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文学常识

篇1

目前语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实行“一刀切”,过多地依赖教科书,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统一布置。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针对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下面我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简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将学生进行分层

主要通过谈话和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其他任课教师)来了解学生,从学生学习态度、智力发展、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合理的分层,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是智力因素较高,但上进心少,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这种学生学习潜力最大;c层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接受能力差,作业困难的学生。

二、作业分层设计的具体要求

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心理、个性等差异,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所以作业的设计要尽量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其最近发展区,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此作业布置不宜“一刀切”,不宜“同样要求”,教师对不同学生应分层次布置作业。

在各项语文作业中,要求a层同学作业能力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开放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拓;给a层同学布置完所学作业后,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和作业;b层同学要掌握每天所学知识的作业完成情况,从而做到孰能生巧;c层同学要做到每天完成作业,并尽可能的提高完成速度及正确率。

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遵循”下要保低,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c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掌握类型,打好基础;对b生则要求一题多解的题目,尽可能的多种答案但也不硬性要求,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对a生则要求一题多解的题目必须能一题多解,以此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尽量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类型的作业中,都有更多的收获,提升成绩,增强自信。

三、正确把握作业分层设计的灵活定位,作业形式要灵活

首先教师要详细看完教材,理解吃透教材,弄清楚所教学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在构建不同层次的作业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更清楚在我们所教学的知识点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减少设计作业的盲目性,使作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在不同层次要求下能自主地独立完成。

其次,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已有的知识情况,包括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确定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理解吸收所学知识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并举的目的。

第三,明确每一道练习题对不同层次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精心编制和组织分层作业。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型,为组织分层作业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原型。

教师考虑课外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例如,每次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外作业,抄写字词、听写词语、默背字词是小学生常做的语文作业,许多孩子都觉得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和积极性,我对听写100分的同学进行如下奖励:免一次课外作业,奖一朵小红花;小组内100分人数最多的集体加分;连续三次一百分,免两次的抄写类作业。这样,孩子们为了得到这些奖励就会积极自觉主动地识字,并寻找好方法来背写。

四、课外作业的设计要贴近实际生活,内容要有趣味性

语文作业的设计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才可以真切感受到语文汉语汉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学完一个话题后,我们应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巩固新学字词和句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针对描述不同人物的个性及外貌话题,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朋友、家人,或卡通人物或人物明星。学生们有的选卡通人物小丸子来描述;有的选自己喜欢得小演员来描述。孩子们把人物的个性、爱好及其他的情况都用所学字词描述出来,在向大家介绍时,学生都会有自豪自信的表情。这样不仅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而且还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五、课外作业分层设计还要突出重点

小学语文的基本功无外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所以每次作业不可能面面俱到,每次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布置课外作业都要有侧重点,要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年段的教学重点、单元的教学重点、课文的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要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问题。要减少题量,使习题少而精。其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要改革题型,尽量使习题的要求、题意简洁明了,不能用偏题、怪题、难题来为难学生。要让学生把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上,而不是用在理解题意、猜测题意上。尽量让各层学生从整体上不同层次的感悟语言,成串、成块地积累语言,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不要随意化整为零,断章取义。要减少头绪,加强综合训练,尽可能少一些单项训练。

篇2

关键词: 中考 名著阅读 问题反思 考查策略

阅读文学名著,对于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进入了中考语文试卷。然而,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值得商榷的地方,名著考查的策略亟待改进。

一、问题反思: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问题的审视

1.试题分值偏低

根据我对2009年全国各地86份中考语文样本试卷的统计分析,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在2―4分的竟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有些甚至是0分(如江西省,深圳市,江苏省徐州市,湖北省武汉市、咸宁市、宜昌市,等等),绝大多数都在6分以下,8―10分的寥寥无几(如广东、福建等省市)。另据林孝杰先生统计,2008年的47份样本卷中,具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35份,占74.46%。也就是说,这47份样本卷中,没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22份,占25.5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行的几套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套(共6册)总字数仅仅是100万字左右。如果学生只读语文教材,那么他初中三年的阅读量只有100万字左右。100万字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一部《水浒传》的字数,金盾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水浒传》就有106万字(包括注释)。如果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名著,去挣那少得可怜的几分(何况不读也可以答对),甚至遭遇不考名著阅读的尴尬,那么,还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去读名著?还会有多少教师和学生家长愿意引导学生去读名著?

