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实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完成哲学史课堂教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需要形成“三个转变”,即教学话语权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手段的转变。通过三个转变,塑造青年学生的信念和信仰,提升他们的理论思维水平,重视创新能力的开发,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 一) 教学话语权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讲授是一种流于独白的灌输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是将学生看成是受动的客体,这就形成主客体的二元分离甚至对立。由此,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独白和自话自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话语霸权的场地,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由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一个卫道和传道的工具。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受动的客体,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理论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应有发挥,对教学内容缺乏积极主动的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多方位参与和互动交流的过程,因而应当建立二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合理机制。打破传统“话语霸权”模式的关键在于从主体性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双方作为独立个体的相互交流和主动参与。这种平等地位、独立精神的相遇和碰撞,使得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承认和包容。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看成是一幕戏剧,那么,学生就不再只是观众,应是“剧中人”,应当有思考的空间和真诚表达的机会。“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之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它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①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应该彰显“对话”范式,对话是对独白的扬弃和超越,哲学史课堂教学更需要从独语的理性转化为对话的交往理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理论的信心和乐趣。
(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必然要求形成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要有问题意识,对一些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辩论、讨论等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收集学习和研究资料对问题进行寻根探源,也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进行探究。哲学史这门课程内容丰富,依赖教师的讲课去消化所有知识是很吃力的。应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听课与课下互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不断丰富阅读范围,增强对哲学史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鼓励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分组讨论法。教师根据哲学史课堂教学每一阶段所涉及的不同理论问题,确定教学研究专题。然后,根据学生对该问题看法的相似度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学生在课外对资料的搜集、整理,由各小组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设计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尤其是对理论结论的被动接受的局面,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问题、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角色换位法。教师根据哲学史的具体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讲解,体悟教与学的不同要求,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教师充当“学生”,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区别,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改变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传统固定模式,形成主体与主体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实质上就是主体与主体的交流。这样,青年学生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中,不断提高学习哲学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 教学手段的转变
课堂教学手段应该去单一化,把单一转向多样的教学手段,是马克思哲学史教学的现实要求。多媒体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用板书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哲学史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功力,缺点是无法彰显重要的直观的“画面”。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声、色、图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哲学史课程的感染力。把哲学史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易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改变了哲学史教学沉闷乏味的状况,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黑格尔说: “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优越性: 哲学不是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 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②哲学史也缺乏这种优越性,这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多探索。为了让学生对哲学史产生兴趣,可利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把哲学案例融入情景中,把人物与其著作里的思想结合起来,渗透到历史发展的情境中,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从感知发展为理解哲学的精神实质。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互联网。课堂教学不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且又受到教学计划在时间量上的限制。因此,我们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查询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信息等,加强对哲学史课程的深入了解。同时,学生通过与教师在网上交流,积极参与热点、焦点的问题讨论,加深对问题的反思。教师通过上传教学课件,展示理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良教学网络平台的高信息量性、全方位性、渗透性、超时空性和互动性,极大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提升哲学史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可开拓课堂之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事业、部队等单位进行参观访问。鼓励学生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效应,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的价值认同。把马克思哲学史的发展背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把哲学理论同现实实践场景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二
上述转变要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在哲学史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建立和实施了“八步”课堂教学新模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八步”课堂教学方案是以学习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循着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观点交流,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思路,而形成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模式。
理论阐述。教师在课堂上把哲学史中所要讲的具体内容给予阐述,让学生基本了解这一堂课所要学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使学生知晓课堂的总体任务。但是,这一过程不能只是结果的简单说明,而应是由过程到结果的逻辑推演。
告知目标。教师依据哲学史课堂的具体讲解内容,告知学生这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和广度。
激发阅读。教师让学生带着目标去主动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目的在于能够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首先理清粗读与精读部分,粗读部分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精读部分需要认真推敲和琢磨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引出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出问题,比如,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会出现那样的哲学家及其一系列哲学思想? 那些哲学思想对今天有什么价值? 促使这些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翻腾起来”,在阅读中产生问题,在问题中进行阅读。
提出指导和反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指导和讲解,让学生的不知和不解达到理解和掌握。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思路给予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同时,让学生也反馈教师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也清楚教师的思路是否对自己有帮助。即“如何让学生与教师有真正的心灵会见”,③使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和反馈的过程中得到收获。
提出作业。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哲学史这一堂课所掌握的情况,给学生留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以书面形式予以表达和提交。
效果评价。在教学经过一定的运行和取得一定效果后,需要对其进行强化,主要的手段是广义的奖与惩相联系的评价,即对教学结果做价值判断。在评价活动中,肯定学生的进步,会使他们受到激励,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强化已经获得的内容信息。对缺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比较、批评,会使学生的错误得到纠正。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专门开一个“圆桌”研讨会,让每一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由教师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所学、所思、所得。
