学或纠正错误缺乏重要依据。

在体育课堂上盲目观察者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对观察法的了解有些欠缺,这样的老师实际上已经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但往往因不知道何时观察、不知道观察什么、不知道如何观察等而达不到观察的目的。

3.观察不全面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需要老师全面而仔细地观察,无论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好,还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也好,假如观察不全面,换句话说,漏掉了某些关键教学环节的观察,难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因此,只是会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把握观察的全面性。如体育课堂上,当老师让学生自主练习的时候,在巡回指导环节,仅仅观察到极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即便是发现了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给予了纠正,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练习情况没有及时了解到,因此,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

分析观察不全面的原因,或许是部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当然,也显示出观察的方法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缺乏观察的技巧,结果就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观察不全面的现象。

4.观察不深入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是观察不全面,而是达不到理想化的程度。也就是说,观察到了若干现象的存在,但对哪些现象存在问题,是普遍性问题,或是个性化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缺乏及时的、深入的分析。这种现象,从表现上来看,可以归结为观察不深入造成的,即看到了,但没有想到,或看到了,没看出是啥问题、啥原因。如排球垫球课上,两位同学一高一低站位练习垫球,老师或许能看到这两个同学与大家不一样的练习情节,但究竟为什么这样站位,而不站在同样高度练习?老师似乎未做思考,因为,没有看到近距离继续观察或询问为什么,更没有根据学生的这一练习现象及时调整教法,因此可以算是不深入的观察现象。

不深入观察的老师为什么如此?一方面,或许是老师对该如何深入观察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还需要深入观察;另一方面,或许是对教法与学法动态发展的关系缺乏了解,甚至孤立地看待教法与学法。实际上,不但教法对学法有较大的影响,反过来,学法对教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法及时调整教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应怎么教。

5.观察不改进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观察的主要的目的还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调整,从而实现改进教学的深层次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在课堂观察以后都能及时调整,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是,很多老师只是在巡回指导环节看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做到了及时纠正,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观察到某些特殊现象,甚至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老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也就是说,从教师的角度应该有所变化,在体育课堂上并不多见,但这恰恰是不容忽视的,如当发现学生练习时,很快掌握动作,是否依然需要按照事先设定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组织学生练习?假如依然如此,学生的兴趣或许就会有所减退,假如能够及时改变练习形式,如增加练习的难度,或变换练习的方式等,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或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做出调整,改进教学至关重要。

但是,为什么老师做到了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却依然达不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呢?究其原因,老师对观察的真正意义的理解还不深入,甚至可以认为是老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也就是说,发现了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或是尚未想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法调整教法。因此,没有改进或不及时改进依然不能达到最有效的观察。

二、强化体育课堂观察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而有效的观察,但为什么观察十分必要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强化观察?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为及时捕捉课堂现象而观察

体育课堂上有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其中有的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有的现象却恰恰相反,对教学活动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有正向影响性的现象,假如能够及时捕捉到,要么可以通过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么对改进教法有一定启发,可以作为调整教法的重要依据。而具有负向影响性的现象,假如能够及时发现,不但能够及时制止,或对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有的不良现象,或许蕴藏着某种大的隐患,如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隐患,往往可以通过观察而发现,假如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得以防范,安全事故就能有效避免。因此,从捕捉课堂若干现象的角度来看,强化体育课堂观察十分必要。

2.为及时调整教法而观察

教法往往是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已经选择确定的方法,多由教师支配,但教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然而,依据什么来调整呢?那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观察,可以为调整教法提供重要的参考。因为,通过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原有教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观察还能够了解,哪些教法更适合于组织某项教学活动,尤其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观察之后,能够及时捕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改进教法提供依据。由此看来,强化体育课堂观察活动依然很重要。

3.为帮助学生掌握学法而观察

修订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三条这样写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怎么学?哪些学习方法是有效的,哪些学习方法是需要改进的等都是老师最先需要掌握的,否则,就难以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观察是了解学生学习行为的最有效方法,通过观察不但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怎么学,而且对于已经掌握了观察方法的老师,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有效的指导,如学生会不会观察,当老师做示范的时候,确实表现出有的学生会观察,有的学生不会观察,而对于不会观察的学生究竟是在怎么观察?哪方面出现了问题?是观察的顺序没有掌握,还是观察态度不够端正?或是观察目的不够明确?无论哪种情况,只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就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基于此,课堂中教师的观察不容忽视。

