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文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文学专业

篇1

全球化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但仅仅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跨文化意识、相关文化知识缺乏最终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除了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外,“社会文化能力相比以前没有显著改善”[1]。1990-2010年间,我国学者王振亚[2](1990),钟华[3]、樊葳葳、秦傲松(2001),高永晨[4](2006),李清源[5]、魏晓红、陈洪特(2007),何常丽[6](2010)等对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学生的非语言能力显著低于语言能力,且其社会文化能力的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即对普通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掌握好于高级文化(社会文化知识)。此外,针对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付永钢、李天行(2003)对大学生、研究生(含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时间观念、会话原则、非语言行为、文化意蕴浓厚的词语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7]。以上研究均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状况堪忧。在对社会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刘宝权(2008)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本语言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社会文化能力与TEM-4成绩相关性研究,显示文化测试成绩与TEM-4听力部分有较高相关度,高于词汇、写作、翻译等其他部分[8]。但这些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于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却很少涉及众多三本独立院校的学生。因此,本研究结合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特点,改编利用付永钢、李天行(2003)《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王振亚(1990)《社会文化测试卷》[2],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例,调查研究独立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其社会文化能力的相关性,以期对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五、结论及教学启示

篇2

【关键词】角色社会化;会计专业;社会实践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会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需具有良好的业务工作水平,并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1]。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角色的转变,可以提前体验工作内容并理解工作职责,也可以提高今后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成长为专业性人才。

1 角色社会化的含义

角色社会化,就是在社会化教育下,让大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将被完善和规范,心智能等素质也会得到锻炼,并使其与社会要求相统一。

2 会计专业学生实现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

当今会计行业的特点是会计人才岗位激烈竞争,会计人员素质要求高起点,一般要求上岗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2.1 角色社会化能够正确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实现角色转变

角色社会化一般是由社会实践来完成。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性社会实践,目的在于能够充分感知会计岗位,可以独立完成手工记账和使用财务软件,使其自身达到上岗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担任的社会实践工作角色是一种发展性角色,它是在大学生承担好学校学习角色的基础上得来的,它达到了学习角色与工作角色顺利转换的目的,二者良性相关。这种转变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使会计从业学生达到专业水平的要求。

2.2 角色社会化能够促进会计专业学生提前体验和理解今后的工作内容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会选择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社会实践工作角色,并在按照单位对其承担的角色普遍期望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理论结构,形成对自己所承担工作角色的独特理解。这些理解被大学生充分利用后,可以对他们的未来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也能让其感悟到合格胜任此工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将更加主动地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提前体验和理解今后的工作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2.3 角色社会化能够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通过角色社会化,大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各方面的能力,并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自觉地调整和完善自己,从社会上学习更多有益的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独立工作生活能力、及工作抗压能力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想法,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点;也可能在其进一步实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从而在接下来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工作角色的理解,再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和理性思维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相关工作经验。比如,会计工作应该按照会计准则和法规进行,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解决问题,大学生常常要多加思考,联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向有经验的财务工作者请教,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银员工作,会提高大学生的小键盘技能,以及使其具备服务他人的服务精神;销售员工作,会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捕捉细节的能力等。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上变得成熟,巩固自己的专业理念,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加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机会,最终提高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能力。

3 会计专业学生实现角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实现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暂时由学习角色转换成工作角色,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体验工作内容,理解工作职责,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奠定基础,并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竞争力。

3.1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角色体验工作内容

大学生应该自己主动寻求社会实践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让其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限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少可以考虑跨专业求职。很多大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实践机会,在遇到困难时,积极与他人沟通,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学习到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断补给自己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夯实基础,也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接触相关从业人员的范围。当然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问题,国家、企业、学校都纷纷出]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岗位,增加大学生选择的多样性。

3.2 学校发挥职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由于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工作角色,为自己今后正式进入社会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学习角色的作用,使学习角色在大学生所承担的实践角色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实践角色是在学习角色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发展性角色,大学生只有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胜任实践角色的工作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推进校企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为大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实习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并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实际,了解不同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一些简单的工作上可以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兴趣学习的环境,以我院会计系为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联系专业知识,还应该讲授并分析最近的财经热点,真正从实际的角度引领大学生理解和记忆复杂的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财务工作岗位上的各项工作职责,以及需要的能力等。

3.3 大学生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创新创业

十提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当代大学生为了就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了相关工作的工作内容,理解了工作职责,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为有着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打好了基础。笔者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创新创业课题组成员,深深体会到这种模式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起着积极作用。所以,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应当思考,除了学习专业理论外,是否可以考虑在校期间利用国家及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便利条件进行创新创业。

4 小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角色社会化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今后会计从业人员的后备军,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能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好地体验工作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性会计人才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在今后的会计工作岗位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明.社会实践是会计课堂实践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2).

