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技术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刑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刑事技术

篇1

[关键词]刑事影像 数字化 刑事影像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7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刑事影像技术逐渐的实现了数字化,对我国的刑事影像处理工作创造了诸多的便利条件,而且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的基础上,具体的阐述了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刑事影像处理工作(包括刑事照相、辅助物证检验、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增强、刑事图像重建与演示、刑事图像分析与鉴定等)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介绍

所谓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应的电子设备进行刑事影像处理,同时也可以从三个层次分析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即:(1)低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该层次包括刑事图像的采集、压缩、存储、输送、显示等,同时还包含刑事图像的合成、变换、复原、增强等,另外,该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充分的体现出图像的数字水印及信息隐藏技术的特点;(2)中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该层次包括刑事图像的测量、分类、描述、分割、边缘检测等技术,能够有效的对图像的纹理、颜色、运动、形状等基本特性进行科学分析,而且能够有效的提取并且验证虹膜、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3)高层次的刑事影像技术。该层次可以理解为图像剖析,主要包括图像校准以及匹配技术、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图像检索技术、在先进的三维场景中实现重建技术,同时,该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还体现出对图像的感知、判断决策、理解等描述性特征。

二、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刑事影像处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采集及传输工作中的应用

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采集及传输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现场照相、物证照相以及图像辨认。(1)现场照相。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刑事影像中的现场照相改变传统的胶片照相模式才,利用数码相机无需进行化学冲洗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大大的提升了刑事现场照相的效率及质量。另外,现场照相完成之后,照片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字照片进行科学的裁切、编辑、打印、标注,并且严格的按照刑事照片制卷质量标准对处理过后的数字照片进行成卷。除此之外,现场照相所获取到的所有物证图像信息可以与公安图像管理系统(如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人相识别系统、足迹查询系统等)进行连接,更加便捷的对刑事照片进行归档管理。(2)物证照相。物证照相与现场照相有诸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区别在于:无证照相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数字图像进行科学的分色,方便相关文件的字迹、弹药残留、体液、足迹等物证信息的显现及验证。(3)图像辨认。数字化刑事图像技术具有叫强大的图像存储与管理功能,能够高效的对采集到的人犯面貌照片、物证及尸体等照片的辨认,而且对于面貌不易被辨认的尸体照片,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适当的修复,及时的改变辨认条件,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工模拟图像所特有的主观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刑事图像的辨认度。

2、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改善刑事图像质量工作中的应用

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增强是改善刑事图像质量工作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利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对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的对比度、色彩、锐化程度、平滑状态等进行增强,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弥补人眼视野小、感光范围狭窄、分辨力低、时间鉴别能力弱、图像灰度识别能力弱等局限性,从而大大的提升刑事影像的使用价值。另外,在刑事影像的处理工作中,利用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刑事图像重建与演示,将退化的图像有效的还原到原本的面目,如监控中所出现的车辆车牌号在运动状态下比较模糊,则可以利用数字化刑事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成像设备、去噪等,还原真实的车牌号。

3、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鉴别工作中的应用

辅助物证检验、刑事图像分析与鉴定等均属于图像鉴别工作的范畴。在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图像鉴别的简化,而且可以高效的鉴别出图像的真伪,避免伪造的刑事影像给社会安全带来的不稳定性安全隐患,同时,利用自动成像原理,根据刑事场景的特征,利用计算机方法,鉴别篡改留痕等,还原刑事图像的真实性及原始性,从而为刑事辨别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鉴别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刑事侦查质量,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安全,总之,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鉴别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良好,且对于整个刑事影像处理工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刑事影像技术实现数字化,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刑事影响处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另外,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具有时效、便捷、质量高等应用优势,在刑事照相、辅助物证检验、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增强、刑事图像重建与演示、刑事图像分析与鉴定等刑事影像处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能够为我国刑事影像处理工作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 张慧.浅析刑事影像技术在案件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风,2014,(4):174-174.

[2] 朱晓光.刑事影像技术在案件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学导报,2015,(4):236-236.

[3] 陈文奎.浅析刑事影像技术在侦查、调查取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7):173-173.

篇2

关键词: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

中图分类号:D925.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声光以及电子技术等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使得视听技术逐渐扩大了应用领域。尤其是当前将视听资料引入到刑事诉讼作证中,已经成为当前司法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虽然视听资料已经作为一个正式的证据出现,但是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对视听资料作证的内涵及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1 视听资料作证的内涵

1.1 视听资料的定义

视听资料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录音资料、录像资料和储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有关资料以及其他科学技术设备所储存的电子信息资料,生成、存储、传递或保全与案件有关的声像信息资料并以此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类型。

视听资料的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它强调了视听资料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获取了客观事实;其次,是有关刑事诉讼的前提,无论是刑事公诉还是刑事自诉;第三,它同时还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候的基础,对于认清刑事案件客观事实具有重要作用。

1.2 视听资料的特点

虽然视听资料能够客观的展现刑事犯罪的客观事实,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视听资料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证据形式,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证据形式的特点,需要我们仔细识别和采用。

1.2.1 客观性

视听资料大多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材料,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保存的一种资料,不会受到司法人员、收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感情影响,更不会受到当事人以及诉讼相关人员的制约。因此,通过正确途径获取的视听资料,对犯罪事实能进行客观的采集,反映了其客观性。

1.2.2 便利性

由于录音、录像的磁带和电子计算机贮存的资料具有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保存、易于使用的特点,利用相应的设备可以重复使用且内容不发生变化。因此,视听资料的利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同时有利于证据的利用率提高,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1.2.3 易伪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设备的普及,掌握电子计算机工作原理及操作

方法人员的增多,视听资料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致命的弱点。视听资料容易被冲洗、消磁、剪辑,电子计算机数据容易被“计算机病毒”破坏或者变换输入、输出数据。而且,视听资料被篡改、伪造后,非经专业人员和科技设备检测,仅凭人的直接感观,往往难以发现其真伪。因此,最好依靠专门的精密仪器等进行检测后,才将其在刑事诉讼中运用。

2 刑事诉讼中视听技术作证的分析

上文中已经对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中作证的内涵及相关定义、特征进行了探讨,接下来,作者将对刑事诉讼中如何有效利用视听技术作证进行仔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2.1 视听资料的采信

