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追求

篇1

一、生动的开场导之以趣

灵动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巧妙设计精彩的开场白能顺应学生的天性,诱发学生的需要,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就活跃。因此,很多心理学家都把兴趣比作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所以在上每一节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二、和谐的氛围导之以情

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应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要体现教师的爱。数学教学中的亲近感,就会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形成有利于教育学牛的最佳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保持教师的人情味,通过课堂这个窗口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在学习中,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去亲近他们,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三、方法的点拨导之以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 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而且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恰当的提问导之以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认清自己“导”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而要将讲授变为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在学生需要点拨之时,适时地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即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变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要注意诱导,让学生带着疑点去探索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五、积极的鼓励导之以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独特的想法。特别是他们的一些直觉思维,教师要小心呵护,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地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晤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六、问题的激发导之以疑

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能有效的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中外学者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道路。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发问,在探究中质疑。

七、合作的学习导之以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就必须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群体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心里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的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要注重引导和调控,都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立足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有效、适时、灵活地加以引导。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氛围,就能引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激发活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把握有效课堂教学的制高点――用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涵盖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课堂适应新课程,如何让课堂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如何通过课堂来实施新课程的目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不管什么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三个现代教学理念来支撑。

一是课堂应该由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响亮口号,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中考与高考的压力使得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讲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最有效途径,最后导致这部分教师辛苦付出却教不出成绩理想的学生。在笔者的学校,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每年的中考成绩揭晓,就有一些年长教师到校长室叫冤,说自己平时工作很认真,但学生却考不出好的成绩。其实我们心中都有数,这些教师的课堂,大都是传统的满堂讲、满堂练、满堂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课堂教学效率变得低下。

二是问题大于认知。对于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课堂上的问题大于课堂上的认知。课堂上的认知仅是学生通过阅读或者教师的讲授,知道是什么。这样获得的知识,仅是表面层次的。课堂上,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以认知为基础,去生发问题。问题要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产生,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学生群体的思考,最后商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

三是重视过程的体验。课堂教学不仅要追求最后的结果,还要注重学生过程的体验。重视过程的体验,首先是课堂上要有“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而是课堂教学中要实施知识的探究,探究就是过程,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神秘,体验语言的神圣,感悟思想的深邃。其次是过程中出现的体验、感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提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必备的品质和情感。

二、找准有效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让教师成为课堂上的“主席”

所谓“主席”,就是活动秩序的管理者和活动的评判者。在现代课堂上,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秩序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评判者以及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成为课堂上的“主席”。

做课堂上的“主席”,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素质。这里教师的素质包含三点:一是过硬的基本功,包括普通话、粉笔字、多媒体运用等能力;二是扎实的学科知识,笔者所在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求所有教师逐份去做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以此掌握各地中考新的知识点,在开学前,学校统一组织考试,九十分为及格线,不及格者限时补考;三是深刻理解教材的能力,对于教材,笔者一直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像面包店里的师傅一样,将教材变成自己手中的面团,任自己揉捏,驾轻就熟地运用教材。

做课堂上的“主席”,教师要有科学的统筹管理能力。作为课堂上的“主席”,教师要统筹规划学生的活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前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做到心中有数。科学的统筹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学机智,能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所以,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进行行间巡视,并参与学生学习,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以便调整下面的引导活动。

做课堂上的“主席”,教师要具有科学评裁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会根据课堂需求,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当前教师一般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与自己的答案比照,如果符合就表扬,如果不符合则批评;二是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很好”。笔者认为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做出点评,如果学生的见解正确,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要做出评点;如果学生的见解偏颇或者还有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并帮助学生剖析问题出在何处,如何解决。

三、稳固有效课堂教学的支撑点――强化课堂教学的管理

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并不难,要一直上好课就比较难;培养一个教师成为课堂教学能手并不难,培养学校所有教师都成为教学能手就很难。所以,要提高全校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强化课堂教学的管理。强有力的课堂教学管理是追求学校课堂有效的支撑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我校在集体备课上实行“3521”工程,就是“三个落实、五个说课、两个交流、一个讨论”。“三个落实”指落实下下周教学内容,落实下下周说课分工,落实下下周统一作业设计分工;“五个说课”是指从本节课的导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例题设计、课堂练习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两个交流”指交流各自的教案,交流制作的课件;“一个讨论”即讨论统一作业的内容和测试的内容。

