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管理办法

篇1

第二条 县级专项资金来源: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万元。

若各乡镇申报的项目总金额超过每年专项资金数,县人民政府另行研究解决。

第三条 县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因自然因素引发或难以确定引发责任人、应由县级立项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专项资金具体使用主要包括应急调查、搬迁避让工程、工程治理及应急治理工程、监测预警工程、治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宣传教育、购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设备等。

第四条 县级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设立专户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__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专款专用,保证效益的原则。

1、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上报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立项,其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5%:35%:30%比例分担;

2、大型地质灾害治理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后,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5%:35%:30%比例分担;

3、中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查批准后,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按50%:50%比例分担;

4、小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由县级财政出资解决。

第六条 县财政局根据批准的项目及经费申请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设立的专项资金账户,各乡镇财政部门在收到县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后,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的账户,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建立专账,单独核算,支出按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七条 凡经批准立项的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县人民政府及时解决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并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第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要预留质量保证金。保证金按项目总经费的10%确定,待项目验收通过后,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予以拨付。

第九条 地质灾害项目资金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主管部门不得提取管理费。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得将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列入本项目开支,不得虚增项目成本。

第十一条 由各乡镇组织实施的项目,乡镇财政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项目实施、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情况,在次年的2月中旬前以书面形式报告县财政局和县国土资源局。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项目完工后,由县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组织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凡经检查审计认定不符合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理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篇2

地环院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有什么举措?近日,记者采访了该院党委书记李永平。

记者:作为专业的地质环境研究单位,请问贵院在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核心工作有哪些?

李永平:近年来,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部署,我院重点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负责编制《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参与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与综合研究工作。负责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出资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二是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编制《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群测群防和监测体系建设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排查;三是努力完成地下水动态监测任务。每年度编制《地下水水情通报》和《地质环境监测报告》,负责编制《全区矿泉水开发利用规划》并进行矿泉水企业年检换证工作;四是组织实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编制《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全区地质遗迹图集》,起草《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章程》,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参与地质公园建设;五是广泛开展地质环境综合研究工作。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地质环境专题研究,并与中国地科院水环所合作开展《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研究》,与自治区气象局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研究》,分别与中国矿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矿山地面塌陷发育规律与治理模式》和《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工作;六是编制和全区年度地质环境公报。按照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由我院负责全区地质环境管理、项目实施、动态监测等方面的资料汇总、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工作,并编制出版《地质环境公报》,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让全社会了解地质环境状况,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为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请问今年以来,贵院在地质环境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永平:第一,开展了应急调查、现场演练和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工作。现已完成63个旗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628处,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第二,对地下水实施了动态监测。已开展呼市、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通辽、乌海、鄂尔多斯等7个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及泉流量的动态监测工作,监测孔总数为365个(其中国家级50个,自治区级315),监测控制总面积为4293km2。第三,组织实施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承担并完成的国家、自治区下达的基础性、公益性水环项目60余项,成果报告优良率达93%以上。同时,利用我院技术、资质优势,为社会提供地质环境技术服务,完成了600余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设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等工作。第四,组织实施了“矿政管理基础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地质环境管理方面7个子系统的建设任务。已完成全区63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14个主要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全区1∶50万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记者:请问“十二五”时期,贵院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李永平:首先,加快构建多部门联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雨情汛情、群测群防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完善自治区地质灾害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积极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防范处置能力,为各级领导在紧急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过程中,安全、及时、准确地获取现场信息进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其次,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保护体系。结合“和谐矿区”、“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在我区典型生态类型地区,如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区、鄂尔多斯高原区等地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研究。协助主管部门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和地质环境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地质遗迹及古生物化石调查和保护工作,组建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和管理机构,承担全区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管理保护的日常工作。

篇3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特征

截止明年3月底,全县共调查核实地质灾害点143处,分布于19个乡镇59个行政村。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为主,共85处,占灾害点总数的59%;次为崩塌,共31处,占22%;再次为泥石流,共27处,占19%。滑坡、崩塌主要为浅表残坡积层地质灾害,泥石流主要为小型低易发沟谷。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共135处,其余为中型7处,大型1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重大级的15处,较大级41处,一般级87处。地质灾害共威胁837户462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财产4233万元。我县地质灾害点分布点多面广,除古市镇外,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在空间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契机,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乡镇政府防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监测预警预报;继续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做到“不死人、少伤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类型分析、气象趋势预测等因素,预测今年我县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比较高。明年,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台汛期两个阶段,县内大部分山区梅汛期、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两年来,春汛期持续强降雨天气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需引起重视,加强巡查监测工作。

(二)重点防治区域

一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乡镇,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指50省道*线和44省道上松线,途径地质灾害易发区,需预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由于道路边坡防护等级低,为滑坡、崩塌多发地段;三是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一般紧邻山坡建设,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形成的边坡易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区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围较大,威胁人口较多,为我县重点防治区域。

(三)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县确定需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18个,其中“A”类地质灾害点2个、“B”类点8个、“C”类点8个。每个点由县国土局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汛期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编制完善防灾明白卡、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汛、台汛期是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时段。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在主汛期来临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提出并落实具体防治措施。A、B、C类地质灾害点由县国土部门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D类灾害点由各乡镇政府和部门备案在册,定期组织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和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组织防灾抢险工作,同时按速报制度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出现较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指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视险情大小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关的应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在避让地质灾害、减少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中成效显著。“十有县”建设的内容是: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根据安排,我县“十有县”建设工作最迟2011年验收,相关工作今年需开展起来。

为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我县今年要开展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建设工作,创建1~2个“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在4~9月份,通过办培训班、发培训书、上视频录像课等方式,对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群测群防负责人、地质灾害监测员和中小学师生进行一次宣传培训,计划全县参加培训班人员达到200人次,观看视频录像培训到达1000人次。

(三)强化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县有关部门要结合气象条件,及时当地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载体,及时*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地质灾害监测员和可能受威胁的群众能在第一时间收到预报(警)信息。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现场查验,及时反馈地质灾害信息。加强对已建2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面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工作打好基础。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要重视农村山区公路、机耕路和林区道路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旅游景区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

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村庄,有计划地开展排险治理或搬迁避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国土、建设等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山区农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散建房的监管,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交通、农业、林业、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山区道路建设、切坡建房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切实防治人为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旧村改造工程,通过治理、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继续做好*乡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乡大岭头滑坡应急排险工程。做好*镇七村溪边滑坡应急排险项目申报工作和*乡后畲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镇白麻山村滑坡等7个整村搬迁避让项目的申报工作,共计搬迁213户782人。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帐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营运安全。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以及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六)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我县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县教育部门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应急排险能消除危险的,应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县要通过地质灾害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实行统一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调查、预报、资质管理、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时”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和能力建设,配备充实相关人员和装备。要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治理。严格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国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重点防治区域以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

篇4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mining various appear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must from capital, technology, the policy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Key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矿山环境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矿山生态平衡,实现矿产开采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实现矿山附近居民、村庄的环境改善。根据矿山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生态治理措施,有效提高矿山环境质量。

