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趋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趋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趋势分析

篇1

2014年我国农药市场供给格局将持续改善,可以说需求回暖是行业景气度复苏的主要支撑。从供给格局角度来看,2013年国内农药生产涨势乐观,总量及各大类农药产量上涨。农药产品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也逐步调整:杀虫剂产量逐年下降,除草剂风头正劲,杀菌剂产品需求平稳。随着我国中小农药企业在环保高压下逐步退出市场,大宗常规产品产能过剩程度显著下降,另外,大量农药企业受制于环保压力无法发挥正常生产能力,市场供大于求状况明显改善,使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三大类产品市场需求向好,成为驱动行业景气度上行的驱动因素。

从全球农药行业所处的环境来看,农药市场受益于高粮价的拉动,2014年全球农药需求将旺盛。受天气异常频率加快、粮食供应紧张、库存低位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未来中长期趋势将不断上扬。预计2014年全球农药需求将大幅增加,增长主要来源于拉美地区及东南亚。根据我国31个省级植保植检站统计预测分析,2014年我国除草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均有增加,种衣剂和植保药械的需求也将有大幅增加。

2014年农药产品结构将会更加优化,国家政策将向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农药倾斜。农业部今年将大力推进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政策主要考虑到农药毒性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多样性。杀虫剂中的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吡蚜酮,杀菌剂中的戊唑醇、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多菌灵、丙环唑,除草剂中的草甘膦、百草枯、乙草胺、莠去津、双草醚、2,4-滴、苯磺隆、2甲4氯、丁草胺等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需求量会上升。生物杀虫剂中的多杀霉素、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乙蒜素、诱虫烯今年有望走出叫好不叫座的怪圈。2014年将是全面贯彻党的“十”的第二年,转方式、调结构仍为重点,绿色生态农药将走俏市场,农产品安全将引导农药品种向着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

二、 今年水稻、玉米用药将是个大市场

据预测,2014年全国各水稻种植区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水稻杀虫剂、杀菌剂价格或将上涨。估计发生严重的虫害中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在10.2亿亩次。水稻病害以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病毒病为主,发生面积4.2亿亩次。

近年来,水稻虫害、病害防治有以下特点:一是杀虫剂品种多。国内外一些企业加大水稻杀虫剂的开发力度,一批新产品如康宽等双酰胺类杀虫剂和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品种较多,而后吡蚜酮等相继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些药剂作用机理新颖,防效高,持效期长。同时,由于含量高,应用药量大大减少,有的品种每亩有效成分使用量仅5~10克。二是复配制剂多,如甲维盐、阿维菌素与氟铃脲的复配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吡蚜酮与噻嗪酮、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速灭威复配的产品也是企业登记较多的复配制剂。今年水稻市场防治稻褐飞虱的吡蚜酮、噻嗪酮、烯啶虫胺以及毒死蜱、异丙威等高效、低种需求量会增加,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茚虫威、呋喃虫酰肼、氟啶脲、丙溴磷等品种将受稻农青睐。杀菌剂中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主要品种三环唑、己唑醇、戊唑醇、烯唑醇、稻瘟灵、春雷霉素、爱苗的使用量将上升。

专家预测,2014年我国玉米草害是防治的重点。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生物乙醇受到青睐,其上游产品玉米需求量增加,玉米除草剂近年来受到重视。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加2%,如何用新的高效环保农药控制玉米田草害,是当前植保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乙草胺、莠去津、2,4-滴丁酯、异丙甲草胺仍然是玉米田除草剂的当家品种,使用量约占玉米田除草剂的50%。日本石原开发的烟嘧磺隆(玉农乐),因除草效果优异,已成为市场的热销品种。该品种专利到期后国内企业掀起登记生产的热潮,目前国内近50家企业取得原药登记证,100多家企业取得制剂登记证,原药总产能约4000吨/年,很快成为我国主流的玉米田除草剂。近年来烟嘧磺隆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如受到市场推崇的先正达的高效、低毒、对作物安全的硝磺草酮以及耕杰(硝磺草酮与莠去津的混剂)和巴斯夫具有杀草谱广、适用期长、安全性好的苞卫。在今年中国玉米田除草剂市场的主流品种中,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和苞卫将三足鼎立,角逐市场份额。

三、今年农药出口态势仍将良好

今年农药出口态势仍将良好的因素有5点。一是需求旺盛。首先,世界人口剧增,食品结构改善等使得全球对粮食需求持续增长,农药需求刚性增长趋势明显。其次,全球植物病虫草害抗性增强,病虫草害发生趋于严重和复杂,市场对新型农药品种需求迫切。再次,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二是政策助推农药出口。由于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毒农药品种基本淘汰完毕,乳油制剂得到大幅削减,环境友好型制剂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为我国农药出口铺平了道路。三是环保造成出口品种紧张。今年环保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企业开工率将下滑,导致不少产能无法有效释放,产量下降,造成出口产品供应紧张。四是今年出口贸易活跃,增长强劲。五是有的出口企业已经有了专销国外的自主品牌,不但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助于稳定国外市场份额。

今年,全球对农药的需求仍将持续旺盛,我国农药出口面临契机。有专家称,2014年我国农药出口将有望稳步向上,预计增速将达到16%。部分发达、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对农药产品的需求加大,中国出口东盟各国的农药量每年都以10%以上速度增长。在出口产品中,草甘膦、百草枯、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乙草胺、莠去津、多菌灵、百菌清、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氟菊酯等产品会出现出口增长的喜人势头,小包装制剂出口形势也被看好,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性变化加剧,制剂出口从2011年开始已进入高速增长期,2012年农药制剂出口数量86.09万吨,同比增长14.22%,2013年农药制剂出口近88万吨,预计2014年制剂出口同比将有10%的增幅。除草剂出口还将遥遥领先,出口量、出口金额都将增长。当前,国内外草甘膦市场形势将向好的方面发展。国内市场,因农业基础地位始终牢固,粮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并连续多年保持丰收,预计今年草甘膦行业仍将保持5%~8%的需求增速;国外市场随着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复苏,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加大,特别是美国和南美等地区的生物能源生产的再度启动,将通过种植业把有效需求传导给农药行业,这也是草甘膦出口的潜在市场。

四、今年跨国公司专利产品仍将大量涌入,进一步冲击国内市场

篇2

第一,市场形势的判断:新增市场已经完全变成换机市场。

IDC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全球,该市场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关键。不过IDC仍然认为,中国基本已经成为了一个以换机为主的市场。如此一来,中国市场出货量增长预计仅有低单位数水平。中东与非洲地区2015年增长最快,出货量有望同比增长50%,超过印度与印尼等“高增长”市场的表现。1-11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1376款,同比下降29.5%,种类下降也是换机市场的特征之一。

现在的新增手机市场完全转化为换机市场,而且已经证明是3G向4G的换机市场,比第一波2G向3G换机市场明显变小,变弱,变缓!人口红利结束后,换卡市场会比换机市场加倍缩小,运营商寒冬来临会加速!2G时代买了手机要去买张卡才能用,3G时代办了手机合约就能用,4G时代人人都有卡了只要换个手机就行了,这就是最明显的4G时代换机的市场特征。

这个阶段的换机市场是追求高品质而不是数量,二次换机的现状决定了用户体验要求会更高,拉动的将是中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2013年,由于运营商政策性拉动下的中低端智能机快速普及,那时千元机一直占据着市场大头,不过在2013年达到顶峰后市场规模逐渐缩小,相应地,中端机与高端机的市场比重逐步增大:1500元以下的价格段在整体市场占比达67.6%;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到81.7%;15年,1500元以下价格段在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占比预计降至57.1%,预计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将同比下降2.0%。

第二,国产机手机趁势成为主流,份额超过80%。

2015年1-11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81亿部,同比增长19.2%,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82.5%;上市新机型1302款,占同期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4.6%。