2.试题内容浅易

2009年大部分地区的试题还是考查与文学名著相关的文学常识,即考查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而很少有对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等深度考查的试题。有相当比例的文学常识类试题,即使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这些名著,也可以拿到高分,因为学生回答这些试题可以依靠在课本中学过的名著简介和精彩片段,可以依靠教师帮助归纳整理的名著知识要点,可以依靠从电视、电影、连环画等多种媒介中所知道的有关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的认识和结果:“名著阅读”不就考这样的常识吗?用得着阅读吗?用得着深入阅读原著吗?其结果必然是广大师生把“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名著阅读”似一只布满灰尘的“花瓶”,被放逐在语文教学的“边”上。

3.试题形式单调

大部分题型还是填空题、填表题、选择题,这些题型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可喜的是,简答题越来越受重视,一般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概括名著内容、人物特征,较难的题目则会给出阅读文段,要求学生进行文段的分析。

4.考查的篇目和范围确定得不尽合理

试题大多集中在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八部“长篇文学名著”,特别是集中在《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四部,另外四部《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也都有考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其它体裁的篇目《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也偶尔考过。但是也有不少试卷考查了不属于课程标准指名推荐的篇目,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飞鸟集》、《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等。2009年湖北黄石、山东潍坊、河南省,2008年湖北恩施、甘肃金昌等地方都考查了《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演义》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简・爱》、《飞鸟集》绝对不是某地中考试卷中所说的“初中‘课标’要求必读的名著”,可能是当地中考考纲规定的篇目。中外名著,不计其数。究竟该把哪些名著纳入中考考查的范围,的确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考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名著类试题考什么、怎样考,对名著阅读教学必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上述中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试题内容的浅易,导致试题不能够真正检测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情况,使名著考查成为“伪”考查。“伪”考查必然催生“伪”阅读,即虚假的阅读,为了应付考试,记文学常识,而没有真正地读原著。请看我们的很多师生是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和学的:教师先上网搜索,广泛占有资料,然后删繁就简,把初中阶段必读的文学名著浓缩成一份份“名著导读”微型报告,分别从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人物性格及对应的典型情节、艺术特点、阅读感受等几个方面归纳整理,谆谆告诫学生,要背熟这些内容。只要学生熟记这些内容,考试时就可以一路过关。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介绍与名著有关的文学常识,补充最具神采的人物故事及其性格特征,带领学生读读课本上选录的精彩片段,背背老师自编的“名著导读”上的内容,最后练几道试题。本应该花近一学期时间潜心阅读的名著,只用两三节课就搞定了。这样教学之后,表面上看学生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没有完整地读过原著,对作品不甚了解。当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被压缩成几页甚至是一两页文学常识之类的备考资料的时候,这部名著已经失去了生动的语言,失去了感人的细节,失去了丰富的思想,它的文学、文化、审美等价值都已经丧失殆尽,就无法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滋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多大意义。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了“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扭曲了阅读的本意,违背了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大力倡导,实在是一种悲哀。

二、考查策略: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考查的改革思路

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今天,要想改变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状况,当务之急必须改进名著阅读的考查策略,提高名著阅读的命题水平。

1.合理确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篇目和范围

名著阅读考查篇目的范围,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现行语文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和本地区教学实际来确定,并要把推荐的篇目明确写入当地的语文中考大纲里,命题时以此范围为限。同时,在推荐名著篇目时还要考虑作品的体裁、国别、时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篇目的总量。

从推荐作品的体裁来说,体裁范围应该相对广泛,不要局限于长篇小说。新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童话、寓言、故事到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及当代文学作品,再到科幻作品和其他类型读物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还列出了推荐的作品篇目。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推荐6部名著,局限于5部小说和1部散文,体裁比较单一。而广东省中考考纲把戏剧(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纳入考查范围,则超越了课程标准的局限。

从推荐作品的国别来看,应该以我国的为主,外国的为辅。某省中考考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范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简・爱》、《爱的教育》、《伊索寓言》、《昆虫记》、《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这13部名著中有8部是外国名著,占推荐总数的近7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16部名著中有10部是外国名著,占总推荐数量的62.5%,另外推荐的两位作家也是外国的。外国名著占有如此之高的比重很难说是合理的。阅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固然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引导中学生多读一些根植于我国丰富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推荐作品的时代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来看,现行课标、教材、考纲指名推荐的几乎都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应该增加当代作品,推荐那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精神需求的作品。只有这样,名著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据调查,初中学生喜欢读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如《西游记》、《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喜欢读故事完整、结构较为复杂、篇幅适中、善恶分明、善最后总是战胜恶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喜欢读励志类的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两部当代作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穆斯林的葬礼》,想必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从推荐篇目的总量上看,应该力求合理。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大纲规定考查的篇目总量有很大差别,例如安徽省6部,广东省12部。考查篇目的总量究竟多少才合适呢?这的确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准确制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专门对课外文学名著的教学和评价提出要求,但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的建议:“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例如,《广东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推荐阅读文学名著”提出的考查内容和要求是: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内容,能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概述;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应该说,广东省名著阅读考查内容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与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比较吻合,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和平时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加大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内容的深度难度