1我国矿山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引发地质灾害

我国矿山地质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呈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由井下开采而导致的地质灾害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在煤矿、磷矿、以及金矿、铜矿的开采过程中时常发生。露天开采则常出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产发生在建材类矿产开发中。

1.2破坏地下水资源

由于开采会对原本的地质情况造成破坏,也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位下沉几米或者几十米,造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导致地表缺水或地表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1.3“三废”问题严重

我国每年在矿山开采中会遗留大量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不仅占用土地面积,还会带来环境污染,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矿水废液超标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开采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废气都会导致空气浊化,扩大酸雨面积。

1.4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露天矿山开采数量较多,由于管制不力,不少矿山开采对自然生态、自然风景造成了巨大破坏,大量建筑石材的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岩石,树木被砍伐,尤其是处于交通干线附近的矿产开采,对交通运输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环境。

2如何做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2.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规定对矿山进行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以现代技术支持环境保护,提高矿山资源再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实行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预防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从源头上进行环境治理,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现代技术、采取经济措施,实现矿山环境的优化管理。

2.2明确重点

由于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突出,要一下子全部解决好是不可能的,加上财政投入有限,所以,我们要从重点问题入手,先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带动其它力量共同进行矿山环境保护。由于矿山开采处于长期管理不善的现状下,导致出现了各种遗留问题,而我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荒地的复垦,处理好由于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问题,对矿山废渣、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做好在环境监测控制下的矿山开采管理工作。

2.3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要解决矿山环境根本问题,关键还在于实时监控,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目前维护地质环境安全的常见有段,利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健全监测网络,随时监测,通过实时监测掌握矿山地质运动的规律,预测将要发生的地质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国家财产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落实地质监测工作能做到实处,管理部分还应建立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对于在矿山环境监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各部门应积极协调,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4责任明确任务

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这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遵循的不二准则。针对一些矿山出现环境保护工作理不清的状况,主要原因就是责任不清,目前,不少地方执行“三家抬?”的管理模式,这种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明确了环境维护的工作分工,突出了矿山企业的主要责任,让他们在规划生产的过程中就着手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问题,最大限度的恢复矿山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的分配责任,通过与各企业的协调,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只有采取各方合作的方式,才能做出利于城市、利于企业、利于市民的工作。

2.5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认清勘察工作的重要性,要找出所有的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地质勘察,而这也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勘查工作要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勘察方式。工作中,要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对根本问题进行治理方案设计,设计中必须考虑适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经济合理,也要科学可行。

2.6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

地质环境的修复必须与地质灾害的治理相结合,在治理灾害时,应积极考虑到接下来的工作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样,在地质环境修复中也要把握好分寸,预防再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要作到灾害治理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和谐统一。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努力实现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增强视觉效果,提高环境形象。

3结束语

治理矿山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环境的保护也不是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坚持预防与保护共同进行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在矿山开发过程中,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通过治理、恢复和改善矿区环境,提高矿山的开采效率,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矿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积极解决好矿山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闰国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

篇5

一)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各乡(镇)政府对本辖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复垦补充耕地、生态退耕负总责。确保辖区耕地总量不减少,认真执行《县乡镇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坚持将耕地保护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对原规划土地利用分区按照县城建设区15平方公里。调整优化建设用地预留区,认真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5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重新布局。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用地行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相互衔接一致。

三)强化农用地转用计划指令性管理。各用地单位应于每年10月1日前提出下年度土地利用建议计划。计划编制要以固定资产投资及基本建设用地需求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分析测算下年度用地计划,坚持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结合历年建设项目实际占用耕地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加强对用地标准及总量的审核,坚决杜绝无计划、超计划或超标准申报用地。

四)严禁在耕地内乱埋坟、乱起土。把公墓用地和取土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今后。尽量向塬边、山地、台地集中,国土、民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坟墓用地管理办法。殡葬一律进入公墓区或公益性墓地。并搞好墓区绿化建设,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取土用地要统一规划,划定区域,严格取土深度,坚决禁止在耕地内随意挖坑取土,防止水土流失。

五)严肃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乡镇配合。严禁越权批地、抢修超占、乱修滥建、违反规划等问题发生。对在自留地和承包地内私自建房的行为,由国土部门负责。深入开展以乡镇街区、中心村农宅为重点的农宅用地清理整顿。要严格按照《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从严查处。

二、切实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六)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凡新上项目。发改部门依据国土部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对需备案的建设项目,国土、发改、财政、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对土地供应、基建项目审批、建设预算编制以及建设许可证、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发放等环节严格管理。必须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或申请核准前向国土部门提出用地预审申请并办理预审手续。必须在备案后方可办理土地预审手续。凡未向国土部门申请用地预审或预审未通过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予办理审批、核准手续,不列入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不予批准项目预算,建设部门不予招标,规划部门不予选址放线,房管部门不予进行房产登记,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供地手续。

七)严格公益事业和乡镇企业用地管理。加强跟踪监管。对未经报批私自建设、批少占多、未批先用等违规用地行为,监察、国土部门要健全和完善动态巡查机制。及时开展公益事业和乡镇企业用地清理清查。要坚决查处并限期办理用地手续,彻底杜绝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发生。

八)规范小康农宅用地管理。新建农宅用地指标全部安排小康农宅建设。要限期补办用地手续。对私自规划建设或以“小康农宅示范村”等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非法行为,从年开始。凡村庄建设规划地块未落实的一律不予审批农宅用地;对已建成入住而无宅基指标的用地户。要从严从快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九)确保征地补偿兑付到位。足额及时支付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严禁截留、挪用,严格执行征地补偿费“直通车”制度。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布。确保征地补偿费足额及时兑付到位。

三、健全完善土地市场管理

十)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通过红线规划、征收、置换等方式。城镇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用地由国土部门统一规划储备、统一配置管理,严格实行土地统征包干政策。将城镇区内土地纳入政府储备范围。严禁用地单位和村组私自协议。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供地目录”确定供地方式,凡划拨供地目录以外的用地,必须依法有偿使用,决不允许以划拨代替有偿使用或巧立名目变相划拨用地。

十一)强化土地出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需处置的土地。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县政府公布的最低标准,凡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必须由县国土部门依法进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业用地也要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切实增加土地市场的透明度。

十二)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禁党政机关以任何方式搞集资合作建房。严格执行《县人民政府关于闲置土地、县城国有土地用途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正政发〔〕55号)规定。按每亩6万元缴纳土地出让金;改变用途集资建设的门店,认真贯彻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要求。对原划拨用地改变用途建设的住宅楼。按每亩4万元缴纳土地出让金,并办理有关用地手续。严禁私自处置闲置土地和企业改制后改变用途或私自转让土地的土地交易行为,坚决取缔隐形市场,切实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四、不断规范矿产资源管理

十三)依法整顿矿业秩序。从严从重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私下转让采矿权等违法行为。今后新建砖瓦企业。限期进行土地复垦;对过于密集、效益低下的砖瓦企业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大砖瓦企业清查整顿力度。县政府一律不予审批;对因长期资金短缺、难以经营的砖瓦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确需转让的由国土部门组织,依法公开转让。