二是统一课堂基本要领。我校要求教师做到“五必须、三一定”。“五必须”指必须提前两分钟进课堂做好上课准备,必须微笑上课给学生和自己一个好心情,必须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必须要有课堂小结时间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收获所得,必须准时下课不拖堂。“三一定”指一定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交流自学所得;提出的自学问题,一定先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概括时,一定要学生尝试说出学习所得。

三是做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善后工作。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教学反思既能总结成功之处又能反思不足,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正确的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要求教师每节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写出本节课需要补充和改进的地方,这样,对照教学反思,教师就可以在自习课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补教,做好教学善后工作。

四是加强教学监管。我们学校每天都有三节随机课,这三节课全校教师不分学科来听课,对照学校课堂要求写出听评意见,每周一小结,只分合格与不合格,若一人一学期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不合格的课,则责令整改,并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同时,学校每周五在大会议室上一节教研课,要求除当时有课的教师外所有教师必须参加,周日晚进行全校性大评课,先由上课教师本人进行教学反思,然后由教师提问,上课教师答疑,最后由一名教师点评。这样,学校通过随机听课了解学校日常课的运行状况,通过教研课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教研的发展状况。

四、挖掘有效课堂教学的增长点――开展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3

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求真理念

1.教师的职业动力,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效度。如果教师把这个职业只看成是谋生的手段,他对教学工作必将缺乏激情,课堂教学将很有可能常常行走在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沼泽地,总体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如果教师将三尺讲台看成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他对教学工作会怀有炽热之情,教学工作的效度不言而喻。

2.在实施高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方向坚定明确,而不至于在各种时髦的教学理论中迷路呢?为此,我们教师必须要追根刨底发问求索: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需要什么教育?作为每一个富有个性生命体的学生需要什么教育?什么方法最适合学生、最高效?怎么追求高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实现高效教学的终极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古今中外的经典论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论、孔子的教育论断、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等,要认真汲取其中的理论精华,并进行自主意义建构,从而确立自己教学工作的终极方向。

3.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大为改观,但随之又产生了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滥用的所谓“合作互动”学习方式以及过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象。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本着求真的态度,坚决摈弃标签式的教学花招,一切服从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要追求课堂教学的人性化理念

1.以人为本。教师心中始终要装有学生,将学生这个 “人”字大写。目中无“人”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宽容学生的错误、期待学生的成长,都应成为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教师要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要善于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向善乐学。教学设计时,除了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将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经验、情商、智商、学习风格、个性、兴趣、习惯等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紧贴最近发展区为学生“量体裁衣”。

2.以发展为本 。高效课堂并追求的绝不只是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时刻为学生阳光快乐的生命做奠基工作。要引导学生健自信之骨、育仁爱之心。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合作,掌握学科思想、形成科学精神、积淀人文情怀。

3.彰显绿色智慧 。教学的绿色智慧是对教育学原理深刻的把握和艺术性的运用,是人本理念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最佳调遣和适用。绿色智慧是对生命的精心呵护、对错误的宽容、对潜能的激发、对学困生的信任和期待,从而充分激励每一个生命体有个性的张扬、拔节。绿色智慧闪烁着理性的光华、流淌着温情的溪流。

三、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精致理念

精致是高效教学对教师职业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诉求,对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的追求。

1.精巧预设。杨九俊先生说,弹性的教学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要切实做到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主次明晰、呈现方式多样、呈现时间恰如其分 、情境创设新颖生动、探究欲望巧妙引发、课堂作业“以一当十”、教学语言精炼煽情,还包括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进行预计和准备,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才智进行精雕细刻。要创造出融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最优化的教学预案,为使课堂教学做到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高效实用 返璞归真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都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有效性是指学习投入时间、精力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并有长效与短效之分。如何取得长效,即“后劲”?就是要有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在学习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提供学生喜欢的数学,持续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不仅有效,而且高效呢?