篇3

一、专业学习方面

我是一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大一暑假的时候就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当然那个时候因为大一学的东西都是理论上的,所以实战方面进行的很少,但是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体会过了一家广告公司是怎样的一个经营模式,以及那些平面广告的成品的制作过程,当然也初步的学习了专业方面的软件。收获颇多,这也是我坚持大二的时候也一定要出来实习,不要呆在家里荒废时间的原因。

暑期实践是一个可以很好的实现自己能力的平台,我这次所在的顾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个正在起步的公司,可以跟随着企业一同成长,这可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我也很珍惜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在这边主要负责的就是公司前期的网络推广以及网站的美工制作,感觉自己已经进入实战了,在课堂上学的很多的东西都进入到了实际操作,包括dm、网络营销、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营销策略等等,当然也包括自己广告专业最基础的photoshop、coreldraw、dreamweaver这几个软件的运用。

首先公司前期的网络推广工作是有点琐碎的,因为公司成立初期,很多消费者对公司的认知度不够,因此在信任度方面也会缺少,所以在刚开始进入市场的初级阶段,很多的工作要做,包括目标市场定位、目标消费者分析等等,那么我所在的公司的目标定位很明确就是一家以绿色保健产品、进口食品、天然药妆系列、绿色有机美颜产品为主要销售产品的专业电子商务公司。公司旗下主打网站品牌——伊康尚品网,主要针对都市白领亚健康状态以及内调外养需求而推出各系列天然产品,公司的运营高层来自于医疗系统,早年是医院临床人士,正因为想改变目前这个市场混乱的局面,立志全力打造中国都市白领专业时尚放心安全的健康品网上商城。所以目标消费者也很明确就是都是白领。

那么根据都市白领的生活习惯,他们都很“潮”。所以紧随着时尚的潮流,他们平时喜欢上网、看资讯、聊天、玩微博,所以根据这些生活习惯我们广告的切入点,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因此我尝试着在微博、博客里面发一些关于伊康尚品网的资讯,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链接,让顾客在选购产品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快捷,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对这种广告有种很深恶痛绝的感觉,所以在微博里的粉丝是越来越少,看得我很揪心,仔细得归纳一下,对于微博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东西,但是它更适合走软推销的路线,而不是合走这种强行的广告路线,因此,我在争得经理的许可下,转换了一种路线。首先就是把里面的标签给转换了一下,把那很深奥的标签比如:b2c之类的转换为时尚等这些很普遍的标签(玩微博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微博里有这样的一项功能就是可以通过标签来寻找好友,这就像是一张身份证一样的,这样可以拉近与其他网民之间的距离,实现与更多的人的互动),然后就是转变推销的方式从刚开始的硬性推广,转为走“邻家女孩”的路线,就是在网民心中树立一个网上健康专家的的形象,每天通过在里面写一些关于养生、保健之类的日常小知识,这样子更具亲和力,也可以更让人们普遍的接受,那么在消费者心目中“伊康尚品”的品牌形象也就会渐渐的树立。进而让消费者产生对其认同感及信任感。虽然对于像博客、微博推广这些方面是比较草根的做法,但是这样做也是一个很有实用性的方法,可以更加的深入人心。然后除了在博客上宣传以外,对于网络广告其他的方式也在同步运行当中,比如:关键词广告等还有就是一些论坛,贴吧以及发送邮件等等这些方式。

篇4

调查时间:7月12日—7月28日

调查地点:中国信合营业部

调查内容:会计对公业务及储蓄、信用卡、贷款业务等

调查目的:认识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调查意义: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

一 银行实习调查内容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小社会,入学已经两年了,我们已经渐渐地适应了这个小社会的生活,然而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暑假作为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的契机自然不可浪费。于是继“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后,我于7月12日至7月28日在中国信合营业部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此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在于一步了解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宗旨,其次就是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经过在信合调查实习,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我这次实习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会计业务(对公业务)和储蓄业务,其他一般了解的有信用卡业务,贷款业务。从这些业务上,我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二 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经济机构核心的金融,无疑应当起到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控制局部经济过热,重在调整结构。