考查内容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常识的识记的层面上,而应该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掘进,更多地从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语言的赏析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考查,而且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真正考查出“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让那些靠教师整理归纳要点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迷途知返,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进行深度阅读,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各地近几年来在名著阅读的命题上作过诸多探索,也有成功的好题。例如,广东省把名著阅读作为阅读板块中的一部分,近三年分别选取了名著《骆驼祥子》、《水浒传》、《童年》中的文段作为阅读材料来设计题目。试题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学常识类。2007年第19小题、2008年第19小题,考查作家姓名和作品名称,容易得分。二是情节内容概括类。2007年第20小题:“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本小题侧重于文段外的多个情节名称的横向了解,如果学生不了解整个故事中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命运就很难答对。2008年第20小题:“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常以诗词引出人物和故事。A段中的诗词引出了作品中的哪个故事?请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本题侧重于作品中单个重点故事的情节内容的纵深掌握。这两个小题的答案都不出现在节选的文段内,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对整部名著重要情节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某选段的内容理解。三是人物形象评价类。2008年第21小题:“B段文字突出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009年第20小题:“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这两个小题的难点在于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答案中没有作具体分析的,要被扣分。四是情感体验类。2009年第19小题:“外祖父毒打了‘我’一顿,现在却来看望‘我’,并和‘我’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读过原著而只根据试题中节选的文段来理解,就可能回答为外祖父打了“我”以后很后悔,来安慰“我”。其实,外祖父的目的一是为了安慰“我”,叫“我”不必太伤心;二是希望“我”理解他的举动,叫我不要记恨,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三是他的打是有道理的,他要警告“我”。在这里,外祖父并不后悔,他的经历已经让他习惯于打人了,他不会因打了阿廖沙就痛改前非的,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打。五是语言赏析类。2007年第21小题:“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本小题要想得到满分必须做到三点:一要指出作品《骆驼祥子》的语言特点(1分);二要举出例句(1分);三要分析合理(1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对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体验、语言赏析的考查都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这样考查不仅有利于真正地考查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水平,实现中考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研读、获得感悟,实现中考的引导和调控功能。

4.名著阅读试题形式要创新

试题形式应该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以主观题为主,压缩选择题、填空题,增加简答题、简析题,要让简答题、简析题成为命题者为学生深入探讨名著准备的平台。另外,试题形式要创新,像辩论、采访、对联、点评、比较阅读等都是不错的形式。

5.名著阅读试题分值要提高

在满分为120甚至150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试题仅占三两分,这怎么能够激励学生去搞费时费力的名著阅读呢?大胆提高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有利于命题者出一些有深度的题目,使那些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使那些没有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高分,有利于引起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对名著阅读的重视,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入。

总之,反思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我们喜忧参半。怎样进行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和命题,对于语文中考政策制定和命题者来说都很富有挑战性。只有不断改进考查策略、提高命题水平,我们才能够使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文本,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达到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孝杰.2008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9,(6).

[3]曹粉山.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现象[J].语文学习,2009,(3).

篇3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4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我认为,如此强调语文课外阅读,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是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影视广播及报刊的普及、网络的渗透,学生几乎无时无地不与语文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可以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也是由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延伸。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单一的课堂教学等于掉了阵地的一半。

第三,加强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职业学校的特点,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考试课程学习,于是把课外阅读视为不务正业而不屑一顾。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学生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视野狭窄,知识贫乏,课余生活枯燥,致使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加强课外阅读可以说克服了此弊端。

