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最近几年,在学生心理问题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心理扭曲现象,促使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重点。且新课改指出学生需要人文关怀,他们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体,心理素质则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学生展现能力、发挥潜力,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立足日常生活,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日常生活作为落脚点,有机整合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将高职院校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密切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实践,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高职院校生的日常生活,致力于让高职学生们的生活变得真、善、美,而德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两者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全面发展有利。如,在德育教育中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咨询、个别访谈等途径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因影响,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案,通过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实现生活化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要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周围发生的实例作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促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2强化课堂地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作为主阵地,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学科化等问题,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学校领导及教师、学生等都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动保障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它的主阵地地位,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摆脱过去的说教模式,不仅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个体心理辅导,还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另外,学校及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还可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引导家长及学生处理好亲子关系,教会学生感恩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艰辛,从而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三位一体模式,提高工作水平。

3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主体作用

要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凭借好奇心不断探索,积极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独立性的、可持续的创造力。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务必要改革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的教案及教学模式,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心理主体地位及人格,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结合教师学科辅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培养高职院校生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习惯,感受知识的力量。如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有趣而生动的故事、轻松活泼的小品表演、竞赛、分组辩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倾听学生倾诉,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获得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反思、检查、评价自己的行为,回到调整自我的正确轨道。

4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学生正规的心理档案,使学校的宏观管理获得决策依据,同时为系统、全面、科学地检测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手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资料。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需跟踪调查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切实维护其心理健康。如,通过每一年学校的普测、建档,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并按照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类,帮助高职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档案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电脑软件形式,相关工作者应减少差错,避免丢失资料,确保资料管理安全可靠、准确规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及教师可分析搜集的高职学生心理测评,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同时不断完善测量工具,使测量手段不断趋于正规化,通过统计、分析、删选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作出进一步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跟踪、干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5结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高职院校务必要充分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正确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齐心协力,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关心高校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晶晖.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07(4):86-87.

篇2

1.1职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目前国内对职业素质内涵的研究很多,基本集中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狭义的观点认为,职业素质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以及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仅体现于人的内在精神层面;而广义的观点则认为,职业素质应该是由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精神共同来构成的。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认为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时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或者说是指大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1]。

1.2高职思政课程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和舞台,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帮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我、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在高职思政课程中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高职思政课程功能和义务的体现。如前所述,职业素质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目前,高职教育中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课、思政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思政课程作为高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其功能和义务主要是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史、国情的介绍,使学生学会运用的方法、立场及观点去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中本身就包含了职业素质的内容和要求。

在目前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其中包含着大量明确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如职业理想、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等专题内容,也充斥着大量体现职业精神的先进人物案例,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确立职业态度为目的和依皈。因此可以说,高职思政课程本身就包含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功能和义务。第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提高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现实选择。教学实效性是高职思政教育永恒的追求。尽管针对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断深入,但其效果却始终有待提高,教与学始终存在着错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教与学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对话。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始终是就业和个人的发展问题,什么课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就业,他们就对其加以重视。这可以从学生对待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不同态度中得以证明。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这一现实需求,不去“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那么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将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提高高职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第三,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教高16号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学一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3]。俞步松也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应急需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职业教育发展观,要从传统的“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实现从工具理性向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和谐共生的高职教育文化观念的发展[4]。这些金玉良言都一再证明了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而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因此,高职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教育、人格培养、道德提升及良好行为习惯引导上所具有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诠释透彻、人文气息浓郁、强调知行合一”[5]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成人成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职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既然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义务所在,也是提升其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选择,两者理应进行深度的融合与共通。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高职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和问题。

2.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育无论从教材还是内容上都与学生的专业距离较远,因而缺乏针对性。第一,从教材来看,目前高职思政课程所采用的三本教材都是国家统编教材,内容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同,并没有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也不符合高职学生理论水平较低、畏难情绪明显的特点。第二,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虽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例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律以及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等相关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现实生活、未来职业的深度关切。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非常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完整性,力争做到面面俱到。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空洞说教多,与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以及发展前途联系不大,从而对课程产生排斥甚至抗拒的心理。第三,从学生专业角度来说,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密切联系,无论是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还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都具有非常鲜明的职业和专业特性,因而专业不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要求出发培养其职业素质。但是目前高职思政课程在涉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内容的教学时,一般都是泛泛而谈,常常出现一本教案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现象,而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强调他们在将来职业中所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也没有从行业特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完全无视专业与职业需求、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更让学生觉得思政课程与现实的脱节。

2.2教学过程缺乏连续性

由于学制和师资等原因,目前高职思政课程基本集中于大一阶段,大二、大三阶段则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缺乏连续性的。众所周知,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当前的这种课程安排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基本处于断裂状态,学生在高职三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主要埋头于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丰富与训练,而缺乏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职业素质概念的四个范畴中,职业技能有了长足进展,而其余三个方面却并没有能够与之共同提升,学生成了技术的容器,“职业素质”因此成了一句空话。

2.3学科之间缺乏统筹性

如前所述,职业素质包含了四个方面,其培养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各个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相互统筹。但目前各科教师之间基本没有对话,大家都只固守着自己的教学大纲,完成自己的教学安排。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各个环节都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例如在《基础》课绪论作业中,会安排学生做一个大学三年规划,与此同时在新生专业介绍中也会涉及大学三年的专业发展导航,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要求学生做一个将来的职业规划。这三个作业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重复性和交叉性,以至于学生经常搞不明白,而且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再比如说,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在思政课、专业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学科之间缺乏统筹性,从而导致大量教学内容重复,这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教学有效性。

3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探索高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要提升高中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有效性,除了传统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重视社会实践等措施以外,还需要在目标设定、内容整合以及针对性、连续性等方面实现突破。

3.1加强学科间沟通与统筹,明确思政课程角色定位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所起到的作用却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专业技能和方法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在科学、全面分析社会、职业和自我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职业方向决策、行动方案制定,以及求职面试技巧、就业形势及政策法规的把握;心理健康课程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形成健康的职业心态,提升职业幸福感;而思政课程则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个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各学科应打破过去的学科壁垒,加强对话与合作,统筹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浪费,以实现职业素质教学目标的和谐融通。

3.2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应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加强针对性