三、体育课堂有效观察的主要方略

体育课堂中或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强化课堂观察环节十分必要,但究竟应该如何有效的观察呢?下面重点从观察的时机、程序、内容、反思和回应五个方面讨论观察的主要方略。

1.体育课堂观察时机的把握

有人说:“当讲解、示范的时候来不及观察。”有人说:“当老师巡回指导时,看似有很好的观察时机,但往往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很难观察到全体学生的练习情况。”还有人说:“备课阶段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该如何教和该如何学,在做大量的观察显得有点多余”等等。以上各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当老师讲解时且不可只顾自己讲而忽视学生的听,边讲还要能够边观察学生是不是都在听,如果不是,哪些在听,哪些已经溜了号。对于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教师该如何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并调整讲解的方式,语速上、语调上或是讲解的内容上做一调整,从而提高讲解的实效性。另外,对于示范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示范,都需要老师在示范前明确做出观察法的指导,也就是说,事先要告诉学生该如何观察。尽管如此,往往在示范时,依然会有学生不会观察,基于此,老师还要在示范的时候能够用余光了解学生的观察活动,对于不会观察或没有观察的学生要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由此,可以将这些观察归纳为“边教边观察”,当然,这是从教师出发的。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是“边学边观察”,体育教学活动,有的是教与学一一对应的,如讲解与听讲,示范与观察,但有的是以学习为主的,如学生在练习环节,学生练的怎么样?哪些同学会练,哪些同学不会练?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练习中发现这些现象,并及时纠正。

2.体育课堂观察程序的了解

课堂观察的程序应该从观察课堂上的现象开始,体育课堂上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有的现象是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而有的现象影响性可能是负向的成分较大,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影响,了解现象至关重要,为此,本阶段的观察可以称其为是“现象观察”。第二步就要进入问题诊断阶段,教学环节中的某一现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判断是否是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根源,这一步可以称其为是“问题观察”。发现了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后,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即找到改进的策略,或现场调整教学活动,或为以后的有效教学提供改进依据,该阶段的观察可以概括为“策略观察”。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完成了第一步,或只是到了第二步,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或有效的观察,因为,前者仅仅看到了一种或多种现象,而不知道为何有这些现象,更不知道该如何消除;后者尽管分析了问题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未采取任何策略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进,观察的意义也不能充分得以体现。因此,观察从程序上来看,应该包含三个阶段:现象观察阶段、问题归因阶段和调整改进阶段。只有这样,观察的价值才更加凸显。

3.体育课堂观察内容的确定

体育课堂观察什么?从哪开始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都是体育教师应该十分明确。当然,教师的观察应以观察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为主,借助于教师的听、看等感觉器官对学生的学习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为了提高体育课堂观察的有效性,下面谈一谈对学生听讲、观察、练习、讨论等的学习环节的观察。

首先,对学生听讲的观察,学生在听讲的时候,教师究竟应该观察什么?学生的听讲表现会有很多,如有的学生皱着眉头盯着老师听,有的学生满不在乎地时而转移视线地听,有的学生低头一直不看老师地听等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等及时了解学生听讲的情况。

其次,对学生观察的观察,学生在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在面部表情上,有的表现在眼神变化上,还有的表现在多余动作上等等。无论是什么情况,只要老师能够从这些方面及时了解学生观察的信息,就能掌握学生的观察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法或做出有效的学法指导。