长期以来,存贷利差一直是我国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而众多银行均简单依靠存贷利差获取利润,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追逐热门行业,垒大户等现象的发生。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高度依存关系也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银行的发展有赖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回好,但经济的健康运行并不是依靠银行无原则地放贷就可以完成的。这不仅需要银行通过对宏观调控经济整体形势的研究审慎确定信贷方向,同时也必须对我国目前这种简单的依赖存贷利差,特别是依赖对公业务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加以改变。这种对银行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利润来源,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企业,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淡化对公业务,使某些企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信贷资金,提高企业的资金运用水平,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意识;对政府,可以降低经济调控的难度,避免因为银行与企业 高度依存关系,而造成的在宏观调控政策实验中投鼠忌器现象的发生。

当然,银行调整盈利模式并不是鼓励银行放弃对企业的支持,而是要求银行在强化对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将信贷资金真正送到规范运作,效益良好的企业手中。金融的稳定性,才是企业对经济最大的也是最少持续的支持。

三 收获与体会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竞争优势;就业难;措施

一、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和目前的发展状况

(一)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并且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该专业要求学生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通晓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除此,该专业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社会保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比,有其类似之处,但又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为宽泛。

(二)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1998年,教育部确定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近十年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专业学科体系。目前,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社会保障专业。尽管社会大环境给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但从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二、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现状

(一)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方向

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本科的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将来能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人事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由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将来能够在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社区、保险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专业由于其自身的广泛性,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就业空间。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后两类的具体就业方向有: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党政机关、工会系统等,政策研究部门,民政部门,人才流动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司法部门,社会团体、社区中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有关机构,劳动仲裁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

(二)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就业状况

由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文科性专业,而文科类毕业生相对理工科类毕业生来说,其就业面就要窄得多,就业机会也就难得多。因此,总体说来,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尤其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今天,由于对其需求量的不大以及竞争程度的激烈,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工作或其他管理性工作等。

三、社会保障专业的竞争优势

在国外,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角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比利时政府中,60%的公务员在搞劳动和社会保障,而全国最忙碌的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律师。

然而在我国,就目前发展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还十分不完善,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熟练掌握社保知识的专业性人才更是甚少,因此,这方面人才的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所以,未来几年社会保障专业将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专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保障人才的社会潜在需求量很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需要大量懂社保知识的专业人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这类专业性人才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除了负责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劳动关系管理,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法律文件,同时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为所有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费用,这些工作都需要懂社保知识的专业性人才来完成。除此,一些金融机构也对这方面人才有需求,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在做投资决策时也需要劳动保障人才的参与。所以说目前我国从事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人才的缺口还很大。

第二,由于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十分强,这就把社保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很多工作只有在熟练掌握社保知识的学生手中才能准确高效的完成。正如前所述,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专业,它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劳动经济、劳动保障法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说很多实际中的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必须由经过专门系统学习和业务培训的专业人士来胜任此工作。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人才的缺口很大,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不完善的状态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就业机会。所以说,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文科性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四、社会保障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一)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从事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以及很多中小型企业中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部门,这些企业中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以及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工作都有一些非专业性人员来做,从而导致了工作的低效率。但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这些企业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因为要考虑到很多相关因素。因此,这些不足还有待我国社保制度的进一步统一化,制度化和完善化。

(二)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所带来的需求关系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还表现在就业单位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就业。根本说来,这种扩招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没有以市场的就业行情为参考而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向,这就导致了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

(三)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

当下,很多学生的攀比与求高心理十分强烈。这种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多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学校在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

在很多高校的社会保障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学生在实习方面收效甚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与企业高要求的脱节最终影响了企业对此类学生的聘用。

(五)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高素质的大学水平的管理人员,但却因为企业自身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对其望而却步。

五、促进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的几项措施

(一)关于学生自身方面

针对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问题,需要学生认识到社会就业的整体趋势,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其次,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关于学校方面

1、首先,学校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做到整体优化,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

2、学校要切实重视与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实习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参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查等工作,并且推荐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3、学校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调查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即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了解市场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并把以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

4、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专门实验室,让学生模拟操作,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实训操作,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关于国家体制方面

首先,针对目前一些制度的不合理性,国家应尽可能地做些循序渐进地调整,对某些部门进行内部改革,重组或调整,引进并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制度,从而使中国的社保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化。其次,针对当今劳动市场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除此,政府要协助高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设置专业招生人数,以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总之,国家要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六、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但是,解决社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在政府、学校的帮助下,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自觉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中参加实习性劳动,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实际环境和岗位技术的要求,不断对自己进行挑战和考验,争取早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尹铁岩.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

2、刘亚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D].贵州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7.