近年来笔者参加不少关于课改的论证会、示范课。通过听课欣喜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气息”,聆听了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感人故事”。有效的课堂教学“可磨、可学、可练、可研”。下面选择片段供大家借鉴、探讨。

一、情境创设——高效实用、返璞归真

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够让师生处在很好的互动之中,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不论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情境创设简洁化。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创设情境不要过分,不要沉迷其中。”对此,我也有同感。如一位老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开头部分所创设的情境就很简洁,让人感觉不累赘。请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到动物园去看看——

然后老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和笔算,以及新知教学。这样的情境创设没有那些“诱人的废话”,寥寥几句就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活动中。

(二)情境创设实用化。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服务教学,提高效益”。因而创设实用的教学情境就很重要。比如:泗洪县兴洪双语年轻教师蔡敏执教“认识小数”时,设计了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呈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听导购阿姨播报商品优惠信息。然后,立足于此,引导学生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没有什么“花”的东西,但很实用。其实,一节课时间本来就少,我们一定要“珍惜”40分钟,让40分钟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也就是“高效教学”。

二、媒体使用——高效实用、返璞归真

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可厚非”。我们必须明确教学媒体不是“万能”的,该由“人”做的事情还是要由“人”来做。特别是需要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才能“获得”的知识点,还是由学生“摸石头过河”的好。如一位老师执教“轴对称图形”,就很好地借助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很好地把握了多媒体使用的“度”,没有滥用多媒体。他是这样处理的:

(一)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身边感兴趣的物体,给学生强有力的吸引,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这些物体外形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对称。

列举:接着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一些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二)师生共同探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画:通过画出对称物体,得到平面图形,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性。

2.分:教师收集大量图片(包括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分类,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

3.研:学生通过猜测、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在对怎样对称的研究中让学生发现轴对称及其特征。

(三)识别、创造轴对称图形。

1.识别:观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去识别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设计:给出一些材料(剪刀、彩纸、白纸、水彩、格子纸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成果。

(四)总结回味,课后延伸。

欣赏:引导学生看黑板,体会对称美。课件播放: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让我们听声音更加清晰,有立体感;蜻蜓的对称是为了平衡的需要,人们受到启发设计出来的飞机才平稳飞翔在蓝天……

拓展:同学们回去后,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对称现象,每人设计制作出一个更美的轴对称图形,装点我们的教室,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从上面的教学流程来看,老师很好地贯彻了《课标》精神,既让多媒体发挥了作用,又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教学中,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

1. 有效教学行为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完后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

2.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思考

2.1 挖掘教学所需要的有效要素。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如:多数学生都有在体育馆凭票入座的经验,这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找座位”游戏:首先,将全班同学的座位按电影院几行几号的方法编写在小纸条上,让每人抽取其中一张,并要求他们按纸条上的编号找出相应的位置;其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成员当场作出判断;最后,结合新课的学习,不断变换坐标原点的位置,建立相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任意说出课室里某位同学座位的坐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直接过渡到新课,使已有经验进一步升华,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很好效果。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值得关注的问题,对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动力。

2.2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有效平台。 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提供学生跳摘“苹果”的“起跳板”,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例如,学习“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在探究方程组 的解法之前,先让学生解方程组 ,一方面用来复习巩固上一课时学习内容,一方面作为学生跳摘“苹果”的“起跳板”,教师只要在两个方程组之间的关系及变形根据方面加以引导,相信这么一“跳”学生就“摘”到相要的“苹果”了。

2.3 追求个体差异的有效学习。 个体差异的“有效学习”,是指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有所收获,而不能简单地把成绩好的同学学到老师的东西,或以大部分同学能理解知识当作教学过程的“成功”、“有效”。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其独特性,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一是从情感出发爱护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去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和自信心;二是从学习上支持和帮助学生,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用不同的标准、灵活多样的方法评价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乐意学习,并且善于学习。例如“勾股定理”一节学习过程中,可定下不同层次的目标,对于一些学困生,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结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并能简单应用;对于大多数学生,则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索发现结论,了解定理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应用;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学会定理的多种推导方法,在掌握的基础上达到灵活应用。

3. 实施师生共同的有效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不能理解为只是教师的个人工作,它应该体现在教学课堂和课外辅导各方面,具体来讲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教师应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很多的中考、高考状元,谈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因素时,无一不谈到自己喜欢某某老师的课,因为喜欢而听课时就特别地认真、用心,于是学习高效、成绩优秀。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也是推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凭借其强大的威力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单纯的以教师为主向综合调动各种教育资源过渡。

而在这其中,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客观性、生动性等优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可视可听的全新教学环境,也为教育工作者开辟了教学模式的新途径。

同样,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创造出一个知识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这样就要求我们高中的教学中,就应当传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模式,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叠加。