。教师留下的作业,学生只要认真对待,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小论文,这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和提升。对于哲学史这门课的学习来说,学生阶段性成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写出能够发表的论文,总结所学理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八步”教学方案的目的是形成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要求,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④它是基于哲学史课程本身的特征,适应当代大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参政议政、影响社会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基于学生更少对思想灌输、理论脱离实际的纯粹书斋式的学习方式的妥协与容忍的现实,基于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4―0051―03
以数字化信息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多种教学器具进入课堂后,明显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已进入一个全新的转折期。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教学手段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步,选择何种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都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力争使教学手段理性回归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起到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深究概念内涵,使手段回归本源
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传递教学信息,达到促使师生信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其本质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所采用的方式和措施。对教学手段本源的理性回归,能使教师集中精力,围绕着“如何选择最有效的实施方式和落实措施,达到提高学生吸收信息最佳效果”的议题任务,去设计和从事自身的教学工作,切身体会到“在实际活动前了解所要从事的操作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才有可能在实际活动中定向,即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真正含义。理性思考后的工作实效,表明了思想意识是一种超级资源,教师主体意识和智慧潜能被激活之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有了保障。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媒体与手段也是有区别的,教学媒体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物件或工具,而教学手段是使用这些媒体而采取的一种途径和策略。教学手段不是教学中的物件与工具,研究的注意力不应仅仅停留在介绍新工具、利用新材料的认识表层。要想达到预期目标,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去研究落实目标所应采用的最佳方式与措施,而不是“物件”的研究。探究教学手段的本质内涵,能够使我们回归到事物的本源,有效解决低效劳作的困惑疑难,体验到掌握本质,运用规律提高工作实效的乐趣。
二、掌握手段特性,使实践更为理性
掌握教学手段的特性,是理性运用教学手段的基本保障。教学手段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的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目的,即高质量、低消耗地使学生更加便捷地学好,达到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习得情趣、掌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预期目的。研究教学手段,就是要使其满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真正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决不为了形式的多样化而滥用。
第二,活动性。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只要有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直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是教学手段运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以教师付诸相应的教学行动为标志的。
第三,整合性。教学活动从形式上说是丰富和多样化的,虽然单一的教学手段可以独立用于解决某些细节问题,但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全部或整体问题。教师要想完整地解决教学活动过程的所有问题,既要考虑各种手段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又要考虑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各种手段发挥何种作用。教师只有交叉整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达到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实效。
第四,实效性。课堂教学手段主要是用之于教师,授之于学生,它所关注的是运用的效果。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不是为了运用而运用,也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运用,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对帮助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都应体现如何使学生更佳、更易、更快学好的实效追求。
第五,发展性。新的质量观是以“人”为着眼点,追求人的发展,即学生自主、生动、持续的发展。教师只有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去正视现实的课堂,才能抓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这个“根”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教师在研究与运用教学手段时应该凸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后劲儿,在有效使用教学手段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三、区分功能类别,使手段选用灵活
区分各种教学手段的功能类别,可以使教师更为理性地灵活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分析可供选择的手段类型、功效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学实践的客观需求,我们可将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物质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师借助自身以外的物品才可采用的方式和措施。物质化的教学手段既包括借助于自身以外的工具、仪器、设备以及声、光、电、多媒体课件才可采用的方式和措施,如唱片、录音、录像、电视、电影、投影仪、计算机、信息网络等,也包括读、写、演示等方式,如:文字与书籍方面的粉笔、黑板、图表挂图、模型、标本、学具等物件。
第二类是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师凭借个人身体器官就可采用的方式和措施。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听、说、模拟、要求等方式,如语言、音调、面目表情、手势形体以及教师自身特有的素养和气质,可以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总成。
教学手段对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落后,先进的教学手段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也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先进的。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使教师对自觉理解、发掘、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独特功能和有效选用教学手段的意识和行为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四、归纳选用途径,以手段提高实效
恰当选用教学手段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在实践中选用何种教学手段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手段特性、经济因素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正相关的。在选用不同教学手段时,我们建议教师遵循以下程序。
(一)明确教学手段的服务对象,具体落实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依照目标和计划行事,才能把握住运用有效手段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工作质量的方向盘。新课程的质量观是以“人”为着眼点的,目标的追求是人
的发展。践行新理念需要站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正视课堂,因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观的“根”。在研究和选用教学手段时也不能例外,更要找准“教学手段要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这个“根”。
教师要集中精力在选用何种有效方式和措施达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明确:研究与使用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而用,为让学生学好而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而运用;出发点是教师的有效教学;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终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手段
教师根据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出研究教学手段的技术路线,即:备课的手段一上课的手段―作业的手段一评价的手段一辅导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做好细化的研究。例如:针对目前学科课程标准中只有学段目标没有年段教学目标的客观现实,教师要加强对备课环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点外,还需要对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我们建议教师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明确“教什么”。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组织工作要率先完成,用以了解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并进一步思考落实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考“为什么教”。教师要思考教材的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在何处,在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的问题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措施。
第三,研究“怎样教”。具体研究应该组织怎样的材料,经过怎样的过程将知识概括出来,需要怎样的语言、媒体、器物等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评价“教得怎样”。自己所选用的教学手段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针对反馈信息,需要采用哪种调控的措施,等等。
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关键是要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的预设、资源的开发和知识的深透性以及思维、视野的拓展上下功夫,有效组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器具,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服务。
(三)分析可供选择的手段类型和特点,选定有效的教学手段
各类手段的教学特性不同,体现出的内容也不相同。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不同手段的教学功能,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例如:传统的教学手段所应用的教学原理是传统教学论所涉及到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主要是提供直观对象达到建立概念的目的。为此,教师教学要明确目的,精心选择,并与语言指导、启发思考等结合起来。随着教育技术的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形成技能,积极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图像、声音、颜色、特技等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现给学生。在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运用最佳的教学手段,达到解决疑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探索课堂运用,使手段回归实践