十四)加快培育矿业市场。加快采矿权有偿出让步伐。逐步限制实心砖生产,继续实行粘土、砂石采矿权招拍挂制度。提高有偿出让金标准。引导砖瓦企业向空心砖生产梯度过渡,降低资源耗费,提高资源资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五)加强石油开发管理。制定出台石油开发管理办法。重新复核石油勘探企业相关证件,国土部门要切实履行石油勘查全程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准入条件。对超期勘探、随意开采、破坏性开采、以采代探、偷运原油等现象要从严从重打击,坚决杜绝多头管理。

五、切实强化地质测绘管理

十六)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坚持搞好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和气象预报。严防人员伤亡。国土部门及各涉煤(油)乡镇,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面落实和完善险情速报制度。不断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要依法监控砖瓦矿山地质环境,积极开展煤(油)区地下水监测工作,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篇6

关键词:抗震设防;三峡;库区民居

基金项目: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科学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三峡重庆库区村镇民居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9月4日

前言

三峡库区人口众多,地理条件、地质构造复杂,三峡工程建成后,形成了长600多公里,宽1~2公里,面积1,084km2的狭长河道型水库,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两个省(直辖市)的26个区、县(市)。三峡蓄水后,形成的大幅度水位荷载易形成地震、地质灾害,从而诱发库岸及周边出现失稳破坏,危及库区村、镇建筑房屋安全。因此,重视和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调查和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一、三峡库区地震地质灾害背景

(一)区域地貌与断裂构造。三峡重庆库区东西横贯两大自然地貌单元,大致以重庆市云阳县为边界,库区东段深嵌于奉节、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西段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低山丘陵区。三峡峡谷两岸的巫山-奉节山脉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高山地貌景观。其东部山脉呈北南向,长江深切上述山脉,相对高差达800~1,500m,江面宽约为200~400m,最狭窄处仅90m,地形起伏较大。三峡库区重庆段主要断裂为基底断裂带,如七曜山-金佛山基底断裂带、方斗山基底断裂带等。其最后活动时代多为早、中更新世,只有部分断裂带的部分地表断层在晚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

(二)区域历史地震活动。长江三峡库区位于华南地震区的长江中游地震带,是中等强度的地震活动区,存在多个6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和几处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的危险段。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及其附近发育有华蓥山断裂、大茅田-建始断裂、巫山-金佛山断裂、恩施-印江断裂、黔江断裂和郁山断裂等。在这些断裂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比较活跃,曾发生1856年黔江61/4级,1854年彭水53/4级地震,1989年统景5.2、5.4级地震等,对重庆地区城镇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峡库区重庆段岩溶发育,库岸存在走滑或正断型的断层地段,以及许多沿库岸分布的采矿点均存在因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性。2003年6月三峡水库135米蓄水以来,库区重庆段微震、小震明显增多,频度与强度较蓄水前逐渐增强,期间多次发生ML≥3.0级显著有感地震,部分地区有感地震和小震群事件十分突出。根据中国地震区划图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研究结果表明,库区部分库段具有发生中等强度构造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三)区域地质灾害。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崩塌、滑坡频发,类型多、规模大、危害严重。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上游将增加水量达632平方公里,库容量近400亿平方千米,水深达百余米。三峡工程蓄水后巨大的水体荷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新的加载量必然造成库区渗流、承重与孔隙压力的剧升,导致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显著变化,两岸岩体将进行新的动态平衡调整,部分库岸稳定性将会变得更差,除加剧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区活动外,还会产生新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进一步增加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近年来,库区几乎每年都有较严重的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陷、地裂缝、岩溶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计2万余处,散布在库区两岸,致使库岸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出现灾情。

二、三峡重庆库区村镇民居抗震设防能力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广大村镇仍有大量农村居民居住在旧房或者经改造后的房屋中,这些村镇民居仍是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

(一)村镇民居结构现状调查。农村民居在日常施工建设中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措施,但是调查的各类结构的房屋发现,在建造过程中主要是对房屋的地基采取了一定基础的夯实措施。其中,具有较好抗震效果的砖混结构类型的农村民居,采取打地圈梁措施的比例较高,但有构造柱、顶圈梁、楼顶现浇等方式的比例都很低。说明群众已有了一定的抗震设防意识,但抗震设防意识不强。

从乡、镇、村农村民居住宅的调查来看,目前村镇民居主要分为土墙承重木顶架房、木构架承重房、砖(石)柱承重木顶架房、砖(石)墙木架承重房、砖混结构民居、框架结构民居等几种方式。村镇房屋的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在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房屋建造情况相对好些,有些偏僻山区的情况相对差些。

(二)村镇民居建设情况调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筑建设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房屋结构也由传统的土坯或土木结构逐渐改为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多数建筑在没有规范型设计、施工的情况下开始建设,留下不少安全隐患。

目前,三峡库区村镇建筑大多由当地村民出资,在自有土地产权范围内建设,建设房屋一般不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基本建设管理范围中。因此,一是房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依照施工方拟定的功能、开间尺寸、层高等进行建盖,大多无正规设计标准;二是施工方大多属无资质的农民施工队,建盖过程中仅凭经验建盖房屋;三是建筑费用使用不合理,为追求住房的高大、明亮,在外表装饰上投入过多,结构上过分省钱;四是选址不合理,地基挖掘处理方式非常简单,深度不够,大多数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很少打地圈梁,基本没有加钢筋;五是承重墙厚度达不到要求,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是l2墙;六是建筑质量差,忽视抗震设防标准,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村镇民居抗震设防能力综合分析。从重庆库区乡镇民居的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乡镇民居现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随着个别乡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逐渐富裕,房屋建筑情况也相对好些。如近年来建设的农居和村镇经济适用房,结构以混合和混预结构为主,采用了圈梁,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约占调查总数的25%;第二种类型:主要是自主建设的楼房,以砖混合预制结构为主。这些房屋外观较为美观,但是未考虑抗震设防因素,且部分房屋的选址不科学,地基不稳定,不完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尽管这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较为脆弱,约占调查总数的55%;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在交通不便和偏僻的山区,由于经济原因主要以土木结构或土坯房为主,少部分为砖木结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约占总数的20%。综上来看,重庆库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推广和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三、三峡重庆库区民居抗震设防对策与建议

一般而言,地方民房建设类型主要取决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同时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经济条件、施工技术、常用建筑材料等限制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强化抗震减灾意识,逐渐改变库区地农村民居抗震现状。

(一)制定相关规定,纳入设计规划。房屋的抗震设计是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关键一环。国内外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证明,经过抗震设计的建设工程,都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的袭击。所以,把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位于重庆库区的多数乡镇尚处于规划编制收集资料的基础阶段,规划的规范作用受到了限制。规划设计一般比较粗略,或者在规划编制中常常缺少抗震防灾具体内容,更谈不上考虑抗震防灾。再者,规划设计滞后,存在“先乱建,后补规划”的现象。在村镇房屋建造设计的过程中,建设主管部门和地震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农村民房的建造指导和管理工作,对农村的抗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的房屋,并根据不同的新、改、扩建建筑的不同功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二)科学选址,加强工程抗震。首先,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包括选址、设计、施工以及对现有工程的抗震加固4个环节,4个环节缺一不可。在工程抗震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塌陷、砂土液化等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选择有利地段,尽量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重视液化土层及喷砂冒水土层的不利影响,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另外应当充分考虑房屋间距、避震疏散、道路设置、救灾等因素,可以大大降低灾害损失。

