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

篇1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教学效率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而能否提高课堂有效性是任务的关键。中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之一,更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来引导教师工作投入,进而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评价

有效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余文森教授将其概括为“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检视教学有效性,发现问题以利于改进。

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其中及格率和优良率是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及格率和优良率是教学有效果的突出表现;第二、学生的认知变化,即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这是教学有效果的内在表现;第三、学习态度的变化,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知识的增长,使学生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逐渐转变学习态度、情感和品质,即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这三个标准为要求,力图使学生在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历练、方法上有改进、习惯上有养成、情感上有投入,这是有效教学的目标所在,也是教学效果评价应该重点考量的几个方面。

“教学效益”同样包含三点,首先,使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应该如何学习,使之掌握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其次,使学生学会应用,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高;此外,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更要在课堂上以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教学的效益就体现在学生能否通过课堂获得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做人做事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学效率”则是综合考量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一项指标,就是夸美纽斯曾努力寻找的“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有效教学将以上三项要求融合为一体,构筑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评价网络,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 参考。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数学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一阶段数学中所涉及的数、方程、图形、函数、统计等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课堂呈现容量大、关联性强、灵活度高、思维发散、综合考察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水平难以估量,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形成积极的反馈,以保障教育质量。在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框架下,现实课堂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一)教学效果不均衡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实现均衡发展,集中体现在:重视成绩提高而忽视认识发展和态度变化。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两者都是面向学习结果的。而且传统数学课堂由两个基本活动组成――提问和解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内容就是由许多问题串联起来的,学生的成绩表现也归结到解题的能力,强调标准答案,这样的做法被证明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分数只代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涉及到学生的进步状况,更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态度的变化,而后两者往往是学习获得持续动力的源泉,也是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都普遍渴望得到更多关注,希望被夸奖和鼓励。如果一切以结果为目标,可能导致部分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被忽视,而那些学优生获得“优秀”成了常规任务,得不到应有的褒奖,也可能造成动力枯竭,进而影响学习成就表现。其次,“数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等能力的科学,而非仅仅是考试科目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过度强调解题的能力,将导致学生只愿知其然,而不愿知其所以然,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一旦学习上遭遇挫折,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攻克难点重点。换句话说,学生只是知晓了答案,却没有领悟其中的思想,从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始终要老师“领”着学。最后,抓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微小态度转变,引导其重新认识数学,进而培养学习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没有态度的根本转变,课堂对于学生只是折磨。

(二)教学效益被忽视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构筑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传统课堂、特别是数学课堂往往将这方面的能力养成忽略,认为这是文科的教学任务所在。著名学者黄全愈曾经追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各类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夺魁,在起点遥遥领先却在终点(诺贝尔奖)落后了?”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过度宣扬“标准答案”,而诺贝尔奖这样的舞台,是没有标准答案可言的,需要的是自主构想和实践探索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的孩子所欠缺的。可见,课堂上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另外,从中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角度讲,唯分数而完全忽略教育的其他效益,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如何有效探索发展性评价和考试选拔的关系,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淡化“分数”的中心地位,避免过度的分数异化现象发生,是现代课堂评价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效率难提高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失衡的现象非常普遍,“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在繁重的授课任务下,鲜有寻求进一步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精力,授课只是重复而没有改进。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只能被动地学习,进而影响成就感和兴趣的培养,厌学情绪滋生,教师的大量投入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与学在“一边倒”的局面下陷入恶性循环。另外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课堂形式,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课堂互动往往是经过教师特殊“包装”的,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例如,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甚至不用理会教师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就能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互动无法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三、中学数学教学的优化对策

实现教学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针对现实课堂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点优化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因此教育要始终保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全方位的:第一、课前学习生活化。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有助于培养其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矩形”一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矩形物体,发现矩形的性质等;第二、学习过程生活化。要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有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当学习的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例如,在课桌角任意截取一角(直角),量取三边长度,验证勾股定理等。第三、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生活化,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当学生感觉到课堂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时,便会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一旦这种内在驱动力得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就建立起来了。实践证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进而转化成自主学习行为。同时,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评价标准,这对于改进教学效果不均衡的现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挖掘课堂深层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