当前,我国法律对证据的规定上明确提出,证据必须要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标准,而视听资料更不能除外,之后才能作为证明客观事实存在的证据存在。由于视听资料容易被伪造,因此,在将其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使用之前,务必要使用有效措施证明该视听资料的真实性,对存疑或者秘密制作的视听资料等要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资料的伪造变得方便而且容易,只要掌握一点原理的人都可以进行作假。因此,法庭在采纳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之前,务必要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

2.2 视听资料的法律明确

通过对我国现行的诉讼法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它们对视听资料的立法说明都过于简单。从现在来看,我们也只是知道,视听资料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存在,但是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以明确的规定。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在视听资料的制作、采集以及保管等方面的合法程序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关于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以及排除等具体运用规则也应该做出规定。有法可依是执法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对视听资料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也是探讨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作证的关键所在。

2.3 提升视听技术相关人员的素质

由于视听资料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在司法实践上正处于逐渐广泛应用的阶段。且结合当前实际,视听资料对收集和审查人员的依赖性较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提升视听技术相关人员的素质上下足功夫。

首先,我们应该纠正刑事诉讼中视听技术相关人员的观念,使他们能够明确法律中视听资料的重要诉讼地位,以增强他们对视听资料的收集意识。可以通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来达到该目的;其次,对相关的视听资料收集、保存等程序进行完善。

2.4 完善视听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视听资料的收集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比如,视听资料中的一大类视频图像需要构建网络化监控设施。而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各级相关机关的建设情况来看,在视听资料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作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相关资金的投入上也应该有所倾斜。同时,各级检察机关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视听技术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员的配备和培训上。

综上所述,视听资料是当前刑事诉讼中作证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对人权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其运用途径之广,证明意义之大,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利用视听资料的同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相关手续;其次,我们还要谨慎妥善地处理非规范手段获取的视听资料;第三,妥善处理秘密侦查手段取得的视听资料证明力的问题,切实贯彻公开、公平原则,严肃诉讼程序的正义性。

3 结束语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贮存的数据等来保存多种资料。而在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不但缺少司法实践的经验,而且其被篡改、伪造和销毁等也变的越来越容易。因此,笔者认为,采用高科技技术来进行视听资料的检验工作变得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适应视听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需要,为相关的司法实践寻找更广阔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瑶.刑事诉讼中的视听资料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李旭辉.视听资料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127-129.

[3]涂国章.刑事侦查视野下的电话监听?视听监控问题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3):34-36.

[4]罗彩荣.论刑事侦查中伪造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01):60-63.

[5]刘贵.个人秘密录制的视听资料是否具有刑事证据效力[J].人民检察,2008(21):34-35.

[6]宋远升.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的视听资料证据适用之省思[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01):121-128.

篇3

【关键词】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新《刑事诉讼法》

一、技术侦查措施概念的辨析

技术侦查是采取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获取案件信息、证据和缉拿犯罪嫌疑人等侦查行为的总称。当前的技术侦查主要应指采取监听、秘密摄录(包括录音和录像)等手段进行的侦查活动。

隐匿身份侦查不具有科学技术性,它是指侦查机关基于侦查的必要性,经过侦查机关负责人决定,派出有关人员隐瞒身份进行的侦查活动。隐匿身份进行侦查具有“秘密性”,体现为身份上保密,将从事侦查活动的人员的身份隐藏起来,以虚构的其他身份骗取对方信任,或者使对方产生误解,进而进行搜集证据、了解案情、保护被害人、抓捕犯罪嫌疑人和控制犯罪活动等侦查行为。

控制下交付对于科学技术手段也没有严格的依附性,这种侦查手段表现为在进行交付行为时加以人员控制、场地控制等,使交付行为能够得以完成,进而为侦查破案提供助力,并避免犯罪行为完成而造成危害结果或者犯罪人逃脱法律的惩罚。

显然,隐匿身份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不具有(科学)技术性。它们和技术侦查的共同特性只有秘密性,以“秘密侦查”一词可以概括三种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却不足以容纳隐匿身份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这两项措施。因此,以“技术侦查措施”统称并不贴切,应当定名为“特殊侦查措施”或者“秘密侦查措施”。根据以上之分析,各种特殊侦查措施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下图:

在实践中,技术侦查、隐匿身份秘密侦查和控制下交付三种特殊侦查措施,既可以互不依赖独立行使,也可以交叉行使。

二、“技术侦查措施”使用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技术侦查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是违法犯罪者的“克星”,也可能因使用不慎而侵犯公民隐私权。为此,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在刑事诉讼法中对技术侦查手段予以特别规定,既用其打击重大复杂案件,又明确规定了适用条件、程序和救济措施。因此,我国还需在审批程序、司法救济和法律监督等方面深化细节,确保其在合法、合理范畴内规范使用,以确保公民隐私权不被随意侵害。

首先,技术侦查措施应当有专门的笔录,并接受检察官、法官与相对人的检验、质疑。其次,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违法实施技术侦查的后果及其相应的救济措施,法院可以根据违法的严重程度和违法人员的主观状态分别作出排除所获证据、侦查行为无效的决定。再次,被侵犯权利的公民应当对上述情况享有知情权并享有赔偿请求权。最后,对于通过技术侦查获取的资料,应登记在册并封存,非经批准不得随意查阅,而对于不再需要的资料要随时销毁并全程记录,以确保公民隐私权。

三、隐匿身份侦查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隐匿身份侦查的过程中,乔装侦查人员经常使用引诱手段诱使犯罪嫌疑人实施相应的犯罪行为并当场将其抓获并取证,此类侦查手法在理论界被称之为诱惑侦查、警察圈套,实务界也称之为“预备案件侦查”。新刑诉法对此类手段仅进行了概括性的授权,并未规定具体的实施程序与实施过程中的要求,只是强调“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对于一直困扰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引诱犯罪的界限问题、引诱后的犯罪如何处罚的问题,立法都采取了回避态度。“不得诱使他人犯罪”这一原则性要求来源于我国特情使用多年来遵循的内部规定,然而这一要求在诱惑侦查问题上显得十分苍白,诱惑侦查这类手段自身的地点就是特情或者秘密侦查人员引诱他人犯罪并当场取证、抓捕,其本质就是引诱,如果一律要求“不得诱使他人犯罪”,禁止一切引诱,则意味着禁止使用诱惑侦查手段,这显然不符合实践发展的需要,也与立法者的初衷背道而驰。在未来立法的执行过程中,诱惑侦查手段的规范适用仍然需要通过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以及指导性案例等多种辅助手段进一步明确适用界限、引诱后成立的犯罪的处断原则、具体的实施程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立法完善建议