使教学手段理性地回归教学实践,教师就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手段与教学活动融于一体的问题。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规划要在行动之前,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体现与破解,去思考有效的方式和具体实施的措施,努力做一名理性思考的实践者。第二,要考虑教学手段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安排的有机整合,使其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把力量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器具研究,真正使教学手段理性地回归到课堂教学之中。第三,要思考教学手段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和谐性。不是为了手段而运用,关键看手段选用的切合度、有效度和融合度。使用手段要适度,对教学中的放映设备等教学器具要选择恰当,切忌过多、过滥,要用到关键处。
在课堂教学中,物质化教学手段的选用是教师熟练掌握、有针对性设计并适当应用的过程,而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则相对隐蔽和复杂。个人的先天气质、后天学习、性格、素质等对教学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平时应注重积累,从生活中留意,在教学中揣摩。
篇3
【论文摘 要】鉴于PLC可编程控制器实践性强的特点,在PLC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以课堂教学和验证性实验、课内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互动式、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主导来代替,将PLC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完成,边教学边实验,从验证性实验到开发性实验,再到创新性实验,同时结合组态设计,模拟生产现场,让学生对PLC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所有过程均以学生自主动手为主,教师协助教学为辅。
1.引言
“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是当今教育界一个火热的话题,也是近几年高校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但如何把“实践教学”深入到“教学改革”的每个方面并与时俱近,却有待进一步研究。就我院而言,近几年在宏观方面,学院领导对学校的定位及专业与院、系的设置、合并及发展方向等问题几经探讨和改革,其结果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在微观方面,所有的任课教师将自己所授课程紧跟着教学改革的步伐,无论从教材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与提高,其结果绝大部分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从宏观到微观期间,还有一些细节差强人意,甚至处于盲点状态。如:某些课程的实践环节,尤其是那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课内实验模式发展下去,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实践教学”的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现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时展要求,也因此无法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有令人满意的表现而最终被淘汰出局,状况很不乐观。那么,针对一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急需作突破性的变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2.教学内容的变革
PLC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我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应用PLC技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其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几经更改使之更加合理,最终确定了如下表所示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该课程总的教学学时为40学时,其中实验占12学时。(详见表1)
3.教学模式的变革
PLC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以“启发式、互动式、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来代替,将PLC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完成,边教学边实验,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实物参考,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设备有机的结合,每一个小的章节的教学内容以课题形式讲课,教学内容完成后立即举其它实例让学生思考完成。教师在授课时,第一步讲解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台上验证;第二步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台来解决;第三步教师加大难度,提出针对本课题综合性应用实例,同时通过组态软件做出模拟画面,模拟动作过程,针对动态画面讲解,由学生思考设计程序并在实验台上调试完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对本课题的全面理解。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维,最终达到知识的真正理解,有问题即时通过实验台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定时器部分,在理论内容结束后立即举一个利用定时器产生方波的实例,同时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定时器来完成一个占空比可调的波形发生器呢?同时如何能在外部看到运行的效果呢?在学生编写结束立刻让他们在实验室的实验台上验证,结束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系统运行2分钟就自动停止1分钟后再自动运行2分钟,如此循环?学生在实验台上完成后再思考:如何在该问题的基础上完成模拟十字路通灯的运行?……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问,不断的让学生思考,由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在整个教学过程边教学边实验,变成以学生自主动手为主,教师协助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深刻的认识的同时还能够灵活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院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思维能力,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研究式、探索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4.教学方法的研究
对于整个课程是使用黑板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到目前为止各院校还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些院校主张不用多媒体,有些院校主张不用黑板教学,我院教师是将两者结合,但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黑板教学的灵活性与多媒体的先进性等问题,光靠纸上谈兵显然是不能解决的,还需要经过多轮的实践教学,需要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才能完美结合,但设备的投入与课件的制作无疑是必要条件。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容置疑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图形较多的课程,欲从众多的模型、繁锁的挂图及黑板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借助多媒体。对于这点,我院在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并在2005年本课程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由于PLC课程的特殊性,有些系统运行图还要做成Flash动态形式演示出来,这对于教师课件制作的水平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课件制作的工作量也相当的大。本课程课件经过多年的使用和不断改进,已经日趋完善,全面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将文本、图形、动画相结合,直观展现了PLC所进行的控制过程。课件的制作做到了既体现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又吸取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用监控组态技术动态模拟PLC的控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地看到所编制程序的控制效果,以加强学生对指令的理解和使用。
我院于2009年建立了PLC课程的网站(http://jpkc.cdutetc.cn/zdh/plc),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和习题答案、模拟试题等相关教学资料全部共享在网上,并启用了网上答疑,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在网站上还建立了网络课堂,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5.考核方法的改革
对于PLC课程的考核方法,我院改变了过去只有传统的笔试考试模式,增加了PLC实践考试项目。加强PLC考核,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考核,将有助于本课程的学习。
我院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等级的要求,结合实训大纲提出了不同的测试内容:非测控专业或专科的学生有两个方面测试:一方面是传统的笔试成绩,侧重于PLC的理论知识的考查,占总成绩50%;另一方面是实验台操作的考核,教师事先提出20个难度为中等的实验题目,多数都是学生在实验课或课堂上做过的实验,每个学生随即抽取一个进行单独操作,这部分侧重学生对PLC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测控专业或本科的学生也有两个方面测试:一方面亦是传统的笔试成绩,试题的难度较非测控专业或专科有所提高,占总成绩40%;另一方面同样是实验台操作的考核,教师事先提出20个难度为中等偏上的综合性的实验题目,并要求学生编程的同时还要用组态软件做出系统模拟画面,模拟动作过程,这些题目是学生之前没有做过的实验,每个学生随即抽取一个进行单独操作,这部分侧重学生对PLC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如此设置考试规则主要是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课程考核,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PLC实现自动控制的方法和过程的要求。
6.教学改革的体会
我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体会颇深,本课程在进行了如此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之后,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首先,学生提高了实训课程的自觉性和兴趣,以前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内容时表现出兴趣不足。在实验室做实验时,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很快就完成。尽管反复调整实验内容,总没有实质性改变。自从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可根据教师要求,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翻阅有关参考书和资料才能进行系统实验的设计和编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并使其感受到新技术的优越性。其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在系统实验中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尽管设计的程序有区别,但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实验项目的要求,而且部分同学设计的程序简单可行,值得全体师生借鉴,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实践证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晓军,郑伦楚,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双讲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09.