当前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是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难以突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破除传统的思政教师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做法,组建职业性的思政工作团队。这支队伍可以由面向某一学科大类的专职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深入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本学科、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结合职业岗位分析和研究,确立符合本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以专题或模块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可采用本行业经典案例或先进人物事例,提升其吸引力。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先进的职业理念、远大的职业理想以及刻苦耐劳的职业道德情操,以拉近思政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只有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目标开展不同内容的思政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地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3.3思政教育必须由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性教育发展,体现其连续性

如前的述,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主要集中于大一阶段,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完全缺位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紧紧围绕学生职业发展这一主线,紧扣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三年不同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思政教育教学,以实现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具体来说,大一阶段,学生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主要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三观,同时配合新生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大前提下完成大学三年规划;大二阶段,学生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强化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同时在专业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职业道德、合作创新等职业素质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大三阶段,学生以实训、实习及求职为重心,因此需要加强其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尤其强调面试求职技巧的掌握,同时针对学生实习行业企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其各方面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考虑到目前思政课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因此思政教育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基本是手机不离手。他们用手机聊天、看新闻,甚至记课堂笔记。可以说,相比较于书本、讲义,学生更乐于从网络上来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网络这一思政教育的新阵地。这不仅受众面广,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地灵活机动。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一些励志成才的小短文、求职面试的案例及视频录像,或者是一些著名企业的用人要求,也可以是当下热播的职场类节目的视频链接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余、工余时间利用手机学习职场知识,既摆脱了空洞乏味的说教,也很好地渗透了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又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群、微信群,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探讨社会热点事件,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针对生活中或就业实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这种平等、友好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了老师与同学间的距离,从而真正做到“亲其师、重其道”。

4结语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育专业 课堂教学技能 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理论够用,课堂操作熟练和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适应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新课改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外语专业与普通外语专业的在学业属性和培养目标上存在区别。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现象,课程设置上以理论知识的课程多,而与实践相关课程较少,进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得不到职业素质培养,缺少系统的,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存在着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单一并且偏重理论知识,占总课时比重大,而实践活动少。虽然部分学校在课程中设置了部分技能课程,但大多是书画、歌曲等素质课程,对教学实际缺少直接的训练,因而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竞争中缺少核心竞争力。

(二)缺少基本功训练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功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基本功。前者包括语言和语法基础知识,是英语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后者是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为的将这些基础知识割裂成不同的课程,让不同的教师承担,因而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对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只部分强化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听力训练,口语老师只强调口语交际等,导致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基本功不够扎实。

(三)实习过程不能达到技能锻炼目的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是进入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与基础教育部门协调不充分,部分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认识程度不高,导致实施情况不乐观。主要体现在实习过程中缺少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引,导致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技能等都没有全面的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对课堂问题处理能力和教学机智。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师资配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教师一般由教授、副教授、研究生,这些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但是往往都是脱离实践,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空洞的说教。因而在教室对位的配置中应当添加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学生的教学技能、体系和风格[1]。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促进,让养成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英语技能,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智力发展等全方面培养学生。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必要的强化的训练。

(一)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有纯正的语音和语调,一旦让学生养成不正确的英语习惯,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保证英语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功底。进而要求对英语教学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合理,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功底的同时,加强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训练。课程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职业技能课程在整个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培养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是满足基础英语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开始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还应开设教学技能训练,少儿舞蹈与表演、简笔画、音乐、多媒体技术等音、体、美等艺体技能的素质教学课程以及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增加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理论。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注重理论学习,还要加强技能训练课程,实行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的方式,让教育专业的学生直接在教师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自我表现力,还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和强化。

(二)优化师资配置,加强教学实力

在英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打破将英语课程强行划分为多个模块的模式,将英语作为整体来教学,实现英语教师的多项多能,而不是只在某一个方面而弱化其他方面,不仅影响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也影响其以后的教师职业发展,因此在师资配置上,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机制,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利用聘请聘请基础英语教育专家和外教的方式,培养英语知识底蕴雄厚、教学能力全面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使他们掌握丰富的小学英语教师技能。

(三)重视教学实习,建立教学基地。

教学实习是每个教育专业学生必经的过程,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训练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必须重视教学实习过程,改变教学实习走过场的误区。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是比较好的模式,通过和实习基地进行长期的合作和磨合,可以将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细致化保障学生见习和实习能够学有所获。

在教学实践过程,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强化实习学生的责任感,让实习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习得教案设计、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基本的教学手段,同时保证学生基本的教学实习基础上,促进学生熟练运用教学技能、强化教学机智,兵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形成个人魅力,有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入教育行业[2]。

三、小结

新课改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很有必要。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理论与课堂技能兼备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所辉(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网络规划设计师/CISP,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94-02

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把培养目标全面在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绝不停留在课程教学的浅薄层面上,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入手,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点,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健康培养。

一、明确高职专业人才目标,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而是要更加明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掌握上岗技能。同时,应了解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挖掘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关键能力及应取得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建立在以行业服务为依托的基础上,将行业创新、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1]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应向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倾斜。

一是信息处理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异常迫切。二是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开发人才的培养。目前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离不开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这方面的人才。三是图形信息处理人才的培养。在计算机领域中图形、图像处理,及平面设计和三维动画技术是工作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因此,培养好此三方面的人才,是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目标。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强化实践、精化理论、主重能力的教学方针。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紧跟企业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群进行追踪调查,把握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动态,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思路,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课程整合跟随市场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做铺垫、以技术做重点,全面承载课程的实质目标。一切为学生负责,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道路,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课程进行全面改革。[2]在制定课程项目和设计学习规划时,把所有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实际的训练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强烈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实操训练过程成为高职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坚强后盾。

二、体现高职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摸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体现在学生的实操技能接近企业岗位技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专业宜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开设3-5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任务驱动式教案,将满足工作任务需求为课程讲授的出发点,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每门课程可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有些实验、实训场地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教师制作一些与实验、实训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或者制作实际操作过程的录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考核方式应采用理论、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成绩。