况且职业学校学生无升学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增强文学修养。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能力做起,而不能把学生苑于课本和课内的小天地。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我在开展课外阅读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生进校后,召开学生会,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印发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大都是女生,进校年龄十六岁左右。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这为初期文学欣赏提供了便利。首先利用五年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前两年长假时间。一、二年级学生基本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充裕,压力不大。语文的讲授也贯穿这两年。两个寒暑假里,学生没有假期作业。老师开列阅读书单既能为学生提供参考阅读书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正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在选择什么书籍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及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书籍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有趣味,可读性强。第一学年我先安排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读的有《人到中年》《北方的河》《今夜有暴风雨》《棋王》《飘逝的花头巾》《芙蓉镇》《活着》《古船》等等。通过我国正统文学的熏陶,增加她们对社会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另外每个假期学生可以自选一部中长篇小说,比如她们喜欢的校园文学。第二学年长假我安排学生系统阅读外国文学。必读的有《简•爱》《红与黑》《复活》《老人与海》《雪国》等,让学生领略别样的风格。此外我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等篇幅较短的文体。如报刊类的《读者》《小小说选刊》等。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再有专门的语文课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由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这使她们有能力自主选择读物。她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形式加以引导。

二、指导读写

周末开设文学讲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开展文学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学期开设专题两讲,第一讲:阅读常识;第二讲:《怎样摘抄》《如何写内容提要》。第二学期专题:文学欣赏常识。第三学期安排小说欣赏专题。第四学期开展文学评论写作专题。对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指导,主要通过不定期文学讲座以及定期的读书比赛。

三、督促检查

在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是书面检查读书笔记,对部分学生也可以口头检查。在校学习期间的检查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查形式,所有检查结果与语文成绩挂钩。

四、组织交流,总结表彰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文普遍存在厌烦心理: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艰涩难懂,不知所云;有的认为既不生动又不有趣,却经常被强制背诵默写,实在痛苦;有的认为古诗文跟今天完全无关,不学也行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极大了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也让古诗文的教学效果不佳。而《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中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做到:“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四年的实词积累量达到150个左右;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怎样完成这些积累?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怎样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这已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往往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同一种识记材料,用不同形式进行编码,识记效果往往不一样。”根据这一理论,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做好“三个一”的积累,即一个文学常识本、一个常见词汇本、一个量化分析本,对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文学常识本――有效教学的平台

《孟子•万章下》中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文学常识入手,进行古诗文学习是很有必要、很有成效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以专用本(文学常识本)的形式立足于课本,对课文中作品出现较多的作家,将其作品罗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和积累,对于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记录。它易于引导学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为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创设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整理文学常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更有利于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二、常见词汇本――有效教学的基础

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的作用。积累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要发生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变做基础是不行的。学习任何知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因此,一定量的积累对任何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中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文言知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词汇积累,古诗文阅读和鉴赏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词汇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这其中常用词汇的积累更是重中之重,它包括:多词一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活用等。

如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同时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一个意义),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像“去”就有三个意思:

(1)离去。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除掉,去掉。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

(3)损失,失去。今日存,明日去。 (《黄生借书说》)

归纳整理好去的几个意义后,在课外阅读遇到时便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在阅读以下三篇课外文言时,便是通过课内知识迁移,使“去”的意思迎刃而解。

《善士于令仪》:既去,复呼之。(离开)

《辽阳妇拒贼 》:遂退去。(离开)

《王翱》:公悉拆去之 。(去除)

通过“一个词汇本”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新旧文言实词整合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二次学习,加深了记忆,还有助于拓展学生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使学生形成词汇的“立体”网络意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把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落实到了实处。

三、量化分析本――有效教学的关键

所谓量化分析,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做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以专用本归类记录每次文言测试中的犯错试题、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古诗文题目,通过量化分析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软肋”,充实部分薄弱的环节,探索、归纳古诗文阅读方法,感悟、总结古诗文解题思路,学会自我监督和控制古诗文学习的过程,快速提升古诗文阅读水平。

如以下是八(1)班学生单瑜玮的《量化分析本》中的量化分析内容的片段:

在量化分析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去寻找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而且带领学生总结经验,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试题之上,更多的是打开思路,习得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核心能力很有价值。

这种教学策略不但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而且促使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量化分析本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相应的辅导。只有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才能谈及迁移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教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新的积累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愉悦心理,让他们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天赋找到兴奋点,寻找到自我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据了解,截至寒假前,大部分初三学生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部分已经普遍学完了,初三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中只剩下一些现代文内容没有学习。专家认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下学期书本上的现代文知识没有特别大的难度。专家建议,针对语文学科,这个寒假学生已经可以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一轮复习了。