(三)加强农村建设市场管理力度。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村镇建材市场的管理力度,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进市场,特别应针对不合格的水泥和钢材,同时指导农民如何挑选优质建筑材料,把住建材质量关,确保农村民房的质量;其次,纠正农村建房的无序现象,适当控制农村民房的建筑密度,以避免倒塌的高层楼房砸坏矮房的现象,阻碍人员疏散和灾害救援;第三,加强施工建设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保障本地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民房的抗震防震能力。

(四)经济补贴加固老旧建筑。通过各级政府对农村住房的投入,加强抗震能力一般或者比较差的民房的管理,对村镇存在的老、旧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拆除危房。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者达不到设防标准的建筑物进行基础加固或其他抗震措施,避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考虑到大多危房户的经济状况差,可以由政府部门资助一定资金予以扶持进行重建。对确实非常危险的民房,应列入更新改造计划之内,逐步进行翻建、改造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按照“农民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政府拿出一部分补贴,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并以点带面,使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程度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强化农民群众的抗震设防意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采用科学、及时、灵活、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

四、结语

长江三峡蓄水以来,库区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微小地震活动,因此村镇民居的抗震减灾工作对减轻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尤为重要。三峡重庆库区民居抗震设防工作涉及面广,受经济水平和社会重视程度的限制,防震减灾工作进展仍不明显。随着我国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镇民居建筑也越来越多。只有切实重视和加强三峡重庆库区农村自建民宅的抗震设防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把好建设选址关和规划关,才能确保抗震设防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轻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仁杰,朱丽霞,李克昌等.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德阳市;西部林区;道路;灾后;重建;思考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林区道路是林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它对森林经营木材生产、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天然林资源管护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森林经营和管理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阳市西部林区地处岷山山系的龙门山脉中段,面积1171.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68%,除了绵竹金花、天池、清平、什邡红白、蓥华、冰川等六个乡镇外,还有德阳市伐木厂、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国有林场、什邡国有林场的单位,林区原有各类道路500多公里,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使林区道路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共损毁林区道路375公里,给林区单位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帮助地震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国务院启动了中央财政基金恢复重建项目和国借国还国外贷款恢复重建项目,项目包括灾区道路建设恢复重建,德阳市西部林区道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也纳入项目,通过五年恢复重建,德阳市西部灾区道路基本恢复,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德阳市西部林区道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出搞好德阳市西部地震灾后林区道路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德阳市西部地震灾后林区道路恢复重建上新台阶。

一、德阳市西部林区道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存在的问题

德阳市西部林区道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五年恢复重建,德阳市西部灾区道路基本恢复,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道路情况不明,全面恢复不易。

5·l2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地质灾害,对当地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地震不仅引发了大量次生地震灾害,尤其使龙门山区斜坡岩土体发生普通的变形破坏,造成了大量山体滑坡、泥石流,形成数量众多、大小不等的堰塞湖,同时,这次特大地震还造成地面裂缝、出现活断层等微地貌改变。德阳市西部林区地处岷山山系的龙门山脉中段,面积1171.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68%,林区原有各类道路500多公里,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使林区道路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共损毁林区道路375公里,给林区单位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但是,由于林区地形地貌复杂,林区道路损毁情况无法全面调查清楚,要想在短期内全面恢复林区道路十分不易。

(二)规划设计欠妥,工程返工严重。

林区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内容。长期以来,道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但是,德阳市西部林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在早期规划设计中,没有结合灾区的实际,还是原来旧有道路的基础上规划设计,没有充分预计到地震次生灾害的影响,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时常返工,有些路段甚至不得不修改线路。

(三)次生灾害频发,建设进度不快。

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呈现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持续长等特点。一般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山体稳定性降低,形成了大量新的地质灾害和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灾区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成灾,巨大的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掩埋、摧毁道路;桥梁整体倒塌、被巨石砸断、梁体移位、桥墩开裂、墩身压溃、剪坏、挡块破坏、支座移位或滑落、桥台开裂、桥头路基沉陷;隧道洞口被滑坡崩塌掩埋、洞门开裂、结构破损、衬砌开裂掉块甚至坍塌、施工缝开裂错台、衬砌开裂后渗漏水,已造成林区严重的财产损失、道路损毁和人员伤亡。特大地震使而且当前余震不断,进入主汛期后,降雨量又在增加,灾区地质灾害的频发,2010年8月15日地处龙门山中段的绵竹市清平乡特大泥石流,冲毁已经修建一定程度的林区道路和涵洞,迫使香港援建的由绵竹通往茂县的两条隧道重新设计改道,严重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原定2013年通车的绵茂路还不知何时才能竣工通车。

(四)工程资金缺乏,后续建设困难

德阳市西部市区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坡度陡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由于林区单位和乡镇经济薄弱,资金筹措困难,这就形成了林区道路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和筹措难的矛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结束后,已经没有后续资金,加上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在地震次生灾害的影响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一时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由于缺乏资金,这些林区道路已经成为断头路。

(五)工程监管不力,影响工程质量。

德阳市西部林区山高路险,在林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有些路段由于监管不力,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原因是个别领导质量意识淡薄,措施不力,检查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市县交通部门管理经验不足,未按合同对工程进行规范管理;项目管理混乱,技术力量投入不足,违反建设程序;一些工程大半年都开不了工,开工的工程也进展缓慢;招投标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造成过低价中标;工程监理制形同虚设,监理工作问题突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利、腐败现象严重,造成资金大量流失;违反法律法规、违规分包、转包工程等。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工程建设监管部门在编人员少,监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无力管理到位,往往委托其他有资质的部门代管,代管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代管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难免给工程质量管理留下盲点

二、德阳市西部林区道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策建议

林区道路是林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对森林经营木材生产、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天然林资源管护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森林经营和管理活动都十分重要,为了在地震灾后能使林区群众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就必须加快林区道路恢复重建。

(一)摸清家底,促进林区道路重建。

要搞好林区道路恢复重建,首先要摸清家底,林区所在单位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清楚各自所辖区域内道路损毁情况和需要恢复重建道路的情况。作为林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环节,通过科学详细的勘查工作,了解清楚林区道路损毁情况,需要修复道路情况,合理选择恢复成林区道路的线位,特别是在地势崎岖、地质复杂、区域气候多变、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中,合理的路线设计为大幅降低路线标高、缩短道路里程、改善不良地质条件、提高行车的舒适度与安全性,以及保护山区自然生态,这些都是林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的前提,要以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方便群众为原则,应结合山区地形,均衡其平、纵、横等各断面及曲线所采用的指标,以路线线形合理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减少高填深挖对山区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林区道路重建。