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也是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利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并通过大赛的组织分类,创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锻炼。[3]老师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顶岗实习,经过双向选择,一部分优秀学生走到企业,在企业完成本课程的部分学习任务。采用顶岗实习,以就业为导向,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实现了“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职场与学校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雄厚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要培养出心理健康、高素质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设心理咨询部门,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诊断与咨询,同时学生社团成立专门的心理协会,帮助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改变不合理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利用墙报、黑板报、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另外要提高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安排和设计学科拓展的内容,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出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备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4]好的课程设置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好的教学方法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做到两者相为辅翼,互为照应,才能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推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因为,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源头往往来自于教师强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操守等。要使教师认识到专业精神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自觉培育、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用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实现自我,贡献社会,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专业能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良好的校内环境。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发挥有经验教师的带头作用,老教师指导和带动青年教师等,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出国考察等机会,确保对教师做到既使用又培养,努力满足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三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只在课堂和学校里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及时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只有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雄厚的师资队伍,高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四、加强培训实习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集中时间的项目实训、毕业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协调合作实现技能目标。主要开设的实训课程有数据库技术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实训,网页设计实训,办公软件实训,微机维护修理实训等。

(二)从时间、师资、场地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四是鼓励教师大力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5]。

(三)利用较长的毕业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除了毕业综合实践,有必要增加8-10周的机动时间,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本专业第二课堂以开发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和技能为着力点,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技能训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特长,提高职业技能。

通过构建以上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学生现场工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回顾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虽取得可喜成就,但是,高职教育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新阶段,将会对高职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想跟上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孝伦,等. 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究[J].职教通讯,2011(18).

[2]王新春.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3).

[3]谢永红,等.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行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现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优势很大。同时,随着国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外贸企业数量增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我国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2.岗位需求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4项工作,它们所占外贸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3.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市场的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或者是以公司作为跳板,经常跳槽等这些不忠诚的行为,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以企业用人标准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1)参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标准》

明确任务和要求,深入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融入企业文化

①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合一。

②每年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并在活动中渗透“先做人,后做事”、“诚信立身,勤奋立业”等文化理念,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道德立身、诚信为本”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育专干;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问卷调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②以满足企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标准,重视加强职业心理特别是订单培养学生心理的研究,举办职业心理辅导培训;利用板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4)职业协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特别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必须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能力。

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的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技能大比武等,要求人人参加,能上阵的奋力拼搏,其他同学呐喊助威,借此增强团队意识;

②在学习中,各个班级组织“一帮一”团队,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形成浓厚的团队氛围;

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联合办学企业,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充分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④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机会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⑤最大限度利用顶岗实习机会,与联合办学企业配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2.“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建设

(1)根据业务流程确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①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

②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逐步使课程教学资料视频化、网络化,如将课程教材、讲义、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

③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④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在岗位模块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⑤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做、能说、能写、敬业、能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

[2]李玉.论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J].商业经济,2009(04).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课程化

目前,新生入学教育(以下简称入学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环境、了解专业和发展、规划职业生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模式多元、群体特点鲜明,传统的校情校史、校规校纪教育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根据对民航高职院校实际工作的调查研究,新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心理落差大、适应能力差;二是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三是行业认识不足,职业发展不清晰。因此,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都遇到了较大挑战,必须随着新生的特点发生变化,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内容和模式。

1当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入学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常规工作。随着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入学教育无法满足思想呈多元化发展的“新新人类”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都趋于“走过场”的形式,教育效果较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多数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都由学工部门独立制定并组织实施。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下,入学教育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较为困难,成为挤占学生课余时间的“课外活动”,且入学教育的定位仅是系列适应性教育之一,极易活动化、娱乐化。大多数院校对入学教育缺乏系统的科目设计和整体的长远规划,内容零散、定位模糊,未能以学生为本,导致新生学习动力不足[1]。(2)教育内容单调乏味不少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内容仅停留在校情校史、规章制度、专业概况的层面,没有专门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标准。类似“例行公事”的教育模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3)教育课时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月)定义为“入学教育周(月)”。这种仓促的集中式学习,既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也不符合个人心理发展规律。短暂集中的教育课时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育效果[1]。(4)教育形式和手段单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形式较为陈旧,基本停留在大型报告会、讲座、班会等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上。这种形式不但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反而给学生一种“应付差事”“枯燥乏味”“听不下去”的感觉,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2]。

2入学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

入学教育课程化指的是按照包含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的课程体系模式,将入学教育的各项内容编排成一门不可缺少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化的入学教育可以帮助新生起好步、走对路,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更客观地实现自我认知和定位,同时有利于辅导员的成长,便于院校管理。因此,对于新生、辅导员、高职院校来说,将入学教育课程化是一件三方共赢的举措。对新生而言,在意识和行为上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具有很强的重塑性。课程化的入学教育,有利于新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尽快度过人生第二个“断乳期”,即在心理上、生活上和情感上融入新环境,同时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对辅导员而言,作为入学教育的授课主体,课程化的教育有助于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了解新生困惑的群体,其带着问题备课、授课和交流,有利于解决学生普遍性的事务性困惑;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更新知识储备和上台授课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感。对高职院校而言,入学教育课程化有助于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实现全员育人。入学教育课程化的实现,需要由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学工人员共同组成一支专门的教学、研究团队,需要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对课程教学进行规范管理,将入学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的模式将实现入学教育从“课外”走进“课内”,从传统的“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开端。

3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思考和探索

入学教育课程化建设应打造“四位一体”的体系,充分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的课程体系。首先,应以专业化为目标组建入学教育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主体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其成员必须掌握校情校史、专业和行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应以课程化为载体,规范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开展入学教育时,应避免教育内容“活动化”,从顶层设计始,让学生养成这是一门“课”的思维。要编撰“入学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严格课时要求(至少30课时),规范教材选用、教案设计、督导听课等制度。再次,应以督查评比为手段监控入学教育的效果。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应组织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听课,举行公开课比赛,组织学生测评授课教师,召开入学教育座谈会,以调动师生开展参与入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最后,应以社会实践活动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强化教育效果。开展入学教育,不仅要利用校内教育教学资源,还应“走出去、请进来”。院校可组织新生实地参观企业,也可邀请知名校友、企业专家进校园作专题报告会,以帮助新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其迅速成长、明确人生目标。

4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入学教育课程化方面的实践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民航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遵循“服务学生,贴近生活,指导实际”的原则,从2013级新生入学时起,即在入学教育课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规范、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活动,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