首先,侦查机关在技术侦查行为实施完毕之后,应当告知当事人相关的情况。当事人有权知悉侦查机关对于自己隐私所进行的侦查,当然,侦查机关在侦查完毕后多长时间将侦查情况通报当事人,则应当结合具体案件的性质具体处理。

其次,对于技术侦查所获得的证据进行保密封存、销毁。技术侦查是基于查清犯罪事实的需要而进行的侦查,对于所获的证据材料,也应当仅限于刑事诉讼的需要。所以,在将来的立法中,有必要明确对此类证据的保密措施,以防他人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最后,对于已经侵犯了当事人权益的技术侦查,给予一定的国家赔偿。美国法规定,如果没有获得法官的事后追认,监听活动应当在获得准备截取通讯时或者在申请被驳回时立即停止。德国法规定,检察院申请法官追认紧急监听的命令如果在三日内未获法官追认则失去效力。意大利法规定,如果公诉人申请事后追认紧急监听的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获得认可,不得继续进行监听,监听获得的材料也不得加以使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定,如果紧急监听未获法官追认,法官可以撤销有关执法部门首长的紧急授权的决定;重新指明并更改紧急授权生效的期限;命令有关执法部门的首长将通过“截取通讯”或“第1类监察”所获取的资料予以销毁。我国学者何家弘教授指出:“为保证侦查人员依法实施监听,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违法监听的后果及其相应的救济措施。侦查人员违反上述法律规定进行监听的,法院可以根据违法的严重程度和违法人员的主观状态分别做出排除所获证据、侦查行为无效的决定。违法监听对象对上述情况应该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并享有对财产及人身所受损害的赔偿请求权。”

【参考文献】

[1]艾明.秘密侦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2]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刘迪,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黄朝义.刑事诉讼法[M].北京:一品文化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公安 刑事技术 痕迹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52-01

1 前言

自1997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视听资料被列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由于种种原因,视听资料在民事案件中虽被广泛接受,但在刑事案件中却没有它应有的地位,它的使用一直受到各种限制,或者f对其认识还不统一,还存在争论。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设备所反映的声音和形象,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以及其他科技设备与手段所提供的有关案件的信息。这些设备所储存的信息具有证据价值,已为人们所共识。在司法实践中使用视听资料作为证据已经开始,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增设视听资料为一种独立证据。

2 数字技术在刑事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图像复原技术在刑事模糊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图像在采集、传输的过程中,由于成像设备、外界条件、传输介质、人为等各种因素而引起图像质量降低从而形成模糊图像。图像复原技术分析图像退化的原因,试图建立起精确的图像退化模型,并对退化过程逆转从而将退化图像恢复本来面目。在刑事图像拍照时所用光圈过小,景物光点变成圆斑形成散焦模糊图像;错误曝光可能引起图像失去暗部或亮部的细节;对焦不准,拍摄主体对象模糊不清形成离焦模糊。如果图像获取过程中采集设备与拍摄对象产生相对运动,则会产生运动模糊,如监控中运动车辆的车牌号码识别是当前刑事图像复原的一个研究热点。另外由成像设备、传输介质引入的噪声随机加在图像中形成噪声模糊。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图像,图像复原技术建立相应的退化模型,运用维纳滤波、逆滤波等方法去除干扰和模糊。

2.2 图像预处理的常规方法

图像几何矫正、标注、测量技术为物证对比鉴定提供辅助工具图像几何变换可实现对图像进行坐标变换、缩放、旋转、变形、配准等,是对图像预处理的常规方法。

在物证检验于非平面客体上的痕迹,例如圆柱圆锥、弯曲物体的转弯处、不规则弧面上的手印、文字等。由于摄影镜头的光学特性也会形成影像的变形,如鱼眼镜头的强烈桶形畸变。变形的痕迹给检验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可以预先运用数字图像处理的几何变换方法矫正,降低工图像测量技术以数学和度量学为基础,通过二维平面的图像信息获取三维立体相关信息,包括对长度、高度、角度、周长、面积的测量等。常见的图像测量应用为从照片或视频信息中测量嫌疑人的身高、物品的尺寸、纸币的厚度等。图像的标注和测量在物证鉴定中应用最广,传统人工测量检验操作复杂且误差较大,而使用数字图像测量比对技术,测量精确操作简单。如对印章印文进行测量比对、拼接比对;人相鉴定;笔迹分析鉴定;指纹对比鉴定;工具痕迹鉴定等工作均可以用数字图像处理工具进行辅助检验。

2.3 数字图像取证技术在刑事图像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与图像处理工具的广泛普及,数字像的编辑修改变得异常简单,伪造图像的大量出现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因此数字图像取证技术成为当前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热点。数字图像盲取证技术根据图像自身的成像原理、场景特征、设备引入噪声、篡改留痕的特征对可疑图像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分析从而对图像真伪做出量化的鉴定结论。图像取证技术在刑事图像领域主要应用于数字图像真实性与原始性的检验。

2.4 数字图像合成重建技术在刑事影像合成的应用

数字图像合成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绘图技术来形成图像。数字图像重建技术则利用输入的空间、形态、时间等数据信息生成二维或三维图像。目前这两项技术在现场勘查、法医人类学中已成功应用。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可以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用数据库中的面部器官部组成人面部像,用于排查犯罪嫌疑人。计算机颅骨复原系统可以根据无名颅骨还原其生前的二维或三维头像。在犯罪现场获取的平面图像与空间测量信息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进行影像与事件的三维重建,例如对现场三维图像自动生成,对犯罪事件进行案情模拟演示等。

3 数字图像在刑事技术应用中的优势

处理精度高,按目前的技术,几乎可将一幅模拟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图像的数字化精度可以达到满足任一应用需求。

适用面宽,图像可以来自多种信息源,从图像反映的客观实体尺度看,可以小到电子显微镜图像,大到航空照片、遥感图像甚至天文望远镜图像。这些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图像只要被变换为数字编码形式后,均是用二维数组表示的灰度图像组合而成,因而均可用计算机来处理。

灵活性高,数字图像处理不仅能完成线性运算,而且能实现非线性处理,即凡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或逻辑关系来表达的一切运算均可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

4 结语

数码影像技术能够有效的保存现场的相关线索证据,不仅为案件的侦破带来了巨大的作用,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帮助,同时对证实嫌疑人犯罪行为的有效证据。因此刑事技术大力促进数码影像技术的成熟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案件侦查中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刘耀.物证鉴定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 徐立根.物证技术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9.