[2] 张俭,伍贤进,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篇4
高等工科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同时也在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新鲜活力与生力军。高等工科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决定性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争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一 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1 实践型工科教育
国外工科教育的产生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18世纪,在英国以纺织机的革新、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代表,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随后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创了工程技术的新时代。机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的规模化,促进了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使工科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具有现代意义的工科教育最先产生于工业起步较早的西欧,为适应公路建设的需要,1747年法国创办了国立桥梁公路工作学校。该校按照冬天在校学习理论、夏天到现场实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为稍后建立的工程专业学校所效法。因而,该校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工程学校。
实践型工科教育必然要将实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实践的需求,而兴办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工程技术的实践,因此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实践才是检验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实践型工科教育的最大特点。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大学称为实践型大学。
2 模式型工科教育
美国的工科教育一开始是以法国的专业学校(主要是多科技术学校)模式为样板建立起来的。在美国建国以后,为了发展制造业、公共工程和军事防御工程,在19世纪初诞生了第一批工程院校。1862年的《莫里尔法案》使得一批“赠地学院”得以建立。莫里尔法案还规定了新成立的学院必须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从而确立了工科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走向规范化,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数量也持续增加。目前,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工科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工程职业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职业。这种工科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模式型工科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实践内容抽象为理论,在这种教育下传统的实践消失了,取而代之则是实验与实习环节的强化。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大学称为理论型大学。
3 回归实践型工科教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界在录用人员专业和方向上的变化,使工科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倡导的“回归工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工科教育改革的浪潮。“回归工程”从过分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课程内容和结构;学会学习和终身教育。根据“回归工程”运动的精神,工科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科教育的内容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对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回归工程”观的指导下,美国的高等工科教育重新调整了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3种人才:工程科学研究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工程背景的其它领域人才,并提出科学与工程并重。
从世界工科教育的改革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把工科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强调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将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归纳成6个方面:(1)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2)具有很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3)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4)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5)胜任跨学科的合作;(6)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等。日本提出要培养在复杂技术社会里承担领导重任所必需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德国提出要培养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能力。由此可见,在重视加强数学、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当前工科教育更强调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等。
这种工科教育的调整显然是经过了对实践型工科教育的优点和理论型工科教育的缺陷的反思,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做法,这种回归工程实际的做法也是美国工科教育上百年来得以长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
二、我国工科实践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 传统的工科实践教育
我国的工科实践教育最初的形式其实已经存在数千年,就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传授方式,即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傅的经验和意识或者说师傅的已有技能是需要徒弟优先继承的,而这种技能或者说经验和意识则是很多代人的实践结果。从这个方面来看,也可以把这种传授教育称之为实践积累教育,这也是我国出现“赵州桥”“龙门石窟”“都江堰”“卯榫结构”等著名古代建筑的原因,而现代的硕士和博士实行的导师制培养也和这种传统手工艺传授的方式有惊人的一致性。
2 现行的工科实践教育
我国现行的工科实践教育模式来自前苏联,而前苏联的实践教育模式也属于模式型工科教育模式,更加注重理论的教育。其主要弊端是典型的实践缺乏,能力缺失。这个问题也是存在已久,在招生规模急速扩大后学生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再加上人为地切断了工科院校与产业之间已经存在几十年的紧密联系,使产业、企业原来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强调科学导向,对工科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的认识也很模糊,有的学校以模拟、虚拟化、演示观摩来代替实践环节,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
三 解决工科实践教育欠缺的对策
解决工科实践教育欠缺的对策总结起来就是:重视工科实践教育,让实践教学回归课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认清人才规律和社会需求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有最大比重,同时重要的国情之一是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结构只能是金字塔型的,需要大批在一线工作的劳动者。社会的进步并不在于减少一线劳动者,使之都变成科学家、工程师,而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包括一线劳动者和中高层人员的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培养学生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加大对实践环节的投入
事实上,让学生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远比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重要,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要遵循着“实
际问题一资料检索――具体分析――方案比较――实验/实践――结论”这样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实现的。对于培养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言,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只有在工程实践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这一过程更多地要依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其实无论是实践还是实习环节,都需要有充足的材料和仪器才能实现,我们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来转嫁实践的材料以及器械等资料的购置费。
3 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
工科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实践教育。我国在“”前产学研结合还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后由于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企业对与学校和科研单位结合兴趣不大。由于市场经济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认为人才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获取,没有必要与学校建立密切关系,因此产学研结合逐渐陷入困境,当然,部分行业院校与所属的产业还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联系。但近期的改革中,不少工科院校与产业部门的关系从行政上被切断,产学研结合由此遇到了更加严重的困难。从学校这方面来说,如何设计实践课程,使学生到企业去能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而不是“添乱”,这是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现在一些好的职业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值得其他学校(包括本科学校)借鉴。更重要的是,产业方面要理解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单纯是学校的任务。如果缺少产业合作,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企业也找不到可用的人才,这是全社会的损失。
四 结束语
工程实践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工程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能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以及获得主要来源于实践。工程实践是工科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属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尝试、摸索、研究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今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工作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学生具有开放型思维和科学精神外,让实践教学重新回到课堂也同样重要和急迫。
参考文献
[1]宗永臣_工科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2008(4):27,
[2]水志国,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6(2):22