4.1提升入学教育地位,科学设计课程方案

为提高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从2013年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将“入学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列为公共必修课(1个学分,30学时,于第1学期实施)。学校每年六月初制定由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入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统一使用由中国民航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自编教材《快乐起飞———民航高职学生入学教育教程》,并实施校、院两级分级管理,采用课堂讲授、主题班会、团体辅导、交流互动、专家报告等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

4.2丰富课程内容,贴合新生实际需求

为提高入学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入学教育课程时,将教育内容分为五个篇章:安全篇、适应篇、纪律篇、学习篇和发展篇。具体子课程包括:安全法制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专业发展及职业精神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诚信教育和各种常识教育等九项内容。课程设置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核心,教学内容丰富而全面。

4.3创新教学方式,规范考核形式和反馈机制

入学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主题班会、团体训练、专家报告等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教学日志制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巡查制度等。课程的考核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课堂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评卷、成绩记载等工作按照公共必修课管理规定实施。学期末,学工部门统一组织全体新生对“入学教育”课程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教育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评估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效果时发现,学生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违纪人数逐年下降,转专业的申请较为理性,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清晰,这些转变较好地反映出入学教育课程化的良好作用。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规律;项目化;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万小青(1958-),男,江西南昌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52-03

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紧紧围绕真实可信的某一项目工程,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互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在完成项目工程中,实现从模拟实训到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场景转变。理工科专业的案例不少。然而,英语项目化教学实践并非像理工科那样乐观,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人文知识普遍缺乏,英语教学的教育功效受到制约。

一、 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局限性

项目化教学是否完全适合高职英语课程值得商榷。

教英语“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交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1]“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2]专家的话道出了英语学习的真谛。

英语的教与学首先是英语文化的教与学,而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局限性首先就表现在它不服语言文化教学的水土。语言属于人文学科,“人文科学是指对人的自我追问(人/我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到哪里去?)而生起的现象及观念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现象和观念常常并不实有,就是说不具备成形的现实存在。(这里的存在指有形存在),是‘无有’的。它是人类自我追问的结果,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被问题问出来的对象。意大利人、美国人称之为‘人道’或‘人性’,德国人称之为‘精神’,还有人称之为‘心灵’。诸多的界定表明了人文科学的对象不可界定(不可名)性质,它是一种‘无有的存在’。一问之下而题生。人文科学就成为人类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觉悟的理性方式。”[3]

教学法和在教学情景中使用的技能应该是互相促进的。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要成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至少有两个瓶颈,其一是所谓“项目来源”,其二是如何处理项目内容与英语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是项目化教学的目标,各专业都在提倡项目要来源于企业,这显然不符合英语教学的实际。事实上,除英语以外的其它高职课程中的多数项目大多是模拟项目,实训不过是重新换了一个名称而已,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商务英语专业能否把“单证英语”作为项目呢?答案是肯定的,“单证英语”不是项目。

如何处理项目内容与英语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是难题。一年的高职英语课程(一般是每周二节)能让目前的高职大学生吸收多少语言文化实在是一个未知数。以考试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无可非议,但是把考试结果看作是学习过程就荒唐了,将Qinghai-Tibet(青藏)翻译成“从青海到台北”的学生还不少。所以,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局限性势必造成英语课程内容的简单化,降低英语教育的功能。

二、遵循合作学习规律,开拓新思维

要打破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瓶颈,就要从提升教学理念着手。吕必松先生说:“从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4]那么英语合作学习本身有哪些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因素呢?

(一)英语合作学习规律的基本特征

合作性学习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理念,而社会建构主义是对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的整合与权释。该理念强调四个基本要素,即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相互作用。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外语教学有以下深刻的启示: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教师应通过语言互动成为学生丰富的语料与语境之间的中介体;外语教学必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并能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外语教师需加强自身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学习。合作各方能通过多流、合作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化教学要以合作学习理念为指导

合作学习规律有三个比较显著特征:合作学习着眼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强调教学集体的成效;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特色,优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课堂教学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有何作为,更加依赖于学生群体有所作为。

完成项目的项目化教学需要“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混合编组,”[5]。

语言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特指学习行为中的一种过程。无论是习得第一语言还是习得第二语言,都需要一个通过学习而习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就是语言习得过程。因为习得要通过学习,所以习得就包含在学习之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有意识的学习,而合作学习又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有意识的学习,所以开展英语项目化教学必须从认识合作学习的规律开始。

三、“分组”、“互动”、“讨论”,提升英语项目化教学理念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6]多次提到教学模式应“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然而,自主学习不能被简单地理解成个人完全独立的学习。一方面,个性化自主学习并不排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到“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应重视教师的面授辅导作用”,学习者需要教师给予心理—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语言学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者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又要学会在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解决自身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不同程度存在着强知识、弱能力的问题。

项目化英语教学不能有悖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旨思想,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项目化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项目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开展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西方,麦肯齐大学的“合作、协作以及同伴学习”走在当代合作学习研究领域前列,对我们开展英语项目化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教育效率的“问题不在于教授如何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7]“更确切地说,是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互相影响问题。幸好,促进学习的相互影响并不只存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往往更富有成效。”[8]

提升英语项目化教学理念,就要遵循英语合作学习的规律。与传统的个人学习相比较, 合作学习毫无疑问地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完成项目需要团队精神),更对学生会今后的学习方式扩展提供了新思维。

“讨论”在合作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其成为英语项目法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为英语项目化教学关心的重点不是“项目”是否完成,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是否完善。“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不断将所学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断地将所学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通过此法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9]

讨论是需要推进的。例如:英语项目教学英语阅读课程推进讨论模式:

(一)分组。优质的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有了合作学习,“推进讨论”才能够名副其实地开展;

(二)互动。贯穿阅读课程的教学主线是“主动性阅读”,合作学习为主动性阅读(active reading)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讨论。“主动性阅读”有五个步骤:概述阅读(初步了解章节大意);问题阅读(提出通过阅读想解决的问题);重点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反馈阅读(写出通过阅读找出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核实阅读(核实“反馈阅读”的准确性)。

(四) 推进。“合作学习讨论”有四个方面:找出文章的论点(字面上);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 找出“论据”;阐述读者观点;运用所读文章的观点开展“辩论”。