[3] 张书杰,工具痕迹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02.

[4] 王洪宾,工具痕迹利用率低的原因及对策[C].全国痕迹检验学术交流论文选,2005,545.

作者简介

篇5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侦察设备储存的用来证明案件情况的信息资料。视听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类型,在我国的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中,都得到了确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视听资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将日益广泛。

一、视听资料作为刑事证据的特征

视听资料作为独立的一种刑事证据,除了具有刑事证据所共有的客观性、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合法性以外,还有以下四个特征:

1.客观、准确、信息量大。视听资料能将案件事实的原始概貌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其内容既丰富又全面,使人一目了然。

2.直观、生动、形象。视听资料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将与案件有关的形象和音响、甚至案件发生的具体过程直观再现在人们面前。

3.具有动态连续性。视听资料能动态、连续反映案件的全部情况,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办案人员迅速感知现场的空间情况,对其他证据作出准确的判断。

4.依赖于现代科技,易于保存。视听资料必须借助于特定仪器、设备及其特殊功能才能形成,它体积小,重量轻,易于长期保存。同时,视听资料也有其弱点,一是易被伪造、变造。二是视听资料被篡改、伪造后不易被发现,一旦采纳,能导致案件事实性质认定上的错误。

二、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运用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视听资料相对于其他鉴定资料如司法会计鉴定、法医鉴定等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为防止嫌疑人在法庭上翻供现象的大量发生,在对询问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办案人员在讯问室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除制作常规的笔录外,还对整个讯问过程不间断地录音、录像,以视听资料的形式真实记录讯问全过程。讯问结束后,这些资料将由技术人员同步制成视听资料证据交由专门部门保管。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查阅、调取、复制或剪辑这些资料,以保证此类视听证据的真实性。一旦犯罪嫌疑人当庭翻供,与之相关的视听资料将被作为证据提交法庭。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通过对视听资料的运用充分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庭审方式的变化对公诉人来讲,要求也更加严格了,公诉人必须用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并且非常重要的是,要将指控犯罪的证据组成一个体系,达到定罪的证明标准,让法庭采信,使旁听群众信服。在这个过程中,公诉人就举证、质证内容的说理、讲法至关重要,客观上,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宣传过程。长期以来,公诉人在庭审调查中更重视罗列证据,对讲法、说理重视不够,庭审效果难尽如人意。改变这一状况,多媒体示证系统大有作为。例如,在庭审中,对于被告人所犯罪行触犯了哪部法律第几条,公诉人对有关法律法规一读而过,这对法官、律师来说自然心知肚明,而参与旁听的人们如何能过耳不忘。把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证人证言以及犯罪构成要件等文字内容定格在投影屏幕上,公诉人适时引用视听资料,这样指控犯罪,层次清楚,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应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视听资料证据的技术拓展方向

视听资料虽然具有很多传统证据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应用时间却相对来说较短,受设备装备水平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近一两年,视听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在视听技术中的大量应用,有些矛盾更加突出。表现在采集、固定、制作、鉴定、归档等各个方面,没有更好的统一标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技术部门应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寻求发展:

1.视听资料的采集与制作。传统手段主要是利用磁带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进行采集、制作,这些视听资料精度低,质量差,易产生失真。并且以磁带、录像带、底片等介质进行储存时,成本高且不宜保存时间过长。而利用数码设备如数码摄像机采集、制作出的视听资料精度高,失真小,并能以数字信号存储在价格便宜、体积小、信息量大的数字存储介质上,如一块三英寸的硬盘,体积只有普通120分钟模拟录像带的1/3,可以记录的影像资料却是它的70倍。一张薄薄的DVD光盘也可以记录3倍于录像带的信息。并且以这种方式记录的信息,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永久保存的。因此,要求司法部门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多配备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视频采集设备、扫描仪等,使手中的工具“顺手”。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门人才,以便能掌握先进的视听资料采集、制作、储存技术,充分发挥手中先进设备的效能,使视听资料在办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视听资料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随着视听资料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各种形式的视听资料越来越多,使视听资料的归档、检索工作越来越繁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起完备的视听资料数据库,并且要以规范的格式整理所有的视听资料的保存形式。这样在数据库中,才能迅速地查询到你所需要的那一份。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要建立起这样一个内容完整、功能完善的数据库,要求司法人员要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首先,要能解决视听资料在数据库中的存储方式,即以什么格式存储,采用哪种编码等问题。其次,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即通过编写一套完整的程序软件,来实现各种功能。因此,司法人员特别是从事视听资料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要大力加强对计算机能力的学习,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不但能采集制作出好的视听资料,而且能够管理使用好。

3.视听资料的鉴定与选用。由于我国法律已明确将视听资料作为一类证据使用,因此,在办案中,除了由检察技术部门制作的视听资料外,还会有大量的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的视听资料,对于这些视听资料的真伪、能否作为证据使用,有时就需要作出鉴定。由于视听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大量应用于视听资料的采集、制作过程,使一些伪造的视听资料非常逼真,鉴定工作相当困难且成本很高。例如对声音资料的鉴定被称为声纹鉴定,是利用声学语音学的原理,借助声谱仪(语图仪),通过对磁介质所记载的有声言语的频谱分析,对嫌疑人是否为被录音的言语人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一项专门技术。仪器价格非常昂贵。而对视频资料的鉴定则更为困难,经过非线性编辑机剪辑过的数字视频几乎找不到编辑点,如果要鉴定真伪就必须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更专业的知识。

由于以上原因,目前司法部门在材料的真伪鉴定上还处于一个盲区,甚至在视频证据的鉴定工作还是空白,所以更需要我们在这项工作上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笔者认为,这并不表明在这个方面就不能有所发展。比如说现在就有人在开发一些软件,配合音频采集设备来对音频进行鉴定,这样就不必购买昂贵的声谱仪,从而使一些基层检察院对音频资料做出一般性的鉴定成为可能。有这样的软件进行辅助鉴定也给广大检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思路。只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勇于探索,勤于研究,上述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篇6

