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状况

篇1

一、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元江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使特色养殖发展得天独厚。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传统养殖肉食产品相比,特色养殖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而且供不应求。目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控制传统畜禽饲养中饲料的添加剂和抗生素,生产“无公害”、“生态”和“有机”肉食产品,在养殖方式上突破;其次是特种养殖,以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主,追求养殖内容上的新、异。针对特色养殖业见效快、附加值高、效益明显的特点,元江县引导扶持山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到2009年底,全县有特种养殖户1055户,其中,养野猪12户,零星养蜂956户,其他养殖87户,存栏野猪559头,养蜂6480群、野鸡5270只,存栏麂子、刺猬、孔雀等畜禽514头(只)、梅花鹿56头。全县完成畜牧业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加0.16亿元,增长6.8%,特色养殖户实现经济收入近800万元。现已建设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示范基地,建设生物发酵床3585平方米,饲养生猪1100余头,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生猪生产迈向环保生态型养殖。针对元江坝是典型热带气候特征,1998年县鱼种站从泰国引进40条幼湾鳄试养并获得成功,到2009年有鳄鱼350余条,是云南省唯一一家鳄鱼规模养殖的单位。目前,鱼种站还负责生产和推广鳄鱼、罗氏沼虾、单性罗非鱼、淡水鲨鱼等特色水产品的鱼苗为主,并实施部分养殖,以“基地+农户”的形式提供鳄鱼苗给农户养殖,低价提供单性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幼苗给农户,鼓励发展特种养殖。

由于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元江县的特色养殖产业现在通过扶持朝着扩规模和树品牌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和推广特色养殖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消费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特色、名贵食品的购买欲望和对安全、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带来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色养殖产业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

1.特色养殖规模小,利用价值单一。

驯养的野生动物种类主要集中在野猪、梅花鹿、野鸡上,少量有养竹鼠、石蚌。大多数养殖户在产品上以活体销售为主,主要是供人食用或观赏,养殖行业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局面。如,全县1家梅花鹿养殖单位只养殖了56头;12家野猪养殖单位,存栏数不足600头。特色养殖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

这与行业内称为“短、平、快”的特色养殖投资特点相反。理论上,特色养殖刚刚起步,养殖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但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许多养殖户只能靠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渠道获取零碎的养殖信息。盲目性导致部分养殖户不是在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半途而废,就是在实际养殖中对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费尽周折。

养殖户绝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总体素质不高,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实践中去总结,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导致特色养殖产业壮大的周期被拉长,发展成本更高。缺乏从事专业养殖的技术人员指导。

元江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管理着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由森林公安代管,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政策指导,致使部分农户养殖中盲目操作,损失惨重。全县仅有4名人员从事野生动物养殖技术工作,且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市场不规范严重制约特色养殖行业进一步发展。

目前元江县的养殖产品处在供求双方单线供销阶段,信息极度不对称,尚未建立一个有形的市场平台。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现有市场中没有使用“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影响了合法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并且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还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玉溪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现状的思考

通过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要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最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对产业发展正确引导:县域内适合养殖哪些品种?市场前景如何?针对县资源优势应重点开发哪些产品,优势在何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如何寻求帮助?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等等。政府要加强调研,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特色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县鱼种站为例,10年的鳄鱼养殖有了成效,养殖面积发展到上百亩,数量到300多条,但要进行规模加工,数量远远不够,多次引资失败,造成浑身是宝的鳄鱼被搁置,以“基地+农户”形式的特种养殖发展缓慢。一边是饲养成本高,资金缺乏,现状难维持;一边想招商引资开发鳄鱼,变废为宝,摆脱困境,但规模太小满足不了大规模深加工,引资不成。所以恶性循环,养殖举步为艰。而其它特色养殖也面临技术、销售等困境,要想对野生动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关键政府要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这才能有效避免养殖户在种源获取渠道上的非法选择,也才使合法的野生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四、加快发展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的建议

1.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要靠政策拉动和示范户带动。

篇2

>> 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状况与策略研究 大连基地:上游拉动全产业链发展 养猪产业链发展趋势 抢占商业WiFi产业链上游 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构建的博弈分析 基于产业链的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分析 定制模式重构手机产业链 移动支付发展状况、产业链及其制约因素

">上游面板商掣肘大陆彩电发展 政府出台政策完善相关产业链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通信产业报》创刊20年暨2016新春产业链寄语 进军LED 产业链上游 前景可期 产业链上游的“三座大山” 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之痛 段子手产业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分析 天津动漫产业发展与产业链构建研究 沈阳手机产业集群形成半小时全产业链(1) 沈阳手机产业集群形成半小时全产业链(2) 手机电池“杀手”背后产业链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精实新闻. 高端芯片联盟,助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系加 快发展[EB/OL]. (2016-08-05). .

[7] 我爱方案网. 2015年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排行榜[EB/OL]. (2015-12-09). ?1468893848.

[10] 群智咨询. 2015年手机面板出货排行榜,京东方居首,夏普出货达成率仅6成[EB/OL]. (2016-02-19). .