1、立足课本

复习三年的课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尤其是语文科目,知识点纷繁复杂,可能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同芳学校杨老师认为,假期是语文科查缺补漏的大好时机。如果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在假期找专业的老师为孩子进行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制定出详细的学习方案,有目标的进行补习。开学后一般学校都会进入一轮复习,所以这个假期学生最好能够在课外辅导机构提前进入一轮复习,让专业老师提前为学生查缺补漏,开学后学生就能快速跟得上复习的节奏。

杨老师说,初三学生假期语文科目的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重视巩固基础知识。之所以要立足课本,是因为中考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来自课本之内。比如,我们常说课内文言文难过课外文言文,也就是说对于课内的文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就会给你很大的帮助,使得你在了解一些课外文言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这个寒假,初三学生语文科目应该重点巩固和练习的基础知识。首先是文学常识、字词、句子改错、文言文重点字词等;其次是文言文的背诵、重点课文和古诗词的背诵,如果等到开学再进行背诵的复习就会感到时间不够,所以这个寒假最好提前完成背诵部分的复习。

2、阅读和作文

在中考语文科目中,阅读和作文分数比例很大,也是很多同学的丢分大项。丁老师认为,学生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阅读和作文必须过硬。所以,如果学生能利用这个寒假,在阅读和作文方面取得较大提高,那么开学之后语文成绩取得飞越,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丁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很多阅读的文章都是抒情类的散文,这一类文章最容易导致学生抓不住切入点,表达效果差,在表述上缺乏规范性。在过往的考试中,经常出现二三十分的阅读题,有的同学只能得两三分的情况。阅读题需要学生将信息有效转化为答案,而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就是加强阅读,让学生平时多看一些文章。

丁老师说,初三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很难有大段的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现在寒假来临,正是补上这一课的大好时机。多读文章,多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文章思路和中心思想的能力。在考试中,遇到抒情类散文才更容易抓住主旨。

在作文方面,由于目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比较多,因为整体的模式和概念是相同的,那么就需要学子学会提炼主题、分析观点,然后进行全面论证或阐述。这方面的复习,丁老师建议学生在假期有针对性地多看一些范文,打开思路、积累素材。

初三语文寒假计划范文二:

从初二的暑假开始到第二年春季,初三考生可以进行四轮语文复习,分别在暑秋寒春各期复习一轮,每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寒假时间短暂,同学们要集中精力攻克重难点题型;春季则是对前三轮复习中的漏洞和易错题型进行回顾,做到中考冲刺零失分,整个初三全年的复习思路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再整合的方式进行,那么针对即将来临的寒假,提醒中考生在语文复习时要注重几个要点:

一、重读。让学生利用早读的时间,要求背诵的一定背熟,不要求背诵的要反复读,首先要掌握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重新领悟、巩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以及学习重点;由老师或学生从课外选择精美的文章,在佳作欣赏课上彼此交流自己推荐的文章,从文章的语言、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理解、谈感受、谈启示,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二、题海拾贝。在浩如烟海的试题中,特别是各地历年的中招试题、模拟试题,有一些试题设计比较精巧,我们从中选出具有典型性、灵活性、实用性的小题——主要是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比如:句子仿写、语言概括、古诗词的理解性背诵、文学常识、口语交际、修辞方法、利用课前几分钟采用竞答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有兴趣,精力集中,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些中考试题,可以明确中考试题的命题意向,撑握中考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能,为参加中考作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运用复习资料上,我们以陈荣华主编的资料为参考资料,选择xx年各地的中考典型的试题训练。

三、分类训练。复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这应该作为复习的原则。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的过程。这里的“训练”是广义的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背,狭义的训练我理解为就是做习题,做习题是必要的,通过做习题来验证、反馈,达到巩固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我们语文组有10个老师,每人负责出一个类型的题目,要求紧扣课本,借鉴近两年的中考题型如:字词短语填空,注音、改错、议论文阅读、记述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这三种文体的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类。)文言文阅读等。

四、稳步推进。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有这种思想,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步地前进。我们要求每个老师一定安计划完成任务。

五、作文上,我们计划讨论20个话题,给学生范读20篇中考状元文。

篇7

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课外阅读的意义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须知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可以为语文教学拓展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它,把它当做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把它落到实处。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着重要意义:

一、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学生们深受功课束缚,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由此造成我们很多学生知识面狭窄,甚至连起码的生活常识都不懂。所以我们在课外生活中,要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包括经典名著、科普图书等,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博识。阅读是一种巩固学习成果、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便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