关键词:公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46-02

在信息化建设日趋加强、公安招录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刑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加强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客观上要求刑事技术人才要在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另一方面,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刑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信息化的大潮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型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基于如此背景,试图从对当前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角度探讨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平衡

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公安院校承担,而公安院校在师资水平与教学水平上又存在院校间、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直接导致教学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从而带来了刑事技术人才培养过于集中于某些院校或某一地区。从院校看,部属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在刑事技术水平和师资水平上相对于地方公安院校来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因此承担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也相对多,而地方公安院校无论是师资上又还是技术水平上均相对薄弱;从区域上看,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技资源相对丰富,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发展相对较早,这一优势使得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造成了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知识衔接缺乏过渡

在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安人才培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有较为突出的问题,单就刑事技术的体改学员而言,主要存在着知识缺乏衔接过渡的问题。从专业背景上看,体改生来自于各个专业,多数体改生的学历背景和知识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专业上的差异,又表现为个体上的差异。然而刑事技术专业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理论与实践性更强,但他们现有的专业知识又无法直接刑事技术知识相衔接,这不得不说是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体改生的知识背景与刑事技术专业的衔接存在明显的脱钩现象直接影响到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刑事技术人才的总体培养。

(三)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过于笼统

当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高中直接统招的本专科生;另一类是非统招生,具体分成教、干训、体改等不同批次。第一类对象,其学历背景和学习起点是一致的,因此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是合理也是可行的。但对于第二类对象,由于其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显然不甚合理。然而,当前对第二类对象的培养,绝大多数公安院校主要采用同统招生基本相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没有将不同层次和学历水平的刑事技术学员区别开来,这诚然受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这却是刑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制约了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

除上述课程设置过于笼统外,在对学院的考核方式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当前的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在考核学员时,往往采用传统一刀切、片面化、书面化的方式,即不分水平、不分层次,一律采用书面化的题目进行统一考察,以分数论等级,以成绩论质量。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过于单一、笼统,在考核内容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学员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也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这必然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这两个大方面相脱节的问题。实际上,这种考核方式是当前普遍流行的片面化考核方式的影响结果,这对于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四)缺乏信息化建设内容

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有新的战略与方法与之相适应。在当今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刑事技术也应当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目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容来看,传统的知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物证技术的信息化、侦查技术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等内容明显不足。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告诉我们,刑事技术要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做支撑,特别是要在刑事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而这些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是缺乏的。此外,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集中于公安院校,缺乏与非公安类院校的专业与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交流,也缺乏应用成果与资源的分享,这都不利于刑事技术人才的专业拓展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构建信息化交流与资源分享平台,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势在必行。

二、解决对策

(一)调整结构,创新教法

现阶段,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我国应当缩小地域间的差异以及部属公安院校同地方公安院校间的差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应当鼓励中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刑事技术教育教学的支援,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同时,部属公安院校及东部地区公安院校应当帮扶中西部地区院校,给予其人力资源、刑事技术上的支援,缩小院校之间在人才资源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

在调整结构的同时,作为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主体的公安院校也应当积极创新教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多数公安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多以讲授法为主,诚然,讲授法有其优势,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讲授法显得十分重要。但刑事技术这一专业的特点以及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培养出的刑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方能适应现代化警务管理及应用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们对知识的掌握及实践应用。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员不同的学历和知识背景进行分类和分层次教学。具体而言,对于非公安专业出身的学员,要加大刑事技术类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比例,让学员从头学起。因为现阶段,在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安系统招录了一大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相比于公安专业出身的学员而言,他们在刑事技术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这类学员,要加大基础知识教学的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专业背景优势,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而对于公安专业类出身的学员,要加大专业知识教学力度的同时,还应当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教促学,以学促练。

(三)多元考核,注重全面

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要求学员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应改变传统一刀切、片面化、书面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只重知识而轻实践能力。要针对学生的德、勤、技、体、能等方面做全面考查。在具体考核方式上,应当注重“四法”:考试法,教师命题,闭卷考试;论文法,临时公布论题,学生当堂提交;案例法,给出案例,自主分析;口试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些考核方式,真正把以分数、以知识接受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转变到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实训能力、综合发展能力上来,形成有公安特色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这也更有利于刑事技术学员们对知识与实践综合能力的掌握。

(四)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增加信息化培养内容

现代公安教育提倡“教、学、演、练”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实践技能。刑事技术教育作为公安教育的一个方面,也必然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应当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平台。一方面,公安院校应当加大职业性与仿真性训练基地的建设,让学员们在职业化和真实性的刑事技术实践基地上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还应当加大先进性与开放性训练基地的建设,所谓“先进性”是指建设的基地应当具备现代化功能,能适应刑事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能够适应学员对先进刑事技术掌握与运用的需要。所谓“开放性”则是指建设的基地应当具备开放功能,能促进本院校与外地院校的交流,能增进本院校与公检法机关的合作。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刑事技术信息化建设,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增加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促进学员们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适应物证技术的信息化、侦查技术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的新要求。

三、结语

刑事技术的现代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在新形势、新要求、新背景下,应当加强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破除培养体制及培养方式中的障碍,促进公安人才培养的发展。探讨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际上还有许多内容值得去挖掘、创新:一方面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单位要重视培养机制的转变,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整体、轻个体,重战略、轻方法的局面,在人才培养上讲求实用、实效、实际;另一方面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方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多注重信息化的内容,将培养的对象放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锤炼,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握好时代的动态,在创新中探索新路子,实现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教育发展“十五”规划[J].公安教育,2002,(7).