篇3

发展思路

基于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为促进该州茶产业的发展,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走茶叶深加工之路。在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茶农的生产经营自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和各种服务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如签订合同、茶园入股等方式,使分散的茶农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各主体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以打破企业与茶农、企业之间彼此孤立的状态,改善当地茶叶产业链松散甚至脱节的现状。进而实现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的专业化、一体化,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成化,使每个生产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获得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先进技术、设备也可以在茶叶协会及各种服务组织的协助下运用到茶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茶叶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大大推进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对策建议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塑造有强势竞争力的品牌

通过建立茶叶专项基金,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选址恰当,有一定规模、经营能力、市场潜力和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大型深加工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单独研发或技术引进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促进茶叶产品的多样化,在符合市场定位的前提下,找准其产品的卖点,全力塑造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国内外大型展览会等多种渠道,进行营销推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品牌形象闯出自己的消费市场,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和“纽带”作用。

2加大科研投入,走科技兴茶之路

政府通过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转变当地茶产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继续推进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建设的同时,加大研发,培育适合当地的茶树品种,加大无性系良种繁育和推广的力度;通过茶叶协会、农科院下乡等深入农村宣传和推广高新技术,指导茶农种植和管理茶园,提高茶农素质,提升当地茶园管理水平。政府、企业、高校单独或合作组织培养一批切实有用的种茶、制茶、售茶的专业技术人才。

3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为小、散、弱的茶叶企业或加工场与龙头骨干企业牵线搭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使初制加工原料向精深加工发展。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茶叶行业协会组织,协助推广茶园机械化采摘与修剪,传递交流市场信息,使分散的茶农能与茶叶生产经营企业顺利对接,以规范和发展茶叶种植户、茶叶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横向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加强茶农、小加工商和龙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与交流,相互配合,统一运作,实现规模效益,打造强劲的区域经济优势。

4政府扶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政府应有所作为,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当地的物流配送能力,方便物资的流通;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市场秩序,遏制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建设和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快对相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培养种植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关于茶业标准化生产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强化产业链主体自觉参与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质量管理部门通过监督抽查、例行检查、专项整治等有效措施加强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优惠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投资者。

5构建市场销售网络,加快恩施茶叶市场化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力打造恩施茶叶市场销售网络。“引进来”就是以本地茶叶市场为依托,加大市场硬件投入、自我完善、自我监管,完善市场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把茶叶市场打造成集茶叶交易、物流受理、信息配载、仓储配送、货物中转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市场,建立茶农、个体加工商、龙头企业、市场销售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经营模式,增强恩施茶叶的品牌竞争力;通过举办茶商大会、茶叶节等形式,努力招揽全国各地知名茶商,把恩施茶叶进一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走出去”即鼓励茶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纪人到武汉、福建、浙江等大中型城市设立恩施茶叶专卖店、零售店或开设茶馆,把恩施茶叶销往外地,打造恩施自己的茶叶品牌。

6以产业带动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兴茶

篇4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问题;对策;江西萍乡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5-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ZHOU Wei-ping 1 MEI Shan 2 XU Jing-ping 3

(1 Nankeng Forest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Jiangxi 337037; 2 Forest Seedl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of

Pingxiang City; 3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s Center of Pingxiang City)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ity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and build a green ecological Pingxiang.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xiang Jiangxi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江西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两大中心产区之一[1]。但长期以来,由于萍乡市各地油茶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油茶低产,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不良导致产量偏低[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杂草、灌木丛生,高大乔木入侵,导致油茶林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生长发育恶化,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甚至绝产。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萍乡的具体情况,优化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构建完善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以将萍乡市打造成全省油茶大市、油茶强市,确保萍乡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提升萍乡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1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1.1 油茶经营面积

据2014年萍乡市“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和近期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数据显示,萍乡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5.63万hm2,占萍乡国土总面积的14.7%,占林业用地的21.2%,其中:安源区800 hm2,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353.3 hm2,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 093.3 hm2,湘东区9 766.7 hm2,芦溪县9 520 hm2,上栗县1.63万hm2,莲花县1.75万hm2。油茶林资源按产能划分:低产林3.71万hm2,占65.95%,中产林4 860 hm2,约占8.64%,高产林2 346.7 hm2,约占4.17%,2009―2014年新造林1.19万hm2,约占21.23%。按龄组划分:产前期9 160 hm2,约占16.28%;初产期3 320 hm2;约占 5.90%;盛产期1.13万hm2,约占20.21%;衰产期3.25万hm2,约占57.80%[3]。

1.2 种苗繁育现状

萍乡现有省级定点油茶采穗圃1处,即莲花县棋盘山林场油茶采穗圃,面积14.2 hm2,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10万支。省级定点油茶育苗单位2个,即赣西油茶繁育中心、萍乡剑郝专业合作社,生产“长林系列”等高产无性系油茶苗品种,育苗面积逾13.3 hm2,良种苗木生产能力500万株。

1.3 油茶加工状况

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上百家,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产茶油毛油为主,消费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毛油。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油茶深、精加工逐渐被重视,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企业。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绿海”牌茶油1 000 t;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绿莲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贡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业如芦溪县一村食品公司生产“一村”牌茶油;湘东区木林森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木林森”牌茶油等。萍乡市油茶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油茶深、精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1.4 油茶产量与产值