国产品牌份额已经达到80%。在2015年排名前十的手机品牌中除了苹果和三星均为国产品牌,其中华为和小米分列国产手机一二位,而同出自步步高的OPPO和vivo紧随其后,最后四位则依次是联想、酷派、魅族和金立。

友盟公布了11月的手机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个数据:三星衰退很快,但排名仍第一占比17%,与巅峰时的30%下降很多;小米排名第二,份额超15%(小米8.2%,红米7.04%);风头甚劲的华为(含荣耀)增长最快,占比达10.04%;排名第四五六的是7.2%的vivo、5.67%的OPPO,及占比4.68%的联想,魅族终于挤进前十,以占比2.17%排第八。

预计今年国内市场,华为第1、苹果第2、小米第3、三星第4、OPPO第5、vivo第6、联想第7、酷派第8、魅族第9、金立第10。值得一提的是,尽管TOP10份额较大,但10名以外的中小品牌依然有25%的市场份额,这里集中了100多家中小品牌。

有专家说,相信未来10年,世界手机所有巨头都在中国,苹果也不行。原因三:一是世界上所有手机的产业链都集中在中国,中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三中国人的创新精神,看看山寨机,就知道其中有多少创新,只是经济技术实力不够,创新层次低,未来创新一定是中国机会。

但是需要警醒的是机会来了,但是路还很长,看完各种手机使用的芯片,从苹果A9到骁龙820、麒麟950、三星Exynos8990、helio X20,国产机手机芯片仍然大都被外国企业控制,微创新还需要积累蓄积力量成大创新,为5G时代来临全面国产化做好准备。否则只是组装贴牌,无法摆脱贴牌工厂的地位,国产手机也就仅比山寨机进步一点而已,谈不上大创新。

第三,不阉割的全网通手机将会成为新宠。

4G手机已经成为主流这是已经形成的结果,而移动借助4G先发优势为了逼死对手在产业链上的强硬实施的阉割策略也已经让4G终端失衡。

2015年11月,4G手机出货量4636.8万部,上市新机型120款,同比分别增长46.7%和62.2%,占比分别为87.1%和80.0%。11月份出货的4G手机中,支持TD-SCDMA、WCDMA、cdma2000网络制式的占比分别为89.3%、44.8%、36.6%。也就是说4G手机已经销量占比已经到了87%,而支持移动的占到了89%,支持电信联通的之和也仅有80%。

2015年12月11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北京举办了《六模全网通终端白皮书》联合会,正式吹向了拒绝阉割手机的号角。六模是指GSM、CDMA、TD-SCDMA、WCDMA、TD-LTE、FDD-LTE。即同时支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G、3G、4G且支持全频段。六模全网通是联通助推电信版4G终端普及,而网络共享是电信助推联通完善4G网络覆盖,无论对于消费市场、渠道,还是运营商都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也有利于推动国际CDMA运营商采用TD-LTE网络和终端。

以前叫“一入电信深似海,机器各种不好买”,以后要改为“一入移动诱惑多,机器各种被阉割”?

还记得上次写过一段话:要是你用的电信手机在无覆盖的地方自动切换到联通的4G网上,会不会兴奋?要是你用的联通的手机在没法上网的地方自动切换的电信的4G网上会不会小幸福?这种资源互用你怎么看?别忘了这两家的4G可是通用的(都是FDD和TDD双4G)!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明确4G网络共享,目前正在沟通的方案是,当一方移动网络无信号时,用户可以自动漫游到另一方的移动网络。

篇3

区域市场发育的过程表明,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市场发育水平越高,越是地区经济同质性高、市场流通范围小的地区,越容易形成统一市场。随着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流通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扩及毗邻地区,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进而波及远方市场。同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满足商品生产规模扩大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正是区域市场结构变迁的动力。各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方面的禀赋条件、稀缺程度和分布组合特征一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出优劣并存、长短互见、彼此都有所求的特征。这种资源需求与资源分布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是推动区域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内在动力和制定区域协作及联合政策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起步阶段,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相对差距扩大。因为市场是以效益为导向,那些经济基础好、交通运输便捷、信息灵便的区域投资效益高,必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那些经济基础薄弱、地处远离经济中心的边缘区域,在竞争中势必失去更多的发展机遇,进而强化了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中心区域产生的前提。与生产力区域间分布不平衡相一致,市场发育在区域间也表现出不平衡,使社会资源得以重新配置,从而改变过去区域市场的格局。

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分工的结果。地域分工、专业分工为区域市场形成的必备条件,通常来说,区域市场是以专业分工为原则向专业化市场方向发展。关于这一点,建立在市场发育基础上的“斯密动力”理论能够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如果区域农业条件优越、粮食产品丰富,那么当地就可能形成粮食区域市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区域,则可能形成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等。

区域贸易(包括区内贸易、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三个部分)的繁荣是区域开放的结果,同时又成为区域市场变迁的动力。不论是区内贸易、区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均相应地增加了市场流通的商品种类与商品数量,促进了商品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出口产生了刺激,极大地带动了商品市场的发育。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所论述的那样:我们先假定有这样一个团体,贸易已在其中获得某种社会价值;而最容易发展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东西的是对外贸易。如果对外贸易要赢得这种重要地位,它所提供的机会就必须大于国内的机会。因为有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原来囿于生产地或地方性市场交易的农副产品突破了过去的交易圈,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工业原料流向城市集散市场或口岸市场。同样,由于多边贸易的兴起,原来进口商品仅限流通于口岸市场或城市市场,现在能够沿着商路网进入内地,悄然影响、改变内地市场的流通与消费。

贸易业的兴盛,使区域经济能够突破原来的市场边界,从而纳入一个范围更大的新的区域经济系统之中,这就势必引起区域市场差异缩小,形成某种共同市场。这种共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区域市场的变迁过程。

2外在动力:工业技术变革与交通技术革命及运用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同早期大多数经济史学家宣称技术变革是西方经济成长的主要原因一样,促进了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而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变迁。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意味着制造业的发展是为了一个比特定地理区域更大的市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在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引进了机械力以代替人力和畜力,大多数使用现代机器生产,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生产技术含量高。先进机器设备与现代技术一旦进入生产领域,就导致了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迅速增长。原因在于先进机器设备与现代技术加速了制造的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多得多的工业品被生产出来了,技术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正如洛克伍德所强调的那样,1868年以后日本丝绸工业的市场组织和质量控制以较少的现代技术内容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而广泛的效果。在此,我们还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当现代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传统手工业经济同样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原因在于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潜能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现代化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生产力去替代传统生产力,而是在培育现代生产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生产力中有价值的东西及其对现代生产力的互补作用,才可以避免既有生产能力受到破坏,才能使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现代工业产品及传统手工业产品量的扩张,增强了商品的供给能力,改善了商品市场结构,直接推动了区域市场结构的变迁。

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变革及运用对区域市场产生的影响与对欧洲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不谋而合。欧洲经济所有主要的历史性变迁,都是伴随着(或首先是由于)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的革命而实现的,欧洲13世纪至20世纪的经济发展状态的变迁归结为四项运输与通信的革命:13世纪内河水运与城市的兴起;16世纪期间的海运与东印度及西印度间的贸易;19世纪中叶由于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铁路等新运输方式导致了工业革命和市场范围的扩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产生了及时生产系统(JIT)等高效的生产与分配系统。正是运输与通信技术革命及运用,使欧洲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统一市场逐渐建立起来。