(二)科学规划,避免林区道路返工。

林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必须要科学规划,才能避免返工和重复施工。林区道路恢复重建在规划设计中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只重造价与线型、忽视环保的设计理念。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要确立林区道路建设是为社会发展服务,而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的设计思想,在每一个项目前期就要认真做好环境评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在山岭地区无论进行道路选线还是进行工程施工,往往受地形限制较大,回旋余地较小,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路线线型及施工方案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考虑,特别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地。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道路设计和建设的首要位置,建成生态路、环保路。但过去由于受到工程造价和投资的制约,在许多道路设计和建设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建设指导思想,对环境保护说得多而实际做得少。灾后林区道路恢复重建一定要坚持环保优先的建设指导思想,这样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有利于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代表现在及未来道路建设指导思想的发展方向,应该在道路建设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予以充分体现,并逐步完善有关环保的规章制度。同时,在经济发展与道路建设间积极寻求新的平衡点,实现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

(三)规避灾害,加快林区道路恢复。

地震灾区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一定要充分考虑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频发的因素,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抢、防治结合的思想,在设计施工时要尽可能的避免地震次生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加快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 要时刻关注地质信息,做好监测工作。调查和动态监测所辖道路路基、路面、桥梁、桥涵等设施。同当地气象部门联系,随时掌握气象动态,做好局部地震、山洪、泥石流的监控和防范工作。沿河路线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地段。尽量减少对山体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严格控制挖方边坡高度,并根据地震烈度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在山坡上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则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在>Ⅵ度的烈度区内,挡土墙应根据设计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的验算。干砌挡土墙应根据地震烈度限制墙的高度。浆砌挡土墙的砂浆标号,较一般地区适当提高。

(四)筹集资金,推进林区道路建设。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道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林区群众和林区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五)加强监管,确保林区道路质量。

林区道路恢复重建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切实消除质量隐患,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林区道路建设质量。建设单位应依照有关道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规范和合同文件,组织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要制定与林区道路建设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办法,对林区道路恢复重建质量管理全面负责。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有关道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履行监理合同,其监理人员和设备必须满足工程需要,一个标段必须有一名监理人员。应建立监理质量控制体系。应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审查前导段工程施工工艺;监督施工合同中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实施;纠正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承包合同的工程和施工行为;监理单位要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和重要施工工艺的质量检查与旁站,监理质量控制与检查的试验数据必须独立、准确,未经监理人员签字认可,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得签字,并有权责令返工。质量监督机构应按职责开展项目监督工作,配齐质量监督人员。监督检查林区道路恢复重建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及其运转情况,制止和纠正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违规行为;对林区道路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抽查工程质量控制要点;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质量监督覆盖率应达到100%,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林区道路恢复重建的质量。

篇8

项目决策是指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方案、投资重点、投资结构、投资地点、布局等作出决定,是对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具体包括立项建议、可行性研究、项目核准、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地震地质灾害预防方案、文物勘探等专项报告的编制和报批,同时办理项目建设用地土地使用预核准等手续。其中项目建议、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报告的形成和报批是工作的重点。

1.1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由项目法人筹建单位或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或工程咨询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地区发展规划及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法规、规定编报。并上报主管部门批准,项目建议书获批准即为立项。项目建议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按《化工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内容和深度的规定》执行。此项工作需时约60个工作日。

1.2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根据国家或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进行编制,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行业、地区发展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要求,对项目的技术、工程、环保和经济等要素进行进一步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编报单位委托有资格的设计单位或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内容和要求按《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的规定》执行。此项工作需时约90个工作日。

1.3项目核准报告

项目核准报告是根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9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委托有资格的设计单位或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项目核准报告必须连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一并上报核准。此项工作须30个工作日。

1.4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按《化学工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要求,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由筹建单位委托有资格的或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并经项目规定的环保部门组织评审批复。牵扯到的废水排放和废弃固体的排放地点应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诺。此项工作在可研阶段进行须60个工作日。

1.5安全评价、资源利用等报告

安全预评价报告、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地质地震灾害安全评价、水资源评价、文物勘探报告等作为项目批复的辅助材料均由筹建单位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多数是评审或批发部门指定)编制,并经批复部门或批复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评审,政府相应部门批复。此项工作在可研阶段进行需时约70个工作日。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工作所需人员较少,一般由项目筹建小组牵头进行。整体完成最快须180个工作日,一般安排一年时间比较合适。

2设计管理

2.1基础设计

主要工艺技术方案确定后,就要与技术提供方签订技术引进合同,技术提供方开展基础设计,编制工艺软件包(PDP)。作为设计方进行详细设计的基础。此项工作须180个工作日。如没有技术引进可以不进行基础设计。

2.2初步设计

项目经批准或核准以后,即可进行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工程初步设计要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基础设计来确定设计原则、设计标准、设计方案和重大技术问题,如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工厂组成、总图运输,水、电、汽的供应方式和用量,关键设备及仪表选型,消防、劳动安全、工业卫生、环境保护、工程概算等。工程初步设计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工程初步设计编制的内容及要求按《化工厂初步设计内容深度的规定》和《化工矿山企业初步设计内容和深度的规定》执行。此项工作需90个工作日,在技术引进谈判确定主要工艺技术方案后可与基础设计同步进行。初步设计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施工图设计,安排年度计划和组织主要设备订货及详细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完成以后由企业内部审查。初步设计审查管理按《化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管理办法》执行。

2.3工程组织规划大纲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拟定的建设年限,由项目法人单位组织主要设计、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组织规划大纲把工程开工前期和建设中有关资金、施工、外事、设备材料、生产准备、试车、考核、竣工验收、协作关系、建设组织等各项工作按照系统工程原理纳入计划,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确保主控制点的完成和总体计划进度的实现。编制工程组织规划大纲可参照《基本建设项目统筹控制计划编制和管理办法》和《关于布置引进项目建设中期统筹计划的函》的要求进行。

2.4工程设计、施工招标

按照国家规定,对工程设计、施工、设备、监理等均应开展招标投标工作。在招标投标工作中,任何部门、任何地区均不得实行保护政策。要充分考虑化工生产装置的特殊性、复杂性,严格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择优选择设计、施工、设备、总承包和监理等单位。国家重点工程和大中型化工项目主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投标方必须是取得化工甲级设计和化工一级施工资质等级的单位。资质审查、评标、定标工作要在所在省、区、市化工主管部门和化学工业部建设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在评标,定标时,要全面考察队伍素质、管理水平、技术装备、财务状况等,而不应单纯以报价多少而定。建设部《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实施》及化工部《化工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实施办法》、《化学工业建设监理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它有关规定执行。做好新开工项目开工条件的落实工作是加强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化工建设项目开工条件落实工作是指国家正式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起到工程正式开工前的全部建设准备工作。项目开工建设前须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开工条件的规定》和化工部《化工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开工管理实施办法》进行检查,经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

2.5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要按照初步设计确定的具体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和主要设备订货情况进行编制,绘制出各部分的施工详图和设备、管线安装图。施工图文件的深度应当满足:设备材料的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编制施工图预算、能指导施工。