第三,对于学生练习的观察,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不停地在练,有的学生练练停停左右看看,还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练。在观察学生练没练的情况之后,对于那些练习的要继续观察练的动作是否正确;对于那些练练停停的,要能够进一步观察为何停下来;对于那些一直不练的学生,更需要观察、询问学生为什么不练等。假如没有观察,学生的练习环节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对于学生讨论的观察,很多体育课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讨论,但讨论环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讨论式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们在讨论环节出现了什么情况,哪些是需要及时纠正给予指导的,哪些是需要鼓励和表扬的。假如通过观察,发现有个别学生在讨论时总是很被动,教师要能够关注到这些学生,并及时引导,假如不注重讨论环节的观察,或许就很难了解学生是否在讨论,在怎样讨论,也就难以达到真正的讨论目的。

4.体育课堂观察反思的协同

体育课堂观察活动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观察,因此,观察环节就少不了反思,没有反思,观察毫无意义,没有反思,改进策略就无从谈起。观察时需要老师反思的,一是对问题的反思,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二是对教法的反思,假如有问题,假如有些问题明显与教法有关,教师就需要反思其教法,教法的选择怎么了?如何调整教法?三是对改进策略的反思,前文中已经多次谈到,观察的实效性需要观察有深度,还要求观察程序完整,因此,对改进措施的反思至关重要,只有找到了具体改进的策略,观察才富有意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东西,如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场地器材布置的反思,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等等。

5.体育课堂观察回应的跟进

体育课堂观察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的环节是要做出适当的回应。该如何回应,回应什么等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凡是观察,都需要或多或少地做出回应,只不过有的回应较及时,有的回应不那么及时。其次,回应是有层次的,从小的少的回应,到大的多的回应。小问题,小回应;问题少,少回应;问题大,大会应;问题多,多回应。但回应是必须要有的。小的回应,例如个别同学在练习的时候存在错误,教师根据观察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较大的回应,如在示范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篮板或篮圈上,没有真正观察到示范动作顺序和方法,此时,老师就要对学生的观察法做出指导,讲明有效的观察法之后,再次做示范,学生观察的效果会有所改变。又如,遇到刮风的体育课堂,让学生做游戏跨越障碍(对折立起的垫子)时,受风力的影响,多次出现将垫子扶起又倒下现象,也就是说,风大时垫子难以站稳。当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以后,就应该及时调整垫子的摆放方式,如平放跨越等,依然可以把游戏组织得很好。但有的老师尽管观察到这一现象了,依然让学生扶来扶去的,耽误很多时间,这样的观察就缺少有效的回应环节,是不彻底的观察。

篇4

关键词 LICC模式 化学课堂观察 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 课程性质 课堂文化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技术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引入我国后,经过发展已被广大的教师接纳、采用,但是专业化、本土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如何改革课堂观察技术,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已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LICC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课堂观察模式。

1 LICC课堂观察模式概述

LICC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课堂文化(Culture)4个要素英文开头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该模式整合课堂观察的理念,是一种专业化、规范化的听评课技术。它认为课堂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程序,正式观察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重视观察后的总结与分析。该模式通过对当今课堂教学的研究、反思,认为对一节课的评价应该从教师、学生、内容、氛围4个维度展开。同时,每个维度下存在着不同的观察视角,从观察视角出发又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观察点。LICC模式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对课堂进行解剖,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整理归纳,制定出观察体系,尝试搭建科学的观察框架模型,从更加专业的角度选取影响课堂教学的各要素进行观察、分析、研究。

1.1LICC模式的基本特征

1.1.1行为系统化

LICC模式从明确观察目的开始,依次经过选择、了解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点,开发观察量表,记录观察结果,处理信息,呈现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这些行为都是在课堂观察“专业合作体”内部有序地进行。

1.1.2工作流程化

LICC模式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3个阶段组成,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3个流程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使观察失去意义。

1.1.3视角规范化

LICC模式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同时还关注课程的实施情况和课堂的氛围,为观察者确定观察主题提供了多种标准。

1.2LICC模式的构成要素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这4个要素中,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其他3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见表1。同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又决定了课堂文化的特性。LICC课堂观察模式为理解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实用的研究框架。具体程序见图1:

2 基于LICC模式的化学课堂观察中观察点的选取

课堂观察中观察点的选取决定观察者的研究方向,直接影响着课堂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点时,要求所选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现象,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做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嘲。LIcc化学课堂观察模式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为基础,罗列出化学课堂观察中针对不同观察内容的观察点的选取(如表2~5所示)。