项目间缺乏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关联度是目前项目教学的通病。这是因为“简单把课程项目化理解为案例教学。虽然突破了传统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弱化了知识点的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过于分散,各案例没有内在联系,没有按项目规划案例群。同时,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互动性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0]如果我们在英语项目化课堂上“推进讨论”,就能弥补上述的不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结语

在合作学习规律中探索英语项目化教学新思维,是因为合作学习的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并且在国内外的长时间教学实践中获得好评,成功的教学案例层出不穷。

(一)合作学习是教做人的教学理念。在语言教学中,许多传统的学习任务与个人兴趣无关,因而除了任务本身外很少有教育的价值。在合作学习中,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学生必须彼此了解、信任,能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学习者通过共同努力,最后形成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产品。与此同时,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最佳条件。因此,合作性学习使外语教学更富有教育性:除语言本身的学习外,学生还获得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弥补所谓双师数量的不足、促进英语教师自我提高。合作性学习要求教师在语言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言语互动,教师还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发展更恰当的学习策略。可见,开展合作语言教学的教师除了熟悉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以外,还要积极钻研并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以帮助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促进个人发展。

(三)探索英语项目化教学新思维的意义。

1.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为,人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同等重要。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同时也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增强自尊心,更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感,在认识自己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英语项目化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是否完善。

2.探索英语项目化教学新思维还易形成学院项目化教学的特色,以点带面,为形成某种合作学习的策略和理论。

“人性并不都是理性,理性之外亦有需要传授者。人们针对信仰的追求,于是建立佛、神学院;人们针对感性的培养,于是建立艺术院校;人们为了政权的保证,于是有了党团院校;人们为了社会的发展,建立了职业技术院校;”[11]“这是自然之势,无可非议。大学也辟出巨大的精力去配合其势,益发喧嚣”[12]探索英语项目化教学新思维还使我们认识到,要办高质量的高等职业学院,就不能只重学术不重教学、只重论文不重教案、只重物质不重精神,教书育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立足之本,百年大计。

参考文献:

[1]许国璋.英语的门槛有多高[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4.

[2]王佐良.英语的门槛有多高[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2:4.

[3][11][12]朱青生.十九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9;3.

[4]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6.

[5]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8.

[6]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2007-7-27.

[7][8]威尔伯特·J·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39.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其逐步广泛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推动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信息采集效率更高,且管理方式多样化,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弱化了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对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已然成为高职院校的紧迫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逐步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第一,信息丰富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不再是某一个人的专属权利,每个个体均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且信息内容覆盖范围广阔,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并且依托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类型十分多元化,其中包含视频、文字、图片、音频、动漫等多种形式。第二,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为显著的差别,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特点,传统媒体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因此,导致信息传播及时性较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每个个体均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信息或接收信息,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并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1]。第三,交互性。这是新媒体最具显著的特点,个体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浏览各类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实时互动功能,与信息者展开实时在线的交流和互动。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机遇

(一)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快速采集和传递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迎来诸多机遇,基于新媒体的大众性和互动性特点,信息采集、传播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发生较大变化,信息采集与传播的渠道更为广阔,极大提高了信息采集与传递效率,同时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能够更快地获得反馈信息,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诸多便利。例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为学生打造完善的信息资源库。同时,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提升教学管理方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此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可以打造新媒体官方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以及官方微博账号,及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点击链接即获取教学信息的途径,促使其对教学管理计划更加了解,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继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二)有助于教学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内容,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通过实时在线交互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况,继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例如针对在校生的学习指导建议、针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及教学管理日常涉及的管理制度、缴费要求、考试成绩等,在新媒体的充分融合下,管理者可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管理方式,继而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新媒体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

(一)教学管理互动性不足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品,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来诸多挑战。例如,当前许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智能电子设备打游戏、看小说、看影视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课堂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不仅会对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周围认真学习的学生。同时,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十分追求网络文化潮流,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十分抵触,即便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大部分学生均无动于衷,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师生之间互动性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提升,更加大了教学管理工作难度[2]。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作弊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但生源质量却普遍偏低,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受网络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考试及格,考试过程中违背诚信、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各类新兴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先进的作弊手段。例如,隐形耳机、微型手机等,在高职院校的考试活动中,许多学生会借此来作弊。加之高职院校在考试活动中,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甚至有许多学生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加大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难度,且由于学生作弊情况的存在,难以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水平,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影响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心智发展相对不够成熟,本以为进入高职院校就获得了自由,在面对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时,会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并且新媒体和网络技术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网络中的消极文化和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并不遵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各项教学管理计划的贯彻落实面临诸多阻碍。

四、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一)审视教学管理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打造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依托新媒体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注度,使学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知不断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打造新媒体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了解新媒体当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表达途径。例如,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经验,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中分享,为其他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参考借鉴;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教案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素材[3]。此举能够极大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且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利用价值。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完全摒弃,而是应保留其积极的内容和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引入,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辅助工具。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需正确认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角色和地位,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作为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主体,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最为直观且具有说服力的教学管理方法。

(二)扩充教学管理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管理平台,结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为其打造良好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第二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或QQ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设置群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且在该平台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意愿,实现一对一互动或一对多互动。在具有即时性的交互平台支持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走向,继而针对性选择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突破自身以往的角色束缚,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言论和思想,教师可以利用私聊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导。第二,打造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及时公布各类教学管理信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例如,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公众号或微博平台公布教学管理日志、教学活动日志,分享校园故事,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共同打造教学管理新模式,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丰富教学管理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时展形势与当代大学生特点,对传统教学管理工作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管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并且教学管理内容的指向性相对较差,导致教学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不断丰富教学管理内容,深化教学管理内容的理论内涵,且保证理论内容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充分凸显教学管理内容的新媒体时代特征。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创新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基础内容架构着手,不断增强教学管理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基于虚拟空间维度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继而促使大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避免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影响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现实交流能力。此外,在构建教学管理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选取的内容具有价值和意义,立足新媒体平台,对传统教学管理内容进行保留和升华。此过程中,高职教师群体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导者,需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使其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

(四)完善教学管理

评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才能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计划。对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参与管理机制,转变责权,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而在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客观准确的评价反馈,可以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了解当前工作的不足并制定教学管理优化对策。具体实施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评价的标准发生变化,更注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其中包含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心理素养、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应不断转型升级,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价值,在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社会人才需求,以新媒体平台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教学管理人员应正确认知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评价标准,使其精细化、合理化,能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起到规范性作用。

(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新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和手段,仍然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加以运用,才能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对此,要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新媒体素养,使其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创新意识,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平台获取充足的信息资源,且对各类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自身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体意识与能力,能够将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夯实高职院校新媒体物质基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教学管理软件。同时,应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是提升管理者知识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媒体作为新鲜事物,许多教学管理者对其的了解并不充分,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培训的形式,促使教学管理者掌握更多的新媒体知识,并有效锻炼其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管理者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管理者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并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并将纳入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标准中,对教学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在高职院校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和氛围,引导广大管理者形成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审视教学管理模式、扩充教学管理阵地、丰富教学管理内容、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以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策略,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切实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杨佩月.现代技术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公关世界,2021(14):96—97.