而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无论是一些学校,还是教师本身,都没有真正的看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没有改变传统的以数理化等为主的教学思维,只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可以忽视的课程,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推广和普及。兴趣性和实效性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之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来进行教学的开展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但并未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仍处于课程边缘的尴尬境地。这虽然和传统的教学思维有着重要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各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本身也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

相比较而言,信息技术教学法在一线教师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目前对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研究仍停留在对几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上,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系统的研究,这不仅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思维发展,也极大的约束了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研究和推广,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因为其更新速度快,知识结构复杂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是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师资力量。而目前,我国的各级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组成较为复杂,个体之间的水平差异非常大,甚至存在着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另外,学历层次不高、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以及综合的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正常开展。

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目前有众多的学习的基础设施相当不完善,有的甚至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等,这些不利的因素都严重的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二、构建教学中的兴趣平台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高中阶段,正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思维最直接、最重要的产生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很难调动其在课堂之中的积极性,而信息技术课程在此方面却有着先天的独特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直观性、可视性、可听性、可参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初级教学的学生而言,是新鲜和生动的,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扶植,就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把枯燥的计算机新课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对学习计算机的乐趣,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教授学生如何掌握鼠标及键盘的使用方法时,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鼠标和键盘的功能,通过计算机本身自带的纸牌和扫雷让学生进行比赛,从而达到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的目的。

此外,还应当积极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学的实践之中,成为教学的主体环节和要素。例如在教授word或者ppt的版面设置之时,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以往学生亲手制作的图片和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亲手制作的成就感,甚至我们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有的设置页面边框,有的修饰字型和文字颜色。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锻炼,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创造寓乐于教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与培养。再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也是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而设立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也应当需要考虑时机和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实施情境教学所花费的时间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有一定的比例,否则会面临乐中无教,玩中无学的境地。

目前的教学之中,大多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积极的倡导学生进行上机的实践操作,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QQ、游戏、音乐等。

如果我们教学工作者一味的放纵和偏袒,就会让学生陷入到对课堂无关的追求之上,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如在对学生进行视频的讲解之时,可以播放NBA或者其他的体育赛事,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乐趣,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但是播放的视频与我们的教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注意时间和课程内容的联系和把握,就是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视频的内容中去,而失去对学习教学内容兴趣。

篇7

一、不必“马上回答”,应该“沉思默想”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而不给或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看到有一个或极少数的学生举手,就立即叫学生站起来回答,这样的课堂仅仅是少数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面向的个体,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你无法保证是“高效”的课堂。那么,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高效”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离开了学生个体的思考,数学学习也就没有意义了。此外,虽然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小组活动,也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可是,无论是哪种学生形式,学生个体独立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沉思默想”的时间。美国学者罗威(Rowe)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1、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增长;2、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3、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4、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5、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6、学生的提问增加;7、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留一点空间给学生,要扶的,扶一扶;能放的,放一放。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

二、不图“表面”,追求“实际”

1.不图“表面热闹”

有人认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怎样“动”起来?从表面上看,那就是活跃气氛,那就是“热热闹闹”!因此,有的老师走进了“热热闹闹”的误区,比如,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只是形式而没有效果,课堂教学表面热闹效率很低,远离了课堂教学的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核心。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作为数学课,我们的眼光应放在学生的思维上。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但却没有真正动过脑筋,这就不算一节好课;反之,哪怕这一节课气氛比较沉闷,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这也是一节好课,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效的。

无论课堂是“热闹”的还是“安静”的,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在情感上有着什么样的体验,除了知识以外,是否在其他方面有着个性的发展。

2.不图“表面知识”

在新课改的今天,在“高效课堂”的影响之下,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很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技巧全部传授给学生,每一堂课总是利用起来还是嫌时间不够,课堂呈现出了“前五后五”这样的现象。这首先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应是每个学生都应能达到的目标。如果这样教,那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科知识容量过大,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两极分化。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减去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效的整体训练。”(《为儿童的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要学会整合目标,将几个目标进行必要的整合与优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才不至于毫无轻重之分,才不会无所适从,才能从根本上给学生“减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要能像于漪老师那样:“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详略的处理,舍得割爱”。其次,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如果要想做到“高效”,那就要远离这样那样的误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兴趣,必须是学生体验型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使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善学”,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对话过程。

篇8

(云南师范大学 650092)

(玉溪市元江县民族中学 653300)