实际的课堂观察中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一般一位观察者从影响课堂的4个维度中确定某个视角中的一个观察点,设计量表进行观察。这样,合作体中的观察者分工合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审视课堂教学,使观察工作更全面、细致。

3 LICC化学课堂观察模式应用示例

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元素周期律”课堂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运用LICC模式的流程确定观察点,编制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

3.1LICC化学课堂观察模式的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专业化合作体有许多的成员构成,现以观察成员甲参与观察的过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元素周期律”教学内容的课堂观察,并将观察程序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图2所示。

3.2编制观察量表,实施观察与统计分析

明确“元素周期律”课堂教学观察的程序,确定好“师生问答情况”的观察点后,进行观察量表的编制,并对具体观察时运用量表所记录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表6~8所示)。

从表6~8中可以看出授课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将课堂集中在主干知识的教学上,适时地提问,但是在提问后追问的次数还不是很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课堂教学,其中有9个问题涉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问题的性质上看,主要集中在推理性、创造性问题上,反映授课教师希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有25%没有作答,这部分问题集中在有关化学史知识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推理性的问题、创造性的问题以及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的问题上,可见此班同学逻辑推理能力不强,未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对高一上学期的知识有所遗忘。可见授课老师未能很好地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来设计问题,使部分问题偏难,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在新授课之前教师对必修1中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将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地提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思维能力。

篇5

一、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点

观前预备会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点。每一次课堂观察都应有目的,观察的目的不同,研究主题、观察点也就不同。观摩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模仿,科研式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理念建构或理念论证,校本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教学规范落实。我校针对教师课堂上普遍不注重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的现象,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主题的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自信地学习,获取成就感、成功感。

研究主题(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为教研组集体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需要学科组集体商定,慎重考虑。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要将课堂内发生的每一个状况进行细致观察、详尽记录、透辟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研究主题(观察点)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针对学校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教学实际,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顾及学校研究的课题,把课题研究植根于课堂,追求教研、科研一体化整合效应;三是选题要做到不大也不小,范围适宜,不因太大而导致观察不细致,也不因为太小而导致观察无实质内容。我校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主题,分四个观察组,从“评价语言特点与品质、评价态度与方式、评价时机、评价对象与分布、评价反应与效果”5个维度,13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如表一所示。

二、制作观察量表,建立观察小组

预备会议在选定观察点后,第二要务就是制作观察量表以及建立观察小组。有了观察量表,才能确保课堂观察工作顺利完成。常用的记录方法有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这两种方式要结合使用。如何制作观察量表呢?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分层设计。即围绕每个观察点,进一步分析需要记录的具体要素,对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厘清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要观察“课堂教师语言的内涵和品质”,其要素就可以有语言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赏识性与激励性、批判性与导向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情境设计观察量表。二是试用修正。观察量表制作出来后,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先在小范围内试用,及时修正后全面推广。三是正式使用。即大面积地用来观察、记录、分析、诊断课堂教学行为。

下面是我校制作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内涵、品质”观察量表,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无法记录完整的,因此,课堂上要使用录像、录音笔、摄影等现代设施设备,把整堂课教师的语言、行动,尤其是评价语言记录下来,以便于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现象分析,使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建立和优化观察组也很重要,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一般是3人左右,确定能力相对较强者为观察组组长,保证组内有差异,组之间力量尽量均衡。这种同质异构的团队式研究有利于开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智慧,培养团队精神,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三、进入现场观察、记录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可进入课堂现场观察。首先是根据自己观察的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同一观察组因为任务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选样不同,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选择比较靠近学生的位置;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则选择接近某一小组进行观察。着重观察教师的,则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千万不能面对教师背影观察。如要观察教师评价语言的话,则尽可能靠近教师一点,便于清晰地记录所听到的一切。观察教师评价语言时,我们同样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的评价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愉悦,反之,评价不当,学生会出现异常的情绪和表现,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观察者判断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无论选择怎样的位置,都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现场观察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方案和量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记录。记录时要灵活地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或定量,或定性,尽可能充分地记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旨在获取丰富详实的有效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推论奠定基础。