[2]黄敏.新媒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及对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5):15—17.

[3]黄锦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服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21):30—32.

篇9

【关键词】模拟人教学;临床医学专业;应用价值;临床效果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是医院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专业,且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知识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专业中,虽然学生的成绩高,但实践能力不是特别理想,现在模拟人教学法在教育界有一定的成效,本文旨在研究模拟人教案学法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效果,特此选取我院77名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现有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77名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须满足(1)均为我校在校学生(2)学生均为2011级和2012级(3)5年制临床专业本科,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011级观察组学生的年龄为21~23岁,平均年龄(22.11±1.01)岁,平均体重为(55.32±3.48)kg,其中男性17名,女性22名;2012级对照组学生的年龄为21~23岁,平均年龄为(22.34±1.23)岁,平均体重为(54.68±2.88)kg,其中男性17名,女性20名。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每节课45min,中间下课10min,一天两节课,授课形式为老师在教室课堂讲授。观察组学生接受模拟人教学法进行教学,每节课45min,中间下课10min,一天两节课,授课形式同样为老师在教师课堂讲授,但增加模拟人作为授课道具,在课堂上除了正常授课外,同时可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示范具体操作,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考试成绩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1.3评价标准

(1)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课程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方式为闭卷,最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考试成绩。(2)问卷调查作为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标准,课程结束后,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的下发问卷调查,回收率需要达到100%。问卷内容包括1.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2.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各项满分100分,最后进行成绩的统计。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学生考试分数、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当P<0.05时,表示为两组学生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学生考试成绩结果比较

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知,观察组学生的考试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问卷调查结果对比

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知,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临床专业[1]一直是一门不仅实践性强且操作性强的学科,在各专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2]。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现在的医疗现状,患者对于临床技术的要求越加苛刻,因此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教学通常课程多,课时少,这也决定了临床老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3]。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以及课堂的积极性,对于临床操作技术和临床工作十分不利[4]。而模拟人教学法[5]通过真实的人体体征等在检查仪器上显示真实的数据,从而达到最为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不用损伤真实人体的条件下进行侵入性操作,此外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加深知识的印象,有利于评估临床专业学生的全面能力。此方法学生不仅可以自由发挥,还可以在操作错误中进行不断地改正和总结,此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所没有的绝对优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听、说、写、做四方面的学习,也因此学习效率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更高更快。采用模拟人教学法对于老师同样有很多的益处,比如解决了临床实践考试等问题,还可以使课堂效率更高[6]。本次实验可知,观察组学生的考试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及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可得出结论模拟人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教学工作具有极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的兴趣还提高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武玉欣,曲波,朱亚鑫,等.不同教学模式下临床专业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6):510-513.

[2]潘华峰,叶晓宪,史亚飞,等.“5+3”一体化临床专业学位制度下研究生科研创新实验能力培养新模式[J].重庆医学,2016,45(29):4164-4165.

[3]濮丽萍,蔡小红,闻彩芬,等.临床专业导师制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3):3278-3280.

[4]滕秀飞,曹悦悦,李秀艳,等.模拟人教学法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2):11-13.

[5]秦阳,吕胜南,朱琴梅,等.国内护理专业模拟人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6,29(3):107-110.

篇10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是提高教育能力的很好手段。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作为一名即将踏入讲台的新教师,我很感激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入职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非常全面、紧凑,既有教学常规、班级管理、青年教师培养、教案书写,也有教学科研、备课、听课等等。通过培训,我对世纪中学的领导班子、教师团队以及校园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世纪中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培训期间,我除了准时听讲座、交教案、听老教师讲课外,还有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在培训中,孙桂平老师谈到教师的职业神圣在自我上,即自我的幸福感、自我的自信心。仔细体会和琢磨她的话,觉得很有分量、很有道理。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名教师,还应该富有爱心,并且这份爱应该是无私的、平等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心理变化。

其次,就自身的更新优化而言,听取周睿老师的报告后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并且真正认识到了在工作中再学习、再教育的重要性。古语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材、教法每时每刻都在更新、都在变化,而我自己现有的知识却是有限的,倘若不主动学习,就很难把教材上的知识完整地、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工作。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是,我认为教师还不仅仅是一桶水那么简单,教师应该有源头的溪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流出。

再次,是教学技能和方法上的收获。对于新教师,悉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是必须要抓住的主线与核心。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才会有成效。

最后,常怀一颗谦卑的心。一方面,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定要多利用闲暇时间听本学科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真诚的向学生学习,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想说,培训让我成长了很多,提高了很多,同时这次培训也吹响了我教师生涯起点的号角。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上给我以切实的引导和鼓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本次培训精神作为指导,以实际行动为世纪中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2在大学毕业之际,很荣幸能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留校工作。7月3日至7日,在学院人事处的组织下,进行了为期五天的20_年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投资集团就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实现个人发展成长问题方面为我们做了培训,接着人事处的尹处长就人事管理制度及师资建设情况做了介绍。学工处何处长作了学院学生工作概述的报告。教务处李庆副处长就教学管理制度及基本常识与大家作了交流。接下来几天时间,学院培训中心的郭主任带领大家进行素质拓展,在有戏与趣味中提升新进职工的团队精神,合作思想,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

经过短暂而系统的培训学习,使自己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个人发展人生规划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认识与提高,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三个心得:

一、学习集团办学理念奉献社会 努力提升自我素质有所作为

培训第一天,投资集团的老师为我们作了关于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实现个人发展成长的报告。主要讲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的投入为高等教育注入活力;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听了老师的报告,是我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投资集团的发展及对教育板块的投资,江城学院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特别是老师讲到投资集团把投资于汽车、金融、地产等多个领域的资金拿来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反哺社会。投资集团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拥有6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营独立学院,与国立高校共同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目前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万人,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责任是企业立足社会的基本保证,而个人而言,教师又是人间最美的职业。我作为江城学院的一名新进教职工,应该更加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勤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有所作为,为江城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学以致用尽职尽责快乐工作 寓学于乐有感有悟开心生活

凡事在经历后才会懂得的更多。在学院培训中心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这次素质拓展训练,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在这次拓展中,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团队项目,但所有的个人项目也都是和团队共进退的。团队项目不是靠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就能很好完成的项目。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群策群力,团结互助,才能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在本次拓展的过程中,队的队员之间最关心的都是如何组织、协调及配合好,而不是某个队员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团队合作的精神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信任背摔”这个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在那高高的背摔台上摔下来,虽说下面有人挡着,而且是三重防护,但还是有人没有完全放开心中的恐惧。从这个游戏中,我也有很深的体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队友,要敢于克服心中的恐惧,怀揣一颗坚强勇敢的心;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为期几天的素质拓展训练结束了,虽然大家都很累,但是素质拓展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有益的人生感悟。在这几天时间里,感悟最深的应该是团队的意识,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是一个飞跃,在团队的范畴里,我们不能仅仅考虑到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是应该以团队的利益为中心。

再回头,每一个游戏都有它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的意义。每个人循规蹈矩的生活,很难有机会重新思考与认识自己,拓展便为我们开启了这道门,使我们亲身体会到了那些早己熟悉的,看似平常的做人和生活的理念,真正的认识自我,勇于挑战新事物,有开拓创新精神。并充分认识到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中角色的合理利用,资源的合理分配的重要性。

决不轻言放弃,坚决坚持到底,绝不脱离团队,团结协作,通过这次拓展训练,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团结合作,尽职尽责,快乐工作,在游戏中体味人生道理,寓学于乐,开心生活。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3在8月13日上午开始的高新区新教师入职培训启动仪式是由高新区教研室的唐主任和李主任主持的,先是由分管人事的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整个成都高新区的概况,分析了高新区“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体制特点以及教师人事管理的具体4点特点,分别是:1、全员聘用管理;2、绩效工资制;3、岗位设置管理;4、与高新区体制相适应。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处的杨处长还对我们新老师提出了“立师德,树师爱,强师能,稳心态,习常规,擅创新,求发展”的七点希望,表达了对所有新老师们殷切的关怀。

入职培训题正式开始,首先是由来自电子科立大学的唐老师发表了题为“转变”的演讲。唐老师热情洋溢的演讲可以说是给了刚刚踏上教师生涯第一步的我一个下马威,真是让之前一片茫然的我获益良多。唐老师在整个发言中,着重强调了4点内容:第一,清空归零。所谓不破不立,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尽快放下自己以前的成绩,从自己之前的生活中走出来,走出之前的思维和做事的定式,融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第二,团队意识。一个人真正的优秀是由于他身处一个优秀的团队。切记不要对外讲自己团队的坏话,要真正地以团队为荣;第三,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态度和专业,做到“量、现、德、才”四个字。教师的立身之本就是自己的专业,无论对自己以后有怎样的职业期许都必须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课老师;第四,教育是一项讲心的事业,具有岩壁的过程。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也听过很多,但对我而言,无论重复多少遍都是有必要的。之后,来自芳草小学的漂亮女老师梁艳跟我们大家分享了她从教_年来的点点滴滴,对她的每一个学生都如数家珍地展示给我们,让我看到了一位青年教师艰辛却又无悔的成长历程,也让我真正明白了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像先生说的“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下午被请来给我们做讲座的是德高望重的冯老师。冯老师对从教者提出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教育思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行为实践,并着重从知和情的角度加以伸发阐述,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整个讲座中,气氛十分亲近,冯老师通过刘翔受伤、体育教学、《窗边的小豆豆》等生动的例子,引起来大家广泛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冯老师不仅用扎实的知识引导我们,同时她平易近人的谦和态度以及乐观豁达的处事风度也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讲座的最后,冯老师还对我们新老师提出来自己的建议:1、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2、坚持师德规范、行为规范;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4、坚持梦想,走自己的路。

14日上午的讲座是由七中初中学校的杨校长讲的题为“站在学校文化的‘肩膀上’”的报告。在报告中,杨校长首先要注重对学校文化的感知的选择。新教师要分别去感知学校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感知领导的只言片语,感知师生的行为习惯,感知同行的交流学习;然后对所感知到的一切做出选择,选择遵守制度,选择遵从领导,选择尊重同行,选择效仿骨干。在感知和选择的基础上,新教师要领会和融入学校的文化大环境,高新区的学校有这样一些共同的文化氛围:激昂奋进的办学追求;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教改精神;团结奉献的工作态度;和谐包容的工作氛围;民主协商的管理。第三就是要在完全融入学校文化之后,要争取和学校的文化产生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对于杨校长在报告中提到的“云技术”、“电子书包”等新鲜名词,引起了我极大的探索热情。

下午题为“教师形象管理”的讲座的报告人是成都大学的张教授。张教授首先是用个人端庄得体的言谈举止来诠释今天报告的主题的。张教授的报告可以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举止中有诸多不和社交礼仪的地方,问题虽然看似不大,但有时候这些小问题却可以毁掉大家长时间的努力。张教授所讲的见面、餐厅、语言、握手等各方面的社交礼仪在实际的工作和会客中都十分有用。最后,张教授还送给我们三个主题词作为忠告,分别是接纳、欣赏和赞美。