三、课外阅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文学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流传千百年的文学名著,向来被视为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时代民族生活的艺术概括,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它高雅的审美情趣,独特的艺术开拓,是人们生活的指南,理想的寄托。文学名著是理想、正义等人文精神的化身和时代的代言人,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终极关怀的不懈追求。文学名著反映了作家对人生的深刻关照,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阅读名著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所以,在提倡人性科学,科学道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人文精神。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李政道博士说:"我们的教育要突破技术层次,进入一种人文和理工相通的境界。比如孔夫子学琴自言经历了三个阶段,术、志、仁,一级比一级高。"他又说:"科学与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的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的这番话道出了文学艺术教育的真谛,是十分使人警醒的。

四、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有利于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课内时间有限,课堂上学习得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需要巩固和补充,学生的自主课外阅读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内知识充实了,课外阅读方法了解了,语文学习方式转换了,查找、处理信息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课外阅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外书中获得了足够的乐趣后,学语文的主动意识才会长久保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进行阅读,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课外书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具有开开放性,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事实也证明,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语文学得好的人在谈及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往往都说得力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是对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仅通过课文中这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练习,但要想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形成能力,效率虽有但着实太低。特别是中外文学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极其广泛,而且汉语的词义多变,句型、句式的灵活多样,表达形式的变化多端,一定要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篇8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

篇9

关键词:阅读指导;激发热情;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14-01

读书的热情从何处来?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说:“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作家肖复兴也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是一个人生活世界的延伸。对此,我心有戚戚,也把它介绍给学生,希望有一天学生能在阅读中意会。就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来说,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外阅读要靠自学、自觉,全靠内驱力。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从而觉得学习生活太贫乏、太单调。作为语文教师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数量上从“多多益善”到个性化选择阅读;在阅读质量上从“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结合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可以活用以下的方法: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人物的成才之道,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利用自习课等课堂时间进行课外书籍欣赏、阅读心得交流,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就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语文素材,扩大知识面。我们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谈读书》培根)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我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浏览,略读,精读,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读思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读记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要求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词汇量丰富了,语句流畅了,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累了,还可在笔记本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指导时要有具体恰当的方法: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辅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可根据中学生课外文学必读文学名著和中学古诗词背诵篇目,具体规定学生的阅读总量。还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个人时间、精力、爱好等因素,指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及大致阅读范围,科学地、完整地、有计划地读一批有质量的书,肯定会让他们受益的。二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观。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象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三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

四、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计算机网络;研究性教学

高职高专是面向市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以“实际、实用、实践、实训、实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所采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应秉承强化实践、突出实训、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在注重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开放优势,克服教学时间不足及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的弊端,实施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专业人才。

一、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文学基本知识还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独立分析,都需要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创作历史,探讨其对作品创作的必然影响。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由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不仅教学氛围沉闷,还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疲劳,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为实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对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教师就应该先引导学生自主在网络世界探寻作者的生平。包括:作者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的抛开小康家庭,出海闯天下的生活经历,作者的作品对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的促进作用,以及作者在英国乃至欧洲小说史中的地位等。在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理清了文学史线索,获得相关历史时期整体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通过细读的方法展开文史结合的文学精品赏析,就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扎实学生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根基。

二、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文论结合

要深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仅仅阅读作品是不够的,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学评论,了解包括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等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要获取这些理论,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拓展信息渠道,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研究和探讨,形成比较完善的基本文学理论体系,进而应用到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中。比如:在阅读欣赏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由于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中了解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并能够以此领悟作家所受到的影响和作品中的心理问题描述,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明确作品对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进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内涵,避免了流于肤浅的简单文本分析。

三、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讲读结合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应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显然难以解决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课时偏少的矛盾。教师应指定一定的必读书目,组织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在学生广泛阅读并了解文学史料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老师讲解,学生小组讲评等多种形式,把英美文学作品的讲读融为一体,让学生运用文学、哲学和美学基本常识及文学批评理论,独立总结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技巧,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合作探究深化阅读实践。

四、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中英结合

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文学奇葩。利用计算机网络在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展开中外文学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客观地评价中外文学所具有的价值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切换、并格、关键词提取等方式把中英文学结合起来,直观对比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和同时代的中国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两部作品对东西两个截然不同社会各自进行的全景式、史诗般地刻画,感悟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的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

无论是学生求职就业,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络提供的无以计数的书面资料、音像影像资料中自主探究,以耳目一新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澜.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年第23期

[2]徐洪靖.高校英语专业互动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