有效教学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效益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获得上,更表现为学习能力的提升、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做人做事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秉持三个原则:首先,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学数学的知识含量很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才是学习的关键。例如,如何从生活化的题目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如何应用逆向思维帮助解答问题等,这样的方法远比“标准答案”更有价值。其次,运用知识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有人做过一项调查,一个知识点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比在试卷中考察到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最后,教会做人做事也是中学数学课堂的任务之一。数学原理中具有最朴素的自然规律,也同样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数学是中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数学教师理应为学生以身作则,以数学的独特视角去发现生活之美。综合以上三个原则,有效课堂应该讲求教学效益,要关注知识之外的价值生成,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指导与自学相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课堂形式被证明是低效的。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在形式上体现为教师讲的时间短,学生学的时间长。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呢?首先,指导要与课前自学相结合,即先学后教,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教师带着问题教学,这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增强时间管理和效率意识,同时依靠学生自己和全班同学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最后,重要的作业和练习要当堂完成,用余文森教授的话说,就是“在教师眼皮子底下过关,当堂点评”。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在教师“少教”的基础上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国内著名的杜郎口中学,应用“三三六”的教学模式,使“10+35”的课堂实现高效教学,即是指导自主学习的 典范。

篇2

关键词:数学问题 自主学习 “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在学校7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必然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没有新课程教学的高质量。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于是,我们的积极探讨、实验,在实践中求新、求变、大胆尝试,在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创造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贯彻“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 “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做前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无从谈起。

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数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我就课堂教学改革中有关课堂数学问题设计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的意义

要想让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就要通过在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层层深入有爬楼梯的感觉,达到预设的教学难度和目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艺术对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教学素质之一,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

课堂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温故而知新,还能起到查漏补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阐述问题时进一步理解思考。此外,善用提问的老师还会发现,课堂提问其实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通过提问,贯彻“导・学・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比如预习检测、小组展示、合作探究、随堂检测等。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原则

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问题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

课堂上,任何问题都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于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探讨的前提。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要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对简单问题的厌烦。

2.可预见性

教师在提问前应预见到学生可能的答案,估计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尽可能地捕捉学生回答中错误的或不确切的内容,并事先准备好应对措施。只有作出充分的预见,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知识点的实质。

3.循序渐进性

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难度的阶梯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解答问题,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延伸不断深入。循序性设计问题就像给学生铺设通向知识高峰的台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不断深化。

4.精准性

课堂提问切忌笼统,问题内容太宽学生抓不到回答的重点,也很难从提问中看出教师的问题设计意图,难以捕捉教学重点。此外还要注意,不可总提用“是”、“不是”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才能避免学生人云亦云,掩盖他们真正的想法。

5.完整性

一节课的提问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完整的。从始至终每一个问题都要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每一个小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围绕中心,设置问题串,问题串中各个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环环相扣,这种具有整体性原则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认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三、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常用策略

教师要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问题。按照思维水平的不同可以把问题教学划分成以下流程:问题的呈现――学生个别学习、师生共同探讨――反思、总结――引申、推广、应用。在这个流程中难点是问题的呈现,也就是说问题如何设计。

策略一:递进式(层次式)

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维有爬楼梯的感觉。提出“递进式”的问题是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设置梯度适中,有层次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策略二:变式

变式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合理地进行变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一道题抓一类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达到由此及彼、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境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3:求函数y=x2-2x-1的值域。

变式1 求函数y=x2+2x-1的值域。

变式2 求函数y=x2+2x-1x∈[2,3]的值域。

变式3求函数y=x2+2x-1x∈[-2,0]的值域。

变式4 求函数y=x2+2x-1x∈[-2,3]的值域。

变式6 求函数y=x2-2x-m x∈[-2,3]的值域。

变式7 求函数y=x2-mx-1 x∈[-1,3]的值域。

通过变式,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求值域的关键是在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这样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老师不是简单的“就题讲题”而是以点带面,将一类题教予学生,这样课堂容量也就上去了,学生也不会将问题学死。通过变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思维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数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的效率高了,学生阳光了,老师幸福了,校园就更和美了。

参考文献:

[1]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高教研究,2010

[2]姜金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之谈.内蒙古教育,2014

篇3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一步步得以深化,并最终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体验数学乐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质量;提问类型