落后的交通运输及通信设施对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影响,使区域自我封闭起来,仅依靠农林产品及少量的手工业产品维持生计,使区域封闭、地方市场彼此孤立、极少往来。当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网络开始建立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以后,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运输成本的降低是借助现代运输方式来完成的。这必然要求有相当的运输系统作为前提条件,并花费生产和交换活动中能够承受的运输费用。交换费用是市场范围的函数,一般来说,交换活动的空间范围越大,或者说,交换双方的距离越远,交换费用的数额就越高。由于投入到交换活动中的资源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是同样的资源,因此,将资源投入到交换活动中抑或生产活动中,取决于两种活动的边际生产率谁高谁低。当交换活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它的生产活动的边际生产率时,资源继续投入到交换活动中。在生产活动的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交换活动的空间范围取决于交换活动的单位费用。因此,交换的空间扩张的历史,就是单位交换费用不断降低的过程。当然,交换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可能无限地扩张,是因为存在着正的(或不为零)交换费用。或者说既定的单位交换费用决定了既定的交换边界。交通运输技术的创新,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加速了商品流通速度,极大地便利了地方市场的货物流通,使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由此引起市场范围的扩张,提高市场的整合程度,进而形成区域市场。云贵区域市场形成与急剧变迁时期,正好是该区域现代交通运输大建设、交通技术大运用的时期。

现代交通技术变革及其运用对市场层级变迁具有重大的作用。距离和费用的摩擦限制了市场的供应与需求范围,为了方便起见,市场中心往往沿交通线配置。运输网络不仅促进客货的流通,而且决定着市场功能的边界。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大范围内、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商路联系的方向,使一些传统商道在商贸联系中的重要作用渐渐被新兴的现代商道所取代,原来依附于传统商道旁的中心区域降级为次中心区域,依附于新兴商道旁的次中心区域迅速上升为中心区域,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层级发生相同方向的变化。同时,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地方市场的距离摩擦,由于到达一个大的市场中心更加便宜和方便,因而贸易活动存在着向少数大型市场中心集中的趋势,使边缘区域市场向中心区域市场迁移,中心区域的市场范围逐渐扩张。

篇4

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的选择:分为经销商和消费者二类。其中,消费者以呼市市区25―60岁的公民为主,经销商主要是在呼市市区经销白酒的宾馆酒店、饭店、批发商、商场超市及连锁店。

2.调查样本的构成: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为1547个,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其中消费者调查样本1020个,占有效样本总数的66%,经销商调查样本为527个,占有效样本总数的为34%,样本具体构成如下:

3、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包括消费者调查及经销商调查二类指标,共设29个变量,132个选项。其中,消费者调查问卷设置15个变量,70个选项;经销商调查问卷14个变量,62个选项。变量构成具体如下:

序号 变量(问卷题目)选项

1.您是否经常购买白酒?3

2.您经常在什么地方购买?5

3.您买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

4.影响您购买某一品牌白酒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

5.您请客或送礼时一般选择什么价位的白酒?3

6.您在购买酒时对包装的选择是什么?4

7.在白酒促销活动中,您倾向于哪种方式?5

8.您购买白酒时受哪种促销活动的影响较大?4

9.您在消费白酒时,喜欢哪种类型的小礼品? 6

10. 您较喜欢哪种口感的酒? 5

11. 您认为评价白酒的质量哪些方面最为重要? 5

12. 您选择白酒的种类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5

13. 您对白酒香型了解吗?4

14.您的年龄有多大?4

15.您的职业属于哪种类型?7

经销商调查问卷:

序号变量(问卷题目)选项

1您经销的白酒中,哪种度数的白酒销量最大?4

2您经销的白酒中,哪种品牌的中高档白酒最畅销?6

3您认为该白酒畅销的原因是什么?5

4您这里每月白酒的销量有多少?4

5您这里哪种价位(进货价)的白酒最为畅销?3

6您进酒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5

7您认为目前白酒厂家最有效的促销方式是什么?5

8您认为促销品的选择,哪种类型对消费者最有吸引力?6

9您希望厂家给您何种销售政策?4

10您在经销(购进)一种新酒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4

11您对哪个酒厂最了解?6

12顾客在选择酒品时,哪种情况较常见?3

13各种品牌的中高档白酒在您这里每日大约销售多少件?5

14您的单位属于什么类型?5

4.调查过程的组织:本次调查过程主要由宁城集团呼市分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调查人员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市场营销系有一定调查经验的优秀学生42名及宁城集团选拔的优秀促销员10名组成,由内蒙财经学院营销策划中心监控调查过程,收回调查问卷总计1560份,其中,消费者调查问卷1029份。此外,通过对财院组和宁城组收回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两组问卷调查无明显差异。

5.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本次调查得到的基础数据,由内蒙古财经学院营销策划中心采用计算机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内容主要涉及消费者市场和经销商二个方面,分析指标包括总体变量的频数分析及按照消费者年龄、职业、经销商类型进行的市场细分变量频数分析。

市场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呼市白酒市场,人们的消费观念正从感性消费模式逐步向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消费模式转变,消费者更为注重酒的营养价值及其文化内涵,同时对酒类生产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结论如下:

1.白酒仍为酒类消费的主力市场,消费目的主要集中于请客和自用

在被调查的1020名男性消费者中,经常购买白酒的消费者占50.9%,偶尔购买白酒的占39.4%,即有90.3%的男性消费者在购买白酒,说明呼市地区酒类消费中白酒消费仍为主力市场;在对白酒消费动机的调查结果统计中,有32.3%的消费者购买白酒用于请客,而购买白酒自用的消费者所占比例达46.2%,两项合计所占比例为78.5%,仅有11.7%的消费者购买白酒是为了送礼,表明白酒消费具有目的明确而且集中的特点。

2.品牌消费意识较强,营养价值与文化内涵成为白酒消费的重要特点

通过对消费者在选择白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发现,有22.5%的消费者对白酒的品牌及生产厂家非常重视,有26.4%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白酒的纯粮特点,只有8.1%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没什么讲究。这说明人们对白酒消费的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性消费模式,提升品牌、强调保健、体现文化应成为白酒生产厂家今后考虑的重点因素。

3.口感成为消费者评价白酒质量、选择品牌的主导因素,浓重型酒看好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对白酒的质量进行评价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白酒的口感,选择者所占比例达49.9%,其次是白酒的品牌及酒后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18.1%和12.6%;此外,在对消费者品牌认知度的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在选择某一品牌时,主要考虑因素选择口感的占47.5%,同时白酒价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选择价格因素的消费者占20.7%,品牌因素位居第三,所占比例为17.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次对消费者关于白酒香型的调查中,清香型酒位其首选,所占比例为57.8%,其次是浓香型,所占比例为18%,此结论与畅销白酒的调查结果不符,由于目前销量最大和最畅销的中高档白酒均为浓香型,因此我们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消费者不能正确区分清香型与浓香型所致,合理的结论应该是浓香型酒所占比例最大。

4.中档白酒市场看好,产品包装已成为白酒完整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白酒价位的选择,有32.5%的消费者选择20―40元的中档白酒,38.7%的消费者选择40―60元的白酒,而选择60元以上价位白酒的消费者仅占18.9%,这说明在呼市市场上,中档白酒的销量最大,并且其市场潜量也最大;此外,在对白酒包装的选择上,有40.9%的消费者选择精致美观的包装,有23.6%的消费者要求包装要方便携带,还有22.1%的消费者认为白酒包装应该上档次。

5.白酒购买及消费地点相对集中,促销活动及方式更倾向于实惠

在对消费者白酒购买地点的调查中,选择批发店和商超的消费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0.6%和21.2%,主要是满足家庭消费,有18.4%的消费者选择在饭店购买,主要集中于饭店饮酒;此外,针对目前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及手段,消费者更倾向于打折降价和赠送礼品两种方式,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2.8%和28.2%;在具体促销活动方面,选择按购买量免费赠送和精美实用的小礼品的分别占30.2%和29.2%,有奖销售的占23%;而在促销品的选择上,42.4%的消费者选择了实用的小礼品,喜欢有收藏价值的消费者占22.8%.