据2015年统计,萍乡油茶籽产量2.1万t,生产茶油逾5 000 t,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特别是原有的老旧油茶林多数还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且大部分面积为天然林或20世纪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品种单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油茶林荒芜,树龄老化,以及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加上萍乡市又是一个工业城市,部分地方工业污染较重,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茶油年均产量仅有75 kg/hm2,低于近90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落实不够,企业、大户初期大面积造林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农个体种植户缺乏技术,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造林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和抚育,使得一些种植高产品种的油茶林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种植户未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使用油茶苗木,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资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一般投资超过22 500元/hm2,第4年才开始结少量果实,一般8~10年后才到盛产期。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一般农户和企业来说较难接受,也难以承受。虽有各级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但远远不能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2.4 经营机制不活

萍乡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组织规模生产难度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一般每提前收摘1 d,出油率减少1%。而新造油茶林,对一般个体农户而言,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技术未掌握等原因,营造林标准低,而企业、大户规模经营则因土地流转集中难,后期管理技术难按要求到位,加上部分地区油茶采摘秩序混乱,不时发生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导致经营者提前采摘、丰产不丰收。

2.5 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乡油茶主要加工产品为一般食用油,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乡市尚缺乏化妆品茶油、茶壳综合利用、高等级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术工艺,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区、管委会)应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并将油茶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现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促进油茶产销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3]。

3.3 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保证油茶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化事业发展。应逐步落实增加对油茶项目的科研立项,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油茶科技创新的投向,加大各级财政对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和培训,建立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种植的示范基地,加大油茶产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等多项举措。

3.4 扶持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茶油冷榨加工技术”“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工业废水处理转化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5],支持开发茶油新产品,着力打造拳头产品,形成萍乡油茶核心品牌,使萍乡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R].南昌:江西省政府,2011.

[2] 徐京萍,徐鸣,王学红,等.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2011(8):42.

[3] 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R].2015.

篇5

【关键词】农村通信产业 发展状况 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信服务也极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通信服务水平较低,这必然会制约、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鉴于农村通信服务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有效、合理地发展农村通信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通信服务水平,以此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首先对农村通信产品的经济属性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浙江农村通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通信服务产品的经济属性分析

从经济学特性上分析,通信产品不仅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或平台,通信产品不仅提供通信服务本身,同时还可以提供其他诸如传播知识、提供信息、构建平台、传情达意等公共服务,既能给提供者和消费者带来收益,而且还能使社会或他人受益。世界银行在这方面有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和通信发展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即使不能说通信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至少也应是混合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实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政府在其中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来助推通信发展,努力使通信服务具有更强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平性。

二、浙江通信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通信服务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等业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信收入持续增加。

全省电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7.88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2231.65万户,见图1,年增长率达到23.26%。固定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的1.6部/百人增长到1995年的8.5部/百人,到2005年是45.6部/百人,年增长率25.02%,而移动电话普及率从1998年的3.7部/百人增长到2000年的11.8部/百人再增长到2005年的54.8部/百人,年增长率46.97%。

图1 浙江省电话用户增长情况

全省2005年末使用互联网用户达到345万户,使用宽带用户达到338万户。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6851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8303851万元,见图2,年增长率30.08%。

图2 浙江省邮电业务总量增长情况

注:邮电业务总量1978-2000年按1990年的不变价计算,2001年开始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浙江省农村未通电话的行政村个数迅速减少,从1993年的19960个减少到2005年的295个,农村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从1993年的54.1%增长到2005年的99.1%,见图3。

图3 浙江省行政村通电话比重

三、浙江农村通信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浙江通信服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是,在一些农村尤其是有些山区、海岛地区,通信发展水平仍不尽人意,一些地区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乃至出现倒退。加之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普及和大众消费观念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述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多、人员流动小、信息沟通弱、消费支出能力有限、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通信需求不足,农村通信消费增长缓慢。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在通信普及程度、网络及通信增值业务应用、通信消费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1、农村通信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从电话用户总数增长情况来看,浙江省市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42043户增长到2005年的14215278户,同期农话数从1978年的32919户增长到2005年的8101240户,农话总数除2000、2001年超过市话总数外,其余时间一直低于市话总数。

从电话用户年增长率情况来看,浙江省农话用户增长率除了1994年-2000年期间有过高于市话增长外,其余时间均低于市话年增长率,特别是近几年,农话用户增长率出现明显的下降,2005年比2004年仅增长2.99%,远低于同期市话19.64%的增长率。

从电信市场的分布上看,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1978-1990年期间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从1978年的46.70%下降到1990年的30.99%,而从1990年――2000年出现上升趋势,从30.99%上升到52.56%,从2000开始又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52.56%下降到32.06%。

2、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差距较大

浙江省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态势。从城乡来看,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省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8.4部/百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1.4部/百人,超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100个百分点。移动电话在城乡的分布差距就更大,绝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城镇。

3、农村村村通电话仍未完成

浙江省经过多年努力,农村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离村村通电话还有一定距离。浙江省1993年有19960个行政村未通电话,至2005年全省仍有295个行政村未通电话,未通电话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丽水、台州和温州等一些贫困山区,见图4。从横向比较来看,浙江省农村通电话行政村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完全实现村村通电话的省份比较,浙江省仍不甚理想。

图4 浙江省各地区农村通电话行政比重

4、农村通信需求层次较低

在通信业务的需求内容上城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在各城市,基础通信业务的普及程度较高,通信业务增长集中在高速、宽带的非话音业务领域;而在小城镇、农村地区,通信应用还处于基础话音业务的普及阶段,业务使用单一,应用层次不高,诸如短信、悦铃、来电显示、语音小秘书等通信增值业务少有问津。