[2]谢朋,李彪,王相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篇7

[关键词]手印痕迹 检验 刑事 科学技术

手印痕迹是犯罪人在犯罪现场遗留下的重要证据及线索,是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存在内在联系的客观事实。手印痕迹是案发现场留下的犯罪痕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犯罪现场中,手印是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犯罪痕迹,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印痕,经常会出现在犯罪现场。通过对案发现场手印痕迹的发现、提取以及利用专业技术对印痕进行认真检验分析能够给办案人员提供侦查方向和线索,这样能够有效地缩小侦查范围,通过比对指纹信息,发现犯罪嫌疑人,从而为案件的破获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手段。

一、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手印检验也可以称之为指纹检验,是指技术人员对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犯罪现场的与手印相关的痕迹,一般是指指纹、掌纹等痕迹,进行固定、提取、分析和比对的技术手段,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为案件破获提供重要的线索。

一是,犯罪嫌疑人身份确定的重要依据。手印痕迹的独特性特征,决定了其在犯罪嫌疑人确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人员通过对案件现场的手印痕迹的检验,通过对指纹数据数的比对分析,可以有效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

二是,刑事犯罪案件的直接证据。根据我国当前法律的相应规定,技术人员在犯罪现场获取的手印痕迹能够作为直接证据进行使用,是确认犯罪嫌疑人的重要的形式。

二、现场手印痕迹的固定和提供方法

常见的现场手印痕迹的固定和提供,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拍照

在案件现场发现手印痕迹之后,通过相机拍照技术,将发现或者显现出来的手印痕迹进行拍照提取。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最有效地将最原始的手印痕迹保存下来,从而能够保证手印痕迹最大程度,最清晰的显现出来,而且也是比较好的保护手印痕迹的手段,其不容易被破坏。而拍照方式的便捷、有效,使其成为了技术人员固定和提取手印痕迹的首选方法。

(二)提取原物件

对犯罪现场留下的手印进行研究,确认其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来的痕迹之后,发现现场没有合适的手印痕迹显现手段,或者是为了能够对原证物进行长期保存,此时就可以直接对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进行提取。但是在采用提取原物件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先征得相关方面人员的同意,办理好相关的原证物提取手续之后才能进行犯罪现场原证物提取,而且在原证物使用完之后要进行归还。

(三)静电复印方式

当犯罪现场的手印隐藏或者被灰尘覆盖之后,无法通过上述方法对印痕进行固定和提取,此时需要可以通过静电复印的方式对其进行固定和提取。这种静电复印的方式运用之后,还需要通过拍照的方式再次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塑料薄膜将灰尘手印覆盖起来进行长期保存。

三、其他固定和提取手印痕迹的方法

(一)利用“502”熏胶显现手印痕迹反差增强技术

通过“502”熏胶显法显现出来的手印纹线是白色的,一般情况下职能通过使用拍照手段来提取手印,但是如果课题表面的颜色本来就很浅,那就必须对手印痕迹进行反差增强处理,这样才能将其进行拍照固定。具体操作为:通过加碘的方式进行反差增强。该原理在于在“502”熏胶中加入一定的碘之后热熏,碘就会跟“502”熏胶一起挥发,从而容易进行拍照提取;另外通过粉末染色的方法,通过对“502”熏胶后呈现出来的手印进行加入带有磁性的黑色粉末或者其他粉末从而进行刷显或者抖显从而增强反差;另外还可以通过生物染色剂的方式将乙醇放在小犁沟中对残留的染色剂进行冲洗,就会呈现出紫色或者绿色的手印纹线;另外还有通过0.1%-0.5%的罗丹明6G、罗丹明B或者基础黄40的乙醇溶液处理手印,再通过乙醇或者甲醇将客体进行反复多次冲洗,再利用紫外灯或者多波段光线进行照射,形成荧光状态。

(二)真空镀膜显现法

所谓的真空镀膜法就是指在真空的状态下,通过在印有手印的客体表面上镀上一层或者多层的金属、介质薄膜,这样就可以将手印痕迹清晰地显现出来,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固定和提取。这种方式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在客体表面,通过镀膜的方式将吸附在上面的蒸发料就能更加清晰的显现出来。因此,由于手印与客体表面光洁度的差异,吸附在客体表面的蒸发料会远远多于吸附在手印表面的蒸发料。

(三)经“502”熏胶显现过后的手印减薄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得以实现:一是加热减薄法。即通过加热的方式对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痕迹进行减薄,从而使手印痕迹更加清晰;二是通过胶带粘取减薄法。将胶带剪下与手印痕迹大小比例合适的尺寸,通过将其粘到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收银痕迹,进行适度按压,使整个手印痕迹能够完好的显现在胶带上;三是通过化学试剂减薄法。化学试剂的使用需要按照良好的比例分配来进行,因为浓度的高低会严重影响手印痕迹的提取,浓度太低,手印痕迹显现不够完整,浓度太高则可能会使痕迹遭到破坏。因此,化学试剂减薄法主要是通过10%的醋酸水同业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来进行的。具体操作为,用脱脂棉蘸取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后,在经过“502”熏胶熏显后的痕迹部分,进行按压,然后将脱脂棉将多余的溶液轻轻吸走,需要注意的是要不断重复上面的步骤,用滴管将残留在痕迹上的多余溶液冲洗掉,不然残留下的溶液会使显现出来的手印发黄,从而影响手印痕迹的辨别和分析。最后,丙酮与乙醇混合液减薄法。将丙酮与乙醇按体积 1:2 的比例进行混合之后,采用与化学试剂减薄法相同的操作步骤就可以实现丙酮与乙醇混合液减薄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丙酮与乙醇的比例要控制好,如果仅用丙酮,就会使手印消失不见,而如果仅用乙醇则达不到手印减薄的效果。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很多新的手印检验技术不断涌现,而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侦查人员对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确定犯罪嫌疑人,维护法律权威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地位,是侦查人员全面掌握案件信息线索提升刑侦效率,促进案件快速侦破的有效手段。总之,研究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在现代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刑事案件种类多样化、犯罪手段科技化不断增加侦破难度的背景下,能够有效提升侦破工作效率,助力快速破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玮.如何有效提高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水平[J].法制与社会.2014(14).