【内容摘要】新课改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和浪潮。2009年秋季学期,随着云南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元江民中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为了打造有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元江民中结合实际创造性的构建了“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352”教学模式 价值 追求

元江民中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有赞扬的、支持的也有质疑的、反对的声音。不管是哪种声音,有一点是毋庸置疑、无可厚非的,那就是新课改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阻挡的潮流和趋势。元江民中的新课改正是顺应了、符合了全国新课改的浪潮。元江民中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

“352”教学即在时间分配方面:30%(15分钟)学案导学,自主学习;50%(20分钟)合作学习,展示点评;20%(10分钟)练习反馈,总结升华。学习内容方面:30%的知识自学能会,50%的知识合作学会,20%的知识老师教会。即一节40分钟的课堂,学生用30%的时间自主学习,50%的时间合作探究,20%的时间由老师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试问,“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引我们走向何方?结合新课改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追求。?

一、一个中心:学生?

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即30﹪的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50﹪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探索的基础上,开展生生及师生间的互相合作探究,进行创造性学习。20﹪的课堂练习反馈及教师点评总结。“352”教学模式以几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并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来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协作、交流、表达贯穿于各个环节的活动之中,这是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每一个学生个体创造适合自主发展的空间”,努力探寻适合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这遵循了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通过一切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内驱力,追求“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有所得、在过程与方法学有所思、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有所感、在行为与习惯学有所用”。努力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生这个中心是贯穿“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始终的核心。?

二、两个基本点: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教学模式要求下,教师通过导学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富有成效地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发展智慧;“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个关键点是合作探究。教师通过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助,在落实统一思想认识、分享学习成果、互助落实知识技能、发现新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自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0﹪的自主学习50﹪的合作探究成为了支撑整个“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两个基本点。?

三、三条原则:三讲和三不讲三布置和三不布置?

“35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在教学上追求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力求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是:一是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老师就不讲;二是学生自己看书不懂但想一想能懂的老师也不讲;三是学生看书想一想也不懂但经过小组合作讨论能懂的教师也不讲。那么,教师要讲什么?也要遵循三讲原则: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缺少思维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点;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仍解决不了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释疑解难的作用。?

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教师在作业设置上一定要充分考虑,精选、精练,精讲,因此作业要遵循三布置和三不布置的原则。?

布置的作业是:?

1、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

2、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方法的;?

3、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引导探究的作业;?

不布置的作业是:?

1、重复性的作业;?

2、惩罚性的作业;?

3、超负荷的作业。?

通过遵循以上的三个原则从而真正实现由课堂到课后的减负增效。?

四、四步流程?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学科及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流程,逐步向“四步流程”靠近:?

(一)自主学习?

教学时从学生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看书就能懂的知识点作出“易懂”的标志,对看书以后想想才懂的知识作出“难懂”的标志,对于想一想也不能懂的知识要做出“不懂”的标志,易懂、难懂、不懂三个不同的标志分别反映了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和把握情况。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对症下药的进行学习和探索,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合作探究?

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主要以主观题的方式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事先要对主观题设置好分数,让学生根据分数来回答。每个小组设置一个政治科组长,由政治科组长带领本组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通过互教互学,互相讨论和交流,充分利用小组资源,力争使本组获得最高分值。?

(三)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后都想知道本组会获得多少分值,要提供给其他小组给改组打分的机会,并让学生说出改组得分和失分的理由,也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补充。通过学生的互评发现合作交流中的异同。?

(四)教师点评自我总结?

教师主要起释疑解难作用,教师通过精讲来解释难点,纠正偏差、拨通思路、整合知识,让学生有听和不听不一样,学和不学不一样的收获。学生要对对所学的内容,尤其是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这让学生在总结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

五、五个转变?

在全新的“325”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里,我们要力求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即变“以教师的讲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变“学生的听为主”为“学生的说和做为主”;变“学生的个体封闭学习”为“学生的互动交流开放学习”;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教师由演员变为课堂主持人;变“师生的厌教厌学”为“乐教乐学”。?

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在经过老师认真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引导基础上,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质疑讨论、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好奇心,学生课上动起来。师生协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那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真正的高效课堂。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

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每一节课堂都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个体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352”教学模式下指引我们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价值关怀:有效教学及其研究起点》,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年1月?