2.6采购组织

施工图设计的同时可以适当考虑部分设备的采购工作,设备采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工程(EPC),由工程承揽单位进行设备采购;另一种是项目法人自行采购即由项目法人负责采购,辅助材料由施工单位采购。

3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重在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保证系统,通过职责划分、授权、签订合同等方式进行高效率的组织运转,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建设单位是进行建设项目的总管理,即全过程的管理,该管理包括自立项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设计单位进行的项目管理一般限于设计阶段,称设计项目管理;施工单位进行的项目管理一般限于施工阶段,称施工项目管理;监理单位的职责是代表建设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实施监督。

4生产准备

生产准备工作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搞好人员配备和全员培训、技术、安全、物资和外部条件、管理等5个方面的准备。生产准备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是工厂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从基本建设一开始就着手进行,为投产后长周期、正常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内容及要求按《化学工业大、中型装置生产准备工作规范》执行。生产准备中,化工试车是重中之重,试车工作主要内容有试车总体方案、预试车、化工投料试车、生产考核、安全工作、签证和交接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试车准备

试车工作包括单机试车,联动试车和负荷联动试车。联动试车前的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打通公用工程,完成单体试车,联动试车以及其他一切准备工作。这对顺利达到负荷试车一次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必须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试车统筹计划,它是由生产、施工、设计等单位共同研究,由建设单位制定,是项目竣工扫尾、负荷试车的指导性文件,并随着工作不断深入,要及时修改、充实和完善。为使总体试车统筹计划切实可行,要编制好各阶段的试车实施方案。单体和无负荷联动的试车方案,由施工单位负责编制,设计、建设单位讨论认可;负荷联动试车方案由生产单位负责编制,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密切配合。负荷联动试车方案(包括试车费用)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4.2单体试车

单体试车、无负荷联动试车工作是建设工程最重要组成部分,应列入工程承包范围之内。单体试车的目的是:(1)检验设备制造及安装质量;(2)了解设备性能及掌握操作;(3)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单体试车必须按设备说明书和设备安装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检查,确认条件具备后才能进行。对检查、处理及开车时的情况,要有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准备归档。单体试车发现的施工质量或设备问题,施工单位必须在联动试车前处理完毕;单体试车的指挥、操作、保卫、由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单位派人参加。

4.3联动试车

单体试车合格后,根据设计要求和试车规程,即可进行联动试车。联动试车的目的:一是检查每条生产线或联动设备的相互配合和工艺流程在设备联合运转情况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验连锁装置是否灵敏可靠,信号装置是否准确无误。必要的工艺设备还要作带水联动试车。联动试车应具备的条件是:(1)“三查四定”工作已经结束,对查出的将影响试车工作的问题业已消除;(2)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及公用工程都已具备了联动试车条件;(3)联动试车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等经过审查批准、公布;(4)试车指挥人员、专职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已经确定。联动试车的指挥、操作、保卫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建设与设计应积极配合。准备工作就绪后,经由生产、施工、设计单位组成的试车领导机构同意,才能正式开车。联动试车中发现的设计、施工、设备等问题要逐一研究消除,所需费用由施工单位提出预算,经建设单位审查同意后,在基建投资试车费内支付。一般联动试车合格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应立即办理工程与技术资料的交接手续。

4.4负荷联动试车

负荷联动试车,即在无负荷联动试车后,继续进行联合运转,逐步向联动机组投料。其目的是在投料情况下,检验主要设备性能、生产能力、工艺参数及产品质量指标,考核工程质量,打通工艺流程,暴露设计、施工、及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并予以整改;负荷联动试车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投料到出合格产品的全过程,要求流程畅通,试车不中断,不发生重大事故,力争一次出合格产品,实现试车最佳方案;负荷联动试车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生产单位负责指挥、操作、设计单位参加,施工单位派人保镖。一般负荷联动试车合格后,在试车领导机构的主持下,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签证单项工程验收证书,办理固定资产移交。

5生产考核和工程竣工验收

生产考核工作是对经过化工投料试车后的生产装置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工艺指标、消耗指标、设备性能、自控水平、经济效益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行全面考核,同时,还包括对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装置的能力进行全面鉴定。对引进装置的生产考核,要根据合同规定进行。生产考核一般应满负荷连续运行72h,考核完毕后,由项目法人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署生产考核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竣工验收工作是全面总结和考核建设成果,检验设计、施工质量的重要建设程序,对促进建设项目及时交付生产,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化工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项目法人单位要负责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如经化工投料试车发生工艺技术和设备缺陷等问题,使生产装置不能达标达产的,由项目法人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单位进行鉴定,并提出整改完善方案,组织实施,尽快达标达产,待条件具备后即办理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生产装置经试车考核,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也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由于原料、燃料、销路及经济效益等原因投产后不能达产,甚至发生亏损的项目,也要按期组织验收。竣工验收由项目上级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竣工验收工作按国家计委《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和化工部《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实施办法》执行。

篇9

【关键词】:地下水地源热泵;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21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全球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地源热泵技术以其节能、环保、可利用低位热能的特性短期内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随着地源热泵空调项目的逐渐增多,其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使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对而言,热泵技术是一个较成熟的技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能的“源”问题才是地源热泵系统与传统空调技术不同的关键所在。解决好“地下源”这一热泵机组获取冷热量的途径和源头问题,地源热泵系统高效、稳定和节能环保的特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地下水地源热泵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下水源的探测开采问题

水源的探测、开采技术与相应的开采成本制约着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广泛应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理论上可以利用一切地下水资源,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同的地下水资源利用的成本差异是相当大的,而且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对水源系统有原则性的选择要求:水量充足、水温适度、水质适宜、供水稳定。水源的水量必须能满足用户供热负荷或制冷负荷的需要;水源的水温应符合机组运行工况要求;水源的水质应适宜于热泵系统机组、管道和阀门的性能要求,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堵塞和腐蚀损坏。另外水源的供水保证率要高,供水功能应具有长期可靠性,能保证地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所以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是否有合适的水源成为地下水地源热泵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

地下水资源条件好的地域,不仅可以减少水井的单位打井费用,而且回灌也较容易,整个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都将大幅度降低,必将增大系统的经济优势。反之,如果水文地质条件差,打井深度将增加,打井费用也会加大;回灌困难也将使打井数量增加,从而使系统的费用大幅增加。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投资经济性会有所不同。

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首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水源热泵机组运行温差和地下水循环水量。地下水在夏季和冬季的实际需要量,与空调系统选择的水源热泵机组性能、地下水温度、建筑物室内设计参数和冷热负荷以及换热器的型式、水泵能耗等都有密切关系。最佳的地下水温差和地下水量应使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达到较高的能效比和性能系数。

加大地下水使用温差,可以减少地下水使用量,减小井泵功率和环路功率,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增大水源热泵机组的使用功率;反之则相反。因此,一定要根据实际工程的使用情况,在两者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到最优结合点。一般来说,在地下水温度较高、单井出水量较小的情况下,可选择较大的地下水利用温差;在地下水温度较低、单井出水量较大的情况下,可选择较小的地下水利用温差。如此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才可能既提高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保护珍贵的水资源。