[3]姜远平,密西根大学本科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8):80
[4]吴玉厚:注重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4(11):100
[5]邓元龙,基于能力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8):48
篇5
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呢?我认为应该创设三种氛围。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包括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其中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的作用,教师从步入教室开始,就要把微笑带给课堂的全过程,把激励运用到课堂的始终。教师微笑进课堂,以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在学生面前树立可亲、可信的教师形象。善待每一位学生,杜绝声色俱厉的训斥。批评要准确有针对性、严禁偏心,无的放矢。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严禁用讽刺、挖苦语言或鄙视的神态对待学生。教师从宣传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要充满爱意,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如教师在授课中出现错误,敢于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这样做既显示了高尚的师德,又对学生进行了“身教”。不仅不会被学生“轻视”,相反,教师会在学生中获得更多的信任。古人说的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
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的教师还常以“圣人”自居,高高在上,一览众“生小,在课上出现错误时,往往不能正确的对待,总能找出自己开脱的理由。更有甚者,还训斥学生,压制学生的不同意见。这不仅有损于教师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机会,使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成了美丽的空话。由此,我又不禁想起前人一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教师放下架子还课堂以民主,视学生为平的等合作伙伴,不正是最好的激励,唤醒与鼓舞吗?因此,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真正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任务任务。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如者。”由此看出,在课堂上要千万百计地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倾注满腔的热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需做到: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动脑、动手、使他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增强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标新立异,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情绪,愉快心境和浓厚兴趣的进入“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最佳境界。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成功的法则是轻松,而不是紧张。”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是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播放恰当的乐曲,创设情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比如《月光曲》一课,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可以播放《月光曲》奏鸣曲,使学生如临其境,与作者共鸣,从而感悟到文学所表达的意象,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电教手段,有声有形,有色有光,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获得多种感受,强化教学效益。比如《桂林山水》,可以让学生看风光片《桂林山水》。先分放漓江山水,使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并深入理解课文的词句。然后是放全片,给学生以整体感受。通过声像渲染,强化情趣。学生获得知识过程,是从“有所感”到“有所知”,从“有所知”到“有所得”的过程。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所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光趣和注意力。我在教《白杨》一课时,就采用声声像结合,给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情景,吸引学生尽快乐入境。把学生带到那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展现面前的是: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天地浑黄一片,空中风沙迷蒙。然后我又在浑黄戈壁图上,沿着铁路线拼贴上一行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感叹:“如此荒凉的戈壁滩上只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不屈地生长着。白杨是多么坚强!”这样的教学,为理解白扬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为了突出白扬坚强不屈的性格,我又用声像渲染的方法,让学生一边听白杨在风、沙、雨、雪、干旱、暴雨、洪水中的音乐,一边读,一边想象。使他们在脑海中把声音和看幻灯画画的表象联系起来,进一步激感,知道白杨是怎样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让学生在真切的环境中理解白杨的性格特点,实质上是比喻爸爸服从祖国需要,不畏艰险,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终于明白了文章深刻的寓意。正是电化教学引起共鸣,才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
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除了上述手段外,还可以采用角色表演,让学生感受乐趣。动手操作,满足心理需要,促进全面发展。续编故事,展开合理想象。动手绘画,深化理解,发展思维。开展竞赛,提高兴趣。总之,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授之以渔的学法氛围。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受用无穷。因此,要使学生“会学”和“学会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为学生的学树立榜样,以好的教法促使好的学法形成,做到以教示法,教中授法。教学中,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的相同点,相似点,进行概括归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课内外并举,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得发展;还要进行学习方法的系统讲授和训练,教给学生各类基本的学习方法,合理使用时间的方法,科学用脑的方法等,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使他
们终生受益。怎样创设授之以渔的学法氛围呢?我认为要让学生们在愉快中学会学习。我们把课堂教学环节分为“课开始、课进行与课尾声”这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明确五步操作程序。即为:课开始,趣即生——激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课进行,趣更浓——铺台阶,引导探知,让学生感受攀登之乐。抓训练,举一反三,让学生感受成功之乐。重小结,找出规律,让学生感受会学之乐。课尾声,趣犹存——求拓展,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再学之乐。重视趣味性是愉快教学的关键。趣味性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基本步骤是:“激趣——探知——训练——归纳——扩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课文内容或问题,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在教学中可通过画面、幻灯、录像、小品、游戏、实物道具和绘声绘色的文学语言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爱学。如三年级语文《葡萄沟》一课,教师把课插图放大,问学生“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你喜欢图上的什么?”接着老师又问同学你喜欢“葡萄沟这个地方吗?你想知道葡萄沟为什么有名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学生看得兴奋,听得认真,吸引了他们想学,乐学。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挖掘教材内在情趣,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动探索的精神。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这课,教师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你们觉得这果葫芦长得怎么样?找一找书上写这棵葫芦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教师又拿出第二副图,问学生:“没过几天,这棵葫芦怎么了?”教师没有让学生急着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学生在一边找一边读,边读边思中,感受到了攀登之乐,由于在引导探知中,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兴奋点,因而学生的智慧潜能(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在课上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一扶一放的指导、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之乐,会学之乐。
教师在“三段五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中,融进并接受了“兴趣教学”的教育思想,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教师的教学注意力开始引向设计多种多样的让学生想、学、做,让学生先去发现,有自己创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始注意让学生听觉、视觉、触觉一起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学做学习主人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内容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第一,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掌握气温和降水概念及测量方法;二是通过“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三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二,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气温部分补充了有关等温线的进一步探究,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等温线知识,为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打好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掌握了学习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当中发现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此时,学生要做好标记,将问题留到课堂上与学生或老师共同探讨。第三,确定视频要表现的内容,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录制视频。我运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四个微视频,分别是等温线的识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类型及等降水量线的识别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要目标明确,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通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同成果中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转课堂”实践感悟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空间课堂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1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51-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互联网+”大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上传统的老师讲授模式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这符合当前信息化时展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式,尝试应用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不仅仅在学习顺序的变化,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轻松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不同的是,翻转课堂是课前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主要是解决问题,将知识内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传统的讲授课堂由于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给学生放映大量的相关视频和学习资源,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样,老师可以准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学习,可以包含微课视频、PPT、教学设计、动画、知识小游戏等。