销售状况

在收回的531份经销商调查问卷中,经校验,有效问卷为527份,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虽然呼市地区低度中档白酒市场容量较大,但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以地域品牌为主的寡头垄断市场已基本形成,主要竞争品牌厂家实力较强,一般企业进入该市场不但难度较大,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市场领导者,具体分析如下:

1.呼市地区白酒销量正在减退,白酒市场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问卷中,关于白酒市场容量的调查问题很多,大多经销商不愿回答,由于数据失真无法进行总体推断,我们只能通过走访有关部门进行了解。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呼市酒类市场中白酒的销量仅居第二位,啤酒的销量远远高于白酒,并且仍呈上升趋势。加之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酒市场正逐渐步入良性发展阶段,现代人的饮酒习惯已从寻求刺激正逐步改变为追求时尚、文明和营养保健,据此我们认为白酒行业受到了来自黄酒、葡萄酒、啤酒等酒类的强烈冲击。

2.低度白酒销量最大,畅销白酒的档次、价位相对集中

通过对527家经销商进行调查,对销量最大的白酒度数的回答情况是,有50.5%的经销商是30-40度,44%的经销商选择的是40-50,仅有3.6%的经销商选择了50度以上的白酒;此外,对畅销白酒的价位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6.6%的经销商选择20-40元的价位,22%的经销商选择40-60元的价位,而选择60元以上价位的同仅为27%。说明中档、低度的白酒在市场上受消费者的青睐,而高度白酒几乎没有市场,高价位的白酒所占比例较小,但仍有发展前景。

3.竞争对手较为集中,且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差异化明显

调查中,在问及最畅销的白酒品牌时,河套系列、养身道两种品牌优势较为突出,所占比例分别为44.8%和22.8%;在经销商最为了解的白酒品牌中,河套系列和养身道也同样得到经销商的一致认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3.6%和19.4%。河套老窖以其至纯至真的品质深得人心,其系列广告注重宣传其酿造酒的卓越品质,着力塑造高档优质的形象;在网络建设上,其销售系统较健全,铺货及时,经销政策较得力。养身道的宣传着力诉求健康、营养的内涵,健康消费的定位明确,符合现代白酒消费的发展趋势,因而,各种宴会庆典中,养身道成为首选,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这种文化的附加价值成为养身道的卖点;其常采用的促销方式为回扣、赠送。在高中档白酒中,蒙古王以其品牌优势,成为众多白酒消费者的首选品牌;由于其促销力度较大,酒店也极力进行介绍、宣传,其销售呈增长态势;据调查,经销商认为其优势主要在知名度高,质量优秀;其突出的优点还有在促销手段上深得经销商的认可,经常采用赠送的方式。

4.中档白酒竞争激烈,竞争焦点集中体现在酒的品质、价位与知名度方面

通过对白酒畅销的原因调查,我们发现有38.7%的经销商认为是酒的品质好,有23.9%的经销商认为是知名度高,而23%的经销商选择价格的合理性,11.6%的经销商选择了促销力度,可见,白酒竞争主要体现在酒的内在品质、知名度及价格方面,消费者拉动作用很大。

5.白酒品牌、价格固然重要,但能被消费者认可与接受最为关键

在对经销商进酒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经销商最关心的是酒的价格,其比例为34.3%,其次是酒的销量与品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0.2%和22%,厂家销售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占10.4%的比例。

基本判断

根据以上各方面信息综合反映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呼市白酒市场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名白酒继续走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品质的名白酒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对白酒的消费受价格的影响较前几年有所不下降,而对白酒的品质更为看重。

2.地产酒销势趋旺,成为白酒消费主体。由于货源及价格因素,加上地域性的消费习惯,地产名酒必将成为白酒消费的重点。由于地产白酒在感情因素上占据优势,消费者购买时受地域文化、家乡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地产白酒的销售趋势将继续趋旺。

3.低度白酒销势看好。食品、医疗卫生等权威人士和新闻界人士的舆论引导,不断向公众宣传饮用高度白酒、特别是过量饮酒的危害,导致消费者对白酒需求的降低。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以及消费者保健意识的逐渐加强,其白酒消费正向低度酒转移,且呈逐渐升的态势。

篇5

摘 要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是温江开发工业旅游依托的重要资源之一,本次通过对工业园区以及近30家随机抽样的企业重点调查,以及对市场的调查,对温江的工业园区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企业结构 旅游条件 工业旅游

一、工业园区的企业结构

温江的工业园区是以电子机械、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印务包装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区。根据工业园区提供的221家工业企业的资料看,园区里面主要有机械电子加工制造业45家,占20%,其次是医药类企业34家,占15%,食品类企业28家,占13%,印刷包装及纸制品类企业28家,占13%,其他类型的企业86家,占39%。

二、温江工业区的旅游条件的评价

温江工业园区是一个生产性的园区,而非遗址性的园区,并且工业园区按照国家工业区的标准设计与建设。本次通过对工业园区以及近30家随机抽样的企业重点调查,以及对市场的调查,对温江的工业园区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如下的评价。

(一)工业区整体的旅游环境评价

1.园区景观条件差。主要表现在建筑环境与街景环境差。

标准工业区的宽阔街道导致了工业区的街景的单调与直白,区内的建筑,大部分以非固定建筑为主,厂房大都是标准的钢架轻型结构,一些厂区的外立面与外墙色彩单一,不利于给游客形成视觉冲击。

2.交通条件通畅但不方便:温江工业园区是典型的满足重型工业企业生产的交通布局,道路宽大,方便车辆的出入。公交线路比较少,目前还不能方便园区内企业员工的出入。

3.公共服务条件。除道路外,区域内缺乏公共性的空间用于公共服务、公共休闲或公共停留。

(二)工业企业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1.大部分企业的工业旅游价值不高

(1)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环境缺乏观赏性。大部分企业的建筑以钢架结构的工业厂房为主,其余的小部分固定建筑的审美价值偏低。许多企业生产环境嘈杂,并且弥漫对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的气体,厂区范围普遍较小,给顾客的经历有限。

(2)部分生产流程有一定吸引力的企业因生产规模小,难以实现旅游。一些最适宜开发工业旅游的饮料、食品类企业也由于生产线的数量有限,仅仅适合有组织的小规模参观。食品、饮料企业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强,例如青岛啤酒等企业,但作为在温江的分公司普遍因生产规模小,缺乏进行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

2.愿意对旅游者开放的企业少

虽然大多数的企业都认为企业进行工业旅游在扩大企业品牌、宣传企业文化、展示生产过程、获得附加价值等方面有一定的认同,并表示希望积极参与,但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把工业旅游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许多小企业处于观望态度。

(三)旅游市场工业旅游需求

本次市场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34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为92.6%,占回收问卷的97%,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

顾客在考虑出行时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兴趣(30.1%),其次是费用(22%),安全与时间分别占到19.5%,其次是交通(8.9%)。在出行时间选择方面周末的占到58.8%,平时占到23.5%,其次是五一、十一占到13.6%,工业旅游消费者也主要集中在周末与假期。

在偏好工业项目中,对食品、医疗、国防、机械、电子与轻工等项目的关注较高,它们分别占到43.8%、43.85%、42.5%、33.8%、26.3%。而航空(15%)、石化(15%)、烟草(10%)相对比重较少。旅游者对温江开发工业旅游时偏好重点侧重于食品类企业。食品类企业在旅游者的偏好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6.7%,其次是生物制药、机械电子与印刷包装在旅游者偏好中分别占到18.3%、16.5%与13.8%。

通过调查发现工业旅游在温江本地居民脑海中还是个新事物。顾客对工业旅游的不是很了解,没听说的就占到调研人数的78.9%,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出游的占到35.8%。这说明温江在工业旅游开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顾客群,只要开发产品有针对性,也会对他们有吸引力。

三、工业旅游开发建议

温江工业区的现状并不适宜发展规模化的工业旅游,但可以开发部分嵌入式的工业旅游项目,促进工业园区的空间附加值的提升。

1.工业区不适合产业公园旅游模式。工业区内,公共景观的审美性较低,绿化面积低,缺少园林设计;缺少园区配套的公共服务场地与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设施;区域内尚不具备接待外来游客、人员的能力。

2.工业园区不适合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模式。温江工业区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区,最长的企业仅20多年的生产期。工业区是以生产性的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都仍然处于生产期,园区闲置企业、淘汰企业还较少。

3.工业区内的企业布局结构不适宜工业旅游的开发。标准化的工业区内的主干道过宽,拉开了企业间的距离,在各个企业形成“孤岛”局面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蕾蕾.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2003(6).