5、农村网络普及明显滞后

由于缺乏浙江省农村网络普及的统计数据,我们这里引用几组全国的数据来大致了解农村网络普及滞后的情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17日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05年底,农村网民数量为1931.4万人,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3,仅占农村人口的2.6%;农村网民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仅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的网民普及率。

6、农村通信消费水平低,需求弹性大

近年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和通信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有效刺激了社会通信消费的增长。通信消费的增长幅度不仅远远超过社会消费的同期增长幅度,而且通信消费在社会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信消费已成为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通信消费同样呈现上升的趋势,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消费支出84.98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63%,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消费支出已上升到188.7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到3.62%,但是与城市相比,目前农村通讯消费水平仍较低,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为349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97%,至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为798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51%,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户对电话消费的支出仍比较少。

农村通信需求弹性较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每部电话的月话务量与城镇电话相比有很大差距。二是逢年过节时话务量剧增,平常话务量低,零次(没有打出电话)用户比例大。据全国的一项统计,全国长途电话零次户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农村电话用户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不同地区电话来话(接受)与去话(打出)比例差异明显,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话数量远大于去话数量。通常,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电话来话与去话比例基本在1∶1至2∶1之间,经济落后农村地区来话与去话比例一般在3∶1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1。

四、发展浙江农村通信服务产业对策探讨

1、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能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发展农村通信、提升农村通信消费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要继续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包括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努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等。

2、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实现普遍服务

电信普遍服务是指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质量、资费歧视、且能够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在追求企业效益的目标下,电信运营商势必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和赢利的电信服务项目开展营销业务。据统计,中国电信每年投入兴建和设备维护的1000亿和500亿资金中,分别有50亿和30亿属于普遍服务范畴。在各企业讲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时候,让谁承担这笔费用,都是不现实、不合理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用于对盈利能力较差的普遍服务机构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中国也应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尽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从所有获准经营电信业务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主要应用于对那些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开展业务的电信企业提供补偿,可以按照成本补偿的原则,对其发生的政策性亏损进行补贴。运用经济杠杆,落实电信普遍服务措施,进一步扩大农村电信消费市场。

3、继续调整和完善监管机制

电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管,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竞争、促进发展、维护国家权益、保证国家利益和安全的目的。我国电信监管机制不能适应电信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应该调整和完善电信监管机制。首先,应使电信监管机构更加独立。其次,电信监管的目标应该是维护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政府监管目标必须从简单的破除垄断、引入竞争转变为按照国际规则和对外承诺维护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民族电信服务业的正当利益。第三,监管的重点应该是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可以按照规定的比例自由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继续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限制的只能是国内的资本,因此,电信监管的重点应转向依法规范电信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电信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

4、提升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水平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显著,通信消费能力也快速提升。这既为农村电信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了市场创新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应该努力挖掘农村电信发展的潜力,实现农村电信服务方式的升级换代。农村通信市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必须区别对待,实施差异化服务。通信运营企业既要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采取灵活、实用的技术手段,扩大农村电话和宽带互联网接入覆盖范围;又要加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因地制宜地提供适用的通信服务;还要坚持正确的营销策略,将农村市场开拓与当地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通信产品营销体系。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村通信资费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通信资费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更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尽可能释放通信需求能量的农村通信资费政策,能够进一步刺激农村通信消费,最大限度地发挥通信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注:本文是2006年浙江省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06Z2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国情与电信普遍服务.电信软科学研究,2004。

[2] 楚俊国:中国农村通信消费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4)。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地区差异分析[EB/OL],新浪科技网tech.省略,2006年1月17日。

[4] 陈金桥、杨子真:我国农村通信未来发展与展望[EB/OL].省略ii.省略,2002年9月13日。

[5] 杜振华:构建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应注意的问题[EB/OL].省略ii.省略/index.htm,2002年9月2日

[6] 浙江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年。

篇6

一、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青岛市在新材料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十几年中不仅已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众多高水平成果,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态势良好。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青岛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高新产品产值已经达到了412.4亿元(按产品法统计),其中,新材料产品的产出规模占当年同口径高新技术产品产出规模的比重为13.2%。按青岛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05年,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届时,新材料将成为仅次于电子信息产品总量的第二大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突出。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十分活跃,新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并对青岛的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可看到其几个突出特点:

(一)市场容量广阔,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据统计,2000年我国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已达2500亿元,按其年均10%的增长速度推算,预计到2005年,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际新材料市场的9.4%。由于新材料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并得到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近几年各地都出现了新材料投资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的专门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新型企业和研究单位,并在促进新材料工业化应用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仅青岛市就拥有上百家已经跻身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厂家。社会各界普遍对该领域寄予厚望,投资人的信心指数持续不减,筹建各类投资项目的热情高涨。据对新材料领域中镁合金材料、交联聚乙烯管材(新型建材)、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影响较大的产业对象,采取三个大类和11项具体指标评价的情况显示,样本调查对象中的各代表层均对其预期发展前景表现出强烈的“向好评价值”(参表1)。