从教以来,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交流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实现数学教学的保证,提问也就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年龄越小的学生,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越短。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专注于教学活动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们不愿进行积极的思考,课堂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学习。为此,我们要创设具有新颖性、真实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思考者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例如,我在教《分数的性质》一课时,我给孩子们讲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孙悟空分了八分之二,沙僧分了四分之一,唐僧分了十六分之四。到底谁分的多?――通过这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节课上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问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讲究问题质量,挖掘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是问题的信息员,但是并不意味教学信息的传递单纯就是老师向学生直接地传递方式,要讲究师生互动。注意问题的质量,要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针对老师的问题,多角度的回答。同时,要求老师的提问要有新意,不仅要让学生动脑想,而且还有动嘴说。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指向学生理解内容的关键处,认知矛盾的焦点处,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处。例如,在教学“认识千克和克”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500克的白糖。先让他们看看,白糖上标示的质量。然后在克单位的秤上称一称。接着让他们拿两包500克的白糖来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克?在克单位的秤上称一称。最后,再把两包白糖放在千克单位的称上称,看一看两个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1千克等于1000克。这样直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量量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让学生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随后我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把握提问类型,关注全体学生

由于我们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分层次、有梯度地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要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更要设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我们还要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在教室创设一个“华龙超市”,布置了不同的实物,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购物活动。一节课学生在购物中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设计的问题还要体现:一般性提问,指与知识水平的提问相对应的问题;开放性提问,指让学生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法;高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要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做到学以致用。

把握了提问的类型,我们还要关注全体学生。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上,老师的很多提问把机会留给了好学生。这样的课让我们感觉到少数人是主角,多数人在看戏。这与教育本质是相背离的。我们要善意地提问学困生,让他们回答一些基础知识,不仅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分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从而达到各有所求。真正做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这样的倾听使学生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构建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可以蕴含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去研究。

总之,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且进行优化组合,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1.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儿童,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的和可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提问艺术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3.1 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再次,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3.2 提问要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课堂效果不见得好。例如:学习方程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请你判断下列式子是否为方程:

(1)8x=56;(2)7+21=28;(3)6+3x;(4)9+x=31;(5)x-17=13;(6)24÷x=3

①“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②“判断是与否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方程这一概念中最关键的词是什么?”

③“你认为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使学生思路明确,积极思维活动,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方程”这一概念,并为下面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4.提问要有适度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问“好不好?”“对不对?”“高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给出肯定的答案。教研员沈福美老师在评课时特别指出像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是不可取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这种问题。但教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课堂上一个难题下去,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出现冷场的现象,到头来还是由教师自己来解答,这样教学效果就不明显了。

篇5

关键词:初探 高中 数学 教学 提问 艺术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提出问题是关键,提问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活动。提问包括了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对未知内容的渴望而提出的疑惑。《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进行;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而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营造师生互动环境。

目前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随意提问,实效不高。提的问题没有事先预设,没有紧扣重点难点,大多是识记性问题,学生可照本宣读。(2)满堂提问,适得其反。教师原先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上课分心,学生上课时过度紧张,时间长了,学生的紧张度消失了,思维停滞了,教师的提问就失去了意义。(3)自问自答,形同虚设。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将适当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形成了“等”和“照抄”的模式。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自身在课堂教学时的提问方面有几点感触。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情境,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过正三棱锥的概念后,可马上提出:“侧棱长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而不应直接提出“底面是正多边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这样的问题.

四、课堂提出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提问;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12-02

在公元十五世纪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产婆术。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是为新生婴儿接生,而他的教学方法则是为人的思想接生,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激问法”,“谈话法”,因为他的教学始终是以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相互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他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目前任然是课堂上最常利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个学科,在数学学科教学上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谨的逻辑性等特点。数学学习不仅能开发学生智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上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发展。课堂教学上通过适当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带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既能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又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探讨思考问题。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虽然教师们都认识到了课堂提问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数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1、课堂提问形式化:重提问,轻反馈

有些数学课堂上,教师虽精心准备了许多问题,但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甚至是学生思考后,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师就说出他的答案了,不能留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有一次去听课,老师问“一元二次函数开口的大小与二次项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就能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答案。可是这位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快就说,“为了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我就在黑板上讲一讲”。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参与思考回答问题,长久下来也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麻木,结局就是课堂提问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反馈。有的教师则只注重问的形式,不注重问题的解答过程.从表面上看,与学生进行了积极地互动交流,但这种单方面的提问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低迷。

2、课堂提问低效率:重数量,轻质量

新课改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朝素质化发展,即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这就导致不少教师误将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课堂气氛是否和睦融洽、师生间是否交流互动的标准。但这明显忽略了一个问题,课堂提问数量过多,学生不能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们常常责怪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究其根因就是对问题没有进行透彻思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频繁的提问表面上师生交流很频繁,但事实上学生对所提问题根本没有消化吸收,甚至没有深刻印象,也就不可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3、课堂提问口语化:盲目提问