篇6

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首位律理论;Zipf法则;位序―规模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24-03

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不同规模、性质和职能的城市,围绕中心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城市网络,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体系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数量、存在专业化分工并形成跨城区交易网络。一个国家或地域的城市体系对整个国家或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协调和制约作用。通过对城市体系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可以为一个国家或地域规划及布局城市体系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促进城市体系布局的合理性和完善度,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

目前城市体系的传统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等级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1]。本文主要进行规模结构领域的研究,讨论哈大长城市群规模等级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衡量

城市之间存在规模差异,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最常用理论是城市首位律理论和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首位律理论(Law of the Primate City)是城市地理学家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于1939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即规模最大的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就叫做首位度,它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常用指标之一。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是从一个城市的规模及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中所处位序之间的关系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数乘以该城市的位序结果为一常数,该常数恒等于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数,即城市人口规模数的对数对城市位序的对数的回归系数为1,该法则也称为Zipf法则。1949年,捷夫(G.K.Zipf)给出了用来表示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和位序关系的简单表达式,即Pi=P1/Ri,其中Pi为第i位城市的人口,P1为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Ri为第i位城市的位序,即假设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数为900万,则第二位城市人口规模数为450万,第三位城市人口规模数为300万……,第九位城市人口规模数为100万。

Zipf法则的前提条件是城市体系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即:Pi=P1/Rib,其中b为常数。若b =1,则符合Zipf法则,即最大城市人口规模数与最小城市人口规模数之比为整个城市体系中所含城市的数目。若b>1,则表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当b趋于无穷大时,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若b

对一些国家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城市体系中b不恒等于1的这一事实。例如,在1980年,Rosen等人对美国、日本和法国的研究表明b1;在1998年Loannides对美国的研究表明b在不断变大;另外,在2001年,Brakman分别对荷兰1600年、1900年和1990年的研究表明b的变化趋势是小于1、大于1、小于1。陈良文分别对中国1985年、1990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的研究表明b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2]。

本文使用城市首位律理论和位序―规模法则及相关数据对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实证研究。

二、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概况

哈大长区域已经形成了比较显著和完善的城市体系,包括哈尔滨、大庆、长春、齐齐哈尔、吉林和松原6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共23个县级以上城市,总人口2338.41万人,总占地面积18.62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

选择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首先,目前对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范围或较大地域范围内,这样的区域空间里往往存在多个中心城市或核心区域,而适当的缩小研究区域的范围,能够更直观、更具体地显现城市体系的等级特征和分布规律。其次,哈尔滨、长春和大庆分别是省会城市和著名工业城市,这三个城市同时也处于整个城市体系区域的核心,是一个很直观的研究区域。再次,哈大长城市群是中国已达标的十五个城市群之一[3],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建设和发展区域,其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备受重视,但是对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按城市非农人口划分城市等级,得到哈大长区域城市的人口等级规模表(见表1、表2)。

表2显示,哈大长区域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基本呈反比,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数量下降,中小型城市所占比重较大。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分布呈正比,近70%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大型和大型城市中,约35%的人口集中在中小型城市中。

三、哈大长城市体系首位度

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通常用一个国家的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定义首位度,易于理解和计算,但是不免以偏概全。因此,为了改进仅以两城市指数来计算首位度的简化方法,又有人提出了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

式中P1,P2,…,P11分别为城市体系中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次城市的人口规模。

与只考虑两个城市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在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特点上能够更全面一些,但没有研究能够表明这几种指数哪种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本文将通过使用这三种指数来计算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首位度数。

S2= P1/P2=1.30059269

S4= P1/(P2+P3+P4))=0.686010498

S11=2P1/(P2+P3+…+P11)= 0.692723896

按照位序―规模理论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应该为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为2。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哈大长区域的两城市指数约为1.3,低于标准的2。这表明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不明显,即首位城市地位不突出,这是由于长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首位城市的影响,形成两极态势,但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连续,使得哈尔滨、大庆、长春及以他们为基点围城的地带趋于三角化,形成了城市带,辐射周边区域,成为整个哈大长城市群的核心。哈大长区域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约为0.7,低于标准1,由此也可以看出哈尔滨首位城市优势不明显,而且相对于哈尔滨长春来说,第三位城市吉林的发展规模偏小,与前两位城市规模相差较大,发展明显缓慢和滞后。

四、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

使用罗特卡公式验证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规则,对Pi=P1/Rib作对数变化为LnPi=LnP1-bLnRi+δ,其中Pi表示城市人口规模数(用非农业人口表示)、Ri表示城市位序、P1为最大城市人口规模数,为常数,δ为误差。计算2010年、2007年、1999年和1989年四个年度的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由于样本数据较少,为了使样本满足计量要求,选取的城市数目皆以当年城市的数目为准(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依此1989年度的城市数目为15个,其余年度城市数目均为23个,相比1989年增加8个城市,分别为榆树、五常、德惠、讷河、舒兰、松原、磐石及和龙。数据来源为2011年、2008年、2000年及199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将数据进行计算(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年份的城市规模对位序的回归系数均不等于1,没有完全符合Zipf法则,且回归系数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历年的回归系数都小于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城市体系发展比较扁平化;虽然从1999―2010年,回归系数b在逐渐上升,城市集中程度略有提高,但整体提升幅度不大,首位城市地位仍不明显。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发现,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中等型城市数量最多,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型及大型以上城市中,只有不到40%的人口分布在中小型城市中。从城市首位度得出,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不明显(两城市指数约为1.3),且与城市群中第二大城市长春构成两极态势,首位城市影响被稀释。从位序―规模法则检测结果表明,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演化不完全符合Zipf法则,且城市体系向分散化和扁平化发展。

首位分布可以最大限度的积累资金和人才,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化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通常低于城市间的运输成本,劳动生产率往往最高;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应进一步提升哈尔滨作为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的地位,适当扩大哈尔滨市区的规模,完善城市体系设施建设,合理提高人口集中程度,充分突显其作为首位城市的作用。并使其做到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即“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促进哈尔滨-长春城市带的一体化整合,做到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合理转移。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充分发挥集聚带来的辐射效应,吸纳更多劳动力。使之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推动力,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以哈尔滨、大庆和长春三个城市为基点,能够构成三角城市带,应积极培育核心城市,通过核心城市的发展,培育增长点,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多个核心城市及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从整体布局上实施平衡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力.论城市体系研究[J].人文地理,1991,(1).

[2] 陈良文,杨开忠,吴姣.中国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1).