表1 部分新材料项目的预期发展前景评价

附图

注:① 国外常用花费每1美元所能产生的效能来反映性能价格比。

(二)增长速度快速,市场回报率良好

为说明新材料产业的增长率状况,表2对青岛市“九五”末期若干领域中的新产品产值分布、利税分布、新产品品种分布及各自的增长率情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表2 青岛市六大产业领城中的新产品产值、利税、产品品种分布及增长率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2的3个不同序列、6组数据可看到如下情况:其一,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分布中,最高的是电子信息领域(65%),新材料位居第二(13.2%);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中,新材料达到39.6%。这说明,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性十分突出,各类创新性的投入和产出十分活跃。其二,六大领域新产品利税分布中,新材料位居第一(43.7%),其新产品利税增长率为37.1%,且贡献的利税绝对数额具有突出优势。这说明,新材料产业在其创业之初即显示出较高的贡献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其三,六大领域产品品种分布情况,最高的是能源与环保(28.2%),新材料位次基本属于正常(9.2%),但比较新产品品种的数额和增长率,新材料却稳居第一把交椅。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新材料产业创新性突出和创业活动活跃等特点。

由表3提供的青岛市新材料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实现税金等方面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到新材料产业良好的收益情况、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

表3 青岛市新材料企业重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三)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青岛市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和工业布局散乱的局面,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两大主攻方向,在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相关工业发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青岛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的青岛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城阳区红岛高分子材料工业基地、星状布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等3个产业化基地。

三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零星布局的不利局面,不仅为青岛市建材工业“退城进园”提供了很好的基地,而且为产品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它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高技术项目的孵化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已显示出重要影响。

二、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然成长迅速、并有部分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差距。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力不高

前面已经列举了若干新材料企业良好投资回报和市场前景的资料,但企业短期盈利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持续的成长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科技投入规模及构成、管理者创新力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1.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为14.3%,比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平均10.6%的增值率高出3.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0%的水平相比,则低出6.7个百分点(注: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是一个反映产品创新度的指标,它指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与同口径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市场回报情况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青岛市为14.32%,发达国家为20%~33%,二者的差距同样十分明显。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有良好发展前景,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技术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将受到一定限制。

2.在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内部的各项分类指标评价问卷中,有5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原材料”比较容易解决,认为较难获得原材料的比例低于10%;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劳动力比较容易得到;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资金供给难以保证。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是吻合的,资本推动和资本障碍并存是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一般劳动力供给的丰裕,则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吻合。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求。

3.从企业科技投入规模及其构成来看,新材料产业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在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中排位第二;企业开办的开发机构54家,占全市总额的14.1%;科研合作单位为44家,占全市总数的9.2%,技术储备64项,占全市总储备的6.3%。由上述指标既可以看出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看到它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国内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其中,R&D指标(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非R&D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研究水平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注:美国国防部1996年一份评估报告认为,中国材料技术的总体实力约为2.7(4为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估计也基本上适合青岛市的情况。),自有知识产权数量不足等问题。

4.对管理者创新力的评价表明,目前,企业管理者欠缺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问题仍较突出,但不同所有制、不同企业规模、不同领导层次的被调查对象显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创业的意识相对淡化;高层领导和中层领导的风险意识及创新精神有较大差别;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自信心、主动性明显不同。调查资料同时还反映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仍有75%以上的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已成立的研发机构中,有23.9%没有经常性研究与开发任务,34.6%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不少“技术开发机构”承担的仅是情报职能或技术试验职能,根本不具备综合性的技术创新的实施能力。

(二)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普遍具有规模较小、核心技术体系不突出、自主性技术创新体系薄弱、营销网络的稳定性较差等特点。这一情况与青岛市以海尔、海信、颐中、青啤等10大企业集团规模化经营的状况形成了极大反差。据报道,2000年青岛市10大集团目前的工业总量就已占全市比重的4成多,而创造的效益更是占到了5成以上,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5个百分点。

新材料企业之所以普遍规模偏小,除去客观原因外,还存在如下一些影响因素:一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市场政策不配套,投资分散,难以攥成“拳头”;二是社会各方面对新材料的应用还处于试探状态,市场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三是因企业隶属关系不同而形成的“板块结构”,对企业间的联盟、联合和集团化运作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妨碍了对新材料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规模化经营。四是同类企业的简单模仿、重复建设、同行之间盲目竞争的现象已比较严重。人们担心的“低水平竞争陷阱”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

(三)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关于资源整合能力的分析发现,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散的特点突出,并加剧了资金等“瓶颈”的制约作用。按规划部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青岛市计划投资总额约为1000亿元,其中,仅2001~2002年技术创新规划的重点项目就有125个,涉及总投资56.3亿元,但实际能够投向新材料领域的资金供给量有限,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资金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矛盾比较突出。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企业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运作资金普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受投资预期收益和资金短缺预期乘数的双重影响(注:“资金短缺预期乘数”,是在投资乘数和预算乘数基础上,反映资金短缺背景下使稀缺性信号进一步放大,影响投资人信心指数的一个参照性的指标。),资金供给不足的信号将进一步被放大,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开发和实施规模化经营的举措将遇到更大困难,而创新强度不够、经营规模弱小又反过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和利润的成长。它已成为制约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之一。

资源整合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受体制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类新创办的新材料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浪费。据统计,目前在编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真正在研发机构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20.5%,其中50%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各种原因而处于空置状态。除研发人员数量不足、精力投入不足外,人才质量同样存在若干问题。

(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弱

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之一,存在技术开发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时间、难以预测的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等危险性。因而它对技术创新的频度和效度有着极高要求。保证这一频度和效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