3、张松山.现代大学理念与人文素质教育[J].

4、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8).

篇6

社会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为个体一生幸福奠定基础。然而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却处于边缘地位。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60名学生的社会教育实习笔记进行分析,辅之访谈,整理出学生在社会教育实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高校社会教育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社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社会教育实习;问题

一、前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为核心目标,引导幼儿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完整而幸福的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幼儿发展指南》对社会教育的地位、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教育建议。然而,相比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而言,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依然被认为是最为复杂,最为繁难的。[1]目前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入职后的幼儿园老师,学校二年级的中期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和未来入职提前做好准备。[2]对这一阶段社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二、社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社会教育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

幼儿园社会教育与许多相关学科,相关知识有密切联系,主要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所以,除了掌握适合领域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知识之外,它还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通识性知识。在新制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在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方面,同样规定了幼儿教师要了解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以及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3]可以说,具备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实践中却发现,学生的社会常识性知识比较欠缺。比如一节社会课《各地名胜》上,当问孩子们假期里父母带自己去了哪些风景名胜区的时候,有孩子回答说去了自己家附近的小公园,也有的孩子回答游乐场等等,这是因为孩子不清楚风景名胜的概念,需要实习生进行很好的语言转换才可以。

(二)社会领域与相关课程领域相混淆

幼儿园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然而社会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被提出,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学生对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这些基本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入,导致实践中社会领域很容易与其他领域相混淆。从实习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普遍认为社会教育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课,稍不注意就会上成其他领域的课,造成实践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偏离。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将社会教育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讲故事给孩子听。先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然后总结一下其中的道理。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社会领域的认识不清晰。

(三)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理解不全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幼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研究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和多元文化[4]。然而由于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的薄弱,导致学生对社会教育内容的认识很不完整。如有学生在实习笔记中写道“平时很少看指导老师给他们上社会课,所以在我的印象中,社会教育应该就是对他们一日常规的指导吧”;也有学生在实习日记中写道,社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性格等等;对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的意义缺少认识;对多元文化也仅仅理解为认识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等。这些都是对社会教育内容的片面认识。

(四)随机教育意识欠缺,家园沟通能力需要提升

研读学生的实习笔记和反思不难看出,部分学生已能通过随机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只是纯粹出于偶然。对随机教育的理解比较肤浅,使用比较随意。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已经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但是对家园沟通的技能技巧却显得非常欠缺。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如何与家长沟通是一门学问,这是我们学生所欠缺的东西。

(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欠缺,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单一

社会教育的方法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一般方法包括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方法和以直接直觉为主的方法。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社会教育活动上所用的方法基本是以讲解法、谈话法为主。而角色扮演、移情训练、行为练习等方法学生极少使用。由于学生缺乏有效使用多种社会教育方法以及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认知不到位,社会课很容易就变成了讲某个道理的讲故事活动。学生在社会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社会活动的枯燥无味,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六)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提高

具有初步的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幼儿园社会技能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经验的欠缺,导致学生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教学实施中,缺少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分清楚重难点,盲目以为社会认知才是活动的重点,而没有意识到良好行为能力的养成和幼儿情感的激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面对孩子的反应,老师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对高校社会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知识

1.透彻理解和掌握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归宿。[4]只有明确。而适宜的目标,才有可能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实践中学生对不同领域之间相互混淆、将认知目标作为活动的重点,而忽视社会情感的激发以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养成,这些正是源于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应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社会领域教育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学习和发展目标进行重点解读;通过列举实例、课堂练习的方式把社会领域与其他领域相区分,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之间的关系;另外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从而制定的适宜的目标。

2.立足于幼儿生活选择社会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也是为了儿童生活的教育。“社会课要想把他上好,就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便于幼儿理解,在熟悉的程度上理解,进而产生社会情感。”这是其中一位实习生的实习反思。大量的社会教育活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将社会教育的内容真正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活动的进行才会更加顺利。当然,社会教育不是单纯对适应孩子的生活,而是对孩子生活的引领。这也需要老师能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补充和修正。