[3] 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rban System of Harbin,Daqing and Changchun Regional

LI Lai-zhi,ZENG Yuan-yuan,ZHAO Wei-l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篇7

【关键词】物流市场 物流商 第三方物流

一、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现状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社会物流总额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已经达到48万亿元,“十五”时期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 年物流业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处于重要地位。据国家发改委测算,我国物流需求系数2005年已经上升到1:2.64,表明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64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从发展的趋势看,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不断加速,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物流的发展。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物流行业生产总值年均将增长23%,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物流市场将继续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渤海经济圈集中。

与此同时,中国物流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还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费用的结构很不合理。2005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物流总费用(包括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中管理费用所占比例(13.4%)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1999年该比例仅为3.8%)。除在市场、设施装备、制度等方面受到约束外,中国物流业发展尚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对现有路网、传统物流节点等开发和改造力度尚显不足,物流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具备很大的改善和增长空间。

物流行业具有典型的网络性,物流企业将从全国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和体系完善中获取提高业务量的机遇。

二、我国物流市场竞争态势

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骨干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主要体现在:首先,一些物流子行业进入门槛较低,造成行业结构混乱。例如货运行业几乎没有门槛,若能找个大公司挂靠,更可成为一级货代。加上各地无照经营的地下货代,使得货代公司数量非常庞大,竞争环境恶劣。其次,我国物流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渐加大,国际大型物流公司在中国市场抢滩的步伐将继续加快。例如,2005 年底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货运市场完全对外开放。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国外货代巨头将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控股收购和网点建设开拓市场。再次,货运价值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货主关系的争夺导致航空公司、综合服务商等纷纷介入物流业务的开发,这类由物流业上下游介入的新竞争者通过成本优势、服务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来争取市场份额。

物流业行业结构混乱、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特征,决定了一些物流子行业效益低下的同时,也为优势企业实施行业整合提供了必要性和较多的可能性。这种形势要求在行业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在业务发展上着眼于增量,并追求相对量的增加,积极采取行动,完善软硬件条件,整合拓展自己的业务网络。

三、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

1、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机会显著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壁垒不断减少,全球和本地市场管制放开,企业跨区域的业务活动日益频繁。各个行业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库存,不断改善企业的物流方案,越来越多的企业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的部分外包,导致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繁荣。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需求几乎存在所有的行业。以美国为例,各类公司使用第三方物流及服务的比例分别为:电子/高科技87%、化工原料79%、消费品79%、医药/医药产品64%、汽车55%。

2、供需双方的变化使得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完善,物流需求方的追求日益倾向于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一站式物流服务、流程的可靠性、附加值的解决方案以及对所有的服务提供简洁的计价方式等方面。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竞争环境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提供各种物流服务,大量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供需双方的变化使得市场竞争日益集中于:物流成本的控制、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水平、连续的改进能力、对需求改变的灵活应变能力。

市场竞争中,影响物流企业业绩最主要的因素转向:客户关系的质量、业务处理的灵活性、业务功能的适应性、流程和系统的可靠性、服务的连贯性、价值和收费、交付时间的可靠性、经营运作的效率。

3、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变化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物流需求方更多地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平衡物流的成本,需求的驱使导致物流定义正在不断地扩大其内涵到整个供应链,这使得物流商需要将整个供应链的相关人员都连结起来,以最小的成本来为客户服务。正是由于这种变化,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将由目前的以合同为基础的物流转向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物流,即由过去简单的契约式物流向集成式供应链管理发展,如图2所示。

四、带给第三方物流商的启示

第三方物流商的发展必须稳重应对行业发展。物流市场环境、商业模式变化的核心要点在于:(1)客户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一站式的供应链管理服务;(2)第三方物流商未来利润的来源不是资产而是信息;(3)第三方物流商未来关键的能力在于合作,与供应商之间进行整合和合作,协调多项同步经营活动,进行实时信息交流;(4)第三方物流商中的一部分向第四方物流商改进;(5)第四方物流商是供应链的整合者,将本企业与其他辅助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集中起来进行管理,以此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因此,对市场中的第三方物流商而言,必须关注下列问题。

第一, 第三方物流商需要发展新的方式扩大地域的覆盖面,以应对客户市场覆盖面的扩大和公司的国际化。

第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需要重新定义业务组合以满足货主的要求或某些行业特定的要求。

第三,一些物流提供商正在通过联盟或者并购的方式来联系那些与自己互补的服务商以争取更多的客户。

第四,成功的物流商与承运商的关系已超出了某个单纯服务领域。

第五,新兴的第四方物流商与客户建立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了整体的物流方案,发展成物流商(物流总承包)。

第六,IT技术促进了供应链信息发展的自动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炼焦煤 市场行情 因素分析 预测

我国煤炭资源虽然非常丰富,种类齐全,但是炼焦煤资源相对匮乏,优质焦煤资源更是少之又少。2013年以来,随着煤炭产能不断释放及需求下滑,市场供需逆转,煤价大幅调整,行业内亏损的煤炭企业不断增多。尤其是炼焦煤市场也层生波澜,紧紧扯动了消费链各环节的神经。2013年的炼焦煤市场既有与动力煤市场联动的特点,又在个别时段节点和变化的规模幅度方面完全走出自己独特的行情,对于部分地区的煤企起到了生死攸关的作用。

一、2013年炼焦煤市场行情回顾与运行特点分析

2013年全国炼焦煤市场经历了大跌大涨,其中1~2月份价格小幅攀升;3月份价格稳中偏弱;4~7月份需求萎缩,价格持续下行、跌跌不休;8~10月份,下游集中补充库存,需求有支撑,价格开始回调;11月份,炼焦煤市场开始趋向于平稳,个别主流煤企优质品种价格继续上扬。

1.第一阶段

2013年前两个月,全国炼焦煤市场整体运行良好,下游企业采购积极性较高,需求有支撑,价格节节攀升。

元月初,部分主流煤企炼焦煤价格有零星探涨,中旬以后,华东炼焦煤市场价格开始普涨,涨幅40~50元/吨;与华东市场的普涨相比,从下旬以后山西吕梁地区、内蒙乌海地区炼焦煤价格开始上调,涨幅30~50元/吨,河北开滦集团25日起焦煤市场价格上调20元/吨。

2月份后,全国焦煤市场再次延续前期向好的运行态势,下游市场积极补充库存,焦煤市场需求有支撑,多数地区价格持续攀升。如:山东精煤市场价格普涨20~40元/吨,河南鹤壁煤业、河南神火集团焦煤市场价格普涨40元/吨,河北邯郸地区个别煤企价格上调50元/吨,山西焦煤集团个别焦煤价格零星上调,潞安集团贫瘦、瘦煤、喷吹上调60元/吨,黑龙江龙煤集团精煤市场价格上调20~30元/吨。

2.第二阶段

2013年3月开始,全国焦煤市场价格开始稳中下行。

从3月份开始,受房地产新国五条的影响,钢材和焦炭市场行情一路下行,钢厂和焦化厂采购积极性受挫,部分焦化厂开始限产甚至停止采购焦煤,加之前期存煤充足,受此影响,市场需求疲态尽显,价格顺势下行。华北、华东、西北、东北等地主流焦煤企业普遍面临高库存压力,走货情况欠佳,价格降幅多在30~80元/吨。

进入4月份,国内炼焦煤市场爆发降价,此轮降价呈现范围广,幅度大的的特点,范围方面南达贵州盘江,北至黑龙江双鸭山,中间涵盖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国内诸多炼焦煤主流企业,其中4月份部分大矿降价如下:龙煤集团下调100~130元/吨、山东兖矿集团下调130元/吨、河北开滦集团下调85~110元/吨、山西焦煤集团下调30~70元/吨、河南平煤集团下调60~80元/吨、安徽淮北下调60~80元/吨、安徽淮南下调40~50元/吨、河北冀中能源下调50元/吨、贵州盘江下调30元/吨、江苏徐矿集团下调90元/吨。

此后,炼焦煤价格开始逐月连续下调,跌跌不休,各地存煤剧增、回款困难、销售压力巨大,一时间各种降库存的促销措施层出不穷,不断翻新,行业内竞争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互相争端市场份额,抢占微利蛋糕,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进入7月份时,炼焦煤已经迎来第四轮降价,多数地区炼焦煤价格已经跌破去年最底部价格,大多煤企进入亏损线以下。以山东兖矿为例,二号精煤挂牌价格830元/吨,较今年年初降幅高达220元/吨,背后尚有部分优惠措施。