(三)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课堂围绕老师进行,而翻转课堂师生之间是以平等的地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共同解决某一问题。
(四)师生交流更加频繁
网络通信的发展,使得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随时随地联系,这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快捷,第一时间解决所授知识中的难点。
微课具有应用广泛、开发便利、易上手的优点,作为支撑“翻转课堂”有效的数字化资源,得到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学习人员越来越多的应用。下面将以湖南省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物联网技术概论》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基于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二、基于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分析
在空间教学组织与实施前,首先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分析,主要对教学环境、学习者、学习内容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1.教学环境分析。在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是提前进行知识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上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在硬件环境方面,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台计算机或智能设备;在软件方面,安装相应的可以支持相关资源播放或查看的软件。
2.学习者分析。《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按照物联网技术体验――物联网技术认知――物联网技术分析三个不断递进提升的层次来划分知识技能点,从而确定课程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3.学习内容分析。本课程首先让学习者进行物联网应用场景的体验,从物联网的概念出发,借助物联网技术在家居、物流、交通及城市中的应用案例,深入剖析物联网这一概念背景下所涵盖的技术知识、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技术突破点,并详细介绍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状况。
4.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物联网的相关概念、结构组成、相关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有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1.开发教学资源。创新空间课堂资源建设方法,自主开发完成《物联网技术概论》空间课程全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授课计划、考核方案、微视频、微设计、微课件、微素材、微案例、在线试题库、技能抽测题库等。建设空间特色资源:物联网产品认知展厅和物联网项目解决方案展厅,通过两个空间展厅资源的建设,让空间成为普及前沿技术的阵地,让学习者对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有直观的认知。
2.设计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作业和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变成课堂协作完成,学生在课程开课以前,就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该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将其分为课前自主学、课中引导学和课后拓展学三部分,设计的空间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课前自主学:重点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提升学习热情,凸现空间课堂的磁力;引导学生进教师空间观看微课视频、学习视频、学习指南和参考资源等内容,了解对应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微信、QQ和空间留言等方式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在线交流与讨论;教师通过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提前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动态、实时诊断评价与反馈,做好相关的记录与回复,激励学生进行课前学习。
课中引导学:教师采用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工具手段进行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重在有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与展示,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显现课堂教学的活力;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精准测评,让教师能快速地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做出诊断评价,以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能发展和健康成长,实现课堂教学的效力。
课后拓展学:充分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进行总结和反馈;学生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在线作业、在线考试进行自我检测,不断进行内化与提升。
(三)教学实践与应用
1.资源开放共享。将全套资源分门别类、按开放式上传,并搭建空间课堂的学习地图(图2)和教学单元学习导航(图3),保证资源访问高效,使用容易,贴近学习者使用的需求。
2.教学组织与实施。充分利用信息化空间平台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空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利用空间考勤、创建群组、下发与提交作业、交流讨论和答疑、成绩公示和空间教学数据分析与管理,实现空间教学管理常态化,推进空间课堂教学改革,提高空间课堂的有效性。
利用微信鲜活立体的沟通方式、及时有效的信息推送、开放平台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在“翻转课堂”的空间课堂教学实践中申请“10T技术博览馆”微信公众号,利用它来辅助课堂教学,进行资源推送和学习交流讨论;从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带的统计板块中,可进行图文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每天定时推送的微学习资源的查阅情况、每条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及课中推送随堂测验情况,进行实时检测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课后作业数据分析,实施针对性辅导,为学习者即时推送合适的个性化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贴近生活;树立自信;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77-01
课改新形势下,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是大多数中学教师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教学目标仍停留在“双基”知识型上,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学生们苦不堪言,对学习不敢兴趣,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何谈创造性?作为一线的教师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只要得法,完全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乐此不疲。
1.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乐融融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以往的数学中教师往往过于迷信教材,考试时试题答案以教材为准,教材上有的必须教,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它不可能适合各地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根据地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提出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将其引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如旅行社的选择,产品销售,养老保险,分期付款等都可以融入课堂,用数学方法解决。
2.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尊重学生已经提了多年,但事实上还有很多老师在无意伤害学生。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提问,某暂差生根本不会回答,但为了“面子”他还是心虚的举起了手,老师一看,气愤至极,心想:叫你不会装会,非叫你出丑不可。立刻把该生叫起来,学生当然答不上来,于是,一脸窘相坐下,自信心一扫而光。
镜头二:某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一开始很有信心,慢慢教导,但在学生“屡教不改”时终于“龙颜大怒”及至作出结论:朽木不可雕也。孰不知,一个人正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又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才能抓住教育的契机,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的教育行为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我们也提倡挫折教育,但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失败乃成功之母”喊了一代又一代,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多次尝试失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因此,在今后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应多一些赏识,多一些肯定,多一些激励,多一些宽容,成为一个有情有意,为学生每一步成长来喝彩的教育者。
3.放开学生的手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一步步讲,学生一步步听,下面要怎样做,学生一无所知,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就如同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想去某个目的地如果有人带领,以后他还会迷路,而如果放手让他自己走,只是在他感到迷惑的时候适时指点,他会记得非常清楚,并能体验其中的乐趣,正如加拿大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指出:“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说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课程过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自由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质疑,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并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运用合作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大胆探索,突出效果