现实情况与上述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四:一是创新目标模糊。创新本是技术、管理、组织、市场几类要素的有机结合,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和管理体系的变革隔绝开来,人为地给创新工程蒙上了一层“纯技术化”色彩。二是创新行为失范。为数不少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三无”(无专门管理组织、无严格管理制度、无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三是创新起点较低。它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国内新材料领域掌握的关键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要落后5~10年;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家;缺乏有效的资源组织系统,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研发人员,各自为政、分散开发,缺乏整体意志,“越界”思考问题和多学科协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四是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意识。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围绕工作流程展开的,企业领导人及其管理层关注工作流程的组织,却忽略了控制整个企业走向的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新材料领域中刚刚创业的那些中小企业,往往既未对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作出准确估计,也未形成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系统思路,企业发展带有浓厚的“跟着感觉走”的色彩。

(五)基地建设布局散乱、机制不活、吸附能力不足

比照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可看到青岛市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重复建设,缺乏重点。除三大新材料基地外,自1996年以来,青岛市还在家电、化工、医药三个行业建立了108处工业园,这些由各行业分头组建的园区普遍存在投入分散、低水平运行的问题。它不仅分散了人们对园区的注意力,减弱了资本集聚和企业集群功能,而且直接导致各个园区独立配套能力的下降和服务成本的上升。

2.选择对象把关不严。青岛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尽管不乏高技术项目,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

3.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大。由于产业基地布局分散,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它与研发实验室、电讯及咨询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资料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共同构成了基地建设中的环境制约因素。这一矛盾伴随基地规模扩大和企业发展水平提高,尤其是国际化的交流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

4.基地规划缺乏“集群竞争力”的战略意识(注:集群竞争主要是不同空间或地域间的竞争,常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工业带、工业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竞争。集群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较多的差异,它通常还涉及到资源整合能力,甚至文化方面的评价等。),选址和布局只考虑“地皮”这一个因素,而未考虑所选地点基础设施的强弱、高等院校的有无、人员技能的水准等其他重要因素。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准,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野,是导致规划失误的重要原因。

5.基地运作尚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羁绊和行政管理的老套路。现行的工业园布局虽对区域定位有所考虑,但组织资源的优化及企业规模优化的问题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不配套和入驻单位的稀缺,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地内部竞争驱动机制的缺乏,妨碍了企业面向市场高效率运作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推进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略进行新的规划,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中国已正式加入WTO,外部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随着产品进口关税的逐步下调,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却比以前更为容易,国内新材料行业将面临来自国际同行业竞争者的全面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当加速建立开放式的产业化体系,确立进口、合资和自主开发三个层次共同发展的战略。

具体要求是:产业发展要推广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化管理流程与营销模式;企业发展要注重国外市场的拓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新材料产品的“本地化”特色应当进一步突出,以便以本地化特征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此外,要重视通过建立海外研究开发基地实现“技术外取”的目标,通过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应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挤压。

落实上述任务,要求理顺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间的关系。在发挥本地区、本行业各类科技资源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跨地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选择,并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转变科技工作者习惯了的选题方法,扩大新材料研究的范围,并注意处理好开发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引进新技术的关系、各类研究单位之间以及各种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转变传统的成果推介办法,借鉴有关方面正在探索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在技术方和投资方之间设立科研中介,通过专业化科研中介机构,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新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的对象,减少以往科研工作的盲目性。此项工作相对于通过召开成果发布会,或简单的“产品展示”功能实施产品推介的传统方式,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动力模型对于创新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动力模型和行为方式都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塑造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应推进包括产权关系再造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创新实体和市场主体。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新诞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建立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关系明晰的财产关系;二是那些依托于原有企业的新的“项目”,应当在准确界定财产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引进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独立运作、按资本权益分配,以焕发创新的活力;此外,应当充分考虑新材料这一产业领域中众多企业属于科技民营型企业的特点,搞好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利用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创新热情、塑造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效率。

在积极塑造企业创新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包括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等方面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运行机制;对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系统实施根本性的改革,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将技术成果的评价建立在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能否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否获得较大市场占有率,并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和市场效益的基础上。

(三)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新材料基地的孵化功能和企业集群效应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很多,其中的关键点有三:一是高度重视基地本身的自我生存能力,在严格把关、优化入驻企业和项目的同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借助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实力,负责园区规划建设。这一开发模式不仅避免了政府包办具体事务的各种痼疾,而且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的质量。二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按经济合理性原则实施区域布局的设计。同时,依据园区地理位置,实施合理的功能分区,并为基地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三是坚持分类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园区建设之初就保持高起点、高层次的特色,在创业园中建立高质量的“孵化器”,使科技成果和项目在孵化器中得到集成和创新,为其成长为高科技含量、高效益、运作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青岛市应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明确产业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对那些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长期不能发挥作用的所谓工业园实施根本性改造。二是要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采用附加值高、无污染、低消耗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材料产业基地上水平、出效益;同时,制定严格的基地建设标准,开展有关的宣传工作,有效地实施形象工程,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和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三是要树立“产业集群竞争”的观念,将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城市间、地区间、经济区域间,甚至与国外的地区或国家的同类企业竞争联系起来,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已经初显端倪的背景下,积极培养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的优势,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市场开发的先机,以争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新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