课堂提问的方式是丰富课堂内容的关键,有的教师在提问时过于口语化,随便使用“对吧”、“行不行”、“是吗”等词语;这些类似是提问的含有情态的语句会带给学生误导性的答案。比如:一位数学老师问,“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吧?”这样的提问带有期待肯定答案的语气,即使学生上课没有听课,也能从老师提问的语气词中捕捉到正确答案。一节课下来,确实提问了很多次,但是没有真正能引起学生认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问题。要保证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学生的思考,那就要保证教师的每次发问都是正式的,不口语化,不随便发问。

二、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环节,它起到激发集中、启迪反馈、巩固提高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1、激发集中

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课堂提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它能让学生展现才华、发表见解、陈述观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问还促成了以问题为纽带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人际交流、沟通感情、发扬教学民主、凸显主体意识,是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手段,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引导他们如何围绕着数学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区开展各种数学学习活动。

2、启迪反馈

课堂提问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诱导发展上有着重要影响。提问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又可以诱导学生由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思维,高水平的提问还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那么课堂教学提问就更好的诠释了这点。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及学生的回答反馈出学生对本节课,或对某知识点的把握理解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3、巩固提高

各种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习得离不开发人深省的启发;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来自精心设计问题的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构建认知结构,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三、提问的原则和提问的技巧

1、明确课堂提问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第一,是为了促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有课堂情境创设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细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状态,从他们的眼神、动作中都能反馈出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讲解详略得当。因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提问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

2、遵循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课堂上好的问题需要教师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般问题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要对数学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易犯错的知识点。从而严密地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其次,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为基础进行问题设计,即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难度应慢慢加大,从直观形象到模拟抽象,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只有这样设置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帮助其解决数学难题。

3、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

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目的和设计原则,还需要选用恰当的提问形式,才能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常用的提问形式有六种。一是直问,常常是对某一简单问题的直接发问,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二是反问,这种提问形式是针对学生对某个问题的错误认识进行反问,使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三是曲问,为了强调某一概念,从相似的概念问题中提问,通过类比得出异同点。四是激问,指的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想办法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是学生斗志昂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五是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有了回答后,刨根问底进行更深层次发问,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本质。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提问形式。

4、选准时机进行提问

如何利用好课堂上仅有的四十五分钟,进行最有效的提问?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看出,具体的提问时间应该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而定,可以在课堂开始就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列举出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怀着对答案追求渴望的心情,更能集中注意力。在讲到具体的内容时,老师只要引导让学生们探讨总结出相应问题的答案。另外,在课后做课堂小结也十分有必要,也可以在课堂尾声提出问题,将答案在下堂课中给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加注重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我们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出最佳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技巧,遵循提问原则,灵活变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本要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具体的课堂情景、教学内容,随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有教师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红旗.数学课堂提问中的艺术[J].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1):46-48.

[2] 季素月.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文彬.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方法[J].内蒙古教育,1996(02):33-34.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9-02

问题教学法是指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通过问题的发现、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呈现,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教学活动都应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教学。例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导入新课。

1.分式■与■相等吗?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对于一个分数■,下列式子成立吗?为什么?(1)■=■;(2)■=■(只有当c≠0时才成立)。

4.分式的基本性质你能归纳出来吗?提出以上问题帮助了学生分析、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知发展具有渐进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而实现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发展得不完善的状态中,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创设适合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逐步理解,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

1.计算下列各题:

(1)(a+1)2= (2)(a-1)2=

(3)(2a+3)2= (4)(2a-3)2=

2.想一想: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你怎样验证这个规律的呢?

总结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4.想一想:怎样用课本P154图15.2-2及15.2-3中面积的几何意义来验证完全平方公式?

本例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先计算最简单的完全平方式,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然后逐步过渡到一般的完全平方式,再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完全平方公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代数与几何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认知。

三、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给你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尺和一条线绳,线绳的一端系着一个铅锤。①你能用这些工具检测出你坐的桌面是否水平吗?②如图1,线绳的另一端栓在等腰直角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把三角尺的斜边贴在桌面的下边,当线绳经过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时,桌面是水平的,为什么?③桌面不是水平时,线绳经过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吗?本例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从而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四、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来分层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人人有所收获。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在学习待定系数法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成有梯度的数学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3,-5)和(2,5)两点,(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画出函数的图象。问题2.如图2.根据函数的图象,求出函数的解析式。问题3.图2中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AOB的面积。问题4.你能在线段AB上找到横坐标是0.5的点吗?横坐标是-2的点呢?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层次、梯度的数学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在揭示知识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设计出如下问题:

1.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3个呢?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4.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这一规律的探索过程,认识到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从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要红.数学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提问艺术 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主体。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而是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学习目标,在有限课堂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两位数,按如下顺序运算:(1)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2)再把所得的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3)再乘以15减去88,结果等于多少?全班同学在纸上写的数虽然不相同,结果却都一样。同学们面面相觑,感到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的基础上,教师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本节知识。”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学新知识上,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心设置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好的课堂提问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思考,并使知识点逐步渗透到问题中。而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提问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当问答题目的设计。所谓“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针对性强,和而言之即是所提的问题必须紧扣主题,以点带面,适时适度地突出重点、难点,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长方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四个角。我说:“你们的回答不全面,综合起来还是不全面,再想一想。”这时同学们都感到茫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原来他们每个人都只回答对了一部分,于是由惊讶转而欣喜,理解了讨论的必要性。又如,九年级数学中有一道习题:“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1)同时给出三个二次函数,让学生分别求它们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有两个交点,有的有一个交点,有的不存在交点;(3)引出如下话题:怎样的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交点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境,探究分析的难度适中,综合性强。大部分同学首先尝试直观分析,提出:“当>0时,与x轴有两个交点;当=0时,与x轴有一个交点;当

三、有效提问,认真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变为倾听。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进行教学评价

篇9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以下原则紧紧围绕策略体系所包含的教学理念与核心思想,它们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起重要作用.

1. 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把握好重点,就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内容设计提问,要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突出重点.另外,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中,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问题过难,只有少数几个学习好的学生会,而其余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容易挫伤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过易,所有的学生都会,缺乏挑战性,时间久了,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做到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2. 启发诱导,发展智力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数学是一门概括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运用填空式提问或是非式提问,而是要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等将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教师只要抓住其本质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更明显.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知识会更加的牢固,相比完全接受式的教学,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3. 联系实际,灵活选择

提问方法有很多种,在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独使用一种,也不是要全都用上,而是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对象,灵活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比如,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分合法,将整个大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问题,然后再逐步解决它;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选择绕道法,换一种角度,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几个注意点

1. 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园丁”,教师是“蜡烛”,那么教师就一定要无愧于这些称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促进所有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课堂教学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都倾向于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无人问津,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的.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如下的后果:学习差的学生被忽视,自尊心受到伤害,以致自暴自弃,学习上相对于好学生落下的越来越多,最后成为真正的差学生.

2. 表扬要真实而次数要适度

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能够做到对学生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方式,但是,这随之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泛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很好!”、“你真棒!”、“你真勇敢!”之类的评价用语,时间久了,学生普遍感觉很厌倦,教师的这些表扬在学生面前也就变得很“廉价”了.在一次听课的时候,有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向学生展示了奥运五环的图标,他大声地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图标吗?”“奥运五环!”学生们大声回答,“你们真了不起.”教师这样评价道.试问,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认识奥运五环就了不起了吗?那么,我们的学生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呢?很明显,上述的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起不到激励和鞭策作用,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和逆反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表扬学生,不要滥用表扬.

3. 教师要控制发问的频率

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学生无法认真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很不利.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留3~5秒的思考时间.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89

笛ё魑一门重要的学科,虽然现代教学对数学教学更加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生涯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跟现代教学发展的步伐,积极的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一)难以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

虽然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然而处于不同阶段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而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创造数学学习情境并没有引起重视。为数不少的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却没有引起重视。

(二)过分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而合作学习法作为一种既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又是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有很大帮助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较为青睐的一种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存在过分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情况。教师不管是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还是在引导学生走出思维障碍等的过程中,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分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影响了教师正常的授课,同时对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启发性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而且要求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较为呆板,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教学又缺乏启发性,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数学本就是一门对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依然采用较为呆板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话,学生在数学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受到启发,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最终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强

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教学指导思想,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虽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较之于传统数学教学,能够积极的将一些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趣味性不强的情况,还难以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之上。同时,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也存在方法性与技巧性不强的情况,影响了趣味课堂的打造。

二、应对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十分关键,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针对上文中分析的目前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1.注重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对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引起重视。教师要结合对学生讲解的知识点,引入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这样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有很大帮助。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很大帮助,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

2.适度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方面存在较为频繁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对个人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审视,并能够切实对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有清楚的认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度,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使学生的疑惑得到解决,同时也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点。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呆板,且缺乏启发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灵活的将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而且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启发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启发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