篇9

关键词:音乐;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19

一、对音乐教学中美学观的思考和教师基本功的思考

音乐美学观决定了音乐教学的“方向性”,教师基本功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专业性”,学习方式决定了音乐教学的“过程性”。在学界存在有思辨主义、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或称表情主义)三种美学观点。我国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时是综合借鉴了上述三种美学观点的,对思辨主义的借鉴是:音乐学习更应该注重音乐学习的价值在于音乐之外;对形式主义的借鉴是:音乐学习更应该注重音乐形式要素的敏锐感觉;对表现主义的借鉴是:确定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我们的《音乐课程标准》汲取了三种美学观点的长处,把“在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洗礼,并通过‘过程与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我们在意识形态上长期受思辨主义美学观的影响,导致我们在理解《音乐课程标准》时,过于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甚至存在其他的两个目标围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转的倾向,于是才出现了我们的音乐课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教学的关注点归结于对音乐外意义的理解的现象。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音乐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彩的,面对“鲜活”与“丰富”,我们常常感概良多,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功有哪些?不外乎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音乐知识面和理解力等,当然,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如美术、舞蹈、戏剧、文学等)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也包括电脑操作技能)也是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但作为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自然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我们不少音乐教师却热衷于对课件的制作的关注。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能力(如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爱听音乐和会听音乐决不是一回事,在课堂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指导学生用音乐的语言感受音乐,分析音乐,进而表达情感。有效聆听是指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蕴涵于音响效果中的艺术美,从审美的体验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即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人的审美过程。

二、音乐教学中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说到课堂教学,首先怎样备写好教案,是教师们首要思考的问题,写教案过程中有些内容是明确的,有些内容是不确定和隐形的。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分析是明确的,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反思都是不确定的,教学形式是自己长期教学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特点和独特风格的。明确的内容主要是备教材,教师要认真研究你所要教的教学内容,定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前想好解决重点、难点的措施。不确定的内容主要是备W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学习的关注度,还有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敏感性、反应速度、学习效果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它自身的体系,音乐也不例外,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造成的。无论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他们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密不可分。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时间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在教学准备阶段,笔者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对教材的目的、目标都进行了正确的把握。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转变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当的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与课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音乐教学中,在比较枯燥的欣赏和乐理课上,学生的兴趣比较低落,教学比较难开展。大胆的在这些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表演,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分音符(学生用“走”来感知);八分音符(学生用“跑”来感知),每节课抽出几分钟的时间,用不同节拍节奏组合的训练来调节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的课堂重点在于把握歌曲教学的深度,在歌曲教学中,设计一步一步的环节突出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每一次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计也无法一成不变。而在每次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恰恰是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惊喜,在预设不足的时候生成也就产生了。

篇10

一、多读

朗读是进入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教学时老师要进行深情范读,并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情形展示朗读,又因为朗读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细读文本时,朗读这个环节是不能少的。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它有助于理解。尤其是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更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内在的东西,如果读得声情并茂,就能通过人物语言感悟到他的内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中充分的感知文章中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应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进行认真有效的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领略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需要经历三重境界:一是“独上高楼望天涯”。在初步把握文本的基本思想和教材的编辑意图后,教师必须痛下决心读书,检阅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阅读相关的系列文章。这样对教材的解读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教学时才能给学生预留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衣带渐宽觅佳径”。在大量查阅、占有资料后,要进一步研读教材,“减肥瘦身”,忍痛割爱,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路径。三是“灯火阑珊始见真”。广泛的阅读,充分的预设,课堂上就能享受精彩的生成。

二、多交流

许多人都喜欢埋头一个人钻研教材,其实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与别人交流是借“智慧”,正如有人这样说“如果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最终仍是两个苹果;如果我给你一个想法,你也给我一个想法,那最终会有无数的想法。”备课时,我们经常交流一下,会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我们每天都有这样的交流。包括老师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几个上午第一节如果没有课,老师就会在一起交流文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一般都放在课余时间或上自习时间。

三、加入多媒体体验。

多媒体技术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自主学习,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四、多训练

就“训练”而言,“训”是针对教师,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训”;“练”是针对学生,学生的反复实践过程就是“练”。教师的讲是手段,而学生的做、读、说、写,即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最终为己用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应以讲为前题,练为目的,讲为练做铺垫,讲练结合,进行适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最终形成综合能力。在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光声的有感模象,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发挥多媒体的独特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