四、召开分析报告会,进行分析推论

分析报告会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议课”,其流程分成五个板块:一是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课后说课的重点是围绕观察点说体验、说感受、说得失;二是观点呈现。各观察组组长代表组员,负责汇报本组教师观课后的思考与建议。我们要求将其制作成PPT演示稿,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即由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分析推论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观点要鲜明,辩证思考成败得失,给人以启发;三是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每个人的短暂发言,始终紧扣“主题”发挥,思维活跃,能够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互动可以是观察组之间,也可以是观察组与执教者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大家各抒己见,陈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四是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都要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尤其是执教者更要陈述自己新的感受、新的领悟。五是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或由学科领军人物进行总评,得出结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报告会是课堂观察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突出“研究”二字,讲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表及里地透视课堂。观察组要在掌握课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指出对策,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因此这种研究是“真枪实弹”的,火药味越浓,争论就越激烈,效果就越显著;这种研究是“原汁原味”的,是在显微镜下看课堂,看到的是真实生动的、清晰有效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再“雾里看花”,对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五、撰写观察报告,整理活动资料

课堂观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撰写观察报告,整理好各类资料,做到“活动有痕”,资料完整。

观察报告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案例实录式。即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详细而又客观地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案例内容主要有五项:1.活动背景及主题;2.课前会议,包括观察组分工表、观察量表设计讨论、执教者课前说课等;3.课中观察,包括观察点的选定、课堂教学全程实录、收集或摄取的课堂真实现象或图片信息等;4.分析报告会材料,包括执教者的课后感受与反思、观察组所汇报的观察结果(附上原始记录表)、活动照片等;5.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总结性评述)。另一种是研究报告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对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观察情况的一种文稿样式。文稿要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篇6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情况及学习事实

作为观察对象的课堂教学是一节研讨课,由广州市天河区某校教师执教。该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基本素养。此次省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该教师进入中山市某名师工作室(省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一周。跟岗结束后汇报交流,执教《容积和容积单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观察者为某校教科室主任,协助者为工作室两位跟岗学员。主要采用三人分工随堂记录的形式,一人记录课堂中活动事件及持续时间;一人记录每项活动中学生参与方式及人数;一人统计整节课参与体验0次―3次以上各段的人数。

课后回放课堂录像。进行必要的补充,进一步收集或更正数据,调整观察角度,对重点环节进行统计分析。

二、观察与分析

1. 活动基本情况记录与相关数据统计

2. 数据分析与解读

(1)课堂上所进行体验活动时间分配不合理。各项活动时间差距不大,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平铺直叙,浅尝辄止,各体验活动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必要的递进关系。无论是层次或纵深梯度都不明显。

(2)所进行的体验活动整体上效果不佳。收到良好效果的体验活动只有1项,占活动总项数的16.7%。活动明显低效的占50%。

(3)在调动感觉器官参与体验方面没有明显突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口、眼、耳”等器官的体验。虽然各项体验活动中都有“手”的参与,但真正能动手操作的人数极少,其他同学仍然是“观众”。

(4)学生在大部分体验活动中都属于间接参与。体验活动1―5中,能够直接参与的人数都不超过6人。直接参与范围非常小,间接参与的学生很难保证体验效果,或者根本没有体验后的经验积累。

(5)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频次的记录,我们发现课堂上依然被“强势”学生抢了大部分“话语权”。3―5名同学整节课都非常活跃,抢占多次活动参与机会。而无“直接体验”人数竟然超过50%。

三、提升体验活动有效性的对策及教学建议

1. 体验活动要注重“三多”。即多感官参与、多角度呈现、多层次设置。可以是既有用眼观察,也有用手触摸;还有大口喝水,甚至用舌尖品尝……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让感知对象通过不同的渠道形成刺激,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

篇7

关键词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观察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tera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Sophomore 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ZHANG Rui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ophomore graduate students, explore the direction of graduate interactive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characteristics. While for these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in the classroom.