3.提高有效使用社会领域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一个社会教学活动中,是否能够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质量的高低,因此有效使用多种社会教学活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学习优质的社会教育活动设计,进行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练习,尤其是社会教育活动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同课异构,模拟上课。活动要特别注意使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殊方法如行为练习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重点引导学生学生对活动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也可以通过优质课观摩等方式,学生从中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地活动组织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见习和实习实践课程,掌握和提升社会教育活动技能。

(二)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

在社会常识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关于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基本常识以及具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所必须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自信、乐观、坚韧的性格和个性,另外,学生自身要不断提高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具有开阔的眼界和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通过家园合作、随机教育、领域渗透等多种途径来提高社会教育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上选修课、听讲座;博览群书,加强经典阅读;积极投身各种实践活动等方式和途径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

(三)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

社会教育是一门身教重于言传的课程。对教师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用真善美来影响和熏陶幼儿。作为高校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寻求自身和学生社会性水平的共同发展。

(四)引进一线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名师

邀请幼儿园社会教育名师来高校授课,或者采用开设讲座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就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使用社会领域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通过呈现幼儿园真实的案例,现场教学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通过教学观摩,案例评析等方式进行讨论思考,从而掌握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的技能技巧。另外,高校的教师要积极和幼儿园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机会,到幼儿园进行听评课的指导,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就社会活动展开交流;积极参加幼儿园公开课、研讨会、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比赛等,积极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实践,和幼儿园形成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作者:袁丽娟 秦东方 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不知不觉的偏离,关于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困境的解析[J].幼儿教育,2013,(10).

[2]秦东方,王方,杨永刚,钱结海.创新教师教育专业“一见二实三顶岗”见实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7

关键词:绘画基础课;艺术设计;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00-02

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是指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素描、色彩和速写等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性课程。作为绘画基础课教师,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除了专业课与基础课严重脱节这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外,在新办艺术设计类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中,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地凸现出来,有必要将问题进行梳理和剖析。

一、绘画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专业质量普遍较差。地方性高一分数线都设的较低,一般都要比美术专业院校和重点高校低二三十分,从而吸引了很多不于学习或倦于学习的学生报考,导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生源质量整体较差,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和求知的态度与学习效率。

2.学生视野受到限制。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种时尚的前沿学科,对学生的视野、眼界以及知识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地方高校大多地处三四线城市,有的还在偏远山区的县级市,相对于地处大都市的美术院校来说,地方高校的学生,接触和观摩当代时尚艺术设计的机会较少,他们的视野相对狭窄,对一些前沿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只是从书本上略知一二,却难有亲自感触和体验的平台,知识结构上趋于单调。

3.缺少实用性教材。目前,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趋近艺术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基本相近,大多套用艺术专业院校的施用教材。由于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加上生源质量差距和办学条件与环境不同,所施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性指导作用,教学上难度较大。

4.师资和教学经验不足。地方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大多都是由师专学校升格而来,其美术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专业,他们虽有着较为扎实的美术基础功底,但是缺乏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学习,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新办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基础课与专业课往往“各自为政”,不能有机衔接,教学脱节问题普遍存在。

二、提高绘画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为原则,围绕培养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审美修养、设计思维和正确工作方式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结合地情,校情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去探索适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革,并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是:

1.针对学生基础薄弱问题,教学上采取以退为进之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新生普遍缺乏绘画基本功,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第一大问题,加上缺少针对性的施用教材,更使教学难度增大。在传统教学上,新生入学后就立即提升绘画基础课,一般不安排绘画入门知识课。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施用的教材,大多是由专业艺术院校组织编写的。这种课程教学模式对于绘画基础整体偏低的地方高校的新生而言,是艰难的高度和难以迈过的坎,会让很多绘画基本功不过硬的学生,在高难度教学面前显得手足无措。笔者认为应在教程上探索改革,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教学开始时退至到巩固和复习阶段,从强化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入手,注重对绘画技术的理性掌握,弱化天赋和感觉对教学的影响。即,在教学题材上选取初学级别的范例,并采用“简化、量化”的教学方式。所谓“简化”,就是在讲授初级素描和色彩课时,尽量摈弃繁杂深奥的理论讲解,无论绘画对象形体、光照多么繁杂,都用几个色层简单的概括出来,使所有绘画对象在学生眼中都变得简单而可操作;所谓“量化”,就是在教学中对每个绘画步骤的观测点进行硬性的规定,让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有一张详细的“说明书”,避免完全“凭感觉”画画而失去对画面布局的掌控。通过“简化”与“量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了学生的实训能力,由于作业难度系数不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普遍能达到示范画的要求,对掌握绘画基本知识和学好艺术设计专业有了强大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该阶段学习的掌握程度可以进行分流教学:对绘画能力强的学生提升对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对能力较弱的则强化的基本绘画技术知识并向广度延伸。经过短期“以退为进”教学,新生的绘画基本技能和绘画基础知识水平都会有较大进步,学生之间绘画基本功上的差距会迅速缩小。虽然在教学进程中似乎拖延后退了,但对整体专业素质较差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生而言,这是一个缓冲整编的机会,对今后大步推进教学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针对学生视野受限,通过多媒体手段扩展审美。审美能力,是人对美的欣赏、品味、创造的能力。要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就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然而,大多地方高校受制于地域因素,学生接触和了解当今艺术设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参观规模高美展和高端艺术活动的机会极少,很难通过耳闻目染的亲身体验来提高其审美能力。因此,作为绘画基础课美术教师,教学上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除了讲授绘画技术外,还必须把审美素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渗透,培养学生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提高审美能力是个抽象概念,如何通过手段来实现呢?作者认为利用现代多媒体传播美学,能改善那种“满堂灌”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不失为首选教学手段。首先要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在收集大量优秀作品和教学范例基础上,然后整理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和视频,通过放映、讲解、互动等方式,将美术史课和美术欣赏课的部分功能带入课堂。例如,超现实主义作品可以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现实主义作品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表现主义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画面中的点线面抽象元素,了解到绘画并不是照相,逼真不代表美。由于采用这种集图像、音效、文字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形式,能使学生一方面体验着审美的愉悦感,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中又能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享受审美的同时,又培养着鉴赏美的能力。除此外,还可以利用写生、采风、观摩等形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视点不同的视角观察并熟悉我们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形成一定深度的审美观念与方法,提高审美水平及对美丑的判断力。通过这些教学方式能较好弥补因学校地域因素影响学生视野而带来缺陷,培养学生审美素养,达到提升艺术设计能力的目的。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 文学类专业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44-01

1 引言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国掀起了一阵文学研究的热潮,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了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文学类专业的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谓文学,指的就是用文字的方式反映客观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在对这概念的解释中,首先要注意到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和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从人类有社会活动以来就有了文学,文学的发展历程很大的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因此文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与社会发展的状况相符合,充分全面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现状。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受社会功利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文学的发展也显示出了其与社会不适应的一面。

2 现阶段高校文学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们对于文学类专业教育的态度和意识方面,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真正对社会有作用的专业是切实能为社会发展产生价值或者是能够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专业,或者是在社会的生产活动和全球的经济活动中能够得到切实应用的专业,而文学类专业的设置并不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实际的效果,其专业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这种专业无用论长期在社会各界中渗透和传播,也就让社会的各界缺乏对于文学类专业正确的认知,当然也就不会更加去关注和促进文学类专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对于学生自身的的影响,在很多高校中,文学类专业都是作为学生录取的调剂专业,真正愿意学习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的研究和探索,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从自身就已经认定了专业的无用论点,因此文学类专业的发展缺少了学生的支持,长期以来也就很容易陷入发展的瓶颈,凸显高校文学类专业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2.2 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在我国高校现阶段的文学类专业教育中,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渐渐显示出了课程设置和实际的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课程的设置中理论研究居多,而让学生缺少了实际文学创作能力和对于社会文学发展现状的关注,很多的高校的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可能除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外,根本就不会有其他的任何文学的创造,也就更加不会将文学的理论用于实际,促进社会文献的发展了。

2.3 学生远离社会,缺乏对社会的了解

这个问题是现阶段高校很多专业教育过程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是文学类专业有其独特的特性,文学本身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文学类的教育中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实际生活的发展,反映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现状,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对于过去的作品的研究,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

3 解决现阶段文学类专业教育问题的策略

3.1 观念意识上的更新

任何变革都是从观念意识的更新开始的,这句话用在文学类专业的教育上也同样适用,文学类专业教育需要发展,首先需要改变社会各界以及学生自身对于专业的认知和理解,这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通过长期的普及教育,让社会各界逐渐了解到文学类R刀杂谏缁嵛幕发展的促进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文学类的普及教育,逐步改变全社会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的潮流,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类专业的认知,让学生在主观上能够努力去研究和探索,为文学类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社会文学的发展。