篇8

[关键词]数字图像技术 刑事图像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03-01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它在刑事技术领域的应用也不断的扩展和深入,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拟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刑事技术工作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1、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

图像处理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使用特定的设备和技术方法,对已经获得的图像进行加工改造,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一种技术。根据处理对象和方法不同,图像处理可分为摹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两大类。摹拟图像处理的对象是具有连续色调的摹拟图像,即客观景物所生成的原始图像。由于摹拟图像大多可用一个连续函数来描述,所以摹拟图像处理也称作“连续图像处理”。摹拟图像处理是利用光学、化学等技术方法和相应设备,对图像本身进行的加工和处理。例如在暗房中对正负片进行减薄、加厚、变形矫正、放大、遮挡、着色、虚化、浮雕化、剪裁等。摹拟图像处理精度较差,处理方式也不够灵活。数字图像处理是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特征提取、图像重建等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数字图像处理的对象是数字图像,即由一组带有不同颜色,具有一定尺寸,被称为像素的点有规律排列组成的。数字图像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图像处理的灵活性。

2、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

在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时,必须先将摹拟图像数字化,即通过取样与量化,将摹拟图像变换成能够用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图像数字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扫描和数码相机拍摄。在物证检验中,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增强、对比度增强、图像的平滑处理、图像的锐化处理、图像消除背景处理、图像的彩色增强处理、变形图像矫正、图像复原、图像合成、图像识别等。

3、数字图像技术在刑事技术工作中的应用

3.1 图像采集、传输技术在刑事照相中的应用

3.1.1 应用于现场照相

传统的刑事照相使用胶片照相,只有经过拍照、暗房冲洗和印放的过程才能看到最终结果,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数码照相的方法可以即时显示结果,又无需化学冲洗等繁琐过程,极大简化了工作。现场照相完成之后,可以将照片输入计算机,可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数字照片进行编辑、裁切、标注、打印,按照刑事照相制卷质量标准制作成卷。现场照相获取的各类物证图像信息可借助各类公安图像管理系统,如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足迹查询系统、人相识别系统等,进行方便的归档、管理、查询、传报;也可借助于网络传输发送到异地进行移动办案或进行网上,网上追逃等。

3.1.2 应用于物证照相

物证照相中的分色照相技术根据物质对不同色光的反射与吸收的特性不同,借助滤光镜来加强被摄物体之间的色彩反差,从而分离物证与背景。如今数字图像处理利用颜色模式与通道可以方便有效的实现数字图像的分色,基本淘汰了分色照相的方法。目前普通数码相机感光范围基本达到350-1100nm,而物证摄影专用的全波段ccd系统感光范围达到200-1200nm,对远红外、可见光、紫外光谱都有很好的响应,可以方便的进行长波紫外照相和红外照相,以进行文件字迹、体液、弹药残留、足迹等的显见和检验。

3.1.3 应用于辨认照相

利用数字图像存储与管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海量人犯面貌辨认照片、尸体照片、物证辨认照片进行有效管理,可快速的进行登记、查询、比对等。对于一些面貌不易辨识的尸体照片,可以进行适当修复,改善辨认条件。对于高度腐烂甚至白骨化的尸体可以使用颅像重合技术来辨认尸源。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使得没有专业绘画功底的人员也能方便快速的组合出嫌疑人像,增加效率并降低由手工模拟画像带来的主观性,使画像的辨识度大幅提高。

3.2 图像复原技术在刑事模糊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图像在采集、传输的过程中,由于成像设备、外界条件、传输介质、人为等各种因素而引起图像质量降低从而形成模糊图像。图像复原技术分析图像退化的原因,试图建立起精确的图像退化模型,并对退化过程逆转从而将退化图像恢复本来面目。如监控中运动车辆的车牌号码识别是当前刑事图像复原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图像,图像复原技术建立相应的退化模型,运用维纳滤波、逆滤波等方法去除干扰和模糊。

3.3 图像几何矫正、标注、测量技术为物证对比鉴定提供辅助工具

图像几何变换可实现对图像进行坐标变换、缩放、旋转、变形、配准等,是对图像预先处理的常规方法。在物证检验经常出现存在于非平面客体上的痕迹,例如圆柱圆锥、弯曲物体的转弯处、不规则弧面上的手印、文字等,变形的痕迹给检验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可以预先运用数字图像处理的几何变换方法矫正,降低工作难度。图像的标注和测量在物证鉴定中应用最广,传统人工测量检验操作复杂且误差较大,而使用数字图像测量比对技术,测量精确操作简单。如对印章印文进行测量比对、拼接比对;人相鉴定;笔迹分析鉴定;指纹对比鉴定;工具痕迹鉴定等工作均可以用数字图像处理工具进行辅助检验。

3.4 图像识别、比对、分析技术在刑事图像内容辨认与分析中的作用

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是建立在图像测量的基础之上自动识别场景中的目标特征,包括形状、颜色、纹理、运动、空间等特征,从图像信息得出数据和判断等结论。这项技术在刑事图像理解中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在影像资料中对人物衣着、毒物等的识别;基于几何形状对比根据面部器官形态符合程度进行自动的人像识别与检验;和法医人类学相结合的通过比较无名颅骨与失踪人照片的形态特征的颅骨与人相重合鉴定等。目前结合数据库管理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人像自动识别比对,dna图谱自动检索等广泛应用于刑事技术实战中,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强度。

3.5 数字图像取证技术在刑事图像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与图像处理工具的广泛普及,数字图像的编辑修改变得异常简单,伪造图像的大量出现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因此数字图像取证技术成为当前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的研究热点。数字图像盲取证技术根据图像自身的成像原理、场景特征、设备引入噪声、篡改留痕的特征对可疑图像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分析从而对图像真伪做出量化的鉴定结论。图像取证技术在刑事图像领域主要应用于数字图像真实性与原始性的检验。

3.6 数字图像合成重建技术在刑事影像合成演示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合成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绘图技术来形成图像。数字图像重建技术则利用输入的空间、形态、时间等数据信息生成二维或三维图像。目前这两项技术在现场勘查、法医人类学中已成功应用。计算机人像组合技术可以根据目击者的描述用数据库中的面部器官部件组成人面部像,用于排查犯罪嫌疑人。计算机颅骨复原系统可以根据无名颅骨还原其生前的二维或三维头像。在犯罪现场获取的平面图像与空间测量信息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进行影像与事件的三维重建,例如对现场三维图像自动生成,对犯罪事件进行案情模拟演示等。

参考文献

[1]任玉苓.试析数字图像处理在刑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m].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3)64-65

篇9

【关键词】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队伍建设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称“新刑诉法”)对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和审判制度等作出重大修正,对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新刑诉法的要求,强化人权保障。而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需要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在此背景下,研究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数量不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随之而来的是刑事犯罪高发,并且这一态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在刑事犯罪高发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工作量也大量增加。但是,我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数量却严重不足,不能适应违法犯罪数量增多,工作任务加重的实际。因此,增加刑事科学技术人才数量,是未来公安机关刑事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队伍不稳定。虽然各级公安机关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队伍不稳定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刑警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都不太愿意到基层公安机关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即使进入了基层公安机关,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选择跳槽,由此导致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队伍的人才流失率较高。