3、热源井设计

井群是深井回灌式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要满足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使用要求,除了成井工艺要到位外,热源井群的设计也相当重要,其正常运行与否决定了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的成败,井群的设计布局应当是实际工程中慎之又慎的关键环节。

目前国内此类工程的井群设计中,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判据基本取决于单井出水量是否满足要求,以及能否实现良好的人工回灌,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热源井的设计应在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进行,试验井的开凿和抽水、回灌试验环节尤为重要,这些基础性技术数据是决定热源井井群设计的关键,如单井取水量、回灌量、地下水径流方向、径流速度、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等,很多工程因经验不足或受场地限制,抽水井间距、抽水和回灌井间距都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井群的抽水、回灌干扰和热干扰都很严重,既影响抽水的全部回灌又影响地下水的出水温度。不同的水文地质结构、热源井的设计和成井工艺也是至关重要的,井的结构、过滤方式、回填方式都直接影响到成井质量和使用寿命。井群设计时,抽水、回灌井各井之间的水力平衡也往往被忽视,这同样会影响总取水量和总回灌率。

4、水井堵塞及回灌问题

水井堵塞的产生,一方面是水井施工质量不过关,井水含砂量高,另一方面是在运行过程中管理不善,有泥沙、污物等落入井中。这两种水井堵塞的形成,是造成水井回灌率不能达到要求的重要原因,既使正常的抽水、回灌无法进行,又会加速水井的枯竭,影响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井的堵塞性质和原因,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回扬和洗井。每口回灌井回扬次数和回扬持续时间主要由含水层颗粒大小和渗透性确定,其次要考虑井的特征、水质、回灌量和回灌技术方法。在回灌过程中,采取适当回扬次数和时间,才能获得较好的回灌效果。取水井、回灌井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洗井,既可保证取水井、回灌井的正常使用,又能够提高热源井的使用寿命。

5、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防治问题

腐蚀、结垢和生锈是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遇到的普遍问题。地下水的水质是引起腐蚀的根源因素,对地下水水质的基本要求是:澄清、水质稳定、不腐蚀、不滋生微生物或生物、不结垢等。地下水对水源热泵机组的有害成分有:铁、锰、钙、镁、二氧化碳、溶解氧、氯离子、盐碱度等。地下水的混浊度高,会在系统中形成沉积,阻塞管道,影响正常运行。地下水的含砂量高对机组、管道和阀门造成磨损,加快钢材等的腐蚀速度,严重影响机组的使用寿命,而且混浊度和含砂量高还会造成地下水回灌时含水层的阻塞,影响地下水的回灌。为保证地下水地源热泵机组长期稳定运行,原则上应采用间接式系统,即地下水通过板式换热器与水源热泵机组间接换热。

如果地下水地源热泵机组利用地下水源的进出温差过大,将会导致地下水在土壤中的温度调节效果达不到预期状态或不能接近初始状态,造成地下水资源的热污染问题。另外,由于地下水地源热泵的地下水回路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密封系统,回灌过程中的回扬、水回路中产生的负压和沉砂池,都会使外界的空气与地下水接触,导致地下水中离子氧化过程发生。

6、地质灾害问题

地下水的回灌问题是地下水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取水与回灌的水位平衡问题,以及长期取水和回灌是否会给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造成质量和安全上的问题,是否会对地质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否会由于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塌陷,以上这些是取用地下水时,必须要认真研究和严肃考虑的问题。

若大量开采地下水而不采取回灌措施,地下水位的下降必然导致上层土体孔隙水压力减小,上部土体的有效应力增加,容易产生地面沉降和导致采用天然地基作为基础的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不断变化容易形成空洞,从而导致地面塌陷。因此,为了恢复含水层的水位和水量,防止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和保持取水建筑物供水能力,防止地下水资源枯竭,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抽取地下水后必须进行回灌。同时在系统设计时应考虑设置监测孔,监测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防止发生地下水水位的异常下降和地下水质的恶化。

7、规划、管理和评判体系问题

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和地源热泵系统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做到资源开发和地下水保护并举。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地下水的分布、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地质环境条件,划定当地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可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在可开采区,应严格按照各地地下水管理办法进行地下水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取用地下水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按照程序申报并经批准后,方可开凿热源井,热源井竣工验收合格后,应由审批机关核发取水许可证。

同时,应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评估工作,防止因无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地面沉降、水质污染和热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目前国内关于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分析测试和经济性比较也不太规范,地下水开采后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指标也不健全,这些都不利于地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地下水地源热泵应用对策分析与建议

地源热泵技术具有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运行成本的优点。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来统一规划、统筹协调,采用一定手段来控制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以发挥综合效益。

1、统筹协调,出台政策

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横跨了多个学科领域,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牵涉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为有序发展、合理建设、规范管理,各地应成立地源热泵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统一各部门规划、协调、管理职能,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专项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目前,国家对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和鼓励扶持政策。全国各地也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在建设项目方面,结合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技术的推行,制定相应的鼓励、支持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

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为充分发挥各种供热、供冷工程技术的优势,发挥综合效益,要将发展地源热泵技术纳入集中供热、供冷工程总体规划,统一布局,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根据发展地源热泵技术的资源分布和可利用情况,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并提出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的规划指导意见。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室内环境要求适用不同的热泵系统,要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特点和条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适合工程需要的方案,避免盲目性,避免对资源的非合理性利用,切实把握地源热泵技术在推广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3、加强宣传,示范先行

公众对地源热泵技术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刊物等宣传媒体,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地源热泵技术的宣传力度,向全社会普及地源热泵的基础知识,充分认识到地源热泵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应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将政府决策、工作进展、开展的活动等工作内容向社会宣传,将地源热泵技术发展和应用作为节能减排、“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4、科学论证,适度发展

地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要实现全部回灌,对成井工艺设计和施工要求极高。因此,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热源井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承担,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按程序进行论证和审批。此外,为避免多个项目高密度集中实施而产生综合效应破坏水文地质环境,导致地面沉降或地质塌陷,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尽量做到布局合理,不能过于集中,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和地质条件不理想的区域,更要慎重,发展规模要适度。

5、资源整合,促进发展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需要各相关学科的协作和攻关,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需要各相关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部门和设备供应商的紧密配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源热泵技术发展产业链。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和工程应用情况,进一步探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各地现有技术资源整合,推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各地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6、规范市场,降低投入

通过专业技术学会搭建与地源热泵系统相关的集勘察、设计、施工、生产等相关企业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既为政府推进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参谋助手作用,又能够在科技攻关、技术支持、产品研发、技术培训、咨询服务、质量控制、市场规范、行业自律、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技术支撑方面,目前现行的国家规范、标准还远不能适应地源热泵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还有待深化和完善,应加大相关技术研究的力度,并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和完善适应各地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焰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在武汉地区的应用[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7(3):40-43

篇10

一、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粮食生产(25万亩)和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扩大优质稻(占80%以上)和反季节蔬菜(12万亩)的种植规模,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优化畜牧水产业品种结构,加大三元杂交猪的推广力度,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鱼类的养殖。继续推广小拱棚、地膜覆盖等农业新技术,促进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县农业局、县粮食局、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