政府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和帮助将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政策、舆论和融资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合理、有效地流动;二是创造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为地区经济发展出力,并为其中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三是推动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建立,使其在整合科技资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推动开放式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接口,聘用国外人才、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鼓励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整个新材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收稿日期]2002-08-22

【参考文献】

[1] 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市场

从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这些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都是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而信息艺术设计运用的信息科技手段使得创意产业获得更为广阔的领域的发展与呈现。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参与,这样也就构成新型的文化产业形态。

(1)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借助创意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英国凭借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产业里个人才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设立的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协调指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加上政府的购买扶持,在10年之内,创意产业在英国成为与金融服务业相媲美的支柱性产业。2002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809亿英镑。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约有122000家公司注册。到2002年6月,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人数为190万,并继续增长,成为英国解决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信息艺术设计的发展,引起了创意产业中业务范围的拓宽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包括数据通信、可视电话、计算机通信、交互式多媒体应用、互联网、遥测技术、数字电视广播等等。通信行业与新闻媒体、语音视频、电影、音乐、数据库等与信息技术行业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2)在美国,由于注重法制与出自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也被称为“版权产业”,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2006年由经济学家完成的关于版权产业的经济报告中证实――版权产业在对经济实际增长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版权产业都超过了美国其他经济行业,继续成为美国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经济行业。数据显示在2005年,核心版权产业贡献了美国经济12.96%的增长率,而全部版权产业则贡献了23.78%的增长率。他们按市场规律办事,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多种手段和方法的销售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占据40%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增值、就业水平和海外销售三方面持续增长的趋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引领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地位。面对版权产业的状况,美国产业界深深感到:过去24年,版权产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21世纪,当新的信息技术支持版权产业的发展时,将带来的是版权产业新的驱动力。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确立“文化立国”的方针,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9年2月,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界定为对文化产品的计划、开发、制作、生产、流通、消费等,以及与之有关的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不仅仅促进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也提高了其他商品的附加价值。随着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上投入的逐年增加,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游戏软件产业、电影出口、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超过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2005年韩国游戏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3亿美元,网络游戏成为游戏市场中的主导。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文化产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2002数字文化内容被增加到《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的修订版中,数字文化内容包含了文化的要素,并在经济上创造出了附加价值。现在,韩国是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

(4)与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在地理上相邻的加拿大,为强化自身地位,抵制外来文化,十分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奉行多元文化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司,将多元化政策作为政府的基本国策。在文化市场运作方式,他们实施文化管理分权制,能充分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市场的繁荣。通过财政资助对这些机构进行管理。通过设立基金,进行财政资助管理。加拿大艺术理事会每年为加拿大艺术家和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商提供资助,以鼓励和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设立各种文化基金作为资助的经费来源,包括演出基金、协调基金、表演艺术管理基金、艺术节基金、对外文化交流基金等。同时、一些有效的保护本国文化市场的措施也被建立起来,对市场进行管理。抵制倾销,加大文化投入,发展自己的名牌,建立电子信息网络等等。

(5)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接轨上表现出了很高的适应性,与世界逐渐接轨,原有的文化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2001年在文化产业政策上,陆续组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允许外资进入部分文化产业,借鉴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等予以大力支持。新兴媒体、网络技术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带动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活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008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供了政策及金融方面的支持。同时,各省市大文化产业成地方经济新引擎,文化创意产业链涵盖范围很广,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巨大。2010年1月,国务常务会议推进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并提出阶段性目标和明确时间表,三网融合将促进媒体向双向交互传播转变,向多终端转变。多种媒体的融合可以开发增值的文化产业,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目前,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都在积极推动着创意型行业的发展,相继建立起一些创意产业基地。如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创意产业领域的第一个高层次的国际论坛“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以“创意经济,领航中国城市发展”为核心议题,探讨了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咨询机构、企业界、投资界和各界创意精英提供一个信息沟通、产业分析和市场开拓的交流平台。2005年,北京举办首届“中国数码艺术博览会”,建立起数字艺术交流平台,进行版权交易、人才交流。交流各国各地发展创意产业所取得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北京以2008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如吉祥物“福娃”等一系列产品。上海市政府明确把创意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城市功能改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之一。以“2010年世界博览会”为契机,上海改造并建立了一批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据统计,从1994年到2010年16年间,中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6.6%,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的制度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促成了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群言出版社,2004.

[2] 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一、全乡概况

__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武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__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有4003 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困难重重等诸多原因,故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优质香蕉、优质稻、冬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十多年来冬农开发和热坝作物栽培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河谷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优质香蕉、优质水稻、优质菜豆、冬早玉米、热区水果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水稻,保香蕉,增定单,重冬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__年优质稻面积达到3640亩,产量205.5万公斤,产值308.25万元;优质香蕉面积4020亩,产值350万元;冬玉米面积由1200亩,产值112万元,优质菜豆面积1000亩,产值161万元,花生1280亩,产值62.5万元。我乡已经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__年共组织各种培训35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48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积达4000亩,多蘖壮秧、扣种稀薄、单行条栽、双龙出海等措施的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县农广校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24场次,培训农户215人,合计150人毕业获得“绿色证书”。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低冬季热河谷光温水资源,注重冬季农业开发,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优质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20__年发展种植了1100亩冬玉米,1000亩优质菜豆,350亩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在河谷两岸发展优质花生1200亩,玫瑰茄450亩,优质柑桔300亩,龙眼150亩,大青枣450亩,石榴450亩,形成了河谷热区水果种植带。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造成“有水不能用,产品运不出”,旱季河水从谷底流过,半坡农地缺水严重;雨季时常断路,造成农产品滞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