(三)素质不高。与日益复杂的刑事案件相比,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近年来,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队伍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来源于警校、医学院毕业生、部队专业干部,他们普遍缺乏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所学专业为公安管理、法律等,接受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非常有限,无法适应日益繁重的刑事技术工作。

二、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

(一)职业发展受限。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限是导致其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晋职晋级的渠道较窄、比例不高、专业发展空间有限等。由此造成刑事科学技术岗位的吸引力不强,无法激发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待遇普遍不高。相较于其他科技群体,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并没有优势。再加之工作强度大、休息无保障等原因,使得他们大都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长此以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挫伤,甚至会选择跳槽,而引发较高的流失率。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但是公安机关在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如对刑事侦查工作奖励较大,而对其提供指导的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则奖励不够。还比如公安机关普遍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

(四)职业安全保障不力。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也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的职业。为了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安机关必须为其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但是,公安机关刑事科学人员安全保障措施还非常滞后,他们的工作条件还非常艰苦。因为接触有毒、有害物资而不幸遇难的事时有发生。

三、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编制。为了克服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满足刑事技术工作的需要,我国应该根据《公务员法》的要求,增加刑事技术人员的编制,加大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招录力度。这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制定科学的刑事技术部门增编计划并将其纳入到地方发展规划之中。同时,要加大社会招聘力度,招聘辅助技术人员,缓解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不足与任务繁重的矛盾。

(二)提高待遇。为了减少刑事科学技术队伍的流失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公安机关必须着手提高其待遇。如开展技术资格评审,并将技术职位与工资福利挂钩,要尽快将技术职位与警衔挂钩,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提高刑事技术人员的福利、住房、医疗等补贴或津贴标准。除了物资待遇之外,还应该认真落实刑事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的休假制度。

(三)健全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安机关必须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首先,公安机关应该结合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其次,公安机关要注重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密切结合起来;再次,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奖励力度,要克服原来只注重案件侦破结果,不注重技术工作的做法,加大对有贡献的技术人员的奖励。

(四)完善职业安全保障。鉴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工作的高风险性,公安机关必须为其提供完善的职业安全保障。这就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增强安全保护意识,为刑事科学技术人员配备专业的个人防护装备。公安机关还应该加强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公安机关除了要为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外,还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大忠,石尖.试论刑事技术工作队伍管理机制的创新[J].广东公安科技,2011(1).

篇10

【关键词】 心理卫生;公安院校大学生;技术类专业;症状自评量表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c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the Police College. Ba Huajie, Liu Chiping, Yang Chun, et al. Bureau of Changzhou Public Security, Changzhou 21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s relative factor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and find out possibl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300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from police college, 298(98.00%) paper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youth norm of China.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psychological-problem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is 14.29%; Scores of 3 factors are obviously lower in sophomore of police college than in youth norm(P

【Key words】 Psycho hygiene;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Criminal technique; SCL-90

公安院校本科生是未来公安战线的主力军,他们对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强警战略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对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和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某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公安院校随机抽取300名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学生作为测查对象,回收294份有效问卷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6人(90.48%),女28人(9.52%),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07±0.94岁;汉族262人(89.12%),回族、土家族、瑶族、蒙古族各2人(0.68%),满族22人(7.48%);户口:城市172人(58.50%),农村122人(41.50%);独生子女152人(51.70%),非独生子女142(48.30%);表示喜欢所学专业的250人(85.03%),不喜欢所学专业的44人(14.97%);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268人(91.16%),不喜欢警察职业的26人(8.84%)。所有学生均已通过精神疾病筛查,排除精神障碍。

1.2 方法 采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1]作为测量工具。量表共有90项症状,每一症状分为5个评分等级:0=没有,1=很轻,2=中等,3=偏重,4=严重。量表有5项统计指标:总分,总均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量表共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项目。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填写量表,为尽量减少学生的顾虑,不要求填写姓名,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1.3 统计分析 量表回收后统一编号,输入惠诚心理测验软件系统5.0,应用SPSS 13.0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总分和各因子分、中度痛苦水平(因子分≥3)的因子发生率。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3分为阳性,即视为有心理问题发生[2],并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的户口来源分城市和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喜欢专业等进行分类比较。实验数据以±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公安院校本科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在294名被试学生中,有42名(14.29%)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恐怖、偏执各2名(0.68%),强迫状态6名(2.04%),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各8名(2.72%),抑郁10名(3.04%),敌对12名(4.08%),其它(总分≥160分)26名(8.84%)。单项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见表1)。

2.2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2]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有3项因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分低于国内青年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恐怖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因子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不同群体间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因子分不同群体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迫状态、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3);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其中强迫状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4)。

3 讨 论

调查发现,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4.29%,低于国内大学生23.6%的心理问题检出率[3],同时也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21.7%)[4]。公安院校实施的是军事化管理,其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相比,有严明的纪律管理,接受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更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公安院校学生就业率高,可以顺利进入公安战线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神圣价值;毕业后的就业后顾之忧较少,使他们学习期间生活轻松,在心理上产生了良好的感觉,这种心理优势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很重要的。所以,公安院校本科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14.29%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也不容忽视,部分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P<0.05);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P<0.05)。可见,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从而心情舒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这里可知:警察本科生的培养中要着力于对他们兴趣的培养,诱导他们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喜欢以后将要从事的警察职业,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公安院校整齐化一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下,每一个人形成的都是基本一致的生活、学习和作息方式,接受基本一致的教育,这可能是导致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个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表明,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有着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本着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心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原则,帮助公安院校本科生全面发展,使其心理发展得更健康,以便发挥其潜能,为公安实战做出更大贡献。为此,建议在公安院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的同时应着重注意:①加强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少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使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走出阴影,正确面对竞争和挑战;②在校内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本专业和神圣警察职业的爱好;③逐步完善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指导,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刑警学院法医学系张艳苓教授、梁克伟副教授、郑吉龙老师和杜宇老师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杨征,肖仁富,龚正华,等.症状量表评价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应用结果分析.预防医学杂志,1995,1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