合作式创新教学模式给我们学校带来活动。在合作式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中,使教师反复学习科学理论,研究探索新方法,并大胆尝试,在短期的初探实践中,师生的面貌真的焕然一新,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提高。合作式的新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不能死跟教案备课,只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教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和教学信息处理好,才能达到共教共学的气氛。通过教师精讲十五分钟,学生质疑讨论二十分钟,课堂联系五分钟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听课一跃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学、如何做,扮演什么角色,不再按老师指令被动的学习,这样合作学习,学生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思维,想象或幻想,从而提高了创造能力。
篇9
关键词:教学模型;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64-02
21世纪,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因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提供的支持和技术环境与开放的教育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教学系统理论的提出,对推动翻转课堂的产生和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学习既具有自主性又具有探索性[1],翻转课堂则符合这种教学理念,同时也能为这种理念的实现提供操作方案和流程,在大学教学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相比中小学生,大学生基本都具备网络学习所需的技术操作能力,也具有更多更灵活的学习时间,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产生的背景
1.国外研究现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迅速。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在2007年开始了最早的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实践“翻转课堂”,把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并分享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学生把课堂上原来用于教师讲解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疑难解答与作业辅导[2],可以通过在课外或家里观看视频和讲解,自己学习知识点。
2.国内研究现状。翻转课堂在全球范围的流行,使得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也开始了大胆尝试。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教改模式,已具备了“翻转课堂”的雏形。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重庆江津聚奎中学根据国内教育的具体情况,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开展了“翻转课堂”实验[3],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赢得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和好评。
综上所述,国内不同学校都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翻转课堂模式,对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具有各自的特征,在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上,推动了我国翻转课堂的发展,为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了贡献。
二、翻转课堂及特征
翻转课堂使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颠倒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想要取得有成效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模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上的协作学习提供完善的服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学生的体验参与、探索概念、意义构建和应用展示四个阶段[4]。从参与活动开始,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登录校园教学网站和在线讨论等方式学习相关概念。之后,学生通过完成给定的测试、制作反思性的博客来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检查。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大家面对面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成为了翻转课堂学习环境的两个有力支撑点[5]。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翻转课堂使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变为学习促进者、指导者和资源的制作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翻转课堂也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除教师这一知识核心载体,还有虚拟化、电子化的知识载体,教学视频成为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更方便的可获得性、可重复利用和形式多样等优势。而在知识传播方式上,如果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氛围相对轻松些,学生也能够及时获取教学视频及教学资源,在诸多的学习资源中进行优选[6],成为大众传播。学习过程的提前发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助于解决问题。这种变化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时间、过程和深度、广度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课前,教师应创建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视频,翻转课堂还应为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交流等多种活动学习提供机会。学生在课下利用校园网、QQ群等展示成果并交流。
1.课前活动。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分组、活动指南、评价机制和教学环境的准备、教学装备、在线平台、网络资源等[7]。教学视频一部分是选取网络上优秀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还有就是任课教师自主创建设计的教学视频。教师自主制作教学视频的内容应该和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吻合,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视频的形式考虑声音、图形图像及经典例题,每段教学视频的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左右,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效果会更好,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的要点、互动性,视频的视觉效果,等等。
2.课堂活动。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正如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课下观看视频、自测练习,初步完成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进行针对性练习时发现疑问及在同学交流中提出问题,来确定用于课堂探究的问题。在整个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当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时,才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从而科学系统地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分配给每个小组探究的题目,小组规模为6~8人,每组组长组织该小组的学习探究活动,小组成员要积极地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掌握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各小组间进行交流与评论及分享学习收获。在翻转课堂中一定要融入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体制,评价成员不光是教师,还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课前针对性的练习、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独立解决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还体现在小组协作探究式活动中的表现、成果展示等多个方面[8]。根据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制订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以及确定下节课的学习探究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练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较为合理的设计习题的难度和数量,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致又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由自己来决定,以提高学习效率。观看教学视频后,主动完成教师布置好的课前练习,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教学模式中的交流分为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感到孤单,要快乐的学习[9]。充分发挥学生社会临场感的作用,即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及凝聚力。
四、翻转课堂实施中的问题反思
有人提出是否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翻转教学?我们说,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优势和劣势,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或是同一类型课程的不同内容进行翻转式教学时都应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互动过程,单方面强调学而忽略教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在翻转课堂中,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容易引起学生的不安,因此学生学习活动舒适度的概念被提出和发展,同时,还应该考虑更加完善的翻转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得益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全方位的交互形式,翻转课堂除了要考虑学校环境中的校内资源,更要考虑整合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云端资源[10]。
五、结语
翻转课堂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是混合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能够有效弥补高等院校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技术支持、教育资源投入和区域基础建设、教学管理配套机制的改进、教师水平能力的不断发展,给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带来了变革[9]。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反映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些都能很好地契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很可行。现在,国内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中颠覆传统教学的设计理念进行积极推广[10]。
参考文献:
[1]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1-14.