3.第三阶段

2013年8~10月份,受钢铁、焦炭价格回暖以及下游市场集中补充库存的需求拉动, 持续下行的炼焦煤市场在8月中下旬迎来了转机,累计涨幅一般在60~80元左右;进入10月份后,部分主流煤企价格仍旧小幅探长,其中山西焦煤集团焦煤价格上调30元/吨,开滦集团上调10~25元/吨不等;安徽淮南、淮北矿业价格上调20元/吨;黑龙江龙煤集团焦煤价格上调30元/吨;但是多数煤企焦煤价格持稳为主;

4.第四阶段

2013年11月份之后,全国炼焦煤市场运行平稳,主流煤企价格持稳观望,除个别地区前期超跌的优质煤种价格小幅盘整外,整体价格波动不大。下游企业炼焦煤库存相对处于高位,采购积极性有限,因此多数煤企存煤小幅波动,压力不大,挺价意愿强烈,多持稳观望,市场相对平静。

二、影响炼焦煤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方面

国际方面,在经历了数年的徘徊之后,全球经济继续呈现复苏势头,尤其是欧元区结束了成立以来历时最长的经济衰退。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复苏也将带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复苏。国内方面,三季度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好转,再加上国内温和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小幅回升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PMI在6月份降至50.1%之后,7、8、9、10月份连续回升至50.3%、51%、51.1%和51.2%,经济形势好转无疑为煤炭需求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

篇9

汽车后市场最早的分类是以汽车整车销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类的。一是汽保行业;二是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三是汽车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四是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中国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七大行业:汽保行业;汽车金融行业;汽车IT行业;汽车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又称汽车养护行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汽车文化及汽车运动行业;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

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和近几年“井喷式”的增长,2006年的汽车用品及零部件市场也实现了持续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的生产厂家上万家,全行业年度总产值同比增长28%,国内汽车后市场整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巨大的市场商机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巨头和国内行业企业加入此竞争当中。2010年我国汽车后市场新增规模生产厂家近3000多家,各类连锁店、保修店增长超过30%,特别是一些跨国汽车巨头在国外的零部件配套商,紧随合作伙伴的脚步进入中国,纷纷选择在中国建立其亚太地区总部。一场逐鹿中国汽车服务后市场的战役已经打响。

行业整合将继续,

整体竞争实力差的企业将面临洗牌出局

2011年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总趋势将是品牌数量呈减少,而品牌专业化,集中化趋势明显,大量的知名品牌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同行业发展趋势相同趋向垄断和规模化。

微利时代的来临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以及营销市场的不断规范,汽车后市场行业暴力时期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过去,纯利润高达30%-40%,甚至更多,现在的企业普遍利润也只有15-20%,而有些局部市场的个别产品,利润竟然只有5%-10%。

市场争夺更加激烈

市场争夺的加剧,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外资和国内企业将平分秋色。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人要去强占,因此对于每一个企业想要占据领地,必须首先打败竞争者,而各地的企业,都会首先拼命保住自己的地盘,赶走“来犯者”。因此,便形成了诸侯割据,各霸一方。这期间,争夺几乎是你死我活的,因此会更加残酷、更加激烈、更加需要勇气和智慧.

品牌战将代替价格战、品质战

价格战在汽车后市场营销领域一直是中低档产品销售中所乐于采用的一种手段,依靠自身的生产力、依靠先进的设备及管理、依靠较为顺畅的营销渠道等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优惠的价格。依靠价格战可以有力地击败对手,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企业对成本意识的提高。先进设备和管理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价格战不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反,由于价格战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产品的品质越来越不受重视、工艺越来越简陋、材料越来越差,最终使产品越来越不使消费者喜爱,被市场淘汰。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品牌产品比廉价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品牌效应使得客户愿意接受其较高的定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汽车后市场营销领域,品牌战将代替价格战、品质战。

品牌打造与生产经营相分离

为了更加有效地占领市场,现有的制造及营销业将会向两极发展。一部分将成为打造品牌的专业企业,他们经营的是品牌而不再是产品本身,有的甚至没有工厂。另一部分将成为专业的生产企业,而他们又可以不必去考虑市场,不用自己去经销,完全由品牌经营商下单生产。这种品牌打造与生产经营分离,有利于集中精力和资金量进行生产及品牌打造,向专业分工的细微化方向发展。使生产向订单型发展,有利于实现计划生产。使营销能集中精力打造强势品牌,有可能将品牌向国外发展。

将有更多的汽车后市场企业以“复制”的方式收购中小企业

品牌战成功的企业,当订单增加的时候,有时会感到生产能力不足,这些企业除了扩大生产规模之外,也会委托其他企业生产。但有时因其技术能力、设备问题等各种原因,品质经常无法保证,于是将会出现以“复制”的方式收购中小企业的作法。

所谓“复制”就是按照自己企业的模式、风格和管理方法去要求和规范所收购的企业,以致使该企业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方面达到自己的要求,使产品品质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种“复制”的方式收购能为企业节省资金,使品质和交期得以保证。远远比自身扩大生产规模来得快。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汽车后市场产业的扶持

中国政府一直对活跃的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旺盛的汽车消费也为汽车后市场提供无限商机。到目前为止,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但由于比较传统的汽车消费观念,汽车后市场产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后劲略显不足。为了更好的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打造汽车后市场产业新的集群优势,政府也有意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拉长汽车产业链。对国内各类汽车后市场展会给予补贴和优惠政策。

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全面开拓市场机遇,优化生产,控制成本,提高收益。目前,不断向好的经济形势,也为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潜力和保障。

展会营销仍是主流推广模式,

网络营销和传统渠道销售模式将长期并存

篇10

[关键词]产能区域分布变化;原料结构;有效产能;产量区域分布

[DOI]10.13939/ki.zgsc.2015.42.104

1近年来我国尿素供求关系的变化

1.1产能变化情况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我国尿素产能为8245万吨,累计新增产能675万吨,淘汰产能500万吨,净增175万吨,同比增长2.2%,比2010年增长23.2%,见图1。

图12010―2014年我国尿素产能变化情况

1.1.1产能区域分布变化

2010―2014年我国尿素产能区域分布变化如图2所示。2014年,全国各区域尿素产能分布情况:西北27.1%,华北23.2%,华东21.8%,西南11.5%,华中10.2%,东北5.3%,华南0.8%。产能向资源地转移,与消费地背离趋势明显。西北地区的尿素产能增长最快,2014年度在建、已投产和近期将开工装置产能总计将达到2597万吨。

图22010―2014年我国尿素产能区域分布变化

1.1.2不同原料结构产能变化

2010―2014年我国不同原料结构尿素产能变化见图3。新增产能以煤为主,增长了33.96%,年均增长7.77%。2014年,我国尿素产能按原料分类的比例:煤70.91%,气27.7%,油1.39%。其中,气头尿素企业41家,产能2236万吨。

图32010―2014年我国不同原料结构甲醇产能变化

我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企业靠近原料产地,其中四川产能最大,其次是新疆、内蒙古和海南;以煤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无烟煤产地和农业主产区,其中山东产能最大,其次是山西和河南。

1.1.3有效产能

2010―2014年我国尿素装置开工率见图4。2014年国内生产企业开工率维持在65%~67%左右,部分厂家装置仍未复产,市场供应量有所减少。数据显示,2014年新增尿素产能610万吨,退出500产能万吨,仍有长期停产产能400万吨,有效产能7700万吨。

图42010―2014年我国尿素装置开工率

1.2产量变化情况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尿素(折含N100%)产量达3217.83万吨,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自2010年以来(除了2014年),中国尿素(折含N100%)产量整体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产量均高于2500万吨。2012年尿素增长率一度达到13.9%的高位,产量也是自2010年来首次突破3000万吨,达到3003.83万吨。以后的两年尿素产量增长率一直处于下滑的态势,到了2014年,出现了近五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与2013年3333.18万吨相比,减产超过100万吨,见图5。