讲座的最后一天,是由教研员刘老师的题为“青年教师规划职业生涯”的报告开始的。因为我也是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的缘故,我感觉刘老师所说的内容处处几乎都是为我量身订做而成。我会开始阅读《江苏教育》、《四川教育》,我会重读周国平,我会尽力捍卫孩子的童年,我会关注儿童文学,我会努力实行“不言之教”·····下午,高新区教研室唐主任为我们作了关于“走向成熟”的讲座。唐老师提出了一个从大学生到教师再到合格教师再到成熟教师再到优秀教师最后到教育专家的成长路径,指出教师作为一份职业,首先是让我们用以谋生的手段。大学生刚从象牙塔中走出而步入社会,不缺知识,缺乏的是方法和技巧,我们需要熟悉、把握教材,从而驾驭课堂,要重视“师傅”的指点,顺利地渡过职业倦怠期,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艺术。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科研能力;终生学习并影响学生的习惯,最终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时刻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最后,唐主任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对我们新教师提出来宝贵的建议。

这三天的讲座堂堂精彩,各有千秋。针对我们新入职的教师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提出了相当有价值并极具实用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真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当然,我的从教之路才刚刚开始,在以后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我必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我的最美好的时光献给教育,献给孩子们,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王!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4_年7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学院举办的新进教师座谈会。作为一名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新教师,我对新的社会角色、新的工作任务、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待,由于在工作方法及工作技巧方面缺少经验,迫切地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教师培训找到答案。此次座谈会,让我对学校的历史、办学的定位和职业教育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下是我具体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听取了祝院长的报告,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春天、二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三是高职教师的发展。_书记于6月23日做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加快职业教育的进程。现如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我校作为省示范高等职校应积极响应并努力配合。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素质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而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我们首先应该学习提升的,因为它是我们教师素质的核心,并且它将直接影响我们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和质量。职业教育应该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制。作为教师,更应该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祝院长的报告让我领悟到现代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的教育,是体现终身教育观念的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我们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坐落在两汉文化的具有历史的高等职校。另外,今年恰逢我校50年校庆,我校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学校的一名老师,本人充满了由衷自豪感,也使我迸发出饱满的工作热情。今后,我会积极向领导、前辈学习,积极与同事交流,积极与学生沟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逐渐加大。职业教育的意义是多层面的,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在于能够培养大量的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情况下,应该抓住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一个大好的机遇。影响职业教育的市场因素很多,有生源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目前还相对薄弱,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是难以充分发展起来的,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和协调并和企业社会资源的配合。

对于怎样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从学生出发,把学生放在公平公正的学习竞争平台上,让学生参与评价课程,同时要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以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向着积极、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更多地了解他们课堂以外的生活,以便及时、适当、全面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能够给他们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展现自己的年轻魅力,张扬青春的才华,找回丢失的自信。我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具有优势,这对于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要重视高职高专的理论课程和人文课程建设。第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是教师要转变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如重学科性人才培养、轻职业性人才培养;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还要转变人才观念,把技能型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来对待。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迅速崛起,一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另一方面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高等职业教育要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目前大学日趋职业化,将自身定位于职业训练所,并以培养市场所需人才为最高目标,但这远远是不够的,我们培养出来的,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

此次培训,各位领导前辈给我们新教师指出了很多注意事项和提高自己的方法,例如:上课的仪表体态和用语、课程的设计方法、如何活跃课堂气氛。除去以上的经验,还提供给我们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模仿是最优秀的老师,今后,我绝不会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多多模仿其他优秀的老师的上课模式,设计出最适合自己最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这些教学资源还能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因为只有自己不断学习、以身作则才能给我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对于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接着就是要教会他们乐观的积极看待为题,面对生活。我认为班主任并不仅仅要督促学生学习,更要对学生今后的整个人生有所启发,教会他们思考人生,让他们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思考。我会尽我所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将就职于信管学院的商务教研室,入职第1年,本人计划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考取高等教育资格证书,完善备课,自检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各类培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掌握现在的教学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3年,获得讲师职称,申请在职博士,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之后将努力进取,积极参加各级科研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日后工作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碰到的困难会接踵而来,面对这些,我会继续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格要求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职业学校教师。

2020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模板5岗前培训短短一天让我对实外今天的成功有了初步的感悟,尤其对于学校的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有了“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感慨。

什么是“先进”的理念?我的理解是,“先进”并非是寻求一种标新立异的存在状态,

而是趋近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状态。潘校、沈校以及好几位老师都谈到了我们的教学不能只看结果不讲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的教学教育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个过程很可能是缓慢的,不能急功近利。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现阶段,国家设定国家性的考试的政策的初衷被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层层扭曲。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有些不择手段。我所见的某些学校,为了吸引抢占更多的生源,赢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光只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各种指标是否雄居全市,全地区第一。对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急功近利,有的学校一概不闻不问。月考,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各级各类考试之后,班级按平均分,优生率排名,名次居前的老师被视为“好老师”,无论这个老师是否在不断的压榨学生有限的休息时间,是否在违背教育规律,有着“杀鸡取卵”的行径。精心的课堂设计,没有!生动的讲,没有!精彩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刷题刷题再刷题!唯分数论的做法让孩子们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实外老师醉心演绎课堂,精彩的课堂往往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共同成长的乐园。这是多么让人愉悦的事情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英语教学理念。为什么实外的外语教学这面旗帜可以大放光彩?我认为正是因为学校走在正确的、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教学之路上!

如果一味地只要求考试成绩,只要效仿有些学校的有些老师的操作,用中文来讲解课文,只需要孩子记住单词,会写句子,知道意思,无限压榨学生的时间,用“填鸭式”的教学“题海战术”来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考试本领,高分自然不在话下。然而,这样的高分背后,孩子付出的是血泪的代价,学会的是不能开流的聋哑英语,也感受不到英语这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带给孩子的国际视角,言语沟通的快乐和文化的交流的乐趣,并且,这样的教学下成长的孩子的英语考试成绩只能限于低段学习还有些效果,对于高中英语,大学英语只能是黔驴技穷。

实外的英语教学按照语言听、说、读、写的习得规律,所有英语教师有着共同的教学理念,从一开始就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重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首先大量听英语,积累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感知,然后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继而替换语言内容,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能根据情境,话题进行自然的口语交流,英语剧表演。此为初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在此阶段,读与写的要求相对而言不高。当听说突破之后,大量的阅读和规范的写就要顺势而上,这是初二阶段的任务。初三阶段进一步听说读写的要求,复习迎考。按照这样的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最终会取得听说读写的全面成功,中考成绩也会达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是这为孩子的后续,终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真正的优质学校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教育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