Key word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graduate; observation

1 研究的假设

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师对于课堂互动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学校在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具有优秀的潜质,其中一个评价指标就是课堂互动,同时学生是否能真正学到更多更广课堂知识,跟同学老师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长期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教育学原理方向在课堂上的互动很少,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并且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2 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同时也用了一定的访谈法,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互动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必要的访谈向老师和学生收集一些必要的资料。课堂观察的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二年级教育学专业25名研究生上的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教育改革基本问题研究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分别观察3次课。

3 观察研究的内容与制定的观察记录表

研究生二年级的课程比较少,本次观察的主要内容有: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集体活动,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管理和态度。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学生的人数变化,不可能每次课堂学生都到齐,可能因为学生的缺席而导致观察的不够全面,并且本次观察是观察者参与进去的,虽然这样被观察者不易被察觉而影响观察的效果,但是这样观察可能存在着有些要观察的内容会被忽视,观察的结果会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

听课完后,对本次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简要的访谈。访谈内容如下:

观察者:老师,对于本次课堂的师生互动,你觉得满意吗?

李老师:不满意,学生的积极性太差。

观察者:那你觉得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提的问题太深?

李老师:我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我提的问题大多都是记忆性的问题,而不是创造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主要还是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观察者:那你认为与学生互动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对学生的互动你们是如何看?

李老师:互动方式很多,你们可以小组讨论,可以个体发言,但是上课的内容太多,不然这学期课程就上不完了,小组讨论的时间可能相对就少些。你们要多发言,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你说是不是。

观察者:那对于这种现状,老师你有什么建议可以改善呢?

李老师:我觉得我还是不刁难学生的,这些问题是你们教育学原理方向应该掌握的基本的问题,可能有些转专业过来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还是太少,要多读相关书籍,对于教育改革的问题,你们下去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下次课,如果再没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向我提问题,我就有新的要求了,要求你们每周读一本相关专业书,并且写个读书报告给我。

本观察关注课程互动的主要因素有:(1)师生互动(教师的提问类型、学生的回答类型、学生的提问类型),(2)生生互动(主要以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为主),(3)教师对互动的态度和管理。表1是课程观察的记录表,其中课程依次为:教育改革基本问题研究(张老师),教育区域发展(李老师),教育改革基本问题研究(王老师);地点依次为:明德楼203、204、201;时间依次为:2012.10.6(13:30—17:00),2012.11.18(13:30—17:00),2012.11.25(13:30—16:30)。

表1

4 研究结论分析

本次研究,为了避免因为三门课程学生上课人数差距过大,选择的课时都是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只有一次课堂有一个学生请假,这样我们观察比较出来的结论因为无关因素的影响就小些。

4.1 课堂互动,老师还是占主动的位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

课堂互动观察记录表汇总后,如表2:

表2

表2中可以看出,在三门课堂上,教师提问较多,而学生回答或者提问的次数较少,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三个老师来比较,李老师提问的次数相比较相差不多,但是学生提问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对较多。

4.2 教师对于互动方式的选择主要以师班互动为主

从两个观察表可以看出,三个老师的互动方式基本以师班互动为主,有时会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根据老师的访谈记录得出,老师课程内容太多,而相对的课时较少,所以以生生互动的方式可能就少些。

4.3 教师对互动都非常的重视

从两个表可以看出,三个教师对于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都是以鼓励的态度来推进动,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

篇8

关键词:观察心理;能力培养;教学价值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了解各种现象和各种事物。观察也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是思维加工的前提,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

一、心理特征的观察

心理学认为,观察的心理基础是感知,即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所谓感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大脑中的一种反应;所谓知觉就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更为复杂的反应。感觉是知觉的必要条件,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观察是通过感知来实现的。物理学习中的观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另一类是物理实验中借助仪器把物理现象再现后,进行观察。

二、观察的心理过程和研究

在物理学习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是以各种媒介作用在学生的感觉器官上的,再通过神经系统而与人的大脑相作用的,心理过程为: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心理学认为,感觉和知觉是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对事物的个别特点的反映,而表象是当前没有作用于感官的,是从前感知过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过去感知痕迹的再现,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同样表象也是具体的、直接的反映,是感性的认识活动。它能反映事物的一般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物理的学习必须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并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要符合认识的心理过程。物理观察正是按照从感觉到知觉,再从知觉到表象的心理过程去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