图52010―2014年我国尿素产量变化

1.2.1产量区域分布

2010―2014年我国尿素产量区域分布见图6。2014年我国尿素产量区域分布情况:华东26.51%,华北21.77%,华中18.91%,西北13.21%,西南13.26%,华南2.91%,东北3.42%。华东和华北地区是全国尿素的主要供给基地,2014年华东和华北地区尿素产量合计为15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8.28%;与2010年相比,华东和华北地区产量增加32.3%,年均增幅7.3%。

图62010―2014年我国尿素产量区域分布

1.2.2不同原料产量变化

2010―2014年我国不同原料尿素产量变化如图7所示。2014年我国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产量占75.7%,气头(天然气和焦炉气)占24.3%。2010―2014年新增尿素产能主要以煤为原料。

图72010―2014年我国不同原料尿素产量变化

1.2.3进出口情况

2010―2014年我国尿素进、出口走势见图8。2014年,我国进口尿素0.59万吨(折纯),与2010年相当;出口1361.6万吨(折纯),同比增长2.58倍,比2010年增长3.21倍;我国尿素对外依存率很低,2012年最高为0.31%。2014年我国尿素出口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关税下降,导致出口贸易活跃。

图82010―2014年我国尿素进、出口走势

1.2.4消费情况

2010―2014年我国尿素消费变化见图9,可以看出,近几年农业需求维持平稳,工业需求每年递增。2014年我国尿素消费情况:农业消费4350万吨(实物),工业消费1450万吨(实物)。农业消费一直是尿素主要的消费领域。

图92010―2014年我国尿素消费变化

2市场走势分析及影响因素

2.1市场走势分析

2010―2015年我国尿素平均出厂价走势见图10。2010年,受煤电、天然气供应紧张影响,国内尿素价格延续2009年的高位在1750~1850元/吨的价格开场,从3月开始,国内尿素市场直线下滑,仅一个月时间就跌到了谷底,下半年尿素价格上涨了约400元/吨左右,基本恢复到年初价格;2011年国内尿素市场出现淡季不淡行情,尿素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价格在1950~2310元/吨;2012年尿素市场跌宕起伏,大幅震荡,上半年价格创出自2009年以来新高,但5月中下旬后,价格开始下跌,波动幅度高达600元/吨,年底价格再度上行,全年总体表现较好;2013年尿素市场却遭遇非常惨烈的滑铁卢,价格在1550~2300元/吨。2014年氮肥市场供大于求,尿素价格保持低位运行;2015年上半年,在政策支持、出口拉动等利好的支撑下,国内尿素市场价格呈现稳中上涨趋势。

图102010―2015年我国尿素平均出厂价走势

2.2影响因素

2.2.1用肥季度

据媒体统计:每年农业旺季(1~7月)全国的农业尿素用量约占全年需求量的70%以上,特别是春耕期间。若下游市场反馈为库存不足,尿素价格便有支撑。农业传统淡季从7月下旬开始,持续到10月或更长。这段时间内,农业需求疲软,工业需求有限,尿素市场供求过剩。

2.2.2原材料价格

原材料价格决定尿素制造成本和边际效益,是尿素底部价格的一个较有力的支撑。

2.2.3开工率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是尿素市场竞争的重点地区。因此,在尿素产能过剩的现状下,企业开工率降低、减少流通环节库存和出口集港量,特别是开工率水平下降至供需平衡的水平将有利于尿素价格保持较高水平。

2.2.4国家的出口关税、退税政策

国家出于对尿素供需平衡的考虑,以满足内需为前提,每年都在对尿素出口关税进行调整,近十年尿素出口关税政策见下表。据统计,2011全年尿素出口量355.9万吨;2012年总出口尿素量就达到了694.8万吨;2013年总出口量增加到了826.5万吨;2014年总出口量为1363万吨,2015年1~5月尿素出口为609万吨,取消淡旺季的税率调整将更有利于出口。从数据上不难看到出口关税、退税政策对于缓解内销压力的成绩。

近十年尿素出口关税政策表

2004年[]尿素产品暂停出口退税政策。

2005年[]尿素出口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继续对尿素暂停出口退税。1月1日~3月31日,尿素定额征收每吨260元出口暂定关税。6月1日~10月31日,尿素出口按30%征收关税,11月1日~12月31日,按15%征收关税。

2006年[]尿素等3项化肥类产品的关税配额税率暂定为1%。

2007年[]7月1日起,尿素不再享有出口退税政策,同时征收出口关税。2007年对尿素出口征收的是季节性暂定关税,具体标准为1~9月按出口额的30%征收,10~12月按15%征收。

2008年[]第一季度关税按照30%征收,第二、三季度按35%征收,第四季度按25%征收;4月20日开始对尿素出口加征100%的特别关税,9月1日开始又将特别关税提高到150%,从12月1日开始,淡季关税可低至10%。

2009年[]旺季(2~6月,9月1日~11月15日)出口关税为110%;淡季(1月、7~8月、11月16日~12月31日)出口化肥设定基准价格,淡季出口关税由125%~185%降低为10%~110%。

2010年[]尿素出口关税实现旺淡季制,出口价格不高于基准价格,旺季税率110%,淡季7%。

2011年[]旺季(7~10月)税率110%,淡季税率7%,基准价格2100元/吨。

2012年[]尿素出口关税政策维持2011年淡旺季划分及税率,但明确说明计算税率时的出口价格不含关税。

2013年[]淡季(7~10月)当出口价格不高于基准价格时,7%;当出口价格高于基准价格时,税率=(1.07-基准价格/出口价格)×100%;旺季(1~6月,11~12月)税率=(1.07-基准价格/出口价格)×110%。

2014年[]淡季(7~10月)当出口价格不高于基准价格时,2%;当出口价格高于基准价格时,税率=(1.02-基准价格/出口价格)×100%;旺季(1~6月,11~12月)税率=淡季税率+75%。

2015年[]即取消全年淡旺季,统一征收税率80元/吨。

2.2.5下游产品的需求

我国现有尿素企业约200家,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因此,我国尿素的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下游需求的变化将对尿素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3发展趋势

3.1新增与淘汰产能并存

据统计,2014年我国尿素产能为8245万吨,累计新增产能675万吨,淘汰产能500万吨,净增175万吨,2015年内蒙古、黑龙江、山西等地有新装置投产,预计淘汰退出的产能会更多。从产能看,尿素行业出现了新增产能和淘汰产能并存的局面。

3.2产能向资源地转移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新疆、山西等丰富煤炭资源,陆续建设一批大型先进尿素生产装置。截至2016年,内蒙古、新疆、山西尿素产能合计3152万吨,产能过剩2900万吨。尿素产业向西部资源地转移,生产与消费地距离拉长,运输、仓储在尿素市场的影响作用增大,成为未来市场博弈的优势资源。

3.3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企业规模大型化

2013年,我国尿素产能大于或等于50万t/a的企业达到62家,合计产能达到4747万t/a,占尿素总产能的59%。

3.4工业需求将趋热

近年来,尿素的农业需求维持平稳,工业需求每年递增,预计2015年工业需求保持6%~8%的增速,对尿素需求量在1600万吨,同比增加100万吨。主要增量来自人造板,火电、水泥烟气脱硝,车用尿素等。截至2016年,占比将涨至15%。

参考文献:

[1]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2010―2011年度中国化肥市场回顾与展望[J]. 化工设计通讯,2011,37(2):13-33.

[2]曹占高,张荣.2012年我国尿素工业装置及产量、消耗情况[J].化肥工业,2013,40(6):28-30.

[3]周和平.2014年尿素市场走势分析及2015 年展望[J].氮肥技术,2015 ,36(2):52-54.

[4]智研.2015年中国尿素企业开工率浅析[R]. 智研咨询编制,2015.

[5]吴宁.2013年尿素行情回顾[EB/OL].(2014-01-17).http://.cn/bencandy.php?fid=75&id=6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