3.2 优化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的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坚持留下过去优秀的、行之有效的课程,比如对于我国传统文学和古典文化的研究等,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课程的设计,在研究文学理论以及过去的作品的基础上,加强对于现阶段的文学思想和文流的研究,并了解社会文学的发展趋势,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学创作的课程,让学生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实际的创作活动,并在实际的创作活动更加加深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

3.3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将学生禁锢在学校和课堂中,而应该鼓励和指引学生更多的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城市长大,因此在其接触乡土文学的时候,对于书中的描写和叙述就缺少一种具象化的思考,很难将书中的场景具象化,也很难理解书中的描写的现实意义,这就让学生的在受教育过程中面对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教育效果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乡村,走向森林,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接触不同阶层的人们,这不仅对于学生的理论研究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其能够自主的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为推动社会的文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的文学类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受到外部思想和内部结构的影响,导致了其发展处于一定的瓶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教学思路和课程设计加以创新,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社会,从而解决现阶段的高校文学类专业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占涛.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1期.

篇9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各大高校的传统的文史类学科,随着社会对文学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高校就业去向中,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都有涉及。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上不仅能够直接地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魅力,而且象征着我国悠久历史的五千年文化也得到良好的传播和发扬。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在高校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得到重视。着重探讨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在此,进一步研究应用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手段,而且是对学生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跟进教学,它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效果,在当前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大力推广和宣传。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研究中国古今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对国外文学进行研究。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学府唯一一个对古今中外文学进行全面涉猎的专业,其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且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事业单位中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高校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因地制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不但要对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应该加强对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适度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灌输给学生汉语言文学教育相关的文学语言艺术的政策和法规,以解决学生在走进社会、就业后遇到的基本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社会技能型及应用性人才已经是各大高校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制约,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方向。在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对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重视对文学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上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正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并调整教学方案,着重应用性转型。在高校的教学系统中,汉语言文学学科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人员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调整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势在必行。针对目前的现状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各大高校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也在探索更新更好的育人之路,进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局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文科专业的重点学科,时事政治对其影响重大,深受其变化发展的影响。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对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及时找到新的培养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是我国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唯一出路。在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为基础文学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当前,在社会大量需求应用性人才的情况下,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增加应用性教学模式。这样有利地突破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束缚,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三、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集结地,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发源地。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重视对人才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应该紧紧把握这一特点,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学院的基础性学科,对提高学生的应用性能力更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探索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需要进行长期总结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新形式下对课程环境和实践环节进行不断完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符合当今时展的需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综上,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应用性教学实践中应该侧重提高其人文价值和就业应用价值。

四、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的策略研究

(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系统。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二)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前这个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教改的重点上,教师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方面的教育。所以,专业教师要注意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加,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改变传统意义上专业课教学的常规教学观念并逐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要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融合。教师要紧跟时展,对时事新闻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总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传达,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规律,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并充分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有节奏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三)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择业上选择就业的工作较其他的专业同学来讲比较开放,只要是涉及文学文字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合适,相对火爆的工作如文秘、新闻以及广告策划等。因此,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在教授公关谈判等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两个公司谈判的情境,让学生假想作为一名谈判专家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赢得整场谈判,为公司创造效益。情境教学法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魅力和作用。与此同时,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关联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科专业里所学的知识是比较宽泛的,但是在学生就业上,许多知识却运用不到,这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联系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技能是关键所在。在文科专业里,图书管理、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联系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很好地把事件的原委叙述给观众。这时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课程上的语言锻炼,只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类似专业的相联系性,才能使应用性教学落在实处。促进学生增加自身的应用能力,使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得到发展,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五、结语

篇10

论文摘要:从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科体制是否构建完善与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学科的应用性,应用性也是衡量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其学科的性质与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应用性一直不甚明显。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尽快地增强其自:请记住我站域名身的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将其发展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对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究竟要怎么样的改革其教学体制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性问题提出了思考。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学专业。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积累下了丰厚的学科教学经验,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中占有比例最大,就业率也最高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了一个转型期。依照教育学理论而言,学科能否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学科体制健全与否、发展水平是高是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其学科特有的性质以及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一直不明显,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社会对其的认可率一直在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应用性指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为实践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依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就要了解这门学科。认识这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社科纵横,2010,(01)[2]宋玉朝,孙春青,汉语言文学,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