规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东坡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优质香蕉、冬玉米、优质菜豆、优质河谷水果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我乡低热河谷资源,重点发展优质香蕉、优质稻、无公害菜豆、双低油菜、中药材、热区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优质香蕉。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发展优质香蕉3500亩。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达卧6个村委会夏季发展高档优质稻4000亩。三是发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东坡、庄房3个村委会利用秋热发展地膜冬玉米1000亩。四是发展无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在东甸、白马口发展无公害菜豆1000亩。五是发展玫瑰茄。在白马口、以赤叨、东甸发展优质玫瑰茄10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在达卧、东坡、发展优质柑桔300亩,石榴300亩。在东坡、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发展优质芒果200亩,大青枣350亩。

篇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体育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让潜在的、巨大的体育市场催生出一个繁荣的体育产业。为此,在研究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互动化的基础上,既通过刺激体育需求的政策与策略,也采取增加体育供给的政策与策略,实现培育市场、激活体育产业,推动市场经济增长的目的。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体育产业

2.2研究方法:文献法本文检索并参考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成都体育学报等刊物有关体育产业、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报道。

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从2001年广东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在运动会前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各投入20亿和18.5亿元,新建主要场馆11个,改建、维修场馆45个,共为九运会提供122个比赛、训练场馆,完成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场馆建设工程。本届全运会在运作方式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型、国家对体育事业统包统揽的供给型模式,在场馆建设、大赛运作上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资金筹集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多元化市场之路。

4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生存条件

4.1体育产业的现状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之后,还存在一些问题:1.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由于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内陆地区,这就导致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失调。据统计,体育经营场所资金投入额,东部明显高于西部。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具有本质功能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明显落后于体育表演业,体育娱乐业,其他部门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部门之间的关联也很低。目前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机构,确立各部门的发展次序,发展规模,这才会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2生存条件

4.2.1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几年,国家在普及全民健身,政府已将全民健身计划看成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社区、公园等一些公共场合大建一些休闲、健身、娱乐的体育设施,在政策、经费、指导人员和场地建设与使用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助,这必将激发人们参与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4.2.2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对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商品意识日益浓厚,体育市场化日趋明显,体育有着特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形式,构成体育生产和消费的各要素,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合理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

5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

5.1体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相关行业发展迅速2002年,郑州市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约为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GDP的1.7%,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全民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体育产业结构中,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体育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它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健身娱乐服务、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2002年郑州市体育供给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

6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

6.1更新观念调整体育发展战略,政府职能由办体育产业向管体育产业转变。

篇10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黄柏、银杏、杜仲、厚朴)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我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品牌优势相比,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种植规模偏小

中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小而散。我区中药材大多数是由农户利用田边地角、坡地、稀疏果园、退耕地发展起来的。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10万亩),适合中药材发展的面积不多,加上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连块成片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规模优势。

(二)受市场影响波动大

中药材素有“药疯子”之称,“种多了是柴,种少了是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也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稳定。药农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基本上延续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种植,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状态。行情看涨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时,一哄而下,缺乏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加上山区信息不畅,经常导致药材品种积压,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而中药材企业与药农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与销售脱节,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品牌建设滞后

我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的产品少,大多数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产品无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直接外销。由于没有自已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低。

(四)资金、技术缺乏

中药材板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药材科研机构。我区没有一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材种类、种质资源、药用植物品种、生长发育特性、药理性、环境对药用植物影响、产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材发展缺乏产业发展后劲。

三、中药材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规划布局

制定切实可行中药材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药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规模原则。我区中药材总体规模控制在6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规划面积2万亩,管护好4万亩的木本药材(杜仲、黄柏、银杏)。坚持因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扩大房党、黄连、独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在宋洛乡、新华乡、阳日镇、松柏适度规模发展天麻、柴胡,在全区范围和武烟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业原料基地,建立药酒(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联合开发)中药材原料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大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把好质量关。

(二)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加强法制宣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资源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园、珍稀植物保护园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被称之为“药用植物基因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药材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将我区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的重要药植物,通过良种选育增加新品种;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方法,扩大引种范围,使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产量、品质、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断提高;通过驯化,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经济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遗传性变异等,总结其规律,探索引种驯化经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采药识药的新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三)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的新的课题。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进口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进入各个药材市场和制药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就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立足源头控管,强化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不出区(林区)不入市(市场),凡是达不到出口标准的中药材不准申报出口。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要坚持科技兴药方针,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方法,推进我区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录象放映、图书发放、卫星远程教育等技术推广手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到中药材生产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学习参观。聘请外地专家到我区为农民实地指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林药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聚能药业等中药材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天然植物园”的优势,突出“”绿色、天然品牌。在产品开发上,积极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天麻、当参、银杏等药食两用药材进行小型化、精品化、礼品化包装,保健药酒,药膳、药饮、药浴开发。建立企业、市场和农户间的联动。鼓励企业通过合同形式,直接与药农建立种植、购销关系,形成企业+市场+药农+基地现代化种植经营模式。企业为药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药种、药苗、肥料、技术服务,以市场保护价回收药材,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公司与基地、公司与药农利益共同体,推进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协会,把千家万户的药农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