首先要按照由物到理的认识规律,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的过程,表现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特征的认识,认识这些特征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如常见的剪刀,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这是它的个别特征。为了能更仔细的知道这些特征的条件,不妨亲自试一试。

其次从物理知觉到物理现象这是概括表象阶段。表现为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对物理的某些属性和特点有了初步认识,有可能建立物理现象之间的的联系,找出物理现象的一般特点。如果说将剪刀的个别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概括出一般特点是:刀口受到的阻力与柄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将剪刀制成各种形状就是为了使用起来方便,省力或提高办事效率。这时头脑中想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什么规律?这是观察的高级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高级的概括,从这些物理现象的一般特点中,再从这些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条件中概括并抽象出规律来,这就是杠杆平衡原理。

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和敏锐性也是很重要的。在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的是什么,如何去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多动脑,并注意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如将水和酒精混合时,为什么要将水放在下面,酒精放在上面?以及将试管来回倒置几次后会发现什么?

三、认识观察心理对教学的价值,促进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课堂观察;学困生;教师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15-2一、借助课堂观察,了解学困生学习现状

为了进一步摸清学困生课堂学习表现,我走进了几位老师的课堂。课堂上,借助观察表记录教师针对学困生的教学活动以及学困生的学习活动。

观察教师针对学困生的教学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采用何种方式调动学困生积极性、对学困生的提问与引导、对学困生回答的评价、与学困生的交流、对学困生个别指导。

观察教师的同时,我不忘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活动,为了使观察更具针对性,我选取了一位学困生作为观察对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本人对于教师针对学困生的教学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观察对象观察项目教师观察项目观察记录(所占比例)采用何种方式调动学困生积极性方式单一,更多的是直接点名提问(86%)对学困生的提问与引导引导较少,回答不对的请其他学生带答(93%)对学困生回答的评价回答对的给予肯定,回答错的不能鼓励(76%)与学困生的交流交流较少,语言不多(78%)对学困生个别指导偶尔有,关注不够(74%)对于学困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我也做了总结:观察对象观察项目(所占比例)学困生倾听发言(主动、被动)自主学习状态合作学习状态课堂练习一位学困生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能认真听,但不能坚持。(76%)主动发言很少,主要是被动发言。(75%)速度跟不上。难一点的学习任务无从下手。(84%)小组内以倾听为主,发言较少。(67%)速度慢,难题空的较多。(64%)看来,学困生的课堂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活泼可爱的学生渐渐变成了学困生的呢?

二、基于观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长期得不到关注,渐渐被老师和学生遗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总提不起精神,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出现心理障碍。有的“学困生”基础薄弱,加上学习不得法,成绩跟不上,导致学习信心缺失。部分“学困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有的虽然确定了学习目标,但只停留在口头上,不付出行动。还有部分“学困生”因为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出现了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成为问题学生,无心学习,导致学困。

2.教师的影响。我校实行的是大班上课制,每班超过45人。由于人数多,学习任务重,教师对“学困生”有点顾不过来。有的恨铁不成钢,教师对“学困生”态度不够友善。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任务要完成,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不能给“学困生”更多的时间与关注,课堂上学困生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少数教师对学困生另眼相看,从心里不喜欢不接受学困生,课堂上更是很少顾及到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成为被人遗忘的群体。

三、针对成因,探寻“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1.创设环境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创设新奇教室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习的内驱力;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教学时插入一些“小插曲”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引起关注,激发认知的内驱力;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的活动。

2.以体验活动激发学困生积极性。在课堂观察中,我发现在自主学习环节,“学困生速度跟不上,难一点的学习任务无从下手”占75%,合作学习环节,“小组内以倾听为主,发言较少”占67%。学困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现、发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是学困生的个性特长,因势利导,在扬长中克服缺点、弱点,走向成才,走向成功之路。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希望校园里处处有自己的个性展示台,从而在个性展示台上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自信,特别是让学困生更希望通过活动体验到成功。作为教师,更需要为学困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学困生可以通过展示台捕捉自己的“闪光点”,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优化教师行为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