[2]陈晓平.传统教育模式被翻转的端倪[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22-124.
[3]李敬川,王中林,张渝江.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6-18.
[4]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3.
[6]刘炜.“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实践、局限及其完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7]余廷忠,聂祥荣,曾凡培.21世纪大学教学的思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以毕节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3,(08).
[8]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 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篇10
关键词:课堂游戏;问题;原因;策略;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游戏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以代替过去枯燥、死板的陈旧课堂教学。轻松、活泼的教学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实施,还有一些值得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一、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游戏化教学形式与内容的脱节
很多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只是机械的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穿插在教学的某一个环节,目的仅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注意力比较涣散的时候把游戏当成调剂品。
2.游戏教学的使用策略单一
通过本人的访谈与实习观察了解,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方法大多数的执行策略无非是单调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童话课本剧;小组问题抢答赛等毫无新意的活动环节无法将游戏化教学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游戏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吸引班级学习疲惫的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又或是在原计划的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后,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来适当游戏,作为对学生们配合教师顺利完成课堂的奖励。
3.教师运用游戏教学的能力不足
当下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缺乏关于游戏教学的正规理论指导和有关教学策略的专业培训,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游戏教学实践中伴有极大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反映:并非他们不愿将游戏带人课堂,而是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课堂秩序往往不能较好地控制,这样的尝试还不如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4.游戏教学的对象选择的片面性
游戏教学应该是针对全班同学的,但是多数教师们都是比较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中的互动环节通常是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困难的同学的次数多,学习成绩中等且个性不够鲜明的“二梯队”同学一堂课上很少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进行抢答课堂游戏的时候,成绩好的同学总是举手回答问题,甚至将答案脱口而出,中等成绩的同学偶尔参与进来几次,学习困难的学生除非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一般并不主动参与游戏。在访谈过程中有多位老师提及:“其实老师也想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游戏中来,但是考虑到时间还有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只能让少部分同学参与。”
二、小学语文游戏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1.教师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偏差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普遍比较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即使是听课的专家教师也经常把一堂课的活跃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成功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标准。一节完整的课程过后,学生并没有得到可以回味的、有实质性的知识与内容,留下的仅仅是一堂气氛活跃得的语文课,这类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游戏教学”,事实上已然偏离了游戏教学的真实目的,这种游戏教学的盲目性主要应该归结于当前教育者对游戏教学认识的偏差。他们仅把游戏作为活跃课堂的一个手段,凭借主观臆想的可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简单游戏就运用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去,根本没有通过认真的考虑,更缺乏尝试与授课内容相关联,孤立了课堂游戏的积极意义与班级中孩子们的需求。
2.游戏教学的相关培训缺失
许多教师接受过的游戏教学技能的相关培训十分浅薄。多数教育者在毕业后几乎没有或接受过很少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应试教育的压力让学生和教师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新课改后,游戏教学在小学中日益受到关注,但更多的仅仅是作为公开课上的展览品,教育部门在游戏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与已投入的资本还远远不足,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游戏教学技能培训还未能普及。
三、完善小学语文游戏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一)I造活跃的游戏教学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本着游戏教学的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活跃的游戏教学课堂氛围。这样的一节课能够盘活我们当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也能使游戏教学顺利实施,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融入课程中,构建以开放性思维为中心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教学生活体验,使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情境的感受大幅攀升,使孩子们更容易沉浸在语文学习的乐趣中,取得更加可观的教学成绩。
(二)通过多种途径实施游戏教学
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地实施小学语文游戏教学的教育方法,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对游戏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方法,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应该多与游戏教学相配合,适当增加实践性的作业,再通过有效的评价,对教授的知识加以验收,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完整而有效的游戏教学的评价方式(体系)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适合当前教育的学生发展的性格特征,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测评热情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们作为一个孩子充分展现出自己最高的水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