2、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扩大糖蔗生产基地和蚕桑产业规模,扩种糖蔗1.5万亩,扩种蚕桑0.5万亩。抓好三华李长廊和九仙桃长廊建设,新种九仙桃0.5万亩,新种三华李0.3万亩。以20*“海峡两岸兰博会”在我县举办为契机,推动以兰花为重点的花卉产业的发展。掀起黎蒴基地建设,确保10万亩黎蒴种植任务的落实,力争年产3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厂今年内开始动工兴建。(县农业局、县经贸局、县林业局负责)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建设大宗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与追溯制度,完善动植物疫情应急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快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预控制区域站建设,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县农业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抓好省人大议案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低改高项目1.27万亩。完成沼气池建设5700个,农村安居工程改造泥砖户1818户。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步伐。做好新农村规划布局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各镇(场)调解组织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卫生局、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司法局负责)

二、继续实施“三大战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5、创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按照“创税型、就业型、环保型、节能型、劳动密集型”的原则,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突出招商引资这个全县工作的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做好园区规划和园区定位,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实现园区建设实质性的突破。进一步落实“三个一”机制,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全力营造廉洁高效、服务优质的政务环境和“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加强对招商项目的跟踪联系,千方百计提高覆约率。同时,要积极筹划和组织好今年的招商活动,力争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实现引进项目、到位资金、新增工业产值、新创税收比上一年翻一番。(*开发区、县经贸局、县行政服务中心负责)

6、推进城市经营,创建文明和谐城镇。高质量完成县城西区近期控制性规划、地下管网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动工建设西区工业横路、县政府办公楼、龙仙湖、公安局办公楼、检察院办公楼、法院办公楼、财政局办公楼、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预控制区域站,加快河堤工程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强力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的合作,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和谐城镇”活动,努力把我县城镇建设成为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秩序井然、风尚良好的现代文明和谐新城镇。(县环保和建设局、县水利局、县经贸局、县交通局、县供电局、县自来水有限公司、县电信局、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

7、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完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一批上规模、实力强的优秀民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本运营、品牌合作、协作配套等形式快速扩张。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真正民办的自律性的行业商会,增强其整体竞争力和企业的信用程度。完善督查举报制度,进一步强化行政、舆论和社会监督,严肃查处对民营企业的“吃、拿、卡、要”等行为,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县经贸局、县工商局负责)

8、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加大扶持制药、水泥、户外家俱、小五金、制鞋五大产业发展的力度,协调企业解决好融资和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等问题。(县经贸局负责)

9、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破产程序的4家企业破产案件力争在今年内全部结案,印刷厂、电池厂尽快进入破产程序,并争取年底结案。解决好县煤炭管理总站、县外贸公司、县磷肥厂、县食品公司、县糖专公司的人员分流问题。启动县农机厂、县水泥厂等企业转制工作。加大力度做好改革转制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县经贸局负责)

三、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入

10、致力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工作。重点抓好以南小公路*至坝仔路段、县城至*路段、*公路大修和乡村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跟踪*天蝎星精密工业园、**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园、翁江220千伏变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县城西区建设进程;做好兴建*200万吨水泥厂和县城200万吨水泥厂改造的前期工作。(县发改局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实施)

四、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1、进一步加大我县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规范行业管理。继续争取省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做好旅游推介,整合我县旅游资源。(县旅游局负责)

五、切实做好财税工作

12、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依法强化税收征管,着力抓好重点税源和重点税种的税收收入。深化预算执行分析,完善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完善和推广纳税评估制度,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增加政府可调控财力。(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负责)

13、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配置财政资源,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社保、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县财政局负责)

14、加强审计监督。加大金融机构资产保全和清收力度。强化预算执行审计,加强对重点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探索开展效益审计,深化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积极做好审计调查,稳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确保全年完成审计项目39项(省定项目2项,市定项目3项,县定项目34项)。(县审计局负责)

六、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5、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强化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节约和集约用地,抓好城乡建设规划,完成国土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管理。推进节约型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建设。(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环保和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16、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切实保护饮用水源,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快建设县城危险废弃物和污水垃圾处理处置设施。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建立污染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和重点企业环保信用档案。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加快公益林体系建设,加大林分改造力度。深化殡葬改革。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做好气象决策服务、公益服务,做好“*”气象发展规划和“民心工程”项目的实施。抓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治。(县发改局、县环保和建设局、县林业局、县民政局、县气象局负责)

七、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17、抓好科教、文化、体育和人才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进科技兴县战略,加快山区信息化工程建设。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抓好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文化市场整顿管理。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引进各类适用人才。(县科教局、县人事局、县信息中心、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体育发展中心负责)

18、加快公共卫生建设。深化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县卫生局、县卫监所、县疾控中心负责)

19、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计划外出生,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人口出生性别失衡问题。坚决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层级责任制的落实,打好计生翻身仗,彻底扭转计生工作的被动局面。(县计生局牵头,各镇(场)、县直各有关单位组织实施)

八、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制订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制度。认真做好资助退伍兵免费接受技工学校培训工作,促进退伍兵就业。建立失业预测预警系统,积极开展失业调控。(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县科教局负责)

2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建立以被征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适当提高全县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及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等因素相关联的增长机制。(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2、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省政府确定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积极推进价格改革,适时疏导价格矛盾,加大价费监管力度,着力整治突出的民生价费问题,扎实搞好价格服务,不断提高价格调控监管能力。(县物价局负责)

23、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妥善解决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生活困难以及城镇低保户的住户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救灾救济,保障优抚对象、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严格把住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加大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清理力度,从信用管理、资质管理、市场准入、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制裁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和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4、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严格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制度和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督办制度。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人员密集与“三小”场所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等专项安全整治。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年的各项任务,全力遏制重特大事故,严控一般事故,确保全县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县安监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和组织实施)

25、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建设,实施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监控网络工程,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认真贯彻《条例》,加强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应急体系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众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遏制“黄赌毒”。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启动“*”普法工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公安局、县局、县司法局负责)

九、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建设人民信赖政府

26、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扎实开展以转变机关作风为重要内容的“落实年”活动。推进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严把干部离任审计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任用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府办、县人事局、县监察局、县法制局负责)

27、加强廉政建设。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管理监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工作。(县人事局、县监察局负责)

十、做好我县举办“**兰博会”的筹备工作,努力办好县政府承诺的七件实事

28、做好举办“兰博会”的筹备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全力做好举办“兰博会”的筹备工作。力争通过举办“兰博会”,进一步扩大我县的知名度和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实现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县府办牵头,各有关单位参与和组织实施)

29、办好县政府承诺的七件实事。

①改造南小公路*至坝仔段(责任单位:交通局)。

②完成育红桥改造工程和龙英路第二期工程、农林西路建设工程(责任单位:建设局)。

③支持农村5400户沼气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农业局)。

④扩大县城农贸市场容量,完善市场功能(责任单位:经贸局)。

⑤在老城区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厕(责任单位: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