1.教师备课时心中要想着“学困生”。教师备课时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学习教材的难点是什么,教师对教材重难点部分的教学预设要兼顾到“学困生”,教师要明确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后进生同时并进。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学困生的表现。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和起点,多复习回顾,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分层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因材施教,并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产生学习的信心,逐步得到提高。还有,教师对学困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回答对了,要及时给予鼓励。回答错误,也不应简单地对待,或者请其他同学代答,而是用一种鼓励的平等的方式启发学困生,评价时要保护学困生脆弱的心灵,使他们的自信心不受伤害。

3.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针对课堂上学困生练习跟不上,难一点的无从下手的现状,教师要调整针对学困生教学的策略。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做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替换其他练习或是不做。此外,还可以为学困生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有趣的练习,让学困生真正喜欢练习,使练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课堂观察;高中运用;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所谓的课堂观察,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而根据这些表现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的一种专业活动。也可以这样说,课堂观察就是一种评估工具,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评估自身教学活动的成败,也可以评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堂观察是高中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究竟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观察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运用课堂观察优化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法的运用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增色不少。但是通过课堂观察仍然可以发现不少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应该实施合作学习,培养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合作技能。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虽然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践行了合作学习法,但是往往只追求形式,却不注重实效。

例如,在听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A老师就在执教Book 1 Unit4 Earthquakes Reading部分: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时候,组织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活动,用多媒体呈现下列任务:Imagine your home begins to shake and you must leave. You’ve time to take only one thing out. What will you take out and why?任务呈现完毕之后,A老师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Please discuss it in your group in three minutes. After that, every group should choose a student to report.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在A老师布置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之后,每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小组内的成员都在激烈的讨论着。最终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成功,各个小组都能顺利的完成合作学习任务。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发言的基本都是性格外向的或者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那些性格内向的或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基本是随波逐流,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却忽视了一部分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运用课堂观察调解课堂氛围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很枯燥的。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打不起精神,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到时刻对课堂进行观察,一旦观察到有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灵活的改变策略。

三、运用课堂观察化解教学重难点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之前就需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所在。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复习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时候,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语法知识还是不能充分理解,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策略。我设计了“接龙游戏”来复习高三语法if引导的虚拟语气,具体是这样要求和组织的:四人一组,一个学生说完由if引导主从复合句后(用虚拟语气),另一个学生需要将前一个学生主句变成从句,然后再造句,这种设计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动脑,无形中还能造出许多精彩的句子。现仅举一例:

S1: If I were you, I would buy a new cellphone.

S2: If I were to buy a new cellphone, I would borrow some money.

S3: If I want to borrow some money, I would ask you for help.

S4: If you ask me for help, I will say sorry because I have no money.

显然这种“接龙游戏”具有开放性,在这种开放性的操练中,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是让学生对虚拟语气有透彻的理解和应用,也让学生在这种紧张而又充满幽默调侃的氛围中轻松有效的获取了语法知识习得。

再如,在执教关于Verb-ing与Verb-ed的区别的时候,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视频: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创设情境来突出分词的特点和基本用法:

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女孩和她父亲对话的场景。父亲问这个小女孩:Have you worked out the puzzle which is puzzling?此时小女孩非常困惑(looking puzzled),说道:I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saying。在该情境的创设当中,展现了一个生动的父女对话场面,同时也区分了puzzled与puzzling之间存在的差异。

通过课堂观察,我往往能发现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是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可观观察可以发现平时根本发现不了的问题,因此我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时刻不忘课堂观察。

以上几点只是我的粗浅总结,如今课堂观察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运用的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别光顾着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抽出点时间对课堂进行观察,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反映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曾义美. 记一次课堂观察[J]. 成功(教育). 2011(04)

[2] 刘艳. “课堂观察”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J]. 基础教育参考. 2008(05)

[3] 杨开珍. 课堂观察――教师成长的支架[J]. 中学语文.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